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评析题训练整理(含参考答案)概要

高中历史评析题训练整理(含参考答案)概要
高中历史评析题训练整理(含参考答案)概要

高三历史评析题专项训练(飞凡中学高中历史调研组大整理)

1.(12分)运州历史思维将历史概念进行要素化分解是全面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的重要方法,也是高中生不可或缺的历史素养。阅读示例,完成下列要求。

示例:“工农武装割据”

(1)背景:蒋、汪发动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召开“八七会议”,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位一体的红色政权建设思想。首先,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最强有力的工具;其次,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再次,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工农武装割据”战略阵地。

(3)影响: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是指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向胜利的理论武器。

(4)与其它相关概念的关系:工农武装割据与军阀割据有着本质不同。军阀割据是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而建立的反动武装集团,它既是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又是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工农武装割据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代表了工农大众的利益。

仿照示例,从经济史方面任选一历史概念进行要素化解析。(要求:概念的选择须从经济史方面人手;要素分解全面、科学;对要素的解析科学、准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一些先进国家占统治地位,并且少数资本主义强国“对世界上大多数居民施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制的世界体系”(列宁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是以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根本前提的,其形成过程就是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过程,其内容包含三方面:(1)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所组成的政治体系;(2)以资本主义市场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3)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进行分析。(12分。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3.(2016·广东广州增城高三10月调研·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革命”一词,在古代是天命更易。在近代,政治革命通常意指:对于当时制度与秩序不满的人群,

秉持一定的理念,由下而上发动群众力量,推翻统治者,建立新政权,而且随着新体制当权,通常还进行社会革命,改变社会价值,以贯彻掀起革命的理念。在近代世界,这种革命屡次出现,但以其重要性而言,当以美国独立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大革命及中国的革命,影响最为深远。

——摘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近代“政治革命”这一概念进行诠释。(说明:就材料中列出的近代革命中任选一国作为例证展开诠释,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4、 (2016·湖北部分重点高中高三10月联考·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字内涵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迁,请根据图一或者图二,确立一个为主题,并进行评析。(要求主题明

确,评析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5、(2016·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一模·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有学者在研究中国20世纪初的历史时指出,面对列强的侵略奴役和中国自身的黑暗落后,中国既有对民族和国家的保护要求,即救亡;也有对民主、自由、平等意识培养的要求,即启蒙。并就救亡与启蒙二者关系作出了如下基本判断:一、启蒙与救亡二者相互促进;二、救亡压倒了启蒙。

——摘编自李泽厚《近代中国思想史论》

请运用20世纪初中国历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基本论断进行论证探讨。(说明:可以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也可以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论断。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6、 (2016·广东广州荔湾、海珠一模·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表格包含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材料一 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材料二 1953—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炼1953年—1956年和1957—1961年两个阶段中国和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原因。(12分)

7、(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8、(2015·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41)(12分)随着历史研究视野的拓展,当今史学界对很多历史问题都提出了新的认识,如下所示:

请任选一个论题,分别分析观点一和观点二的理由。(要求:围绕观点,史论结合)

9、(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2 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表2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10、(2015·湖北武昌高三五月调研·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全球化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乃至社会进程等多层次、多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对于“全球化”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达成共识,有人认为全球化源于16世纪;有人认为全球化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还有人认为20世纪90年代是全球化真正开始阶段……一般认为,全球化包括各个领域的内容。但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巨大,且是全球化的根本推动力,因此备受关注。——摘自《历史学习的新视野新知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全球化起源”问题选择一种观点,并说明你的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1、(2015·河南六市二模·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81年2月,针对“滞胀”,美国总统里根向国会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以下为计划的部分要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里根总统经济复兴计划提出一条补充建议,并说明理由。(12分,要求:建议明确,史论结合)

12、(2015·黑龙江哈三中三模·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所谓“基本线索”,就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反映一定历史阶段本质的事件。建国以来,对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认识出现很多种说法:胡绳认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构成中国近代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三次革命高潮说”);李时岳、胡滨提出农民战争、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是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四个阶梯论”);陈旭麓认为1911年的辛亥革命,1927年的大革命和1949年共产党领导革命胜利这三次革命高潮推动或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历程(“新陈代谢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你所认为的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要有明确主线和相关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证合理。)

13、(2015·湖南衡阳三模·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歌曲:《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

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哟咳啰咳,挖野菜那个也当粮罗咳啰咳,

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啰咳啰咳,咳餐餐味道香味道香咳啰咳,

干稻草那个软又黄哟咳啰咳,金丝被那个盖身上啰咳啰咳

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啰咳啰咳,咳心里暖洋洋暖洋洋咳啰咳

依呀依吱呀呀哟咳呀呀依吱哟,依呀依吱呀呀哟咳依呀依吱哟

穿草鞋那个背土枪哟咳啰咳,反围剿那个斗志旺啰咳啰咳

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啰咳啰咳,咳天天打胜仗打胜仗打胜仗

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哟咳啰咳,挖野菜那个也当粮啰咳啰咳

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啰咳啰咳,咳餐餐味道香味道香咳啰咳

上述歌词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某一时期丰富的历史信息。请根据相关信息确定两个历史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简要阐述。【要求:主题关键词选用恰当,阐述清晰,史论结合。】

14、(2015·陕西三模·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研究者指出:“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世界历史是在这两根主轴的推动下产生、发展、演变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出现的各种历史现象(政治、经济、文化等)和各个重大历史事件,归根结底,都是围绕这两根主轴展开的。”既然如此,那么,在进行历史评价的时候,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交往的发展便成了评价的标准。凡促进生产力发展者应肯定之,反之则应加以否定;凡推动社会交往发展者应肯定之,反之则应否定。将社会交往的发展作为历史评价的一个具体标准,有利于我们认识和评价很多历史现象。

——摘编自《20世纪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的地位》运用材料中所述的历史评价标准,选取历史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或现象,加以论述。(要求:简析原因,概述内容,并运用材料中所述的观点进行评价)

15、(2015·河南高考适应性考试·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研究世界经济史和社会史的Gregorj Clark教授认为:人类历史中其实只发生了一件事,即1800年前后开始的工业革命。只有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和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之分,人类其他的历史细节有意思,但不关键。……从大的方面看,世界人均GDP在1800年前的两三千年里基本没有变化,工业革命之后才逐渐上升。微观方面,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形态以及文化内涵都有本质性的大变革。

——摘编自《历史大数据:用数据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历史》

请结合中国近代史实对Cregory Clark教授观点的微观方面加以论证。

16、(2015·湖北黄冈二模·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明朝万历年间,富豪王伯昌及其妻蒋氏有三个女儿,大女儿金花嫁给了官宦子弟,二女儿银花嫁给了富商子弟,只有三女儿翠花违背父命,嫁给勤奋好学但家徒四壁的秀才徐文俊。王伯昌夫妇因此对翠花一家十分不满。

蒋氏六十寿辰时,翠花家里除了三升荞麦以外一无所有。翠花将它做成荞麦馍作为寿礼前往娘家拜寿。金花和银花分别送金银珠宝和绫罗绸缎作为寿礼,蒋氏十分高兴,她们俩得到很好的招待。翠花的寿礼只是一篮荞麦馍,当面受到父母的奚落和虐待,并不准王翠花参加寿宴,最终在风雪交加的寒夜,王翠花被父母赶出了家门。不久,王伯昌卧病不起,蒋氏熬药时不慎引起火灾,王伯昌葬身火海,家产全部烧光。蒋氏无家可归,求助于金花和银花。金花和银花以各种借口拒绝收留,蒋氏只好沿街乞讨……

——摘编自地方戏剧《荞麦馍赶寿》(亦称《翠花女捡过》)

请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故事背景,展开合理想象,续写蒋氏遭金花银花拒绝收留后的故事情节,并加以解释说明。(要求:续写的故事情节要与材料能衔接上,解释说明必须从政治、经济、思想观念三个方面入手,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

17、(2015·江西赣州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西方,妥协不仅是民主政治中的常见现象,而且也获得了文化上的认同,在众多国家成为公众和社会珍视的价值和传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妥协被认为与西方社会的两个核心理念-----自由、民主有密切的联系。就它与自由的关系而言,妥协是暴力之外唯一有效解决冲突的手段,以妥协方式解决冲突时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取向,妥协因而被认为是自由不得不付出、并且也值得付出的代价。就它与民主的关系而言,妥协与人民同意等民主政治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妥协精神对保证西方民主政治的健康运行有着重要意义,是民主的重要精神条件。

——龙太江《西方民主政治的妥协精神》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结合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三例史实,就史实体现的妥协或妥协精神予以说明。

18、(2015·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三模·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摘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著《世界一部历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着给“哥伦布交流”下一个完整的定义,并评价“哥伦布交流”。

19、(2015·湖北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高三4月联考·41)(12 分)联合国秘书长是联合国最高行政首长,领导整个秘书处工作,被看作“世界的总管”。下表是历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履职简表:

根据材料,提取有关联合国秘书长和联合国的职能信息,确定 2 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予以说明。

(12 分)

20、

21、(2015·江西景德镇三模·41)(12分)《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对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阅读下列材料,并完成相关问题。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

答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

生民之本,要当稼稽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树圈之所生。复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仁者,不杀之禁也;义者,不盗之禁也;礼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酒之禁也;信者,不妄之禁也。士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

请通过对上述材料的筛选,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中任选一角度阐释《颜氏家训》的史料价值。(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2、(2015·江西新余二模·41)(12分)下图是关于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指出曲线A.B分别代表的经济理论并描述曲线A.B影响力的演变历程。

23、(2015·江西鹰潭二模·41)(12分)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历史的发展主线和分期是两个密切关联的重要问题——以不同的历史现象作为历史的发展主线会形成不同的史观,不同的史观往往会伴随产生不同类型的历史分期法,而这两个问题又涉及到能否科学地认识历史,正确地总结和阐释历史的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各种复杂的历史现象、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因此历来是史学家们研究讨论的重点。

——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

请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史观给世界近代史分期(即世界近代史的上限和下限),并说明理由。

24、(2015·甘肃二模·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6年10月3日,梁启超在徐志摩与陆小曼婚礼上的证婚词中讲道:“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以至于学无所成,做学问不成,做人更是失败,你离婚再娶就是用情不专的证明!陆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过来人,我希望从今以后你能恪遵妇道,检讨自己的个性和行为,离婚再婚都是你们性格的过失所造成的,希望你们不要一错再错自误误人。不要以自私自利作为行事的准则,不要以荒唐和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目的,不要再把婚姻当作是儿戏,以为高兴可以结婚,不高兴可以离婚,让父母汗颜,让朋友不齿,让社会看笑话!总之,我希望这是你们两个人这一辈子最后一次结婚!这就是我对你们的祝贺!——我说完了!”

材料二对于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爱情,郁达夫的看法是:“他们的一段浓情,若在进步的社会里,有理解的社会里,岂不是千古的美谈?忠厚柔艳和小曼,热烈诚挚如志摩,遇合在一起,自然要发放火花,烧成一片了,哪里还顾得到纲常伦教?更哪里还顾得到宗法家风?”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对徐志摩陆小曼婚姻的态度及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这种婚姻出现的原因,并加以评价。(6分)

高中历史六种题型答题技巧

高中历史六种题型分析及答题技巧 第一部分六种题型分析 1、叙述型 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设问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 题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进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2、综合型 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解答方法上看,多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题,是叙述、论证、分析、比较等的综合体。这种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内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说明型 说明型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事件)进行分析说

明。设问中往往包含有“试分析、试说明、表明、体现了、反映出”等词语。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比较型 比较型是将有某种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5、评述型 评述型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阐释、评判和估价,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认识。这种题型的一般要求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把不同要求的评述结合在一起,又可以分为:评价与叙述相结合成为评述型题;与论证相结合成为评论型题;与分析相结合形成评析型题。题目的提示语一般有“评述”、“试评”、“评价”、“评论”、“评析”等。评述时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 6、开放型 开放型试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

普通高中历史主观题题技巧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高中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 主观题解题技巧——三个环节 1. 读——解题地基础 (1)读设问 一是粗读,大致了解所需回答地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因为设问地实质是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这样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地有效信息,做到有地放矢,同时可以节省大量地时间b5E2RGbCAP 二是精读,在读完材料后做答前.这遍审题要注意五个方面: ①信息来源或者答案出处:表述为:依据材料;依据所学知只;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p1EanqFDPw ②答题要求:分析、概括、列举、说明、比较等. ③核心词(答题语):原因、影响、特点、措施等. ④限定词:时间、地点、答题范围、答题角度等. ⑤审分值,正如量体裁衣,我们答题也要根据分值写要点. 特别提示 ①依据设问类型,确定答案应该来自课本还是材料: (1)“根据材料回答”:概括归纳材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教材; (3)“根据材料获取什么历史信息”(含图片信息题):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提炼信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什么影响等层次递进);DXDiTa9E3d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认识或启示”:根据材料,逐一分析,史论结合,生成新1 / 9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结论,谈评价、经验教训,切记不能没有根据地随意空谈;RTCrpUDGiT (5)“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不能从材料中概括,而需要依据材料所涉及地现象,结合课本总结出本质. ②历史学科基本地要素为时间,因此大家无论在回答任何题目时都要在时间上做一个准确地判断.没有时间就没有历史,也就没有了历史学科,也就不可能对任何历史问题作答了.5PCzVD7HxA (2)读材料 ①读引言(题引): 考试一般都采用专题式或者主题式命题方法,即一道题目都有一个中心和主题,体现命题者地立意和命题意图.而体现命题意图地直接呈现方式是题目地引言材料.阅读引言可以使我们快速明确爷题意图和题目考查内容,因此阅读引言就如同找到一把解题地钥匙,有利于我们揣摩命题意图,形成正确地答题思路.jLBHrnAILg ②读材料正文: 这是读题地核心任务,一般要求阅读材料在两遍以上,在阅读向过程当中要动笔圈划关键词、句,最大限度地提取材料信息.xHAQX74J0X 还应注意从主体材料(正文)地开头、结尾、省略号两边、分号、句号获取有效信息.材料原文一般很长,试题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从某句开始摘录到某句为

高考历史选做题(选修)方法技巧汇总

高考历史选做题方法汇总 一、高考历史选做题分析 1、新课标高考历史选做题的命题特点: ●考查范围:《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 外历史人物评说》这四个选修模块列入考试范围; ●考查方式:由国家考试中心命制试题,采用的是“多量给题,限量答题”的模式,选做的选修模 块内容全部以主观题型呈现,每选修模块独立命题,模块间涉及知识不交叉,限定考生从中选定一题作答。 ●所占分值:基本上选做题每小题两个设问,共15分。 ●试题命制呈现出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特征,突出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以丰富的材料为 试题情境,转变试题的考查功能,淡化对知识点本身的过于关注,突出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释读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强调“问题从材料出”而不是“问题从教材出”。 ●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只有2011年《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这一选修模块的材料是以图的形式 出现的)。 ●考查的能力重心所在: ①直接提炼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的能力。 ②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嫁接、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③分析、归纳、概括、比较问题的能力。(主要是概括材料中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并分析成因及影响,经常比较两件事或两个人的异同。) ④“论证历史问题、评论历史观点”的能力。 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体现了人文学科所特有的教育功能。(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目标立意)如: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设计的试题,体现出让学生通过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理解 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分析和比较诸多的历史改革现象,从中发现影响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明白改革的任重道远,能够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使学生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发挥历史学“鉴古知今”的价值和作用。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模块设计的试题,能让学生了解近代这会民主思想与实践的历史 过程和发展趋势,历史地看待民主制度产生的历史渊源,理解推动人类政治文明进程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并能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树立民主与法制意识,确立积极推动民主进步的历史责任感,养成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模块的试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全面性, 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居安思危,形成对和平的追求及对人文精神的培养,自觉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习惯,逐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高尚情操; 进而为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民族权益以及世界和平的神圣事业进行不懈努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设计的试题,通过让学生了解历史上杰出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探究他 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能科学地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历史意识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的熏陶;是对他们个性发展与生存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创造力与批判思维的训练;也是对国际视野的拓展。这还是作为高中历史教育传授历史知识时的主要目标之一。 2、高考历史试题选做题发展变化趋势 (1)变化: ①、考查目标在变。试题经历了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能力”和“目标立意”的变化。 ②、试题与课本的关系在变。综观试题和课本的关系,可用“渐行渐远”来概括。 (2)“不变”: ①重视对历史主干知识的考查不变。 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变。

高中历史的试卷答题技巧总结

高中历史的试卷答题技巧总结 高中历史大家复习得如何?高考越临近,就越需要历史试卷的答题技巧来帮助大家更高效的复习历史。下面由为大家提供关于高中历史的试卷答题技巧总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中历史的试卷答题技巧一、选择题:审清两个要素 无论是一般类型的单个选择题,还是专题式选择题,都要审清2个要素,即:条件限制和题目的主题内容。 1、审清条件限制:条件限制一般有时间限制、地点(或国别)限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限制、人物限制(如唐太宗)等。就时间限制而言,通常有四种情况,一是有明确的时间限定,如20世纪四、五十年代,1861年等等;二是有上限,无下限,如秦代以来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三是有下限,无上限,如明朝中期以前我国对外关系的突出特征;四是上下限皆不明确,如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辛亥革命时期等。解答时间限制的题目时首先必须根据历史知识,准确判断时间的上下限制(也就是我平时所说的时间定位)。近年来文综试卷中出现的专题式选择题,除了总序中对时间有限定以外,每一道小题中均有指定的概念,所以做这一类选择题,既要把握总序中的时间限制,又要弄清楚每个小题的时间要求。 2、审清答题主题。答题主题就是指试题所提供的各种材料(材料的形式是多样的,比如图表、漫画、民谣、历史俗语、小说等),

也就是命题人要求你所答的主题和主流价值取向。审清了这一要求,选择的方向就确定了。专题式选择题,每小题都有不同的答题主题,考查的主题内容可以是历史事物的原因、内容、目的、特点、性质、结果、影响等,选择的时候注意回答的方向,比如本题要求你回答某一措施的目的,你却选择了客观作用的相关选项。 二、非选择题(包括材料解析题和论述题):做好非选择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把握六种题型 在高考试题中,材料解析题通常以下列六种题型出现:叙述型、综合型、说明型、比较型、评述型和开放型。下面对六种题型做以简单的阐释。 1、叙述型。叙述型是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设问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题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进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2、综合型。综合型是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解答方法上看,多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题,是叙述、论证、分析、比较等的综合体。这种题型的突

高中历史学科选择题解析

2015年福建省中学教师“说题”比赛 2015nianFujianshengzhongxuejiaoshi“shuoti”bisai 《高中历史学科 ----选择题解析》 参赛者: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五中学郑国辉 2015/11/18 高中历史学科选择题解析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五中学郑国辉

一、教学知识点: 分封制的内涵及影响(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课) 二、选择题样题: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选项错误的是()A.晋国是姬姓封国B.秦国国君是王室贵族 C.齐鲁两国可以通婚D.秦鲁两国可以通婚 1、【命题意图】: 本题以诸侯国间婚姻关系为切入点,巧妙创设问题情境,考查西周主要诸侯国所属类型。考查学生比较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西周有三类诸侯国:同姓贵族、异姓功臣、先代王室后代。试题有思维难度,备选项干扰性强,极易选错,错因在于混淆主要诸侯国类型。 2、【考点】: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对应的考纲要求】: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考纲解读】: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概念与相互关系,认识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试题讲解过程】: 选C。从题干信息可知,秦晋可婚,晋鲁不可婚;教材中有如下表述“召公之子受封于燕,成为深入东北最远的一支姬姓贵族。周公长子伯禽代表周公本人受封于鲁,在姬姓贵族中位居最东……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微子……封于宋地”。可见,鲁、燕为姬姓周贵族,宋为非姬姓商贵族。由此可以绘制出如下结构图,并且推知以上五个诸侯国的关系。 教材内容及题干信息可绘制为如下结构关系图: 4、【试题的拓展延伸及变式分析】: ★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

高中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

高中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 一、基本结构 根据近高考题的分析,一般由材料和问题组成 1、材料:涉及历史知识或热点知识的文字材料或图表材料 2、问题:主要有八大类 (1)概括归纳、说明类的试题 (2)背景、条件、原因类的试题 (3)影响、意义类的试题 (4)启示、认识类的试题 (5)特点、特征类的试题 (6)分析、比较类的试题 (7)开放性设问、小论文类的试题 (8)评析、评价类的试题 二、解题技巧 解题过程应把握好五个环节:读(审题)、找(相关信息)、接(嫁接)、转(转换)、答(组答案) 1、读(审题):审题是解题的前提或解题的基础,审题一旦出错,则整个解题都毫无意义。审题分两步: 第一步是读材料,建议带着问题去读,读材料包括“引言、正文、出处”(引言包括题头、属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哪一类;正文包括表格的标头、图片内的清晰字迹;括号内的注解;明确材料涉及的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关键词等限定词,同时最好对材料能分出段落大意;出处包括文章的出处;出现的年代时间;涉及的事件人物) 第二步是审问题,审问题要注意三个方面:首先要审中心词,即答什么(要将试题设置的比较复杂的设问,转化为自己能够理解的简洁明了的而且符合试题要求的设问;是答原因还是影响意义等将试题“对号入座”);其次要审限定词,主要指根据材料、依据所学知识还有时空等限定词;问题内部的关系:并列、递进、因果,后一问是前一问的答题依据。再次要审分值,正如量体裁衣,我们答题也要根据分值写要点。文综历史科一般一个要点2--4分 【特别提示】 “根据材料回答”:概括归纳材料; “根据所学知识”:教材(这种设问大多表明材料只是抛砖引玉,真正的答案还得求助课本知识。先根据设问的指向,联系相应模块、单元或专题的历史知识,根据设问要求(特别是内容词和限制词),选择相应层次的历史知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教材;

(完整版)高中历史解题技巧万能答题模式及答题思路

高中历史解题技巧万能答题模式及答题思路 一、选择题解题技巧“三看三思”的方法。 审题干“三看”: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看关键词语,明确内涵外延。特别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时限。搞清历史现象的横向、纵向的历史空间和阶段特征,明确题目的时间范围和空间。 三思:思是否符合史实;思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思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诸如生产力观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观点、阶级斗争观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以这些理论观点为指导,再进行论证和分析。 二、非选择题解题的“五步法”。 ①先仔细研究问题,准确把握问题的要求。 ②带着每一个问题认真阅读题目所给的相关材料,正确、全面理解材料含义,边阅读材料,边把与该问题有关的关键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分值都勾画出来。 ③分层,材料越长,越要处乱不惊,要一层一层来找层意,就是找段句号的关联句,每个段句号就是一个意思,每个关联词的转折和并列就是另外一层意思或者两个意思的构成,这样就会清楚,有很大的得分效应。 ④回忆所学过的有关史实,观点及方法,根据问题的要求,分析材料,提炼观点。 ⑤归纳整理,以简炼准确的文字去表述。 三、非选择题万能答题模式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历史主观题答题套路

历史主观题答题套路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①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②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③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条件)? (一)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①历史因素:是否是历史发展的需要。②现实因素:是否符合现实情况的需要。③主观因素方面:是否是当事人主观愿望能够的需要。 (二)基本方法: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 ①原因广度: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的经济、政治、思想诸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②原因深度:→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4、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①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

②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 ③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④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5、如何分析矛盾? 分析方向:根据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分析。 6、如何解答“说明了什么”类型的问题? 回答“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答题思路:①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作用?②这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③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如果是必然则说明这种斗争的根本无法实现,是空想。 7、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意义(影响、作用)? ①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外交、军事等方面分析。 ②一分为二,既要看到积极意义,也要看到消极意义或局限性,还要分清主次。 ③对国内的意义,世界的意义,内外结合。 ④学科之间的交叉影响,即历史事件对政治的影响,对地理的影响。如中国古代的垦荒,政治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政局,地理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 8、如何判断性质? ①战争的性质=正义、非正义的;侵略性、反侵略性的; ②事件的性质=哪个阶级采取的、代表哪个阶级利益; ③革命的性质=面临的任务+领导者+历史功绩方面来考虑。 9、“……发生怎样的变化?/有怎样的趋势?”基本格式:“由……到……” 10、“依据材料……”答题要领:从材料中概括所含信息 11、“概括并举例说明”答题要领:罗列史实,史论结合,前呼后应

高中历史主观题

一、做好高中历史主观题,要从以下二个方面着手 (一)审题: 将审题训练和提取信息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因为审题本身也是一种提取信息的过程。在审题训练中,我们强调审时间、地点、关键词、提示语、材料来源,审问题(根据材料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有时又可以反过来给人以提示),这些都可以作为培养提取信息能力的基本 方法。阅读材料不仅要读正文或表格内数据、图片的主体,还要读提示语(含表内提示语、表外提示语)、注释、材料来源、标点符号、图片的背景等,不要放过任何细节;既要考虑 显性信息,又要注意联系所学知识分析隐性信息;既要重点突破,又要兼顾全局。审题必须把握“一、二、三”: “一”是指“一个前提”,即“读懂读透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 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标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二”是指“两个原则”,即“充分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立足材料,联系课本”。首先是“充分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信息”是指与设问相关的内容,往往是材料的中心或主旨。如果有效信息没有被发现,就不能很好地完成问题的要求而影响得分。其次是“立足材料,联系课本”。材料所展示问题的角度不一定与课本完全相同,比如某一个历史事件,课本可 能主要叙述其积极性的一面,而材料可能展示其局限性的一面,联系课本是必要的,应该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课本所学的相关知识挂上钩,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三”是指构思答题的“三个步骤”。即“一看”,看有几个设问;“二找”,找出设问中的求答主 题(或项目)和限制条件;“三答”,根据设问组织答案。组织答案时,最好采用“序号化”,如:①②。 (二)根据设问做答: 在考试的时候,很多学生经常没有明确设问就答题,所以往往出现漏答丢分的现象。非选择题一般有四种设问:一是“根据材料回答”。一般可分根据一段材料或几段材料提问,这种问法的答案一般可由材料直接或间接得出。对于这种试题考生可以根据分数值逐条从材料中找 出并适当归纳,一般一分一点,不必妄加论述;二是“根据(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一般有根据一段材料和所学知识提问与根据几段材料和所学知识提问两种,这类问题和答案不能全部从材料中得出,部分答案必须要结合所学相关知识来回答。考生要根据材料中时间、关键词判断出要考查的知识范围,再结合这部分知识进行回答。三是“根据以上材料和问题 回答”。这种提问方式是将材料中所涉及的都拿来当作有效信息处理,既提供了题目的思考 方向,又设置了新的情境,理解和把握好材料是作答的关键。四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这种提问方式就是从所学知识出发去探寻问题的答案。此类问题中材料只是起到创设情境的作用,完全要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根据设问做答的“五字诀”──述、论、析、比、评 “述”,即叙述。答题时一般按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表达,但要注意的是:(1)题目要求的知识点一定要涉及,不必展开,更不可遗漏。(2)对于概括性较强、时间跨度较大的,要先划 分历史阶段,再按阶段回答问题。 “论”,即论证。论证首先应该判断观点和论题的正误,标准有两个:一是实践的标准,二是 理论的标准。论证要摆事实,讲道理,首先要用充分的事实证明观点和命题的正确或错误, 然后要做出相应的说明、结论或总结。答题强调列举史实要充分和全面,说服力强。 “析”,即分析。一般先要回答“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回答“为什么”。要求考生用辩证唯物主 义的观点,把历史现象、时间、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去分析其原因、背景,揭示事物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作用、影响和历史地位,从而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比”,即比较。对于有比较项目的问题,可以按照要求进行比较;对于没有给出明确比较项

高中历史选择题方法(强化版)

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 一.解题步骤 1.看题目问什么(反映,表明,体现....意图,目的) PS:意图,目的(谁的目的?目的褒贬?读懂出题人给出的人物情感状态) 2.看材料时间(多个时间表“变化”,是否有隐含时间...) 3.理解材料(注意标点符号,分段理解) 4.看选项排除法 (1).注意材料中的标点符号 PS:分号;分段理解,每段都差不多意思 双引号“”表强调 括号()是解释说明括号内是答案 书名号《》表示意图目的 省略号……后面是关键破折号——后面是关键 (2).绝对化语言一般都错 PS:a.出现“彻底”“颠覆”“只要”“全”“都”“均”“始终”,“最终”,容易出现错误选项

b.出现“完成时?了”一般都错比如:杜绝了消除了保证了 c.程度词表示越模糊越可能是答案(一定程度,可能) (3).选项中带“开始”的一般都错 (4). 一定要选材料最优的(是否材料有提到或者只是片面的理解) (5).注意关联词 a.一般“因此……”后面所说的是答案因此后强调什么就选什么 b.“只有……才……”中只有后面所说的是答案只有后面强调什么就选什么 c.“是……不是……”中是……后面是答案“既然……”中既然后面是答案“然而”后面是答案 d.“以至于……”中以至于后面是答案 (6)选项中关系 a.两个对立选项中一定有一个是对的 b.两个选项中比如A和B 如果A成立B就成立那么A 一定错 二.区别因果类; 1.直接原因:是直接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导火索) PS:五四运动爆发是因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主要原因:是在引发事件发生的诸多原因中的最重要的那一个 PS:二战英法美对法西斯的绥靖纵容政策 3.根本原因:是指隐藏在事件发生背后的,导致事件发生变化的本质的原因 PS:晚清中国打不过西方列强就是因为体制上的落后 (根本原因一定是主要原因,但主要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 4.主观原因:是自身上的原因、自己的原因(个人主观情感) 5.客观原因:是外部的原因、外部的影响因素(侧面影响) ——类似于“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韵味。

2020年高考历史主观题高分攻略专题三 作用、影响、意义类主观题(带解析)

(三)作用、影响、意义类主观题 答题技巧总结 在主观题设问中经常会涉及到作用、影响、意义,作用、影响、意义类问题是高考中的一大类,几乎每年都有涉及,而且有些年份涉及的特别多,因此要引起注意。作用、影响、意义含义基本相同,但又有细微的差别,在此先予以提醒:作用一词较为中性,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和影响基本一样;意义一般为积极影响。对于这类题应该如何作答,现总结方法技巧如下: 一般性通用方法与技巧(即适合所有主观题的一般方法技巧)。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阅读材料时注意联系所学知识进行时空定位,调出自己的相关知识体系,以帮助理解材料解答问题。 2、要注意看分写点作答。如一般4分答两点或四点;9分一般答三点、四点或五点等。由于不同出题人习惯不一所以作者建议尽量多打一点或者两点作为备用点,以免因为点不够而失分。 作用、影响、意义类主观题所独有的方法与技巧。 首先弄清楚什么是作用、影响、意义:对人或事物的影响或作用。 2、做作用、影响、意义类题目要根据其本身的含义作答。 3、做作用、影响、意义类题目要根据设问中的提示作答。 4、做作用、影响、意义类题目要根据深化、联系,并注意平时注意积累一些专家的论述结论。 5、做作用、影响、意义类题目实在找不到太好的思路,就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进行作答。 6、在试卷上作答时要注意要点序号化,多角度回答和用学科术语回答。

7、注意卷面整洁美观。 下面对作用、影响、意义类题目所独有的答题技巧进行总结,并举例说明。 (一)做作用、影响、意义类题目首先弄清楚什么是作用、影响、意义:对人或事物的影响或作用。理解清楚概念做起题来才能有的放矢。 下面需要做的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很多题目只要遵循一般规律就可以解决了,现举例如下:(2019年全国1卷)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候、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10分) 步骤一:根据材料提供的“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进行时空定位“秦商鞅变法和魏晋南北朝时曹魏末年”,理解材料解决问题。 步骤二:根据所给分值确定所需答的要点数量,本题6分可能2点,每点3分;也可能3点,一点2

高中历史小论文答题技巧汇总

高中历史小论文答题技巧汇总,建议收藏! 解题概述 认识:该试题分值固定、属于开放性试题。它的开放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材料开放、问题开放、答案开放、学生的思维开放。 解题技巧指导: 步骤一:看问题、明要求、确定对象 步骤二:细读材料提炼观点在提炼观点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并要用专业术语表述。 步骤三:组织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张序号化) 在组织答案时要分三段:第一段观点部分。在这一部分中要求你做到两步,第一步用专业语言写出你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观点,第二步亮明你选择的观点,表述时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我同意??等。(2---3 分) 第二段:史论结合部分(7---8 分) 在这一部分中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运用史实来论证你选择的观点,尽量要做到史论结合。 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外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第三段:评论部分。(2---3 分)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和相关的历史史观以及历史发展的趋势等来论证。) 具体解题技巧 一、题型 1、从常规出题来看,它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某种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明确表态(是否正确;是否全面等)后再进行分析解答;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高考历史主观题分类指导变化型、性质型素材

高考历史主观题分类指导 | 变化型、性质型【高考历史方法指导】 一.什么是变化类历史试题? 在特定历史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同时间段出现的新特性、新内容等。主要是对同一历史事物在不同阶段的比较中探索历史事物的发展趋势或变化规律。 二.变化类历史试题的三种形式 1.前后变化型:(1)一是之前怎么样,之后怎么样。如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2)二是由什么变为什么。如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由闭关锁国变化为被迫开放。 2.阶段变化型:即分阶段归纳。如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自然经济的发展历程、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3.内容变化型:主要是指以前没有这种情况,后来新出现了,其答题模式为列出新出现的情况。如明朝中后期,中国经济的新变化: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三.材料解析题中“变化”类试题: 1.设问模式:“根据材料……,指出……变化?(X 分)” 2.答题思路:必须答出“变化”前和“变化”后的两种情况,常用“由……到……”。 十一、性质型 【高考历史方法指导】 一.实质(本质)和性质的区别 实质就是本质,它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不能简单、直观地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概括历史事件的实质的一般方法是先确立所要表述的历史事件的主体,再确立其本质属性,揭示其本质或目的,最后指出其性质。实质(本质)经常和目的尤其是根本目的相关。(一般来说,实质定性于“实际如何”、“反映了什么”、“表明了什么”)性质是一事物区别它事物的特有属性。性质是比较稳定的,一般由历史事物的阶级属性或社会属性决定。(一般而言,性质定性于“是什么”) 二.举例说明实质和性质的区别 1.例1:俄国1861年改革。 (1)实质:指农奴主对农奴进行的一场厚颜无耻的掠夺。

历史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的简答题答题方法和技巧范文

历史学习方法高中历史的简答题答题方法和技巧答:一、审准题目。 准确审题是正确解答的前提。题目的类型虽然多种 多样,但其基本结构却大致相同,因此,审题也就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大致可分三步: 第一,分析试题结构。 历史问答题一般包括四部分:主干语、答项语、提 示语、限定语。例如:"评述民主革命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一题中,"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主干语,"历史作用"是答项语,"民主革命时期"是限定语,"评述"是提示语。 主干语又称"中心语"。一般位于试题的中间,由专用历史名词构成(材料问答题的主干语一般以历史材料的形式出现)。它告诉考生,试题是针对哪一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提问的。这是问题的主体,是试题的核心,试题的其余各成分都围绕它展开。只有正确理解中心语的内涵,才能把握住审题的大方向。不然,准确审题则无从谈起。找出主干语应作为审题的起点。 答项语就是求答项目,往往位于试题的最后。它具体规定应回答哪些方面的内容。是审题的最终落脚点。找准答项语就把握住了问题的关键,就明确了思维的方向、找到了解题的着力点,收集材料、组织答案就有了目标。审定答项语是审题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 提示语常常出现在试题的最前面(个别试题的提示语融合的答项语之中)。规定用何种方式解答,也就是解决怎么答的问题。常用的

词语有:"述"、"评"、"论"、"比较"、"说明"等等。这些词语能够清楚地告诉我们试题的类型,提示我们应对的方法。把握准提示语,就能够确定答案的基本结构,确定试题的基本解答方式。 限定语是对主干语、答项语、提示语在范围、程度、角度等方面的限定。规定答案要限定在什么范围内,基本上都是位于主干语、答项语、提示语的前面(个别试题的限定语融合在主干语之中)。如:"简要评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主要政治活动。"一题中带着重号的词语就属于限定语。其中"简要"是对提示语从程度方面进行的限定,"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对主干语从时间范围上进行限定,"主要、政治"是对答项语从程度、角度方面的限定。准确理解了限定语就可以少做许多无用功,从而保证把非常宝贵的考试时间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并且还可以减少阅卷老师的劳动量,避免惹老师讨厌。 当然,近几年高考问答题的提问方式一般不是那么直截了当。有的是一题多问。有的虽然是只有一问,但问题的各组成部分却不是一目了然。如98年高考试题第49题:"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相继取得胜利后,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成立了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而西班牙属拉美殖民地却建立起一系列独立国家。试从两个独立战争的背景和进程说明这种现象的原因。"题中的主干语是"这种现象"即"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相继取得胜利后,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成立了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而西班牙属拉美殖民地却建立起一系列独立国家",答项语是"原因",提示语是"说明",限定语

高中历史概念型选择题答题技巧及专项训练

三.概念型选择题解题技法 题型特点高度重视对历史概念的考查是近几年来高考的突出特点。概念型选择题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在题干中提出历史概念,在选项中表述对概念的阐释,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含义是、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表现是、准确的理解是等。二是在题干给出的是阐释或现象,在选项中列出四个概念,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反映了、目的是、实质是、性质是等’。 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进行把握,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定量、定性分析,正确地界定历史概念。同时,在平时要加强对历史概念的学习,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解答此类型的选择题,一般采用如下的步骤: 第一步,审清时间、空间和设问限定词,明确答题的方向; 第二步,阅读题干或材料,把握关键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进行界定; 第三步,除了运用排除法外,还要注意背景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史论结合法等方法的运用。 常用的几种方法: 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的背景,根据历史事件和历史空间并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选项。 定性分析法——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的背景,根据历史事件和历史空间并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选项。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凡是与题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质不同的选项就要被淘汰。 定量分析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适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 理论法——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辩证关系原理,阶级分析法等基本原理可以迅速解答。 史论结合法——运用唯物史观、辩证法的相应理论与观点对题干与备选项进行分析,再结合相关历史知识进行印证,从而找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易错陷阱①核心概念理解不到位 例1.(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解析】“现代化”这个概念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 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有内涵,我们不难排除C项和D项;剩下A项和B项,我们就来看哪个更能体现这个趋向了:“清末新政”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而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目的是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确立民主共和制度。两者比较,当然辛亥革命更符合题意了。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本题的陷阱是:对现代化理解不全面,不能理解现代化的程度,导致选项无法确定。 例2.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 A.民主主义B.平等主义C.自由主义D.共和主义 【解析】本题是当年正答率最低的一道题,是概念型选择题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材料信息是“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贵族爵位是可以世袭的,也就是说美国反对世袭。四个选项

高中历史《主观题训练》及参考答案【实用】

主观题训练及参考答案 (一)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朝最初未能收复边陲各省,后来又丢失了整个北中国,但宋代文明在别的方 面达到顶峰也是事实。宋政府在广州、泉州、福州等地设立了市舶司,多次派使臣赴海外招徕外商并管理对外贸易。两宋亦利用民间力量来广招外商,友好往来。每艘海舶船主,也是政府委任的“市舶纲首”,负有在域外“招诱舶商’’的任务,规定“诸市舶纲首能招诱舶舟 货物,及五万贯者,补官有差”。政府甚至向外国商人开放仕途,同时制定了保护外商合法权 益的法律,如《户婚律》中对外商来中国经商死后的财产处理作了专门规定。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二 18世纪中前期,英国重商主义走向全盛。政府规范贸易行为,批准了许多私人特许贸易公司扩大对外贸易,商人则利用王权进行对外贸易垄断。同其他欧洲国家相比'英国重商主义政策最明显的体现是实行对外扩张,政府进行商业战争和颁布一系列航海法令,日益强大的英国海军为英国海外贸易的发展保驾护航。在英国的对外贸易中,很多贸易条约是在非平等、非自愿互利的条件下签订的,特别是殖民地逐渐成为英国制造业的原料产地和产 品市场。 ——据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对外贸易与中国的不同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特点:政府高度重视,设立专门机构管理;以政治手段鼓励中外民间力量参与;以海路贸易为主;平等贸易,友好往来。 原因: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崛起,传统的陆路贸易受阻;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宋代造船、航海技术先进;儒家“贵和”思想的影响。 2.不同:有明确的经济理论指导;以殖民扩张、武力征服推动贸易发展;对外贸易成为寻求霸权的手段。 影响: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给殖民地带来灾难;加剧了西方殖民国家之间的矛盾。

高考历史大题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材料题分析方法和公式 1、历史背景类=(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3)文化背景=思想+科技+教育+…… 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2、历史特点类:从背景、时间、目的、过程、内容、措施、程度、范围、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 3、历史原因类: (1)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政治+经济+思想) (2)原因深度:→直接→主要→根本 根本原因:从历史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和主观需要等方面考虑。 主观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管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进行思考; 客观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4、根本原因类: 经济现象: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考虑 政治现象:从经济方面考虑; 思想文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经济方面考虑; 5、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1)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2)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3)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6、比较类:首先要明确比较对象(是相同、是不同、还是异同),从背景、目的、内容、结果、特点、方式、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组织共同点的答案时,首先要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然后行文上为”都-----“;组织不同点的答案时,首先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然后行文上为”A.---B---C---” 7、影响或意义类: 影响或意义=(积极+消极)(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 ⑴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影响=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 ⑶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 8、判断成败及原因类: ⑴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 ⑵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 (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⑶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9、性质分析类: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 10、历史评价类⑴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 ⑵事物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步/反动+正义/非义)+结论 ⑶观点评价=是什么(材料的观点或你的观点)+为什么(你的理由)+怎么样(对错的根源及正确的观点) 11、启示、认识类: ⑴政治=国情+领导+群众+武装+民主+法制+思想+策略+…… ⑵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客观规律+发展战略+…… ⑶文化=批判+改造+继承+发展+…… 12、开放性问答题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否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