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课评课

关于科学课评课
关于科学课评课

路培琦与章钧关于评课的对话

1.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着手

章钧(以下简称“章”):开展一些教学研究活动,都要进行课后评议。可是在评课中,往往有的同志只看到其中的某一点。比如,这节自然课的学具设计得比较新颖;某件教具设计比较巧妙。至于这节课其它方面怎么好往往说不清楚。另外,同是一节课,有的地方有人说好,有人说并不好。看起来,怎么评论一节课,确实值得研讨。对这个问题,请路老师简单介绍一下,怎么开展评课活动?

路培琦(以下简称“路”):课后的评议活动,一般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这些课哪点好,哪点不好,对一节课作一个评价性的结论。现在有许多地方搞优质课评比、青年教师优质课大奖赛之类的活动,听完课给予评定。这样的评课,往往就是比较一下哪节课好些,哪节课差些,然后给予一等、二等奖之类的奖励,这样评课比较容易。我们所谈的评课,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要对这节课的构思、设计、手段的运用,甚至师生之间的交流,给予一种评论。这个评论的过程,就不仅仅说它哪点好,哪点不好,还要说它怎么个好法。对于不足之处,要探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足,应该怎么去改进。这样的评论过程,对上课的老师帮助最大。

章:一些同志评课时,往往首先把好处罗列一、二、三;再把这节课自己认为不足之处提一两点,评论也就到这个程度。您看看怎么使评课更深入一些?使上课的人和听课的人收获更大些。

路:评课如果是这么一般化的评论,作用确实不很大。我在评课时,一般是从两个方面给予评论,一个是从宏观方面,即从整体上,大的方面去看这节课的总体构思,从理论方面来给这节课一个评价。然后再从微观上,即从具体操作方面,如某一个环节、某一句话、某一教具的使用,或者是某一问题提得是不是恰当等,这些具体的地方入手给予评价。

宏观上我一般从这么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看教学指导思想。新的自然教学大纲指出,我们这门学科不只是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还要让他们学会观察、实验等学习方法。也就是说,自然学科的教学目的是一个全面、整体地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

章:可是,这么多年我听过不少老师的课,总觉得老师们最重视的还是知识的教学。

路:这是个偏向,需要一个较长过程的努力去纠正。有的老师往往把自然学科看成知识性学科,认为,反正我把这几样知识给学生讲明白了,他会了,背下来了,到考试时他能答出来,教学任务就完成了。其实不然,自然学科与其说是教知识,更不如说是教孩子。怎么理解“教孩子”这句话呢?就是说,你得教孩子怎么去认识周围的世界;教孩子怎么去思考一个问题;当他能提出某些具体问题后,还能继续琢磨怎么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来。通过什么途径找出答案来呢?是观察、实验来研究,还是翻点资料?老师得教给他们这些手段去自己获取知识,你得把学习方法和能力教给他们。

有个比方,“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据说能“点石成金。”有个人追着吕洞宾非要学“点金术”,吕洞宾把路边的一块石头点成金子给他,可是这个人不但要金子,还要吕洞宾把能点石成金的手指头给他,这样,什么时候要金子,他自己一点就有了。知识就好比金子,你给他的那块金子,他总有花完的时候。

章:我记得您说过一句话:“态度、能力比知识还重要!”

路:就是这个意思,你把学习的本领教给学生,他走到哪里,都能自己去学习知识。我们今天教给他们这点知识,将来用得上用不上,用上多少都是个问题。让学生背那些知识没多大用处,将来他要真干什么事业,还得主要靠自己去学习。

章:我曾经跟学生说过:你要有了自己学习的本领,你没有知识,自己可以获得知识;你遇到一个问题,自己可以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你要是不信,回家去问你们家长,他们工作后小学、中学学的那些书本知识,是不是现在都用上了?

路:所以,在评课时我就看,你是在那儿玩命教那点书本上的知识呢?还是真正在那儿教给孩子本事?

章:所以,评论一节课的好与差,首先要从这个方面入手。

路:我觉得这是主要的,主要的得先抓住。不然,你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在那儿光傻楞着听你讲,绝对不是好课。

老师得让学生动起来,课上40分钟,主要的时间都是学生在那儿说、在那儿做,老师只是时不时提出问题,启发启发,学生不会了,可以告诉他,主要的是指导学生这样做,那样做,同时,启发他们思考:你这样做发现了什么?总之,要从总体上把握住方向,就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获得知识。

章:也就是说,应该让一个班的全体学生都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

路:对!你说哪个班没有几个学习慢点儿的,纪律差点儿的“后进生”呢?但是,只要一上课,老师就应该千方百计组织全体学生都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

章:我听过一些老师的课,他们总怕完不成教学任务。有时,一些学生回答问题,往往说得不对,耽误时间,所以老师在举行观摩课、研究课的时候,甚至平时上课也不愿意叫差生回答问题,而专门叫那几个好学生。

路:这叫做带领少数先进分子前进,置大多数于不顾,这样做不好。越是慢的学生,就应该多给他锻炼的机会,所以在听课时,要看这节课发言的同学占多大的比例。

我在听课时,有时还做些统计。如这个班有50个学生,一共有20个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另外30个学生好像是观众,而不是学习的小主人,这可不行。如果有半数以上的同学发言,全体同学都参加观察、实验等学习活动,那么说,这个班学生的参与程度是比较好的。所以,从宏观上看,还要看是不是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学为主。

从宏观上评论一节课,还要看一节课上,老师是不是起了主导作用。我听过这么一节课叫《吹泡泡》,课上老师让学生用肥皂水吹了一节课泡泡,学生热热闹闹特别高兴。这节课想达到什么目的呢?其中包含什么科学道理呢?在吹泡泡的活动中有什么发现呢?该组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等环节都没有,虽然学生也都参加活动,但不能算是好课。

章:看起来,让全体学生都参加到学习活动里来,得有个目的。

路:你得围绕某一个知识点或是一条规律,组织学生通过课上活动去研究。你提出问题也罢,你让学生参加的那些活动也罢,你设计的那些教学环节的目的性是什么?教学的意义何在?老师在课前都应该把这些精心设计好。所以备课的好坏,听课时一看就知道了。在评课时,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所以,我在评课时,首先从大的方面着眼,先说宏观的、理论方面的问题。如:你对这门学科的理解,你是以什么指导思想设计这节课的。

章:可是在微观方面,也就是在某些局部的地方也很重要。

路:那当然,教学效果的好坏,有时一个手段的使用都起很大作用。从微观上讲,大致有这么几个方面,一个是教学手段的使用,你都采用了什么教具、学具,他们的设计合理不合理,教学效果明显不明显,操作是不是灵活方便,是不是学生便于观察又没有危险。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层次分明吗?就像写文章一样,一篇好的文章总得有个好的开头,课的开头用什么办法吸引人?引入正题后,分几层,每层分几段,最后结尾是否达到高潮?另外,就是提问题的设计。

章:您说说一节好的课,从提问题来讲,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比较好呢?

路:这就要求问题本身要有意义,问题的设计很有讲究,不能随口问一句:对不对?是

不是?这样的问题没有意义、没价值。问题提出后要让学生思考。

章:有的老师设计得也很好。就是由于提出问题时,提得不准确,例如,观察一个物体时,还没有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观察完整,老师就先提出一个问题,无从下手。

路:这个问题不能太大。如果把它分解成许多小问题,然后你再问:从总体上,它有什么特征呢?学生把前面观察的一个一个联系起来,实际上这是按照孩子的思路来设计这些问题。

我们在自然课上指导学生学习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就好比是让孩子过一个浅浅的小河,你给他垫一块石头,他往前迈一步,再给垫一块石头,他又往前迈一步,这样,他一步一步地就过去了。

章:看来,评课首先得从宏观上给予总体评价,在微观上也应重视各个环节的设计。

路:如果宏观上总体上设计不好,手段设计得再好,我认为也不可取。自然课上得好与不好,主要先从宏观上把握,再从微观上的教学手段、技能技巧、板书设计、语言表达等具体方面给予评论。教师语言很好应该给予充分肯定,有的老师车轱辘话,一句话翻过来倒过去说好几遍,孩子听了也烦。所以语言是很重要的一个基本功。板书也很重要。一个老师的素质,都反映在一节课上,所以人们说:“窥一斑知全豹。”听一节课,就对老师的评价八九不离十了,就知道这个老师的基本功、知识面、教学艺术如何。

章:看起来,开始我提到的有的老师不会评课,是没能从教学指导思想等宏观上给予总体评价,在微观上也没能进行全面的分析。

章:我听说在我国南方浙江省有个章鼎儿老师,评课时提出“三度”。您能不能介绍一下他是怎么评课的?

路:我听过他评课,很有深度。他主要从三个方面去评价一节课,概括起来说就是“三度”,即参与度、有效度、效益度。

参与度就是看一节课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的学生有多大比例。百分之百的学生都应该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当然,不见得是百分之百的发言。你别看那个孩子没发言,他皱着眉头直琢磨:“这是怎么回事呢?”实际上这个学生也是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了。你给学生提的问题也罢,你给提供的观察实验材料也罢,全体学生都要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课堂活动不能只是少数几个人,你一提问题,他就答上来了,“你真棒!”这不行,他一答对了就往下讲,大伙是不是都真的明白了?

章:老师在课堂上,不只是面对全体学生,而且要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参与到学习活动里来,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路:这个参与度,我认为他抓住了一个本质,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听课时,他也在统计多少人在参加活动,多长时间学生在活动。

美国有个兰本达教授曾说过:一节课,你如果一半时间是学生在活动,一半时间是老师的活动,你是个及格的老师;如果是以老师活动为主,学生

师了!意思就是说,你应该尽量把课上这点学习时间充分交给学生。

英国有个博士叫柯林,他说,这叫做“时间与经验的交换”,你把时间给了学生,他就能够得到经验,学生也就会把他的经验发表出来,你不给他时间,他就不会得到经验。课上40分钟时间,老师都在讲,学生一直在那坐着听,有什么经验?老师就应该提供很好的学习材料,还要给他们充分的时间。

章:有时老师着急,恨不得快点把正确答案告诉学生就完了。

路:我在教“玩注射器”一课时,有个学生总是说不明白,我就专让他说,即使别人说得明白,我也不让说。而且我让他上前面来说,并鼓励他,让他别着急。学生说:“我好像听明白了,就是嘴笨说不清楚。”实际上这个学生并不是一窍不通,他心里明白,就是嘴说不出来。我就给他时间,让大家听他慢慢再说一遍,同时,我引导他:“先说注射器这头怎么

样了?”然后“那头呢?”“你这个劲儿怎么就过去了?”……,这样,实际上是把学生的思维给理顺了,原来他说不出来,现在不就能说出来了吗?“你看说得多好呀!大家给他鼓掌!”

章: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一步一步就把这个问题描述出来了。

路:你不能因为学生嘴太笨,就让他坐下,他得不到锻炼。越笨你越给他说的机会,他慢慢地嘴就不笨了。所以我经常让学生上前面讲。

章:一个学生在那描述的过程,也就是全体学生都跟他一起思维的过程。有的老师往往就是在这个问题上忽略了,一着急,干脆你回去,我说吧。

路:这是包办代替。他以为这样省时间,其实,学生得不到锻炼。所以,“参与度”章鼎儿老师非常重视。

章:什么是“有效度”呢?

路:有效度的意思就是说,你的问题也罢,你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也罢,它本身的意义何在?有多大的价值?也就是它的目的性。比如您在“弹性”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捏捏海绵呀,拉拉橡筋呀,按按弹簧呀,这些活动的目的性都很明确,都有实际的教学意义。

章:这个问题,不但老师要明确,还应该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干这些活动。

路:对!学生活动的本身,你给他任务,让他带着问题去研究,这就不是玩儿,这是学习和研究。尽管学生年龄小,我们教学的知识也浅显,他们在这儿的发现,就跟科学家发现大道理很相似。老师得给他创造这样的条件和环境,他们如果有所发现,“哎,真有意思!”这时候的心情,跟科学家发现大道理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尽管这些知识早就有人说过,他可不知道,对他来说,就是新鲜的,就是新发现。

我们就要创造这样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所以,你设计的活动也罢,你所提出的问题也罢,要有意义,要有目的性,要看有多大价值。如果你这个问题没多大意思,干脆你别问,你这样的问题越少越好,一个也不问才好。你问出的问题一句是一句都应打在点子上,并且注意问题问出后,还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能一问,让学生站起来就回答,这样,演戏行,真正到上课就不可能。你得给学生候答的时间,让他思考思考。所以上课时,你要充分估计到学生的具体情况,这就是第二度:“有效度。”

现在又提出了“效益度”,就是教学投入有多少?据说,国外在上一节课后,能算出帐来,如你用了多长时间的电视机,能算出折合多少折旧费,用了多少度电,你使用的教具花了多少钱,你准备这些材料花了多少时间,时间就是钱啊!这样就能核算出这节课的成本有多高,然后再除以这节课孩子得到的培养和提高有多少,这节课的效益度就出来了。我们希望教学投入少一点而教学效果大一些。

章:您这么一说,我似乎也有点明白了,我经常听一些商业、工业的同志们说,现在每个企业里经常提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看来教学里也存在效益问题。

路:教学里是有效益问题。举个例子,我听过一节“植物的花”,进教室后,发现每个桌子上都摆着一个花瓶,里面插的都是各种鲜花,当时天气已凉了,准备这些鲜花可不容易,学习材料可是真丰富。但是,上课时,学生就只解剖了一朵白菜花,其余花都没使用,当陪衬了。钱和力气可是花了,但效果没发挥出来,这就是效益度低,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华而不实。

我认为,这节课有一朵白菜花或是有朵别的花供学生解剖就可以把课上好。我看您的课在这方面就不错,有时弄点小纸片呀,小罐头盒呀,这节课就上起来了。

章:有时,确实为了尽可能地节约一些钱,甚至不花钱。

路:这是值得提倡的,现在,有的地区、学校经费不足,成套的仪器设备不那么齐全,怎么样想办法不花钱,少花钱把课上好,我们应该提倡这种精神。不是教具越多越好,越高级越好。能用很少的钱,很简单的几件教具就能解决问题。

章:我体会您的意思,就是教学中要讲究实效,不要华而不实,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

应该在教学中尽量采取最简捷的办法,解决实际问题。

路:就是要精心设计好实物材料,设计好这节课要用哪几样材料就能把问题解决了,能完成教学任务。材料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这就要精心选择了。我看您“热传导”那课,就是精心设计的有结构的实物材料。

章:听了您刚才的一番话,我觉得照这样评课还比较全面。先从宏观上做整体的评价,再从微观上探讨每个环节。就是先看看学生达到什么程度的“参与度”;再看看“有效度”,即教师的每个教学环节是不是都有目的,都起到了教学应有的作用;最后再看看“效益度”,即老师付出的和教学效果是不是成正比。往往有的老师课前费了九牛二虎的劲,可是课后发现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自己也觉得很遗憾,这就是效益低。

今后,我们自己在设计课、上课时应从这几方面来把握一节课,控制它,让它向好课的方向发展。以后,每位老师都应该自己对自己上的课做些评价才好。记得我做过一课“热传导”,要按您刚才所谈的评课标准,从总体构思上看,我还能做到不但教学生知识,还发展学生能力,学会学习方法;要从参与度来讲,课前,我为了让每个学生课上都能动动手,动动脑筋,我给每人准备了一份学习材料:在用易拉罐剪成的铝片上浸上一层蜡,让每个学生用蜡烛给它加热,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关键时刻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这符合了您说的参与度。同时似乎也有点效益度,我准备这些材料并没有花很多的钱,也没有费很大的劲,可是教学效果也不错。

路:不是有点效益度,而是效益度很高;不是教学效果不错,而是很好。

章:我发现在教学中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开始有个学生在铝片加热时,由于铝片离蜡烛火焰比较近,还没有看清楚热传导的过程,铝片上面浸的蜡就燃烧起来了。

路:这是因为您的指导性语言差了一句话。

章:我马上让学生停下来,并且说:“这个失误责任在老师,因为老师说:…你们把铝片放在火焰上烧一烧。?这个…烧?字不恰当。”后来我及时纠正为:把这铝片离开火焰一点儿距离烤一烤,把“烧”字换成“烤”字后,效果立刻就好了。

路:这就是从微观上讲,差了一点点儿。

章:从这儿,我又想到一节好的课里面,也不是十全十美;反过来说,即使一节较差的课,也不是完全一蹋糊涂,总有可取的地方。

路:所以,我们在评课时,应首先肯定大的方面,哪些方面是可取的地方,这样做,一方面是鼓励做课老师继续努力,另外也是告诉其他听课老师应该这样去做。同时指出这些课哪些不足,并指出怎么个不足,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足,将来好改进。

章:做为一个老师,要是学会了评课,进步一定会很大。最近二、三年,天津市培养了一批青年自然教师,虽然他们的教学经验并不足,但是由于他们经常参加听课,尤其是参加评课,进步很大。有不少的老师已经成为区、市级的骨干教师,有的还被评为“学科带头人。”他们由不会评课,逐渐发展到现在评课也不错,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业务能力、教学水平提高得非常快。相反,也有一些老师,听课后,不参加评课活动,站起来就走了,回到了单位,觉得刚才听的这节课还不错,但是好在哪里,也说不出一、二、三。长时间这样做,他们提高得比较慢,甚至得不到提高。

路:是这样,看来评课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确实有很重要的作用。

章:今后我们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来参加教学研究活动,尤其是听课后应尽量参加评课。

路:我们学校领导认识到这一点,要求各科青年教师上完课都要有“课后小记”,把你这节课哪点是成功的,效果好的,哪点出了问题,出了什么问题,都记下来,这是我原来用过的办法。我们校长发现了,就让全体青年教师都按我的方法去做,上完课,自己评价自己的课。

章:我看青年教师和其他老师,都应按路老师这个办法,及时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听

课后的收获,经过一段时间,进步一定会很快。

路:评课虽然不是上课,属于课后的研究性活动,但是,做为每位老师,特别是教研人员和一些骨干教师,都应该在评课问题上下功夫进行深入研究。

章:通过路老师一番话,我收获不少,希望其他老师今后都试着用这种方法参与评课,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科学评课稿 (1)

科学评课稿 评徐勤松老师《物体的内能》一课 实验学校王海疆 11月15日,本人随县“领雁班”赴温岭实验中学听了徐勤松老师执教的优质课——《物体的内能》。本节课是浙江省的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第五节内容,是初中科学功和能章节中的重点知识,它涉及物体内能改变方法和应用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性,微观性和应用性,相互紧密联系和知识交叉的特点。徐勤松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开展学生小组活动、科学实验和大量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教学目标方面的评价 徐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物体内能改变的方法和通过学生周围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知识,通过学生活动,综合运用控制变量法、微观与宏观的关系和探究的一般过程方法,掌握物体的物体内能如何改变,并能解释生活事例。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突出科学探究等基本理念。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和“科学来自生活”的教学思想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整个过程设计较为合理。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以平常显反常,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徐老师以学生熟悉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主题曲引入,让学生首先判断歌曲中隐含的能量形式,既为新课铺垫又复习了前面已学的知识,体现了知识构建的一般规律。又通过视频“布朗运动”把课从宏观的机械运动引入到微观的分子热运动,巧妙的利用了转化法,突破难点,使学生轻松地进入到本节内容。整个过程在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并展开讨论和思维方法“转化和类比”的应用中展开,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让“要求学生学”变成了“学生要求学”。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内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有分组活动交流合作学习,互相补充,如:“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内能大小的影响因素”。有实验演示分析如:“钻木取火”和“压缩体积做功使硝化棉点燃”的演示和能量改变的分析。有学生实验如:“搓手哈气”,“改变铁丝的内

小学科学评课稿

小学科学评课稿 一、创设情境,以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都是从已学知识入手,开门见山以实验为突破口引入本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活动主动建构的。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堂课中,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就如第三堂的模拟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主讲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的过成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

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另外,我们小组就还是课堂中的最后一个问题该不该留到课后回家完成。有些人认为应该在课堂中完成,理由是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水珠是从哪里来的认识,巩固科学概念的形成。可我并不这么认为,既然时间已经到了,那就该下课,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把课堂中的问题带进他们的生活中,鼓励他们在生活中继续探讨科学概念,并能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概念去解释自己遇到的一些生活现象,让科学与生活相互融合,我想那样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又能使他们形成一种成就感,让他们感觉到原来科学的领域是如此之广,而不只是停留在课堂中。 周三第三节听了尚老师的科学课,感触特别深刻。尚老师像讲故事一样带我们走进科学世界,轻松学会科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一点感想。 本节课以自主体验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体现了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理念。在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时,仍以实验辅助,关注细节,学生回答的很出色。讲授新课时,先提出问题---清水和石灰水怎么鉴别呢,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同学之间交流讨论,在遇到困难时,老师给予巧妙的点拨,查找到课本相关的知识----二氧化碳可以

科学评课稿范文怎样进行科学评课

科学评课稿范文怎样进行科学评课 怎样进行科学评课? 答:课堂效果评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主要是看学生是否参与了,投入了;是不是兴奋,喜欢。还要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考过程。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思考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数学思考是非常重要的。有的课学生很忙,但思考度很差。 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达成。主要看教师是不是面向了全体学生,实行了因材施教。 三是有效利用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课堂效果的评析,有时也可以借助于测试手段。即当上完课,评课者出题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当场做以测试,而后通过统计分析来对课堂效果做出评价。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运用实验验证理解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难点是运用光的直线传播理论来解释影子的形成。 学生根据前面两课的学习,可以理解影子的形成是由于物体挡住了光源的缘故。如何让学生理解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并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理论来解释影子的形成,理解阴影部分为什么没有光线进去呢? 首先我让学生作出了猜测,学生都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我再播放光照射物体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光是沿直线的形式传播吗? 接下来,为了验证学生的猜想我安排了两个实验,实验由简到难,层层推进。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做书本上介绍的这个实验——光穿小孔。在这个实验中学生都发现只有让三个小孔对齐,才能使光通过在最后的纸屏上产生光斑,这就验证了光的直线传播。再引导学生,移动小孔纸板进行观察,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移动后,在最后的纸屏上不能出现光斑了,光斑出现在移动的那块小孔纸板上了,从而验证了光只沿直线传播。为了使学生能清楚的看见光的直线传播路径,我为学生再演示了第二个实验:烟箱实验。在一个透明的长方体盒子中喷入少许的烟后,用一直激光笔对着烟箱照射,学生可以清晰的看见一条笔直的光,又进一步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科学课听课及评课记录

科学课听课及评课记录 第一节动物的卵(四年级) 1、观察动物的卵有什么特点? 2、颜色不同、形状不同,都有小点点 3、为什么动物妈妈都要产卵呢? 4、他们都要生宝宝 5、观看视频——各种动物产卵的过程。很美丽!青蛙、蝴蝶、小鱼、小鸡(从蛋里面出来的)、鳄鱼(从蛋里出来的) 6、鸡蛋也是卵的一种。 7、回忆:鸡蛋由那几个部分组成?蛋黄、蛋清、蛋白、蛋壳 8、仔细探究一番——从外部到内部 9、实验提示:用手电筒和放大镜仔细观察——外形、蛋壳内壁、打开的鸡蛋 10、老师演示照鸡蛋的方法,照蛋壳的方法。 11、材料员领取实验器材 12、请大家讲观察工具放在桌上,一起记录表,咱们要交流成果了。(没有展示台?) 13、最外面是蛋壳,蛋壳里面有一层膜,系带、在内面有蛋白(蛋清),蛋白的内层有蛋黄,气室在鸡蛋的大头部位,蛋壳表面有许多小孔,熟鸡蛋的中间部位颜色深一点。(我发现有的孩子的放大镜使用方法不对),生鸡蛋蛋黄周围有像棉花一样的东西

14、我只顾贴上鸡蛋的结构,忘记了贴上部位的名称,请同学们帮忙贴上去。(第三次掌声了。) 15、发放补充资料 16、你按照从外部到内部的顺序汇报你的观察结果吗? 17、蛋壳那么薄,能起什么保护作用呢?用手捏一下。 18、膜防止细菌侵入,气室内有空气,给小鸡呼吸,鸡蛋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气孔,蛋白为坯胎的发育提供了养料与水分,蛋黄为坯胎提供营养,系带起稳定作用。 19、为什么鸡蛋没有一个变成小鸡呢? 20、要有适当的温度,受精卵才可能变成小鸡。 21、鸡蛋的形成——小鸡的形成视频 22、谈感受:好不容易来到世上的小鸡,鸡妈妈真辛苦! 23、每个新生命的到来都不容易,要爱惜生命,爱惜自己。艰辛、奇妙(第四次掌声) 24、鱼、鸭子、虾子、螃蟹 25、科学概念——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 第二节课(六年级)《减少丢弃,重新使用》 1、主题:减少丢弃,重新使用 2、要求:积极思考,举手发言,有小礼物 3、看图片有什么想说的。如果长此下去,不会有第一幅画的美景 4、生活中的垃圾越来越多,这该怎么处理?

(完整版)初中物理评课稿大全

1 整体感觉 老师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采取了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让学生小试牛刀,初步品尝了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又通过教师的例题讲解和习题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从引入游戏,比较大象和芭蕾舞演员的压力作用的效果,到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还有课后留下的关于路面损坏情况的调查报告,无一不体现了教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控制变量法和类比法。李老师落落大方,亲切自然,板书规范。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1)引入——以竞赛的形式创设了男女生比赛切萝卜的情景,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进入新课时,怎样把一个切萝卜的秘诀转化成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呢?李老师体现了课堂引导者的作用,通过三张图片,引导学生通过图片中的共同点得出了压力的概念,并强调了压力在什么情况下等于重力,为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与假设做了知识与技能的铺垫。(2)探究部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亲身体验,观察自始至终。例如: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铅笔的笔头和笔帽做了效果不同的对比实验,贴近生活,给学生的体会深刻。再比如在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中,虽然课本对这个内容进行了介绍,但李老师并没有拘泥于课本,纸上谈兵,而是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个阶段,提高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有的同学就设计了利用同一块橡皮泥,比较拉力不同的时候绳对橡皮泥拉痕深浅不同的实验,非常不错。 在设计实验时,老师充分融入到学生中,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如:在进行实验时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怎样显示出压力作用的效果? 在这几个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课堂的气氛和谐,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收集信息,积极寻求着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并归纳总结,最后两个同学一组上台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在知识的传播中注重方法。如: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设计进行实验,在引入压强概念的时候又让学生类比速度的观念和表达式。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师的方法中得到了逐步的提高. (4)规范化。李老师在讲授例题和学生通过视频展示平台展示解题过程时,对书写、单位、科学记数等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规范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5)多媒体辅助与板书相得益彰。多媒体展示精美的图片和受力分析,视频展示平台展示解题过程,板书规范、美观,三者相互配合默契。课件只能展示教师预设的教学资源,而课堂是动态的,利用合理规范的板书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课堂因此真实而生动。 3 改进意见 但是教无定法,每一位老师对每节课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我谈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几个值得商榷的地方和我的改进建议。 (1)在课堂的引入部分,用游戏和竞赛的方式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但是要注意实验的方便和安全性。学生对刀具的使用并不熟练。在日常的生活中,关于压强的例子随处可见,我建议可以用细线和细绳来比较切割肥皂的难易程度来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 (2)在概念的教学上,要注意学生的理解,突破难点。在本节内容中,压力和压强的概念是难点,学生也容易弄错。所以在教学中要予以强调。如:压力的概念中有两个关键词:垂直和表面。在压强中,对压强表达式中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应该用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巩固和理解。

四年级下科学评课稿把种子散播到远处教科版

四年级下科学评课稿-把种子散播到远处教科版 我有幸观摩了夏老师执教的《把种子散播到远处》一课,让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因此,我仅就夏老师的课说一说自己的收获。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值得肯定: 一、重视实践操作,体现学生主体 科学教学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主实践。夏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安排了有意义的学生小组活动,课堂采用谈话方式导入,问孩子气们:“现在天气越来越暖和了,我们周围的植物有什么变化?”从发生在学生的身边的变化开始,学生很快进入思考状态,激发了学习兴趣。夏老师还为孩子们提供了完整的大豆植株、苍耳和葡萄的果实等丰富的材料。学生特别感兴趣,对于学生来讲自己能像科学家那样,亲眼观察平时没注意过的植物果实和种子,亲手做实验,那是再高兴不过的事了。所以在活动中学生表现出出人意料的认真态度,教师把知识溶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对实验的结论有了更深的认识。整堂课夏老师都非常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教师自身已经真正成为了整个活动的引领者、组织者,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了学生。 二、大胆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活动 在教材的处理上,黄老师对书中的几个活动进行了合理的安排,并进行了大胆的处理。新课开始,当老师刚拿出成熟的大豆时,学生马上认出这是毛豆。而夏老师没有进行纠正,而是告诉学生你们看到的又绿又嫩的毛豆是它年轻时的名字,现在它老了,成熟了叫大豆。听了这样的解释,学生们都笑了。虽然这种非科学语言的解释有些调侃的成分,但是对于异校而教的学生来说起到了消除紧张情绪的作用,同时也认识了大豆不同时期的名称,可谓一箭双雕。接着教师出示整株大豆,介绍大豆就是长在这样的植株上。当大豆与学生零距离接触的时候,他们惊喜地瞪大了眼睛,急不可耐地去摸、去观察。豆荚上有绒毛、部分爆裂的豆荚卷曲了、干枯了等等。当教师提出:它会受到哪些自然因素的影响时,学生立刻回答:风吹雨打、有动物走过,这是受到外力的作用,在太阳的曝晒下温度升高,豆荚也会自动炸裂。学生对各种因素的推测也就水到渠成了。 课堂上,研究大豆的传播方式是在教师带领下让学生一步步认识植物怎样传播种子而获得科学的研究方法,而研究其它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就是采用半扶半放的教学方法,其中还借助视频帮助学生理解。从而很好地的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教学效果良好,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整堂课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

五年级下册科学评课稿-我的水钟教科版

五年级下科学评课稿-我的水钟教科版 听了陈老师执教的五下《我的水钟》课,我对此进行评课。如下: 一、注重严谨性思维训练与培养,忽略创造性思维培养。 由于本学期,我们的教研团体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为教研活动的主题,本节课陈老师极为重视对学生严谨性思维的训练与培养。从设计“我的水钟”讨论环节开始,陈老师都极力地引导学生要严密考虑影响水钟准备性的因素。比如:在材料材料选择上,利用大的汽水瓶,因为这个瓶子的形状比较的规则,有利于学生画时间的刻度;在控制水流速度要保持匀速上,要求学生观察好上个瓶子的水位,尽可能让水压保持一致,从而使水流尽可能保持匀速...由于老师在细节指导方面做得很到位,对于学生来讲,也是一种严谨性思维的训练与培养。 可能陈老师过于追求严谨性,从而忽略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作为技术类的科学课,技术的灵魂是创造性,创新应该是技术的首要内涵。在讨论如何画水钟的刻度时,有一位学生提出:一分钟一分钟地画刻度,可能会出现由于水位变化不大,刻度间隔很小,刻度画得不准。这时,陈老师可能为了让全班统一标准,就指出,在设计过程中,水流的小孔挖得足够大,一分钟上升的水位是比较明显,不存在问题,所以就用大家统一的标准画。我认为这位学生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他的思维是积极且活跃的,虽然他这次的考虑可能是多余的,但有不一样的想法,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就应该属于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性思维的重要标志。老师可以充许他所在的小组用他的方法来标刻度,这是对他“别样想法”最大的支持与鼓励了。以后会有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别样想法”我想这应该是创新性思维的发展的起点。事实上整堂课下来,这位男生表现出色,是较拔尖的学生,新课程要求我们应该实施分层教育,尊重学生的差异。对于这类学生就可以提高要求,也是新课程理念一种落实。 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与培养不是一节课能完成的,需要平时的每时每课的贯彻与落实,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在定位在一种思维的训练与培养,是不合理也是不够的。 对于材料的选择,陈老师基于标准化的考虑,所以就统一用一种材料,相同规格的汽水瓶。我认为材料种类可以再多点,老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家里,各种不同品种已用过的饮料瓶,可以让学生收集家里的不同容器(瓶子),不仅可以对学生渗透“变废为宝”的保环教育,同时也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明白不仅仅只有一种材料可以做水钟,只要符合透明(容易观察)、可以挖小孔等要求的其它容器也可以成为制作水钟的材料。这也是一种思维的训练。

科学课评课经典用语

科学课评课经典用语 1、结课种种: (1)、“这节课各小组同学团结协作、自主探究,通过探究,你有什么收获?” ——“三维目标”的达成 (2)、“学完这一课,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牢牢抓住孩子们的心,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 (3)、“瘪乒乓球” “鼓了以后冷到一定程度会不会又瘪下去?”——体现材料的结构性 “受热——体积变大?有没有受热变小的?” “受冷体积会不会变大?”——水的反膨胀,体现了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 2、要学生安安静静地做实验,体现科学的严谨性。 要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给予必要的及时的帮助。 适当的、鼓励的、指导性的评价。——以委婉而准确的语言、以商量的口吻。 活动与活动之间要有足够的逻辑联系。 材料与材料之间要有结构性。 要继承和发扬自然、常识课20年改革的成果。 3、真正的学习并不是发生在学生的手上,而是发生在学生的头脑内部。从而增加学生探究活动的思维含量,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4、这是一堂比较精彩的科学课!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改理念,为使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教师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提供了丰富的有结构性的材料,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众多的体验中感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与意义。 5、刘默耕:“问题是按照孩子们的思路去进行教学,还是按照你的思路去进行教学?这是教学指导思想的问题。”(与路培琦老师谈) 6、课堂点评: (1)、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2)、让小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7、科学思维是科学探究的灵魂——思维的发散性、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重要性。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促成了文理知识的整合,体现了多元的价值取向,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整体性发展。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牛顿 8、(1)、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的…… (2)、无论比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学科的本质:科学课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 科学地想问题,可指导科学地做,有计划地做,能动地搜集资料。 面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假设、验证、整理、交流。 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9、科学课本质的东西—— 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质疑的精神去看待事物、解释问题。 作家往往把简单的事情说复杂,科学家往往把复杂的事情说简单。把简单的事情说复杂

初中数学优质课评课稿范文

初中数学优质课评课稿范文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初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本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优质课评课稿范文,欢迎阅读! 初中数学优质课评课稿范文篇一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 今天,有幸听了本校两位老师***的《平行线的性质》和**的《分式的加减》,受益匪浅。 总体说来,两堂课都很真实,实在,课件从制作到应用都能很好地服务于教学,发挥着抽象问题具体化,突破难点的作用,教态大方,语言流畅,板书工整,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用各自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思想方法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具体说来,两堂课又各有特色。 *老师的课: (1)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如动手画一画环节让学生绘画测量得结论。(2)注重及时总结梳理知识,本堂课共总结了3次,这样能让学生易清楚记忆众多定理。(3)注重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如应用2题用两种不同形式表达,体现了由合情推理向有条理推理的转化。(4)注重分层指导和分层作业。(5)缺憾是缺乏一道有难度的题,若把选做作业移到前面则更好。 *老师的课: (1)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如实行加分制。(2)注重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如开头的文字题学生列完式后问学生是由哪句话可得。(3)注重好习惯的培养,如做笔记的习惯,回答问题过程严谨叙述的习惯,一题多解的习惯。(4)抓住难点和疑点仔细剖析,如增长率的意义。(5)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科学课评课稿

灵在课堂,美在变化 ——《物质的变化单元复习》同课异构即兴点评罗教逢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 今天很荣幸听了二位美女老师的课,坐在这里跟大家面对面的交流,首先我想说 这是,这二位美女老师声音甜美,人长得漂亮,课也上的漂亮。现在要我来对这两堂课作点评,不要说班门弄斧,其实我连“斧”都还不太会使。如果说“斧’不精,不到位,还望各位好手,专家指正。两堂课给我的感触是七个字:不易,不简单,精彩。 先说不易。她们是上周三接到任务到今天展示,只有五天的时间准备。新授已基本结束,只有复习课上,我想换谁都觉得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她们能如期顺利地完成任务,实属不易。 今天二位老师执教的《物质的变化》复习课,本单元知识点不是很多,但实验却不少,要演示的,学生动手操作的大大小小的实验有七八个。作为本单元复习课,既要指导学生梳理本单元的知识要点,又要把这些实验有机的串联起来,从而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二位老师在执教过程中,灵活地处理了教材,使这二者达到有机的统一,实属不简单。 这时两堂精彩的科学课,两堂课气氛活跃,高潮迭起。整堂课贯穿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该理念,可谓精彩纷呈,俯首便是。以下是我俯首捡的几点: 1. 导入部分。两位教师教法,设计各有特点。刘老师采用“激趣法”,以“神奇的肥皂液”导入,新颖,生动,有趣,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巧妙,自然的引出了课题;彭老师开门见山,构建知识网络图,简洁明快。 2. 数据分析,让思维火花升起。 两位老师本堂课都设计准备了一组关于铁生锈的数据分析表。这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让学生从数据表分析铁生锈与什么有关。这样的设计,节约了时间,有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证意识。 3. 科学生活化的凸现。 用内容本身去吸引,是理性的吸引,更有科学的特点。如刘老师在本节课最后设计了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停电”,使学生与课程内容更有亲近感,使课堂有浓郁的生活

小学科学评课稿

小学科学评课稿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知识。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都是从已学知识入手,比如第三节课,老师让学生一起背《水调歌头》,之后一个问题:月亮怎么会有圆有缺?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活动主动建构的。 二、引导学生使用准确的、科学的方法实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但仅要让学生实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准确的、科学的方法实行科学探究。这堂课中,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协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就如第三堂的模拟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主讲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即时的、准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第一节金老是的找证据不也正体现了这个点吗?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实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的过成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实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并且让学生即时参与评价,即时实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实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但仅形成了准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理解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理解水平、思维水平和探究水平。另外,我们小组就还是课堂中的最后一个问题该不该留到课后回家完成。有些人认为应该在课堂中完成,理由是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理解,巩固科学概念的形成。可我并不这么认为,既然时间已经到了,那就该下课,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把课堂中的问题带进他们的生活中,鼓励他们在生活中继续探讨科学概念,并能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概念去解释自己遇 到的一些生活现象,让科学与生活相互融合,我想那样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又能使他们形成一种成就感,让他们感觉到原来科学的领域是如此之广,而不但仅停留在课堂中。 评课稿 所有的课程要一分为二的看,预设与生成永远都不会统一。魏老师今天执教的《用摆计时的钟》一课的设计能够用大胆创新、简单明了、朴素平实、收放自如、以人为本五方面来实行评析。 大胆创新:魏老师将《用摆计时的钟》一课和《测量摆的快慢》一课实行了有效的整合,使其成为一课典型的科学探究课,使课堂的主脉更加清晰,内容更加丰富。让学生亲历了一个完整的研究摆的过程。 简单明了: 一是教学环节的设计简单明了,目的性强,其实整体设计就分为两绝大部分:先理解摆的构造并通过测量一分钟百的次数这个实验来揭开本课重点问题的研究。魏老师没有单纯地利用这个问题做过渡,在这里,让学生通过多测几次来体会重复实验的重要意义——科学、精准的数据是要通过多次测量才能得到的。这个重要的科学思想为下一个环节“研究影响摆的快慢” 的因素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是教师语言简单明了,问题设计逻辑性强、指向性强。五年级学生表达水平已经较强,教

科学课经典评课用语

科学课经典评课用语 偶尔看到了这篇文章,觉得对于我们一线的教师很有用,一起分享 1、结课种种: (1)、“这节课各小组同学团结协作、自主探究,通过探究,你有什么收获” ——“三维目标”的达成 (2)、“学完这一课,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牢牢抓住孩子们的心,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 (3)、“瘪乒乓球” “鼓了以后冷到一定程度会不会又瘪下去”——体现材料的结构性 “受热——体积变大有没有受热变小的” “受冷体积会不会变大”——水的反膨胀,体现了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 2、要学生安安静静地做实验,体现科学的严谨性。 要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给予必要的及时的帮助。 适当的、鼓励的、指导性的评价。——以委婉而准确的语言、以商量的口吻。 活动与活动之间要有足够的逻辑联系。 材料与材料之间要有结构性。 要继承和发扬自然、常识课20年改革的成果。 3、真正的学习并不是发生在学生的手上,而是发生在学生的头脑内部。从而增加学生探究活动的思维含量,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4、这是一堂比较精彩的科学课!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改理念,为使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教师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提供了丰富的有结构性的材料,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众多的体验中感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与意义。 5、刘默耕:“问题是按照孩子们的思路去进行教学,还是按照你的思路去进行教学这是教学指导思想的问题。”(与路培琦老师谈) 6、课堂点评: (1)、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2)、让小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7、科学思维是科学探究的灵魂——思维的发散性、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重要性。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促成了文理知识的整合,体现了多元的价值取向,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整体性发展。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牛顿 8、(1)、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的…… (2)、无论比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学科的本质:科学课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 科学地想问题,可指导科学地做,有计划地做,能动地搜集资料。 面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假设、验证、整理、交流。 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9、科学课本质的东西—— 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质疑的精神去看待事物、解释问题。 作家往往把简单的事情说复杂,科学家往往把复杂的事情说简单。把简单的事情说复杂是一种学问,而把复杂的事情说简单是一种智慧。 10、关于结论----至少四处(科学课程标准):

物体的内能评课稿

评《物体的内能》一课 听了徐老师执教的优质课——《物体的内能》。本节课是浙江省的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第五节内容,是初中科学功和能章节中的重点知识,它涉及物体内能改变方法和应用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性,微观性和应用性,相互紧密联系和知识交叉的特点。徐勤松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开展学生小组活动、科学实验和大量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教学目标方面的评价 徐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物体内能改变的方法和通过学生周围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知识,通过学生活动,综合运用控制变量法、微观与宏观的关系和探究的一般过程方法,掌握物体的物体内能如何改变,并能解释生活事例。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突出科学探究等基本理念。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和“科学来自生活”的教学思想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整个过程设计较为合理。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以平常显反常,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徐老师以学生熟悉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主题曲引入,让学生首先判断歌曲中隐含的能量形式,既为新课铺垫又复习了前面已学的知识,体现了知识构建的一般规律。又通过视频“布朗运动”把课从宏观的机械运动引入到微观的分子热运动,巧妙的利用了转化法,突破难点,使学生轻松地进入到本节内容。整个过程在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并展开讨论和思维方法“转化和类比”的应用中展开,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让“要求学生学”变成了“学生要求学”。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内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有分组活动交流合作学习,互相补充,如:“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内能大小的影响因素”。有实验演示分析如:“钻木取火”和“压缩体积做功使硝化棉点燃”的演示和能量改变

初中生物评课稿

初中生物评课稿 王老师上的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分布广泛的细菌的真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谈话、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从学生知识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问题熟悉,同时又新奇而富有挑战性,使学生处于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求知的欲望。 .二、注重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教师讲授,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做到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教师适当点拨,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提高一步,深化一层,拓展一圈,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思维的习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三、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实行赏识教育,对学生提出和回答的问题给予积极肯定的态度,注重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统一,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表达交流的能力,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实现了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四、教师教态自然,普通话标准,语言准确、精炼,富有亲和力,专业素质过硬。 能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为宗旨,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性,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注意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在呈现教学内容上做到图文并茂,提高了可读性,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师生和生生信息交流充分、有效。 评课稿

小学科学课评课用语

小学科学课评课用语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培养是科学课程标准赋予的一项基本要 求。 陈斌老师执教的《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时,能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培养学生思维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教师的“引”,让思维点燃。 疑问是激起学生进行思维的原始动力。陈老师在导入时,通过演示,问:在 100ml水中加一勺盐能溶解吗?生众:能。师加盐搅拌,学生观察到果然溶解了。这样的过程重复了三次。师问:如果我们所有的盐全部倒进去呢?学生罔然。追问: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呢?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思维的动力,为本节课确立了探究的主题。这时教师还没有结束,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同的装有同样高度的水的烧杯。问:这样来做可以吗?其中有一位学生说:可以。老师不急着否定,继续引导,问其他的学生,回答不可以。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思考明白,假如要知道1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必须要知道有多少水。 我们强调在让学生“动手”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动脑”,最终内化成一种固有的 知识和技能。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猜测后,假如50ml水能溶解43克食盐,你认为每次加多少食盐适合呢?学生有的说一勺一勺加;有的说2克、2克加……师引导:每次加盐是先多后少?还是先少后多?学生通过思考得出:前面应加多一些,后面加少一些。让学生明白了科学的实验方法。这样的事例在很多环节都有充分的体现。女口:什么时候又可以加盐了?溶解完后还剩下一点点怎么办等等。 二、科学表述,让思维开花。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通过语言表述出来的。准确科学的语言表述才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发展。 陈老师在课上十分注重学生对语言的表述。如让学生说什么时候又可以加盐了?学生回答等溶解完了再加;剩一二颗时再加;剩一半时再加……从学生的语言中反应出孩子们对什么时候可以加盐了,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再如,师问:还剩下一点点怎么办?学生描述:一勺多一点,半勺,大约几勺半…… 三、数据分析,让思维火花升起。 新课标指出,实验时,要注重事实证据,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使学生的思维得 到进一步提升。 陈老师在这堂课上做得特别好。他把学生猜测的溶解食盐量和通过实验后得出的实际溶解食盐量都一一记录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两组数据。从数据中去发现猜测是多了还是少了,为什么。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证意识。 虽然三四年级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还不是那么熟悉,但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培养、训练,学生思维水平会得到进一步地提升。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堂课上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商榷。

五年级下科学评课稿浮力_教科版

五年级下科学评课稿-浮力教科版 赵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活动和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赵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物体浮沉条件和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知识,通过学生活动,综合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力和物体运动关系等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巧妙激趣,导入新课赵老师教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首先让学生听泰坦尼克主题曲和看电影片段,“沉船”事件引起学生注意,紧接着又以鸡蛋在盐水中的不同浮沉情况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并展开讨论。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重的物体一定下沉、轻的物体一定上浮?”、“受浮力大的物体一定上浮、受浮力小的物体一定下沉吗?”有分组活动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如:“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自重的关系”、“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排开的水多少的关系”。有多媒体演示分析如:“乒乓球在水中上浮、下沉和悬浮”的演示和受力分析。有教师演示实验如:“装有不同质量水的玻璃瓶在水中的浮沉情况”。通过环环相扣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或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

初中物理评课稿

初中物理评课稿 有幸听了XX老师的X年级X册《XXXX》的新授课。从中我学到了不少教育教学中优秀的方法,同时也让我反省自己在教学中做得不到位的地方。下面我就从从“兴趣、生态、思维、情感”四个角度谈谈我的看法; 一、教师素质评价 XX老师的基本功扎实、所授知识准确且延展性强,其教育教学能力比较强。其次,教师形体语言、口头表达得当。尤其是在物理这样的自然学科课堂上,XX教师具备较强的现场调控力和应变力,富有激情,能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地接受知识。 XX整体思路清晰,教学目标明确,符合课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教师行为评价 教师从学生知识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感到问题熟悉,同时又新奇而富有挑战性,引起强烈的探究求知的欲望。 注重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课堂上老师始终以引导为主,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做到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教师适当点拨,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提高一步,深化一层,拓展加深,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思维的习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实验中发挥合作小组的作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课堂中,XX老师设计了很多问题,希望大家思考后回答,在答题过程中,有的学生回答得虽然不是很正确,但黎教师实行赏识教育,及时对学生进行了肯定,这样最大可能的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还有些较难的问题,XX老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表达交流的能力,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实现了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三、教学设计的评价 根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物理课程标准》中,教学设计理念必须“让生活走向物理,让物理走向社会”。课堂必须遵循让师生双方“在探究状态下学习”的原则,教学设计上完整、结构上紧凑、在逻辑上严密,从而达到前后呼应的效果。 四、教学过程的评价 1.导入新课,让物理生活化。教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并由此展开热烈讨论。让学生们明白即便是生活中的小事也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物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

幼儿园科学的课评课

实用标准文案 评中班数学课 这堂课总的来说是很成功的,纵观整节课,每个环节层层连贯递进,落实有效,教学流程自然流畅,有独创性。教学设计张弛有度,实施过程中有水到渠成的衔接。教师教态大方,亲和力强,对幼儿启发到位。学习气氛愉悦、宽松和谐,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师生之间的互动共同构建的。因此下面就从教师和幼儿两个大的方面来评价这堂课 从教师的教学方面评析 一,教学目标方面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所以首先分析教学目标。 (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本节课为幼儿制定的活动目标为: 1、认识太阳月亮和地球,并了解它们的形状差别及互相转动的规则 2、简单了解白天黑夜更替的原理 3、认识月亮形状变化的原理 目标包含了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内容;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目标有明确要求,也体现出了学科特点;目标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总之,目标的制定做到了“全面、具体、适宜”,方向明确、全面。

(2)从目标达成来看,通过一系列的投影模拟展示及活动,使教学目标明确地体现在每一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教学环节中,教学活动紧密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环环相扣,基本完成目标。 二,教学程序方面 生动有趣的图像通过多媒体课件上的太阳月亮地球星星等色彩鲜艳,第一,巧妙引入:创设的情境起到了“敲门砖”体现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的作用,并迅速将学生思维引入新知探究中,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因此在探究原理因为所选内容贴近幼儿实际生活,第二,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会更容易理解活动过程,理解新知识。第三,教学活动步骤设置合理。先引入问题让幼儿初步了解;再安排戴头套的模拟活动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去,使所学知识得以强化;最后通过儿歌巩固新课内容。整个过程衔接连贯,层次比较合理。 第四,课堂结构安排上,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恰当,讲与练时间搭配合理。教师占用时间和学生活动时间得到合适的分配,老师比较注重幼儿自己的主动学习。幼儿个人思考与小组活动全班活动结合。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 首先,采取多媒体课件图像模拟展示的方式容易使教学内容生动直观,便于幼儿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并很好的理解内容,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导入时引导学生参与活动;亲自为小动物们选楼层,让幼儿在活动中认识序数 其次,教学策略上,内容选择契合孩子的生活经验,藉由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白天黑夜和月圆月缺应到孩子探究,关注到了孩子最佳兴趣点,不失为“玩中学”的一次好机会。 精彩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