2020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阶段性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1

2020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阶段性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1
2020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阶段性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1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60分)

1.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晚清的现代化先是技术现代化即洋务运动,然后是政治现代化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并且戊戌变法在辛亥革命之前,所以最能体现晚清现代化的只能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答案:B

2.戊戌变法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的最突出作用是( )

A.变法思想宣传B.思想解放作用

C.师夷长技以制夷D.实行君主立宪

解析:解题时注意题干中的“最”字。本题为最佳选择题,戊戌变法使国人开始认识到自身在政治制度上的落后性,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故选择B项。

答案:B

3.甲午战争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想的开端

解析:根据关键词“甲午战争后”“英日”联系到甲午中日战争,全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梁启超属于改良思想的代表,排除A项。白话文运动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在甲午战前已经出现了像王韬这样的改良思想,排除B、D两项。

答案:C

4.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是因为( )

A.变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变法采用的是改良的形式

C.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D.维新派表现了勇于献身的精神

解析:A项不对,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B、D两项符合史实,但与题干无关,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是指批判、冲击了封建传统思想,宣传了资产阶级政治主张。

答案:C

5.维新变法的法令在戊戌政变后( )

A.完全被废除

B.保留了绝大部分内容

C.只有京师大学堂保留下来

D.变法法令依旧执行

解析:政变后,除了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以外,其他新政措施全部被取消。

答案:C

6.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 )

A.制定宪法B.召开国会

C.开制度局D.废除科举

解析:维新派主张废八股,改试策论,但不主张根本废除科举制度。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康有为提出开制度局。因此,本题只有C项是正确的。

答案:C

7.钱穆在某篇文章中谈到:“清末人却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也连根拔去。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偏枯偏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此制度”是指( ) A.科举考试B.君主专制

C.纲常伦理D.军机六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此制度也连根拔去”“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说明科举制度被废除后用人标准带来的弊端,故本题选择A项;B项错误,清朝不可能推翻君主专制;C项和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A

8.“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从材料来看,慈禧的意思是( )

A.有条件地支持变法B.希望清王朝复兴

C.祖宗之法不能变D.反对洋务运动

解析:根据材料的描述“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说明慈禧太后是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变法的,但是她要求“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也就是说制度上不能改变,因为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因此A项最准确;B项没有反映出条件;C项不满足材料含义;D项错误,材料不是针对洋务运动,只是用洋务运动来举例。

答案:A

9.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的维新变法的根本措施是( )

A.改革封建的政治制度

B.发展新式工矿交通业

C.废科举、开学校

D.办报刊、立学会

解析: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

答案:A

10.下列生活情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是( )

A.广州、上海的买办最先穿西装

B.辛亥革命后,农村大多女子依旧缠足

C.戊戌变法期间,已经使用公元纪年

D.在民国初年,广大的农村未能广泛使用洋火

解析:改用公元纪年是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1912年开始。

答案:C

11.戊戌变法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 )

A.挽救了民族危机B.推动了政治改革

C.发展了社会经济D.促进了思想启蒙

解析:戊戌变法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戊戌变法运动的最终失败可排除A、B两项。改良运动虽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但因未改变社会制度其作用是有限的,因此C项错误;而资产阶级在社会上广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促进了思想启蒙,故选D。

答案:D

12.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在政治上的主张是( )

A.振兴工商业B.兴办学校

C.实行君主立宪D.推翻清朝统治

解析:A、B两项分别属于经济和文化领域;维新派并不想推翻清政府,所以D项错误。

答案:C

13.戊戌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在于( )

A.促进思想启蒙B.发展资本主义

C.推动政治改革运动D.掀起民族民主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戊戌变法运动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宣传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观念,猛烈地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故A项正确;由于戊戌变法的很多措施没能真正实施,故B、C两项错误;戊戌变法主要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故D项错误。

答案:A

14.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

A.挽救民族危亡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D.建立民主政治

解析: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结合材料所述,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

的意义。

答案:C

15.下列措施,在百日维新中被维新派搁置起来的是( )

A.设立议院B.发展工商业

C.改革科举制度D.改革政府机构

解析:从百日维新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维新派与康有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诏令中没有体现,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因此选A。

答案:A

16.“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崇尚儒学的正统

B.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依据

C.以儒学为变法的指导思想

D.证明自己的儒学知识渊博

解析:儒家思想在中国影响根深蒂固,利用儒学思想可以减少变法阻力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故B项正确。

答案:B

17.康有为曾说:“设上下议院,无事讲求时务,有事集体会议,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这种观点主张( )

A.议院独立于政府之外B.议院功能在于限制君权

C.议院是朝廷咨议机构D.议院由民选,君民共治

解析:由材料“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可以看出,康有为并不主张以议院限制君权,故B项错误;由材料“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可知,康有为认为议院应在政府控制之下,故A项错误;议院是如何产生的,材料并未涉及,故D项错误;材料说的是议院的建议可以为皇帝提供参考,最后决策权仍然在皇帝手中,故正确选项为C。

答案:C

18.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虽然内容基本相同,但是结果却相反,下列原因中不包括( ) A.新兴阶级力量的强弱有关

B.国际环境是否有利

C.群众发动的程度与领导的强弱有关

D.皇帝(天皇)是否支持

解析:皇帝(天皇)是否支持不是中国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中国,光绪皇帝是支持变法的,只是没有实权。故选D。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主导变法的资产阶级力量较弱,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国际环境方面,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正赶上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客观上给日本一个良好的环境。此外,日本的明治维新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群众的参与。因此A、B、C三项都是明治维新成功中国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

答案:D

19.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是由于( )

①中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③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④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

A.①③B.②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中国的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当时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而顽固派力量强大,也没有发动广大群众,仅仅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去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所以本题选D。

答案:D

20.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证明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但它给后来的奋斗者提供的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 )

A.可以走日本明治维新之路

B.可以走俄国农奴制改革之路

C.丢掉改良幻想,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

D.可以走法、美革命之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A、B两项在中国行不通;C、D两项相比较,符合题干“历史经验”之意的是C。

答案:C

二、非选择题(40分)

21.(20分)19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开展洋务运动,日本实行明治维新,两国开始了近代化进程。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材料三:1898年夏(皇帝)颁布了一系列彻底改革法令,那段日子称为“百日维新”。……但是,这些措施始终停留在纸上。维新派缺乏经验,他们的法令只得让内心极不赞成的保守官僚去贯彻。……他们密谋策划,企图除掉皇太后和她周围的顽固分子。但是,皇太后却先行一步,她在军队的支持下发动政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四: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1)概括图片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所采取的相关措施。(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4分)

(3)指出两国君主对改革的态度,说明改革对两国君主制度产生的不同影响。(4分)

(4)根据材料三、四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6分)

答案:(1)措施:①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②吸收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发展近代工业;③发展近代教育,培养人才。

(2)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都支持。不同影响:日本由君主专制政体演变为君主立宪制;中国君主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4)维新派缺乏经验;保守官僚的抵制,使变法措施始终停留在纸上;顽固派依靠军队发动了政变;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根本原因: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22.(20分)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改良旧制往往是挽救危机的重要举措,但改革的失效和阻滞容易导致矛盾激化甚至暴力革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梭伦材料二: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

——《梦蕉亭杂记》“百日维新”的103天内,光绪帝共发布各种谕旨300余件,内容涉及官制、法律、军事、经济、文教、人才选拔等各个方面。

——《字林西报》材料三: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大同,而今按之,则升平尚未至也。……若吾中国,自黄帝时即已征服而统一之,泱泱大国,比于全欧,假令立民主乎,则中国反不能强,不能安。……各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

——《康有为遗稿》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比较梭伦改革和戊戌变法的主要特征。分析导致两次改革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10分)

(2)依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6分)

(3)综合上述材料,两次改革结果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什么?(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比较。第(1)问,主要考查他们的特点和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特点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原因依据材料信息整合回答即可。第(2)问,认识主要从材料中获取有效的信息,进行整合得出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第(3)问,启示主要从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的角度来回答。切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答案:(1)特征:中庸(或节制适度);激进(或急功近利)。原因:梭伦改革:缓和了社会矛盾,取得较大支持;戊戌变法:激化了社会矛盾,遭到广泛反对。

(2)认识:盲目照搬西方政体,忽视中国国情;低估改革的困难,盲目乐观(或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3)启示:依据国情,实事求是,循序渐进。

2017-2018学年人民版历史选修一 专题综合测评专题九 戊戌变法

专题综合测评(九) (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 本试卷共6个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自台事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对此应如何评价?(8分) (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3分)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4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可知主要意图是抵制革命,挽救民族危亡,维护清朝统治。第(2)问根据材料三、四可知是由皇帝主持变法;依据是俄日改革。第(3)问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原因。 【答案】(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评价:变法以救亡图存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的统治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依据:日俄变法取得成功;中国风气未开。 (3)原因: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维新派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优质课教案_6

人教版选修一第九单元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维新变法活动。 难点: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近代伟大的维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戊戌变法的失败后,被封建顽固派囚于狱中,行将就义前夕所写的一首题壁诗,音调激昂,情怀壮烈,近一百年来传遍了华夏大地,感染每一个怀有爱国热情的中华儿女,激起人们对为改革中国而献身的爱国志士们的无限的敬仰与怀念,也促使人们对中国近代改革的危难险阻进行深入的思索。谭嗣同是维新四杰之一,当时还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与他一起共同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兴起。 【讲授新课】 一、早期改良思潮 (1)产生时间:l9世纪60、70年代; (2)产生条件: ①伴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而产生; ②思想来源是即来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又来源于林则徐、魏源等的新思想; ③洋务运动表现出种种弊端促使新型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寻找新出路。 (3)主要代表人物:薛福成、王韬、郑观应 (4)思想主张: ①提倡西方的文化科学知识; ②振兴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主张独立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此来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③学习西方先进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局限:他们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5)性质:早期改良思潮主要代表人物代表着正在转化中的资产阶级新型知识分子,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思

想的特征。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6)历史作用是什么: 它不仅比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前进了一大步,而且与洋务派划清了界线,同时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上的准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思潮,成为甲午战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先声。 过渡:1894年发生了中日甲午战争,其结局是堂堂的中国败在了一个岛国日本的手上,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激起了中国人的“普天忠愤”,也引起了中国人的普遍反思,上至皇帝、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几乎得出相同的结论:中国人必须发奋图强。一部分知识分子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搞洋务、学西方、买兵器、练海军,这么些年还经不起日本人一击?改良主义者认为中国人应该在政治上有一个改变,弃旧图新。他们逐渐形成了派别和规模。在政治领域的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二、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1.康有为的生平简历 康有为,广东南海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身高约合现今1.7米,中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广东佛山市南海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或南海先生。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从小接受传统教育,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1879年他游历香港,初步接触近代资本主义文明,产生出了解西方文化的要求,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1888年,他在北京参加乡试,第一次上书光绪帝,陈述变法图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张“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上书虽然失败,但在具有爱国思想的人士中广为传播,产生一定影响。 2.康有为的主要思想和著作 (1)提出人类社会“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 康有为回到广东后,决定以聚众讲学为形式,深入研究并传播维新思想,培养变法人才。1891年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讲授传统科技、儒家经典、西学,学生逐渐把自己的前途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康有为致力于研究变法理论,写了不少书籍和文章。他运用今文经学三统三世的学说,认为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分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段,逐步由低级向高级演变,并把它附会为君主专制时代、君主立宪时代和民主共和时代。把所希望的资产阶级民权、议院、选举、平等说成是孔子所创,依照这种进化论,康有为强调了当时中国由据乱世进入升平世的必然性,为变法寻找理论支持。 (2)编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 在他的学生陈千秋、梁启超等人协助下,完成两部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这两部著作借用孔子的权威,打击维护封建理论基础和封建教条 1891年8月《新学伪经考》利用历史考证的方法,论证了被历代统治者奉为神圣的古文经《周礼》《易经》《左传》等均为西汉末刘歆所伪造,因此是伪经,当时刘歆伪造古文经是为王莽篡权提供理论依据。为维护清朝统治,大清帝国把四书五经作为万古不变的治国纲领,神圣不可侵犯,要打破黑暗,就必须动摇传统思想,有思想解放作用。 1898年刊行的《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将今文经学观点与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结合起来,为变法维新制造理论依据。一方面,《孔子改制考》发挥了托古改制的思想,认为”六经“全是孔子自己所写,是孔子为了按照自己理想实行改制而假托古代议论创作出来的,是范本。它在理论上否定了敬天法祖的守旧思想,同时又企图借用孔子的权威来为变法制造历史依据,为变法维新扫除思想障碍。 两部著作观点新颖,惊世骇俗,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和影响。梁启超把它比作火山大喷火,大地震,有着推动思想解放作用。

2019届高三(新课标历史选修一)专题卷:专题9 戊戌变法

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选修一)二轮专题卷(含解析):专题 九戊戌变法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戊戌变法运动的背景是 ①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②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③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④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A.①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2012年湖南省怀化市高三第三次模拟42题)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 A.昊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 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 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 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 3.(2011年12月晋中四校联考18题)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同竞争之世……诚非所宜。”此段材料中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 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B.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 C.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 D.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采用汉人装束 4.(2011年东北尔雅高考信息卷31题)有人说,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这里的“要义”是指( ) A.全面学习西方,全盘西化 B.政府的重视和参与 C.推翻旧的幕府统治,建立新的天皇政权 D.封建统治腐朽 5.(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19题)1895年,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A.强学会的成立 B.《中外纪闻》创办 C.“公车上书” D.保国会成立 6.戊戌变法的首要目标是 A.革新政治B.救亡图存C.夺取政权D.学习西方

山东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卷 专题9 戊戌变法 人民版选修1

一、选择题 1.(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20题)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 2.短暂的戊戌变法悲壮地失败了,但是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戊戌变法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 B.促进思想启蒙 C.发展社会经济 D.推动政治改革 3.戊戌变法损害了顽固派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阻挠。下列措施直接触犯顽固势力利益的是() ①裁撤冗员②取消旗人特权③废除八股④裁汰旧军⑤设立京师大学堂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⑤ 4.(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15题)《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A.百日维新 B.戊戌政变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5.(2011年11月北京西城区期中43题)与早期维新派相比,康梁维新派的特点在于 A.主张实行“君民共主”的政治制度 B.对洋务运动有所批评 C.出版书刊,宣传维新思想 D.开展了有一定群众基础的政治运动 6.戊戌变法的首要目标是 A.革新政治 B.救亡图存 C.夺取政权 D.学习西方 7.(2012年9月山东省潍坊市高三摸底24题)“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为实现上述思想,百日维新中维新派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①允许官民上书言事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③设立京师大学堂④改革科举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2012年海南高考历史15题)1864年,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这一“变局论” 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 B.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C.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 D.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九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专题九戊戌变法 课程标准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新课教学:公车上书(序幕)→创办政治团体、报刊、学堂(酝酿和开展)→戊戌变法(高潮)→戊戌政变(失败) 一、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1、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社会背景) 2、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社会背景) 3、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经济基础) 4、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 5、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思想、理论基础) (一)国际局势 思考:19世纪下半叶世界历史经历两大变局说明了怎样的问题? 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世界之潮流: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 中国之困窘:政治专制经济落后思想禁锢 (二)国内局势 《马关条约》新变化: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当事人回忆—甲午震撼: 一是没有想到败给日本; 二是没有想到《马关条约》内容如此苛刻; 三是没有想到清政府耗资巨大,前后30年的洋务运动如此不堪一击。 “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2、经济和阶级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的原因? 1)“实业救国”;2)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3)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 材料一据统计,19世纪末,华商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为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的总额. 材料二19世纪90年代初,天津武举李福明办有一家机器面粉厂,因不满官府衙门的勒索到官府讲理,结果被以“私设磨房”“哄闹官署”等罪名治罪,他的机器磨房也因此被迫关闭. 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有哪些特点?其发展存在什么困境?有什么影响?特点:初步发展、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受到外来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 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促使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根本原因) 二、维新思潮的产生发展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郑观应:《盛世危言》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郑观应《盛世危言》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影响…… 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主张: 经济——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同外商进行“商战”;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戊戌变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 戊戌变法 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戊戌变法 知识经纬 知识清单 戊戌变法的背景 1、民族危机的加深 (1)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和《__①__》的签订,列强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它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2)列强还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分享其他列强在华侵略权益。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2、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财政赤字越来越大;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3、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经济基础 (1)原因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些爱国工商人士提出“实业救国”的呼声,并提出自办铁路、自设工厂,抵制洋商

羊厂的主张;清政府放宽了__②__对的限制。 (2)表现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出现了一些颇具规模的厂矿企业;但力量相当薄弱,数量少、规模小,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又遇到重重阻力和困难。 4、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 19世纪末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改善社会环境,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戊戌变法的准备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戊戌变法 369777 戊戌变法的准备】 1、理论准备 (1)早期改良思潮 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主张:振兴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从政治上保障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 (2)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理论著作:《新学伪经考》、《___③___》、《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特点:“托古改制”和“仿洋改制”(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3)梁启超与《时务报》 1896年8月,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其主张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 (4)谭嗣同与《仁学》 1897年初,谭嗣同发表《仁学》,提出“冲破君主之网罗”,推动了湖南维新运动的蓬勃发展。 (5)严复创办《国闻报》,介绍《天演论》 1897年,严复创办《国闻报》,介绍了西方社会进化论名著《天演论》,借达尔文的__④__,阐明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认为只要实行变法,就会“自强保种”,符合“天演”和进化,否则将会走向灭亡。 这样,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以及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就为戊戌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2、组织准备 (1)“公车上书” 1895年4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公车上书”。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__ ⑤__的政治活动。 (2)强学会和保国会等维新团体的建立 1895年,康有为等人在北京发起成立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不久又在上海成立了强学会。 1898年春,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保国会,在其影响下,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因为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又称“__⑥__”。 1、目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高二历史选修一_戊戌变法导学案

选修一:专题九 戊 戌 变 法 【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知识梳理】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社会根源: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加剧。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 发展。 3、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条件:维新思想的传播。 (1)产生: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 ①经济上发展 。 ②教育上兴办 ,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③政治上建立 的政治制度。 (2)进一步发展:康有为的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①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②思想特点:托古改制 ③作用:奠定了变法的思想基础。 (3)声势日大:(甲午战后) ①主张:维新派提出了旗帜鲜明的 口号,明确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 。 ②代表人物及主张: 梁启超:思想核心是 。 谭嗣同:大声疾呼“冲决网罗”。 严复:宣传西学的方式是创办报刊、翻译西书。影响最大的是 ,宣扬的社会进化论观点。是“精通西学的第一人”。 二、目的:一方面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方面是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三、戊戌变法的过程(1895----1898) 1、兴起——公车上书(1895) ⑴直接原因:《马关条约》草案电传回北京。 ⑵主要内容: ②富国、养民、教民和改革内政——长久之计。 ③模仿西方议会政治,提出设 一职。由各府、县民选产生,对皇权进行牵制和限制。 ⑶结果:由于保守派阻挠,“公车上书”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中。 ⑷影响:①以康有为为首的士人通过向统治者请愿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激情和参政愿望。 ②他们冲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 ③“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 理论宣传走向 。 2、发展——建立组织、创办报刊 (1)表现: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九 戊戌变法专题综合测评 人民版选修1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专题综合测评人民版选 修1 本试卷共6个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自台事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对此应如何评价?(8分) (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3分)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4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可知主要意图是抵制革命,挽救民族危亡,维护清朝统治。第(2)问根据材料三、四可知是由皇帝主持变法;依据是俄日改革。第(3)问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原因。 【答案】(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评价:变法以救亡图存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的统治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依据:日俄变法取得成功;中国风气未开。 (3)原因: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维新派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高一历史戊戌变法知识点

高一历史戊戌变法知识点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背景(原因):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了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康有为的两部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梁启超在上海担任《时务报》主笔期间,发表《变法通议》等论文,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守旧,阐述变法图存的道理。 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所有内容中唯一没有被废除的是“京师大学堂”,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大学。 戊戌变法收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拥护,得到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具有进步意义。 戊戌变法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戊戌变法同时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戊戌变法的教训: 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在顽固势力的进攻面前,他们又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因此,维新运动失败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无答案)-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高中历史选修1导学案

高二历史导学案:戊戌变法 一、基础知识梳理: (一)背景: 1、《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加深 (1)资本输出:筑路——控制了铁路沿线的土地和资源;借款——进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扩大在华政。开矿——阻碍民族工业发展;办厂 (2)瓜分狂潮:租借地——门户开放(美);势力范围。 2、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财政危机——转嫁人民——激化矛盾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时间:19世纪末 (2)原因:①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②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二)概况: 1、酝量: (1)著书立说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 特点:把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 (2)兴建学堂:时务学堂 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为爱国救国的政治运动 创办报刊:《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仁学》 (北京)(上海)(天津) 建立组织:强学会,保国会 2、高潮:百日维新: (1898) (1)政治:广开言路;精简机构 (2)经济:发展工商;奖励发明 (3)文化:教育改革;倡导西学

(4)军事:新式军队 (三)结果:变法失败 1、标志:戊戌政变(1898) (1)囚光绪——中南海瀛台 (2)杀志士——六君子 (3)废新法——留京师大学堂 2、败因 (1)领导阶级:弱小+软弱 (2)组织结构:缺乏坚强组织[来源:学科网ZXXK] (3)群众基础:脱离人民群众 (4)手段方式:依靠无权皇帝/幻想列强支持 3、意义 (1)背景看:救国图存(爱国) (2)内容看:发展资本主义(进步) (3)过程看:解放思想(觉醒) 【重难点突破】 1、明治维新、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①日:推翻幕府为前提,改革阻力较小;中: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②日:天皇掌握实权,改革派势力强大,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中:光绪帝无实权,资产阶级弱小,脱离群众。 ③日:列强集中侵略中国,有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列强瓜分中国,变法图强为列强所不容。 2、有人认为戊戌法令,除一个京师大学堂外,全被推翻,无任何进步意义;有人认为戊戌变法为中国近代化全面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说明理由。 同意前者。理由:戊戌政变废除新法,变法失败;变法理论借助儒学,仍有封建烙印; 变法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变法未触动专制政体和土地制度。[来源:学科网] 同意后者。理由:较洋务运动更全面学习西方;传播新学,促进思想解放和民众觉醒;培养人才,使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其变革理念、建立社团、创办报刊、改易风俗,成为中华文明宝贵遗产。 3.百日维新的特点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1专题质量检测:(九) 戊戌变法 Word版含解析

专题质量检测(九)戊戌变法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谁识书生能报图,晚清人物属康梁。”这句诗描述了清末一次著名的思想政治运动,其背景之一是() A.《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第二次鸦片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社会与民族危机 C.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D.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完整方案 解析:选C依据材料判断,这次思想政治运动是维新变法运动,故此符合题目要求的只有C项。 2.1898年1月的一天,在总理衙门西花厅,总理大臣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对康有为进行问话。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气得荣禄中途退场。这种现象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B.顽固势力势单力孤 C.维新变法已深入民心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解析:选A维新变法时中国民族危机的确日益加深,但是材料的主旨并不是民族危机方面的问题,维新变法时顽固势力仍然非常强大,维新变法缺乏群众基础,谈不上已深入民心,“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是在强调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 3.康有为曾说:“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下列对其“变法”含义解读较准确的是() A.改革政治制度B.学习西方技术 C.开办近代工厂D.推翻清朝统治 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在中国推行君主立宪制,所以题干中康有为所提出的“变法”应当是改革政治制度,故A项正确。 4.戊戌新政中,切中时弊、震动巨大的措施主要是() A.裁汰冗员,废除特权B.改革财政,编制预算

专题九 戊戌变法

专题九戊戌变法 一、内容标准 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二、构建体系 三、知识疏理 (一)历史背景 (1)民族危机: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影响. (二)经过 1、宣传维新思想:维新变法的兴起 ⑴著书立说: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作用:论战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也为下一步政治斗争作了舆论准备和思想先导。 ⑶上书皇帝:公车上书(了解) 影响: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⑷创办报纸、学会、学堂(了解) 作用: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维新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 2、百日新政:维新变法的高潮 ⑴施政纲领:康有为1898年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具体变法措施,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施政纲领。(了解) ⑵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①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 ②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 ③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3、戊戌政变:维新变法失败 ⑴失败标志:1898年9 月的戊戌政变。 ⑵失败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②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③寄希望于没有任何实权的皇帝身上;④对袁世凯和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⑤变法策略比较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某些措施也缺乏可操作性。 ⑶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说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 (三)历史意义 ⑴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⑵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 ⑶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性质: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又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四、重难点突破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教案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教案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本史实过程。 2、水平目标: (1)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水平。 (2)通过引导学生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的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水平,逐步形成用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在了解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救亡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而不懈努力的史实基础上,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心祖国前途命运,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品质。 4、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体验学习、分组讨论、列表分析等方式,组织学生阅读分析、交流探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 维新变法作为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活动是从“公车上书”开始的,本课的又一个重点是“百日维新”,它是维新运动的*,变法法令的内容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即使这些改革措施带有很多

局限性,但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发展资本 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教育四个层面对变法内容逐项分析,加深资产阶级改革性质的理解,全面把握变法在社会上所起到的思想 启蒙作用和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深刻影响。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在《走向共和》主题曲的背景音乐中导 入课)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侵略日益加剧,民族危机 空前严重,为救亡图存,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实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戊戌变法。 (通过介绍当时中国社会背景实行导入,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当时 社会背景的情况下,更好地理解内容,便于解决重点和难点。) 教师出示:第7课戊戌变法 设计情境模拟题目——“献计献策”: (二)自主学习(出示幻灯片,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学。时间:10分钟) (三)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指导,阅读教材,回答问题。(20分钟) 自学指导一: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练习)

1.梁启超曾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下列不能体现这一思想措施的() A. 奖励创新发明 B. 鼓励私人办学. C. 废除八股 D. 设立京师大学堂 2.有人称清朝1901-1905年的新政是“第二次洋务运动”,这是因为 A. 新政是以学西方为内容的自救运动 B. 新政促进了清朝政治经济的现代化 C. 新政措施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改革 D. 新政没有提出发展实业的具体措施 3.光绪帝为了贯彻新政,在人事上的重大举措是() A.颁布变法法令 B.游说外国人支持 C.给袁世凯加官晋爵、委以重任 D.将礼部两尚书、四侍郎全部革职,任命谭嗣同等为军机章京 4.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许多章程,例如《各省咨议局章程》《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资政院院章》以及《钦定宪法大纲》。这体现了() A. 中国开始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B. 资产阶级开始参政议政 C. 西方宪政在中国的最初试验 D. 清朝统治基础大大加强 5.“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A. 领导人 B. 时间 C. 参加者 D. 地点 6.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证明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但它给后来的奋斗者提供的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 A. 可以走日本明治维新之路 B. 可以走俄国农奴制改革之路

C. 丢掉改良幻想,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 D. 可以走印度革命之路 7.辛亥革命对戊戌变法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 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②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③采取社会改良的办法达到目的④实行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8.戊戌变法使大小官僚及其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因为变法规定()A.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B.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 C.废除八股取士 D.裁汰绿营 9.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 A、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 B、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 C、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D、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10.为了苟延残喘,“满族朝廷”作了一些三心二意、肤浅的宪政改革;很多汉人目睹了“满族政权”毫无希望的领导能力后,转向了革命,革命成了国家的唯一希望。材料认为()A. 戊戌变法失败使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B.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 辛亥革命获得了社会各阶层支持 D. 宪政改革加速了清朝灭亡进程 11.改革政治体制是戊戌变法运动的主题之一,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发布诏令() A. 精简机构,裁减冗员 B. 设立议院 C. 制定宪法 D. 设立外务部 12.1911年春天,18岁的毛泽东将他所描绘的未来中国政治蓝图贴在湖南长沙一所学校的墙上:孙中山成为新中国的总统,康有为担任首相,梁启超是外交部长。康有为此前对中国社会进步所作的最大贡献是()

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二百日维新习题人民版选修1

专题九戊戌变法 二百日维新 1.19世纪末中日战争的结果,激起了国内几年间的一系列反应。下列事件按照发生顺序排序准确的是( ) ①十五日,命各省督抚整饬吏治……士有上书言事者,赴都察院呈递②廿一日,电到北京,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③廿三日,下定国是之诏,以宣示天下。上谕曰:……④廿四日,复八股取士之制,罢经济特科,废农工商总局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D.④①②③ 解析:“①十五日,命各省督抚整饬吏治……士有上书言事者,赴都察院呈递”指的是1898年8月光绪帝鼓励上书言事;“②廿一日,电到北京,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指的是1895年的公车上书;“③廿三日,下定国是之诏,以宣示天下。上谕曰…”指的是1898年6月颁布《定国是诏》;“④廿四日,复八股取士之制,罢经济特科,废农工商总局”指的是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2.在百日维新期间,山东烟台的学子张子昭得知变法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当即手写血书,痛骂康、梁。在维新的措施中,最令他反感的应是( ) A.设立京师大学堂 B.废除八股 C.派留学生出国留学 D.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材料中的“学子”。当时的读书人,均期望通过八股取士取得功名,以光宗耀祖。戊戌变法的法令中,明确规定废除八股,这就断了其当官之路。 答案:B 3.1898年光绪帝颁布的《明定国是诏》有如下内容:“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公车上书直接推动诏书的颁布 B.“共济时艰”指八国联军侵华 C.诏书指示立即筹办京师大学堂 D.筹办京师大学堂已成社会共识 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公车上书,故A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于1900年,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可知诏书的意思是立即筹办京师大学堂,故C项正确;题干中只提到光绪帝颁布诏书决定筹办,但并不能代表此举

2020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阶段性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1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60分) 1.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晚清的现代化先是技术现代化即洋务运动,然后是政治现代化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并且戊戌变法在辛亥革命之前,所以最能体现晚清现代化的只能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答案:B 2.戊戌变法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的最突出作用是( ) A.变法思想宣传B.思想解放作用 C.师夷长技以制夷D.实行君主立宪 解析:解题时注意题干中的“最”字。本题为最佳选择题,戊戌变法使国人开始认识到自身在政治制度上的落后性,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故选择B项。 答案:B 3.甲午战争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想的开端 解析:根据关键词“甲午战争后”“英日”联系到甲午中日战争,全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梁启超属于改良思想的代表,排除A项。白话文运动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在甲午战前已经出现了像王韬这样的改良思想,排除B、D两项。 答案:C 4.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是因为( ) A.变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变法采用的是改良的形式 C.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D.维新派表现了勇于献身的精神 解析:A项不对,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B、D两项符合史实,但与题干无关,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是指批判、冲击了封建传统思想,宣传了资产阶级政治主张。 答案:C 5.维新变法的法令在戊戌政变后( )

9高中历史选修一 戊戌变法习题训练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变法以政变的形式收场,原因很复杂,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最近20多年的研究表明,在1898年秋天的北京,确实发生了一场政变,但这场政变的发生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清政府对维新势力进行镇压,也要看到先有康有为策划武装暴动,企图利用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的新军及毕永年、唐才常等江湖力量,包围慈禧居住的颐和园,试图以暴力手段解决反对派,推动变法。然而,改革者的这些举措很快被后党获悉,于是慈禧迅速出击,逮捕、杀戮六君子,康梁等人也被迫流亡海外。 ——选自《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材料二 改革之初,康有为们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是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但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结果许多改革措施都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选自《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材料三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的后来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1)材料一、二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提出了哪些看法?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三认为戊戌变法研究中主要依据的两部文献史料存在着怎样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 解析:第(1)问,主要是针对材料加以概括即可。依据材料一“先有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9.2百日维新课时作业人民版选修1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 9.2 百日维新课时作业人民版选修 1 一、选择题 1.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说:“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览阅奏章,犹不能尽。”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皇帝勤于政事 B.政府部门尽忠职守 C.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D.撤并政府机构各部门 解析: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提倡官民上书言事。激起了不少普通绅民、下官小吏的参政热情,他们纷纷上书,因此出现“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览阅奏章,犹不能尽”的现象。 答案: C 2.新政开始不久,慈禧太后逼迫光绪帝免去支持变法的“帝党”首领的一切职务,驱逐回籍,“帝党首领”是( ) A.张之洞 B.谭嗣同 C.翁同稣 D.袁世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新政开始不久,慈禧太后便解除了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 答案: C 3.戊戌变法期间,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在评论变法时说:“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这主要反映了( ) A.变法过程急于求成求大 B.变法内容不符合中国实际 C.变法不能推动社会进步 D.变法者没有明确具体的纲领 解析:百日维新期间,短短百日之内,光绪帝就发布了100多项改革诏令,即题干所述现象“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这反映出光绪帝急于求成的心情。 答案: A 4.右图维新派向光绪帝献策,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打击了封建守旧势力的措施是( ) A.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B.准许臣民上书言事 C.派人赴日本留学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