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建筑

岭南建筑
岭南建筑

岭南建筑的特色源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岭南的绝大部分地区位于亚热带和沿海区域,太阳辐射强度大、气候炎热、空气潮湿、雨水充足、台风频繁,与之相适应,岭南建筑大多空间通透、体形轻快、色彩淡雅、绿化丰盛,注意防水防潮。

陈家祠陈家祠坐北向南,总体布局以中轴线为主体建筑,中轴线两侧为厅堂,两边以

偏间、廊庑围合;每座单体建筑以青云巷隔开,建筑间以长廊相连,以六院八廊互相穿插,进深三进。建筑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梁架、斗拱、驼峰、墙壁、墀头、踏道等均以梅兰菊竹、花鸟虫鱼、岭南佳果、历史典故、戏曲人物等题材为装饰内容。

灰塑

灰塑是用石灰和贝灰为主的材料做成灰羔,加上色彩,进行描绘和塑造形成的一种建筑装饰类别。

陈氏书院的灰塑主要用于屋脊基座、山墙垂脊、廊门屋顶、厢房和庭院连廊及东西斋的屋脊上,总长1800余米,灰塑的题材与陶塑相近,主要是人物、花鸟、亭台楼阁、山水美景等

砖雕

陈家祠墙楣砖雕

镬耳墙形状独特的镬耳墙又名锅耳墙,因其形状与菜锅的手柄相似得名。在元明清时代

解释成象征明代官帽两耳造型,只有拥有功名的人才有此资格建造,官位大小决定锅耳的高低。

镬耳山墙边的装饰 常是黑色为底的水草、草龙图纹 俗谓之“扫乌烟画草尾” 与水网纵纵横 滨临江海的岭南生活环境有关。山墙上的草尾装饰线条优美在黑底的衬托下 白色的草尾生机焕发 如鱼得水 是广府民系传统民居山墙上不可缺少的装饰图案 镬耳大屋又称“鳌鱼屋”。即大屋的正脊顶喜用中间双龙戏珠 两端鳌鱼相对的装饰鳌鱼为珠江三

角洲流域建筑常用的脊饰。据说鳌鱼是西江流域族群的一种亲水图腾 而后又转化为龙母信仰、龙图腾崇拜 相传鳌鱼好吞火降雨而为人们偏爱。鳌 镬 耳山墙、鳌鱼脊饰同样可以视为一种亲水特征的建筑。传统建筑的屋脊还装饰夔纹 俗称为“博古” 据说是从商周的夔龙纹抽象变化而来的。这也是五行之中南方尚水的一种建筑语汇 并赋予深远的文化渊源

龙船脊:岭南地区河网密布,先民有以“船楫为生”的传统,并且有划龙舟的习惯,房

屋的正脊两端高跷形似龙船,因此又称为龙船脊,应是古人对船舟的一种崇拜

西关大屋西关大屋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石脚、高大正门用花岗石装嵌。其平面布局按中原传统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是纵深方向展开。其典型平面为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多为名门望族、官僚巨贾所建。

竹筒楼所谓竹筒楼,是指门面窄,进深大,好像横放竹子一样的岭南建筑。竹筒楼是像竹子一样,又窄又高的私人楼房。353页

竹筒屋是单间建筑。其开间小,进深大,两者之比由1∶4至1∶8不等,宽不过4~5米。短者7米左右,长者达2O多米。呈长方形,排列在狭小街道两旁。通风、采光、排水及交通主要靠天井和巷道来解决,进深的加长则天井相应增多

西关的筒屋和大屋是不一样的,筒屋相当与单元住宅,当然也有大家族一家住一幢的,西关大屋相当于别墅了,能住得起西关大屋的人都是当年的有钱人,筒屋只能是中产以下家庭住,和大屋常常就在一条巷子里面,但是享受就差很远了

楼下的人家生活质量是不高的,每逢下雨楼下的人要关天窗就自己拉绳子,或者二楼的人在二厅帮忙关,如果没有人楼下的中间天井就要挨浇了,我住楼上时常常帮关天窗。

还有个特点,筒屋的房间的隔墙都是小木方框架中间用薄木板咬口拼成,在冷巷的位置上面有个开放的阁楼,顶部放杂物用,图上蓝色的墙体不是玻璃幕墙,是彩色花格玻璃的满洲窗,玻璃是有凹凸花纹的,可以分拆,随便哪个位置都可以开门,除了冷巷外的部位隔墙是不到顶的(冷巷侧墙到阁楼地平),二楼的层高有4-5米以上,隔墙不到顶可以解决通风问题,夏天如果外面有风,屋里也有穿堂风的。

三件头民居的门一般采用脚门、趟栊和木板大门,俗称“三件头”。一道遮挡视线的半

高脚门和一道当人不当风的趟栊及沿街入口大门。“三件头”大门 既保持了居室的隐密 又利于通风透气 既可观察门外 又有较好的防卫功能 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这是岭南建筑求实通透的一个形象的例子

满洲窗满洲窗最初出现于清末年代

围屋客家围屋是中华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都能够

见到围屋的踪迹。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圆寨、围龙屋、三角楼、走马楼、四角楼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

围屋鸟瞰图

岭南建筑之岭南古村落

岭南建筑之岭南古村落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岭南建筑是浸润着岭南文化且具有鲜明特色的建筑流派,是华夏建筑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岭南位于我国五陵之南,地处南海之滨。这里气候炎热多雨,四季常青。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又是与海外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岭南独特的地理,气候和自然环境,以及多元文化交融的社会人文特征,使岭南地区形成务实,交融和创新的文化特征。岭南建筑也逐渐形成了与自然融合,与环境适应,与不同文化交融,务实与创新的建筑理念和轻巧,通透,明快,多元的建筑风格。 而在众多的岭南建筑中,古村落不得不说是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古村落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有机结合体,是特定历史中形成并保存至今的传统乡村聚居地。岭南古村落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丰富深邃,是乡村文化的活化石,其表现形态多姿多彩,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落在南粤大地。 岭南古村落既有中国古村落的共性,又有岭南文化的鲜明特质。其中广东古村落以广府古村落,潮汕古村落,客家古村落为主体,辅之以粤北古村落,雷琼古村落。村落文化在地域上表现出水乡文化,山居文化,海洋文化的特点;经济模式上表现以农耕文化为主,商业文化并重的特点;因为移民南迁及向海外拓展的缘故,又表现出移民文化和侨乡文化等多样性的特点。 每个古村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故事,一栋栋古老的建筑,一块块斑驳的砖瓦,都是经过数百年岁月风雨的洗礼,承载了无数厚重的历史文化,它们无一不向人们诉说着那些古老而传奇的故事。 清远连州市丰阳镇丰阳村是南唐征南元帅吴敬元的隐居地。它地处于连州北部山前的平原上,因大部分居民离开世代居住的老屋,旧村又无力改造,所以旧屋得以完整的保存了下来。每座老屋,每间旧祠堂,每条石板路,都像是老电影中精挑细选的场景,让人仿似在恍惚间坠入时光的隧道,欲出不能。 一间古庙,两条街道,三间祠堂,四座门楼,这,就包含了丰阳村的全部。一庙是始建于宋朝的丰溪古庙,供奉着始祖吴敬元和中兴之祖吴世范;两街是曾经的商业大街铺头街和走马巷;三祠堂是吴氏宗祠,学忠宗祠和胜求宗祠;四门楼则是指村子东,南,西,北的四座门楼。古村前临泸溪,后枕凤山,一条东西走向的主巷道上连着三条分巷,有如长藤结瓜般把村子里所有的住宅串在了一起。村中最雄伟的建筑是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人民礼堂,它揉合了罗马教堂,哥特式建筑和广东的骑楼,站在这座建筑上,可以俯瞰整座村子。 悠悠千年,当年的南唐征唐元帅早已为黄土,人们在丰阳村找到的是那样的一种古老的沧桑,是洗净铅华的素颜本色。五十里关山名城,曾经的繁华巷陌,多少的缠绵悱恻,都让历史这扇门硬生生地锁断在里面。一座座的古屋仿佛是一幅幅黑白的水墨画,古瓦上淅淅沥沥地敲奏着前朝的冷雨...... 在岭南地区,还有很多这样的村落,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流传下来,忠实的记录这这些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也默默地守护着这一方美丽的土地,它们是历史最好的见证者,是文化最忠实的传承者,是人类最珍贵的宝藏。在茫茫历史长河的拍打咆哮中,他们顽强的生存了下来,留下了伤痕累累的身躯,只为给后人保留住当年的繁华与真相,让后人能够有史可循,有文化可传承,它们的这些付出是需要我们永记在心的,我们要更努力的保护和珍惜这些得之不易的文化

岭南建筑解析

从岭南文化角度分析岭南建筑 岭南文化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三大文化体系和四大文化特征。三大文化体系即多元文化、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至于四大文化特征,即兼容性、务实性、世俗性和创新性,在近现代文化发展中还增加了辐射性。 1、多元文化。岭南地区在古代为南越百姓居住地,当时称土著文化。秦汉以后的几次动乱中,北方汉族徒迁南下带来了中原文化。长期来汉越文化交流融合,加上吸取了岭南周围地区如荆楚、闽越、吴越文化、还有海外一带的外来文化的优点,从而使岭南文化中的多元化成为其最大的特点。 2、海洋文化。在气候地理上的特点是开放、开朗、开敞,与大自然相融合,这是自然性、开放性的反映。此外,海洋文化交往、开拓、贸易多,吸取和传播文化也多,双方的先进技术和文化的交流也多。近代的中国和国外的交往都是从沿海地区的城镇作为交汇点产生和发展的,因此,海洋文化的特征就是开放、开拓。 3、商业文化。其特点是有经济头脑,带来竞争意识,但也带来功利主义、崇商崇利。处理好“利义”关系是关键,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关系,这也反映在传统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关系上。 岭南文化的四个具体特征 1、兼容性。这是岭南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反映出来最明显的特性之一。岭南人对待古代文化、外来文化、包括一切古今中外文化都能采取来者不拒、批判吸收,一切皆为我用的态度,这就是多元文化带来的效果。兼容性中最主要的原则是以我为主,也就是多元化是以中华文化为主。 2、务实性。这是商业文化带来的优点。要做生意,长期经营下去,就是靠诚信。要有信誉、诚实,要老实做人,商品实在,作风踏实。这是正确的、有道德的商业文化所带来的行为必然是务实。其次,商业文化也带来灵活变通的特点,这是与务实相辅相成的另一面。只要不违背务实、信誉,允许事物有一定的灵活和变通。 3、世俗性,这也是岭南文化主要特征之一。岭南土著文化是代表了南越人的文化,它是南越人生活、生产中的事物、观念以及礼仪、制度等方面的反映。在历史文化发展中,岭南文化代表了民间所需求的利益,如古代建筑中的祠堂、书塾,近代的商店、茶楼等老百姓喜爱和实用的这些民间建筑类型的产生,都是为老百姓所用的,这就是民俗性。 4、创新性,这也是商业文化和海洋文化带来的综合反映。创新是竞争的必需手段,也是任何事物要获得成功、胜利的必然途径。没有竞争,就不可能前进, 综合上述,岭南建筑的特征可归纳为:1、务实性,岭南建筑的本质所在,就是以真实为主;2、兼容性,古今中外,一切精华为我所用,这是岭南建筑博各家之长、丰富自己的做法;3、世俗性,这是岭南建筑注意民间建筑,大众化思想的表现;4、创新性,这是岭南建筑的主要特色和根本,一切以创新为主,在创新中求变。此外,随时着文化的发展,辐射性的作用也在岭南建筑中不断发展,也可以说是第五项特征了。 从建筑技术特征与表现分析岭南建筑 1、开敞通透的平面与空间布局 建筑平面布局中要考虑建筑的朝向,以便获得良好的通风条件。通透的空间,包括室内外空间过渡和结合的敞廊、敞窗、敞门以及室内的敞厅、敞梯、支柱层、敞厅大空间等。

岭南地区城市规划馆建筑设计浅析

岭南地区城市规划馆建筑设计浅析 发表时间:2016-07-29T14:26:26.647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9期作者:邓彩岚 [导读] 城市规划馆是城市的文化建筑设施,立足于服务大众,能让大众更为直观有效地了解该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其它建筑有着很大不同之处。 清远市城乡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摘要:城市规划馆是城市的文化建筑设施,立足于服务大众,能让大众更为直观有效地了解该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其它建筑有着很大不同之处。同时每一座城市的规划馆都极具有针对性及代表性。本文主要对城市规划馆的特征及建筑设计进行分析。 关键词:岭南建筑风格;城市规划馆;建筑设计;空间设计 一、岭南建筑的风格 岭南建筑的风格受到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地势及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岭南地区的传统建筑表现出了其不同的地方特性,由此可见,地域文化是影响岭南建筑发展的关键。 岭南建筑风格总体概括有三大部分:(1)与自然融为一体;岭南地区的地势比较复杂、气候潮湿,建筑在设计时都会充分利用山、水等大自然环境,顺应环境优势而建造,让建筑的整体与自然充分融合为一体。让人有身临其境、感悟万千的大自然的归属感和亲切感。(2)与周边建筑融为一体;岭南建筑在追求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同时,还注重与周边建筑环境的整体性,不同建筑群体相互呼应、统一和映衬。(3)兼收并蓄的开放建筑风格;岭南地区的建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建筑风格并加以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岭南当代建筑风格,因此,在岭南地区有很多中西合璧风格的园林、建筑,如开平立园,便是在岭南建筑风格的基础上,结合了《红楼梦》中大观园的特点进行设计的,而联芳楼,则是采用中西合璧的方式来设计建造的一座建筑。 岭南建筑对于创新非常重视,当今时代各种文化、思想的冲击,让岭南建筑深受影响,形成很多新的花样,如板式建筑带形窗,高层平顶加裙房等都是岭南建筑风格创新的重要典型。 二、规划馆在城市中的定位、意义 城市规划馆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是对大众开放、宣传城市文化、了解城市经济、城市风貌、城市建设等发展历程的平台,不仅是“城市的市民广场”,更是城市的形象大使,以优雅的气质、优良的品格、独具魅力的形象展示着城市特有的风采。现今我国规划馆的发展已有十几载的历程,但是好的规划馆作品并不多。很多城市规划馆过于片面追求声光电及各种高科技设备,并应用不符合本地特征的材料强加于空间,缺失了本地的文化铺垫,明显存在认识误区。城市规划馆建筑应当遵循城市历史根源,传承语言形态和文化底蕴,用独特的语言来展示其城市风貌、经济、艺术价值的意义。 三、岭南地区城市规划馆建筑设计 (1)选址设计 选址是城市规划馆建筑设计的第一步,决定着规划馆建设的成败,虽然选址并没有固定模式,但可以按照一定规则,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确定合理的位置,具体原则有:(1)均衡性原则,在城市发展中,盲目单一向外膨胀是不可取的,根据功能侧重点的不同,合理划分城市区域,是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趋势,城市会体现出多中心。(2)中心性原则,此原则适用于中心发散状或网格状城市中,在此种城市中,通常会有一个主要中心区域,其辐射吸引能力是最强的,将其选为城市规划展示,可以保证规划馆作用充分发挥。如清远城市规划馆的选址,选址位于清远市中心城区燕湖新城中心文化公园西北角,清远大道以南,青联路以东,大燕湖西北侧,项目地理位置优越,周边资源丰富,文化氛围浓厚,建成后将与周边的图书馆、科技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艺术中心共同形成燕湖新城中心区的文化公园。见图1 图1 效果图 (2)设计理念---北江荟萃岭南院落 清远多山水,北江自清远穿流而过,因此规划馆建筑设计原型采自峡山之石,经北江之水冲刷雕琢成两部分,石象征着历史的沉淀,刻录着时间,寓意着清远具有的悠久历史;水则象征着源头、传承,凝结着清远精神,寓意着清远灿烂的北江文化;用北江之水冲刷峡山之石便形成了本建筑最大的造型特点,分开的两部分功能独立,中间形成丰富开敞的公共活动空间。苏东坡有“天开清远峡,地转凝碧湾”名句,建筑主体犹如磐石被碧水切开,引向大燕湖岸,形成山水相融之态。然后追溯岭南聚落文化意向,设计时尝试将岭南园林渗透到建筑中,建筑体量化整为零,通过类似传统岭南建筑小体量叠加的组合方式,营造出一个尺度怡人,开放,多元的城市博览建筑。并在建筑首层局部架空,形成骑楼,营造出舒适的参展流线体验,同时能够适应岭南地区夏日炎热多雨的气候。 (3)公共空间设计 公共空间就是指展示陈列区、办公区等以外的公众经过、停留的区域,其空间设计主要包括交通空间设计和服务空间设计两部分,其中,在交通空间设计中,可以通过独立交通空间、组合交通空间与走道、楼梯等设计,保证公众参观的有序性,并加以艺术性、趣味性和装饰性设计,增强交通空间给公众的舒适感。在服务空间设计中,需要从便利性角度出发,根据公众的各种需求,设置独立的附属于交通

相互呼应浑然一体——岭南建筑与庭园空间相结合的特色分析

相互呼应浑然一体——岭南建筑与庭园空间相结合的特色分 析 作者:谢浩, 朱雪梅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刊名: 门窗 英文刊名:DOORS & WINDOWS 年,卷(期):2007,(12)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2条) 1.燕果珠江三角洲建筑二十年 2005 2.陆琦岭南传统庭园布局与空间特色[期刊论文]-新建筑 2005(05)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刘蔚.龚侃.Liu Wei.Gong Kan析传统岭南庭园在现代岭南建筑中的运用与发展-中外建筑2010(9) 传统岭南庭园与现代岭南建筑结合是岭南建筑语言的主要词汇之一.本文通过对传统岭南庭园以及优秀岭南现代建筑案例中庭园与建筑结合的分析,尝试归纳建筑与庭园的结合方式,旨在吸收和借鉴其精华,为今后设计提供指导意义. 2.期刊论文谢浩.朱雪梅相互呼应浑然一体——岭南建筑与庭园空间相结合的特色分析-建筑技术及设计 2007,156(9) 现代建筑与传统庭园结合是岭南建筑语言的主要词汇之一.本文在肯定建筑与庭园相结合优越性的基础上,从建筑与庭园的结合方式、绿化和成功实例启示几个方面探索有关问题,旨在呼吁继续发扬岭南建筑的传统和特色. 3.期刊论文谢浩.朱雪梅岭南建筑与庭园空间相结合的特色分析-上海建材2007(4) 现代建筑与传统庭园结合是岭南建筑语言的主要词汇之一.在肯定建筑与庭园相结合优越性的基础上,从建筑与庭园的结合方式、绿化和成功实例启示几个方面探索有关问题,旨在呼吁继续发扬岭南建筑的传统和特色. 4.期刊论文滕赛岚浅谈岭南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结合-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24) 建筑是艺术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和地域文化的代表,它反映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社会意识形态、民族心理以及地域特征.在当今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民族文化如何与现代人的生活模式相浸润,如何用现代的设计手法传承本土地域文化特色,演绎空灵的现代空间是当今建筑设计师必须思索的课题. 5.期刊论文彭长歆.Peng Changxin地域主义与现实主义:夏昌世的现代建筑构想-南方建筑2010(2) 作为中国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实践者,夏昌世远离意识形态的纠葛,始终坚持现代主义与南方地域性征的结合,通过探索和总结遮阳、隔热、通风等气候适应性构造技术及相应形式策略,并通过对地方建筑传统的学习,开启了一条现实主义的地域主义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夏昌世是岭南传统园林研究的开创者,他与莫伯治一道辨识了岭南园林的庭园特征,从理论和方法等方面为岭南现代庭园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尝试分析夏昌世建筑实践的历史境域与思想脉络,探讨其"现实主义地域主义"的建筑构想. 6.期刊论文陈素静传统园林与现代建筑空间-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3) 岭南现代建筑庭园有着非常强烈浓郁的地方特色,建筑空间和园林相互渗透,庭院形式多样.现代建筑大师赖特提出的"有机建筑"就是强调空间和自然的关系,把建筑作为自然景观的一个组合来考虑.在技术"万能"的时代,生态性、人性化原则是最终决定建筑、环境是否具有时代和地域特色的试金石. 7.期刊论文屈寒飞.冯继红.QU Han-fei.FENG Ji-hong中国传统院落与岭南庭院-中外建筑2007(1) 通过对岭南"天井院"民居、岭南庭园以及现代岭南庭院建筑的论述,指出岭南建筑在立足于本土自然、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继承中国传统院落形式,创造了适应岭南人生活习性的庭院文化.很好地解决了居住中的"通风防热"问题,并且用中国传统园林的手法诠释现代建筑空间,达到建筑与环境的水乳交融.在开放的基础上,把传统的庭院体系和外来的中庭结合,丰富和发展了岭南现代庭院建筑. 8.期刊论文孙卫国.张勇.SUN Wei-guo.ZHANG Yong岭南庭园之山水画意--佛山梁园改建规划-中国园林 2005,21(8) 岭南庭院的构景,因场地所限,在造园中主要通过置石、凿池、栽植、筑亭、穿廊等小品来组织,山水布局缺乏足够的空间境域,视觉相对幽闭,不够疏朗.佛山梁园3次改建,规模达到4.63hm2,水面宏大,具有营造大尺度山水景观的可能.介绍佛山梁园第3次扩建规划中结合山水构景手法来处理地形的做法. 9.期刊论文曾昭奋莫伯治与酒家园林(上)-华中建筑2009,27(5) 莫伯治院士(1914年~2003年)193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土木建筑系,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由建筑工程实践转入建筑艺术创作.他的第一个作品--广州北园酒家于1958年建成.这一年,梁思成先生到了广州,对刚落成不久的北园酒家倍加称赞,认为北园酒家是广州他"最赏识"的建筑, "是建筑与园林环境融为一体,而又有强烈地方风格的作品."①北园酒家一炮打响.领导的支持,群众的喜爱,名家的肯定,化作建筑师继续创作的推动力.莫伯在成功推出自云山庄、双溪别墅、人民大厦和桂林伏波楼的同时,又设计了泮溪酒家和南园酒家.几年中建成的三个酒家,都把岭南建筑与岭南庭园结合在一起,成为外国贵宾、归国侨胞、政府要员、文人雅士和普通百姓的宴会、就餐场所. 10.会议论文曾昭奋城市风貌与城市文化2005 本文对城市风貌与城市文化问题进行了探讨。广州市历届几位市长都关注和支持广州市的城市建设、建筑和园林设计工作。近期广州市长明确提出了“完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与“建设山水城市”的长远目标。莫伯治院士在建筑和“酒家园林”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上实现了当代岭南建筑和岭南庭园的结合,并将其向前推进。作为现代化大城市的广州,必须强调提高城市设计的文化内涵,发挥建筑师、景观园林建筑师和艺术家们在城市设计中的积极作用,克服“文化相对滞后”的现象。最后就“环市东广场”的设计方案作了评论,并提出将其确定为城市文化广场和“广场园林”的建议。

岭南历史和文化

岭南历史和文化知识(广州历史、人文等) 一、选择题 1. 广州最早建城时的名字叫 A 楚庭B任嚣城 C 番禺 D 南海郡 2. 广州建城的年份是 A公元214年 B公元142年 C 公元前214年 D 公元前142年 3. 秦初广州的古称是 A 广州 B楚庭C 番禺 D 南海郡 4.“广州”从哪一个时期得名并沿袭至今 A 秦末汉初B三国 C五代十国 D清末明初 5. 广州是我国的古都之一,历史上共有三朝十主在此建都称帝,下列不属于这三个朝代的是 A 秦末汉初的南越 B 五代十国的南汉 C 清兵入关后的南明 D 三国时期的东吴 6. 广州第一个封建王国的国王是 A 赵佗 B赵昧 C 赵婴齐D赵兴 7.宋元时期,意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说广州已经比当时哪一个世界著名商贸城市大三倍 A 伦敦 B 巴黎 C威尼斯 D 罗马 8. 在清代,广州哪个地方“一口通商”,垄断全国外贸 A 十三行 B 第十甫 C 沙面 D 东山 9. 下面哪一项不是广州的别称 A羊城 B 花城 C 鹏城 D 穗城 10. 周朝时,广州的别称是 A 楚庭 B任嚣城 C 番禺 D 南海郡 11.“五仙观”位于广州的什么地方 A 惠福西路 B 解放路 C 中山路 D 人民路 12. 广州人民在下列哪一个地方打响了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枪 A 三元宫 B 沙面 C 越秀山 D 三元里

13. 1839年3月,领导虎门销烟的清朝官员是 A 关天培 B 琦善 C 林则徐 D 李鸿章 14. 第一次鸦片战争在哪一年正式爆发 A 1837 B 1840 C 1845 D 1893 15. 维新运动的领导人康有为在广州创办并培养了一大批维新运动革命人才的学堂名叫 A 五味草堂 B 芝兰草堂 C 清风草堂 D 万木草堂 16.座落在越秀山的广州博物馆修建于1380年,其别称除“五层楼”外,又名 A 镇海楼 B 山海楼 C 黄鹤楼 D 凌霄阁 17. 作为广州城市标志的雕塑是 A 广州解放纪念雕碑 B“古城辉煌”主体雕塑 C 五羊塑像 D煤矿工人塑像 18. 与北京路齐名的广州著名商业步行街是 A 农林下路 B 天河路 C 一德路 D 上下九 19.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创办的中国第一所新型军事政治学校的名称是 A第一军医大学 B 陆军军官学校 C 广东水陆师学堂 D黄埔水师学堂 20.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之一的城市是 A 广州 B 深圳 C 珠海 D 汕头 21. 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史迹是 A 黄大仙观 B 三元宫 C 南海神庙 D 华林寺 22. 南海神庙建于何年 A 公元前841年 B 公元前203年 C 公元222年 D 公元594年 23. 广州历史最悠久,面积最大的禅寺是 A 华林寺 B 光孝寺 C 大佛寺 D 六榕寺 24. 光孝寺建寺的年代距今 A 500多年 B 800多年 C 1000多年 D 1600多年 25. 清政府在广州设立的管理对外贸易的行政管理机构是 A 粤海关 B船政衙门 C 总理衙门 D 仓场衙门 26. 1844年法国与清政府签定的什么条约是法国侵略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A 《望厦条约》 B 《黄埔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27. 陈家祠又名

浅谈岭南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结合

浅谈岭南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结合 摘要:建筑是艺术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和地域文化 的代表,它反映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社会意识形态、民族心理以及地域特征。在当今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民族文化如何与现代人的生活模式相浸润,如何用现代的设计手法传承本土地域文化特色,演绎空灵的现代空间是当今建筑设计师必须思索的课题。 关键词:岭南文化,岭南建筑,岭南庭园,民间文化,现代 主义建筑 1前言 近年来,南方楼市发展得如火如荼。在铺天盖地的“欧陆风” 之后,建筑设计已经由盲目的崇拜回归到理性的思考。一些反响不错的中式楼盘如深圳的万科第五园,广州番禺的清华坊、广州白云区的云山诗意,无一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然而在欣慰的同时我们也对岭南文化这些传统风格不曾在现代新建筑上有所反映而倍感失落。有责任的建筑师都应该认真的思考做为设计师应该背负的责任,是不断的拷备大批量工业化的产物还是挖掘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遗产”?认识岭南,挖掘岭南,填补岭南文化的断层,推动地域文化的 发展是每个岭南建筑师应该肩负的功课。 2何为岭南文化 岭南古为百越之地,是百越族居住的地方,秦末汉初,它是 南越国的辖地。所谓岭南是指五岭之南,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一说揭阳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大体分布在广西

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五省区交界处。现代的岭南,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岭南先秦时期属于楚国,三国时归东吴再后来随着秦汉、晋、南北朝、南宋四次人口大迁徙,中原文化在此交汇。至宋元时百越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和中原文化共同构筑了岭南文化体系,其内核中保留有从百越时期流传下来的本土气质和风格。这些风格主要遗留在岭南建筑的装饰和细节上,体现了岭南的地域文化特征,其建筑精髓集中体现在木石雕刻、装饰、彩画等民间文化上。岭南派建筑强调适应热带海洋气候、丘陵地形、造型轻巧、色调淡雅和与庭院结合的外观特色,并以独特的技术、工艺特点独树一帜。 岭南传统建筑具有以礼制为中心的文化内核,与北方传统建筑一样,建筑也被用以表达三纲五常的礼教等级,这从其类似于北方的整体构图、布局和基本营造结构可以看出。岭南传统建筑分布在岭南老城区街巷与岭南乡村的祠堂、书院、牌楼和民居等民间建筑中。广东的四大名园:东莞可园、佛山梁园、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萌山房可谓其中的优秀代表。 岭南建筑的基本特点可以归结为如下几点:(1)为适应气候,建筑布局比较开畅明朗,通透玲珑,造型比较轻便淡素,在园林营造方面极富特色。(2)因岭南地处南大门离中原边远地域,建筑少受传统法制约束,比较求新自由,民俗味比较浓,善于吸取外来文化,“洋为中用”、“中西结合”,常开建筑独特风格之先河。既保留古制,又融汇中西;既有地域共性,又各呈异彩;讲究风水,突出亲水。(3)

现代岭南建筑的设计方向

案例分析 Case Studies 现代岭南建筑的设计方向 谢 浩 (广东工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500) 摘要:岭南建筑是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有着鲜明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文章首先论述岭南地区的气候特征及传统岭南建筑的设计经验,接着探讨现代岭南建筑的主要特征及设计手法,最后通过建筑实例,进一步明确现代岭南建筑今后的设计方向。 关键词:岭南建筑,风格,气候,建筑设计,建筑防热 岭南建筑的概念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正式确立的,它是指在岭南这样一个具体的地域,以独特的自然环境(如气候、水文、土壤等和社会心理)为基础,结合时代进步的表征,尊重使用者的基本需求,精心从事建筑事业,经过时间积淀所产生的建筑风格。岭南建筑在我国各个建设时期往往开全国风气之先,几度出现引领全国建筑界建筑创作的繁荣局面。 1.岭南地区的气候特征及传统岭南建筑的设计经验 岭南属于亚热带地区,气候特征表现为夏季太阳辐射强,气温高且持续时间长,潮湿、闷热、多雨,以及季候风旺盛、天然光充足等。因此,岭南地区的气候对建筑设计提出了如下基本要求: (1)建筑必须充分满足防热、防潮和防雨的要求,冬季可不考虑保温防寒。 (2)在总体规划、单体设计和构造设计时,应注意开敞通透,充分利用自然通风,以便建筑的被动降温。 (3)建筑物应避免西晒,宜设遮阳构件,或采取水平和垂直绿化等遮阳措施。 (4)强调防暴雨、防洪、防雷击袭击及盐雾侵蚀,如在建筑小区和城市道路两侧设置骑楼或形成中庭等。 (5)结合地方气候特点,崇尚自然,向往明媚阳光、新鲜空气及自然景物,注重建筑的布局、朝向和绿化处理。 岭南地区在中外通商繁荣的同时也促进了建筑设计技术与文化的交流。传统岭南建筑发展至今,尽管在材料、结构、装饰及空间布局上都产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对比现代岭南建筑,我们依然能明显发现两者的承传关系。传统岭南建筑的一些设计经验和手法,依然值得我们参考并活用到现代建筑中。余荫山房、小画舫斋、陈家祠、西关大屋、竹筒屋和商业骑楼等传统建筑形式都充分表现了岭南的城市风貌。就拿骑楼来说吧(图1),它是南方的一大特色建筑,非常适应南方夏长冬短、太阳辐射强、多雨的气候环境,具有遮阳、避雨和防太阳眩光的建筑物理功能。骑楼的建筑方式所提供的避雨与遮阳功能自然地使人融入到了建筑之中。这就是一种建筑与人的和谐关系。 要创作具有岭南特色的新建筑,首先必须研究岭南的建筑历史,总结传统岭南建筑适应岭南地理气候的合理经验,继承有利于现代生活功能的做法,改进因当时社会生产力限制和社会风俗习惯影响的不足之处。除了学习岭南本土建筑的防热经验外,还要学习西方建筑师在岭南兴建的近代建筑的防热经验,如广州沙面近代租界建筑群就有许多适应岭南湿热气候的设计经验。另外,要学习现代气候环境和物理环境理论,掌握新材料和新技术,要研究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需求。新建筑只要针对岭南地区的气候特征进行设计,就已经具有一定的岭南建筑特色了, 再在室内外环境设计中体现岭南传统和现代的社会文化, 图1 岭南的骑楼建筑 国住宅设施

岭南建筑特色在珠三角古村落中的保护与建设

设计实践Practice 104总第208期 2010 08 The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Lingnan Architecture Features in Pearl River Delta's Old Village 郑 欣 Zheng Xin 岭南建筑特色在珠三角古村落中的保护与建设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古村落现状的分析与对岭南建筑特点的研究,阐述古村落的保护与 建设势在必行。论文从整体保护与规划,建立核心保护区,改良利用古老建筑,保护周边生态环境,挖掘 文化内涵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论证。 关键词:岭南建筑、古村落、保护与建设 珠江三角洲古村落是传承与积淀岭南建筑文化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岭南先人在这一方水土中休养生息,辛勤劳作,创造了瑰丽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形成了独特的村落文化。但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巨大冲击,许多古村落遭遇严重的破坏甚至被夷为平地。这无疑是对珍贵的岭南建筑文化遗存的巨大伤害,也是岭南地区文脉与归属感的极大丧失。因此,保护与建设珠三角古村落迫在眉睫,是保护与延传岭南建筑文脉,提升珠三角城市品位与功能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岭南建筑的特点 岭南位于我国的最南部,大致包括闽南、广东、海南和广西桂林以东大部分地区。其地理环境的特点是襟山带海,五岭雄峙其北。境内的珠江为封闭式、向心状的水系,这样的山河态势,构成了一个典型的封闭、半封闭的地理环境。由于地处热带、亚热带,岭南形成了炎 热、潮湿、日照时间长的气候特点。 岭南建筑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产生、 发展并受其制约和影响,形成了别 具一格的建筑文化:1.务实性。岭 南建筑尊重环境与自然地形地势的 结合,因地制宜,实用性强。例如 广府聚落民居,多以“梳式”布局 为主,南北排列成行,分别留出“火 巷”,成为聚落内的通道。这种布局 用地紧凑,通风良好,很适应岭南 炎热、潮湿的气候条件。2.多元性。 岭南人对待古代文化、外来文化来 者不拒,巧于中西结合,建筑系统 风格多元,敢为天下先。在不少岭 南地区的城市,如广州、厦门等地 出现了西方建筑与岭南建筑相融合 的产物——“洋楼”、“骑楼”。这 些建筑楼上有中式小凉亭、琉璃瓦 等中国古典形式,楼下用的却是地 道的古希腊爱奥尼柱式的柱头,可 谓是“一切皆为我用”。3.平民性。 岭南文化表现民间需求,例如古代 建筑中的祠堂、书塾,近代的商店、 茶楼等,都是老百姓喜爱的和实用 的民间建筑类型,都为老百姓所用。 4.自然性。岭南建筑充分利用大自 然的山、水、植物等来增加建筑物 的自然风光。具体做法有把庭园引 入大厅;把庭园引入房间内;把庭 园引入屋顶层;称之为屋顶花园或 天台花园等。5.创新性。随着时代 的变迁、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 岭南建筑无论在建筑材料还是在技 术方面都能不断革新。例如,骑楼 仿西方古典建筑的风格在19世纪 末、20世纪初的欧洲非常流行,传 到了广州后,这里的骑楼不仅仿一 种,还综合革新多种西洋风格,被 称为新古典主义。岭南建筑文化充 分体现出岭南人民的民族风情和人 文景观,是岭南地区劳动人民勤劳 和智慧的结晶。但是,随着珠三角 地区经济和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散落在城市边缘的许多古村落出现 大规模的拆迁改造,村民出于对现 代生活的追求对老房子进行拆除改 建,有的村落甚至出现大片推倒重 建。高墙阔路、钢筋水泥楼取代了 火山墙麻石路。古村风貌受到严重 的破坏,宝贵的岭南建筑遗产成了 永远的遗憾。 二、岭南特色在古村落中的保护与 建设 1.整体保护与规划 保护古村落,必须对其整体进 行保护与规划。其中包括物质文化 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状况,古村 落周边生态环境等,从而建立一个 完整系统的古村落档案体系。《广东 省古村落认定标准及调查纲要》中, 认定“古村落”的指标有7大项, 包括地理位置及资源、农耕生产、 作坊商贸、民俗与人文、建筑特性、 传统民间文化特色等。在建筑规划 上,综观珠三角古村落建筑群,从 院落民居到公共生活空间,从三间 两廊的单体建筑到公众议事举办大 事的祠堂家庙、府第、庭院、水井、 宗祠、家庙、炮楼、广场、池塘、 晒坪、果园等都与村落周遭的自然 1.大夫祠 2.岭南建筑印象园 3.陈家祠 123

岭南传统

岭南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以佛山为考察中心 申小红(《岭南文史》2009年第3期) 内容提要: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一直紧紧围绕“天人合一”的人文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天人合一”决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与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的岭南传统民居建筑较好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关键词:天人合一,岭南,传统民居建筑,天井,镬耳山墙,明堂 “天人合一”是《易经》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一定范围内,它已经被视为《易经》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它不仅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而且也是一种关于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的学说。我们现在常提到中国传统建筑,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把材料形式和当地的伦理道德等有机、完善地结合成为一种模式。传统是不可模仿的,因为传统是除了材料和技术工艺外,还要通过时间空间来承载,它是三维立体的,不是平面的。因此对于传统只能是继承和开拓,而不是仿照。 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渊源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独具神韵与价值的东方大地文化,从建筑形式上来讲,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建筑一直紧紧围绕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人文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天人合一”决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 “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自然界具有普遍规律,人也应当服从这种规律。此外,“天人合一”还强调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人生的最高理想应当是天人协调,包括人与万物的一体性,还包括人与人的一体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最根本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前者强调“天人合一”,而后者强调“主客分立”。“道”体现了天、人的统一,也就是“天人合一”。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儒家与道家对此有各自不同的看法。老庄道家学派注重于“天道”方面的探索。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道”是有与无的统一体,是宇宙天地万事万物存在的根据和本原。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2) 二、“天人合一”的建筑学意义 在传统空间艺术当中,“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在漫长的历史当中得到充分肯定和发展。在建筑空间上,表现为因天时循地利,在自然中往往能找到展现自己的恰当形态,而不是与之相抗衡。传统建筑规划设计当中,崇尚自然界的整体性及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有机自然观,讲究阴阳相合,从而把人和自然、自我加以统一。(3) 所以中国建筑讲究位取其势,讲究在传统建筑中的雅俗共赏,而且体现着深奥的哲理,这和有机的自然观是分不开的(4)。传统建筑规划设计中崇尚自然界的整体性及事物之间内在的关系有机自然观,运用易经哲理,讲究阴阳相合,主从有序,从而把人与自然,自我和宇宙加以统一。古人按照他们所理解的构成世界万物五行相生相客的关系组织空间环境,造成人工与自然,群体与个体融会贯通,统一协调而又气韵生动的效果,传统空间布局之中先立宾主不仅是方法,而且是意识。中国的风水理论,从一个非理性的角度,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特殊方法。

现代岭南建筑艺术分析

现代岭南建筑艺术分析 建筑是人类生存的主要场所,历代的建筑记载着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变迁的特征和内容。雨果说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建筑通过其形态、风格、价值以及与周围的空间形象表征文化的内涵,这种文化既是一种物质环境文化,又是一种依托物质环境所渗透和展示的特殊精神氛围文化,具有十分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历史性。 岭南建筑是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有着鲜明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体现了岭南人民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传统,是我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岭南建筑的结构特征 岭南的绝大部分地区位于亚热带和沿海区域,冬暖夏热,夏季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度大、气候炎热、空气潮湿、雨水充足、台风频繁、每年的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多数发生在岭南地区。因此岭南建筑的内部地面普遍比外部地面高,墙脚多数采用青砖、石块或具有防水功能的材料建造,以防洪水,房屋的布局也比较密集,屋顶层采用砖或其它材料压紧加固,防止台风的侵袭,造成建筑物的损坏和人员伤亡,对于富裕的家庭使用青砖楼房,或者加厚墙体,达到防水、防风的效果。岭南许多地区靠近沿海,古时海盗出入频繁,因此这些地区建筑不仅要具有遮风挡雨,满足人的居住功能,而且还要有抵抗外人侵犯、偷盗的防御功能。例如广东省开平市的碉楼是具有明显防御功能的建筑,这些建筑有许多传统和其它原因所建,但建筑的结构和设计无不体现其防匪、防盗的特性,开平碉楼现存共有1833座,每座碉楼风格各有差异,但有许多共同点,即门窗窄小,铁门铁窗,墙体较厚,材料坚固,易守难攻,墙体四周设有枪眼,人们通过枪眼可以对碉楼四周进行了望和控制。 2岭南建筑的技术风格 岭南建筑一般都坐北朝南,既有利于夏季的通风采光,又有利于冬季的保暖。平面采用条形,多间房屋并列组合,前面设有敞廊,遮阳板或屋檐,以遮阳挡雨,同时也方便用户行走。为防止潮湿和雨水浸没,多采用石柱础、高柱础及石梁。岭南地区雨水多,地处有山、有水、河流小溪交错复杂的位置,加上人多地少,耕地资源比较紧张,许多建筑都集中建在小山坡、丘林地带,居高而下,分排建设,一个山坡形成一条自然村。村中房屋多为单层,屋顶为金字塔形,以泻雨水。在建材选择方面,一般采用泥砖、青瓦或青砖。有些富裕家庭,为防止偷盗,采用加厚墙,其厚度甚至达到1m以上,用砂、泥、灰捣固,非常坚硬。在山区,为不占良田,房屋多建在山腰。岭南建筑的平面布局除了条形,还有方形和圆形。客家的围龙屋,是典型圆形布局建筑,以广东梅州地区最为常见。这种建筑由多围建筑群组成,每围由许多相连单间屋向内作一半圆形状,像半月牙形,围屋前沿有一禾坪和池塘,建筑物与池塘组成一个圆形的平面布局,这充分体现了客家建筑的围合性和向心性文化。以下列举一些有特色的岭南建筑: 1、广州艺术博物院:寓建筑于庭院空间中 广州艺术博物院在满足现代博物馆功能的前提上,整个建筑将岭南建筑与园林融为一体,又发扬了时代精神,形成一个轮廓丰富、塔楼矗立、庭院山水、雕饰精致的建筑群体。其成功之处在于不留痕迹地将岭南地方建筑特点与西方现代建筑融会在一起,并赋予强烈的时代生命力,实现了岭南园林与现代建筑的有机结合,提升了中国园林的意境。从博物院视野深远的前庭广场到明朗宽敞的门厅,到内庭,再到馆舍连廊和风格各异的各个展馆,组成了以开放、自然为主调的一个空间系列。前庭广场所见的是一个舒展、深远的自然空间。门厅高敞明朗,二层护栏平面呈半圆形,上面是大面积的玻璃采光天棚。从这里可以通向内庭,

岭南园林的发展以及建筑风格

岭南园林的发展以及建筑风格 岭南园林的规模比较小,且多数是宅园,一般为庭院和庭园的组合,建筑的比重较大。主要分布于广东省:顺得县的清晖园、番禹的社荫山房,东莞的可园。 岭南园林的发展历程 岭南,系我国南方五岭之南的概称,其境域主要涉及福建南部、广东全部、广西东部及南部,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边缘,处于低纬。北有五岭为屏障,南濒南海,多山少地,河网纵横,受着强烈阳光的照射和海陆季风的影响,具有优良的气候条件。 北回归线横贯境内,由于受惠于季风的调节,这里仍然是山清水秀,植物繁茂,一年四季郁郁葱葱,呈现出一派典型的亚热带和热带自然景观,被誉为南国风光而驰名中外。由自然景观所形成的自然园林和适合于岭南人生活习惯的私家园林,也不同北方园林的壮丽,江南园林的纤秀,而具有轻盈、而具有轻盈,自在与敞开的岭南特色。 构园的自然要素

山岭南园林非属山性,园山有几种:一是崖瀑潭局中的悬崖,如清晖园的九狮山和凤来峰;二是鼓石潭局的鼓石岛,如万石植物园的万石湖中真鼓石和南湖公园中的塑鼓石;三是海礁局的礁岛,如佛山梁园中的龟石和湖心石;四是一般的堆山,如海口五公祠中的珊瑚石山。岭南园林较少以土堆山,即便是现代公园也是如此,多因水为水,因山为山,如桂林园林中的真山水,几乎不改造。 岭南园林属水性,理水成多种格局:一是崖瀑潭局中的石潭和瀑布,如白天鹅宾馆中的故乡水和水潭以及广州山庄宾馆的三叠泉;二是湖景,如惠州、潮州、雷州、福州、泉州的西湖,肇庆星湖,广州流花湖、东山湖和荔湾湖等;三是潭,与崖瀑潭局不同的是没有瀑布,水面较阔,如柳州龙潭公园的龙潭和雷潭、台湾日月潭;四是流觞之曲水,如广州雕塑公园中的云溪;五是井泉,如广州的廉泉和贪泉,柳州鱼峰公园三姐楼院中的井栏等;六是一船水 池。 石材和理石与江南及北方园林不同,石材有广西湖石、广东黄腊石和英石、闽南花岗石、海南珊瑚石、台湾咕咾石等。岭南理石不向上堆叠,而向水平展开,分为置石法、堆石法、挂壁法、塑石法。置石法为黄腊石、湖石和花岗石,分平置、抛石和埋石三法。石身置于土上,如随意抛置而成,故云抛置,如金茶花公园;石根入土半截以下,称为平置,如湖里公园;石根超过一半没入土中称为埋石,如

岭南建筑多元文化的特点

岭南建筑多元文化的特点 摘要:岭南建筑是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岭南建筑体现了岭南人民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传统,是我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岭南建筑的特点,建筑景观和建筑风格出发,对岭南建筑文化的特点内涵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文化;岭南建筑 abstract: the linnan building is a wonderful work of art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inct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contains abundant cultural connotation. linnan building reflects the people of linnan ethnic customs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architectural cul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nnan architectur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architectural style of view, analyzes characteristics of linnan architectural culture connotation.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culture;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 前言 建筑是人类生存的主要场所,历代的建筑记载着不同时期社会

岭南建筑参考

岭南建筑的文化特色,是建筑与岭南园林的有机结合,建筑有轻巧通透的体形,富有岭南传统文化的韵味。 广州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多雨,常受台风吹袭。因此传统的建筑在解决通风、隔热、防风、防雨、防潮等方面都极具特色。以广州为代表的岭南建筑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明清时期的书院、祠堂建筑;第二阶段是清末民初的西关大屋、竹简屋和商业骑楼建筑;第三阶段是西洋建筑的传入,中外建筑师将中西建筑融合起来;第四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中西建筑技术融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使岭南建筑逐渐进入现代建筑的发展阶段,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岭南派建筑新风格。 广州是岭南建筑的代表城市,具有传统文化的韵味。其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明清时期以书院及祠堂建筑为代表,清末民初以西关大屋、骑楼建筑为代表,民国时期的西洋式建筑,解放后中西交融的现代建筑。城市建筑与岭南园林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古代宗教建筑 广州历史上宗教建筑很多,寺院庙宇遍布全城。佛教建筑有六榕寺、光孝寺、大佛寺等,道教建筑有五仙观、三元宫等,伊斯兰建筑有怀圣寺等,天主教建筑有耶稣圣心堂、露德圣母等,基督教建筑有东山堂、锡安堂等。 西关大屋 西关大屋是豪门富商在广州“西关角”(今荔湾区)一带建的富有岭南特色的传统民居,俗称“古老大屋”。其平面布局基本上是纵深方向发展,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中轴线由前而后,依次为门廊、门厅、轿厅、正厅、头房、二厅、二房,每厅为一进,厅之间用小天井隔开,天井上加小屋盖,靠高侧窗(水窗)或天窗采光通风。

正间两旁主要有书房、偏厅、卧室和楼梯间等,最后是厨房。门厅右边,一般设有庭院小局,与厅堂互相渗透,栽种花木,布置山石鱼池以供观赏。庭院后部,为主人教子读书的书房。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两关大屋的门面装修,设矮脚吊扇门,趟拢,硬木大门等三重门,作通风和安全的保证。门口两侧,多作高级过水磨清砖墙,显得高雅大方,是西关大屋特有的形式。其室内装修、陈设相当讲究,名贵典雅的红木家具,精巧雅致的木雕花饰,富有地方特色的满洲窗和槛窗,装嵌着书画图案的彩色玻璃,处处都散发着浓郁的岭南韵味。西关古老大屋现存数量已从清末民初鼎盛时期的800多间变成不到100间,其中较值得参观的有十三甫正街15号的大屋。 商业骑楼建筑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广州近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西洋建筑的移入、传统建筑的复兴以及现代主义建筑的传入等若干阶段。西洋建筑在广州便有了以下类型,如石室圣心大教堂一类的宗教建筑;如广州邮务管理局大楼、粤海关大楼、市府大楼、省财政厅大楼、省总工会大楼一类的公共建筑;如龙津西西关大屋区、竹筒屋以及东山花园洋房、小洋楼一类的住宅民居建筑;如中山纪念堂、海员亭一类的纪念性建筑;还有如爱群大厦、南方大厦、市银行大楼、省银行大楼、新亚大酒店以及遍布广州各主要商业街道(骑楼商业街)的商业骑楼建筑。 其实,商业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才流行欧洲,近代才传至世界各地的。皆因商业建筑中的“骑楼”部分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筑,在马路边相互联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可达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以上。广州有“五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之说,因而“骑楼”正好适应这种气候特点,一时风靡整个广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广州街景的主格局。”“骑楼”建筑在上下九步行街、北京路商业步行街、第十甫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道较为集中。而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气魄最大: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均为广州初期“骑楼”建筑中的佼佼者。本世纪60年代以后,广州新建的商业街区已很少采用这种形式了。 洋楼:典雅的西式建筑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大量渗入繁华的广州,广州出现了将传统建筑形式和西方建筑形式相结合的民居,这就是东山和梅花村一带的花园式洋房。 广州的东山一带,20世纪初还属荒野之地,从1915年起,一些华侨开始在这里建置房产,民国时,军政官僚也在这里营建别墅。东山新河浦一带的洋房多是仿西洋古典式建筑,只有少部分采用中西结合形式。 西洋房前后多有庭园,柱式门廊建筑,门上方设三角山墙式的屋顶,起雨罩作用,一堵围墙和铁闸将大屋与周围隔绝。外部不但似欧洲的乡间别墅,连室内的装修也是欧式的,地面铺的是百多年前欧建筑物时兴的水泥花瓷砖,广州虽然属南方亚热带气候,房子仍然安装了欧式的壁橱。这就是广州最早的洋房别墅。 一些华侨盖的花园洋房就稍有变化,粗看也是欧式别墅,仔细看则不然。巴洛克式廊柱上支撑的是中国传统的青瓦屋顶,园中的喷水池里有一整块太湖石,石中恭敬供着一尊南海观音菩萨,意大利水泥地板上放着酸枝台椅,主人认为这样的中西式结合的洋房更舒服。于是,相当多达官贵人和华侨很快就在这里盖了一大片洋房,东山新河浦不够地,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