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分工与社会和谐_读涂尔干的_社会分工论_

论分工与社会和谐_读涂尔干的_社会分工论_
论分工与社会和谐_读涂尔干的_社会分工论_

 2006年4月社科纵横Apr,2006

总第21卷第4期SOCIAL SCIENCES REV IEW VOL.21NO.4

论分工与社会和谐

———读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

谢绚丽

(浙江师范大学法政经济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4)

【内容摘要】文章立足于对“和谐社会”的理解,结合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中对其核心问题———分工的相关理论的阐述,剖析了分工的社会功能,旨在探讨分工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联性。

【关键词】和谐社会 分工 社会和谐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6)04-0032-02

古往今来,和谐观念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刻理解“和谐社会”的概念,追溯和谐思想的理论渊源是很有必要的。除了马克思这位有关“和谐社会”理论的集大成者之外,在众多社会学家的理论中,我们也可以找到不少关于和谐社会的直接或间接、系统或零星的阐述。学院派社会学创始人,法国近代社会理论家涂尔干就是其中显著的一位。

涂尔干一生致力于研究道德的基本问题和促进社会道德基础的加强,并且为之写下了巨著———《社会分工论》(简称《分工论》)。其写作背景是:针对当时西方社会的急剧变迁所导致的欲望膨胀、行为偏差和社会混乱的失范问题等社会病态,涂尔干试图用实证科学来考察道德生活事实,建立一种道德科学。道德科学旨在考察个人人格与社会团结的关系问题。该问题又牵涉到社会团结的转型,后者正是伴随着劳动分工的发展而产生的,由此导出了本书的研究主题———劳动分工。涂尔干否认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是分工带来了社会灾难。为便于阐明其观点,他在《分工论》中将分工分为两种:正常分工和反常分工。并系统地阐述了正常分工的社会功能,证明正常的劳动分工是维护社会稳定、社会和谐的,只有反常的分工才是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涂尔干把社会危机视为一种道德危机,主张全面加强社会道德规范的调节功能,倡导建立一种与社会分工结构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会道德体系,以保证日益复杂的社会分工体系的各个部分在相互依赖的基础上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涂尔干就是以这样一种关注社会秩序稳定、和谐的终极学术关怀来研究社会分工的。如果认真分析涂尔干对分工的社会功能的阐释,我们不难发现,分工与社会和谐之间存在一种微妙而必然的关联性。“和谐社会”的建立需要具备诸多社会条件,而分工的若干社会功能恰恰为这些条件的获得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基础。

一、分工发展为“和谐社会”的实现提供兼容共生的社会资源

民族、宗教、党派、阶层是国家重要的社会资源。这些社会资源之间固然有这样那样的差异,但是它们都是共存、共生于一个社会之中。它们各有各的生命力。从历史上看,什么时候多教并存,什么时候社会和谐;什么时候多党合作,什么时候社会和谐。和谐社会应当给各类人谋取一定的物质利益,提供生存与发展的条件,从而把各类社会资源联合起来,形成合力。和谐社会应当是各类社会资源互相促进而又互相制衡的经纬交织的公民社会。由此可见,和谐社会以实现社会的动态和谐为条件,与之相适应的社会联结形式是分工形成的团结———有机团结。劳动分工的发展促使社会系统功能的分化,多种信仰并存,多级阶层同在,多派党系共生。它们运行着各自的生命轨道,而又相互牵制,表现在意识形态上则是共同意识的模糊化和个体意识的突显,而这正是有机团结的主要特征。

在以人为主体的社会里,要使社会各部门的功能专业化与人的多元化发展相适应,各部门就必须相互依赖,互相补充,将彼此制衡的各种社会资源的使用加以调和,为个人的多方位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分工发展为“和谐社会”的建立提供科学的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社会控制的防火墙,是社会发展的支撑点。社会前进的同时,社会规范也会更新。更新后的社会规范依然是推动社会整体前进的推进器。规范的内容很广泛,包括风俗、道德、法律、纪律、宗教等等。作为典型规范的法律与劳动分工之间是存在联系的。受分工影响的社会团结本身也是“一种整体上的道德现象,它是非物质性的,但并非只具有一种纯粹的潜在状态,而是通过一种可感的形式表现出来的”[P27],这种形式就是法律。与此同时,“正因为法律表现了社会团结的主要形式,所以只要把不同的法律类型区分开来,就能够找到与之相应的社会团结类型。同样,法律完全可以对劳动分工所导致的特殊团结做出表征。”[P31]

表现机械团结的法律制度具有压制性特点。它将违反和触犯共同意识的行为视为犯罪,视为对社会整体的威胁,而非对特定个人的冒犯。惩罚的目的不是纠正越轨行为,而是通过宣泄集体激情以治愈越轨行为的伤害。刑法是典型的压制性法律,在机械团结的社会里占据主要的法律地位。而有机团结的社会中通常实行恢复性法律。这样的法律基于审慎的理性,比较宽容,其目的是维护原有关系,将被破坏的关系修复还原。犯罪行为不再视为对整个社会的威胁,而仅仅是对被侵害一方权利的损害,惩罚基于数量的、合理补偿的考虑。常见的恢复性法律有民法、商业法、诉讼法、行政法和宪法等。两种法律制度相比较,显然是恢

23

复性法律更深入人心,对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具有长效的功能。有机团结的社会比机械团结的社会进步,其中显著的一点就表现在法律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已经由压制性法律让位于恢复性法律。这也体现了有机团结的社会具有人性化的管理特点,有利于激发成员遵循社会规范的主动性,更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为实现社会的和谐备好强劲的保障。

三、分工发展促进社会结构合理化,推动“和谐社会”的实现

所谓“合理”,是说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也就是子系统之间有一个比较匀称、比较均衡、比较稳定的关系。这些子系统通常指的是人口结构、阶级结构、民族结构、职业结构、地区结构、家庭结构。社会结构是社会的框架。社会结构合理是社会和谐的前提。社会结构不合理,必然会把社会距离和社会矛盾拉大,与此相应社会张力也大。社会张力一大,社会冲突一触即发;反之,社会结构合理,社会距离适当,社会矛盾也会比较小,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社会管理、社会整合、社会控制的难度比较小,成本比较低,和谐社会容易建成。

“分工不仅为社会提供了凝聚力,而且也为社会确定了结构特性。”[P152—153]在分工出现以前或是分工不发达的阶段和地区,社会结构是一个由彼此相似的同质环节共同构成的体系。与之相应的社会团结是机械团结,共同意识借助确定的中介机关来施展自己的巨大影响力。“一般来说,机械团结不仅无法像有机团结那样把人们紧密结合起来,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化,它自身的纽带也不断松弛下来。”[P113]“社会纽带越松,外在因素就越容易介入到社会中去”[P111],因为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社会成员不是相互依赖的,他们各自有自己完整的社会生活。社会只要求每个成员必须具有同样的信仰和行动就可以了,并不介意外在因素对社会的介入,也不在意社会内部组成部分的增减。然而这些不安定的因子总是或多或少地对社会施加影响,如果统治者能以强制性手段对之进行镇压,尚能维持高压性的社会稳定。可一旦这些因子积累到一定程度,社会矛盾逐渐增多,统治政府难以应付,整个社会的均衡将被打破,面临动荡混乱的危机。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刚性的社会结构,社会缺乏自我调节的功能。因此,这种社会结构是欠合理的,和谐社会不可能产生于其中。

与上述社会结构呈鲜明对比的,就是分工促进下的有机团结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结构。它是各种不同机构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机构都有自己特殊的职能,而且它们本身也都是由各种不同的部分组成的,……它们相互协调,相互隶属,共同结合成为一个机构,并与其它机构相互制约。”[P142]在这样一个类似于有机体的社会系统里,各个部分都已经彻底分化,一旦有新的因素卷入进来,就会扰乱原有的和谐状态,破坏原有的各种关系。因而,社会为了维持自己原有的平衡,不会轻易让外界因素介入,即使介入了,社会也能对自身结构进行适当调整,以维持原有的均衡、稳定的状态。而这正是建构和谐社会所需的具有弹性、合理的社会结构。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有机团结的社会并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对外界因素加以甄别地吸收和排斥。威胁社会稳定,不利于社会和谐的因素被排除在外,而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则允许进入,使其在不影响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引导社会发展。

四、分工发展促进社会良性运筹,保障“和谐社会”的实现

“社会运筹”即“社会整合”,是指社会不同的因素、部分结合成为一个协调统一的社会整体的过程,亦称社会一体化。有了合理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规范,如果缺乏高效的社会运筹,社会可能面临资源浪费、社会结构不稳定等诸多问题,而仍然难以实现和谐。

社会运筹能否得当,依赖于社会分工是否合理。涂尔干在《分工论》中通过考察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关系,基于两性分工的夫妻关系等社会事实,发现分工除了有人们公认的提高生产率、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功能之外,还具有广泛的道德影响。“事实上,分工所产生的道德影响,要比它的经济作用显得更重要。”[P20]这种道德影响辐射到有机团结和恢复性法律的特征上,足以证实分工在多大程度上带来了社会的整合。分工使得人们“自身有了与众不同的特征和活动,但他在与他人互有差异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他人,依赖社会”[P83]。亦即,分工使得人们的利益相互区别,同时又通过他们彼此之间的需要将各种利益牢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也使得以服务于人的需要为目的的社会运筹能够顺利开展。人们之间的分工复杂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协作。“协作一经产生,不仅会使社会纽带变得更加牢固,而且也会使社会更加具有完备的个性,从而用另一种整合形式代替了原来的整合形式”[P235],以实现更高级的社会和谐。

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而言,《分工论》也无愧是一部经典的理论巨作。我们从中挖掘出的分工与社会和谐的关联性,为“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渊源性理论,这就是很好的见证。

参考文献:

[1]埃米尔?涂尔干著,渠东译.社会分工论[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2]解战原著.当代社会分工论[H].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1.

[3]朱光潜著.西方美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候才.“和谐社会”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内涵[J].科学社会主义,2004,(5).

[5]郑杭生主编,李强、李路路、林克雷副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Z].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编.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Z].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邓伟志.论“和谐社会”[EB].华龙网,理论频道.

文中注释均引自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

33

读《国富论》摘抄

读《国富论》摘抄 劳动生产力的最大提高以及生产中技能、熟练性和判断力的进一步完善看来都是分工的结果。 ——摘自《国富论》第一章分工,P3 注:分工是劳动效力提高的重要原因。 国富论以制造大头针做了一个比较,制造大头针的工种被细分为18种之多,每天10个工人可以制造约48000枚,平均每人做4800枚;如果由一个人完成所有的工序,一天一个人肯定做不了20枚。 许多行业的劳动不可能划分得那么细,操作也不可能简化到那个程度,不过不管怎样,只要采用了分工,在任何一门手艺里,它都会给劳动生产力带来成比例的增长。 ——摘自《国富论》第一章分工,P5 注:这是一个结论,不论那个行业,只要采用了分工,都能提高生产效率。 一般说来,在那些工业最发达的国家,这种分化进行得最彻底。在一个未开化的社会里一个人所干的工作,在一个开化的社会里,通常要由几个人来完成。 ——摘自《国富论》第一章分工,P5

注:给人的感觉是:分工越彻底,工业越发达。 农业的性质本身不允许有像制造业那样细的分工,也不能把各种农业劳动这样全然地彼此分开。同样,畜牧业与谷物种植业就不能像木匠与铁匠那样全然地分开独立。纺纱工与织布工几乎总是两个不同的人;但犁田的、耙地的、播种的以及收割的却经常是同一个人。因为这些不同的田间劳动随着一年中季节的变换而交替出现,所以不可能一个人总是只从事某一种工作。也许正是由于农业中的不同作业不可能完全分开独立,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就总是跟不上制造业的发展。 ——摘自《国富论》第一章分工,P5 注:农业的分工不可能完全分开,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就比制造业慢。 在农业中富国的劳动生产力不见得总是比穷国的高;至少可以说,它的农业劳动生产力远不如制造业中的劳动生产力那么高。因此,富裕国家的谷物与贫穷国家的谷物在质量相等时,其市场价格并不总是要便宜些。 ——摘自《国富论》第一章分工,P5 由于分工,同一数量的工人能够完成的工作量远远超过从前。这是由下述三个不同原因造成的:首先,每人专司一职操作娴熟程度

读《国富论》有感

读《国富论》有感 读《国富论》有感 龚湘姣仲英书院党总支 这个暑假,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切实提高理论高度与深度,为人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党支部给全体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推荐了几本经典书籍,我们大三学生的是由英国作家亚当?斯密着就的《国富论》。 刚从图书馆借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顺手翻了几页,发现其内容与结构脉络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清晰易懂,极为深刻的议论分析随处可见,而且经济学的专业知识有很多,虽然我的辅修是金融,但除了第一章的内容比较容易理解之外,其余部分的还是比较晦涩难懂。对我来说,要想在短时间内读懂它决计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决定先去探究一下作者着书的背景以及书出版的意义与影响,这对我接下来的阅读和理解肯定会有极大的帮助。那么,我先就我探究的成果来说一说。 作者亚当?斯密生活在18世纪英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鼎盛时期,那个时候,自由竞争、自由经营和自由贸易已成为新兴产业资本发展的迫切要求。然而,历经两百多年的以国家干预为特征的重商主义依旧根深蒂固,产业资本发展深受其害。而《国富论》的主题,即“研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并不像我刚开始以为的那样,此书仅是简单提出让国家富强起来的意义与方法。此书的主题同亚当?斯密对政治经济学的目标和任务的看法相关,他认为:“作为政治家或

立法家的一门科学的政治经济学,他有两个不同的目标:第一,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计,或者更确切地说,使人民能给自己提供这种收入或生计;第二,给国家或社会提供足以施行公务的收入。其宗旨在于使人民和君主都富裕起来。”他的这段话清楚地告诉我们,民富国富皆重要,或者更大胆地说,民富重于国富。君主一般都更加重视自己的权利和财富,甚者敛民财而饱其库,损民利而扩其势,然而亚当?斯密将人民和君主一并纳入致富的范围,将实现国民富强定义为政治经济学的目标,在那个年代可谓是极其难得了。他所指的人民,应该主要是当时那些随着工场手工业发展而兴起的企业家,也就是早期的资产阶级。 亚当?斯密花了相当大的精力与极长的时间撰写《国富论》,原稿出来后他又进行了反复的修改和增补,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国富论》的理论和内容。直到1776年,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国富论》才惊艳登场,此时离他当初在法国“为了消磨时光”着手撰写已经过去了整整12年。亚当?斯密那追求完美和卓越的风格以及严谨求实的精神真真让人惊叹,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认真学习。 《国富论》问世之时,正值中国清乾隆年间,“康乾盛世”之际,而亚当?斯密在书中亦多次提及中国,他对这个遥远的东方封建王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指出,中国是一个富裕而停滞的国度,以农业立国,对外贸易从不发达,但是很富裕。在《国富论》中是这样说的:“……按照事物的自然进程,每一个成长中的社会的大部分资本,首先应该投入农业,其次是制造业,最后才是对外贸易。这种顺序是

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现状

浅论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体系 摘要:毫无疑问,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这里,很多人在高兴之余也不免会产生出这样的疑问:究竟什么是社会分层?社会是怎样进行划分的,为什么这样划分?社会分层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怎么样……等等不一而足。为此,本文主要从读者有疑问的地方写起,将本文大致分为三部分:亦即首先介绍一下社会分层的概念;然后阐明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现状,以及为什么这样划分;最后针对当今的社会分层理论提出自己的一点评价。而对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现状进行阐述时,我会进一步选取当代两个比较有影响李强和陆学艺的观点简要介绍,最后再一一对应着进行相应的点评。 关键词:当代社会;社会分层;分层原因;分层影响 正文: 社会分层的概念:众所周知,无论是介绍科学知识,还是日常与人打交道,首先都离不开对所要说明事物的具体介绍,以增强认知者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而社会分层作为社会结构中最重要的社会现象,社会学的核心领域,对他的研究更是如此。所以,我会在进入正文之前,大致介绍一下什么是社会分层。根据《社会学教程》介绍:(1)所谓社会分层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的过程。“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

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在西方社会学中社会分层是使用比较广泛的一个专有名词,常常与阶级、阶层同义,尤其在苏联解体之前甚至有替代,淡化阶级概念的学术倾向。我国在建国初期也曾经出现过类似现象,后来在国家正确引导下才慢慢走上正轨。简而言之,(2)社会分层概念的实质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社会利益关系及其不平等的利益分配格局的观念反映。尽管西方的社会分层理论是建立在与我国截然不同的两种社会制度之上,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以阶级划分的社会分层理论,韦伯的以财富,权力,声望,划分的多元社会分层理论,以及涂尔干主义社会分层理论……依旧对我国学者研究社会分层提供了借鉴意义。 社会分层现状: 当代中国介绍社会分层现状的理论比较多,在此我谨选择李强和陆学艺的观点进行介绍。 李强在《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一文中采用国际社会经济地位指数的方法分析五普数据,发现现在中国社会是倒丁字型的社会结构,而且认为造成该结构的主要原因是城乡的分隔。他使用的具体方法是,采用社会经济地位指标测量全国就业人口,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处在很低社会经济地位上的群体,该群体内部的分值是一致的,在形状上类似于倒过来的汉字"丁"字型的一横,而丁字型的一竖代表一个很长的直柱型群体,该直柱型群体是由一系列处在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上的阶层构成。(3)根据调查显示:丁字型社会结构反映的是

读亚当·斯密《国富论》有感1500字

读亚当·斯密《国富论》有感1500字 《国富论》是亚当斯密的作品,其中他跟我们一一分析了经济与国家的种种关系,读后笔者觉得受益匪浅。 亚当斯密在230年前就熟悉牛顿的思想,他还撰文赞扬过牛顿,后来他用牛顿的物理学原理作为经济体系,造出了一本掷地有声的《国富论》,后来西方就出现大量的所谓经济学名著。因此,世界就像开设了一个经济文化大赌场,所谓的经济学家就像赌场中一个个旁观他人输赢的马仔,围绕着博弈实体经济学理论凭个人感觉进行猜测,凭个人主观意愿盲目欣赏。但《国富论》里没有引入输赢与均衡的标准,没说怎样取胜,没有给出一个整体如何对大小的区分,没有开端,没有终结,也就是没有边界,都是一些宏观抽象的概念。无论混沌和有序怎样互相转换,《国富论》中并没有给出任何博弈行为取胜的依据。全世界经过230多年的研究,没有发现什么有效可示范的依据。230年以来,无数人渴望从书中挖掘有用的东西,最终发现了一句话看不见的手,它在《国富论》中只出现过一次,众所周知,一篇巨著里一个词出现一次,最多只能称其为一个文化信息,一个词偶然地出现,这不是经济学思想,更不是理论,亚当斯密也就没有定性解释过它的本质特性。人们对它似懂非懂,几乎所有人的解释都是自圆其说,一传十,十传百,无限的放大,看不见的手就成了神话。

今日我们用《博弈圣经》实体与性质的观点解释看不见的手,它就是博弈实体法则的威力。博弈实体法则的瘾魂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其内在逻辑是道德与博弈的法则,市场经济就是根据一套博弈法则使资源配置通过道德协同与博弈协同得到调整,亚当斯密的自发秩序和看不见的手都是在观察博弈实体时得到的感觉。他宣称市场经济要自由放任,一切追求最大化,他是为了维系两个假设,一是效率,二是穷人的生活。亚当斯密的比较优势只有对那些追逐自我利益的人们才格外地积极,这会带来你死我活的竞争和掠夺。西方的经济学大师,今日的大政治家、博弈专家都明白,二人同性质的博弈对局不是博弈实体就不存在看不见的手,对个体疯狂的掠夺就无法干预。可以想象在230年前亚当斯密已经模模糊糊地感觉到了博弈实体的威力,可惜他还没有认识到博弈实体的本质特性,他感觉到,人类行为的结果是非存心出现的,好像参与者带来的利益不是上帝,也不是政府,都是吉祥慈善是看不见的手给予的,这是一个赌徒,对赌博结果的无奈,对博弈实体的无知才有这种莫名其妙的感觉。我们从逻辑的哲学出发,研究科学发展观的博弈实体战略,发现它的文化结构复杂而宏大,人们难以理解,语言也很难表达,它比《国富论》描写的看不见的手复杂得多。看不见的手只有简单的几个逻辑步骤就可以告成,特别对哲学素养准备不足的经济学家他首先感觉到看不见的手语言流畅,琅琅上口,还有一个手以稳固的形象在场中的表现,它还抽象而高度概括了市场运行机制恰是看不见的手,人们就深信不疑,学者也相信它,传播它,把它神话了。

走进埃米尔·涂尔干及其社会学思想

走进埃米尔·涂尔干及其社会学思想 徐鸿望 社会现象是事实,应该被当作实物来看待。——涂尔干自杀是任何一桩直接或间接导源于受害者自身主动的或被动的行为,且受害者知道这一行为的死亡事件。——涂尔干若要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提供必要的驱动力,我们就必须努力遴选出作为我们道德性情之基础的基本情感。——涂尔干 埃米尔·涂尔干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西方社会学的古典大师,与卡尔·马克思、马克思·韦伯并称“社会学经典三大家”。虽然孔德提出了“社会学”一词,但是,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进入大学的讲堂,却是涂尔干的功劳。 他明确规定了实证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提出了实证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并亲自作了关于自杀论问题的经验研究。其著作《自杀论》是理论与经验研究的首次范例,是公认的实证社会学经验研究的经典。应该说,涂尔干是社会学的真正奠基人。因此,作为一位大二的学子,在理论知识不够丰富的情况下,对涂尔干及其主要社会学思想进行分析、讨论和综述,亦存在其合理性和特殊性。 本文在记述涂尔干生平及其生活背景下,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方法、社会劳动分工、自杀和宗教四个部分对于涂尔干的主要思想进行理解、分析和综述,好让同学们进一步走进围绕在我们大学课堂的

社会学大家涂尔干;另外,如果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部分同学对涂尔干的喜爱,对社会学的向往,哪笔者将不胜欣喜。 一、生平与著作 埃米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又译作迪尔凯姆,1858——1917)生于法国东北部孚日郡首府埃皮纳尔市的一个犹太教教士家庭。幼年曾学习希伯莱文、旧约和犹太教法典。青年时代放弃了宗教信仰,走上实证科学的道路。1879年,21 岁的涂尔干经过两年的连续落榜终于考进“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师从哲学家布特鲁,史学家库朗热等,1882年毕业。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学教书。其间赴德国游历一年,了解和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心理学家冯特实验心理学和滕尼斯“社区与社会”的影响。1887~1902年,在波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1896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这是法国大学中第一个社会学教授职位。1898年,创建了法国《社会学年鉴》。这本刊物不仅巩固了社会学的学术地位,而且联系了一批学生和学者,在很短时间内,形成了以编辑部为核心的迪尔凯姆学派(又叫法兰西社会学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几乎所有著名的社会学家都属于迪尔凯姆学派。1902年后执教于巴黎大学,1906年被任命为巴黎大学教育学讲座教授,这个讲座于1913年改称“社会学讲座”。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断了这位反战学者的学术研究,并且,他的唯一的

读《国富论》论分工读书报告

《国富论》读书报告 ----论分工 历史与社会学院文物于博物馆学 2013级庹娅 指导老师:侯玲 《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是亚当.斯密(亚当.史密斯)经济学之父的代表作,由唐日松(北大经济学院的教授。)等人译,华夏出版社出版,地点在北京东直门外香河园北里4号。《国富论》自出版以来受到世人的高度重视,人们甚至把《国富论》奉为经济学的圣经。《国富论》研究的对象是世界经济,认为经济的出发点是利己心。在经济生活中,每一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这是人性的一面,也是一种自然现象。全书分为五篇,第一篇,论劳动生产力逐步提高的原因及产品在不同的阶层之间自然分配的顺序。其中又细分为十一个章节。第二篇,论资产的性质,积累和使用。又分为五个章节。第三篇,论各国财富增长的不同途径。分为四个章节。第四篇,论政治经济学体系,分为九个章节。第五篇,论君主或者国家的收入,分为三个章节。 我在这里要讨论的是第一篇的第一章论分工。斯密指出,劳动生产力的最大增进,大部分熟练和灵巧,以及把劳动用于什么地方的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他从小制造业中取大头针的制造作为一个例子,来说明分工的好处。经由分工将整个制造程序“分为十八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雇用技艺熟练的好手……我曾看到一家很小的工厂中,一共只雇用十个工人,但每天可以生产48000根针。”分工的发展以及劳动划分为越来越精细的专业化作业,这是正在出现的工厂制度的主要结果。有了分工,同样数量的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在亚当认为劳动分工对生产效率的提高所起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劳动分工是每一个工人作业时的熟练程度提高。第二,分工节省了各工种的(工序)间传递所需耗费的时间。第三,分工促使大量有利于节省劳动时间的机器问世,从而使一个人能干许多人的工作。亚当.斯密在这一章中传达的思想就是:国民财富的增加要靠生产力的提高,而生产力提高的有效手段就是分工,所以分工是一个行业发展的主要原因。由于分工水平的细致和提高,制造业得以发展,从事制造行业的人民也变的富裕;同样的道理,由于难以实施有效的分工,

读《国富论》有感

读《国富论》有感 quo;。并将这一条作为宪法第5条第1款,正式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宪法的基本原则,通过国家根本法对依法治国予以保障,使其有了宪法保障,也使“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方略有了长期性、稳定性的制度基础。 在党的xx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基础上,党的xx大提出了坚持依法执政、不断提高执政能力的思想,要求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将民主、法治、人权建设从以往的“精神文明”范畴中独立出来,正式提出“政治文明”的概念,这就进一步丰富了依法治国的内涵,明晰了依法治国与其他治理方式的关系。党的xx 大还提出“三统一”的法治原则,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就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法治国方略的根本原则。XX年,党的xx届四中全会提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理念,把依法执政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之一。这表明,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实现执政方式的根本转变,将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执政要求党要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进一步将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结合起来。“依法执政”的

提出,表明我们党依法治国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指引下,我国立法事业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按照xx大报告提出的到XX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要求,XX年我国如期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行政也取得了明显进展。国家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并明确提出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自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等一系列重要法律颁布之后,一批规范行政行为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行政听证、告知和申辩、信息公开等行政程序相继确立,标志着我们在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 适应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国家稳步推进司法建设与司法改革。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发布《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和《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最高人民检察院相继采取相应的改革举措。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

二、形成时期的社会学 (一)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 生平和著作:Emile Durkheim(1858~1917)又译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迪尔凯姆有两本主要著作很早在中国译出。《社会分工论》是王力教授,它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早年留学法国,对社会学也有兴趣,做过人大副委员长的许德珩先生也是我国老一代的社会学家,20年代就翻译了迪尔凯姆另一名著《社会学方法论》。这些书现在尽管过去好几十年了,还是比较有影响力的著作。 迪尔凯姆是法国第一个把社会学正式列入社会学大学课程的社会学家。前面讲的孔德,虽然在工业大学讲过课,但它不是以社会学教授身份出现的,在孔德逝世后30年,即1887年,法国教育部才同意迪尔凯姆作为一个社会学教授来讲社会学。按照惯例,这就表示这个国家承认这门学科,不过直到1913年,迪尔凯姆才正式被聘为法国巴黎大学的教授,社会学正式进入了大学。他在社会学中的地位是比较高的。 1858年出生于法国孚日省埃皮纳尔一个小城镇的犹太教教士

家庭。幼年曾学习希伯莱文、旧约和犹太教法典。青年时代放弃了宗教信仰,走上实证科学的道路。1879年,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82年毕业。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学教书。其间赴德国一年,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冯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1887~1902年,在波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1891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1898年,创建了法国《社会学年鉴》。围绕这一刊物形成了一批年轻社会学家的团体──法国社会学年鉴派。1902年后执教于巴黎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断了这位反战学者的学术研究,他的儿子和许多学生死于战场,他受到极大的刺激。1917年11月15日在巴黎去世。主要著作有:《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自杀论》(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等。 1、社会学的对象和方法 美国社会学家梯里阿基安在评价迪尔凯姆社会学理论时曾指出,迪尔凯姆一生努力的主要目标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把社会学建设成为一门严密的科学学科。第二,为社会科学的统一化和整体化提供基础;第三,为现代社会的文明宗教提供经验的、理论的和系统的基础。 如果作进一步概括,那么迪尔凯姆努力的主要目标其实只是体现在以上第一点上,就是他希望在自己手上能将社会学真正建设成为一

国富论感悟

国富论的感想与感悟 《国富论》是一本经济学著作,亚当·斯密更是那一个时代的传奇。这一切都是让我选择这一本书的原因。但是当我真正读过这本书之后,我觉得我学习到的是一种对于现实问题的一种分析能力,“理论源自于实践,并且最终作用于实践”。我不太懂经济学,不敢胡说,但是在讲述中理论结合以实际问题时,所接到的结论是我可以接受的,并且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方面的全面的展现。正因为这样的感受我明白了为什么这本书在当时被称为“神书”。真的是名副其实。 以一个我自己的一个读书感受为例:分工是什么?是个人优势的区别导致的。随着人类历史的推进,物物交换出现。这样的有利益性质的交换协议使得人人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而工作。这样就导致了人人会将自己的区别于别人的优势发挥出来,比如:打渔厉害的就一定会放弃自己不擅长的打猎,木工厉害的就一定不会学别人种地,就是这样分工产生了。当然现在的分工与以前略有区别,主要是在制造业上体现明显,最被人熟知的就是钉子的制造。书中写到这里是为了体现分工的优势,进行了一个对比——农业与制造业。富国的制造业远胜于穷国,但是在农业方面,其小麦价格往往相差不大就是由于:农业的时间性使得其无法进行类似于制造业的分工。 这是分工的局限之一,还有就是其市场的局限对于分工的影响。只有在大城市才会有搬运工的职业分工,因为在小村庄往往由于人员与需求关系的影响使得搬运工将由家里人承担,不仅仅是搬运工的职业,还有杀鸡、做饭、洗衣服等等。这就是自己对于分工的理论知识的理解。说实话在读这些之前,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没有一定的了解,或是有一些模糊的概念,但是没有作者分析的那么彻底,那么有结构,真心很厉害。 用这样的理论去观察现实就会有另一番感悟。在读书讨论会中提到了一个女权问题。用这样的理论去分析这一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应该简单地看做男性与女性的问题,而是每一个个体的问题。每一个个体都有一定的差异性,都有不同程度上的个体优势。总体上看一部分优势(即职业)是有一定的性别趋向的,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看,部分职业只招男不招女(或只招女不招男)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这样是有一定缺陷的,就是放过了同样有相同优势的异性。但是这样的行为一定不是性别歧视。【以上都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强烈推荐大家读读《国富论》,尽管有书中西方国家的一些例子自己还不太明白。但是书中的理论学习一下还是有好处的。可能有一些东西现在还不太明白,但是在现实中实例的不断自己思考中一定会有所感悟的。

国富论读书心得体会

《国富论》读书心得体会 写读书心得体会,不仅可以明白书中或文中的内容和主旨,还可以培养明晰的头脑,敏锐的眼光。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国富论》读书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国富论》读书心得体会(一) 亚当斯密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他关于市场机制的论述已成为经济学的基石,在他去世的200多年间一直被视为至圣先师。但是,斯密在天堂过得并不开心,人们崇拜他,谈论他,但是却并不了解他的思想真谛,只是用他的某个思想来为自己服务。《国富论》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亚当.斯密第一次对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系统的研究,创立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把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国富论》中要回答的最后问题是,感情与公平的旁观者之间的内在斗争,在社会的长期演进中究竟是怎样在历史本身的大舞台上发生作用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在第五编,亚当.斯密列举了社会发展的四个主要组织阶段,除非由资源的匮乏、战争或政府的坏政策予以阻止,否则这些阶段是会连续进行的。这四个阶段是:猎人的最初野蛮阶段,原始农业的第二阶段,封建或庄园耕作的第三阶段,商业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阶段。每一阶段伴有与它的需要相适应的制度。例

如,在猎人阶段中没有任何财产。因此,也就没有任何确立的行政长官或正规的司法行政。随着牛羊群的出现,产生了比较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不仅包括可怕的军队,而且有不可缺少的法律和秩序堡垒。斯密思想的核心是:这种制度是保护特权的工具,不能用自然法为之辩护。他说,文官政府是为了财产的安全而设立的,实际上是为保护富人反对穷人而设立的,即为了保护有些财产的人反对根本没有财产的人而设立的。最后,斯密将演进描述为从封建主义走向一个需要有新制度的社会阶段,这种新制度是由市场确定的而不是由同业公会确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这在后来称为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斯密称之为完全自由的制度。这种物质生产基础的连续改变,将带来的上层建筑的必然改变。可见,在斯密的哲学史中,主要的推动机制是人性,由自我改善的欲望所驱使,由理智所指导。 斯密死后,人们把《国富论》奉为经济学的圣经,把他关于利己的人受看不见的手引导增进了社会利益的思想,作为市场经济千古不变的基本原则,却把《道德情操论》几乎忘得一干二净。于是,市场经济缺少了道德,引发了许多罪恶,在个别地方甚至成为灾难。 《国富论》,顾名思义,就是要研究什么是财富和如何增加财富的,即如何富国裕民的。以后的经济学家把斯密的思想简单地概括为三点:第一,追求财富增加是每个人和社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社会分工思想+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社会分工思想 于振勇 摘 要:文章介绍并重新思考了柏拉图《理想国》中的社会分工思想。指出,柏拉图的社会分工思想对于重新认识社会分工的原则与功能、社会分工与社会流动的关系、社会性别与社会分工的关系以及教育对社会分工的影响等问题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社会分工 柏拉图《理想国》一书围绕对正义问题的考察描绘出一种在他看来堪称理想的国家政体类型——王政或贵族政治。(《理想国》445D,以下凡引此书只在括号内注明页码及段落标号,下同。)在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阐述其理想国家模型的过程中搀杂着他的社会分工思想。柏拉图也因此被看作是历史上比较早地具有完善的社会分工观念的思想家之一。尽管柏拉图塑造的理想国家在今天看来是荒唐并且令人难以接受的,但结论的荒唐并不能证明过程或方法的毫无价值。在笔者看来,《理想国》一书作为经典名著,其中存在不少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很有价值的思想和方法,重新解读《理想国》,挖掘和思考柏拉图的社会分工思想对我们或许会有新的启发。 一、社会分工的原则与理想国家的职业构成 柏拉图的社会分工思想基于正义的原则。在柏拉图看来,每个人做符合他本性的事情而又不妨碍别人便是正义。(433B——E)这个正义是《理想国》自始至终贯穿着的一个重要观念——正义是国家得以成立的总原则。同时这个原则在柏拉图看来也是社会分工得以可能的总原则。柏拉图认为,国家与个人具有同一性,甚至认为,“当一个国家最象一个人的时候,它是管理得最好的国家。”(462D)所以,存在于城邦中的正义原则也必然体现在个人身上。这样,具有正义观的公民会根据他的本性——个体的能力和自身的特质确定一项最适合他的能够体现他的个性并发挥他最大潜能的工作。由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每个人的能力不同,“个人性格不同,适合于不同的工作”(371B),由此构成了一个具有较强异质性的职业群体。在柏拉图看来,社会基本阶层有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或者称为“金银集团”与“铜铁集团”,见547E)构成。统治者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护国者,即士兵或职业军人。一种是社会或国家的管理者,主要指哲学王。被统治者在柏拉图看来属于普通人,是由从事各种一般职业的人组成的,包括农夫、木匠、铁匠、牧羊人、建筑工人、纺织工人、鞋匠等等。(371D ——E) 二、社会分工的功能 由此看来,柏拉图的社会分工实际上是职业分工。在以正义原则组成的城邦中,如何评判这些职业分工对城邦社会所发挥的功能呢? 既然城邦社会是基于正义原则组成的,这个正义原则也是城邦社会分工的总原则,所以,柏拉图坚持以正义原则作为评价社会分工的标准。符合正义原则的社会分工是正义的、好的社会分工。每个人根据其本性从事最适合于他的职业,因而他的优势便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都坚持正义原则努力工作,整个社会的运行便是正常的,社会财富便能够达到最大化。反之,如果人们不坚持正义原则,每个人都从事与其本性不相符合的职业,那么社会便会陷入混乱中,并进而导致国家政体类型的变更。柏拉图认为,这样的社会分工是危险的,它会造成国家政体从理想的类型——王政或贵族政治逐步向其余四种不理想的政体类型(544D)演变并最终变成最不正义或最坏的政体类型——僭主政制。笔者认为,柏拉图在此将社会分工与国家的政体类型相联系并且认为社会分工与国家政治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的看法是不符合现实的。事实上,社会分工——尤其是职业分工与国家政治结构之间并不存在那样强的关联,不同政治结构的国家可以存在相同的社会分工结构。同样,具有相同政治结构的国家也可以存在不同类型的社会分工结构。但柏拉图在此处的重要价值在于,他看到了社会分工对社会团结的重要功能。符合正义原则的社会分工在柏拉图那里相当于常态的社会分工,有利于社会的团结。违背正义原则的社会分工则相当于失范的社会分工,会造成社会团结的困难。尽管他没有提出常态的社会分工与失范的社会分工的概念区分,但这并不影响他关于社会分工功能的思想的价值。后来的思想家,譬如亚当·斯密、涂尔干等人则进一步发挥了这一思想。尤其以涂尔干为代表。他在《社会分工论》一书中详细而全面地讨论了社会分工的功能,并提出了常态的社会分工与失范的社会分工的重要区分,由此看来,而柏拉图的上述社会分工思想并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材料

《社会学概论》(本科)复习范围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的方式。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题类型: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8分) 3.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4.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5.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三)期末重点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 A.孟德斯鸠B.孔德C.托克维尔D.马克思 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的表现。 A.角色失败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3.从()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关系的密切程度 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

C.关系建立的基础 D.关系的协调程度 4.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是根据()的标准。 A.结构特征 B.互动关系 C.归属感 D.从属关系 5.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 A.显功能B.潜功能C.正功能D.反功能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A.城乡融合B.城市贫民化C.逆城市化D.城乡二元结构 7.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 A.开放性社会结构 B.结构性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变迁 8.()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冲突。 A.社会解组论 B.偏差行为理论 C.社会建构论 D.冲突论 9.云南傣族泼水节时,载歌载舞的人群是()。 A.偶合人群B.常规人群C.表意人群D.行动人群 10.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却与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A.错位 B.脱节 C.畸变 D.失衡 11.科塞是()的代表人物。

经济学家的摇篮---读《国富论》有感

经济学家的摇篮—读《国富论》有感每一本书,就像一粒种子,不经意间在你的心灵深处被播种,逐渐的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或许在多年之后你才晃过神来,原来是那本书对自己的人生造成如此大的影响。 曾记得,有日去图书馆借书,无意间看到《国富论》。想起王娟老师在贸易经济学课上曾经提及过“斯密定理”。就顺手借回去看看吧,这本书与我的渊源就是这样的。此书虽有点厚,但是我一口气在图书馆看了一天,还是没看完几章。从此,一有时间便翻看几页,以至于书中的很多思想渐渐的对我看待经济现象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之后,我又借过另一个版本的,同时,看了王福重对《国

富论》讲解的视频课程。(通过这次之后,我便产生了只读经典的这个观念,每一个领域有N多本书,人一生不可能读完,所以只要把顶尖级的读懂就足够了。) 亚当·斯密,因他的书,我也对斯密本人有了一种深深的崇敬之情。在他的墓碑上,没有和平常一样的描述,只有简简单单这样一句话“《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仅此而已。就因为这本书而流芳百世,并哺育了许许多多后世的经济学家们,真可谓是经济学家的摇篮。在最新20英镑的纸币上,他和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同时出现。可见,后世对斯密的认可。 1776年,在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美国通过了《独立宣言》,第二,英国出版了斯密的《The wealth of Nations》。而此书正式进入我国则是在100多年后了,由原北大校长严复先生翻译,上海南洋公学译书院出版,书名为《原富》。然而,当时这本书只在很窄的上流社会流通,很多人并没有受过其思想的启蒙。 此书的博大精深和深刻内涵,让每一个读过的人都赞叹不已。虽没有现代经济学的数理模型实证分析,但全书在不断的思辨中给每位读者一种思想上的启迪。因此,我肯定也只是粗浅的理解而已,即使翻过两遍了,错误之处也在所难免,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斯密写此书的背景是英国的工厂制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 时期,美国独立之后各国对自由贸易产生了强烈要求。重商主义被斯密的这本书在理论层面进行了强有力的反驳。此书中斯密解释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国家因何而富有?同时,这本书真正让现代经济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科学,并建立了整体理论框架,奠定了古典经济学的基础。其中,包括分工理论、货币理论、价值理论、分配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赋税理论等。由于本书涵盖内容广阔且深刻,所以接下来我只就自己最感兴趣和熟悉的分工理论来谈谈个人的 理解。

读国富论心得体会

读国富论心得体会 《国富论》是英国亚当·斯密所著,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此书出版于1776年。《国富论》的编者评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的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他像后来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己房子里的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 《国富论》全书共分五篇,囊括了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和财政学,可以说既是一部经济学的百科全书,也是经济学的一部奠基之作。虽然它体系庞大,内容广泛,但首尾一贯,结构严密,浑然一体。全书始终围绕的

一个主题,就是如何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财富的源泉是什么?斯密在序言中开门见山地说:“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既然“劳动是财富之父”,那么,要增加财富,就得提高劳动效率,或者是增加劳动数量。 就像制作一枚小小的针,需要十八道工序,此时就要考虑如何才能提高劳动效率。人们经过琢磨钻研,终于发现分工协作是一个既提高劳动效率、又增加劳动数量的好方法。分工可以使劳动专业化,可以提高熟练程度,更可以为发明和改进机械提供契机,何乐而不为呢?汽车生产商福特公司的创始人福特先生就是因为改传统的汽车生产车间模式为流水生产,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击败竞争对手,占据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 《国富论》从面世到现在,已经两百多年了,但是,岁月未能将它尘封,它的光亮依然一如从前,熠熠生辉。今天的经济学理论大厦,经过二百多年的精心构造,已经巍峨耸立,金碧辉煌,但如果没有斯密的《国富论》奠基,那也不过是一座美丽的空中楼阁。作为“经济学之父”,斯密对政治经济学的影响之大,是怎么评价都不为过的。甚至有人做过这样的评论:“两百多年来经济学家所做的工作,都不过是在为斯密的理论打打补丁,抹抹油而已。” 老子曾经说:“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

《社会分工论》读书笔记

《社会分工论》读书笔记 2014级社工王子傲 104042014026 摘录 1)对联系、连接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纽带及其网络的研究。 2)如何将人们凝聚为群体,并以群体的权威维持行为规范(不仅是一种习惯上的行为模式, 而是一种义务上的行为模式,道德意义上的规范)。 3)法人团体的宗教性质——葬礼,团结并一起长眠。 4)暧昧不清的意识状态不利于作出改变,要脱离或只是尝试摆脱传统的强大惯性影响,必 须发展出要求意识变得明确,或只是显得明确的氛围、环境。 5)两性同质性增强,相互间的需要程度则下降,婚姻关系的凝聚力降低,异质性是产生彼 此间需要的条件——古代性别分工 6)源自两个意象的相似性,以同情心(自足性的结合)为基础的机制而来的结合;源自两个意 象的异质性、互补性而来的契合/融合,对自我意象的补充、完整。 7)分工过程需要并且生产了社会秩序、和-谐以及社会团结,分工形塑了社会连接的方式。 8)法律可以作为社会成员行为方式、互动频率的外在表征。 9)集体意识并不可等同于整体上的社会意识,“尤其在高等社会里,它却是社会精神生活 很小的一部分”,这一术语特指由社会相似性构成的总体。 10)我们不该说一种行为因为犯罪才会触犯集体意识,而应该说正因为它触犯了集体意识才 是犯罪的。 11)倾向和意向乃是根源,快乐和痛苦只是枝蔓,社会生活也同样如此。 12)犯罪行为的界定和惩罚具有社会性,“原始的宗教在本质上是宗教的”,是共同体对某种 超自然的存在的维护和响应,而基础则是共同的情感。更私人性质的罪行及制裁措施只有在社会相应的发展之后才(可以)会出现。 13)犯罪是对集体性感情的挑战,“它总是攻击作为权威之根本的一致性。 14)犯罪在本质上是由对立于强烈而又明确的共同意识的行为构成的。 15)一切契约都假定,社会存在于当事人双方的背后,社会不仅时时刻刻准备着介入这一事

社会分层理论题库答案

亲爱的同学: 这是我用扫描仪扫描后又校对的,但由于时间仓促,肯定会 有一些字是错的,请大家在学习的时候自己纠正。学校不给我们电子版,故尊重为主,请大家只将本文档用作自己学习之用,谢谢合作!祝同学们在考试中都能顺利通过,取得好成绩! 《社会阶层分析》答案 答案 MA 社会不平等P2 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和社会机会分配上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和 等级分化的现象,其产生的根源既有先赋性的性别、肤色、种族等因素,更主要 的是来自于法律法规、制度等制度性、结构性社会因素。 MA阶级P11 阶级是社会分层和社会不平等研究领域最为常用的一个概念,基本含义是指依据人群的类别和性质进行的人群分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论述,阶级是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的人们的集团,其中一个集团由于占有生产资料而占有另一个 集团的劳动。 MA社会封闭(韦伯)P41 韦伯所谓的社会封闭,指的是社会群体所采取的一种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社会行动,即把资源和机会局限于一小部分拥有特别资格的人的范围内。也就是说,拥有较多社会、政治、经济权力的群体,为了使自己的利益得以最大化,垄断一些 重要的资源和机会,以确保只有他们这些人才能享受这些资源和机会。 MA市场能力(吉登斯)P109 指享有同样的经济机会——他称之为市场能力(market capacities) ,市场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1)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2)教育和技能资格(如学历)的拥有状况(3)体力劳动能力。 MA矛盾的阶级位置(欧林. 赖特)P94 解答: 赖特是这样来划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各种阶级位置的: 资产阶级所居于的阶级位置具有对投资资金、生产资料(工具)、劳动力的控制权;而工人阶级则处于完全没有这三种控制权的位置上。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经理人员、专业人员、小雇主则处于完全拥有三种控制权和完全没有控制权之间,他们处于一种矛盾的阶级位置上。各种经历人员即是资产阶级也是无产阶级,因为他们不同程度地分享上述三种控制权,但他们又不是资金和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专业技术人员所处的阶级位置即是无产阶级又是小资产阶级,说他们是无产阶级,是因为他们不占有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赚取工资,在生产中受资本的控制;说他们是小资产阶级,则是因为他们可以控制生产中他们当前的劳动进程。另一个处于矛盾阶级位置上得群里是小雇主,他们占有生产资料同时又是直接生产者,由此

论涂尔干的社会整合思想及其可能

论涂尔干的社会整合思想及其可能——以《社会分工论》为例 谢丽丽 (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学系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 涂尔干乐此不疲地致力于社会整合,也即社会秩序问题,主要是为了解决西方国家从前现代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期中遭遇的各种社会问题,建立社会秩序。文章以《社会分工论》为例,系统梳理了涂尔干的社会整合思想,分析了社会整合思想及其可能。 [关键词]涂尔干;社会整合;社会分工;社会失范 社会整合一直是社会学家最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早在社会学概念形成初期,孔德就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如何重建社会秩序问题,即用何种理论工具最大程度地解决当时的社会混乱问题,并提出了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理论;此后,斯宾塞提出了社会有机体理论,其目的也是为了解决社会发展不畅问题;而涂尔干对于这一问题的论述更为全面,因而其贡献也更为显著。涂尔干在其《社会分工论》中围绕社会团结——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深入研究了劳动分工的发展及其所引发的社会转型过程的各种社会失范问题,探讨了社会整合和重建社会秩序这一主题。 一、问题:社会整合的社会原因 涂尔干毕生关心和探索的研究领域是社会的整合,也即秩序问题。涂尔干一生的秩序情结让他乐此不疲地致力于社会整合机制的研究,而这是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的。涂尔干生活于19世纪后期,这是西方发达国家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由于社会急剧转型,社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种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甚至导致社会危机。涂尔干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道德关怀,致力于研究各种危机现象产生的原因,探讨能够有效消除这些危机现象的办法。 《社会分工论》一书是涂尔干(Emile Durkeim)的博士论文,也是他的第一部理论巨著。该书创作于19世纪末期,当时西方国家正经历着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各种危机(经济危机、精神危机、社会危机)。由于维系传统社会整合的纽带已经瓦解,而新的整合机制又没有建立起来,所以,欧洲社会曾经陷入了极端混乱的状态。由于社会急剧转型,不可避免地出现种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甚至导致社会的危机,在涂尔干看来,这就是社会失范造成的。涂尔干认为社会失范(social anomie),是指当社会变迁剧烈时,旧的规范不适用了,新的规范又未建立起来,或者是某种规范功能发挥受到阻碍,或者是几种规范体系相互冲突,从而使人们失去了行为的规范和准则,不知所措。 涂尔干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角度讨论了欧洲社会出现失范的原因,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