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歌诀

《中医诊断学》歌诀
《中医诊断学》歌诀

一、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麻痘惊疳全占验。

二、脉诊

1.浮脉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脉经)。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微弱)聂聂(轻貌)。如循榆荚(素问)。如水漂木(崔氏)。如捻葱叶(黎

氏)。

[体状诗]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浮而柔细方为溺,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搜便不流通。

2.沉脉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脉经)。如绵裹砂,内刚外柔(杨氏)。加石投水,必极其底。

[体状诗]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 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椎筋着骨寻。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 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尺部浊遗并泄痢。肾虚腰及下元痌(痌tōng:同“痛”)。3.迟脉迟脉。-息三至,去来极慢(脉经)。

[体状诗] 迟来-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相类诗] 脉来三至号为迟,小駃(駃:kuài。同“快”)于迟作缓持。迟细而难知是涩。浮而迟大以虚推。

[主病诗]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是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4.数脉数脉。一息六至(脉经)。脉流薄疾(素问)。

[体状诗] 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

[相类诗] 数比平人多-至,紧来如数似弹绳。数而时止名为促,数见关中动脉形。

[主病诗] 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5.虚脉虚脉。迟大而软,按之无力,隐指豁豁然空(脉经)。

[体状相类诗] 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莫把芤虚为一例,芤来浮大似慈葱。[主病诗] 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仲惊悸多。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

血不荣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骨蒸痿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

6.实脉实脉,浮沉皆得,脉大而长,微弦,应指愊愊(愊bì,绷急之状)然(脉经)。

[体状诗] 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愊愊强。热蕴三焦成壮火,通肠发汗姑安康。

[相类诗] 实脉浮沉有力强,紧如弹索转元常。须知牢脉帮筋骨,实大微弦更带长。

[主病诗] 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谵语吐频频。或为阳毒或伤食,大便不通或气疼。

寸实应知面热风。咽疼舌强气填胸。当关脾热中宫满,尺实腰肠痛不通。

7.滑脉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如珠之应指(脉经)。漉漉如欲脱。

[体状相类诗] 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主病诗] 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寸滑膈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颓(颓:颓疝)淋看尺部。8.涩脉涩脉,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或一止复来(脉经)。参伍不调(素问)。如轻刀刮

竹(脉诀)。如雨沾沙(通真子)。如病蚕食叶。

[体状诗] 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依稀:仿佛)应指间。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相类诗] 参伍不凋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微似秒芒(秒芒:禾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

[主病诗] 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察关中。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9.洪脉洪脉,指下极大(脉经)。来盛去衰(素问)。来大去长(通真子)。

[体状诗] 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阳散火莫狐疑。

[相类诗] 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欲知实脉参差处,举按弦长愊愊坚。

[主病诗] 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胀满胃翻须早治,阴虚泄痢可踌躇。

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脉洪时金不堪。肝火胃虚关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

10.微脉微脉,极细而软,按之如欲绝,若有若无(脉经)。细而稍长(戴氏)。

[体状相类诗] 微脉轻微潎潎(潎Pì:同“僻”,漂之意)乎,按之欲绝有如无。微为阳弱细阴弱,细比于微略较粗。

[主病诗] 气血微兮脉亦微,恶寒发热汗淋漓。男为劳极诸虚候,女作崩中带下医。

寸微气促或心惊,关脉微时胀满形。尺部见之精血弱,恶寒消瘅痛呻吟。

11.紧脉紧脉,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素问)。如转索无常(仲景)。数如切绳(脉经)。如纫萆(纫萆:纫,连缀。萆bēi音卑,竹制的捕鱼工具)线(丹溪)。

[体状诗] 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

[相类诗] 见弦、实脉。

[主病诗] 紧为诸痛主于寒,喘咳风痫吐冷痰。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

寸紧人迎气口分,当关心腹痛沉沉。尺中有紧为阴冷,定是奔脉与疝疼。

12.缓脉缓脉,去来小駃于迟(脉经)。一息四至(戴氏)。如丝在经,不卷其轴,应指和缓,往来甚匀(张太素)。如初春杨柳舞风之象(杨玄操)。如微风轻飐(飐zhàn:音展,风吹物使颤动)柳梢(滑伯仁)。

[体状诗] 缓脉阿阿(阿阿:通婀,柔美)四至通,柳梢袅袅(袅袅:纤长秀美,摇曳之态)飐轻风。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

[相类待] 见迟脉。

[主病诗] 缓脉行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上为项强下痿痹。分别浮沉大小区。

寸缓风邪项背拘。关为风眩胃家虚。神门濡泄或风秘,或是蹒跚足力迂。

13.弦脉弦脉,端直以长(素问)。如张弓弦(脉经)。按之不移。绰绰如按琴瑟弦(巢氏)。状若筝弦(脉诀)。从中直过,挺然直下(刊误)。

[体状诗] 弦脉迢迢端直长。肝经木旺土应伤。怒气满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泪淋浪。

[相类诗] 弦来端直似丝弦,紧则如绳左右弹。紧言其力弦言象,牢脉弦长沉伏间。

[主病诗] 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疟缠身。浮沉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

寸弦头痛膈多痰,寒热癥瘕察左关。关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阴疝脚拘挛。

14.濡脉濡脉,极软而浮细,如帛在水中,轻手相得,按之无有(脉经)。如水上浮沤。[体状诗] 濡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病后产中犹有药,平人若见是无根。

[相类诗] 浮而柔细知为濡,沉细而柔作弱持。微则浮微如欲绝,细来沉细近于微。

[主病诗] 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

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虚何。尺伤精血虚寒甚,温补真阴可起疴。

15.细脉细脉,小于微而常有。细直而软,若丝线之应指(脉经)。

[体状诗] 细来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却相宜。

[相类诗] 见微、濡脉。

[主病诗] 细脉萦萦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若非湿气侵腰肾,即是伤精汗泄来。

寸细应知呕吐频,人关腹胀胃虚形。尺逢定是丹田冷,泄痢遗精号脱阴。

16.促脉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脉经)。如蹶(蹶:倒,颠仆,义同“跌”)之趣(通“趋”,疾走),徐疾不常(黎氏)。

[体状诗] 促脉数而时一止,此为阳极欲亡阴。三焦郁火炎炎盛,进必无生迟可生。

[相类诗] 见代脉。

[主病诗] 促脉惟将火病医,其因有五(五:此指气、血、痰、饮、食)细推之。时时喘咳皆痰积,或发狂斑与毒疽。

17.结脉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脉经)。

[体状诗] 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阴偏盛欲亡阳。浮为气滞沉为积,汗下分明在主张。

[相类诗] 见代脉。

[主病诗] 结脉皆因气血凝,老痰结滞苦沉吟。内生积聚外痈肿,疝瘕为殃病属阴。

18.代脉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仲景)。脉至还入尺,良久方来(吴氏)。[体状诗] 动而中止不能还,复动因而作代看。病者得之犹可疗。平人却与寿相关。

[相类诗] 数而时止名为促。缓止须将结脉呼。止不能回方是代,结生代死自殊途。

[主病诗] 代脉原因脏气衰,腹疼泄痢下元亏。或为吐泻中宫病。女子怀胎三月兮。

19.弱脉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无有(脉经)。

[体状诗] 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阳陷入阴精血弱,白头犹可少年愁。

[相类诗] 见濡脉。

[主病诗] 弱脉阴虚阳气衰,恶寒发热骨筋痿。多惊多汗精神减,益气调营急早医。

寸弱阳虚病可知,关为胃弱与脾衰。欲求阳陷阴虚病,须把神门两部推。

20.散脉散脉。大而散。有表无里(脉经)。涣漫不收(崔氏)。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扬花散漫之象(柳氏)。

[体状诗] 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不必医。

[相类诗] 散脉无拘散漫然,濡来浮细水中绵。浮而迟大为虚脉,芤脉中空有两边。

[主病诗] 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饮左关应软散。七关软散胻胕(hāngfǘ。胻为足胫,胕为足背)肿。散居两尺魂应断。

21.长脉长脉。不小不大。迢迢自若(朱氏)。如循长竿末梢,为平;如引绳,如循长竿,为病(素问)。

[体状相类诗] 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满张。弦脉与长争较起,良工尺度自能量。[主病诗] 长脉迢迢大小匀,反常为病似牵绳。若非阳毒癫痫病。即是阳明热势深。

22.短脉短脉,不及本位(脉诀)。应指而回,不能满部(脉经)。

[体状相类诗] 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主病诗] 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疼尺腹疼。

23.芤脉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脉经)。中空外实,状如慈葱。

[体状诗] 芤形浮大软如葱,按之旁有中央空。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侵阴络下流红。

[相类诗] 中空旁实乃为芤,浮大而迟虚脉呼。芤更带弦名曰革,芤为失血革血虚。

[主病诗] 寸芤积血在于胸,关里逢芤胃肠痈。尺部见之多下血,亦淋红痢漏崩中。

24.革脉革脉,弦而芤(仲景)。如按鼓皮(丹溪)。

[体状主病诗] 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虚或梦遗。[相类诗] 见扎、牢脉。

25.牢脉牢脉。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脉经)。

[体状相类诗] 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常居沉伏间。革脉芤弦自浮起。革虚劳实要详看。

[主病诗] 寒则牢坚里有余,腹心寒痛木乘脾。疝颓癥瘕何愁也,失血阴虚却忌之。

26.伏脉伏脉。重按着骨,指下裁(通“才”,仅仅)功(脉经)。脉行筋下(刊误)。

[体状诗] 伏脉推筋着骨寻,指间裁动隐然深。伤寒欲汗阳将解,厥逆脐疼证属阴。

[相类湿] 见沉脉。

[主病诗] 伏为霍乱吐频频,腹痛多缘宿食停。蓄饮老痰成积聚,散寒温里莫因循。

食郁胸中双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兀wù:高而上平样。兀兀,此处形容心中难受的样子)。当关腹痛困沉沉,关后疝疼还破腹(破腹:此处形容疼痛剧烈)。

27.动脉动乃数脉,见于关,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厥:通“掘”。高起之意)动摇。[体状诗] 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其原本是阴阳搏,虚者摇兮胜者安。

[相类诗] 见数脉。

[主病诗] 动脉专司痛与惊,汗因阳动热因阴。或为泄痢拘挛病,男子亡精女子崩。

28.疾脉疾脉。快于数而疾。呼吸之间脉七至(滑氏)

[体状诗] 疾为急疾,数之至极;七到八至,脉流薄疾。

[主病诗] 疾为阳极。阴气欲竭;脉号离经,虚魂将绝;渐进渐疾,且多殒灭。

左寸居疾,勿戢(戢:收敛)自焚;右寸居疾,金被火乘。左关疾也。肝阴已绝;右关疾也,脾阴消竭。左尺疾今,涸辙(涸辙:出自成语“涸辙之鲋”,喻处于困境,亟待援助)难濡;右尺疾兮,赫曦(赫曦:光明盛大貌)过极。

(脉诊分别取材于《濒湖脉学》、《诊家正眼》)

一、诊色歌

五色辨征,望诊之要。色分常病,浮沉泽夭。微甚清浊,散抟宜晓。一生不变,是为主色。四季转移,名为客色。病色异常,善恶宜量。含蓄明亮,预后佳良。暗晦暴露,其后不祥。五色主病,宜细分认。青主寒瘀,又主痛惊。青黑寒痛,青白虚风。青紫瘀阻,青赤肝火。赤主热汪,虚实宜分。颧红如妆,证属戴阳。面黄浮肿,脾虚湿阻。面目身黄,病属黄疸。黄如橘子,湿热阳黄。黄如烟熏,寒湿阴黄。白主寒虚,脱血夺气。淡白气虚,晄白阳虚。白而无华,脱血夺气。黑主肾虚,寒痛饮瘀。面色黧黑,肾阳虚衰。黑而干焦,虚火上熏。眼眶发黑,肾虚水泛。面色紫黑,瘀血内停。

二、察舌辨证歌

舌之与苔,首须辨识。苔察气病,舌候血疾。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邪气浅深,察苔可知。脏腑虚实,舌质可识。舌质淡白。主寒主虚。淡白胖嫩,阳虚寒汪。淡白瘦薄,气血两虚。红舌主热,尚有区别。舌红苔黄,证属实热。绛色深红,亦主热征。舌绛起刺,温热传营。舌绛无苔,阴虚火旺。紫舌主病,寒热之分。紫绛干枯,热盛伤津。淡紫湿润,血瘀寒凝。青舌主病,惟一主寒。寒凝阳郁,痴血凝滞。苍老娇嫩,虚实分明。坚敛苍老。皆属实证。浮胖娇嫩,均属虚证。胖大瘦薄,容易辨识。胖嫩淡白,脾肾阳虑。胖大色红,脾胃湿热。肿胀色紫,中毒所致。瘦薄色淡,气血两虚。瘦薄色红,阴虚火旺。舌生芒刺,邪盛热炽。兼焦黄苔,气分热极。绛舌无苔,热入营血。舌面裂纹,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侵。舌边齿痕,脾虚湿盛。光滑无苔,津液枯竭。强硬舌体,活动不灵。热入心包,高热伤津。肝风夹痰,阻于廉泉。痿软舌体,无力屈伸。痿废不灵,气血俱虚。热灼伤津,阴亏已极。颤动不定,不能自主。蠕蠕微动,气血俱虚。热极生风,习习煽动。歪邪一侧,风中经络。吐弄舐舌,心脾积热。小儿惊风,临床可见。短缩舌体,不能伸长。宗凝筋脉,疫浊内阻。热极生风,病属危险。白苔主表,亦主湿寒。薄白而润,外感风寒。苔白舌红,风温初染。白滑舌淡,里湿里寒。白而积粉,瘟疫内痈。苍白燥裂,津液暴伤。黄苔主病,属里属热。淡黄热轻,深黄热重。舌苔焦黄,阳明热结。灰苔主里,有寒有热。苔灰而干,热炽津伤。苔灰而润,痰饮内停。黑而燥裂,热极津枯。黑而滑润,寒极阳衰。苔质厚薄,主邪浅深。薄苔主表,邪浅病轻。厚苔入里。湿食痰饮。润燥滑苔,可察津液。润泽正常,津液未伤。

燥舌主病,热盛津伤。舌苔水滑,为湿为寒。腐苔松厚,揩之即去。正将化邪,阳气有余。腻苔黏腻,刮之不去。痰湿踞中,阳被阴遏。舌苔剥落,气阴两伤。苔薄渐厚,邪盛病进。苔厚渐薄。正复邪退。骤增骤退。病情暴变。有根无根。胃气存亡。

三、病脉顺逆诀

脉之主病,有宜不宜;阴阳顺逆,吉凶可推。中风之脉,却喜浮迟;坚大急疾,其凶可知。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小,证反必凶。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甚必难。阳证见阴,命必危殆;阴江见阳,虽困无害。劳倦伤脾,脉当虚弱;自汗脉躁,死不可却。疟脉自弦,弦迟多寒;弦数多热,代散则难。泄泻下痢,沉小滑弱;实大浮数,发热则恶。呕吐反胃,浮滑者昌;沉数细涩,结肠者亡。霍乱之侯,脉代勿讶;舌卷囊缩,厥伏可嗟。嗽脉多浮,浮濡易治;沉伏而紧,死期将至。喘急抬肩,浮滑是顺;沉涩肢寒,切为逆证。火热之证,洪数为宜;微弱无神,根本脱离。骨蒸发热,脉数而虚;热而涩小,必殒其躯。劳极诸虚,浮软微弱;土败双弦,火炎细数。失血诸证,脉必见芤;缓小可喜,数大堪忧。蓄血在中,牢大却宜;沉涩而微,速愈者稀。三消之脉,数大者生;细微短涩,应手堪惊。小便淋闭,鼻色必黄;实大可疗,涩小知亡。癫乃重阴,狂乃重阳;浮洪吉象,沉急凶殃。痫宜浮缓,沉小急实;但弦无胃,必死不失。心腹之病,其类有九;细迟速愈,浮大延久。疝属肝病,脉必弦急;牢急者生,弱急者死。黄疸湿热,洪数便宜;不妨浮大,微涩难医。肿胀之脉,浮大洪实;细而沉微,歧黄无术。五脏为积,六腑为聚;实强可生,沉细难愈。中恶腹胀,紧细乃生;浮大为何?邪气已深。痈疽未溃,洪大脉宜;及其已溃,洪大最忌。肺痈已成,寸数而实;肺痿之证,数而无力。痈痿色白,脉宜短涩:数大相逢,气损血失。肠痈实热,清数相宜:沉细无根,其死可期。妇人有子,阴搏阳别;少阴动甚,其胎已结。滑疾而散,胎必三月;按之不散,五月可别。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

四、败脉歌

雀啄连连,止而又作。屋漏水霤,半时一落。弹石沉弦,按之指搏。乍疏乍密,乱如解索。本息未摇,鱼翔相若。虾游冉冉,忽然一跃。釜沸空浮,绝无根脚。偃刀坚急,循刃责责。转豆累累,如循薏仁。麻促细乱,其脉失神。败脉十种。自古以闻;急救下药,必须认真。(《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

五、辨证的内容与步骤

辨病位--表或里,脏腑或某一具体部位。

辨病因--感受六淫或内伤七情等具体病因。

辨病性--区分寒、热、虚、实病情及具体的气、血、痰、湿、食、滞、瘀等。

辨病情--辩明具体病情的轻重缓急及标本主次。

辨病饥--根据,中医学理论,结合患者的全面情况综合阐释病证机制。

定证名--通过分祈对疾病的位、因、性、情、势等进行高度概括,得出完整规范的证名诊断。注意,在临床实践中,以上内容和步骤不可机械操作,应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并要把握好以下3点:

1.以主症为中心收集资料和进行辨证。

2.全面分析,力求准确判断病因病性。

3.个别症状,可能是辨证的关键,不可忽略。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解释 中医诊断教研室编写 1、审察内外:诊察疾病时,要有整体观念,既要审察其夕卜,还要审察其内;并要把病人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加以审察。 2、辨证求因:分析四诊所得的一系列具体症状,根据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原因之所在,为临床论治提供依据。 3、症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病人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如:发热、头痛等。 4、证:对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热等方面作出病理性概括。 5、四诊合参:通过望、闻、问、切,将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有机地综合起来,全面系统地分析病情,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称为“四诊合参”。 6、舍脉从症:指辨证过程中,在症真脉假的情况下,必须舍脉从症。如症见痞、满、燥、实等,脉反见迟细。则症反映的是实热内结胃肠,是真;脉迟细是由于热结于里,阻滞血脉流行,属假,此时,当舍脉从症。 7、舍症从脉:指辨证过程中,在症假脉真的情况下,必须舍症从脉。例如:伤寒,热闭于里,症见四肢厥冷,而脉滑数,脉所反映的是真热,症所反映的是由于热邪内伏,格阴于外,出现四肢厥冷,是假寒,此时当舍症从脉。 8、得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含,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然,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见于正常人,或虽病但脏腑功能未衰,预后良好。 9、失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神衰的表现。神志昏迷,或言语失伦,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目暗睛迷,瞳孔呆滞,面色晦暗,表情淡漠呆板,反应迟钝,动作不灵,强迫体位,呼吸异常,大肉尽脱。表示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10、撮空理线:患者神识不清,出现不由自主的动作,手臂向上伸举为撮空,两手呈理线状为理线。撮空理线是失神的一种表现。系病情危重,元气将脱。 ll、循衣摸床:形容神志昏迷的病人,用手摸弄衣被或抚摸床缘的症状,这是热伤心神,邪盛正虚的一种危候。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歌诀(便于打印)

脏腑辨证歌诀 1《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疏肝散,抑郁胸闷太息短,胁肋胀刺两相兼,急躁易怒病在肝,经期不调乳胀痛,舌苔薄白脉沉弦。2《肝血虚证》 肝血虚证见雀目,头晕眼涩肢麻木,胁肋隐痛面无华,手足震颤难持物,行则肢摇立不稳,视物昏花足难步,甲枯舌淡脉弦细,草枣木瓜加四物。3《肝阴虚证》 肝阴虚证一贯煎,视物模糊两眼干,胁痛潮热或低热,盗汗唇燥口苦烦,舌红少津尿黄赤,便结咽干细数弦。4《肝胆湿热》 湿热之邪在肝胆,身目俱黄腹胀满,口苦胁痛带下黄,尿道灼痛尿黄短,纳呆舌腻脉数弦,龙胆茵陈用之痊。5《肝火上炎》 肝火上炎面目红,口苦咽干耳鸣聋,头痛眩晕烦易怒,胁肋灼痛耳流脓,舌红苔黄脉弦数,泻肝龙荟用之雄。6《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头晕眩,耳聋耳鸣口咽干,失眠健忘肢麻震,目涩舌红脉急弦,麻震天麻钩藤饮,晕眩杞菊地黄丸。7《肝风内动总歌》 肝风内动分四种,肝阳热血阴虚风,眩晕欲仆兼抽搐,手足震颤为特征。(1)肝阳化风: 眩晕欲仆头胀痛,语謇肢颤头摇动,手足麻木履不正,卒然倒地人不醒,舌红白腻弦有力,镇肝熄风便有功。(2)热极生风: 热极生风手足抽,颈项强直目上勾,角弓反张牙关紧,高热神昏躁狂求,弦数有力舌红绛,羚羊安宫可解忧。(3)血虚生风: 血虚生风肢体麻,手足震颤面无华,眩晕耳鸣肉瞬动,肝血亏虚不荣甲,舌淡苔白脉弦细,阿胶鸡子最容恰。(4)阴虚生风: 阴虚生风两病源,外感热病阴液干,内伤久病肝阴虚,筋脉失养病势缓,外感卫气营血辨,内伤肝阴虚内观 8《胆郁痰扰证》 胆郁痰扰卧不宁,痰热乘胆是病情,失眠眩晕且惊悸,口苦呕恶兼耳鸣,胸胁胀痛苔黄腻,黄连温胆最有灵。(脉弦滑略数)9《胆热壅滞证》 大柴胡汤胆热壅,往来寒热便不通, 尿黄口苦呕不止,两胁拘急并且疼, 舌红苔黄脉弦数,少阳发热此方宗。 10《肝胆虚烦不寐》 肝胆虚烦难入睡,视物昏花气力亏, 易惊多梦口干苦,总由肝阴血气亏, 舌淡苔白弦细数,酸枣仁汤可入寐。 11《寒滞肝脉》 寒滞肝脉见寒疝,少腹冷痛牵睾丸, 阴囊收缩得热缓,晄白唇青形肢寒, 舌苔白滑脉迟弦,当归四逆暖肝煎。 1《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 心气心阳阳虚脱,心悸心慌自汗多, 胸闷气短动尤甚,倦怠乏力共性和; 面白舌淡脉虚弱,此是气虚养心瘥; 晄白憋闷形肢冷,阳虚保元起沉疴; 大汗肢厥脉微绝,参附龙牡救阳脱。 2《心血虚证、心阴虚证》 心血心阴亏虚证,心悸失眠与多梦, 萎黄眩晕多健忘,此是血虚无热征, 唇舌淡白脉细弱,四物龙牡朱砂等; 心阴虚证见心烦,颧赤潮热口咽干, 舌红少津脉细数,补心朱砂安神丸。 3 心气阴两虚证,炙甘草汤生脉散; 心气血两虚证,补气养血八珍汤; 心阴阳两虚证,炙甘草汤补阴阳。 4《心火亢盛证》 心火亢盛口舌疮,心烦失眠肤生疡, 苔黄脉数舌红绛,小便赤涩移小肠, 热移小肠导赤散,清心泻火泻心汤。 5《痰火扰心证》 痰火扰心神志狂,轻者失眠笑无常, 胡言乱语面目红,打人毁物力倍常, 舌红黄腻脉滑数,礞石铁落温胆汤。 6《痰迷心窍证》 痰迷心窍证属阴,情志不遂痰蒙心, 神识痴呆情抑郁,胸闷痰多喉中鸣, 脉滑舌淡苔白腻,开窍导痰定痫丸。 7《心脉痹阻证》 心脉痹阻胸憋闷,痛引肩背左臂甚, 心悸时痛如针刺,舌质紫暗与面唇, 细涩结代苔多腻,薤白血府逐瘀寻。 8《小肠气滞证》 小肠气滞腹痛急,痛引腰背腹胀气, 矢气则舒疝牵阴,肠鸣止痛理气机, 薄白沉弦或沉紧,天台乌药功效奇。 1《脾气虚证》 纳少乏力脾气虚,气短懒言困四肢, 面黄苍白舌质淡,脉弱参苓术草宜; 食后腹胀便溏泻,脾不运化加半橘; 久泻久痢脱垂症,气虚下陷补中宜; 出血诸疾脾失统,引血归脾功效奇。 2《脾阳虚证脾胃虚寒证》 脾阳虚证阳气衰,胀满冷痛并纳呆, 喜温喜按四肢冷。便溏水肿或白带, 泄泻理中温阳法,水肿实脾利水来。 (舌淡胖,苔白或滑,脉沉细迟无力) 3《寒湿困脾证》 寒湿困脾色晦暗,纳呆呕恶口中粘, 脘腹痞闷大便溏,头身沉重体困倦, 淡胖白腻脉濡缓,胃苓藿香平胃散。 4《湿热蕴脾证脾胃湿热证》 面目发黄色如橘,脘腹胀满不思食, 恶心呕吐厌油腻,口苦发热尿黄赤, 大便不调脉濡数,茵陈甘露清利湿。 (皮肤发痒,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 舌红苔黄腻,口苦口粘) 5《胃阴虚证》 胃阴虚证脘灼痛,嘈杂似饥不欲食, 干呕呃逆形体瘦,口燥咽干大便实, 舌绛少津脉细数,滋阴益胃诸症辞。 6《胃阳虚证胃虚寒证》 胃脘隐痛呕清水,喜温喜按面白苍, 神疲乏力手足冷,脉弱无力舌淡光, 温中补气补虚法,方用黄芪建中汤。 (得食痛减,舌淡苔白,食少脘痞, 口不渴) 7《胃阴阳两虚证》 阴阳两虚口咽干,手足心热凉指端, 胃脘灼热隐痛缓,神疲乏力身畏寒, 舌红少苔脉细弱,黄芪建中益胃联。 (胃脘隐痛,时作时止,纳少嗳气, 自汗盗汗)(或四君子汤合益胃汤.或 理中汤合沙参麦冬汤) 8《胃热亢盛证胃实热证胃火》 胃火实热见吞酸,喜冷嘈杂食不完, 齿衄牙龈肿溃烂,口臭溲赤大便干, 舌红黄燥脉滑数,清胃凉膈玉女煎。 (拒按) 9《寒邪犯胃证胃实寒证胃寒》 胃寒冷痛在胃脘,遇寒加重得温减, 痛势急剧形肢寒,痞胀呕恶吐后缓, 苔白沉紧或脉弦,温胃散寒良附丸。 10《胃腑血瘀证》 胃腑血瘀脘刺痛,不移拒按夜里重, 吐血色暗柏油便,面色黧黑唇色暗, 舌质紫暗脉细涩,丹参膈下失笑散。 (加:九香虫三七红花乳没生大黄刺 猬皮) 111

中医内科学方剂歌诀82首

《中医内科学》方剂歌诀82首 月华丸甘草干姜汤 月华丸方擅滋阴,二冬二地沙贝苓,甘草干姜出金匮,虚寒肺痿诚可贵,山药百部胶三七,獭肝桑菊保肺金。甘草四两姜二两,温肺复气功效倍。 桔梗杏仁煎补肺汤 桔梗杏仁用甘草,银花连翘夏枯草,补肺参芪与熟地,五味紫菀桑白皮,红藤枳壳与贝母,百合麦冬与阿胶。补肺益气且养阴,肺虚喘证病可愈。 沙参麦冬汤加味桔梗汤 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加味桔梗重桔梗,苡仁贝母芨橘红,肺胃阴虚燥象见,胃嘈干咳最堪当。银花甘草葶苈子,清肺化痰排脓壅。 沙参清肺汤如金解毒散 沙参清肺用沙参,白芨黄芪太子参,如金解毒景岳创,黄芩黄连黄柏藏,合欢甘草冬瓜子,化痰养阴桔苡仁。山栀桔梗甘草和,解毒清肺消痈方。 保真汤大补元煎 保真参芪术草味,赤白苓芍天麦归,大补元煎景岳方,山药山萸熟地黄,生熟地柴朴骨皮,柏知莲陈姜枣随。参草枸杞归杜仲,真阴方耗此方尝。 驻车丸芎芷石膏汤 千金传下驻车丸,两半归连重一般,芎芷石膏金鉴方,川芎白芷石膏羌,三两阿胶姜一两,阴虚久痢得灵丹。菊花藁本共相配,风热头痛应审详。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通幽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桑白杏草姜枣助,通幽汤中二地俱,桃仁红花归草濡,宣肺解毒消湿肿,湿热兼表黄疸瘳。升麻升清以降浊,噎塞便秘此方需。 通瘀煎桃仁红花煎 景岳全书通瘀煎,活血顺气功效专,桃仁红花括桃红,丹参赤芍归川芎,归尾红花山楂泽,乌青木附香字含。延胡香附青皮地,活血化瘀心络通。 地榆散槐角丸 地榆散方用多验,地榆茜根黄芩连,槐角丸有地榆防,当归黄芩枳壳匡,山栀茯苓六味配,清热化湿凉血专。血热得凉自可止,擅治肠风及脱肛。 生姜甘草汤桑白皮汤 生姜甘草千金方,人参甘草大枣姜,桑白皮汤半夏苏,杏仁贝母芩连栀,补脾助肺生津液,虚寒肺痿服之康。清泄痰热病根除,痰热郁肺喘可治。 黛蛤散加减泻白散 黛蛤青黛蛤壳配,清肝化痰功效倍,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咳逆痰粘胸胁胀,验方屡经临床推。参茯青陈五味入,加减泻白方名立。

中医诊断学三基本

《中医诊断学》 1.中医诊断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什么? (1)整体审察:人体局部与整体、内脏与官窍、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人体内外环境不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的和谐统一,便可能发生疾病。因此,在对疾病进行诊察时,不要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要从整体上综合审察。 (2)诊法合参:由于疾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临床表现可体现于多个方面,因而为详尽地获取临床资料,必须把望、闻、问、切四诊从不同角度收集到的病理信息进行综合,互参互校,四诊之间只能相互补充,不可相互取代。四诊合参,方可为正确的诊断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3)病证结合:中医对每一疾病的诊断,包括病名诊断和证候辨识两方面。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高度病理概括,而证是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等所作的病理概括。故辨病有利于从疾病全过程、特征上认识疾病的本质,辨证则重在从疾病当前的表现中判断病位与性质,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所以中医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从而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全面认识。 2.问诊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一般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婚否、民族、籍贯、工作单位、家庭住址、就诊日期、病史陈述者、发病季节等。 (2)主诉:是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如“发热恶寒三天”。主诉一般不使用病证名称。如“发热恶寒三天”,不能记为“感冒三天”。若病情复杂,其主诉中包括前后不同时间出现的几组主要症状,则应按其出现的顺序排列,如“心慌、气喘四年,下肢浮肿十天”等。 (3)现病史:是指主诉所述的疾病,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的全过程。包括发病情况、演变过程、诊治经过和现在症状四个部分。 (4)既往史:是指除主诉所述疾病以外的患病或健康情况。包括问过去一般健康情况、传染病史和预防接种史及其他病史。 (5)个人史:是指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等方面的情况。主要包括出生地、居住地及经历地;工作性质、劳逸起居;性情、饮食习惯;婚姻生育史等。 (6)家族史:是指询问病人直系亲属的健康和患病情况。主要询问与病人长期生活相处的父母、兄弟、姐妹、配偶、子女等的情况。 3.恶寒、恶风、畏寒各自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有哪些? (1)恶寒:以无风自冷,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不缓解为特征。多为寒邪外袭,腠理密闭,卫阳遏郁而不达,皮毛失其温煦所致。恶寒常见于外感病初期,是表证的主要症状之一。 (2)恶风:以遇风觉冷,避风可缓为特征,较恶寒为轻,一般为外感风邪所致。因风性开泄,腠理疏松,故微有冷感而避风可缓。在内伤病中,也可见恶风,多为肺卫气虚,卫表不固所致。由于恶风主要以腠理不固密为病理基础,故常与汗出同时存在。 (3)畏寒:以经常自觉怕冷,加衣被或近火取暖,可以缓解为特征。多属阳气虚于内,机体失却阳气的温煦,故时感怕冷,而加衣被可防止阳气耗散,近火取暖可资助阳气,故畏寒可缓。 4.临床常见的寒热类型有哪些? (1)恶寒发热:即恶寒与发热并见。其原因是由于外邪袭表,卫阳抗邪,正邪相争于肌表,致卫阳之气不得宣发,肌表失却温煦则恶寒,卫阳郁遏则发热。寒与热并见有轻重的区别。恶寒重发热轻者,主表寒证,是外感寒邪所致。发热重恶寒轻者,主表热证,是外感热邪所致。发热轻而恶风者,主太阳中风证,是外感风邪所致。

中医诊断学辩证歌诀(便于打印)

1表寒证: 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 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 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 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 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 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 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口舌生疮咽肿痛。腹痛便溏紧相连9、上寒下热: 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10、里寒表热: 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 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1、里热表寒: 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 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 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 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13、真寒假热: 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 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14、实证: 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 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15、虚症: 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 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6、上实下虚: 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 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虚下实: 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 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 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18、里虚表实: 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 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真实假虚: 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 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20、真虚假实: 真虚假实腹胀满,痛喜揉按而和缓。 舌质胖嫩虚弦脉,反泻含冤重危险。 21、阴阳 阴证面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语声低。 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 阳证神旺语声粗,面目红赤呼吸粗。 高热尿黄大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浮 阴虚内热颧唇红,盗汗少寐梦遗精。 五心烦热脉细数,舌红无苔卧不宁。 阳虚外寒面唇白,自汗欲寐虚弱脉, 身倦畏寒尿频数,阳痿带稀体无泽。 失血脱水成之阴,口干喜冷汗多粘。 舌红干燥脉虚数,面色潮红畏热烦。 亡阳病变阳虚脱,手足厥冷汗出多。 脉微欲绝舌淡润,渴喜热饮息微弱。 22、气虚: 气虚五脏功能弱,呼吸气粗语低微。 身疲肢倦食纳少,心悸筋缓目发黑。 头晕眼花腰酸痛,自汗脱肛内脏重。 23、气滞证: 气滞主证胀闷痛,胀疼发作时重轻,

中医内科学歌诀记诵(考研)

肺系疾病 感冒:感冒风寒用荆防,风热葱桔银翘安。暑湿新香气参,阴虚加减葳蕤汤。 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饮。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咳嗽:咳嗽七证需分明,风寒三拗止嗽平。风热犯肺桑菊饮,风燥桑杏杏灵。 痰湿二平三子养,痰热清金化痰轻。肝火加泻黛蛤散,肺阴沙参麦冬宁。 外感咳嗽: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抝汤合止嗽散。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伤咳嗽: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化痰—二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哮证:冷哮射干小青龙,热哮定喘越半功。寒包热哮青龙石,风痰哮证三子从。 虚哮平喘固本用,喘脱回阳生脉逢。缓解脾虚六君子,肺肾生地金六中。 发作期: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热化痰—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救急汤合生脉饮。 缓解期: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喘证:喘证风寒麻黄盖,表寒肺热麻石赛。痰热郁肺桑白下,痰浊阻肺二三裁。 肺气郁痹五磨饮,肺虚生脉补肺哀。肾虚金肾参蛤散,喘脱参附锡蛤来。 实喘: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汤合三子养亲汤。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虚喘: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贵肾气丸合參蛤散。 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肺胀:肺胀痰浊降三,痰热越半桑白还。痰蒙涤痰宫至宝,肺肾平固补肺汤。阳水真武合五苓,喘咳痰满肿紫绀。 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 痰蒙神窍—涤痰,开窍,息风—涤痰汤。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肺痈:肺痈初期银翘散,成痈苇茎如解还。溃脓加味桔梗白,恢复沙清桔杏安。 初期—疏散风热,清肺化痰—银翘散。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今解毒散。 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清肺汤。 肺痨:肺痨肺阴用月华,虚火百固鳖加。气阴保真或参白,阴阳补天大造茶。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月华丸。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艽鳖甲汤。 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阴阳虚损—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肺痿:肺痿虚热麦清救,虚寒甘干生甘求。 虚热—滋阴清热,润肺生津—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虚寒—温肺益气—甘草干汤或生甘草汤。 心系疾病 心悸:心悸虚胆安定丸,心血不足归脾先。阴虚补心朱安用,阳虚桂龙参附前。

完整word版,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第一单元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是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是整体审查,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第二单元望诊 1.得神表现:目光精彩,神志清楚,面色荣润,呼吸调匀;失神表现:目无精彩,形羸色败,呼吸微弱,神志昏迷;假神表现:言语不休,突然颧赤如妆,目光突然转亮,突然能食,神志突然转清,其临床意义是精气衰竭,虚阳外越;神气不足的表现是精神不振;精亏神衰失神表现的是动作艰难,呼吸气微,肌肉瘦削,面色无华;区别假神与病情好转的最主要依据是局部症状好转与整体病情恶化不相符合;病人表现为假神的临床意义是精气衰竭,虚阳外越;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属于癫病;病人狂躁妄动,胡言乱语,少寐多梦,打人毁物,不避亲疏属狂病;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其临床意义是痰气郁结,蒙蔽心神;属于痫病表现的是突然昏倒,口吐涎沫;邪盛神乱失神表现的是撮空理线,循衣摸床,两手紧握,高热神昏;病人言语失伦,瞳神呆滞,面色晦暗,反应迟钝属于失神;午后颧红的临床意义是阴虚内热;小儿鼻柱、眉间及口唇四周青紫的临床意义是小儿惊风。 2.黑色所主病证是寒证、水饮、瘀血、肾虚;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的临床意义是瘀血;脾胃气虚的面色表现是面色萎黄;满面通红的临床意义是邪热亢盛;阳气暴脱病人的面色表现是面色苍白;面色青:寒证,痛证,血瘀,惊风;病人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多属于血虚;病人面色白虚浮多属阳虚水泛;阳气暴脱的病人多表现面色苍白;面色白见于亡阳证、血虚证、阳虚证、气虚证;面黄虚浮见于脾虚湿蕴;面目一身俱黄、色鲜明如橘皮色的是阳黄;出现面黄的是阴黄、脾虚湿蕴、阳黄、脾胃气虚;面色苍白时而泛红如妆可见于戴阳证;面赤的临床意义是肝火上炎、阴虚证、戴阳证、实热证;面色黄而无华,两目不黄属于萎黄;肾精久耗,阴虚火旺病人的面色可见面黑干焦;人的面色随着四季时令的不同而变化,按照五行理论,夏季面色应稍红;根据阴阳五行和脏象学说理论,五脏应五色,白色内应肺;病色:晦暗枯槁,鲜明暴露,不应时应位,某色独见;常色:面色红黄隐隐,面色明润含蓄,面色长夏稍黄,面色隐约微黄;属于正常生理现象的是主色与客色;面现青色的临床意义是寒凝气滞,经脉瘀阻;出现戴阳证的临床意义是虚阳外浮;面黄虚浮,称为黄胖;属于白色主病的是夺气、寒证、脱血、虚证;青色跟黑色共同所主之病证的是寒证;虚证病人少见满面通红。 3.形盛气衰的表现是体胖食少,神疲乏力;病人卧时向外,躁动不安属于阳证;病人但卧不能坐,坐则晕眩属肝阳化风;不会导致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的是水气凌心;病人肢体软弱,行动不便属于痿病;病人体胖能食,肌肉坚实者多为形气有余;阴虚的表现是形瘦颧红,皮肤干皱;形瘦食多属胃火亢盛;胃火亢盛可表现为形瘦能食,舌红苔黄;不耐久站,欲倚他物多见气虚血衰;肺气壅盛多表现为坐而仰首;卧不能坐,做则眩晕多为脱血夺气;坐而喜俯者多为体弱气虚;阳证、热证、实证表现为卧时面常向外,身轻自能转侧;阴证、寒证、虚证表现为卧时面常向内,身重不能转侧;“肥人多痰”是指形盛气虚;“中焦有火”的表现是形瘦多食。 4.手足蠕动多属于虚风内动;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属于中风;头发成斑片状脱落的临床意义是血虚受风;小儿发结如穗,枯黄稀疏属疳积。 5.五轮学说:上下眼睑是“肉轮”—脾,两目白睛是“气轮”—肺,黑睛是“风轮”—肝,

中医内科方剂歌诀

《中医内科学》方剂歌诀 月华丸甘草干姜汤 月华丸方擅滋阴,二冬二地沙贝苓,甘草干姜出金匮,虚寒肺痿诚可贵,山药百部胶三七,獭肝桑菊保肺金。甘草四两姜二两,温肺复气功效倍。 桔梗杏仁煎补肺汤 桔梗杏仁用甘草,银花连翘夏枯草,补肺参芪与熟地,五味紫菀桑白皮,红藤枳壳与贝母,百合麦冬与阿胶。补肺益气且养阴,肺虚喘证病可愈。 沙参麦冬汤加味桔梗汤 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加味桔梗重桔梗,苡仁贝母芨橘红,肺胃阴虚燥象见,胃嘈干咳最堪当。银花甘草葶苈子,清肺化痰排脓壅。 沙参清肺汤如金解毒散 沙参清肺用沙参,白芨黄芪太子参,如金解毒景岳创,黄芩黄连黄柏藏,合欢甘草冬瓜子,化痰养阴桔苡仁。山栀桔梗甘草和,解毒清肺消痈方。 保真汤大补元煎 保真参芪术草味,赤白苓芍天麦归,大补元煎景岳方,山药山萸熟地黄,生熟地柴朴骨皮,柏知莲陈姜枣随。参草枸杞归杜仲,真阴方耗此方尝。 驻车丸芎芷石膏汤 千金传下驻车丸,两半归连重一般,芎芷石膏金鉴方,川芎白芷石膏羌,三两阿胶姜一两,阴虚久痢得灵丹。菊花藁本共相配,风热头痛应审详。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通幽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桑白杏草姜枣助,通幽汤中二地俱,桃仁红花归草濡,宣肺解毒消湿肿,湿热兼表黄疸瘳。升麻升清以降浊,噎塞便秘此方需。 通瘀煎桃仁红花煎 景岳全书通瘀煎,活血顺气功效专,桃仁红花括桃红,丹参赤芍归川芎,归尾红花山楂泽,乌青木附香字含。延胡香附青皮地,活血化瘀心络通。 地榆散槐角丸 地榆散方用多验,地榆茜根黄芩连,槐角丸有地榆防,当归黄芩枳壳匡,山栀茯苓六味配,清热化湿凉血专。血热得凉自可止,擅治肠风及脱肛。

生姜甘草汤桑白皮汤 生姜甘草千金方,人参甘草大枣姜,桑白皮汤半夏苏,杏仁贝母芩连栀,补脾助肺生津液,虚寒肺痿服之康。清泄痰热病根除,痰热郁肺喘可治。 黛蛤散加减泻白散 黛蛤青黛蛤壳配,清肝化痰功效倍,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咳逆痰粘胸胁胀,验方屡经临床推。参茯青陈五味入,加减泻白方名立。 平喘固本汤秦艽鳖甲散 平喘固本为验方,参味冬虫胡桃香,秦艽鳖甲治风劳,地骨柴胡及青蒿,磁坎苏款夏橘红,补肺纳肾化痰良。当归知母乌梅合,止嗽除蒸敛汗高。 越婢加半夏汤补天大造丸 越婢加夏金匮方,麻黄石膏配生姜,补天大造参芪山,术苓枣志杞龟版,半夏甘草大枣和,痰热郁肺表邪伤。地芍归鹿紫河车,培补阴阳莫大焉。 射干麻黄汤己椒苈黄丸 仲景射干麻黄汤,细辛五味半生姜,己椒苈黄治饮方,腹满便秘尿少当,紫菀冬花大枣入,气逆痰鸣服之康。此因水聚肠间起,前后分消病自康。 香附旋覆花汤神术散 香附旋覆出条辨,覆花香附苏夏添,医学心悟神术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苡仁茯苓陈皮合,和络理气擅化痰。藿香砂仁六味共,和中消导食厥先。 枕中丹柴枳半夏汤 枕中丹出千金方,龟版龙骨远志菖,柴枳半夏用柴胡,枳壳半夏芩蒌辅,或丸或散黄酒下,开心定志又潜阳。桔梗杏仁青皮草,和解清热饮邪除。 清金化痰汤顺气导痰汤 清金化痰统旨方,芩栀桔麦二母桑,验方顺气导痰汤,内括导痰汤全方,瓜蒌橘红草茯苓,清热泻肺痰火宁。生姜木香香附入,理气解郁化痰良。 养心汤二阴煎 养心汤用草芪参,二茯芎归柏子寻,二阴煎中生地冬,元参黄连竹叶通,夏曲远志兼桂味,再加酸枣总宁心。灯芯茯神酸枣草,滋阴降火有神功。 补气运脾汤五汁安中饮 补气运脾有四君,黄芪陈皮砂仁群,韭汁牛乳反胃滋,养营散瘀润肠奇,生姜大枣半夏曲,运脾和胃此方论。五汁安中姜梨藕,三般加入用随宜。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解释 1、审察内外:诊察疾病时,要有整体观念,既要审察其夕卜,还要审察其内;并要把病人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加以审察。 2、辨证求因:分析四诊所得的一系列具体症状,根据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原因之所在,为临床论治提供依据。 3、症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病人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如:发热、头痛等。 4、证:对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热等方面作出病理性概括。 5、四诊合参:通过望、闻、问、切,将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有机地综合起来,全面系统地分析病情,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称为“四诊合参”。 6、舍脉从症:指辨证过程中,在症真脉假的情况下,必须舍脉从症。如症见痞、满、燥、实等,脉反见迟细。则症反映的是实热内结胃肠,是真;脉迟细是由于热结于里,阻滞血脉流行,属假,此时,当舍脉从症。 7、舍症从脉:指辨证过程中,在症假脉真的情况下,必须舍症从脉。例如:伤寒,热闭于里,症见四肢厥冷,而脉滑数,脉所反映的是真热,症所反映的是由于热邪内伏,格阴于外,出现四肢厥冷,是假寒,此时当舍症从脉。 8、得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含,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然,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见于正常人,或虽病但脏腑功能未衰,预后良好。 9、失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神衰的表现。神志昏迷,或言语失伦,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目暗睛迷,瞳孔呆滞,面色晦暗,表情淡漠呆板,反应迟钝,动作不灵,强迫体位,呼吸异常,大肉尽脱。表示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10、撮空理线:患者神识不清,出现不由自主的动作,手臂向上伸举为撮空,两手呈理线状为理线。撮空理线是失神的一种表现。系病情危重,元气将脱。 ll、循衣摸床:形容神志昏迷的病人,用手摸弄衣被或抚摸床缘的症状,这是热伤心神,邪盛正虚的一种危候。 12、目暗睛迷:眼睛混浊晦暗,没有光彩,活动迟钝,反应缓慢或视物模糊。 13、回光返照:太阳将落时反射的光,比喻没落以前的景象。久病重病患者,本已失神,但由于精气衰竭已极,阴不敛阳,以至虚阳外越而暴露出一时“好转”的假象。这是阴阳即将离决的危候。 14、强迫体位:病人往往因病痛而被迫采取的体位,以求缓解痛苦。 15、神志异常:指精神失常的表现,包括烦燥不安,谵妄神昏以及癫、狂、痫等。 16、神气不足:是轻度失神的表现,症见精神不振,健忘、嗜睡、声低懒言,倦怠乏力,动作迟缓等,多属心脾两亏或肾阳不足以致神气不旺。 17、气色:主要是指病人面部色泽,气指生机,隐含于皮肤之内;色为血色,彰然于皮肤之表,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气由脏发,色随气华”。 18、色随气华:色、色泽,气,五脏之精气,华,外荣的意思。正常的色泽是五脏精气的外荣,上见于颜面,光泽明润,含蓄不露,这是五脏精气充足的征象。如果病重或久病,脏气已衰,则表现出枯槁而败露的各种病色。说明色泽是随五脏精气的盛衰而相应变化的. 19、气由脏发:气是机能活动的总称。五脏主藏精气,是生命活动的中心。故表露出来的各种机能活动——气,都是从五脏发生的。 20、常色:正常生理状况时人的面部色泽,应当是光明润泽,隐约微黄而含蓄不露。 2l、主色:人群中,每人的面色是不一致的,属于个体特征,其面色肤色一生不变者即为主色。 22、客色:指人的皮肤颜色,面色随着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相应的交化,属于生理正常现象。 23,瘸色:指人体疾病时的面部色泽。无论何色,或晦暗枯槁,或鲜明暴露,或虽明润但不应时应位或某色独见,皆为病色。 24、善色:五色光明润泽,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称为“气至”,为预后良好。 25、恶色:五色晦暗枯槁,说明脏腑或有败坏,胃气己竭,不能荣润,又称为“气不至”,多预后不佳。 26、真脏色:五色枯槁而显露的色泽,反映脏腑精气已竭,精气外露。如面目全身枯槁如黄土或如千桔的枳实,为脾的真脏色,表示脾胃之气衰败。 27、病色相应:如肝病见青色,是正病正色,为病色相应,属病情发展的正常现象。 28、病色楣克:凡有病的脏腑与面部显现的色泽相克者,均称为病色相克。如肺病见赤色,一般多属逆证。 29、色克病:一般如肝病当见青色,而患者却表现为白色,根据五行相克规律,金克木,为色克病属难治,为凶中之逆。 30、臌胀:单腹肿大,腹大如鼓,四肢反瘦,多属肝郁或脾虚以致气滞、水停血瘀。 3l、脊疳:脊骨如锯,属脏腑精气亏损已极。

中医诊断学口诀

1 表里寒热虚实辩证歌诀 1表寒证: 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 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 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 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 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 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 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口舌生疮咽肿痛。腹痛便溏紧相连 9、上寒下热: 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10、里寒表热: 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1、里热表寒: 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 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13、真寒假热: 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14、实证: 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15、虚症: 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6、上实下虚: 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 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虚下实: 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 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 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18、里虚表实: 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 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真实假虚: 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 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20、真虚假实: 真虚假实腹胀满,痛喜揉按而和缓。 舌质胖嫩虚弦脉,反泻含冤重危险。 21、阴阳 阴证面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语声低。 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 阳证神旺语声粗,面目红赤呼吸粗。 高热尿黄大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浮 阴虚内热颧唇红,盗汗少寐梦遗精。 五心烦热脉细数,舌红无苔卧不宁。 阳虚外寒面唇白,自汗欲寐虚弱脉, 身倦畏寒尿频数,阳痿带稀体无泽。 失血脱水成之阴,口干喜冷汗多粘。 舌红干燥脉虚数,面色潮红畏热烦。 亡阳病变阳虚脱,手足厥冷汗出多。 脉微欲绝舌淡润,渴喜热饮息微弱。 22、气虚: 气虚五脏功能弱,呼吸气粗语低微。 身疲肢倦食纳少,心悸筋缓目发黑。 头晕眼花腰酸痛,自汗脱肛内脏重。 23、气滞证: 气滞主证胀闷痛,胀疼发作时重轻, 窜痛嗳气矢气减,兼证五脏各有型。 脘闷纳呆胁胀满,咳喘胸憋腰脊痛。 24、气逆:气逆病本肺胃肝,咳嗽喘息肺逆先。呕恶嗳气呃逆胃,肿逆昏厥头晕眩。 25、血虚证: 面唇舌甲无光华,心悸失眠手足麻, 经少衍期脉虚细,头眩乏力眼昏花。 26、血热证: 身热夜甚烦不眠,目红鼻衄发疹斑。

《中医内科学》方剂歌诀

《中医内科学》方剂歌诀.txt 甘草干姜汤 月华丸方擅滋阴,二冬二地沙贝苓,甘草干姜出金匮,虚寒肺痿诚可贵,山药百部胶三七,獭肝桑菊保肺金。甘草四两姜二两,温肺复气功效倍。 桔梗杏仁煎补肺汤 桔梗杏仁用甘草,银花连翘夏枯草,补肺参芪与熟地,五味紫菀桑白皮,红藤枳壳与贝母,百合麦冬与阿胶。补肺益气且养阴,肺虚喘证病可愈。沙参麦冬汤加味桔梗汤 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加味桔梗重桔梗,苡仁贝母芨橘红,肺胃阴虚燥象见,胃嘈干咳最堪当。银花甘草葶苈子,清肺化痰排脓壅。沙参清肺汤如金解毒散 沙参清肺用沙参,白芨黄芪太子参,如金解毒景岳创,黄芩黄连黄柏藏,合欢甘草冬瓜子,化痰养阴桔苡仁。山栀桔梗甘草和,解毒清肺消痈方。 保真汤大补元煎 保真参芪术草味,赤白苓芍天麦归,大补元煎景岳方,山药山萸熟地黄,生熟地柴朴骨皮,柏知莲陈姜枣随。参草枸杞归杜仲,真阴方耗此方尝。 驻车丸芎芷石膏汤 千金传下驻车丸,两半归连重一般,芎芷石膏金鉴方,川芎白芷石膏羌,三两阿胶姜一两,阴虚久痢得灵丹。菊花藁本共相配,风热头痛应审详。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通幽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桑白杏草姜枣助,通幽汤中二地俱,桃仁红花归草濡,

宣肺解毒消湿肿,湿热兼表黄疸瘳。升麻升清以降浊,噎塞便秘此方需。通瘀煎桃仁红花煎 景岳全书通瘀煎,活血顺气功效专,桃仁红花括桃红,丹参赤芍归川芎,归尾红花山楂泽,乌青木附香字含。延胡香附青皮地,活血化瘀心络通。 地榆散槐角丸 地榆散方用多验,地榆茜根黄芩连,槐角丸有地榆防,当归黄芩枳壳匡,山栀茯苓六味配,清热化湿凉血专。血热得凉自可止,擅治肠风及脱肛。 生姜甘草汤桑白皮汤 生姜甘草千金方,人参甘草大枣姜,桑白皮汤半夏苏,杏仁贝母芩连栀,补脾助肺生津液,虚寒肺痿服之康。清泄痰热病根除,痰热郁肺喘可治。黛蛤散加减泻白散 黛蛤青黛蛤壳配,清肝化痰功效倍,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咳逆痰粘胸胁胀,验方屡经临床推。参茯青陈五味入,加减泻白方名立。 平喘固本汤秦艽鳖甲散 平喘固本为验方,参味冬虫胡桃香,秦艽鳖甲治风劳,地骨柴胡及青蒿,磁坎苏款夏橘红,补肺纳肾化痰良。当归知母乌梅合,止嗽除蒸敛汗高。 越婢加半夏汤补天大造丸 越婢加夏金匮方,麻黄石膏配生姜,补天大造参芪山,术苓枣志杞龟版,半夏甘草大枣和,痰热郁肺表邪伤。地芍归鹿紫河车,培补阴阳莫大焉。射干麻黄汤己椒苈黄丸 仲景射干麻黄汤,细辛五味半生姜,己椒苈黄治饮方,腹满便秘尿少当,紫菀冬花大枣入,气逆痰鸣服之康。此因水聚肠间起,前后分消病自康。 香附旋覆花汤神术散 香附旋覆出条辨,覆花香附苏夏添,医学心悟神术散,苍术厚朴陈皮甘,

最全中医诊断学歌诀.

中医诊断学歌诀 绪论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内容,望闻问切与辩证,望诊观察四方面,全身局部舌排物。闻诊切记两方面,听声音和嗅气味,问诊症状及病史,脉诊按诊属切诊。 二、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 诊病要知三原理,司外揣内表知里,见微知著局把体,以常达变标衡异。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 诊断遵循三原则,整体观念要考虑,四诊合参免误诊,辨病辨证相结合。 四、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中医诊断发展史,重要医家医著寻,黄帝内经奠基础,伤寒杂病论六经。西晋王叔和脉经,最早脉学专著书。最早病历是诊籍,诸病源候论病源。世医得效方十怪,二十七脉出濒湖,张景岳编十问歌,脉诀汇辨六纲脉,诊家枢要元滑寿,宋代陈言创三因,卫气营血叶天士,三焦辨证吴鞠通。敖氏伤寒金镜录,最早舌诊专著书,彩图辨舌指南书,曹炳章著重要书。上篇诊法 四诊总括 四诊望闻问切明神色形态舌诊称 闻诊听声嗅气味问以言审切指凭 四诊合参查全面整体症状辨病情 第一章问诊 问诊总括 问诊一般内容多主症现病既往何 个人生活家族史重点景岳十问歌一、问诊的方法 问诊首先抓主诉,重视主症了一般,问诊直接问病人,语言通俗又易懂,避免主观和片面,防止暗示性套问,危重病人要细心,果断迅速快诊断。 二、问诊的一般内容 (―)问一般情况 一般情况问姓名性别婚否和年龄 民族职业和籍贯现住单位记录清(二)问主症和现病史 主症主要自觉症现病发展经过情 治疗效果和兼症辨证论治此为凭(三)问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既往病史诊可参家族患病查相传 个人嗜欲和习惯亦有影响问周全三、问现在症状 问诊现症是首件十问歌诀有贡献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倶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数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1.问寒热 (1)恶寒发热恶寒发热同时呈新病外感表证名寒重热轻属表寒伤风热轻而恶风表热热重恶寒轻 (2)但寒不热 但寒不热里寒证久病肢冷内损阳新病畏寒腹冷痛寒邪直中在胃肠(3)但热不寒 但热不寒里热证壮热邪实热蒸腾热有定时名潮热阴虚湿温热阳明长期微热自觉热郁热气虚或阴虚(4)寒热往来 寒热往来无规律胸胁苦满病少阳疟疾寒热定时发先后交替寒热强(二)问汗 汗为阳热蒸津缘寒热虚实问周全表虚伤风汗自出表实无汗感风寒自汗阳虚动尤甚盗汗阴虚潮热烦大汗不止绝汗居冷汗热汗亡阳阴病变转折出战汗冷汗阳气虚或惊壮热汗蒸里实热黄汗风湿热邪蒸头面汗出上焦热半身汗见中风瘫手足心汗阴虚证中焦湿热脾虚关下焦湿热蒸阴汗心脾心肾心胸汗(三)问疼痛 (1)问疼痛的性质 胀痛气滞刺痛瘀,重痛湿邪隐痛虚,灼痛火热冷痛寒,有形实邪绞痛寒,酸痛湿证腰膝肾,掣痛肝病窜气风,部位不同六经痛,胸痹真心痛多胸。虚证病久痛势轻,痛而喜按阵发松,实证痛短痛势剧,痛而拒按持续痛。(2)问疼痛的部位 1.头痛 头痛病在髄诸阳实痛暴急虚缓长风热面赤身恶热风寒怕风头项强气虚绵綿过劳甚血虚头晕面白苍前额阳明少阳侧巅顶厥阴后太阳头痛连齿少阴病牙为骨余病肾详2.胸痛 胸痛病证有多般胸痹憋闷痛引肩面青痛剧真心痛肺热热咳喘鼻煽潮热盗汗阴虚证痰湿胸闷喘多痰肺痈咳吐脓血臭气滯太息胀痛连刺痛血瘀有定处痞满不痛寒热兼3.问胁部 胁痛病犯肝胆经气胀火灼刺瘀成悬饮咳痛肋间满呕恶身黄湿热蒸往来寒热少阳证伤寒胸胁苦满疼4.胃脘痛 胃脘冷痛属于寒热痛口臭便结干血瘀刺痛胀气滯阴虚嘈杂五心烦5.腹痛 大腹总属脾胃乡小腹肠肾胞膀胱两胁少腹肝经过痛位不同知病方实证拒按痛急暴虚证喜按痛缓长得热痛减属寒痛痛而喜冷热为殃持续阵发胀吐闭肠闭肠结气不通全腹压痛反跳痛脏器穿孔或热毒

中医诊断学歌诀

中医诊断学 绪论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内容,望闻问切与辩证,望诊观察四方面,全身局部舌排物。闻诊切记两方面,听声音和嗅气味,问诊症状及病史,脉诊按诊属切诊。 二、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 诊病要知三原理,司外揣内表知里,见微知著局把体,以常达变标衡异。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 诊断遵循三原则,整体观念要考虑,四诊合参免误诊,辨病辨证相结合。 四、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中医诊断发展史,重要医家医著寻,黄帝内经奠基础,伤寒杂病论六经。西晋王叔和脉经,最早脉学专著书。最早病历是诊籍,诸病源候论病源。世医得效方十怪,二十七脉出濒湖,张景岳编十问歌,脉诀汇辨六纲脉,诊家枢要元滑寿,宋代陈言创三因,卫气营血叶天士,三焦辨证吴鞠通。敖氏伤寒金镜录,最早舌诊专著书,彩图辨舌指南书,曹炳章著重要书。上篇诊法四诊总括 四诊望闻问切明神色形态舌诊称闻诊听声嗅气味问以言审切指凭四诊合参查全面整体症状辨病情第一章问诊问诊总括 问诊一般内容多主症现病既往何个人生活家族史重点景岳十问歌 一、问诊的方法 问诊首先抓主诉,重视主症了一般,问诊直接问病人,语言通俗又易懂,避免主观和片面,防止暗示性套问,危重病人要细心,果断迅速快诊断。 二、问诊的一般内容 (―)问一般情况 一般情况问姓名性别婚否和年龄民族职业和籍贯现住单位记录清(二)问主症和现病史主症主要自觉症现病发展经过情治疗效果和兼症辨证论治此为凭(三)问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既往病史诊可参家族患病查相传个人嗜欲和习惯亦有影响问周全 三、问现在症状 问诊现症是首件十问歌诀有贡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倶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数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一)问寒热 (1)恶寒发热恶寒发热同时呈新病外感表证名寒重热轻属表寒伤风热轻而恶风表热热重恶寒轻 (2)但寒不热但寒不热里寒证久病肢冷内损阳新病畏寒腹冷痛寒邪直中在胃肠 (3)但热不寒但热不寒里热证壮热邪实热蒸腾热有定时名潮热阴虚湿温热阳明长期微热自觉热郁热气虚或阴虚 (4)寒热往来寒热往来无规律胸胁苦满病少阳疟疾寒热定时发先后交替寒热强 (二)问汗 汗为阳热蒸津缘寒热虚实问周全表虚伤风汗自出表实无汗感风寒自汗阳虚动尤甚盗汗阴虚潮热烦大汗不止绝汗居冷汗热汗亡阳阴病变转折出战汗冷汗阳气虚或惊壮热汗蒸里实热黄汗风湿热邪蒸头面汗出上焦热半身汗见中风瘫手足心汗阴虚证中焦湿热脾虚关下焦湿热蒸阴汗心脾心肾心胸汗 (三)问疼痛 (1)问疼痛的性质

2019最全中医诊断学歌诀百度文库

最全中医诊断学歌诀百度文库(4/13)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内容,望闻问切与辩证,望诊观察四方面,全身局部舌排物。闻诊切记两方面,听声音和嗅气味,问诊症状及病史,脉诊按诊属切诊。 二、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 诊病要知三原理,司外揣内表知里,见微知著局把体,以常达变标衡异。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 诊断遵循三原则,整体观念要考虑,四诊合参免误诊,辨病辨证相结合。 四、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中医诊断发展史,重要医家医著寻,黄帝内经奠基础,伤寒杂病论六经。西晋王叔和脉经,最早脉学专著书。最早病历是诊籍,诸病源候论病源。世医得效方十怪,二十七脉出濒湖,张景岳编十问歌,脉诀汇辨六纲脉,诊家枢要元滑寿,宋代陈言创三因,卫气营血叶天士,三焦辨证吴鞠通。敖氏伤寒金镜录,最早舌诊专著书,彩图辨舌指南书,曹炳章著重要书。 上篇诊法四诊总括 四诊望闻问切明神色形态舌诊称闻诊听声嗅气味问以言审切指凭四诊合参查全面整体症状辨病情 第一章问诊问诊总括 问诊一般内容多主症现病既往何个人生活家族史重点景岳十问歌 一、问诊的方法 问诊首先抓主诉,重视主症了一般,问诊直接问病人,语言通俗又易懂,避免主观和片面,防止暗示性套问,危重病人要细心,果断迅速快诊断。 二、问诊的一般内容(―)问一般情况 一般情况问姓名性别婚否和年龄民族职业和籍贯现住单位记录清 (二)问主症和现病史 主症主要自觉症现病发展经过情治疗效果和兼症辨证论治此为凭 (三)问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既往病史诊可参家族患病查相传个人嗜欲和习惯亦有影响问周全 三、问现在症状 问诊现症是首件十问歌诀有贡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倶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数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1.问寒热 (1)恶寒发热 恶寒发热同时呈新病外感表证名寒重热轻属表寒伤风热轻而恶风表热热重恶寒轻 (2)但寒不热 但寒不热里寒证久病肢冷内损阳新病畏寒腹冷痛寒邪直中在胃肠 (3)但热不寒 但热不寒里热证壮热邪实热蒸腾热有定时名潮热阴虚湿温热阳明长期微热自觉热郁热气虚或阴虚 (4)寒热往来 寒热往来无规律胸胁苦满病少阳疟疾寒热定时发先后交替寒热强 (二)问汗 汗为阳热蒸津缘寒热虚实问周全表虚伤风汗自出表实无汗感风寒自汗阳虚动尤甚盗汗阴虚潮热烦大汗不止绝汗居冷汗热汗亡阳阴病变转折出战汗冷汗阳气虚或惊壮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