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植被主要类型

山西植被主要类型
山西植被主要类型

山西植被的主要类型

植被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要想系统地了解植被,深人地研究植被,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类造福,最基本的工作就是进行植被分类。我们把植被分为自然植被和人工栽培植被两大类型。

植被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主要自然要素。山西地处暖温带——温带,自然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发育的植被类型比较齐全。各地植物种类成分及其组成群落、区域特点,时空特征和人为影响程度不同,因而其植被类型及分布地域、分布规律不同。在一定地段上的植物结合,它具有一定的优势层片结构。在优势层片结构中拥有共同的生态类型和生活型,植物与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相互作用,并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所以植物群落不仅包括了植物本身,而且还包括有一定的生态环境特征。因为植物群落建群层片结构的形态和生态特点,不只是地理条件的反映,同时他又影响着植物群落环境。根据上述对植物群落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山西植被的特点,在植被分类时,主要考虑以下原则。

一、自然植被分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依据

1.植物种类组成

植物种类是构成一个植物群落,乃至一个植被类型的基础,一定种类的组成显示出一个群落的基本特征,而其他特征则由这一特征所决定。特别是对群落的组成起作用的优势种和共建种,因为它是群落的主要建造者,是群落存在的前提,是分类的主要依据。一旦遭到破坏,它所创建的群落环境随之发生演替。本书分类系统中,中低级分类单位(群系和群丛)的划分多考虑这一因素。其次,还考虑到植物群落中的特征种或者指示植物,但必须明确这些种可以是建群种、特征种,或者是多度不太大的指示植物种。因为它们能够反映该群落自下而上的气候条件和环境。如陵川县峡谷中南方红豆杉林、夏县的板栗林等,虽面积不大或者很小,说明山西省存在亚热带成分的植物群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群落的外貌和结构

群落的外貌和结构是植被分类的主要依据。群落的外貌主要决定植物的生活型和生理、生育特性。群落的结构包括群落的水平空间和其垂直结构(即群落的分层现象),它的形成是群落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既使在同一植被类型内,建群层片中建群种的生活型和生态习性一致,进行分类时,还应结合其他的习性和生活型,从全面考虑,而不单纯强调生态习性的某一个方面。

在这里我们还应该提到的是灌丛和灌草丛的归类上,根据山西的群落情况,提出了一个划分标准和依据。按照样方统计,灌木层的优势种、建群种,或者共建种,其盖度不超过30%则为灌草丛,并以草本层的优势种,命名为某某灌草丛。

3.生态环境

任何植物群落与其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进行分类时我们充分注意到植物分布的地带性,及其与具体环境的关系。有时应用生态地理环境的特征(如地貌、土壤、气候等)来作为划分植被类型的依据。主要是为了避免单纯的依靠层片结构进行分类,而把不同意义的生态学或发生学不同的植物群落划规为一个类型。如草甸中的山地草甸和河漫滩草甸,采用地带并结合地貌分别划类。又如,辽东栎是暖温带地区的代表种,其群落随生态条件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在南暖温带则为乔木,并组成优势群落(当然在低山部分为灌木状疏林,这是人为结果);而在北暖温带,因为热量不足,生长不良,呈灌木状。据此,我们把它划分为两个群系,即辽东栎林和灌木状辽东栎林。

4.动态特征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处在发生变化和运动中,植物群落也是如此。比较快的变化是季节性变化(季

相),比较缓慢的则是演化和演替。如,我们在调查时发现在灌丛地带造林,或者在晋北地区的草原上造林,且长到一定程度,从演替上讲是发展趋势,肯定发展森林植被类型,这是动态的;从静态讲,目前还是以某灌丛,或者草原占优势,其现状植被是某灌丛植被,或者草原植被。我们在植被图中或本书类型叙述时则以某森林植被类型来叙述,力求与人类的经济建设和生产生活紧密结合,适当考虑了植物群落的利用、改造与保护的原则和途径。因此本分类系统实际上全面体现植物群落特征、生态特征和生产利用特征的三统一原则。

二、自然植被分类的单位和命名

根据上述分类原则,山西省植被分类系统,采用了群丛、群系、植被型三个基本等级为主要分级单位,群丛组、群系组、植被型组及植被亚型、亚群系为辅助单位。

1. 群丛

植被群丛是植被分类的最基本单位。它是在一定地段上或一定小环境内,拥有相似层片、结构,并在主要层片中有相同的优势植物组成的植物群落或者联合,其外貌和生态环境相一致。它们所占的面积不会太大,尤其是我省地处黄土高原,又是个多山省份,在山地和丘陵上常由于坡向部位、海拔高度的不同,就形成不同的群丛。

2. 群系

植物群系是植被分类系统中的中级单位。凡是优势种(建群种或共建种)、优势(建群)层片相同的植物群丛联合起来就成为群系。群系在地理分布上经常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不仅优势种(建群种)的生活型相同,而且优势(建群)种也相同,并充分反映群系的最本质特征。即一个群系的结构、区系组成、生物生产力,以及动态特点都是相似的。如油松群系、栓皮栎群系、华山松群系、虎榛子群系等。但是在建群种很多的植物群落中,就根据特征种,或按生态地理条件相同的群丛联合起来的植物群落做为划分群系的依据。如在划分盐生草甸是以地带性来进行,因为用不同地带盐生草甸的特征比用优势种更能反映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群系是本书中主要描述的分类单位。

3. 植被型

植被型是植被分类系统中的高级单位。每个植被型的主要层或层片的优势种具有一定的植物区系特征,相同或大体相同的生活型、相似的生物生态学特性,以及相似的演替方向,从而在生态系统中具有相似的能量流转和物质循环的特点。植被型是一定的气候区域的产物,就其地带性有一定的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而隐域性植被是一定的特殊生境的产物。如植被型在我省分类系统中有寒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灌丛等。

三、自然植被分类系统

根据上述分类系统的原则,以及对植被类型单位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对三级基本分类单位的划分,要求严密一致;而对三级辅助单位的划分,则适当放宽,力求相近。特别是结合山西省具体植被类型特点,及其自然环境条件,将山西省自然植被分类系统列表如下(其中:植被型组,以ⅰ……表示;植被型,以㈠、……表示;群系,以1.2.3……表示)。

山西省自然植被分类系统表

ⅰ、针叶林(植被型组)

㈠、寒温性针叶林(植被型)

1.华北落叶松林(群系)(Form.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2.白杄林(Form.Picea meyeri)

3.青杄林(Form.Picea wilsonii)

4.含臭冷杉的华北落叶松、青杄、白杄林(Form.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Picea megeri+Picea wilsonii+Abies

nephrolepis)

5.华北落叶松、白杄林(From.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Picea meyeri) ㈡、温性针叶林

6.油松林(From.Pinus tabulaeformic)

7.油松、白皮松林(Form.Pinus tabulaeformis+Pinus bungeana)

8.油松、侧柏林(Form.Pinus tabulaeformis+Platycladus orientalis)

9.白皮松林(From.Pinus bungeana)

10.白皮松、侧柏林(From.Pinus bungeana+Platycladus orientalis)

11.侧柏林(From.Platycladus orientalis)

12.侧柏、杜松林(From.platycladus orientalis + Juniperus rigida)

13.杜松疏林(From.Juniperus rigida)

14.华山松林(From.Pinus armandii)

㈢、暖温性针叶林

15.南方红豆杉林(From.Taxus mairei)

ⅱ、针阔叶混交林

㈠、寒温性针阔叶混交林

16.华北落叶松、白桦林(Form.Laris principi-rupprechtii+Betula

platyphylla)

㈡、温性针阔叶混交林

17.油松、辽东栎林(Form.Pinus tabulaeformis+Quercus liaotungensis)

18.油松、山杨、白桦林(Form.Pinus tabulaeformis+Populus

davidiana+Betula platyphylla)

ⅲ、落叶阔叶林

㈠、山地栎林

19.辽东栎林(Form.Quercus liaotungensis)

20.栓皮栎林(Form.Quercus variabilis)

21.橿子栎林(Form.Quercus baronii)

22.槲栎林(Form.Quercus aliena)

㈡、山地落叶阔叶杂木林

23.板栗林(Form.Castanea mollissima)

24.山茱萸林(Form.Cornus officinalis)

25.青檀林(Form.Pteroceltis turczaninouii)

26.鹅耳枥、槭、榆杂木林(Form.Carpinus turczaninowii+Acer mono+Vlmus

pumila)

27.漆树、青麸杨林(Form.Rhus verniciflua+Rhus potaninii)

㈢、山地杨、桦林

28.山杨林(Form.Populus davidiana)

29.白桦林(Form.Betula platyphylla)

30.红桦林(Form.Betula albo-sinensis)

31.山杨、白桦林(Form.populus davidiana+Betula platyphylla)

㈣、平地人工林

32.小叶杨林(Form.Populus simonii)

33.青杨林(Form.Populus×cathayana)

34.刺槐林(Form.Robinia pseudoacacia)

ⅳ、落叶阔叶灌丛

㈠、寒温性落叶灌丛

35.箭叶锦鸡儿、金露梅、银露梅灌丛(Form.Caragana

jubata+fruticosa+potentilla glabra)

㈡、温性落叶灌丛

36.毛黄栌灌丛(Form.Cotinus coggygria var. pubescons)

37.连翘灌丛(Form.Forsythia suspense)

38.牛奶子灌丛(Form.Elaeagnus umbellata)

39.酸枣、荆条灌丛(Form.Ziziphus jujuba var. spinosa+Vitex negundo

var.heterophylla)

40.荆条灌丛(Form.Vitex negundo var. heterophylla)

41.翅果油树灌丛(Form.Elaeagnus mollis)

42.白刺花灌丛(Form.Sophora vicifolia)

43.沙棘灌从(Form.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 sinensis)

44.三裂绣线菊灌丛(Form.Spiraea trilobata)

45.土庄绣线菊灌丛(Form.spiraea pubescens)

46.山桃、山杏灌丛(Form.Prunus davidiana+Prunus armeniaca var. ansu)

47.蚂蚱腿子灌丛(Form.Myripnois dioica)

48.榛子灌丛(Form.Corylus heterophylla)

49.胡枝子灌丛(Form.Lespedeza bicolor)

50.照山白灌丛(Form.Rhododendron micranthum)

51.黄刺玫灌丛(Form.Rosa xanthina)

52.虎榛子灌丛(Form.Ostryopsis davidiana)

53.小叶鼠李灌丛(Form.Rhamnus parvifolia)

54.六道木灌丛(Form.Abelia biflora)

55.野皂荚灌丛(Form.Gleditsia heterophylla)

56.白蜡叶荛花灌丛(Form.Wikstroemia ligustrina)

57.柠条锦鸡儿灌丛(Form.Caragana korshinskii)

ⅴ、灌草丛

58.荆条、酸枣、白羊草灌草丛(Form.Vitex negundo var. heterophylla

+Ziziphus jujuba var. spinosa+Bothriochlloa ischaemum)

59.野皂荚、白羊草灌草丛(Form.Gleditsia heterophylla+Bothriochloa

ischaemum)

60.河朔荛花、白羊草灌草丛(Form.Wikstroemia chamaedaphne+Bathriochloa

ischaemum)

61.三裂绣线菊、白羊草灌草丛(Form.Spiraea trilobata+ Bothriochloa

ischaemum)

62.灌木铁线莲、蒿类灌草丛(Form.Clematis fraticosa+Artemisia wpp)

63.沙棘、白羊草灌草丛(Form.Hippophae rhamrcoides subsp.

Sinensis+Bothricochloc)

ⅵ、草丛

64.白羊草草丛(Form.Bothriochloa ischaemum)

65.黄背草草丛(Form.Themdea japonica)

66.野古草草丛(Form.Arundinella anomala)

67.蒿类草丛(Form.Artemisia spp.)

ⅶ、草原

㈠、蒿类草原

68.铁杆蒿草原(Form.Artemisia gmelinii)

69.茭蒿草源(Form.Artemisia giraldii)

㈡、百里香草原

70.百里香草原(Form.Thymus mongolicus)

71.百里香、冷蒿草原(Form.Thymus mongolicust+Artemisia frigida)

72.百里香、针茅草原(Form.Thymus mongolicust+Stipa bungeana

+S.grandis)

㈢、针茅草原

73.针茅草原(Form.Stipa bungeana +S.grandis)

74.针茅、铁杆蒿草原(Form.Stipa bungeana+Artemisia gmelinii)

㈣、达乌里胡枝子草原

75.达乌里胡枝草原(Form.Lespedeza davwrica)

ⅷ、草甸

㈠、山地草甸

76.苔草草甸(Form.Carex spp.)

77.嵩草草甸(Form.Kobresia bellardii+K.pygmaea)

78.兰花棘豆草甸(Form.Oxytropis coerulea)

79.五花草甸(Form.Polygonum viviparum+Sanguisorba

officinulis+Pedicularis spp.+Potentilla spp.+Leonthopodium

Leontopodioides)

80.杂类草草甸(Form.Aconitum sp.+Polygonum viviparum+Gentiana sp.)㈠、河漫滩草甸

81.假苇拂子茅草甸(Form.Calamasgrostis pseudophragmites)

82.狗牙根草甸(Form.Cynodon dactylon)

83.鹅绒委陵菜、金戴戴、水葫芦苗为主的杂类草草甸(Form.Potentilla

anserina+Halerpestes ruthenica+Halerpestes cymbalaria)

84.罗布麻草甸(Form.Apocynum venetum)

㈠、盐生草甸

85.隐花草、狗牙根草甸(Form.Crypsis aculeata+Cynodon dactylon)

86.獐茅草甸(Form.Aeluropus sinensis)

87.碱蓬草甸(Form.Suaeda glauce)

88.盐地碱蓬、盐角草草甸(Form.Suaeda salsa+Salicornia europaea)ⅸ、沼泽植被和水生植被

89.芦苇沼泽(Form.Phragmites communis)

90.香蒲沼泽(Form.Typha angustata)

91.眼子菜群落(Form.Potamogeton sp.)

92.慈姑、泽泻群落(Form.Sagittaria trifolia +Alisma plantago-a

quatica)

Ⅱ、自然植被的主要类型

一、针叶林

针叶林是以针叶树为建群种组成的各类森林植物群落的总称。山西省针叶林类型较多,有寒温性落叶针叶林(华北落叶松林)、寒温性常绿针叶林(白杄林、青杄林)、温性常绿针叶林(油松林、白皮松林、华北松林、侧柏林、杜松林)、暖温性针叶林(南方红豆杉林)等,其建群种多为单优势群落。其中,臭冷杉难成纯林,多与华北落叶松、青杆杄、白杄混交;杜松林除形成疏林外,常零星分布于其他森林群落之中,形不成纯林;樟子松是山西省人工引种的一种针叶林类型,主要分布在雁北地区;南方红豆杉林在山西省东南部壶关和南部阳城、沁水均有分布,纯林面积小,或与青檀混交成林。

针叶林生态系统发育历史久远,已在山西植被历史变迁中有所叙述。现代针叶林已成为天然次生林,分布广泛,面积大,多分布于山地,是山西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森林面积的42.9%,蓄积量大。由于针叶林林木树干通直,出材率高,木材耐腐蚀,是良好的用材树种。针叶林,尤其是油松林是山西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森林植被类型。油松根系发达,耐干旱,耐瘠薄,是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保护好现有针叶林,大力营造针叶林,对于保持生态平衡,美化净化环境,涵养水源有很大的作用。

㈠、寒温性针叶林

山西省寒温性针叶林主要是由落叶松属、云杉属、冷杉属三属植物组成。主要分布在中、北部海拔较高的山地。构成垂直分布的寒温性针叶林带,由北向南逐渐升高.大致是1800~2800m 之间。集中分布区为管涔山、关帝山、五台山、恒山等地。

1.华北落叶松林

华北落叶松喜光,耐寒冷,适生于湿润凉爽的气候。从地史资料分析,山西省五台山等华夏构造带中的第三纪时的高山部位就有分布。而当时的低地还为亚热带植物区系所控制。第四纪受冰川气候的影响,推移到平川,间冰期又恢复到山地。山西省现有华北落叶松林是天然次生林,是我省中山以上垂直地带性的主要植被类型。分布在北部的恒山(北纬39°)、管涔山、五台山、关帝山及中部的太岳山(北纬36°30′)等山地,海拔1600~2800m之间的阳坡、半阳坡;阴坡也有分布且生长良好,多与白杄、青杄混生。在五台山并混生有臭冷杉。林下土壤其次为淋溶褐土,主要是棕色森林土,土层较厚、湿润、肥沃、排水良好,腐殖质厚5~10cm。群落外貌整齐呈浅绿色。高15~25m,胸径20~30cm。根据21个样方统计,有乔木树种6种,灌木11种,草本20种。乔木层郁闭度0.6~0.8,林下灌木稀疏。主要有刚毛忍冬、金花忍冬、六道木、多花栒子木、东北茶蔗子、土庄绣线菊和小叶忍冬等。其中,北部山地华北落叶松林内灌木稀少,一般覆盖度不超过20%。而南部灌木林下灌木种类虽增加不多,但出现了温性植物,如榛子、大花溲疏、二色胡枝子等。在华北落叶松盖度为50%~60%时,林下的灌木层覆盖度可达40%。在海拔较高的华北落叶松林边缘地带,还可见到金露梅、银露梅等。草木层以苔草和细叶彦尾为主,其次还有小红菊、黄精、中华花忍、东方草莓、假报春、腺毛肺草、糙苏、大花杓兰、玉竹、鹿蹄草、舞鹤草、铃兰、山尖子、藜芦等。

华北落叶松林的演替,一是在海拔较高2500m以上,即林限地区,一旦群落遭受破坏,则形成亚高山草甸;海拔2000~2500m的地区,则为山地草甸所更替。二是水分条件较好的阴坡,多由桦木、山杨林等落叶阔叶林所替代,以吕梁山西坡最为明显;亦有的为山地灌丛所更替。三是阳坡、半阳坡华北落叶松林破坏后,则为稀疏灌丛和草丛所替代。上述阴坡,或者阳坡,如加强保护和抚育更新,仍可发生正向演替,恢复为华北落叶松林。

华北落叶松林是山西省的重要用材林,华北落叶松是山地中山及北部地区速生丰产造林树种,适合于海拔1400m以上山地造林选用。近年来在低海拔地区试验、亦能较好生长。生长快,也稍耐瘠薄土壤。木材良好,材质坚硬,耐腐蚀、用途广,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树皮含单宁可提练化工产品。同时,对绿化山区,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均有显著效能。

2.白杄林

白杄林是山西省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次生森林植被类型之一。白杄是一种古老的树种之一,据有关文献资料,山西省自然分布的白杄林,是第三纪植物区系的孑遗种,云杉属的许多种属于西伯利亚成分,向南延伸经过第四纪大冰期破坏后再复兴的。而山西的白杄林是起源于古北大陆南部,第三纪以前即以形成和分化,在第四纪的几个阶段时期,孢粉大量出现于华北地区,经过冰期,间冰期的反复作用,随着冰期气温的下降,白杄分布南移,并由高山向低山迁移。间冰期温度回升后,白杄分布回流,出现和现在水平分布相似面貌。山西的白杆杄林生态幅度较窄,在北纬37°30′~39°40′。主要分布在恒山、管涔山、关帝山、五台山等山地,海拔1600~2700m 之间的阴坡、半阴坡,属浅根性树种。白杄具有较强的耐荫性,林木分化现象和自然稀疏现象开始较晚,也比较迟缓。林木自然整枝不良,枯死枝条也不会自行脱落。林冠郁闭稠密,形成了特有的生态环境。生长良好。其土壤为棕色森林土。

根据3个样方统计,乔木4种、灌木14种、草本20种。乔木层郁闭度在0.7以上,白杄树高达20~25m,胸径25~30cm。群落外貌整齐、呈灰绿色、混生有华北落叶松、青杄、白桦等。林下灌木稀疏,主要有:虎榛子、山柳、沙涞、多花栒子木、六道木、刚毛忍冬。草木植物有苔草、糙苏、鹿蹄草、舞鹤草、山尖子、小红菊、歪头菜、山野豌豆、蓬子菜、早熟禾、问荆等。由于林内阴湿、藓类植物发达、有提灯藓、黄羽藓和绢藓。

白杄林除以白杄为优势形成纯林外。也有与青杄混交而形成白杄、青杄林或白杄、青杄、华北落叶松林。

白杄林的更新和演替如前所述,白杄林在山西多分布在具有寒温性气候特征的中山和高中带,白杄具有一事实上的稳定性。遭破坏后,白桦在破坏地上逐渐形成一事实上的群落,又为白杄幼苗生长创造了适宜环境,进而又形成稳定的白杄林群落。虽然现在是次生林,但恢复的相当好,其演替过程,可以说是达到顶极阶段,其林下的藓类植物提灯藓、羽藓就是有力证据,它是原始森林中的原有种。所以白杄林是一种稳定的植物群落。其主要演替,也是经过破坏,或者砍伐,经过恢复,混有少量桦木、山柳,仍可恢复到现在的白杄林;其次亦有的可演替为混有白桦的落叶松林。

白杄林树杆通直,材质优良。生产率高,轻软弹性好,易加工,是很好的建筑用材;白杄树姿优美,又是良好绿化美化树种;由于是稳定性的植物群落,所以是自然保护区森林环境的主体,亦是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的优良植物群落。是山西最重要森林植被类型之一。

3.青杄林

青杄林主要分布于管涔山、五台山、关帝山、以及恒山、太岳山等地。青杄生长在海拔1500~2300m的阴坡、半阴坡或低凹山谷,或悬崖陡壁。在阴坡多为散生或团状聚生。芦芽山南侧1600m 左右,多与油松林混交。中南部的太岳山五龙壑两侧有小片青杄林,则分布于海拔2000m。太原市人工栽培的青杄可下降到1000m。青杄林内环境阴湿,林下土壤,棕色森林土为主。青杄林分布较白杄林,华北落叶松林较低,或与白杄,华北落叶松混生。伴生树种有山杨,白桦和山柳。山西分布的青杄林建群种起源于古北大陆南部。在第三纪以前已形成和发育,以后经冰期反复作用,分布南移,并由高山向低山南移,成为我国云杉属中分布较广的一个群系。山西现有的青杄林为天然次生林。

建群种青杄林枝桠繁多,生长较差。乔木层郁闭度0.5~0.7。林下阴湿,光照不足,林下灌木稀少,盖度一般为20%左右。其灌木主要有金花忍冬、小叶忍冬、辽宁山楂、细叶小蘖、灰栒子、毛榛等。草木层不发达,主要有瓣蕊唐松草、毛蕊老鹳草、舞鹤草、苔草、小红菊、花葱、鹿蹄草等。由于林内阴暗潮湿,藓类生长茂盛。

青杄林有极强的耐荫性和天然更新能力对维持着群落的生存和繁衍起着重要作用。当群落受到轻度破坏后,尚可恢复;若破坏严重,则为山杨,白桦首先侵入,形成针阔叶混交林,或山杨、白桦林。青杄自然整枝能力差,枝桠繁多,材理不直,木材生产率不高。但其分布较低,取材方便常被砍伐。由于适应性强,是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的优良树种。也是绿化、美化的良种。

4.含有臭冷杉的华北落叶松、白杄、青杄林

本类型分布于五台山宽滩林场二茄兰、大东沟,海拔1800~2400m之间的山地阴坡、半阴坡。土壤为棕色森林土。由于五台山降雨量大,温度偏低,林内阴暗嘲湿,故喜湿耐寒的臭冷杉能够在此出现。臭冷杉分布面积不大,但属五台山地区所特有的群落类型。

乔木层由华北落叶松、白杄、青杄、臭冷杉共同组成建群植物种,林内郁闭度0.9。白杆、青杆高15~17m,胸径15~17cm;臭冷杉高15~16m,胸径14~16cm,华北落叶松高18~20m,胸径18~22cm,均生长良好。由于林内阴暗潮湿,灌木稀疏,有红丁香、刚毛忍冬、土庄绣线菊、六道木、美蔷薇等。草本植物以苔草占优势,其次有鹿蹄草、藜芦、鸟巢兰、手参、橐吾和多种蕨类植物。由于林内阴湿、藓类植物发达、生长良好。本类型是山西省五台山地区阴湿、寒冷条件下出现的特有森林类型,应加强保护。

5.华北落叶松、白杄林

本类型分布于关帝山孝文山林场,管涔山店坪至荷叶坪,五台山北坡和芦芽山等山地,海拔1700~2600m的半阴坡、半阳坡。土壤为棕色森林土。林下阴暗潮湿,枯枝落叶层厚达15cm。乔木层以华北落叶松、白杄为主,混生有青杄、白桦、红桦、山杨等,郁闭度0.6~0.9,华北落叶松高9~15m,胸径15~25cm,白杄高8~12m,胸径20~30cm。均生长良好。林下阴湿,灌木稀少。主要有金花忍冬、二色胡枝子、紫枝柳、山刺梅、土庄绣线菊、灰栒子、小叶忍冬、栓翅卫茅、沙棘等。草本植物以苔草占优势,有瓣蕊唐松草、橐吾、草乌、午鹤草、藜芦、升麻、抱茎老鹳草、歪头菜、节节草、华北风毛菊、糙苏、花葱、四叶葎、大花勺兰。林内阴湿、藓类植物生长茂盛。白杄幼苗更新良好。

㈡、温性针叶林

温性针叶林主要指分布在暖温带地区中山和低山丘陵的针叶林。建群种适宜温暖干燥,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或石灰性的山地褐色土与棕色森林土。温性针叶林生境较暖温性针叶林严峻,组成种类较贫乏,主要为松属和侧柏属植物。温性针叶林适应性较强,分布较广。

6.油松林

油松为我国特有树种。油松林是华北地区温性针叶林的代表类型,在我省从南到北广泛分布,面积大,油松林占全省林地总面积的32.6%。凡海拔800~1800m的低、中山地均能良好生长。其中多分布于1200~1600m。1800m以上的天然油松林分布很少。阳坡、半阳坡的油松林分布高度可达海拔2000m左右,但因气温偏低,生长不良。在高海拔的山脊由于山高风大,寒冷则生长不良。如太行山海拔2058m的天然油松林,40年生林分高只有5.6m。人工油松林分布的下限可降到650m,或更低些。如中条山油松林,海拔670m,20年生,株高4.9m,目前发育良好。油松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的土壤也能生长。不耐水湿及盐碱,在砂地、微酸性土、中性土及钙质黄土上均可生长。天然油松林生长地段的土壤多为山地褐色土、淋溶褐土和棕色森林土。现有油松林均为天然次生林或人工营造林,大多为中令林或幼龄林。油松林以太行山的和顺、灵邱、广

灵、平顺、陵川,太岳山的绵山、沁源的五龙川灵空山,吕梁山的汾阳、交城、中庄、天龙山、北武当山、石千峰;五台山的金岗库、松岩口;恒山的龙山、恒山林场;中条山的沁水、阳城、翼城等地分布最多,且多为纯林,生长良好。尤其是以沁源县为中心的太岳山林区被称为“油松之乡”,无论是油松林面积,还是林木的生长发育,在全国都名列前茅。灵空山的油松古树“九杆旗”,树高35.5m,胸径14.5cm,单株材积35.99m2,称为“油松之王”。内长城以北的大同盆地一带,属于温带干草原地区,不见有成片天然油松林分布。

油松林大多为纯林,群落外貌较整齐,层次分明,郁闭度0.5~0.7,主要为20~60年生,随着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差异混生了一些其他树种,或组成针阔叶混交林,南部中条山的油松林内多见华山松、栓皮栎、锐齿槲栎;吕梁山南段、太行山南段的油松林多见白皮松,或与刺槐混生;太行山南部的油松林常混生有栓皮栎、辽东栎;中部山地油松林常有辽东栎混入;中北部山地油松林常有山杨、白桦混入。林下灌木种类随地区而异。根据林下灌木的优势种不同,可分为油松—虎榛子群丛组(中山阴坡常见类型)、油松—沙棘群丛组(中山阴坡类型)、油松—照山白群丛组(中山阴坡类型)、油松—柔毛绣线菊群丛组(中山较高地区阴坡常见类型)、油松—二色胡枝子群丛组(中山阴坡类型)、油松—黄刺玫群丛组(中低山阳坡、半阳坡)、油松—三裂绣线菊群丛组(中低山阳坡、半阳坡常见)、油松—毛榛群丛组(中山地区坡下部或中下部分布不广)等。油松草本层植物种类多样,以菊科、莎草科、毛茛科、唇形科及禾本科植物为多。

油松林比较稳定,破坏后成为疏林,或演替为油松、山杨、桦混交林,或油松、辽东栎混交林。经封山育林,仍可恢复成油松林。油松林材质优良,富松脂是很好的用材和经济树种;油松林具有耐干旱、耐贫瘠的特点,根系发达,适应性强,是广大地区最主要的水土保持造林的树种之一。

7.油松、白皮松林

本类型主要分布在吕梁山南段、太行山中南部、太原西山等地,海拔700~1500m之间的山地阳坡、半阳坡。土壤主要为山地褐土。乔木层郁闭度0.5,高3~4m,一般胸径3~7cm,生命力强。混生有侧柏、辽东栎。林下灌木有小叶鼠李、连翘、照山白、黄刺玫、虎榛子、黄栌、陕西荚蒾、三裂绣线菊、二色胡枝子等。草本层有铁杆蒿、糙叶黄芪、羊胡子草、白羊草、大火草、白头翁、北苍术、异叶败酱、早开堇菜丁、茜草、翻白草、柴胡等。

本类型对水土保持,改善环境,都有重要意义。

8.油松、侧柏林

油松、侧柏林分布于霍山、太原西部的天龙山、吕梁山的交口和晋东南的沁水等地,多见于比较干旱,土层瘠薄的石质山地,海拔1300~1400m的阳坡,土壤为山地粗骨性褐土,地面枯枝落叶层厚2cm。乔木层以油松,侧柏占优势。在太原西山常见有白皮松;在南部山地群落中伴生有栓皮栎、鹅耳枥和榆等。乔木层郁闭度0.3~0.5,油松高4~6m,胸径20~25cm;侧柏高2~5m,胸径10~15cm,生长中等。

林下灌木常见种类有黄刺玫、三裂绣线菊、北京丁香、陕西荚蒾、小叶鼠李、虎榛子、照山白,蚂蚱腿子、多花胡枝子等。草本层以苔草占优势,其次有铁杆蒿、白羊草、三脉叶马兰、大丁草、西伯利亚远志、堇菜、异叶败酱、阴行草、柴胡、硬毛棘豆、野菊、中华卷柏、多花胡枝子等。

本类型在干旱瘠薄山地具有水土保持作用,应加强保护,封山育林。

9.白皮松林

白皮松是我国特有的一个树种。山西省白皮松南部主要生长在低山区较多,中部次之,中北部的黑茶山(大约38°50′)只有零星生长,是我国白皮松自然分布的最北地区。白皮松林大部

生长于气候温暖、土壤干旱瘠薄的石质低山区,海拔500~1600m的阴坡或阳坡,多为小面积斑块状分布,少见连片的大面积白皮松林,白皮松亦多与油松、侧柏、鹅耳枥、橿子栎和山杨等混生林。中条山、吕梁山先头林场、中阳县克城林场、洪洞三交林场、太岳山林区七里峪和兴唐林场等地,白皮松分布比较集中。土壤大部为山地粗骨性褐土。

白皮松林比较稀疏,且疏林居多。郁闭度一般在0.5~0.6。乔本层除白皮松外,其他树种有侧柏、辽东栎、橿子栎、山杨、油松等,以侧柏较多。灌本层一般覆盖度在40%以下,阴坡灌木层较发达,覆盖度也大。常见有荆条、黄栌、黄刺玫、榛子、沙棘等。草本层不发达,主要有白羊草、铁杆蒿等。在干旱的阳坡白皮松林,灌木和草本植物层也很茂盛。

在自然条件下,白皮松是比较稳定的森林植物群落。由于分布海拔较低,受人为影响干扰大,因而易遭破坏,更新比较困难。一旦破坏变成灌丛地或者荒山;如果经过保护和封山育林,白皮松有较强的天然更新能力,又能很快恢复成林。

白皮松树姿优美,色彩鲜艳,是优良的绿化和观赏树种;又由于白皮松对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抗性强,有利于净化空气,防止污染,是环境保护的优良树种;亦是城镇绿化的较好的树种。

10.白皮松、侧柏林

白皮松、侧柏林分布于太原的天龙山,吕梁山南段的蒲县和太岳山的霍县,绛县的磨里峪等地,海拔700~1300m的山地阳坡,枯枝落叶层1~2cm。土层瘠薄、干旱、地表基岩裸露或为砂岩及其风化物。土壤为山地粗骨性褐土。

乔木层郁闭度0.3~0.4,白皮松高者达5~8m,胸径l0cm,生长中等。侧柏高度3~5m,胸径5~7m。灌木层盖度为40%,主要有荆条、黄刺玫、黄栌、山桃、河朔荛花、蚂蚱腿子等。草本层盖度30%,主要有铁杆蒿、中华卷柏、白羊草、糙隐子草、羊胡子草、糙叶黄芪、火绒草、鸡眼草、野菊等。

白皮松和侧柏都是阳性树种,耐干旱,耐瘠薄,侧柏比白皮松更耐瘠薄。现有的混交林,林龄小,密度不大,种间竞争不激烈。随着林龄和密度的增大,种间竞争将剧烈,在混交比重相近,或白皮松生长超过侧柏时,白皮松在群落中的作用不断增强,最终演替成白皮松、侧柏群落;若侧柏比重较大,而环境更加干旱瘠薄时,则可能演替为侧柏林。

白皮松、侧柏林分布地域面积不大,土层瘠薄、干旱、环境条件差,生长不良,但适应性较强,对此应加强管护,促进生长,以利于水土保持。

11.侧柏林

成片的天然侧柏林主要分布于内长城以南的省境中、南部的低、中山地区。太原西山的天龙山,吕梁山的交城、文水,太岳山的介休、沁源、灵石,洪洞的广灵寺的周围山地,中条山的析城山和小尖山、晋东南的沁水、阳城、陵川等山地林区边缘地带;平原地区的侧柏林则见于村边、坟地、寺庙周围,多为人工林,或零星栽植。山区天然侧柏次生林,生长分布在悬崖和岩石裸露,土层瘠薄的石质山坡,多为海拔600~1400m的阳坡。通常喜生于中性或微碱性的山坡土壤中,大部为山地粗骨性褐土。群落结构和种类组成都比较简单。乔木层郁闭度多为0.2~0.5,也有的达到0.7以上。乔木层中多伴生有油松、辽东栎、栓皮栎、白皮松、鹅耳枥和榆树等。生长低矮,高3~5m,多呈萌生状,盖度不大。林下灌木稀疏。常见有荆条、黄栌、黄刺玫、虎榛子、白刺花、三裂叶锈线菊、小叶鼠李、野皂荚、丁香、二色胡枝子、山杏等。由于侧柏林生态幅度大,其林下灌木层在各地也所不同。如在省境东部的晋东南和中条山地区,灌木层以虎榛子占优势;其次为黄刺玫,荆条等;在吕梁山南部的黄土丘陵区多属阳坡、半阳坡、灌木层以白刺花、酸枣为优势,其次为牛奶子、锦鸡儿等;汾河、漳河的边山多为半阳坡或半阴坡,灌木层沙棘占优势;在太岳、吕梁、关帝等边山地带,岩石裸露的石质山坡,条件差,侧柏生长不良,组成简

单,灌木多为鼠李、野皂荚等。草本植物以苔草占优势,其他有铁杆蒿、白羊草、达乌里胡枝子、糙隐子草、翻白草、鸦葱、柴胡、远志、硬毛棘豆等。

侧柏林为喜阳树种,耐干旱瘠薄,在岩石缝隙中也能生长,生活力强。虽生长缓慢,但寿命长,木材坚硬,有芳香味。在低、中山石灰岩山地营造侧柏林,对荒山绿化,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美化环境都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城乡重要的绿化观赏树种。枝叶、种籽均可人药。

12.侧柏、杜松林

侧柏、杜松林在我省分布面积较小。见于苛岚县西豹峪、芦子河温泉、阳坪、中寨、大化,静乐县的双路,忻州的牛尾庄,保德的井油山,神池县的虎北,宁武东寨等地。垂直分布为1000~1700m。由于杜松抗逆性不及侧柏,在阳坡中上部以侧柏为主,杜松长势较差,在中、下部或半阳坡杜松表现较好。本群落耐干、寒气候和瘠薄土壤,常呈散生状,一般生长低矮1.5~3m。灌木种类有三裂绣线菊、黄刺玫、紫丁香、小叶锦鸡儿等。草木层以苔草为主,次为蒿属、兰花棘豆、石防风、三脉叶马兰、细叶百合柴胡野古草、隐子草、风毛菊、山萝卜等。

该类型耐干旱,瘠薄土壤,是黄土丘陵地区的水土保持林和较好造林树种。

13.杜松疏林

杜松林主要分布在山西省北部河曲的赵家沟山地,海拔1300~1700m的阳坡,耐干旱寒冷、瘠薄土壤,常呈疏散灌丛状,一般生长低矮,高1.5~3m。杜松林中的灌木有三裂绣线菊、虎榛子、黄刺玫、紫丁香、小叶锦鸡儿等。草本层以苔草为主,其次为铁杆蒿、蓝花棘豆、三脉叶马兰、石防风、细叶百合、远志、柴胡、长芒茅、野古草华北蓝盆地花等。

杜松疏林对保持水土,改善环境有重要作用。

14.华山松林

华山松林是山西省南部暖温带山地的重要针叶林,主要分布于中条山、太行山南段的沁水、翼城、阳城等地,海拔1400~1900m的阴坡、半阴坡、半阳坡或山瘠。中条山阳城鳌背山、云蒙山海拔1500m的阴坡、半阴坡有混交林,1900m的山顶有人工林。在下部与油松混交。面积不大,生长良好,外貌苍翠。林地土壤为山地淋溶褐土和山地棕壤。枯枝落叶层较厚。乔木层郁闭度0.7,高10~15m,胸径10~18cm。本群落除华山松外,还混生有白桦、山杨、辽东栎、鹅耳枥。灌木层盖度30%~40%,主要种类有二色胡枝子,阴子稍、陕西荚蒾、花叶荚蒾、黄刺玫等。草本有苔草、白头翁、三脉叶马兰、老鹳草、天南星。阴湿处有藓类组成地被层。

华山松林属亚热带植物区系,山西省中条山为其自然分布的北界。山西的华山松林虽然稀少,只有一些小面积的纯林,或者混交林,但它是山西省稀有珍贵的森林植被类型。对研究其发展和演替有重要的意义。现有的华山松林发育良好,面积不断扩大,并部分划人自然保护区得到保护。而且是一种较稳定的植物群落。当受到破坏后,常由喜阳的山杨、桦木、栎类更替。而其华山松飞落的种子可在郁闭的林地上发育幼苗,迅速发育成长,最终取代山杨、桦木林,如沁水县在中村的下川延岩和横河的鳌背山有的形成小片华山松林,有的形成华山松、油松、栎混交林,并发育正常。

华山松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用材树种,种子较大,可食,含油脂丰富。应加强管理,促进天然更新,逐步扩大华山松林的面积。

㈢、暖温性针叶林

暖温性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山西省南暖温带低山及背风峡谷,喜温暖湿润地段,海拔1200m 以下,本类型仅一个群系。即以南方红豆杉为主组成的纯林,是在深沟峡谷、悬岩陟壁的下部山坡,局部小气候环境下形成的特种类型,伴生有亚热带的种类。由于暖温性针叶林的生境具有气候温暖湿润,背风的特点,故成为亚热带植物的避难所。

15.南方红豆杉林

南方红豆杉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南各省区。1985年在山西省晋东南陵川县西闸水磨河,发现了天然生长的南方红豆杉林。所处地势在“U”型深谷的低部,海拔900~1200m。由于谷深狭长,每200~300m有大转折,两侧陡壁作屏障,受外界影响较小,水热条件较稳定,故本群落得以保存。在壶关六泉、小梯河阴坡、阳城蟒河、析城山、沁水下川东峡谷等山谷也有零星分布。

南方红豆杉林,郁闭度在0.85以上,树高5~6m,胸径10~15cm。主要乔木层伴生树种有小叶鹅耳枥、拐枣、白腊树、君迁子、青檀等。灌木层盖度低于20%,主要有荆条、狭叶紫珠、海州常山、扁担木等。草本层盖度20%~30%,主要种类有细叶苔草、茅叶荩草、仙鹤草、稀鉴草、牛膝、斑叶堇菜等。

群落中含有多种亚热带成分,说明本区立体条件较好,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是山西境内一些古老植物和热带起源植物的避难所。

南方红豆杉系山西的珍稀经济植物。目前保护不力,乱砍滥伐,破坏严重,致使濒临消亡,应加强保护。

二、针、阔叶混交林

㈠、寒温性针、阔叶混交林

山西省寒温性针阔叶混交林是指在寒冷山地气候条件下分布的针阔叶混交林植被类型,为山地垂直带谱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分布于关帝山、管涔山、五台山、恒山、太岳山、吕梁山等,海拔1700~2200m的山地。主要由落叶松属、云杉属、桦属、杨属植物组成。落叶松属和云杉属的树种生长快,耐寒冷,树干通直高大,木材优良,是重要的用材树种。植物种类较为丰富,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

16.华北落叶松、白桦林

本类型主要分布于关帝山、管涔山、五台山、恒山、黑茶山等海拔1700~2200m之间的阳坡、半阳坡,面积不大。林下土壤为棕色森林土,土层深厚、枯枝落叶层厚5~8cm,水湿条件较好。根据4个样方统计,乔木层中除华北落叶松、白桦外,还混有山杨、青杄、红桦等。郁闭度0.6—0.7。华北落叶松高达12~15m,胸径18~25cm。白桦高4~6m,胸径6~l0cm,生长良好。林下灌木种类较多,主要种类有多花栒子木、山梅花、毛榛、虎榛子、黄瑞香、土庄绣线菊、沙棘、东北茶藨子、刚毛忍冬、小叶忍冬美蔷薇等。草木层发达,以苔草为主,其次有紫花野菊、藜芦、紫斑风铃草、歪头菜、玉竹、东方草莓等。

本类型木材生产率高。应加强抚育、保护和管理。

㈡、温性针阔叶混交林

温性针阔叶混交林主要分布在暖温带地区,海拔1200~2000m的山地、丘陵。主要由松属、侧柏属、栎属、杨属、桦属树木组成。松、栎林是我山西低、中山地域分布较广的植被类型。松、杨、桦林多分布在低、中山地段,海拔1200~2000m的山地阴坡、半阴坡,易受人为破坏的地区。阔叶林破坏后,则以油松林为主演替。反之,则演变成阔叶林。

17.油松、辽宁栎林

本类型分布在五台山、芦芽山以南,海拔1200~2000m之间的山地阳坡、半阳坡。土层瘠薄干旱,土壤主要为山地褐色土。根据11个样方统计,除油松、辽东栎外,乔木层伴生树种有五角枫、花楸、山杨、白桦、茶条槭等。郁闭度0.6—0.7。油松高7~9m、胸径10~15cm;辽东栎高3~5m、胸径8~10cm。林下灌木种类主要有:土庄绣线菊、山刺梅、三裂叶绣菊、六道木、虎榛子、黄蔷薇、蒙古荚蒾、沙棘、照山白、山杏、山柳、金花忍冬等。草本植物中苔草占优势、

其次有白羊草、柴胡、苍术、铁杆蒿、野菊、白头翁、防风、野艾蒿等。本类型主要为用材林,应加强保护。

18.油松、山杨、白桦林

油松、山杨、白桦林普遍分布于山西省中山地带、海拔1200~2000m之间的山地阴坡、半阴坡。土壤为棕色森林土,或山地褐色土。土层较厚、枯枝落叶层厚4~l0cm。郁闭度0.6~0.8。乔木层中混生有辽东栎、五角枫、红桦等。林下灌木主要有二色胡枝子、土庄绣线菊、虎榛子、毛榛、黄刺玫、沙棘、黄瑞香、照山白、丁香等,草本植物以细叶苔草为主,另有牛扁、铁杆蒿、野菊花、黄精、玉竹、柴胡、苍术、鼠麯草、秦艽、歪头菜、轮叶马先蒿等。

本类型主要为用材林。油松林受到人为砍伐后,有演替成山杨、白桦的趋向。

三、落叶阔叶林

阔叶林是以阔叶树种为建群种所组成的各种植物群落的总称。它包括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等多个植被类型。前者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南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山西省地处温带、暖温带地区,除雁北和晋北以外,即恒山—内长城—紫金山一线以南地区,都属于暖温带大陆气候区,为落叶阔叶林区域。

落叶阔叶林是山西省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构成群落的乔木层片,是冬季落叶的温性、暖温性阔叶树种。其林下灌木也是冬季落叶种类;草本植物冬季枯死或以种子越冬。可以看出,落叶阔叶林季相变化特别明显。冬季植物群落处于休眠状态;次年春季,随着气候变暖,植物萌发、返青,群落季相逐渐全新;夏季则是群落生长的旺盛时期,呈现葱绿景观;秋季气候逐渐变冷,群落外貌变黄,乔灌树种进入落叶期,草本植物枯萎,向越冬期过渡。如此循而往复。上述季相的变化规律,反映了其生态适应性的特征。

山西省落叶阔叶林在山西森林植被中占据主要的位置。其中,以天然次生林为主的落叶阔叶林面积,占全省林地(经济林除外)面积的43.3%。集中分布在中条山区、吕梁山脉中南端、太岳山西侧和南端,多为各种落叶阔叶纯林、阔叶混交林、或针阔混交林。其中辽东栎分布较普遍,几乎各大山脉均有分布,是山西省仅次于油松针叶林,分布面积最大的森林植被类型。栓皮栎林、槲栎林、橿子栎林、鹅耳栎林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各山区。山杨林、白桦林分布也较普遍,但地势较高,除天然林外,人工落叶阔叶林,如小叶杨林、青杨林、旱柳林、刺槐林主要分布于平川、河滩、村落旁路,以及黄土丘陵沟壑区,多成片状、带状或零散分布。人工落叶阔叶林有着农田防护,保持水土,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山西省落叶阔叶林,根据其种类组成和群落的生态特征,分为山地栎林(典型落叶阔叶林)、山地落叶阔叶杂木林、山地杨桦林和平地人工林。

㈠、山地栎林(典型落叶阔叶林)

19.辽东栎林

辽东栎林是暖温带落叶阔林区域典型地带性植被类型之一。在山西分布很广,恒山—内长城—吕梁山北部边缘—黑茶山—西部黄土丘陵区临县紫金山一线以南,为辽东栎分布的北界。就是说,东部从北部恒山,南至太行南部、中条山,西部从管涔山北部边缘,到吕梁山南端,包括太行山、五台山、管涔山、黑茶山、吕梁山、太岳山,中条山的土石山区均有分布。其群落垂直分布为海拔800~2000m,2000~2200m则有零星生长。在低海拔区生长的地形部位多在山梁、山顶附近。海拔1200~2000m是主要为分布地带。多生长在阳坡、半阳坡,且多成纯林。阴坡、沟谷地带也有分布,常与白桦、山杨,或油松等混交,组成阔叶混交林,或针阔混交林。

辽东栎喜光、耐寒,耐干旱,其适生地区的平均气温4~l0℃。年降水量450~650mm,无霜期100~160天,大于等于l0℃积温2000~3500 ℃。辽东栎适生地区的土壤,为山地褐土和淋溶褐土、山地棕壤土。

辽东栎林的组成结构,与水平和垂直分布的生态环境有关。据16个样方统计,共有83种植物。有乔木16种、灌木24种、草本植物40种、藤本5种。

该类型在中条山、吕梁山中南部、太岳山、太行山南部林相正齐,郁闭度0.5~0.8,胸径15~25cm,高达10~16m。在中条山和太行山南部,辽东栎群落中伴生有栓皮栎、华山松、黄连木,鹅耳枥,槲栎,槲树等。林下灌木有陕西荚蒾、山合欢、盐肤木、五味子、毛叶黄栌等;藤本植物有蛇葡萄、南蛇藤等。寄生植物有槲寄生。

省境地中部的吕梁山中段,太行山中段,太岳山北部海拔1200~1600m的山区,辽东栎林中多混生有油松、桦木、山杨、山杏、槭属,椴属、山榆等,个别地段有一些白皮松。灌木层有黄刺玫、虎榛子、二色胡枝子、栒子木、照山白、杜鹃、沙棘等。

吕梁山北段、恒山海拔较高山地,辽东栎多与华北落叶松、青杄、油松、山杨混生。五台山、系舟山吕梁山中部的低海拔的阴坡和较高山地的阳坡,多是灌木状,或称灌木状辽东栎。是受气候条件影响所形成的自然状态。与南部是由于人为的影响,砍伐后形成的灌木状群落有本质的不同。根据19个灌木状辽东栎群落样方统计,共有植物88种。有乔木10种,灌木27种,草本51种。群落外貌呈灌木状、群落总盖度在70%以上。萌生乔木和灌木层同高,约1~2m。以辽东栎为主,组成种类有照山白、二色胡枝子、三裂绣线菊、栒子木、虎榛子、兰果忍冬、黄花忍冬、山桃、山杏、大花溲疏;在阴湿地段,蚂蚱腿子较多。草本植物以苔草占优势,其次有鹅观草、隐子草、苍术、铁杆蒿、柴胡、风毛菊、地榆、唐松草等。在阴湿处出现铃兰、华北耧斗菜、藜芦等。在较干旱处出现漏芦、白头翁、鸦葱。

辽东栎林是比较稳定的森林植物群落。辽东栎不仅能利用种子繁殖,而且伐根有很强的萌芽力,所以更新能力强。山西现有的辽东栎林均是天然次生林。辽东栎林破坏后首先发展起来的是山杨、白桦等,进而过渡为辽东栎、山杨、白桦混交林,这种类型在山西芦芽山、中条山均有分布。但这是一种过渡类型,最终将演替为辽东栎林。

辽东栎是山西具有代表性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是山西森林的主要组成部分,占山西森林面积的21%,仅次于油松林,而居第二位。两者数量之多,分布之大,充分显示了松栎林这一地带性植被的特点。

辽东栎是深根性、阳性至中性阔叶树种,又是寿命长而较稳定的森林群落,具有很大的生态效益和一定的经济价值。耐干旱、瘠薄,在石质阳坡和干旱山脊都能生长,辽东栎具有抗风、固沙、保持水土的良好性能。所以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顶极群的建群树种;木材坚硬,耐水湿,富弹性,韧性强,可作矿柱、镶嵌地板、压制纤维板的建筑材料;虽然材积率低,但由于萌发力强,耐烧,热值大,有计划的抚育间伐,是较好的薪炭林;树叶可养柞蚕,树皮和壳斗可提制栲胶,果实可制淀粉和酿酒,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应很好的保护辽东栎林。

20.栓皮栎林

栓皮栎林是山西暖温带南部地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之一,也是全国栓皮栎林分布的北界。在山西省境内主要分布在南部中条山的垣曲、夏县、沁水和阳城,以及太行山南部的陵川等。吕梁山和太岳山的南部常和油松、白皮松混生。栓皮栎水平分布北界,在山西为从西部的高天山起,东至霍山,至平定一线;垂直分布最高可达1600m,再高气候寒冷无法生长。

栓皮栎具有明显的喜光、喜温特性。适宜温暖多雨地区。山西主要分布区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9~13℃,极端最低气温–14~18℃。10℃的日温持续期280~300天,有效积温达3500—

4000℃。年降水量550~700mm,基本上满足了栓皮栎林分布在海拔500~1300m的阳坡、半阳坡,或者半阴坡的要求,多成纯林。林下土壤主要为山地褐土。除纯林外,在海拔1000m左右,常与橿子栎、侧柏混交,或与油松、白皮松混交,组成针阔叶混交林;海拔1000m以上常与槲栎、槲树、辽东栎组成阔叶混交林。

栓皮栎林在中条山和太行山南部山地生长最好,密度较大,林相整齐。乔木层郁闭度在0.4~0.8之间,以0.5~0.6居多。平均树高13~20m,胸径15~30cm。建群种栓皮栎树杆通直,生长旺盛。伴生种类有槲栎、槲树、白蜡树、元宝槭等。灌木层高度0.5~3m。常见种类有连翘、多花胡枝子、杭子梢、孩儿拳头、荆条、牛奶子、黄刺玫等;草本层主要有苔草、隐子草、黄背草、柴胡等。此外,还有若干种藤本植物,如大辨铁线莲、短柄菝葜、华中五味子、三叶木通、山葡萄、茜草等。

栓皮栎林是比较稳定的植物群落。天然更新能力强。除种子更新外,萌芽力强盛不衰。所以,破坏后,经封山育林很快进行顺向演替,逐渐恢复成林。

栓皮栎林既是用材林,又是经济林。栓皮栎木材纹理通直,强度大,是很好的用材树种;根系发达,萌生力强,皮不易燃烧,是营造水源涵养林、防火林,用材林的优良树种。栓皮可制作木板、保暖材料;壳斗和树皮含单宁可提取栲胶,种子可酿酒作饲料,叶可养柞蚕等,用途多,经济价值高。应大力营造和抚育、保护栓皮栎林。

21.橿子栎林

橿子栎林为山西省惟一的半常绿阔叶林。是山西省南部暖温带指示植物群落之一。分布于山西省境内南部的中条山的阳城熬背山、云梦山、垣曲、夏县、闻喜,和中条山西部的雪花山中部等地,以及太行山南段的晋城和陵川,吕梁南段的乡宁、秸山马家沟等地。多生长于海拔600~1500m的阳坡、半阳坡。土壤主要为山地粗骨性褐土和山地褐土。

根据5个样方统计,群落内共有植物46种,其中乔木12种、灌木15种、草本19种。橿子栎林林相整齐,树高10~12m、胸径10~15cm,最大可达60~70cm。郁闭度为0.6~0.7。成片橿子栎林主要集中在中条山地区。乔木层中混生分有栓皮栎、槲栎、黄连木、鹅耳栎等,林下灌木主要有黄栌、陕西荚蒾、荆条、三裂绣线菊、孩儿拳头、照山白、连翘等。灌木层总盖度可达85%,高度1~2m。草本层主要种类有羊胡子草,蒿类、天南星、白羊草、北苍术等。在太行山、吕梁山南段橿子栎大都呈灌木状,高度在5m以下,盖度40%~50%。橿子栎常和侧柏、白皮松等组成混交林。

橿子栎木材坚硬,种子、树皮、壳斗有较大的经济价值。耐旱、耐瘠,是很好的水土保持树种。山西省是橿子栎林在我国分布的北界,对我国森林树种分布和植被研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22.槲栎林

槲栎林是山西典型的落叶阔叶林,也是温暖湿润地区地带性生境的代表类型。主要分布在关帝山、太岳山、太行山中段以南地区,以中条山地区和太行山南端较为集中。本类型垂直分布幅度较大,为海拔1000~1800m的阴坡、半阴坡和半阳坡。槲栎林郁闭度一般为0.5~0.6,较高处为0.6~0.8,林相不很整齐。阳坡也有分布,生长较差。在不同的生境条件下其群落组成不同。太岳山、吕梁山中段并混生有较多的辽东栎和少量的桦树、油松等,面积较小;在中条山则与槲栎及其变种锐齿槲栎混生为主,阴坡、半阴坡多为纯林,还混有少量的山核桃、臭椿;漆树等。较高处则以锐齿槲栎为主,常混有五角枫、栾树、鹅耳枥等,半阳坡则混有栓皮栎,麻栎等。林下灌木有黄栌、荆条、酸枣等,草本植物有白羊草、野古草等;中条山南部的平陆、夏县、垣曲的望仙和马家河,以及沁水的下川,小庙岑张马和阳城的析城山、云梦山等山地,海拔1000~1400m的阳坡、半阴坡,则以槲栎,槲树,锐齿槲栎组成森林植物群落。乔木层槲栎较多,高度

l0m左右,胸径14~20cm。槲树和锐齿槲栎生长次于槲栎。还混生有辽东栎、栓皮栎、青皮槭、枫杨、漆树等。灌木种类有二色胡枝子、毛叶黄栌,三裂绣线菊、山桃等。草本植物有羊胡子草等。

槲栎林为天然次生林,萌芽力很强。在采伐或火烧后,在湿润肥沃的土壤条件下,其演替为伴生其他树种的槲栎林,或以山杨为主的次生林。若在干燥瘠薄的条件下,则过渡成萌生槲栎林,或者灌草丛。经长期封禁,促进天然更新,都可恢复成槲栎林。

槲栎的果实可酿酒,壳斗、树皮、提取单宁、树叶、做饲料,养柞蚕,是一种多用途的经济树种。同时也是上等的薪炭林,木材可作矿柱,枕木的用材林。应加强管理,抚育更新和合理利用。

㈡、山地落叶阔叶杂木林

23.板栗林

板栗林在山西分布面积较小。仅见于中条山夏县的泗交、曹家庄,垣曲县毛家湾,和太行山南部陵川县的马圪当一带,有小片天然林分布。在陵川附城乡有人工栽培。板栗林分布海拔700~900m,土壤为山地褐土。板栗林郁闭度0.6~0.8,树高一般18m,最高可达19~20m,胸径30~40cm,冠幅15m。在半阳坡多和槲栎、栾树混生,在半阴坡、阴坡多与黑椋子伴生。灌木层盖度达0.65%。灌木主要有木姜子、六道木、河南海棠、湖北海棠、桦叶荚蒾等。草本层植物有羊胡子草、玉竹、黄精、糙苏、兰萼香茶菜等。藤本植物有鞘叶菝葜、叶木通、华中五味子、山葡萄等。

板栗是重要的经济树种,应加强管理,扩大人工栽培。

24.山茱萸林

山茱萸林主要分布于中条山阳城县的桑林及横河等地,是分布在山西省南暖温带的天然或人工栽培的暖温性落叶阔叶林,生长于海拔1100m以下的低山半阳坡或半阴坡,土壤为山地褐土。在蟒河1200~1600m处,也有零星生长。多见于喜温暖、湿润的山沟、渠旁,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方。常见的伴生树种有黑椋子、青麸杨、小叶鹅耳枥等。林下灌木有荆条、扁担杆子等,草本植物有华北耧斗菜、金丝蝴蝶、鸡腿堇菜、北柴胡、花锚、三脉叶马兰、毛叶荩草等。

山茱萸为重要经济树种、果肉人药。为山地造林的重要经济树种。现已在山西省中南部广泛引种栽培,如万荣孤山、平定冶西等。

25.青檀林

青檀为亚热带山地常见树种。山西省青檀林多为单优势群落、仅分布于太行南端和中条山局部地区,如阳城蟒河、晋城的衙道、陵川的磨河等地。生长于海拔600~900m的沟谷向阳避风地带。为山地褐土。群落郁闭度0.4~0.6,树高8~14m,胸径10~25cm。群落中乔木树种还有君迁子、栓皮栎、千金榆等。林下灌木主要是荆条、冻缘、华瓜木、八角枫等。草本植物有羊胡子草、北柴胡、华北景天等。

26.鹅耳枥、槭、榆杂木林

以鹅耳枥属、槭属、榆属为主要树种所组成的杂木林,伴生有多种落叶阔叶树种。主要分布在中条山、太岳山、太行山中南部,海拔1400~1600m的阴坡、半阴坡。群落郁闭度0.6~0.8,树高8~l0m。伴生树种有野核桃、裂叶榆、千金榆、茶条槭、柳等。群落组成复杂,变异大、大多为复层结构。林下灌木主要有榛子、土庄绣线菊、灰栒子、陕西荚蒾、金花忍冬、甘肃山楂、栓翅卫矛、小花溲疏、山梅花等。草本植物常见有羊胡子草、糙苏、升麻、藜芦、华北耧斗菜等。

该类型多是栎类林破坏后形成的次生杂木林,或是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砍伐后,所形成的阔叶杂木林。由于种类组成丰富,含有多种经济植物,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在水土保持、涵养水源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应加强管理,合理开发利用。

27.漆树、青麸杨林

漆树、青麸杨林主要分布在中条山的芮城、垣曲、绛县、夏县的泗交等地,600~1500m的阳坡、半阳坡。太行山南部、吕梁山南段有个别地段有零星分布,土壤主要为山地褐土。

群落中乔木树种除漆树,青麸杨外,还有栓皮栎、辽东栎、小叶榉等,林下灌木主要有三裂叶绣线菊、黄刺玫、牛奶子等。草本层主要种类有铁杆蒿、香薷、荆芥等。

漆树为特殊经济树种。应加强保护、扩大种植面积,合理开发利用。

㈢、山地杨桦林

28.山杨林

山杨林是山西省恒山以南,海拔1400~2l00m山地,广泛分布的次生落叶阔叶林。以管涔山、关帝山、太岳山等山地分布最为集中。多分布在阴坡湿润土壤,或阳坡光照充足的地方。中条山、太行山、五台山、恒山有分布。土壤为山地褐土、山地淋溶褐土、棕壤。

山杨林多为小片纯林,也与白桦、油松、辽东栎组成混交林,而以山杨、白桦混交林较为常见。据4个样方统计,有乔木7种、灌木10种、草本25种。山杨高10~18m,胸径10~40cm,外貌整齐、树干通直。在中条山、太行山、太岳山常伴生有辽东栎、栓皮栎、槭、椴、油松等。在管涔山、关帝山、五台山等山地较高地段有青杄、华北落叶松等伴生。林下灌木有沙棘、三裂绣线菊、黄刺玫、虎榛子等。草本植物有兰花棘豆、唐松草、细叶苔草、林荫千里光、狭叶橐吾等。

山杨林是一种更新和演替变化比较快的森林植物群落,是适应性广,生长快、为群众喜爱的速生用材树种。在保持生态平衡,加强管理的同时,应合理开发利用。

29.白桦林

白桦林是山西省山地分布较广的天然次生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关帝山、五台山、管涔山、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等地,尤以关帝山和太岳山为最多。常和山杨混交成山杨、白桦林。多生于海拔1400~2400m的阴坡、半阴坡。林地土壤在北部为石灰性山地褐土、淋溶褐土,南部棕色森林土。据27个样方统计,有乔木9种,灌木28种、草本51种。

白桦林在中条山2000m左右的阴坡,林龄可达60~70年,自然整枝良好、树干通直、高达15~20m,胸径20~40cm。伴生树种有山杨、红桦等。灌木有土庄绣线菊、灰栒子等;太行山、太岳山、吕梁山、五台山等山地生长仅次于中条山。乔木层伴生有辽东栎、油松、蒙椴、五角枫等,灌木有金花忍冬、陕西荚蒾、土庄绣线菊等;五台山、恒山及灵丘等地的白桦林常有青杄、华北落叶松等混生,高度8~12m,树干弯曲分枝多。林下灌主要有沙棘、山柳、三裂绣线菊、虎榛子等。草本植物有苔草、野菊、风毛菊、北柴胡等。

白桦林多系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破坏后形成的次生群落,是山西省重要用材林之一。

30.红桦林

红桦林主要分布山西省中条山、太行山、太岳山、关帝山等,海拔1700~2500m的山地,多和白桦、山杨混交。分布在中条山的红桦林多生长在海拔2000m以上山坡,地势较平缓,土层肥厚、为棕色森林土和亚高山草甸土。胸径30~50cm,高10~14m。林下灌木有北京花楸、小叶丁香、薄皮木、六道木等。

在灵丘下关、三楼的狼牙山一带和广灵、朔县等地,生长于海拔为1400~1800m的山地阴坡、半阴坡。林中常有白桦伴生。林木生长低矮,常在8m以下,胸径10~30cm。林下灌木有胡枝子、榛子、山刺梅等。草本植物有细叶苔草、委陵菜等。

红桦林为山地针叶林或落叶阔叶林破坏后,出现的次生类型,群落不稳定。

31.山杨、白桦林

山杨、白桦林是山西省山地广泛分布的次生落叶阔叶林。以管涔山、关帝山、太岳山等山地,海拔1200~2100m的阳坡、半阴坡生长较多。土壤为山地褐土或棕壤。据24个样方统计,有乔木15种、灌木31种、草本79种。山杨高达10~18m、胸径10~40cm。白桦高达15~20m,胸径15~25cm。树干通直、林相整齐。常有红桦伴生。林下灌木有三裂绣线菊、灰栒子、黄刺玫、沙棘、虎榛子等。草本植物有细叶苔草、林荫千里光、唐松草、兰花棘豆、狭叶橐吾、马先蒿等。

山杨、白桦林多为山地针叶林或其他落叶阔叶林破坏后出现的次生类型。山杨、白桦生长快是山地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先锋树种。

㈣、平地人工林

32.小叶杨林

小叶杨分布地域较广,山西境内从南到北都能生长,为山西省北部黄土丘陵和平川盆地常见树种之一,尤以雁北、忻州分布最广,多系人工栽培。小叶杨林在雁北分布面积较大,据28个样方统计、乔木仅4种、灌木8种、草本107种。小叶杨林生长低矮、一般只有3~8m,俗称“小老树”。解放初期栽培的小叶杨,现胸径只有8~15cm。林下灌木种类稀少。只有沙棘、锦鸡儿等。草本植物有达乌里胡枝子、百里香、针茅、铁杆蒿、柴胡、狗尾草、野菊等。

小叶杨是山西省北部营造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的重要树种之一。应采取措施对“小老树”加强改造。

33.青杨林

青杨林主要分布山西省各地河流两岸和黄土丘陵区,系广泛栽培的人工林类型。在晋中、忻州、雁北栽培较多。如晋中文峪河中上游,忻州的滹沱河两岸,牧马河上游,五台清水河流域,静乐的碾河上游,黄土丘陵区,兴县、岢岚县主要河流两岸,以及浊漳河中上游;雁北地区灵丘唐河上游等地。青杨林喜阴湿,土壤瘠薄,多砾石泥沙地也可生长,多为条带,或小片纯林。据晋北、忻州地区6个样方统计,共有44种植物,其中乔木3种、灌木13种、草本28种。青杨高10~16m、冠幅5~8m,胸径15—30cm。常伴有旱柳、小叶杨。草本有达乌里胡枝子、百里香、野菊、旋复花、匍匐委陵菜等。海拔在800一1000m的山坡下部和沟谷也有分布,很少成林。如太岳山海拔1200m的河谷两侧有青杨分布。

青杨林是山西尤其是气候寒冷地区造林的速生树种之一。具有护岸、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

34.刺槐林

刺槐林是山西省广泛分布的人工栽培类型。土石山区、黄土丘陵的残垣沟壑、平川河谷、地下水位不高的滩涂地、风沙土、盐碱下湿地(含盐量小于0.3%)均有栽培。内外长城之间作为防风固沙林和农田防护林,黄土高原沟壑区作为水土保持林和用材林,土石山区作为用材林;忻州、太原、临汾、运城盆地作为防护林,铁路、公路和村庄周围成带或零星种植。其垂直分布高度,南部可到1400m,中部1200m以下。雁北地区的平川和海拔1000m的浅山向阳处均有分布,晋西北地区则生长不良。其余广大地区,虽然立地条件不同,但一般都能成林成材。且面积大小不一,或带状,或团状,多为纯林,林下灌木极少,黄土丘陵区有的林荫道下,种植有沙棘、紫穗槐灌木。平陆、芮城、乡宁、吉县、汾西等县的刺槐林,林相正齐,树干通直、生长速度快。尤以黄

土丘陵区的吉县、乡宁一带刺槐林面积大,林相最为正齐。据13个样方统计,有乔木4种,灌木11种、草本33种。刺槐林郁闭度0.6~0.8,树高l0m左右,最高可达20m左右,胸径一般10~25cm。混生有山杨、旱柳、油松等。灌木盖度为0.1~0.2。种类较少,常见有沙棘、河朔荛花等。草本植物有铁杆蒿、羊胡子草、白羊草、狗尾草、甘草等。少数地块也有与小叶杨,油松组成混交人工林。

刺槐林分布广、适应性强,耐干旱、耐瘠薄,是黄土丘陵营造防风林、水土保持林、薪炭林的速生树种。

四、落叶阔叶灌丛

落叶阔叶灌丛是冬季落叶阔叶灌木所组成的植物群落。在山西省植被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广泛分布生长于山西省各地的山地丘陵和河谷的山地褐土、灰褐土、栗钙土等各种土壤上。分布广、面积大、类型多。在不同的生态地理区域内,表现出显著差异。如在我省海拔2000m以上的亚高山地区的落叶阔叶灌丛,是以耐寒的中生或旱生落叶阔叶灌木组成,属于寒温性落叶阔叶灌丛,在2000m以下的山地、丘陵地区,是由温性和暖温性的落叶阔叶灌木组成,属于山地、丘陵温性落叶灌丛。这些灌丛虽然组成群落的植物种类不同,而共同的特点都是以冬季落叶形式度过寒冷的冬季。群落结构一般为二层,即灌木层和草本层,高度在3m以下。

山西境内的落叶阔叶灌丛在起源上有着显著不同性质,通常可以分为两种起源方式。一种是森林破坏后出现的次生灌丛,是落叶阔叶灌丛的主体。由于人类活动的长期反复的干扰,造成立地生态条件恶化,森林植被恢复困难,灌丛长久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另一种在特殊生境,如山地寒温性针叶林上限,沟谷滩地、石质山地、盐渍化土等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原生性质的灌丛,其分布面积不及前者广泛,但特征明显,群落也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

㈠、寒温性落叶阔叶灌丛

由耐寒的中生或旱生落叶阔叶灌木组成的群落,分布于关帝山、管涔山、五台山、恒山等海拔2000m以上的山地寒温性针叶林之上,与亚高山草甸构成亚高山灌丛草甸带。因此,在山西植被中具有重要垂直地带性意义,是相对稳定的原生植被类型。它们要求寒冷而湿润的环境条件。其建群种和生活型,是耐寒的落叶阔叶灌木,如箭叶锦鸡儿、金露梅、银露梅、山柳、高山绣线菊等。灌丛的盖度一般为60%、最高可达90%,群落结构可为灌木层和草本层二层。前者以冬季落叶的灌木组成,高度都在1m以下;后者草本多为亚高山草甸成分。寒温性落叶阔叶灌丛在山西省境内虽然分布受到一定局限性,面积又不太大,但在丰富的药用植物、纤维植物和众多的优良牧草。

35.箭叶锦鸡儿、金露梅、银露梅灌丛

主要分布在关帝山、五台山和管涔山,海拔2400~2700m的亚高山地带,即华北落叶松林,或桦林与亚高山草甸之间的地段,土壤为亚高山草甸土。群落分布面积不大,群落覆盖度在90%以上,最高达100%。灌木层高度0.3~0.8m。灌木层伴生种贫乏,有高山绣线菊、山柳、虎榛子、刚毛忍冬等。草本层植物种类丰富,以亚高山草甸成分为主,盖度80%~100%。优势种为苔草,伴生零零香、兰花棘豆、火绒草、地榆、龙胆、歪头菜、银莲花等。

㈡、温性落叶阔叶灌丛

温性落叶阔叶灌丛,是以温性落叶灌丛为建群层片组成的植物群落,广泛分布于山西南北山地及丘陵地区。它们适应环境的能力,一般比落叶阔叶林或温性针叶林强。在其分布区域内,凡是森林难以生长之处大都为他们所占所。另外在森林受到强烈破坏后,由于生境条件恶化,恢复森林困难的地段,也可形成相对稳定的次生落叶阔叶灌丛。但这类灌丛只要加强保护,或采取一定人为措施,大部分可以逐渐恢复和发展为森林植被。

云南植被多样性区域地理研究

云南植被多样性区域地理研究 ——从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分析云南特有植物繁多的原因 摘要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位于北纬21°9′~29°15′和东经97°31′~106°12′之间。全省总面积为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1%,居全国第八位。云南素以“植物王国”著称于世。据不完全统计,云南有高等植物426科,2592属,17 000多种,其科、属、种数量分别占全国的88.4%、68.7%和48.8%。全省植被大体可分为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亚高山针叶林区三种类型。地域面积广大、地貌特殊以及气候复杂多样等因素共同作用造就云南特有植物繁多的现状。 关键词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 一、云南自然地理概况 (一)云南特殊的地形地貌 云南是一个高原山区省份,全省土地面积84%是山地。云南地形极为复杂,大体上西北部是高山深谷的横断山区,东部和南部是云贵高原。最高峰是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的梅里雪山,其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最低点是河口县的元江河谷,海拔仅有76.4米。整个云南西北高、东南低,有94%多的面积是山地,仅有不到6%是坝子、湖泊之类。个别县市的山地比重竟然超过了98%。 总体而言是西北部高,东南部低,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的地势特别高耸,江河切割深邃,呈高山峡谷地貌,高黎贡山、怒山、云岭等巨大山脉和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巨大水系相间排列,呈南北走向,为滇西北横断山高山峡谷区,著名的世界遗产地—三江并流区,就在这里。从高山峡谷区向东南方向,山脉的高度逐渐降低,江河山系间距也逐渐呈帚状散开,直到呈低山丘陵宽谷地形。全省最高点是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境内梅里雪山的卡瓦格博峰,海拔高达6740m。最低点是滇东南红河哈尼族自治州河口县境内的南溪河口,海拔76.4m。 (二)云南复杂多样的气候 云南地处北回归线两侧,属于热带、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一年四季的太阳光热能较多。云南气候大致与地形相对应。西北部的高山深谷区为山地立体气候区,从海拔几百米上升至几千米的陡坡上真可谓是“十里不同天”,著名的滇金丝猴就出没于此。而北回归线以南的西双版纳、普洱南部等地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即全年高温如夏,雨季主要集中在夏秋。东北部的曲靖北部和昭通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热冬冷,雨热同季。全省其他大部分地域属于低纬高原气候,“四季如春”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影响云南的季风来自孟加拉湾,叫做孟湾季风。这是一股带着大量水汽的气流,全国大部分季风气候区的降水也来自于这股季风。旱季盛行干燥的大陆季风,雨季为湿润的海洋季风所控制,形成干湿两季分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的气候特点。但因境内地形复杂,山峦起伏较大,海拔高差悬殊,由河谷到山顶因高度上升产生的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表明云南省“立体气候”十分明显。全省年平均气温在4.7~23.7℃之间,最热月平均气温19~22℃,最冷月平均气温6~8℃,年温差一般为10~15℃,日温差可达12~20℃。自北向南,全省各地区的活动积温为644.7~8687℃。各地霜期长短不一致,南部海拔1000m以下地带,全年无霜;北部的昭通市和迪庆州的高海拔地区无霜期210~220天。全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平均1100mm;80%~90%的雨量集中在每年5~10月,但各地的降雨量差异明显。

植被分布地带性规律

(一)、植被分布水平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在地球表面,基本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表现为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 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 1)北半球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赤道的雨林,大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2)欧亚大陆中部与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臵、地形、洋流性质以及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我国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 1)在东部湿润森林区,由于温度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气候上自北向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因此受气候影响,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2)西部由于地处亚洲内陆腹地,在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笼罩下,再加上从北向南出现了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如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昆仑山等,打破了纬度的影响,这样,西部从北到南的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度变化如下:温带半荒漠、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高寒草原带、高原山地灌丛草原带。

我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取决于温度和湿度条件,但由于青藏高原、北部寒潮和东南季风的影响,使得主要植被分布的方向,从东南向西北延伸,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三个基本植被地带。 从大兴安岭—吕梁山—六盘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分我国为东南和西北两个半部。 西北半部季风影响微弱,为无林的旱生性草原和荒漠。 在这里具体描述一下东南半部,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在东南半部森林区,自北而南,随着热量递增,植被的带状分布比较明显,它们依次为寒温性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夏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带、赤道雨林带。除上述植被的纬度变化外,由于受夏季东南季风的作用,从东南向西北,植被出现近乎经度方向的更替。而且北部的温带及暖温带地区较南部的亚热带、热带地区表现的更加明显。 2.经度地带性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随着地球纬度的高低不同,地球表面从赤道向南、向北形成了各种热量带。植被也随着这种规律依次更替,故称为植被的纬度地

山西省临汾市区域地层简表

表3-1 区域地层简表 各地层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Q) (1)全新统(Q4) 全新统地层主要分布于河流两侧及山前地带,是组成河流一级阶地的主要物质。 1)冲积层(Q4al) 主要分布于汾河及其支流沿岸,组成河流一级阶地和河漫滩,沉积物具明显的二元结构,上部为粉土,下部为砂、碎石类土,厚2~30m。 (2)上更新统(Q3): 上更新统地层在测区内极为发育,广泛覆盖在山坡谷地,是组成黄土地形的主要物质,主要有冲积和坡洪积两种成因类型,其特征分述如下:1)坡洪积层(Q3pl) 分布于汾河两岸的山前斜平原。岩性为浅黄色黄土状粉质粘土及粉土,富含钙质,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局部夹有薄层砂砾石及砾石透镜体,厚度一般为3~20m。 2)冲积层(Q3al) 主要分布于汾河两岸,形成河流的二级阶地。岩性上部为灰黄色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含钙质结核;中部为浅棕黄色粉质黏土、粉土与粉、细砂互层,夹碎石类土透镜体;底部为砂层及卵砾石层,该层最厚达85m。 3)风积层(Q3eol)4-1 主要分布于吕梁山以西地区,组成黄土塬、梁、峁的顶面,岩性为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明显,厚度一般5~20m。 pl)洪积层:7-2 (3)中更新统(Q 2 广泛分布于吕梁山东麓、西麓海拔1500m以下的山岭之上,组成黄土塬、梁、峁。 岩性为红黄及浅红棕色黄土状粉质黏土,夹有多层古土壤层,底部有冲积相砂,砂砾石层及粉土互层,一般为40~95m。 pl)洪积层: (4)下更新统(Q 1

广泛分布于吕梁山东麓、西麓海拔1500m以下的山岭之上,与组成黄土塬、梁、峁的中更新统老黄土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岩性为一套棕黄色黄土状粉质黏土,夹明显古土壤和钙质结核层,致密、坚硬,由石质黄土之称。具放射状孔和植物遗留根孔,无节理。古土壤为深棕红色黏土,一般发育4~8层,往往形成两组致密的古土壤条带,每组由2~5条组成,每条厚0.2~0.5m,间距0.5~1.0m,以3~5°的角度倾向原始沟谷。古土壤底部钙质结核富集成层,愈近山前地带结核层愈发育,核径愈大,成层性不明显,本组岩性、层位稳定,厚一般10~20m,部分地区可厚达25 m 2、上第三系上新统(N2) 主要分布于深切黄土沟谷中,面积较小,且分布零星,海拔标高500~1300m 之间,与上下地层皆呈不整合接触。 岩性多为半胶结之钙质黏土、粉质黏土、砂砾石层和淡水灰岩,厚度一般为20~80m,钻孔揭露厚达400m。 3、三叠系(T) 三叠系主要分布吕梁山西麓的隰县,蒲县一带,在黄土冲沟中出露。由砂岩、砂质页岩、页岩、泥岩组成的陆相沉积。按其岩性、岩相特征及植物化石组合,进一步划分为上、中、下三个统。 (1)上统(T ) 3 延长组(T3y):主要岩性为发育麻斑状构造的黄绿色、肉红色、土黄色厚层中粒长石砂岩夹暗紫红色泥岩、紫红色砂质泥岩及灰色钙质粉砂岩,厚度362~474m。 ) (2)中统(T 2 铜川组(T2t):由肉红色、灰红、灰白色、土黄色及黄绿色厚层中~粗粒长石砂岩和暗紫色泥岩,少量的黄绿色页岩、煤线等组成,厚度502~634m。 二马营组(T2er):由黄绿色厚层长石砂岩夹暗紫色、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组成,厚度512~703m。 (3)下统(T ) 1

陕北名胜古迹

陕北名胜古迹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1、清凉山 清凉山山高100 多米,方圆约4 公里,现已建成清凉山公园。园内树木葱郁,地势陡峻。主要古迹有清凉寺、崇正书院、扫叶楼、驻马坡、翠薇园等。 清凉山的万佛洞开凿于隋代以前,唐、宋、金、元、明、清历代皆有造像或维修。万佛洞主要有四个石窟,规模宏大,借山势而凿。窟内石柱上和四壁雕有形态各异的石佛万尊,其石刻艺术鬼斧神工,巧夺天工,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历代名人骚客、有识之士的赞赏和爱护。大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曾写《清凉漫兴》四首,赞其为“凿山成石宇,馋佛一万尊。人世亦稀有,神功岂无存”。 清凉山也是革命圣地延安的象征之一,陈毅《赴延安留别华中诸同志》诗云:“众星何灿烂,北斗驻延安。大海有波涛,飞上清凉山。”另一首《咏“七大”开幕》云:“百年积弱叹华厦,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 2、凤凰山 凤凰山位于延安城中心,乃延安“四大名山”之一,因“叶生吹箫引凤”凤凰山风景图的传说而得名,古往今来堪称延安一大名胜之地。清《延安府志》载:“城跨其上,雉堞巍然,为郡山首,上有镇西楼,宋范仲淹建,残碑犹存”。 凤凰山最高处海拔1132米,为延安城四周群山之冠,也是延安城的主要依托,所以历代城防工事都修筑在山的东坡及山畔上,为守城屯兵扎寨之地。山上古遗址有镇西楼、凤凰阁、文昌阁、六郎寨、狄青寨及

传说为北宋年间杨六郎(延昭)调兵遣将而挖筑的转兵洞。沿山势而筑的古城墙据考证始建于公元前215年,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是延安城防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目前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城池。 3、宝塔山 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宋时改名为嘉岭山。现在人们又称宝塔山。位于延安城东南方,海拔1135.5米,为周围群山之冠。宝塔山上视野开阔,林木茂盛,山林空气清新,凉爽宜人,夏季平均气温较内低3~4摄氏度,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1] 。宝塔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它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在塔旁边有一口明代铸造的铁钟,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用它来报时和报警。宝塔山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 宝塔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它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 4、乾坤湾 乾坤湾景区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乾坤湾镇,东临黄河与山西省永和县隔河相望,景区距县城约38公里,距延延高速乾坤湾出口约10公里,距延安市约96公里。 乾坤湾景区集观光、休闲、度假、科学考察于一体,境内自然景观奇特,人文历史悠久,红色文化厚重,民风民俗淳朴,是国内知名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植物群落样地调查规范化整理lu入与标准

植物群落样地调查的规范化整理 录入与标准 1 总体目标 通过本标准的实施,提出植被、保护植物、特有植物和资源植物的调查、评估的技术规范。 提出植被、保护植物、特有植物和资源植物的数据集成标准。 2 项目的科学依据、意义、特色和创新性 某一地区的植被是各种不同的植物与当地的各种自然条件长期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植被 是当地气候、土壤、热量、温度、水分诸生态因子,以及生态系统、景观,甚至地质历史 的最好的反映。植被提供了微生物、动物的直接的食物源,又构成了一切动物的生境。一 定的植被总是与一定的物种相联系,因此植被可以指示生境、指示动植物。植被的变化必 然引起生境、物种的变化。而植被又是最直观和最便于监测的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因子。植 被是各种生境因子的综合体现,是一切生物多样性存在的基础;植被类型及其动态与动物、 真菌、昆虫以及其它植物资源密切相关;因此,植被是资源植物、珍稀濒危植物、动物、 真菌、昆虫等调查和评估的基础。植被的调查是最基础和最基本的工作。 然而,目前信息的标准化程度较低,不利于信息共享,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缺乏统一的 数据标准。所以,在目前的技术和方法体系的支持下,按照科学合理的标准,建立植被调 查体系的标准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进行植被、保护植物、特有植物和资源植物研究。 创新性 (1)该标准明确界定了灌木、草本和层间植物的界线,在以往的文献中对灌木、草本和层 间植物的界定不明确,造成不同的调查者和文献之间对同一类植物调查的差异,例如,我 国南方森林中常见的悬钩子Rubus spp.、拔契Smilax spp.在不同的群落调查中或者被划入 灌木层或者被划入层间植物,再如,草质藤本中绞股蓝Gynostemma spp.或者被当作草本层

我国植物资源分地理分布规律

我国植物资源分地理分布规律 讲述要点 我国植物资源分区概况: 东北区(重点) 华北区(重点) 华中区 华南区 西南(云贵高原)区(重点) 西北区(重点) 青藏高原(重点) 根据我国气候、土壤和植物类型以及资源植物分布等特点,把我国资源植物分布分为东北、华北、华中、华南、黄土高原、西北、云桂高原、青藏高原等八个区。 中国植物资源分区 一、东北区 范围:本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气候:该区是我国最冷的地区,大部分属于寒温带和温带的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冬季严寒而漫长,年降水量在350~700mm,海拔高度从松辽平原的120m到长白山白云峰为2 691m。本区水湿条件较好,资源植物非常丰富,可分几种类型: (一)木材用植物 本区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保存着大片森林。据统计全区林地面积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30%,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3.7%,每年上调国家的木材占全国各地上调总量的72%,是我国最大的木材基地。 大兴安岭以耐寒针叶林为主,主要的有兴安落叶松(Larixgemelinii)、樟子松(Pinus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长白山地区以寒温带针叶林为主,主要树种为红松(Pinuskoraiensis)(图6-8) 、云杉(Piceakoraiensis)、冷杉(Abiesnephrolepis)、华山松(图6-7) 、水曲柳(Fraxinusmandshurica)。(二)药用植物 本区药用植物约有500余种,我国道地药材“关药”多产于本区:如升麻(Cimicifugadahurica)、白头翁(Pulsatillachinensis)、五味子(Schisandrachinensis)、细辛(Asarumhelerotropoides var. mandshuricum)、马兜铃(Aristolochiacontorta)、木通(A. mandshuriensis)、野罂粟(Papaxernudicaule)、 芍药(Paeonialactiflora)、西伯利亚小檗(Berberissibirica)、龙牙草(Agrimoniapilosa)、黄芪(首屈一指的补气要药) (Astragqlusmembranaceus)、黄檗(Phellodendronamurense)、人参(Panax ginseng)、防风(Saposhnikoviadivaricata)、兴安杜鹃(Rhododendron dahuricum)、杜香(Ledumpalustre)、兴安薄荷(Menthadahurica)、大叶龙胆(Gentianamacrophylla)、党参(Codonopsispilosula)、北苍术(Atractylodeschinensis)等。 人参 (三)农作物

云南植被的分布规律之欧阳光明创编

云南植被的分布规律 欧阳光明(2021.03.07) 摘要:云南省地处低纬度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所以气候也很复杂。而植被分布主要决定于气候和土壤,所以云南省的植被类型极为丰富多样,可以说它是气候和土壤的综合反映。云南植被的复杂多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山地植被类型及各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多样性所致。而且,由于全省的地势状况,各类植被的交错和过渡现象普遍,特别是对各类常见的植被分布影响巨大。 1.云南省的气候特点 云南省所处纬度较低,主要受南孟加拉高压气流影响形成的高原季风气候,全省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征。全省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等7个温度带的气候类型。云南气候兼具低纬气候、季风气候、山原气候的特点。其气候深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和西风环流季节交替的影响,具有浓厚的南亚季风气候的特色:干、湿季分明,而年温差较小。但东部也兼受东亚季风的一些影响,并且具有高原气候的太阳辐射强烈,日温差大等特点。由于气候类型多样,形成了云南植被发育的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2.云南省得地形地貌 2.1云南省的地形特点

云南地形极为复杂,大体上,西北部是高山深谷的横断山区,东部和南部是云贵高原。最高峰是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的梅里雪山,其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m,高山气候比较寒冷终年积雪。最低点是河口县的元江河谷,海拔仅有76.4m。整个云南西北高、东南低,有84%多的面积是山地,高原、丘陵占10%,仅有不到6%是坝子、湖泊之类。个别县市的山地比重竟然超过了98%。 2.2云南省的地貌特点 云南省地貌,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的宽谷为界,云南全省大致可以分为东西两大地形区。云南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称云南高原,属云贵高原的西部,云南平均海拔2000m左右。云南这里主要是波状起伏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貌,云南西部为横断山脉纵谷区,高山与峡谷相间,云南地势雄奇险峻,其中以三江并流最为壮观。一般来说,云南西北部平均海拔在3000~4000m;云南西南部平均海拔在1500~2200m;云南靠边境地区地势逐渐和缓,平均海拔只在800~1000m,个别地区下降至500m以下,是云南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之所在。 3. 云南省的植被分布规律 云南省就其整体而言是一个雄伟的高原,其内部山岳高耸,河谷深嵌,地貌结构十分复杂。因此,给予了不同的植物以不同的,适宜的生长环境。植物、植被、植物群落、土壤的类型以及它们的三度空间分布,都与气候因素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云南几乎集中了从热带、亚热带至温带甚至寒带的植物品种。在全国约3万种高等植物中,云南已经发现了274科,2076属,1.7万种。主要特色物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3。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

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4)我国亚热带地区面积广阔,南北延伸纬度达12。。夏季在强盛的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下,炎热多雨,发育着广阔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在欧亚大陆的其它同纬度地区则为亚热带荒漠和稀树草原,或夏千冬湿的地中海硬叶常绿林和灌丛。(二)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规律性1、我国湿润区的山地植被带谱结构和特征(1)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系列特点决定于山地所处的纬度,带谱的结构从北向南趋于复杂,层次增多。(2)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各个垂直带的海拔高度位置随纬度带由北向南而相应升高。(3)每一个纬度地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都具有本地带特有的山地植被类型,反映了水平气候地带的特征。(4)在旱季显著的山地,同一垂直带谱内阴坡与阳坡的森林植被类型有较大差别;而在较湿润和旱季不明显的山地,阴阳坡的森林类型差别不大。2、我国干旱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和待征(1)从东到西,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强,山地植被的基带由:草甸草原荒漠草原—温带荒漠。(2)从东到西,山地森林带的位置由基带上升到中山带,这是与山地湿润带在干旱地区的上移相关的植被地理分布现象。(3)草原带位置也由东向西升高,在草原地区,它们是基带;到了荒漠地区的!妇

植被类型综合分析

植被类型 气候特征 土壤特征 群落特征 类型及分布 热带 热带雨林 全年高温多雨气候,无明显季节差异,雨量充沛且分布均匀。 砖红壤; 有些地区形成酸性富铝风化壳;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pH值4.4-5.5; 生物大小循环活跃,营养物质周转快; 腐殖质含量低。 种类成分最丰富;单位面积上树木种类密度特高;雨林内通常没有优势种。 热带雨林的成层现象比其他植被类型复杂,可分为5~8层。雨林垂直结构与光照条件关系密切。 雨林乔木:常绿高位芽植物占优势,巨高位芽和大高位芽占比例很大。茎花现象(直接在无叶的木质茎上开花和结果)、板状根增加稳定性、叶具滴水尖加速排水。藤本植物在数量和群落作用上均不显著。附生植物数量多,绞杀植物、寄生植物较多。 没有明显的季相,不存在季节变化,也没有休眠期。 净生产量每年每公顷约10—30t。 类型: 热带低地雨林 热带山地雨林 热带沼泽雨林; 分布: 美洲热带雨林区; 非洲热带雨林区; 亚洲热带雨林区。

季雨林 热带季风气候: 有表现明显的旱季、降雨量少和温差大。 同热带雨林; 砖红壤。 旱季部分落叶或全部落叶,具有比较明显的季节变化。其种类成分、结构、高度等均不及雨林发达。 生活型以木本高位芽植物为主,落叶乔木所占的比重变化很大。 植物的开花结果,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净生产量约6~35t。 受干燥季风影响的地方就有热带季雨林分布。不连续分布在亚洲、非洲和美洲的热带地区。半落叶季雨林;落叶季雨林;石灰岩季雨林;常绿季雨林; 稀疏草原 热带夏雨型气候; 年降水量差别悬殊,集中在夏季,干季显著。 分布于砖红壤或红棕壤以及砖红壤性红壤的地区。 各类稀树草原都发育有较发达的草本植物层,但均由C4型植物组成。 乔灌木通常根系庞大,树皮很厚,地上部分受火烧或旱害后萌生力很强,树干多分枝,常具刺,有的树冠扁平如伞状,种子有厚皮保护。 稀树草原群落的分布随具体生境条件变化。 非洲面积最大,且多种多样。澳大利亚的稀树草原有多种常绿的桉树为优势种。南美巴西高原上分布着萨王纳疏林。亚洲稀树草原分布在印度半岛以南,斯里兰卡北部,巴基斯坦、中南半岛以及东南亚地区。 红树林 分布于热带海滩,受气温和水温的影响大。 多见于风浪平静和淤泥深厚的海滩,海湾内或河口地区。土壤为滨海盐土,土壤含盐量3.5%

(完整版)山西省的自然条件与植被分布规律

山西省的自然条件与植被分布规律 (2007-04-27 11:42:50) 转载 标签: 关于山西植被 一、自然条件 山西位于黄河中游东侧,黄土高原东缘。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 省境四周山河环绕,东和东南绕太行山和河北、河南相邻;西、西南隔黄河与陕西、河南相望;北以长城与内蒙古相毗连。疆界轮廓约呈一由东北向西南华侨的平行四边形。南北界于北纬34°34.8′~40°43.4′,东西界于东经110°14.6′~114°33.4′之间。总面积156 266平方公里。地貌、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是制约植物类群分布的主要因素。 (一)地貌 山西是一个黄土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山地占40%,丘陵占40.3%,平川、盆地占19.7%,最高五台山,海拔3058米,最低垣曲黄河谷地,海拔185米,其最大高差2800米,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与东侧海拔不足100米的华北平原和西侧海拔1000米左右的黄河峡谷两岸的高原相比,显示出山西高原整体隆起的地形。 在整体隆起的高原中,由北向南排列着一连串断陷盆地,依次为大同盆地(海拔1000~1100米)、忻定盆地(海拔800~900米)、太原盆地(海拔700~800米)、临汾盆地(海拔400~600米)和运城盆地(海拔400~500米)。 中部的断陷盆地将整个高原分割成东西山地。东部以太行山为主,由北而南,包括六棱山、恒山、五台山、系舟山、太行山、太岳山和中条山,海拔大部分在1500米以上。西部以吕梁山为主,由北向南,包括七峰山、洪涛山、云中山、芦芽山、管涔山、黑茶山、关帝山、石千峰及龙门山,海拔一般在1500米左右。南北长550公里;管涔山以南统称吕梁山。 晋西黄土高原,位于吕梁山以西,北起内长城,沿黄河东侧与吕梁山之间的狭长地带。北高南低,由东向西倾斜,地面覆盖着10~13米厚的黄土层,局部地区黄土层厚达70~80米。由于长期流水冲刷,把高原切割成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晋西北高原是一个凹陷的沉降区,起伏较和缓,为一高原丘陵区,海拔在1300~1500米之间,为省境内的高寒区。

云南植被的分布规律

云南植被的分布规律 摘要:云南省地处低纬度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所以气候也很复杂。而植被分布主要决定于气候和土壤,所以云南省的植被类型极为丰富多样,可以说它是气候和土壤的综合反映。云南植被的复杂多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山地植被类型及各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多样性所致。而且,由于全省的地势状况,各类植被的交错和过渡现象普遍,特别是对各类常见的植被分布影响巨大。 1.云南省的气候特点 云南省所处纬度较低,主要受南孟加拉高压气流影响形成的高原季风气候,全省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征。全省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等7个温度带的气候类型。云南气候兼具低纬气候、季风气候、山原气候的特点。其气候深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和西风环流季节交替的影响,具有浓厚的南亚季风气候的特色:干、湿季分明,而年温差较小。但东部也兼受东亚季风的一些影响,并且具有高原气候的太阳辐射强烈,日温差大等特点。由于气候类型多样,形成了云南植被发育的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2.云南省得地形地貌 2.1云南省的地形特点 云南地形极为复杂,大体上,西北部是高山深谷的横断山区,东部和南部是云贵高原。最高峰是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的梅里雪山,其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m,高山气候比较寒冷终年积雪。最低点是河口县的元江河谷,海拔仅有76.4m。整个云南西北高、东南低,有84%多的面积是山地,高原、丘陵占10%,仅有不到6%是坝子、湖泊之类。个别县市的山地比重竟然超过了98%。 2.2云南省的地貌特点 云南省地貌,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的宽谷为界,云南全省大致可以分为东西两大地形区。云南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称云南高原,属云贵高原的西部,云南平均海拔2000m左右。云南这里主要是波状起伏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貌,云南西部为横断山脉纵谷区,高山与峡谷相间,云南地势雄奇险峻,其中以三江并流最为壮观。一般来说,云南西北部平均海拔在3000~4000m;云南西南部平均海拔在1500~2200m;云南靠边境地区地势逐渐和缓,平均海拔只在800~1000m,

山西名胜古迹简介

山西风景名胜简介 山西省位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东部。其间高山峻岭,丘陵纵横,山环水绕,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气候适中,四季分明,大自然神工鬼斧般地造就了一处处绚丽多彩的景色。山西又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素有“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文献之邦”的美称,保留有全国百分之七十的地面古代建筑,旅游界因此说:“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西安,五千年中国看山西”。自然美景、历史文明、革命史迹和新时期建设成就,共同构成了山西得天独厚、古今兼备、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 山西复杂多变的地质、地貌、水文、气象条件,造就了许多雄伟壮观、引人入胜的名山大川、溶洞怪石、清泉湖泊、激流瀑布、神奇天象、珍贵生物等自然景观,其自然旅游资源之丰富位列全国前列,山西除了海洋、沙漠以外,几乎拥有所有的自然景观,而盐池、万年冰洞、火山群却是绝大部分省份所没有的。 名山大川:山西多名山,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五岳、五镇和四大佛教名山的省份。最著名的有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道教名山北武当山、绵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老峰、全国十佳自然保护区之一的芦芽山、五镇之一的中镇霍山、保存有华北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的历山、太行山脉中奇绝险峻的太行大峡谷、

王莽岭、黄崖洞,另有灵空山、石膏山、仙堂山、管涔山、庞泉沟等,山色不同,神态各异,分别以险峻、幽雅、秀美而出奇制胜。有的可游览观赏,有的可避酷暑,有的可访古寻幽,有的可供瞻仰。大川首数黄河,是山西、陕西两省的天然分界线,流经山西19个县,流程965公里,先后汇入18条较大的支流和上千条溪流,晋陕黄河峡谷两岸秀峰林立,形态万千,风陵渡一带的黄河宽达数十里,为黄河最宽处。这些名山大川犹如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画卷,形成多处风光宝地,成为山西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旅游资源。 洞石雄关:山西境内太行、吕梁、中条山中有多处石灰岩溶洞,如沁水白云洞、壶关紫团洞、盂县万花洞、玉华洞、太原天龙山溶洞、忻州禹王洞等,大都保存完好,洞体广阔,钟乳石琳琅满目、千姿百态,有的已对外开放,供人游览。省内地貌奇特,各大名山处处可见奇峰怪石,如芦芽山山峰形似芦芽,直插云霄;平走冠山顶似冠首;五台山的中台顶巨石堆积,名为“龙翻石”、北武当山巨大的“风动石”、灵石县的“灵石”,殊为奇特。奇峰险壁间形成了娘子关、雁门关、偏关、宁武关、平型关等多处雄关险隘。 清泉湖泊:山西水资源缺乏,但天然湖泊遍布全省各地,历年来又建造了多处水库、人工湖泊,好似颗颗明珠镶嵌在三晋大地上。山西泉源数以万计,分冷泉、温泉和矿泉三种。较大的冷泉有:朔州神头泉、五台般若泉、太原难老泉、清徐平泉、洪洞霍泉、临汾龙子祠

植被地带性分布

我国植被分为8个分区 1.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区域 我国大兴安岭北部的落叶针叶林是欧亚大陆北方针叶林的一部分,属于东西伯利亚南部落叶针叶林沿山地向南的延续部分。 大兴安岭山地海拔高度约600-1000米,有些山峰接近1400米。年平均温度为-1.2℃——-5℃以下,七月平均气温为16~20℃,全年积温(持续日均温>10℃之总和)为1100-1700℃,无霜期为70-100天,年降水量为400-600毫米。由于生长素气温低,空气相对湿度较大。 山地下部为棕色森林土,中上部为灰化棕色针叶林土,均呈酸性反应。 这里的植被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海拔600米以下的谷地是含蒙古栎的兴安落叶松林。其它树种有黑桦、山杨、紫椴、水曲柳、黄檗等。林下灌木有二色胡枝子、榛子、毛榛等。 海拔600-1000米为杜鹃-兴安落叶松林,局部有樟子松林。林下灌丛有兴安杜鹃-杜香、越桔、笃斯越桔等。海拔1100-1350米为藓类-兴安落叶松林,含有红皮云杉、岳桦等少量乔木树种。林下藓类地被层很发育,主要有塔藓、毛梳藓、树藓等,树杆上有黑树发藓,但没有松罗。

海拔1350米以上的顶部为匍匐生长的偃松矮曲林,还有桦属植物和越桔,它们也都变成了高山型植物。 这里农业不发达。在平坦谷地有一年一熟的喜凉作物,如马铃薯、甘兰、春大麦等。果树有李子、山杏、山荆子以及野生的山果品——牙疙疸等。 2.东北、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 域包括本区东北东部山地,华北山地,山东、辽东丘陵山地,黄土高原东南部,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等地。由于南北热量条件的差异,可分为以下两个植被带: 1.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2.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华中、西南常绿阔叶林区域 华中、西南常绿阔叶林区域 本区域包括淮河、秦岭到南岭之间的广大亚热带地区,向西直到青藏高原边缘的山地。我国亚热带是世界上南北两半球同纬度地区,唯一的面积最广大的湿润亚热带,这是我国的宝贵财富。 这里气候温热多雨。无霜期长达240——300天,7110℃年积温为4500——7500℃,年平均气温为14——21℃,最热月七月均温为28——29℃,年降水量为1000——1800毫米,集中在5——9月,但不像华北地区那样特别集中。在这样温湿的气候下,植被主要是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和竹林,在山地上部和石灰岩山地为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 本区域可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亚区域,大致以松潘、泸定、水城、百色一线为界。东部亚区域西部亚区域 4.华南、西南热带雨林、季雨林区域 这一区域包括北回归线以南的云南、广东、广西、台湾四省、区的南部以及西藏东南缘山地和南海诸岛。它是我国热量最充足的地区,全年积温为7500——9000℃或更高,年平均气温为21——25.5℃,一月平均气温为12——20℃,年降雨量为1200——2200毫米。这里的代表性植被是常绿阔叶雨林和季雨林。树木有老茎生花、板状根、气根、滴水叶尖等热带植物形态特征以及大量的藤本植物、纹杀植物、附生植物等热带热带植物生活型特征。按照热量条件和植被特点,本区域可分为两个植被带。 热带雨林、季雨林带: 5.内蒙、东北温带草原区域 V.内蒙、东北温带草原区域: 包括东北平原、内蒙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年降水量为300——500毫米,属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植被主要为禾草草原,以耐旱的多年生根茎禾本科草类为主。植物有明显的旱生形态,如叶子卷曲、细长,深根系,茎、叶上有茸毛等。

中国植被的分布与气候关系

专业选修课论文 学校:云南师范大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班级:08生科A 姓名:龚兴鹏 学号:084120010 科目:植物地理学 教师:崔明昆(副教授)

从气候的角度来论述我们国家植被的分布规律 作者:龚兴鹏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08生科A班 学号:084120010 摘要:中国地域广阔、山体众多,是世界上植被类型最丰富的国家。在大尺度的宏观范围内,中国的植被的分布规律遵循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规律,还受到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本综述结合气候因素,论述我国植被的分布特点。 关键词:植被分布,气候。 正文: 我国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向地带性和经向地带性。由于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广阔的欧亚大陆东南部的太平洋西岸,西北部深入大陆腹地。冬季盛行着大陆来的极地气团或北冰洋气团,常形成寒潮由北向南运行。夏季盛行着由海洋来的热带气团和赤道气团,主要是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带着湿气吹向大陆。又由于我国地形十分复杂,高山众多。东西走向的山脉对寒潮向南流动起着不同程度的阻挡作用,成为温度带的分界线。 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脉对太平洋东南季风深入内陆起着明显的屏障作用,与划分东南湿润气候区和西北干燥气候区的分界上有着密切的关系。西藏高原南部东西走向的山脉和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对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入境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另外,来自北赤道的暖洋流在接近我国台湾东岸时,顺着琉球群岛转向日本本州东岸方向向东流去,因此这支暖洋流对我国大陆,特别是对北方气候未能发生直接增温加湿的作用,所以我国温带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 在上述所有自然地理条件的综合影响下,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受海洋季风和湿气流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依次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的气候。相应的植被变化也由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依次出现了三大植被区域,即东部湿润森林区、中部半干旱草原区、西部内陆干旱荒漠区,这充分反映了中国植被的经向地带性分布。 1气候与中国植被的分布 1.1.气候制约着植被的地理分布 气候制约着植被的地理分布,植被是区域气候特征的反映和指示,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中国植被分区方案大都认为我国基本的植被区有8至9个,即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以及雨林季雨林、草原、荒漠以及高寒植被.秦岭淮河线是一条重要的水分气候带,而不是温度带,不是亚热带植被的北界. 我国亚热带植被的北界基本上沿长江北岸,从杭州湾经太湖、安徽宣城、铜陵经大别山南坡到武汉往西,与WI值130-140 ℃·月一致. 我国热带区域的面积极小,仅分布在海南岛的东南部和台湾南端及其以南地区[2] 1.2 受寒流的作用,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尤其是北亚热带森林中,落叶的成分较多。而夏季又受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使我国东南部地区和西南部地区可以获得大量的降水。地形的复杂,峰峦逶迤的高山,使东西去向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植被地理分布主要决定于热量和降水量,水热结合导致植被沿纬度地带性分布。从沿海向内陆随着降水量变化而使植被沿经度地带性更替。海拔的离度变化形成了植被的垂直地带性。这三方面的结合决定了一个地区植被的基本特点。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 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 (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 (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 (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 3。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 (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

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 (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 (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4)我国亚热带地区面积广阔,南北延伸纬度达12。。夏季在强盛的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下,炎热多雨,发育着广阔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在欧亚大陆的其它同纬度地区则为亚热带荒漠和稀树草原,或夏千冬湿的地中海硬叶常绿林和灌丛。 (二)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规律性 1.我国湿润区的山地植被带谱结构和特征 (1)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系列特点决定于山地所处的纬度,带谱的结构从北向南趋于复杂,层次增多。 (2)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各个垂直带的海拔高度位置随纬度带由北向南而相应升高。 (3)每一个纬度地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都具有本地带特有的山地植被类型,反映了水平气候地带的特征。 (4)在旱季显著的山地,同一垂直带谱内阴坡与阳坡的森林植被类型有较大差别;而在较湿润和旱季不明显的山地,阴阳坡的森林类型差别不大。 2.我国干旱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和待征 (1)从东到西,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强,山地植被的基带由: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温带荒漠。 (2)从东到西,山地森林带的位置由基带上升到中山带,这是与山地湿润带在干旱地区的上移相关的植被地理分布现象。 (3)草原带位置也由东向西升高,在草原地区,它们是基带;到了荒漠地区的!妇地则成为第二垂直寸告。 (4)在干旱地区,气候愈干旱,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愈趋于简化。 (5)干旱地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坡向性十分显著,而在湿润区由于湿度条件较一致,不同

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1. 下列有关我国植被的叙述,错误的是() A.我国土地荒漠化比较严重 B.我国主要植被类型不包括沼泽 C.我国植被中,草原占据了主体 D.森林生态系统呈现衰退趋势 2. 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①我国植物种类丰富,但我国仍然是一个少林国家②我国植被中,森林占据了主体,但人均森林面积少 ③我国土地沙漠化的面积每年都在扩大④过度放牧使许多草场退化、沙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 下列关于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 A.森林面积多,利用不够合理 B.过度放牧已使许多草场退化、沙化 C.我国人均面积已接近或超过世界人均水平的1/3 D.我国植被保护面临的形式已十分乐观 4. 下列属于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①我国的荒漠面积太大②我国草原退化、沙化严重③我国森林覆盖率低,对森林资源利用不合理④我国种树太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5. 我国的植树节是每年的() A.3月12日 B.3月15日 C.5月1日 D.6月1日 6. 下列关于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A.积极参加“植物节”、“爱鸟周”等活动 B.不能乱砍滥伐森林,乱捕杀动物 C.把野生的动植物全部集中到动、植物园中 D.要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7. 下列关于我国植被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A.我国植物种类很少 B.我国森林覆盖率低,低于全世界的平均水平 C.我国长期对森林资源的利用不合理 D.我国由于过度放牧,草场退化、沙化严重 8. 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有()①人均森林面积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 4 ②土地沙漠化③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和沙化④乱砍滥伐,伐优留劣。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 大面积砍伐森林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是() A.后续资源缺乏 B.水土流失严重 C.绿化面积减少 D.ABC都是 10. 关于我国植被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草原沙漠化严重 B.人均森林面积少 C.我国植被中,草原占据了主体 D.森林生态系统呈现衰退的趋势 11. 下列行为中,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是() A.退耕还林,植树造林 B.捕杀青蛙 C.建立自然保护区 D.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12. 下列不是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的是() A.我国森林资源利用不够合理,乱砍滥伐,使森林生态系统呈衰退的趋势 B.我国草原的草场退化,沙化比较严重 C.我国森林覆盖率较低,人均森林面积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 D.我国气候恶劣,不适于植物生长 13. 2010年我国大西南曾遭受大旱灾,同学们都参与“一瓶水”活动,避免旱灾再次发生() A.大力兴建水库 B.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 C.大量植树造林 D.节约用水 14. 关于我国植被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草原沙漠化严重 B.我国植被中,草原占据了主体 C.人均森林面积少 D.森林生态系统呈现衰退的趋势 15. 森林地区常常形成独特的“小气候”。降雨量较多,其主要原因是() A.呼吸作用旺盛 B.光合作用旺盛 C.蒸腾作用旺盛 D.吸收作用旺盛 16. 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