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的主要流派与风格特征_曹月

古筝的主要流派与风格特征_曹月
古筝的主要流派与风格特征_曹月

2002年7月第4卷第4期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

 

Jul.2002V ol.4No.4

古筝的主要流派与风格特征

曹 月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关键词]中国古筝;主要流派;风格特征

[摘 要]我国古筝各主要流派均有自己发生发展的成因、流变、衍展、演奏技法及代表人物,风格特征相当鲜明。在当今古筝艺术的发展中是强调不断强化自己的风格特征,还是兼取众家之长合数派于一身,这一问题值得研究,探讨。

[中图分类号]J 63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 (2002)04-0084-04

[收稿日期]2001-12-07

[作者简介]曹月,女,文学硕士,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音乐学。

古筝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二千多年来,古筝的流传范围已遍及祖国各地乃至海外。在其传播与传承的过程中,因地域环境、政治经济、语言文化及民俗民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与各地民间音乐的融

合,逐渐派生和形成了各种具有不同音韵、演奏技巧和浓郁地方色彩的流派、曲目等。从地域特征上有南北两大派系之分,从具体风格特征上则有“茫茫九派流中国”之说。

我们知道,每个筝派的形成和发展,既有其民间性、区域性、保守性、延续性等共性的特征,又有着它们所依存的客观环境、形成过程、社会背景和文化特质等个性因素。它们的个性因素和民间性决定了它们必须依附于某个区域性的乐种之中,表现该乐种的内容,并成为该乐种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它们还具有它所依附乐种特定的技法、音律、音韵、调式、调体、节奏、板式结构、套曲程序等,包括了一些专用名词、术语,以及约定俗成的审美标准。相对固定的音乐表现形式也是每一流派存在的基础和传承载体,并被其音乐功能所决定。一个流派还必须具有系统的曲目(包括记谱法)、典型的代表人物,因为系统的曲目标志着流派形成条件的成熟,典型代表人物对流派的奠定、流派的承上启下,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个流派承传在某一个地区,是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因素中,经过孕育、生长、开花、结果全过程,由渐变、突变、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本文拟对古筝主要流派的成因、流变、衍展、风格特点、演奏技法及代表人物等进行探讨,目的在于让我们在对各流派的学习中,可更好地把握各流派的精髓,发扬光大各流派的艺术特点,不足之处,尚祈专家和同仁们雅正。

一、秦筝陕西派

《史记?李斯列传》载李斯谏秦始皇书曰:“夫击

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这说明,早在公元前二百多年前,陕西秦筝就广泛流传在宫廷和民间。筝是秦人最早的乐器,它与缶筝敲击乐器一起,形成了秦声。“呜呜歌”就是陕西流

派最早的筝曲,许多专家指出,秦声,即是秦腔形成的最早源流,在秦声演变为秦腔的漫长历史中,筝始终是为之伴奏的乐器。东汉以后,筝参照瑟的形制进行了改进,既有了较宽的音域,又有“筝筝然”、“有剩哀”的特点。隋唐以来,各种乐舞、戏曲、曲艺中,筝都是很好的伴奏乐器。直到明朝末年,筝还是秦声(腔)伴奏中离不了的乐器。

民间乐器独奏曲,或者是有唱词的民间曲调的重复,或是前奏曲、合奏谱的单独演奏。也有的常常首先是为声歌伴奏,然后是自弹自唱,最后由只弹不唱而转化和形成为纯器乐曲。在陕西眉户中,筝也曾经是伴奏乐器之一,眉户曲谱也即为秦筝演奏谱和陕西流派筝曲。

总之,秦筝陕西流派是在弹奏民间音乐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地方戏曲的唱腔便是筝曲发展的风格和感情的灵魂所在。

在“秦筝归秦”的学术思想指导下,多年来陕西的专业古筝人员根据地方戏曲秦腔、碗碗腔及大型器乐演奏形式,挖掘整理、改编创作了大量陕西筝曲。在这些陕西筝曲中,保存着古老燕乐艺术传统,运用“欢音”、“苦间”丰富其旋律。用调式、音阶、音律来形成陕西筝曲独特的艺术风格特点。而陕西筝曲的技法是通过长期对外派筝曲的学习、继承、借鉴,并根据陕西地方音乐风格表现的特点,采用了各流派古筝技法的长处,形成了左手大指压按弦,右手大指压按弦,右手大指大关节长摇等陕西筝曲独特的演奏技法。

二、河南筝派

河南古筝流派的形成,虽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但它与所依附的乐种形式——河南大调曲子(又称鼓子

曲)及后来的河南曲剧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大调曲子,可以说差不多概括了河南筝曲的绝大部分。大调曲子,也称鼓子曲,是一种以曲牌联缀为其演唱特点的曲艺形式。鼓子曲的伴奏乐器为三弦、筝、琵琶,加以手板、八角鼓。筝与鼓子曲的结合是河南流派所赖以生存的根基,筝伴随着鼓子曲得以生存和发展。如果说河南流派古筝初创于明清小曲及后来鼓子曲的伴奏,那么,它的衍进、发展、日臻成熟同样伴随着鼓子曲(后改名为大调曲子)的伴奏。凡是大调曲子广泛流行的地区,筝乐艺术也就兴旺繁荣;凡是大调曲子演唱人才辈出的地方,弹筝名家也会不断涌现。这是因为筝乐艺术没有形成独立的艺术形式。

今天,河南筝乐仍与大调曲子和戏曲等民间音乐紧密相连,豫剧、曲剧、越调,都以筝为其伴奏乐器。正是这些丰厚的民间音乐土壤,培育了刚健的河南流派筝乐。河南筝曲有一部分是从大调曲子的唱腔牌子曲和板头曲中衍化而来的,它是在长期的合奏伴奏中,经过筝人的不断加工、提炼、创作而成的。

在大调曲子的合奏、伴奏中,艺人们创造性地发挥了各自乐器的特点。比如三弦,作为主奏乐器,高音比较明亮、清晰,常以随腔弹奏的手法进行衬托。筝作为特色乐器,它的按、颤、揉、滑最能表现其特点,在中音区色彩效果尤佳,所以多在中音区垫空、润色。流传下来的板头曲,依然保留着这一特征。

演奏中,艺术处理手法在世代艺人的艺术实践中渐趋定型,在旋律上便有了各自乐器的特点和一定的独立性,使之既可独奏,又能合奏。适合于筝演奏手法的分离为筝独奏曲。如在五十多首板头曲中,根据旋律特点,而形成各自乐器的独奏曲,适合筝演奏的就有二十多首。

分离为纯器乐曲的筝曲,它在内容和曲体上有两种不同的情况:凡属板头曲的筝独奏曲,保留原合奏曲中筝的基本面貌;而在牌子曲中,以同名变体的形式居多。

河南流派筝曲包括传统筝曲和创作曲。在传统筝曲中又包含唱腔牌子曲和板头曲。这类乐曲有:《山城羊》、《倒推船》、《扬调》、《银钮丝》、《剪靛花》等,它们的特点是短小、精悍、活泼,地方风格很强。

河南流派的确立,除了历代河南筝人的不断努力修订出丰富的传统曲目外,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创作曲也成为这一流派的延续和有机组成部分。

汉魏时阮的《筝赋》“大兴小附,重发轻随”可谓是对河南筝技极形象的描述。“大兴”和“重发”,强调了大指的旋律音,发挥了左手的技法,体现了筝乐的灵魂。在河南筝人中世代流传着这样一首《掐筝诗》,正是对河南筝的高度概括:

名指扎桩四指悬,

勾摇剔套轻弄弦,

须知左手无别法,

按颤推揉自悠然。

在具体技法运用上,河南筝曲比其它流派更显其大指的重要性——“十音有八为大指”。而在摇指的运用上,则多为短摇,时值为四分音符一拍或更短。“倒剔正打”是河南筝特有的指法,为曹东夫先生所创。另外在左手的运用、延音的处理、小颤音、大颤音等的运用上也颇具特色。

河南筝派除了上述音律、调式、技法的特点外,它的独特之处显然与方言有极大的关系。河南筝派的筝乐艺术在与声腔交融中,一是把声腔中的音韵变化吸收到筝乐中来,二是随腔送韵既丰富了声腔,又丰富了筝乐本身。这是筝“以韵补声”、“声中有韵”之功能所具体体现的,也是河南筝乐的泼辣与细腻兼具,奔放与委婉并存的魅力所在。

三、山东筝派

山东筝的流传时间很长,《战国策?齐策》有记,“临淄其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击筑、弹筝”。传统的古筝演奏形成有独奏、合奏、琴书伴奏和曲牌演奏等,并且它们都有严格的格式,每曲分为八个乐句,每句八拍,唯第五句多四拍,这样全曲就是六十八拍,俗称“六八板”。六八板的大板曲是山东筝曲的精华,艺术性强,既可以单独演奏一曲,也可以按板序连起来演奏。合奏曲的演奏由筝、琵琶、扬琴、奚琴四种乐器组成。筝始终处于突出的地位,民间有“无筝不成乐”之说。许多山东筝曲都出自山东琴书,和河南板头曲有相似之处,也有六十八板的像《汉宫秋月》、《鸿雁捎书》等;但也有与河南筝不同的地方,河南筝也有由山东琴书的唱腔和曲牌演变而来的,如《风翔歌》、《叠断桥》、《双叠翠》、《上可调》、《满江红》等;在演奏时,山东筝与河南筝相似的是,大指使用频繁,但山东筝发出的声音刚健有力,称为“花指”,山东筝左手的吟揉按滑则刚柔并蓄,发出的声音铿锵深沉。

四、蒙古筝派

蒙古筝属于纳西族的弹拨乐器,又称雅托噶筝,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吉林、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等地。《六史?礼乐志》曾载:“宴乐之器,筝,如瑟,两头微垂,有柱,十三弦”,南宋孟珙《蒙达备录》云:“国王出师,亦以女乐随行,多以十四弦筝弹。”说明当时蒙古民间和蒙古军中就已经有了十三弦筝和十四弦筝。蒙古筝有它独特的定弦法,虽然也是五声音阶定弦范畴,但是琴码是由长短不同的两行排列而成的,形成蒙古筝四种不同的调:查干调、哈格斯调、黑勒调、递格力木调。演奏时,蒙古筝也和其他流派的方式不同,蒙古筝弹奏者席地盘腿,琴体平置于奏者腿前,或将琴首端置于奏者右腿右上部,尾端触地弹琴。右手所戴的指甲也和其他流派不同,不用玳瑁而是用骨指甲拨子弹琴。弹筝时的指法大致和汉族其他流派相同,但是还增用大指和食指同时向同方向托、挑的技巧奏出八度五度和音,用以表现加强力度,变换情绪来突出风格特点。

85

第4期曹 月 古筝的主要流派与风格特征

五、朝鲜伽耶琴筝派

朝鲜伽耶琴是朝鲜族历史最悠久的乐器之一,流行于延边地区。伽耶琴是朝鲜族仿中原古筝改制而成的,除了形制不同外,其他的结构设备与汉族其他流派的筝大同小异,右弹左按的手法也基本一致。但枷耶琴多用的是《散调》(是器乐独奏的形式也是乐曲的名称),它是以说唱音调为基础的,只用长鼓来伴奏,严格地遵循逐渐趋于紧张,到终曲达到最高潮的规律,它的发展速度也是由缓慢逐渐加快的原则为风格特点。

六、潮州筝派

潮州筝派,既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体系,但在音乐的风格、音阶、调式、旋律、音律等方面又有着与中原音乐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古代秦文化的种种特征。

筝在潮州称“情(秦)筝”,情的读音与陕西西府(西安以西)方言“秦(qing)”字相同,筝在潮州多用在称做“细乐”的音乐之中,西安鼓乐亦有“细乐”之称。

潮州筝的一大风格特色就是运用重六调、轻六调、活五调、轻三重六调等好几个调式。这些风格特点表现在潮州筝之中,其实就是通过左手按音的变化,以达到几种音阶和调式的组合形式,而且音律也不同于十二平均律和其他地方的民间音乐。一般地讲,在潮州筝中,“轻六调”表现的情趣比较明快,“重六调”比较深情庄重,“活五调”具有六声音阶的特色,表现比较悲惨缠绵,“轻三重六”表现则为轻松活泼。由于潮汕语言比较平和,潮州筝音程的跳跃也就比较文静委婉,按滑的起伏变化也细腻微妙,主要起润饰作用,从而独具一格。在左手的按音之中,常用“八度同按”的演奏法。与其他派别不同,也是比较有特色的指法,俗称双按,通常的“双按”多为三类。除了双按之外,一般来说,潮州筝左手的按滑颤主要用来修饰右手大指所弹的音,潮州筝中把这称作“弹按尾随”。潮州筝中,右手多用大、食两指交弹音弦和加花的奏法,少用“劈、托、摇、轮”等指法,所以由于右手弹弦后,左手多数是以吟揉按滑来加以润饰,加上加花的频繁使用,形成潮州筝流畅华丽而又旖旎迷人的风格特点。

潮州筝的另一风格特点就是潮州筝曲没有合奏独奏之分,任何曲子都可以用合奏的形式演奏,也可以分出来单弹。单弹时进行加花处理,有板前加花和板后加花两种。

潮州的古筝,与别地不同,头大而琴短,琴身逐渐向尾部收尖。造型有着明显模仿古筝的痕迹,和崇尚儒雅的遗风。潮州平原四季如春,抒情的音乐情调与人们的生活节奏十分协调。它既有江南丝竹的秀丽,又有海边特有的轻柔。细腻是潮州各种艺术形式的共有特征,潮州的木雕就以细腻的刀路著称,潮州的刺绣也以精工驰名。潮州筝派的细腻特色,是潮汕人民生活、性格在音乐中的反映。

七、客家筝派

与河南筝和山东筝两个流派地域相邻一样,客家筝也与潮州筝流派相邻。但不同的是客家筝的形成是因为宋之后中州地区人口的南迁,将古筝艺术带到了广东大埔,所以现在的客家筝源于广东大埔地区。此外,客家筝在赣南、闽西南、台湾以及国外有华裔的地方也很流行。当古筝艺术来到广东大埔后,历年来与当地的文化、语言、习俗等融合,形成了既保留庄严肃穆的中州古乐的余韵,又富有浓郁地方色彩的独特风格特点。客家筝采用的是全钢丝制弦,这就和其他流派的钢丝外缠尼龙制弦不同,这样的音色清越,余音悠长,韵味别致。

客家筝曲目繁多,又名汉乐筝曲,是从客家音乐中发展出来的。有“大调”、“串调”之分,严格为六十八板,其余为串调,大调重稳健,串调显活泼,客家筝和潮州筝的板式也大同小异,不同的是他没有拷拍,而慢板和中板经常会反复演奏。

八、福建筝派

福建筝流行于闽南语系和客家语系的地区,可以说,福建筝、潮州筝、客家筝都是长期在一个地区共处的,他们互相影响,互相吸收。福建筝不同的风格特点就是在技法上略显丰富,运用连勾法;中指连续两次勾弦;接截音法:把余音载止;跑马法:连续快速勾托;点滑法:下滑音用点弹的方法来表现,刹那间形成急促的下滑音。这些手法的运用,对研究福建筝的风格特点起了重大作用。

九、浙江筝派

浙派古筝又称武林筝,起自浙江杭州,盛于上海,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古筝流派。据《白居易集》记载:唐代白居易在杭州任太守时,有一名随身歌妓,名谢好,善弹筝歌唱,而诗人本身也常以弹筝自娱。唐末五代时杭州已成为文化名城。南宋都城临安,即今杭州,当宫廷需要用乐时即“追呼市人”、“临时点集”,可知此时宫廷和民间的筝已在杭州广泛流传,筝曲曲目《会群仙》等都被记录在南宋周密所辑的《武林旧事》一书中。明代开始,筝已在各种丝竹乐曲、套曲中被广泛地运用。特别是曾经盛传的杭州滩簧说唱音乐中,筝也是主要的伴奏乐器。20世纪20年代,杭州出现的国乐研究社,除经常演奏江南民间的丝竹乐外,还演奏弦索十三套等大曲,所用弹拨乐器有三弦、琵琶、筝等,今天的浙江筝曲就是由杭州滩簧、江南丝竹乐、弦索十三套等演变而来。建国后,浙江筝得到空前的发展,其中浙江筝派主要传人王巽之先生的贡献最为突出。

由于他早年有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积累了江南民间众多的演奏技法,在不断探索中推陈出新,把原谱的内容和技法予以充实、丰富、提高。他先后改编了

86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卷

《高山流水》、《将军令》、《月儿高》等十多首器乐曲,成为浙江筝派的主要代表曲目。从这些曲目中,我们可领略到浙江筝派的演奏特色和艺术风格。

浙江筝派的“摇指”,即右姆指在一根弦上较长时间地快速托劈演奏。五十年代末,王巽之先生为使筝曲《将军令》能具备合奏的特有气势,并受琵琶轮指的启发,首创在一根弦“摇指”(长摇)的这一特技,取得较好的效果。由于“摇指”具有使原来只靠手指弹拨的一个个断音变成一片连音的功能,使激愤、抒展的情绪毕尽于古筝音乐之中,这种音乐更能激起人们的共鸣。筝曲《霸王卸甲》中“楚歌”的声声悲切、凄凉就是通过隐隐约约的持续长篇“摇指”技巧来表现的。“摇指”手法,绝不仅仅是把单个音变到连音的效果,它在实际运用中经过不断发展和变化,技法越来越丰富,如配上其他手段组成“扫摇”、“双指摇”、“扣摇”等富于和声效果的技法,又进一步丰富了古筝的表现力。“扫摇”技法即在摇指的同时,中指勾打八度旋律音弦,产生了一种激烈、宏大气魄的音响。

20世纪50年代起,“摇指”手法的成功应用,使它已作为浙江筝派的特色演技而区别于其他流派。如今“摇指”手法已成为我国古筝演奏常采用的演奏技法。浙江筝派的许多筝曲,不仅大篇幅地采用了“勾托”、“抹托”指序组成的“四点”技法,并且根据音乐的需要提高了力度和速度,表现出不同的音乐效果。

浙江筝派不仅演奏特色丰富多彩,而且艺术风格细腻而又浑厚、豪放,因而能充分表现出乐曲丰富的内涵和丰满的感情。

浙江流行的筝原来只有十五、十六根弦,共鸣箱较小,音域窄,音量小,王巽之先生越来越感到其不适应表达浙江筝曲规定的情景,他与上海民族乐器厂的徐振高、上海音乐学院的戴闯一起改良了原来的浙江传统筝,在他们的努力下,终于成功地研制出S 型21弦改良筝。这种筝由于放大了共鸣箱,增加了弦数,不仅扩大了音域,增加了音量,还美化了音色。之后改良筝配上改良的弦,有了较完美的演奏性能——高音清脆明亮、中音柔和、低音深厚,她为浙江筝艺的演奏手法和表现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古筝虽然有

两千多年的历史,但也是到S 型21弦传统筝的出现,筝的音量音色才起了显著的变化,她既能奏出优美轻柔、恬静开阔的《月儿高》、纯厚典雅的《高山流水》,又能奏出气势磅礴的《战台风》或诗情画意的韩江丝竹《寒鸦戏水》。各种风格、演奏手法迥然不同的乐曲都可在改良筝上尽情发挥。令人关注的是这一S 型21弦浙派改良筝竟是我国及海外各地区流行最广、使用最多的古筝独奏乐器。

综上所述,从南、北两大派别来看,南派筝一般比较幽雅、柔美、稳重、含蓄抒情,注重内在感情的表现,效果性的东西较少;左手按揉弦变化较多,比较细腻、圆润、柔慢、重韵味。弹奏起来曲调温文尔雅,细腻动人,深具柔和的南国风情。北派筝一般较泼辣、粗犷、重形象表现,效果性的东西较多;乐曲起伏较大,有跳动感;弹接力度也较大,气氛比较强烈;右手技巧较南派多,也较南派难,但左手的揉按细腻变化少些,揉按一般较急较深,效果则尖硬些。其出音高亢嘹亮,苍劲有力,豪爽奔放,刚中有柔,庄重古朴,深具中原韵味。

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中国古筝,近来随着各流派之间交流的不断增加,似乎各流派之间,从筝的形式、演奏方法、筝曲创作、风格特征等有着弱化的趋势。在当今古筝艺术的发展中是强调各流派不断强化自己的风格特征,还是兼取众家之长合数派于一身,笔者认为这一导向性问题非常值得大家研究、探讨。

[

]

[1]袁静芳.民族器乐[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2]苏巧筝.论中国古筝流派[J].秦筝,1992,(1).[3]林毛根.潮州音乐风格与活五[J ].秦筝,1993,(2).[4]郭雪君.王巽之和浙派古筝[J].秦筝,1997,(2).[5]樊艺风.河南筝乐考略交响[J].秦筝,1994,(5).[6]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研究所.中国少数民

族乐器志[M ].北京:新世纪出版社,1989.

[7]曹正.潮州古筝流派介绍[J ].民族民间音乐,1985,

(1—2).

[8]蒋宪瑜.谈潮州筝的发展[J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音

乐、舞蹈研究,2000,(2).

The main schools and styl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plucked stringed instrument

CAO Yue

(College of M u sics ,N anj ing N or mal Univ ersity ,N anj ing 210097,China )

Key words : Chinese Gu-Zheng;m ain schoo ls;sty le characteristics

Abstract : T his ar ticle analyzes the cause of fo rmation,the chang e and the developm ent of the m ain schools o f the Chinese plucked string ed instrument .T he author also introduces the play ing techniques of the instrument and the repr esentatives in this respect .In today ’s development of this instrumental perfor-mance as an art,should the focus be on sticking to o ne style or on adopting the advantag es of o ther schools?T his is a question w orth r esearch and discussion.

87

第4期曹 月 古筝的主要流派与风格特征

中国古筝十大名曲介绍

中国古筝十大名曲介绍 第一首《渔舟唱晚》是传统的古筝独奏名曲。该曲的来源有两种说法,多年来一直认为是娄树华于三十年代根据古曲《归去来》为素材发展而成;近年来又有人提出该曲为近人金灼南根据山东传统筝曲《双皮》、《三环套日》和《流水激石》等改编而成。现广泛流传的娄树华版本的前半部分与金灼南版本相同,后半部分为娄树华版本所独有。曲名取自唐朝诗人王勃的名篇《滕玉阁序》中的佳名:“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整首乐曲极富诗情画意,旋律流畅,先慢后快,先松后紧,情绪层层迭进,生动描绘出了夕阳西照下的湖光山色及渔舟竞归、渔人唱和的怡人境界。该曲不仅为筝曲的代表曲目之一,亦被移植成为小提琴、钢琴、长笛等西洋乐器的独奏。 第二首《出水莲》为广东潮州客家筝曲。有人为该曲作题解曰:“盖以红莲出水喻乐之初奏,象征基艳嫩也。”该曲以悠扬清丽的旋律和“重六调”的特殊韵味,曲趣清纯剔透,寄托了人们对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的赞美。 演奏以上二曲的是古筝演奏家潘妙兴,他1940年出生,自幼学习弹拨乐器,15岁考入上海民族乐团。1959年起从事古筝演奏,先后师承郭鹰、曹正、赵金山、罗九香、苏文贤。1961年即在第二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以娴熟的技艺显露古筝独奏才华。数十年来广泛吸取我国

南北派古筝诸家风格,以技巧全面、演奏精湛著称。 第三首《高山流水》为我国十大古曲之一,浙江筝派的代表作。全国各地筝派虽均流传有《高山流水》筝曲,但大不相同,而浙派的《高山流水》则近人研弹,表演最多。此曲最早见于我国现存最早的琴曲集《神奇秘谱》,该书在题解中写道:“《高山流水》本只一段,至唐分为二同曲,不分段落。宋代分《高山》四段,《流水》八段。”乐曲取中国古代著名的音乐故事“伯牙摔琴谢知音”为题材,表现一种“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海”的境界。全曲以清弹为主,由高山和流水两个部分组成:前半部运用了相隔两个八度的带按滑的“大撮”,浑厚而优美的音色,描绘了高山之雄伟苍劲;乐曲的后半部分则在按滑的同时大量而连续的使用了上下行刮奏手法,细腻地刻划了流水的不同形态,由细流涓涓低迴婉转直至汇流成河的壮丽景象。《高山流水》是一首绘景写意的作品,旋律悠扬流畅,风格淡雅清新,音韵古朴典雅,意境深远绵长。 演奏本曲的是青年古筝演奏家王蔚,1966年出生于浙江遂昌。1978年进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学习,1984年升入该院本科,师从何宝泉、孙文妍副教授,198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院任教。1986年获首届中国唱片作品大奖赛新作品演奏奖;1989年获“山城杯”电视器乐大奖赛表演奖和“ART杯”中国乐器国际比赛古筝专业组三等奖;1991年获“上海之春”表演奖。曾先后赴港台、新加城、日本、南斯拉夫、

世界园林风格流派.

世界园林体系 中国体 系: 西亚体系:欧洲体系:其他体系: 北方园 林 古巴比伦意大利园林日本的园林 巴蜀园 林 古埃及与西亚园林西班牙园林韩国园林 江南园林 波斯造景伊斯兰造 景 英国园林泰国园林 岭南园 林 德国园林 法国园林 荷兰景观 美式园林景观 中国园林概述 一、中国园林的历史分期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直到19世纪末封建社会解体为止,在3000余年漫长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风景式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发展历史分为四个时期: 先秦,两汉生成时期囿多是借助于天然景色,让自然环境中的草、木、鸟及猎取来的各种动物滋生繁育,加以人工挖池筑台,掘沼养鱼。范围宽广,工程浩大,一般都是方圆几十里或上百里,供奴隶主在其中游憩活动。囿已为奴隶主娱乐和欣赏的一种精神享受,囿在娱乐活动中不只是供狩猎,也是欣赏自然界动物活动的一种审美场所。 魏晋转折时期自然山水园迅速发展,以宫、殿、楼阁建筑为主,充发禽兽。其中的宫苑形式被扬弃,而古代苑囿中山水的处理手法被继承,以山水为骨干是园林的基础。这时期人们对自然美从直、机械、形式的认识中有所突破,不再是单纯地追求巨大的花园、崇尚富贵,铺张罗列,而是追求自然恬静、情景交融,这成为以后园林艺创作的一个崭新的开拓。 隋唐全盛时期绿化布置不仅注意品种,而且隐映园林建筑,隐露结合,注意造园意境,开成了环境优美的园林建筑。园林从仿写到自然美,到掌握自然美,由掌握到提炼,进而把它典型化,使我国古典园林发展形成为写意山水园阶段 明清繁荣时期皇家园林有均衡、对称、庄严、豪华以及威严的气氛,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多建在城市,并与住宅相联。榓联、诗词、题咏与园林相结合,利用文学的手段深化人们对园林景色的理解,启以人们的想象力,使园林更富有诗情画意的手在我国这一时期园林中也是极为成功的。在园景的处理上,善于在有限的空间内造成较大的变化,巧妙地组成锁芯、千变万化的景区和浏览路线。常用粉墙、花窗或长廊来分割园景空

古筝的流派

古筝的流派 中国古筝是一件极具中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音色优美、长于表达深沉广博音乐感情的乐器。自秦、汉以来,古筝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并与当地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汇,形成了各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流派。现今中国古筝的各个流派主要有以下几个:山东筝派、河南筝派、陕西筝派、浙江筝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福建筝派、内蒙筝派和朝鲜筝派。 传统的山东筝派、河南筝派、浙江筝派、潮州筝派和客家筝派在中国民间流传较为广泛,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有些流派由于地域或语言的相近,在音乐上的交流比较频繁。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却又独立存在,有同有异,自成各具风格的流派。 河南古筝是由秦筝传入河南和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发展成为后世有名的中州古调。在付玄《筝附?序》中对河南筝曲的评价是“曲高和寡,妙技难工” ,以深沉内在慷慨激昂为其特色。20世纪20年代,遂平的魏子猷最早把河南古筝介绍出去,并传有《小开手》、《关雎》、《天下大同》、《渔舟唱晚》等十余首乐曲。其学生有娄树华、梁再平、周希文、史荫美、程午加等。近几十年,河南筝派的代表人物有曹东扶、王省吾、任清志等。 山东古筝多和山东琴书、民间音乐有直接联系。曲子多为宫调式,以八板编组而成。其演奏风格纯朴古雅,非常具有浓郁的山东地方特色。其代表人物有黎邦荣、张为昭、张念胜、黎连俊、樊西雨、王殿玉、赵玉斋、高自成、韩庭贵等。该筝派代表曲目有:《汉宫秋月》、《四段锦》、《天下同》、《美女思乡》等。 潮州古筝主要流传于广东潮州一带,受闽南语系影响,形成独特的轻六、重六、活五等曲调。乐曲丰富独具一格。其代表人物有郭鹰,苏文贤、林毛根等。代表曲目有《寒鸦戏水》、《秋思曲》等。 客家派古筝流传于广东梅县,大浦等客家地区,历史源远流长。广东客家音乐亦称汉乐,受当地风格及方言影响而形了典雅文静,秀丽委婉的风格。罗九香先生是近代客家筝曲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其师何玉斋先生的演奏,经过多年的演奏和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的演奏风格。至今活跃在客家筝曲研究、教学、演奏等领域中的许多名家:史兆元、何宝泉、陈安华等大师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他的影响。代表曲目有《出水莲》、《蕉窗夜雨》等。 浙江筝派流行在杭州一带。其乐曲以移植琵琶曲为多,抒情性,戏剧性很强。演奏时,传统浙江筝派左手的揉、吟、滑、按技法较简单,只是对旋律做一些修饰,演奏时恰到好处,并不夸张。其代表人物有王巽之、项斯华、范尚娥等。代表曲目有《高山流水》、《将军令》等。 陕西筝派是近年来复兴起来的流派,它的乐曲有的来源于陕西榆林流传下来的小曲;有的是根据西安鼓乐古谱编订的乐曲;还有很大一部分乐曲是根据秦腔、眉户改编创作的现代作品。陕西筝曲涉及的戏种、乐种繁多复杂,既有秦腔音乐那大起大落、激昂慷慨“英雄曲”之悲壮气势;又有眉户、碗碗腔音乐那如泣如诉、细雨缠绵、委婉酸楚的“凄凉调”。 福建筝派是20世纪七十年代才挖掘出来的,很少流传。它的部分乐曲和音乐与潮州、客家筝音乐风格相近,也有同曲异名的属于南方筝派。乐曲大多平稳、缓慢。 内蒙筝只有10弦,多半用来为民歌和牧歌伴奏。 古筝的十大名曲 第一首《渔舟唱晚》是传统的古筝独奏名曲。该曲的来源有两种说法,多年来一直认为是娄树华于三十年代根据古曲《归去来》为素材发展而成;近年来又有人提出该曲为近人金灼南根据山东传统筝曲《双皮》、《三环套日》和《流水激石》等改编而成。现广泛流传的娄树华版本的前半部分与金灼南版本相同,后半部分为娄树华版本所独有。曲名取自唐朝诗人王勃的名篇《滕玉阁序》中的佳名:“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整首乐曲极富诗情画意,旋律流畅,先慢后快,先松后紧,情绪层层迭进,生动描绘出了夕阳西照下的湖光山色及渔舟竞归、渔人唱和的怡人境界。该曲不仅为筝曲的代表曲目之一,亦被移植成为小提琴、钢琴、长笛等西洋乐器的独奏。 第二首《出水莲》为广东潮州客家筝曲。有人为该曲作题解曰:“盖以红莲出水喻乐之初奏,象征基艳嫩也。”该曲以悠扬清丽的旋律和“重六调”的特殊韵味,曲趣清纯剔透,寄托了人们对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的赞美。

世界十大古筝名曲

世界十大古筝名曲 古筝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宝库中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属于弦乐器族内的弹拨弦鸣乐器类,分布甚广,历经演变,历史久远。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筝即已成为当时广泛流传的重要乐器。古筝的音色在低音区低沉浑厚,高音区清越剔透,中音区则珠圆玉润,极为悦耳。当其刮奏时犹如流水淙淙,独具魅力,而左手的按、揉、吟等技法,又使筝乐更具韵味。由于古筝是按五声音阶定弦,故极具中国民族特色。 古筝在构造上为一弦一柱、多弦多柱的乐器,分为琴身(由共鸣箱和支架构成)和琴弦系统(包括琴弦、弦轴、前梁、后梁和音柱)两大部分。目前古筝的弦数在十九弦到二十六弦之间,有多种规格。制作古筝使用的材质,琴身共鸣箱一般为桐木制,支架为木制;琴弦的质地以前多为丝制,现在多为金属制;前梁、后梁和音柱则多为竹制。 古筝无论用于独奏、重奏、合奏或伴奏(伴唱),都是特色型乐器。也常常用于中国民族乐队充任声部。此外,古筝在多年的流传沿革中,广泛应用于中国的许多种地方曲艺形式,如山东琴书、潮州弦诗等等,在全国各地形成了众多流派。这张唱片就是从各主要流派的代表作中择其最有经典意味者,加上近年来创作的优秀筝曲,组织国内众多顶尖的古筝名家重新录音,使听者能够从中领略筝乐之精华,了解各派筝曲之风采。 第一首《渔舟唱晚》是传统的古筝独奏名曲。该曲的来源有两种说法,多年来一直认为是娄树华于三十年代根据古曲《归去来》为素材发展而成;近年来又有人提出该曲为近人金灼南根据山东传统筝曲《双皮》、《三环套日》和《流水激石》等改编而成。现广泛流传的娄树华版本的前半部分与金灼南版本相同,后半部分为娄树华版本所独有。曲名取自唐朝诗人王勃的名篇《滕玉阁序》中的佳名:“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整首乐曲极富诗情画意,旋律流畅,先慢后快,先松后紧,情绪层层迭进,生动描绘出了夕阳西照下的湖光山色及渔舟竞归、渔人唱和的怡人境界。该曲不仅为筝曲的代表曲目之一,亦被移植成为小提琴、钢琴、长笛等西洋乐器的独奏。 第二首《出水莲》为广东潮州客家筝曲。有人为该曲作题解曰:“盖以红莲出水喻乐之初奏,象征基艳嫩也。”该曲以悠扬清丽的旋律和“重六调”的特殊韵味,曲趣清纯剔透,寄托了人们对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的赞美。 演奏以上二曲的是古筝演奏家潘妙兴,他1940年出生,自幼学习弹拨乐器,15岁考入上海民族乐团。1959年起从事古筝演奏,先后师承郭鹰、曹正、赵金山、罗九香、苏文贤。1961年即在第二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以娴熟的技艺显露古筝独奏才华。数十年来广泛吸取我国南北派古筝诸家风格,以技巧全面、演奏精湛著称。 第三首《高山流水》为我国十大古曲之一,浙江筝派的代表作。全国各地筝派虽均流传有《高山流水》筝曲,但大不相同,而浙派的《高山流水》则近人研弹,表演最多。此曲最早见于我国现存最早的琴曲集《神奇秘谱》,该书在题解中写道:“《高山流水》本只一段,至唐分为二同曲,不分段落。宋代分《高山》四段,《流水》八段。”乐曲取中国古代著名的音乐故事“伯牙摔琴谢知音”为题材,表现一种“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海”的境界。全曲以清弹为主,由高山和流水两个部分组成:前半部运用了相隔两个八度的带按滑的“大撮”,浑厚而优美的音色,描绘了高山之雄伟苍劲;乐曲的后半部分则在按滑的同时大量而连续的使用

世界五大最著名建筑风格流派

一:巴洛克建筑 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二: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法国在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初的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专制王权极盛时期,开始竭力崇尚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造了很多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古典主义建筑造型严谨,普遍应用古典柱式,内部装饰丰富多彩。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是规模巨大、造型雄伟的宫廷建筑和纪念性的广场建筑群。这一时期法国王室和权臣建造的离宫别馆和园林,为欧洲其他国家所仿效。三: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欧洲各国的经典哥特式建筑 四:古典复兴建筑 古典复兴建筑是十八世纪60年代到十九世纪流行于欧美一些国家的,采用严谨的古希腊、古罗马形式的建筑,又称新古典主义建筑。 当时,人们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崇尚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在建筑方面,古罗马的广场、凯旋门和记功柱等纪念性建筑成为效法的榜样。当时的考古学取得了很多的成绩,古希腊、罗马建筑艺术珍品大量出土,为这种思想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五:古罗马建筑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在公元一~三世纪为极盛时期,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 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以及巴尔贝克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

古筝的分类知识介绍

古筝的分类知识介绍 古筝的分类知识介绍 山东筝:据《战国策》记载:“临淄其富而实,其民无不欢竽、击筑、弹筝”,所以不少人称山东筝为齐筝。它的流传主要在包括 郓城和鄄城在内的菏泽地区,和鲁西的聊城地区,特别是菏泽地区 的民间音乐甚为流行,被人们誉为“筝琴之乡”,出过不少民间说唱、戏曲和民间器乐的演奏人才。这两个地区的古筝传授系统不同,曲目也不相同,但传统古曲大都是长度为六十八板的“八板体”结 构的标题性乐曲,在演奏技法上也无很大差异。聊城地区的古筝传 人和古曲数量较少,它的传统筝曲主要是聊城地区临清县金郝庄的 金灼南先生和金以埙先生传下来的。由于聊城地区的传统筝曲未能 在山东和全国范围内流传,它的历史、传谱等尚待进一步整理、发掘,故人们对于“山东筝”的概念,习惯上只指菏泽地区的古筝。 山东筝曲多和山东琴书、民间音乐有直接联系,曲子多为宫调式,以八大板编组而成。其中一部分是作为琴书的前奏出现的琴曲,跟 河南板头曲相似,有六十八板“大板曲”,橡《汉宫秋月》、《鸿 雁捎书》等都是;在民间常常用套曲联奏的形式来表现多侧面的音乐 形象,《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这四首 小曲就是作为联缀演奏的套曲,五十年代曾被加上《高山流水》的 大标题并在全国流行。另外,也有由山东琴书的唱腔和曲牌演变而 来的,如《凤翔歌》、《叠断桥》。 山东筝过去多用的是十五弦,外边低音部分用的是七根老弦,里边是八根子弦,俗称“七老八少”。演奏时,大指使用频繁,刚健 有力。即令是“花指”,也是以大指连“托”演奏的下花指为多;而 左手的吟揉按滑则刚柔并蓄,铿锵、深沉,其演奏风格纯朴古雅。 陕西筝:陕西地区是中国筝的发源地,但眼下“真秦之声”的筝乐却几乎近于绝响,这里有丰富多彩的戏曲和民间音乐,其间传统

对现代音乐文化格局中古筝流派的思考

对现代音乐文化格局中古筝流派的思考 一、音乐文化格局的涵义及筝乐繁衍中形成的传统流派 音乐文化格局泛指各种音乐体裁、样式、活动,在特定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价值、功能、地位,及相应的生存、发展、传播状态和它们间的相互关系。 20世纪前,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奴隶、封建社会,在以农耕为主的经济文化时代,传统音乐未受到西方音乐的大面积浸染,记谱法既不统一,更不普及,缺少系统传授音乐知识、培养专业人才的场所,也无专门从事音乐创作和表演的公共艺术机构和团体。传统音乐主要生存和流传于民间、宫廷、宗教活动场所和部分文化圈层,自然形成了与农耕社会相适应的传统音乐文化格局。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格局中,筝乐深深扎根于社会底层的民间文化土壤,心灵手巧的民间艺人、乐伎和一部分文人是筝乐延续和繁衍的传人。要是将筝和与它同样古老的中国传统乐器琴(七弦琴,即古琴)的流传情况相较,如果说琴主要流传于文人(“士”)阶层,可定位为文人雅士乐种的话,那么筝则主要流传在民间,与民俗活动及百

姓喜闻乐见的一些艺术形式(戏曲、曲艺等)关系密切。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史上虽曾遭遇各种天灾、战乱和文化浩劫,但筝乐的传统根脉从未断绝,其旺盛的生命力源于丰沃的民间文化土壤,也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幅员辽阔的土地上,由于地理环境、生活习性、语言文化等的差异,加上姊妹艺术形式(民歌、器乐、戏曲、曲艺等)的相互影响,不同地域的筝乐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涌现出能集中代表各自风格特点的人物。这些优秀的筝乐代表人物,不仅通过直接的师承关系,从前辈艺术家的口传身教和自己的耳闻目濡中,继承了本地区筝乐原有的风格特点,而且大都善于创制新声,逐渐积累起一定数量的能体现自己风格特点的代表性曲目。于是,筝乐在繁衍过程中流派的形成可谓水到渠成,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不同流派的格局就已基本奠立。 对筝传统流派的界分,我国筝乐界已有共识。一般讲,人们把流传在汉族地区的筝乐,分为河南筝、山东筝、潮州筝、客家筝和浙江筝5大流派。古筝艺术家曹正先生则在更广阔的领域,以毛泽东“茫茫九派流中国”的诗句,描述并划分筝乐的9大流派,即:(1)“真秦之声”:陕西筝,(2)“中州古调”:河南筝,(3)“齐鲁大板”:山东筝,(4)“韩江丝竹”:潮州筝,(5)“汉皋古韵”:客家筝,(6)“武林逸韵”:杭州筝,(7)闽南:福建筝,(8)雅托葛:内蒙古草原筝,(9)伽??琴:延

古筝简介

古筝简介 古筝,原名叫筝,也叫秦筝。因它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故被后人称为古筝。我国历来对古筝很推崇,称古筝为民族乐器中的瑰宝,雅俗语共赏的奇葩,“群声之祖,万乐之师”。它的外形很古朴曲雅,美观大方,有着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培养综合能力 时代需要具备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古筝学习的好处之一,就是能够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高度的专注能力,大胆的表现能力,深刻的理解能力,优秀的记忆能力,良好的协调能力,沉稳的自控能力,杰出的组织能力,锐意的创新能力,自主的学习能力等十大能力。通过学习古筝能使学习者奠定复合型人才的能力基础。 2、陶冶道德情操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开发智力的潜能,陶冶道德情操的教化功能,是众所周知的。特别是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宝库中最璀璨的的乐器瑰宝的古筝,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天籁之音,具有滋养灵魂的作用,让习筝者在潜移默化之中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3、提升气质修养 古筝是“仁者之器”,是雅乐,常习者气质趋于古典优雅,古筝学习是需要有传统文化底蕴作为积淀和润养的,如此,才能更好地理解古筝这个乐器的根性,也才能更好地理解曲目的内涵,从而弹奏出动听的乐章,也才能达到更高的水平和境界,如此,在潜移默化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和艺术修养。 4、锻炼身心健康 古筝演奏是需要全身心投入的,身体配合综合指法全身发力和运动,常弹古筝是对身体极好的锻炼。而弹好古筝,是需要培养良好的心态与情感,同时优美的乐曲,对心灵是滋养,

培养仁和之气。总之,古筝是一种有益锻炼身心健康的乐器。 5、广阔的就业机会和尊贵的职业价值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华文化正在复兴,汉语热,国学热,传统音乐热等方兴未艾,而古筝已经作为一个朝阳产业蓬勃兴起,大量的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机会应运而生,社会需要大量的古筝产业从业人才。学习古筝,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同时,不论是教授古筝,还是推广古筝产业,传播古筝文化,都是在从事一份受人喜爱和尊重的职业,并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6、人琴一体,乐发于心,与家人亲友分享音乐,分享幸福 现实生活中总会有无数的烦恼、困扰与无奈。孤独寂寞、误解、焦虑、恐惧、伤感……这些伤害每个人都无法幸免。古筝是一种充满“灵性”的乐器,它的根根琴弦无不与精神与情感丝丝相连,当琴弦被拨动也是在拨动心弦,琴声激发于指尖,而情感与爱发端于心,当与亲友相聚,我们抚琴一曲胜过万语千言,琴声悠悠会带领我们分享无限美好的时光。 7、富有魅力的特长,在交际中成为焦点 技多不压身,多才多艺是人生的华彩。当你优美地弹奏古筝为聚会助兴,或代表单位参加比赛或演出;当你奏出优美音乐在听者心田流淌;你这一富有魅力的特长,必能助你成为交际中的焦点,而为人们所钦慕,而尤其是在国际性的交际场合,独具东方魅力的古筝演奏更是能轻易俘获观者和听众的爱慕与敬重。 8、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苏州园林景观流派风格与空间分析

苏州园林景观流派风格分析 苏州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的精华。亭阁典雅,花木繁茂,它将有限的空间集文字、书画、建筑、雕刻等多种艺术,并把山光、水声、月色融入其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景观,将人类向往美好生活的追求表现的淋漓尽致。 Suzhou gardens are the essence of our country's classical gardens. With the elegant pavilion and the lush flowers and trees, they put the culture painting calligraphy architecture and carving into limited space , gethering the mountain water and moon ,create colourful landscape . They reflect people's pursuit of wonderful live adequately 关键词:风格特征手法参考;《浅谈苏州园林风格 特点》《从视觉角度谈苏州园林空间手法》 苏州园林是指中国苏州城内的园林建筑,以私家 园林为主。它聚集了中国江南私家园林的精粹,具有 悠久的历史,造园技艺精湛,故有“江南园林甲天下, 苏州园林甲江南”一说。连世界遗产委员会也曾这样评 价苏州园林:“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园林 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质量,咫尺之内 再造乾坤。苏州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思想的典 范。这些建造于11~19世纪的园林,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苏州园林在文化、艺术、历史等方面的造诣可见一斑。 不同于其他任何国家及地区的园林,在我看来,苏州园林更具一番灵气,身陷其中,仿佛有天地之气灌于体内,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实际上,园林都是人类对于自然景观的模仿,而苏州园林显然是技法相当高超的模仿,它所模仿的不仅是形,更多的是神,是自然的精华,是对大自然的高度提炼和概括。这和中国的山水画如出一辙——神韵,折射出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理解。 园林乃是赏心悦目之作,体量虽大,仍为艺术作 品,既是艺术,就不可避免的要说到美这个问题。自 然之美不必多说,苏州园林是高度浓缩的自然景观, 自然也高度浓缩了自然之美。我想说的是其融合之美, 除了人造的自然景观,苏州园林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纯 粹的人造建筑。乍听之下,似乎很不和谐。然而真正 去过苏州园林的人绝不会有这种疑虑,一般人甚至根 本不会想到这个问题。因为苏州园林很好的融合了自然与建筑,走廊悄悄的穿过山石树木,湖水静静的躺在亭阁四周。处于自然之中,看到的只是粉墙黛瓦给一片绿色的点缀,廊道所带来的也不是阻隔,而是更好的对于景观的划分,这一道似无而有的线能让两边即使不同的景色融为一体。无意识的,身已跨入建筑之内,这一过程是如此自然,不易被察觉。木质的结构,不会像打磨过的石料那样突兀,柱廊等灰空间也让室内外模糊不清,建筑四周大面积的窗户使人们置于屋外能看透建筑另一边的景色,置

十大古筝名曲

第一首《渔舟唱晚》是传统的古筝独奏名曲。该曲的来源有两种说法,多年来一直认为是娄树华于三十年代根据古曲《归去来》为素材发展而成;近年来又有人提出该曲为近人金灼南根据山东传统筝曲《双皮》、《三环套日》和《流水激石》等改编而成。现广泛流传的娄树华版本的前半部分与金灼南版本相同,后半部分为娄树华版本所独有。曲名取自唐朝诗人王勃的名篇《滕玉阁序》中的佳名:“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整首乐曲极富诗情画意,旋律流畅,先慢后快,先松后紧,情绪层层迭进,生动描绘出了夕阳西照下的湖光山色及渔舟竞归、渔人唱和的怡人境界。该曲不仅为筝曲的代表曲目之一,亦被移植成为小提琴、钢琴、长笛等西洋乐器的独奏。 第二首《出水莲》为广东潮州客家筝曲。有人为该曲作题解曰:“盖以红莲出水喻乐之初奏,象征基艳嫩也。”该曲以悠扬清丽的旋律和“重六调”的特殊韵味,曲趣清纯剔透,寄托了人们对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的赞美。 演奏以上二曲的是古筝演奏家潘妙兴,他1940年出生,自幼学习弹拨乐器,15岁考入上海民族乐团。1959年起从事古筝演奏,先后师承郭鹰、曹正、赵金山、罗九香、苏文贤。1961年即在第二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以娴熟的技艺显露古筝独奏才华。数十年来广泛吸取我国南北派古筝诸家风格,以技巧全面、演奏精湛著称。 第三首《高山流水》为我国十大古曲之一,浙江筝派的代表作。全国各地筝派虽均流传有《高山流水》筝曲,但大不相同,而浙派的《高山流水》则近人研弹,表演最多。此曲最早见于我国现存最早的琴曲集《神奇秘谱》,该书在题解中写道:“《高山流水》本只一段,至唐分为二同曲,不分段落。宋代分《高山》四段,《流水》八段。”乐曲取中国古代著名的音乐故事“伯牙摔琴谢知音”为题材,表现一种“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海”的境界。全曲以清弹为主,由高山和流水两个部分组成:前半部运用了相隔两个八度的带按滑的“大撮”,浑厚而优美的音色,描绘了高山之雄伟苍劲;乐曲的后半部分则在按滑的同时大量而连续的使用了上下行刮奏手法,细腻地刻划了流水的不同形态,由细流涓涓低回婉转直至汇流成河的壮丽景象。《高山流水》是一首绘景写意的作品,旋律悠扬流畅,风格淡雅清新,音韵古朴典雅,意境深远绵长。 演奏本曲的是青年古筝演奏家王蔚,1966年出生于浙江遂昌。1978年进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学习,1984年升入该院本科,师从何宝泉、孙文妍副教授,198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院任教。1986年获首届中国唱片作品大奖赛新作品演奏奖;1989年获“山城杯”电视器乐大奖赛表演奖和“ART杯”中国乐器国际比赛古筝专业组三等奖;1991年获“上海之春”表演奖。曾先后赴港台、新加城、日本、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国演出。王蔚演奏技巧全面,细腻动听,韵味浓厚,激情奔放。本片中的第八首和第十首也是王蔚的精彩佳作。 第四首《林冲夜奔》是陆修棠、王异之于1962年根据昆曲《宝剑记·夜奔》一折为题材,以曲牌《新水令》的旋律为素材加以改编发展而成,表现《水浒传》中

古筝各个派别不同的演奏特点

古筝各个派别不同的演奏特点 ——山东筝艺 山东筝派主要依托于山东琴书和山东吕剧,在音乐上增加了热情奔放,另外,他们传统用的是丝弦筝,需要左手按弦的幅度很大,不像钢丝筝动作小一些也能表达出效果,由于丝弦筝左手长期运用,形成重颤的特点。还有就是用真指甲演奏,不戴拨子,真指甲直接在人手上,所以指甲的运用是非常考究的,小关节的轮,除了勾、托、抹以外,还有挑、劈都用,这样在技法上很精美,演奏的曲目也深沉,热情奔放。大家都熟知的张为昭先生、赵玉斋先生、高自成先生、韩庭贵先生都是贺贺有名的山东筝派大师。“四段锦”、“汉宫秋月”都是典型曲目 ——河南筝艺 河南筝曲主要依托是河南曲子,多在南阳一带唱,河南筝曲因为受南阳曲子影响,也分两大类,一类板头曲,相当于山东的大板头曲,版头曲也是六十八板。一种小调,一般是唱腔、民歌古筝化。有代表的还是板头曲,曹东扶先生最擅长板头曲;王省吾先生弹得界乎大小调之间;还有任清志先生专门弹小调,很少弹板头曲,四、五十年代这三位最典型。曹东扶先生在民间唱比弹还著名,他对河南曲子的了解就比较深刻,所以他弹的板头曲更有味道。河南板头曲比较高亢,具有北方那种热情奔放的音乐特性,从曲子唱腔来看也是属于梆子腔,另外还很悲壮,因为他们的曲剧,善于表现这种内容。 ——浙派筝艺 浙江筝曲属于弦索十三套的曲目有“海青拿鹤”、“将军令”、“霸王卸甲”、“普庵咒”,江南丝竹的有“四合如意”、“云庆”以及民间乐曲“高山流水”。也就是从56年上海音乐学院设立了古筝专业以后,培养出了一批如项斯华、范上娥、张燕、王昌元这样学生,后来这几位都成长为古筝演奏家。由于浙江筝曲脱离了合奏谱,也就加强了左手的按、滑、揉的技法,再加上本身受江南丝竹的影响,有快四点、长音摇指等技法特点。另外“弦索十三套”跟其它山东筝、河南筝等也不大一样,曲调表现的深度、广度要更大一些,表现层次也多方面一些,因此在61年的古筝教材会议,各地的老师开始了解了“浙江筝派”以及其艺术特点。 ——潮州筝艺 古筝艺术在广东地区还有两个具有南国特点的流派。一个是潮汕地区的“潮州派”,据说最早开始于唐代的韩愈,由于他被贬之后来到潮汕地区带来了古筝音乐。另外就是历史上几次战乱南迁,使中原文化传入潮汕地区。从现在的潮州筝曲来看,我觉得跟潮剧很有关系,谱是二四谱,除了轻六调,还有重六调、反线调、活五调等等,在音乐上它有自己独立的体系。另外用钢丝弦演奏加上各种调式的变化,非常别致,很具有南国特点。一般轻六调、反线调表现比较明快、诙谐的乐曲,重六调、活五调表现比较缠绵悱恻的乐曲,代表曲目有重六调的“寒鸦戏水”、活五调的“深闺怨”、“柳青娘”,反线调的“倒骑驴”,轻六调的“一点金”、“过江龙”等等。潮州筝的曲目一部分是属于六十八板,一部分也不属于六十八板,近些年他们的一些庙堂音乐也用古筝来演奏,效果也不错,经

古筝乐曲教学——乐曲解析

古筝乐曲教学——乐曲解析 每一首乐曲都有它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即乐曲的音乐情境。每一首乐曲进行弹奏练习之前,先通过乐曲解析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感受乐曲表达的音乐情感,体会乐曲表达的意境,激发学生内心的想象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乐曲解析分为四个部分进行: 1、乐曲音乐情境引导 乐曲音乐情境引导是乐曲音乐情境中“体”的呈现,是学生感知乐曲非常重要的第一步。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感性的引导,在学习乐曲之前,教师首先要介绍乐曲的背景:乐曲描写了什么杨的情景或音乐形象?表达了什么样的音乐情绪?教师的讲解要通俗易懂,并通过片段的示范弹奏、音乐情景的画面呈现等教学手段,视听结合,引导学生边听边感受乐曲的整体意境,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乐曲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2、乐句或乐段划分 在教弹整首乐曲之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乐曲得乐句或段落的划分,这有助于学生更加完整、细致地了解乐曲的结构,从而在以后的练习过程中通过分段练习达到更好的弹奏效果。这一教学环节进行时,教师需要采用边讲解边示范的形式进行,通过形象生动的示范弹奏并辅以简单的讲解,让学生在了解乐段划分的基础上,再次通过聆听感受每个段落的音乐意境,体会乐曲的音乐情感。 3、教学顺序安排

“1+1”古筝基础教学法根据儿童古筝集体课教学的特点,在明确乐曲的重、难点的基础上,将乐曲的各个段落按照难易程度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安排,“1+1”古筝基础教学法要求,乐曲的教学顺序需要按照乐曲中“有难度的段落先行”的原则进行教学。也就是说,在乐曲的教学过程中,首先选择从乐曲技术难点、重点段落开始教学。这些段落具备以下特点:(1)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2)对于演奏的速度和力度都有较高的要求,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练习才能够完全掌握。在教学时可以从这些重点、难点乐段进入,然后再循序渐进地进行乐曲其他各个段落的学习。需要强调的是,在练习乐曲其余段落的同时,重点、难点段落需要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逐渐提高要求,随着乐曲各个段落的基本掌握,在乐曲完整弹奏时重点、难点段落才能够逐渐达到乐曲的弹奏要求,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难点段落先行的目的。 4、课时建议 以儿童古筝集体课为参照班级,将乐曲的教学进度作为课时建议,以供老师们参考。

世界园林四大风格流派

世界园林四大风格流派 世界园林的四大流派 作者:《中国楼市》北京东方园林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杨 世界各国的园林形态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体现,它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根据自然、艺术和工程技术规律,主要由地形地貌、山水泉石、动植物、广场、园路及建筑小品等要素组合、建造的环境优美,生态环境良好的空间境域。 世界园林可以分为四大流派: 中国自然山水园。中国园林充分体现着天人合一的理念,体现着人们顺应自然,以求生存与发展的思想。在造园技法上是模拟自然而高于自然,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它以人工或半人工的自然山水为骨架,以植物材料为肌肤,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无限的风光。又运用隔景、障景、框景、透景等手法分隔组合空间,形成多样而统一的不同景点,可谓步移景异,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宋代以后,又在模拟自然的基础上,强化人们精神思想和文化上的追求,形成写意山水园,以诗词歌赋命题、点景,作为造园的指导思想。达到诗情画意的境地,已成为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 意大利台地式别墅园。由于意大利地处南欧地中海亚平宁半岛,夏季炎热干旱,冬季温暖湿润,三面为坡,只有沿海一线为狭窄的平原。因此自古以来,意大利的贵族、富豪多背靠山坡、面向大海建造宅院别墅。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成为经济繁荣的中心,使园林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也达到极盛时期。特别是古希腊的建筑师、园林师为逃避土耳其入侵者,大批逃亡意大利,使希腊古罗马帝国时期的文化在该国得以复兴,并得到高度发展。台地园的造园模式是在高耸的欧洲杉林的背景下,自上而下,借势建园,房屋建在顶部,向下形成多层台地;中轴对称,设置多级瀑布、叠水、壁泉、水池;两侧对称布置整形的树木、植篱及花卉,以及大理石神像、花钵、动物等雕塑。人们在林中,居高临下,海风拂面,一种独特的地中海风光尽收眼底。 法国宫廷式花园。法国地处气候温和的平原地带,王室、贵族占据着辽阔的领地,领地四周为茂密的森林。因此,其园林的形式从整体上讲是平面化的几何图形,也就是以宫殿建筑为主体,向外辐射为中轴对称,并按轴线布置喷泉、雕塑。树木采用行列式栽埴,大多整形修剪为圆锥体、四面体、矩形等,形成中心区的大花园。茂密的林地中同样以笔直的道路通向四处,以方便到较远的地方骑马、射猎、泛舟、野游。着名的凡尔塞宫可谓经典之作。 英国自然风致式园林。英伦三岛基本上为高低起伏的丘陵,为大西洋海洋性气候带,虽为高纬度,但受大洋暖流影响,使得四季冷凉而湿润。由于阴霾、大雾的天气居多,人们渴望阳光明媚的好天气出现,因此英格兰和苏格兰民族对园林的形式就形成了崇尚自然的理念,远处片片疏林草地,近观成片野花,曲折的小径环绕在丘陵间,木屋陋舍点缀其中,没有更多的人工雕琢之气。伦敦园为典型之作。 以上四大流派的园林风格,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辐射影响着周边国家,这就形成了所谓的欧陆风情及东方园林两大体系。 感谢您的阅读!

古筝十大名曲

古筝十大名曲

古筝十大名曲 渔舟唱晚:是传统的古筝独奏名曲。《渔舟唱晚》整首乐曲极富诗情画意,旋律流畅,先慢后快,先松后紧,情绪层层迭进,生动描绘出了夕阳西照下的湖光山色及渔舟竞归、渔人唱和的怡人境界。 《渔舟唱晚》这首乐曲的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王勃(649—676)在《滕王阁序》里:“渔舟唱晚,响穹彭蠡之滨”中的“渔舟唱晚”四个字,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音乐分析: 《渔舟唱晚》以歌唱性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欢乐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美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乐曲的前半部分(第一段),乐句与乐句基本上是上下对答的“对仗式”结构,给人结构规整之感;乐曲的后半部分(第二、三段),则运用递升、递降的旋律和渐次发展的速度、力度变化,表现了百舟竞归的热烈情景。 全曲大致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慢板。这是一段悠扬如歌、平稳流

畅的抒情性乐段。配合左手的揉、吟等演奏技巧,音乐展示了优美的湖光山色——渐渐西沉的夕阳,缓缓移动的帆影,轻轻歌唱的渔民……给人以“唱晚”之意,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 第二段,音乐速度加快。这段旋律从前一段音乐发展而来,从全曲来看,“徵”音是旋律的中心音,进入第二段出现了清角音“4”,使旋律短暂离调,转入下属调,造成对比和变化。这段音乐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乘风波浪前进的欢乐情绪。 第三段,快板。在旋律的进行中,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随着音乐的发展,速度渐次加快,力度不断增强,加之突出运用了古筝特有的各种按滑叠用的催板奏法,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景象。 在高潮突然切住后,尾声缓缓流出,其音调是第二段一个乐句的紧缩,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出人意外又耐人寻味。 出水莲:为广东潮州客家筝曲《出水莲》是客

世界园林风格及赏析之泰国园林

世界园林风格及赏析之泰国园林 [摘要]中国自然山水园林、意大利台地式别墅园林、法国宫廷式花园林、英国自然风致式园林四大流派的园林风格,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必将向外辐射到周边国家。这就形成了所谓的欧陆风情以及东方园林两大体系。泰国园林凭借着独天得厚的优美风光,极富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沉淀,加之外来艺术文化的影响以及与民族特色的良好融合,泰国园林成为东南亚地区自然风景园林资源中的一支奇葩。 [关键词]泰国园林;多元融合;群落;独创性 世界园林可以分为自然式东方园林和规则式西方园林。东方园林的风格是写意的造景手法。讲究在依山傍水之地,修建亭台楼阁、水榭、藤架,石凳石桌,红砖碧瓦、小桥人家,或高山流水、或曲径通幽。园中山石嶙峋,清流萦绕,古木参天,竹影婆娑,水波粼粼,林木森森,以小中见大的格调,塑造着富有“咫尺山林”的意境。西方园林中轴线十分突出,整座园林以建筑物为基准,构成整座园林的主轴。在园林中开辟笔直的道路,在道路的纵横交叉点上形成小广场,呈点状分布水池、喷泉、雕塑或小建筑物。整个布局,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在西方规整式园林中,植物长被用来组成或渲染加强规整图案,严格剪裁成锥体、球体、圆柱体形状,草坪,花圃则勾划成菱形、矩形和圆形等,追求整体对称性和一览无余。 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这种可以追求形体统一、错综复杂的图案装饰想过的规则式种植方式显得陈旧和落后了。但是,在园林设计中规则式种植作为一种设计形式仍是不可缺少的,只是需要赋予新的含义。19世纪开始,西方风景园林的风格逐步深入泰国,尤其在皇宫别苑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与泰国传统民族风格相融合,形成极富特色的文化艺术产物。 泰国园林是一个自然与人文条件均很优越并发育完善的有机整体。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民族特色与外来影响相互渗透,东方和西方流派多元融合,传统相视与现代观念有机共存。既有与历史紧密相关的,又有以自然风景特色为主的;既有穿透风味浓郁的,又有时代特征鲜明的;有的以名山大川为依托,有的以城市环境相共生。主要包括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的国家公园,体系完善、管理良好的城市园林以及环境优美、资源丰富的郊野园林。国家公园又可大致划分为山区型、滨海型和海洋型三种类型。 曼谷大皇宫就是最具融合代表性的泰国园林,其内不但修建了纯欧洲式的宝隆皮曼宫,还配上了与之协调的欧式草坪花园以及修剪整齐的园林植物雕塑。在这样光照强的国家,为了能与强烈的阳光相竞争,颜色通常更亮。 园林艺术的发展是一个循环渐进,推陈出新的过程,不存在永恒不变的时尚

城市园林绿地的规划主要流派及其特点

城市园林绿地的规划主要流派及其特点 长期的发展和建设中,各国的城市园林绿化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下面从八种比较典型的园林流派来说明。 一、中式园林 1、中国古典园林 我国的造园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堪称“世界园林之母”。据史载,殷商时代帝王造园已很兴盛。园址都选在城郊,目的只为帝王游猎。开始以自然山林为主体,而至殷纣王时(公元前10世纪后),纣王已建成规模宏大的沙丘苑,以宫殿建筑为主,开农田为人工池。西周前期,周文王造灵台,方35千米,全为人工景观,有灵台、灵沼、灵囿(动物园)、壁雍(建筑物,贵族子弟的“大学”)。西周至战国,各诸侯国也都建有苑、圃、园、囿等,养动植物,并建有台、宫。 战国末,泰国建上林苑,秦始皇于其中建阿房宫,开创我国造园以建筑物为主体的新风格。上林苑,至西汉经汉武帝重建后,一直为我国古代苑囿模本,建筑物、动植物、山水及饲养动物、种植果木奇花的专业馆(观)都已具备今之植物园、动物园形式。西汉起,已于宫殿区内仿造自然山水景,如凿太液池,池中建有传说中的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开“一池(水)三山”之先河,并以石雕动物、人物形象作配景,将神话中的天河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也仿造于园中。 魏晋南北朝,为我国造园广泛发展的第一个兴盛时期。随着山水画、田园诗的兴起与发展,造园也由西汉模仿大自然山水造园发展到写意山水园;由帝王造园,扩展到贵族官僚、庄主及文人造园。汉末至魏,曹操父子所造洛阳西游园、邮下西园(铜雀园),已基本从仿造大自然景观,发展到胜过大自然的人文景观。西园,由于曹五、王粱等人的诗歌的广泛传播,更具有一番诗情画意。晋时身为小官而以诗画著名的王蓖之的会稽兰亭,是以诗文描绘而名传千古的一座文人园。晋末至南朝刘宋时谢灵运的会稽山庄,则是一座著名的自然山水园,寄情山水啸傲烟云,具有文人的闲情逸趣。 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出现了南北两个造园中心。南以南京为主,北以洛阳为主,造园非常兴盛。洛阳王公贵族,“争修园宅,互相竞夸,崇门丰室,洞户连房,飞馆生风,重楼起雾,高台芳树,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洛阳以帝王所建的华林园、石崇(季伦)的金谷园最负盛名。华林园中的景阳山,及一个小吏张伦于宅中仿造的景阳山,其中洞堑、其上林木、山亭、沟涧,都与真山无异。南京从东晋至陈时一直修建华林园,规模远远超过洛阳的华林园,其中景阳假山有石室、溪谷、峭峡险壁,山上还设有景阳台。 隋唐,为我国造园的第二个兴盛时期。帝王苑囿,已发展到成熟的写意山水园,如隋炀帝的洛阳西苑,以水景为主,分为十六院(即十六个景区),并以人工制作的绢帛花作为园景,供隋肠帝冬季观赏,开创了以工艺品装点园景之先例,并将园景建造从石雕造型工艺扩大到花卉制作工艺。隋畅帝在洛阳,还开创了城市行道树的建设,对后代城市绿化影响很大。西苑以及唐王朝长安的英蓉园、曲江池、乐游园等,标志着我国帝王所造写意山水园的成熟与发展。而写意山水园最为典型的是唐朝众多文人所造的庭园、庄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王维的辋川山庄,李德裕的平泉山庄,以及洛阳城中裴度的绿野堂,白居易的园池(白乐天园)等。唐代更为突出的是假山艺术得到了很大发展,园中假山已成为不可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