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蛙》读后感

莫言《蛙》读后感
莫言《蛙》读后感

莫言《蛙》读后感

导语;《蛙》为中国当代作家莫言重要作品,出版于XX 年,《蛙》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也反映出中国计划生育的艰难历程。该书秉承了作者乡土文学的一贯风格,以细腻的笔触、朴实的文字落脚于中国社会的一隅。

莫言《蛙》读后感刚刚看完,现在还无法描述看后的感受,就像莫言的写作速度一贯很快一样,我读书的速度也丝毫不逊色,这本书大概用了三天时间吧,在这三天里我每天只抽出不到半天左右时间来读,我觉得这样的速度应该算是快的了。

在这之前和刚才这短暂的时间空隙里我看到过许多关于这本书的评论,原谅我可能看得太快还没有来的及消化或者有些消化不良,我还想不出那么精妙绝伦或褒或贬旁敲侧击冷嘲热讽的让人读了肃然起敬的话来写一篇评论。

但是我要说的是,我读得很愉快,非常愉快,而且是欲罢不能。怎么说呢,简直就像吃了一顿美食,大快朵颐啊。

这就足够了。至少我觉得是足够了。我向来不认为小说甚至于其他任何文学形式应该背负上沉重的历史的道德的甚至是政治的枷锁,也不认为文以载道是最高的境界。当然文章也不能只是文章,它应该有它现实的意义和价值,但是

这些价值我认为都应该是一件艺术品的附庸,我觉得文学也是一种艺术,和一切其他艺术一样是一种高级的审美活动,如果它让人愉悦,让人感受到欣赏到美的满足就已经足以成为一件传世精品,至于其他道德,批判,还有什么灵魂,那是附加价值,如果有那是锦上添花,没有那也无关大雅。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想和大家探讨文学到底是不是艺术这个命题,也不想研究什么文学是一切艺术的开始也是一切艺术的终结之类的在我看来毫无意义的命题。

还有一些人跳出来说莫言就是一讲故事的。那些人看不起讲故事的,他们觉得讲故事的就好像旧社会里的戏子,或者说评书的,说相声的,是下九流,不入流,上不了台面,无法跟他们心中那些伟岸的大师什么乔伊斯啦,什么博尔赫斯拉,什么卡夫卡拉相比。我承认,他们没有错,他们都是有着很高鉴赏力的上等人,而我们这样的下等人自然只耽溺于故事的波澜起伏,就好像我们听评书的时候跟着说书的人一起嬉笑怒骂,一起臧否人物,为了评书里那些莫须有的英雄或者小人物贩夫走卒们的苦难而感到难过,为了他们的喜事而欢欣鼓舞一样。我知道这样的上等人同样是看不起《故事会》的,他们也看不起《读者》,那是他们眼中的垃圾,是废品,毫无价值。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些书让好多人在蒙昧之初知道了善与恶,美与丑,良心与道义,责任与担当,同样是这些书最广泛的影响着一个个平凡普通的小人物,然后

这些小人物们联手创造着历史,展示着人类社会的良心。我当然不敢不承认《尤利西斯》的经典性与其无与伦比的价值,也不敢对《等待戈多》妄加菲薄,因为我承认我的无知,我的浅陋,我的粗俗,我读不懂他们,我所拥有的那些如果算得上是教养和道德的美好品质,没有一点来自于他们,而我也没有从他们身上感受过丝毫的美,汲取到哪怕一丝丝的营养,我只是像供奉价值连城的青花瓷一样将他们束之高阁,顶礼膜拜,只因为那么多人都崇拜他们,那些我崇拜的大人物说他们是经典,我永远读不懂得经典。但是我知道,我读不懂他们也没有耐心读完他们因此他们也从未影响过我。

我想大多数人跟我一样,我们的道德与良知,我们的知识就是来自于类似于莫言这样的作家,来自于他们的故事,那些被别人嗤之以鼻的“只会讲故事”的故事。但是我就是喜欢这些故事,就像我喜欢《故事会》一样,我还要用《故事会》去教育我未来的小孩,告诉他们应该怎么样顶天立地的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活着,与那些馆阁里打着饱嗝衣着优雅无所事事的批评大师们一起活着,并且比他们更多的为这个社会的前进出自己的一份力。

这里其实涉及到了我一个粗鄙的认识,我觉得曲高和寡的大雅不是好东西,也丝毫不值得人们尊敬,当然那些下里巴人的大俗也并非好东西,甚至是毫无可取之处。我心目中认为一切艺术的最高境界乃是雅俗共赏。而我觉得在雅俗共

赏这一点上《蛙》完全做到了,俗人取其故事,那些惨烈的生死虚幻莫测的人生,雅人研究他的语言结构文学探索甚至书写形式属于什么主义,因此我觉得完全应该给五颗星。

莫言在这本书里讲到了一个故事,关于铁拐李的故事,他说面对神迹,我们应该沉默,不要大惊小怪,所以我觉得我应该闭嘴,不要说话,该用这张嘴去吃饭了。

莫言《蛙》读后感最近在读一本莫言的新长篇《蛙》,这篇小说是一部彻彻底底以“人”为主题的小说,获得了第八届矛盾文学奖。

故事发生在山东省高密东北乡,这是莫言许多小说中一贯用到的场景。“姑姑”是一位身份复杂的乡村医生,她一生坎坷的命运贯穿了整部小说。“姑姑”的身份特殊,抗日时她曾与父亲勇闯平谷;因男友逃到台湾惹上了一身骂名;在年轻时她曾是计划生育国策的支持和执行者;人到老年时她面对“我”的超生却睁只眼闭只眼。

除了“姑姑”,小说还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姑姑”同事“小狮子”年轻时也曾是计划生育的坚决支持者和执行者,但嫁给剧作家“我”之后,始终受着膝下无子的煎熬;在巨大的思想压力下她接受了牛蛙公司的“代孕服务”,并成功得子。在形势的巨变下,“小狮子”从计划生育国策的执行者摇身一变为“违抗者”,其间经历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巨大压力;“我”的前妻王仁美和王胆是“计划生育”政策盲

目执行下的牺牲品,也可称之为是“传宗接代”传统思想的牺牲品。莫言在小说中用几近残酷的笔触详细描写了王仁美和王胆的死,给青年“姑姑”塑造了果断麻利、铁面无私的形象,同时也试图诠释人性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被扭曲的一面。“姑姑”年轻时的豪言壮语与年老时的唯唯诺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变化中阐释了生命的坚韧与坚强:生命的坚强与脆弱会因环境而变,因此人性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变。

整部小说的结构也较为独特,由四封长信和一个九幕话剧组成。四封长信分别代表了四个时代,每一封信都是一个时代的隔离带。书信体的叙事方式给小说的表达赋予了更广阔的空间,利于作者更自由地直抒胸臆,也给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九幕话剧《蛙》可看成是前四封信的补充和升华莫言在小说中暗示了其标题:以“蛙”为书名,极有隐喻意味。“蛙”之神形皆有生殖意,“蛙”可同“娃”和“娲”,“娲”是古之神女,化万物者,书名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

相比莫言的其他小说,《蛙》对人性的剖析与批判更为深刻,对社会的剖析也一针见血。通读小说,我们能感觉到作家虽然始终在写家乡的故事,却已经跳出了故事的本身,站在人类或人性的角度去写“人”,我想这应该是许多小说作家应追求的目标。

莫言的小说《蛙》深刻的剖析了人性,虽然是在写家乡的故事,但是仍然深刻的表达出了一部人性的故事。

莫言《蛙》读后感一、全书的结构全书三个部分,还是四个部分呢?

全书是一个剧作家写给友人杉谷先生的信,来讨论一个名叫《蛙》的剧本,讲诉该剧本的故事原型。

第一部分在解放初期,作为乡村医生的姑姑,迎接了第一个生育高峰。高密乡千千万万的初生婴儿由姑姑接生来到人世。

第二部分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姑姑作为对党忠心耿耿的计划生育基层干部,开着橡皮艇在河中追赶非法怀孕的妇女,逼其刮胎。作者“我”超生的孩子也被姑姑要求坠胎,而致使妻子死在手术台上。

第三部分改革开放后的新时代,表面上是牛蛙公司,背地里则是做代孕生意的组织。作者“我”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代孕获得了一个孩子。

本来三部分很完整的围绕着不同时期,对于孩子的政策,展开了很多故事,尤其是第1、2部分对于姑姑的描写,对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深深反思,深深的触动读者。

可是为什么最后,作者“我”还有给杉谷先生附上所有的剧本呢?而该剧本,似乎是该故事未完结篇的猜想,而前文一、二部分对于以姑姑为核心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描写,成

了现实这出戏的历史背景的铺垫。那么最后这个剧本对于全书的作用是什么?

我第一次看到这种结构,觉得很惊奇。这本书是一封信、一个剧本、这些元素本身又构成一部小说。作者作为小说人物的名子是万小跑,作为和杉谷先生交往的剧作家的署名书蝌蚪。这样的构成起到什么样的创作效果。

二、几个吸引我的地方

书中,高密乡喜欢用人身体的部位来给孩子命名、例如万心、万足,小名小跑,陈鼻,肖上唇,李耳。这种取名的创作感,十分丰富,十分有文学功力。

对于计划生育政策反思,或者说是批判,一般人写到姑姑作为曾经受相亲尊敬的产科医生,变成计划生育的侩子手,收到乡邻的憎恨和唾弃,晚年对自己的一生开始自我忏悔自我救赎,那么对于计划生育这一主题的展现,已经淋漓尽致,已经可以作为完整的小说。一般作家写到此就结束了。但该书又加上之后代孕公司,陈眉的故事,指出了生孩子这一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事,在传统文化和现实政策之间的碰撞和矛盾,在当今的中国已经扭曲到如此的地步。

是现实描写,还是嘲笑讽刺,作者并没有给出答案。或表明自己的态度。只是通过代孕而来呱呱坠地的麟儿,仍然显出情不自禁的欣喜,对制度的坚决反抗,对非法代孕的无情控诉都被一声婴儿的啼哭打败了。

或者这种不言而喻,恰恰是作者真实的想法和感受。而这一切只不过是剧作家蝌蚪的一出剧而已。

三、主题反思

计划生育这一饱受西方诟病的政策,确实控制了中国的人口增长,对中国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本书的题目,蛙是高密乡预示生育的图腾,几处点题的描写,颇具深意。一是,半夜姑姑在回家的路上,无数青蛙蟾蜍侵袭姑姑。一是,牛蛙代孕公司的牛蛙雕塑的象征。

在中国,甚少作家触及这一现实主题,作者为什么把自己虚构为一个剧作家,并已写成了完整的剧本。难道是有改编成影视的企图?

莫言《蛙》读后感800字_读后感_模板

莫言《蛙》读后感800字_读后感_模板 莫言《蛙》读后感800字 花花 买回莫言全套的书,一半是因为想看,一半是因为诺贝尔文学奖终于轮到中国人了,得收藏一下。 看着一箱子的书,不知从哪本开始。最后选了《蛙》,因为据说是描写一个乡村妇科医生的。 莫言的文字和他本人很象啊,就象网络上有人说他长着一副村长的脸一样,朴实不华,但真实感人。原来不需要华丽的文采也能得到诺贝尔奖呢! 《蛙》里面那个姑姑,更象我印象中乡政府计生干部,好像我们当医生的是不需要直接去抓计生对象的,是政府计生干部抓了超生孕妇来让妇产科医生把孩子给打掉的,正常情况下我们做医生的是很不乐意做这样的事情的,都是迫于政策没有办法才做的,《蛙》里面的姑姑应该是政府计生干部和妇产科医生的综合形象吧。 《蛙》很真实地描述了那个时候的计划生育,很残忍。其实现实比那更残忍。。。最夸张的时候我正在实习,看到那些预产期都要到了,甚至有的孕妇宫缩都有了还要把她孩子打下来——就象小说中说的“只要不出’锅门’就不算孩子”。打下来的孩子有的甚至还会哭,那就往他的心脏里打“氯化钾”。同学中有个女生抢着这样难得的机会去练习“心内注射法”,而我虽然极其崇拜医学,但那样的事情却是不敢睁眼去看,并且心中充满了愤怒。在时代政策的大环境下,那个时候的我很迷茫,我不知道自己这样的情绪是否合理,只好经常在心里默默地背诵希波克拉底誓言来鼓励自己: 我郑重地保证自己要奉献一切为人类服务。 我将要给我的师长应有的崇敬及感戴; 我将要凭我的良心和尊严从事医业; 病人的健康应为我的首要顾念; 我将要尊重所寄托予我的秘密; 我将要尽我的力量维护医业的荣誉和高尚的传统; 我的同业应视为我的同胞; 我将不容许有任何宗教、国籍、种族、政治或地位的考虑介入我的职责和病人之间; 我对人类的生命,自受胎时起,即始终寄予最高的尊敬; 即使在威胁之下,我将不运用我的医学知识去违反人道。 我郑重地、自主地并且以我的人格宣誓以上的诺言。 ...... 在那场计划生育大潮中,一则我刚走上工作岗位,二则因为来自本能的抵触情绪,所以我没有做过任何违背妇女意愿的计划生育手术,甚至还拿希波克拉底誓言来和院长及计划生育干部吵过架。 现在看这本反省历史又与我的工作息息相关的书,非常庆幸自己虽然至今并未为人类医疗做出什么特殊贡献,但也绝没有利用自己的医学知识做过任何违心的事。 现在正看到姑姑最忠于工作的高潮部分,心里感慨万千。接下来应该是姑姑开始恢复医生和人性本能的时候了。 总之,莫言是伟大的一一敢于写历史的真实面貌,敢于直面社会压力和人性的作家就是伟大的作家,就如鲁迅。所以,莫言不愧诺贝尔。 文字:海莉

读莫言作品《陪女儿高考》读后感

读莫言作品《陪女儿高考》读后感 篇一:读莫言作品有感 读莫言作品有感 对于莫言这个作家,我也是从网上猜测他可能会得到诺贝尔奖才知道的,因为,我极少阅读,所以对作家也不感冒,但是,当在网上知道他只读过小学,之后就辍学在家务农,21岁当兵,慢慢地走上军旅与写作的生涯,就觉得很佩服、很好奇这么低学历的人是怎样会成为诺贝尔大奖得主呢?我好奇他的作品,想知道诺贝尔奖的作品与作者,因为作品脱销,我就迫不及待地去图书馆借。 目前为止,我只阅读过他的《天堂蒜薹之歌》、《酒国》、《十三步》、《散文新编》、《小说的气味》。 我从他的自述中知道他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他不会去为某个阶级充当吹鼓手或是枪手。他的作品的确是这样,这一点是最令我敬佩的,我想这也是他能获诺贝尔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他说,我的作品一直在写人,在我的笔下我都用一种同情的态度,站在人的立场上的一种写作,这可能是我能获奖的最重要的原因。以上这些我从他的作品《天堂蒜薹之歌》中体会到了,它的创作背景是80年代,有个县政府被因为切身利益受到损害的农民放火烧砸而酿成了震惊全国得“蒜薹事件”,引起很大的轰动,促使他放

下手头的创作,仅用了一个月就写出了义愤填膺的《天堂蒜薹之歌》。 我会陶醉于他妙语连珠精彩的、细致、细腻的和虚幻的描写,例如这段文字:“我站在池塘边倾听着唧唧虫鸣,美人的头发闪烁着迷人的光泽,美人的身上散发着蜂蜜的气味。突然,一阵湿漉漉的蛙鸣从不远处的一个池塘传来,月亮的光彩纷纷扬扬,青蛙的气味凉森森地粘在我 们的皮肤上。仿佛高密东北的全体青蛙都集中在这个约有半亩大的池塘里了,看不到一点点水面,只能看到层层叠叠地在月亮中蠕动鸣叫的青蛙和青蛙们腮边那些白色的气囊。月亮河青蛙们混在一起,声音原本就是一体——自然是人的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在天安门集会,青蛙在池塘开会。”我们没有注意到的、没想到的,随时可以在他的作品里出现。当然,能启发、鼓励他用一种全新的感官去创作的,是美国福克纳老头,他是从福克纳作品的其中一句“我已经一点也不觉到铁门冷了,不过我还能闻到耀眼的冷的气味”。这句话他感到“冷不丁有了气味而且还耀眼”,一种对世界的奇妙感觉方式诞生了,从此他开始大胆的打破常规的描写,开始他奇思妙想的创作王国。 他是一个最高产的作家,平均一年一本新作。《红高粱》共五部,第一部只用了一个星期完成。《天堂蒜薹之歌》只用了一个月就完成,但是他的《丰乳肥臀》,却是腹稿十年

莫言《蛙》阅读心得

《蛙》赏析及阅读心得 前段时间,班里的学生读完了莫言的《蛙》,不少学生都深有感触,觉得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的那些事,真的太令人不可思议,且感到,无论如何,在当今社会,不能也不应再发生这样的可怕事。 在讨论和解读的过程中,我和学生作了总结交流,并将相关内容整理如下。 莫言的《蛙》是一部很独特的长篇小说,首先它是以书信的形式来叙述的,全书以剧作家“我”给日本友人杉谷义人通信的方式,讲述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有关“姑姑”的故事。此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书中的人物的名字都是以人体的器官命名的,这个并不是莫言的独创,其实早在温瑞安的“四大名捕系列故事里”已经这种命名法,到底莫言是不是看了温瑞安的小说之后受到启发,那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全书以“蛙”为名,寓意深刻。首先“蛙”音同“娃”,计划生育本身就是要控制“娃”的出生率,所以说这也是一篇描写有关“娃”的一部小说。其次,“蛙”跟“哇”同音,“哇”是娃娃的哭声,计划生育扼杀了那些娃娃的生命,到处回荡着那凄惨的“哇哇”哭声,也是对那种惨无人道的非法引产的一种有力的控诉。再就是“蛙”跟“娲”同音,女娲是造人的女神,然而计划生育却要扼杀那些所造的人,也是对当时那个时代的严肃拷问。

青蛙是一个变态发育的动物,它是由“蝌蚪”通过变态反应之后才能发育成“幼蛙”,然后再发育成熟,成为“青蛙”。正是蛙有这种特性,作者以“蛙”为书名,也是隐喻计划生育高压政策下,一个时代的变态,以及在这个变态的时代里出现的变态了的人,他们灵魂扭曲,失去了人性,打着“基本国策”的幌子,做出很多伤天害理、惨绝人寰的勾当。一个乡村妇科医生“姑姑”一生中接生了成千上万的婴儿,但也有成千上万的“胎儿”被她引产,更有很多“产妇”死在她的手里,对于她自己的所作所为当时她不但不感到自己罪恶深重,而且还认为自己是在“为人民服务”。直到晚年,他才开始意识到自己实在是“罪孽深重”,双手沾满了那么多人的鲜血,有接生婴儿的血,还有被引产扼杀的胎儿的血,还有那些本来不应该引产而被强行引产的“大月孕妇”的血,她们的生命被无情地扼杀了。所以“姑姑”在为自己接生了那么多婴儿的光荣事迹感到自豪的同时也为自己扼杀了那么多的生命感到自责,她对那些亡灵忏悔。但是晚年的“姑姑”已经不是一个正常的女人,她由于深深的愧疚,引起精神失常,她最害怕的也是“青蛙”,因为那些青蛙的叫声就像一个个婴儿“哇哇”的哭声,就像那些被扼杀的幼小的“幽灵”在向她控诉,所以“姑姑”见了青蛙就怕得不得了。 著名剧作家的“我”的笔名也是“蛙”的幼虫“蝌蚪”,也就是青蛙发生变态反应之前的那个状态。“我”虽然没有参与那些变态的工作,但“我”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在

莫言《蛙》读后感

读《蛙》 《蛙》无疑是一部悲剧。 作为送子观音在人间的化身,姑姑那双传递生命的手本该接受新生命的欢愉,但却一次又一次用近乎惨烈的方式,将新生化为泥土。当女性爱孩子的人性与崇高无上的党性相撞的时候,当个人悲痛的现实与国家未来的忧患相撞的时候,姑姑坚持了她的选择。这种选择,残暴而无礼,纠结却又坚定。可是,当沧海桑田,大梦变迁,蛙鸣过后,那些悬挂着的泥娃娃和襁褓中的真娃娃,哪个又是真哪个又是幻呢?作家笔下的梦境,用最浪漫的方式,勾勒出最惨烈的结局。是的,这就是人和命运的冲撞,你的爱与你的不爱,你的生命与你的死亡都不再重要,命运中的人们,亦如蛙一般,从万千蝌蚪中,企图脱颖而出,拼劲全身的气力,想一鸣惊人,留下属于自己生命的声音。但,时代的波涛,会用它的巨响狠狠的盖过你的呼喊,再把你冲散,将你的意志连同你的身体,共同毁坏。

那么,蛙鸣就真的没有意义么?当我们每天睁开眼,和这个世界打招呼的时候,你想和世界说什么?还是等待世界告诉你什么?当你和世界说“你好,请多关照”,世界却给了你一记响亮的耳光的时候,你是否还能够和他和平相处?其实,我们每个人并不是在和世界相处,而是和自己的内心相处,你可以发自内心呐喊,也有权利保持沉默;你可以随波逐流,也可以勇往无前;你可以选择原则,也可以选择灵活。但是,你是不是愿意在心底,勇敢的坚持自己的坚持,哪怕是错的,用自己的一生做一个大局?当泥娃娃摔碎的那一刻,无非是回到泥土中,回到生命的起点。但是,你坚持过,你热爱过,你强烈的拥有过,你和自己的生命曾经紧紧拥抱,即使世界永不完美,你却在灵魂深处,完美的走过一遭。 命运永远不会告诉你他下一步的打算,但是,我们自己却可以告诉自己,我曾经怎样的活过。

《蛙》读书笔记3000字

《蛙》读书笔记3000字 莫言的新长篇《蛙》,获得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读书笔记1 故事发生在山东省高密东北乡,这是莫言许多小说中一贯用到的场景。“姑姑”是一位身份复杂的乡村医生,她一生坎坷的命运贯穿了整部小说。“姑姑”的身份特殊,抗日时她曾与父亲勇闯平谷;因男友逃到台湾惹上了一身骂名;在年轻时她曾是计划生育国策的支持和执行者;人到老年时她面对“我”的超生却睁只眼闭只眼。 除了“姑姑”,小说还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姑姑”同事“小狮子”年轻时也曾是计划生育的坚决支持者和执行者,但嫁给剧作家“我”之后,始终受着膝下无子的煎熬;在巨大的思想压力下她接受了牛蛙公司的“代孕服务”,并成功得子。在形势的巨变下,“小狮子”从计划生育国策的执行者摇身一变为“违抗者”,其间经历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巨大压力;“我”的前妻王仁美和王胆是“计划生育”政策盲目执行下的牺牲品,也可称之为是“传宗接代”传统思想的牺牲品。莫言在小说中用几近残酷的笔触详细描写了王仁美和王胆的死,给青年“姑姑”塑造了果断麻利、铁面无私的形象,同时也试图诠释人性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被扭曲的一面。“姑姑”年轻时的豪言壮语与年老时的唯唯诺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变化中阐释了生命的坚韧与坚强:生命的坚

强与脆弱会因环境而变,因此人性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变。 整部小说的结构也较为独特,由四封长信和一个九幕话剧组成。四封长信分别代表了四个时代,每一封信都是一个时代的隔离带。书信体的叙事方式给小说的表达赋予了更广阔的空间,利于作者更自由地直抒胸臆,也给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九幕话剧《蛙》可看成是前四封信的补充和升华莫言在小说中暗示了其标题:以“蛙”为书名,极有隐喻意味。“蛙”之神形皆有生殖意,“蛙”可同“娃”和“娲”,“娲”是古之神女,化万物者,书名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 相比莫言的其他小说,《蛙》对人性的剖析与批判更为深刻,对社会的剖析也一针见血。通读小说,我们能感觉到作家虽然始终在写家乡的故事,却已经跳出了故事的本身,站在人类或人性的角度去写“人”,我想这应该是许多小说作家应追求的目标。 莫言的小说《蛙》深刻的剖析了人性,虽然是在写家乡的故事,但是仍然深刻的表达出了一部人性的故事。 读书笔记2 去年知道莫言荣获诺贝尔奖之后,就有各种道听途说地介绍《蛙》怎么怎么写的好,没有读之前,设想过好多种关于它的版本,最后竟没有一种是与原著的情节相符的,想来挺可笑。那是在书店貌似还是紧俏货,第一次读

莫言的散文读后感

莫言的散文读后感 在近二十年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莫言无疑是个重要的存在;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莫言的散文读后感,供参考阅读! 莫言的散文读后感1 最近,我开始对莫言的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渐渐的着迷了。他的文章好词并不多,并不像那些大作家所拥有的优美的语句。但,他是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出了自己的想法。他会去用某种事情来表达出一个道理,让人去明白真正的对与错。并且还时不时的会引用一些古人说的名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篇我对此大有感触的文章:《乐游书海》。 这只是一篇散文,莫言在大学时写的。 他着重描写了在大学时读书的作用。上大学是从学习渐渐的融入到社会当中。而你在大学不读书,大学就等于白上,而你到社会当中,就什么都不会干,会得到被人的嘲笑与讥讽。而读书就是让你学会怎样在这个世界上做事。书中经典的语句,让你得到宝贵的精神财富与经验,并净化了你的心灵。“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想必这句话大家都不陌生,但实际上有多少人去真正的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呢?莫言在此的理解是:这只是古人认为只要读书,黄金和美人就会来到我们身边。而这只是他们对读书的向往。而我认为,他们这种想象并不离谱。书中的语句与知识,能让

你学会怎样去善待别人,与人接触。而这样,你就会“美丽”,许多人会喜欢你。黄金和美人不就不知不觉的来到你的身边了吗?尽管没有财富与美人,书中的语句与知识,让你学会与人接触,你这样不就可以容易融入社会了吗?这就是为什么要在大学奋力读书的原因了。 以前人们愤苦读书的精神现在人们都转化成了打游戏了。其实,读书比打游戏更有乐趣。就算是小说,也有它的价值,也是知识的获取啊! 如果你想让财富和美人来到你身边,那就快快来读书呦! 莫言的散文读后感2 一部优秀的文字作品必然是作家经过内心焦灼、痛彻、反思而来。所以我通常把文字比作为最本质的东西,因其追求本性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文字源于心声追求本性,文字是用来抒发内心感受的,具有排毒养颜作用,若改了就无法顺应本心对身体也无益。 莫言在《莫言散文》中写到“真诚恰恰是文章,尤其是散文、杂文的灵魂,除此之外战斗性恰好也是散文的灵魂。”素来是喜欢看散文的,一来散文以一种真实的叙述源头展现了作家真实的内心世界,二来散文不似小说之中的些许桥段给读者带来一种矫揉造作的视觉效应。譬如:莫言的一系列作品都以自己的故乡——东北高密乡作为写作背景,《********》、《透明的红萝卜》、《蛙》都是以莫言少时历经饥饿的真实状况写在饥饿之下人们吃煤块、透明薄如蝉翼的

《蛙》的读后感

《蛙》的读后感 莫言通过《蛙》一针见血地剖析与批判人性与社会。虽然他是站在家乡的背景写故事,但是,却让我们能够享受到站在人性的角度上思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蛙》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蛙》的读后感范文1 今天中午,怀着一份好奇的求知欲读高三时未能读完的《蛙》,读毕,内心震撼,小说中的一一幕幕情节仍清晰地浮现在眼前。莫言下笔可谓是竭尽血腥残忍之能事,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变态与血腥,擅长用混乱的色彩进行故事的渲染,直教人触目惊心。 在中国的传统乡间文化中,蛙一直是代表着生殖繁衍的标志,依据文中姑姑所言,揭示了莫言所要暗示的标题:蛙。“蛙”与“娃”不仅音同,而且呱呱坠地的婴儿与青蛙的声音相同。九幕话剧《蛙》可看成是前四封信的补充和升华。书名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 莫言将背景锁定在山东省高密东北乡,采用一种第三者的视角去叙述那些惊心动魄且催人泪下的故事,主要人物是姑姑,一位身份复杂的乡村医生,她的人生历程贯穿了整部小说。“姑姑”的身份特殊,抗日时她曾与父亲勇闯平谷;因其男朋友王小倜逃到台湾而惹上一身骂名;一面行医一面严格执行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她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女人带环,甚至是将身怀六七个月的女人逼上绝路。直至

步入中年时她与捏泥娃娃的郝大手结婚,也表示了她对自己所作所为的深深忏悔。 在情节描写方面,莫言是十分成功的,他用一种残酷无比的笔调淋漓尽致地描写王仁美以及王胆的悲剧,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以王仁美和王胆为代表的“传宗接代”传统思想与国家所制定的“计划生育”目标形成了鲜明对比。描写姑姑所应付那些违政策者的人所使出的一些行为,在对自己侄媳妇王仁美以及王胆的行为上,为了让他们现形而不择手段,且不说顾及亲人之间的感情,就连邻里关系也破坏,在那一幕幕的追赶中,那一幕幕血腥的画面,不禁让人毛骨悚然,透心凉的人情味遭到政治压迫下被伤得体无完肤。所以莫言的文学作品多少让我觉得少了温情,似乎将他的写作情感用魔鬼般的疯癫来展示。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莫言塑造的姑姑这个矛盾人物在前后期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从铁面无私、果断利索地一律将违反政策的人“赶尽杀绝”,与她后来老年时深深忏悔的形象截然不同,潜移默化中,莫言阐释的人性也浮出水面。小说除了姑姑外,还塑造了许多很成功的人物,如小狮子曾也是计划生育政策的拥护者和执行者,但是最后饱受无子之苦的煎熬,在内外压力的形势下,她选择做了违抗者。还有,我最为喜欢的是“我”的前期王仁美,虽然她是悲剧收场,但是她是小说中做人做事最干脆的人,嬉笑怒骂都很直率,

莫言蛙读后感-莫言蛙读后感5000字

莫言蛙读后感:莫言蛙读后感5000字 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也一时洛阳纸贵,闲来无事抽空其代表作,这部被誉为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读后感受颇多。接下来X为大家整理了莫言蛙读后感,欢迎阅读! 莫言蛙读后感篇一 以前的诺贝尔奖老让中国人添堵,现在莫言获奖中国人终于可以激动一把了,其作品自然也是水涨船高,洛阳纸贵,全国人民趋之若鹜,争相阅读。我自然也难免俗,拜读了莫言的名作。该文讲述一位杰出的妇产科医生姑姑在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中曾经铁面无私,严格执法,导致无数未出生的或者已经出生的生命丧生,甚至母子俱丧,全家遭受灭顶之灾。到了晚年,姑姑回想自己的罪过,无限悔恨,只得以捏泥人来进行心灵的自我救赎。 看完这篇文章,我不禁迷惑:人的生命尊严在和计划生育政策发生矛盾的时候到底孰轻孰重呢?民生福祉和国家利益之间是相互矛盾的吗?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是否该得到尊重呢? 作为每个普通人,传宗接代似乎自古以来就是理所当然的,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显然并不仅仅是个封建

残余的理念问题,而是人的生存权的一种体现。即使在动物界,生存也是最高法则,为了繁衍生息,有的雌性动物甚至把雄性吃掉,繁衍需求显然高于个体生命的存在。生存权的研究早在多年前就是中国学者对付外国学者的一个利器,成就了不少中国学者。但是,在计划生育的政治任务面前,繁衍权似乎远远没有完成任务更重要,所谓“上吊不解绳儿,喝药不夺瓶儿”,无数的家庭在这种极端残酷的高压政策下家破人亡,姑姑作为一个出色的妇产科医生,为了保证完成任务,曾经将孕妇赶到河里淹死,曾经将无数即将分娩的生命扼杀,她自叹双手“沾满了腥臭的鲜血”。 尤其是在中国的养老制度还不健全的时候,这种计划生育制度存在残酷性的同时还充满了欺骗性。一开始宣传说:没有孩子不要紧,国家给你养老送终。后来,又说:养老不能单靠国家,要自己承担一部分。再后来又说:养老金缺口太大,要延长退休年龄。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反正道理都在你那里。人民群众哪有说理的地方。现在看看,过度严厉的一对夫妇一个孩的政策已经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失独老人、空巢家庭、老年社会的提前到来等等社会问题都将接踵而至。 现在看来这种政策的合理性实在值得怀疑,为了这种未必合理的政策,无数的家庭支离破碎,无数的姑姑陷入深深的自责。当然,在当时政府未必能认识到政策的非理性,但

莫言《蛙》赏析 读后感

莫言《蛙》读后感 主要内容是: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计划生育国策当年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艰难推行过程。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在形象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的同时,成功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并结合计划生育过程中的复杂现象,剖析了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精神世界。 小说结构新颖而缜密,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信构成。前四封信附有关于当了50多年妇科医生的姑姑的长篇叙事,当中也加入了了蝌蚪本人的生活故事;第五封信则附有一部关于额姑姑和蝌蚪自己的话剧。因此,这是一部将书信、元小说叙事和话剧巧妙地融合杂揉为一体、拓宽了小说艺术表现空间的作品;是莫言创作中的又一次具有开创意义的艺术尝试。 小说中一个最典型的人物。这个人是全书的主人公——姑姑,名字叫做万心。万心矛盾地拥有着两种身份:一种是乡村医生,一生接生婴儿近万名,人称“送子娘娘”;另一种是坚决执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计生干部,人又称之“杀人妖魔”。对于万心来说,却必须做到统一,她的一生因而活在无法逃脱的极度矛盾和痛苦之中。万心卫校毕业,一辈子跟妇女打交道。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她是接生员,无论多么困难的分娩,只要经她接手,就会转危为安,就连母牛难产,大家都请万心出马,那时候,她是四里八村妇女的大救星,活菩萨。到了八十年代,她一下子由天使变成了魔鬼。张拳的老婆因她溺死水中,她侄子万足的老婆王仁美被她大义灭亲引产失败大出血死了,袖珍美人王胆在被她追赶的途中所幸生下女孩陈眉,但王胆的命也没保住……后来她途经芦苇地,被无数的蛙围攻,撕碎衣服,咬破耳朵,喷射黏液甚至是精液,再后来,她夜夜失眠,猫头鹰的叫声被她幻化成蛙的惨叫,她觉得这是那些无辜的生灵来讨债了。“蛙”,就是“娃”啊,万心的这双手,接生了上万个娃,又残害了多少个娃啊!如果她不仅仅是一个妇女工作者,如果她能在当嫁的年纪嫁掉,在该生的年纪生产,她的心就不会这么硬,这么冷。可惜,她年轻的时候与那个英俊的飞行员擦肩而过,后来在她徐娘半老的年纪里,戏剧性地嫁给了郝大手,一辈子接生了上万个孩子,却没有一个属于她,这也许就是对她作恶的报应吧?

莫言散文读后感_应用文

莫言散文读后感 莫言散文源于本性,回归本心。读者读了之后,有哪些高见?来看看橙子精心为你整理莫言散文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莫言散文读后感篇一读了莫言的《吃事三篇》(《吃的耻辱》、《吃相凶恶》、《忘不了吃》),我想起了一个久远的故事: 爷孙俩牵着毛驴过街,街上的人嗤笑说:“这两人真是死心眼,放着毛驴不骑。”爷爷把孙子扶到驴背上,自己牵着驴。街上的人又笑孙子不尊老。孙子下驴,爷爷骑驴。人们又骂爷爷不爱幼。于是爷孙俩都骑在驴背上,人们又骂这爷孙俩太过残忍,弄得爷孙俩无所适从。 这个故事更让我想到了做人之难,做事之难。 莫言是个坦诚的人,他一点也不矫饰;他真实而不虚伪。他可以敞开胸怀给人看,甚至可以剖开五脏六腑给人看。毫不掩饰自己的缺点,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这对于一个作家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肚子大,能吃,本无可厚非,是个人生理特征的外在表现,有什么必要掩饰的,拿捏的?吃相凶恶,狼吞虎咽,是多年来形成的习惯,又有什么必要装腔作势,故作高雅呢?在大家吃饱喝足的时候,他把剩菜剩饭倒进自己的肚子里,也是他从小生活贫困,经历了饿的折磨,所以才对粮食格外珍惜,这是节俭的表现,是美德。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嗤笑人家呢?吃请时吃饭奋不顾身要遭嗤笑,自己花钱请人吃饭吃1 / 7

相凶恶也要遭到嗤笑:“你看莫言,非要把那点钱吃回来不可。”甚至上纲上线,“要是中国人都像他一样能吃,中国早就被他吃成水深火热的旧社会了。”无奈莫言的母亲把它归结为“命”,来安慰自己受伤的儿子。 人有一双眼睛,是用来发现美的。美国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希望有三天光明,她要看尽世间美好,可我们正常人发现了什么呢?老是发现别人的缺陷,发现别人的短处。莫言吃相不好,已经是一个习惯,莫非你硬要他装高雅。本来是血盆大口,你非要他抿住嘴,成为樱桃小口;本来是一斤的饭量,你硬要他装高雅只吃一两;本来扔掉粮食非常可惜,你硬要他像你们一样熟视无睹,假装不在乎,扬长而去,失掉农民子弟那种纯朴的良心。莫言在文学上的建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你们怎么就没有看到呢? 人有一张嘴,是用来赞美的,而不是用来贬斥的。尤其是那些所谓的文人,评论家,更是“损”,也更会“损”。把“多劳多得”说成是多“捞”多得。不出力,只用手便可得到。把“赵、钱、孙、李”说成是“造钱送礼”。把“顺理成章”说成是“送礼成章”。似乎这世界就没有美好的东西可以赞美。什么都往坏处想。只会发现社会的阴暗面,却永远发现不了它美的那一面。 有发现缺点的眼睛在看,有诅咒的嘴在骂你,我们活着有多难你便可以想见了。所以活着只能装:装酷、装帅、装高雅。放个屁也不能通通顺顺,更何况是吃,就该文雅、拿捏。 2 / 7

井底之蛙读后感

井底之蛙读后感 井底之蛙读后感1 今天我读了《井底之蛙》这个故事有感而发。 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只青蛙一直住在井里,它觉得住在井里一会睡觉一会游泳很自在,有一天有一只河狸来到井口对小青蛙说:“我们河狸村有好多好玩的,有清清的小河,蓝蓝的天空,还有好多好看的东西”。小青蛙心动了说:“你能带我去吗?”“可以”来到了这里小青蛙大叫:“哇!”那里非常美丽,这只小河狸带它了解到外面的世界非常的精彩。 我通过这个故事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能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人不能和这样的井底之蛙一样没有见识,外面的世界相当大跟定有比小天地更多的知道等我们去挖掘。 井底之蛙读后感2 寒假,我读了一本书,叫《中华寓言故事》,其中一篇是《井底之蛙》。这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一只青蛙在井底生活的故事,它以为这口井就是世界。 一天,井口突然来了一个大鳖,它对青蛙在井底生活感到奇怪,于是青蛙向它炫耀自己生活得很快乐,说想出去玩就在井口的栏杆上跳,累了就蹲在砖窟窿里,还可以在水里泡澡,还可以踩着泥巴散步。再看一看那些螃蟹,赤虫与蝌蚪,都比不上青蛙,并且,青蛙独占一坑水,很快乐。还让大鳖来井里参观。

大鳖左脚还没踏入井口,右脚就被卡住了,进退不得,只好慢慢退去,它告诉青蛙大海很辽阔,千万里也不能形容;大海很深,千万丈也不能形容。海水不随雨量的多少涨落,住在东海里,才是真正的快乐。 青蛙听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见识浅薄,眼界狭小,盲目自大的人。它告诫人们: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所知就扬扬自得,也不应把自己禁锢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否则就会孤陋寡闻,让人笑话。 井底之蛙读后感3 今天,语文老师给我们讲了一篇课文,名字叫《井底之蛙》。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直住在浅井的一只青蛙和一只来自于东海的一只鳖的对话,青蛙夸耀的说:“我生活在这里真快活。”邀请鳖和他一起分享快乐,别答应了,可是它的左腿还没有迈进去,右腿已经被绊住了,鳖只好小心翼翼的退回来,对青蛙夸耀大海的特点:“用千里之遥,不能形容海的辽阔;千仞之高,不能形容海的深度。” 这篇课文就是不要让我们像青蛙一样,做一个见识短浅、夜郎自大、孤陋寡闻、安于现状的一个人,要让我们像鳖做一个谦虚的人。 井底之蛙读后感4 我读了《井底之蛙》这篇短文后,油然而生了许多感想。

莫言丰乳肥臀读后感

莫言丰乳肥臀读后感 莫言的这本书是标题党的最佳代表,“丰乳肥臀”让人联想到野性女人在花花世界中的无羁生活。而“谨以此书,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寄语,使得读者建立了“丰乳肥臀”与“母爱”的。看完整本书,除了魔幻现实主义带给你的震感外,更多的是被母爱的崇高与伟大动容。从抗战前夕到解放以后的时间跨度内,母亲上官鲁氏生养了九个儿女,四个孙辈,历经日本屠杀、自然灾害、炮火硝烟、文化革命种种磨难,用自己的乳汁滋养儿孙、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 丰乳肥臀——悲苦的命运 “母亲”有着与旧社会审美标准相匹配的小脚,有着女人生育能力象征的“丰乳肥臀”,但却演绎着旧社会妇女的悲苦命运。下嫁不能生育的上官寿喜迫使母亲向多位男人借种生子来延续上官家血脉,最终与牧师的爱情结出了上官后代中唯一的男人——上官金童。八个女儿继承了母亲的丰乳肥臀体态特征,来弟、招弟、领弟、盼弟、想弟、念弟、求弟和玉女各个命运多舛,生之悲苦——死了、疯了、卖了,没有你想不到的苦,只有你无法体验的悲。这种悲是旧社会女人的写照,是对中国社会人性丑恶的揭露。即使拥有丰乳肥臀,女人充其量也只是生产的工具,生产力越高所受的剥削也就越深,女人的价值也仅仅体现为生男生女。丰乳肥臀作为底层劳动人民延续血脉的工具,数千年的生产着悲苦的女人。 丰乳肥臀——生命的抗争 每读到一个女儿的命运就不禁感叹上官家女儿的不屈精神,抗争力量。母亲的被借种、被强奸、被暴打也不向生命低头,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悲情

戏码,也没有孤单流泪、自怨自艾的怜悯情怀。生活永远坦坦荡荡,即使身体遭受无尽践踏,灵魂也始终保持纯净。上官家的八个女儿同样延续了母亲的坚毅性格,不管成仙、成妖还是卖身卖命,都无怨无悔,热情荡漾。即使是最“惨”的命运也总给人一种荡气回肠之感。()他们将自己的丰乳肥臀献给土匪沙月亮,献给地主司马库,献给游击头目沙月亮,献给哑巴孙不言,献给懂鸟语的鸟儿韩……他们无视母亲的强烈反对,无视伦理道德法则约束,只追求那情真意切,儿女情长、激情荡漾。即使抗争不过命运的压迫也要成仙、也要疯癫。丰乳肥臀是生产的象征,也成了上官家女儿人格性情的象征——野性的外表之下是一颗颗野性的魂。 丰乳肥臀——母爱的伟大 丰乳肥臀的第三个涵义是母爱的滋养与伟大。母亲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了九个儿女和四个孙辈,作为上官家唯一男人的上官金童更是吮吸母亲的乳汁到七岁,患上了神经性恋乳症。上官金童霸占了母亲的乳房和乳汁,吮吸着如同母亲血液的乳汁,成了一个活活的吸血鬼。这乳汁就是母爱,是人世间唯一一件可以不付代价不计成本的掠夺与霸占。书中有一处让我不禁眼泛泪光,母亲为了在灾害年代供养自己的孩子,偷吃公粮,回到家中以呕吐的方式吐到碗里洗净给孩子们熬汤,开始呕着血,后来只要一蹲下就能顺利的呕吐出自己吞下的谷物。母爱的光辉瞬间达到最高潮的爆发,发光的母爱照亮了黑暗年代的乌云密布,政权斗争的更迭,人情冷暖的变幻,唯一不变的是母爱,它是人性价值的永恒存在。 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带有浓浓的中国乡土气息。狐、鬼、妖、魔将现实感情的描写的淋漓尽致,读者不必苛责为什么是这样,只要跟着狐仙的脚步在迷雾中去探寻人性、探寻乡村、探寻中国,最重要的是探寻丰乳肥臀的中国女人命运和伟大母爱。

读莫言的《蛙》有感

读莫言的《蛙》有感 不看小说好久了。最近,莫言的小说很火,但一直没时间拜读。寒假期间,抽出时间读了莫言的获奖作品《蛙》,虽是走马观花,对于小说想要表达的深刻思想,理解的也不够透彻。但也有几多感受。 《蛙》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讲述了姑姑——一个乡村妇产科医生的人生经历,在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展示乡士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的同时,毫不留情地剖析了当代知识分子卑微的灵魂。 这是一部悲喜交加凸显人性多面性的小说,这里有辛酸,有向往,有期待,有梦想,有幽默,有无知,更有愚昧,同时还有善良的味道,将姑姑在一大串的小人物中塑造描写,普通的村子,普通的人物,不一样的思想意识,缔造了不一样的命运和人生,爱过,恨过,残忍过,平凡里有辛酸,感动中有泪花,讽刺里记录史实,在幽默中挥洒人性的曲变。 与很多读过此书的人的看法一样,当初不明书名为何会取作为“蛙”,全文似是与“蛙”无多大关联,后来通过阅读及看别人对这本书的评论才对此书名略有认识:以“蛙”为书名,显然有着深刻的寓意,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阐释: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狠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孩子,立刻变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就像“姑姑”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书名可以说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可以说它是整本书的一个亮点,也只有读懂该书的人才能体会其中意味。 作品中,“姑姑”性格非常鲜明,一个敢作敢当,雷厉风行的女子。她是一名光荣的党员,她果敢地执行着国家政策,忠实于党的方针战略,甚至为了这一

莫言的获奖感言读后感400字

莫言的获奖感言读后感400字欢迎来到,以下是聘才本人为大家搜索整理的莫言的获奖感言读后感400字,欢迎大家阅读。 (一)莫言的获奖感言读后感400字 莫言,一提起这个名字,人人都知道。他中国第一个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人。现在,他穿着一身中山装出席,获奖自然要发表感言。看了他的获奖感言后,我总结出两大点,和大家一起感悟。 一是他很怀念他的母亲,同时也对母亲一着深深的愧疚。他在获奖感言时一开始就提出了:我此刻有一个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见了。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是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母亲是他人生中的最重要的人,是母亲教会他要宽容待人,懂得忍让,懂得勤奋、。在莫言的获奖感言中,有这么一则故事:他们家中秋佳节吃饺子,有个老人来乞讨饺子。莫言没有给,因为家那时他们每人半碗,可是自她母亲训过以后,他学会了敬老。当然,他有一次失手是母亲丢了脸,他对她也有深深地歉疚,他也很后悔。 其二,是他初中就辍了学,却能取得如此大的成绩,这都源于他的生活经历与他的勤奋、他的努力。他说过,他是一位迷恋故事的孩子。正因为他听过许多的故事,才使得他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他相信万物都有灵性。他相信他所听

到的一切。正因为如此,使他写出写出那么多出名的小说。他在这获奖感言中,他也讲了许多故事,也许是这样,使得许多人都看过并且渴望看他的作品。 读完这篇获奖感言,我感触很深,使我了解到:“平凡的人也可以创造出辉煌”我们也应该努力学习,为自己的国家作出贡献。 (二)莫言的获奖感言读后感400字 莫言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原名管谟业,他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他有三点特别打动我——这种打动也具有普遍意义,一是他对母亲的思念,对母亲的愧疚打动了我。二是他表态,‘‘要在人的立场上继续写作,要反映实践,超越实践。’’这一表态也是值得我们首肯德。三是他认为,他还要继续‘‘讲故事’’,因为‘‘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言下之意,他还要继续为这个真理和正义而奋斗。 莫言作品中的人物,几乎都是普通百姓的形象和亲朋好友的影子,一些朴朴实实的中国人。在获奖感言中,莫言以一种朴实而近乎憨厚的语言,向我们叙述了我们身边发生的事。 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写作方式是写作。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莫言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的他获得

青蛙王子的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精心整理的青蛙王子的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青蛙王子的读后感1 有一位王子被狠毒的巫婆施了魔法变成了青蛙住在水井里。 有一天,一位美丽的公主坐在水井边玩着金球,她不小心把金球掉到了水井里,公主哭了起来。青蛙听见了,他要公主答应和他做朋友,就把金球捞上来,公主答应了。可是公主拿到了金球就不理青蛙了。 国王知道了这件事,对小公主说”你应该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还说”对在困难时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决不能在事情过去后忘恩负义。 公主听了国王的话,和青蛙成了好朋友。青蛙就变回了王子,和公主了,幸福的生活着!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国王的话很有道理,做人一定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青蛙王子的读后感2

我从小就很喜欢童话故事,前两天我再一次读了格林童话里的《青蛙王子》,仍然觉得它很有趣,很有寓意。 《青蛙王子》讲述的是一个被施了魔法的王子,变成了一只青蛙。一天,他遇到了一位美丽的公主把自己的金球掉到了深潭里,很着急,于是就决定帮助小公主,但是,他在帮助公主之前向公主提了一个要求,就是要和公主睡在一起,哪怕一晚上就行。其实,这是魔法的唯一方法。公主为了要自己的球,不假思索的就答应了,可是,当青蛙帮公主拿到球之后,公主却反悔了,不愿意跟这个肮脏的小东西在一起,后来,公主的父亲国王说,做人要言而有信,既然答应别人的事情就要做到,小公主最后听了的话,结果帮助青蛙王子变回了人形,并且跟青蛙王子结了婚,过着幸福的生活。 这个故事虽然很短,里面却包含了很多层的意思,首先,它让我明白了,做任何事都要言而有信,不能食言,否则就是对别人的不尊重,而且,要做热心的人,遇到有人有困难,一定要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忙,因为帮助别人,说不定也是在帮自己,所以,我们都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青蛙王子的读后感3 前天上午,我读了一本书《青蛙王子》。 故事内容是一只青蛙帮小公主把金球捡了回来,小公主原来答应和小青蛙做

蛙读书报告

声声蛙鸣桩粧罪 ——《蛙》读书笔记说来惭愧,作为堂堂文科生,当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到我这里时,我竟然在问莫言是谁?当时,只是从自己的角度觉得:莫言作为在中国尚不拔尖的作家,经一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实在是有些不合常理。又加上当时莫言的书在全国上下都卖得火热,我又不想跟风,所以也就一直没有读过莫言的作品。直到前些日子,在网上给朋友买书时,才顺手买了本《蛙》。 等书寄到之后,我刚读完前言部分,就感觉自己被震住了。莫言从长度、密度、难度来剖析长篇小说的尊严,可谓句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其中有这么一段“长篇小说不能为了迎合这个煽情时代而牺牲自己应有的尊严。长篇小说不能为了适应某些读者而缩短自己的长度、减小自己的密度、降低自己的难度。我就是这么长,就是要这么密,就是要这么难,愿意看就看,不愿意看就不看。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读过之后,确实给人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我有时也会感叹,改革开放之后,文学也不免走上了“受国家宏观调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这里的“国家调控”指的是社会主义的“和谐大法”,但凡是针砭时弊、抨击政府、言辞激烈的作品要么被阉割、要么被屠宰;而“市场经济道路”则是指为了迎合高压、单调的生活之下的“大众”口味,一大笔写手横空出世。玄幻、穿越、恐怖、暴力、色情···有这些元素堆砌而成的动辄几百万字甚至上千万字的所谓的小说可谓是层出不穷并且很受欢迎。想这些一味追求感官刺激、几乎毫无营养可言的印刷品、电子文档如此横行,大众的品味、社会的浮躁可见一斑。在恰恰是在这种时候,听到了“小说的尊严”这样一句震耳发聩的宣言,想不激动都难。 言归正传,我对《蛙》的第一印象想就是小说结构很别致。小说以五封长信和一部话剧的形式呈现出来。信是写给外国著名作家的,小说的主体部分就包含在信中,显得自然而连贯。而话剧则是对之前内容的延续和升华,语言犀利,情节紧凑、一波三折。 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蛙》看作是史书,一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计划生育史。这部历史,其实说起来很简单:首先,新中国成立之初,医疗卫生水平提高,现代化的接生方式随之普及;接着,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之后,中国出现了一次人口出生高峰;而在七十年代之后,迫于人口压力,我国推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到了当代,生育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 这部历史当中,囊括了形形色色的而又个性鲜明的人物;记录了不同家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命运的流转。而其中当之无愧的角色自然是姑姑。父亲是白求恩的得意门生,为国捐躯、德高望重;自己相貌出众同时又医术精湛。如此多的荣耀铸造了她胆大心细,果敢泼辣的性格。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她的人生轨迹其实正是那段生育史的缩影。新中国成立之初,她是推广现代接生方式的急先锋,飞车过桥、痛打接生婆、紧急时刻力挽狂澜···在她的努力下,现代化的接生方式便很快为当地人所接受;而在人口出生高峰时,她日日奔波劳碌,忙着为产妇接生,被大家视为送子观音;而计划生育政策推行之后,姑姑由受人尊重的送子观音忽然间就变成了人见人怕的“活阎王”,不管超生的孕妇上天入地,姑姑总能用拆房揭瓦、威逼利诱手段将孕妇找出来,送到手术台实施流产手术;而后姑姑也终于不得不服老,从手术台上退了下来,年轻时经历过痛彻心扉的感情挫折的姑姑,最终选择嫁给了一位与世无争的民间艺术家,说不清是为了赎罪还是因为命中注定,姑父捏泥人的手艺人,于是两口子合作,姑姑一一描述那些在她手中被扼杀的婴孩的模样,姑父就根据她的描述,将那些早夭的肉体用泥胎还原出来。 在我看来,这部小说的精彩之处,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结构、内容,更是因为它的高度——人文关怀。作者直面尖锐而敏感备并且受争议的计划生育政策,从亲历者的角度,相对客观地还原了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地区的实施情况。社会主义国家中注重集体主义,强调团结一致、顾全大局。但这依然不能成为计划生育政策侵犯个人权利、抹杀个人诉求的借口。

莫言变读后感

在一个冬日的深夜静静读完了莫言的中篇小说《变》。 台灯昏黄的光弥漫在四周,灰尘上下纷飞,似乎是挣扎的魂灵,却始终无法逃脱那无形之手的束缚。始终无法逃脱,那种涩涩的压抑紧紧压迫在心头,窒息,深深的窒息。 其实这是一本相当轻快的小说。语言平平淡淡中略显起伏,仿佛单调平直的高速公路,忽然转了个弯,其实只是一个小小的温柔的弯,只需你轻轻拨动方向盘,座驾变优雅地飘过,若它穿着长衫,或许还可以听到衣摆畅快的呻吟。语言虽然平淡却不失特色,或许说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是过分了,但是那种随意甚至会粗俗的语言,哪里是书中的文字,分明是一个人的自言自语,从小时候的天真无所畏惧到长达后的成熟稳重。 是了,自言自语,这本就是一本自传体小说。莫言用轻松调侃的腔调,从一九六九年缓缓陈述到二零一零年,大约四十年的岁月。那四十年的岁月,就在这轻松调侃中平平淡淡的流逝,似乎,似乎这四十年,就像那嘎斯汽车从村头驶向村尾,刺溜便要踩下车刹,可是不要忘记一地的鸡飞狗跳,甚至不要忘记那汽车的饱经沧桑。 谈一谈书的内容吧。小说讲述了莫言从小学退学起却对学校念念不忘,到抱着一腔热血踌躇满志地参军,到懵懂中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到功成名就的故事。围绕着“我”,提及了刘大嘴老师,鲁文莉,何志武等边缘重要人物的发展及结局,平平淡淡中展示了四十年岁月中社会的变迁,人物命运思想的改变。 小学时的“我”是充满了纠结的。一方面,“我”对何志武勇于挑战老师权威,勇敢地追求自由充满了敬佩,甚至于认为他有着三分“英雄气”;但另一方面,当“我”被刘大嘴赶出学校时,又是那般心酸,甚至于事后死皮赖脸地进入学校。按照“我”自己的话来说,这叫“贱”。这一种复杂的“贱”,配着“我”看似轻松无所谓的语调,莫名地,让人产生了一种苦涩的感觉,仿佛面对的不是一个少年,而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用自嘲的口吻讲述童年心酸的往事——或许这本就无比相似。这种“贱”可以归结为“我”性格的悲剧,但这更是特定时代下的悲剧产物。当孩童向往自由、无拘无束的天性和阶级森严、极端压抑的社会产生了冲突,性格的悲剧就在所难免。 对于“森严”这个原本应该死亡在历史中的词汇,我不得不重新拾起,并且郑重地放在那个社会前面。历史上的阶级对立是地主与农民之间,那种不可调和性压抑到了极端,农民运动不可避免地爆发,农民在生命和利益的驱使下拿起了刀剑。但在那个奇怪的时代,虽然仍然是“农民”和“地主”的对立,但是被压迫的却是“地主”。悲剧性的是,即使被压迫,即使压抑到了极端,“地主”还是不敢暴动,不,是从未想到暴动。这种压抑无法外泄进而不断在体内堆积,也就不难理解人性的扭曲。 当然,“我”——莫言,远未达到“人性扭曲”的程度,但是作为中上农成分子,在那个贫困的年代,他连领救济粮的资格都没有——他甚至曾在某一年的大年三十到别人家讨饺子。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歧视给他的少年生活留下了惨痛记忆。更何况父亲过于严厉约束带来的火上浇油? “我”幼年的悲剧性在于由于身份、地位不被主流社会接纳,但“我”却始终渴望并不断努力使自己被接纳。“我”的一厢情愿,愈加得不到他人的接纳,最终迫使“我”走上了参军的道路,逃离这个与自己格格不入的社会。 “参军”之于莫言的意义我认为是巨大的。首先,莫言在心理进一步扭曲之前离开了家乡——心理扭曲的根源,使得这种扭曲处于可控范围内,并在以后的许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