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概论离线作业答案

农学概论离线作业答案
农学概论离线作业答案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农学概论》课程作业答案

第一章绪论

简答题:

1.广义的农学包括农业科学的全部领域,主要有农业基础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农业经济科学、农业生产科学和农业管理科学等,可以理解为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科学。中义的农学是指农业科学中的农业生产科学,主要包括种植业生产、养殖业生产、林业生产等方面。狭义的农学是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科学,即研究农作物尤其是大田作物的生产理论和生产技术。

2.(1)研究对象的特殊性(2)农学技术的实用性(3)农学基础的广泛性

3.(1)作物生产具有严格的地域性 (2)作物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3)作物生产具有有序性(4)作物生产具有连续性(5)作物生产系统具有复杂性

论述分析题:

1.在于不断提高作物的生产效率,即提高作物单产和减少生产中的消耗。(1)提高作物单产。一是要增加投入改善作物的生活条件,缩小现实产量与潜在产量的差距。二是培育高产新品种,提高作物的产量潜力。三是加大管理力度,不断提高作物的管理水平。(2)减少生产中消耗。

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

名词解释

1、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

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

简答题

1、大田作物(不包含园林学科领域)分为3部分9个类别。(1)粮食作物:①禾谷类作物。②豆类作物。③薯类作物。(2) 经济作物:①纤维作物。②油料作物。③糖料作物。④嗜好类作物。⑤其他作物。(3) 饲料及绿肥作物。

2、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生产技术水平和社会需求等。

3、(1)东北大豆春麦玉米甜菜区(2)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3)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4)长江中下游稻棉油桑茶区(5)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橘区(6)华南双季稻热带作物甘蔗区(7)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8)川陕盆地稻玉米薯类柑橘桑区(9)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10)青藏高原青稞小麦油菜区

4、长日照作物指在某一生育时期中要求日照连续超过12小时以上时,才能通过发育阶段正常开花结实的作物,如小麦、大麦、油菜、萝卜、甜菜等。短日照作物在某一生育时期中要求日照连续在12小时以下,才能顺利通过发育阶段正常开花结实的作物,如水稻、棉花、大豆、玉米、高粱、谷子等。

论述分析题

1.(1)禾谷类作物

主要有稻谷、麦类、玉米等。亚洲的谷物面积占世界总谷物面积的47%~48%,欧、非、北美洲约占15%~19%。总产以中国、美国最高,印度的收获面积最大占14.3%。

小麦是世界栽培面积最大的谷类作物,小麦适应范围广,北半球欧亚大陆和北美洲为主产区。中国为世界栽培小麦产量最大的国家。栽培的麦类作物还有大麦、燕麦、黑麦等。

稻谷是世界第二大栽培谷物。主要集中分布在温暖湿润的东南亚季风地区,欧洲和大洋洲很少种植。中国为世界最大稻谷生产国。印度稻谷收获面积居世界第一,但单产和总产不高。泰国和日本以生产优质稻米著称。

玉米为世界第三大谷类作物。以亚洲和北美洲为主产区,大洋洲最少。美国为世界最大的玉米生产国,总产量占世界玉米总产的40.3%。中国居第二,约占世界玉米总产的17.9%。

(2)豆类作物

豆类作物分布遍及世界各大洲,以亚洲和北美洲种植最多。豆类作物包括大豆、蚕豆、豌豆、小红豆等。美国是大豆栽培的最大国家,总产量达世界总产的1/3。

(3)薯类作物

薯类包括马铃薯、甘薯、木薯等,集中分布于非洲、亚洲和欧洲,其中马铃薯主产国为俄罗斯、中国、印度和美国,甘薯主产国为中国。

(4)油料作物

油料作物为世界第二大类作物。各大洲均有油料作物种植,以亚洲和美洲为主。大豆、油菜子、花生和向日葵为世界四大油料作物。大豆以美国为最大生产国,巴西居世界第二,中国现为世界第三。2003年油菜子总产量以中国居第一。加拿大油菜子收获面积为世界第二,印度居第三。花生以亚洲和非洲为主,中国、印度、尼日利亚为世界最大的花生生产国。世界向日葵面积主要分布在俄罗斯、乌克兰、印度、中国和罗马尼亚等国。

(5)纤维作物

棉花是最主要的纤维作物,主要分布于中国、印度、美国、巴基斯坦、巴西等国家。中国为世界最大的产棉国。印度收获面积居世界第一,总产居第二。埃及为主要的长绒棉生产国。麻是重要的纤维作物,其中亚洲分布97%,麻以黄麻、红麻、亚麻为主。

(6)糖料作物

全世界糖料作物收获面积其中2/3为甘蔗,1/3为甜菜。甘蔗以亚洲和南美洲为集中产区,巴西、印度为最大的甘蔗生产国。甜菜产于温带,主产国有白俄罗斯、德国、意大利等。

(7)饲料作物

全世界饲料作物以牧草为主。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为牧草主产区。牧草作物主要有禾本科和豆科两类。

(8)嗜好类作物

全世界嗜好类作物主要包括烟草、茶叶、咖啡、可可等。其中烟草主产国有中国、巴西、印度、美国、津巴布韦、土耳其、印度尼西亚等。

茶叶栽培以亚洲为主,中国、印度、巴基斯坦、肯尼亚为主要产茶国。咖啡、可可栽培主要分布于赤道两侧地区,南美洲的巴西、哥伦比亚是世界最大的咖啡生产国,非洲的科特迪瓦、埃塞俄比亚、赤道几内亚等国以生产咖啡、可可著称。

(9)园艺作物

园艺作物包括果树、蔬菜和观赏作物。果树作物分布呈明显的气候区域。以苹果为例,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美国、土耳其、波兰等国的温带地区;以香蕉、椰子为例,主要分布于南美洲、东南亚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以柑橘为例,主要分布在中国、巴西、美国、墨西哥、尼日利亚、西班牙的热带、亚热带地区,而桃、梨、葡萄等广泛分布于亚热带、温带地区。蔬菜栽培分布较为广泛、分散,中国、印度、美国为最大蔬菜生产国。观赏作物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气候区域。荷兰是世界上以出口全年观赏植物而著名的国家。

2.(1)非洲撒哈拉以南农业区

该区包括东非、西非、中非、南非的广大地域。作物分布适应于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的咖啡、可可、棉花、花生、油棕、茶叶、剑麻等。粮食作物种类很多,咖啡产量仅次于南美洲,可可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2)北非西亚农业区

该区包括北非的埃及、利比亚等以及西亚的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伊朗等25个国家和地区。作物分布适应于亚热带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和亚热带干旱和半干旱气候的棉花、柑橘、葡萄、烟

草、橄榄、土豆、椰枣以及谷物等。

(3)东南亚与南亚农业区

该区包括中南半岛的缅甸、泰国等,太平洋的群岛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作物分布适应于热带季风森林气候、热带季风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森林气候的稻谷、棉花、麻类、油菜子、花生、甘薯、香蕉、菠萝、甘蔗、椰子、橡胶、油棕以及林木等。

(4)拉丁美洲农业区

该区包括中美洲的墨西哥、南美洲各国。作物分布适应于热带雨林和草原气候、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亚热带草原气候的玉米、小麦、稻谷、大豆、棉花、可可、咖啡、甘蔗、柑橘、香蕉、香瓜、烟草等。

(5) 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农业区

作物分布适应于热带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小麦、大麦、燕麦、稻谷、玉米、棉花、猕猴桃、苹果等。

(6)北美农业区

该区包括美国和加拿大。作物分布适应于温带海洋气候、热带大陆气候、亚热带森林气候、地中海式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的小麦、燕麦、玉米、油菜子、棉花、向日葵、葡萄、柑橘、烟草、苹果、甜菜、大豆等。

(7)西欧、北欧和南欧农业区

该区包括法国、英国、挪威、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26个国家和地区。作物分布适应于温带海洋气候、温带大陆气候、亚热带地中海

气候的小麦、马铃薯、葡萄、橄榄、玉米、甜菜、稻谷、柑橘等。

(8)东欧和西伯利亚农业区

该区包括俄罗斯、保加利亚、波兰、乌克兰等国。作物分布适应于温带大陆气候、温带海洋气候、地中海气候、亚寒带森林气候的小麦、大麦、燕麦、向日葵、马铃薯、甜菜、玉米、黑麦、橄榄、棉花等。

(9)中西亚农业区

该区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作物分布适应于亚热带陆地气候、温带陆地气候的小麦、稻谷、玉米、棉花、甜菜、烟草、葡萄、红麻等。

(10)东亚农业区

该区包括中国、日本、俄罗斯(亚洲部分)、蒙古等国。作物分布适应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陆地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等的稻谷、玉米、小麦、油菜子、花生、棉花、麻类、甘蔗、甜菜、大豆、甘薯、马铃薯、烟草、茶叶、柑橘、苹果、梨等。

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

名词解释

1、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它是通过细胞的分裂和伸长来完成的。作物的生长包括营养体生长和生殖体生长。

2、指作物一生中,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表现在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最终导致植株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的形成。

3、作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

4、作物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

5、在作物生产实践中,把作物从出苗到成熟之间的总天数称为作物的全生育期,即作物的一生。

6、指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呈现显著变化的若干时期。

7、作物生长发育对温度高低和日照长短的反应特性。

8、作物的顶芽生长占优势的现象。

9、作物群体的总绿色叶面积与该群体所占据的土地面积的比值。

10、表示作物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之间的关系。

11、在同一时间内某些器官呈有规律的生长或伸长。

12、指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即经济系数等于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之比。

13、作物全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总量,一般不包括根。

14、经济产量是指所收获的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数量。

15、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16、指同一地块上的作物个体群。作物群体可分为单一群体和复合群体两类。

17、制造营养并向其他器官提供营养的器官或部位,如进行光合作用的成长叶片、进行矿物质吸收和转化的根等。

18、消耗利用或储藏营养的接受部位或器官。

19、植物光合作用所积累的有机物中所含的化学能占光能投入量的百分比。

20、作物生产中目标产品的质量,具体包括其利用质量和经济价值。

21、根据作物产品的外观形态来评价品质优劣的指标,包括形状、大小、长短、粗细、厚薄、色泽、整齐度等。

22、根据作物产品的生理生化分析结果评价品质优劣的指标,反映了经济产品的化学成分。

23、主要取决于产品的营养成分及其含量,主要是指蛋白质含量、氨基酸含量、维生素含量和微量元素含量等。

24、指蒸煮、口感和食味等特性。

25、指影响产品质量的原材料特性。

26、指不明显影响产品质量,但对加工过程有影响的原材料特性。

简答题

1、(1)营养生长期是生殖生长期的基础。营养生长是作物转向生殖生长的必要准备。如果没有一定的营养生长期,作物通常不会开始生殖生长。因此,营养生长期作物生长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生殖生长的优劣最后影响到作物产量的高低。一般地说,只有根深叶茂,才能穗大粒满。但是作物营养生长期过旺或过弱,都会影响生殖生长,导致产量不高。(2)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彼此间会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竞争的关系。例如,小麦在拔节时,茎秆在伸长,幼穗也在发育时期。这时叶片制造的光合产物和根系吸收的营养物质既要满足茎秆的生长,又要保证幼穗发育的需要。因此,这时增施孕穗肥和适当灌水,有良好的增产效果;但是如果施肥灌水过多,则造成茎叶徒长,植株倒伏,籽粒反而不易饱满。

2、作物的根、茎、叶在营养物质的分配上是互通有无、相互联系的。根供给地上部分水分、无机盐,同时,根还合成某些有机物质和激素供地上部分需要。而地上部分又为根系提供光合产物和维生素、生长素等生理活性物质。“根深叶茂”就充分反映这种协调关系。

3、种子休眠的原因有:①种皮厚,透气差。②胚未发育完全。③后熟作用未完成。④抑制物质的存在。

解除方法:对于种皮厚、透性差的种子,可采用机械摩擦、加温或强酸等处理方法。因胚发育不完全和后熟作用引起休眠的种子,常采用层积法、变温处理和激素处理等方法解除其休眠。对于因抑制物质的存在引起休眠的种子,可采用水浸泡、冲洗、低温等方法解除其休眠。

4、作物产量包括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两部分。生物产量是指作物全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总量,一般不包括根。经济产量是指所收获的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数量。作物产量按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产品数量计算,构成产量的因素是单位面积上的株数和单株产量。作物种类不同,其构成产量的因素也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单株产量构成上的差别。

5、作物品质形成既受遗传因素的制约,又受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等因素的影响。(1)作物遗传背景。(2)环境生态因子。①光照。②温度。

③水分。④土壤。⑤大气污染。(3)作物栽培技术。①播种质量。②施肥。③灌溉。④收获。(4)作物病虫害。①病害。②虫害。

论述分析题

1.源流库的形成和功能的发挥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的。⑴从源与库的关系看,源是库形成和充实的物质基础。源、库器官的功能是相对的,有时同一器官兼有两个因素的双重作用。⑵从库、源与流的关系看,库、源的大小对流的方向、速率、数量都有明显的影响,起着“拉力”和“推力”的作用。⑶源、流、库在作物代谢活动和产量形成中构成统一的整体,三者的平衡发展状况决定作物产量的高低,是支配产量的关键因素。

2.(1)挖掘作物的产量潜力。当光合面积大,光合能力高,光合时间长,光合产物消耗少,加之光合产物分配利用合理时,就能获得高产。因此通过各种措施和途径,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辐射能,不断提高光合生产率,形成尽可能多的光合产物,是挖掘作物生产潜力的手段。

(2)提高作物光能利用效率。①选育高光合效率的品种。②增加光合面积。包括合理密植和改变株型。③延长光合时间。包括提高复种指数、延长生育期、补充人工光照。(3)降低作物消耗。(4)提高经济系数。在作物生产实践中,通过合理的栽培耕作措施给作物创造适宜的生长条件,增加光合产物向经济器官转移分配,提高经济系数是实现高产的重要途径。

第四章作物生长与环境条件

名词解释

1、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照强度成正比,但到达一定强度后若继续增加光照强度,会发生光氧化作用使与光合反应有关的酶活性降低,光合作用的效率开始下降,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

点。

2、植物光合作用的同化产物与呼吸作用所消耗的物质达到平衡时所接受的光照强度(光合速率=0)。

3、是指植物通过感受昼夜长短变化而控制开花的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

4、指作物的生命过程中的三个基点温度,即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

5、作物某一生育时期或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累积之和。

6、对高于作物生长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的累积,即对大于或等于生物学零度的日平均温度的累积。

7、日平均温度与作物生长下限温度之差的累积。

8、土壤是地球岩石圈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9、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径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

10、指在CO2、水分、土壤肥力、农业技术措施全部适宜的条件下,由当地辐射和温度所决定的最高作物产量。

11、指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包括吸湿水和膜状水。

12、指土壤有效水的下限,即当作物因根系无法吸水而发生永久性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也称为凋萎系数或萎蔫点。

13、在当地气候条件下,当达到最佳水分供应时,作物旺盛生长的田间蒸散量被称做作物需水量,也称田间最大蒸散量。

14、指作物形成一个单位重量的干物质所消耗水分的重量。

15、指某种养分缺少或过多时,对作物生育影响最大的时期。

16、在不同时期所施用的肥料对增产的效果有很大的差别,其中肥料的营养效果最好的时期。

简答题

1、农业生产中常采用一些栽培措施调节土温与气温,以保证作物生长发育处于适宜的温度条件。常采用的措施(1)灌溉措施。(2)耕作措施。①松土与镇压。②垄作。(3)覆盖。①地膜覆盖。②秸秆覆盖。

③染色剂与增温剂。

论述分析题

1.水分利用效率一方面由产量高低决定,另一方面由水分投入的多少来决定。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只有在充分挖掘作物产量潜力的同时,减少水分的投入,即进行节水灌溉,才能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保障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1.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实现农田水分的高效利用。通过各种工程技术手段,包括兴修水利、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造灌溉设施等,达到高效节水的目的。

2. 利用农艺措施,提高产量,减少水分消耗。根据不同农业区的自然、经济特点,合理调整作物的种植结构,选用耐旱作物及节水品种,采取合理施肥、灌溉技术,蓄水保墒技术,地膜和秸秆覆盖技术等,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达到节水高产的目的。(1)建立与区域水资源相适应的种植制度。(2)选育抗旱性强的品种。(3)发挥自然降水的生产潜力。(4)培肥地力,实现水肥耦合。(5)化学制剂保水节水技术。

3. 建立节水灌溉制度。把有限的灌溉水量在作物生育期内根据不同作物生长发育的特点、需水量和需水关键期进行最优分配,建立节水灌溉制度。

第五章作物种植制度

名词解释

1、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臵、熟制和种植方式的总称。

2、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与配臵的总称。

3、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种植或收获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4、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全年作物收获总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5、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多行)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6、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为混种。

7、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于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

8、在同一田地上按照一定顺序,在不同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作物组合的种植方式。

9、是在同一田地上多年不变地种植同一种作物或作物组合的种植方式。

10、在连续种植作物过程中,前后作物的相互衔接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11、指栽培一种作物后所表现出的影响后茬作物生长的土壤生产性能,是由栽培作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管理措施对土壤共同作用的结果。

简答题

1、种植制度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布局与种植方式的综合。它包括作物布局、复种、间套作、轮作与连作等内容和技术,是解决种什么作物、各种多少、种在哪里、怎么种等种植业生产中的重要决策问题,是对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种植业生产的全面安排。

2、一个合理的种植制度,应做到因地制宜、趋利弊害、充分发挥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合理利用社会经济资源,促进种植业与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协调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单位耕地面积的年生产力,保护和改善资源和环境,持续增产、稳产,并提高经济效益。

3、(1)作物布局是种植业较佳方案的体现。(2)作物布局是农业生产布局的中心环节。(3)作物布局是农业区划的主要依据与组成部分。

4、(1)生态适应性是基础。(2)社会需求是目的。(3)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是重要条件。(4) 经济效益是根本动力。(5)用养结合、综合平衡,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

5、(1)有利于增加播种面积与作物年产量。(2)有利于缓和各类作物争地矛盾,促进全面增产。(3)有利于稳产抗灾。

6、(1) 作物组合与品种搭配技术。(2)采用育苗移栽技术。(3)运用套作技术。(4)促早播早发和早熟技术。

7、(一)减轻农作物的病虫草害。

(二)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三)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四)经济有效地提高作物产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8、(1)物理技术。采用烧田熏土、蒸气消毒、激光处理及高频电磁波辐射等进行土壤处理,杀死土壤病菌、虫卵及草籽,消灭土壤中的障碍性微生物,减少土壤毒质,可使连作受害减轻。(2)化学技术。以新型高效低毒的农药、除草剂进行土壤处理或种子处理,可有效地减轻病虫草的危害,并收到显著的增产效果。对于连作造成的土壤营养偏耗、养分不平衡的现象,可以通过及时补充化肥和有机肥的办法加以有效地控制。(3)品种更换。选用抗病虫的高产良种,并实行有计划的品种轮换,可有效地避免或减轻某些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4)农业技术。通过合理的水分管理,冲洗土壤毒质及实行水旱轮作,改变农田生态环境,均可有效地防止多种连作危害的出现。

论述分析题

1.(1)沿海经济发达区。面向国内、国外两大市场和资源,发挥区位、资金和技术等优势,创建资金、技术和劳动集约型的优质化高效农业生产系统。(2)中部粮棉油主产区。一是在稳定提高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国家级大宗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建设,以确保全国大宗农产品市场稳定的基础上,大力调整粮食品种和品质结构,压缩普通品种,发展适应加工需求的优质、专用品种和无公害农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二是立足粮食优势,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建成全国最大的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粮食转化增值和农民增收。三是立足粮食和畜产品优势,大力培育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3)大城市郊区。一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二是完善农产品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三是大力发展设

施农业。四是以美化环境为重点,积极推进生态农业与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4)西部生态脆弱区。一是强化基本农田和人工草地建设,以提高土地承载力,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顺利实施,加快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步伐。二是大力发展具有传统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建设专业化、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三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和畜产品加工业,把特色初级产品变为特色加工产品,增加附加值,形成区域经济支柱和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体系。

2.协调复合群体内的各种矛盾,充分发挥种间互补作用,抑制或削弱种间竞争作用,从而提高整个复合群体的生产力。(1)作物类型及品种的选配组合。合理选择不同生态位的作物和品种或人为创造不同生态位条件。(2)田间结构配臵。①密度与行株距。提高复合群体种植总密度,增加有效光合面积是间套作增产的中心环节。主作物(往往就是高位作物)多采用宽窄行种植,在保持密度与单作相当的情况下适当缩小窄行距和株距,然后在其宽行间根据地力条件间作若干行副作物。②行比与幅宽。一般高位作物的行数易少、幅宽易窄,以增加边行,发挥边行优势;矮位作物行数易多、幅宽易大,以减少边行劣势。③带宽。高位作物占种植计划的比例大而矮位作物又不耐阴时,两作物都需要大的幅宽,因此易采用宽带种植;反之,易采用窄带种植。(3)作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技术。①适时播种,保证全苗间套作。

②加强水肥管理。③控制作物株型。④综合防治病虫害。⑤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

3.按作物的构成分类,可分为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为主的,以饲料

作物为主的,以多年生植物为主的种植制度。

按降水与灌溉程度分类,分为干旱地区种植制度,半湿润地区或无湿润区,无灌溉种植制度,灌溉旱地种植制度和水田种植制度。

⑴人多耕地少,土地利用率高,复种指数高达156%。是世界上复种面积最多的国家。

⑵作物组成中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为辅,饲料作物多年生牧草在耕地上所占比例少。

⑶种植方式多种多样,单作与间套作、轮作与连作均有分布,连作换茬比较灵活。

第六章作物育种与种子产业

名词解释

1、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某个群体。

2、良种是指在一定地区和栽培条件下能符合生产发展要求,并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

3、是将异地的优良品种(或品系)或具有某些优良特性的类群引入本地作为育种素材或直接推广利用的育种措施。

4、系统育种法就是采用单株选择法,优中选优。

5、杂交育种是通过两个遗传性不同的生物体进行杂交获得的杂种,继而对杂种后代加以培育选择,创造新品种的方法。

6、采用两个亲本(一为母本一为父本)进行一次的杂交,用甲×乙表示,又有正交(甲×乙)和反交(乙×甲)的组合方式。在没有细

胞质遗传的情况下,正交和反交的效果是相同的。

7、采用两个以上的亲本进行多次的杂交,称复合杂交或复交。

8、两个亲本杂交后,子一代再与双亲中的一个亲本进行的杂交,称为回交。

9、两个遗传性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第一代(F1),其生长势、生活力、抗逆性、产量、品质等方面都比双亲优越,这种现象叫杂种优势。

10、利用物理或化学的因素诱导作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发生遗传变异,然后,通过人工选择,从中挑选有利变异类型,培育出符合育种目标的优良品种,这种方法称为诱变育种。

11、也称空间诱变育种,是利用返回式航天器或高空气球所能达到的空间环境对植物(种子等)的诱变作用以产生有益变异,在地面选育新种质、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作物育种新技术。

12、种子产业是以作物种子为对象,以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良商品化种子为目的,以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和管理技术为手段,集种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管理于一体的产业整体。

13、指由专门的权威机构对新育成或新引进的品种能否推广和能在什么范围内推广等作出权威性结论。

14、指在保持品种种性的前提下,有计划地、迅速地、大量地繁殖优良品种的优质种子或苗木的技术。

15、种子检验是指应用科学、先进和标准的方法对种子样品的质量进行分析测定,判断其质量的优劣,评定其种用价值的一门科学技术。

16、是指一批种子所属品种、种或属与文件(品种证书、标签等)是否相同,是否名符其实。

17、是引导种子商品从供种者到最终种子用户的种子生产经营单位的整体活动过程。

简答题

1、植物学上的种子是指由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的有性繁殖器官。而农业生产上的种子即作物生产上所说的种子泛指用于播种繁殖下一代的播种材料,包括植物学上的三类器官。第一类:真种子,植物学上所指的种子,它们都是由胚珠发育而成的,如豆类、油菜等。第二类:类似种子的果实,它们是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如禾本科的颖果。第三类:进行无性繁殖的根茎类,如甘薯(块根)、马铃薯(块茎)等。

2、作物品种一般应具有新颖性、特异性、整齐性、和稳定性等四个特性。一般将作物品种分为下列四种类型:自交系品种、杂交种品种、群体品种、无性系品种。

3、⑴认清当前品种存在的问题,并预见未来;⑵根据生产条件和需求确定具体目标性状;⑶考虑品种搭配,满足生产的不同需求;⑷明确主攻方向。

4、⑴引种⑵系统育种⑶杂交育种⑷杂种优势利用⑸诱变育种⑹生物技术育种

5、⑴远缘杂交作为一种手段,能引入不同种、属的有用基因,为创造农作物新品种和新类型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⑵通过远缘杂交

农学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3

农学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3 交卷时间:2016-06-02 09:14:50 一、单选题 1. (5分) 在我国一般以年均温度()℃以下为一年一熟区。 ? A. 8 ? B. 16-18 ? C. 8-12 ? D. 12-16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7.3 复种的概念、作用、效益原理及技术 2. (5分) 在同一块田地上,连年种植同一作物或同一复种方式,称为()。 ? A. 连作 ? B. 间作 ? C. 轮作 ? D. 套作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7.5 轮作与连作概念、生产意义及连作技术 3. (5分) 在作物生产智能化的技术体系中,()是农业生产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

? A. 农业专家系统 ? B. 农机计算机辅助设计分析技术 ? C. 数据库技术 ? D. 遥感技术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8.4 作物生产智能化含义及技术体系4. (5分) 双子叶植物的叶片不包括()。 ? A. 叶舌 ? B. 托叶 ? C. 叶柄 ? D. 叶片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4.1 作物器官的生长发育及生长发育特性5. (5分) 在作物生长期内施入的肥料为()。 ? A. 追肥 ? B. 基肥 ? C. 面肥 ? D. 种肥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6.5 施肥的基本原则、影响因素及施肥技术 二、多选题 1. (5分) 害虫的防治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具体说来,主要哪些防治方法?() ? A. 植物检疫 ? B. 生物防治 ? C. 化学防治 ? D. 农业防治 ? E. 物理机械防治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6.6 杂草、病虫的危害和防治及化学调控技术 2. (5分) 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有()。 ? A. 环境因素 ? B. 栽培因素 ? C. 病虫害 ? D. 遗传因素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4.3 作物产品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西南大学12级农经《农学概论》思考题答案

思考题答案 1.怎样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双重风险”性?(区别与小农经济、工业及商业): “双重风险性”即自然和市场的风险:(1)多变的自然环境,致使农业生产面临着其他非农产业不可比拟的自然风险;(2)市场供求状况与经济运行体制对农业生产经营效益的获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由农业实质来看发展农业(动植物生产)的3条基本途径?发展农业的三条基本途径: A :培育优良品种(提高物质、能量利用效率);B:增加物质、能量的投入(改变生产条件,化 肥、灌溉、农药和新的生产资料投入);C:A、B同时使用,如“绿色革命”的成功。 3.农业与工业的区别? 农业: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很长,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差别特别显著,农业的对象是生物,而生物要进行新陈代谢,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外界环境多变而不稳定。 工业: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几乎为零,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的差别较小,工业是对无生命的原料进行加工制作,生产环境稳定。 4.怎样理解在我国的国情条件下,农业生产结构、膳食结构的基本趋势与发展趋势?动植物性食品的 区别?现代农业4大投入是什么?(与发展农业的3条基本途径结合理解,体现了现代农业的特点是对工业化产品依赖性愈来愈强,对农业内部循环产物依赖性愈来愈弱。) 国情:中国人均占有耕地量少;人均水资源低;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土地减少。 农业生产结构基本趋势:以种植业为主,粮食生产为主,畜牧业为辅。 发展趋势:种植业三元结构的逐步形成,优质农产品的生产比例加大,农业产业化,加工业的发展:食品加工;农产品的非农用途化。 膳食结构基本趋势:以植物性食物(素食)为主,植物性蛋白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 发展趋势:新鲜的蔬菜、水果消费增加,动物性食品消费增加,人均口粮消费下降。 四大投入:现代农业的辅助能投入,划分为四种类型,即(一)引进新品种和新的作物类型、畜禽等基因性投入,用于改善农业生物的遗传适应性和资源利用转化能力。(二)施肥、浇水等资源性投入,用予改善水分、养分等生活必须资源的供应,保证有机生产的顺利进行;(三),农业机械和工程(道路、厂房、水利设施等)设施性投入,用于为农业生物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特别是土壤环境,以及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资源和农时等;(四) 农药、防治、医疗技术等保护性投入,用于控制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发展,提高农业生物种群和群落的净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显示了人工辅助能投入对促进农业增产的巨大潜力。 5.(补充)为什么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农业生产(作物生产、动物生产)都呈现明显的区域化专业化

农学概论模拟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农业: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资源,调节生物体(动植物、微生物)的生命 活动来取得所需产品的生产部门。 2)农业资源: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所需的全部物质要素及信息。按来源分为社会 资源和自然资源;按是否可更新分为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 3)作物:农作物,即大田中生产的粮、棉、油、糖、烟、绿肥、牧草和中草药等,又称“大 田作物”,北方称“庄稼” 4)生育期:作物从籽实出苗到新籽实成熟所需天数。 5)生育时期:某一形态特征出现变化后持续的一段时间,以该时期始期至下一时期始期的 天数计。 6)温周期现象:作物对温度有节奏的昼夜变化的反应 7)春化作用:需低温刺激才能开花的过程 8)需水临界期:作物一生中对水分需求最敏感的时期 9)茬口:作物在轮作过程中给予后作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茬地的泛称 10)种植模式:一地区在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下,于同一季或同一年在同一耕地上形 成的规范化种植 11)间作:同一地上,于同一生长时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其 共生期大于全生育期的一半的方式 12)套种:在前作物生长的中后期,在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其共生期小于全生育期 的一半 13)作物布局: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14)品种:人类在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条件下,据人类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某种群体 15)杂交育种:同一物种内不同品种间的杂交获得杂种,继而在杂种后代中进行选择以育成 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 16)杂种优势:两基因型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F1代优于双亲的现象 17)土壤耕作: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 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的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 技术措施 18)农田培肥:为维持农田养分平衡,利于土地资源的持久利用而采取的保护,恢复,提高地 力的综合技术体系

2016年农学概论(第2版)在线作业1~3

农学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1 交卷时间:2016-09-20 13:18:34 一、单选题 1. (5分) 杂交后代再与亲本之一杂交,称为()。 ? A. 单交 ? B. 回交 ? C. 顶交 ? D. 复交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5.2 作物的育种目标与选择方法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2. (5分) 全年收获作物的总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为()。 ? A. 收获指数 ? B. 叶龄指数 ? C. 叶面积指数

? D. 复种指数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7.3 复种的概念、作用、效益原理及技术 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 3. (5分) 作物生长发育对温度高低和日照长短的反应特性被称为()。 ? A. 温度日照反应特性 ? B. 光照反应特性 ? C. 温度反应特性 ? D. 温光反应特性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4.1 作物器官的生长发育及生长发育特性 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 4. (5分)

1975年由泽文和茹可夫斯基共同编写的《栽培植物及其变异中心检索》确定的地理基因起源中心有()个。 ? A. 14 ? B. 12 ? C. 13 ? D. 15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2.1 作物的起源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5. (5分) 小麦属于()。 ? A. 高温长日作物 ? B. 低温长日作物 ? C. 低温短日作物 ? D. 高温短日作物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4.1 作物器官的生长发育及生长发育特性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二、多选题 1. (5分) 以下属四碳植物的为()。 ? A. 水稻 ? B. 小麦 ? C. 高粱 ? D. 玉米 ? E. 甘蔗 纠错 得分:0 知识点:2.2 作物的分类方法 展开解析 答案C,D,E 解析 2. (5分) 作物生产设施化的意义包括()。 ? A. 增强环境控制能力

农学概论试题及答案总结

农学概论试题及答案总结 花芽分化:作物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茎类的分生组织不再分化时,原基和腋芽原基在分化形成花或花序原基的过程。 1.(填空)叶的生长:叶原基发育生长的过程为:顶端生长。出缘生长。居间生长 2.简述作物的生长发育? 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特点是一个不可逆的数量化过程。如营养器官(如根、茎、叶)的生长,通常用大小、长短、粗细、轻重和多少来表示。 3.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发生了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 本质性变化。特点是分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质变过程。如幼穗分化、花芽分化、维管束发育以及气孔分化等。 4.作物的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各有什么特点? 作物以分化形成营养器官为主的生长 生殖生长是作物以分化形成生殖器官为主的生长 5.营养生长期是生殖生长的基础营养生长是作物转向生殖生长的必要准备。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是并进的阶段,彼此之间会存在相互影响相互竞争的关系。 6.种子的概念与区别 用来繁殖下一代作物的播种材料。 种子分为三类:胚株发育而形成的种子,如豆类 子房发育形成的果实如水果 根茎雷作物用于繁殖的营养器官如马铃薯块茎 7.简述根的种类 初生根:种子内胚根发育而来即种子根 次生根:生与主根上的侧根或基部茎节上的节根 8.不定根:由茎,叶等处随时发生没有固定位置的根 9.*简述叶的形态

子叶:胚的组成部分,着生于胚轴上 第四章作物生产与环境条件 *1.光对作物的重要性 作物生产所需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光,其次来自不同的人工光源。 光在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包括间接作用和直接作用,间接作用就是作为利用光提供的能量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作为作物生长发育提供物质基础。直接作用是促进作物形态器官建成,如种子萌发,叶芽花芽分化等。此外,光还会影响作物某些生理代谢过程而影响作物产品品质。总而言之。光对作物生产的重要性最终体现在作物群体结构的改变和作物产量和品质改变上。 光和速率:CO2mg/dm2/h每小时每平方分米的叶片面积吸收CO2的毫克数 光补偿点:植物光合作用的同化产物与呼吸作用所消耗的物质达到平衡时所接受的光照强度(光和速率=0). .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光周期现象:自然界一昼夜间光暗交替称为光周期。作物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受日照长度的影响醉舞发育对日照长度的反应。P70 作物温度三基点,最低点,最适点,最高点 (霜冻害冷害高温害p74) 积温:作物生长发育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的总和 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叫做有效温度 活动积温:当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0℃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把大于等于10℃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和,叫做活动积温 温室效应:主要由CO2\CH4\N2O等气体含量增加引起。 *酸雨;ph小与5.6的大气酸性化学组分通过江水的气象过程进入到陆地水体的现象. (改错)在作物生产上有效积温一般毕活动激吻更能反映作物温度的需求 2简述水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品的影响 (略)

农学专业测试题

农学专业高考模拟测试题 班级: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构成脂类的主要三种元素是() A、N、P、K B、 C、H、O C、C、H、S D、N、P、O 2、人体红细胞中的必需矿质元素是() A、Mn B、C a C、F e D、M g 3、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 A、葡萄糖 B、脂肪酸 C、核苷酸 D、氨基酸 4、细胞中合成酶的场所是() A、核糖体 B、高尔基体 C、线粒体 D、质体 5、以下植物必需营养元素中,属于大量元素的是() A、N B、M O C、Zn D、B 6、以下矿质元素中,进入植物体内不能被再利用的元素是() A、M g B、F e C、K D、P 7、植物叶绿素吸收的可见光谱,主要是() A、红光和绿光 B、红光和蓝紫光 C、黄光和蓝绿光 D、绿光和蓝紫光 8、哺乳动物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是() A、胃 B、大肠 C、小肠 D、食道 9、农田中水稻与稗草之间的关系一般属于() A、种内互助 B、种间竞争 C、种间共生 D、种间寄生 10、在草原生态系统中,马和羊属于() A、初级消费者 B、次级消费者 C、三级消费者 D、高级消费者 11、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的细胞器是() A、核糖体 B、内质网 C、中心体 D、高尔基体 12.不具备细胞结构的生物是。 A.真菌 B.细菌 C.蓝藻 D.病毒13.相对性状是指。 A.不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B.不同性状的相同表现类型 C.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D.同种生物不同性状的相同表现类型14.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叫。 A.相同基因 B.隐性基因 C.等位基因 D.显性基因15.按自由组合规律遗传,能产生四种类型配子的基因型是。 A.YyRR B.Aabb C.BbDdEe D.MmNnPP 16.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 A.太阳 B.植物 C.微生物 D.动物 17.我们吃大豆主要吃它的。 A.子叶 B.胚乳 C.胚根 D.胚芽18.ATP又称三磷酸腺苷,它的分子式可表示为。 A、A~P-P-P B、A-P-P~P C、A-P~P~P D、A~P~P~P 19.遗传信息流动中DNA复制为RNA的一步称为。 A.翻泽 B.反转录 C.转录 D.复制 20.沙漠中的仙人掌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 A、水 B、蛋白质 C、糖类 D、核酸 21.RNA中不含有哪一种碱基? 。 A.胞嘧啶(C) B.胸腺嘧啶(T) C.鸟嘌呤(G) D.腺嘌呤(A) 22.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 A.维生素 B.矿质 C.蛋白质 D.纤维素 23.一对夫妇,女方的父亲患血友病,本人患白化病;男方的母亲患白化病,本人正常。预计他们的子女中一人同时患两种病的几率是:() A.50% B.25% C.l2 5% D.6.25%24.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了() A.氧和酶 B.CO 2 和H 2 O C.氢和ATP D.氧和ADP 25.蘑菇伞盖下面的菌褶上产生一种细胞,落在适宜的环境中可以萌发成菌丝,最终形成新的蘑菇,这种生殖方式叫做() A.有性生殖 B.营养生殖 C.孢子生殖 D.出芽生殖 二、多项选择题(从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并将所选答案的代码填入答题卡相应题号后的空白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5

农学概论知识点整理(杨文钰版)

农学概论 一、绪论 1.农学:研究作物生产发育规律、产量形成规律、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并采取恰当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2.农学的性质:○1农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为基础的一门应用科学;○2农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学科;○3农学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态学科 3.农学的特点:○1系统的复杂性;○2技术的实用性;○3生产的连续性;○4生长的规律性;○5明显的季节性;○6严格的地域性 4.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1人类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2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3出口的重要物质;○4农业的基础产业;○5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5.我国古代的农学思想(“天人相参”或“三才”理论为基本精神)和农作物生产技术特征(精耕细作)。 6.世界作物生产概况:作物总产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单产的提高,而单产的提高主要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因素:○1品种改良;○2增施肥料与施肥技术;○3节水技术;○4设施栽培;○5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6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7.我国作物生产概况:我国作物生产的迅速发展,主要归功于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作物生产条件的改善。与世界作物生产的发展相比,不同的特点:○1作物品种的改良;○2间作、套作多熟制种植技术;○3作物栽培技术;○4病虫草鼠害防治技术;○5作物生产条件的改善 8.作物生产发展的目标:○1生产率目标;○2可持续性目标;○3营养安全目标;○4经济高效目标 9.作物生产发展的途径:○1建设高产农田;○2改革种植制度;○3普及优良品种;○4发展先进适用技术 二、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 1.研究作物起源的意义:○1了解众多的植物遗传资源并建立基因库,利用有用的基因改造现有的作物并选育新品种;○2了解起源地的气候生态情况,分析作物特定的生态适应性,达到人为控制作物生长的目的;○3有助于研究人类的农耕文化 2.农作物起源:水稻、小麦、大豆、油菜—中国日本起源中心;玉米、甘蔗、棉花—中美洲墨西哥中心;马铃薯—南美洲中心 3.作物生物学特性分类 按感温特性喜温作物;耐寒(喜凉)作物 按对光周期反应特性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日照作物;定日照作物 按对二氧化碳同化途径C3作物;C4作物;CAM(景天科酸代谢)作物 4.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 粮食作物禾谷类作物蛋白质和淀粉比例最符合人类需要(1:6~7) 豆类作物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 薯芋类作物主要成分为淀粉(大多要求土壤深厚,通透性好,对钾肥需要量大) 经济作物纤维作物品质是根据纤维细胞的长度、细度、拉力、强度、弹性、色泽、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来衡量

农学概论试题及答案总结

农学概论试题及答案总 结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农学概论试题及答案总结花芽分化:作物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茎类的分生组织不再分化时,原基和腋芽原基在分化形成花或花序原基的过程。 (填空)叶的生长:叶原基发育生长的过程为:顶端生长。出缘生长。居间生长 1.简述作物的生长发育 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特点是一个不可逆的数量化过程。如营养器官(如根、茎、叶)的生长,通常用大小、长短、粗细、轻重和多少来表示。 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发生了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本质性变化。特点是分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质变过程。如幼穗分化、花芽分化、维管束发育以及气孔分化等。 2.作物的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各有什么特点 作物以分化形成营养器官为主的生长 生殖生长是作物以分化形成生殖器官为主的生长 营养生长期是生殖生长的基础营养生长是作物转向生殖生长的必要准备。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是并进的阶段,彼此之间会存在相互影响相互竞争的关系。3.种子的概念与区别 用来繁殖下一代作物的播种材料。 种子分为三类:胚株发育而形成的种子,如豆类 子房发育形成的果实如水果 根茎雷作物用于繁殖的营养器官如马铃薯块茎

4.简述根的种类 初生根:种子内胚根发育而来即种子根 次生根:生与主根上的侧根或基部茎节上的节根 不定根:由茎,叶等处随时发生没有固定位置的根 5.* 简述叶的形态 子叶:胚的组成部分,着生于胚轴上 第四章作物生产与环境条件 *1.光对作物的重要性 作物生产所需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光,其次来自不同的人工光源。 光在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包括间接作用和直接作用,间接作用就是作为利用光提供的能量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作为作物生长发育提供物质基础。直接作用是促进作物形态器官建成,如种子萌发,叶芽花芽分化等。此外,光还会影响作物某些生理代谢过程而影响作物产品品质。总而言之。光对作物生产的重要性最终体现在作物群体结构的改变和作物产量和品质改变上。 光和速率:CO2mg/dm2/h 每小时每平方分米的叶片面积吸收CO2的毫克数 光补偿点:植物光合作用的同化产物与呼吸作用所消耗的物质达到平衡时所接受的光照强度(光和速率=0). .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光周期现象:自然界一昼夜间光暗交替称为光周期。作物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受日照长度的影响醉舞发育对日照长度的反应。P70 作物温度三基点,最低点,最适点,最高点

农学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4

农学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4 交卷时间:2016-08-09 15:06:33 一、单选题 1. (5分) 迄今为止,已经过确认的作物必需的元素有()种。 ? A. 14 ? B. 18 ? C. 16 ? D. 12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3.6 营养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2. (5分) 净种子占试样重量的百分率为()。

? A. 千粒重 ? B. 发芽率 ? C. 发芽势 ? D. 种子净度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5.3 引种、系统育种、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 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 3. (5分) 全世界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在粮食作物中居()。? A. 第三位 ? B. 第四位 ? C. 第二位 ? D. 第一位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2.2 作物的分类方法

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4. (5分) 生产上所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九二0”,其学名叫()。 ? A. 赤霉酸(GA3) ? B. 吲哚乙酸(IAA) ? C. 2,4—D ? D. 萘乙酸(NAA)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6.6 杂草、病虫的危害和防治及化学调控技术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5. (5分) 一个地区能否复种,除了具备一定的热量条件,还要满足一定的水分条件,一般而言,大于()mm可以实现多种作物的一年两熟或三熟。

? A. 900 ? B. 600 ? C. 1000 ? D. 800 纠错 得分:0 知识点:7.3 复种的概念、作用、效益原理及技术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二、多选题 1. (5分) 以下属非侵染性病害的有()。 ? A. 干旱 ? B. 高温灼烧 ? C. 线虫危害 ? D. 营养失调 ? E. 低温冻害 纠错

农学概论作业(答案)

《农学概论》作业 第一章绪论 简答题: 1.简述农学(广义、中义、狭义)的含义。 答:广义:广义的农学包括农业科学的全部领域,主要有农业基础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农业经济学、农业生产科学和农业管理科学等,可以理解为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科学。 中义:中义的农学是指农业科学中的农业生产科学,主要包括种植生产、养殖生产、林业生产等方面。 狭义:狭义的农学是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科学,即研究农作物尤其是大田作物的生产理论和生产技术。具体来讲,主要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形成规律、品质形成规律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2.简述农学的特点。 答:1、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2、农学技术的实用性 3、农学基础的广泛性 3.简述作物生产的特点。 答:1、作物生产具有严格的地域性 2、作物生长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3、作物生产具有序性 4、作物生产具有连续性 5、作物生产系统具有复杂性 论述分析题: 1.试析我国作物生产发展的出路。(7) 答:1.提高作物单产2.减少生产中消耗 第三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 名词解释 1.作物:是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 简答题 1、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大田作物分为哪些类别? 答:1、粮食作物:禾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类作物 2、经济作物: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科作物、嗜好类作物、其他作物 3、饲料及绿肥作物

2、简述影响作物分布的因素 答:作物的生物学特征、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生产技术水平和社会需要等。 3、例举出我国种植业的10个一级区域。 答:1、东北大豆春麦玉米甜菜区 2、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 3、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 4、长江中下游稻棉油桑茶区 5、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橘区 6、华南双季稻热带作物甘蔗区 7、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 8、川陕盆地稻玉米薯类柑橘桑区 9、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 10、青藏高原青稞小麦油菜区 论述分析题 1.试述主要作物的分布及生产概况 答:其与作物的起源中心及其传播的区域密切相关,也与作物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适应性密切相关,同一作物在相对一致的自然生态范围的不同地域的栽培历史的长短和种植规模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和变化。 2.试述世界10大农区的特点 答:非洲撒哈拉以南农业区。包括东非、西非、中非和南非 第四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品质形成 名词解释 1、作物的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转的量变过程,它是通过细胞的分裂和伸长来完成的。 2、作物的发育:是指作物一生中,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表现在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最终导致植株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的形成。 3、营养生长:作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 4、生殖生长:作物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 5、作物生育期:在作物声场实践中,把作物从出苗到成熟之间的总天数。 6、作物的生育时期:指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呈现显著变化的若干时期。 7、作物的温光反应:作物生长发育对温度高低和日照长短的反应特征。 8、顶端优势:作物的顶芽生长占优势的现象。 9、叶面积指数:指作物群体的总绿色叶面积与该群体所占据的土地面积的比值。 10、根冠比:是指植物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鲜重或干重的比值。 11、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在同一时间内某些器官呈有规律的生长或伸长。 12、经济系数:指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13、生物产量:指作物全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的有机总量,一般不包括根。 14、经济产量:指所收获的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数量。 15、光合作用: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利用叶绿素,在光的照射下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变为糖类,并释放氧的复杂过程。 16、作物群体:指同一地块上的作物个体群。 17、源:制造营养并向其他器官提供营养的器官或部位。 18、库:消耗利用或储藏营养的接受部位或器官。 19、光能利用率:把植物光合作用所积累的有机物中所含的化学能占光能投入量的百分比。 20、作物品质:指作物生产中目标产品的质量,具体包括其利用质量和经济价值。

农学概论考试整理

一、名词解释 农学:是指研究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一门科学。(广义) 资源:泛指人类从事社会活动所需要的全部物质和能量的基础。 种植业资源:是指人类从事作物生产所需的全部物质要素和信息。 (二选一) 光补偿点: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速率渐渐增加,等达到某一速率时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达到平衡,净光合速率等于零,此时的光照强度即为光补偿点。 光饱和点:随着光照强度的进一步增加,光合速率逐渐上升,当达到一定值后,光合速率便不再因光照强度的增加而上升,此时的光照强度即为光饱和点。 (二选一) 积温:指作物整个生育期或某一发育阶段高于一定温度以上的昼夜温度的总和。 无霜期:指某地春季最后一次霜冻到秋季最早的一次霜冻出现时其间的一段时间。 冷害:又称寒害,是指作物遇到零度以上的低温,生命活动受到损伤的一种现象。 冻害:是指作物遇到低于零度的低温,组织体内发生冰冻而引起伤害的现象。 霜害:主要有黑霜和白霜两种,当温度下降到零度或者零度以下时,如果空气干燥,温度降低未形成霜,而使作物受害的称为黑霜,如果在降温过程中形成了霜,则称为白霜。 (四选一) 土壤干旱:指土壤中缺乏作物可利用的有效水儿造成的干旱,其对作物的危害极大。 生物产量:指作物一生中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的总量。 经济产量:指作物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收获量。(经济系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 (二选一) 作物产品品质:指人类所需要的作物的目标产品的品质,即产品达到某种用途的需求的适宜程度。 生长: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作物植株或器官从小到大、由轻到重的不可逆的数量增长过程,它是通过细胞的分裂和伸长来完成的。 发育:指作物一生中其形态、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表现为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最终导致植株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少耕法:指减少不必要的耕作次数或耕作面积,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土壤结构的破坏的一种耕作方法。

农学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2

农学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2 一、单选题(共5道小题、每题5分) 1. 本品种粒数占检验总粒数的百分比是()。 (5分) ? A. 发芽势 ? B. 种子纯度 ? C. 发芽率 ? D. 种子净度 2. 一复合肥料标识为20─10─10,则其意指()。 (5分) ? A. CO220%、H2O10%、O210% ? B. N20%、P10%、K10% ? C. N20%、P2O510%、K2O10% ? D. C20%、H10%、O210% 3. 在前季作物的生长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称为()。(5分) ? A. 间作 ? B. 混作 ? C. 轮作 ? D. 套作 4. 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5分)

? B. 1/5 ? C. 1/10 ? D. 1/4 5. 土壤是由固体(相)、液体(相)和气体(相)三相物质组成的复合物。其中,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和有机质组成,约占土壤组成的()。 (5分) ? A. 40% ? B. 50% ? C. 60% ? D. 30% 二、多选题(共5道小题、每题5分) 1. 种子处理包括哪些方法?() (5分) ? A. 种子包衣 ? B. 浸种催芽 ? C. 药剂拌种 ? D. 浸种 ? E. 晒种 2. 土壤有机质包括()。 (5分) ? A. 铁 ? B. 纤维素 ? C. 镁 ? D. 淀粉

3. 杂草的生物学特点有()。 (5分) ? A. 种子生命力强、寿命长 ? B. 生长繁茂 ? C. 适应性强 ? D. 拟态性强 4.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普遍而复杂的现象,其优势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5分) ? A. 优质 ? B. 抗逆性强 ? C. 产量高 ? D. 生长势强 ? E. 适应范围广 5. 我国油菜种植优势区域包括()。 (5分) ? A. 长江下游优势区 ? B. 长江上游优势区 ? C. 北方油菜优势区 ? D. 长江中游优势区 三、判断(共10道小题、每题5分) 1. 种子发芽要求水分、温度和空气三个因素的适度配合,三者缺一不可。()(5分)

农学概论的心得体会三篇

农学概论的心得体会三篇 篇一:农学概论试题及答案总结 花芽分化:作物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茎类的分生组织不再分化时,原基和腋芽原基在分化形成花或花序原基的过程。 叶的生长:叶原基发育生长的过程为:顶端生长。出缘生长。居间生长 1.简述作物的生长发育? 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特点是一个不可逆的数量化过程。如营养器官(如根、茎、叶)的生长,通常用大小、长短、粗细、轻重和多少来表示。 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发生了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本质性变化。特点是分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质变过程。如幼穗分化、花芽分化、维管束发育以及气孔分化等。 2.作物的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各有什么特点? 作物以分化形成营养器官为主的生长 生殖生长是作物以分化形成生殖器官为主的生长 营养生长期是生殖生长的基础营养生长是作物转向生殖生长的必要准备。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是并进的阶段,彼此之间会存在相互影响相互竞争的关系。 3.种子的概念与区别 用来繁殖下一代作物的播种材料。

种子分为三类:胚株发育而形成的种子,如豆类 子房发育形成的果实如水果 根茎作物用于繁殖的营养器官如马铃薯块茎 *1.光对作物的重要性 作物生产所需能量主要太阳光,其次不同的人工光源。 光在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包括间接作用和直接作用,间接作用就是作为利用光提供的能量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作为作物生长发育提供物质基础。直接作用是促进作物形态器官建成,如种子萌发,叶芽花芽分化等。此外,光还会影响作物某些生理代谢过程而影响作物产品品质。总而言之。光对作物生产的重要性最终体现在作物群体结构的改变和作物产量和品质改变上。 光和速率:每小时每平方分米的叶片面积吸收CO2的毫克数 光补偿点:植物光合作用的同化产物与呼吸作用所消耗的物质达到平衡时所接受的光照强度(光和速率=0). 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光周期现象:自然界一昼夜间光暗交替称为光周期。作物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受日照长度的影响醉舞发育对日照长度的反应。P70作物温度三基点,最低点,最适点,最高点 积温:作物生长发育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的总和 3.简述自由水束缚水的区别

浙大《农学概论》在线作业

1. 中国的谷类作物占其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以上。 A. 4/5 B. 3/4 C. 2/3 D. 1/2 2. 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A. 1/10 B. 1/6 C. 1/5 D. 1/4 3. 在作物生产智能化的技术体系中,()是农业生产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 A. 遥感技术 B. 数据库技术 C. 农业专家系统 D. 农机计算机辅助设计分析技术 4. 1975年由泽文和茹可夫斯基共同编写的《栽培植物及其变异中心检索》确定的地理基因起源中心有( )个。 A. 12 B. 13 C. 14 D. 15 5. 根据我国历史资料记载,自公元前707年至1935年,我国蝗虫灾害平均每()年发生一次。 A. 2 B. 3 C. 4 D. 5 6. 在我国一般以年均温度()℃以下为一年一熟区。 A. 8 B. 8-12 C. 12-16 D. 16-18 7. ()肥有称农家肥,是农村中就地取材、就地积存的自然肥料的总称。 A. 有机肥 B. 无机肥 C. 微生物肥 D. 液态肥

8. 迄今为止,已经过确认的作物必需的元素有()种。 A. 12 B. 14 C. 16 D. 18 9. 50年来,我国作物总播种面积增加了()%,其中,经济作物如糖料、油料、烤烟、蔬菜等播种面积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A. 10.7 B. 11.7 C. 12.7 D. 14.7 10. 世界上已耕地面积约有14亿多公顷,还有()%的可耕地有待开发,潜力很大。 A. 10.6 B. 11.6 C. 12.7 D. 14.7 11. 作物吸收养分最适温度因作物而异,水稻的最适温度是()℃左右。 A. 20 B. 25 C. 30 D. 35 12. 粮食作物中生产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谷物占世界粮食作物总面积的()。 A. 5/6 B. 4/5 C. 3/4 D. 2/3 13. 禾谷类作物属于以收获()为目的的作物。 A. 营养器官 B. 种子 C. 根茎 D. 茎叶 14. 土壤是由固体(相)、液体(相)和气体(相)三相物质组成的复合物。其中,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和有机质组成,约占土壤组成的()。 A. 60% B. 50% C. 40% D. 30%

农学概论作业(答案)

1 / 22 《农学概论》作业 第一章绪论 简答题: 1.简述农学(广义、中义、狭义)的含义。 答: xx: 广义的农学包括农业科学的全部领域,主要有农业基础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农业经济学、农业生产科学和农业管理科学等,可以理解为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科学。 中义: 中义的农学是指农业科学中的农业生产科学,主要包括种植生产、养殖生产、林业生产等方面。 狭义: 狭义的农学是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科学,即研究农作物尤其是大田作物的生产理论和生产技术。具体来讲,主要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形成规律、品质形成规律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2.简述农学的特点。 答: 1、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2、农学技术的实用性 3、农学基础的xx 3.简述作物生产的特点。

2 / 22 答: 1、作物生产具有严格的地域性 2、作物生长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3、作物生产具有序性 4、作物生产具有连续性 5、作物生产系统具有复杂性 论述分析题: 1.试析我国作物生产发展的出路。 (7) 答:1.提高作物单产2.减少生产中消耗 第三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 名词解释 1.作物: 是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 简答题 1、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大田作物分为哪些类别?答: 1、粮食作物: 禾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类作物 2、经济作物:

3 / 22 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科作物、嗜好类作物、其他作物 3、饲料及绿肥作物 2、简述影响作物分布的因素 答: 作物的生物学特征、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生产技术水平和社会需要等。 3、例举出我国种植业的10个一级区域。 答: 1、xx大豆春麦xx甜菜区 2、北部xx小杂粮甜菜区 3、xx棉麦油烟果区 4、xx中下游稻棉油桑茶区 5、南方xx双季稻茶柑橘区 6、xx双季稻热带作物甘蔗区 7、xx稻xx烟草区 8、川陕盆地稻xx薯类柑橘xx 9、xx绿洲xx甜菜葡萄区 10、xx青稞小麦油菜区论述分析题 1.试述主要作物的分布及生产概况 答: 4 / 22 其与作物的起源中心及其传播的区域密切相关,也与作物对自

农学概论复习题

一、填空题(在下列各题空格处,填入适当的字或词,使整个句子完整,并具有一定的专业意义。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处,错填、多填、少填或未填均无分。) 1.农业生产具有( )、( ) 和( ) 特点。 地域性与季节性周期性与持续性.综合性与复杂性2.栽培植物主要包括( )、( ) 和( ) 三类。 农作物、园艺作物、林木3.按照作物的主要用途及植物学形态特征,通常将大田作物分为三大类,其中粮食作物包括( ) 作物、( ) 作物和( ) 作物。禾谷类、豆类、薯类 4.按照作物的主要用途及植物学形态特征,通常将大田作物分为三大类,其中经济作物包括( ) 作物、( ) 作物、( ) 作物和( ) 作物。纤维、油料、糖料、嗜好 5.糖料作物主要是( )和( ),其中大约三分之一是( )。甘蔗、甜菜、甜菜 6.世界天然纤维原料作物有( )、( )和( )等。棉花、麻类、木棉 7.世界主要饮料作物有( )、( )和( ),主要产在发展中国家。可可、咖啡、茶叶 二、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备选项中,选择1-4个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并将其代号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处。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国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中,原产中国的作物是( )。 A 烟草 B 棉花 C 玉米 D 大豆 D 2.下列作物中属于耐寒作物的是( )。 A. 玉米 B. 大豆 C. 油菜 D.甘薯 C 3.根据作物生长的周期性理论,作物生长全过程表现为( )规律。 A.慢-慢-快; B. 快-快-慢; C.慢-快-慢; D.快-慢-快; C 4.作物一般在( )对水分的反应最敏感。 A. 苗期; B. 旺盛生长期; C. 生殖器官形成与发育期; D. 成熟期 C 5.我国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中,原产美洲的作物是( )。 A.水稻; B. 小麦; C. 玉米; D. 大豆; C 6.喜温作物生长的生物学下限温度指标是( )。

农学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D

农学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D 最终成绩:60.0 一单项选择题 1. 本品种粒数占检验总粒数的百分比是()。 发芽势 发芽率 种子净度 种子纯度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0.0 教师评语: 用户解答:发芽率 知识点: 5.3 引种、系统育种、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2. 一复合肥料标识为20─10─10,则其意指()。 N20%、P 2O 5 10%、K 2 O10% CO 220%、H 2 O10%、O 2 10% C 20%、H10%、O 2 10% N20%、P10%、K10%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0.0 教师评语: 用户解答: N20%、P10%、K10%

知识点: 6.5 施肥的基本原则、影响因素及施肥技术 3. 全世界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在粮食作物中居()。 第二位 第三位 第四位 第一位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教师评语: 用户解答:第二位 知识点: 2.2 作物的分类方法 4. 生产上所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九二0”,其学名叫()。 吲哚乙酸(IAA) 2,4—D 赤霉酸(GA3) 萘乙酸(NAA)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教师评语: 用户解答:赤霉酸(GA3) 知识点: 6.6 杂草、病虫的危害和防治及化学调控技术 5.

小麦属于()。 低温短日作物 低温长日作物 高温短日作物 高温长日作物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0.0 教师评语: 用户解答:低温短日作物 知识点: 4.1 作物器官的生长发育及生长发育特性二多项选择题 1. 按照肥料来源可以把肥料分为()肥。 无机肥 有机肥 商品肥 农家肥 碱性肥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0.0 教师评语: 用户解答:有机肥 | 农家肥 知识点: 6.5 施肥的基本原则、影响因素及施肥技术

农学概论课后标准答案

1农学(广义):指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一门学科。(中义):仅指农业生产科学。(狭义):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一门学科。农学性质: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为基础的一门应用科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学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态学科。农学特点:系统的复杂性,技术的实用性,生产的连续性,生产的规律性,明显的季节性,严格的地域性2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人类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出口的重要物质,农业的基础产业,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5作物生产的未来发展目标和途径:目标:可持续,两高一优,低耗。途径:建设高产农田,改革种植制度,普及优良品种,发展先进适用技术。 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 1研究作物的地理起源有什么意义?2水稻、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大豆、油菜、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起源分别在什么地方?答:小麦起源于近东中心和中亚西亚中心以及非洲中心、水稻起源于印度斯坦中心和非洲中心、玉米、甘薯起源于中美洲—墨西哥中心、马铃薯起源于南美洲中心、大豆起源于中国—日本中心、;油菜起源于欧洲地中海地区、棉花起源于非洲中心和南美洲中心以及美洲—墨西哥中心。3按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怎样对作物进行分类?1.按作物感温特性分类分为喜温和耐寒作物2.按作物对光周期反应特性分类分为长日照、短日照、中日照、和定日照作物3、按作物对二氧化碳同化途径分类分为C3、C4、CAM作物。4按用途和植物系系统相结合,怎样对作物进行分类?并简述期其主要作物类型特点。答:1.粮食作物(1)禾谷类作物是以收获谷粒为栽培目的的禾本科作物。禾谷类作物的子粒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而且蛋白质和淀粉的比例最适宜人类的需求,所以是重要的粮食作物。(2)豆类作物属豆科中的蝶形花亚科,种类繁多豆类作物是人类生活中含营养价值的食品,是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3)薯芋累作物是指利用其地下块茎和快根累的作物,植物学上的科、属不一。2经济作物(1)纤维作物包括纤维作物和麻类作物(2)油料作物是指以获得油脂为主要目的的作物,其特征是种子或果实含油量较丰富。(3)糖类作物主要是指含蔗糖多的作物,用于制造食糖。(4)嗜好类作物主要有烟草、茶叶、咖啡、可可等,(5)其他作物主要有桑、橡胶、香料作物、编织原料作物等。3饲用及绿肥作物种类很多,包括禾谷类、豆科类、块根块茎类、饲用叶菜类等。4.药用及调味品作物.药用作物主要有三七、天麻。枸杞、灵芝百合等。调味品作物主要有葱、姜、蒜、八角等5简述作物分布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答:作物通过扩散,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位置上种植后形成的不同的空间配置情况,称为作物分布。作物分布和生长在不同的环境里,由于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在其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上会发生改变,那些最猛适应的变异有机体被保留,由此形成新的类型和品种,产生生活型和生态型的变异。不同作物生活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具有相似特征的结构和生物学特性,称为生活型。同一作物不同品种不同长期在不同的环境或人工选择条件下,形成不同的生态型。6简述我国种植业区划的依据及各大区的种植业特点。依据发展种植业得自然条件的社会经济条件、作物结构、布局和种植制度种植业发展方向的关键措施等的相对一致性,并保持县级行政区的完整性,将全国种植业划分为10个一级区和31个二级区。。1东北大豆、春麦、玉米、甜菜区大部分地区一年一熟,南部地区可二年三熟或一年两熟。2.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本区大部分地区一年一熟,粮食作物以旱粮为主3.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作物一年二熟,种类繁多。4长江中下游稲、棉、油、桑、茶区该区耕地以水田为主5.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橘区耕地水田为主。。6.华南双季稻、甘蔗、热带作物区作物种类繁多,粮食作物中双季稻占90%以上。。7.川陕盆地稲、玉米、薯类、桑、柑橘区粮食作物中,水、旱粮并重,水稻占主要地位8。云贵高原稲、玉米、烟草区立体农业明显,种植制度复杂多样9.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必须灌溉才能种植,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10.青藏高原青稞、小麦、油菜农作物一年一熟,作物多喜凉耐寒简述我国主要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布局规划。1.专用小麦重点发展优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