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_必修_信息技术基础教案_粤教版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广东教育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1、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有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师:(课件演示)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师:老师讲课中传授的信息能增长同学们的知识,广播传出的音乐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下课的铃声能给大家带来兴奋。还有很多的信息,他们的存在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作用呢?

生:(齐)信息的存在有一定的价值性。

师:(课件演示)

2.信息的价值性。

⑴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⑵信息可以增值;

⑶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

生1:(疑问)信息可以增值,怎么理解呢?

生2:(回答)人们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重组、分析等方式处理,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原有信息增值。

师:商场上某种产品供不应求,而厂家知道信息后他们会大量生产该产品,说明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师:台风“维达”给我们带来的伤痕依然存在,有关台风“维达”的天气预报当时对我们十分有用,但是现在对我们还有用吗?

生:(讨论)信息的价值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就如:今天来讲,神六的圆满成功远比神一给我们带来的兴奋多。今天的报纸总比昨日的报纸好卖,……

生:(疑问)书本中的科学知识会随时间的流失而变得贬值吗?

师:如果是理论知识几乎不会贬值,但如果是技术知识同样会随时间而变化,但所花的时间会比一般的信息长很多。

师:(课件演示)

3.信息的时效性

(1)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

(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

师:(补充)因为信息如果不被人们利用就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那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信息的时效性是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

师:老师讲课的声音只是一位同学听到吗?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只会被一位观众知道吗?

生:(齐)不是。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周围还有那些信息是能够被大家所共同知道的?

生:(讨论)每位同学的相貌、教学楼的形状、树叶的颜色、汽车的形状、……

看来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共享的,除非它不为人所知。

师:(课件演示)

4.信息可以共享

⑴信息资源共享。

⑵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

⑶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

思考:

1、师:同学们对以上的信息形态分析得很透切、独特。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信息除了上面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特征?

(传输性、无色无味、概括性、可以识别、再生等)

2、信息的众多特征中,相对于物质能源,哪些是信息独有的?(共享性)

实践题:

课本第5页,作完后把答案上交到教师机:网上邻居——>teacher——>所在班级文件夹。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讨论活动,教师引导来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主动,课堂气氛较好。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实践题巩固这节课所学过的知识点。因为这是第一堂课,所以是很关键的一节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使到一个促进的作用。

1.2信息技术及其影响

一、教学目标分析:

“信息与信息技术”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第一章内容。作为本书的第一章,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信息和信息技术做进一步的提高,目的是使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信息和信息技术,并形成整体认识,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列举出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能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能够说出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能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能够体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体验信息技术发展的变化,认识到信息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主要包括两大块:1、丰富多彩的信息和信息的一般特征,前者是铺垫性内容,与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简单易懂,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后者是重点内容,理论性较强,是教学的难点;2、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主要是描述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则从信息文化的角度来描述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和人性化,将技术的发展寓于信息文化的发展之中;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都会给人们带来负面的影响。这一块的内容都是教学重点,后两者的内容也是本章的难点。

三、学生学习状态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已经比较强。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是比较成熟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也是比较活跃,能够和同学一起来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交流。他们有着广阔的视野、强烈的使命感,关注信息技术在生活及其周边的影响。

四、教学重点:

1、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2、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3、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五、教学难点:

1、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七、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提问法、引导法,师生一起小结等等。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信息的四个特征?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信息技术及其影响”这一节。首先,请大家阅读本节开头的一则新闻:

问题:上面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信息及其信息技术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教师活动: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

信息技术: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为信息技术。可以说有了人类就有了信息技术,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了五次的信息技术革命:教师活动:给学生3分钟看书第6页,要求尽可能记住“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语言的使用

第二次:文字的创造

第三次:印刷术的发明

第四次: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

第五次: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只选择两点来讲解,其余的在下节课通过因特网、学生间互助、探究来学习)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教师活动: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实际上是从操作系统这个成面上来讲的。讲解DOS和WINDOWS 的区别。(简单介绍)

DOS:

DOS实际上是DiskOperationSystem(磁盘操作系统)的简称。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基于磁盘管理的操作系统。它是命令行形式的,靠输入命令来进行人机对话,并通过命令的形式把指令传给计算机,让计算机实现操作的。因此,作为用户的我们要记忆大量繁锁的命令,那样才能用好计算机。

WINDOWS:用的是GUI——鼠标/图形用户界面

人机交互图形化用户界面设计,以可视化的图形方式来呈现交互。

举例子:查看文件,复制文件,删除文件

(1)WINDOWS如何实现(学生演示)

(2)DOS下如何实现(教师演示)

通过讲解、分析,让学生逐步感受到从DOS到WINDOWS是越来越好的人机界面。

①虚拟现实技术

应用:建筑领域、外科医生、军事领域

②语音技术

语音识别技术,语音合成技术

应用:语音输入法、无人值守电话服务、专用语音直接翻译机。

③智能代理技术

OFFICE助手

可通过网络进一步了解相关概念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壁纸、个性化签名(QQ)、个性化铃声

认真看书上第九页资料

3、越来越高的性价比

教师活动:请同学注意观察教材第九页的表。

学生活动:认真看书上的表

教师活动:从本张表你看出了什么问题?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师生小结:

年份越来越来大,性能越来越来好,价格越来越来低。

三、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辩论:信息技术的利与弊

解释三种观点:

(1)做作业时,我从网上拷贝别人文章,不就是自己的了吗?

(2)上网就是聊天、灌水,还能做些什么?

(3)在网上,谁也不会知道我是谁?我说什么或做什么都无关紧要。

实践:

利用因特网,查找有关“虚拟现实技术”、“语音技术”、“智能代理技术”等的相关资料,下节课提问。

教学反思:

1、教材所涉及面广,内容多,如果不进行取舍,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老师滔滔不绝,学生不知所云。因此,精心的备课,有目的的取舍。对老师而言,不会疲惫于没完没了的讲解,学生也

不会有那么大的压力,这是两全其美的事情,何乐而不为?例如,在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时,我只讲了“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和“性价比”,而其它的则要求学生在下节通过因特网来辅助完成。

2、如何将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在讲到“如何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这一内容,我将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以辩论的形式,分别列举信息技术(网络,电视)的优,缺点,学生能将大部分的优,缺点叙述出来,但本节课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明辨是非,真正合理使用信息资源。这还需要从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对学生加以正确指导。

2.1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掌握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存储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讲述亲历,共同体验信息获取的过程、经历、经验,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作一定的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用切合实际的亲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获取信息的相关内容,并教育学生信息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要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到”。

二、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的第二章第一节内容,是整本书的基础理论知识部分,为以后更好的学习本册书奠定基础。本节内容的重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灵活掌握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并熟练地应用于日常生活学习当中。计划授课课时为1学时。

三、学生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大多数在上初中的时候已经学过《信息技术基础》,并且很多同学家里也都有电脑,对于计算机的基本功能操作的水平还是可以的。并且本书的第一章已经介绍过了关于信息的相关知识,为本章节的学习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加上同学们对本章节内容又十分感兴趣,基础知识掌握的也很扎实,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按照计划进行。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学重点:

信息获取过程的分析和确定信息获取方案

六、教学难点:

同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复习:

1、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2、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人性化、大众化)

导入新课

一、从书中小故事引入,如何有效的获取信息。

二、从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分析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P18

1、郊游—→需要获取周日郊区的天气信息(定位信息需求)

2、比较各种获取天气信息的渠道(电视、报纸、电话、网络等)—→选择121信息台(选择信息来源)

3、拨打121电话查询第二天的天气(确定信息获取方法获取信息)

4、评价信息的过程。

三、剖析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

①定位信息需求(准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的时间范围

信息的地域范围

信息的内容范围

即:获取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什么样的信息

②选择信息来源P15表

文献型信息源

口头型信息源

电子型信息源

实物型信息源

比较各种信息来源的类型,例子,优缺点。对信息来源进一步细分。

③确定信息获取方法

信息来源不同,获取的方法也不同

问题的现场调查可以采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

去图书馆借书可以利用图书分类查找,卡片式的检索方法查找,计算机检索……

④评价信息

评价的依据:信息的数量和质量、适用性、载体形式、可信度、时效性等。不成功:调整过程重新获取信息。

实践:

1、分析一个比较复杂的例子P14获取奥运知识信息的各个环节。

2、检查上节课留下的问题:有关“虚拟现实技术”、“语音技术”、“智能代理技术”等的相关资料。

综合实践:

实践1:以“我要自己装电脑”作为范例,描述整个信息获取的过程。

获取不超过5000元个人电脑的配置信息

围绕信息获取过程,从各个环节的具体要素分析入手,呈现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示意图。

实践2:国庆长假快到了,大家可能有机会外出旅游了。请根据兴趣,完成一个5~7天的“国庆外出旅行计划”的设计。

请做出一个详尽的计划,包括整条线路的时间、地点、住宿、花费,并说明这个计划的设计理由及旅游将达到的效果。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给学生布置了综合实践任务,有两个选择,一是制定旅游计划书,二是配置电脑,大部分同学选择前一个内容,能根据获取信息一般方法的四个步骤做出计划,部分同学没

有按要求做出来,原因是没有积极性,或是异想天开,不符合实际,希望在上机时能根据自己的计划书,找到相关内容。

2.2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

一、教材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在信息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高效地获取有用的信息来支撑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是新世纪青少年学生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之一。而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从网络上快速高效地获取信息越来越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娱乐必备的技能之一。

本节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使其成为每位学生在信息社会必须掌握的生存技能,并为学生学会有效组织和处理信息奠定基础,是学生继续学习和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

本节强调通过体验和感悟网络信息活动中的操作与应用,培养学生掌握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过程和方法,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提供服务。

另外,本节还注意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与他人合作意识,也为必修模块的其他章节和各选修模块开展多元化交流与合作奠定基础。

2、本节主要内容介绍

本节设置了两方面的内容:

常用网络信息搜索的方法。

利用搜索引擎获取网络信息检索的策略与技巧。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掌握搜索引擎的目录类搜索、全文搜索。搜索引擎的出现和应用,使得在网络中高效地获取信息成为可能,其搜索技巧的娴熟运用可以极大地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

★教学难点:

掌握关键词搜索的技巧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使用网络搜索信息的感性经验,老师要结合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加以归纳提升,使学生形成多网络信息搜索的理性认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自己利用网络搜索信息的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网络信息搜索水平。但是学生之间的差异比较大,老师要注意营造交流学习的氛围。

三、教学策略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以任务驱动,小组合作交流探究为主要活动方式,在分组过程中强调优势互补的合作方式。由于目前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融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完成本节的活动任务,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有意识地实行强弱结合的分组方式,帮助每一位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从而得到均衡的发展,这方面的操作技能不再成为今后学习和进步的障碍。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常用信息搜索方法——使用搜索引擎,掌握搜索引擎的定义和分类,并使其在参与抢答比赛的过程中去体会和总结利用搜索引擎获取网络信息检索的策略与技巧。

四、教学过程

提问:获取信息的一般方法?(四个阶段)

简单介绍搜索引擎的产生和发展

●学一学:什么是搜索引擎?有哪些分类?

1、全文搜索引擎又成为“关键字查询”

原理及方法:

代表性的网站:百度;

Google;

举例:查找滁州市乌衣中学

2、目录索引类搜索引擎

原理及方法:

代表性的网站:搜狐;

新浪;

网易;

雅虎https://www.360docs.net/doc/8816062869.html,/

举例:查找滁州市乌衣中学

总结:两种搜索引擎类型比较及趋势

趋势:现在许多搜索引擎朝着两者兼顾的方向发展。

实践:P24任务

●赛一赛:比赛规则

老师读完题目后,小组成员分别利用不同的网络信息搜索方法查询问题答案,先查到的,高声喊出自己的组别并举手示意,经老师同意后汇报自己的查询结果。

答对者,给所在小组加十分,抢答答错者(包括抢答不遵守规则者)扣十分,其他小组继续抢答。整个比赛结束时得分最高组为优胜组。

老师事先选好能充分体现搜索引擎使用策略与技巧的题目。

●想一想:小组成员之间交流比赛过程中自己利用网络搜索信息的体会,想一想如何才能使用搜索引擎准确快速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并推举小组代表总结发言。

师生共同总结出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

1、关键词的选择最重要。(用好逻辑符号and or not)

与或非

and or not

+| -

以GOOGLE为例:

①不用“+”,只用空格

②用“-”表示“非”

③OR用大写

2、强制搜索的方法——加英文双引号

查找名言警句或专有名词比较有效

3、多个关键词中间用空格

4、不要局限于一个搜索引擎。

实践:P27任务

●练一练:

内容:

请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网络信息搜索策略与技巧查查有关中秋节的来历、中秋传说、中秋习俗、中秋节诗词等相关内容。

方式:

小组活动:给每个小组发一份卷子,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问卷信息查询,推举小组代表对相应的中秋专题内容向全班同学做总体介绍。

设计意图:

出一些要利用搜索才能找到答案的题目,发给学生做。检查学生完成的情况。答对了就表明掌握了,所用时间长短只是熟练与否的问题。主要是考察他们对搜索技巧的掌握。让每个小组汇报一下他们搜索的东西。使全班都对中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总结与评价:

■教学反思:

采取这种主题活动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要想组织好一堂课,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把活动安排得更细致,并要考虑周全。最重要的是要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这就需要教师有非常好的引导,并在过程中给予学生帮助与指导。要有随机应变、驾驭课堂的能力,能调动气氛。当要各小组讨论时,要能及时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巡视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肯定与表扬,进而带动整个课堂的气氛。课堂设定的评价机制要明确,活动要达成的目标要明确。

附:赛一赛题目:

1、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____一书中。

2、<<西游记>>中的火焰山是今天的:

3.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校的爱心组织和环保组织向全国中小学和高校发出倡议:将4月_日定为“中国校园环保日”。(提示:填写2个阿拉伯数字)

4、世界最重要的IT高科技产业基地硅谷位于美国的哪个州?

5.发芽的土豆中含有一种毒素,如果摄入过多,可因呼吸麻痹而导致死亡。这种毒素是什么?

6、世界科幻小说之父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

7、金庸的籍贯是:浙江海宁

8、世界第一枚邮票出现在:英国

9. IBM是当前世界当之无愧的电脑巨人,但IBM的前身______ 公司,却是生产销售专用于统计的计算制表打孔机的小公司。(提示:填写3个大写英文字母)

10、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_。

附:练一练题目:

1、与中国人在中秋节的时候吃月饼不同,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称为“__________”。

2、山东_________(城市名)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

3、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_________,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记载。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出自__________的《__________》

5、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6、水里一个月亮,天上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____________。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_________,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2.3 信息的鉴别与评价

2.4综合活动:设计一个旅行计划

第三章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上)

汉字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汉字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

2、了解汉字编码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理解汉字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能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总结需要利用文字处理技术解决的问题,并对自己所获取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进行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体验文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意义,让学生能体会信息是一项重要的资源,在现代信息社会里,信息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激发学生搜集信息、利用信息的愿望。

二、教学要点:

1、体验文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意义

2、了解文字在计算机中的编码方式

三、教学组织:

本课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针对这种情况,采取让学生自学并书写自修笔记的方式做课前准备,在自修笔记中学生会摘录下课文的知识点、上网下载有关的内容和自己的体验和感想等等。课堂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讨论问题,学生都能很好的完成,因此课堂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四、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忆上节课所学到的知识,举生活的实例,激发学生思考到底什么是汉字呢?汉字的来源如何呢?

一、体验文字处理技术

1、文字是人类为了更加流畅地表述意义、传递经验而发明的工具。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

阅读资料:P40页

资料一:汉字的造字法有四种:

象形:用一个图画来表示有形可见的事物,如“日”、“月” ;

指事:借助抽象符号来表示一些较抽象的概念如:本、末。

会意:用几个象形字拼成一个字。

形声:字的一部分是“形旁”表示字义,一部分是“声旁”表示读音,如:“鸽”是“鸟”形“合”声,“河”是“水”形“可”声。

资料二、书法是一种凝结了我国民族文化精髓的特殊的艺术形式。

例:中国美术家徐冰发明了方块英文

资料三: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发展简史

2、东巴文字:

⑴东巴象形文字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为数不多的古象形文字之一,并且是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古象形文字,是文字史上的活化。

⑵东巴象形文字在工艺美术设计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在古代,东巴象形文字作为纳西族东巴文化的载体,其使用方式一直沿袭用竹签进行手工绘画的方式;

电子东巴

实践:搜索,下载,安装电子东巴软件,并尝试使用该软件。

3、处理文字的技术:手写、刻字、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机械式打字机和计算机。

二、汉字编码

目前计算机上使用的汉字编号主要有三种:

1、用于汉字输入的编码输入码(外码):

计算机上输入汉字的方法有多种,有键盘编码输入,语音输入法,手写输入法,扫描识别输入,最常用的是键盘编码输入。

汉字输入码是指直接从键盘输入的各种汉字输入方法的编码,属于外码。如智能ABC、五笔等。

2、用于储存汉字的编码机内码(内码):

计算机系统内部进行存储、加工处理、传输而统一使用的代码。如国标码(GB)、BIG5码。

3、用于输出汉字的编码输出码(字型码):

在屏幕上显示或在打印机上打印出来的点阵存储信息,由汉字的字模信息所组成。(有16X16、24X24、32X32、48X48、64X64点阵)

资料P56页:汉字输入码的编码方式:音码、形码和混合码三大类

三、汉字的处理过程

汉字的处理过程:键盘输入(输入码)——编码转换(机内码)——编辑与输出(字型码)

造字方法:“开始”—“附件”—“TrueType 程序造”—“选择工具栏中的各种工具写字”。

小结

我们了解了汉字的来源和意义,知道汉字的编码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汉字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工作有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对于汉字,如何通过多种渠道来利用它呢?在信息时代如何利用合理的工具合理、合法地开展交流,这些信息素养正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程要学习和提高的。

实践

请使用合适的关键词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填写表4-1和4-2

教学反思

我在上课时只出示了汉字变化的一些图片,没有较好地表达出过程,结果学生的理解很杂乱,只不过是了解了许多实事,而没能将这些事实进行进一步的思维概括。网上的资料大多数是针对于语文方面的,有些资料还很专业,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由于学生阅读这些资料后,往往只能达到领会水平,要想把思维提升一个层次,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并引发矛盾或认知冲突,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朝着更高水平展开。由于课堂上的交流使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可以激发他们课后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附参考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8816062869.html,/experience/hanzi/chhanzi.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8816062869.html,/wxch/

https://www.360docs.net/doc/8816062869.html,/

3.1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字处理软件的基本特征

2、文本信息的结构化和形象化

过程与方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充分的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学内容要够丰富。

二、教学要点:

本课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针对这种情况,采取让学生自学并书写自修笔记的方式做课前准备,在自修笔记中学生会摘录下课文的知识点、自己的体验和感想等等。

三、教学组织: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内容生动有趣,让学生有兴趣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一边思考一边寻求解答。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重点难点: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字处理软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文字是信息处理不可缺少的元素,要学会各种文字处理,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字处理软件既是一种信息加工工具,也是一种信息表达工具;文字是很好的信息表达方式,但在特定的场合,可以借助结构化和形象化的方式表达;结构化和形象化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有流程图、结构图、表格、项目、图形等。

一、字处理软件的基本特征

1、图形用户界面(GUI) :简单易学

①功能菜单置于程序窗口的顶部,用户可以方便从菜单中选择菜单。

②使用滚动条可方便用户在文本窗口中浏览。

③在选定一个对象之前,必须操作“选择对象——操作对象”这个方式

④软件将操作的结果直接显示出来

特点:直观、简洁、交互性强的友好界面,易于学习和掌握

2、功能丰富:个性选择

①即使像“录制新宏”等很少被用到的功能,软件中也要加入它们,因为只要有人需要,就可以随时使用这些功能。这给软件带来适应性。

②对于用户来说,只要能满足自己工作中的需要,并不需要熟练掌握某个软件的所有功能。

③在学习使用软件过程中,要注意掌握好最基本的技能,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扩充。

④即使用户不掌握某个软件,他可以借助“帮助”命令进行学习。

3、变化迅速:易于迁移

如:

Word97 → Word2000→Word2003;

Wps教师版→Wps专业版→Wps学生版

FrontPage97→FrontPage2000→Dreamweaver4.0

所谓文字处理就是进行文字类稿件的输入、编辑、排版和发布。

二、利用字处理软件加工信息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当中经常使用字处理软件加工处理各种文本信息。不同文本的表现形式有不同的加工表达特点,所以,我们必须根据信息的特点,选取适合的

文本加工工具来处理文本信息。目前,我们经常使用的字处理软件有:WPS,Word,记事本,写字板等。

文字处理特别适用于一般办公人员的应用需求,它具有文字输入、编辑、排版和打印等基本功能,如果需要,您还可以在文档中加入动画、声音或电影。

字处理软件的一般操作:撤销、重复、新建、打开、关闭、保存、文字的剪切、复制和粘贴、设置字型、字号、设置背景、插入图片、图片环绕、艺术字等等)

三、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字处理软件

排版工具:记事本、写字板、word、wps(金山公司)

文稿演示工具:powerpoint

网页工具:frontpage、dreamweaver

排版的一般要求:

区域划分清晰,版式美观,易于理解

内容表现形式多样、合理

布局平衡合理,易于观看和检索

页面风格与主题相符,形式新颖

背景能很好地衬托出主题

图片、图片使用合理,能提高访问者兴趣并有助于理解相关文本

实践:

电子小报的分析与制作“菁菁校园”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实践内容是一个比较简单的电子小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比较高。在这份小报中有一个效果是实现Word中的图文环绕,我让学生自己探索图文环绕方式,只要达到预期效果就可以,大部分同学都能完成要求。

另外,从这节课开始我没有采用网上提交作业的方法,而是采用了比较传统的方法,我让学生在完成任务后举手示意,这样的效果反而比较好,一来同学之间有了竞争意识,谁快谁好一目了然,另外也避免了网络提交作业时,有同学复制别人作业的坏处,今后类似的作业提交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3.2 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信息的表格化、掌握表格数据的处理

2、选择恰当的软件加工表格信息(这里使用Excel2003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如何在教材现有的知识层次之外发掘新的知识点,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寻找新旧知识的关联点,对有兴趣进一步学习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多分析和思考。

二、教学要点:

本课教学内容理论性与实践相结合,并且实践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环节。有一句名言:“没有实践就没有真知”。因此,实践是学好表格数据处理乃至整个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途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应采取少讲多练的教学方法,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根据教材中所提供的数据制作,分小组探究学习,并完成任务。

三、教学组织:

组织选择合适的软件(Excel2000)加工表格信息,借助表格对数据进行计算、排序、筛选、汇总;掌握数据的计算、数据的筛选、数据的排序、数据的分类汇总和建立数据透视表。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概念:(略讲)

单元格:单元格是表格中行与列的交叉部分,它是组成表格的最小单位,单个数据的输入和修改都是在单元格中进行的。

工作表:工作表是一个由若干行和列组成的表格,一行和一列的交叉部分称为单元格。一般而言,数据处理都是在单元格内进行的。电子表格常常处理成批的数据,它一般包含大量的单元格,最多为65536(256)=16777216个单元格。

工作簿:工作簿一般由若干个工作表组成,并以文件形式存放在磁盘上。所以,工作簿是面向用户操作的一个概念,而文件则是面向计算机系统的一个概念。

二、处理电子表格(讲授知识点)

A、表格单元格的地址(这里只讲解相对地址)

B、数据的计算:让学生学会日常应中的求和公式sum(summber1:summber2)、平均数公式(average(summber1:summber2)、最大值max(summber1:summber2)、最小值

min(summber1:summber2)。学生通过回忆、讨论并完成利用公式计算和自动计算完成表格《各门市一周内各品牌杀毒软件的销售数据》和自已设计一个自己班里的成绩表进行计算。

C、数据的筛选:学生对表格中的某一特定数据所蕴含的信息进行筛选处理。(简单通俗来说就是从表格中选中符合某个特定条件的数据来)

D、数据的排序:对表格进行一般排序或进行自定义排序:有时候我们可能对数据进行排序,如对学生的成绩排名顺序来进行排序,那么如何对数据进行排序呢?学生完成一般排序和自定义排序的学习。

E、数据的分类汇总:有了排序的结果,我们可以对数据进行分类汇总(也就是说先进行排序,然后再汇总)。

F、数据透视表:数据透视表是一种对大量数据进行快速汇总和建立交叉列表的交互式表格。她可以转换行和列以查看源数据的不同汇总结果,可以根据需要显示指定区域内的数据,还具备查询应用的功能等。要求学生尝试对杀毒软件销售情况数据表的透视表的操作过程。

教师活动:通过课本的实例介绍,一边讲解以上概念,一边演示操作过程。

任务:根据教材中所提供的数据制作,分小组探究学习。

总结与归纳:

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归纳制作步骤和使用场合。

实践:

在Excel里,利用公式计算、排序、筛选、汇总题(根据要求完成下面两题)

1、下面是某班的部分同学成绩表,根据下面要求完成。

X X班学习成绩表

要求:

(1)、利用公式计算出每学科的最高分、最低分。

(2)、利用公式计算出每位同学的总分、平均分。

(3)、按总分从高分至低分进排序。

2、下面是某总公司的各分公司,各分公司在几周内销售各种产品如下表(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XX总公司的各分公司销售产品情况统计表

要求:

(1)、利用公式计算出每个公司的总价

(2)、按照总价为关键字,按从高到低进行排序。

(3)、分别按照周次、品牌进行汇总。

小结:

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以前接触过EXCEL,而且在我反复演示后,模仿能力比较强,大多数同学能基本完成我所布置的六个任务。但可能有的同学只是“依葫芦画瓢”,如果要其独立完成的话可能还是存在某些困难,所以我在讲解时尽量结合例子,讲解其中的内涵,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怎么做最简单。

3.2 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利用表格处理数据,并结合图形化表示,提示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2、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挖掘表格数据所蕴含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

结合学生身边的事例讲解,一方面激发学习的兴趣,另外一方面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技能,并能在学习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更好地利用网络为我们的学习服务。

二、教学重点:

本课教学内容重点是表格数据的图形化,学生学会用图表这一工具来形象地显示数据;掌握图表的制作方法;培养学生制作图表要多元化。

三、教学难点:

几种常用图形的适用范围

四、教学组织:

及时解决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并与学生交流与总结在实践过程中得到的经验。

五、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量化,由于客观世界的丰富性和多元性,数据所包含的信息也是多义的。就像一个公司或一个单位,在年终时,各个部门都会了解本年度本部门年终所花的资金,公司或单位的会计就要按照各个部门制作出不同的图表。所以说,对数据的加工总是带有一定的选择性。我们本节课就要学会根据需求不同制作不同的图表。

二、表格数据的图形化

表格数据的图形化表示实质就是表格内要素关系(通常是数量或比率与类别、地点、时间等要素的关系)的图形化展开,它反映了数据之间的直观比较,增强了数据的可读性,从而使我们更容易发现和理解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1、柱形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体现不同项目数据之间的比较。

任务:根据光盘“杀毒软件调查”表,请同学说说反映各种品牌的销售业所占的份额,适合用柱形表示吗?为什么?

小结:强调数量的差异,通常用来比较一段时间中两个或多个项目的相对尺寸。例如:不同产品季度或年销售量对比,在几个项目中不同部门的经费分配情况,每年各类资料的数目等。

2、饼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任务:根据光盘“杀毒软件调查”表,请同学说说用饼图表示各品牌软件的单价,合适吗?为什么?

小结:饼图能清楚明了地表达了一个数据列的情况,在实际工作中用得比较多。例如:表示不同产品的销售量占总销售量的百分比,各单位的经费占总经费的比例,收集的藏书中每一类占多少等。

3、根据光盘“杀毒软件调查”表,折线图多用来反映事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可以清楚地表现出事物发展趋势,从而帮助我们做出推论。

任务:请同学说说用折线图反映各门市的杀毒软件销售数量,合适吗?为什么?

小结:如果要表示数据在一段时间内是呈增长趋势的,另一段时间内处于下降趋势,我们可以通过折线图来表示。

4、除了详细分析这三种图表外,要强调制作图表是根据不同的需求制作不同的图表的,有时一组数据,可以用多种图表来表现,还可以制作出线形图和面积图等。

三、作业:

1、上网调查题:(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两题)

要求:

(1)、模仿上表在电子表格中制作,工作表名为“上网内容的调查”

(2)、根据上表建立柱形图

(3)、设图表标题为“上网内容的调查”

在另一个工表里完成,上网对学生的影响

要求:根据上表,建立折线图,并完成下表。(在另一个工作里完成,工作表的名称为:“上网的影响”

3.2 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三)

一、教学目标:

学会从不同角度挖掘表格数据所蕴含的信息

二、教学重点:

表格数据加工的多元性

三、教学难点:

如何从不同角度对表格数据进行分析和加工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量化,这个客观世界是丰富的、多元的,因此数据所包含的信息也是多义的。

某企业有股东5人,员工100人,1990~1992年的3年间,该企业的收益情况如表4-9,要求根据表中的数据绘制成图。

观察上表的数据,总体看来每年股东红利不断增加:1990年到1991年增加了2.5万元,1991年到1992年也增加了2.5万元;工资总额也在不断增长:1990年到1991年增长了2.5万元, 1991年到1992年增长了2.5万元。但是用“股东红利/5”得出数据分别是1、1.5、2,用工资总额/100得出的数据分别是0.1万元、0.125万元、0.15万元。1万元与0.1万元比较相差9000元,1.5万元与0.125万元相差1.375万元,2万元与0.15万元相差1.85万元。股东与员工的工资增长形成一个很大的差距。

1.站在企业主管的角度考虑

从右图得知:股东和员工双方共同发展,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是企业主管最愿意看到的局面。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案全集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案全集(必修)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高一信息技术基础(必修)上_教案_广教版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1.1信息及其特征 教学目标 熟悉理解信息的基本含义,信息特征的描述和信息的应用。 教学任务 ①信息及其特点②信息的基本特征③思考与练习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把握了解信息含义和特征。 教学方法 讲解、阅读、搜集整理、观看录像、探究、讨论等 讲授课时: 总第 2课 教学引入 今天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谁掌握了信息技术,谁就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着相当大的优势。任务一:信息及其特点 案例呈现:北京申奥成功,P2 我们处在信息社会,可以通过种种方法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 传播信息的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等。 1、什么是信息?P3 阅读几个专家的定义,自己思考并到图书馆或网上找答案。 2、三个典型例子(阅读并填报)P4 1)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2)看云识天气;3)利用网络传新闻; 3、信息的传播过程 P4 信息发出方->用何载体->以何途径->信息接收方->接收效果及作用 (信息源)(信息传递)(信息归宿) 从信息发出方看信息-- 从信息接收方看信息-- 任务二:信息的基本特征 1、通过5个案例探讨信息的特征?P5 1)用电视看奥运节目; --信息的传递; 2)分享销售的经验与技巧; --信息的共享; 3)啤酒与尿布(经济); --信息是可处理的,可运用的; 4)象棋比赛(生活); --信息的时效性; 5)赤壁之战(战争); --信息的真伪; 2、信息的特征 传递性;共享性;依附性和可处理性;价值相对性;时效性;真伪性; 3、信息特征的探究思考参考题:P6 提问方式进行; 4、观看录像片段,对信息及其特征增强感性认识; 练习与思考 1、信息的实例 2、举一些身边的、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人们是如何利用信息为生活、生产服务的 1.2信息技术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过程,感受信息技术应用及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教学任务:

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

信息技术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1.1 信息及其特征 信息无处不在 1.物质、能源和信息(information)是人类社会的三大要素。P2 2.相同的信息,可以用多种不同的载体来表示和传播。不存在没有载体的信息。P3 信息的五个特征 1.信息的表示、传播、储存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载体就是承载信息的事物。P3 2.信息是可以加工和处理的。信息也可以从一种形态转换成另一种形态。P3 3.信息可以脱离它所反映的事物被存储和保留和传播。 P3 4.信息是可以传递和共享的。信息可以被重复使用而不会像物质和能源那样产生损耗。P3 5.信息具有时效性。P3 1.2 信息的编码 1.信息的代码:把用来表示信息的符号组合叫做信息的代码。 2.计算机只能识别和处理由“0”、“1”两个符号组成的数字代码。或称计算机只能识别机器语言。 3.?诺依曼经典性建议:数据和程序都应采用二进制代码表示。 4.基本单位:字节,Byte简写“B”;最小单位:位,bit简写“b”。 5.1B=8b;1KB=1024Be;1MB=1024KB;1GB=1024MB。 6..进位制标识:二进制(B),十进制(D),十六进制(H) 7.二进制转换为十进制:按权展开。如(110101)2=1*25+1*24+1*22+1*20=53 8.十进制转换为二进制:除2取余法。如26=(1101)2 1.2.2字符编码: 1.计算机的英文字符编码采用ASCII码,即美国国家信息交换标准码(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该编码使用一个字节(byte)中的后7位二进制数,最左用“0填充”,可以表示27=128种编码。2.具体请见书本P6页。其中控制字符有34个,编码0-32和127;图形字符包括26个大写英文字母65-90、26个小写字母97-122、10个数字符号、32个标点及其他常用符号。 3.如(1)已知“A”的ASCII值为65,问“C”的ASCII值为多少? 答:“C”的ASCII值为65+2=67。 1.2.3汉字编码 1.汉字编码:汉字与西文字符一样,也是一种字符,在计算机也是以二进制代码形式表示的,这些代码称为汉字编码。2.汉字输入码:将汉字输入计算机的编码称为输入码,又称外码。 3.常用的输入码:音码、形码、音形码、形音码。 4.1个汉字占2字节,2字节=2*8位=16位;能提供216=65536个代码。1个字符(包括英文字符)占1字节。 5.汉字的编码按照GB2312-80标准,使用2字节编码。 6.会观察码:如用16进制显示了“PC个人电脑”这几个字的码:50 43 B8 F6 C8 CB B5 E7 C4 D4,问“个”字码是什么? 答:因为英文占1字节,中文占2字节,所以“PC个人电脑”占10字节,1字节=8位,所以总共80位,每4位二进制转换成1位十六进制,所以对应的“个”字码是:B8F6 1.2.4多媒体信息编码 1.声音信号是通过采样和量化实现模拟量的数字化。这个过程称“模数转换(A/D转换)”,承担转换任务的电路或芯片称为“模数转换器”简称ADC。 2.数模转换(D/A转换):即将数字化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 3.采样:就是按一定的频率,即每隔一小段时间,测得模拟信号的模拟量值。如CD采用的采样频率为44.1KHZ,即每秒钟要采样44100次。 4.采样频率越高,量化的分辨率越高,所得数字化声音的保真程度也越好,数据量也越大。 5.像素(pixel):图像数字化的基本思想是把一幅图像看成由许多彩色或各种级别灰度的点组成的,这些点按纵横排

信息技术必修一_信息技术基础试题

主题一:信息技术与社会 (一)信息及其特征 1、现代社会中,人们把()称为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A.物质、能量、知识 B.信息、物质、能量 C.财富、能量、知识 D.精神、物质、知识 2、盲人摸象体现了信息交流的重要性,信息可以交流说明了信息具有( A.价值性B.时效性C.载体依附性D.共享性 3、下列叙述中,其中()是错误的 A.信息可以被多个信息接收者接收并且多次使用B.信息具有时效性特征 C.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D.获取了一个信息后,它的价值将永远存在。4、网络上的信息被人下载和利用,这正说明信息具有( A.价值性B.时效性C.载体依附性D.可转换性 5、()不属于信息的主要特征 A.时效性B.不可能增值C.可传递、共享D.依附性 6、下面哪一个不属于信息的一般特征?() A.载体依附性B.价值性C.时效性D.独享性 7、天气预报、市场信息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体现了信息的() A.载体依附性B.共享性C.时效性D.必要性 8、交通信号灯能同时被行人接收,说明信息具有( 。 A.依附性 B.共享性 C.价值性 D.时效性 9、关于信息特征,下列说确的是( A:信息能够独立存在B:信息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C:信息不能分享D:信息反映的是时间永久状态 10、下面对信息特征的理解,错误的( ) A.天气预报、情报等引出信息有时效性 B.信息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C.刻在甲骨文上的文字说明信息的依附性 D.盲人摸象引出信息具有不完全性 11、在朝鲜战争即将爆发的时候,蓝德公司向美国政局高价兜售一份调查报告没被理会,战后美国政府分文未花就得到该报告,这体现了信息的:( ) A:价值性B:可伪性C:具有可传递性D:具有失效性 12、关于信息共享与物质的共享的差别,以下说确的是: A:信息一方使用时另一方就不能使用B:信息使用后就会损耗 C:信息可无限复制、传播或分配给众多的使用者D:信息可以有限的使用 13、将几副相互无关联的图像通过图像处理软件(如Photoshop)的加工后,形成一副富有创意,有实际用途的图像,这体现了信息是() A:可以共享的B:需依附一定载体的C:可以增值的D:具有实效性 14、武王伐纣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却没有甲骨文资料记载其确切年代。现代考古工作者根据历史传说中的“天象”,利用天文知识成功地完成该时间的判定。这说明信息具有()特征。 A、可传递性 B、时效性 C、载体依附的可转换性 D、价值性 15、某次语文测验成绩已经按学号顺序录入到Excel表中,对语文成结在100分以上的学生筛选,得出相应的,这体现了信息的( ). A、可以共享的 B、可以增值的 C、需依附一定载体 D、具有时效性 16、下面有关对信息作用事例的理解,错误的是() A.许多历史事件以文字的形式记载在书上,体现信息的依附性。

粤教版必修五文言文知识归纳

《鸿门宴》司马迁 一、作者简介 开先河,著《史记》——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他就向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尽读史官所藏图书。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开纪传体史书先河。 二、背景回放 一场特殊的较量 秦末,反秦武装起义风起云涌,秦王朝濒于灭亡,反秦力量中的两大主力项羽、刘邦分别向秦的首都咸阳进军,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谁为关中王。结果,刘邦于公元前206年破关入秦,抢先占领咸阳,并与民约法三章,废秦苛政严刑,颇得民心。项羽一路与秦精锐部队苦战,大破秦军主力,乘胜向咸阳进发。听说刘邦已破咸阳,想称王关中,勃然大怒,率四十万大军破关直入,屯兵鸿门,准备消灭刘邦。“鸿门宴”的故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三、相关知识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后世通称《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一本历史著作。《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通“拒”,译为“把守” 同“纳”,译为“接纳” 2.张良出,要.项伯通“邀”,译为“邀请” 3.秋豪.不敢有所近通“毫”译为“细毛”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译为“背叛”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译为“尽早,尽快” 6.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译为“隔阂” 7.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通“骖”,译为“驾车辕两旁的马” 二、古今异义 1.沛公居山东 ..时

教科版的《信息技术基础》教案全套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师:(课件演示)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设计(广东版)

《信息技术基础》教师用书体例 前言 为了帮助老师们领会和使用好《信息技术基础》这本教科书,我们编写了这本教师教学用书,为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本书主要内容:教科书是怎样编写的,用这本教科书如何教学,如何对教学进行评价,提供参考的课程资源。 关于教科书怎样编写的问题,本书分三个层面阐述:第一层面是教科书编写说明,对整本书的编写指导思想、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活动设计、编写体例说明等进行了较详尽的介绍;第二层面是章教材分析,对该章教材的主要内容、体系结构和功能,以及教学重点、难点等进行了分析;第三层面是节教材分析,对该节内容的教学重点、难点等进行了分析。通过这三个层面的阐述,老师们可以从整体和局部来把握这本教科书。 关于用这本教科书如何教学的问题,本书对教科书全书和各章、节都给出了一些教学建议,内容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活动指导、课前准备等,希望对老师们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于如何对教学进行评价的问题,本书对教科书各节都给出了教学评价的建议,内容包括评价内容、评价要求和评价方法,希望学生养成对学习进行评价的习惯。 关于提供参考的课程资源,本书对应教科书各节书给了一些参考资料、参考网站,练习题或实践项目给了参考答案或提示。 本书的体系结构基本按照教科书的章节体系,编写体例:章设置“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教学建议、课时分配建议”,节设置“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练习参考答案、参考资料、参考网站”。 本书仅供教学参考。教师教学活动的安排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按照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要求来进行。 本书主编,参加本书编写的有: 新的课程、教学理念尚需教学实际的完善,我们诚恳地希望老师们为这次课程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对于书中存在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欢迎老师们及时批评、指正。来函请寄:,E-mail: 编者 2003年12月

必修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汇总电子教案

必修信息技术基础知 识点汇总

必修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汇总 主题1 信息的获取 一、信息及其特征 1、信息的基本概念 “信息”一词通常是指数据、消息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信息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如:图片、声音、动作、表情、文字。信息、物质、能量人类生存三大资源,信息≠物质(例:书不是信息) 2、信息的基本特征 载体依附性: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价值性:信息是有价值的,而且可以增值 时效性:信息反映事物某一特定时刻的状态传递性:信息可打破时空限制 共享性:信息可被多个信息接受者接收且多次使用 真伪性:信息有真有假可处理性:看上去没用的信息处理后变得有用 二、信息技术及其发展简史 1、信息技术:简称IT 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称之为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其中现代计算机技术(核心)和通信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两大支柱 2、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第一次、语言的使用第二次、文字的创造第三次、印刷术的发明 第四次、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普及 第五次、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 3、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多元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虚似化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虚拟现实技术 ?语音技术 ?关键技术有自动语音识别技术(ASR)和语音合成技术(TTS) ?语音识别技术(Automatic Speech Recognition)是指将人说话的语音信号转换为可 被计算机识别的文字信息,从而识别说话人的语音指令以及文字内容的技术。 ?语音合成技术(Text to Speech)是指将文字信息转变为语音数据,以语音的方式播 放出来的技术。 ?智能代理技术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3)越来越高的性能价格比 三、信息的获取过程 1、信息来源的主要途径 (1)直接获取信息:通过事物本身。 (2)间接获取信息:借助他人与媒体。 2、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全套教案

信息必修(一) 课题:信息及其特征《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 课时:1课时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2、学情分析: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能列举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能列举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对信息有较全面的认识。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信息与人类的关系;信息特征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亲历感官剥夺——你能坚持多久? [游戏] 请几位同学和老师做实验。等学生上来以后,让他面向墙壁静止等我的指令才能回头和说话。让其他同学保持安静并出示一张纸板,上面写着:请大家保持安静,看看他能坚持多久? [提问]:为什么有的同学只能坚持几十秒钟,而有的同学坚持的时间稍长? [学生]:因为他耐力不行 [学生]:因为被孤立,无法得到信息 [总结]:由此可见,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今天我们来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 二、丰富多彩的信息 观察下图,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学生讨论]: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运动员比赛场景;奥林匹克运动会徽标;2008年奥运会口号。 [小结]: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 信息的概念: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高一信息技术基础教案范文

高一信息技术基础教案范文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一信息技术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一信息技术教案1 《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和技巧》 一、教学目标 在任务驱动与分组协作中体验和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方法和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提升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能够借助网络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碰到的问题,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重点 ①掌握各类网络信息检索方法; ②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和获取信息的兴趣; ③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④使用搜索引擎准确快速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三、教学难点 掌握关键词搜索的技巧。 四、教学手段 ①网络电脑教室(与Internet相连); ②易思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 ③Office、IE浏览器等软件;

④ftp服务器(在教师机架设一台FTP服务器)。 五、教材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教材选用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组编著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本模块强调学生在经历信息获取的过程中,掌握信息获取的策略与方法。今天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主要渠道之一,如何借助网络有效地获取信息,是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着重要求学生学习网络信息检索的一般方法,归纳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这将为本模块其他内容和选修模块的继续学习奠定重要基础。 2.本节主要内容 本节学习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学习网络信息检索的方法。该部分设置了任务,要求小组协作、借助网络检索自己想获取的信息,初步了解学生的网络检索水平,并通过比较这几种方法的差异性及各自的优缺点,得出网络信息检索的策略,学会根据遇到的具体问题来选择适当的方法。第二部分学习使用搜索引擎,在众多的网络信息检索方法中,利用搜索引擎使网络信息高效检索成为可能,但是不同类型的搜索引擎及搜索引擎的不同使用技巧均会影响检索的结果和效率。该部分设置了搜索小比赛活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 六、学生分析 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高效地获取有用的信息来支撑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是新世纪青少年学生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之一。高中学生原本应该具备使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但由于地区的差异,高一只有少数学生有使用网络搜索信息的历史和感性经验,大多数学生对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存在一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重要考点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重要考点 注:以下所有考点,要求理解+背诵。 第一章信息技术基础 一、信息 人类生活离不开信息。中国古代信息传播方式有:信鸽传书、烽火告急、结绳记事等。 二、信息定义的不同观点: 1、香农: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指的是有新内容或新知识的消息。 2、维纳:提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3、钟义信:认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也就是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 三、信息的传播过程: 信息发出方用何载体以何途径信息接收方接收效果及作用 (信源)(信息传递)(信宿) 四、信息的基本特征: 1、传递性 2、共享性 3、依附性和可处理性 4、价值相对性 5、时效性 6、真伪性 五、什么是信息技术? 1、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储、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 2、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 3、我国有些专家学者认为,信息技术是指研究信息如何产生、获取、传输、变换、识别和应用的科学技术。 六、信息技术包括的四大技术: 目前,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和传感技术等。 七、信息技术发展历程中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语言的产生和应用。 第二次: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第三次: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 第四次:电报、电话、电视及其他通讯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第五次: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应用。 八、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多元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 九、信息技术对以下几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1、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3、对人们生活与学习的影响。 十、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 1、信息泛滥 2、信息犯罪 3、信息污染 4、对身心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 十一、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 (1)培养良好的信息意识。 (2)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3)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4)遵守信息法规。 第二章信息的获取 一、获取信息需要经历的过程: 确定信息需求确定信息来源采集信息保存信息 二、采集信息的工具:扫描仪、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录音笔等 三、网络信息检索的方法 四、目录类搜索引擎和全文类搜索引擎的应用(观看提供的Flash动画) 五、搜索时怎样用好关键词? 1、提炼关键词:提炼最具有代表性和指示性的关键词 2、细化搜索条件:添加关键词 3、用好逻辑符号:“AND” 、“OR”、“NOT”、“+”、“-”、“&” 、“^” 4、强制搜索:添加英文双引号“” 五、常见下载文件的类型: 1、音频(.mp3) 2、视频(.avi)

信息技术基础必修试题200712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期末测试题 班级: 姓名: 2007---2008年度第一学年: 1、本试题内容为必修模块终结性测评试卷。 2、考试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对于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 A、信息是可以处理的 B、信息是可以传递的 C、信息是可以共享的 D、信息可以不依附于某种载体而存在 2、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每台计算机都是()。 A、相互控制的 B、相互制约的 C、各自独立的计算机系统 D、毫无关系的 3、Internet邮件地址中,不能少的一个字符是()。 A、M B、@ C、* D、% 4、刘磊计划今天与好友到郊外野营,他从报纸上获得了天气情况良好,于是他们出发了。不料,中午时分狂风暴雨大作,于是他们埋怨天气预报不准确。当他回到家里再拿出报纸核实,原来那是几天前的报纸。经分析,由于刘磊对信息的______特征没有做出慎重的判断,以致野营不能顺利进行。 A、信息的共享性 B、信息的价值性 C、信息的时效性 D、信息的来源 5、计算机预防病毒感染有效的措施是()。 A、用酒精擦拭U盘后才使用 B、定期对计算机重新安装系统 C、不准往计算机中拷贝软件 D、给计算机安装上查杀病毒的软件 6. 某君在网上看到自己喜欢的图片,想将其下载到自己的电脑里,以下哪种操作能正确的帮助其实现图片的下载?( ) A、直接按鼠标左键 B、按鼠标右键,选择“图片另存为…” C、按鼠标中间键 D、通常是双击鼠标 7.将当前浏览的标题为“welcome”的网页保存 (采用默认文件名) ( ) A、可以得到一个index.htm页面和index文件夹 B、可以得到一个welcome.htm页面和welcome文件夹 C、可以得到一个index.htm页面和welcome文件夹 D、可以得到一个welcome.htm页面和index文件夹 8、多媒体计算机是指()。 A、可以看电视的计算机 B、可以听音乐的计算机 C、能处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形式的计算机系统 D、可以通用的计算机 9、下面哪一个电子信箱地址的正确的?( ) A、 B、 C、wawa/https://www.360docs.net/doc/8816062869.html, D、https://www.360docs.net/doc/8816062869.html, “听课名单”的邮件后,若点击“转发”,则() A、B、在主题栏上填上“听课名单” C、 D、主题栏上自动填有:FW:听课名单或转发:听课名单 11. 每学年,班主任要对本班同学的期终考试进行成绩统计,通常选用下列什么软件?( ) A、Excel B、Word C、foxmail D、.Flash 12. 某同学在网上发现有一学习内容超级链接到"电子表格(A.XLS)",要下载它,应如何进行操作? ( ) A、直接按鼠标左键 B、按鼠标中间键 C、按鼠标右键,选择“目标另存为…” D、通常是双击鼠标 13. “我有一种思想,你也有一种思想,大家彼此交换,我们就有两种思想甚至更多”这体现了什么?( ) A、物物交换 B、信息的时效性 C、信息的价值性 D、信息的共享性 14我们要支持国产软件,支持民族产业。那么以下是中国人自主开发的软件:( ) A、Flash B、WPS C、Photoshop D、Word 15.下列Visual Basic 程序段是计算()公式的。 s=0:t=1 For I=1 To 10 t=t*I s=s+t Next I A. s=1+2+3+4+5+6+7+8+9+10 B. s=1*2*3*4*5*6*7*8*9*10 C. s=1!+2!+3!+4!+5!+6!+7!+8!+9!+10! D. s=1+2*3+3*4+4*5+5*6+6*7+7*8+8*9+9*10 16、下面行为不是个人使用计算机管理信息资源的常见行为。() A、使用BLOG管理网上资源。 B、使用收藏夹分类管理喜爱的网站。 B、使用资源管理器对文件进行管理。 D、使用个人数字助理 17、信息技术广泛地到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与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电子商务配合先进的物流系统,给我们带来网络购物的全新感受。 C、网上会诊成为一种医疗方式。 D、网络将给人们带来不良影响。 E、远程教育成为终身教育的一种途径。 18、文本信息加工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一种信息加工类型,下列不属于文本信息加工的是() F、制作电子贺卡 B、制作一份电子报刊 G、对图片进行处理 D、写一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19、刘明在进行题为“中朝关系”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可在因特网上利用()与他人进行讨论、交流。①E-mail (电子邮件)②BBS(电子公告栏)③QQ ④博客(Weblog)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20、一同学想使用数据库管理自己班级的图书信息和借阅信息,应选择()软件为最 佳。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作业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作业 一、填空 1.物质、能量和_________是构成人类社会资源的三大支柱。 2.请列举信息的基本特征,各举说明其特征的一个例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某医院的多名医生和护士,在为一名垂危病人做手术时,通过 一些医疗监视设备时了解病人的心电图、血压等情况,从而采用不同的救治措施,最后成功挽救了病人的生命。我们知道,信息的特征有: ①载体依附性;②价值性;③时效性;④共享性。在这个事例中,体现了信息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下面对信息的特征的理解,错误的是()。A.“增兵减灶”引出信息有传递性和可伪性特征B.天气预报、情报等引出信息有时效性C.信息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D.盲人摸象引出信息具有不完全性 3.“信息技术”的英文简称是()。 A.EC B.IT C.DB D.GUI

4.对于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信息是可以处理的 B.信息是可以传递的 C.信息是可以共享的 D.信息可以不依附于某种载体而存在 5.“我有一种思想,你也有一种思想,大家彼此交换,我们就有两种思想甚至更多”这体现了什么?() A.物物交换 B.信息的时效性 C.信息的价值性 D.信息的共享性 6.案例:张三拿了一张1998 年广州市的旧地图去找广州的某个地方,结果费了很多时间还是没有找到。这个案例说明了信息的()。

信息技术基础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广东教育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1、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高中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教案三篇

高中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教案三篇 【导语】如何将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 篇一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学生了解信息的概念及一般特征的基础上,本节课主要介绍信息技术的历史,以及发展趋势,并分析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学习的影响。 二、教学对象分析 信息技术基础(必修)课程面对的是高一年级的新生,该年级的学生至少初中三年都接触过信息技术课,大多学生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有独立的思维能力,接受知识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的学习,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信息技术的定义、发展历程及各种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身边的信息技术的发掘和对信息技术的历史的探索,让学生能够了解信息技术的内容、应用和发展,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习惯。 四、教学重点 1、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2、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3、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五、教学难点 1、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各种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提问法、引导法,师生一起小结等等。 七、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信息的四个特征?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这一节。首先,请大家用 2分钟的时间阅读本节课开头的一则资料回答问题:材料说明了什么? 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在游客生命处于危机的时刻,他们利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得到救助? 学生1:手机。 学生2:利用手机的微弱信号,发出求救信息才得以脱险。 师生一起总结:这段材料说明信息及其信息技术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教师活动: IT(InformationTechnology) 信息技术: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为信息技术。可以说有了人类就有了信息技术,在人类历发生过了五次的信息技术革命: 教师活动:给学生3分钟看书第6页,要求尽可能记住“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语言的使用 第二次:文字的创造 第三次:印刷术的发明

2018年高一信息技术基础全册教案-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教案一.信息与信息的特征 一、教材分析: 高中一年级学生基本上都在小学、初中阶段上过信息技术课.由于是第一节课,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间不熟悉,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对本课程的学法也不了解,因此这一节课的教学方式与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对整本书的内容学习有开启含义,教学参考给出的参考课时0.5略低。 与以往的信息技术课程相比,新课程更注重的是能力培养,注重团队合作,注重讨论学习,改变原有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讨论为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发挥学生的想象,自我构建信息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体验信息的基本特征。 2、难点:信息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学内容和过程 1、引入 问:“结绳记事”、“烽火告急”、“飞鸽传书”里都隐含着一个关键词,是什么呢?——信息 问:大家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吗?这个故事原来的寓意是什么?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从正面去理解这个故事,你会怎样解释呢? 讨论交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2、认识信息 任何事物都有多个侧面,信息也不例外。那么到底什么是信息?它有什么特征呢?讨论交流,阅读课本中关于信息的定义。课本:1、信息具有载体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等特点);2、信息具有价值性(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3、信息具有时效性(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4、信息具有共享性(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不会丢失或改变)。 3、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信息 引导学生共同分析:信息有哪些来源?信息有哪些载体形式?信息有哪些传播途径?信息有哪些存储方式? 讨论交流,推导出信息的其他特性。如:传输性、概括性、真伪性等. 4、通过多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让学生自己概括信息的基本特征。 案例1:天气预报报道明天要下雨,这对于农民来说可能是一个好消息,但对于其他一些人来说可能是个坏消息。 案例2:1万只耐克鞋的故事。 问:信息除了案例中体现出来的的特征外,还有其它的一些特征,你能说说吗? 六、思考与练习 讨论并了解人们是如何利用信息为生活生产服务的。

必修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汇总

必修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汇总 主题1 信息的获取 一、信息及其特征 1、信息的基本概念 “信息”一词通常是指数据、消息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信息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如:图片、声音、动作、表情、文字。信息、物质、能量人类生存三大资源,信息≠物质(例:书不是信息) 2、信息的基本特征 载体依附性: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价值性:信息是有价值的,而且可以增值 时效性:信息反映事物某一特定时刻的状态传递性:信息可打破时空限制 共享性:信息可被多个信息接受者接收且多次使用 真伪性:信息有真有假可处理性:看上去没用的信息处理后变得有用 二、信息技术及其发展简史 1、信息技术:简称IT 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称之为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其中现代计算机技术(核心)和通信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两大支柱 2、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第一次、语言的使用第二次、文字的创造第三次、印刷术的发明 第四次、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普及 第五次、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 3、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多元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虚似化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虚拟现实技术 语音技术 ?关键技术有自动语音识别技术(ASR)和语音合成技术(TTS) ?语音识别技术(Automatic Speech Recognition)是指将人说话的语音信号转换为可被计算机识别 的文字信息,从而识别说话人的语音指令以及文字内容的技术。 ?语音合成技术(Text to Speech)是指将文字信息转变为语音数据,以语音的方式播放出来的技术。 智能代理技术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3)越来越高的性能价格比 三、信息的获取过程 1、信息来源的主要途径 (1)直接获取信息:通过事物本身。 (2)间接获取信息:借助他人与媒体。 2、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基础(教科版2017)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基础 (教科版) 2017

目录 1.1 信息及其特征 (1) 1.2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4) 2.1 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8) 2.2.1 搜索引擎 (10) 2.2.2 搜索技巧 (13) 2.3.1 文件及其类型 (16) 2.3.2 多途径下载文件 (19) 2.3.3下载效率的提高 (22) 2.4 网络数据库的信息检索 (24) 3.1 信息加工概述 (27) 3.2 信息的编程加工 (30) 3.3 信息的智能化加工 (33) 4.1.1文字及其处理技术 (36) 4.1.2 字处理软件 (39) 4.1.3文本信息的结构化和形象化 (42) 4.2.1表格数据的处理 (45) 4.2.2表格数据的图形化 (48) 4.2.3表格数据加工的多元性 (51) 4.2 表格信息的加工(作业) (54) 5.1 音频信息的采集与加工 (55) 5.2 视频信息的采集与加工 (58) 5.3.1 图像的类型与格式 (61) 5.3.2 图像信息的采集与加工 (63) 6.1 信息集成(1) (66) 6.1 信息集成(2) (69) 6.2 信息发布 (71) 6.3 信息交流 (74) 7.1信息资源管理概述 (76) 7.2 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 (79) 7.3 利用数据库管理大量信息 (81)

1.1 信息及其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信息持特征 难点:信息的含义,信息与信息载体的区别 【教学方法】 讲解法、分组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 谈话:介绍“信息技术”这门课在高中阶段的概况,信息技术对我们今后学习、生活的帮助;我校“信息技术”科目的相关的硬件、软件方面的情况及课程安排。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活动一:什么是信息? 1、学生阅读教材,探究以下问题: ①从图1-1以及下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这些都是信息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