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邮电大学百度百科

北京邮电大学

北邮校徽

概述

北京邮电大学,“211工程”院校。以信息科技为特色,工学门类为主体,工、管、文、理相结合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

目录[隐藏]

学校简介

历史沿革

现任领导

知名教授

历任校长

1 学术科研2009年

1 2008年

杰出校友

校园文化

就业领域

宏福校区

校园风光

[编辑本段]

北京邮电大学是中央部属高校,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

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全国72所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之一。

其前身北京邮电学院建于1955年,是新中国的第一所邮电高等学府。1993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改为现名,并由江泽民主席亲笔题写了新校名。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北邮已经成为一所以信息科技为特色,工学门类为主体,工管文理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是我国信息科技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北京邮电大学位于高校林立的北京市海淀中关村高科技开发区,环境幽雅,交通方便。学校占地面积693亩,学校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一万多人。历届毕业生供不应求,他们在信息科技和信息产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的总体建设目标是建成信息领域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现设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网络技术研究院、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研究院、自动化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理学院、软件学院、国际学院、民族教育学院,并设有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和网络教育学院。学校现有36个本科专业,41个硕士专业,两类专业学位硕士点(MBA工商管理硕士和工程硕士),14个博士专业和4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有4个国家级重点学

科,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校图书馆是全国最大的邮电通信专业性图书馆,现有馆藏书刊116万册,电子资源66万册(件),在“通信与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藏书齐全,并具有一流的现代化数据检索和信息查询服务水平。北京邮电大学是创建"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十所大学之一,也是全国第二代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2)主干网的核心节点之一,学校的计算机校园网是CERNET示范工程。学校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教育设施先进、齐全。

学校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通信高技术研究的整体实力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通信及相关领域,拥有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大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炯盘教授、两院院士陈俊亮教授、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徐大雄教授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的博士生导师和学科带头人组成的学术梯队。在专任教师中,专职教授、副教授527名,他们当中有128名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国家级专家,其中有不少是国内外的知名学者。此外,学校还聘任兼职教授446名。

学校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形成了“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重视实践,培养能力,激励创新,发展个性,讲究综合,提高素质”的教育思想;教学上实行学分制,允许学生跨院、跨学科选课,努力做到因材施教;通过主辅修双专业制、双学位制、个性化专业培养等多种方式,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要求。

学校有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每年都有一大批优秀的高中毕业生进入学校学习,他们在教师的精心培养下,刻苦努力,不断进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历年来连续在全国和北京地区举办的英语四、六级统考、高等教学、大学物理、数学建模和电子设计等各类竞赛中名列前茅。学校还坚持实行竞争和淘汰机制,通过评选三好学生、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设立各种奖学金等措施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学校注重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已同美国、日本、加拿大、法国、德国、俄罗斯、丹麦、波兰等国家和地区30余所大学建立了学术方面的校际合作交流关系;与爱立信、高通、IBM、摩托罗拉、北方电信、诺基亚、索尼等十余家世界著名通信公司开展了富有成就的合作,组织了一系列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为培养学生具有现代意识和国际意识创造了良好的氛围。经教育部批准的北京邮电大学与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学士学位联合培养项目已经开始正式招生。

[编辑本段]

●北京邮电大学创建于1955年,原名北京邮电学院,是以天津大学电讯系、电话电报通讯和无线电通信广播两个专业及重庆大学电机系电话电报通讯专业为基础组

建的,是新中国第一所邮电高等学府,隶属邮电部。

● 1959年和1960年北京电信学院及其附属中技部、邮电科技大学先后并入北京邮电学院。1960年北京邮电学院被确定为全国64所重点院校之一。

● 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北京邮电学院”更名为“北京邮电大学”,江泽民主席

亲笔题写了校名。

● 1998年北京邮电大学成为全国首批重点建设的61所“211工程”项目院校。

● 1999年定为全国开展远程教育试点的四所院校之一。

● 2000年,全国院校调整后,直属国家教育部管理。

[编辑本段]

名誉校长:叶培大

书记:王亚杰

校长:方滨兴

副书记:赵纪宁牟文杰

副校长:张英海任晓敏薛忠文杨放春温向明

[编辑本段]

叶培大院士

方滨兴院士

郑厚植院士

周炯磐院士

陈俊亮院士

徐大雄院士

李德毅院士

[编辑本段]

北京邮电学院第一任院长(1955~1956):钟夫翔

北京邮电学院第二任院长(1957~1981):孟贵民

北京邮电学院第三任院长(1981~1985):叶培大

北京邮电学院第四任院长(1985~1989):胡健栋

北京邮电大学第五任校长(1989~1998):朱祥华

北京邮电大学第六任校长(1998~2007):林金桐

北京邮电大学第七任校长(2007~至今):方滨兴

[编辑本段]

11月27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了2009年中国

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发布了2008年论文被SCI、EI、ISTP、SSCI收录情况。我校的统计结果为:SCI收录214篇;EI收录530篇;ISTP收录922篇(高等院校排名第九位);SSCI收录3篇。

11月25日我校承担的教育部战略研究重点项目结题暨高水平特色型大学战

略研究培育基地验收会议在我校科技大厦顺利召开。我校高水平特色型大学战略研究培育基地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

10月23日“2009年中国光通信发展与竞争力论坛(ODC’2009)”在我校科学会堂隆重开幕。本次论坛由中国通信学会光通信委员会、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研究院、亚太光通信委员会联合主办,是中国光通信领域一次参与面广、代表性强、影响力大的高水准会议,堪称中国光通信领域的一次“奥林匹克”盛会。

9月23日我校“灾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启动大会在北邮科技大厦圆满举行。“灾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是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唯一一个国家级的灾备技术工程实验室。

8月10日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成立,该中心是国内第一家专业从事互联网治理与信息社会法律的系统化、理论化研究的学术机构。

6月泛网无线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张平导师组获JCN 2008年度最佳论文奖。JCN最佳论文奖每年评选一次,从2000年至今仅评选出9篇最佳论文,历年来分别为美国、以色列、韩国、德国、意大利等国知名学者获得。这是自2000

年该奖项设立以来,来自中国的高校和学者首次获得该项殊荣。泛网无线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得ICT-MobileSummit 2009会议最佳展示奖。

6月15日北京邮电大学——诺基亚联合研究实验室启动

4月“光通信与光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式更名为“信息光子学与光通

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月2008年度,我校有10项科技成果获奖,所获奖项包括“国家技术发明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科学技术奖”、“盘锦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奖”等多类奖项。

12月《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版)继2006年获得首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后再次蝉联此奖

《中国邮电高校学报》(英文版)在教育部科技司最近举行的2008年第2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评选活动中荣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

9月Science上发表我校邓伟洪、郭军、胡佳妮、张洪刚等师生撰写的论文,这是我校师生首次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

1月泛网无线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邮电大学)建设项目通过专

家验收

(2008年统计)2007年学术论文:SCI论文约160篇,EI论文约496篇,ISTP论文约431篇

[编辑本段]

吴基传,原邮电部、信息产业部部长。

徐善衍,中国科协副主席。

谢高觉,原邮电部副部长,现任中国通信企业协会理事长。

林金泉,前邮电部副部长,原中国通信学会理事长。

周宝信,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秘书长;信息产业部通信科技委秘书长。

张明德,原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工。

魏茂洪,人民邮电报社社长、党委书记。中国通信学会秘书长。

张胜利,无线电管理局局长。

陈芳烈,原任人民邮电出版社总编辑,现任《中国数据通信》杂志社总编辑。

盛铭环,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杨泽民,现任工信部电信规划研究院院长。

唐骏,原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原上海盛大网络集团总裁。现任新华都总裁兼CEO。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

孟朴,高通中国区总裁。

黄节,北电网络亚洲区副总裁。

张醒生,原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首席市场执行官兼执行副总裁,原亚信科技(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CEO)兼总裁。

贺志强,联想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联想研究院院长。

王彤,三星电子中国通信研究院院长。

杨华,中国惠普有限公司副总裁。

马建,诺基亚研究中心(中国)首席科学家。

李艳,原索爱中国区副总裁,现伊莱克斯中国区总裁。

张春江,现任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党组书记、副总经理。原中国网通董事长、总经理,原信息产业部副部长。

王晓初,现任中国电信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张永平,中国铁通集团公司总经理。

张立贵,原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总经理。

冷荣泉,原中国电信总裁兼COO。

李刚,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副总裁。

真才基,大唐电信集团董事长、总裁,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党组书记。

赵慧玲,中国电信集团北京研究院(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

唐如安,原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运营官。

施继兴,原东方通信集团总裁,“中国移动产业第一人”。

霍东龄,京信通信系统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中国IT富豪五十强。

李建宏,宏景集团董事长,吉尔吉斯共和国通信部部长通信顾问,中国IT富豪五十强。

江廷林,现任烽火通信公司董事长。

黄章勇,现任深圳飞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王诚,现任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

何士友,中兴通讯股份公司高级副总裁,中兴通讯手机事业部总经理。

李道本,著名通信专家,LAS-CDMA之父。

林金桐,北京邮电大学前任校长,巴基斯坦——中国工程科技大学(PCU)校长人选。

钟义信,著名电信专家,国家863计划通信主题首届首席专家,全信息理论提出者。

张平,移动通信领域著名专家。

吕廷杰,著名的通信管理专家。

阚凯力,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产业政策与发展研究所教授,中国著名电信专家。

阿卡耶夫,苏联科学家,20世纪80年代做过北邮的访问学者,1990年至2005年任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总统。

[编辑本段]

学校成立了多个社团,它们是:爱乐合唱团、吉他社、八爪鱼话剧团、影视欣赏协会、摄影协会、5i设计联合会、信息安全协会、电子商务协会、世优软件协会、数码硬件协会、创新协会、星光互联科技孵化器、创业协会、电子竞技协会、计算机协会、证券知识协会、北邮辩论协会、英语俱乐部、科普科幻协会、青草文学社、Pro Fashion、Sojoy漫画社、国防知识协会、红十字协会、心语社、魔方社、觉悟社、北邮人工作室、交通安全协会、校舞蹈队、益友读书社、北邮跆拳道协会、棋牌协会、北斗星篮球协会、足球协会、北邮Win创新协会等。各社团每年组织会员参加相关活动,多次参加北京各高校联合举办的比赛和演出,并取得过骄人的战绩,其中爱乐合唱团等社团在北京高校同类社团中享有盛名,这些社团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在校园体育活动开展方面,注重融健身性、人文性、竞技性、娱乐性于一体,?quot;体育与健康"知识竞赛,"篮协杯"篮球赛,"校长杯"足球赛。乒乓球、武术、篮球、足球、田径等运动队的训练与竞赛活动开展得

有声有色,学校乒乓球队、武术队多次在全国和北京市的比赛中获得冠军,乒乓球队还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为学校争得荣誉。

学校还组织各种学术讲座、科技竞赛,为同学们的大学生活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为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学校每年举办的"创新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被誉为北京邮电大学的"诺贝尔奖",我们不仅培养工程师,而且造就创业者。

[编辑本段]

社会对北邮毕业生的需求非常强烈,这不仅是由于北邮是我国信息通信领域的最高学府,更重要的是北京邮电大学培养的优秀人才已经渗透到信息通信领域的各个角落,他们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是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栋梁之才。近几年,北邮毕业生40%以上考取或保送硕士学位研究生,部分学生直接出国深造,就业率也连续多年在97%以上。应该说,只要是北邮合格的毕业生,绝大多数都能找到一份非常满意的工作。

众所周知,电子、信息产业是目前我国发展势头最好、经济效益最高的行业,也是外商投资最多的领域,其市场赢利和公司规模都可谓行业中的巨无霸,该领域的就业年薪处于社会的上层。北邮的毕业生主要面向这个领域就业,据统计,北邮毕业生的平均就业年薪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均处于很高的水平。

北邮在整个通信行业的影响力无人匹敌。所以就业之好几乎不亚于清华。每年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所招聘的新人中北邮的学生几乎占了一半以上。甚至这几个公司每年的招聘笔试主会场就放在北邮。而四大公司的领导层75%以上都是北邮毕业的。所以虽然北邮的出国比例稍逊,但是通信行业的超高待遇,无疑是吸引众多学子的巨大魅力所在。

[编辑本段]

北京邮电大学宏福校区占地300亩,坐落在北京昌平区北七家镇。一期工程总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包括13900平方米的教学楼一栋,2800平方米行政办公楼,1900平方米的学生活动中心和4800平方米的教工活动中心及其配套的学生宿舍和食堂等。

宏福校区教学环境优良,建有通信软件与网络应用实验室、系统软件与信息安全实验室、软件工程与体系结构实验室、新一代运营系统及软件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有十二间能够同时容纳2000人上课的多媒体教室、充足配套的学生自习教室、设备先进的语言教学设备、同时支持400人上机的计算机公众实验机房等。学校校园网络建设起点高、可扩展性强,为校园教学提高有力支持。

宏福新校区采用后勤方面社会化管理的新模式,由宏福集团投资兴建的

学生食堂和学生宿舍配套齐全,运动场建设也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宏福校区目前作为大一学生的中转校区。除软件学院、国际学院和民族教育学院三个学院入住四年,语言专业四年一直在本部以外,其余学院的学生在大二时将搬回本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