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

朝阳区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
朝阳区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

朝阳区“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朝阳区“十二五”综合专项规划

北京市朝阳区“十二五”时期

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

北京市朝阳区环境保护局

北京市朝阳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八月

目录

序言 (1)

第一章规划背景 (3)

一、“十一五”时期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取得的成绩 (3)

(一)环境污染防治成效显著 (3)

(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顺利推进 (6)

(三)生态朝阳建设进展突出 (7)

(四)区域发展模式不断优化 (8)

(五)环境管理水平整体提升 (9)

二、“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和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10)

(一)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质量恶化并存 (10)

(二)空气质量继续改善难度加大 (11)

(三)噪声污染防治任务艰巨 (11)

(四)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给环境保护带来全新挑战 (12)

第二章规划总则和目标 (12)

一、指导思想 (12)

二、基本原则 (13)

三、规划目标 (13)

(一)总体目标 (13)

(二)具体目标 (14)

第三章实施八项重点任务 (17)

一、污染物总量减排 (17)

(一)健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体系 (17)

(二)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监管减排 (18)

二、大气污染防治 (18)

(一)控制扬尘污染 (19)

(二)减少机动车排放污染 (20)

(三)严控煤烟型污染 (20)

(四)防治工业污染 (20)

(五)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污染 (21)

(六)防治餐饮业油烟污染 (21)

三、水污染防治 (21)

(一)强化饮用水源保护 (22)

(二)加强污染源监管 (22)

(三)提升污水收集与处理能力 (23)

(四)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 (23)

(五)加强水资源节约利用 (24)

四、噪声污染防治 (25)

(一)声环境功能区划调整 (25)

(二)交通噪声污染防治 (25)

(三)固定源噪声污染防治 (25)

五、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26)

(一)防治生活垃圾污染 (26)

(二)防治危险废物污染 (27)

(三)提升固体废物综合处置水平 (27)

六、辐射安全保障 (28)

(一)完善监管体制 (28)

(二)落实监管职责 (28)

七、生态建设 (28)

(一)推进绿色空间建设 (29)

(二)加强农村环境建设 (29)

八、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30)

(一)以率先建立环境信息共享体系为载体,提升环境监管信息化水平 (30)

(二)以标准化管理为主线,加强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建设 (30)

(三)以移动执法平台建设为突破,完善环境执法监管体系 (31)

(四)以风险管理和突发事件应对为重点,强化应急能力建设 (31)

第四章打造三大支撑体系................................................................... .. (32)

一、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体系.................................................................. . (32)

(一)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32)

(二)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区 (32)

(三)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32)

二、规范化的政策资金体系 (33)

(一)完善考核体系 (33)

(二)强化政策引导 (33)

(三)加大财政投入 (34)

三、全方位的组织与社会参与体系 (34)

(一)健全协调机制 (34)

(二)完善信息公开 (34)

(三)加强社会参与 (35)

序言

“十一五”时期,朝阳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奥运会召开的历史机遇为重要契机,全面落实“十一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以产业结构的深入调整实现了发展方式的跨越式转变,以污染治理和监管的大力投入确保了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以科技手段的创新应用带动了环境监管能力的整体提升,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绩、达到了新高度、站在了新起点。

“十二五”时期,是首都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时期,更是朝阳区抢抓历史机遇、加快推进“新四区”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均衡性需要进一步加强,区位的国际化优势需要进一步突出,农村城市化进程需要进一步加快,社会和谐建设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因此,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立足于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环境需求,致力于解决有限的资源环境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之间的矛盾,全面建立绿色发展模式,深入推进节能减排,进一步提升环境质量,持续加强生态建设,为实现全区在更高层次上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环境基础。

为此,在全面总结“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和《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的内容,按照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推进朝阳“新四区”发展战略的要求,紧密结合朝阳区的发展实际,编制《北京市朝阳区“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明确“十二五”时期全区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未来全区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提供行动纲领。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十一五”时期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时期,全区上下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环境保护对区域整体发展的战略性指导更为突出,良好的环境和生态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更为牢固的基础。围绕水污染治理、空气质量改善、噪声污染防治、绿色自然生态体系建设、固体废物管理等重点工作,“十一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各项措施全面落实,9项主要指标中6项全面完成,3项基本完成。在环境质量方面,空气质量逐年改善,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比例始终保持城区领先;清水朝阳建设不断深入,水环境综合整治初见成效,地表水质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区域环境噪声值上升趋势得到一定程度控制,交通噪声基本稳定;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和医疗废物全部妥善处理或处置。在生态环境方面,不仅在城八区第一个成功创建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更是提前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的绿化指标,全区生态环境面貌显著改善。与此同时,区域发展模式不断优化,城乡统筹能力不断加强,污染治理投入不断增加,“十一五”时期环境保护总投资累计达到237.96亿元。特别是奥运会筹办及举办期间,全区上下紧紧围绕“绿色奥运”理念,将奥运保障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相结合,环境监管不断加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圆满兑现了奥运承诺。

(一)环境污染防治成效显著

1.标本兼治,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围绕市政府下达的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指标,朝阳区组织实施了第十二至第十六阶段大气污染控制措施,以控制扬尘、机动车和煤烟型污染为主要途径,有效改善了大气环境质量。全区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比例从2006年的64.5%提高到2010年的77.0%,辖区空气质量始终保持城区领先水平;奥运期间更创同期10年最佳,空气质量全面达标,为奥运会的圆满举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煤烟型污染控制方面,共投入资金8.7695亿元,完成1032台燃煤设施改用清洁能源工作,减少燃煤134.23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902吨,减少烟尘排放1761吨;同时加强对20吨以上燃煤锅炉和脱硫设施的监管,燃煤电厂脱硫及脱氮设施顺利通过验收并稳定运行。在扬尘污染控制方面,严格按照“5个100%” 要求(工地沙土100%覆盖,工地路面100%硬化,出工地车辆100%冲洗车轮,拆除违章100%洒水压尘,暂不开发处100%绿化)全面落实工地扬尘污染控制措施,并在全市首先开展了“绿色工地”创建活动;环卫部门每天对208

条主干路实施冲刷作业,对275条主干路实施机扫喷雾降尘作业,有效控制了道路扬尘。在机动车污染控制方面,通过各种措施鼓励高排放车提前淘汰,区财政投资7500万元用于环卫部门457辆黄标车更新治理,全区顺利完成了全市统一部署的黄标车淘汰和老旧机动车以旧换新工作;通过路检夜查和遥感监测等多种形式加大机动车排放检查力度,2006至2010年共检查机动车134.32万辆。

2.多措并举,清水朝阳建设稳步推进

在饮用水源保护方面,编制了《朝阳区水源防护区环境保护规划》和《朝阳区村镇集约化供水水源地保护规划》,不断加大对水源防护区内重点污染源的日常监管,确保饮用水安全。在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方面,加强对废水排放企业的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超标排放行为;2010年全区工业企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了68%,氨氮排放量下降了74%。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加大截污治污力度,实施水循环工程和水环境治理工程,先后实施了11条沟水环境整治等14项工程,整治河道104公里;建设截污泵站5座,铺设截污管线188.6公里,引水管线10.9公里;再生水利用及水循环工程实施后,2008和2009年共引中水545万立方米、退水488万立方米,用于河湖景观用水和绿化用水等。在节水创建方面,约1万个家庭对家庭便器水箱进行了改装,每年节水约70万立方米;创建了11个节水示范村和23个节水小区,超额完成了规划的创建任务。

3.创建带动,噪声污染控制初见成效

朝阳区在全市第一批开展了“安静居住小区”创建活动,共创建“安静居住小区”29个,创建数量居全市第一,创建工作有效带动了全区噪声污染防治工作。针对个别路段道路交通噪声超标、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积极协调市有关单位,安装隔声窗及修建隔声屏障,有效减少噪声污染,妥善处理群众诉求。在道路规划和建设规划中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效遏制新建项目噪声污染。借助《北京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办法》的实施,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责和社会单位的责任义务,加强宣传教育,抓好贯彻落实。通过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建成区区域环境噪声值上升趋势得到一定程度控制,交通噪声基本保持稳定。

4.加大投入,环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污水处理能力大幅提升。高碑店、北小河、酒仙桥、小红门、北京威立雅污水处理有限责任公司五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194万吨,定福庄、东坝、垡头3座边缘集团污水处理厂的管线铺设工程进展顺利。结合河道整治和新农村建设,在污水管网未覆盖区域开展小型污水处理站、农村新建小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在孙河等农村地区共建成小型集中污水处理站18座,在建处理设施3处,日处理能力达到8.7万吨。

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理。全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医疗废物集中处理率和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均达到100%,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高安屯医疗垃圾焚烧厂建成并投入运行;垃圾焚烧发电厂进入商业试运行阶段;餐厨垃圾处理厂进入试运行阶段;农村地区密闭式垃圾压缩转运站实现封闭化收集和专业化管理。作为全区生活垃圾的集中处置场所,针对高安屯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实施了一系列巩固提升工程,投资2600万元的渗滤液处理二期工程顺利投入运行,通过高竿喷雾除臭、负压抽气收集、缩小作业面等方法,在不断提升垃圾处理水平

的同时,妥善解决异味污染问题;建成了北京市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在线监控系统和恶臭污染物自动监测系统,为实施有针对性的污染防控提供科技支撑。

(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顺利推进

围绕与市政府签订的《朝阳区“十一五”大气和水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以下简称《责任书》),制定并全面落实《朝阳区“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削减工作方案》,加大环境监管力度,严格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化水环境治理;相关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新建或升级治理设施,共同确保了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顺利完成。在2007年提前三年完成《责任书》中二氧化硫总量减排任务的基础上,通过实施结构调整、开展工程治理、强化监督管理等多项综合措施,继续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2010年全区二氧化硫年排放总量为8233吨,比2005年削减了57.25%。在水环境质量方面,面对市里规划的污水处理厂未建成、部分区域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等实际困难,开展了重点河段综合整治、污水处理站建设等治理工程,并成立了水环境联合执法办公室,整合多部门力量加强对水环境违法行为的执法检查,有效推动了水环境质量的改善。2010年通惠北干渠管界断面化学需氧量年均值为45毫克/升,达到了《责任书》的要求。

(三)生态朝阳建设进展突出

全区以奥运建设为契机,坚持以规划引导发展、以大工程带动发展、以群众需求定位发展的指导思想,加快推进生态朝阳建设。2006年,朝阳区在全市城八区中第一个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开创了全区生态建设的新篇章;目前,全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比“十五”末期增加了1.8个百分点,人均公园绿地达25平方米,比“十五”末期增加了10平方米。高标准完成了隔离地区850公顷绿化任务,建成民族大道、世青赛景观大道等239条园林特色大街,新建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等9个城市公园以及将府花园等20处郊野公园,建设了一航大绿地、紫檀宫绿地等49处集中绿地,完成了86处居住区

及农民新村的绿化新工和196处老旧小区的绿化改造。大力开展绿色创建,共创建全国绿色社区1个,市级绿色社区115个,区级绿色社区135个,全国环境优美乡2个,市级环境优美乡8个,市级文明生态村18个,全区生态环境面貌显著改善。

(四)区域发展模式不断优化

1.以重点产业发展推动结构调整

“十一五”期间,以各功能区的产业发展为重点,明确服务业、金融业、高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重点产业的发展任务,每年安排30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高新技术重点企业和项目建设,安排3000万元资金支持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通过重污染企业的搬迁改造促进产业升级,北京焦化厂、有机化工厂、化二股份有限公司、松下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等一大批重点污染企业的搬迁,有效减少了辖区工业污染物的排放;以摩托罗拉、大唐3G产业园、杰华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新移动通讯、新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三新”产业企业的入区发展,在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了区域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发展高端化、轻型化、绿色化。

2.以典型企业建设带动循环经济发展

通过健全清洁生产审核制度、组织专业机构对重点企业进行循环经济节能诊断、清洁生产审核培训等措施,鼓励和推动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扩大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数量,提高清洁生产质量。全区共有13家单位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包括以双桥电镀厂、双鹤工业园等为代表的重点工业企业,以蟹岛度假村为代表的农业生态园,以及以锦湖园公寓为代表的住宅小区。其中双鹤工业园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年增经济效益近210万元,减少粉尘排放0.3吨,减少废水排放14万吨,减少COD排放6.7吨。同时,以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为代表的循

环经济企业的发展,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的环节完善了全区的循环经济体系建设,为循环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

(五)环境管理水平整体提升

1.环境监管手段不断创新

“十一五”期间,区政府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并不断完善了全市首个环境信息监控中心和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建成了覆盖全区42个街乡的大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主要河流和湖泊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29个小区声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实现了环境质量监测的全覆盖、高水准和科学化。全区二级以上医院污水处理设施、20吨以上燃煤锅炉、重点地区施工工地、北京市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重点污染源安装了在线监测或监控装置,并高标准建成了全国首个垃圾卫生填埋场恶臭污染物自动监测系统,丰富了环境监管的手段,提升了环境监管的科技含量。此外,在成立辐射安全管理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辐射监管水平,配备了车载移动伽马巡测能谱仪系统,在全市率先具备了辐射环境移动巡测能力。

2.环境管理机制不断完善

针对突出的环境问题,建立并完善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加大监督管理力度,探索长效管理机制。为了最大限度确保空气质量,朝阳区控制扬尘污染联合检查办公室进一步强化了空气质量联合监管,制定了针对不利气象条件的二级天联动机制;为了集中多部门力量加强水污染源监管,成立了朝阳区水环境联合执法办公室,打破了职责不清、管理分散的局面,创新了水环境监管机制;为了增强辐射监管工作效能和针对性,在全市率先建立了环保、公安、卫生三部门辐射监管联席会制度,加强情况通报,开展联合执法,形成了监管合力。通过奥运会、迎接建国六十周年等重大活动的环境保障工作,污染源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环境应急处置水平明显提升,矛盾排查调处体系得到健全。此外,将严格环境准入

与优化投资环境相结合,在全市率先开通建设项目网上环保审批,建立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进一步优化了区域发展环境。

二、“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和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进入“十二五”时期,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全面建设、“新四区”发展战略的加快推进,为朝阳区实现在更高层次上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环境保护和建设也必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与此同时,深层次环境问题尚未解决与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压力并存,环保工作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质量恶化并存

由于近年来北京市一直处于偏枯年份,朝阳区近年年均降水量仅为518.9毫米,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且城区地表硬化,降水留不住和无水可留的情况突出;同时,近年来地下水严重过量开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形势十分严峻。而由于朝阳区地处北京市排水尾闾,入境来水水质已超过功能区水体标准,且以生活污染源为主的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出水环境容量,同时生态补水缺乏,河道主要水源为污水处理厂退水,但其出水标准与地表水环境标准存在差距,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辖区地表水水质难以改善。2010年监测的28个有水河流断面和3个湖泊全部为劣V类水质,均未达到相应的水体功能标准,基本不可利用,区域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质量恶化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二)空气质量继续改善难度加大

尽管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占全年天数比例逐年升高,但空气常规污染物中二氧化氮浓度下降趋势不明显,2010年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限值21%,以其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比例高达94%,可吸入颗粒物依然是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瓶颈。随着CBD东扩、农村地区大面积土地储备等城市建设的全面展开,辖区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增加,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形势将进一

步加剧。同时,由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引起的臭氧、细颗粒物等新型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大气污染的复合性愈加突出,单一污染物控制将难以实现区域空气质量的全面改善。

(三)噪声污染防治任务艰巨

虽然“十一五”期间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噪声污染现状仍然十分严峻。区域环境噪声值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各类功能区夜间噪声值均未达标,超标现象严重;既有道路交通噪声污染治理难度大,区域道路交通噪声无明显改善;噪声污染投诉数量居高不下,且社会生活噪声投诉比例上升趋势明显,已成为影响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的重要问题之一。进入“十二五”时期,城市建设的大规模开展、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消费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以及汽车保有量的增加,都将给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带来巨大挑战。与此同时,噪声规划预防体系的不健全、环境噪声管理机制的不完善等,已经成为影响噪声污染防治成效的关键因素,也是“十二五”时期必须解决的问题。

(四)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给环境保护带来全新挑战

“十二五”时期,随着土地储备、农民拆迁上楼的大范围推进,朝阳区将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而这一过程必然给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带来各个层面的全新挑战。在规划和布局层面,如何将环境保护和建设与人口、产业、土地利用和空间规划有机融合,合理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绿色第三产业,积极提升环保产业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首要考虑的战略性问题。在满足群众环境权益方面,人民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的快速转变,必然带来对环境质量、生态环境、基础环境设施等方面更高的要求,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必须以满足群众的环境需求为根本目标,努力促进环境基本服务功能在各个区域之间的均等化。在具体的环

境问题层面,城市化过程必然伴随大量的城市建设,由此带来的施工扬尘、噪声、废水、固体废物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都将给环境保护工作带来新的压力。

第二章规划总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要求,全面落实朝阳“新四区”建设发展战略,以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根本目标,以满足群众的环境需求为出发点,以建立绿色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为引导,以削减污染物总量、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为着力点,促进环境保护和建设良性发展,为实现朝阳区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科学发展,突出环境保护对区域发展的引导和支撑。针对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提出具有明确方向性的环境保护和建设任务和措施,不断优化发展模式,有效缓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为全区发展奠定环境基础。

民生优先,保障群众健康。以保障群众健康为出发点,深入掌握群众对环境的基本需求,切实解决与民生相关的突出环境问题,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全面改善人居环境。

统筹兼顾,实现全面发展。统筹各要素和各领域,统筹城乡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统筹新增污染总量控制与原有污染总量削减,统筹需求与可能、效益与成本,兼顾预防与治理、硬件建设与机制保障,强化可达可控分析,长远谋划,全面发展。

突出重点,以重大项目带动环境保护和建设整体推进。在全面部署的基础上突出各阶段的工作重点,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确定一批重点工程和项目,明确责任、严格时限、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三、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全区环境保护和建设显著加强,绿色发展模式进一步巩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生态环境总体良好,为全面推进“新四区”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环境基础。

(二)具体目标

1.环境污染防治

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完成北京市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

大气环境质量——全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比例达到80%(以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三项污染物评价);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保持稳定达标,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比2010年下降10%。

水环境质量——确保城乡供水安全;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涵养;努力推进河道水质由劣Ⅴ类向Ⅴ类以上景观水体的提升,2015年全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5%;加强水系治理,构建清河奥运景观水系、温榆河生态走廊水系、坝河绿色空间水系、通惠河运河文化水系、萧太后河历史文化水系等五大水系景观。

声环境质量——完成声环境功能区划调整工作。2015年,建成区2类和3类功能区昼夜环境噪声年均值力争达到国家标准,1类和4类功能区昼间环境噪声年均值力争达到国家标准;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上升趋势有效缓解,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基本稳定。

固体废物——确保危险废物安全无害化处置,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和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保持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5%。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渗滤液、恶臭等主要污染物稳定达到国家标准。

辐射安全——建立责任明确、监督管理到位、应急体系完善、技术装备完备、人员业务素质过硬的辐射安全监管体系,确保辐射环境安全。

2.生态建设

到2015年,累计新增绿化面积500公顷,改造绿化面积500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

3.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初步建立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管体系,实现全方位执法、精细化执法、远程监控与现场执法相结合;逐步建立统一的移动执法平台。初步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完成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完善大气、地表水及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体系,建立水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提高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

“十二五”时期,朝阳区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总体思路是:继续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削减存量、控制增量,实现总量持续减少;坚持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以发展模式转变促进污染的有效防治;加强环境监管,强调企业自律,实现各类污染的高标准治理,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继承和发扬奥运环境保障的成功经验,完善污染防治体系,有效改善环境质量,向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环境标准靠近。

一、污染物总量减排

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立足点,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工作,强化结构减排、细化工程减排、实化监管减排,明确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加大投入、加强监管、落实责任,确保实现“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

(一)健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体系

1.按照市里要求完善辖区大气污染物总量减排指标体系,建立动态污染源排放清单。

2.进一步完善污染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充实工作人员,落实各项措施,强化统计、监测和考核基础能力建设。

3.统筹城市与农村、统筹点源和非点源、统筹工业和生活,加强减排目标责任的评价考核和监督核查工作;将减排指标分解落实到企业,加大对重点排污企业的减排考核和监督检查力度,促进减排指标有效落实。

(二)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监管减排

1.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继续实施“三高”企业退出奖励政策,鼓励发展低排放的高新技术产业。

2.严格按照“以新代老、增产减污、总量减少”的原则进行新建项目审批。对污染物排放未达标、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单位,严格控制或暂停审批新、改、扩建项目。

3.配合市有关部门推进20吨以上燃煤锅炉改用清洁能源工作,提高全区清洁能源消费比例。

4.按照全市要求开展高排放老旧机动车更新淘汰工作,控制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

5.配合市有关部门推动辖区内东坝、垡头和定福庄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开展配套支户线建设工程,完善城郊结合部污水管网系统,提高污水收集处理能力。

6.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加强监管,加强粪污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引导其缩小养殖规模并逐步退出。

7.加大污染源监管力度。对不达标的工业企业下达整改通知,全过程跟踪整改项目的实施情况;对超标排放、污染扰民严重的企业,坚决依法予以处罚或关停;对未履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擅自开工或者未经验收擅自投产的项目,责令其停建或停产。

二、大气污染防治

以污染物总量减排带动空气质量的有效改善,通过改善能源结构、减少机动车排放、控制扬尘污染、加强工业污染治理等措施,全面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从突出的大气污染问题入手,重点解决可吸入颗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问题;从体制机制建设、污染源监管、产业结构调整等多方面整体提升大气污染防治综合水平。

(一)控制扬尘污染

1.控制工地扬尘。针对CBD东扩、农村地区土地储备等城市建设带来大面积施工和大量裸地的现状,严格执行《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标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