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_刘德会

Th e o ry Re s e a rc h 学论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改革家、教育家,被后世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生活在希腊奴隶制正处于危机的时期,当时雅典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日趋尖锐,政局处于一种分崩离析式的状态[1]。这一现实引起了亚里士多德对雅典城邦政治问题的高度重视。他提出的许多政治思想主要集中在其著作《政治学》中。他对政治问题的专门研究,使政治学与哲学、伦理学区分开来,使政治研究初步取得独立地位。下面本文将从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主要内容及评价等方面作一简要分析。

一、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

亚里士多德作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其思想在各方面都会或多或少地相互影响,他的政治思想就深受其哲学思想的影响。

受自然哲学的影响。他把自然哲学引进政治学中,用以解释政治问题,如“人天生就是政治性的动物”,奴隶制是自然的制度;国家自然起源说等深受这一思想的影响[2]。

受“中庸之道”思想的影响。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一切行为过度和不适都是恶行的特征,而中庸则是美德的特征[3]。根据这一思想,他主张中产阶级执政的共和政体。因其主张折中,故被称作“动摇于两条路线之间的亚里士多德哲学”。

受“经验主义”的影响。亚里士多德重视经验,尊重事实,被列宁称为是一位有思想的经验论者。专门研究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伊格尔就认为《政治学》分为两部分:从柏拉图主义汲取灵感的“原有政治学”和以偏重经验主义为手法,处理现实政治世界的“亚氏政治学”[4]。

二、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1.关于国家的理论。国家自然起源说。受自然哲学的影响,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的产生是基于人的本性的一种自然演化的结果,是自然生成的。因为他认为,国家是通过“家庭—村庄—国家”之间的联系自然而然产生的[5]。由此可知,人与国家是密不可分的,个人必须置于国家之中参加国家的生活,才能得到自己的需要,达到所追求的向往幸福生活的目的,因此而产生了他在政治问题上的经典话语——

—“人天生是政治动物”。

国家目的论。亚里士多德提出善是一切活动的目的,因此在政治上,他认为国家是以实现最高、最广泛的善业为目的的共同体,国家的存在就是要创造人的良好生活,不断充实作为理性的韧性,而积极谋求公共的“善”;所有城邦都是某种共同体,所有共同体都是为着某种善而建立的,很自然,既然所有共同体都在追求某种善,所有共同体中最高的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所追求的就一定是最高的善,那就是所谓的城邦或政治共同体[6]。

政体理论。政体理论是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重点研究对象。他认为,政体的类型学说应该既包括形成的因素又包括道德的因素:最高统治者的身份,数量和经济地位,以及他们的统治性质。据此,他所说的政体类型如下表[7]:性质正宗政体变态政体

实现的国家目的谋求公共利益谋求私人利益类

君主政体:由一人统

治,具有最高德性和政

治智慧的君主执行,

是理想的最好政体。

僭主政体:一个人的

统治,独裁专制。

贵族制:由少数人统

治,指出生高贵、富裕、

有文化和有德性的贵

族,是最好人的权力。

寡头制:由门第显贵

而又占少数的富人统

治,主要以财富为标准,

是富人专权的政体。

共和政体:由多数人

统治,指那些既不富

又不贫穷,对财富和

权力只有适度渴望

度的多数中产阶级,

是符合自然的理想

的政权组织形式。

民主政体:人民的权

力,由许多人统治,

主要是穷人的统治

作者简介:刘德会(1982-),女,四川彭州人,现供职于内江师范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世界史研究。

析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刘德会

(内江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四川内江641112)

摘要: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政治思想家。他从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奴隶制城邦处于崩溃状态的现实出发,提

出了挽救奴隶制的政治主张。他的政治思想内容丰富,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哲学基础;评价

中图分类号:B502.2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01—0076—02

76

在以上六种类型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中产阶级统治的共和政体能顾及到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是最优良的政体,是理想的国家政权形式。所以,他坚决主张最优良的政治共同体应由中产阶级执掌政权,中产阶级参加权力角逐,这样就可以改变力量的对比,防止政体向任何一个极端演进[6]。

2.关于法律理论。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的制定应该与政体相适应,因为每一个政体即是对城邦中各官职的一种设置,而法律是独立成章的,是说明政体性质的一种规章[6]。他提倡法治,反对人治,认为法律是最优良的统治形式,具有许多明显优于人治的特点;他认为,法律一旦制定就应该认真执行,即使是当权者也必须依法统治,并防止有人违反法律。

3.重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是维护共和政体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国家政治的杠杆和国家最主要的职能,他从中等奴隶主阶级立场出发,提出通过教育重振古希腊公民的四德,培养公民中庸、适度的美德,以防止公民在道德上、精神上的堕落、颓废,借以维持城邦制度的精神支柱,挽救日趋衰落的教育;教育公民适应他生活于其中的政体,因为每一政体一开始就形成了其固有的习惯特征,起着保存该政体自身的作用[6]。

4.城邦的构成和奴隶制。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没有相应的生存手段,就不能产生一个优良的政体;城邦的构成如何,是优良政体产生的首要问题;城邦的人口、疆域、海军力量、秉性、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都是城邦构成所必须考虑的因素。受其自然哲学影响,他认为,奴隶制是有利的、是正义的。奴隶天然应该低于主人,不应该是希腊人,而应该是其他精神低劣的下等种族;奴隶是财产的一个部分。由此,他认为奴隶的本性和职能,即那种在本性上不属于自己而属于他人的人,就是天生的奴隶,可以说他是他人的人,作为奴隶,也是一件所有物,而且所有物就是一种能离开所有者而行动的工具[6]。

三、对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评价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产生于希腊奴隶制处于危机的时代,是对那个时代纷繁复杂、矛盾重重的政局深刻洞察后经其专门研究、分析而提出的。他通过研究一方面试图挽救日趋衰落的奴隶制,另一方面试图探求出政治制度的演变规律。他的政治思想在当时有些是难以实现的,有些是错误的,有些是值得提倡的,甚至对我们当今的政治生活都还有重大意义。对此,我们要辩证地认识。

首先,亚里士多德关于国家自然起源说的理论是非科学的、反动的政治学说。因为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建立在属于唯心主义的自然哲学之上;从政治学上讲,国家根本不是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建立在人对共同生活的天然倾向之上和自然生成的,否则就掩盖了国家的阶级实质,但有点,我们须承认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起源学说,也有合理的因素,既包含着符合历史进程的真实内容,国家的产生有个历史过程。其国家目的论本质上是用华丽的辞藻掩盖了奴隶制国家的血腥本质。他所主张的创造人的良好生活,谋求公共的善,都只能是欺骗,在当时无非是创造奴隶主阶级的良好生活,谋求奴隶主阶级的善。

其次,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总体上是不科学的,但也存在其合理的部分。他脱离国体谈政体,是一种唯心的认识,是不科学的。因为国体是国家性质,政体是国家政权组织形式,采取什么样的政体是由国体决定的,而非人们的意愿,否则就会掩盖国家的阶级实质。面对奴隶制危机,他把社会矛盾和种种弊端的原因归根于政体不好,而不在于不合理的奴隶制度,企图在奴隶制度下变换政体以维护奴隶制的永恒。这虽然在客观上起到维护奴隶制的作用,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违背了历史发展趋势,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同时,这反映出他受时代的局限和其阶级偏见。但他的政体论也有些合理的地方,如他正确地认识到政体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变化发展的,由此试图探讨出政治制度的演变规律,无疑是好的;他对政体的研究涉及不少历史辩证法的因素,是古希腊政治思想很有价值且影响深远的方面。

然后,亚里士多德的法律理论和法治思想,从本质上讲是维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专政的国家服务的,是为实现其共和政体的理想服务的,从这点看是不科学的,是有阶级偏见的。但他提倡法治,反对人治,是有其进步意义的,可将其看作是其政治思想的一道闪光,在今天,对我们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他重视政治与教育的关系而提出的主张,一方面是从维护奴隶制国家的秩序和稳定出发,具有其阶级局限性,但另一方面,这主张对解决我们当今的政治问题也有一定的启发。如通过教育,提高公民的素质,让他们积极有效地参与政治生活,通过教育来反腐倡廉等。

最后,关于奴隶制的观点,他认为奴隶制是正义的,这一点是不科学的。瑞查德.科沃特认为,亚里士多德对奴隶制的判断首先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其有限的经验判断和被他同时代的人都接受的其错误假设之上;其次,他的阶级出身使他支持奴隶制;这两个主要原因导致他坚决拥护奴隶制。而且他坚持的奴隶制在当时已不适应社会发展,是反动的。他在这方面的观点可以说事过时了。但是,今人站在亚里士多德当时的立场和处境来看,他提出的有关奴隶制的主张,可看出他是忠于自己的阶级的,符合当时大多数中产阶级的利益。由此,考虑到他所受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偏见,他提出那些奴隶制主张也是必然的[8]。

总之,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由于受历史条件和阶级局限的影响,有着许多缺陷和不足,甚至有些根本就是错误的,对于这点,我们不能用今人的眼光去吹毛求疵,应该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承认其出现是必定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他的政治思想也存在许多积极进步的因素,值得我们加以重视和研究。在方法论上,很大程度上他采用归纳法,同时将政治观点建立在其已有的理论之上[7],使政治学与哲学、伦理学有了明显界限,将政治研究在概念上趋于系统,开了西方政治研究体系之先河。

参考文献:

[1]R ichard M cK eon:Int roduct ion t o A rist ot le,R andom house,Inc.1947:15.

[2]G.E.R L loyd:A rist ot le Explorat ions,C am bridge U niversit y Press,1996:184.

[3]北京大学《欧洲哲学史》编写组编.欧洲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96.

[4]R ichard K raut:A rist ot le,O xford U niversit y Press,2002:182.

[5][美]大卫·福莱.老特利奇哲学史·从亚里士多德到奥古斯丁:第2卷[M].冯俊,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51.

[6]颜一.亚里士多德选集·政治学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276.

[7]Sir D avid R oss:A rist ot le6t h edit ion,R out ledge,1995:245-259.

[8]R ichard K raut:A rist ot le,O xford U niversit y Press,2002:279.

Z h e X u e Y a n j i u

☆哲学研究☆

(责任编辑/姜超)

7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