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消失的咸海

即将消失的咸海
即将消失的咸海

即将消失的咸海

兴隆一中孟凡喜整理

唐朝时中国的疆域空前辽阔,极盛时东起日本海、南据安南、西抵西海、北逾贝加尔湖。安南是今天越南的古称。西海又指哪里呢?原来西海就是今天位于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交界处,曾是世界第四大湖的咸海。

据史料记载,咸海自西汉开始进入我们中国人的视野,汉武帝攻打大宛国曾经过咸海(古人认为它是最西的地方,故称之为西海)。到了唐朝灭了西突厥之后曾短暂将咸海纳入中国版图。随后千百年来,咸海一直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一个定居点。

有数据显示,在1960年前,苏联渔业捕捞总量的六分之一全是来自咸海,但随后苏联通过修建水利设施,将咸海的两条重要补给河流锡尔河与阿姆河的河水分流到周边的沙漠和荒地中,从而将该地区改造成棉粮生产基地。但过度开发的恶果也慢慢显现,咸海于1987年分成了南咸海和北咸海两片水域。到1998年,咸海的面积已经下降至28,687平方公里。而南咸海于2004年又进一步分成了东、西两部分,2010年,NASA卫星图像曾经记录下了最惊悚的一幕——咸海只剩下北咸海和南咸海西部盆地的一部分,而几乎大半个咸海都干涸了。南咸海东部水域已完全干涸,形成了Aralkum 沙漠。有科学家预测称,咸海可能在2020年前完全干涸。

不能不说,咸海是人类过度开发,无限无序向自然索取造成的现实版悲剧。

咸海干涸对比图:

古村落的的价值与意义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保护意识淡漠,财力不济,外出务工等原因,以致古村落乡土建筑“老龄化、空巢化”的“自然性颓废”趋势正在蔓延。 2、长期实行“旧房宅基不拆、新房地基不批”的用地政策不完善,加之“农村规划无序性”以及村民改变居住条件、无序地“拆旧建新”等原因,造成古村落格局风貌“自主自建性破坏”难以遏制。 3、加快城镇化、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中“旧村改造”决策误导,“急功近利”追求政绩的弊端,“涂脂抹粉”的“形象工程”等原因,导致古村落“大拆大建”的“建设开发性破坏”仍在延续。 4、历史文化名村“重申报、轻保护”“重旅游开发、轻文化保护”,商业化过度开发中“拆旧建新”“保护性拆除”为借口的“拆真造假”等原因,导致古村落不断遭受“旅游性开发破坏”时而发生。 5、古村落长期来“萎缩性管理”和“多头管理”的弊端,保护法规、制度、政策相对滞后,新农村建设中“鼓励新建”(按投入补贴)的政策缺陷,农村乡土建筑产权不清等,这些都是给古村落保护带来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

6、古村落保护范围广、乡土建筑多,维修规模大、费用高,财政投入普遍不足,还有保护资金及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等问题,都是制约古村落保护利用的现实困境。 “保护好古村落”的对策建议 未来5年,我国古村落将面临“加快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建设”的多重挑战。如不及时加强保护,分散在全国各地、各具特色的古村落乡土建筑,随时面临着被“拆、迁、整、改、并”等危险。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各级政府应坚持文化自觉,将古村落保护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任务。将之纳入政绩考核指标,建立“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古村落保护领导小组”;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配合抓好古村落的保护、利用、管理等。 2、各级人大、政协应加强古村落保护的巡回督查和指导。组织专家检查团对加强保护利用提出法规性、政策性、可操作的意见和措施。各级新闻媒体应充分发挥舆论宣传作用,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古村落保护利用的良好氛围。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应设置

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

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 历史当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然而,人类进 入21世纪以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改变 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 消解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濒临消失。 首先是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一 种良好方式。然而在现在,随着西方圣诞节,情 人节等一系列节日的广泛传播,传统节日却渐渐 被淡化了。鲜少有人在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在 重阳节登高插茱萸;在中秋节赏月,庆团圆;在腊 月初八熬一锅热腾腾的腊八粥祈平安。在西方节 日被人们热火朝天的庆祝之时,谁还会想起这些 内涵丰富,意义非凡的传统节日,与习俗呢?恐怕,早已将它们抛之脑后了吧? 其次是传统的歌舞。凤阳花鼓,云南花灯, 东北秧歌等早已被人们认为是俗不可耐,在公园 中看到老年人扭秧歌时,还有许多的年轻人加以 嘲讽,而西方传入的街舞,雷鬼等舞蹈却被年轻

人大加追捧,成为他们的心头大爱。而在一些摇滚,Rap等流行歌曲广为传唱的同时,中国的一些民间音乐以及国粹京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人抛弃了传统歌舞,转而奔向了流行音乐与舞蹈的怀抱。 不仅如此,曾经在民间大放异彩的民间艺术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传统的绘画书法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遗弃。这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不禁令人堪忧。传统文化濒临消失,而我们却不加以挽救,而还是为了各种外来的文化,节日,兴奋不已。在我看来,在这样下去,不用多久,传统文化就会完全消失,不复存在。 为了不使我们中国人遗憾,后悔,我们每个人应该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努力使传统文化重新绽放光彩,恢复生机与活力,为我们将来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了传统文化的恢复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使其重新发出夺目的光芒。

即将消失的记忆——老式爆米花手艺

即将消失的记忆——老式爆米花手艺 一张照片记载的是一个动人故事、一个精彩瞬间、一份美好回忆。春节回农村老家过年,和姐姐一起玩耍。在一个街角,偶然发现了这个场景,意外得到了这张自认为比较珍贵的照片,于是我拍了下来作为纪念。我的这张照片,表达的是一位民间老爷爷对老式爆米花传统手艺的无限热爱、对即将消失的爆米花手艺深深惋惜!那是一个陰天,风呼呼地挂着,突然身后传来“嘭”的一声巨响,心想,谁的车胎爆了。我环顾四周,竟没有车。于是我驻足观望,只见路边有一位老爷爷正在那里将炸好的爆米花装进袋子里。一阵风过,空气里夹杂着爆米花的香甜味道。姐姐告诉我,这是在炸爆米花。每年快过年时农村都做这个,可以加熬好的糖一起做糖果,供来人时享用,一般的时候很少见到。“很好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我欢呼起来。于是,我和姐姐飞快地跑过去。此时,身边已经围上了不少的人。这是一个像炮弹一样的铁滚筒,下面是一个烧着旺火的炉子。只见老爷爷熟练地用

搪瓷钢量好玉米,小心翼翼地把玉米倒进黑糊糊的铁滚筒里,再放点像白糖一样的佐料,然后将盖子封住,放在炉子上。他一手往炉子里添碳,一手有节奏地摇着那铁滚筒。老爷爷判断火候差不多了,停止了加热,将爆米器架好,用两根铁棒交叉插入专为打开盖子而设的小孔里,然后用编织袋罩机器口,用绳子扎紧。这时,边上围着的人都用手捂住耳朵,四散开来。只见老爷爷左脚踏住机器,左手握着一根铁棒定住机器,右手快速猛击另一根铁棒,只听得“嘭”的一声响,黑锅里的爆米花悉数冲入编织袋,爆米花的阵阵想起顿时扑鼻而来,香气四溢。“我们买点来吃吧!”我对姐姐说。虽然,我们也经常吃爆米花,但此时不同寻常的香味惹得我们馋涎欲滴。“这里不卖的,只有自己拿玉米来做”,姐姐对我说,“家里肯定已经做了吧,因为这里每年只有过年时才有这个。”“平时老爷爷不做吗?”我好奇极了,这个在城里每天都懒得吃的东西,在这里竟这么稀罕。姐姐在这里长大,现在在外地上大学。“我在外上学一年多了,也很想吃点这味道,要不,我们回家拿点玉米来做吧!”“好极了!”我欢呼雀跃。后来,

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最新资料(最新整理)

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建设部和国家XX局从2003年起共同组织评选的,主要针对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镇。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使得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又有了新的内容。2008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走上了法治轨道。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的保护与开发也受益于这个时期。2009 年以后,青城镇相继申请到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兰州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项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家祠堂修缮项目和古民居、博物馆保护与建设项目等。经过这一系列的保护与开发工程,青城镇的面貌焕然一新,成为集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展示与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名镇。 青城古镇文化遗产丰富。物质文化遗产大致包含三类:一是文物类,包括砖雕、木雕、传统服饰、明清家具、碑刻、农业生

产工具、水烟制作工具、乐器、传统生活用具等;二是建筑群类,包括明清民居、城隍庙及其附属建筑、青城书院及其附属建筑、高家祠堂及其附属建筑、罗家大院及其附属建筑等;三是遗址类,主要指尚存争议的闯王李自成墓及其故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致包含四类:一是传统手工技艺类,包括水烟制作技艺、陈醋酿制技艺、织布技艺、长面制作技艺、剪纸技艺、刺绣技艺、砖木雕刻技艺等;二是民间游艺类,包括道台狮子、青城高跷、城河抬子、火狮子、英雄舞鼓等表演活动;三是民间音乐类,主要指青城小调;四是民俗活动类,比较典型的是城隍出府。这些文化遗产共同孕育在青城古村落的整体生态文化遗产之中。 对于青城文化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各方争论不一。有人强烈反对开发利用,认为其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大过保护。也有人支持开发利用,认为可以依靠文化遗产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笔者认为各有利弊。文化遗产是各历史时期前人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和生活状况,人们通过这些遗产分享人类的文明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既要保护文化遗产,也要分享利用它的价值。因此,保护和利用并不绝对对立。但也要看到,现实社会中,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开发利用确实威胁到文化遗产的保护,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使文化遗产遭受人为的严重破坏。因此,我们要反对不科

关于古镇或者古村落保护与开发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古村落保护与开发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一、调研背景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农耕历史和文化渊源,加之地域辽阔,遗存了大量各具特色、传统文化丰厚的古村落。随着古村落的价值被社会逐渐认可,古村游已成为一种别具特色的旅游形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广泛关注,但随着古村落与外界联系的骤然增多,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深。本次调研对苏州太湖金庭镇明月湾的保护与开发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其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尝试性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明月湾位于太湖西山岛南端,是一个仅有百来户人家的小村落。由于偏于孤岛一隅,长期隐逸于湖山深处,千百年来的历史变迁鲜为人知。2003年吴中区古村旅游开发公司和西山镇(今改名金庭镇)人民政府对其实施保护整治,2007 年明月湾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苏州古村落是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保护和利用。作为苏州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代表作,更为完善的对明月湾进行保护开发,能为全市甚至全国的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工作起到示范作用,并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现代文明的持续建设,彰显江南水乡的特色和风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调查结果 1、明月湾的历史变迁 由于疏于记述且时间有限,明月湾的历史我们只能从文献和镇政府提供的资料中搜索、筛选。尽管找到的也只是一个大致梗概,但从中仍然可以看出这个千年古村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值得我们去保护开发。 (一)春秋时期——吴王和西施玩月之地 明月湾,因春秋时吴王夫差和西施曾来此玩月而得名。尽管这仅是一则传说,但历史上西山确实曾经是吴越相争的前沿阵地,至今岛上还流传着许多有关吴王的传说,留下了许多当时的遗迹。 (二)盛唐时期——文人雅士寻胜探幽之处 明月湾村的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但至少在唐代已闻名遐迩。刘长卿、白居易、皎然、皮日休、陆龟蒙等一代文人雅士纷纷慕名而来,欣然命笔。他们的作品是明月湾村悠久历史的重要佐证。有“情才冠世” 之誉的诗人刘长卿曾当过长洲(今苏州)尉,后被人诬陷入狱,出狱离苏之前,到明月湾探望一位名叫贺九的隐士,可惜寻访不遇,便写下了《明月湾寻贺九不遇》一诗。诗中写道:“古人不在明月在,谁见孤舟来去时?”有人考证,这首诗当作于唐至德二年,即公元757 年。由此算来,明月湾建村距今至少已有1250年了。 宝历二年(825),诗人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这年秋天,他来到明月湾。诗人一下子就被明月湾秀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忍不住赞叹:“湖山处处好淹留,最爱东湾北坞头。”这是明月湾古村在这位苏州太守心目中的地位。 陆龟蒙、皮日休两位诗人是在咸通十一年(870)来到明月湾的。陆龟蒙将洞庭明月湾村和南京道教建筑明月观相比较以后,认为“洞庭看最奇”。诗人突出

精选5篇广东开平碉楼导游词

精选5篇广东开平碉楼导游词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精选5篇广东开平碉楼导游词,欢迎借鉴参考。 精选5篇广东开平碉楼导游词(一) 各位旅客: 大家好!我是甄导游。欢迎你们来到碉楼之乡开平。开平碉楼与村落在2007年6月28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此刻我向大家介绍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开平碉楼种类繁多,若从建筑材料来分,能够分为石楼、夯(b n)土楼、砖楼、混凝土楼。按使用功能能够分为众楼、居楼、更楼三种类型。开平碉楼建筑很有特点,)它造型别致,中西合璧。 此刻我与大家一齐游览开平最精美,最具有代表性的碉楼。就是塘口镇方氏灯楼。方氏灯楼坐落在开平市塘口镇塘口墟北面的山坡上,东距开平市区11公里。由宅群、强亚两村的方氏家族于民国九年(1920年)共同集资兴建。该楼高5层18.43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第3层以下为值班人员食宿之处,第4层为古希腊神庙的柱廊式,第5层为中世纪欧洲城堡式、教堂塔尖式结构,给人以威严、坚固、神秘之感。楼内配备值班预警的西方早期发电机、探照灯、枪械等,是典型的更楼。方氏灯楼选址极佳,视野开阔,也是附近乡村的景观中心,至今保存完好。 各位游客,此刻你们能够自由游览。但在游览时,请大家注意安全,保护文化遗产,不乱涂乱画城墙,不乱垃圾。祝大家旅途愉快!谢谢! 精选5篇广东开平碉楼导游词(二) 大家好!今天我很高兴做你们的导游,现在我向大家介绍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到了。大家请带齐行李物品下车。大家请看: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这也是广东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调研报告

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 深入推进我市特色文化村建设 绍兴市农办副主任钱增扬 绍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山清水秀之乡、历史文物之邦、名人荟萃之地”盛誉。在越地的青山绿水间,散落着大量古村落。这些古村落,是越民族悠久农耕文化的结晶,体现了人与社会和谐的传统建筑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的传统生态文化。发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好这些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潜在文化旅游资源,把古村落培育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不仅是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市农办组织力量对我市古村落的基本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在调研基础上,分析提出了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深入推进特色文化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对策建议。 一、我市古村落基本现状 由于特色文化的概念比较宽泛,对古村落的认定也尚无统一标准,为便于调研开展,课题组按照省有关标准,并结合我市实际,把古村落分为古民居村落和自然生态村落两大类进行研究。其中,古民居村落主要为三类,一是指民国以前(1911

年)建成,至今尚保留较为完整的村落建筑;二是指特定年代(如大跃进年代、文革年代)的建筑;三是指区域地方特色浓郁的村落建筑。自然生态村落,主要指村落布局构思精妙,农民生产生活与山水环境相互交融,自然生态环境及物种保护较好的村庄。 经初步调查,目前我市符合上述条件的古村落约有124个,这些古村落不同程度具备了培育建设特色文化村的基础,其中古民居村落72个,自然生态村落52个。在这些古村落中,合计有古建筑和特定年代建筑2845幢(主要集中在72个古民居村落),占地51.02万平方米。从建筑历史看,民国前的1576幢,占55.4%;大跃进、文革等特定年代的1269幢,占44.6%。从用途看,这些古民居中的六成(64%)仍用于居住,共1822幢,目前居住着5240户,14901人;用于旅游和商业的分别占6.9% 和1.9%,空置和其他用途的约27%。所调查村中,属于规划中心村的古民居村落42个,占58.3%,自然生态村落13个,占25%;9成以上古村落属于规划保留村。另外,在古村落中分布着约105处历史文化保护区(文保单位),属于国家、省级、市级、县级的分别为31处、12处、2处和58处。 (一)我市古村落主要特点 概括起来,我市古村落主要有以下四个比较显著的特点: 1、村落历史源远流长。绍兴建城于公元前490年,距今已有2500年,所辖各县(市、区)也均历史悠久,如诸暨、

开平碉楼导游词

开平碉楼与村落导游词 各位旅客: 大家好!我是甄导游。欢迎你们来到碉楼之乡——开平。“开平碉楼与村落”在2007年6月28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现在我向大家介绍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开平碉楼种类繁多,若从建筑材料来分,可以分为石楼、夯(bèn)土楼、砖楼、混凝土楼。按使用功能可以分为众楼、居楼、更楼三种类型。开平碉楼建筑很有特点,)它造型别致,中西合璧。 现在我与大家一起游览开平最精美,最具有代表性的碉楼。就是塘口镇方氏灯楼。方氏灯楼坐落在开平市塘口镇塘口墟北面的山坡上,东距开平市区11公里。由宅群、强亚两村的方氏家族于民国九年(1920年)共同集资兴建。该楼高5层18.43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第3层以下为值班人员食宿之处,第4层为古希腊神庙的柱廊式,第5层为中世纪欧洲城堡式、教堂塔尖式结构,给人以威严、坚固、神秘之感。楼内配备值班预警的西方早期发电机、探照灯、枪械等,是典型

的更楼。方氏灯楼选址极佳,视野开阔,也是附近乡村的景观中心,至今保存完好。 各位游客,现在你们可以自由游览。但在游览时,请大家注意安全,保护文化遗产,不乱涂乱画城墙,不乱垃圾。祝大家旅途愉快!谢谢! 开平碉楼与村落导游词 各位旅客: 大家好!我是甄导游。欢迎你们来到碉楼之乡——开平。“开平碉楼与村落”在2007年6月28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现在我向大家介绍开平碉楼。 碉楼,就是一种集防卫、居住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碉楼的墙体比普通的民居厚实坚固,不怕匪盗凿墙或火攻;碉楼的窗户比民居开口小,都有铁栅和窗扇,外设铁板窗门;碉楼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俗称“燕子窝”。角堡内开设了向前和向下的射击孔,可以居高临下地还击进村之敌;同时,碉楼各层墙上开设有射击孔,增加了楼内居民的攻击点。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自力村碉楼群,这个碉楼群是开平最精美,最集中的碉楼群!自力村是

传统手艺

传统手艺 一根、两根、三根大约手指头粗细的小竹条在太爷爷手中欢快地起舞,太爷爷的手粗糙,似松树皮,却灵活而娴熟,有些似母亲在用两根银色镀边的铁签子织毛衣,一来一回很似有趣。 后院儿的斜对角是邻居家的小竹林,自家的粮食、工具、菜交换着用也没什么事。这小竹林不大,大概有两三个方正的八仙桌那么大吧!但长的却是很密,九十颗该是有的。长年翠绿,长的挺高壮的。每次看到电视中有大熊猫出现,就赶紧喊太爷爷你抓只熊猫回来吧,反正后面有一大片竹子呢?明明不大,那时看来不知怎地好像几百亩似的。太爷爷总是乐着他那张黝黑却不失阳刚气质的脸。笑的眼角绽开了几丝似优美花般的皱纹。大熊猫啊!伲这几家人家不还要做小竹篮了吗?送给了熊,那咱家每年都被你弄坏几个筛子竹篮的,还得了?乖啦啊,囡囡! 没有见过爷爷砍过竹子,每次等我去时就只剩下几大根坎好现成的了,一根大竹子大约有是四五个我那么高,为了方便,爷爷总帮着太爷爷用那勾刺(锯子),一段段据开,那勾刺挺重,用绿

色麻绳串着一排尖锐的刺,上面则是用木头固定好,试了试,怎么提也提不动。为了找些活干, 就搬些句号的竹块儿递到太爷爷手中,由太爷爷 将其放在作文厚厚的木桩上,举起笨重的斧头, 说时迟,那时快嘭一声,只见那可怜的的竹块被 劈成了竹片。好奇心促使我又想试试,两只小手 吃力地握住斧头,用力,抬起,一挥,力是用足了,只不过斧子陷进了木桩中,可是把太爷爷急 的皱弯了眉,生怕划到了我的手。随后自然是少 不了一昂劈开的竹片削成竹条,也许是多年的经 验吧,每个竹条像是量过的一样,拇指按住斧子 边缘瞄准一点,不!好像都不需要面准一样,也 能削得整整齐齐,都是一厘米,不差一分不差一 毫爷爷坐在低的红色小板凳上,左手一个,右手 一根带着厚厚的老花眼镜,时不时拉远些距离, 观察,眯着本就多褶皱的脸变得更加明显。背后 则是摆着多年的来的成就,几个新鲜出炉的小竹 篮和几年前早已褪得已不见竹色的筛子。 构词还在,只不过是变老了,变得黒旧不堪了,爷爷时不时把它们从西边的农具堆里找出来磨一磨,只是举几个呢柴火,再也没有据过清新靓丽 的竹子了,太爷爷如今也大大不如前了,竹篮那

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作者:李榕儿苏琳李嘉瑞苏慕洁蔡佳媚 来源:《丝路视野》2020年第08期 摘;要:在当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时代背景下,被称为“传统文化明珠”的古村落正面临着消亡的困境。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问题成为关注重点,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成为重要的现实问题。以潮州市龙湖古寨为例,通过对龙湖古寨的历史文化、建筑风格、当前发展情况的分析,提出龙湖古寨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展保护等措施,通过发展特色旅游业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更好地传承当地文化,试图为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对策。 关键词:古村落;文化传承;旅游;保护与发展 中共中央办公厅曾指出了“实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做好原著民居、传统建筑、革命文化纪念地、工业遗产保护工作”。同年10月,在第十九次人大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多次强调,要实现精准扶贫、振兴乡村,就要特别保护好古村落。这对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都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和深远意义。在实际工作中,采用多种有效措施对古村进行保护和发展,扎实有序地推进对古村落的保护工作,实现古村落的可持续性发展,不仅能够留住“美丽乡愁”,更是可以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现如今,如何更好地保护与发展古村落成为热门话题。对于这一热门话题,以潮州龙湖古寨为例,将作进一步地分析,为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参考。 一、龙湖古寨的概况 2019年2月,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公布了第六批广东省古村落具体名单,名单中共43个,其中潮汕地区共有8个村落入选。作为广东三大民系古村落之一的龙湖古寨,地理位置优越,使得侨乡文化得到积淀和发展,龙湖古寨作为潮汕古村落的代笔也逐渐在古村落文化中独树一帜。习近平总书记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诗中,勾起了离人对故土的眷恋。正因如此,人们对保护好古村落的关切度比以前要高涨了许多,同时可见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对于美丽乡村的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建筑形态与历史特点 1.建筑形态 龙湖古寨位于潮汕地区,韩江中下游地段,自古寨建寨以来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现在仍然有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建筑100多座。古寨整体呈现带状,由南向北走向,面积大约为1.5

正在消失的中国传统文化-高三作文

正在消失的中国传统文化-高三作文 有多少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有多少事多少人在岁月长河中慢慢流逝,有多少不能忘的忘记从此陌路。 有多少绝迹的灿烂需要我们去追寻,有多少种文化迫切需要我们关爱,挽留。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追溯这些历史沉淀积累下的传统文化有些鲜为人知的灭绝。 我们所熟知的传统太少,文化需要我们传承,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先辈们创造的文明就这样从我们的视线里消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的成立无疑是对中国文化源自传统的珍惜,但是我华夏地大物博,传统文化少说也有几万,甚至几十万种,真正能留给后人的有多少?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科技逐渐替代了传统工艺,这些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正处于频临灭绝的边缘,作为华夏的传人我们该积极响应号召,努力继承祖先文化。 剪花样艺人在旧社会被称为“卖花婆”的剪纸艺人,从事剪纸艺术在漫长的岁月中,为剪纸艺术倾注了无数心血,为了满足玉环人民的需求,剪出了成千上万的刺绣花样,散遍每个角落,美化了人们的生活,给人们以美的享受,这就是献给人民的宝贵财富,郭沫若先生赞美民间剪纸“美在人间永不朽”,用这句话来赞美剪花样艺人,我想并不为过吧!

中国的剪纸起源于西汉。当时人们用麻纤维造纸,传说汉武帝的宠妃李氏去世后,武帝思念不已,请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像,这大概是最早的剪纸。公元105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了剪纸艺术。 剪纸到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在明、清以后广为流传,遍及大江南北。特别是在农村,人们以剪纸来表达吉祥如意的心愿。在春节、结婚时,便把各种寓意祥瑞的剪纸贴在窗格上,营造出喜庆祥和的气氛。有的地方,剪纸还曾是每个女孩所必须掌握的手工艺术,是人们用来品评新娘的一个标准。古老的剪纸以剪刀绞出为主要手法,趣味浑朴天然,后来剪纸艺人为了省工,一刀多张,改为刻刀雕刻为主,风格转为精巧。作品取材于生活周围的风土人情,蕴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传统的窗花所表现的内容,主要有戏曲人物,翎花花卉、草虫鱼兽,以及一些吉详谐音的物象,洋溢着欢快,健康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深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剪纸艺术,相传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了。艺术家们继承和吸收了木板水印窗花,天津杨柳青木板年画和刀刻刺绣化样等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创造出来的一个艺术品种,经过不断推陈出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剪纸艺术,深深地扎根在劳动人民之中。它的作者多是不知名的农民,他们自画、自刻、自染,农忙务农,农闲刻窗花,通过他们灵巧的双手,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朴实情感,美好的愿望和对幸福生活的

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800字作文

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800 字作文 传统代化,形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当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的传统代化,就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然而,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传统代化的精髓,传统代化濒临消失。 首先是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传统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继承与发扬传统代化的一种良好方式。然而在现在,随着西方圣诞节,情人节等一系列节日的广泛传播,传统节日却渐渐被淡化了。鲜少有人在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在重阳节登高插茱萸;在中秋节赏月,庆团圆;在腊月初八熬一锅热腾腾的腊八粥祈平安。在西方节日被人们热火朝天的庆祝之时,谁还会想起这些内涵丰富,意义非凡的传统节日,与习俗呢?恐怕,早已将它们抛之脑后了吧?

其次是传统的歌舞。凤阳花鼓,云南花灯,东北秧歌等早已被人们认为是俗不可耐,在公园中看到老年人扭秧歌时,还有许多的年轻人加以嘲讽,而西方传入的街舞,雷鬼等舞蹈却被年轻人大加追捧,成为他们的心头大爱。而在一些摇滚,Rap等流行歌曲广为传唱的同时,中国的一些民间音乐以及国粹京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人抛弃了传统歌舞,转而奔向了流行音乐与舞蹈的怀抱。 不仅如此,曾经在民间大放异彩的民间艺术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传统的绘画书法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遗弃。这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不禁令人堪忧。传统代化濒临消失,而我们却不加以挽救,而还是为了各种外来的代化,节日,兴奋不已。在我看来,在这样下去,不用多久,传统代化就会完全消失,不复存在。 为了不使我们中国人遗憾,后悔,我们每个人应该成为传统代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努力使传统代化重新绽放光彩,恢复生机与活力,为我们将来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调研报告】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XX古村落的科学保护与开发利用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XX古村落的科学保护与开发利用 古村落承载着传统的生活习俗和农耕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是祖先留给XX人民的一笔巨大的物质财富,也是XX儿女的精神家园,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保护和开发利用古村落, 始终是社会各界尤其是政府部门高度关注的课题。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为古村落的科学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了机遇,它将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振兴途径。如何保护、利用、开发好优质的古村落资源和传承古村落文化,对于乡村振兴、发展古村落休闲旅游和延续乡村历史文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1月20日至12月8日,中青班第四小组通过实地考察、走访座谈、互动交流等形式,先后调研了全市9个县(市、区)一批古村落,并深入分析古村落科学保护与利用开发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积极思考探索我市加强古村落科学保护与开发利用的举措思路。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现状 XX各县(市、区)都十分重视古村落的保护及利用,古村落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据建设部门统计,从2012年至今,国家共公布四批中国传统村落4153个,浙江省有401个古村落选入,我市有158个传统村落选入,其中松阳县71个,龙

泉市37个,莲都区9个,缙云县9个,景宁县8个,遂昌县7个,庆元县7个,云和县6个,青田县4个,占全省总数的39.4%,数量位居华东地区第一、全国第三。据市农办统计,2013年全省开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以来,我市已启动五批43个省级重点村和199个省级一般村的保护利用项目。 近年来,XX市积极探索山区古村落保护利用新路径,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保护和利用相融合之路。主要体现在以活态保护为主、注重整体提升的科学发展理念,基本上是维持原生态的风光,维持自然的乡村风情,维持原味古朴沧桑的历史感,体现了“风貌完整、环境提升、文化传承”。让古村落更能体现传统村落整村风貌、传统民居的生命力、传统村落的经济活力、传统村落的优良文化基因,倡导了低碳、绿色、环保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二、存在的问题 经过走访调研,调研组深深体会到XX各县(市、区)在保护古村落所做的努力及取得的成就,但也感受到了部分古村落保护与利用上存在理想化、功利化、短期化和缺乏文脉传承,修缮过于粗糙等问题。具体来说,主要问题如下: 一是思想观念较陈旧。调研中发现,一些干部和村民对传统村落承载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和不可再生性缺乏认识,在前几年的危旧房改造、宅基地复垦中,大量采取

开平碉楼导游词

开平碉楼导游词 开平碉楼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伙儿好!今天我非常快乐做你们的导游,今天我们去游览广东省江门市的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到了。大伙儿请带齐行李物品下车。大伙儿请看: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别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这也是广东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我先介绍介绍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开平市,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别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依照现存实证,开平碉楼最迟在明代后期(16世纪)差不多产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象。这一类建筑群规模宏大、品类繁多,造型不致,分布在开平市的乡村。什么缘故样会建筑开平碉堡楼呢? 自明朝以来,开平因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加上河流多,每遇台风暴雨,洪涝灾难频发,当地民众被迫在村中修建碉楼以求自保。碉楼的兴起和当时的开平的地理环境社会治安及华侨文化历史紧密相关,碉楼最要紧的作用就是用来防涝防匪之用。 开平碉楼种类繁多,若从建筑材料来分,能够分为石楼、夯土楼、砖楼、混凝土楼。按使用功能能够分为众楼、居楼、更楼三种类型。 开平碉楼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为一体的建筑群体,其特色是中西合壁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 它有非常强的防卫能力。开平碉楼为多层建筑,远远高于一般的民居,便于居高临下地防备;碉楼的墙体比一般的民居厚实牢固,不怕匪盗凿墙或火攻;碉楼的窗户比民居开口小,都有铁栅和窗扇,外设铁板窗门。碉楼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角堡内开设了向前和向下的射击孔,能够居高临下地还击进村之敌;同时,碉楼各层墙上开设有射击孔,增加了楼内居民的攻击点。 开平碉楼真不愧是开平乡村壮观的文化景观,世界文化遗产。 开平碉楼导游词(2) 各位游客大伙儿好,今天我们去游览广东省江门市的开平碉楼。楼相信大伙儿都看过非常多,然而像如此的碉楼群保存完好的可没有几处,耳闻不如眼见,现在我们就动身吧。

中国即将消失的文化

中国文化,是华夏文化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不同于中华文化的国际属性,可以称之为“中国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 中国文化不但对日本、朝鲜半岛产生过重要影响,还对越南、新加坡等东南亚、南亚国家乃至美洲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很多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技术首先应用于航海,才导致了人类所谓蓝色文明和环太平洋文化圈的形成(李二和《中国水运史》);郑和七下西洋更加深了这种文化的传播和辐射。并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枢纽的东亚文化圈。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包括亚洲、欧洲在内的一些国家都对中国文化以给予了高度的认同和重视。 一杯茶,一场戏,一条胡同,一声吆喝,一幅中国画,一首古典诗,这些曾经辉煌的中国古典文化。正在渐渐消逝。 名字: 古人不仅有“名”,而且有“字”。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并取“字”。 名字——一个或几个字,跟姓结合在一起,用来代表一个人,区别于别的人。 例如:孔子名丘,字仲尼。 成人礼: 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人生仪礼,是一个人由个体走向社会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在这个时候,人们又要举行一系列的礼仪,来纪念当事人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这种礼仪就是成人礼仪。 成人礼就是在少男少女年龄满18岁时举行的象征迈向成人阶段的仪式。世界各国都有不同的各式各样成人礼。汉族的成人礼分为男子冠礼,女子笄礼。 民间手工艺: 一、鬃人 鬃人早先服装用纸剪成,所绘花纹简单粗犷。至后来,改用绢、绸、缎制裁服装,并对彩绘刻意求工。传至白大成先生后,对旧工艺进行了进一步革新,使其受震后舞动的更加灵巧。鬃人的一般规格是17~18厘米高,完成一个鬃人需要60多道工序。 二、惠山泥人 江苏无锡的惠山泥人,发展历史悠久,具有极高的文化内涵。其中最有名气和最具代表性的当推“大阿福”,“大阿福”体态饱满,憨态可掬,怀抱异兽,赤足盘膝,给人一种健康、美好、幸福的感受。 虽然现在的惠山泥人有着不小的市场,但是就整个泥人艺术来说,其前景不容乐观。 由于保护不力,老艺人们日渐凋零,传统的手工作坊渐渐被模具加工厂所代替,以致惠山泥人出现了鱼龙混杂的情况。而且,最具代表性的戏文泥人处境甚忧。 三、毛猴 毛猴是老北京的一种民间工艺品,因其形象憨态可掬,很受人们的喜爱。而在现在的北京城,懂毛猴制作的人也只有三四位,因此,现在的很多年轻人都不知毛猴为何物。 毛猴主要是用蝉蜕、辛夷(玉兰花凋谢后留下的毛绒状物)、白芨、木通这四味中药为材料做成。毛猴工艺品的题材主要是模拟人的动作和生活场景,反应市井生活,民俗为多。以物代猴,以猴代人,惟妙惟俏。 四、木板年画 春联、年画、鞭炮是春节中不可缺少的三样东西,尤其是年画。在辞旧迎新的日子里,年画带着吉祥美好的祝福,走进千家万户,给新年增加好欢乐。年画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这些传统的手工艺,即将消失……

这些传统的手工艺,即将消失…… 手艺人常说:“我不做也许就再也没人做了,可能这就是一个承诺吧,给传统文化的承诺”。听之,总令人潸然泪下。在盛行说“行行出状元”的古代,手艺人一行吃到底,固然不是吹出来的。十年学徒,十年副手,十年操刀,十年坚守,十年传承,手艺人的一生简单而顽固,登峰而造极。1团扇制作湘妃竹苏绣双面八丝绣花扇团扇,就是圆月形的扇子,又称宫扇、合欢扇等等。扇子有长圆、梅花、六角等形状;扇面有丝绸、绢等;工艺有苏绣、缂丝、金银镶嵌等;扇柄有木、竹、骨等。一把团扇,太多学问。(图为缂丝捻金紫竹大扇)2手工旗袍旗袍是目前最能代表中国特色的传统女性服装。制作一件旗袍,需要测量36个数据。更会用上各种传统的刺绣手法,绣金、绣银、滚边,一道工序花上一两天都很常见。仅是缝制一件普通的旗袍,也需要花上一周的时间。机器踩出来的衣服硬梆梆的,体现不出女性柔美的气质,人手才能缝出圆润的感觉。为数不多的高级手工定制旗袍,还可以将绣花做到领子上,设计独到,其技艺也可称得上是巧夺天工,令人叹服。因此,手工的温度,在旗袍制作上显得尤为珍贵。3杭绣传统的杭秀被称为宫廷绣,最为鼎盛时期,掌握这门技艺的人也总共不过300人。杭绣这门手艺有一个规矩,传男不传女,从事这门手艺的都是男人,

所以也称之为“男工绣”。杭绣工艺很是繁琐,一幅作品要经过画稿,配线,描稿,盘金,盘银等数道工序。做工考究而繁琐,技法耗时又耗力,因此,很少有人愿意潜下心来学这门手艺。杭绣工艺:画稿杭绣工艺:配色杭绣工艺:上绷杭绣工艺:描稿杭绣工艺:劈丝杭绣工艺:彩绣杭绣工艺:盘金4缂丝“缂(kè)丝”是一种非常精美的丝织工艺,被称作“丝中圣品”,一度只是王宫贵族专享。最早的缂丝实物,可以追溯到汉魏时期,因为工艺繁复,主要用于装饰品。到清代时,多用于服饰,以龙袍为主。▲缂丝的工具▲绿色的孔雀毛丝线▲缂丝先画好草图,这需要有设计和艺术史的根基▲正在缂丝的作品南通“本缂丝”的传承人要求家里的子女都参与到缂丝工艺的学习中来,因为这是“家里的事”。他也相信,在这些作品中沉淀的中国传统审美永不会过时。缂丝扇面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缂丝金地牡丹群蝶图5花丝镶嵌这门手艺被称为“燕京八绝”之一,是一门宫廷艺术,所用的材料全是金银珠宝等贵重金属,工艺极其复杂。从设计,到备料(手工拉丝),搓丝,编丝,掐丝,烧丝,填丝,镶嵌宝石往往要耗时数年。明神宗皇帝朱翊钧的金丝翼善冠全部由金丝编制而成,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整个帽子没有发现一个接头处,其做工的精妙绝伦令人叹为观止,被誉为花丝镶嵌工艺的巅峰之作。6点翠点翠最早见于汉魏时期,明清时期广为流行,于乾隆年间工艺达到顶峰,多见于

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_保护传统文化的作文800字

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_保护传统文化的作文 800字 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当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然而,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濒临消失。 首先是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一种良好方式。然而在现在,随着西方圣诞节,情人节等一系列节日的广泛传播,传统节日却渐渐被淡化了。鲜少有人在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在重阳节登高插茱萸;在中秋节赏月,庆团圆;在腊月初八熬一锅热腾腾的腊八粥祈平安。在西方节日被人们热火朝天的庆祝之时,谁还会想起这些内涵丰富,意义非凡的传统节日,与习俗呢?恐怕,早已将它们抛之脑后了吧? 其次是传统的歌舞。凤阳花鼓,云南花灯,东北秧歌等早已被人们认为是俗不可耐,在公园中看到老年人扭秧歌时,还有许多的年轻人加以嘲讽,而西方传入的街舞,雷鬼等舞蹈却被年轻人大加追捧,成为他们的心头大爱。而在一些摇滚,Rap等流行歌曲广为传唱的同时,中国的一些民间音乐以及国粹京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人抛弃了传统歌舞,转而奔向了流行音乐与舞蹈的怀抱。 不仅如此,曾经在民间大放异彩的民间艺术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传统的绘画书法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遗弃。这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不禁令人堪忧。传统文化濒临消失,而我们却不加以挽救,而还是为了各种外来的文化,节日,兴奋不已。在我看来,在这样下去,不用多久,传统文化就会完全消失,不复存在。 为了不使我们中国人遗憾,后悔,我们每个人应该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努力使传统文化重新绽放光彩,恢复生机与活力,为我们将来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了传统文化的恢复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使其重新发出夺目的光芒。

_开平碉楼与村落_的价值探讨

INDUSTRIAL ECONOMY “开平碉楼与村落”的价值探讨 ■ 林丹彤 卢伟亮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0) 02-219-01 摘要“开平碉楼与村落”融合中西方建筑艺术和多元文化,是华侨文化的典型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通过旅游开发可以有效地传播其价值。 关键词开平碉楼与村落 遗产价值 旅游 开平地处珠三角西南部,是著名侨乡。开平碉楼源于明朝后期,随着华侨文化的发展而鼎盛于20世纪初,据说历史上开平有3000多座碉楼,被民间称为“中国碉楼之乡”。根据有关部门的普查统计,开平现存碉楼1833座,分布于全市的18个镇,主要集中在塘口、百合、赤坎、蚬岗、长沙五个镇。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村落”成功载入《世界遗产名录》,碉楼的价值日益受到关注。 一、开平碉楼的功能 开平碉楼主要有以下三种功能: 其一,防盗御匪。开平位于新会、恩平、新兴和台山4县之间,有“四不管”之称。自明末清初开始,战乱频繁、匪患猖獗,大多数碉楼的兴建都是为了躲避贼盗的侵扰。 其二,防洪防涝。史书记载,“开邑在恩(平)新(会)二州间,山川间阻深”,潭江水系从西向东流经全境,这里地势低洼,每当台风暴雨或海潮来袭,常常发生洪涝灾害[1]。因此,防洪防涝是开平碉楼的功能之一。 其三,居住功能。碉楼除了作为防涝和避贼之用外,还有居住功能。在开平现存的1833座碉楼中,用于居住的有1149座,占开平碉楼总数的62.7%[2]。 二、开平碉楼的分类 根据建筑材料的使用,可划分为石楼、夯土楼、砖楼、钢筋混凝土楼;根据使用功能可划分为门楼、众人楼、居楼、更楼(灯楼);从建造时间上划分,村口的“门楼”是建造最早的一类,其次是众人楼,居楼的建造多数在众人楼之后,而灯楼的修建时间是最晚的。 三、开平碉楼的价值 (一)华侨文化的载体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渠道主要有教会传教渠道、殖民统治者渠道、商贸渠道、民间渠道,其中第一、第二、第三渠道主要是外来文化向中国进行有组织的传播,第二渠道还带有明显的强制性,而第四渠道是双向的,具有自发性和自愿性,华侨文化遗产是第四渠道的具体体现和产物。华侨文化具有包容性、创新性以及时代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在开平碉楼身上集中体现出来。 1.包容性 开平碉楼吸收大量的西方建筑元素,以塘口镇立园为例,其总体规划是中式,讲究风水格局;零部件属西式,室内陈设大量采用进口材料,建筑外观兼有东方传统风格和明显的西洋特征。立园不但参考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民族特色,又借鉴了日本东洋建筑的精华,而且还大胆吸收了欧美的别墅情调。这种亦中亦西的建筑风格,是对华侨文化的包容性的最好诠释。 2.创新性 在开平现存的1833座碉楼中,钢筋混凝土碉楼有1474座,是表现国外建筑特征的主要载体,采用进口钢筋混凝土和外国建筑技术建造乡间楼房,在全国其他乡村极其少见。碉楼的一些装饰也反映出当时开平民众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再创造。走出国门的开平人拓宽了视野,他们在了解世界的同时,也把西方世界的著名人物“带回”家乡,于是,中国传统的门联也增添了新的内容,如“英雄盖世拿破仑,事业 惊人华盛顿”——开平民众利用法国和美国历史上叱咤风云 且功绩显赫的人物来守门,镇宅辟邪。这是华侨吸收外来文 化的一种写照,更体现了侨乡人勇于创新的精神。 3.时代性 与中国别处乡村的闭关落后相比,侨乡则和当代世界 保持紧密的联系。除了在物质生活方式上逐渐西化,当时 西方的民主意识也渗入到侨乡人的思想,如立园泮立楼四 楼的神龛的对联就是: 宗功伟大兴民族,祖德丰隆护国家 这幅对联中的“国”字很特别,它改“口”内的“或”(繁体的“國”)为“民”字,自造一个“囻”字,表示国家一切事务的中心应以民为本,这样的改造和使用“国”字在开平乡村是普遍现象。 这种紧密联系世界的时代性可以说是华侨文化最典型的特点。 (二)村落风水理念 中国的村落选址很注重“风水格局”。在中国的风水理念中, 宅、村、镇的基址选择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格局是“负阴抱阳,背 山面水[3]”,使基址处于山水环抱,地势平坦而具有一定坡度之处,具备这样的自然环境且较为封闭的空间,有利于形成良好 的局部小气候和生态:背山可以屏挡冬日北来的寒流;面水可 以迎接夏日南来的凉风,朝阳可以争取良好的日照;近水可以 取得方便的水运交通及生活、灌溉用水,且可水中养殖;缓坡 可以避免淹涝之灾;植被可以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果林或 经济林还可取得经济效益和部分的燃料能源。 开平的村落规划正是基于这种传统思想,表现为:倚山、 面水、前祠、后楼、簕竹环绕。由于开平的村落多在平原地区, 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很多村落只有缓坡,没有“倚山”。此时,碉楼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由于它的楼体高高耸立,因此被借用为“靠山”,以实现“背山面水”的理想格局。在这里碉楼不仅仅是守护家园的防御设施,更起到优化村落环境的作用。 (三)建筑艺术价值 国内一些沿海大城市的西式建筑,主要是被动接受的 舶来品,而五邑侨乡的碉楼群,则是中国侨民主动接受西 方建筑艺术并与本土建筑艺术融合的产物,不同的旅居地, 不同的审美观,造就了开平碉楼的千姿百态。其建筑风格 既有中国传统的硬山顶式、悬山顶式,也有国外不同时期 的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庭式、 巴洛克式、歌特式等,千姿百态,异彩纷呈[4]。 (四)旅游价值 碉楼是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也是研究建筑史的学者 们以前比较忽视的一种类型。“开平碉楼与村落”融合中西 方建筑艺术和多元文化,是华侨文化的典型载体,具有重 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通过旅游开发可以有效地传 播其价值。通过对碉楼和村落资源进行的评估以及对市场 的分析,可以将开平碉楼遗产旅游产品分四种类型进行开 发设计,分别是:寻根系列游、休闲度假游、碉楼建筑游 以及爱国教育游。 参考文献: [1]开平县志编纂委员会.开平县志:卷四十二.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25. [2]张国雄.开平碉楼.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27. [3]王其享.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26. [4]碉楼概况.开平碉楼网. 2009.12.12.http://www.kaipingdiaolo https://www.360docs.net/doc/8414759700.html,/dl_report/index4.htm 219 2 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