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人本主义理论

【教学工作总结】

人本主义理论篇(1):心理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心理学是研究3 及其规律的科学。

(1)行为(2)客观现实(3)心理现象(4)抽象思维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 4 。

(1)客观反映(2)想象(3)记忆(4)主观反映

3、心理现象分为1 。

(1)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2)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3)心理过程与个性倾向性(4)情感过程与个性心

4、心理过程包括3 。

(1)认识过程、行为过程、知觉过程

(2)认识过程、感觉过程、知觉过程

(3)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记忆过程

5、个性心理是通过 4 _ 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认识过程(2)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4)心理过程

6、1 _ 是理论为主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3 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2 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5 _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生理

过程的心理学分支 6 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的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4 借用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人及动物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分支。

(1)普通心理学(2)社会心理学(3)发展心理学

(4)实验心理学(5)生理心理学(6)比较心理学

7、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_1_ 。

(1)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2)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3)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4)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8、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对相同的被试组进行反复跟踪调查的研究方法称为 2 。

(1)横向比较研究(2)纵向跟踪研究

(3)跨文化研究(4)定性研究

9、3 _ 被誉为近代心理学第一人或心理学之父。

(1)弗洛伊德(2)华生(3)冯特(4)马斯洛

10、精神动力学派的创始人是 2 。

(1)冯特(2)弗洛伊德(3)华生(4)马斯洛

11、1 _被称为“心理学界的第一大势力”。2 被称为“心理学界的第二大势力”。3 被称为“心理学界的第三大势力”。

(1)精神动力学派(2)行为主义学派

(3)人本主义学派(4)认知主义学派

12、心理学的认知学派强调研究人类的 1 。

(1)认知过程(2)行为(3)思维活动(4)潜能

13、心理学的行为主义学派强调研究人类的 2 。

(1)认知过程(2)行为(3)思维活动(4)潜能

14、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间最小差异的强度称为3 。

(1)差别感受性(2)绝对感受性(3)差别阈限(4)绝对阈限

15、衡量感受器感受性的指标是__2_____。

(1)反应时间(2)阈限(3)适宜刺激(4)感受能力

16、“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是感觉的____3__现象。

(1)反应(2)对比(3)适应(4)刺激

17、注意是一种3 。

(1)心理过程(2)感知活动(3)心理状态

(4)既是心理过程又是心理状态

18、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3 。

(1)无意注意(2)稳定注意(3)有意注意(4)定向注意

19、信息的保持时间不超过2秒的记忆称为 1 。

(1)感觉记忆(2)情绪记忆(3)短时记忆(4)长时记忆

20、短时记忆的信息如果加以组织,记忆的容量可以扩大到__3_____。

(1)3±2 (2)5±2 (3)7±2 (4)9±2

21、认为遗忘的产生是由于记忆的痕迹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这种观点称为遗忘的1。

(1)消退说(2)干扰说(3)抑制说(4)疲劳说

22、遗忘中质的规律表现为遗忘的__2、3_____。

(1)位置效应(2)选择性(3)重构性(4)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23、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人类遗忘的规律是 1 。

(1)先快后慢(2)先慢后快(3)匀速递减(4)快速减少

24、以不爱与人交往,有孤独感,动作显得缓慢、单调、深沉为特征的气质类型是 4 。

(1)胆汁质(2)黏液质(3)多血质(4)抑郁质

25、以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粗枝大叶为特征的气质类型是 3 。

(1)胆汁质(2)黏液质(3)多血质(4)抑郁质

26、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

征是4 。

(1)信念(2)兴趣(3)性格(4)能力

27、信念属于2 。

(1)个性心理特征(2)个性倾向性(3)心理过程(4)性格

28、罗夏墨迹测验属于1 。

(1)投射测验(2)自陈测验(3)能力测验(4)智力测验

29、创造力的核心要素是 3 。

(1)聚合思维(2)直觉思维(3)创造性思维(4)抽象思维

30、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智力理论是___3_____。

(1)二因素论(2)群因素论(3)三元智力理论(4)多元智力理论

31、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教学方法是 1 。

(1)发现法(2)头脑风暴法(3)掌握法(4)先行组织者

32、认知者以自己过去经验为基础,对认知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判断后对其总体特征做出的主观理解称为3 。

(1)概念(2)类别(3)印象(4)归因

二、多选题

1、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有1234 。

(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内省法

2、心理学的发展趋势表现为1234 的趋势。

(1)综合化(2)本土化(3)实用化(4)跨学科

3、____134____是科学的三大特征。

(1)客观性(2)深刻性(3)可验证性(4)系统性

4、实验法是在保持其他因素恒定的前提下研究__14____的关系和变化规律。

(1)自变量(2)无关变量(3)客观变量(4)因变量

5、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可分为__13____。

(1)孕育阶段(2)转折阶段(3)确立阶段(4)成熟阶段

6、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有1234 。

(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伦理性原则(4)发展性原则

7、精神动力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主要包括123 。

(1)潜意识理论(2)梦的解释(3)泛性论(4)本能学说

8、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为__123_____。

(1)意识(2)前意识(3)潜意识(4)后意识

9、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__124_____。

(1)本我(2)自我(3)忘我(4)超我

10、注意的基本品质有134 。

(1)注意的稳定性2)注意的指向性(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

11、影响注意品质的因素主要有___123____。

(1)神经系统的特点(2)后天的训练(3)兴趣(4)记忆力

12、记忆按保持时间长短可以分为134 。

(1)感觉记忆(2)情绪记忆(3)短时记忆(4)长时记忆

13、感受器的重要功能是23 。

(1)加工信息(2)收集信号(3)能量转换(4)识别信号

14、用于解释符号识别的理论主要有__123_______。

(1)原型匹配理论(2)模板匹配理论

(3)特征分析理论(4)多水平信息加工认知模型理论

15、自动加工的加工方式是___24______。

(1)依赖大量注意资源(2)不需要大量注意资源

(3)应用灵活(4)加工模式难以改变

16、思维按运行方向的不同可以分为34 。

(1)受制思维(2)动作思维(3)发散性思维(4)聚敛性思维

17、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

(1)直接的(2)概括的(3)具体的(4)间接的

18、思维按赖以进行的载体划分,可以分为234 。

(1)受制思维(2)动作思维(3)形象思维(4)语词逻辑思维

19、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1234 。

(1)动机(2)定势(3)功能固着(4)问题呈现的方式

20、衡量创造力的指标有134 。

(1)原创性(2)深刻性(3)灵活性(4)流畅性

21、个性心理特征主要有134 。

(1)能力(2)信念(3)气质(4)性格

22、性格的意志特征包括__1345 _____。

(1)自觉性(2)持久性(3)果断性(4)自制力(5)坚定性

23、性格的结构可以分为13 。

(1)现实态度特征(2)能力特征(3)意志特征(4)兴趣特征

24、影响个性心理发展的因素有___1234______。

(1)生物性因素(2)自然环境因素(3)社会文化

因素(4)社会实践

25、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将人格分为13 。

(1)内向型(2)理智型(3)外向型(4)情绪型

26、气质的类型有1234 。

(1)胆汁质(2)黏液质(3)多血质(4)抑郁质

27、心理测验的信度可以分为____134_____。

(1)再测信度(2)关联信度(3)等值信度(4)分半信度

28、自我意识具体包括1234 。

(1)自我认识(2)自我评价(3)自我监督(4)自我调节

29、儿童依恋的类型大致有__123______。

(1)安全依恋(2)焦虑—回避型依恋

(3)焦虑—矛盾型依恋(4)焦虑—不安型依恋

30、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可分为__1234_______。

(1)感知运动阶段(2)前运算阶段(3)具体运算阶段

(4)形式运算阶段(5)逻辑运算阶段

31、__13______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

(1)认知主义(2)行为主义(3)建构主义(4)人本主义

32、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形式有___123______。

(1)联想思维(2)直觉思维(3)灵感思维(4)受制思维

33、教师可以通过__1234________来树立自己的威信。

(1)高超的教学水平(2)良好的道德品质

(3)良好的作风(4)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

34、教师在教学情境中发展和丰富案例知识的常用方法有__123______。

(1)观摩教学(2)微格教学(3)教学案例研究(4)教学反思

35、品德态度的形成经历了___123______三个阶段。

(1)顺从(2)醒悟(3)认同(4)内化

3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____123______。

(1)主动性(2)社会性(3)情境性(4)强化作用

37、学习动机培养和激发的常用方法有___1234______。

(1)树立远大目标(2)明确问题(3)激发需要(4)及时反馈

38、兴趣的发展一般要经历__134_____等三个阶段。

(1)有趣(2)情趣(3)乐趣(4)志趣

39、意志过程的三个阶段是___123______。

(1)立志(2)笃信(3)有恒(4)勤奋

40、__4_____是个性特征中的核心特征。

(1)能力(2)理想(3)气质(4)性格

41、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有___1234_____。

(1)家庭(2)学校(3)伙伴群体(4)大众传媒

42、社会认知的要素有134 。

(1)认知者(2)印象(3)被认知者(4)认知情境

43、印象具有__234____三大特点。

(1)直接性(2)间接性(3)稳固性(4)综合性

44、印象形成有__123_____三种模式。

(1)累加模式(2)平均模式(3)加权平均模式(4)递减模式

45、常见的归因偏差有____123_______。

(1)基本归因错误(2)行动者和观察者偏差

(3)防御性归因偏差(4)首因效应

46、改变态度的常用方法有__1234_____。

(1)劝导宣传法(2)群体影响法(3)活动参与法(4)角色扮演法

47、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1234 。

(1)熟悉性(2)相似性(3)互补性(4)对等性

48、社会认知过程中主要存在的偏差有124 。

(1)首因效应(2)晕轮效应(3)主观效应(4)社会刻板印象

49、爱情包含__123_______三种基本成分。

(1)亲情(2)激情(3)承诺(4)友情

50、侵犯性行为具有的特点有__123________。

(1)是有意识、有意图的行为(2)是外显行为

(3)是伤害他人的行为(4)是无意的行为

三、是非题

论人本主义课程观及其启示

( 论人本主义课程观及其启示 摘要:人本主义课程范式是针对结构主义课程范式对课程教学的主体“人”的忽视与压抑而提出的,其主要理论观点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美国,形成了独特的以人为本的课程观。突出表现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本文对此进行深入探讨,达到有效借鉴,以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关键词:人本主义课程观;以人为本;启示 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高度关注和重视,许多教育家把课程称作“教育事业的心脏”。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在课程发展自身规律的制约下,课程理论的演变作为课程改革的引导力与推动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课程改革是为了使课程教学的主体——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而且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也需要研究者、教师、学生等多方面的配合,这就必须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因此,“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对我国课程改革具有借鉴与指导的意义。 一、人本主义课程理论产生背景 (一)历史背景 20世纪70年代,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和实践受到人们严厉的批评,一些结构主义课程论者也进行了自我批评。学科结构课程造成了的新的分离与专业化,摒弃了学习者的生活以及广泛的社会情境的要求,将重心放到一些抽象的知识上了。认为“强调探究——发现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无非是强求学习者学习抽象的问题与教材,脱离了许多学习者的现实世界。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创立者布鲁纳也认为应该少谈学科的结构,多谈“学习者和他的学习结构”,并指出结构课程缺乏“人性化”“人本化”。于是,“人本化”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兴起。 (二)` (三)心理学背景——第三思潮 人本主义课程的心理学基础是马斯洛的“第三思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逻辑起点与弗洛伊德一样,吸收了精神分析学派的本能决定论的观点,认为人的本

人本主义ppt讲稿

人本主义讲稿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人本主义教育目的观 马斯洛认为“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一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与人有关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人所能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说得浅一些,就是帮助人达到他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他认为通过教育使学生能够提高自我认知的能力,使学生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人格得到健全发展,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罗杰斯说“我认为最好的教育培养的人与最好的咨询产生的人非常相似,这种人就是自我实现的人,自我实现的人就是充分发挥机能(作用)的人,即机能完善者。”他认为,充分发挥机能是有向上的、向前的、积极的、建设性的、创造性的方向的。罗杰斯认为真正有效的教育能够使学生发展积极的自我意识,促进个人潜力充分发挥,最终成为一个自信、适应性强、有创造性、具有鲜明个性、充分发挥主体功能的个人。 总之,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提倡“知情统一”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不仅要让受教育者学到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受教育者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学习,培养其独立判断能力、创新能力、独特个性,并将受教育者的个体价值感、生命感等意识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并最终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 人本主义学习观 人本主义教育家认为人类生来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知识的欲望,只要创造合适的条件,每个人都能主动学习、探究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教师要相信学生能够进行自我教育,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我潜能,以学生为中心,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重视学生知识掌握、情感培养和实践体验,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家从他们的自然人性论、自我实现论出发,在教育实践中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认为学生学习的方式有两种: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无意义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所学内容对学生个人发展没有多少实际帮助,不容易学习且学习过后很容易遗忘。有意义学习是指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且学习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增加经验,同时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能力提升、情

[精品]学习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心得体会

学习《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心得体会 蓉园小学叶惠清 人本主义心理学崛起于本世纪50年代,它的主要理论思想起源于亚伯拉罕·马斯洛(1908—1970)与卡尔·罗杰斯(1902—1987)等人的心理学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由于提出了与被称为心理学第一思潮的、把人描述为本能与冲突的产物的精神分析学派及作为心理学第二思潮的、强调人与动物的基本相似性、强调学习是解释人类行为的主要根据的行为主义学派截然不同的观点,而被称为是心理学的第三思潮。其基本理论用之于教学理论领域而提出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受到教育界的普通重视,成为当前西方教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派别。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提出的教学观点和主张,尤其是因发展了心理治疗体系而闻名的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不仅对传统的教学理论发出了强力的挑战,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其基本内容如下: 1、强调人的因素和“以学生为中心” 罗杰斯激烈抨击传统教育不能使学生适应变化的社会,导致学生知情分离等弊病。主张学校应该“培养出真正的学生,真正的学习者,创造性的科学家和学者,实践家,以及这样一种人:在现时所学到的

东西和将来动态的、变化的、变幻莫测的问题及事实之间,他们能生存于一种美妙的但又是不断变化的平衡之中。”因此,学校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激发自己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体系,从而使学习者能够自己教育自己,最终把他们培养成为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2、主张意义学习及自发的经验学习 罗杰斯在描述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的特征时,经常使用“意义学习”这个术语。他认为,意义学习提倡对知识的灵活理解,而不是消极地接受。在这种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行安排适合自己的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进程;关心自己的选择结果。此外,罗杰斯还用“自发的经验学习”描述他所提倡的这种学习类型。其特征为: (1)它使整个人沉浸于学习中--躯体的、情绪的和心智的 (2)教学的方向来自学生 (3)它产生学生不同的行为和态度 (4)根据学习者而不是教师的学习活动作出评价 3、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并增强适应性 罗杰斯认为,知识是否被掌握,所学的知识是否系统,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举足轻重的。教学过程的重心是“学会学习”。在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个人成长,这些将使他们更加建设性地对付“现实世界”。而这根本不是凭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就能实现的。传统教学,只是教给学生一些一成不变的很快就会陈旧过时的事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和其它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基础 (一)自然人性论 认为人性来自自然,人生来不具有生理的、安全的、尊重的、归属的、自我实现的等各种不同的基本需要,这些基本的需要就是人性。 (二)自我实现人格理论 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动力。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追求自我潜能得以实现和发挥的欲望和倾向,也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 (三)来访者中心疗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疾病患者往往形成了歪曲的、消极的自我概念,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即自由地实现自我潜能。需要三个基本条件:(1)无条件的积极关注(2)真诚一致(3)移情的理解 二、人本主义的学习观 (一)学习的目的与过程 人本主义心理学者认为,教育的目的绝不只限于教授知识或谋生技能,更为重要

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感发展,使他们能在知识、情感、动机诸方面均衡发展,从而培养其健康人格。学习的目的和结果就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具有高度适应性和内在自由性的人,一个充分起作用的人,也就是使学生整体人格得到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应该是促进人的变化和成长,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成长的人,即培养学会学习的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者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条件下自觉挖掘其潜能,自我实现的过程。(二)有意义的学习 罗杰斯认为学习可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无意义学习指只涉及心智而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的学习,是一种“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因而与完整的人的成长无关。所谓有意义的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及对未来行为方针选择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有意义学习四个特征:(1)全身心投入(2)自我发起(3)渗透性(4)自我评价 三、人本主义的学生观与教师观 (一)人本主义的学生观 罗杰斯强调要把学生当人来看待,相信学生自己的潜能。为此他建立了“非指导性教学”的学习理论,提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珍视学生、在感情上和思想上与学生产生共鸣;信任学生,并同时感受到被学生信任。 (二)人本主义教师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被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卡尔 .罗杰斯是当代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国外60、70年代的教育改革运动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与传统教育中教学的主要特征——指导性相反,罗杰斯根据“自我学说”理论,形成了一种比较激进、用于促成个体“自我实现”的教学策略——非指导性。《美国教育家百科全书》中的非指导性的定义为:“时常用于咨询、小组治疗和心理治疗的的一种方法,他借鉴于他或她的自我反省活动以及(或者)反应,使个体重组、改组或者改变态度与行为。非指导性技术在性质上是情感的:以个体受她或他的情感约束这个假设为基础;此外,它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上:形成自由表达情绪和情感所凭借的表现手段和替代物,形成接受的行为,并且减少内心冲突,通过这种活动,个体会更好的理解自己。她或他将在器官适应上有所裨益。”教学中的非指导性策略的原型,是罗杰斯在心理治疗实践中形成的“非指导性技术",后来,他几乎原封不动的把这一技术“嫁接”于课堂环境之中,形成了他的:“非指导性教学”。 非指导性方法是建立在罗杰斯对人的下述信念之下的:人具有非常优异得先天潜能,教育无需也不应该用指导性的方式向学生灌输什么,这样做会压抑潜能的自然实现,适得其反。教育只要为学生潜能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和睦的心理环境,使之能在“内驱力”的本能驱动下自动的形成,充分得形成。第二,人无时无刻不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他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人是一个流程,而不是一团固定的材料;是不断变化着的潜能之星座,而不是一组稳定的特征”。这样,教育就不可能按照一组预定的程序、利用外部的要求向学生施教,不能“指导”学生如何想,如何做,而必须顺学生内心心理体验变化之自然。 罗杰斯认为,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无外乎两种类型。一种是认知学习,它可以用行为主义的S--R 学习理论(即刺激--反应学习理论)来解释。认知学习受到“外部强制力”的制约,重记忆,因而没有什么意义。另一种是经验学习,他以学习的经验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学习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需要有机的结合起来,因而是一种趣味盎然的、有意义的学习。罗杰斯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教多久、如何评价教学效果等等,都不是有教师决定的,而是由学生或者说学生的经验、意向、需要、兴趣等决定的。 罗杰斯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贯彻“非指导性”的思想,必须遵循着一些基本的原则或要求。其中,最基本的原则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安全感,他信任学生,同时感到学生同样也信任他,不能把学生当成敌人,备加提防。总之,课堂中的气氛必须是融洽的、诚意的、开放的、相互支持的。其他的具体原则为: 1、“促进者”(即教师)与学生共同承担责任,一起制定课程计划、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内容,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由教师独揽这些事情,学生没有任何发言权,因此也没有任何责任。 2、“促进者”各种各样的的“学习资源”,包括他自己的学习经验或其他经验,书籍及各种参考资料,社会时间活动,等等。鼓励学生将他们自己已掌握的各种各样的知识、已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带到”课堂上来。 3、让学生单独的或者与其他学生共同的形成他们自己的学习计划。让学生探寻自己的兴趣,并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这样做不仅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努力)方向,而且也让他们对自己这种选择的后果承担责任。 4、提供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良好气氛。一个好的班级、好的课堂,应充满真实、相互关心和理解的心理氛围。罗杰斯认为,这种气氛最终来自“促进者”,随着学习过程的进行,学生就越来越多的并且很自然的流溢出这种情感与态度。 5、学习的重点是 学习过程的持续性,至于学习的内容(即学生学到什么)是次要的东西。一堂课结束的标志,不是学生掌握了“需要知道的东西”,而是学生学会了怎样掌握“需要知道的东西”。 6、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他们自己确定的,因此,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而必须提供的训练形式是“自我训练”,要让学生认识到这种训练是他们自己的责任,而且要承担这种责任。自我训练要取代外部训练。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这里着重介绍罗杰斯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一)教学目标:培养具有创造性和适应性的人 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积极向上的动力来自于自身的许多不同层次的需求,人在不断满足需求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因此教育目标应该与个体的需要相一致。罗杰斯认为当今世界是一个快速变化、充满矛盾和危机四伏的世界,人要适应这种变化,“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知识唯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可靠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他在《患者为中心的治疗》一书中提出,这样的人就是:能从事自发的活动,并对这些活动负责的人;能理智的选择和制定方向的人;是批判性的学习者,能评价他人所作的贡献的人;获得解决有关问题知识的人;能更重要、更灵活和更理智的适应新的问题情境的人;在自由和创造的运用有关经验时,能融会贯通、灵活处理问题的人;能在各种活动中有效的与他人合作的人;不是为他人的赞许,而是按照自己的社会化目标加工的人。罗杰斯激烈抨击传统教育不能使学生适应变化的社会,导致学生知情分离等弊病。罗杰斯主张学校教育目标是培养人格独立,具有创造能力,适应时代变化,最终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人”。人本主义这一教学目标既包括了知识教育和认知能力发展,也包括了情意发展目标,是知识教学与情感发展两者的结合,因而培养具有创造性和适应性的健全的人成了人本主义教学观的核心思想。 (二)教学过程:强调非指导性 “非指导性”教学源于罗杰斯的非指导性咨询理论。罗杰斯原是一个心理治疗专家,在治疗中他主张给病人创造一种医生和病人可以相互信任、可靠、前后一贯的关系,鼓励病人自由的表达思想,与病人一起探讨他们愿意讨论的任何问题,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观、教学设计模式.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观、教学设计模式 胡丽芳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 和罗杰斯。 1、马斯洛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是智商高达 194的天才 ,伟大的先知。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我们熟知他是因为他提出了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其心理学理论核心是人通过“自我实现” ,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 ,重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人的价值,实现完美人格。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 境界或程度。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高到低。它们是:自我实现尊重需求社交需求(包含爱与被爱, 归属与领导安全需求生理需求。 1 、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 生存所必须的基本生理需要,如对食物,水和睡眠和性的需要。 2 、安全需要 (safety need 包括一个安全和可预测的环境,它相对地可以免除生理和心理的焦虑。 3 、爱与归属的需要 (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 包括被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支持等,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团体等。 4 、尊重需要(esteem need 包括尊重别人和自尊重两个方面。 5 、自我实现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包括实现自身潜能。著名的哲学家尼采有一句警世格言——成为你自己! 马斯洛在自己漫长的生命历程中,不仅将毕生精力致力于此,更以独特的人格魅力证明了这一思想,成功地树立了一个具有开创性的形象。《纽约时报》评论说:“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块里程碑” 。 2、罗杰斯 ,美国心理学家。当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之一。罗杰斯长期从事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研究。他以首倡患者中心治疗而闻名。他还在心理治疗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格的“自我理论。罗杰斯以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经验论证了人的内在建设性倾向,认为这种内在倾向虽然会受到环境条件的作用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方法

一、马斯洛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㈠、自我实现的含义 在心理学上,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力求变成他能变成的样子。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自己的本性。自我实现的人“更真实地成为了他自己,更完美地实现了他的潜能,更接近于他的存在核心,成了更完善的人”。 自我实现有两层含义:一是完满人性的实现。所谓完满人性,是指人类共性的潜能,包括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浩等特性或潜能。二是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是指作为个体差异的个人潜能的自我实现。所谓个人潜能是指个人未来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也就是个人特性。 自我实现有两个标准:①承认并表述了内部核心或自我实现,即那些天赋能力、潜能、完善的机能、人类和个人实质有效性的现实化;②他们全部意味着极少出现不健康、神经症(或神经官能症)、精神病、人类和个人基本能力的缩减或丧失。 自我实现者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健康型自我实现,这种人务实、能干,他们往往是实践家,而不是思想家。另一种自我实现者是超越型自我实现,这种人具有强烈的内在体验,更关注精神生活,他们往往是一些思想家和理论家。 (二)、自我实现的三大理论支柱 1.性善论 性善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人性观。马斯洛认为,人作为生物进化的产物,有高于一般动物的发展,人已成为富有社会性和创造性的动物,人性基本上是建设性的,破坏和侵犯行为是人的基本需要遭受挫折后而引起的。因此,人性中具有成长和实现的倾向,人性是善的,至少是中性的。 2.潜能论 潜能论(或机体潜能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价值观的表现。所谓潜能就是指个人未来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马斯洛认为任何有机体都有一种内在倾向,以便于维持和增强机体活动的方式,发展自身潜能。潜能在每个人身上都有。 人除了有一般的生物潜能外,人还有特殊的心理潜能,这种心理潜能称之为似本能。所谓似本能,就是指人类天生的但却是微弱的基本需要的本性,它极易被环境条件所改造。也就是说,似本能的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人种遗传所决定的,但它们的表现和发展却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 似本能是人类的一种高级需要或冲动。马斯洛认为绝大多数人都有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公正、好奇等需要,这种需要不像生理需要那么强烈,但作为一种内在潜能,只要环境条件适当,它就有可能发展到可能达到的程度。 似本能是人所特有的。它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似本能是人固有的趋势、内在本质、内在天性,或者说是人性的内核和集中表现;②似本能是一种类似于本能又不同于本能的东西;③似本能是人的一些潜能,但并不是最终实现物;④似本能本质上是人所特有的东西; ⑤似本能一方面是一种非常微弱的本能,文化教育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其改变;⑥似本能的需要和理性是合作的而不是敌对的;⑦似本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⑧似本能的需要是人性发展的内在依据。因此教育和社会影响对人发展的关系重大。 3.动机论 动机论也称需要层次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动力观。 马斯洛认为,动机是人类生存和成长的内在动力。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最根本的心理基础。人类的似本能的基本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人种遗传决定的,但它们的表现和发展却是后天的。与它们有关的行为、能力等则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 性善论和潜能论规定了动机论或需要层次论的性质、导向和发展的可能性,而需要层

人本主义英语教学法人本主义教学法

人本主义英语教学法人本主义教学法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体育教学中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着眼于普遍提高全体学生的体质水平,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与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完善以“动”为主的课程体系和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能力“三维健康”的课程目标指向。由此可见,新课程目标下的体育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导入人本主义教学法是必要且有重要意义的。 一、人本主义教学法与体育教学 人本教学法即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沉默法、社团学习法和暗示法的统称等,其本质核心是共同的,强调的是对学习过程中的完整的人的充分尊重与重视。围绕着这一核心,人本主义教学研究者们提出一系列与此相关的基本主张。具体如下:首先,重视学习者内在自我的发展。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授知识,还要帮助学生了解内在自我,发展健全的人格。其次,倡导注重过程、注重反思的教学理念。人本主义教学法尊重教学双方的个体主观经验,力求双方在体育教学中实现语言、情感和关系的和谐统一,同时要求教学双方开展积极反思,增强教学双方及学生之间的了解与合作。再次,强调学习自主性的培养,倡导教育的中心要从教转变为学,教师要从讲授者、训练者

转变成为引导者、辅助者,发现并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自由学习和成长的氛围。由此可见,人本教学法对人的内在自我与自我实现的关注迎合了我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新课程目标的要求,这也与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新趋向是相一致的。 人本主义教学法强调以人为本,重视学生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能的全面发展,将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同时,人本主义教学法也强调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和谐、平等、协作的互动关系,注重教学过程中能力和意义的生成与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 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健康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适应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自主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能力,而且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的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积极、坚强的意志品质,具备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健康体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坚持贯彻以人为本,导入人本主义教学法是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 二、人本主义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简析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简析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孙莉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是由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创立的,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在批判结构主义理论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此流派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采取积极乐观的看法,注重个人的内在价值和主观体验。人本主义的课程观主张,课程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培养自我实现的个人。因此,人本主义课程观强调学生间情感的交互作用,允许学习者犯错误,鼓励学习者去实验,去表现自己,去发现自己。强调人的自身内部有理解自己并改造自我概念和指导自己行为的广阔能源;只要提供适宜的环境气氛,这些能源就能开发出来。这种适宜的气氛主要有三条:真诚、无条件关怀和移情的理解。 人本主义在当代的表现形式如下:一是培养“完整的人”或“自我实现”的课程目标。人本主义提出的“完整的人”的基本特征是动态的、过程中的、有创造性的人,是“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和心理力量融贯一体”。具体地说,完整的人是情意与认知、感情与知性、情绪与行为相统一的人,即知情意行统一的人;二是强调人的认知发展和情意发展的统一,并要求突出课程的情意基础。强调人的情意发展和认知发展的统一,进而强调情意教育和认知教育相统一,要求突出课程的情意基础,这是人本主义课程观的一个重要特色;三是强调课程的个人意义,强调意义学习。罗杰斯认为:知识对学生是否具有个人意义,是知识保持的决定性因素。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手段,然而教育的意义并不是内在于课程之中。怎样呈现课程内容并不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关键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课程的个人意义。因而人本主义教育强调学生的需要、愿望、兴趣与学习材料的关系,认为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与一个人的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学习的内容、材料是学生所关心的,能够打动学生的感情,推动学生去行动。它不但包括认识活动,也包括情意活动,它涉及整个个性的发展;四是设置并行和“统合”课程,着眼于整体人格的发展。为了实现认知教育与情意教育的统一,实现儿童人格的整体发展,人本主义者设立了并行课程。福谢依说:“学校必须设立并行课程,一方面接受系统的知识,另一方面探讨现实中直接提出来的社会的、人类的问题。”;五是“适切性”的课程内容和统合化的课程组织。从培养“完整的人”的需要出发,人本主义者注重课程的统合。所谓统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者心理发展与教材逻辑的吻合;二是认知领域与情意领域的整合;三是相关学科在经验指导下的统合。在人本主义者看来,任何健康的人都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因此,每个人都应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对所有事物的整体做出反应;六是“非指导性教学”的课程实施。非指导性教学是由教师提供材料、创造情境,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自由地表现自我、认识自我,进而改变自我、实现自我的一种教学方式。 人本主义认为,传统的课程强调学科的逻辑结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则强调活动本身就有价值,要求提供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并发展自己独特的潜能。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恰似一阵春风,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新的希望,极大地震撼着传统的教育模式。总之,人本主义课程观所主张的课程,反映了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其进步意义是明显的。由于人本主义课程重视教学中人的因素,提出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思想,它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学生的思考,促进了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

论人本主义课程观及其启示

论人本主义课程观及其启示 摘要:人本主义课程范式是针对结构主义课程范式对课程教学的主体“人”的忽视与压抑而提出的,其主要理论观点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美国,形成了独特的以人为本的课程观。突出表现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本文对此进行深入探讨,达到有效借鉴,以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关键词:人本主义课程观;以人为本;启示 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高度关注和重视,许多教育家把课程称作“教育事业的心脏”。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在课程发展自身规律的制约下,课程理论的演变作为课程改革的引导力与推动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课程改革是为了使课程教学的主体——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而且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也需要研究者、教师、学生等多方面的配合,这就必须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因此,“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对我国课程改革具有借鉴与指导的意义。 一、人本主义课程理论产生背景 (一)历史背景 20世纪70年代,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和实践受到人们严厉的批评,一些结构主义课程论者也进行了自我批评。学科结构课程造成了的新的分离与专业化,摒弃了学习者的生活以及广泛的社会情境的要求,将重心放到一些抽象的知识上了。认为“强调探究——发现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无非是强求学习者学习抽象的问题与教材,脱离了许多学习者的现实世界。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创立者布鲁纳也认为应该少谈学科的结构,多谈“学习者和他的学习结构”,并指出结构课程缺乏“人性化”“人本化”。于是,“人本化”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兴起。 (二)心理学背景——第三思潮 人本主义课程的心理学基础是马斯洛的“第三思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逻辑起点与弗洛伊德一样,吸收了精神分析学派的本能决定论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派生人的价值。但是就具体对人的本性的看法而言,则与弗洛伊德截然相反,认为人的本能只是人的一种潜能,有赖于后天的学习,重视后天的环境的作用,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应用

贾志恩 摘要:介绍了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关于教育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师生关系、意义学习和教学评价的基本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应坚持培养“完整人格的人”的教育理念,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倡导“意义学习”,并借鉴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所提倡的自我评价模式。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师生关系;非指导教学;教学评价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它产生于20 世纪50 年代末60 年代初,通过倡导教育革新运动,冲击了美国的传统教育,并在全球教育界名声大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反对行为主义学派的机械论倾向,批评精神分析学派只注重研究情绪和精神障碍患者,而忽略大量的心理健康的人,主张研究对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具有意义的问题。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及教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自由学习》一书是其教育理论的代表作。罗杰斯主张在教育与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当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秉承马斯洛的人的“自我实现”理论,把教育的宗旨定位在:教育要真正关照人的终极成长,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培养“完整人格”,而非受教者成绩提高之类的短期目标。因此,人本主义始终关注的是人的整体发展,尤其是人的“内心生活”的丰富和发展,即人的情感、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发展。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受过教育的人应是“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适应和如何变化的人”。因此,教育绝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培养,教育理想是培养“完整的人”。罗杰斯认为,这种“完整的人”的基本特征是动态的、过程中的、有创造性的人,是“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灵力量融汇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使用 人本主义强调教育对人的潜能发展的作用,将教育过程规定为人“自我实现”的过程,注重师生关系的建立及学生情感的发展,对于克服行为主义及信息加工教学论的机械性,对于改变教育环境、促动人健康全面地发展,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观 1.强调人的因素和“以学生为中心”。学校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激发自己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体系,从而使学习者能够自己教育自己,最终把他们培养成为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2.主张意义学习及自发的经验学习。罗杰斯在描述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的特征时,经常使用“意义学习”这个术语。他认为,意义学习提倡对知识的灵活理解,而不是消极地接受。在这种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行安排适合自己的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进程;关心自己的选择结果。此外,罗杰斯还用“自发的经验学习”描述他所提倡的这种学习类型。其特征为:(1)它使整个人沉浸于学习中——躯体的、情绪的和心智的。(2)教学的方向来自学生。(3)它产生学生不同的行为和态度。(4)根据学习者而不是教师的学习活动作出评价。 3.促动学生学会学习并增强适合性。罗杰斯认为,教学过程的重心是“学会学习”。在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是协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个人成长,这些将使他们更加建设性地对付“现实世界”。而这根本不是凭借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就能实现的。 罗杰斯主张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动变化、改革和学习。变化是确立教育目标的根据,而对这种变化的适合取决于学习过程,而非静态的知识。所以,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学会如何适合变化的人”,从而成为能顺应社会要求“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4.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罗杰斯对外部评价模式持反对态度,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他认为学生是处于学习过程中心的人,只有他自己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已作出了最大努力,才能发现哪些方面失败了,哪些方面意义长远和成果累累。自我评价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本质就是使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因而能使学生更加主动,更加有效和更加持久,意义学习就自不过然出现了。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使用 在教学实践中怎样使用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人本主义思想,首先要求教师找准一个角度、围绕一个中心、扮演好两种角色。 1.一个角度。首先要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相关原理作深入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好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高扬“人本主义”旗帜,促使个体和谐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特别重视人的情感、勇气、自信等方面。它的主要观点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健康人”;成长与发展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倾向,其中,自我的充分发挥和实现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人并不是被动的受到环境的制约,人具有创造性、主动性以及对自己的未来作出能动的选择;人的本性由经验、无意识和情感所滋育,但不为这些因素所决定。这些基本理论,是我们实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出发点。 2.一个中心。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学习者中心”教育思想指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要求教师具有这样的品质:(1)最基本的重要态度——真诚、坦诚;(2)成功地促动学习的态度是重视学习者,认为他们是有价值的;建立以共情式理解的学习氛围。 3.两种角色。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则是人的潜能持续得到发挥的一种动态的、形成过程。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创造最好的条件促使每个人达到他所能及的最佳状态,协助个体发现与他的真正的自我更相协调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提供一种良好的促动学习和成长的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概述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马斯洛、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直接为理论基础,吸取了传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和存在主义哲学及其教育思想的观点,强调人的价值、尊严、潜能和整体性,主张教育应培养整体的、自我实现的、创造性的人,倡导人本化的课程和注重人际关系的教学方式,它对当代美国的教育实践以及世界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其主要观点为: (1)目的观。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个性的发展,培养有个性的人。(2)课程观。 人本主义教育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 (3)师生观。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和帮助者,学生是教育的中心。 (4)教学观。 人本主义教育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校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努力适合学生的各种需要,发挥他们的各种潜能,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以培养心理健康的人。 人本主义的特点 1.培养“自我实现”的人格特征 2.对西方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的发展 3.课程内容由学科中心转向个体 4.自由心理气氛 5.表现为多方面的教育 代表人物 马斯洛 层次需要理论 基本观点是人总是有需要(或需求)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人在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高层次的需要就自动产生。 当所有低层次需要获得满足以后,人就会去追寻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现实。 达到自我实现时的“高峰体验”:一种源自心灵深处的、象触电一样的感觉,一种难于言表的超然物我、极度愉悦、无限满足、飘飘欲仙的心灵状态 是人生的真正意义所在,也应是人生的终极追求:人一旦达到“高峰体验” 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由此获得的人性解放, 按马斯洛的这个意思,教育首先要不断地去满足学生的低层次需要,最终引导学生达到“高峰体验”。前者是很实际的,后者是理想化的。 1.培养“自我实现”的人 他认为,人本化教育的目的是人的“自我实现”,即完美人性的形成和达到人所能及的境界。他相信人的内部本性是好的,至少是中性的。这种“自我实现”的趋向,就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潜能的不断实现,同时也指个人寻找自我同一性,寻找最适合自己本性的独特性,并以此作为奉献毕生的圣坛。

人本主义中心课程论

人本主义中心课程论 1产生背景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和实践受到人们严厉的批评,一些结构主义课程理论者也进行了自我批评。西尔伯曼在《教室的危机》(1970年)中列举了当时学校教育的种种缺陷,认为美国学校教育的基本宗旨是驯服教育,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疏远。坦纳指出,学科结构课程造成了知识新的分离与专业化,摈弃了学习者的生活以及广泛的社会情境的要求,将重心放到抽象的知识上了。他认为“强调探究-发现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无非是强求学习者学习抽象的问题与教材。这种问题与教材对于学者世界是现实的,但它们脱离了学习者的现实世界的”①。布鲁纳在1971年对“合理的结构主义“进行了自我批评,认为应少说学科结构,多谈”学习者和他的学习结构“。学科结构课程改革运动的领导人福谢依也指出60年代的课程改革并不是以人的条件为中心,并做了自我批判。在社会人士对结构课程”非人性化“的抨击和结构主义课程论者的自我反省下,主张”人本化“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迅速兴起②。 2理论基础 任何一种理论都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本主义课程论从心理学、哲学和人性论当中汲取必需的养分,形成了自己的思想。 2.1心理学基础 人本主义课程论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被称为除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之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③。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认为人的本质是善良的,或者至少是中性的,并且在这种善良的或中性的本性是天生就有的或似本能的。人是有自由的意志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们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它主张心理学应该更多关注于人的价值与尊严,研究人的自身发展的潜能,强调心理学应当研究自我的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从中可看出,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情意伊苏对人的发展,最终关心和提高人的价值与尊严,其核心在于使个体发现自己的存在,发现他与整个社会团体的关系。由此可见,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个人”,有别于传统的 ①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154. ②翟溯源.从学问中心课程到人本主义课程-兼谈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6,19(2). ③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第II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03.

谈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

谈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 人本主义强调教育对人的潜能发展的作用,将教育过程规定为人“自我实现”的过程,注重师生关系的建立及学生情感的发展,对于克服行为主义及信息加工教学论的机械性,对于改变教育环境、促进人健康全面地发展,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观 1.强调人的因素和“以学生为中心”。学校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激发自己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体系,从而使学习者能够自己教育自己,最终把他们培养成为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2.主张意义学习及自发的经验学习。罗杰斯在描述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的特征时,经常使用“意义学习”这个术语。他认为,意义学习提倡对知识的灵活理解,而不是消极地接受。在这种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行安排适合自己的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进程;关心自己的选择结果。此外,罗杰斯还用“自发的经验学习”描述他所提倡的这种学习类型。其特征为:(1)它使整个人沉浸于学习中——躯体的、情绪的和心智的。(2)教学的方向来自学生。(3)它产生学生不同的行为和态度。(4)根据学习者而不是教师的学习活动作出评价。 3.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并增强适应性。罗杰斯认为,教学过程的重心是“学会学习”。在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个人成长,这些将使他们更加建设性地对付“现实世界”。而这

根本不是凭借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就能实现的。 罗杰斯主张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变化、改革和学习。变化是确立教育目标的根据,而对这种变化的适应取决于学习过程,而非静态的知识。所以,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从而成为能顺应社会要求“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4.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罗杰斯对外部评价模式持反对态度,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他认为学生是处于学习过程中心的人,只有他自己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已作出了最大努力,才能发现哪些方面失败了,哪些方面意义深远和成果累累。自我评价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本质就是使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因而能使学生更加主动,更加有效和更加持久,意义学习就自然而然出现了。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在教学实践中怎样运用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人本主义思想,首先要求教师找准一个角度、围绕一个中心、扮演好两种角色。 1.一个角度。首先要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有关原理作深入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好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高扬“人本主义”旗帜,促使个体和谐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特别重视人的情感、勇气、自信等方面。它的主要观点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健康人”;成长与发展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倾向,其中,自我的充分发挥和实现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人本主义理论 【教学工作总结】 人本主义理论篇(1):心理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心理学是研究3 及其规律的科学。 (1)行为(2)客观现实(3)心理现象(4)抽象思维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 4 。 (1)客观反映(2)想象(3)记忆(4)主观反映 3、心理现象分为1 。 (1)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2)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3)心理过程与个性倾向性(4)情感过程与个性心

理 4、心理过程包括3 。 (1)认识过程、行为过程、知觉过程 (2)认识过程、感觉过程、知觉过程 (3)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记忆过程 5、个性心理是通过 4 _ 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认识过程(2)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4)心理过程 6、1 _ 是理论为主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3 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2 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5 _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生理

过程的心理学分支 6 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的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4 借用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人及动物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分支。 (1)普通心理学(2)社会心理学(3)发展心理学 (4)实验心理学(5)生理心理学(6)比较心理学 7、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_1_ 。 (1)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2)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3)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4)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8、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对相同的被试组进行反复跟踪调查的研究方法称为 2 。 (1)横向比较研究(2)纵向跟踪研究 (3)跨文化研究(4)定性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