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女子别称

中国古代女子别称
中国古代女子别称

中国古代女子别称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对妇女有很多代称,这些代称大多是从妇女的容貌和服饰两方面着眼的,在此作简要介绍。

①、红袖。本指女子红色的衣袖,代指美女。如唐代白居易《对酒吟》:“今夜还先醉,应烦红袖扶。”

②、红裙。本指妇女穿的裙,也指妇女。如唐代韩愈《醉赠诺z书》:“长安众富儿,盘馔罗膻荤;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

③、红粉。本指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白粉,也代指美女。如唐代李商隐《马嵬》:“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白成灰。”

④、粉黛。本指妇女涂在脸上的白粉和画眉用的青黑色颜料,喻指美女。如唐代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⑤、蛾眉。本指女子细长而弯曲的眉毛,借为美人的代称。如唐代高适《塞下曲》:“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蝉娟守空闺。”

⑥、红颜。本指妇女美丽的容颜,也代指美女。如清代吴伟业《圆圆曲》:“痛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⑦、裙钗。因妇女著裙插钗,因此称妇女为裙钗。如清代曹雪芹《红楼梦》:“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

⑧、巾帼。本指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后成为妇女的代称。如清代湘灵子《轩亭冤?赏花》:“新世界,旧乾坤,巾帼英雄叫九阍。”

古诗词中美女的别称

佳人:《古诗十九首》:“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丽人: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玉人:谢枋得《蚕妇吟》:“不信楼头所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仙子:白居易《长恨歌》:“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娇娘:李贺《唐儿歌》:“东家娇娘求对值,浓笑书空作唐字。”

妖娆:李商隐《碧瓦》:“他时未知意,重迭赠妖娆。”

姝丽:柳永《玉女摇仙佩》:“有得许多姝丽,拟把名花比。”

碧玉:万楚《五日观妓》:“西游漫道浣春纱,碧玉今日斗丽华。”

倾国: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倾城:李商隐《北齐》:“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著戎衣。”

中国古代现代各种颜色别称

中国古代现代各种颜色别称 玄色:赤黑色,黑中带红的颜色,又泛指黑色玄青:深黑色乌色:暗而呈黑的颜色 乌黑:深黑;漆黑 漆黑:非常黑的 墨色:即黑色 墨灰:即黑灰 缁色:帛黑色煤黑象牙黑:都是黑,不过有冷暖之分。 黧:黑中带黄的颜色 黎:黑中带黄似黎草色黝:本义为淡黑色或微青黑色。黝黑:(皮肤暴露在太阳光下而晒成的)青黑色黯:深黑色、泛指黑色赤金:足金的颜色 金色:平均为深黄色带光泽的颜色银白:带银光的白色红妃色:浅红色。杨妃色、湘妃色、妃红色皆同义品红:比大红浅的红色桃红:桃花的颜色,比粉红略鲜润的颜色。 海棠红:淡紫红色、较桃红色深一些,是非常妩媚娇艳的颜色。 石榴红:石榴花的颜色,高色度和纯度的红色。樱桃色:鲜红色银红:银朱和粉红色颜料配成的颜色。多用来形容有光泽的各种红色,尤指有光泽浅红。 绛色:正红色。 绛紫:紫中略带红的颜色

绯红:艳丽的深红 胭脂:女子装扮时用的胭脂的颜色。 朱红:朱砂的颜色,比大红活泼。 彤:赤色 茜色:茜草染的色彩,呈深红色 火红:火焰的红色,赤色。 赫赤:深红,火红。 嫣红:鲜艳的红色 洋红:色橘红。 炎:引申为红色。 赤:本义火的颜色,即红色。 绾:绛色;浅绛色。 枣红:深红。 檀:浅红色,浅绛色。 殷红:发黑的红色。 酡红:像饮酒后脸上泛现的红色,泛指脸红。 酡颜:饮酒脸红的样子。亦泛指脸红色。 黄 樱草色:淡黄色。 杏黄:成熟杏子的黄色(比较常用且有浓郁中国味道)。缃色:浅黄色。茶色:一种比栗色稍红的棕橙色至浅棕色。 驼色:一种比咔叽色稍红而微淡、比肉桂色黄而稍淡和比核桃棕色黄而暗

的浅黄棕色。 昏黄:形容天色、灯光等呈幽暗的黄色。 栗色:栗壳的颜色。即紫黑色。 赭:赤红如赭土的颜料,古人用以饰面。 赭色:红色、赤红色。 褐色:黄黑色。 枯黄:干枯焦黄。 秋色:比一般橄榄棕色稍暗,且稍稍绿些。 秋香色:浅黄绿色。 绿 竹青:竹子的绿色 绿沉:深绿 碧色:1,青绿色。2,青白色,浅蓝色。 碧绿:鲜艳的青绿色 青碧:鲜艳的青蓝色

中国古代月份别称

古代月份的别称 1、农历一月:太簇、陬月、肇春、孟春、元春、新春、初春、端春、早春、月正、新正、 正月:正阳之月。 A、柳月:正月银柳插瓶头,又称柳月。 B、端月:是指农历的正月,一年的开始为“正”。后来,秦始皇当政,“正”和“嬴政”的“政”谐音,所以正月便改为端月。端,顶也,仍是开端伊始的意思。秦始皇名“政”,秦人改“正月”为“端月”。 C、献春:《魏书·乐志》:“自献春被旨,赐令博采经传,更制金石。”《初学记》卷三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正月孟春,亦曰……献春。” D、太簇:据《吕氏春秋通诠》记载,太簇,是古代音乐十二律中阳律的第二律。清黄宗羲《答刘伯绳问律吕》:“太簇长八寸,积六百四十八分。”古人将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太簇配正月,所以太簇也是农历正月的别名。 E、肇春::1.开始,初始:~始。~生。~端。 2、农历二月:杏月、花朝、如月、仲春、仲阳、酣月、大壮 A、杏月:二月,大地吐绿,万物迎春,杏花含苞欲放,所以二月冠以美丽的名称——杏月。“二月红杏闹枝头”,又称杏月。 B、令月:指夏历二月。清厉荃《事物异名录·岁时·二月》引明彭大翼《山堂肆考》:“二月曰仲阳,曰令月。” C、大壮:《易》六十四卦之一。即乾下震上。为阳刚盛长之象。 D、花朝: 我国民间的岁时八节中,就有一个花朝节,

也叫花神节,俗称百花生日。它的由来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书》中已有记载。至于“花神”,相传是指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传说她善于种花养花,被后人尊为“花神”,并把花朝节附会成她的节日。据明末清初文学家、绍兴籍人张岱(1597—1679)在《陶庵梦忆》中所记载:“西湖香市,始于花朝(农历二月十二,即所谓‘百花生日’)。到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为花朝,而南方则以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我国南北气候条件不同,南方比北方提早几天为节日是合理的。 花朝节亦称“百花生日”。晋代在农历二月十五日,至宋以后,始渐改为二月十二日。花朝节在全国盛行,据传始于武则天执政时期(公元690-705年)。武则天嗜花成癖,每到夏历二月十五花朝节这一天,她总要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糕,用花糕来赏赐群臣。上行下效,从官府到民间就流行花朝节活动。传说此日为百花之神生日。宫廷民间皆剪彩条为幡,系于花树之上,名叫“赏红”,表示对花神的祝贺。此日如天朗气清,则预兆一年作物的成熟。与八月十五的中秋,分别称为“花朝”与“月夕”。 E、竹秋:宋·赞宁《笋谱》:“凡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若笋,以鞭行时分芽、露白月为春……及乎外苞内实,冒土而生,当二三月为秋。”故称农历二月为“竹秋”。明·彭大翼《山堂肆考·时令·二月》:“二月为竹秋。” 3、农历三月:暮春、晚春、季春、桃月、蚕月、花月、姑洗、杪春、竹秋 A、桃月:三月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到了三月,桃花怒放,绮丽芬芳,自然称“桃月”。

中国古代四大别称

中国古代四大别称 中国古代四大别称神州古圣人以中国神州,上当辰极,下正地心,俗称“神州大地”。神州即华夏、中国、中土。《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古今通论》:“昆仑东南方五千里谓之神州,州中有和羹乡方三千里,五岳之域,帝王之宅,圣人所生也”;《混元圣纪》:“昔在神州,以神仙之道教化天下,上自三皇,次及五帝,修之皆得神仙”;《太清金液神丹经》:“但古圣人以中国神州,以九州岛配八卦,上当辰极,下正地心,故九州岛在此耳”。俗称“神州大地”。中土为神州,黄帝为中央天神。黄帝以土德王,相传黄帝领治的土地称为神州,赤帝统辖的土地称为赤县,赤县和神州合称“神州赤县”或“赤县神州”。神州雄屹九垓数千载,何以万古相冠?不亦谬哉!夫万古者,诚非精微象数也。实寄吾辈之情思,托区区之遐想,祈与太清同始兴而舍湮灭耳!春风放胆梳万柳,夜雨瞒人润百花。廿一纪,九天居士拟春风夜雨为标范;欲仙游而观万仞,骋翰逸而致神飞。腕下汩汩泻出“数泠清泉挟几多珠玉”,化文以成《万古神州赋》。记曰:寰宇裂而玄幽失,混沌开而光明至。孰知何纪?水波浩淼,盈漫田畴。紫微璀璨,布陈太空。经长年,五洲七洋遂成。越累月,八索九丘踵生。借奇硕金晴, 居苍穹俯瞰:亚细亚东端,太平洋西畔,状若“雄鸡”,内

蕴“龙体”。膏腴富庶者,神州之属也。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本义为周朝于西周时期的自称,以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后复包举中国全部领土而言,遂又为中国的古称。黄帝和炎帝在中原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爆发了阪泉之战,炎帝族战败,并入黄帝族,炎黄联盟初具雏形。炎黄集团以炎帝族和黄帝族为主体,他们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东夷集团的九黎族首领蚩尤,势力扩大至今日的山东境内,并与山东境内东夷集团的其他部落组成更庞大的大华夏部落联盟,华夏族源流基本固定。公元前2100-前770年黄河中下游黄帝族的后裔先后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经过夏商周三代的民族融合,华夏族正式形成了。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群雄割据的局面。汉族于先秦时自称华夏,华夏族。从汉朝开始逐渐以汉族代替了诸夏、华夏等旧称。华夏文明亦称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中华文明是这两种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九州“九州”是中国的别称之一。古代中国人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分别是:徐州、冀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方圆”是指范围。因此,“九州方圆”,即“中国这块地方”。即九州

别称大全

别称大全 一讲月令: 一月:正月,孟春,初春,早春,上春,端春,端月,征月,初月,泰月,杨月,寅月,孟阳,春阳,初阳,首阳,新正,月正,开岁,献岁,芳岁,华岁,岁岁。 二月:仲春,中春,甜春,正春,仲阳,如月,杏月,丽月,令月,卯月,花朝,竹秋。 三月:季春,暮春,晚春,末春,嘉月,蚕月,花月,桃月,桃浪。 四月:初夏,首夏,孟夏,维夏,槐夏,仲月,梅月,阴月,乏月,麦月,余月,巳月,槐月,清和月,中吕,麦候,麦秋。 五月:仲夏,中夏,榴月,蒲月,午月,皋月,天中,端阳。六月:季夏,晚夏,暮夏,暑月,季月,荷月,伏月。 七月:首秋,早秋,新秋,初秋,孟秋,上秋,兰秋,申月,兰月,巧月,相月,霜月。 八月:仲秋,正秋,桂月,壮月,酉月,获月,仲商,南吕。九月:暮秋,晚秋,季秋,凉秋,菊月,戌月,玄月,秋白,霜序,暮商,季商。 十月:初冬,孟冬,上冬,开冬,吉月,良月,坤月,阳月,

小阳春,亥月,应钟。 十一月:仲冬,中冬,子月,辜月,龙潜月,葭月,畅月,黄钟。 十二月:严冬,季冬,残冬,末冬,暮冬,穷冬,腊冬,严月,腊月,冰月,大吕。 二讲季令: 一年四季,一季三个月,常用孟、仲、季来称呼。如:孟春、仲春、季春。 春:阳春,三春,九春,芳春,青春,艳阳,阳中。 夏:朱夏,三夏,九夏,朱明,昊天。 秋:金秋,素秋,三秋,九秋,素商,高商,金天。 冬:寒冬,三冬,九冬,安宁。 三讲节令: 正月初一:正朝,三朝,元春,元旦,元日,无朔,元正,元春。 初七:人曰。

正月十五:元宵,元夕,元夜,上元,灯节。二月初一:中和日。 三月初三:重三,上巳,三巳,上除,令节。四月初八:浴佛日。十九日:浣花日。 五月初五:端午节,蒲节,午日。 六月初六:天贶节。 七月初七:七夕,星节,乞巧节。 十五:中元。 八月十五:中秋节,仲秋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菊花节,重九。 十月十五:下元。 十二月三十:除夕,守岁。 四讲婚龄: 第一年纸婚 第二年棉婚 第三年皮婚 第四年花果婚 第五年木婚 第六年糖婚

古代年龄的别称完整版

古代年龄的别称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2至3岁称孩提。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10岁以下称黄口。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知命之年。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70岁称古稀之年。80岁称杖朝之年。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耄之年。100岁乐期颐。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古代年龄称谓小集襁褓:不满周岁。孩提:两至三岁。始龀、髫年:女孩七岁。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黄口:十岁以下。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

中国古代的别称

中国古代的别称 (一)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 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荆州(占有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长沙,武陵,章陵八郡,治在襄阳;在今两湖,两广部分,河南,贵州一带) 兖州(今河北省东南部、山东省西北部与河南省的东北部) 雍州(今陕西中部北部,甘肃东南部除外,青海东南部,宁 夏一带) 青州(东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东的东部一带) 冀州(今山西省与河北省的西部与北部,还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 徐州(今山东省东南部与江苏省的北部) 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东省的西部与安徽省的北部) 扬州(北起淮水,东南到海滨,在今江苏与安徽两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两省的土地) 梁州(自华山之阳起,直到黑水,应包括今陕西南部与四川省,或者还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 天下共分八十一州,中国只就是八十一州中的一个州,名为“赤县神州”。 (二)赤县神州,《史记·孟子荀子列传》战国邹衍言:“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赤县,《诗北山传》:“中国名曰赤县。赤县内,自有九州。”《谷梁恒五年传》 又载:“九州之内,名曰赤县。”

(三)神州,《中华大字典》:“神州,中国之别称。”始于战国后。 (四)海内,《辞源》“四海”条注:古人以为中国四周皆就是海,所以把中国叫作海内, 外国叫海外。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五)华夏,《史记·夏本纪》:“禹封国号为夏。”《左定十年传》:“夷不乱华。” 夏原为国号,华原为国名。后称华夏为中国。 (六)中夏,《后汉书》:“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七)函夏,《汉书》:“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晋朝张景阳《七命》: “王猷四塞,函夏谧宁。” (八)九牧,《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又据《汉书·郊祀志》载: “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 (九)九区,晋朝陆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九区克咸,燕歌以咏。” (十)九域,《汉书》:“《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据宋朝《九域图》、《九域志》,皆记全国各地的地理图志。 (十一)八州,《汉书·许皇后传》:“殊俗慕义、八州怀德。” (十二)六合,即上下与四方,泛指天下。如《过秦论》“然后以六合为家,骰函为宫”。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朝灭六国也说“秦王扫六合”此六合指六国合并。 (十三)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十四)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如《出师

古代雅称大全

1、“拜”字族: 拜读,读对方作品;拜会,和对方见面;拜望,看望或探望对方;拜托,请对方帮忙。 2、“奉”字族: 奉告,告诉对方;奉还,对方的物品归还;奉送,赠送对方礼物。 3、“高”字族: 高就,询问对方在哪里工作;高龄、高寿,指老人家年龄;高见,指对方的见解;高攀,和他人交朋友或结成亲戚;高堂,称对方父母;高足,称对方的学生或徒弟。 4、“贵”字族: 贵姓,询问对方的姓;贵庚,敬辞,问人年龄;贵恙,敬辞,称对方的病。 5、“惠”字族: 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惠存,多用于送对方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惠顾,商家称顾客到来;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6、“令”字族: 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令堂,称对方的母亲;令爱(媛),称对方的女儿;令郎,称对方的儿子;令亲,称对方的亲戚。 7、“宝”字族: 宝号,称对方的店铺;宝眷,称对方的家眷。 8、“呈”字族: 呈正,指把自己的作品送交别人批评指正;呈报,指用公文向上级报告;呈请,指用公文向上级请示。 9、“垂”字族: 垂询,称对方(多指顾客)对本企业事务的询问;垂问,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垂爱,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 10、“光”字族: 光临,称对方到来;光顾,商家多用以欢迎顾客。

1、“家”字族: 用于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 家父、家严,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家慈,称自己的母亲;家兄,称自己的兄长。 2、“舍”字族: 用于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低或年龄小的亲属。 舍侄,称自己的侄子;舍弟,称自己的弟弟;舍亲,称自己的亲人;舍间,谦称自己的家,也称“舍下”。 3、“鄙”字族: 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自己的意见;鄙见,自己的见解。 4、“愚”字族 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自己的见解。 5、“敝”字族: 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校,谦称自己的学校。 6、“拙”字族: 拙笔,谦称自己的父亲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7、“小”字族: 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 8、“敢”字族: 表示冒昧地请示别人:敢问,用于向对方询问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9、“见”字族: 见谅: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 见教:客套话,指教(我),如“有何见教”。

古文年岁别称

古文年岁别称 古诗文中,表示年岁的别称多种多样,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很容易出差错。区分了解这些别称,有助于我们阅读的翻译方言文。下面笔者说不同别称比婴儿到老年依次作分析说明:未孩:指初生婴儿。小儿笑曰孩初。生婴儿,还不懂笑。曰未孩。李商隐诗《行次西郊一百韵》中:“尔儿生未孩,弃之列惨颜。” 总角:指童年。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如《齐风·甫田》总角宴兮,总是束扎,古代未成年的人,头发束成两个髫,左右各一,形成牛角丫,叫总角。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也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表童年。如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裙,垂髫总发。” 另外髡,髦也表示童年。髡指头发下垂之状。髦指古时未成年时的发式,即头发从中间分,梳双髻,垂在两边。《诗经》中《诗·庸风·柏舟》髡彼两髦,实维我特。 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十五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结发:指成年,古时男女成年都把头发结上。古制:男二十两冠,女十五而笄,都是成年的标志,这时可以结婚嫁娶了。如《焦仲卿妻》并序》: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语出《礼记内则:“古有五年两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二下曰弱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成年。孔颖达疏:“二十成年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左思咏史诗之:“弱冠养柔翰,卓尔观群书。”白行简《李娃传》中,“知天命之年,有一子,始弱冠矣。”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双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女:妇女,特指未嫁的。《诗·氓》:“吁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未婚男子。与女相对。《诗·召南·扌票有梅》:“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又如《诗·溱洧》中“维士与女,伊其相谑。“ 丁壮,指青壮年男子。唐朝最初以二十一岁为丁,后改为二十三岁,白居易时以二十五岁为丁。白居易《观刈麦》中即有:“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而立:指三十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方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基金,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四十岁。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惑”。以后用不惑作四十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中身:指中年。《尚书·无逸》中:“女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 艾:指五十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曰:“……我年以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知命,亦指五十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花甲:指六十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洒曰:“手捋六十花甲子,循环落之如弄珠。” 黄发,头发由白转黄,特指高寿。语出《诗经》如《诗·鲁颂·闷宫》:“黄发台背。”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园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发台背。”台与鲐通用。如《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谓老人身上生斑如鱼。

古代对女子的称呼

古代对女子的称呼 &古代年龄称谓&古代年岁的别称 佼人: 美好的意思,指美人。 婵娟: 色态美好的意思。后用来指美女。 千金: 旧称别人的女儿,含有尊贵之意。 娇娃: 也作娇娘。指美丽的少女。 花魁: 百花的魁首。旧时指有名的妓女。 丽人: 光彩焕发,美丽。指美貌的女子。 佳人: (见古诗十九首):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指美人。 女公子: 旧时对别人女儿的尊称,现用来称谓外国人士的女儿。玉人: 用以称谓美丽的女子。

淑女: 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 交际花: 指在社交场合中活跃而有名的女子。有贬义。 花瓶: 插花用的瓶子。借喻作为一种摆设的美貌女子。 玉女: 指仙女。亦指美女。也用作对他人之女的敬称。 尤物: 奇异的。指美貌的女子。亦指优异的人或物品。 青娥: 指女子的黛眉。亦指青年女子。 内人: 从前丈夫称自己的妻子,其根源出于旧观念,认为男子主外,女子主内。 发妻: 古时婚喜之日,男女都要结发为髻,男子从此把头发挽在头顶上,为表示是原配,称妻子为“发妻” 天使: 原为犹太教、基督教传达上帝旨意的使者,其形象多为带翅膀的孩子和少女。因此比喻善良贞洁可爱的人。多用于女子。安琪儿: 英文angel的音译。意为天使。

软玉温香: 软:柔和;温: 温和。玉、香: 女子的代称。后泛指温柔的年青女性。 糟糠之妻: 贫困时曾共食糟糠度日的妻子。后为对自己妻子的谦称。 小家碧玉: 碧玉: 旧时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 二八佳人: 二八: 指16岁。指年轻美貌的女子。 半老徐娘: 用以形容中年妇女保留青年时的神态。 妙龄倥好睿好篮谩V刚登啻耗昊呐印? 巾帼英雄: 巾帼: 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引申为妇女的代称。指妇女中杰出的人物。 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

中国古代各种代称

腰的代称 沈腰沈约是南朝著名诗人、《宋书》的作者。《梁书·沈约传》中引了沈约的《与徐勉书》,其中描述自己的病况时说:“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用现在话说就是:过几个月,裤腰带就得往里挪个孔;不到一个月,握一下胳膊,就缩了半分。后世文人常以“沈腰”、“沈郎腰瘦”、“沈约瘦”为典,代指腰围缩减,身体日渐消瘦。如宋范成大有《次韵虞子建见咍赎带作醮》:“莫嫌憔悴沈腰瘦,且喜间关秦璧归。” 黄庭坚《水龙吟》:“定是沈郎作诗瘦,不应春能生许愁。”沈腰,常与“潘鬓”连用。如李煜《破阵子》:“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潘鬓”指人头白年老。 楚腰《墨子·兼爱》中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饭为节,胁息然后带 ,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这是说,从前,楚灵王喜欢纤细的腰身。朝中的一班大臣们唯恐腰肥体胖,失去宠信。因而不敢多吃饭,把一日三餐减为只吃一餐。每天起床后,先要呼气后屏住呼吸,再把腰带束紧;时间长了,一个个饿得头昏眼花,扶住墙壁才能站立起来。一年之后,满朝文武都成了面黄肌瘦的废物了。《韩非子·二柄》载:“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战国策·楚策》载:“昔者先君灵王好小要(腰),楚士约食,凭而能立,式而能起。”类似的叙述还见于《墨子》和《管子》。请注意,这几处记载,有的明确指出“细腰”的主人为“士”或“臣”,有的只说“人”,应该肯定其为男性。 到了《后汉书·马援传》,其中引用了俗语:“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国中”已经演变为“宫中”, “细腰”的主人已经出现了女性化的倾向。李商隐更是明确地说:“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梦泽》)既是“满城娇”,“细腰”的主人必是女性无疑了。杨炎《赠薛瑶英》诗:“玉山翘翠步无尘,楚腰如柳不胜春。”杜牧《遣怀》:“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可见,在唐诗中,称女子的细腰为“楚腰”已经相当常见了。 “楚腰”的指代对象由男性到女性的变化,正反映了人们对两性外貌审美观念的演变及定型。小蛮腰唐孟棨《本事诗·事感》载:“白尚书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这里的“白尚书”是指白居易。他所蓄养的两个歌妓樊素和小蛮,一个善歌,一个善舞。樊素的嘴小巧鲜艳,如同樱桃;小蛮的腰柔弱纤细,如同杨柳。后来人们常用“樱桃口”来形容女子的口美,用“小蛮腰”、“杨柳腰”、“柳腰”来指代年轻女子的美腰。如宋陈允平《蝶恋花》:“舞彻东风,不减蛮腰秀。”无名氏《玉楼春》:“绿杨学舞小蛮腰,红药惜开菩萨面。”欧阳修《少年游》:“小蛮垂柳,都占洛城腰。”石孝友《点绛唇》:“杨柳腰枝,春来尚怯铢衣重。”华岳《瑞鹧鸪》:“梅花体态香凝雪,杨柳腰肢瘦怯风。”陆游《忆王孙》:“春风楼上柳腰肢。”欧阳修《阮郎归》:“玉肌花脸柳腰肢。” 怀孕生子的代称梦熊 古人以梦中见熊罴为生男的征兆。后以“梦熊”作生男的颂语。语本《诗·小雅·斯干》:“下莞上簟,乃安斯寝。乃寝乃兴,乃占我梦。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莞是植物名,是一种用来编席子的草。罴是熊的一种,长头高脚,猛憨多力,能爬树,会游泳。虺即蜥蜴。大人指占梦之官,即太卜。这几句诗是说,这个人铺好席子睡觉,在睡梦里看到了熊、罴、虺、蛇等动物,醒来之后便让太仆给解释一下。太仆说梦到熊、罴要生男孩,梦到虺、蛇就生女孩。此词即本此而来。刘禹锡《苏州白舍人寄新诗有叹早白无儿之句因以赠之》云:“幸免如新分非浅,祝君长咏梦熊诗。”说自己和白居易交情非浅,希望他能够早生贵子。李群玉《哭小女痴儿》云:“平生未省梦熊罴,稚女如花坠晓枝。”是说自己还没有儿子,女儿却如花一样过早地凋谢了。

古代诗词中美女别称

古代诗词中美女别称 阅读天地 0505 1742 古代诗词中美女别称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古至今,文学作品中对美女的咏颂就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沉鱼落雁之貌,闭月羞花之容,历来就妇孺皆知,为人称道。特别是在古代诗词中,对美女的描写更是各显其能,尽得风流。由于诗词具有委婉含蓄的特点,因此诗人笔下众多的“美女”大多含而不露,另有所代。正是因为如此,诗词中的“美女”们才各显其态,愈显神秘妩媚,令人浮想联翩。了解“美女”的别称,有助于我们拓展视野,准确把握诗意,进而鉴赏诗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美。我国古代,“美女”的别称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用表示“美好”的形容词代称美女 1.用带有“佳”“丽”等词的形容词代美女。 (1)佳人:《古诗十九首》:“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杜甫《佳人》:“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2)佳丽:白居易《长恨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3)丽人: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4)娇娘:李贺《唐儿歌》:“东家娇娘求对值,浓笑画空作唐字。”(5)妖娆:李商隐《碧瓦》:“他时未知意,重叠赠妖娆。”温庭筠《怀珍珠亭》:“珠箔金钩对彩桥,昔年与于见妖娆。”(6)娇娆:杜甫《春日戏题恼郝使君兄》:“细马时鸣金騕褭,佳人屡出董娇娆。” 2.古代诗人多用含“姝”的词语代美女。 姝,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字林》 注:“姝,好貌也。” (1)姝丽:柳永《玉女摇仙佩》:“有得几多姝丽,拟把名花比。” (2)妍姝:刘得仁《长门怨》:“争得一人闻此怨,长门深夜有妍姝。”另外,姝子、明姝、姝好等表美女也数见不鲜。 二、用美好的颜色代称美女 在我国,因为红色代表热烈、美好与浪漫,所以用“红”称代美女已经司空见惯。 (1)红颜:吴伟业《圆圆曲》:“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白居易《后宫词》:“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重笼坐到明。”顾贞观《贺新郎》:“比拟红颜多薄命,更不如今还有。” (2)红袖:韩偓《边上看猎赠元戎》:“红袖拥门持烛炬,解劳今夜宴华堂。”白居易《醉酒吟》:“今夜还先醉,应烦红袖扶。”杜牧《南陵道中》:“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倚江楼。” (3)红粉:杜牧《兵部尚书席上作》:“偶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稀。”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 "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 "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 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 中国的先哲们喜欢用独到的视角审视人生百态,他们喜欢用概括性的表述和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指点江山、世态。比如对人从生到死的概括莫过于那句中国人都喜欢引用古训: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耄耋。九十是什么?九十老童呗。你看凡年逾九十的翁妪几乎都是五官缩蹙、须稀发疏、雌雄难辨,更常常遗东忘西、耳聋口拙、问南言北,上厕所忘拉裤子,出门不认儿女,令人忍俊不止。不是老童是老圣? 十岁不愁:玩是儿童的天性,喜玩者何愁之有。包括成年人因贪玩而无所事事者多是被称为没心没肺、游戏人生。正是:玩者不愁愁者不玩。真正有愁者去玩的,那不是玩,是闹,是发泄。 孩童喜玩不愁是天性,但过于贪玩,国人则称之为顽石劣性,因为他们认为玩物

古代年龄的别称

古代年龄的别称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2至3岁称孩提。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10岁以下称黄口。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知命之年。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70岁称古稀之年。80岁称杖朝之年。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耄之年。100岁乐期颐。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古代年龄称谓小集襁褓:不满周岁。孩提:两至三岁。始龀、髫年:女孩七岁。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黄口:十岁以下。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而立:三十岁。不惑:四十岁。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老师称:恩师、夫子。学生称:门生、受业。 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中国的先哲们喜欢用独到的视角审视人生百态,他们喜欢用概括性的表述

夏天的别称

夏天的别称 朱明、朱夏:《尔雅·释天》称“夏为朱明”,后人由此引申为“朱夏”。《汉书·礼乐志》 有“朱明盛长,敷于万物”句;夏傅咸赋云:“应青春而敷药,逮朱夏而诞英”;宋孔平仲诗 云:“中有清风发,能令朱夏寒”。三夏:古人以农历四月为孟夏,五月为仲夏,六月为季夏,合而称之“三夏”。古乐府《子夜四时歌·夏歌》中有:“情知三夏热,今日偏独甚”句。 九夏:夏季三个月共90天,故又称“九夏”。陶渊明《荣木》诗序有“日月推迁,已夏九夏”三句。 长夏:夏季白昼特别长,故称“长夏”。宋张来《夏日》诗:“长夏江村风日清,檐乐燕雀已生成”;明高攀龙《夏日闲居》诗:“长夏此静坐,终日无一言”。 炎节:《梁元帝纂要》说:“夏节曰炎节”,亦称“炎序”。 (陈昌火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1年06月14日第七版) 夏天别称 夏天的别称很多,朔其渊源,十分有趣。 三夏夏季三个月分为孟、仲、季,简称“三夏”。古乐府诗集《子夜四时歌·夏歌》云:“情知三夏热,今日偏独甚。” 九夏夏季三个月共90天,遂名“九夏”。陶渊明《荣木》诗序有“日月推迁,已复九夏”句。 长夏本指农历六月,亦泛指夏季,是说夏季白昼特别长。杜甫《江村》诗:“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朱夏《尔雅》以“夏为朱明”,后因称夏为“朱夏”。三国·魏·曹植《槐赋》云:“在季春以初茂,践朱夏而乃繁。” 朱明《尔雅·释天》称:“夏为朱明。”东晋训诂学家郭璞注:气赤而光明。《汉书·礼乐志·朱明》有“朱明盛长,敷与万物”之句。 昊天《尔雅·释天》说:夏为昊天。郭璞注:“言气皓旰,亦名‘中昊’、‘泰夏’。” 长赢《尔雅·释天》称:“春为发生,夏为长赢。”北齐·刘画《刘子·履言》释:“夏之得炎,炎不信,则草木不长;草木不长,则长赢之德废。”赢,通盈,谓使草木长盈者为夏。 槐序槐树夏季开花,故名夏为“槐序”。明·杨慎《艺林伐山·槐序》说:“槐序,指夏日也。”

古代年岁别称

古代年岁别称 不满周岁——襁褓(qiǎng bǎo );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后来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本意是包婴儿的被、毯等。 2~3岁——孩提;“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提,是指可以提抱,指其小。孩,不是后来孩子之意,而是“咳”的古字《说文解字》:“孩,古文咳从子。”小儿笑貌,即小儿笑的咳咳之声。 女孩7岁——髫(tiáo)年;龆龀(tiáo chan )(古时候小孩前额下垂的头发,引伸以指童年) 男孩8岁——龆(tiáo)年;龆龀(tiáo chan ) (儿童换牙之年。引申幼年) 幼年泛称——总角;古时未成年的人束发为两结,形状如角,故称。借指童年:把帽子除下,丢在路旁,油光光露个总角儿 10岁以下——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15~20岁——舞象之年;“舞象”又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也就是可以上战场了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jí jī)之年;笄: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15岁——志学: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古时女子年龄称谓。女子十六岁称为碧玉年华,即破瓜年华,又可称瓜字初分,风信之年,所谓二八年纪,破瓜之年。 20岁(女)——桃李年华;出自陆游的诗句:“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 24岁(女)——花信年华;开花时期,花期。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年轻貌美之时。 至出嫁——标梅之年;是指女子出嫁的时期。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古时以男子二十岁为成人,初加冠,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30岁(男)——而立之年;出自《论语·为政》,指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现在成为了一个人三十

中国古代名人别称

中国古代名人别称 陈贤庆辑录 小序:不时会听到这样的议论:中国人死板,不及外国人幽默。中国人中,不懂得幽默的大有人在,但是,如果以此下定论,认为中国人死板,不懂得幽默,似有失公允。现代的中国人且不说,我们的古人,从来就懂得幽默,也经常表示出幽默和智慧的。如果要深入论证,那就太烦杂了,不妨就从某一个小小的侧面以证明这一点。许多古人都有别称,有的是自称,更多的是别人给予的。这些别称,有的是赞誉,如“瘦羊博士”“大树将军”“强项令”等;有的是贬斥的,如“无愁天子”“伴食宰相”“刘棉花”等;有的则是调侃性质的,如“缩葱侍郎”“纪大烟袋”“郑鹧鸪”等。但是,无论是哪一方面的别称,都充满了幽默和智慧,包含了激浊扬清的鲜明态度。笔者在读书时,对这类别称很感兴趣,但并没有做一些收集整理的工作。近日趁放假,花了数天时间,翻阅了几册书,辑录了如下一些内容。虽然看似丰富,但其实仍挂一漏万,只能留待日后再作补充了。如果这里的资料,别人也需要或者采用,这也是我感到欣慰的事。 先秦:广成子、空洞子、五羖大夫、鲁男子、鸱夷子皮、陶朱公、谈天衍 秦汉:亚父、智囊、召父、杜母、关西孔子、张三箧、飞将军、苍鹰、国之桢干、铜臭司徒、一钱太守、小冠杜子夏、大冠杜子夏、万石秦氏、屠伯、文伯、曹大家、隐翁、江夏黄香、逸民、南州士之冠冕、凤雏、学海、瘦羊博士、大树将军、卧虎、强项令、白马生、绣囊、神父、白衣尚书、陈惊座 三国:三狗、虎痴、三日仆射、好好先生 两晋:江左夷吾、五柳先生、麻面尚书、人之领袖、奇童、璧人、谢春草、

南北朝:地上之虎、书淫、山中宰相、神君、水淫、圣小儿、无愁天子、画圣、惊蛱蝶、双璧、触触生 隋唐:慈母、笑里刀、人猫、邺仙、李谪仙、诗圣、诗豪、书圣、草圣、药王、茶神、茶圣、茶王、茶仙、茶祖、花师、三珠树、赵倚楼、朱五经、妒痴、双雕侍御、百代画圣、神人假手、青铜学士、郑鹧鸪、五言长城、许浑千首湿、翰林六绝、人之杞梓、冰山右相、伴食宰相、缩葱侍郎、三戟崔家、百纸参军、苏模棱、李猫、记曲娘子、得得和尚、碧鹳雀 五代:不倒翁、诗窑子、玉界尺、王铁枪、朱万卷、幕府书橱、独立使君、边佛子、边菩萨、边和尚 两宋:杜万卷、欧九、狄天使、拗相公、阎罗包老、铁面、包青天、无地起楼台宰相、公相、媪相、三旨宰相、四如给事、由窦尚书、安乐先生、朱万拜、书楼孙氏、书楼孙氏、殿上虎、张鹘眼、王夜叉、扪膝先生、铁肝御史、五知先生、谢蝴蝶、张三影、张孤雁、张春水、贺梅子、山抹微云秦学士、山抹微云君、红杏尚书、鲍孤雁、米癫、佛子、神童、北山学士、南郭先生、独山翁、苏翁、逍遥子、鱼头参政、蟋蟀宰相、三外野人、倚松道人、 元代:袁白燕、廉孟子、 明代:杨春草、大声秀才、白沙先生、四铁御史、埋羹太守、冷面寒铁、况青天、刘棉花、钱塘一叶清、五彪、痴翁、 清代:河间才子、纪大烟袋、青藤门下走狗、王黄叶、王桐花、石爹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春秋老子人称“广成子”,因居于空洞上,又自号“空洞子”。 ? 春秋百里奚沦落楚国,被秦穆公用五张羖(音古,指黑公羊)皮赎回相秦,人称“五羖大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