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勘探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笔记及部分真题答案

Contents

1地质学 (5)

1.1掌握地质作用 (5)

1.1.1外力地质作用 (5)

1.1.2内力地质作用 (5)

2矿物学与岩石学 (6)

2.1掌握矿物 (6)

2.1.1矿物的概念 (6)

2.1.2矿物的物理性质 (6)

2.1.3矿物的分类 (6)

2.2掌握岩石 (6)

2.2.1岩浆岩及分类 (6)

2.2.2变质岩及分类 (10)

2.2.3沉积岩及分类 (13)

3地层学 (14)

3.1地层 (14)

3.1.1掌握地层定义 (14)

3.1.2熟悉地层划分 (15)

3.2地质年代 (15)

3.2.1掌握地质年代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划分 (15)

3.2.2熟悉地质年代表 (15)

4构造地质 (17)

4.1岩层产状及接触关系 (17)

4.1.1掌握产状的定义及描述要素 (17)

4.1.2掌握地层的接触关系 (17)

4.2褶皱 (17)

4.2.1掌握褶皱的定义 (17)

4.2.2掌握褶皱的要素 (17)

4.2.3掌握褶皱的基本形态 (17)

4.2.4熟悉研究褶皱的意义 (17)

4.3断裂构造 (18)

4.3.1掌握断裂构造及断层定义 (18)

4.3.2掌握断层的几何三要素 (18)

4.3.3掌握断层的基本类型 (18)

4.3.4了解同沉积断层及其特点 (18)

4.3.5熟悉研究断层的方法和意义 (18)

4.4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18)

5矿床学 (19)

5.1掌握有关矿床学的基本概念 (19)

5.1.1矿床和矿产 (19)

5.1.2矿体和围岩 (19)

5.1.3矿物和矿石 (19)

5.1.4了解矿石的品位、品级和储量 (19)

5.2了解有关成矿作用的基本概念 (19)

5.2.1元素的富集和成矿 (19)

1

5.2.2成矿作用的类型和特征 (19)

5.3了解矿床的概念及特点 (20)

5.3.1矿床成因分类 (20)

5.3.2岩浆矿床的概念及特点 (20)

5.3.3伟晶岩矿床的概念及特点 (21)

5.3.4气水热液矿床的概念及特点 (21)

5.3.5接触交代矿床的概念及特点 (21)

5.3.6热液矿床的概念及特点 (22)

5.3.7风化矿床的概念及特点 (22)

5.3.8沉积矿床的概念及特点 (22)

5.3.9油气矿床的概念及特点 (23)

5.3.10变质矿床的概念和特点 (23)

5.4了解矿床的工业类型 (23)

5.4.1矿床工业类型的概念 (23)

5.4.2金属矿床的主要工业类型 (23)

5.5了解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23)

5.5.1成矿规律的控制条件 (24)

5.5.2成矿预测的理论和方法 (24)

6矿产勘查学 (24)

6.1矿产勘查概论 (24)

6.1.1熟悉矿产勘查的基本概念与原则 (24)

6.1.2了解矿产勘查阶段的划分 (25)

6.1.3熟悉矿产勘查的基本工序 (25)

6.2矿产勘查技术 (25)

6.2.1熟悉矿产勘查技术手段 (25)

6.2.2了解矿产勘查方法的合理使用 (26)

6.3勘探系统工程 (28)

6.3.1了解勘探工程的总体布置 (28)

6.3.2了解勘探类型 (30)

7矿产资源/储量 (31)

7.1了解矿产资源/储量的概念与分类 (31)

7.1.1矿产资源 (31)

7.1.2矿产资源量 (31)

7.1.3查明资源 (31)

7.1.4潜在资源 (31)

7.2矿产储量估算 (32)

7.2.1熟悉矿产储量工业指标 (32)

7.2.2熟悉储量边界线的圈定和储量估算 (32)

7.3了解储量估算参数的测定与计算估算 (33)

7.3.1矿体(块段)面积测定: (33)

7.3.2矿体厚度测定与计算 (33)

7.3.3矿产资源/储量估算参数平均值的计算 (33)

7.3.4特高品位的确定和处理 (34)

7.4熟悉储量估算方法 (34)

7.5熟悉矿产储量误差与精度估计 (34)

7.5.1矿产资源/储量误差性质分类: (34)

7.5.2误差的检查方法 (35)

8水文地质学 (35)

8.1.1了解地下水赋存空间的特征 (35)

8.1.2了解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 (36)

8.1.3熟悉地下水的埋藏类型 (36)

8.1.4了解地下水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36)

8.1.5熟悉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 (37)

8.1.6熟悉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37)

8.1.7熟悉地下水资源与环境 (37)

8.2水文学原理 (38)

8.2.1了解水体的水文特征及其基本变化规律 (38)

8.3了解水资源开发与保护 (39)

8.3.1我国水资源概况 (39)

8.3.2水资源系统基本理论 (39)

8.3.3地表水和地下水调查方法 (39)

8.3.4水资源的质量评价和数量评价方法 (39)

8.3.5水资源开发利用产生的环境及保护问题 (39)

9环境地质学 (39)

9.1了解环境地质学 (39)

9.1.1环境地质学的概念 (39)

9.1.2环境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39)

9.1.3主要的环境地质问题 (39)

9.2了解地球的生态环境 (40)

9.2.1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生物多样性 (40)

9.2.2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40)

9.2.3生态系统主要类型 (40)

9.2.4了解地球的资源与环境 (40)

9.2.5了解地质灾害及其防治 (40)

10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 (41)

10.1了解地球化学基础 (41)

10.1.1地球化学的概念 (41)

10.1.2地球及地壳的元素丰度 (41)

10.1.3球化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42)

10.1.4同位素地球化学 (42)

10.2了解地球物理基础 (42)

10.2.1地球物理的概念 (42)

10.2.2固体地球的主要物理特性 (43)

10.2.3地球物理的主要研究方法 (44)

11知识产权相关知识 (44)

11.1了解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 (44)

11.2了解知识产权的分类 (45)

11.3了解知识产权法 (45)

11.4了解专利权的定义与分类 (45)

11.4.1发明专利。 (45)

11.4.2实用新型专利。 (45)

11.4.3外观设计专利。 (46)

11.5了解商标的定义 (46)

11.6了解著作权与版权的定义 (46)

11.7了解专利权和商标的申报程序 (46)

11.7.2商标申报 (47)

11.8了解专利权和商标保护的时效 (48)

12考试部分试题(2014.4.13) (49)

1地质学

1.1掌握地质作用

1.1.1外力地质作用

是由地球范围以外的能源所产生的地质作用。它的能源主要来自太阳辐射以及日月引力及地球重力能等。

1.1.1.1风化作用的概念及类型

风化作用是在地表环境中,矿物和岩石因温度、水分、氧、二氧化碳和生物的作用在原地分解,碎裂的作用。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1.1.1.2剥蚀作用的概念及类型

将风化产物从岩石上剥离下来,同时也对未风化的岩石进行破坏,不断改变着岩石面貌的作用。按力的作用方向分为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

1.1.1.3搬运作用的概念及类型

风化剥蚀的产物,在地质应力作用下离开母岩区,经过长距离搬运到沉积区的过程,称为搬运作用。搬运作用的方式有拖曳搬运、悬浮搬运、溶解搬运。

1.1.1.4沉积作用的概念及类型

被搬运物质经过一定距离之后,由于搬运介质搬运能力(风速或水流速)的减弱、搬运介质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或存生物作用,搬运物质从风、流水等介质中分离出来,形成沉积物的过程,称为沉积作用。沉积作用的方式有机械沉积作用、化学沉积作用、生物沉积作用。

1.1.2内力地质作用

由地球转动能、重力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的热能产生的地质动力所引起的地质作用,主要是在地壳中或地幔中进行的,故称为内力地质作用。

1.1.

2.1岩浆岩作用

岩浆:是上地幔或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绝大多数成分以硅酸盐为主,含有挥发分,也可以含有少量固体物质,是高温粘稠的熔融体。

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火成岩称为喷出岩(extrusive rocks),侵入地壳中的称为侵入岩(intrusive rocks)。

岩浆做用: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由于外部压力的变化,岩浆向压力减小的方向移动,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成为岩石的全过程,统称为岩浆作用。

1.1.

2.2变质岩作用

由于地壳运动及岩浆活动,已形成的矿物和岩石受到高温、高压及化学成分加入的影响,

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物质成分与结构、构造的变化,形成新的矿物和岩石,这一过程称为变

质作用。

1.1.

2.3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tectogenesis):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2矿物学与岩石学

2.1掌握矿物

2.1.1矿物的概念

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中所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

从而具有一定的形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它们在一定的地质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稳定,是

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位。

2.1.2矿物的物理性质

矿物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硬度、解理、断口、密度等。

摩氏硬度计

矿物滑石石膏指甲方解石铜币萤石磷灰石小刀玻璃正长石钢锉石英黄玉刚玉钨钢金刚石硬度12 2.53 3.5-445 5.5 5.5-66 6.57899.1-9.510

2.1.3矿物的分类

成因分类法:根据形成矿物的主要地质作用进行分类。

地球化学分类法:根据矿物组成中的主要化学元素进行分类。

形态分类法:根据矿物晶形进行分类。

一般将矿物分为自然矿物、硫化及其类似矿物、卤化矿物、氧化及氢氧化矿物及含氧类

矿物。

2.2掌握岩石

2.2.1岩浆岩及分类

地壳中的所有元素在岩浆岩中均有发现,可以分为:主要元素、微量元素、同位素3类。

2.2.1.1火成岩的矿物成分:

火成岩中的矿物成分受控于岩浆的化学成分和结晶条件,因而对于了解岩石的化学成分

和岩石的成因都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是火成岩分类和定名的依据。

2.2.1.2矿物的成分分类:

(1)硅铝矿物:矿物中SiO2与Al2O3的含量较高,不含FeO和MgO,包括石英类、长石类和似长石类。基本不含色素原子,颜色较浅,所以又称为浅色矿物。

(2)镁铁矿物:矿物中FeO和MgO的含量较高,包括橄榄石类、辉石类、角闪石类和黑云母类。这些矿物的颜色一般较深,又称暗色矿物。暗色矿物在火成岩中的含量(体积分数)通常称为色率,是火成岩鉴定和分类的重要标志之一。

超基性岩色率>90,基性岩色率=40~90,中性岩色率15~40,酸性岩色率<15。

岩浆岩化学成分变化规律

1.暗色矿物随FeO MgO含量减少而减少

2.随SiO2含量的增加斜长石由基性变为酸性钾长石含量逐渐增多

3.随SiO2饱和程度增加石英从无到有当SiO2达到过饱和时可出现大量石英

4.随碱质含量的增加出现碱性长石副长石和碱性暗色矿物

霞石(Nepheline)是最常见和最主要的似长石矿物,它为含钠和钾的铝硅酸盐

KNa3[AlSiO4]4。主要产于富钠贫硅的碱性火成岩中,不可能与石英一块出现。主要用于玻璃和陶瓷工业,也可作为提炼铝的原料。

辉石、长石、角闪石:是SiO2饱和矿物,可与石英共生;

富镁橄榄石、似长石为是SiO2不饱和矿物,不可与石英共生;

岩浆岩化学成分变化规律

2.2.1.3矿物的成因分类:

(1)原生矿物:在岩浆冷凝过程中结晶形成的矿物,称为原生矿物。根据其形成的环境不同,又可分为高温型和低温型。一般来说,火山岩中的为高温型(β-石英),深成岩中的为低温型(α-石英)。

(2)成岩矿物:在岩浆完全结晶后,由于外界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主要是温度和压力的降低),使原生矿物发生转变而新形成的矿物叫“成岩矿物”。如高温β-石英,在温度降低时,会转变为同质异相的低温α-石英。

(3)次生矿物:在岩浆基本上冷凝成固相的岩石后,由于受残余挥发组分和岩浆期后流体的作用(蚀变、交代及充填)而生成的矿物,称为”次生矿物”。它往往交代原生矿物,或充填在矿物的孔隙及晶洞中,如岩浆期后的流体可形成电气石、萤石、黄玉等矿物,也可以交代原生矿物形成蚀变矿物,如橄榄石变成的蛇纹石,斜长石遭受钠黝帘石化形成钠长石及默帘石。

2.2.1.4矿物成分与化学成分的关系

(1)SiO2含量对火成岩中矿物共生组合的影响:

A. SiO2饱合矿物:可与石英共生,如辉石、长石、角闪石、云母类矿物。

B. SiO2不饱合矿物:不能与石英共生,如富镁橄榄石、似长石等。

Mg2SiO4 + SiO2 = 2MgSiO3

橄榄石顽火辉石

NaAlSiO4 + 2SiO2 = NaAlSi3O8

似长石钠长石

(2)碱质含量对火成岩中矿物共生组合的影响

岩石中的K2O、Na2O的含量一般随SiO2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在SiO2含量相同的岩石中,碱含量的差别会对矿物组合产生明显的影响,如在组合指数(δ)小于 3.3的钙碱性火成岩中,不出现似长石和黑榴石。辉石为普通辉石和斜方辉石,角闪石为普通角闪石;在组合指数大于3.3的碱性或过碱性(>9)岩石中,常见似长石和黑榴石,辉石通常富钠(霓石、霓辉石)或含钛(钛辉石),角闪石为钠闪石、钠钙闪石、棕闪石,不出现斜方辉石。

里特曼(组合)指数(δ);

δ=[ω(K2O+Na2O)2]/[ ω(SiO2)-43]

δ<3.3称为钙碱性岩,δ=3.3~9者为碱性岩(alkaline rocks),δ>9者为过碱性岩。

(3)Al2O3含量对火成岩矿物成分的影响

n(K2O)/n(Al2O3)、n(Na2O)/n(Al2O3)、n(CaO)/n(Al2O3),比值小于1的,称为Al2O3过饱和矿物,大于1的,称Al2O3不饱和矿物。

在过铝质岩石中,n(Al2O3)>n(K2O+ Na2O + CaO),Al2O3在与K2O、Na2O、CaO结合生成长石类矿物后还有剩余,可形成白云母、黄玉、电气石、锰铝—铁铝榴石、刚玉、红柱石或矽线石等富铝矿物。

在过碱质岩石中,n(Al2O3)

2.2.1.5火成岩的分类命名

火成岩大类名称对比表

2.2.1.6侵入岩的QAPF分类三角形图

2.2.2变质岩及分类

变质作用:是岩石在基本保持固体状态下实现矿物成分、结构构造以及化学成分变化的过程。

变质作用主要包括:变质结晶、变形、变质分异3种。

变质结晶(Metamorphic crystallization):岩石在变质条件下的结晶作用。包括重结晶作用和交代作用。

重结晶作用(recrystalization):指岩石在基本保持固体状态下,岩石中的矿物重新组合或通过化学反应形成新矿物的过程。重结晶前后,岩石总化学成分(除H2O、CO2等挥发外)保持不变。

交代作用(metasomatism):指固体岩石在化学活动性流体作用下通过组分带入、带出而使岩石总化学成分(除H2O、CO2等挥发外)和矿物成分发生变化的过程。岩石在交代过程中保持体积不变。等化学作用、异化学作用。

变形:偏应力施加于岩石,岩石显示弹性行为(elastic behavior)和永久变形(deformation),地表低温低压→岩石表现脆性行为→永久变形表现为碎裂和断裂,地下高温高压→岩石塑性行为→岩石塑性流动。

逆性流动:晶内塑性变形(1.直线滑移,2.双晶滑动,3.单个晶体的扭折)、晶界塑性变形

(1.颗粒边界的滑移,2.扩散作用)

变质分异:使原先均匀的岩石发育成分层的变质过程。

变质作用因素:

1)温度、压力;2)流体成分;3)时间。

变质作用P-T-t轨迹:岩石在变质作用过程中P-T条件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的历程,或在P-T图解中表示该历程的曲线。(大陆碰撞造山带的P-T-t轨迹:a.埋藏期;b.加热期或热松弛期;c.冷却期)

变质作用的分类:

1):局部变质作用:A. 接触-热变质作用;B.动力变质作用;C.冲击变质作用;D.变代变质作用。

2)区域变质作用:A.造山变质作用;B.洋底变质作用;C.埋藏变质作用;D.混合岩化作用。

变质岩分类:

1)动力变质岩;2)接触-热变质岩;3)区域变质岩(A.埋藏变质岩;B.造山变质岩;

C.混合岩)

正变质岩(火成岩→变质岩)、副变质岩(沉积岩→变质岩)复变质岩(变质岩→变质岩)变质作用按变质作用过程中温度变化划分:

1)前进变质作用:指增温引起的变质作用,特征是稳定的高温矿物组合代替低温矿物组合。

2)退变质作用:指低级变质叠加于原有的高级变质之上的变质作用。是低温矿物组合取代较高温矿物组合的过程。常发生于强烈的变形带上。

3)复变质作用:指多期不同温压条件的变质事件的叠加。既可是变质作用温度一次比一次高,亦可反之。退变质可看作复变质的一个特例。有人称为重变质、叠加变质或多期变质。

区域变质作用按压力类型可划分

1)高压型:地温梯度10℃/km左右,也称蓝闪石-硬玉型;

2)中压型:地温梯度20℃/km左右,也称蓝晶石-夕线石型;

3)低压型:地温梯度>30℃/km,也称红柱石-夕线石型。

变质作用的压力类型与大地构造环境密切相关,不同压力类型会出现不同的压力指示矿物(组合)。

变质岩分类鉴定表

2.2.3沉积岩及分类

2.2.

3.1沉积岩的形成阶段划分:

(1)原始物质的生成阶段;(2)原始物质向沉积物的转变阶段;(3)沉积物的固结与持续演化阶段。

2.2.

3.2沉积岩的背景控制:

(1)气候背景;(2)构造背景。

2.2.

3.3沉积岩的矿物成分

2.2.

3.3.1按生成的角度

(1)他生矿物(allogenic minerals):是在所赋存沉积岩的形成作用开始之前就已经生成或已经存在的矿物。(陆源碎屑矿物、火山碎屑矿物2类)

(2)自生矿物(authigenic minerals):是在沉积岩的形成作用中以化学或生物化学方式新生的矿物(粘土矿、方解石、白云石、石英、玉髓、海绿石、石膏等)。

2.2.

3.3.2流行划分方式

原生矿物:如果自生矿物在它赋存的沉积物或沉积岩中占据空间时,该空间还未被别的矿物占据,这种矿物就是原生矿物。

次行矿物:如果该空间正被别的矿物占据着,它是通过某种化学过程(如交代)才夺取到这个空间的,这种矿物就是次生矿物。

风化矿物、沉积矿物和在孔洞中沉淀的成岩矿物都是原生矿物,而交代原生矿形成的矿物才是次生矿物。

2.2.

3.4沉积岩的颜色

2.2.

3.

4.1继承色

主要由陆源碎屑矿物显现出来的颜色称为继承色,是某种颜色的碎屑较为富集的反映,只出现在陆源碎屑岩中,如较纯净石英砂岩的灰白色,含大量钾长石的长石砂岩的浅肉红色,含大量隐晶质岩屑的岩屑砂岩的暗灰色等等

2.2.

3.

4.2自生色

主要由自生矿物(包括有机质)表现出来的颜色称为自生色,可出现在任何沉积岩中。按致色自生成分的成因,自生色可分为原生色和次生色两类。

(1)原生色:是由原生矿物或有机质显现的颜色,通常分布比较均匀稳定,如海绿石石英砂岩的绿色、炭质页岩的黑色等等。

(2)次生色:是由次生矿物显现的颜色,常常呈斑块状、脉状或其他不规则状分布,如海绿石石英砂岩顺裂隙氧化,部分海绿石变成褐铁矿而呈现的暗褐色等。

2.2.

3.

4.3几种典型自生色的致色成分及其成因意义:

(1)白色或浅灰色:当岩石不含有机质、构成矿物(不论其成因)基本上都是无色透明时常为这种颜色,如纯净的高岭石、蒙脱石粘土岩、钙质石英砂岩、结晶灰岩等。

(2)红、紫红、褐或黄色:

当岩石含高铁氧化物或氢氧化物时可表现出这种颜色,其含量低至百分之几即有很强的致色效果。通常高铁氧化物为主时偏红或紫红。因为这些颜色是在氧化条件下形成,因此称为氧化色。

(3)灰、深灰或黑色:通常是因为岩石含有有机质或弥散状低铁硫化物(如黄铁矿、白铁矿)微粒的缘故,它们的含量愈高,岩石愈趋近黑色。有机质和低铁硫化物均可氧化,故这种颜色只能形成或保存于还原条件,也也因些而称为还原色。

陆源碎悄岩、石灰岩、硅质岩等的还原色大多与有机质有关,泥质岩的还原色既与有机质也与低铁硫化物有关。

(4)绿色:一般由海绿石、绿泥石等矿物造成。这类矿物中的铁离子有Fe2+和Fe3+两种价态,可代表弱氧化或弱还原条件。砂岩中的绿色常与海绿石颗粒或胶结物有关,泥质岩的绿色常是绿泥石造成的。此外,岩石中若含雀石也可显绿色,但相对较少。

2.2.

3.5沉积岩的分类

沉积岩分类的依据是岩石的成因、成分、结构、构造等。由于它的多样性,一般是以沉积物的来源作为基本类型的划分准则,而以沉积作用方式、成分、结构、成岩作用强度等作为进一步划分的依据。应该特别强调,各类沉积岩都有各自的成因特征,成分上差别也较大。所以,沉积岩的分类着重于各大类岩石的划分,如砂岩的分类、碳酸盐岩的分类等。

3地层学

3.1地层

3.1.1掌握地层定义

地层指地壳表层成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是在某一地质年代因岩浆活动形成的岩体及沉积作用形成的岩层的总称。

3.1.2熟悉地层划分

地层划分(stratigraphic subdivision):是指对一个地区的地层剖面中的岩层进行划分,建立地层层序的工作。一般对一个地区的地层剖面,首先根据岩性、岩相特征进行岩石地层划分,然后根据系统采集的化石进行生物地层划分,进而建立年代地层顺序。在划分一个地区的地层时,必须充分参考邻区已经建立的地层划分方案,便于地层对比。

3.2地质年代

3.2.1掌握地质年代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划分

地质时代为宙、代、纪、世、期。

年代地层单位分宇、界、系、统、阶。

3.2.2熟悉地质年代表

4构造地质

4.1岩层产状及接触关系

4.1.1掌握产状的定义及描述要素

岩层的产状是岩层在空间产出的状态和方位的总称。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4.1.2掌握地层的接触关系

地层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或岩石)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状态。通常,最基本的地层接触关系有整合、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三种。另外,侵入接触,断层接触。

4.2褶皱

4.2.1掌握褶皱的定义

褶皱:是岩层受构造应力作用而发生的变曲变形,它是由岩石中原来近于平直的面变成了曲面表面出来的。

4.2.2掌握褶皱的要素

褶皱的基本组成部分,用以描述褶皱的形态和产状。包括:

①核,褶皱的中心部位;

②翼,泛指核部两侧比较平直的部分;

③轴迹,褶皱面从一翼过渡到另一翼时出露的轴部;

④枢纽,同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⑤轴面,各相邻褶皱面的枢纽联成的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不规则的曲面,轴面与地面或其他面的交线称为该面上的轴迹;

⑥轴,理想的圆柱状褶皱可以由一条平行其自身移动而描绘出该褶皱面弯曲形态的直线,这一直线又称为褶轴。

4.2.3掌握褶皱的基本形态

褶皱的基本形态分背斜和向斜。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从岩层的新老接触关系看,背斜核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则相反,核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4.2.4熟悉研究褶皱的意义

许多矿产在成因、产状、空间分布上都与褶皱有密切关系,褶皱还不同程度的影响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因此,研究褶皱的形态、产状、分布和组合特点及形成方式和时代,

对揭示一个地区地质构造的形成规律和发展史有重要的意义 .

4.3断裂构造

4.3.1掌握断裂构造及断层定义

岩石在破裂变形阶段产生的构造,统称为断裂构造。

断层是一种有明显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

4.3.2掌握断层的几何三要素

断层面,断层盘,断层线,断层位移

4.3.3掌握断层的基本类型

根据两盘动向分: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

根据断层走向和地层走向关系分3种:走向断层(纵断层),倾向断层(横断层),斜向断层(斜断层)。

根据断层组合分类:阶梯状断层,叠瓦状断层,地堑,地垒。

4.3.4了解同沉积断层及其特点

同沉积断层又称生长断层,主要发育于沉积盆地边缘,尤其是大中型断陷盆地的边缘。在大盆地内部也常有次级同沉积断层。

在沉积盆地形成发育的过程中,盆地不断沉降,沉积不断进行、盆地外侧不断隆起,这些作用都是在控制盆地边缘的断层的不断活动中发生的。

1同沉积层断层一般为走向正断层,在剖面上常呈上陡下缓凹面向上勺状

2上盘地层增厚

3断距随深度增大地层时代越老断距越大

4上盘发育逆牵引构造,构成背斜,与断层走向一致延伸,背斜顶点向深部偏移,偏移轨迹与断层面平衡。

4.3.5熟悉研究断层的方法和意义

区域性的断层不仅控制或影响区域地址构造的结构和发展,还常控制和影响区域成矿作用,并以为背景形成区域成矿带。某些中小型断层决定了矿体的产状和形态,对石油、天然气、地下水的分布,储聚和运移也有重要影响,活动性断层更直接影响水工建筑和地震活动4.4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岩石圈板块像木块漂浮在水面上一样在软流圈上漂移,它们的运动是不同步的.海洋岩石圈通过洋中脊扩张不断增长,老的岩石圈则又通过俯冲带被削减并返回到软流圈中.通过俯冲带的岛弧和大陆边缘火山作用可产生新的地壳,在弧后则产生弧后引张和弧后盆地火山作用.这样一种运动是通过软流圈的浅地幔对流所驱动.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与亚欧地震带,所以是世界上地震较多的国家之一.

5矿床学

5.1掌握有关矿床学的基本概念

5.1.1矿床和矿产

矿床是由地壳中的地质作用形成的,所含的有用矿物资源的质量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被开采利用的地质体。

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在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的,就是矿产。

5.1.2矿体和围岩

矿体是由矿石组成的具有一定形状、规模和产状的地质体。矿体是采矿的对象,是矿床的主要组成部分。一个矿床通常包括数个甚至上百个矿体。

围岩是矿体周围包围矿体的各种岩石,它与矿体之间的界限有时明显,有时过渡不清,一般用品位来确定矿体。

5.1.3矿物和矿石

矿物:地壳中具有固定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的天然化合物或自然元素。

矿石:当岩石中某一成份或某些成份的含量,以目前生产技术在经济上可有利地提取利用时,该岩石便称为矿石。

5.1.4了解矿石的品位、品级和储量

矿石品位:矿石中有用组分的含量。

矿石品级:矿石的质量分级。一般划分依据有:矿石的品位,伴生组分,工艺性能。5.2了解有关成矿作用的基本概念

5.2.1元素的富集和成矿

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使分散在地壳和上地幔中的元素相对富集而形成矿床,称为成矿作用

5.2.2成矿作用的类型和特征

成矿作用按作用性质和能量来源的不同,分为内生成矿作用、外生成矿作用和变质成矿作用三大类

5.3了解矿床的概念及特点

5.3.1矿床成因分类

矿床成因分类是依据矿床所具有的成矿特征来确定它们的成因归属。

矿床成因分类表:共12种矿床。

5.3.2岩浆矿床的概念及特点

岩浆矿床:是指岩浆经分异作用使其中的有用组分富集而形成的矿床。

岩浆矿床一般具有如下特征:

1、绝大多数矿体产于岩浆岩中,岩浆岩既是母岩也多是矿体的围岩。

2、矿床是在岩浆固结成岩的过程中形成的,即矿体与岩浆岩是同时或近同时形成的。因此,除个别贯入矿体外绝大多数岩浆矿床属同生矿床。

3、由于岩浆分异不可能进行的完全彻底,矿体与围岩多呈渐变过渡关系(贯入矿体例外);矿石与母(围)岩石矿物组合常具一致性,即矿石中的矿石矿物常是岩浆岩的副矿物,而母岩的主矿物常是矿石中的脉石矿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