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北京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2013北京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2013北京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第1部分绪论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学科性质?

研究对象:①自然界的辩证法;②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③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辩证法

基本内容:

㈠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㈡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

定义: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学科性质:

(1)哲学的分支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属于哲学门类:科学技术哲学,一门关于理论思维(辩证思维)的学科)

(2)中间层次

在科学与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的位置上,是联系二者的纽带和桥梁,是具有中介学科特点的一个哲学学科。(自然辩证法与哲学、自然科学之间的层次关系:哲学自然辩证法各门具体科学技术)

(3)交叉学科

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不是孤立的,它不仅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也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

(4)综合性和开放性

第2部分自然观

1.人类自然观的演变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相互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主要靠观察和思辨,缺乏科学的根据作为基础,具有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特点。

(2)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自然界的种种现象不能得到科学的解释和验证,使得宗教神学的自然观被为宗教神学服务的经院哲学占据了统治地位,是科学的黑暗时代。

(3)近代形而上学(机械论)自然观: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以数学和实验为手段的近代自然科学发展了起来。但是当时自然科学只有天文学和力学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就,已知认识主要是对机械运动的认识,使得这个时代的自然观不可避免地带有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特征,只是孤立静止的看待世界。

(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第一次工业革命,由机械化大工业生产过渡时,以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发表为诞生标志,并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不断地接受着检验和发展;其核心是联系、发展;其主要观点:①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②自然界是永恒运动的;③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体;④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相互关系:

(1)自然观的产生和一定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人类自然观受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而自然观对科技的发展起着推动或是阻碍的反作用;(2)每一种自然观都不能摆脱历史的局限性;(3)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也不断的接受着检验并不断得到发展。

2.近代前期为什么会形成机械论的自然观?

(1)受当时生产水平较低、科学水平不高影响。

17-18世纪的自然科学,处于近代科学发展的初期阶段,所搜集到的材料还不足以说明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发展、变化。

(2)受当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

当时只有研究宏观物体的力学发展的比较完善,成为带头学科,人们用研究

力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去认识自然,将其分割,孤立静止的研究,导致形而上学。

机械论自然观的特点:(1)坚持人与自然的分离(2)坚持去研究自然界中存在的严格决定的因果关系(3)自然界的组成是不可分割的微粒:还原论(4)机器的隐喻代替机体的隐喻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背景?

关于自然界的统一性(普遍联系):

(1)物理学:19世纪40年代“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提出,电流、电磁感应的发现,化学电池的发明;

(2)化学:1828年维勒人工合成尿素,1870年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

(3)生物学:细胞学说——1838~1839年,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施旺分别提出植物、动物细胞学说;

关于自然界的发展演化:

(1)天文学:德国科学家康德(1755)、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1796)分别独立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

(2)地质学:英国地质学赖尔在《地质学原理》(1830)一书中以丰富的材料论证了地球地层渐变的理论;

(3)生物学:进化论——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理论。

(4)物理学:热力学第二定律突出了物理世界的演化性、方向性和不可逆性。

18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等重大发现以及自然科学的其它成就,越来越深刻地揭示出自然界的辩证法。这就使得一方面有可能在这种接连而来的发现的纷乱状态中建立起联系,从而使他们条理化,另一方面,自然科学除了从形而上学思维复归到辩证思维,已经没有别的出路。正是在历史发展的这种必然过程中,也是为了适应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需要,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及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的宝贵遗产和人类文明史中一切有价值的成果,创立了自然辩证法。总而言之,正式由于科学技术的

发展,人们才打破了孤立静止地观察世界的方法,推翻了形而上学自然观,使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取代形而上学自然观成为历史的必然.

4.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如何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举例说明)(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从科学上证实了时间与空间、时空与物质的本质联系,以及时空与运动不可分割;

(2)普朗克的量子论揭示了微观物理时间中不同于宏观物理的新概念,阐明了事物与场的辩证统一;

(3)分子生物学把对生命的研究由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解开了生命活动和遗传现象的秘密,大大深化了辩证生命观;

(4)非线性自组织理论、混沌理论等现代自然科学,特别是系统科学的发展,一方面揭示了系统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另一方面也为揭示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原因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揭示出自然界物质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立体的因果网络,是系统的、整体的因果关系。

(5)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还深刻地触及了自然界运动和演化的方向问题,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又一项重要内容。

5.分析系统、要素、结构、功能、环境等概念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含义:

(1)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并与周围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

(2)要素:指组成系统的各个具有一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单元。

(3)系统的结构: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与组织方式的综合。

(4)系统的功能:指有特定结构的物质系统在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

(5)系统的环境:指与系统的组成元素发生相互作用而又不属于系统的所有事物的总和。

相互关系:

(1)系统与要素是整体与部分关系,但其有着本质属性区别,是一种耦合关系;

(2)结构决定功能,功能的改变又引起结构改变;

(3)系统的功能不仅依赖其要素和结构,还依赖于环境;

(4)单有关于要素、结构、环境中某一方面的认识都不足以逻辑地推出系统的功能;

(5)要完备地规定一个系统,必须要有要素、结构、功能和环境这四个方面。

6.系统的层次性?系统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

系统层次性: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以系统方式存在着,由于组成系统的诸要素的种种差异,使得系统组织在地位与作用、结构与功能上表现出等级秩序性,形成了具有质的差异的系统等级,这种等级差异性就是系统的层次性。

系统层次间的辩证关系:自然界的物质系统层次多种多样,他们之间有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关系,表现为间断性和连续行的统一,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1)物质系统层次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间断性是指各物质系统层次是分立的、不连续的;不同层次的物质系统

在质量范围和空间尺度范围方面各有不同;各自具有不同的结构,并往

往发挥着不同层次的系统功能;各自遵循的运动规律也是不同的。

●连续性是指物质系统层次之间的分立不是绝对的,他们之间存在着紧密

联系,并能够相互转化。层次之间具有从属关系;每一个层次的物质系

统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和相邻层次的物质系统发生转化;多个层次之间发

生着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物质系统层次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有限性:对于每一个具体层次的物质系统来说,其在质量范围、空间尺

度、结构和功能等方面都是有限的;

●无限性:对于整个自然界来说,对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层次的认识是不可

穷尽的。任何一个具体的物质系统层次,都只不过是无限的自然界物质

系统层次系列上的一个“关节点”。

(3)层次结构的因果链

●上向因果链:低层次物质系统作为原因,可以在高层次系统中引起一定

的结果,可以决定高层次物资和系统的特有规律;

下向因果链:高层次物质系统对低层次物质系统的限制和影响;双向因果链一方面造成了层次之间的差别,另一方面也沟通了层次之间的联系。7.如何用耗散结构理论解释系统新的有序状态(或稳定性)的形成?耗散结构形成的条件?

耗散结构的含义: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可能从原来的无序混乱状态,转变为一种时空或结构有序的新状态,这种有序状态需要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才能维持,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称为“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理论为物质系统稳定性的由来提供了一种科学的说明,从而表明物质系统稳定性的产生和耗散结构的存在是密切相关的。从状态上看,耗散结构的存在本身就标志着系统处于结构上的“稳定状态”;从生产条件上看,耗散结构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开放系统,即与环境有物质、能量交换的物质系统,这也正是作为物质系统稳定性存在的必不可少的一种活动;从过程上看,耗散结构的产生过程是一种自组织形成的过程,它的形成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物质系统稳定性产生并得以保持的内在原因。当然,物质系统的稳定性是动态的,是相对于一定范围而言的。超出这个范围,原有的稳定性就会失稳,涨落将支配系统的行为。这种涨落被一定条件所巩固时,就会出现新的稳定状态。也就是说,随着控制参量的变化,系统会经历稳定失稳再稳定的演化历程。在变化了的时空结构中,又会出现新的涨落。

耗散结构形成的条件:

(1)远离平衡态;

(2)开放系统:与周围环境有信息、能量交换;

(3)形成有序结构的各要素之间必须有非线性的相互作用;

(4)系统中存在正反馈,推动系统走向有序;

(5)有涨落和突变。

非平衡态混沌的特点:

(1)对初始值特别敏感;

(2)确定性系统中的内在随机性;

(3)不是简单的无序,也不是筒仓议一下的有序运动,而是一种“混沌序”,而且此混沌具有普遍性;

(4)非平衡过程产生的混沌是一种奇异吸引子;

(5)混沌区出现分数维数;

(6)混沌区出现无穷嵌套的自相似结构。

自组织理论的相关内容(不问不答)

自组织理论主要有: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哈肯的协同学理论;艾根的超循环理论

自组织理论的启示和意义:从还原论到整体论的转变,从线性观到非线性观的转变,从崇尚解析方法向重视非解析方法的转变,确定论和概率论两套描述体系从对立到沟通

协同学含义:研究对象是系统那个从初始稳态经一系列不稳定过程,演化为宏观上具有自组织行为的新状态的一般规律。

混沌态指:具有确定演化规律却无法预测演化结果的系统。

耗散结构理论为物质系统稳定性的由来提供了一种科学说明,从而表明物质系统稳定性的产生和耗散结构的存在是密切相关的。

(1)从状态上看,耗散结构的存在本身就标志着系统处于结构上的“稳定状态”;

(2)从产生条件上看,耗散结构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开放系统,即与环境有物质、能量交换的物质系

统,这也正是作为物质系统稳定性存在的必不可少的一种活动;

(3)从过程上看,耗散结构的产生过程是一种自组织形成的过程,它的形成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物质系统稳定性产生并得以保持的内在原因。

(4)当然,物质系统的稳定性是动态的,是相对于一定范围而言的。超出这个范围,原有的稳定态就会失稳,涨落将支配系统的行为。当这种涨落被一定条件所巩固时,就会出现新的稳定态。也就是说随着控制参量的变化,系统会经历稳定——失稳——再稳定的演化历程。

自组织理论的方法论启示

(1)改变了传统的科学观念,为思维模式的改变提供了工具。(选择新目标、

追求新范式)

(2)协同学中序参量概念及方法的应用意义深远。对过程中主要因素和主要环节的把握,对协同性与竞争性相互转化的新认识。

(3)为“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统一”的理解提供了认识基础和途径。

(4)为质变研究提供了方法

8.自然物质系统演化的基本图景及规律?(宇宙、星系、恒星、地球)宇宙及天体的起源与演化图景:宇宙经历了基本粒子形成阶段,元素起源阶段,实物阶段,宇宙未来阶段。? 恒星演化经历了星际弥漫物质、星云、原恒星、引力收缩(红外星)、主序星、红巨星,脉冲阶段,或超新星爆发阶段。

地球演化的基本图景:天文时期,地质时期,地壳运动。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基本图景:简单小分子合成有机小分子,合成生物大分子,结合成原始生命,进化成细胞,多细胞体,生物、细菌的分别进化。

规律:整个自然界的演化发展是由一系列转化构成的过程集合体;矛盾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根本动力;渐变与突变是自然界演化的基本方式;运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并遵循运动转化守恒定律;自然界的循环发展呈现周期性。运动转化守恒定律是自然物质系统演化发展的普遍规律。

9.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什么说人与自然必须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核心是什么?

人与自然关系:

(1)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以人的实践活动作为连接纽带的对象关系,这种关系既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影响着人类自身时代更迭的不断进化,也影响着自然界的演化。

(2)人与自然的这种对象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人必须依赖自然界而生存;另一方面,作为人的对象的那部分自然界也由于人的存在和活动而改变着其面貌。

(3)实践是人和自然界对象性关系的纽带。原因:首先人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是人的第一个实践;其次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认识自然;再次,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

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改造自然。一方面,实践是人具有能动性的一个基本标志,具有能动性的实践活动是人区别于其他一切自然存在物的主要特点;另一方面,人又具有受动性,人的认识活动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约,人只能在正确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地规定和协调自己的实践活动。

协调发展原因:人类通过实践改造自然的一切活动及扩大人工自然的全部努力,就其直接目的而言都是为了给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但是人类实践活动所导致的后果,特别是其远期和间接的后果,却往往达不到人类的初始目的,甚至适得其反。就自然界而言,在演化的过程中其本身存在着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并时刻都在努力的吸收、净化、转换人类对环境所造成的各种影响。在人类生产水平、技术水平很低的条件下,人类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作用还是有限的,不致出现全球性的生态环境的改变。但是随着人类生产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的干涉能力得到空前的提高,在全球经济总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时,自然界所面临的问题也达到了空间尖锐的程度。现代人类对自然平衡的干预已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不同水平上的自然平衡都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引出了一系列的全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自然灾害问题。

第3部分科技观

1.科学技术的含义、体系结构,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

科学的含义:

(1)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科学是根据已知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即一整套的原理、定义、定律、公式等建立起来的探索未知世界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2)科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3)科学是一般生产力,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而科学的应用是直接的生产力;

(4)科学是一种方法,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手段;

(5)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科学是一项社会化的事业,具备一定的社会组织形式。

科学的特征:客观性、系统性、探索性、重复性、继承性、物化性

技术的含义:技术是人类有目的的利用自然规律,在创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

技术的特征:统一性、中介性、动态性

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

区别:(1)目的任务不同。科学的目的和任务在于认识和解释自然及其规律,属于由实践到理论,即由个别到一般的转化过程;技术的目的和任务在于把理论变为发明创造,变为直接的生产力,属于由理论向实践,即由一般到个别的转化过程。(2)根本职能不同。科学的根本职能在于认识自然;而技术的根本职能在于改造世界。(3)评价标准不同。科学判定要讲是非,讲真理性标准,要淘汰谬误;技术评价要讲合理,讲效应性标准,追求效用效率。(4)效果不同。科学会导致人们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解放;而技术则会引起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结构的转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5)工作主体不同。从事科学研究的是科学家;从事技术发明的是工程师。

联系:(1)科学与技术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反映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2)科学与技术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3)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还表现在科学与技术的互动。

体系结构:关于科学技术体系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这种研究基本上有两个角度:一是研究整个科学技术的整体结构;二是研究每个科学部门的局部结构,即某一学科内部的精细结构。

(1)功能结构:这种结构按照科学研究目的、侧重点的不同,把现代科学技术划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

(2)整体结构:是指不同类型的科学部门所构成的最基础的一级结构。2.科学技术观与科技道德的关系。

科学技术观是关于科学技术及其发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的看法。

科学道德是科学主体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或应该共有的精神气质。科学活动作为社会活动,其活动主体即科技工作者必然要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制约和影响。

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是真与善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伦

理观念在总体上是进步的。?科技道德是搞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品质,良好的道德促进可续技术的发展。科学精神、品质、内在在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道德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3.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与发展模式。

科学的内在机制

●不同理论学说之间的矛盾:“氧化说”战胜“燃素说”,“分子运动说”

战胜“热素说”

●科学实验与科学理论的矛盾:科学理论源于科学实验,如原子分层

结构,DNA双螺旋结构是从科学实验得到的;科学理论指导科学实验

●科学的分化与综合的矛盾:学科多达2000多种

●科学的继承与创新的矛盾:细胞学说→细胞核→染色体;核酸→DNA

技术的内在机制

●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技术目的就是指在技术上为实现社会需求而

对技术发展方向和技术功能所作的设定;技术手段是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是实现技术目的的物质条件,包括各种工具和活动方式。

●技术转移与技术综合:技术转移是指技术从拥有者一方流动到需求

者一方

科学的发展模式

●带头学科更替和科学中心的转移模式:机械力学→化学、物理学、

生物学→微观物理学→控制论、原子能科学、宇宙航行学;汤浅光朝科学中心转移论,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平均周期为80年。

●普赖斯指数——逻辑增长模式:知识总量呈指数递增,但只能说明

近现代发展,不能预测未来; 波普尔伪证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问题1→猜测性理论→除错→问题2,但强调演绎反对归纳; 库恩历史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形成范式)→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范式战胜旧范式)→新常规科学……,但这种理论排斥其他科学发展模式,夸大非理性因素;

●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的科学发展模式: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

阶段→科学研究纲领的退化阶段→新的进化的研究纲领取代退化研究纲领

的阶段→新的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但过分强调对“硬核”的保护,而对科学发展中观察和实验所起作用认识不足。

技术的发展模式

●动力模式:社会需要→技术的开发和发展→新的社会需要→新技术

的开发和发展;

●生命周期模式:初创时期(新技术萌芽,技术进入较长时间的缓慢

发展时期)→加速时期(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加速发展,进入加速增长期)→成熟时期(新技术经过加速之后,进入正常生长时期)→饱和时期(技术水平接近极限,在平衡中潜伏着新周期的开始) →另一新技术的产生;

●扩张模式(技术梯度递进模式;技术跃升发展模式);

●其它模式

4.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科学技术与社会既是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是一对辩证关系。相互促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二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1)科学技术推动物质文明的昌盛: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劳动方式的转变;提案高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2)科学技术推动精神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推动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推动着哲学观念的变革和思维方式的进步;推动着社会民主的扩大、文化的繁荣、教育的普及和道德水准的提高。(3)科学技术在存进社会变革中起重大甚至决定作用: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结构改革;促进生产关系改革;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动。

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

(1)社会诸要素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经济:经济体制、经济实力、生产水平

政治:社会制度、体制与政策、政治制度、政治形式

教育:教育发展、教育普及

文化:哲学思潮、价值观念、宗教

(2)社会需求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导向、选择、调控)一方面,社会的需求不断地推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只是社会需求的被动反映,他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还会重创社会需求。

相互制约表现在:

(1)科学技术应用的两面性:原子弹,氢弹等高端武器;

(2)科学技术的发展受社会伦理道德水平的制约:克隆人等。

李约瑟难题: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注重实用的价值取向;整体直观的思维方式;“西学东源”的自我陶醉;封建专制的政治与政策。

5.谈谈你对科学技术价值的看法。

科学:解释价值;预见价值;认识价值;观念价值?技术:经济价值;社会文化价值

科学技术价值论

(1)科学技术的中性论与价值论?认为科学技术本身和科学技术的应用是两件不同的事情,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或价值中立的;认为科学技术本身并不都是价值中立的,不能把科学上的是非与人们的情感、欲望和行为截然分裂开来。(2)科学技术价值观中的矛盾?科学技术的应用价值是好的,或主要是积极的(乐观主义);科学技术的应用技能由正面的效应,又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乃至主要是消极的(悲观主义);科学技术的应用有两面性,科学技术是双刃剑。

科学技术是蕴涵着价值的社会事业,科学技术的正面价值包括物质文明价值-精神文明价值-政治文明价值-生态文明价值和社会变革价值等。科学技术负面价值既表现在对物质文明的损害,又表现在对精神文明的危害,实现对科学技术价值的合理利用,应树立科技-经济-社会与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大协调发展观,建立科学技术运用的社会控制机制,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科技发展与人的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以及人-自然和社会的综合协调。

实现科技发展与人的协调,树立发展科技以人为本的思想,把科技发展同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这一崇高目标联系起来“严格把握科技运用的伦理尺度”科学技术的合理运行,需要人类时时把握科技发展的伦理范围"科学无禁区!应用有界限1人们对真理的探求虽永无休止!但科学活动和科学的运用则必须有伦理尺度!以防科技被不合理地运用2如滥用#误用和恶用3"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完全取决于人类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本身"在人与技术之间!后者永远是工具和手段"因此!要发展以人为中心的科技!进行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的生产!从而避免人适应技术#人受技术压迫等现

象的产生"

6.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原则,这两个原则的关系。

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

必须确立科技、经济、社会与自然的整体观念,这是协调发展的思想前提; 必须建立一种自觉的社会组织,这是协调发展的社会前提;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的发展,这是协调发展的科学前提。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

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想,既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也从哲学观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几乎是全方位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并将此类规则与关系在不同时段或不同区域的差异表达,包含在整个时代演化的共性趋势之中。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的战略,必然具有十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哲学内涵。面对实现其战略目标(或战略目标组)所规定的内容,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具体条件,去规定实施战略目标的方案和规划,从而组成一个完善的战略体系,在理论上和实证上去寻求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满意解”

7.关于实施循环经济等问题。

循环经济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核心原则和重要评价指标,是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资源化(Recycle)活动,简称“3R”原则。

低碳经济的科学内涵包括以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以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应用为核心;以法律制度、政策措施和市场机制为保障。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都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和总结,都是当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存危机严重困扰人类进一步发展时,人类做出的深刻反省和对发展

模式的及时纠正。两者均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宗旨。

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的基础,发展循环经济必然走向低碳经济,两者都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然路径,体现了人类在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中的不断进步,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哲学观。不论是循环经济还是低碳经济,其实现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武汉市应该从各个方面推动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建设,实现两者从“相互促进”到“协同发展”,再到“实质融合”,以此形成社会经济发展的“两型化”

8.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有关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早在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里所阐述过,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是在批判和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是其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它不仅强调自然的优先地位的同时,更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辩证关系。如今我国正处于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时期,我们要站在新的视角,用全新的观点来深刻领会和挖掘整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胡总书记的报告中明确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是对恩格斯生态文明理论的一种高度概括和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作为根本对立、超越资本主义的高级的社会形态,其政治合法性除了人民民主的民意合法性、社会的宪法之治的程序合法性这一现代性的政治合法性以外,主要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历史合法性,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决定的。如果把社会主义社会定位于生态文明,现实的社会主义可以获得双重合法性。一方面,从肯定意义上看,社会主义制度在历史合法性上,获得了从人类文明演化意义上的进一步的论证:社会主义制度是适合新的生态文明的崭新的社会形态;另一方面,从否定意义上来看,把社会主义定位于生态文明,站在生态文明的立场揭露生态危机的资本主义制度根源以及资本主义制度与生态系统的不可调和性,否定资本主义制度的合法性,这必然强化了作为资本主义对立面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合法性。

同时,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辨证法提出了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内在统一的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以及人与自己和谐的具有“自然——人道主义”的文化精神的理想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将是一个被超

越的暂时的历史阶段,取代资本主义的是一个具有自然——人道价值理念的生态文明的社会形态。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的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他是人向作为社会的人即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自身的复归。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任何自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与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它知道他就是这种解答。”马克思所说的实际上是一种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以及人和自己之间3种和谐关系的生态文明形态和社会形态。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从根本超越了现代性的范式,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以人为调控者的内在有机统一相互依存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的有机的身体。“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形影不离的身体。”“说个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不可分离,这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己本身不可分离”。恩格斯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人们实践越多,就“愈会重新地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存在了,这种观点是从古典古代崩溃以后在欧洲发生并在基督教中得到最大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充分肯定自然界与人的生存的内在统一关系前提下,强调自然界对人的现在性地位,认为人要生存,就要解决吃喝住穿问题,就要从自然界取得生活资料,这就有了人和自然发生关系的“生产力”。马克思不是简单地强调人和工具在生产力中的地位,而也重视“自然的生产力”。马克思指出:“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即劳动在无机界发现的生产力,和劳动的社会生产力一样,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马克思在评述重农学派时指出:“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他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如何,在这个部门内,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马克思在考察地租问题时指出:“在农业中问题不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率,而且还有由劳动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劳动的自然生产率。可能有这种情况:在农业中,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经济补偿甚至还补偿不了自然力的减少,这种补偿总是只能起暂时的作用,所以,尽管技术发展,产品还是不会便宜,只是产品的价格不致上

涨得更高而已。”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自然与人类的辩证统一关系还进一步表现在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之中,其中最突出表现为自然对于人类社会的基础作用。

首先,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正是由于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和生产提供第一源泉,于是在生产实践中,人类不仅生产出满足自身需求的物质财富,而且在生产劳动中形成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所以说,人类社会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最终根源于感性的物质自然界。

其次,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离不开自然界。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已经了解,人类实践尤其是物质生产实践中所涉及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均是来源于自然界的,包括作为生产实践主体的人,也是自然界有机整体中的一部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所以自然界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就具有了绝对重要的意义。

最后,人与自然的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恩格斯认为,作为社会历史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主要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的方式,但也包括全部社会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我们不难看出,以上的地理基础即为感性的自然。生产方式中的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它的不断变化和发展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由此推动了人类历史的不断进步。三、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最终价值取向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全球性生态危机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面对日益严峻的自然生态问题,对于我国而言,在人口绝对数量的巨大压力下,如何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建没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呢?首先,促使人的认识维度的转变,并力争在实践中践行。

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不是单纯地最大限度的增加人们的物质财富,而是要将人们从异化的人物关系中解放出来,使人发展成为具有精神涵养和生态意识的全面的人,以生态的人取代单项的经济的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的和谐相处。其次,要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各种产业生态化。对于科技而言,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充分肯定科技对于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他们把科学技术称之为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是在历史上起

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技的进步为人们快速地从自然界中攫取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科技利用的功利性和利己性,给自然界带来的是严重的破坏,同时自然把这种破坏又转移到人类自身。与科技悲观论者不同的是,马克思恩格斯科技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可以通过科技的发展,通过促进产业的生态化的途径得以解决,最终实现自然和人类需求的良性循环。

马克思主义从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的层面上认为要变革不适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马克思恩格斯曾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人类历史进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并且还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紧密相连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带来物质财富巨大增加的同时,也给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性的破坏,要求以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的呼声亟待引起文明全人类的关注。马克思恩格斯指明在未来共产主义的条件下,人的全面的发展和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才能得以实现。

综上可知,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自然与人和自然与社会辩证统一的实践意义基础上的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更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和生态思想,不仅科学合理地阐明了人与自然的合理关系和应有关系,更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是我们解决当前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的行动指南。我们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思想

9.科学、技术与工程概念辨析。

科学的含义和特征科学的含义和特征科学的含义和特征科学的含义和特征(P13) 含义:第一,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系统化、理论化知识。第二,科学不仅仅是知识体系,而且是一种生产知识的特殊的认识活动。第三,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广义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思维科学,而狭义的科学则特指自然科学。特征特征特征特征:1.科学的解释性和预见性2.科学的精确性3.科学的可检验性4.科学的可错性或可变性5.科学的系统性6.科学的主体际性

工程的基本含义工程的基本含义

广义的工程即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如211工程、希望工程等,狭义的工程特指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我们把工程界定为:人们综合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技术的方法与手段,有组织、系统化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具体实践活动,以及所取得的实际成果。

科学、技术与工程的一体化发展趋势

1.科学活动的技术化和技术活动的科学化:科学活动的技术化既指科学活动中包含着技术活动,又指科学研究需要应用技术手段和工具,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依赖于实验技术上的突破。技术活动的科学化既指已有的技术经验知识借助科学理论指导而形成系统的技术知识体系,并上升到技术科学,又指技术进步以科学发展为先导,技术上的重要发明通常直接来自基础科学研究的成果。

2.工程活动的技术化和技术活动的工程化:技术活动的工程化是指技术活动已经和工程活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技术活动成为工程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相适应,在工程活动中,技术因素也成为不可或缺的因素,甚至工程活动的主体就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3.科学、技术、工程的互相融合:科学、技术、工程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综合表现就是科学、技术和工程的一体化。西方国家工业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的兴起,就是适应了这种综合化、整体化的发展趋势。这类组织形式集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与推广于一身,在工程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开发出科技成果,并将其直接应用于工程实践

科学、技术和工程的联系和区别。

三者关系:①科学的本质是发现②技术的灵魂是发明③工程的核心是建造。

科学。科学含义:①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②科学不仅是知识体系,而且是一种生产知识的特殊的认知活动。③科学也是一种社会监制。科学特征;①解释性和预见性②精确性③可检验性④可错性和可变性⑤系统性。

技术。技术含义:①技术活动②技术成果。技术特征:①技术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②是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的统一③是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的统一④本身有从潜在形态到现实发展的过程。工程。工程含义:(狭义)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工程特征:①目标是社会实现②按照一定目标与规则对科学技术进行动态整合③通过技术集成实现创新④工程本身是复杂的系统。

10.论科学家和科学研究成果的社会评价系统和机制。

科学的辉煌成就,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进步,似的卡学家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到了19实际,科学的荣誉系统和奖励体系开始形成,并随着科学的发展逐步健全和完善。从此,那种处于好奇、自发的科学活动开始消失,科学家寻求社会承认,争夺科学发现的优先权、归属权已成为科学发展新的特点。事实上,科学的奖励这堵与科学家寻求社会承认构成了科学共同体运行的动力机制。科学的荣誉系统和奖励体系是对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和科学能力社会承认的外在表现形式。他对科学家的研究行为构成一定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一个科学家想要获得社会对其研究能力和科学水平的承认,就必须在前人的基础上获得独创性的科学成果,这也是科学家工作动力之所在。

11.论科学技术共同体。

科学共同体的形成是科学作为社会组织的基础和核心。科学活动中通过相对稳定的联系而形成科学劳动的一种组织形式,它能独立自主地承担与其相适应的学术活动,有自己的章程、宗旨、规章制度。

基本行为规范:普遍主义;公有主义;不谋私利精神;有条理的怀疑精神性质:特殊的分层机构,本质是权威机构

谋求“成果——承认”是科学家行为的内在激励因素,也是庞大的科学共同体能够得以灵活运转的不竭动力。

棘轮效应/马太效应:“大人物”越来越权威,“小人物”不受重视

12.论科技伦理的一般原则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

科学伦理规范:“乌普斯拉规范”(1)科学家应该保证他们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及其应用后果不致引起严重的生态破坏;(2)科学家应该保证他们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及其应用后果不会对我们这一代及我们的后代的生存安全带来更多的危险,不予国际协议中提到的人类基本权利相冲突;(3)科学家应该认真地估价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并对其产生的后果承担特殊责任;(4)当科学家断定他们正在进行或参加的科学研究活动与这一伦理道德规范相冲突时,他们应该中断他们所进行的研究活动,并公开生命他们做出这一判断的理由。?科学的社会功能:科学应致力于扩展确证无误的知识;科学应为社会实践服务;?科学道德的主要表现:科学家研究行为的正当性;科学家从事科研活动的责任性;?工程师的责任:对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1.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简述其主要思想。 ●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古代朴素自然观特点 (1)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古代自然哲学家从直觉出发,从整体来观察自然界,形成了自然界是由基本物质构成的认识,对世界的本原做出了实质上是正确的回答。 (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认为自然界及其构成自然界的本原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二是看到了自然界矛盾的两个方面,看到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古代思想家对世界的认识是笼统的和模糊的,达不到分析和解剖的精确程度,因而他们的自然观难免具有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等特点。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性质与局限性 (1)机械性: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的。认为自然界的运动不存在偶然性,运动的原因在于外力的推动。 (2)形而上学性(3)不彻底性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存在,物质运动在量和质的方面都是不 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认识自然要遵循客观性原则。 2.结合所学专业,分析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 (1)建设创新型国家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重大举措。首先它是实现新阶段发展目标的需要。本世纪前半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建设创新型国家 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改革开放 以来 我国的生产技术主要依靠引进 是奉行一种“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 而实践证明 核心技术不可能引进 是靠市场买不来的。在21世纪一个国家经济的兴衰 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的信息技术水平。 (2)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国家的任务 既反映了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 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 具有重大 的战略意义。 ●自己做的贡献: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去奋斗,青春只有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 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新世纪的大学生,要进一步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的目标,确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志向,努力成长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的人。

自然辩证法试卷

一、简述题(每小题7分,共计35分) 1.请简述唯物论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答:唯物论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是:世界是由物质及其现象所构成的;人的正确思想是对物及其物质现象的反映。(4分)衡量或判断一个思想是否是真理的标准就是:这一思想是否客观准确地反映了物质及其现象的真实情况。(3分) 2.对科学命题的证实为何是不可能的? 答:因为构成科学理论的命题是无时空限制的全称命题,其外延所指称的分子对象是无穷的,(4分)人们不可能用有限的经验现象去证实一个指向无限时空和无穷分子对象的命题。(3分) 3. 请简述人类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其解决办法。 答:生态危机根源于人类所持的绝对中心主义认识论及其行为模式:把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当作“改造者”,是典型的人类绝对中心主义的表现,视万物为“白云苍狗”,一切为了人的需要,彻底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人类在动物谱系中扮演了一个贪婪而无节制的物种角色。(2分)但是,另一方面,人类的思维及其行为特征又不可能不是自我指向的,故而,人类又不可能不以自我为中心,在此情形之下,我们只能通过自我反省而选择一个相对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2分)解决之道是:大智若愚,人对自然作用一分自然也对人反作用一分。“克己复礼”,修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克己,指克制人类的不恰当的欲望;礼,是指自然界的秩序。寻求替代能源。共同行动。(3分) 4. 请简述技术哲学的主要思想内容。 答:对于发明者来讲,技术就是他生命力量的象征,是生命智慧的确证;技术本身就是目的,因为他在发明感受到了此在不同于历史中的彼岸,生命就是每分每秒,发明让他感受到了存在的意义与快乐。发明使他超越了历史,他达到了一个前人不曾达到的智慧高峰,他因此成为了技术史上的一座高峰。(1分)(1).首先,人是动物谱系中的一个分支。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也适合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动物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自己的身体直接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则不同,人是通过制造工具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将自然物质转化成自己的身体部分的外部设备。(1分)(2).动物是通过自己身机能的进化来获得与其他物种的竞争关系;而人则是通过“代具”——工具系统,来获得进化的力量。技术进化,即表现为工具系统的改进、更新和代替,从青铜器、铁器刀具到枪支、原子弹等等,工具系统体现了人的智慧水平的代际提高。技术进化,实际上就是人作为动物谱系的分支系统的进化。(1分)(3).技术进化是围绕着一个由某种特定技术的具体化而产生的平衡点,即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技术是由相互关联的技术事件构成的集群。技术创新具有集群特征。(1分)(4).技术具有时间性、历史性、自我理解特性和实际功利性。时间性,即是说,过去的技术并不属于此刻的我,我的发明或创新是对前辈智慧的替代力量,我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座山峰,后人必须从我这里超越过去。我的技术既是历史的绵延,也是技术史的改写者,是对过去的超越,是未来的起点。自我理解特性,即我的技术即能为他人所理解和应用,改善他人的生活,为他人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我不仅享受到了作为创造者的快乐,我也享受到了作为创造者的那种交换权力(收入回报)。(1分)(5).普罗米修斯原则代表着技术为人类造福的积极因素;而厄庇墨透斯代表着技术的负面因素。法国思想家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认为,厄庇墨透斯代表遗忘、造成过失、欠思考、愚蠢等;普罗米修斯代表沉思、反思、智慧。(1分)(6).人类是双重过失——遗忘和盗窃的产物.人类早期阶段是圆满的起源,然后是沉沦.人类缺乏动物的原始性生理缺陷,所以才需要技术来弥补。(1分) 5. 请简述科学共同体的作用。 答:近代科学具有群体特征,科学是由一群人围绕着共同的兴趣与领域,进行探索未知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辨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通有何方法论意义?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题答案整理

e a n d A l l e i 2012《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5. 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5.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6.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7.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8.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科学的三种类别。3′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2、科学技术的三种哲学反思。3′ 对科学进行辩护-捍卫科学;对科学进行批判-质疑科学;对科学进行审度-必要的转换 3、《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和知识体系。4′ (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2)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3)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4)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正、负)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4、《自然辩证法》的学科由来和学科性质。2′ (1)由来: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萌芽形态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则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共同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成就的科学总结,特别是十九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最新发展和最新成就的科学总结,同时也是恩格斯本人多年刻苦学习和精心研究自然科学的科学总结。有关《自然辩证法》的材料是恩格斯1873─1886年这一时期写成的。整部著作没有写完,并且在恩格斯生前没有发表过。 (2)性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5、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类型。3′ 系统层次观,进化历史观,持续发展观 6、系统的基本特点。4′

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 7、“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8、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2′ 科学: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一般生产力。 技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直接生产力。 9、四大产业体系的分类。4′ (1)第一产业体系(农、林、牧、畜、渔); (2)第二产业体系(制造、采掘、建筑、运输); (3)第三产业体系(通信、商业、金融、医疗、饮食、公共服务); (4)第四产业体系(科学、文化、教育、咨询) 10、科学的五大解释。5′ (1)知识体系:发展着的认识 (2)认识活动:科学研究活动 (3)社会建制:科学家共同体 (4)思维方式:科学方法 (5)精神气质:科学精神 11、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的内容。4′ 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 12、科研选题的四个原则。4′ 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13、获取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2′ 科学观察方法;科学实验方法 14、科学实验的主要方法。4′ (1)纯化和简化研究对象(减法实验):与隔离有关。 (2)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加法实验)。 (3)再现和重演自然过程(过程模拟实验,乘法实验1)。 (4)替代物理过程和数学关系(结构模拟实验,乘法实验2) 15、整理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4′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仅供参考 版权归医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所有 1 自然辩证法资料 1.自然辩证法的形成与发展 1、古代自然哲学 包括:(1)原始形态的朴素自然的自然观,如:神话形态的自然观,巫术形态的自然观; (2)理性形态的自然观,如:中国古代的周易,道,元气论,阴阳五行学说,古希腊哲学。 古代的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等都曾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但是当时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自然科学,人类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反映了对自然界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辨证法的认识.古代自然哲学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终于开始运用自己的理论思维去探索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孕育了许多在以后科学发展中得到证实的天才预见.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 2、欧洲中世纪的自然观 以神学和宗教为主要形式,在这段时期内,人们经历着理性与信仰的战争,人匍匐在人造的神脚下,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理性为信仰服务。这段时期也是理性与信仰共存的时期,也有理性的战斗,如伟大的奥卡姆剃刀认为,只有自明知识和证据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知识不依赖于权威。中世纪的自然观被宗教和神学黑暗的统治着。 3、近代自然观:包括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论。

到15世纪,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了近代自然科学振兴的伟大历史时代。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动论》,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理论》以及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不仅摆脱了神学的束缚,也克服了古代自然哲学的缺陷,它把自然科学建立在观察试验的基础上,并把观察实验方法和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结合起来,使自然科学在17和18世纪获得重大的进展。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机械论自然观,这种自然观把宇宙看成是一架巨大的机器,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按机械决定论的原则发生因果关系,其特点就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因此,是一种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自然观。 18世纪下半叶开始,发生了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发展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自然科学从搜集经验材料阶段开始进入对这些材料进行理论概括的阶段,它的长久打开了形而上学机械论自然观的一个个缺口,一次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变革来临了。 4、现代自然观:以辩证法为形态,在继续进化之中。 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自然科学的三大理论的发现(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深刻的揭示出自然界的辩证性质。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的宝贵遗产和人类文明史中的一切有价值的成功,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在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创立了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是人类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发展历史中划时代的变革。 5. 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发展 (1) 列宁对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列宁总结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特别是物理学的一系列成就给哲学思想领域带来的深刻影响, 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著作中精辟的回答了这些问题,丰富和发展了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版)知识交流

《自然辩证法概论》2012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6.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2.如何理解辨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6.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自然辩证法 2、《自然辩证法》 3、大爆炸宇宙学 4、悖论 5、自然观 6、科学精神 7、人文精神8、科学素养 9、地质学史上的“水火之争” 二、简答题: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怎样理解它的各项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 2、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是人文精神?它们在本质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3、从古代到现代,人类自然观的发展经过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第二章人类文明的起源 一、名词解释: 1、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学说 2、罗塞塔石碑 3、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4、哈拉巴文化 5、阿拉伯数字 二、简答题: 1、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个国家?他们的历史有多悠久? 2、为什么人类文明的曙光最先出现在世界的东方? 3、北纬30—40度之间的地球曾经孕育了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为什么后来都衰落了? 第三章西方文明的起源 一、名词解释: 1、古希腊荷马时代 2、亚历山大东征 3、希腊化时代 4、缪塞昂学院 5、亚里士多德 6、盖伦 7、托勒密8、欧几里德 9、苏格拉底的讽刺10、阿基米德 11、民族大迁徙12、罗马帝国的分裂 13、欧洲中世纪14、罗马性格 15、希腊气质16、阿拉伯帝国 17、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二、简答题: 1、除四大文明古国外,在古代世界科技史上做出过贡献的国家还有哪些?请按顺序写出它们的名字。 2、亚里士多德认为,科学产生的三个首要条件是什么?古希腊创造的四大科学体系是什么?为什么古希腊人能够创造出这样的科学体系? 3、科学史家怀特海在评论阿基米德被罗马士兵杀害一事时曾说过怎样意味深长的话?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4、请简述以古希腊人为代表的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 5、为什么古希腊人辉煌的科学成就后来会被欧洲遗忘?

2017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技术创新?它有哪些机制?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不同于技术发明,它主要是指技术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成功应用。技术创新包含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它是技术进步的基本形式。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是当前我国科技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所在,国家创新系统是市场经济架构下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环境。 技术创新的机制 技术创新的机制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层次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它主要是从国家竞争力考虑;企业层次主要是指,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创新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并对社会经济发挥作用的机理和原理,它主要是从企业竞争力考虑。 2.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的想法。 (1)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 (2)人与自然的关系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中国和世界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以及随之产生的废物也大幅度增长,为了取得长期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的环境恶化很严重,加上庞大的人口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这些都对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重大障碍。这些都导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一)人口方面的挑战(二)资源方面的挑战(三)生态环境方面的1、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峻2、自然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峻:(1)水污染严重2)大气污染严重(3)土地污染严重(4)固体废物问题严重(5)噪声污染(6)电磁污染(7)光污染(8)热污染 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改变观念,科学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科学地协调、改造自然,善待自然,改变过去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其次要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最后要唤起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这条道路同时是十分艰难的,首先经济实力薄弱是一大障碍,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要达到这一点尚需长期努力,最后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更加严重。虽然有上述不足,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只要中国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3.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及复习题

1.自然辩证学科的性质和任务。 (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学问。) (性质: 属于哲学任务: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启迪,以帮助和促进而不是替代科学技术的认识与实践. )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方面: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自然科学观——关于自然科学自身发展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包括自然科学的性质结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自然科学方法论——关于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一般方法论。)2.人类自然观发展的几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古代朴素的自然观(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思想,粗糙,笼统,神秘) 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大倒退) 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的自然观(新旧交替的阶段) 近代机械的自然观(唯物但是机械)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的,联系的) 早期的自然观被马克思主义称之为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它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了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终于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出现,意味着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为自然观的进一步发展开启了大门。 近代机械自然观,是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的。它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按规律运动着的,但用纯粹力学的观点来考察和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认为自然界是一部机械,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 在唯物论方面,由于对自然界在细节方面认识的深入,有利于坚持自然观的唯物主义立场。在机械论方面: 一、将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认为宇宙、人都是机器,抹杀了独特性。 二、外因论,力学,力是使物体状态改变的的原因,所有物体的变化都是外力作用的。 三、机械决定论 虽然它在坚持唯物论方面比古代有了一些进步,但是其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却是人类对自然界总体认识上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并没有如实地反映自然界的本质,从而也就不可能把唯物论坚持到底。 18-19世纪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及其在各个领域涌现出的一系列的重大发现,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建立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 在人们面前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自然图景: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运动发展变化的,并不是如形而上学者所宣扬的那样,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从而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

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考4道,5分每题) 1、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 2、系统: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3、涨落:由大量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所构成的体系,总是经常不断地受到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扰动,扰动会使得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对客观状态的微小偏离,这种微小的偏离就叫做涨落。 4、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和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5、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6、科学语言:科学语言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从日常语言(自然语言——它一般地描述人们的感觉、经验和内心的感受)中提炼出来的,自然语言是它的基础。 7、科学问题:科学问题(Problem)是指科学认识过程中需要回答而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又无法解决的矛盾。科学问题的提出是有条件的,和它提出时的知识背景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它是时代的产物。 8、科学假说: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科学假说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9、科学共同体:所谓科学共同体是指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共同观点、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家集团。这一科学家集团的成员受到过大体相同的教育和训练,因而有共同的探索目标和评判标准。 10、类比:类比方法是指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一个(或一类)对象具有其他的性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个(或另一类)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的方法。 11、灵感:灵感通常是指突然出现的一种具有创新性认识内容的模糊观念,它之所以令人感到神秘,主要是因为它的出现不是事先就意料到的,而是突然到来的。 12、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是长期的、全局的、支持全球人类持续进步的道路。 13、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时,思维能不拘一格地从已有的信息中尽可能扩展开去,朝着各种方向去探索各种不同的解决途径和答案。 14.对称性破缺:原来具有较高对称性的系统出现不对称因素,其对称程度自发降低,这种现象叫做对称性自发破缺。 二、简答题(考5道,8分每题,重点:2、4、6、7、10、11、16、17、18)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和社会。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三种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科学的本质,科学认识的过程;形成科学理论的一般方法;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科学理论的发展。 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技术的本质和结构;技术认识和技术方法;技术价值和技术社会观;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 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及其和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2、系统思维方式的含义及其基本思路 (1)定义所谓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做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2)系统思维方式的思路这种思维方式认识对象的基本思路是: 第一,把对象作为其构成要素以一定的联系组成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整体(系统)来考察,从整体、部分、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中揭示对象的整体性质和运动规律。它首先从整体

《自然辩证法》 复习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 绪论---P12: 1. 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第一章P50 3. 系统的涵义是什么?如何描述一个系统?如何理解系统的普遍性? 4. 电子也是一个系统,你如何看待? 5. 如何理解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6. 系统的结构在何种意义上决定功能? 第二章P96 1. 如何理解有序与无序?如何理解熵? 3. 如何理解自组织与他组织? 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吗? 4. 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需要什么条件? 5. 系统的演化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你如何看? 12.如何理解系统的“突现”性质? 第三章P114 1.全球性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是什么? 2.评论生态中心主义的主要观点。 3.简述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思想。 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第四章P131 1. 如何理解科学?科学是自然科学吗?何为人文社会科学? 4. 为何科学的哲学研究成为理解科学本性的重要方面? 第五章P150 1. 科学事实与经验事实和客观事实的区别是什么? 4. 观察渗透理论说明观察完全是主观的吗?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 5. 如何正确认识观察实验中的机遇问题? 第六章P180 1. 演绎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中的问题是什么? 2. 归纳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中的问题是什么?如何正确看待归纳法? 3. 为什么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4.科学问题有哪些来源? 5. 科研选题有哪些基本原则? 6. 回溯推理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第七章P202 1. 科学假说的特征和作用是什么 2. 在科学假说的检验中证实、确证与证伪之间的关系怎样? 3. 证伪一个科学理论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吗? 5. 如何看待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 6. 如何区别科学与伪科学? 第八章P230 1. 技术的基本界定可以从哪几方面加以理解 2. 技术人工客体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对于理解技术设计有什么意义? 4. 技术与科学的关系如何理解?技术与科学的区别核心是什么? 第九章P253

自然辩证法试题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研究生课程) 第一章 ?一、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公认的观点认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哲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自然科学本质及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自然科学客观,又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研究方法论,还包括数学及其它具体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部分;自然辩证法主要包含自然观、自然科学论、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 ?二、简述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主要流派以及学术观点? (1)、逻辑实证主义:20世纪初英?海森堡、爱因斯坦明确界定了科学的对象,认为科学研究的对象都是可以通过实验来证实的。 (2)、证伪主义:波普尔强调思维创新、反向思维;指出科学发展的模式为:P1-TT-EE-P2; (3)、历史主义:英?Kuhn库恩于1982年《科学革命的结构》提出科学发展的模式为:前科学-范式-反常-危机-革命-新模式 三、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其主要内容?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共分六个部分: 1、自然辩证法的《导言》 论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历程和成就,阐述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产生有其必要性;“十九世纪以来的重大科学发现,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个缺口,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自然科学与哲学;主要论文《〈反杜林论〉旧序》、《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 论述了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关系,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方法论指导,研究者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哲学思维才能在研究过程中避免盲目性,少走弯路,排除唯心主义,宗教神学的干扰,加速研究进程,科学为哲学提供资料和依据; 3、《辩证法》 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重点强调了辩证法是客观的,包括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三大规律为: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五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性与可能性; 4、物质的运动形式;主要论文:《运动的基本形式》 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揭示了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内在联系,并指出科学分类是以对象的运动形式为依据的。 5、各种具体科学中的辩证法;主要论文:《运动的度量——功》、《潮汐与摩擦》 重点探讨了各门具体科学中的重大问题。 6、劳动创造人论;主要论文《劳动在从猿向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论述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间架起了桥梁,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第二章 一、结合古代自然观的具体成就,简要说明古代自然观是朴素唯物主义同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古代自然观是由三个部分构成:探讨世界本源的元素论;探讨物质结构的原子论;探讨天体运行规律的宇宙论。 ⑴元素论。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赫拉克利特的“活火说”,中国的“八卦”、“五行”学说,认为某些具体的 要素组成了世界万物,并且这些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⑵原子论。包括留基伯-德谟克利特原子说,伊壁鸠鲁的原子,卢克莱修的原子论-《物性论》。认为世界是由 原子微粒构成的,并且用原子的重量、吸引和排斥这对矛盾以及其他力学原因,解释了事物的形成和消失。 ⑶宇宙论。对天体的形状和状态进行了描述及勾画提出了宇宙无限的概念。 这些思想以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事物为本源,解释其他万物现象的产生及存在。从事物出发,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解释世界状况问题上,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进行解释,具有鲜明的辩证法特征。即实现了朴素唯物主义同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二、简述中国古代“八卦”、“五行”学说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思想; 1、中国的“八卦”学说最早出现在《周易》中,分乾、坤、震、坎、离、兑八种,分别对应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八种自然物作为构成万物的本原;认为世界上万物都是由这八种要素构成的,这是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又将这八种要素分为两个层次,乾、坤为阴、阳,其余的六种是由阴阳交互生成的,由这八种要素相互作用,生成万物;即阴阳对立,但阴阳以不同比例结合以可形成其它事物,矛盾存在其中。通过阴、阳的相互交互来解释事物的产生、发展及消亡,这是辩证法的思想; 2、中国的“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构成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这五种物质作为构成万物的元素,以此说明自然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提出“五行”相生相克和无常胜,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排斥,相生对应着统一关系,相克对应着对立关系,这是辩证法的思想; 三、试比较L---D原子论与伊氏原子论的异同?(论述)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和答案

1、什么是技术创新? P 2 2、简述科学家、发明家和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P 2 3、任何形成企业创新的激励机制 P 3 4、试分析产业革命实现的重要机制与社会条件P 4 5、如何理解社会因素对技术发展的选择作用 P 5 6、简述技术发明过程及其方法论特点P 5 7、试述远古时期以来农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P 6 8、工业文明时期主体性的张扬对于环境保护有什么样的影响P 6 9、自然界的价值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些价值?P 7 10、古代人类中心主义、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评述 P 8 11、难于操作的理论进步—动植物解放论与动物权利论 P 9 12、所有生命都是道德关心的对象—生物中心主义 P 9 13、觉醒的“激进主义”—大地伦理学和深层生态学 P 10 14、如何重构人类的主体性以更好地保护环境? P 10 15、如何看待“增长的极限”和“没有极限的增长”?P 11 16、科技解决环境问题的限度 P 12 17、单纯的经济增长观的主要内涵是什么?它可能带来哪些问题? P 13 18、可持续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什么?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应该是怎样的?P 13 19、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人口问题有什么不同? P 13 20、稳定经济的主要内涵是什么?从物质经济走向非物质经济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P 14 21、消费主义文化对于环境保护意味着什么?P 14 22、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角度说明现代科学为什么会造成环境问题? P 14 23、机械自然观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P 16 24、机械论自然观与近代科学的发生有什么关联?P 16 25、牛顿的自然哲学与18、19世纪的科学发展有何关联?P 17 26、机械还原论有何局限性?P 18 27、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是如何一次次冲击机械论自然观的? P 18 28、如何理解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 P 18 29、科学试验有何特点?它在科学研究的意义何在? P 19 30、科学理论的内涵是什么?它具体有什么样的功能? P 19 31、为什么科学始于问题? P 20 32、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有何区别? P 20 33、科学理论评价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P 21 34、科学理论演变的基本动力是什么? P 21 35、反科技的思潮的特点是什么?应如何评价? P 21 36、如何理解科学的社会规范? P 22 37、试述科技与社会各子系统的互动机制 P 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