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课堂设计单元检测七

历史必修一课堂设计单元检测七
历史必修一课堂设计单元检测七

单元检测七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右图为1951年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刊登的周恩来的照片。标题是:共产主义分子周恩来。下面的小字是: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美国说周恩来是“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不承认新中国,继续支持国民党政权

B.中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C.美苏“冷战”开始,两极格局形成

D.《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2.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正确理解是()

①同各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②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③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条件④争取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扩大国际影响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3.当时美国《商业周刊》的评论称,美国企图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想已被###所粉碎。有些报刊又称:“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印度支那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句中“###”所代指的会议() A.使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

B.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

C.周恩来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4.某学习小组举办建国初期外交成就展览,主题词与下列四幅图片相对应的是()

①周恩来在万隆②《中苏友好同盟

会议上发言互助条约》签订

③周恩来步入④周恩来同印度

日内瓦会场总理尼赫鲁会谈

A.“一边倒”、“求同存异”、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求同存异”、“一边倒”、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一边倒”、“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求同存异”、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一边倒”

5.周恩来总理曾说:“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结果表明,国际间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的。”能够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A.三个世界理论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不结盟原则

D.国家主权理论

6.一份美国文件记载:在很机密的基础上,我想请你让你的助理人员起草一份研究材料,对我们在联合国接纳中国问题上将采取什么方针提出建议。我认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我们确实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逐步造成一种形势,使我们既能保持对台湾的义务,而又不致遭到接纳赤色中国人的抨击。确切地说,这一记载反映了() A.二战结束时期,美国在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安排上的考虑

B.在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问题上,美国提出“双重代表权”

C.中国坚持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广泛支持

D.在联合国接纳中国的问题上,苏联与美国的外交策略斗争

7.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白宫岁月》中主要记述他在1971年的一段经历:“我的飞机刚刚起飞,电传打字机就传来消息:我们在联合国保持台湾席位的那场战斗打输了。周恩来后来告诉我,在我刚要离开之前,他已经知道了联大的表决结果,但他不愿第一个告诉我,怕我难为情。”这段文字中“那场战斗”是指()

A.美国支持台湾独立

B.美国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

C.中国和台湾实行“三通”,威胁到美国的利益

D.美国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台湾在联合国的席位

8.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勤劳”、“无知”、“好战”、“狡诈”、“危险”;到了70年代初期,这种印象变为“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美国人对中国印象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A.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美两国高层互访频繁

9.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尼克松对这次访问非常重视,除了派安全特别助理基辛格博士和先遣组来华磋商访问事宜外,他对访问细节也作了精心的安排。临行前,尼克松和夫人翻阅了不少介绍中国的书籍,学用筷子,还专门学习了中文。他特别吩咐秘书要选好赠送毛主席的国礼。经过多次精选,尼克松选定大型烧瓷天鹅艺术品作为珍贵国礼。尼克松这样做意在()

A.承认以前封锁新中国政策的错误

B.承认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

C.缓和中美关系,促进中国统一

D.缓和中美关系,联华抗苏

10.回顾中日关系,从下图你可以得到的最准确的信息是()

毛泽东向田中角荣赠送《楚辞集注》

A.结束两国之间的不正常状态,建立了外交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

B.为两国发展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C.中日文化同出一脉

D.美国与中国关系改善带动中日关系发展

11.美国解禁外交文件显示,1972年夏天,美国总统助理基辛格在得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即将访华促成日中邦交正常化的计划后,使用了对日本人的蔑称“小日本”一词,破口大骂日本是“最坏的叛徒”。这最能说明()

A.日本的做法违背了联合国宪章的原则

B.日本在政治上从属于美国

C.美日在国际关系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

D.日本与中国建交导致美日关系恶化

12.胡锦涛主席于2008年5月6日至10日对日本进行了国事访问,福田首相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这预示着中日两国关系将更加健康稳定地发展。今后两国还应该()

①以史为鉴,走和平发展之路②忽略历史,求同存异③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④增进互信,拓展共同利益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②③④D.①③④

13.从二战结束后初期到六七十年代,日本的对外关系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美日关系:控制、不平衡的伙伴关系——竞争、要求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

B.英日关系:军事政治同盟建立——军事政治同盟破裂

C.中日关系:以民促官实现邦交正常化——为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D.外交政策:向美国一边倒——以与亚洲邻国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14.由毛泽东、周恩来等确立的新中国的外交战略,不仅在从1949年到1978年的近30年中得到了全面的执行,而且其中的许多重大原则和方针,至今仍然被中国政府所坚持,成为中国现行国际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原则和战略包括()

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②“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③“睦邻、安邻、富邻”④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立场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5.有人将新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外交政策分为“革命外交——发展外交——和谐外交”三个阶段。下列新中国的外交举措中,属于“和谐”外交的是()

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中美“乒乓外交”

C.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D.胡锦涛欢迎出席北京奥运会的贵宾

16.胡锦涛主席的“和谐世界”理论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也是对新中国建立以来外交工作的经验总结。以下外交政策和方针有利于建设和谐世界的是()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求同存异”方针③“一边倒”④不结盟政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7.当前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备受关注的主要原因有()

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增强②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普遍认可③中国支持联合国各项工作,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④中国未受金融危机冲击,是“金砖四国”之一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18.2010年4月12日至13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应邀出席了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核安全峰会。中国从世界和平稳定的大局和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内在要求出发,以最高规格的元首出访形式参加会议再次说明了()

A.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B.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C.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D.我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19.2010年在中国上海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使上海愈来愈成为世人瞩目的城市。这个城市在本世纪曾经()

①揭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新篇章②是中苏建交的始点③成功举办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④创立上海合作组织,推进了新型区域合作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D.①④

20.中国领导人在不同场合表示,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改革开放与和平崛起的大国;中国已下定决心,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环境,集中精力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领导人关于“和平崛起”的表述向国际社会传递的信息是()

①“冷战”后传统不安全因素不再对和平构成主要威胁②中国的崛起对国际社会不是威胁而是机遇③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④中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处于明显优势,和平崛起成为可能

A.③④B.①②C.②④D.②③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保全俄国水师在中国北方海岸得有足为可恃之地,大清国大皇帝允将旅顺口、大连湾暨附近水面租与俄国……在俄国所租之地以及附近海面,所有调度水陆各军,并治理地方大吏,全归俄管。——1898年3月中俄《旅大租地条约》

材料二1950年除夕,上海《新民报》报道:“毛主席和斯大林元帅给我们带来了过年礼物,教我们全国人民在大年夜欢欢喜喜高高兴兴过个年。”

材料三1969年3月,苏联军队入侵乌苏里江主河道中国一侧的珍宝岛,中苏军队发生激烈交火,珍宝岛之战将已经恶化的中苏关系降到了冰点,中苏边境地区剑拔弩张,大规

模军事冲突有一触即发之势。

材料四邓小平1984年说:“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请回答:

(1)材料二中的“礼物”指什么?反映了新中国怎样的外交方针?(4分)

(2)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俄(苏)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两国关系发生变化的各自政治前提是什么?(6分)

(3)材料三中中苏关系恶化给中国外交带来了怎样的机遇?(2分)

(4)材料四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政策?对国际格局有怎样的积极影响?(3分)

(5)综合中苏关系的发展历程,对于新时期中国外交提供了怎样的借鉴?(5分)

22.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要是我们给予中国共产党政权以政治上的承认,那对远东各非共产党国家的政权的生存将是一个几乎致命的打击。如果给予中国共产党政权这样的承认,和中国共产党政权在联合国中取得席位,那就会使它们在远东威信和影响大大增加……

——1958年杜勒斯在加利福尼亚商会的演

材料二从下午3点40分大会开始,……在大会要表决阿尔巴尼亚等23国提案前,时任美国驻联合国代表的乔治·布什跑上台,要求删掉提案中驱逐蒋介石集团的内容。他神情严肃地讲完,却引来台下代表的起哄和嘲笑,许多非洲国家代表在席位上敲打桌子,布什只好在一片“No!No!”声中尴尬地走下台。

材料三美国总统尼克松走下了飞机舷梯,向在机场等候的中国总理周恩来伸出了双

手。两个敌对二十多年的东西方大国,通过握手,跨过了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美国对华政策是什么?在50年代,中国采取什么政策来应对?(6分)

(2)材料二中布什尴尬地走下台说明了什么?(6分)

(3)结合当时国际局势,从美国角度看,驱动其与中国“握手”的因素有哪些?(8分)

【答案解析】

1.A[美国从争夺世界霸权的角度出发,视中国为其称霸的障碍,而国民党政府在解放战争后被迫退踞台湾,美国是其支持者;从国共两党争夺在中国的统治权的角度出发,国共两党是敌对的,所以美国说周恩来是“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 2.A[①②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含义,③④是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目的,故选A。]

3.B[由“将周恩来喻为印度支那会议的挽救者”可推断出题干所述指日内瓦会议;A是在第26届联大上;C是周恩来于1953年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不结盟运动兴起的标志是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召开,D也不正确。] 4.B[①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②《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体现了我国的“一边倒”外交方针,③参加日内瓦会议属于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④周恩来在接见印度总理时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所以答案应该为B项。] 5.B[从“国际间的冲突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可以看出处理国家间的关系运用和平手段,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B[“既能保持对台湾的义务,而又不致遭到接纳赤色中国人的抨击”表明美国欲提出“双重代表权”。]

7.D[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时间和事件。]

8.B

9.D[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关系。进入20世纪70年代,由于朝鲜、越南战争等影响,美国国力大为削弱,其全球战略由进攻转为防御,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为了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尼克松决定缓和中美关系。故选择D。]

10.A

11.C[二战后初期日本推行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到70年代,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故选C项。]

12.D

13.A[二战结束后初期日本是战败国,在外交政策上惟美国马首是瞻;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开始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故A正确;二战结束后初期日本是战败国,不可能英日军事政治同盟建立,故B错误;二战结束后初期日本追随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七十年代实现邦交正常化,故C错误;以与亚洲邻国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是在冷战结束后,故D错误。]

14.C[“冷战”结束后,中国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把推动自身和世界的发展放在维护自身安全与世界和平同等重要地位。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国陆续提出了新安全观、新文明观、“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在追求自身发展和强大的同时,努力实现与他国和平共处、共享繁荣。③不正确,故选C。]

15.D[A、B为改革开放之前的“革命外交”;C为加强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内容,属于“发展外交”;D符合“和谐”外交内容。]

16.D[“一边倒”是建国初期我国面临严峻外交形势下采取的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从长远来说不利于构建和谐世界。]

17.B18.C

19.C[①是20世纪70年代的事件;②与上海无关,③④出现于2001年,地点都是在上海。]

20.D

21.(1)《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一边倒。”

(2)由俄国侵略中国到中苏友好结盟。

前提:中国: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走上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俄国十月革命胜利,苏联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头羊。

(3)中苏关系恶化给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提供了机会。

(4)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不结盟政策。

积极影响:有利于世界紧张局势的缓和,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世界局势向多极化发展。

(5)借鉴:①根据国内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外交政策。②不能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作为外交政策的首要出发点。③处理国与国关系应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进行。

22.(1)美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孤立及封锁中国的敌视政策。中国采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一边倒”的方针,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2)中国积极发展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关系,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和帮助,1971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提案,冲破层层障碍,势如破竹,美国已很难再把中国拒于联合国大门之外。

(3)美国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经济上受到日本、西欧的挑战;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练习):_第17课 解放战争

17课解放战争 基础巩固 1蒋介石曾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蒋介石所说的“先生”是指( )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 B.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 C.各民主党派的领导人 D.美国总统杜鲁门 答案A 2下图描绘的是解放战争期间某一军事行动的战略态势,下列描述与其符合的是( ) A.“攻占锦州,关门打狗” B.“分割包围,瓮中捉鳖” C.“百万雄师,三路渡江” D.“千里跃进,逐鹿中原” 答案D 31946年10月10日,著名爱国人士梁漱溟到上海去见周恩来,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次日,梁返回南京,下车见报载“国军已攻下张家口”,不禁惊叹地对记者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导致“和平已经死了”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党拒绝与中国共产党和谈 B.国民党不断扩大内战规模 C.美国等国际势力的插手 D.中间派无法左右国民政府 答案B 41947年7月23日,毛泽东电令:“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大

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建立根据地。”此电令发出时,人民解放军正在( ) A.进行战略反攻 B.进行辽沈战役 C.进行淮海战役 D.进行平津战役 答案A 5山东莱东县农民唐和恩老人使用过的一节竹棍上,刻着他在解放战争时期支援前线所经过的路线:莱东—平度—临淄—蒙阴—临沂—徐州—萧县—宿县等地,包括了山东、江苏和安徽三省的有关城镇和乡村的地名。从以上路线可知,老人参加了( ) A.孟良崮战役 B.辽沈战役 C.平津战役 D.淮海战役 答案D 6“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引自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这首诗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 B.诗中的“百万雄师过大江”是指与国民党展开战略决战 C.“天翻地覆”是指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D.占领南京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答案C 7下图是南京“总统府”办公桌上的台历,它用黄铜铸成,透过历史的尘埃还能看到上面写着“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它在此作为历史的见证定格为永恒。这一天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 A.人民解放军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B.人民解放军取得了三大战役的胜利 C.人民解放军发起了渡江战役

【精品】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7课 启蒙运动 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7课《启蒙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欧洲启蒙运动的背景和特点,掌握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通过阅读启蒙运动思想家的言论材料,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料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的异同,培养学生归纳和比较的能力。 通过对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和重大影响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及启蒙运动的影响 难点: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展示先贤祠图片。 巴黎,一座闻名于世的繁华大都市,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而去巴黎的游客无不被一座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先贤祠所震撼。古朴的建筑,浓厚的文化氛围,非凡的事迹,涤荡着来这里参观的每一个人。至2002年11月,共有70位对法兰西作出非凡贡献的人享有这一殊荣。而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则位列其中。在卢梭的墓碑上刻着他自撰的铭文:“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爱自然与真理的人。”而在安葬伏尔泰的灵柩车上,人们写着这么一句话:“他是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他使人类理性迅速发展,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然而,两人生前命运坎坷,为捍卫真理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他们高举着理性主义的大旗,在专制主义、教权主义、特权主义盛行的西欧,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给尚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这就是欧洲伟大的启蒙运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聆听那些反封建斗士的呐喊吧。 [讲述新课] 一、探源启蒙运动(课件1—6) 什么是启蒙? “启蒙”在法文中即为光明、智慧之意。启蒙思想家认为:过去的时代在天主教会和世俗封建主的统治下是迷信和无知的黑暗时代,而启蒙运动就是要从黑暗进入到智慧和光明的时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 (2)优质教案

第17课解放战争 【课标要求】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宏伟历史意义。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概述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进行革命斗争的主要史实,如重庆谈判、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重点进攻、战略反攻、三大战役、北平和谈、渡江战役等,理解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宏伟历史意义,提高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相关材料的补充,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了解内战爆发的背景,掌握观察阅读、获取信息的学习方法。 图表展示人民解放战争的阶段和概况,学生活动探究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提高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加深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宏伟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史实的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重庆和谈和三大战役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出的例外方式的努力,代表了广漠人民的意愿,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具有严重的作用;经过斗争,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这一胜利对中国和世界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难点: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理解新民主主义胜利的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面临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意愿出发,赴重庆与国民党和谈,表明了争取和平的由衷。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中国命运,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详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这一问题理论性较强,学生不简易理解。 三、教学内容安排(1学时) 第一目“内战的爆发” 教学要点:①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②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③政治协商会议;④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第二目“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教学要点:①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②三大战役。 第三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宏伟胜利” 教学要点:①北平和谈;②渡江战役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③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 1.导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权利法案》的制定和责任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和英国资产 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和作用;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感悟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的历史渊源 和时代背景,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分析相关历史资料,培养学生概括历史和观察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在 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景再现、阅读史料、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和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从《大宪章》的签定到《权利法案》的制定,使学生认识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 立过程是非常漫长而复杂的,从而认识到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一唯物史观。 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的、客观的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发展 和完善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阶段性产物。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权利法案》和责任制内阁 难点:君主立宪制的概念和特点,君主、议会、内阁的相互关系及各自作用。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案例故事 故事一“沉默”的女王 2014年,88岁的英国女王已经登基整整62年了,先后有13位首相得到她的任命。她从不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人认为这是她得以保持英国王室地位的主要原因。 故事二20年来女王首次要求加薪

2010年5月,英国女王要求加薪。据悉,王室开支一般每十年与政 府沟通一次,不过女王已经20年没有提出过加薪要求,而其间英国物价上涨了80%。对女王加薪的要求,英国共和党的竞选经理史密斯指出,这一要求是“国家的耻辱”。 英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为什么要如此的限制王权?既然限制王权又为什么要保留国王呢? 【讲授】材料 从传统中走来--13世纪《大宪章》和议会制度-------政治传统 《大宪章》最为精髓的条款是: 一、…… 二、“若不经同等身份的人的合法裁决和本国法律之审判,不得将任何人逮捕囚禁、不得剥夺其财产、不得宣布其不受法律保护、不得处死、不得施加任何折磨,也不得令我等群起攻之、肆行讨伐。”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中体现出英国怎样的政治传统? “王在法下”、“王在议会中” 图示13--17世纪英国的权力分配。 【讲授】英国革命的原因、过程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原因) “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 而非法律创造国王。”他在向议会讲话 时公然说道:“除了上帝,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 ----摘自〔英〕詹姆士·斯图亚特《神权》(1603年) 二、在革命中妥协------“光荣革命”(过程) 【讲授】《权利法案》 在传承中创新----《权利法案》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优质教案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 维系现代社会正常运转的两大支柱,一是民主,二是法制。新课标必修1第二单元第1课介绍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第2课介绍古代罗马的法制,这正是

现代民主法制的源头,学习好这两课显得十分重要。 罗马法指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它对维系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后世尤其是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以及近代各国的立法都影响深远。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 三、教学重点: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国家机关的统治所起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电视剧《别动我的抽屉》有这样一段剧情:贝蕾收到了同班男生米乐的情书,她把情书锁在了自己的抽屉里,匆忙中却把锁给锁歪了。母亲田枫打扫房间时看见锁歪的抽屉,终于忍不住打开它,发现了女儿的秘密。田枫不敢去问女儿,只好冲她发些无名火,贝

蕾却很快就发现了妈妈偷看过自己的“情书”。母女俩生平第一次爆发了强烈的冲突…… 你怎样看待贝蕾这种情况呢? (1.多数人反感并谴责父母的行为。2.个别人理解父母的行为。) 生甲:这是父母在关心我们,没什么。生乙:我觉得我们应该理解父母。 生丙:我觉得父母侵犯了我们的隐私,违法了。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父母偷看子女们的信件违背了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隐私权。其实,现代社会的法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法制。 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给学生案例: 罗莫洛是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莫落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罗莫洛的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

第三单元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悉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民主政体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 (2)记忆重要的历史人物\重要政治文件及主要内容。 (3)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特点和渐进式政治改革的特征。 (4)了解英国代议制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经济原因。 (5)历史地、客观地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它的建立和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相对君主专制而言是一种进步。 过程与方法 (1)布置学生分组预习:总结本课知识要点,课堂展示评价。 (2)阅读材料和进行中西政治比较,分析英国封建时代议会的特点。 (3)阅读《权利法案》的内容摘录,分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权力分配情况和实质。 (4)师生讨论,探究英国确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的历史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的基本史实,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2)培养教育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地、客观地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它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阶段性产物。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局限性,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和普选权的广泛性。 难点 英国代议制的形成与发展及代议制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内阁制中君主、首相、责任制内阁之间的关系。

导入新课 新华网伦敦6月27日电:英国执政党工党新任领袖布朗27日下午应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邀请前往白金汉宫,接受女王授权组建新一届内阁,并从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手中接受御玺,正式就任英国首相。 现年56岁的布朗自1997年工党执政以来一直担任财政大臣,与布莱尔一起被视为工党的两位“设计师”。 布朗准备在就任后进行1997年以来最大规模的内阁重组,为工党在下次大选中“应对来自保守党的威胁”做好准备。 新课学习 从上述电文中就英国的政治体制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1.政治制度及权力部门之间的关系:责任内阁制、政党政治、元首世袭制、君主立宪制等。 英国国王是怎样统而不治的? 一、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王权至上到受到法律限制;君权神授到议会主权。 1.《大宪章》——宪法的雏形 1215年6月15日清晨,几十个英国贵族来到伦敦西北的温莎堡。他们要向约翰国王递交一份请愿书,要求国王保证:遵守法律,不得再侵犯贵族们的权利。贵族们已做好准备,谈判一旦破裂,他们的随从和铁甲骑兵将全军出动,向会场冲锋。出乎意料地,国王浏览了请愿书后竟表示了同意。于是《大宪章》诞生了,全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宪法的雏形诞生了。 (1)目的:为了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和保护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益。 (2)内容:学生阅读有关《大宪章》的内容,分析《大宪章》主要表达的思想。教师强调这是英国第一次明确国王也必须服从法律,没有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这是后来《权利法案》的先声。 (3)《大宪章》诞生的意义 这是全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宪法的雏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规定的封建贵族权利已逐步演化成普遍的宪法权利;它树立了一条光辉的原则,即:法律高于国王之上,连国王也不得违反!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6课完整教学提纲

第6 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学案 年级:学科:主备人:组长: 【学习目标】: 1、了解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识记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作用 3、掌握罗马法对世界各国立法的影响及局限性。 4、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 【学习重点】: 简析罗马法的含义、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实质及其影响 【学习难点】: 习惯法与成文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习惯法: (1)背景: (2)特点: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3)局限:贵族常常随意解释法律,保护自己,损害 _______ 利益。 2.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1)特点:内容广泛,条理清晰。 (2)作用: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 _____ 利益得到保护3.公民法

(1)适用时间:罗马共和国时期 (2)适用范围:罗马公民 知识点二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 1. 从公民发到万民法(1)原因:①罗马帝国征服过程中,矛盾显现出来。 ②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 ③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④______ 在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 (2)形成:①罗马帝国的_____ 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 ②______ 编纂法典,进行法律解释,充实罗马法律。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与适当 的司法保障。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世纪,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的法 律。 2. 罗马法体系完成:6 世纪,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编纂汇编成《》。 知识点三维系统治影响后世 1.维系统治: (1)积极性:①它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 ________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②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 ____________________ 。 (2)局限性:保护___________________ ,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2. 影响后世: (1)对近代欧美国家的 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 产生了重要影响。 (2)资产阶级把罗马法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二、小组合作探究 1、材料一共和国初期罗马并无成文法。习惯法的解释和司法权的行使完全属于贵族,这些权利也成为贵族压迫平民的手

人教版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

《解放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重庆谈判、全面内战、三大战役、北平谈判和渡江作战; (2)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局特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 (4)通过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5)通过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合作与交流中探究问题。教材中提到的探究的重要问题,可以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完成。 (2)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情景的设置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教师提问或者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初步对所学习内容能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共以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尽力争取和平。中共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2)通过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不可屈服的,中共是领导人民抗战的坚强核心,以此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共的思想感情。

重点和难点 重点 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三大战役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难点 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抗战胜利以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两大政治力量——国民党和共产党,政治信仰不同,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两党从合作走向对抗,从争取和平民主走向内战,决定中国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斗争在政治战线和军事战线上同时进行。 新课学习 一、争取和平民主阶段: 1、重庆谈判: (1)背景: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烽烟不断,人民一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生凋敝、苦不堪言。现在抗战胜利了,苦难应该到头了吧,应该可以在民主和平的环境建设家园了吧。然而遗憾的是,一个人却在磨刀霍霍,积极准备发动内战。这个人就是蒋介石。当然蒋介石也知道民心不可违。正当他为了战争借口冥思苦想的时候美国特使赫尔利向蒋介石献计:“蒋委员长可否给毛泽东发个电报,邀他来重庆共商国是。如果他拒绝,你可以接二连三地发电报邀请他,充分显示你的诚意。如果毛泽东明确表示不来重庆,拒绝和谈,你就可以向全世界宣布,共产党不要和平。你就可以大加讨伐,而不负任何责任。”蒋介石闻听此言,眼前一亮,觉得此计甚妙。决定采取这一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连续三次电邀“特请毛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同时摆出一副“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这样一种关心民生疾苦的嘴脸。 【问题探究】蒋介石喊和平只是一个幌子,为什么蒋介石还要三次电邀毛泽东谈判?其电邀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2020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第6课 随堂

第二单元第六课 一、选择题 1.(2019·无锡高一期末)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中的《神圣法》规定:“火葬的柴薪不得用斧头削平,不得在死者之前放置没带药的饮料。”这反映出《十二铜表法》(A) A.带有比较浓厚的原始色彩 B.落后于当时社会发展水平 C.仍保留习惯法的某些特征 D.力图显示氏族贵族的特权 [解析]材料中“《神圣法》”“火葬的柴薪不得用斧头削平”“不得在死者之前放置没带药的饮料”说明《十二铜表法》带有原始宗教色彩,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故B项错误;材料所列出的这些具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体现不出习惯法的特征,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突出这些规定适用的人群,所以并不能显示氏族贵族的特权,故D项错误。 2.《十二铜表法》颁布后,一般人并不知道法律具体规定,完全由祭司集团确定哪一天是黄道吉日可开会或可开庭。因此,罗马史学家李维说,罗马“市民法深藏于祭司集团的神龛之中”。这一现象说明(B) A.罗马法的实施须倚借神的权威 B.贵族仍主导着共和国的司法体系 C.市民法操作程序繁琐缺乏变通 D.罗马法已渗透到共和国的各个角落 [解析]“一般人并不知道法律具体规定,完全由祭司集团确定……”“市民法深藏于祭司集团的神龛之中”表明以祭司集团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仍然掌握着法律解释权,仍主导着罗马共和国的司法体系,故B项正确。 3.罗马帝国212年颁布的《卡拉卡拉敕令》,授予帝国所有被征服者公民权,享有罗马公民的法律地位。上述规定有利于(A) A.稳固帝国的统治B.保护奴隶利益 C.缓和贵族和平民的矛盾D.区别公民与非公民 [解析]“授予帝国所有被征服者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有利于解决版图不断扩大的帝国境内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从而稳固统治,故A项正确;罗马法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材料中“所有被征服者”是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而非奴隶,故B项错误;该敕令缓和了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矛盾,而非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故C项错误;材料中“授予帝国所有被征服者公民权”表明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

第17课解放战争学案 17.1 内战的爆发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内战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通过内战背景的研讨交流,使学生分析内战爆发的必然性,提高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研习展示,认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方针调整的原因及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掌握观察阅读、获取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进一步加深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认识 【学习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学习难点】重庆谈判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一、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内战的爆发 1、重庆谈判: (1)背景:①国民党: ②共产党: (2)成就: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 ①内容: ②不足: 2、政协会议: (1)召开: (2)内容: (3)结果: 3、内战爆发: (1)爆发:

(2)战略防御:①战术: ②战果: 二. 小组合作探究: 1.抗战胜利后的各方态度 材料一:(美国)在中国所追求的长远目标是推动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亲美政府,而短期目标首先是“阻止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 ———《美国外交文集》(1)问题:美国在二战后对中国抱有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想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是,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 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蒋介石谋士陶希圣原话 材料三: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如彼不能…… 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 ——1945年9 月20日,蒋介石给各战区司令长官密电 (2)问题:蒋介石所发出的和谈邀请到底隐含着什么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中国的老百姓,足足有三十多年没有享受过和平的日子,一面受敌人的侵略,一面不断内战,……我们对于战后和平的期望,就象饥饿的人等 饭吃那样的急迫……我们反对内战,不管用什么法律来解释,我们还是 要反对,如果内战,全中国人民都要遭受无穷的损害…… ——1945年8月,《新华日报》上发表的一封读者来信(3)问题:饱经战火摧残的中国老百姓的希望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战后,(中国)需要在广泛民主的基础上……成立 ……联合政府……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 自由、统一、民主的新中国。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4 (4)问题:注意时间,请问在抗战胜利以前,中共就已提出什么目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案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多极化趋势和对世界的影响、欧盟的形成和扩展、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过程和原因、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崛起等基本史实,培养学生综合探究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相关资料的补充,理解法德关系的改善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关键,初步掌握从国际政治格局、国家利益、大国关系等方面分析国际关系发展演变的方法。 (2)概括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分析日本经济发展原因,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 难点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二战后初期,美苏凭借强大的实力划分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形成了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不过这种格局并没有维持很长的时间,随着战后欧日经济的恢复和快速发展,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对美国的霸权提出挑战的力量越来越大。独立后的中国综合国力不断上升,其他第三世界的国家在反殖反霸斗争中逐步走向联合,对美苏两极格局产生了重大冲击,世界开始从两极向多极发展。 新课学习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设问:50年前的欧洲是一片废墟,但是50年后的欧洲不仅可以跟日本媲美,而且还可以跟美国大哥抗衡!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欧洲的联合 1、原因: 师生互动:欧洲的联合的原因是什么? (1)现实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它要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有力影响,必须联合起来。 (3)政治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 美苏“冷战”开始后,西欧国家逐渐认识到,必须走联合的道路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和获得发展。 材料一如果我们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否则,欧洲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 ——《阿登纳回忆录》(4)思想因素:欧洲传统的统一思想的影响 材料二“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维克多·雨果 (2)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2、联合过程: 问题探究:西欧国家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联合的?欧洲一体化有什么特点? (1)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促使政治宿敌法德之间的矛盾化解。 (2)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3)欧洲共同体成立:

历史必修一第17课

第17课解放战争 【学习目标】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难点:重庆谈判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学法指导】 1.合作学习:在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中,分成小组开展互助性学习,充分交流,相互借鉴。2.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自主分析,尽可能动手、动口与动脑结合起来。 预习案 【预习内容】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 原因:国民党,内战准备未完成,采取 “”的策略;共产党,为 了。 2.结果:10月1 0日签定了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协议。 二、解放战争 1.战略防御:(1)全面内战爆发(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2)1946夏-1947春人民解放军采取方式粉碎国民党的全 面进攻(3)1947年春开始,国民党军队对和实行重点进攻,几个月后,又被人民解放军粉碎。 2.战略反攻:1947.6,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3.战略决战:1948.9-1949.1中共连续发动 了、、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4.胜利:北平和平谈判: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 出“求和”声明,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在新年献词中号召。但为 了,减少人民的痛苦,4月,中共在北平与国民党进行谈判,双方达成 《》最后修正案。但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议上签字,和谈破裂。 5.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开始,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接着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新民主主义革命取 得。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国内:标志着中国近百年来历史的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2.世界:改变了世界,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力量,鼓舞了世界 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 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探究案 【探究内容】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国民政府反动统治,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3课程标准(人教版)细化方案 泾川一中高二历史组 仙碎林曹宝红赵应岐 2015年1月6日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张“知行合一”。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李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七单元)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七单元)第七单元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现代:全世界) 自查点: 美苏冷战的标志、表现和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标志? 20世纪中后期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 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 20世纪末开始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原因: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特别是国家利益的尖锐对立而破裂。 2.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947年的“杜鲁门主义”公开宣称要干涉他国内政,是美国“冷战”政策正式开始的标志。马歇尔计划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表现,其实质是通过经济援助,加强对西欧的政治控制。1949年美国策动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体现。 苏联和东欧国家针锋相对,1949年成立经互会,以对抗马歇尔计划;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3.局部热战:1962年发生古巴导弹事件;亚洲地区发生

“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欧共体)与日本的崛起,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这种经济的多极化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也是对美苏两极格局的冲击。 2.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了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3.西欧与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以及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共同构成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 3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 .两极格局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 2.多极化趋势加强: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不可能建立单级格局、形成独霸世界的局面,因为世界多个政治经济力量崛起,正在对美国形成制约。 3.当今世界格局:世界政治格局从近期看,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并还将继续下去;从长远看,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优质教案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课标要求】:⑴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⑵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⑵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回顾工业革命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革命活动的学习||,培养坚持真理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探索献身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难点:对教材摘引的《共产党宣言》的有关资料的理解||,巴黎公社的性质及失败原因||。 【板书设计】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1、历史条件 (1)经济前提: (2)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 (4)实践活动: 2、诞生——《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标志: (2)主要内容: (3)意义 二、巴黎公社——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1、背景: 2、经过:1871.3.18-- 3.28--5.28 3、革命措施: 4、失败原因: 5、性质和历史意义: 6、历史教训: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20世纪末的2019年||,先是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的“千年第一伟人”||。这一命题进行了校内的征询、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而似乎早已被习惯公认第一的爱因斯坦却屈居第二||。随后||,英国BBC广播公司||,又以同一命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的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优质教案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光荣革命”。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经过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斗争,1688年的“光荣革命”标志着这场革命的完成。第二,《权利法案》与责任内阁制。1689年3月,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对王权的限制和议会所拥有的权利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政治体制,即君主立宪制。这种由议会制约王权的政体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国家体制,是资产阶级责任内阁制的雏形。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它作为资本主义的政治上层建筑,发挥了对经济基础的积极反作用。马克思得出结论:“正是随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在英国才开始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巨大发展和改造”。 二、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的过程,使学生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2.通过对《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形成等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历史的、客观的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三、重点、难点 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特点及作用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展示两张人物图片,“布莱尔”,“伊丽莎白二世”,问:这两张图片上的人物分别是谁?他们的身份又是什么? 生:布莱尔,英国首相;伊丽莎白二世,英国女王。 师:在英国,首相是议会权力的最高代表,有关国家的一切重大事务的决定权悉数掌握在议会手中,女王只是名义上代表英国出席一些礼仪性的活动,并无实权。英国的这种特殊政体叫君主立宪制。那么这种政体是如何在英国确立的,它的确立对英国产生了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课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学设计 安徽省灵璧中学张占先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方面: 1.掌握“光荣革命”的基本史实 2.掌握<<权利法案>>的制定和责任内阁形成的基本史实 3.掌握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和特点,作用 <二>能力方面: 1.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探究体验练习,培养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 3.通过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的基本史实,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 曲折性 2.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地客观地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 立,她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阶段性产物. 3.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 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4.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局限性 二教学重点: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及特点的分析理解与掌握 三教学难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议会民主制的特点 四教学构想与方法(多媒体教学) 1.历史溯源----图片再现“光荣革命”的过程,体会“光荣革命”与君主 立宪制建立的关系. 2.历史新貌----相关材料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权利法案>>内容\核心\作 用.同时学以致用 3.历史荣光----情境设置,学生演示,再现难点议会民主制下各机构权利关 系. 4.探究学习,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音乐\图片导入---听着悠扬的爱尔兰风笛,欣赏着美丽的英伦风光,今天我们要跨越时空, 一起去追溯大西洋彼岸英国的那段光荣历史,去了解英国创新的一种民主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 图片导入:展示英国女王图片 师:英国是什么政体的国家?与之相类似政体的还有哪些国家? 生:君主立宪制国家,与之相类似的还有日本(导入日本天皇图片)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师:是的,英国是最早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而日本也是具代表性的君主立宪国家.从古代希腊罗马到近代欧美,西方哲人一直在探索:权力应当如何行使才能至善而合乎正义?漫长的探索因国情各异而呈现出的民主制度多样化特点。在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在美国确立了联邦制共和政体,在法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在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各国都依据自己的国情建立了适合本国人民的民主方式,但总的趋势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所谓代议制就是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其两大主要表现形式一是民主共和制,一是君主立宪制,他们是当代社会政治文明的标志。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节《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那么,君主立宪制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特点?它对我们今天的政治制度产生了哪些影响?这就是我们在本课探究的内容。 导入教材课题----第七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the establishment of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system in england 图片导入本课知识四大板块:历史溯源\历史新貌\历史荣光\延伸拓展 图片导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英国首相布朗 师:他们究竟是谁在统治英国? 生:(各有所答.) 师:我们先将他们放一放,不急作出答案. 讲授新课之历史溯源-----光荣革命 师:提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我们必须先了解英国传统的议会制度(导入早期英国议会图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