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6.1 奇妙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中学化学]

6.1 奇妙金属的化学性质探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金属的化学性质)

作者姓名:吴东

学校(及所属区县):西安铁一中(碑林区)

联系方式:87563479(小灵通)

邮编:710054

6.1 奇妙金属的化学性质探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金属的化学性质)

西安铁一中吴东

一学生情况分析

1.1 已有知识:金属元素的性质、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书写。

1.2 已有的技能:液体、固体药品取用,试管的操作。

1.3 化学思维品质:具有观察并描述现象、初步的猜想、分析、归纳、总结规律的科学探究思维能力。

二教材结构分析

2.1 本节在第一课时学习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合金后,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金属化学性质。通过小组探究活动,从个别的实验现象分析归纳总结金属活动性顺序,并在实际中运用。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为学习第八章酸碱盐的内容提供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2.2 教材结构的重新建构:

【课前部分】

【课后部分】 。

五 教学过程设计

网络、

通信

教师提供电话号码、

BBS 、QQ 等与学生

沟通的通道

(一)创设情境,温故导新

【创设情景】在现代考古中,发现从地下出土的文物里,金银器具总是比铁器保存得完整、完好,而且年代比铁器早。你知道为什么吗?

(设计意图)以科学事例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寓示着本课题的重点。

(二)活动探究、探索新知

(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结合课件展示,回顾学过的铁、镁等与氧气的反应,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再结合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设置学生讨论(老师可适当引导比较),得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追问】如果把金(Au)的化学活泼性与这两种金属比较,则金(Au)排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利用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来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还可及时检查和反馈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

(2)金属与酸的反应

【活动探究一】金属与酸的反应

(改进意图)用塑料片把培养皿隔成四个区域(有间隙连通),先加入少量稀盐酸,再依次

..向四个区域中加入Cu、Fe、Zn、Mg四种金属,而课本中采用了4只试管来做这个对比实验。相比之下,用改进过的装置来做这个对比探究,更加节省药品、节省时间,更加便于操作。值得强调的是加入的顺序(Cu、Fe、Zn、Mg)很重要,这样实验现象有个递进的过程,便于学生观察、对比,把握内在联系,使学生能清晰地比较出这四种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从而比较出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突破重点。还能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设置探讨】通过该实验探究一的现象分析,能否得出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还能得出什么结论?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突出重点。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使学生能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分析、概括等方面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整理、展示结论:

1、金属活动性:Mg > Zn > Fe > Cu

2、金属活动性较强的金属才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设疑】大家想想如果在实验室制取氢气,你认为选用那种金属最合适?

(设计意图)刺激学生思维,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原有的实验室气体制备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加强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促进学生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3)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活动与探究二】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学生分组探究,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设置讨论】通过实验探究二的实验(1)可知Al的活动性比Cu强,那么结合实验探究中的(2)、(3),能否比较出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设计意图):给出一定线索为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在学习金属化学性质的同时,也了解了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另一方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分析、归纳、综合总结的能力。突出重点,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同时,享受它带来的喜悦。

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整理、展示结论:

1、金属活动性:Al > Cu > Ag

2、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反应出来。

【展示事例】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设计意图)结合历史事实,强化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突破难点。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

通过以上三个探究过程的结果,以及科学家通过实验得出的真实结论,进而给出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用途。

(4)置换反应

【课件展示】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的反应方程式

(设计意图)以课件展示回顾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的反应方程式,突出规律性,直观、生动的再现,便于学生观察、总结置换的定义,自己发现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三)交流讨论、归纳小结

【小结反思】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团结协作中获得成功,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通过反思,总结自身获得的经验和不足,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促进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内在智慧,启发学生反思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使学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学生的反馈、反思,联系实际教学过程,有利于教师总结、反思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以及发现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以及补救措施。这样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不断深入地钻研、体会教学理论,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 六 板书设计

6.1 奇妙金属的化学性质

三、金属的化学性质

1. 金属跟氧气反应

2Mg +O 2

点燃

2 MgO 2Al + 3O 2 点燃

2Al 2O 3 3Fe + 2O 2

点燃

Fe 3O 4

2Cu + O 2

点燃

2CuO

Au + O 2——不反应 5. 金属活动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金 属 活 动 性 逐 渐 减 弱

七、评价与反馈

1. 硬币的外观呈金黄色,它是铜和锌的合金,市面上有人用它制成假金元宝行骗,小明同学用一种试剂揭穿了他。小明一定不会用的试剂是 ( )

A .硫酸铜溶液

B .硝酸银溶液

C .盐酸

D .硝酸钠溶液

2. 随着社会的发展,废旧家用电器越来越多。因废旧家用电器里的电路板张含有Al 、Fe 、Cu 、Ag 、Au (金)等多种贵重金属,使回收废旧电路板中的贵重金属成为一种新的行业。在回收贵重金属的

过程中,如把废旧电路板放入足量的盐酸中充分反应,然后过滤,剩余的固体不应该...有的金属是 ( )

A.Al 、Fe

B.Fe 、Au(金)

C.Al 、Cu

D.Fe 、Ag

3.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信州(今江西省)铅山县有一苦泉,将苦泉水煎熬,得到一种蓝色晶体,此晶体常用做游泳池或浴池杀菌消毒剂。试回答: ①此晶体的化学式为: ;

2. 金属跟烯酸反应

Mg + 2HCl== MgCl 2 + H 2↑ 2Al + 6HCl==2AlCl 3 +3 H 2↑

Zn + 2HCl== ZnCl 2 + H 2↑ Fe + 2HCl== FeCl 2 + H 2↑

3. 金属跟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

Fe + CuSO 4 ==Fe SO 4 + Cu

2Al + 3CuO 4== Al(SO 4)3 + 3Cu Cu + 2AgNO 3 == Cu(NO 3)2 + 2Ag 4. 置换反应:

②煎熬苦泉水的铁锅用久了就会在其表面产生一种红色物质,其原因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评价的第二维和第三维未体现出来。

八、布置作业(略)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第六章的重点内容,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讨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在这个活动与探究中,结论的可行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以及对实验现象的正确对比和分析,是该探究活动获得可行结论的重要保证。为此我将学生的探究分三步进行:(1)从金属与盐酸或硫酸反应是否有氢气生成,可以把金属分为两类,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强,不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弱。(2)从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比较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能置换出来的,则这种金属比另一种金属活泼。(3)最后打出科学家们经过了很多类似实验的探究过程,而总结出来的结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十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江琳才、钱扬义等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修订版)九年级(下册)[M].北京:科学出版、广东教育出版社,P. -

[3]杨承印主编.化学教学设计与技能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P.4-37

[4]盛群力李志强主编.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P.78-106

[5]吴俊明杨承印主编.化学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P.245-296

[6]靳玉乐主编.探究学习[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P.137-174

[7]傅钢善主编.现代教育技术[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P.111-115

[8]陆子君.一堂化学优质课的教学设计意图[J].化学教育.2007年7期.P.32-33

[9]姚明站.抽屉法探究《金属晶体》教学设计[J].化学教学.2007年8期.P.35-37

吴东二〇〇七年十一月八日于西安铁一中

《奇妙的克隆》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奇妙的克隆》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奇妙的克隆》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探究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 3.思考:以克隆为例,谈谈对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 (一)1、导入: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2.展示查找的资料。

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 (出示实物、图片: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示问题,供小组讨论。 问题: a.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b.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c.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d.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e.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

明确: a.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b.理解克隆的关键是: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c.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 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d.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 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e.课文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 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并

初中化学教案大全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初中化学教案大全 初中化学教案大全 第一章空气.氧 第一节空气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初步了解有关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主要用途。 2.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强对空气污染的防治。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组成。 2.介绍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用品 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 教学过程 …提问?①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电灯发光(物理变化)爆炸(举例说明,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②判断下列例子哪个是描述性质?哪个是表述变化的? …讲解?通常镁燃烧,酒精燃烧都是在空气中进行的。 …提问?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板书?第一节空气 一、空气的组成和用途 …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提问?①实验现象

②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钟罩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简介人类对氧气的认识过程。 …板书? 二、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①煤燃烧产生的烟雾 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烟雾 ③汽车排气形成的烟雾 2.造成污染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①工业三废的回收与处理 ②提高汽油、柴油质量 …讲解?1.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撐率倚в 对自然界的影响。 2.臭氧摽斩磾的形成──对自然界的影响等。 [作业] 略 第一节空气教案(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2.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重点和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方法 谈话、研讨、讲解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引言?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当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一种摽床坏接臵 蛔艛

课文《奇妙的克隆》优秀教学设计

课文《奇妙的克隆》优秀教学设计 课文《奇妙的克隆》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 2、理清本文的说明的顺序,并理解这种安排的好处。 3、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4、体会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动态。 2、对文章结尾一段话的理解。 【教学难点】 1、理清“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的说明顺序,理解这样安排的原因。 2、对文章结尾一段话的理解。 【教学方法】 1、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 2、通过竞赛,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学生: 1、结合练习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2、收集有关克隆的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等。 教师:教学图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西游记》大家都很熟悉,其中孙悟空有个绝活让我们羡慕不已──他经常在紧要关头从身上拔一把猴毛变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样的猴子。当然这只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写。但这一想象却在今天成了可能,这就是克隆。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领域去探究一番。 2、板书课题:17奇妙的克隆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研讨课文内容 设计思考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竞答的形式回答。(问题用幻灯的形式打出,按课文四个板块,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 1、全班齐读第一部分,请第一组同学做好迎战准备。 问:找出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 问: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板书:克隆的含义](“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这就是

科学教学设计奇妙的护身术

《奇妙的护身术》教学设计 瀑河小学吴秋杰 一、教学内容分析 《奇妙的护身术》是第二单元第9课内容。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有四个内容:葵花向阳、燕子南飞、仙人掌的刺以及奇妙的护身术,这四课共同告诉了学生一个大自然总法则“适者生存”。奇妙的护身术这一课探究的主要问题是动物保护自己、逃避敌害的防御方式。通过这一课的探究,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同时,为下一单元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奠定能力与知识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设计 1.能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各种动物是通过什么方式隐藏自己的。 2.能归纳出保护色、拟态的概念。 3.能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找到问题的结论。 4.能通过观察发现人们是如何利用动物拟态或保护色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 三、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观察、分类、收集资料等形式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动物利用保护色和拟态来保护自己的具体实例,增强对生物适应环境的理解。 四、说教法与学法 1.引导发现法。 2.自主探究法。 3.小组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入题 学生讲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些什么? 2.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顺势导出课题。 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的功能,它舍弃尾巴保全了性命,真是高呀!那自然界中其他的动物又是如何保护自己、逃避敌害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奇妙的护身术。 设计意图:我创设这么一个情境原因在于首先小壁虎用断尾巴的方式逃避敌害、保护自己与课题内容相吻合。其次这个耳熟能详的小故事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去积极思考问题:小壁虎舍弃尾巴有什么好处?既而推测别的动物是不是也有保护自己的高招呢?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始,在这样的情境中他们兴趣盎然地带着问题、带着猜想、带着期望,进行积极自觉的探索。 (二)合作交流科学探究 活动:它们在哪里? 1.教师展示图片,组织学生观察。 找找看,它们在哪里?各学习小组比比,哪组找到的动物最多。 小组合作在图中找动物。 2.明确并区分保护色、拟态概念。

新版人教版初中化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版人教版初中化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

胜利学校教学设计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2017年秋第一学期定稿 学科:化学; 任课班级:九年级; 任课教师:陈兴洪; 2017年 9 月 1 日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面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密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意识到化学与环境、材料、能源、生命科学等之间的联系,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强烈愿望。

3)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熟悉化学的重要价值 二、考点: 1、化学研究的对象 2、化学发展史 三、学困点和易错点: 1、化学发展史 2、化学研究的对象

六、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2)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二、考点: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三、学困点和易错点: 1、物理变化和物理性质 2、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 3、对实验现象的描述 四、2课时

奇妙的护身术---资料

生活在太平洋、印度洋热带海域的犀鱼,有一个非常厉害的武器——尾刺。它能左右开弓,分别用尾部两侧的刀来刺对方。剑鱼的“长剑”能刺透木船的甲板,如同锐利的剑,打起架来很好用。 喷毒液 非洲的热带森林中,有一种眼镜蛇,能射出一缕缕的毒液,达4米远。一些弱小的野兽遭到一次射击就会丧命。中美洲森林中的酸的虫,背部贮藏有浓度为84%的醋酸,必要时,可把醋酸液喷射60—80厘米远,用以射击来犯者。 蝎子白天常躲在岩石或木头下。那些爬进房子里的蝎子则躲在地毯下、床上或是鞋子里,所以很危险。某些种类的蝎子。尤其是20厘米长的非洲蝎子,它们的毒刺可以致人于死地。 蝎子通常用它的两只大而有力的钳子来捕食,食物绝大部分是蜘蛛和昆虫。只有当猎物挣扎时,它才会使用毒刺。 放电 海洋里的某些鱼类,防卫的武器更是“先进”,它们遇到敌害,能放出电流来击伤对方。如电鳐放出的电可达200伏,电鲶放出的电可达350伏,而电鳗放出的电竟可达500伏!如此“高压”的电流,的确让对手害怕。 放臭气 黄鼠狼(黄鼬)\臭鼬、灵猫的肛门有一个臊包,遇到敌人袭击时,就立即放出臭气或射出臭液,把周围空气熏得臭不可闻,敌人只好掉头而去。美洲臭鼬射出的臭液可达一米之远,熊闻到此臭气也会远远避开,要是喷到人的脸上,甚至会使人昏迷。 臭鼬:也叫臭猫,是一种很漂亮的小型哺乳动物,虽然 它们类似麝香的臭味能传好远,但是,它们的视力却极其弱,大多数臭鼬只能看到它们前面大约10英里。所以, 很多臭鼬会跑过头,事实上,大约半数的臭鼬死亡是因为人类。鼬科成员(如鼬鼠和白鼬)都能喷射麝香,但是,臭鼬这一能力尤其有名。臭鼬的肛门腺分泌的麝香的威力非常大,如果被喷射中的话,会导致受害者经历短暂失明。 墨囊 大海里的章鱼随身携带装满“墨汁”的黑囊,遇到险情时,便将墨汁射出,施放“烟雾弹”,乘机逃之夭夭。 自切 壁虎、螃蟹壁虎和蜥蜴的尾巴又细又长,遇到敌害时,尾巴会自动断落,离开身体后的尾巴还能不断地摆动,把敌人吸引住,它们自身却逃之夭夭。 盔甲 龟鳖类及绝大多数软体动物,在体表有一层护身的坚甲或贝壳;一旦发现敌情,它们就把头脚缩进去。 有些动物自己没有类似龟甲、贝壳、棘毛之类的护身符,便借用其它动物的空壳作盔甲。比如寄居蟹,就是借用其它软体动物的空壳来护身的。 龟鳖类及绝大多数软体动物,在体表有一层护身的坚甲或贝壳;一旦发现敌情,它们就把头脚缩进去。 尖刺 刺猬在敌手来临时,便把身体卷缩成团,头埋在中间,使贪食的对手无从下口。 装死 南美大陆的负鼠,当面临危险时,便躺在地上,闭上双眼,呼吸缓慢,仿佛死了。狐狸也有类似的“装死术”。 叩头虫受到惊动时,六足卷缩,仰面朝天躺在地上装死。等到没有动静时,再把身体猛地一缩,“嘭”的一声,来个“前转翻”,匆匆而逃。 许多不善于飞行和跳跃的昆虫,当遇敌来不及躲避时,就放开足节,从树、草上掉下来,成虫有时腹部朝天,幼虫多卷成一团,静止不动,犹如死去 也称作“假死”,动物在受惊或受袭击时,呈半死状态,静伏不动,或跌落在地面像死物一样,可以逃避敌害。如,负鼠:这种可爱的小动物自卫的本领很多。它会装死。它还能口吐泡沫让敌人误以为中毒、生病或者可能的“癫痫症”。装死的负鼠实际上是处于一种半昏迷状态,以消除天敌的猎杀的兴奋感。 尖刺 针鼬(yoù)、刺猬的身上长有锋利的棘刺,一遇敌害,棘刺顿时竖起,身体缩成一团,形成一个刺圆球,弄得敌人不知从何下手,只好悻悻离去。豪猪的身上也生有棘刺,它的棘刺竖起后,还会互相摩擦,发出“刷刷”的响声,好像在 警告敌人,不得侵犯! 保护色 生长在青草地上的蚱蜢,身穿一套绿色的外套,与周围环境的色彩十分一致, 连目光敏锐的鸟也很难发现它。 警戒色 贮粮鼠是一种凶残的小兽,它的胸、腹部有黑、红、白三种毛色,非常鲜艳,当它用后脚站起来时,三种毛色就会暴露,敌人看了十分害怕。 生物学称这种毛色为警戒色,是一种防御武器。某些有恶臭和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这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用以使敌害易于识别、不受侵害而逐渐形成的颜色。如,毒蛾的幼虫:毒蛾的幼虫,一般有鲜艳的色彩和花纹,如果鸟类吞食下去,幼虫的毒毛会刺伤鸟的空腔黏膜,因此,毒蛾幼虫的这种色彩变成为鸟的警戒。 蛰刺 大家都知道蜜蜂会蜇人,所以很多人怕蜜蜂,不敢接近它们。其实蜜蜂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轻易蜇人的。因为蜜蜂蜇人以后,自己也要死去。蜜蜂不喜欢黑色的东西和酒、葱、蒜等带刺激性的特殊气味。如果这些颜色和气味的东西接近它,它会认为是敌害,就可能用它的防卫武器,刺针蜇人。如果我们用力去扑打它,也有挨蜇的可能。这是和其他许多生物一样,有自卫的本能。 变色龙 变色龙的皮肤会随着背景、温度的的变化和心情而改变。 死了。-- 避役-它的皮肤里有着各种不同颜色的色素细胞,通过肌肉的收缩与扩张,使皮肤内的色素细胞集中或扩散,就像画家调色那样,变化出不同的色泽:深夜时是黄白色,黎明时又变成了暗绿色,一昼夜可改变六七种颜色,以适应环境、保护自己。 拟态: 某些动物在进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态或色泽斑纹同其他生物或非生物非常相似的状态。如,尺蠖:尺蠖的形状极像树枝。 枯叶蝶:停息在树枝或草叶上时,两翅收合竖立,隐藏着身躯,展示出翅膀的腹面,全身呈古铜色,色泽和形态均酷似一片枯叶:一条纵贯前后翅中央的黑褐色纹线,极象树叶的中脉;其它的翅脉又似树叶的侧脉;翅上几个小黑点,好似枯叶上的霉斑;后翅的末端,还拖着一条叶柄般的“尾巴”。这种“拟态”,使天敌一时真伪难辨,分不清窟竟是蝴蝶还是枯叶,从而保护自己。 竹节虫:竹节虫算得上著名的伪装大师,当它栖息在树枝或竹枝时,活像一支枯枝或枯竹,很难分辨。竹节虫这种以假乱真的本领,在生物学上称为拟态。有些竹节虫受惊后落在地上,还能装死不动。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2.9 奇妙的护身术丨冀教版

奇妙的护身术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各种动物是通过什么方式隐藏保护自己的。 2、归纳出保护色、拟态的概念。 3、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找到问题的结论。 4、通过观察发现人们是如何利用动物拟态或保护色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观察、分类、收集资料等形式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动物利用保护色和拟态来保护自己的具体实例,增强对生物适应环境的理解和仿生技术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1、引导发现法。 2、自主探究法。 3、小组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看小壁虎找尾巴视频(小壁虎被蛇咬住尾巴后,丢弃尾巴逃走,过一段时间尾巴又长出来了),看了这段内容,你们想说些什么? 2、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顺势导出课题。 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的功能,它舍弃尾巴保全了性命,真是高呀!那自然界中其他的动物又是如何保护自己、逃避敌害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奇妙的护身术。 设计思路:创设这么一个情境原因在于首先小壁虎用断尾巴的方式逃避敌害、保护自己与课题内容相吻合。其次这个耳熟能详的小故事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

去积极思考问题:小壁虎舍弃尾巴有什么好处?既而推测别的动物是不是也有保护自己的高招呢?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始,在这样的情境中他们兴趣盎然地带着问题、带着猜想、带着期望,进行积极自觉的探索。 (二)科学探究 1、发现问题,提出设想。 (1)(课件出示动物图片)观察屏幕上的图片,图中有几种动物呢?预设:(部分学生可能找不全动物)除了我们刚刚找到的动物,这里面还有很多的小动物在和我们捉迷藏呢,例如甲虫、毛毛虫、枯叶蝶、竹节虫等等!你知道他们都藏在哪儿的吗? 2、探究问题,找出规律。 (1)出示图片,现在你找到它们了吗? (2)请大家设想一下,容易发现它们吗?为什么?学生提出设想。 (3)观察探究,为什么不容易发现它们?(每四位同学一小组,每个小组有几幅动物图片,也就是刚刚在上图中我们没有找到的动物。请大家找一找,交流探究,为什么会找不到他们呢? (4)汇报探究发现,学生上台展示发表自己的观点(出示保护色)(出示拟态)。 (5)引出“保护色”“拟态”这两种防御方式。 (6)学生自己总结出保护色、拟态的概念。 像蝗虫、甲虫这样,具有与其生活环境颜色一致或近似的体色,叫保护色。 像竹节虫、枯叶蝶这样,体色和形态都和环境中的其他物体或另一种生物相似的现象,叫拟态。 (7)验证设想。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不容易发现它们了吗?你的设想对吗?(回到图片) 3、规律应用,解决问题。 (1)刚刚我们观察的动物中,哪些利用了保护色保护自己,哪些利用了拟态保护自己?你能根据我们周围不同环境中的生物,举出更多的例子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2)学生展示。

奇妙的克隆教案

奇妙的克隆教案 1、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引导学生熟读课文,了解每个部分的内容,进而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及说明方法。基本上是按照什么是克隆,如何进行克隆,怎样使克隆健康发展这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西游记》大家都很熟悉,其中孙悟空有个绝活让我们羡慕不已——他经常在紧要关头从身上拔一把猴毛变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样的猴子。当然这只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写。但这一想象却在今天成了可能,这就是克隆。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领域去探究一番。 1、生字注音。 2、词语解释。(见课件) 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示问题,供小组讨论。 1.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2.“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3.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4.“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5.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 明确: 1.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2.理解“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3.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4.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5.课文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免费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 绪言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 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北京西城电教馆,17分钟),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化学史、元素的发现史、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澄清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的粒子结构怎样?(第三章学)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质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这都是化学要研究的内容。化学还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板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初二上册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初二上册《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教学理念 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设想 1.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提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 2.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人文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的发展。 教学步骤 一、课前学习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 3.思考:以克隆为例,谈谈对“科学是一把双刃剑” 的理解。 二、课堂教学内容 (一)克隆是什么 1.导入。 孙悟空,是同学们喜欢的艺术形象。他神通广大,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这一精彩描述,是我国明代大作家

吴承恩关于克隆的设想。他想像的依据是什么呢? 2.展示查找的资料。 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 (出示实物、图片: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 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3.明确什么是克隆。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2)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出示幻灯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4.讲解说明方法。 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 法?(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克隆”属于前沿科学知识,对一般人而言生僻难懂。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细致地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定义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 二) 克隆的科研成果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9奇妙的护身术 》教案 (3)

奇异的护身术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能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各种动物是通过什么方式隐藏自己的。 2、能归纳出动物保护自己的分外方式。 二、能力目标 1、能举例说明保护色和拟态的概念 2、能分别列举说明动植物保护自身、适应环境的分外方式。 三、情感目标 1、能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找到问题的结论。 2、能感受到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动物保护自己的方式。 教学难点 找出动植物通过哪些方式保护自己。 教学准备 资料、课件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动物吗? 生:喜欢 师:那咱们大家一起来说说你们知道的动物

生:鸟鱼…… 师:啊你们知道的可真多啊!那我这里有几张图片,看同学们能从图片中找到它们?(进行演示) 生:图片中有蝗虫、枯叶蝶 师:你们认为从图片能不能很简易的找到这些动物呢? 生:不简易 师:大家想想,我们为什么不简易从图中发现他们呢? 生:它们的颜色和周围的颜色大体相同。。 讲授新课 师:同学们说了很多,有的也说到了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我们今天就 来学习动物们奇异的护身术。 师:我们拿刚才同学从图中找到的蝗虫为例,像蝗虫这样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近或相似的体色,我们叫它保护色。谁来说说还有哪些动物是通过保护色来保护自己的? 生:青蛙…… 师:我们再拿竹节虫为例,像它这样体色和体态和周围环境或是另一种生物相似或相近,而不易被敌害发现的现象,我们叫做拟态。谁来说说还有哪些动物是通过拟态来保护自己的? 生:螳螂…… 师:刚才同学说了很多通过保护色和拟态的防御方式,那么除了这两种防御方式以外,动物们还通过哪些方式来防御敌害的呢? 生:臭鼬用排放臭气的方法保护自己;海龟,用硬壳(盔甲)保护自己;响尾蛇,用声音通知其他动物危险来临并警告敌人;变色龙,通过变色保护自己。

9奇妙的护身术教学设计-精品

9奇妙的护身术教学设计-精品 王芳芳 9. 奇妙的护身术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各种动物是通过什么方式隐藏自己的。 2、能归纳出动物保护自身的特殊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找到问题的结论。 2、能感受到生物的多样性。 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明保护色和拟态的概念。 2、能分别举例说明动植物保护自身适应环境的特殊方式。 3、能举例说明动植物保护自身方式的意义。 科学与社会、技术、环境目标 能通过观察发现人们是如何利用动物的奇妙护身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 重点难点 重点:1、归纳保护色、拟态的概念 2、阅读资料,认识更多的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难点:归纳保护色、拟态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动物保护自己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都和小伙伴们玩过捉迷藏的游戏,想不想尝试和小动物捉迷藏啊?认真找一找,看这片草地中都藏了哪些小动物(出示课件,学生认真找) 生回答 师:大家的眼力还真不错,由于这些动物都很好的伪装了自己,所以不容易被天敌发现,保护了自己,那么大自然当中别的动物,又有哪些保护自己,逃避敌害的本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奇妙的护身术》

板书:奇妙的护身术 (二)分析比较,归纳概念 出示甲虫、蝗虫课件 师:同学们,大家仔细看这些动物身上的颜色还有他们的生活环境的颜色,有什么特点?(学生答) 师:同学们思考还有哪些动物身体表面的颜色和生活的环境一致或相似?(学生答) 师:老师这还有一些资料图片和同学们共同分享(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经过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这些动物身体的颜色和生活的环境颜色一致或相似,从而不易被敌害发现,从而保护了自己,那么我们把这种方式称为保护色(出示课件) 我们把像蝗虫、甲虫这样,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颜色一致或近似的体色,叫保护色(学生记笔记) 师:下面同学们再看另外几种动物(出示课件),大家找一找这几种动物,看看它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出示课件) 师:这几种动物更不容易找到,为什么呢? (生回答) 师总结:因为他们不仅体色相似,而且形态和其他物体或另一种生物相似,我们把这种保护自己的方式称为拟态。 (生记笔记,相互背诵检查) 师:自然界中的动物是不是很神奇,自然界中的动物种类很多,除了保护色,拟态外,还有哪些奇妙的护身术呢? 师:上节课给大家布置作业,让同学们搜集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谁来说一说?” 学生答:装死、逃跑、盔甲、喷墨、尖刺…… 师: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真是五花八门,非常奇妙。这些都是动物在大自然中长期生活,慢慢适应环境,不断进化的结果,同学们想想,动物有了这些奇妙的护身术,就可以高枕无忧,不被吃掉了吗? 生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得可真多,动物的护身术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的天敌,这样各种动物的数量才会维持在一个合适的数量,保持生态平衡。

奇妙的克隆 教案 (1)

课题《奇妙的克隆》(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探究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课前学习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 3.思考:以克隆为例,谈谈对“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 二、课文学习 (一)1、导入: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2.展示查找的资料。 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 (出示实物、图片: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示问题,供小组讨论。 问题: a.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b.“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c.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d.“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e.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 明确: a.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b.理解“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c.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d.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e.课文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并没有沉浸在盲目的乐观当中,而在结尾处提出了关于“克隆”牵涉到道德伦理问题的冷峻思考。 (三)内容研读: 1、明确什么是克隆?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不是由生殖

五年级科学上册 奇妙的护身术教案 冀教版

奇妙的护身术 【教学目标】 1.能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各种动物是通过什么方式隐藏自己的。 2.能举例说明保护色和拟态的概念。 3.能将搜集到的生物实例按不同的保护方式分类并记录。 4.能通过观察发现人们足如何利用动物拟态或保护色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1:它们在哪里的。 教学过程: 1.从学生熟知的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导入。请一名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讲座一下壁虎容易掉尾巴对壁虎有什么好处。 2.特殊的防护,请学生描述自己知道的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观察教材的插图,图的左侧有一只蝴蝶,旁边有猫头鹰;鹿和猫身上的花纹有保护作用,图中过于突出;左下角的蝗虫及右侧的竹节虫分别利用保护色和拟态的方式保护自己。 3.另外搜集一些实际效果较理想的图片给学生观察。组织学生讨论“找到了几种动物,容易发现它们吗?为什么?”论时,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初步了解“保护色”和“拟态”的概念。紧接着用这些概念去判断插图中的动物哪些用保护色保护自己,哪些用拟态保护自己。继而再举出更多的例子。要求学生将列举到的动物按不同的保护方式进行分类。 4.活动最后,将教学内容扩展到仿生技术的运用,试着分析迷彩服的作用,学生一般不会感到太困难。在此,可要求学生课后多观察,人们还在哪些地方利用动物保护色或拟态原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密切联系。活动2:特殊的防护 活动目标 1.分别举例说明动物保护自身、适应环境的特殊方式。 2.其他同学共同归纳出动物保护自身的特殊方式。 3.过查阅资料举例说明植物保护自身的力方式。 4.例说明人类怎样利用动植物分泌的毒素为人类治病。 教学过程:

初中化学教案怎么写

初中化学教案怎么写 【篇一:初三化学教案_上册】 绪言 【教学目的】 1.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 念来判断一些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 化学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总结、应用 【教学用具】 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研钵和杵,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单孔橡皮塞,导管,玻璃棒,烧杯,药匙,棉手帕,火柴,氢氧 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高锰酸钾,浓硫酸,70%的酒精溶液,胆矾,水,镁带,碱式碳酸铜,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表演魔术) 1.“顿变鲜血”(氢氧化钠溶液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 2.“魔棒点灯”; 3.“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对此会感到神秘、奇怪,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书上提出的几个为 什么。讲述: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类似的问题,而这些有关物 质及变化的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释,因为化学是一门 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强调:做以下实验时注意三个方面的观察: 1.变化前的物质 2.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3.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2:胆矾的粉碎

边演示时边介绍仪器名称、使用方法等。 讲解:蓝色块状的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的胆矾,也只是存在状 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3:镁带的燃烧 讲解:镁带的颜色、状态,燃烧时发生的主要现象: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演示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讲解:碱式碳酸铜由绿色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水珠,有能使石灰 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产生。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实验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 变化叫物理变化。叫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变化; 实验3、4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它的物质,这种变化时生成了其它的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除了生成其它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叫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化学变化。 小结: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 本质区别讲解:这两种变化唯一的区别是是否的新的物质生成,那 么这两种变化有没有联系呢? 小结: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例如点燃蜡烛时, 石蜡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同时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却是化 学变化。 讲解:镁带能燃烧说明镁带具有可燃性,碱式碳酸铜受热由一种物 质转化成三种新物质,说明碱式碳酸铜在加热条件下不稳定。而物 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小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阅读:学习化学的意义、化学史及怎样学习化学 当堂练习:1.指出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⑴人的呼吸⑵打碎玻璃⑶铁变成“铁水” ⑷木材燃烧结冰⑹镁带 燃烧⑺钢铁生锈 2.指出下列物质的性质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⑴水的密度为1g/cm3 ⑵酒精具有挥发性 ⑶碱式碳酸铜在加热条件下具有不稳定性

动物的“护身术”

《动物的“护身术”》 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杏坛小学王莹 教学内容分析: 《动物的“护身术”》是依据苏教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下册《共同的家园》单元中的相关内容设计的,是在“生物与环境”这个概念下以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为主题的一课。围绕“动物们保护自己的最普遍的方式——警戒色、保护色和拟态”,引领学生进行探究。通过“思维聚焦”了解学生已有的前概念水平,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根据分类结果交流、质疑,获取对于形成概念有用的信息,从而认识到动物保护自己方法既有普遍性,又具多样性,意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提升学生们的概念层次,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本课的教学内容具有信息量大的特点,资料卡、图片、视频以及来自于学生的已有经验,都成为信息的来源,如何将这些信息梳理清晰?教者在这里设计使用了框图,一方面帮助学生学会使用框图整理信息,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扩展框图,丰富动物保护自己的信息,使得知识更加系统化。这也是本课设计的一个重点。 学习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在对学生的前概念调查了解中得知,大多数学生们对“眼镜蛇、壁虎、乌龟、海参、乌贼、甲虫、刺猬”等动物保护自己的方式有一定的了解,这为本课教学内容的开展做好了铺垫,也为概念的提升寻找到新的增长点。对于在纷繁复杂的自然界中生存的各种动物来说,保护自己的最普遍的方式是警戒色、保护色和拟态。相对于警戒色,学生们对保护色和拟态的认知是很模糊、很容易混淆的。因此课堂上提供了大量图片、视频、资料卡,通过观察、分类活动让学生发现动物适应环境的特征并发现其中的普遍性,教师在与学生的研讨互动中充分发挥“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作用,引领学生在交流质疑中形成科学、清晰的概念体系,即:动物常用的保护自己的方法——警戒色、保护色和拟态。本课是学生们第一次使用“框图”来整理信息,教者通过“领-扶-放”来帮助、提醒学生适时填写,以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并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运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动物保护自己的3种普遍方式——警戒色、保护色和拟态 知道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并不是单一的 过程与方法: 能将动物按保护自己的方法进行分类 学会用框图方式整理信息的方法 通过交流、质疑,提升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意识到动物与环境相适应的意义 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 知道动物保护自己的3种普遍方式——警戒色、保护色、拟态 学会一种整理信息,获得科学概念的框图记录法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保护色和拟态 豹和斑马用“保护色”的方法保护自己 教学方法: 探究——研讨 教学资源: 来自网络的资源——图片、视频 来自书籍的资源——文字读物 教学流程: 一、思维聚焦、揭示课题 1、谈话: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是动物的“护身术”(板书课题) 2、释题:说说“护身术”是什么意思。(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回答) 3、提问:看看下面这些动物,它们是用什么方法保护自己的? (出示包括眼镜蛇、壁虎、乌龟、海参、乌贼、甲虫、刺猬在内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二、观察分类、初步认知 1、谈话: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动物要有适应周围环境的护身方法,下面这些动物有什么样的护身术?我们先一起来认识它们。(出示十五种动物图片) 2、活动:请大家利用动物卡片按照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进行分类。 3、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各组活动情况并根据各组不同需要给予适时指导。

《奇妙的克隆》教案

奇妙的克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囊、克隆、胚胎、蟾蜍、鳞片、脊椎、两栖”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理解“繁衍、相安无事”的词义,并学会使用。 2.了解相关克隆的科学知识。 水平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根据阅读要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逐步提升阅读科普文的水平。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理解这样安排的好处。 3.理解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德育目标 体会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树立准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 ●教学重点 1.了解相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动态。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本文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的科学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的说明顺序,理解这样安排的原因。 2.对文章结尾一段话的理解。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最后设置自由问答环节,给喜欢钻研的同学一个空间,由兴趣引领他们在科学的道路上前行。 ●教具准备 教学图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筛选重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科学性。揣摩语言,体会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我国多家媒体近日转载了国外媒体报道的一条惊人消息:一群受邪教组织操纵的科学狂人,正在美国内华达州大漠深处实行着一项克隆人的秘密实验。他们根据英国科学家创造世界第一只克隆羊“多利”的同样原理,从一个今年2月份夭折的10个月大的美国女婴身上提取细胞制造克隆人。(选自2000.11《文汇报》)消息披露后,克隆技术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再次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今天,让我们走进《奇妙的克隆世界》,用理性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板书文题) 设计(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