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国演义》与三国戏来看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人物形象之比较

以《三国演义》与三国戏来看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

人物形象之比较

摘要

《三国演义》书中刻画了近二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经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则被塑造成一位“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主要以个人恩怨为前提。刘备则被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小说《三国演义》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接受元杂剧三国戏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其中的许多人物性格都是以元杂剧三国戏为基础再稍加改造的。

关键词:三国演义三国戏人物形象比较

宜顺论文网https://www.360docs.net/doc/8414925958.html,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

书中亦刻画了近二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经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则被塑造成一位“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主要以个人恩怨为前提。刘备则被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小说《三国演义》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接受元杂剧三国戏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其中的许多人物性格都是以元杂剧三国戏为基础再稍加改造的。

一、孙夫人的形象

元杂剧三国戏中的孙夫人英姿飒爽有之、自主精神和反抗意识有之、作为夫人的贤德有之、深明大义则未必,小说《三国演义》中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基本上承袭了元杂剧三国戏。

1、元杂剧三国戏里的孙夫人形象

元杂剧三国戏《两军师隔江斗智》里的孙夫人形象。也许是受元代戏曲普遍女性形象的影响,孙夫人也是一个向往美满婚姻生活、具有反抗意识的的女性形象。试看下面这两段:

[仙吕点绛唇]每日家费神思。怎言心事。则我这裙儿祬。掩过腰肢。(梅香云)小姐这等瘦了。着梅香没处猜那。(正旦唱)何曾道半霎儿闲针指。

[混江龙]论你个梅香伏侍。那些儿寒温饥饱不宜时。(梅香云)小姐。芙蓉面。杨柳腰。这般标致。谁人近得。(正旦唱)你道我这面呵还赛过芙蓉艳色。这腰呵不弱似杨柳柔枝。有时节将彩线纂成新样谱。有时节向绿窗酬和古人诗。常则是嫔风作范。女诫为师。慵妆粉黛。净冼胭脂。兀那繍簾前几曾敢偷窥视。(1)

这是定计之前待嫁闺中的孙夫人,分明是又一个杜丽娘!青春年少貌美、轻易不出闺门,因什么心事而瘦呢?可想而知,是闺怨,向往美满的婚姻生活在这里初露端倪。但这样的一位闺中弱女子却又是“平日侍婢们都是佩着刀剑的”女

中英杰,这两者是其具有反抗思想的基础。接着往下看:

[后庭花]我本待诵雎鸠淑女诗。怎着我仗龙泉行剑客的事。你只怕误了周元帅在三江口。哎。怎不想断送我孙夫人一世儿。(2)

听孙权说明结亲原委后,便想到了自己的终身,这已表明了她的内心非常不愿意,孙权靠她是靠不住的。再看下面的内心表白:

[ [耍孩儿]从来不出闺门里。羞答答怎便将男儿细窥。则我这三从四德幼闲习。既嫁鸡须逐他鸡。只见目睛转盼能过耳。手臂垂来直至膝。赤帝子真苗裔。暂时间蛟龙蟠屈。少不得雷雨腾飞。(云)我只笑那周瑜好痴也。你自家没智识索取荆州。却将我送到这里。你须要做的功劳。我为甚来倒替你守寡一世。

[二煞]??(云)我哥哥好狠也。这一座荆州。直恁的中用。把我许了人。又要我去害他。难道你妹子害了一个。又好另嫁一个。哥哥。亏你就下的那。(3)到了荆州,见了刘备之后,更加坚定了她的想法,更加觉得与她一生的美满婚姻相比,顺从孙权是非常不值得的,表现了她极强的主见性和反抗性。接下来她就对刘备百般维护,体现了一个贤德的妻子形象,即将脱险之际的这段话,表明了她将与刘备共度一生的决心:

[浪里来煞]你那里担着愁。我这里倒含些笑。只待做了脱金钩东海冠山鳌。(孙权云)妹子。你则今日就起身罢。(正旦唱)你还怕我有心留恋着。只望俺那荆州疾到。便排下那几千番筵席你也休的再来邀。(4)

在归荆州途中,多亏了孙夫人的过人胆识,刘备才能脱险,体现了孙夫人的女中豪杰气概。有(楔子)里刘备与甘宁的话为证:“昨日孔明着刘封推送暖衣。故坠锦囊。赚某还家。孙权不知是计。即日打发俺夫妻二人上路。到得江口。被甘宁凌统挡住。亏俺夫人喝退。放了过来。不觉已近汉阳了。”(甘宁云):“俺俩个怎么肯放。把守的似荷包口儿紧紧的。有孙安小姐说道。奉老夫人吴王的令旨。况且小姐平日好个性儿。老夫人又向着他。便是元帅自在那里。也不敢阻挡。何况小将。”

[双调新水令]听的个东君今日绮筵开。则俺这美前程世间无。想当初要荆州通使去了。舍了个亲妹子度江来。若不是巧计安排。怎能勾锦鸳鸯得宁耐。(5)最后这段话直接表达了她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乐观情绪,至此,一个美丽、具有自我意识和强烈反抗精神的女中豪杰的贤德夫人形象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然而,说其是一位忠于丈夫的贤德夫人可以,但却不能说她忠君、深明大义。请

问,在那个时代,最重要的大义是什么?毫无疑问,是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那么,孙夫人首先就是一个地道的吴国人,维护国家的利益是其首要的职责,这样才算是深明大义,而她行为的出发点却是她个人的终身幸福,所以,只能按“三从四德”的标准说她是一个贤德的夫人,却不能誉其深明大义。

2、《三国演义》中的孙夫人形象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孙夫人。虽然对她的描写较杂剧简单,通过对比,我们仍能看到一个具有自主意识和反抗精神的女中豪杰形象。小说第五十四回末尾、第五十五回、第六十一回、第八十四里都有对孙夫人的描写。先看第五十四回末尾的一段话:

数日之内,大排筵会,孙夫人与玄德结亲。至晚客散,两行红炬,接引玄德入房。灯光之下,但见枪刀簇满;侍婢皆佩剑悬刀,立于两傍,唬得玄德魂不附体。正是:惊看待女横刀立,疑是东吴设伏兵。(6)

这段文字与杂剧基本相同,即孙夫人是一个喜欢舞刀弄剑的女中英杰,这为后面退追兵张本。但在结亲之前的场面里孙夫人没有露面,能与刘备顺利结为夫妇皆为吴国太之主张,其自主性也就没有杂剧强。第五十五回是对孙夫人形象的具体刻画:比如,“当夜玄德与孙夫人成亲,两情欢洽”表明了孙夫人对刘备的喜爱;当她知道刘备欲还荆州而不舍离她时,便说:“妾已事君,任君所之,妾当相随。”这表明她已割舍不下刘备而忠于丈夫的决心,且竟然为刘备定下了“私奔”的计划。“夫人怒曰:‘吾兄既不以我为亲骨肉,我有何面目重相见乎!今日之危,我当自解。”这时的孙夫人已具有了比较明确的反抗思想;再比如,“亲喝徐盛、丁奉曰:‘你二人欲造反耶?’”“周瑜逆贼,我东吴不曾亏负你!??意欲劫掠我夫妻财物耶?”“都是你这伙匹夫,离间我兄妹不睦!我已嫁他人??欲待杀害我耶?”一个机智而有胆略、为维护丈夫而敢于反抗的女中英杰的贤德夫人形象被刻画得一览无余。

但是,在小说第六十一回里,孙夫人竟不顾刘备的利益欲把小阿斗带回东吴,这却大大削弱了她的贤德形象。第八十四回中尽管在逻辑上,孙夫人殉夫的情节与第六十一回孙夫人的行为相矛盾,但这一行为却表明了她是一位有情有义、从一而终的贞烈女子。再者,因为小说与杂剧一样,孙夫人都是拥护刘备的,这也许与作者创作中“拥刘”的思想倾向有关,但这却忽略了孙夫人原本东吴人的身份因而也就不具备深明大义的品格。

二、周瑜的形象

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1、《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形象

构成周瑜的性格特征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器量狭小,忌才妒能,在处理较复杂关系时眼光短浅。历史上的周瑜是一个宽宏大度、目光远大的人。但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小说中的周瑜却作了与此完全相反的描写。如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中,写孙权决定抗曹,并命周瑜组织迎敌作战。周瑜这时以为孙权抗曹决心已坚,但诸葛亮却对周瑜说,孙权虽已决定抗曹,但仍有顾虑,应当再作进一步的解释。周瑜听后,立即去见孙权,果然,孙权的心理与诸葛亮分析的一样。小说中写道:“周瑜谢出,暗忖日:‘孔明早已料着吴侯之心。其计画又高我一头。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只是由于鲁肃的劝阻,才没有杀成。后来,又多次设计要杀诸葛亮。这虽然有为“江东”考虑的成分,但毕竟表现了周瑜的器量狭小,忌才妒能,容不得人。同时也说明了周瑜目光短浅,对联合抗曹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试想,如果周瑜真的杀了诸葛亮,那么孙刘联盟就可能破裂,就会给曹操造成可乘之机。那样一来,赤壁之战的胜负就很难料定了。而诸葛亮却与周瑜恰恰相反,他对于周瑜的每次迫害不但了如指掌,而且都有周密的计策去应付。凭着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欲置周瑜于死地,并不是一件十分难办的事。但诸葛亮关心的是抗曹大局,他的各种策略都是以巩固孙刘联盟,共同抗曹为前提的,“用奇谋孔明借箭”一事就很有说服力。周瑜让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枝箭,而造箭材料又不给齐备,这本是想利用军法来置诸葛亮于死地。诸葛亮深知此情,却没有反过来报复周瑜,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在曹操处“借”得十万枝箭。就是在这样对照性的描写中,周瑜的器量狭小、忌才妒能、目光短浅和诸葛亮的宽宏大量、顾大局、有远见的性格,都非常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由此可见,罗贯中对周瑜作这种与史书记载截然相反的描写,纯粹是为了衬托诸葛亮。

构成周瑜性格特征的再一个明显特点是容易冲动和意气用事,遇事不冷静,不够谨慎。在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中,周瑜的

这个特点就表现出来了。诸葛亮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来劝说周瑜抗曹。当诸葛亮见到周瑜时,周瑜故意对诸葛亮说准备降曹,诸葛亮就在谈话中故意引了曹植《铜雀台赋》中“挟二桥于东南兮,若长空之螮蝀”二句来激怒周瑜,说这是曹操想把江东的大乔和小乔抢去据为己有。因孙策和周瑜的妻子正是大乔和小乔,合称“二乔”,所以周瑜听了以后,便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日:“老贼欺吾太甚!”并对诸葛亮说:“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贼”。周瑜的本心并不是想降曹,他故意说降曹是想以此要挟诸葛亮,想让诸葛亮来求他助刘备破曹。没想到被诸葛亮抓住要害一激,周瑜便沉不住气,轻而易举地中了诸葛亮的计,自己反倒去求诸葛亮来帮助破曹。其容易感情冲动的特点鲜明地表现出来了。此后,这个特点表现得愈加明显。他派诸葛亮到聚铁山去烧曹操的粮草,实际上是想借曹操的手杀诸葛亮。诸葛亮明知周瑜的用心,但却顺利地接受了任务,并且装作真要去烧粮草的样子。同时却嘲笑说:“吾水战、步战、马战、车战,各尽其妙,何愁功绩不成,非比江东公与周郎辈止一能也。”意思是周瑜只能水战,不会陆战。周瑜听到这话以后,便大怒:“何欺我不能陆战耶!不用他去!我自引一万马军,往聚铁山断操粮道。”为了反击诸葛亮的一句嘲笑,竟置统帅责任于不顾,要亲自去赌胜负,其感情冲动、意气用事竞达到了这样严重的程度!诸葛亮看到目的已达到,便提醒周瑜,曹操粮草重地,必有重兵守卫,岂能容人轻易烧掉!并且告诫周瑜,重要的是同心破曹,不要互相残害。这时周瑜大约记起了自己原来是想利用这个计策加害诸葛亮,现在被诸葛亮说破,也就只得作罢。赤壁之战以后,紧接着写了三气周瑜,也都表现了周瑜容易冲动、好感情用事的特点。在周瑜的这个特点的映衬下,诸葛亮则表现出一种胸有成竹、沉着老练和深谋远虑的性格特征。关于这一点,毛宗岗在第五十七回曾经批道:“周瑜少年,经怒不起,盖其读书养气之学不及孔明耳”。毛氏指出周瑜“读书养气之学不及孔明”,道出二人的不同性格特点这是对的,可惜他未能就此详加分析。

2、元杂剧三国戏里的周瑜形象

三国时期的东吴大将周瑜是一位文武兼备、风流儒雅的奇才,他的事迹对后世影响很大,并大量进入戏曲领域。如宋元戏文中施惠的《周小郎月夜戏小乔》,[①]元杂剧中高文秀的《周瑜谒鲁肃》、石君宝的《东吴小乔哭周瑜》、佚名作者的《两军师隔江斗智》、《刘玄德醉走黄鹤楼》、元明间佚名作者的《走凤雏庞掠四郡》、《周公瑾得志娶小乔》,明代传奇《草庐记》《锦囊记》、《赤壁記》、《荆州记》、《四郡记》,清代的宫廷大戏《鼎峙春秋》里《激周郎诗歌铜雀》、《激将乃收遣将攻》、《醒人翻被醉人算》、《江东献计一双环》、《河北自输十万失》、《事可

图何妨肉苦》、《风不便未免心忧》、《墰中可望不可攀》、《江上独来还独往》、《西北计成百道出》、《东南风动一军灭》等。此外,花部里的周瑜戏也不少,如汉剧《黄鹤楼》、《临江会》、《赤壁鏖兵》(《群英会》、《华容挡曹》)、《甘露寺》(《龙凤配》,《刘备招亲》)、《回荆州》、《取南郡》、《三气周瑜》(又名《讨州战挡》,一名《讨荆州》,一名《周瑜归天》)、《柴桑口》《三国志》(三十六本)等等。这些戏曲中周瑜形象都是一个被贬损的形象,具体来讲就是气量狭小,嫉贤妒能,才能碌碌,与历史上的真正的周瑜形象截然相反。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文艺创作上人物塑造的需要,更有政治道德倾向上拥刘贬吴因素的影响。

周瑜这个在历史上起了重大作用的英雄,当被写进戏曲作品时,却反主为宾,成为一个陪衬性的人物,这似乎是一个不幸。但我们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我觉得在文学领域内,历史小说中的周瑜所起的这种映衬作用,并不亚于历史上的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所起的作用。能够衬托诸葛亮这样一个辉耀千古的不朽典型,这实在是周瑜的一种荣幸。因为,这些三国戏都是攫取了三国故事中最富有戏剧冲突、激烈的场面、事件和最有强烈戏剧动作的代表人物敷衍而成的,他们矛盾集中,人物复杂,斗智斗勇,情节紧张,场面热闹,如果没有周瑜,诸葛亮的形象可能就没有那么完美,可以说,正是周瑜的悲剧成就了剧作家们的辉煌。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小说《三国演义》与元杂剧三国戏里,不但孙夫人和周瑜的品格基本一致,且情节都非常相似。因此,可以这么说,小说《三国演义》借鉴了元杂剧三国戏孙夫人和周瑜这一形象。不仅孙夫人、周瑜如此,三国故事中像重义气的关羽、奸诈的曹操、仁德的刘备、莽撞的张飞、有智谋的诸葛亮等诸多形象无不受杂剧类型化人物形象的影响。更有甚者,人物的外形刻画都对杂剧的舞台形象作了借鉴。比如,关羽是“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张飞是“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由此可见,元杂剧三国戏的人物形象对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确实不小。

注释:

[1] [2] [明]臧晋叔. 元曲选(第四册).两军师隔江斗智(第一折).中华书局 1979 年版.

[3] [明]臧晋叔. 元曲选(第四册).两军师隔江斗智(第二折).中华书局1979 年版.

[4] [明]臧晋叔. 元曲选(第四册).两军师隔江斗智(第三折).中华书局1979 年版.

[5] [明]臧晋叔. 元曲选(第四册).两军师隔江斗智(第四折).中华书局1979 年版.

[6] 罗贯中著. 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年版.

参考文献:

①(晋)陈寿﹒《三国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②(明)臧晋叔.《元曲选影印本第四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58.

③(明)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④赵景深.《元人杂剧钩沉》[M].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

⑤王季烈.《孤本元明杂剧》[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39.

⑥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古本小说集成:《三国志平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⑦丘振声.《三国演义纵横谈》[M]. 南宁:漓江出版社1983.

⑧社会科学研究丛书编辑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三国演义研究集》[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

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三国演义论文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⑩高明阁.《三国演义论稿》[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

11 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2 宁宗一.《元杂剧研究综述》[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

13 天津古籍书店﹒《曲海总目提要》[M].天津古籍书店,1992.

14 沈伯俊、谭良啸《三国演义大辞典》[M].中华书局,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