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调查报告

客家文化调查报告
客家文化调查报告

寒暑假对客家文化的调研报告

姓名:班级:2013(1)班学号:2013123668

调查时间:2014年—2015年寒假期间

调查地点:广东、福建、湖南、江西、台湾等范围内

调查方式:通过实地走访、询问、网上查找资料

调查目的:为了增强保护客家文化意识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有关方面介绍,客家人现有总人数5500万,其中中国约4500万,在海外客家人当中,大多数居住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其中马来西亚约125万、印度尼西亚约40万、泰国约37万、越南约30万、新加坡20万、缅甸10万,其他分布在美洲、欧洲、澳洲等地对分布如此宽广的客家历史源流的研究,直到20世纪才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但此前的客家源流也有一些零星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叶。

客家的起源,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和政府奖惩的原因,辗转南迁,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有一亿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先民自中原迁居南方,总计大迁移五次分别是:

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移。

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从东晋至五代,汉人又由长江流域南迁,这是第二次大迁徙。

宋高宗南渡,金人南下,元人入主,客家人的一部分,又由闽赣分迁至粤东、粤北。这是每三次大迁徒。

明末政治腐败,又值连年灾荒,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加之文官贪敛,武官诛戳无辜,致使官逼民反,农民起义各地蜂起。清军入关,进逼京师,清兵入闽,汀州、赣州大批民众仓皇逃难,分迁至粤中及滨海地区,乃至川、桂、湘及台湾,且有一小部分迁

至贵州南边及西康之会理。此为客家人的第四次大迁徙。

明末清初张献忠农民起义失败后,四川一带遭兵火之灾,田园荒废,地广人稀。康熙年间诏命农民迁往开辟垦殖,这是清代有名的一次大迁移,所谓:“移湖广,填四川”。

客家的历史,为什么在这里会产生具有如此强烈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呢?从总的方面看,这里早已是一块人烟稀少的地方。两晋之际,尤其是唐宋之际,由于北方不断遭受战争的摧残,农村经济凋敝,因而使得大批难民渡江南下,另求生计。在经过不断辗转迁徙之后,部分移民来到了这块被大山屏蔽的赣、闽、粤三角地区,与当地土著相互杂居,并在相对封闭的社会与自然条件下,与土著民相互融合,从而创造出一支以汉文化为主导的、与周边文化相区别的地域文化,这就是客家文化。客家文化的原始基础是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土著文化和具有汉唐风韵的中原汉文化,而推动该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巨大动力是唐宋以来大批进入赣、闽、粤三角地区的北方移民。故有学者称其为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移民文化。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移民文化,所以它不仅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还具有作为移民这一特殊群体所具有的文化面貌。比如,客家文化中所具有的十分强烈的寻根意识与乡土意识,正是移民在离开祖居地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对原有文化的眷恋善于用血缘、亲缘、地缘等各种条件建立同宗、同乡、同一文化内相互合作关系的团体主义精神。而所有这些,都是为了确保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实现由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转变需要。

客家人的分布,内地客家人口分布:广东省:有客家人居住的纯客住县市15个,非纯客县65个。江西省:有客家人居住的纯客住县市18个:非纯客住县有20个。福建省:有客家人居住的纯客住县8个,非纯客住县16个。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湖南、浙江、海南、贵州、云南、江苏、安徽、陕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都分布有一些。(“纯客县”是指使用客家方言的人口超过九成,且当地经济、文化主要为客家民系主导的县域,这样的县域,只存在于中国内地,而且只存在于客家大本营即闽粤赣三省交界处)

旅居亚洲的客家人共约380万人,分布在21个国家和地区。旅居大洋洲的客家人约6万人,分布在11个国家和地区。旅居美洲的客家人约46万人,分布在21个国家和地区。旅居欧洲的客家人约有20万,分布在16个国家和地区。旅居非洲的客家人约8万人,分布在12个国家和地区。

客家的精神,客家精神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其核心在于团结和奋进。这在客家迁徙史和客家文化的诸方面都有很突出很具体的表现。

首先是客家先民自身团结的精神形成了很强的向心力。正是这种向心力使他们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把中原灿烂的文明带到南方播衍而不被迁徙地的土著同化。江西赣南,广东梅州的多层围垅屋永定的土楼、长汀的九厅十八井等典型的客家建筑,既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支奇葩”,也是客家人团结奋进的象征。

其次,这种团结奋进的精神特质,还表现在对异族文化的博采和涵化上。客家先民的南迁,是中原的汉人与迁徙地土著长期斗争而又走向团结的过程,并最终形成了共同体。今天的客家,绝不单靠入迁的中原汉人的自身繁衍,而是经过与当地民族融合而发展壮大起来的,也有其他民系迁入客家居地而被同化成了客家人。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太平天国运动,提出“天生天养和为贵,各自相安享太平”、“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人,尽是姐妹之群”的口号,表现出客家人希望与土著居民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一视同仁那种朴素的民主思想。

在客家地区,人们的宗教信仰也是十分宽容和亲善的,儒、道、释以及基督等教可以亲如一家、同居一寺。连刘邦、项羽这对冤家也可合祀一龛接受人们的膜拜。妈祖本是沿海地区人们航行的保护神,客家人也把她请到山乡,作为山乡的保护神。客家文化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文化的精华,长期的迁移养成了兼收并蓄取其长、开拓进取不保守的民风,使客家民系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客家的建筑,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客家土楼,也称客家土围楼、客家围屋,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广东梅州的大埔县、广东潮州饶平县。在我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永定客家土楼坐落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内。有的人叫他们“客家围屋”。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规模之大,造型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构成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河源南园古村——客家古建筑遗产

南园古村又名南园第一村(南国古村又名南国第一村),位于中国河源仙塘镇红光村,由红光村委独立出资,是南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客家风水古村落,据古书记载:自唐开元二十六年! (公元738)建村以来,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南园位于河源市区东北方向,居禾溪约中枢之地;东江水傍南园而过,甘泉滋润,仙气缭绕;其龙脉发源于碣砑山,绕行向西复自西而南,盘旋起伏,气势雄伟,绵垣不绝”数平方公里福地神龙环抱有情。

河源客家的民居,南园民居古建筑共有30多座,有客家围龙屋、雕楼、书院等其中多以府第式结构为主,讲究风水布局、主次对称、外型堂皇美观,多采用青砖灰瓦,雕梁画栋,工艺精湛,所体现的特色是:取材便利,楼体坚固牢靠、规模大、结构封闭一体,同时还体现了阴阳思想和儒道治家思想。具有代表性的就有“大夫第”、“新衙门”、“老衙门”“古炮楼遗址”、“柳溪书院”等。

南园古村落的客家民居古建筑多以府第式结构为主,讲究座向、主次对称、外型堂皇美观,多采用青砖为墙,雕梁画栋,工艺精美,一座大型的古民居建筑有上百个房间,可供一二十户上百户口人居住。厕所、柴草间、畜栏一般都在住座屋两侧一定距离的地方。具有代表性的就有“大夫弟”、“新衙门”、“老衙门”、“老楼”、“新楼”等。

南园古村旅游区现由“大夫弟”、“新衙门”、“古炮楼遗址”、“老衙门”和“柳溪书院”等保存最完好的客家古建筑遗产组成一个完整的村落,体现了其古民居建筑的特色和艺术、古村落出色的防御性及潘氏家族“忠孝传家、诗书启后”的家训。

客家话,客家话,又称客话、客家语、客语等,是汉藏语系汉语族内的一种声调语言(或汉语方言),属于汉语七大方言之一。语言学者对于该将客家话归属至方言,抑或是当成一门语言仍有一定争论。客家话地区主要集中在粤东、闽西、赣南交界的赣闽粤客家地区,并被广泛使用于中国南方、台湾、马来西亚及一些华人社区。此语言被定名为客家话是20世纪的事情

客家话,又称客家方言,或称客方言、客语或广东话(土广东话)客家话是汉族客家民系的母语,分布区域非常广泛,遍及中国东南沿海、南部、西部包括西藏等省份、香港新界(北)、海外客家人移民地区(如毛里求斯、台湾、印度等等)例如客家话里面同样的“有”就有好几种说法“优”“海”“赫”“heai

1、汝在哪也? ngi coi ngai ya

2、汝又在届做乜嘅也?-- 你又在干什么啊(带点不耐烦)

3、莫(毋爱)恁也,好无?--别这样了,好不

4、快点也,无日夜恁拖拖拉拉。---快点啊,别总是这样拖拖拉拉。

5、我样知也?--我怎么知道呢

客家的婚姻习俗,客家人的祖先来自中原,所以他们的婚姻礼俗深受古时风尚习气的影响;客家人属性成规,男婚女嫁定要"明媒正娶",才不为乡闾讥笑。

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礼"。所谓六礼是:"说亲,送定,报日子和送聘金,盘嫁妆,接亲与送亲,拜堂与吃面碗鸡"。

客家的服饰习俗,客家服饰讲究朴素实用,宽敞简便。普遍喜穿素色,尤以蓝、黑、白色最为流行。农村女子普遍系着的一种围裙"掩腹",其实可以掩胸,下摆宽及两侧,上端缝花刺绣,另加“颈链”、“腰链”和“牙牌”、“手镯”等服饰。姑娘梳辫,少妇盘髻。劳动者则多穿对补救短衫的,俗称褂哩。读了书的男子多改着西式裤。鞋袜方面,多穿布鞋,是家庭妇女自制的。

客家的祭祀,客家人对于丧葬之俗,做得十分周到,甚至过于繁文缛节。客家人祖先崇拜意识很浓,对慎终追远的事,十分重视”。一般丧葬仪规可分为葬、埋葬和葬后三个部分,或谓之三个阶段。

客家的美食,在榜上有名的系指东江客家菜,它与潮菜、粤菜并称为广东三大菜系。传统的客家招牌菜是:盐焗鸡、酿豆腐和红烧肉。与潮菜比较,客家菜的口感偏重“肥、咸、熟”,而这又与客家人以往的生活水平和习惯有关。客家美食名城福建长汀的菜肴的“原汁原味”非常突出。烹饪是很少用味精的,甚至不用味精。此外,糖也少用。食品色素历来不用。菜谱中的蒸、炖、酿、焖、煮的菜肴特别多。炖牛腩、精蒸白鳗、甲鱼游江、炖鱼肚、精炖鱼、蒸全鱼、清汤田鸡、清蒸鸳鸯鸽、双燕迎春等等。

土楼是客家文化的象征

土楼是客家文化的象征 2010年05月05日 21:14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福建土楼王”承启楼内景 振成楼外景 土楼公主永定振福楼

永定岩太土楼群 碧波荡漾的龙湖 被中外专家称为最集中、最美丽、最完整的土楼群——初溪土楼群。

老外游土楼赖初源摄 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永定客家土楼,是客家先民在漫长的迁徙、艰辛的创业、流动的生活过程中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产物,是世世代代客家先民智慧的结晶。她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民居建筑奇葩”,不仅给中国乃至世界民居建筑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也对世界建筑和人类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今年春节,胡锦涛总书记亲临永定考察客家土楼,赞誉“客家土楼是中华文化瑰宝,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并叮嘱土楼人家“一定要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守护好、传承好、运用好”。 福建土楼源于客家,根在永定 追溯土楼之渊源,首先得了解客家之渊源。 学术界普遍认为,客家是从中原南迁的汉人,这些汉人祖居于黄河流域,至少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五胡之乱”,引发了客家先民的第一次大迁徙;唐末黄巢起义,又引发了客家先民的第二次大迁徙;宋末元初金人的入侵引发了客家先民第三次大迁徙;第四次大迁徙即在明末清初满族人入主中原时期,史称“移湖广、填四川”;第五次大迁徙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客家人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后,客家人开始了又一次的大迁徙,分别迁往海南、广西等地,甚至飘洋过海到海外谋生。据估计,现在全球客家人有一亿两千多万,客家人遍及世界各地。故而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福建土楼是客家人聚族而居,并用夯土墙承重的大型群体楼房住宅。据考证,我国殷商时代就有夯土建屋。唐长安的皇城、宫墙均为夯土墙,城内的里枋也是用土墙分隔。福建土楼是客家人从黄河流域辗转迁移到永定之后,历尽沧桑,将远古的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六七十年代(唐末宋初)客家民系在闽粤赣边区形成的时候。

梅州地区客家风俗习惯保留程度的调查报告

梅州地区客家风俗习惯保留程度的调查报告 10级工业工程2班叶洁冰 201041108220 风俗习惯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等。所以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对于研究这个地方的历史有着重要的作用。保留这么一种无形的财产,是我们作为人类对历史的尊重跟保护。 为了了解梅州客家地区的风俗习惯保留程度,也为了以后更好的保留我们客家的无形资产,所以做了以下的调查。主要是采取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问的形式。为了使调查更具有说服力,我分两方面进行,问卷调查主要针对于90后的新生代,实地访问是对于老一代的访问,了解。从而归纳总结客家文化的保留程度。 一、梅州客家的风俗文化的来源。 风俗是一个民族在生产、服饰、饮食、居住、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信仰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经常重复出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就是人们自觉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等,它流行于民间,为大众所自觉传承。汉族文化历史悠久,

风俗源远流长,已有上下5000年连绵不绝的历史。这一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历史优势,使得汉族的风俗,无论哪一种、哪一类,都格外丰富而迷人。 而对于客家而言,客家大都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移民来的。客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著少数民族,同时将其风俗也吸收、融合于自己的风俗之中,又在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收、融合了他们的良风美俗,加上客家人口众多,居住地域广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以,客家风俗在传承和变异中,显得特别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客家的风俗具有凝聚力。客家作为汉族的一支民系,是如何凝聚而成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客家风俗具有凝聚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尽管客家风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但是客家风俗的基本内涵具有一致性或同一性。例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这无论是哪一个省、哪一个地区,也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港、澳、台的客家人,甚至到了海外,身处西方民族包围之中的客家人后裔,都无一例外。 梅州客家风俗,既有对中原古风俗的承传,也有在辗转迁徙中的吸收。此外,梅州客家人由于多住山区,在漫长的岁月中,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与自然斗争以及与原地居民共同的生活交往中,有所创造,最后,逐步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习俗。同时,梅州是著名的侨乡,梅州客家文化习俗又融合了一些南洋岛国和西方的文化。所以,梅州风俗除有中原、山区特色外,还有一些海外风情的内

客家文化调查报告

寒暑假对客家文化的调研报告 姓名:班级:2013(1)班学号:2013123668 调查时间:2014年—2015年寒假期间 调查地点:广东、福建、湖南、江西、台湾等范围内 调查方式:通过实地走访、询问、网上查找资料 调查目的:为了增强保护客家文化意识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有关方面介绍,客家人现有总人数5500万,其中中国约4500万,在海外客家人当中,大多数居住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其中马来西亚约125万、印度尼西亚约40万、泰国约37万、越南约30万、新加坡20万、缅甸10万,其他分布在美洲、欧洲、澳洲等地对分布如此宽广的客家历史源流的研究,直到20世纪才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但此前的客家源流也有一些零星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叶。 客家的起源,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和政府奖惩的原因,辗转南迁,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有一亿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先民自中原迁居南方,总计大迁移五次分别是: 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移。 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从东晋至五代,汉人又由长江流域南迁,这是第二次大迁徙。 宋高宗南渡,金人南下,元人入主,客家人的一部分,又由闽赣分迁至粤东、粤北。这是每三次大迁徒。 明末政治腐败,又值连年灾荒,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加之文官贪敛,武官诛戳无辜,致使官逼民反,农民起义各地蜂起。清军入关,进逼京师,清兵入闽,汀州、赣州大批民众仓皇逃难,分迁至粤中及滨海地区,乃至川、桂、湘及台湾,且有一小部分迁

客家文化公园简介

客家文化公园简介 客家文化公园位于市中心城区腹部,由马古山和麒麟山两条小山脉从北往南平行走向构成,占地面积148万平方 米。通过国际招标,由澳大利亚IAPA设计顾问有限公司中标,设计主题为“展示客家古邑文化,弘扬客家人文精神”,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入口广场、“河之源”瀑布、历史阶梯、客家迁徒雕塑(浮雕、雕刻)、孙中山塑像、规划展览 管、图书馆、观景阁、生态湖、樱花园和社会公德林等。 为了高质量建设好公园,按照市委书记何忠文、市长彭建文、副市长李扬达的要求,专门聘请了华南农业大学 林学院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系主任李敏等6位专家组成专家指导组,为公园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把脉。公园建设采取 “一次性规划,分期建设”的方式。2010年11月,为迎接世客会在我市的召开,拉开了客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序幕。目前 已完成公园一期工程即中山雕像以南景观工程11万平方米的建设。 该景观工程有四大亮点: 一、构建了河源地标,即孙中山先生塑像与两颗高大的英雄树(木棉)融为一体的构图。 二、气势宏大的历史阶梯,包涵了60米宽的230级台阶和反映客家人文历史的雕塑、浮雕、雕刻的画卷,其中迁 徒中喂奶的客娘,体现了伟大的母爱精神,大文豪与骏马的铜像,体现了客家人的崇文重教精神;艺术化 的篆体“客”字水池,象征着客家人漂洋过海闯世界的艰苦创业精神。 三、“河之源”瀑布,6米宽15米高,勾画了“河源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十五尺”的景观。 四、“春夏秋冬花不落”的园林绿化,樟树、桂花等100多钟乔木灌木构建了华农林学院的教学科研基地。 二期工程即中山铜像以北景观工程28万平方米,实行代建制,由市代建局负责,于2013年1月开工,二期第一阶段 景观工程于2013年底正式完工并对外开放,二期第二阶段景观工程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约60%,计划今年年底前完 由市城管局牵头负责的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客家文化公园。东边30平方米的山体植树绿化工作,2013年已完成10万 平方米“公德林”景区的社会化植树,今年再次启动了“公德林”景区二期10万平方米的树木认种认养工作,目前正 在进行中。

客家文化的特点

客家文化的特点 客家并非是一个民族的概念,而是我国中原汉族的一个分支。公元四世纪前后,中原地区战乱不息,灾荒频仍,成千上万失去家园的灾民大批往较平静富庶的南方逃亡,上下近千年间,他们流移转徙,足迸遍及大半个中国:到了宋末至清代中期才逐渐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二贝州、四川及台湾等地定居下来。「先到为主,后到为客」。先期在当地居住的便称这群后来仁户的人为客人上昌地官府注籍中亦称为客户,以后通称为客家、客家人。 千百年来,散居在各地的客家人在当地生活和交往中没有完全混化于当地一也有少部分已经混化一,而一直保忙右客家先辈传导下来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为人处世的观念,甚至他们所讲的方言也是保留首中原古汉语音的的客家话。这些都可归结为客家文化意识的承传因素在起作用。 文化意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观念形态,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经验与智慧的积淀,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种精神力量。它对于人们的思想、行为、心理、语言,道德观念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起看主导、调节和规范的作用。因此,开展对文化意识间题的研究,对于发展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借鉴前人的历史经验,促进今天我们所从事的现代化建设事业都有其深远意义和积极的作用。拙文拟就有关客家文化意试的形成和发展、客家文化意识特质、客家文化意识的价值与作用等间题提出一些粗浅认识,借以求教于各界专家和读者。 一、客家文化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在客家先民世代居住的我国中原地区,曾经是汉、唐文化的中心,是我国历史上著名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辈出的地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汉、唐文化,作为东方文明的象征,在历史上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对世界文化的交往,也曾经产生深远的影响。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尤其是汉民族,都是主要受看儒家思想文化的教育熏陶,儒家思想始终是作为我国历代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渗透于国家的生活、一切社会活动和人们的思想意识言行之中。由此形成的我国民族的文化意识,其核心主要是儒家的人文精神,这是历史的必然。毫无疑义,客家人作为汉民族的一分子,他们所承传的文化意识,也只能是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然而,任何一个民族或同一民族内部,其文化意识的内涵都不可能是完全相同或一成不变的。由于人们所经历的社会发展进程不同,或所处生活环境不同,文化意识也必然有所差别,有所变异。客家人由于他们的历史经历跟汉民族其它民系的经历有很大不同,这就使客家人的文化意识发生了某些方面的变异,而具有跟其它民系许多不同的特点。有人涊为是客家人的迁徙造成了客家人的历史,这是颇有见地的。同样可以认为:客家文化意识也是客家人在漫长的迁徙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精神产物。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中文明、不文明、非文明现象 客家文化中文明现象 客家先民来自黄河流域,其根在中原、花繁五洲。因避战乱、逃灾荒等原因,离开陕西、河南、河北、山西故土……扶老携幼、翻山越岭,辗转南迁。因离乡别井、客居他乡,故大部分客家先民扎根在南方的穷乡僻壤、边远山区,恶劣的自然环境,铸造了客家精神。 客家精神主要包括:吃苦耐劳、勇于开拓、民族意识、溯本思源、克勤克俭、精诚团结。 客家人作为汉民族一支民系,其形成和发展,经历数次大迁徙,颠沛流离,世事多艰使客家人养成坚忍卓绝,刻苦耐劳,冒险犯难,团结奋进的特性。客家人经过历代长期艰苦奋斗使民族性格得到考验和磨炼,使客家人自始至终带有一种浩然正气的民族节操,他们崇尚忠义,反抗压迫,义不帝秦,同仇敌忾,爱国爱乡,注重武术的凛然自傲之气,使他们成为“民族心理发展中的一群勇者”。客家先民是中原华胄,他们来自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虽经辗转流徙,其文化气质不变,他们讲礼节,重伦理,好学问,尚教育,敦亲族,敬祖先,隆师道,客家人深重的文化气息使他们成为“优者的遗业与涵儒”。客家民系最值得称道的可贵之处在于客家妇女的地位不同一般。客家女无缠足怯弱之习,她们能躬操耕作,主持农计,她们朴素节俭,勤劳洁净,崇敬丈夫,热爱儿女,任劳任怨,牺牲自我,维护家庭,她们以坚强和聪颖,在世界妇女中占有重要地位。客家妇女的特性充分体现出客家精神的精髓所在。 客家山歌是我国著名的民歌之一,是客家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文化,现已列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客家山歌的内容丰富多彩,语言表达质朴、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优美,从古至今牵魂动魄,歌声不绝,其唱腔艺术和表现风格具有鲜明的客家地域特色,可以说客家山歌是广大客家人民智慧的结晶和艺术审美情趣的具体体现,是客家文化的一大瑰宝,它作为客家人的口头文学,代代传承,所展示的文学价值、魅力和作用,是其它艺术种类所不能代替的。 客家文化中的不文明现象 旧时客家地区的人们,迷信鬼神信风水。城乡村各地普通建神庙,甚至有些地方的神庙比学堂还多,乡村里到处都有什么公王、沙官、井头伯公、树头伯公等。信奉风水术的人越来越多,每逢婚丧喜事,大小建筑,都要请风水先生勘察地利,择良辰吉日,自古至今长盛不衰。客家地区的人们,常为了求一个好屋址或墓穴,不惜长期供养风水师,以丰美酒食招待。这为风水先生招摇撞骗创造了适宜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一些不懂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的风水先生,靠背诵几句“地理口诀”欺骗那些真诚的希望得到适宜修养生息之地的人们,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客家文化非文明现象 客家菜口味偏重:肥、咸、香,不喜辣,分量足。点心类则喜欢以“粄”命名,大多用糯米、粳米制成,较少用面。 客家方言,又称客家话、客家语等,是汉藏语系汉语族内的一种声调语言,

客家文化发展现状及发展

客家文化发展现状及发展 【摘要】客家经过五次大迁徙,在赣闽粤边区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客家文化,这种文化具有天下意识、亲情意识、文教意识、忧患意识。本文就整合客家 物质文化资源、整合客家非物质文化资源、发展客家文化产业等方面进 行介绍。 【关键词】传承;创新;客家文化;世界客都 阐述客家文化,很自然涉及到客家源流。据客家学研究者认为,客家先民经过五次大迁徙,在南方人烟稀少的赣闽粤三省交界(即赣南、闽西、粤东北)的三角地区逐渐形成客家民系的诞生地。正所谓“逢山必见客,无客不居山”。由于不断迁徙,客家人形成了许多特点如团结聚居、家庭民主、妇女参加劳动、尊老爱幼、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爱国爱乡等特性,加上客家人保留和发扬中原华夏文化,便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客家文化。其中梅州的客家人口最集中、文化最发达,是我国客家人最大的聚居中心和文化中心,被誉为“世界客都。” 1.客家文化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一个民族或民系的物质产生和精神生活相联系。从客民第三次南迁开始,在赣闽粤边地区,客户(绝大部分为客民)占了主要地位,由于长期共处和交流,多数南下汉人与少数原来土著居民的风俗习惯、语言、经济政治利益、文化心理已融为一体,所以客家民系约在南宋时代就初步形成,在三江流域就出现赣州、汀州、梅州等文化城市,这些城市都留下许多客家文化的历史轨迹。客家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多种,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其中包括保留着浓厚中州音韵的客家方言(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富有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如寨堡式的圆柱形或方形夯土围屋、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穿堂屋、锁头屋、下山虎、四点金、多杠楼屋以及中西混合式等;腔调优美,抒情隽永的客家山歌;被誉为“南国牡丹”的广东汉剧;独具特色的饮誉海内外的客家风味食品,如盐炯鸡、酿豆腐、浮水鲩丸、姜酒鸡等。 2.客家文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客家文化的发展现状。客家文化是一种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是赣、闽、粤的资源文化。客家文化继承了包括汉民族的语言文学、治国兴家主张和思想、忠孝节俭的礼俗道德以及宗教信仰等,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伟大

客家文化

作业题目 1、根据你姓氏祠堂的堂号和堂联,在三种客家源流说中, 你认为那种更准确,试分析之。 廖氏堂号:武威 廖氏堂联:万石家声远,三洲世泽长 客家源流说的 第一种观点是:客家先民是中原汉人的血统和文化最纯正的承载者;第二种观点是:客家先民是以南方土著为主,融合中原南迁的汉人而形成; 第三种观点为:客家先民是以中原汉族为主,兼融当地土著而形成。 我认为客家源流说中第三种比较准确,原因有下: 据有关古籍记载,廖氏起源于夏朝。相传中国最早的皇帝黄帝有25个子孙,其中一个叫昌意,昌意之子叫颛顼。这个颛顼便是“三皇五帝”中第一个称帝的帝王。 颛顼的子孙中有一个叫叔安,他被封侯为夏朝一个诸侯国的君王,这个小国的地名叫蓼国,叔安作为国的君王,后来,史书便以廖叔安相称,叔安的后代也从此以国为姓,这就是古代廖氏家族的最早起源。 廖氏族起源后,始聚居于古廖国,经历了夏、商、周三朝千多年的繁衍生存,饱受战火及风雨沧桑,已成为一支规模较大的家族。至春秋战国时间,诸侯混战,许多诸侯国相继被兼并,古廖国终于被相邻的大国楚国于公元前662年兼并入楚国。 从此,有一些廖氏族人开始迁移故土,向东、南方向发展,如古籍记载廖叔安第47世孙廖惠就是在这时从中原迁往山东甄城的。汉朝至三国时期,廖氏族人已开始分布在山东、甘肃、陕西、安徽、江苏、河北、湖南等地。自公元304年起,即晋王朝至南北朝时期。由于晋王朝内部争权夺利,皇族司马家族八王争霸,互相残杀,引起了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逞机起兵叛乱,开始了中国历史上长达285年之久的分裂混乱时期,史称为“五胡乱华”。(即匈奴、羯、姜、鲜、卑五个少数民族起兵反叛中央朝廷的叛乱),从此引起了中原广大百姓悲欢离合的大规模迁移过程,生活在中原故土的廖氏家族也不例外。其中有著名的在洛阳任晋王朝京城镇国大将军廖子璋(子璋系叔安公之68世孙)之子廖从宪携众从洛阳迁居浙江永嘉郡松阳县顺又乡。 子璋的后裔很有作为,官任江南扬洲太守,兴旺发达,后来其子孙遍及南方各省,子璋成为南方各省廖氏的主要始祖。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子璋的玄孙廖诚希继任扬洲太守,因五胡乱兵逼近长江北岸,于384年迁往江西宁都。江西宁都廖氏支系发达,后成为廖氏向湖南、福建及两广发展的主要发源地。 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平定了北方游牧民族叛乱,终于结束了“五胡乱华”,建立了隋王朝。期间,廖诚希的第6代子孙延邦、延龄、延春三兄弟曾为隋朝立下汗马功劳,显赫一代,威震四方,官任清河郡、太原郡、威武郡大守,创造了著名的廖氏三郡太守之美称。后来,廖诚希的子孙为了纪念前辈的这一显赫业绩,便以“威武堂”这一称号作为廖氏祠堂的称号。 2、什么是客家精神?她是怎样形成的?作为客家后裔该 怎样继承和弘扬她?

客家文化元素在现代“赣派”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57?- CHINA FOREST PRODUCTS INDUSTRY 林 产 工 业 PRODUCTION & APPLICATION 生产与应用 客家文化元素在现代“赣派”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陈 年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赣州 341000) 摘要:?概述了客家民居建筑和服装文化元素,总结出?“赣派”家具设计风格,应用实例阐述了客家文化元素在现代“赣派”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客家文化元素;?“赣派”家具;?家具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G05;TS6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99(2019)07-0057-04DOI:10.19531/j.issn1001-5299.2019070013 Application of Hakka Culture Elements in Modern "Gan Faction" Furniture Design CHEN?Nian (Jiangxi?Environmental?Engineering?Vocational?College,?Ganzhou?341000,?China) Abstract: This?paper?summarizes?the?elements?of?Hakka?residential?buildings?and?clothing?culture,?summarizes?the?furniture?design?style?of?"Gan?Faction",?and?expounds?the?application?of?Hakka?cultural?elements?in?modern?furniture?design?of "Gan?Faction"?with?practical?examples. Key words: Hakka?culture?elements;?"Gan?Faction"?Furniture;?Furniture?Design;?Application 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1]。客家文化以中原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为根本,融入了迁徙地的畲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2]。客家人有自己特殊的语言、习俗、民居建筑、服饰艺术等。 客家民居建筑和服饰艺术最能体现客家文化。民居建筑中的中心对称构造形式、构件雕刻题材和服饰艺术中的色彩及图案纹样可以运用于现代“赣派”家具设计。1 客家文化元素 文化是需要通过形式表达出来的,而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是民居建筑和服装,通过建筑的外形构造、内部空间组合、内部器物造型、色彩、用材等元素,通过人 们的服装纹饰、服装的色彩等元素来体现文化内涵[3]。客家人的建筑构造和服装艺术,特点鲜明、淳朴自然。1.1 民居建筑元素 赣南客家传统民居建筑构造形式以“厅屋组合式”和“围屋”两种为主[4]。其建筑依山而建,背山面水,建筑整体以中心主轴左右对称布局。? “厅屋组合式”即客厅在房屋的中间,进入客厅之前有一矩形开口天井用于采光,厅的两侧对称有厨房和卧室,房间的数量视主人的家族大小而定,富裕者还建成前后两栋(俗称上下座),左右再加建,则构成一幢“两堂两横”式房屋,还有“三堂两横”,直至加建至 *基金项目:2015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赣南客家传 统文化对赣南家具设计理念形成的研究”(课题编号:JC1525);2017年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珍贵木材低质高效利用研究”(项目编号:171274);2017年赣州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赣州家具产业融入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研究”(课题编号:17053)陈?年,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家具设计、家具生产技术,E-mail:chennian2006520@https://www.360docs.net/doc/8513604388.html, 收稿日期: 2019-04-11 图1 厅屋组合式客家民居建筑 Fig. 1 Hakka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hall 客家文化元素在现代“赣派”家具设计中的应用——陈?年

对赣南客家传统的婚嫁风俗文化的调查

对赣南客家传统的婚嫁风俗文化的调查 姓名:曾慧 学号:200950107 现如今,当说起结婚这两字时,著着白婚纱美如天仙的新娘、帅气的新郎、神圣的教堂、庄严的神父等各种充满西方色彩的婚礼现场便立刻映入了很多年轻人的脑海中,当问之对于家乡传统的结婚习俗时,很多人的表情都是漠然或是摇头称不知,似乎很多传统的婚嫁风俗已经开始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当中变得陌生和无知了。所以,我觉得对于婚嫁风俗文化的调查是很有必要的,需要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这份不可丢失的文化。 俗随时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时至今日,虽然各阶层繁简不尽相同,但生活在乡镇的平民百姓,依旧还是保留了许多旧时的婚嫁风俗并沿用至今,尤其是赣南这片充满着浓郁的客家风土气息的土地,时常都能从老一辈的人那儿听闻关于婚嫁那些事儿,通过数天的走访家乡本地人,参加数次婚礼现场,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和询问家人,对于赣南地区的婚嫁风俗文化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总结。 现在,我将赣南客家传统婚嫁风俗按时间顺序分为婚前礼俗、婚事礼俗和婚后礼俗来叙述。 一、婚前礼俗 婚前礼俗,即是结婚之前的礼节风俗,换言之,通常是指从提亲到“暖轿晡”之前这段时间。一般包括行提亲,访家,行定,送节,报日之礼。 1、提亲 客家人口中的“看妹崽子”就是提亲,也就是说媒的意思。采访者告诉我们,为了表示明媒正娶,婚姻合理,当父母觉得儿女已到了适婚的年龄,便会托媒人去四处打听,物色门当户对的人家(客家人一般同族同姓不联婚),而通常是男方托媒(老人家说,若是女方托媒是会被笑话的,即所谓的“倒伐媒”)。因此,客家人的婚事是要由媒人来说合的。而媒人打听后,若发现有可配得对象时,媒人便会努力去游说女方家庭,如果女方家庭有意,便择日与男方见面。见面时,也有一些讲究,比如,见面时,男方是须给女方“见面礼”,而为了图吉利,金额的尾数通常是“九”,以表示长长久久之意。如果不同意,则婉辞谢绝,并退还“见面礼”。如果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帖(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则认为“合八字”,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帖送还女家)。这就是“看妹崽子”的全过程,也是赣南客家婚仪的开端。 2、访家 以前常常听说的“拉屋场”,今日终于知道原来就是访家的意思,也叫“睬嫁场”,是指“看妹崽子”之后,女方得到男方的邀请,在家人和媒人的陪同下前往男方家,察看男方的家庭、亲戚、邻里等情况。而访家时,男方则要置办酒宴款待女方家。待酒宴散后,男方发给每位客人一个红包,金额视亲疏不等。临走时,男方撑好女方不论晴雨均带的雨伞为其送行。惜别时,女方则收回雨伞并回赠“送伞包”,以示满意。尔后,男家则选吉日托媒人告知女家“行定”。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其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包括了粤东、粤北、粤中的绝大部分地区。全国纯客县、非纯客县合计287个,国内外总人数约合6376.8万人次。 客家人:客家人原属古中原汉人,中间经历了六次的大迁徙和一系列的历史演变,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客家人。相对于客家人的起源,我们更应该关注并且称颂的是生生不息的客家 精神。客家人以其“团结、勤劳、好客”的精神文 明于世。由于客家人身上的这股精神,有人赞美客 家人是“牛乳上的乳酪”;甚至于有的学者认为 “客家人的精神就是亚细亚精神”。客家先民自身 团结的精神形成了很强的向心力,正是这种向心力 使他们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不被迁徙地的土著同 化。广东梅州的多层围垅屋,永定的土楼客家建筑, 就是客家人团结奋进的象征;勤劳节俭是客家世代 相传的优良品德。在客家妇女身上,则更鲜明地体 现出超乎寻常的刻苦耐劳、勤俭朴素的精神。头戴 凉帽,身穿大襟衫,背着小孩,手扶犁耙,赤足走进田野,是传统的客家妇女形象,因此客家妇女堪称为中国劳动妇女的典范;而说到好客,这就是客家人典型的特点了。客家人热情好客,他们非常注重礼节,不论是正式宴请还是吃个便饭,都有一定的礼节,如按辈分入席。平时,如逢客人到来,主人会很有礼貌地打招呼,并请客人进屋坐,同时必以茶相待,这就是客家人。这就是客家人的文化精神。 围龙屋:围龙屋作为风格独具、古朴典雅的客 家民居建筑,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最具中国民 居特色的建筑物之一。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 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 太极图.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 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围龙屋反映了客家人 “族聚而居”的民族文化象征,反映了客家 人在特殊环境下的生活方式以及习惯,是客 家民情风俗的一 个缩影,可谓是客 家特有的客家建筑艺术奇观。围龙屋体现了深厚的客家文化 内涵,通过这围龙屋,我们也可以从中了解客家文化。第一、 反映了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文明礼貌、知书达理的 传统美德。第二、客家围龙屋的风格是原始住宅风格的传承。 第三、围龙屋的建筑特色也是古代阴阳思想的投射。第四、 体现了客家传统的宗族观念。 客家山歌:客家山歌,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 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主要流传于梅州、河源、惠州、赣州、汀州、韶关、清远、广州、深圳、中山、海南、广西以及国内外客家人集居地,客家山歌的内容朴实无华,结构清晰明了,语言丰富,文学艺术性强,善于表达

龙岩市武平县客家文化调查.

定光佛的根在大陆,源头在武平县岩前镇狮岩。福州泉州僧人郑自严,法号“定光”,俗称定光大师、定光古佛。从关于定光古佛的种种传说中可以了解到客家人追崇的定光古佛是褒扬诚实、惩戒谎言的神佛;是推崇扶老济幼、助人为乐的菩萨;是位褒奖好心人,却又不去满足贪心人的神佛。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多元化的侵入,汪毅夫研究员通过考证,把定光古佛的佛法归纳为六个方面:祷雨救旱、驯服野兽、活泉止水、治河护航、赐嗣送子、避免战祸。 如今的岩前狮岩供奉三尊定光古佛。狮岩属石灰岩溶洞地貌,因形似狮得名。狮岩古称南安岩,曾列入中国名胜词典。狮岩丰姿奇特,有着迷人的景观,洞内正中供奉定光大师佛像,两侧列有十八罗汉和四大金刚。佛像面前原有一个椭圆石块,形似狮口含珠。内洞分东南两洞。东洞稍狭,有石凳嵌于崖壁;南洞窈窕通明,石室天成,可容数十人。两洞甬道纵横,清泉滴滴(如今听不到清泉滴水声了),乳柱直立,石钟悬吊,显得神奇美观。两洞均有出口,南洞出口可仰望蓝天,称为“通天第一洞”。洞外崖壁上横刻“人世蓬壶”四个楷体字,字面约0.3平方米,笔力苍劲,系明万历年间武平县知县成敦睦书刻,近处有天然泉水湖,名为“蛟湖”,湖面宽广,不管久晴暴雨,湖水保持原量,清澈可鉴,山岩倒映,显得格外美观。 当地还十分受人敬仰的还有何仙姑,她一生修道,传说能知过去、未来。她是中国历史上享寿最长的人,身经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四个朝代共十四个皇帝,实属罕见。何仙姑卒后真身葬在岩前宁洋乾湖塘,龟形右片丁山缝针星宿五度。乡人敬慕,于南岩石洞右边建仙姑亭,塑金身祭祀,有病烦热者,扫像上尘而饵之辄愈。可惜此亭在上世纪“文革”时被毁。上世纪八十年代,众多善男信女,自动募捐,在原址上再建仙姑亭一座,重塑金身,并将北宋年间用褐色花岗岩精美雕刻的“何大朗檀越主禄位”安放其中,父女同享鼎盛香火。每年农历二月初九,为祭祀始祖大郎公、黄氏一娘太婆、何仙姑的日子。除当地何姓人氏外,还有广东、江西、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的何氏后裔不远千里,驱车前来祭祀,热闹非凡。 定光古佛是客家文化的一张品牌,也是武平县做好闽台文化交流的独有品牌。武平县成立了“定光古佛研究会”,编印《定光古佛》小册子。该县撰写了《发挥闽西客家文化优势,加强闽台客家文化交流》的调研报告。武平县在全市开展加快“两个先行区”建设主体实践活动中,借鉴湄洲妈祖景区成功开发的经验,搞好定光古佛祖庙景区规划开发,结合实际制定好规划开发方案。2008年岩前镇引进总投资1.2亿元的蛟湖开发项目,对占地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的天然泉水湖进行恢复性开发。目前正在进行做好湖堤、环湖路、排污、路灯、绿化等配套设施建设,随后将分布实施,逐步与狮岩祖庙融为一体,为提高闽西客家祖地的历史品味,促进闽台之间的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凝聚人心,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历史古镇——中山镇 武平县中山镇是遐迩闻名的千年历史文明古镇,也是闽粤赣客属地区罕见

浅谈中国客家文化

浅谈中国客家文化 说起客家人,我们都不陌生,他们是汉民族中一个系统分明而又很有特点的支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祖先原本是生活在黄河、淮河一带的中原汉族,由于古代战争频繁,客家先民先后经历了6次南迁,伴随着辗转迁徙的脚步,客家先民创造的绚丽多姿的文化、独特的风情风貌源远流长,在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一支相对独立的"客家文化"。 客家因迁徙而产生,迁徙给了客家人坚韧的品性。尽管所处环境位于偏僻的山区,但是勤劳的客家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史,创造了自己的文化。下面我将从三个领域浅谈一下中国客家的文化。 一、客家话 客家话是客家人的母语,也是客家文化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客家话也被称为唐宋中原古汉语的“活化石”,客家话中有不少唐宋时期的书面用语,并保留了大量唐宋时期的古汉语音韵。由于客家人的先祖是中原士族,他们携带着语言优势和先进的中原文化进入赣闽粤交界山区,对当地语言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说到客家话,不得不提到客家山歌。客家山歌是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它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脱胎于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这个母体,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是客家人长期劳动和生活中集体创造的民间文艺奇葩。客家人爱山歌,皆因山歌可以解乏、抒情、言志。客家山歌中最大量最精彩的便是客家情歌,它集中了客家山歌的全部艺术成就,代表了客家山歌中最强烈的人文精神,表现了客家青年男女在爱情上的悲欢离合和忠贞不渝的优良品德。 二、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在岭南山区客家人聚居的村子里,人们随处可看到许多风格独具、古朴典雅的客家民居建筑:围龙屋、土楼、五凤楼、锁头屋、走马楼、四角楼等,最著名的是围龙屋,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最具中国民居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围龙屋,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或斜坡地段建造。在建筑上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错落有序,布局规整。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围龙屋不论大小,大门前

客家文化调查

河源客家古建筑文化调查报告 为保存河源已有的客家文化,弄清河源客家文化的底子。再有可以提升我对自己家乡文化的了解文化,增强客家文化的保护意识,我发起了对河源客家文化调查行动,由于我是河源人,使我对河源客家文化调查更加的方便、也让我更积极的去调查。 说起河源市和平县我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这个地名吧!其实河源市和平县也之不过是在广东省极为落后的一个小县罢了,可是为什么会怎么的出名呢、我相信大家都是仰河源市和平县林寨镇的古村落的大名而来的吧。是的林寨古镇的确有悠久的历史了。 基本路线:、 1、河源到林寨古村自驾车路线: 上河源大道/205国道—G25长深高速—走G4511龙河高速—下G205/灯塔/骆湖出口—205国道—229省道—230乡道—229乡道—河源和平县林寨古村(约1-2小时) 2、广州到林寨古村自驾车路线: S15沈海高速广州支线—沿S15沈海高速广州支线—京珠高速—上G4京港澳高速—下增城龙舟场/增城体育馆/G35/增城/惠州/汕头出口走G35济广高速—沿G35济广高速前行—G4511龙河高速—下G205/灯塔/骆湖出口—205国道—229省道—230乡道—229乡道—河源和平县林寨古村(约4-5小时) 3、惠州到林寨古村自驾车路线:

G25长深高速—走G4511龙河高速—下G205/灯塔/骆湖出口—205国道—229省道—230乡道—229乡道—河源和平县林寨古村(约2-3小时) 4、梅州出发到林寨古村自驾车路线: G25长深高速—下G205/龙川出口—老隆大道/205国道—173县道—229省道—230乡道—朝229乡道—河源和平县林寨古村(约3-4小时) 和平林寨古村简介: 林寨古村悠悠二千多年历史,遗存着古巷、古井、古墙、古道、古寺、古亭、古桥、古树等独特的“老八古”。这里蕴含神韵,人杰地灵,俊材辈出,曾孕育清嘉庆庚辰科状元陈继昌、清光绪两广巡抚陈琼润等多人,林寨乡间有盛演粤剧、赛龙舟、舞龙舞狮、席床生日等习俗,这里是典型的客家文化之乡。林寨古村,村廓城墙环成船形,立有东、西、南、北四门,门前有五口池塘,两边有护城河,四周碧水绕环,这里自古以来水上运输较为发达,船艇可通东江,是东江上游小有名气的客家水乡。林寨古村地势低洼,常遭水浸,为避水患和匪盗之扰,乡间房屋多为木石建筑。自明朝后期起,建有280多幢古民居,其中核心区就建有24幢较为出名四角楼,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艺术之精湛,文化底蕴之厚重,这在全国实属罕见。令人叹为观止!堪称中国最大的四角楼古建筑群、是保护最完整的客家古村、是蕴含中国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学讲堂、最具魅力的生态休闲胜地、是让游人震撼的摄影乐园。

关于梅州客家山歌的调查报告

关于梅州客家山歌的调查报告 “客家山歌进传扬 条条唱出情意长 条条唱出郎心事 声声唱出妹心肠。”客家山歌作为我国著名的民歌中独立的一支 它继承了《诗经·国风》的风格 世代相传。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民间音乐、民间文学的瑰宝。 山歌,即民歌中之一种。据史料记载,唐代始有山歌之称,而梅州民间流传的歌仙"刘三妹的故事"也发生在唐代神龙年间,可知客家山歌之盛行,正是其时。客家山歌深受春秋末年成集的《诗经》中《十五国风》的影响,后随客家人的迁徙,受畲、瑶等土著人的歌谣的影响。梅州客家山歌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传播繁衍,是中原文化与梅州土著文化融合的产物。它的歌词诗味很浓,类似竹枝词,有"国风"和"吴歌"的余韵 梅州客家山歌是梅州市境内6 梅州客家山歌是梅州市境内6县1市1区近500万人口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歌,它流传于广东省东北部客家地区并流播到海外梅州籍客家人聚居地。梅州客家山歌于宋、明期间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传播繁衍,是中原文化与梅州土著文化融合的产物。它的歌词诗味很浓,类似竹枝词,有“国风”和“吴歌”的余韵。梅州客家山歌共有腔调近百种,音调高扬绵长,平稳流畅,起伏不大;音区较高,音域较窄;级进较多,跳进较少;节奏自由,节拍多样,常有多种节拍混合而歌。梅州客家山歌有数万首歌词流传于民间,内容包括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礼俗歌、情歌、其他生活歌和儿歌等,涵盖了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以情歌的数量最多,内容最精彩,文学价值也最高。为弘扬客家文化,梅州每逢中秋举办山歌节,大打山歌擂台,非常热闹。 梅州客家山歌作为我国著名的民歌中独立的一支,它继承了《诗经》中《十五国风》的风格,世代相传,主要以"赋、比、兴"的传统手法,又常用双关、重叠等手法。客家山歌基本是四句七字体,每首山歌的第一、二、四句押韵;唱时往往触景生情,即席歌唱,随口而出,情深意切,曲调丰富,大致有山歌号子、正板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字山歌、五句板山歌等。旋律优美,几乎所有曲调中都有颤音、滑音、倚音等装饰音,因而使旋律高亢、嘹亮、抒情悠扬,回环曲折,委婉动听。 其腔调共有近百种,音调高扬绵长,平稳流畅,起伏不大;音区较高,音域较窄;级进较多,跳进较少;节奏自由,节拍多样,常有多种节拍混合而歌。 梅州客家山歌还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心声,客家山歌作为一种民系文化,它并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的特点,它作为民间媒介的时尚广播,传递的是时代的心声。 经过其不断发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其中以情歌的数量最多,内容最精彩,文学价值也最高。除"情歌"之外,尚有"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逞歌、虚玄歌、拉翻歌、谜语歌和猜调、小调、竹板调"等,涵盖了

广东文化调查报告

广东文化调查报告 随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让我们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调研家乡文化与发展情况:全会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而家乡文化熏陶、塑造了我们每个人。回归家乡,回归广东,探寻广东省的文化特色。 1.广东的三大历史文化体系 1)广府文化 广府文化即汉族广府民系的文化,是中华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发源于古代中原,以广州、香港为核心,以珠江三角洲为通行范围。历史上百越民族的互相迁徙,不同时期集聚于某一地区的不同群体之间、不同文化之间,互相影响、相互交融,形成了源于百越族、百越文化而又被汉文化辐射的民族和文化。广府人享受生活、积极向上、务实过好每一天的生活态度。广府说粤语,粤语的特点:大量保留着古代汉语的成分,不少古代“南越”族语言的底层成分,而已吸收了较多的来来词,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创造出方言词汇。 2)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既继承了古代正统汉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土著文化,加上长期居住在丘陵地环境影响,形成具有特色的客家文化,而客家人也被称为是“丘陵上的民族”。客家人源远流长,也称为平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们古时候在中原和江东江南地区,居无定所,四处迁徙,最终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客家人具有浓重的传统观念思想,崇文轻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客家说客家话,客家话的特点:多送气音,古全浊声母,不论平声仄声,大多变读为送气清音,有一些与普通话同的地方。 3)潮汕文化 潮汕文化是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置的揭阳戍为前身、隋王朝设置的潮州为中心发展演进而来的中国区域文化,潮汕文化是吸取古代南粤土著文化、中原文化、海外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不断融合和发展而成的。潮汕人,使用潮汕话的粤东地区的住民,潮汕人祖籍中原,隋宋两次南迁最终定居潮州府形成潮汕文化。潮汕人是海洋文化的族群,崇商重利深入骨髓,饿死不打工的商人思维。潮汕说

客家古邑,人文龙川——客家文化

客家是中华民族的一支,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2000多年来,客家人从中原向外迁徙,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和海外各地。历经2000多年的发展,客家人不仅没有走向没落,而且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其核心就是客家文化长期稳定的发展。其中,广东省的龙川县建县已2224的历史,见证客家文化的源远流长。 一、客家文化的形成 客家文化溯源于秦朝。 “赵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2000多年前,秦始皇派赵佗平定、治理岭南,赵佗所带去的将士戌卒及官吏和他们的家属,是北方人向岭南移居的第一批移民。不久,中原地区发生了阵胜、吴广的起义,赵佗所统属的那批来自中原地区的秦朝将士戌卒及官吏和他们的家属,只好无奈地滞留在岭南地区安居生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批人及其子孙后代便名符其实地成为做客他乡之人。秦朝之后,又由于历史上多次较大的战乱、饥荒、灾害及一些王朝官吏腐败迫害民众的原因,中原地区又有不少人辗转南迁,并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有1亿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先民由秦朝开始从中原大批南迁,也把中原地区的文化带进了南方地区,并与南方地区的土著文明交融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充满生机活力的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 二、客家文化的特征 (一)独特的客家话 没有“客家话”,就不会有“客家文化”!能使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客家人产生共鸣的,便是“客家话”。美国耶鲁大学韩廷敦教授在其《种族的品性》中说:“客家人原出北方,他们的方言,实在是一种官话,像中州河南的话。”章太炎在《客方言字》中说:“广东称客籍,以嘉应诸县为宗,大抵本之河南,其声音亦与岭北相似。”以此为证,客家话确系源于中原,保留河南中州音韵,是河南的官话,也是土话。客家话与广东的另外两种方言粤方言、闽南方言相比,是最接近普通话的。用客家话来念书面文字时,北方人也能基本听懂。 客家话是客家人的母语,也是客家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据考证,客家话中有不少唐宋时期的书面用语,并保留了大量唐宋时期的古汉语音韵,今天的客家话又与标准的普通话有很多相近之处。因此,客家话可以说是以唐宋汉语为基础,以百越土语为辅助的一种语言共同体。在异地,客家话是客家人身份的标志,是客家人联系的重要纽带。 (二)客家文化的精神 客家人具有刻苦勤俭、开拓进取、重教崇文、念祖思亲、爱国爱乡的精神。历史上,南移的客家人每到一地,要在异地求生存、求发展,必须聚族而居,集中力量,并要有团结一心、共御外侮的决心和智慧,才能与当地的土著居民或是自然环境抗争,做到和睦亲邻。所以,客家人养成了刻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和开拓进取精神。 南越大地贫瘠,山高林密。客家人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读书入仕,或是经商致富,这也许是客家人以前在不利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的唯一出路。所以,客家人很重教崇文,非常重视教育。 客家人讲究落叶归根,移民在离开祖居地之后会表现出对原有文化、故土、人情的眷恋。所以,客家文化中具有十分强烈的寻根意识与乡土意识,具有浓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