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导论”教学大纲2012级使用

“地理科学导论”教学大纲2012级使用
“地理科学导论”教学大纲2012级使用

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系

地理科学专业《地理科学导论》

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22107002

课程中文名称:地理科学导论

课程英文名称:

课程性质:专业任选

使用专业:地理科学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总学时:36

总学分:2个学分

预修课程:综合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课程简介:

“地理科学导论”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主干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基本掌握地理科学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初步形成科学的地理意识、地理精神和地理能力。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核心、学科体系、基本价值、研究范式、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现代发展等。

教材建议:

潘玉君,武友德.地理科学导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科学出版社,2009

参考书:

1.白光润.地理科学导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白光润.《现代地理科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马蔼乃.地理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王铮,等.地理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潘玉君.地理学基础.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第5次印刷

6.潘玉君,等.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1998

7.潘玉君,等.地理科学.哈尔滨地图出版社,1995

二、课程性质、目的及总体教学要求

课程的基本特性:

度院士在《地理科学导论?序》阐述了“地理科学导论”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它在培养大学地理科学诸专业学生的地理科学思维和地理科学能力方面,具有其它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陆大道院士在评价这门课程的《课程评价》中写道:“地理科学类专业基础课程‘地理科学导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精神、地理科学意识和地理科学能力具有其它课程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秦其明在评价这门课程的《课程评价》中写道:“‘地理科学导论’是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基础课和主干课,它对于开启地理科学思维,掌握地理科学知识,引发地理研究兴趣,培养地理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的教学目标:

‘地理科学导论’是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基础课和主干课,它对于开启地理科学思维,掌握地理科学知识,引发地理研究兴趣,培养地理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的总体教学要求:

掌握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核心和研究范式。

理解地理学的价值、了解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3、对布置的实习、作业应认真完成。

三、章节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4学时)

本章的内容:地理科学研究对象的既有认识、地理科学研究对象的基本认识、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认识历程。

本章的地位与作用:开篇介绍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想尽地阐述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本章的重点:地理科学研究对象的基本认识、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认识历程。

本章的难点:地理科学研究对象的既有认识、地理科学研究对象的基本认识、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认识历程。

本章总的教学要求:了解地理科学研究对象的既有认识、掌握地理科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理解认识、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认识历程。

各节内容的教学要求:

第一节本章导言(1学时)

教学要求:理解实践缘起:从“现实问题”引出“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问题”、理解“地理科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含义和研究意义、理解探索地理科学研究对象的理论原则——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教学内容:

一、实践缘起:从“现实问题”引出“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问题”

二、“地理科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含义和研究意义

三、探索地理科学研究对象的理论原则——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第二节地理科学研究对象的既有认识

教学要求:了解国外的主要观点、掌握国内部分学者的主要观点。

教学内容:

一、国外的主要观点

二、国内部分学者的主要观点

第三节地理科学研究对象的基本认识

教学要求:理解基本认识Ⅰ:地球表层系统、基本认识Ⅱ:地球表层陆地系统、了解基本认识Ⅲ: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基本认识Ⅳ:学术领地的适度扩张与核心固守。

教学内容:

一、基本认识Ⅰ:地球表层系统

(一)地球表层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表层的既有概念

(三)地球表层的基本认识

二、基本认识Ⅱ:地球表层陆地系统

(一)科学共同体的二分

(二)地球表层陆地系统

三、基本认识Ⅲ: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

(一)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空间维度

(二)地理空间的基本类型

(三)地理空间的分类系统

四、基本认识Ⅳ:学术领地的适度扩张与核心固守

(一)时间结构的事例

(二)时间结构的分析

(三)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第四节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认识历程

教学要求:理解认识历程Ⅰ:现象空间认识阶段、认识历程Ⅱ:形态空间认识阶段、认识历程Ⅲ:系统空间认识阶段。

教学内容:

一、认识历程Ⅰ:现象空间认识阶段

二、认识历程Ⅱ:形态空间认识阶段

三、认识历程Ⅲ:系统空间认识阶段

第二章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 4学时)

本章的内容:“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的有关观点、地理科学研究核心的基本根据、地理科学研究核心的基本根据、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内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调控目标、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广泛应用。

本章的地位与作用:本章详细论述了地理学的研究核心,让学生对地理学的研究有了深刻的认识。

本章的重点:“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的有关观点、地理科学研究核心的基本根据、地理科学研究核心的基本根据、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内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调控目标。本章的难点:“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的有关观点、地理科学研究核心的基本根据、地理科学研究核心的基本根据、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内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调控目标、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广泛应用。

本章总的教学要求:掌握“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的有关观点、理解地理科学研究核心的基本根据、地理科学研究核心的基本根据、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内容、理解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调控目标、了解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广泛应用。

各节内容的教学要求:

第一节本章导言

教学要求:理解实践缘起:从“现实问题”引出“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问题”、“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的基本内涵和研究意义、掌握“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的有关观点。

教学内容:

一、实践缘起:从“现实问题”引出“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问题”

二、“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的基本内涵和研究意义

三、“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的有关观点

第二节地理科学研究核心的基本根据

教学要求:理解理论创新的原则与路径、掌握“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基本根据。

教学内容:

一、理论创新的原则与路径

(一)理论创新的重要意义

(二)理论创新的最高原则

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基本根据

(一)历史的根据

(二)逻辑的根据

第三节“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科学内涵

教学要求:掌握“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人地关系”、“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地域系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含义与规定。

教学内容:

一、“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人地关系”

(一)“不加区域界定”的人地关系的概念

(二)“不加区际界定”的人地关系的概念

(三)“不加过程界定”的人地关系的概念

(四)“不加时空界定”的人地关系的概念

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地域系统”

(一)要素关系的地域系统

(二)地域关系的地域系统

三、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含义与规定

(一)内涵与规定Ⅰ——人地关系公理

(二)内涵与规定Ⅱ——地域系统公理

第四节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内容

教学要求:理解理论研究内容、主要研究任务。

教学内容:

一、基础研究内容

二、理论研究内容

(一)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时空结构的研究

(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功能优化的研究

(三)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动力机制的研究

(四)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进过程的研究

三、主要研究任务

(一)人地系统协调发展机理研究

(二)人地系统发展过程的动态模拟

(三)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的综合调控研究

(四)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的方法论及技术支持系统研究

第五节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程序

自学并与课程研究实践和专业研究实践结合进行

第六节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调控目标

教学要求:理解角度Ⅰ: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角度Ⅱ:区域主体功能、角度Ⅲ:人与自然的区域系统。

教学内容:

一、角度Ⅰ: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调控的总体目标

(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调控的具体目标

二、角度Ⅱ:区域主体功能

(一)主体功能区思想及其客观基础

(二)主体功能区的调控方向

三、角度Ⅲ:人与自然的区域系统

(一)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调控的总体目标

(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调控的区域目标

第七节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广泛应用

教学要求:了解政策研究:区域生态建设补偿根据的逻辑分析、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振兴与区域和谐、语言研究:区域语言的地理学研究、伦理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地域公平性。

教学内容:

一、政策研究:区域生态建设补偿根据的逻辑分析

二、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振兴与区域和谐

三、语言研究:区域语言的地理学研究

四、伦理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地域公平性

第三章地理科学的学科体系( 2学时)

本章的内容:科学学关于学科体系的一般论述、地理科学的有关学科体系、地理科学学科体系构建的方法论、主要学科简介主要学科简介。

本章的地位与作用:系统地介绍了地理科学的学科体系,让学生对地理学的学科分支有详尽地了解。

本章的重点:学学关于学科体系的一般论述、地理科学的有关学科体系、地理科学学科体系构建的方法论、主要学科简介主要学科简介。

本章的难点:学学关于学科体系的一般论述、地理科学的有关学科体系、地理科学学科体系构建的方法论、主要学科简介主要学科简介。

本章总的教学要求:了解学学关于学科体系的一般论述、掌握地理科学的有关学科体系、了解地理科学学科体系构建的方法论、主要学科简介主要学科简介。

各节内容的教学要求:

第一节本章导言

教学要求:理解地理科学学科体系的意义与作用、了解科学学关于学科体系的一般论述。教学内容:

一、地理科学学科体系的意义与作用

二、科学学关于学科体系的一般论述

第二节地理科学的有关学科体系

教学要求:了解金字塔结构体系、《理论地理学概论》中的地理科学体系、地理科学的四层次体系、《现代地理学》中的地理科学体系、“现代地理学图书分类法的探讨”中的地理科学体系、《区域经济地理学》中的地理科学体系、《理论地理学》中的地理科学体系、“论地理科学体系建设”中的地理科学体系、“理论地理学的科学问题”中的地理科学体系、《地理科学》中的地理科学体系。

教学内容:

一、金字塔结构体系

二、《理论地理学概论》中的地理科学体系

三、《地理学引论》中的地理科学体系

四、《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中的地理科学体系

五、地理科学的四层次体系

六、《现代地理学》中的地理科学体系

七、“现代地理学图书分类法的探讨”中的地理科学体系

八、《区域经济地理学》中的地理科学体系

九、《理论地理学》中的地理科学体系

十、“论地理科学体系建设”中的地理科学体系

十一、“理论地理学的科学问题”中的地理科学体系

十二、《地理科学》中的地理科学体系

第三节地理科学学科体系构建的方法论

教学要求:理解实践缘起:从“现实问题”引出“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问题”、理解“地理科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含义和研究意义、理解探索地理科学研究对象的理论原则——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教学内容:

一、演化型学科体系构建的方法论

二、公理型学科体系构建的方法论

第四节主要学科简介

教学要求:了解地理学思想方法及其杰出学者、自然地理学及其杰出学者、人文地理学及其杰出学者、区域地理学及其杰出学者、地理信息技术及其杰出学者。

教学内容:

一、地理学思想方法及其杰出学者

二、自然地理学及其杰出学者

三、人文地理学及其杰出学者

四、区域地理学及其杰出学者

五、地理信息技术及其杰出学者

第四章地理科学的基本价值( 2学时)

本章的内容:地理科学基本价值的含义与意义、地理科学价值的内涵、地理科学价值的实现。本章的地位与作用:本章详细论述了地理科学的价值,让学生对地理学的价值有基本的认识。本章的重点:地理科学基本价值的含义与意义、地理科学价值的内涵、地理科学价值的实现。本章的难点:地理科学基本价值的含义与意义、地理科学价值的内涵、地理科学价值的实现。本章总的教学要求:了解地理科学基本价值的含义与意义、地理科学价值的内涵、地理科学价值的实现。

各节内容的教学要求:

第一节本章导言

教学要求:了解地理科学基本价值的含义与意义、哲学关于学科价值的一般论述。

教学内容:

一、地理科学基本价值的含义与意义

二、哲学关于学科价值的一般论述

第二节地理科学价值的内涵

教学要求:了解地理科学的哲学价值、地理科学的科学价值、地理科学的应用价值、地理科学的教育价值。

教学内容:

一、地理科学的哲学价值

二、地理科学的科学价值

三、地理科学的应用价值

四、地理科学的教育价值

第三节地理科学价值的实现

教学要求:了解地理科学的价值关系、地理科学的价值实现。

教学内容:

一、地理科学的价值关系

二、地理科学的价值实现

第五章地理科学的研究范式(10学时)

本章的内容:地理科学研究范式的含义与意义、地理科学问题及其构成、地理研究的基本维度、科学研究维度的根据、科学研究维度Ⅰ:空间秩序、科学研究维度Ⅱ:时间序列。

本章的地位与作用:本章详细论述了地理科学的研究范式,让学生对地理科学的研究有基本的认识。

本章的重点:地理科学研究范式的含义与意义、地理科学问题及其构成、地理研究的基本维度、科学研究维度的根据、科学研究维度Ⅰ:空间秩序、科学研究维度Ⅱ:时间序列。

本章的难点:地理科学研究范式的含义与意义、地理科学问题及其构成、地理研究的基本维度、科学研究维度的根据、科学研究维度Ⅰ:空间秩序、科学研究维度Ⅱ:时间序列。

本章总的教学要求:掌握地理科学研究范式的含义与意义、地理科学问题及其构成、地理研究的基本维度、科学研究维度的根据、科学研究维度Ⅰ:空间秩序、科学研究维度Ⅱ:时间序列。

各节内容的教学要求:

第一节本章导言

教学要求:了解地理科学研究范式的含义与意义、哲学关于研究范式的一般论述。

教学内容:

一、地理科学研究范式的含义与意义

二、哲学关于研究范式的一般论述

第二节地理科学问题及其构成

教学要求:了解地理科学问题的重要性、地理科学问题的基本属性、理解地理科学问题的构成原则。

教学内容:

一、地理科学问题的重要性

二、地理科学问题的基本属性

三、地理科学问题的构成原则

第三节地理研究的基本维度

教学要求:了解地理研究维度的基本根据、掌握地理研究的基本维度、三重维度的关系。教学内容:

一、地理研究维度的基本根据

二、地理研究的基本维度

三、三重维度的关系

第四节科学研究维度的根据

教学要求:了解科学研究维度的研究思路、科学研究维度的研究现状、科学研究维度的思想基础、科学研究维度的基本构成。

教学内容:

一、科学研究维度的研究思路

二、科学研究维度的研究现状

三、科学研究维度的思想基础

四、科学研究维度的基本构成

第五节科学研究维度Ⅰ:空间秩序

教学要求:了解空间秩序的基本含义、空间秩序的基本层次、空间秩序的基本语言、空间秩序的基本型式、空间秩序的基本路径。

教学内容:

一、空间秩序的基本含义

二、空间秩序的基本层次

三、空间秩序的基本语言

四、空间秩序的基本型式

五、空间秩序的基本路径

第六节科学研究维度Ⅱ:时间序列

教学要求:了解时间序列的基本含义、时间序列的基本层次、时间序列的基本语言、时间序列的基本路径、时间序列的事例分析。

教学内容:

一、时间序列的基本含义

二、时间序列的基本层次

三、时间序列的基本语言

四、时间序列的基本路径

五、时间序列的事例分析

第六章地理科学的基本原理(6学时)

本章的内容:地理科学的知识体系、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地理环境人地性原理、地理环境分异性原理。

本章的地位与作用:地理科学的基本原理是地理科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本章的重点:地理科学的知识体系、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地理环境人地性原理、地理环境分异性原理。

本章的难点:地理科学的知识体系、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地理环境人地性原理、地理环境分异性原理。

本章总的教学要求:理解地理科学的知识体系、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地理环境人地性原理、地理环境分异性原理。

各节内容的教学要求:

第一节本章导言

教学要求:了解地理科学的知识体系、地理科学的基本原理的构成。

教学内容:

一、地理科学的知识体系

二、地理科学的基本原理的构成

第二节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教学要求: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研究思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研究方法、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研究内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研究意义、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定量计算。

教学内容:

一、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研究思路

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研究方法

三、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研究内容

四、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研究意义

五、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定量计算

第三节地理环境人地性原理

教学要求:了解人地关系学说的系统考察、人地关系历史的基本分析、人地关系的实证分析、人地关系的区域分析、人地关系理论的探索。

教学内容:

一、人地关系学说的系统考察

二、人地关系历史的基本分析

三、人地关系的实证分析

四、人地关系的区域分析

五、人地关系理论的探索

(一)既有人地关系理论的批判

(二)构建人地关系理论的理论基础

(三)人地关系理论的构建

六、区域人地关系的定量计算

第四节地理环境分异性原理

教学要求:理解地理环境分异的基本范式、自然地理环境分异的理论模型、自然地域分异基本规律、人文地理中的区位理论。

教学内容:

一、地理环境分异的基本范式

二、自然地理环境分异的理论模型

三、自然地域分异基本规律

四、人文地理中的区位理论

第七章地理科学的基本方法(4学时)

本章的内容:地理科学基本方法的构成、地理科学方法的哲学基础、地理研究的系统论基础、地理研究的基本过程、地理研究的模型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地理研究的综合考察法。本章的地位与作用:本章系统介绍了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让学生认知如何研究地理科学问题。

本章的重点:地理科学基本方法的构成、地理科学方法的哲学基础、地理研究的系统论基础、地理研究的基本过程、地理研究的模型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地理研究的综合考察法。本章的难点:地理科学基本方法的构成、地理科学方法的哲学基础、地理研究的系统论基础、地理研究的基本过程、地理研究的模型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地理研究的综合考察法。本章总的教学要求:了解地理科学基本方法的构成、地理科学方法的哲学基础、地理研究的系统论基础、地理研究的基本过程、地理研究的模型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地理研究的综合考察法。

各节内容的教学要求:

第一节本章导言

教学要求:了解地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地理科学基本方法的构成。

教学内容:

一、地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二、地理科学基本方法的构成

第二节地理科学方法的哲学基础<自学阅读>

教学要求:了解理论创新的基本原则、科学方法的逻辑基础、世界的地理图景、理论的内涵与性质。

教学内容:

一、理论创新的基本原则

二、科学方法的逻辑基础

(一)演绎的逻辑路径

(二)归纳的逻辑路径

(三)类比的逻辑路径

三、世界的地理图景

四、理论的内涵与性质

第三节地理研究的系统论基础

教学要求:了解理论的内涵与性质、系统科学方法的基本特征。

教学内容:

一、系统科学方法的基本特征

二、钱学森院士创设的“综合集成法(MS)”

第四节地理研究的基本过程

教学要求:了解地理科学研究的程序与模式Ⅰ:传统的经验归纳模式、地理科学研究的程序与模式Ⅱ:波普尔的猜测反驳模式、地理科学研究的程序与模式Ⅲ:库恩的范式更替模式。教学内容:

一、地理科学研究的程序与模式Ⅰ:传统的经验归纳模式

二、地理科学研究的程序与模式Ⅱ:波普尔的猜测反驳模式<自学阅读>

三、地理科学研究的程序与模式Ⅲ:库恩的范式更替模式<自学阅读>

第五节地理研究的模型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模型方法的概念与功能、模型的基本类型、模型化的方法与步骤、模型建立的数学工具。

教学内容:

一、模型方法的概念与功能

二、模型的基本类型

三、模型化的方法与步骤

四、模型建立的数学工具

第六节系统动力学方法<自学阅读>

第七节地理研究的综合考察法

教学要求:了解地理综合考察的性质和意义、地理综合考察的主要方法、中国综合地理考察的历史与成就。

教学内容:

一、地理综合考察的性质和意义

二、地理综合考察的主要方法

三、中国综合地理考察的历史与成就

第八章地理科学的发展趋势(4学时)

本章的内容:地理科学发展趋势的研究的一般方法、地理科学发展的模式、地理科学发展的动力、现代地理科学发展的历史背景、现代地理科学发展的科技背景、现代地理科学的发展历程、现代地理科学的基本特征、地理科学发展的客观基础、地理科学发展的概念基础、地理科学的前沿领域。

本章的地位与作用:本章系统介绍了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让学生认知如何研究地理科学问题。

本章的重点:现代地理科学的发展历程、现代地理科学的基本特征、地理科学发展的客观基础、地理科学发展的概念基础、地理科学的前沿领域。

本章的难点:地理科学发展趋势的研究的一般方法、地理科学发展的模式、地理科学发展的动力。

本章总的教学要求:了解地理科学发展趋势的研究的一般方法、地理科学发展的模式、地理科学发展的动力、现代地理科学发展的历史背景、现代地理科学发展的科技背景、现代地理科学的发展历程、现代地理科学的基本特征、地理科学发展的客观基础、地理科学发展的概念基础、地理科学的前沿领域。

各节内容的教学要求:

第一节本章导言

教学要求:了解地理科学发展趋势了解的重要性、地理科学发展趋势的研究的一般方法。教学内容:

一、地理科学发展趋势了解的重要性

二、地理科学发展趋势的研究的一般方法

第二节地理科学发展的动力与模式

教学要求:了解地理科学发展的模式、地理科学发展的动力。

教学内容:

一、地理科学发展的模式

二、地理科学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现代地理科学的发展背景

教学要求:了解现代地理科学发展的历史背景、现代地理科学发展的科技背景。

教学内容:

一、现代地理科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二、现代地理科学发展的科技背景

第四节现代地理科学的历程与特征

教学要求:了解现代地理科学的发展历程、现代地理科学的基本特征。

教学内容:

一、现代地理科学的发展历程

二、现代地理科学的基本特征

第五节现代地理科学的辉煌成就<自学阅读>

第六节地理科学的思想及其研究<自学阅读>

第七节地理科学的发展趋势

教学要求:了解地理科学发展的客观基础、地理科学发展的概念基础、地理科学的前沿领域。教学内容:

一、地理科学发展的客观基础

二、地理科学发展的概念基础

三、地理科学的前沿领域

执笔人: 审定人: 教学基层组织主任:

填报日期:2013年9月1日

西安交通大学“现代生物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西安交通大学“现代生物学导论”课程教学 大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西安交通大学 “现代生物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Modern Biology 课程编码:BIOL1003 学时:48(含课外学时4)学分:3分 适用对象:大学本科生 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张惟杰主编,《生命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ISBN码: 7-04-007958-5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编写组编写,《生命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ISBN码:7—04-007959-3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生命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对社会的经济技术等各方面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使人们认识到,生命科学与数学、物理学、化学一样,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自然科学,并将成为下一个世纪的带头科学。世界上一些知名的大学都将生命科学列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 为本专业学生开设这门课程,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在更高层次上意识到生命科学对今后的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在大学阶段更多地增添一些对生命科学的了解;另一方面,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使人们教育思想的根本点发生了变化,工科专业不仅仅是工程师的摇篮,而应该是培养在一定的专业训练基础上,具有更为全面的知识结构并且具有更为积极的应付挑战的能力和更高的整体素质的人才。 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在21世纪将会有更多各行各业、各个学科领域的人才,参加到与生命科学交叉的边缘领域的研究与开发中来。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介绍生命科学的基本知识及近半个世纪以来生命科学的主要发展,并使学生掌握理解这些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 二、教学基本要求 2

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地球系统 1.地球表层系统是指接近地球固体表层的沉积岩和对流层大气构成的物质系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地球表层系统的空间范围:上至对流层顶层(不受内力影响),下至沉积岩底层(不受外力影响)。 3.地球表层的特点:①是气态液态固态三相界面体系②是人类活动的直接环境③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④是有机与无机相互转化的场所。 4.地球表层的构造分为五个圈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智慧圈。 5.岩石圈是地球外围的固体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坚硬的岩石组成。 6.水圈是地球上水的各种存在形式覆盖的圈层。 7.大气圈是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包围地球的巨厚气态物质。 8.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有生物存在的地方就属于生物圈的一部分)(又称生物膜) 9.智慧圈指人类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总和,又称技术圈、人类圈、社会圈,主要强调人的作用。 10.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的方式:对流、传导和辐射。 11.地球表层的能量来源:①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②来自天体的引力能。③来自太阳的辐射能。 12.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①太阳能在无机界的转换。(大气环流的原因是太阳辐射)(地面的主要热源是大气热量)②太阳能在有机界的转换。(在有机界太阳辐射能的转换时通过生态系统来实现的) 13.太阳能在有机界的转换:先是通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然后通过食物链逐级转化,每级转化都耗散大部分能量,基本上按 形式实现的——能量守恒定律) 者 14.地球内部热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地下热能是由地球组成物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它是火山地震岩浆活动和地壳活动的能量来源。 15.地球内部热能造成的地壳运动有突变和渐变。火山、地震是突变的形式。大部分情况下是渐变形式——沧海桑田。 16.引力能包括两个方面:地球对地球表层物质的吸引和月球太阳等天体对地表物质的吸引。 前者以潜在的势能存在,它总是力图使地球上的物质处于稳定状态。后者引起地球的周期性弹性形变,其中以海洋的潮汐最为明显,又是一种将引力能转化为动能的形式。地球适度的引力能是地球进化和特殊地理过程的前提条件。 17.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包括四部分:①地质大循环②大气循环③水循环④生物-非生物循环。 18.地质大循环是地壳运动引起的海陆间物质循环变化过程和大洋底部物质与地幔物质间的循环变化过程。它超出了地球表层的范围,是宏观的物质循环。(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19.大气循环:由于地球的球形表面,造成太阳辐射对地面的增温差异,辐射强的地方增温快,形成上升气流,构成低压区,地表空气在这里运动,以补充这里上升的空气。在高空,上升的空气向外移动,至比较冷的地方下沉,形成高压区,从而构成了大气循环。 20.水循环是指水的蒸发、输送、凝结、降落、径流的往复过程。水循环是地表外力的主要动力。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七年级的地理教学,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方法,掌握了阅读地 图并通过地图分析地理现象的方法,掌握了初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期地理教学,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一步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绘图的能力。同时,通过本期地理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地理概况,包括中国疆域概况,中国人口、民族特点及其地理分布特点,了解人口问题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掌握中国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概况,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影响。了解中国自然资源分布和自然资源所面临的现状,认识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学生节能、节约的主动意识。认识祖国各地风土人情和地区差异,了解人文地理的区域差异。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本章主要学习中国疆域概况、人口与民族特点、构成与分布,掌握行政区划划分的标准。本章的教学重点是中国疆域概况、人口与民族特点及其分布特点、行政区划划分标准及行政区划构成。本章的教学难点是掌握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以及部分省级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记住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图。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本章的内容较多,包括中国的地势特点与地形特点,掌握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的地理位置和特色。学习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中国河流与分布,区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内流区与外流区、内流河与外流河的特点。本章在中国地理中占有重要的 作用,内容繁多,难度较大。教学中应注意结合立体模型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本章主要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概况,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等,学习它们的分布及特点。通过学习本章理解人口问题对自然资源对影响,明确节约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本章的教学重点是部分重要的自然资源的分布。本章的教学难点是部分重要矿产资源如煤碳、石油、铁矿和有色金属的分布。 第四章 中国的区域差异 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习中国四大地区的概况和自然地理特点。本章的教学重点包括中国地理中最重要的三大地理界线,尤其是秦岭-淮河线在中国自然地理上的重要意义。其次是四大地理区域各自的自然地理特色。教学难点是理解三大地理界线两侧不同的自然地理特色形成的原因。 四、教学措施 1、强化基本技能训练,通过识图、绘图、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提高学生地理基本技能和阅读、分析、理解能力。 2、强化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地理现象和解释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的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

[基础科学]地理科学导论教学大纲

《地理科学导论》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707222064 课程名称:地理科学导论 英文名称:Guide to geogrophy 学时:45学时 学分:2.5 编写人:吴东辉 一、课程目的与要求: 《地理科学导论》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是向学生简要系统的介绍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地理学基本的地理过程和规律,便于学生总体上把握地理学的发展脉络,形成地理学整体观念。 二、课程简介: 该课程以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系统说为基本线索,以环境和区域作为中心概念展开综合地理学体系,尽可能反映地理学全貌、主要问题、发展方向。 该课程共分六章,序言介绍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和现在的科学前沿,第一章主要阐述地球系统,介绍地理现象发生的宇宙环境;第二章讲述基本的地理过程,它是现代综合地理的基础;第三章试图讲述地理学的普遍规律;第四章介绍了地理学所关注的环境问题;第五章讲述了区域结构及其应用的有关问题;第六章在上述哲学的、抽象的地理学基本概念和内容的基础上,从发展和规划的角度阐述了地理学的实践应用。 Introduction: In this lesson, using rule of area differing as a basic clue and making environment & region as centering concepts , system of united geography was discussed. Panorama of geography, main questions and developing directions were reflecting as possible. This lesson wa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In the prologue, developing history and advance of geography were introduced.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discussed earth system and astro-environment of geographical phenomena. Basic geographical processes were taught in the second chapter, it was basis of modern united geography. The third chapter tried to discuss general rules of geography. In the fourth chapter,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n geography were attentioned. The fifth chapter focused on regional structures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the sixth chapter, on the basis of philosophical nonfigurative basic concepts and content of geography, applications of geography were discussed in the fields of developing and planning.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生命科学导论

生命科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生命科学与农业可持续 随着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土地资源紧缺、环境气候异常变化、人类的粮食短缺问题越来越突出。怎样利用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粮食产量一直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以前通过利用传统农业技术手段,如施加化学肥料及杂交育种等方法在提高粮食产量方面虽然发挥了不小的作用,然而如何利用生命科学技术和基因工程更好地提高作物产量、保障粮食安全,让人们满足不仅吃饱而且吃好的愿望,仍然是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农业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科技部认为植物生殖发育的研究对于作物育种、提高粮食产量,特别是水稻雄性不育系的发现及相关基础研究,对解决我国及全球粮食食品安全提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希望我国科学家能充分利用国家发展良机,与世界各国专家学者开展广泛和深入地研究,共同促进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二)生命科学与人类的健康长寿 从现在的医学与药品发展来看,生命科学将为医学保健长期服务1、研制更有效的药物 制作药品一般分为1从天然生物中提取2化学合成3发酵产物。其中1和3都是与生命科学技术密切相关。利用生命科学技术将可以发现更多的药品,而且还可以将以前稀缺的药品通过利用基因工程进

行批量化的生产。 1、生成更多的生物医用材料 早期的生物医用材料有金属、陶瓷、高分子等人工合成材料,近些年也开始用或材料或者用组织工程制造出的活动组织与无生命的材料结合而成的杂化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首先必须具有生命相容性(一方面指生物医用材料在生理环境中对机体不产生明显的有害的效应;另一方面指机体对材料也不产生明显的有害影响)及与其使用的部位相适应的机械、生化性能。此外,生物医用材料还应具有相应的强度、韧性、弹性、耐磨、耐疲劳、耐腐蚀及润滑等性能要求。 生物医用材料的类型有:金属材料、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生物复合材料以及生物衍生材料。除了以上材料还有具有远大发展的仿生智能材料和组织工程材料。 2、改造人类的基因组成 人类基因组约含10万-20万个基因,把人的所有基因在染色体上定位及其破译全部遗传信息。在医学实践中,人们常常利用基因的分离定律对遗传病的基因型和发病率作出科学的推断。例如,人类的白化病是由隐性基因(aa)控制的一种遗传病。如果患者的双亲外观都正常,更具基因的分离定律进行分析,患者的双亲一定是杂合子(Aa),在他们的后代中,发病概率是1/4。所以通过改造基因组可以成为人类增强体质、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 (三)生命科学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初中地理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初中地理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2021-07-22 【篇一】初中地理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加强集体备课,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七年级的地理教学,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方法,掌握了阅读地图并通过地图分析地理现象的方法,掌握了初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这对于学生学习八年级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期地理教学,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一步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绘图的能力。同时,通过本期地理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地理概况,包括中国疆域概况,中国人口、民族特点及其地理分布特点,了解人口问题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掌握中国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概况,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影响。了解中国自然资源分布和自然资源所面临的现状,认识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学生节能、节约的主动意识。认识祖国各地风土人情和地区差异。 四、教学措施 1、强化基本技能训练,通过识图、绘图、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提高学生地理基本技能和阅读、分析、理解能力。

2、强化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地理现象和解释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的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3、加强课后的练习,注重学以致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并提高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4、搞好单元测试,发现问题及时加以解决,以确保所授知识的准确性,同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品质。 【篇二】初中地理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中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在继承我国现行地理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对地理这门课比较有兴趣,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1)班与班差别比较大。 (2)班中成绩差别悬殊,两极分化严重。 (3)优秀率不很突出,双优率不太理想。 针对以上问题,我要对学生加以鼓励和引导,争取在上一个新台阶,以期待在毕业会考和中考中能取得好的成绩。四个班共有学生220余人。这些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有的则较差。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该教材针对初中生的特点,设置了多个学生活动,同时还有课外读及小资料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起积极作用,同时活动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课程纲要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七年级地理下册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教科书 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 《地理七年级下册》 授课时间:22---26课时 授课教师:吴小乐 授课对象:七年级3---8班 课程目标: 1. 认识大洲 ●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出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认识地区 ●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地区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运用图表说出某一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运用地形图说明某一地区主要河流概况,以及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运用地图和资料,指出某一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举例说出某一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运用资料描述某一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 ●说出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认识国家 ●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某一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某一国家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某一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举例说出某一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 ●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 ●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的种族、民族、人口、宗教、语言等至少一个方面的概况。 ●用实例说明某一国家自然与社会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举例说出某一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其课程内容包括: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位置和范围(2课时) 第二节自然环境环(2课时)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教学指导委员会申报但每门课程只能从一个途径申把`9_

附件8: 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指南 一、申报条件 1.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的本科课程要求 (1)课程原则上要求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或量大面广的专业课;且在本校连续开设了3年以上。 (2)课程负责人为本校专职教师,具有教授职称,且近3年主讲此门课程不少于2轮。课程负责人只能是1名,已经是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的不能再申报同类课程。 (3)课程内容应充分体现“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的要求(附件3)。 (4)课程网站至少提供有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践(实验、实训、实习)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材料,以及至少3位主讲教师(包括课程负责人在内)每人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鼓励将课件或全程授课录像上网参评),且必须按照“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制作,加强课程网站的辅助教学。 2.高职国家精品课程申报条件详见《2010年度高职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要求》(附件4);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要求详见《2010年度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要求》(附件12)。

3.课程申报负责人要承诺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引用的课程资源要注明来源,上网内容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4.国家精品课程视为职务作品。凡申请国家精品课程评审的高等学校和主讲教师将被视为同意该课程在享受“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期间,将其上网内容的非商业性使用权自然授予全国各高等学校。 5.课程申报高校要为申报课程提供建设经费,申报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后,要保证课程网站畅通,免费开放课程资源,并不断更新上网内容。 6.我司将对国家精品课程进行复核,根据复核情况决定是否保留或取消其国家精品课程称号。对于2003至2010年的国家精品课程,我司将按年度单独进行复核(复核办法另行通知)。 二、申报限额 今年计划评审产生690门国家精品课程,其中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和高职课程630门,网络教育课程60门。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教指委”,含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的推荐限额见《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推荐限额分配表(本科)》(附件1)与《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推荐限额分配表(高职)》(附件5),超额推荐不予受理。

关于地理科学导论复习 归纳

第一章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近代地理学开山大师 亚历山大·冯·洪堡,以自然地理见长 卡尔·李特尔,以人文地理见长 地球表层:地球表层是地球的诸多圈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智能圈——之间通过能量流和物质流及信息流而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 所形成的、逐级划分成若干地域的、以人类发展为中心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地球表层的基本特征①整体性②分异性③时间性④人地性⑤变动性 地球陆地表层空间系统∈地球陆地表层系统∈地球表层系统∈地球系统 学术领地的适度扩张① 向“地球陆地表层系统”的内涵扩张② 向“地球海洋表层系统”的深入扩张③ 向“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扩张④ 向“地球系统” 的深入扩张⑤ 向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和伦理学等诸多学科的学科扩张 地理空间的基本类型: ①土地空间,自然的、生态的和资源的空间 ②基地空间,作为地表物质存在基地而言的,城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等物质存在的基础的空间③距离空间,区位论和中心地论等研究中普遍使用的位置的空间 ④形态空间,作为社会文化地理学关注的人类活动在地表上所留下的痕迹的空间 ⑤还包括感应空间或心理空间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空间结构:空间系统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空间上排列组合 形成的稳定结构。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要素结构:指其地理要素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复杂因果反馈关系的空间结构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要素结构①自然地理要素结构②人文地理要素结构③综合地理要素结构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时间结构:时间结构是指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及作为其一部分的“区域”或“地域”按着时间的进程所呈现出来的有规律有秩序的流动性、变动性结构。 第二章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地域系统” 1.要素关系角度的概念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地域系统”:指在某一个地域内的各种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经济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等各种因果反馈关系而形成和维持的系统。(目前绝大多数学者是这样理解“地域系统”的) 2.地域关系角度的概念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地域系统”:指在某一个地域和与其有关的其他地域——它的背景地域、相关地域和次级地域——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等和各种因果反馈关系而形成与维持的系统。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含义与规定Ⅰ ①公理Ⅰ:任何人地关系都是地域系统的人地关系 ②公理Ⅱ:任何人地关系都是人与地因果反馈的人地关系 ③公理Ⅲ:任何人地关系都是发展过程中的人地关系

初中地理教学大纲设计

初中地理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日常生活、生存发展和继续学习所需的地理知识,包括了解家乡、祖国和世界的地理概况,了解地理环境的变化状况,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重大问题,知道协调人地关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2.使学生初步掌握观察地理图像和地理环境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阅读和使用常用的地图,能够进行简单的地理观测和调查统计,能够绘制简易地图和运用适当手段获取地理信息。 3.使学生逐步发展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逐步发展分析和解决一定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地理实践活动,逐步发展实践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交往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创新精神。 4.使学生初步形成地区差异观点、因地制宜观点、人地关系观点和可持续发展观点,初步具有全球意识和环境意识。增强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观念,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具有责任感,增强对全球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意识,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对自然美和环境美具有一定的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和创造力,初步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制观念,并能够遵守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和行为规。 二、教学容的确定和安排 (一)确定教学容的原则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 教学容要体现国家教育方针,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同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2.以人地关系观点和可持续发展观点为核心,以人类活动与环境、资源和发展的协调为主线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这种联系深刻影响着人类的发展。因此,使学生深刻认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是中学地理课程的主要任务,也是中学地理教学容的核心。在组织地理教学容时,应当以人类活动与环境、资源和发展的协调为主线,着重阐明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广度和深度要适当,要有一定的弹性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课程计划的基本要求和初中学生的实际,考虑不同地区教育发展的差异,选择适当的教学容,力效。因此既要有统一要求,又要有学生和教师选择的余地,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 4.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按照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标准,确定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展现较为宽泛的科学和人文背景,加强知识的综合,加强教学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创造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实践的条件,给学生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二)教学容的组成和安排 初中地理教学容的安排,既要注意地理知识本身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又要符合

地理科学专业学习资料

地理科学专业(免费师范)培养方案 一、专业简介 地理科学专业(免费师范)隶属于地理科学,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办学经验。1950年开始招生,2007年成为教育部师范生免费教育专业,2009年被评为重庆市市级特色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以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为支撑,依托重庆市级实验(实习)教学中心和完善的3G实验实践教学体系、金佛山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基地等10余实验实习基地,以培养理论素养深厚、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技能突出、乐教适教的地理学基础教育高级专门人才为特色。毕业生主要到基础教育部门、教育管理部门从事地理教学、地理教育科研和教育管理等领域的工作,也能从事资源、环境等相关领域的教育、研究和管理工作。 二、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培养目标: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发展要求,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深厚人文底蕴、宽广国际视野,扎实的地理科学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地理教学基本技能,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地理教育优秀师资、地理研究和管理领域专业人才。 培养要求: 1.掌握现代地理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深入了解国内外地理科学发展及地理教育研究的前沿动态、关键问题和新成果;了解相关领域学科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深厚的人文科学素养。 2.掌握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知道基础的科学方法论,具备基本的地理思维,富有创新精神;掌握资料调查与收集、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主动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从事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3.具有扎实的教师基本技能和教学研究能力,能熟练运用多媒体与新媒体进行地理教学,具备应用GIS、ARS和地图分析的基本能力,形成良好的地理专业素养和教师职业修养,具有从事基础教育地理教学及教育管理的能力。 4.树立终生学习观念,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高效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钻研精神和一定的地理教学研究能力;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地理教学和研究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5. 具备完整人格、健全的心理、健康的体魄、积极的人际交往意识;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具备教育管理的基本素质。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修订版)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修订版)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是为人文、管理、工科、理科等非生物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目标是向各门类非生物专业学生传授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使他们能够应对进入新世纪面临生命科学迅速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本课程教学理念反映生命科学近年来发展的主脉,涵盖生命学科的若干主要领域,并使教学内容兼具基础性、前沿性和趣味性。教学内容依据教师对生命科学近几十年来迅猛发展的脉络的把握,以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为基础,以基因重组技术为核心,再加上对宏观自然环境的重视,把握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的主流。教学大纲紧跟学科发展趋势,结合生命科学前沿热点,课程设置和内容抓住生物技术、生态环境、生物能源、生物材料和生命伦理几大方向,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中,将素质教育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1.紧密联系生命科学和生命技术的最新进展,学习内容具时代感。 2.包含必要的基础知识内容,有利于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向生命科学作跨学科发展。 3.配合课堂教学,开设生命科学导论实验课程,供学生选修,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注意与中学生物课程衔接,收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尽量利用课件中大量生动图片,提高学习兴趣。 5.注意课堂互动交流,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通过课堂与课外的师生互动与讨论,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 激发学生的创造动能,使学生能以科学的思维来理解生命的本质,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课程各教学环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贡献见下表。

注:“√”的数量从1-3,代表贡献的大小。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生物学实验3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学实验3课程教学大纲 Course Outline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预习讨论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哪些科学家为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的理论做出了贡献。学习伴性遗传的特点,果蝇伴性遗传的规律以及卡方检测。学生分组合作,每8小时挑选一次处女蝇,完成亲本杂交,此后的每周固定时间开展子一代的观察和自交,子二代的观察。做实时记录,统计500只以上果蝇,计算并做统计学分析。 目的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和实验,对伴性遗传进行了系统的学习,独立设计果蝇杂交方案。能够独立进行处女蝇的挑选和杂交,对产生的后代进行性状观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卡方检测。 实验3. 果蝇的三点测交和遗传作图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预习并讨论,在20世纪初第一张genetic map 的绘制情况,三点测交的原理,并发率和干涉等概念。设计实验进行果蝇的三点测交。重点讲述遗传作图的原理、果蝇三隐性突变体的遗传基础、野生型与突变型杂交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处女蝇的挑选技术,亲本杂交方法,子一代的性状分析和测交方法,子二代的性状分析方法和计算方法、基因作图方法。学生分组合作,每8小时挑选一次处女蝇,完成亲本杂交,此后的每周固定时间开展子一代的测交,子二代的观察。做实时记录,统计1000只以上果蝇,计算和绘图,并计算并发率和干涉。 目的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和实验,对三点测交与遗传作图的原理其发现历史进行了系统地学习,独立设计果蝇杂交的实验方案。能够独立进行处女蝇的挑选并进行果蝇的杂交实验。会对产生的后代进行不同性状和性别观察、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相关计算。在以后的科研工作中能够独立进行果蝇的相关实验操作。 二、细胞遗传学模块 实验4. 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制备与观察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讨论果蝇唾腺染色体在遗传学研究上的重要作用,果蝇唾腺染色体的重要的结构特征,以及染色体的制片技术。重点通过图片讲述唾腺染色体的研究历史、形成机制、形态结构、命名和形态特征(巨大染色体、多线染色体、染色体联会、横纹特征和puff结构等)。果蝇三龄幼虫的挑选、唾液腺的分离、漂洗、低渗、染色、压片和镜检技术。学生独立操作,挑选三龄幼虫开展耐心且细致的操作,按实验步骤进行染色体制片,详细观察唾腺染色体的具体特征,完成实时记录。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镜检观察并相互分析与比较实验条件对结果产生的影响,及时记录数据和拍照,提交照片。引导学生讨论产生最佳结果的条件和原因,总结经验。 目的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和实验,掌握有效分离果蝇幼虫唾腺的技术和制作唾腺染色体标本的方法。能够解体细胞染色体联会现象,观察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并根据唾腺染色体上带纹的形态和排列,能够识别不同的染色体和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细胞学表现,能够绘制出清晰的多线染色体图,理解遗传规律的染色体基础。 实验5. 牛蛙骨髓细胞染色体的制备和观察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讨论染色体的制备原理、Giemsa显带的原理、染色体的显带技术和带型分析原理。重点讲述染色体的制片技术、染色体显带技术和多种带型分析如G、Q、R、C、T、N带等。具体分析各种带型,展示图片、原理和相关应用。举例分析染色体特征和命名原则。学生分组,解剖实验动物如牛蛙,取出动物的大型骨骼,用生理盐水抽提骨髓细胞,进行固定、低渗、滴片处理,讨论制定方案,优化实验条件,反复练习滴片技术,对染色体进行滴片并进行染色,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染色体制片,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作者:————————————————————————————————日期: ?

地理科学导论 第一章地理学概述 第一节地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地理学 物理学,是研究物体的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理";地理学,是研究"地"的"理";"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表层空间。更具体的说,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球表层中发生的空间尺度的现象、过程、机理和规律等的的学科。 人地关系就成为研究地理学的核心。 ●二、地球表层系统与地理环境 (一)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 地球表层的圈层组成主要有五部分的内容: 1.岩石圈: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固体岩石部分,包括地壳的全部和地幔的一部分。岩石圈的表层还可分为土壤圈和沉积岩石 圈。 2.水圈水圈即指地球表层中的各种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以及岩石、土壤孔隙中的地下水,最大 厚度约20公里左右。地球上的总水量为138,600km3,海洋水占96.5%,面积占71%,陆地淡水占3.5%(其中冰川占1.74%,地下水占1.7%),地表淡水仅占0.6%。地球上的水通过蒸发-输送-降水-径流的形式进行周而复始地循环,有其大循环与小循环。 3.大气圈大气圈即指地球的气体部分。从上到下主要分为:电离层——中间过渡层——平流层——对流层。对 流层的厚度约为8—18km,平流层厚度为从对流层顶到50km,中间层为从平流层顶到85km,逸散层为从85km往外的空间范围。电离层又可分为三层,最外的层次称为逸散层,次外层称为暖层. 大气中氮、氧成分占99%(N2占78%,O2占21%),此外还有少量的Ar、CO2、O3、H2O以及微粒物质。对流层中集中了大气成分的3/4,其中99. 9%的大气集中于大气层50km高度以下。 4.生物圈生物圈即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其中绝大多数生物都集中生活在岩 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相互接触交融的地带,大致在地面、水面上下100—200米范围以内。地球上有动物100多万种,植物有34万种,微生物4万种,植物占生物有机质量的90%。 5.人类圈人类圈又称为智慧圈、技术圈、文化圈等,指人类及人类所创造的人工物质环境。"智慧圈"的概念是前苏联 学者维尔纳茨基在1945年提出的。他认为:"智慧圈是地球新的地质现象,在这里首次成为巨大的地质力量。他能够而且应该以自己的劳动和思想改造自己的生存领域,与过去比较是根本的改造" 。人类虽然也是生物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是由生物进化而来的,它具有新的,自己所独有的特性,因而,使它作为一个单独的圈层与生物圈分开,但是却渗透于自然演化形成的生物圈,二者相互共存。它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对象。 (二)各圈层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 地球表层是一个整体。各圈层间不是绝对的、彼此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但除了固体岩石圈和大气圈以外,其他圈层也不都是处处连续的。因此对各个圈层的划分应从宏观上、整体上相对的去理解。 1.地球各个圈层构成了地球表层系统。 2.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与物质转换与循环(1)物理循环:大气、海洋的环流及其相关联的热量输送、水分循环;地壳升降、平移运动及其带来的物质、能量循环等过程。(2)化学循环:岩石、矿物溶解成分以及其在土壤中的循环;大洋中的碳酸盐等的沉积过程;大气中氧气的生成与消耗过程。(3)生物循环:生物的生长、繁殖过程,生物之间的食物链等与生命活动相联系的过程。(4)所有这些的循环过程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共同作用影响到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能量平衡、转化与循环。 (三)地球表层的空间结构与基本特征 1.地球表层的空间结构指各要素组成部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形成的稳定的分布与配置关系。 分层结构:各自然地理要素按照环境条件而发生的垂直方向上的分异,各自集中于地球表层的一定空间部位形成的空间结构。上下圈层结构、表面的垂直地带性。地域结构:地球表层的地域分异,及其形成的地域子系统的次一级地域单元之间通过地域联系而形成的空间结构。包括了自然地域系统、人类社会的政区系统。自然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特征;海陆梯度地带性特征;自然地理区划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人文地理学 课程编码: 学分:3 总学时:48 适用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与管理专业、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其它人文科学专业,理工科专业学生可作增强人文素质的选修课。 先修课程:地球科学概论、经济学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课程类别为学科基础课,性质为必修课,为双语教学课程。 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研究为核心,以文化地理学理论为基础,涵盖经济、人口、宗教、语言、民族、民俗、工农业、政治等诸多内容,且涉及到现实社会中许多重大热点、焦点问题,如区域可持续发展、城市化、人口流动、宗教信仰、文化产业化和新经济等。同时,由于它所探索的是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因而受不同空间尺度的影响较大。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演进,还需要人们从发展中来考察人文现象。所以,与一般学科不同,人文地理学在内容上具有很强的综合特征,在研究视角上又具有鲜明的时空性。由于涉及领域广,知识面宽,综合性和交叉性强,人文地理学对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复合型人才大有裨益。并且,实践应用较强,发展空间广阔。 人文地理专业基础性强,是形成专业素养、丰富人文知识的重要阵地。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该门课程对地理科学类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丰富与完善、专业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甚至对非地理科学类专业学生人文知识的丰富、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形成也大有裨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培养学生综合分析人文事象的能力,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对当代全球人地矛盾和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人地问题有系统的认识和心得体会。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学科体系和发展状况,以及人类学、社会学、哲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对人地关系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特点,建立人文地理学的概念与框架体系; 理解不同人类社会发展时期人地关系的变化过程、各阶段特点和演变规律,培养学生动态分析问题的能力。 掌握主要人文要素的时空变化和空间差异,以及各部门人文地理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掌握文化和内涵和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内容。牢固掌握人地关系基础理论,以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内容、研究方法和优化协调对策。

《生命科学导论》教学大纲

《生命科学导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33060340 学时:64 学分:4 后续课程:《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也可作为今后全校非生物类专业素质教育的公共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和认识各种生命活动现象及其本质特征,把握当今以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学前沿的最新发展动态,了解生命科学在解决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为后续有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掌握生命的定义和生命的基本特征、人类认识和研究生命的历程及现代生命科学的重大意义。 掌握细胞的基本概念、细胞的类别及细胞的结构;掌握生命的元素和物质组成以及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脂类和糖类的分子结构与功能;了解生物膜的结构、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以及物质的跨膜运输;原核与真核细胞形态结构的差异。 掌握细胞生命活动过程中酶的催化作用机制、细胞的新陈代谢过程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细胞癌化原因及研究进展;了解单克隆抗体技术及其应用。 理解和掌握遗传学三大定律:Mendel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Morgan的基因连锁和互换定律;了解性连锁基因和伴性遗传现象、生物的性别决定和性别畸形。 掌握生物的遗传本质--基因的基本概念、遗传信息的传递途径(转录和翻译过程)、基因调控及人类基因组的研究;生物遗传变异与生物进化理论;掌握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掌握细胞通讯的基本原理和方式途径;神经系统、激素系统、免疫系统的信息传递及三者之间的协同作用;了解动物的学习行为和记忆的生物学基础。 掌握生物分类系统和生物命名的基本方法;了解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结构、生理功能、生长发育、生殖和分类特征;掌握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内容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掌握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具体掌握种群的概念、结构、种群增长的特征与调节;群落的定义、群落的基本特征、群落内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与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概念、营养结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的重要性。 掌握生物技术的定义及其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掌握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了解生物材料、仿生学、生物传感器、生物能源、海洋生物工程基本原理、应用和发展趋势。 正确认识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所带来的诸如安全性、伦理和社会等一系列问题。 三、教材和参考资料

动物学教学大纲Qi讲述

《普通动物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普通动物学 英文名称:General Zooly 课程编号:102A002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开课学期:第3学期 学时:56 学分:3.5 先修课程:《植物学》、《现代生命科学导论》、《植物学实验》、《普通生物学实验》开课院(系、部、室):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为高等院校生物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动物学是研究动物的基本结构、系统分类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本课程从细胞、组织、器官及系统等层面介绍动物的基本结构;在个体水平上讲述各类动物的形态结构;在群体水平上,讲述动物的类群以及系统发育。同时,涉及各类动物的身体结构对不同进化水平和不同生态环境的适应。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动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动物生命体的结构及各类动物的身体结构对不同进化水平和不同生态环境的适应;掌握或了解动物进化的知识。 通过与本课程相配合的实验,使学生得到与动物学有关的基本实验技术训练,并验证和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讲授、实验、自学和作业等一系列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在科学上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和重点及难点 绪论(2学时) 第一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持续利用 一、生物多样性概念 二、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威胁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 1、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法规 2、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原则,明确保护对象和目的 3、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 4、生物多样性的移地保护

四、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1、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和现状 2、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 3、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的具体目标 第二节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第三节动物学的概念及研究动物学的目的 一、动物学的概念 二、动物学的分支 三、学习动物学的目的及意义 第四节动物学的发展史及研究动物学的方法 一、动物学的发展史 二、究动物学的方法 第五节动物学的分类 一、分类的意义和方法 二、分类的等级 三、物种的概念 四、动物的命名 五、现行动物的分类 本章要求了解生物多样性,了解动物学的发展史、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其中的地位;掌握动物学的定义、性质,掌握动物的基本分类方法、分类等级,有关物种、品种和亚种的基本概念及物种命名方法;动物学的研究方法,各种方法优缺点。动物的分类方法、品种和亚种的基本概念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和物种的命名方法是重点,难点物种的概念。 第一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2学时) 第一节细胞 一、细胞的发现与细胞学说 二、细胞的基本结构 1、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 2、动、植物细胞的区别 3、细胞的机能 4、细胞周期 第二节组织 一、上皮组织 二、结缔组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