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第9章 景观生态学与土地持续利用 [兼容模式]

第9章景观生态学与土

地持续利用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第一节土地持续利用的景观生态学思维

一、我国现行土地利用规划的景观生态学反思

1 从景观生态学观点来看,现行土地利用规

划存在问题有:

?乡村居民点布局散乱,城乡居民点体系调控不力。

?对土地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不够深人,说服力弱。

?土地利用配置重数量优化,轻布局优化和格局过程分析。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二、景观生态学与土地持续利用规划

1 景观生态学与土地可持续利用

?尺度性原理

?景观演化的人类主导性

?景观的多重价值

2 景观生态规划与区域土地持续利用规划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三、区域土地持续利用规划的景观生态学思维方法

?指导原则

?土地利用的景观类型划分

?土地利用的景观类型演化的驱动力/阻力机制研究

?土地利用的景观生态安全预案研究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第二节土地持续利用的景观生态学基础

一、土地持续利用的基本概念

土地持续利用的思想,是1990年2月在新德里由印度农业生态研究会

(ICAR)、美国农业部(USDA)和美国Rodale研究中心共同组织的首次土地持续利用研讨会上正式确认的。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土地持续利用的概念:

土地作为生态系统的功能(生物产品的生产、环境保护以及生物和基因资源保护)和人类直接联系的非农利用功能(人类生产与生活空间、生产资料、人类文化遗产、名胜古迹)在生态系统、生态经济系统和区域空间中的协调。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二、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景观生态学基础

按照景观生态学的思想和理论,土地持续利用就是协调人类当代与后代在经济、社会与环境方面的需求、同时维持和提高土地资源质量。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综合整体性

尺度性

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

干扰与人类影响

多价值与多目标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综合整体性

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是一个多级、多阶段的综合评价。

包括土地利用方式评价,土地利用系统的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系统的持续性评价,以及景观或区域的现状稳定性与时间持续性评价。

尺度性

?时间尺度

土地利用的持续性存在时间尺度性。土地持续利用所强调的

人类世代更替,一般从几十年到

几百年甚至千年,与景观生态学

研究的中等时间尺度一致。

土地利用持续性的级别与置信度级别置信度

持续性

长期持续性25年

中期持续性15-25年

短期持续性7-15年

非持续性

轻度不稳定性5-7年

中度不稳定性5年

高度不稳定性小于2年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空间尺度:

?不同空间尺度的评价,其详细程度也不同。

?按照景观生态学的等级—尺度理论,大尺度上的持续性是小尺度

上持续性的综合。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重点尺度:

?土地利用的持续发展最适宜的尺度应该是一个中等尺度,即景观或区

域。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

?空间镶嵌稳定性

?空间格局评价法

?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关系分析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干扰与人类影响

?干扰与适应性

?人类的影响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多价值与多目标

景观作为一个由不同土地利用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

体,兼具经济、生态、社会等多重价

值,持续性追求多重价值的优化而不

是单一价值的最大化。

土地持续利用是技术、政策与行动的综合,目的在于把社会经济与环境问题统一起来,以便同时满足下述5个目标:

?生产性

?安全性

?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性

?经济可行性

?社会接受性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第三节土地质量指标体系

一、土地质量指标的基本概念

土地质量:土地的状态或条件,及其满足人类需求的程度。

土地质量指标:描述土地质量及其相关的人类活动,描述土地满足人类需求的条件,这些条件的变化,以及相关的人类行为。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按照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土地质量指标

可分三组:

?压力指标: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施加的压力。

?状态指标:土地资源的现状及其时间变化。

?响应指标:各级层次的管理者、决策者和政策制订者对土地压力、土

地质量状态及其变化所做出的响应。

二、土地质量指标体系

类型指标

压力指标没有采取适宜保护措施的坡地的面积

状态和影响指标实际观测或模拟的侵蚀率

表土有机质与营养的流失,表层丢失的土壤剖面

侵蚀现象的范围与强度

响应指标土壤保护措施的采用程度(单位面积或农场

数)

热衷于土壤保护的农民协会的个数

弃耕

针对土地侵蚀的土地质量指标

土地资源学考试题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考试题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题A 闭卷适用专业年级: 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2、试题注:1.请准确、清楚地填各项,涂改及模糊不清者、试卷作废。全部做在答题纸上。2(试卷若有雷同以零分计。一、填空(20X1=20分) 1、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 2、我国主要牧区和主要农区是以mm等雨量线为界;而在东部,旱作农业和水田农业乂是以mm等雨量线为界 3、前苏联土地类型研究其景观形态单位分为、、三级。 4、农村土地调查以比例尺为主,高山区、高原等地区可采用比例尺,经济发达地区根据需要可采用或比例尺。 5>最小上图图斑面积耕地、园地为mm,城镇村和工矿用地为mm,林地、草地等其它地类为mm。 6、补测地物点对四周明显地物点位置的中误差,平地、丘陵地不得超过图上mm;山地不得超过mm。 7、美国“土地潜力分类”评价系统分为、、三级序列。二、名词解 释:(8X2=16 分) 1、土地类型 2、线状地物 3、土地自然适宜性 4、贴现系数 5、可持续土地利用 6、土地生产潜力 7、基本农田 8、土地退化三、、计算题:(2X5二10分) 1、根据最小上图图斑标准,求出比例尺1:10000的地形图及比例尺1:20000 的航片上最小上图耕地图斑对应的实地面积。(m2)

2、某调查区有一宅基地占地150m2,调查底图比例尺为1:5000,该宅基地能上图吗,如果能上图,图上面积为多大,(mm2)。 2 2 2 四、简答题(5X6分二30分) 1、地表水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影响 2、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3、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程序。 4、影响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因素。 5、农业生态区法的工作程序 五、论述题:(24分) 1、某县即将开始第二次土地资源调查的农村调查工作,他们应该怎样开展这 项工作,谈谈你的看法。(12分) 2、论述土地资源学研究的适用专业年级: 一、填空(20X1=20 分) 1、光;温;水。 2、400 mm;800 mm 3、相、限区、地方 4、1:10000 , 1:50000, 1:2000 或1:5000。 5> 6 mm, 4 mm, 15 mnu 6、0? 5 mm; 1? 0 mm。 7、潜力级、潜力亚级、潜力单元

【持续】试论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关键字】持续 试论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最近,温家宝总理在国土资源部考察时强调:“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创造其他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兴起,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核心内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现今社会研究的热门话题。我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地资源是承载人类社会几乎所有活动的场所。其持续利用是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因此,协调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改善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土地可持续利用”应该涵盖的重要内容: 1.从生态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区的所有土地均处于可用状态,并长期保持其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 2.从社会一经济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块特定用途,如食物安全和收入学不页士学位论文土地习,持续利用战略币开究来源。农民可能从他们自己的观点出发,并由他们自己的理解和定义,他们的观点和行动在确定现有土地利用方式是否具有持续性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 3.从时间上看,土地可持续利用不仅着眼于眼前,更着眼于永久的未来;从空间上看,不是着眼于一部分人,而是着眼于全体人类。 4.从系统论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下进行的,这就意味着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要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 5.从与传统土地利用方式的比较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更加强调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利用的协调性和土地利用的公平性。 二、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如下: 1.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土地特别是耕地数量少,且耕地质量差。 如果单从数量上来考虑,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为土地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占世界第二位,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但是从人均占有量则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土地资源短缺,受人口与生产发展的压力,土地处于严重超负荷利用状态。 2.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质量退化严重

土地利用模式

土地利用模式 1、政策效应 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土地流转,提高土地使用率,协助农民盘活手中资产?保证耕地质量 ?提高人均耕地面积 ?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土地规模化经营扩大——土地流转,形成规模化土地,奠定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构建多元服务体系的条件 多种经营方式涌现——以家庭经营为基础,鼓励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 ?家庭经营 ?集体经营 ?合作经营 ?企业经营 多种渠道资本涌入——农村土地流转方式明确化,将吸引各行业各渠道投资进入农村市场多种投融资模式显现——多种资金进入农村市场,引入多种投融资模式共同进入?转移支付模式——政府各部门联动投资 ?复合投资模式——政府主导,企业主力,市场运作 ?小额贷款模式——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贴息贷款模式——政策优惠扶持小微 ?权益融资模式——土地使用权扭转融资 ?股权融资模式——土地使用权招股融资 2、土地流转运作模式 农用地流转定义 ?农用地流转是指农村家庭承包的土地通过合法形式,保留承包权,将经营权或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行为,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通过土地流转,可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农业经营模式,是指农用土地的利用要由低效低值向高效高值转化,农用地流转从目前的流转模式上看包括农用土地的

所有权流转和使用权流转两个方面 农用地流转模式——股份合作模式 ?农户以土地经营权为股份共同组建合作社 农用地流转意义 ?农村生产要素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在客观上要求农用地使用权实现流转。 ?改变小农经营模式、实习农业的大规模现代化耕作要求农用地使用权实现流转?农用地使用权流转是实现农民非农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多元化的需要

(完整版)《土地资源学》考试试卷(A卷)答案.docx

课程号:0107231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 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 120 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4 分,共计 20 分) 1、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 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2、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 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经过土壤因素限制性修正后,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 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 10 分,共计 50 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答: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因此土地具有资源经济二重性。其中:资源 特性包括: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 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5 分) 资产特定包括: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地产个体的异质性、地产使用的永 久性和增殖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地产流通的特殊性。( 5 分)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答:包括以下五大原则:生产性:不能以牺牲生产来换取持续( 2 分);稳 定性:减少生产风险程度( 2 分);保护性: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 2 分);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 2 分);可承受性:有社会承受力( 2 分)。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 3 分);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 3 分);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 2 分);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

基于GIS的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展模式

收稿日期:2000-03-06;修订日期:2000-06-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49731040)[Foundation Item :National Natu 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49731040] 作者简介:刘盛和(1967-),男,湖南衡阳人,副研究员,在职博士生。E -mail :s liu @dls .iog .ac .cn 文章编号:0375-5444(2000)04-0407-10 基于GIS 的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展模式 刘盛和,吴传钧,沈洪泉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要:采用G IS 空间分析技术,对1982~1997年期间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时空过程进行空间聚类和历史形态分析。证实工业用地的高速外向扩展是北京城市土地利用规模“超常膨胀”的主要原因;揭示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空间分异规律,阐明城市土地利用扩展中心和扩展轴的时空迁移模式。 关 键 词:城市土地利用;扩展强度指数;空间分异;GI S ;北京中图分类号: F301.24;F293.2;N 945.1 文献标识码: A 20世纪80、90年代在我国兴起的“开发区热”、“房地产热”造成了巨量的土地浪费、资金沉淀及繁多的社会、生态问题,引起了国内国际社会的注意[1,2],以致于国家不得不在1997年采取全面冻结审批新增城市建设用地一年的断然措施。历史教训警戒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对城市土地利用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严格根据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时空规律来制定 相关政策并指导开发活动。否则,任何主观臆断性的决策均可能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GIS 技术能够为城市研究的海量空间信息管理、分析、模拟等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3]。本文利用GIS 技术对北京市1982年、1992年和1997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进行空间聚类和历史形态分析,旨在探索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时空分异规律与模式。 1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城市边缘区是观察和研究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天然实验室[4,5]。本文选择北京城市边缘区作为研究对象,范围为39°40′N ~40°20′N 、116°00′E ~117°00′E,行政区域包括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顺义县的全部、昌平县、通州区、大兴县的大部分乡镇及怀柔县、密云县、平谷县、房山区、门头沟区的小部分区域。该区域的地貌类型以平原为主,从而成为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主要目标区。在1982~1992的10年期间,北京全市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总面积为415.4km 2 ,其中的92%即集中在该研究区内。1.2 土地利用图件、数据的来源与分类 使用的土地利用数据分别来自于1982、1992和1997年三个时期的1∶10万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各时期所使用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虽大致相同,但粗细不一。为了便于比 第55卷第4期2000年7月 地 理 学 报 ACT A G EOG RAP HICA SIN ICA V o l.55,N o.4July ,2000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论文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论文 [摘要]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创造其他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兴起,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核心内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现今社会研究的热门话题。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我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地资源是承载人类社会几乎所有活动的场所。其持续利用是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因此,协调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改善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土地可持续利用”应该涵盖下述几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1)从生态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区的所有土地均处于可用状态,并长期保持其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 (2)从社会一经济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块特定用途,如食物安全和收入学不页士学位论文土地习,持续利用战略币开究来源。农民可能从他们自己的观点出发,并由他们自己的理解和定义,他们的观点和行动在确定现有土地利用方式是否具有持续性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 (3)从时间上看,土地可持续利用不仅着眼于眼前,更着眼于永久的未来;从空间上看,不是着眼于一部分人,而是着眼于全体人类。 (4)从系统论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下进行的,这就意味着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要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 (5)从与传统土地利用方式的比较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更加强调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利用的协调性和土地利用的公平性。 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如下: 1.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土地特别是耕地数量少,且耕地质量差。 如果单从数量上来考虑,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为土地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占世界第二位,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但是从人均占有量则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见表1)。 表1 中国土地资源与世界一些国家的比较 单位:公顷/人 类型世界中国俄罗斯美国印度加拿大法国 人均土地总面积2.20 0.740 11.400 3.350 0.31 30.54 0.937 人均耕地面积0.247 0.076 0.898 0.686 0.174 1.507 0.330 人均森林面积0.583 0.106 5.154 0.776 0.067 8.100 0.256 人均草原面积0.575 0.319 0.586 0.874 0.012 0.924 0.184 人口密度442 1321 88 294 3177 32 1060 我国国土资源分布不均衡,西部地区气候干旱,地广人稀,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28.4%,而土地面积占全国土总面积的56.5%。西部地区耕地占全国耕地的28.4%,林地占全国林地的38.3%,牧草地占全国牧草地的72%。就人均占有量的而言,西部地区人均土地为28.8亩,人均耕地、林地、牧草地分别是2.0亩、4.7、10.3、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1.7倍和1.3倍。虽然西部地区土地总量很大,人均占有量也较高,但其耕地质量却不高。在西部,优质高产旱涝保收农田约有1.8亩,只占耕地总面积得32%,低于全国40%的平均水平。而大于25度的坡耕地共计681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2%,大大高于全国4%的平均水平。在2000年我国耕地普查中,耕地面积12823.31 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101 公顷,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而更为严重的是,人口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耕地则每年以

土地资源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土地资源学: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的科学 土地报酬递减律: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一定面积的土地连续追加某一生产要素投入量将使产量增加,但达到某一点后,其单位投入的边际收益将逐渐下降,并最终成为负数的规律。 土地类型:狭义指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照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广义指对土地进行分类学研究,即除土地分级及在此基础之上的类群归并外,还包括研究土地类型的结构,动态演替机制等研究内容 土地分级: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合并或者自上而下划分,产生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土地类型结构: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与数量的对比关系及其组合而成的空间格局或图式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之间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土地面积中各种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组成。也称土地利用构成 土地潜力评价: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估和分等顶级的过程 土地经济评价:运用经济指标对使用价值或价值进行评定,即依据土地经济条件评定土地的等级或价格 比配:将土地的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应性结果计算相应结合的过程。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一定生产条件下的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一定生活水平下人口限度的最大水平 AEZ法: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区域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可持续土地利用: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利用中的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持续性包括了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的涵义。 土地生态设计: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优化和选择 土地退化: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过程。 水土流失:是关于地表的物质在地质外营力的作用下分离,破坏和运移 基本农田: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要求必须确保的农田 土地整理:对土地权属和土地的用途,布局,结构等的调整,是对土地地形,地貌,地力,水土状况和生态环境的治理。 土地储备:应用经济手段盘活土地,实现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而进行土地整理的一种形式 土地复垦:指对被破坏或退化的土地进行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 二、填空 1土地的自然属性包括资源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 2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条件的再分配。 3土地的生态功能包括支撑功能、净化功能、养育功能三方面。 4地表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5根据其成因及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可将平原进一步划分为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扇形平原、滨海平原四种类型。 7土地资源调查外业调绘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路线勘察、制作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测三方面。土地持续利用的原则有、、、、。

什么是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什么是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谈谈实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路。 学号;1114040118、 11土管 张宗刻摘要: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加之我国长期以来长期分割的城乡二元土地所有制和管理制度的制约,城市土地特别是建设用地的紧张与农村土地的低效利用局面并存,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成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社会的统筹发展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探讨我国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思路 一、1、土地的含义; 土地的含义可分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概念是指地球的陆地表层,包括内陆水域(河流、湖泊、水库等)和滩涂。其上层的气候、生物,下层的岩石和地下水等到是形成土地的外部条件,不是土地本身。广义的概念又分两种:一种认为土地系指整个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另一种认为土地是指地球表层垂直剖面,包括气候、地貌、岩石、生物和水文等因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土地按用途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土地是自然资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资源。无论是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水产资源,还是人类和生长栖息在土地上的野生、家生动植物资源,都离不开土地,都来与土地密切相关。 2、土地资源的含义; 土地资源指目前或可预见到的将来,可供农、林、牧业或其它各业利用的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质和量两个内容。在其利用过程中,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类别和不同程度的改造措施。土地资源具有一定的时空性,即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技术经济条件下,所包含的内容可能不一致。如大面积沼泽因渍水难以治理,在小农经济的历史时期,不适宜农业利用,不能视为农业土地资源。 3、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含义;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指既能够满足当代人生产生活对其的需要,同时又能够保持其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满足后代人对土地资源的协调利用。 二、目前我国的土地利用现状 我国实际耕地面积约1.33亿公顷,位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耕地只有0.11公顷,不及世界人均耕地0.25公顷的44%,有666个县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人均耕地0.05公顷的警界线。198

土地资源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4.土地退化: 5.土地分级: 二、填空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 略地分为、 、 、 、 和 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 、 、 、 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 、 、 、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 、 、 、 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 三、简答题(共4分,每小题10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 3.简述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简述在土地资源人口承载了中农业生态区法研究的步骤。 四、论述题(共20分,每题20分) 1.试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模式及其 之间的关系。 答案及其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 1.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2.土地资源评价:即土地评价,是根据特定的目的对土地性能进行鉴定的过程。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

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4.土地退化: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 5.土地分级: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二、填空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1. 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平原、丘陵、 山地、 高原 和 盆地等五大类。 2. 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土地利用类型,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土地利用方式。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评价指标是评价因子性质的量化表示。评价指标体系则是中选因子的指标分级体系。它反映每个评价因子在数量上的变化与评价对象质量差异的对应关系。由于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所以,必须聘请多部门、多学科的专家及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共同完成。(2分)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如下原则: (1)每个因子的指标分级都要力求有科学依据,避免采用等差级数机械处理的方法;(2分) (2)各因子间划分的等级数目不强求一致;(2分) (3)特别注意反映出评价因子的最佳评价条件和临界条件;(2分) (4)某些定性指标如土壤侵蚀程度,自然灾害,排水条件等,要寻找较好的量化方法。(2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 (一)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由于土地治理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和领域,因此,在土地治理中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综合治理。(2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号学号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 2、基本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 4、土地沙漠化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5、中国土地资源分区依据和命名方式。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计40分) 1、请结合野外实习分析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2、我国已经启动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请阐述该工作的目的和基 本内容。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2、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经过土壤因素限制性修正后,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5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答: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因此土地具有资源经济二重性。其中:资源特性包括: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5分)资产特定包括: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地产个体的异质性、地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殖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地产流通的特殊性。(5分)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答:包括以下五大原则:生产性:不能以牺牲生产来换取持续(2分);稳定性:减少生产风险程度(2分);保护性: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2分);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2分);可承受性:有社会承受力(2分)。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3分);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3分);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2分);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提(2分)。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答: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基本农田保护(2分),水土流失防治(2分),土地沙漠化防治(2分),土地次生盐渍化防治(2分),土地污染防治(2分)。

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法

中国的土地可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我国土地可持续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在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方面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这样的一种状况不尽快改变,将会严重威胁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我国土地可持续利用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总体 1、土地过垦,后备资源不足 我国已经利用和基本利用的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77.6%,可以说我国绝大部分可利用的较好土地已开发利用,后备资源短缺。其中,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城市用地等都面临着开发利用粗放以及效率低下的问题。 2、土地资源破坏严重,肥力下降,土地环境退化 关于土地资源面临严重的退化情况,其中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沙化速度加快、土地盐碱化蔓延、土地次生潜育化加剧、土地污染严重等问题。 3、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我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拥有量仅是世界人均拥有量的l/4。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和城市的发展,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工矿城建民房挤占耕地,致使耕地资源锐减。 4、用地结构不合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我国农业用地占已利用土地面积的95.68%,非农业用地仅占4.53%。而且农用地中耕地占14.21%,牧草地占35.27%,林地占20.35%,园地占0.79%。其中耕地、林地比重较低,牧草比重较大。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和社会效益,在土地结构调整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近些年来全国普遍兴起的果园热、桑园热、鱼塘热,盲目扩大规模,不仅占用许多高质量的宝贵耕地,而且个别地区由于产、运、销不配套,果运不出去.烂在地里,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

河南农业 2018年第3期(中) 陈?丽1,杜诗劼2,易廷辉1,陈景春1,杜?静1 (1.重庆市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站,重庆 401121;2.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站,重庆 400020) 摘?要:土地是社会经济的构成要素之一,同时又是生产要素之一,相对于庞大的人口基础,我国土地资源十分紧缺。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现状以及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分析,并指出我国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基础。 关键词:土地资源;保护;可持续利用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高度依赖于土地资源,我国仅以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左右的人口,堪称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1]。尽管如此,但是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尤其是耕地资源紧缺的问题依然十分严峻,我国土地资源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各种土地资源有待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 一、我国土地资源分布现状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我国土地资源最大、最突出的矛盾。虽然土地总量可观,但是人均占有量小,而且土地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可利用率低[2]。 (一)土地总量可观,但是人均占有量小 虽然我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有960万km 2,但是人均土地占有量还不到世界平均值的1/3。我国西部地区人口稀少、土地广袤,人均耕地也仅在0.13 hm 2 以上,而且自然条件相对恶劣,沙漠化现象严重;中东部地区自然条件相对较好,但是人均耕地面积却不足0.13 hm 2; 东部沿海地区人均耕地面积更是不足667 m 2 。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更是远远低于法国、俄罗斯等 国家。 (二)山地和丘陵比较多,耕地面积有限 我国土地面积大部分都处在海拔较高的地区,高原、丘陵和山地这三类土地占到国土面积的69%,盆地和平原的面积仅占31%。除去林地、草地、居民居住地、交通和水域、工矿外,可利用的耕地面积很少。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国土总面积为9.598亿hm 2,其中可利 用的耕地面积仅有1.234亿hm 2,不及国土总面积的30%。 (三)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虽然我国的土地资源类型丰富,土地广阔,但复杂的自然条件使我国的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一是地理上分布不均衡。在秦岭、淮河的北面,旱耕地稍多;南面则主要是水稻主产区。西部和西北部地区全年降雨量偏少,属于干旱、半干旱和高寒区,可耕地面积稀少;中东部地区整年雨量尚可,属于湿润、半湿润气候,可耕地面积占全国总可耕地面积的90%。二是土地质量极不均衡。西北和黄土高原的绝大部分地区肥力不足,灌溉设施也比较落后,不能保证充足的水分供给;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北平原地区则土质相对较好,适宜耕种。 二、我国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土地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人口规模庞大,土地需求增加,土地的供应却跟不上,土地资源紧缺问题日益凸显。 (一)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耕地资源数量迅速减少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用地、城镇居民居住用地和基础设施开发用地的需求增多,供需矛盾进一步凸显。除了建设用地,农业结构调整、人为因素下的环境污染和破坏、灾毁等因素也直接造成了我国耕地面积锐减。 在政绩压力面前,一些地方政府过分追求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政府这种 不理性的“圈地运动”也是导致土地资源减少的原因之一。在财政压力面前,地方政府又将土地作为财政收入的来源,乱批土地现象频现,容易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现阶段,我国还存在不同的土地所有制,这种不规范的制度性因素也容易造成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二)土地质量退化,造成环境破坏近些年,一些具有破坏性的人为因素使得土地出现沙化、盐碱化和水土流失的现象,造成土地质量退化,自然环境不断遭到破坏。我国土地沙漠化的速度逐年攀升,沙化土地面积逐年增加,这使得自然环境不断恶化,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些地方还存在乱砍滥伐、过度开发土地的现象,人类这种无情的掠夺式开发直接导致水土大面积流失。和沙化现象一样,近些年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只见增加而不见减少。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因为水土流失而冲走的土地面积占整个国土面积的1/6甚至1/6以上。另外,污染物的随意排放也是造成土壤污染、导致土地质量退化的原因,而土地污染又会引起其他的环境问题,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以上因素都易导致土壤的养分含量减少,或者使土壤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进而造成土地贫瘠化。另外,耕种方式落后,用养失调也容易导致土壤贫瘠化。 土地质量退化很难使遭受破坏的土地资源在短时间内获得恢复,再加上气我国的环境问题更加突出。 用的重要性 (一)土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下转第51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号学号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 2、基本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 4、土地沙漠化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5、中国土地资源分区依据和命名方式。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计40分) 1、请结合野外实习分析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2、我国已经启动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请阐述该工作的目的和基本内容。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2、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

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经过土壤因素限制性修正后,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5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答: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因此土地具有资源经济二重性。其中:资源特性包括: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5分) 资产特定包括: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地产个体的异质性、地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殖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地产流通的特殊性。(5分)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答:包括以下五大原则:生产性:不能以牺牲生产来换取持续(2分);稳定性:减少生产风险程度(2分);保护性: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2分);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2分);可承受性:有社会承受力(2分)。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3分);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3分);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2分);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提(2分)。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答: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基本农田保护(2分),水土流失防治(2分),土地沙漠化防治(2分),土地次生盐渍化防治(2分),土地污染防治(2分)。 5、中国土地资源分区依据和命名方式。 一级区--土地利用区:主要分区依据是大的地貌构造与气候差异所形成的地域分异规律,大尺度区位因素和土地利用结构,主要考虑区域土地资源生产潜力、

(完整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练习题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的经济生产潜力: 4.土地退化: 5.可持续土地利用: 二、填空(每个1分,共20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和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 为:、、、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三、选择(每个1分,共10分) 1.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与土地类型 B.区域土地资源 C.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D.土地资源保护与政治 2.对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评价B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评价 C.土地资源的性状和肥力评价 D.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整治评价 3.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是根据()划分的 A.光照强度 B.光照质量 C.光照程度 D.光照长度 4.我国的气候类型中没有的一类是() A.季风型 B. 海洋型 C.地中海型 D.干旱荒漠型 5.在分析某一局部区域的土地资源特征时,往往将()因素作为主导因素加以重点剖析 A.气候 B.地学 C.生物 D.经济 6.一般而言,海拔高度每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 A.1 B.0.5~0.6 C。1~2 D.0.8~1 7.地貌类型按()可以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型 A.海报高度 B.地貌形态 C.相对高差 D.坡度 8.能作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的是() A.土地厚度 B.土地质地 C.土地有机质含量 D.土壤PH 9.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土壤调查重点是() A.土壤肥力因素 B.土壤质地 C.土壤障碍因素 D.土壤侵蚀 10.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核心是() A.准备阶段 B.内业阶段 C.外业阶段 D.验收阶段 四、简答题(共40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8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8分)

土地资源学试卷

内蒙古财经大学期末考试试卷 《土地资源学》试卷A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10分) 1、下列那个不是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 A 光 B 温 C 水 D 气 2、我国中低产田比例很大,占总耕地面积的【】。 A 1/2多 B 3/4多 C 2/5多 D 3/5多 3、【】是划分地貌形态类型的最重要指标。 A 地面坡度 B 海拔高度 C 水热分布 D 土壤条件 4、不属于地表水系的是【】。 A 冰川 B 河流 C 湖泊 D 海洋 5、【】分布是由于距离海洋远近不同而造成的。 A 纬向地带性 B 经向地带性 C 垂直地带性 D 非地带性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10分。选出2-5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1、地貌类型按地貌形态可粗略分为【】。 A 平原 B 丘岭 C 山地 D 高原 E 盆地 2、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 A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方法 B 景观生态分析方法 C 现代技术应用方法 D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E 系统分析方法 3、水资源调查包括【】的调查。 A 地下水 B 地表水 C 水利设施 D 供排水状况 E 水旱渍害状况 4、农用地包括【】。 A 耕地 B 园地 C 林地 D 牧草地 E 沙荒地 5、可持续土地利用的主要原则是【】。 A 生产性 B 稳定性 C 保护性 D 可行性 E 可承受性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15分) 1、土地资源的气候构成要素包括:、、、。 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3、土地类型演替的影响因素有:、、、。 4、我国的土地分级系统采用、、作为基本的土地分级单位。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资源 2、耕地 3、土地资源评价 4、土地整治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2、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3、农用地分等的技术路线。 4、FAO土地评价系统 5、世界土地资源利用存在哪些问题?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 1、中国土地资源分区依据和命名方式。 2、结合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土地实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注:请将试卷同答题纸一同收回。

土地资源学考试题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题A 闭卷适用专业年级: 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注:1. 请准确、清楚地填各项,涂改及模糊不清者、试卷作废。 2、试题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2.试卷若有雷同以零分计。 一、填空(20×1=20分) 1、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 2、我国主要牧区和主要农区是以mm等雨量线为界;而在东部,旱作农业和水田农业又是以mm等雨量线为界 3、前苏联土地类型研究其景观形态单位分为、、三级。 4、农村土地调查以比例尺为主,高山区、高原等地区可采用比例尺,经济发达地区根据需要可采用或比例尺。 5、最小上图图斑面积耕地、园地为mm2,城镇村和工矿用地为mm2,林地、草地等其它地类为mm2。 6、补测地物点对四周明显地物点位置的中误差,平地、丘陵地不得超过图上mm;山地不得超过mm。 7、美国“土地潜力分类”评价系统分为、、三级序列。 二、名词解释:(8×2=16分) 1、土地类型 2、线状地物 3、土地自然适宜性 4、贴现系数 5、可持续土地利用 6、土地生产潜力 7、基本农田 8、土地退化 三、、计算题:(2×5=10分) 1、根据最小上图图斑标准,求出比例尺 1:10000的地形图及比例尺 1:20000的航片上最小上图耕地图斑对应的实地面积。(m2) 2、某调查区有一宅基地占地150m2,调查底图比例尺为1:5000,该宅基地能上图吗?如果能上图,图上面积为多大?(mm2)。

四、简答题(5×6分=30分) 1、地表水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影响 2、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3、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程序。 4、影响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因素。 5、农业生态区法的工作程序 五、论述题:(24分) 1、某县即将开始第二次土地资源调查的农村调查工作,他们应该怎样开展这项工作,谈谈你的看法。(12分) 2、论述土地资源学研究的内容体系,并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各部分研究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12分) 《土地资源学》试题A参考答案 闭卷适用专业年级: 一、填空(20×1=20分) 1、光;温;水。 2、400 mm;800 mm 3、相、限区、地方 4、1:10000 ,1:50000,1:2000或1:5000。 5、6 mm2,4 mm2,15 mm2。 6、0.5 mm;1.0 mm。 7、潜力级、潜力亚级、潜力单元 二、名词解释:(8×2=16分) 1、土地类型-也称景观形态单元,是由区域内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要素,遵循各自的分异规律,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共同组成。 是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强调景观形态特征、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 2、线状地物-线状地物包括河流、铁路、公路、管道用地、农村道路、林带、沟渠和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