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成长小说视角下的中译考察_以_傲慢与偏见_杨缤译本为例

女性成长小说视角下的中译考察_以_傲慢与偏见_杨缤译本为例
女性成长小说视角下的中译考察_以_傲慢与偏见_杨缤译本为例

女性成长小说视角下的中译考察

70

·版权所有文责自负·

作者简介:贺赛波,

博士生,研究方向:翻译研究;申丹,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叙述学,文体学,翻译研究女性成长小说视角下的中译考察

———以《傲慢与偏见》杨缤译本为例

贺赛波

申丹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871)

要:本文采用女性成长小说的视角,借鉴副文本理论和文体学相关方法,对《傲慢与偏见》杨缤译本的翻译策略和翻译

选择展开探讨。本研究尝试了一种考察小说翻译的新方法,即从具体文类的角度切入。这种方法与其它翻译研究方法之间构成共存互补的关系。通过考察内外副文本对女性主题的关注,分析原文女主人公成长主线在译文中如何再现,揭示了在社会女性意识觉醒的历史语境下,翻译内外副文本与译文中的译者选择之间交互作用,共同突显女性成长主题。

关键词:女性成长小说

;《傲慢与偏见》;副文本;文体特征;翻译选择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13)03-0070-04

1.引言

杨缤(又名杨刚),

20世纪30年代起积极投身革命工作,为北方“左联”的组织人之一,她认识美国进步女作家史沫特莱,曾应斯诺邀请协助编译《活的中国》,并长期为

《大公报·文艺》工作(杨刚,1984:580-583)。她翻译的《傲慢与偏见》(1935)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在既有研究中,有学者考察了意

识形态对选材和翻译策略的操控(孙晓蓉,2010:70-72),还有的从原文意境再现和意义准确性两方面比较了杨缤译本和孙致礼译本的差异(农舒淋,

2011:30-31)。笔者认为还可以从女性成长小说这一具体文类视角加以探讨。

半个世纪以来,翻译研究广纳语言学、文艺学、文化学、

哲学等领域的成果,出现了许多新方法(Gentzler ,2004;Bass-nett ,2010:1-20),但很少有人采用具体文类视角来考察翻

译。如在小说翻译研究的文类划分上,

一般止步于长篇小说、短篇小说等宽泛的文类层,没有进一步细化①;在语言分

析对象上,往往选取文本的首段、前几段,或根据某种语言、文化因素,或针对误译来选择相关片段。本文试采用女性成长小说视角,对该译本进行探讨。女性成长小说是在20世纪70年代女性主义运动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下引起重视的小说次类型;很多由女作家书写女主人公成长主题的小说,被女性主义文评家挖掘和分析,以建立成长小说的女性传统(Fuderer ,1990)。对它的界定,一般随着文本及其历史语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但共同点是,多聚焦于女主人公成长主线的特征。因此,我们也可以针对具体文本,梳理出女主人公的成长主线,并以该主线为依据来选择原文段落和与它对应的译文,分析原文的文体特征及其表达的成长主题意义,考察它们在译文里的再现。除了译文本身,译本一般还包括环绕译文的序、前言、插图等副文本信息,所以也有必要探讨副文本信息发出者对女性成长主题或至少是女性主题的关注。当然,从这一文类视角切入的研究,只是众多方法之一,不同方法各有研究对象、重点、立场、长处和局限性,它们共存互补,对翻译展开多方位的研究。

下面就从女性成长小说视角出发,借鉴副文本理论和文

体学相关方法,联系社会女性意识语境,探讨杨缤译本的内

外副文本信息所体现的女性(成长)主题,分析译文如何通过特定的翻译选择来再现女主人公的成长主线,考察翻译副文本、翻译策略与宏观历史语境之间的交互作用。

2.社会女性意识语境

杨缤翻译《傲慢与偏见》时,社会女性意识正处于进一步觉醒之中,集中表现为对妇女解放问题探讨的积极深入。早在清末,戒缠足、兴女学、男女平等就已成为社会上人们呼吁的主题,民国初年也有人进一步提出了女子参政权之类要求(徐辉琪等,1991),而经过新文化运动、特别是五四运动的洗礼,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上对女性教育平等的关注有了新动向。粱华兰指出,女子和男子一样也能接受大学教育、获得学位及享有尊荣与权利,以

实现

“教育人格之平等”(粱华兰,1917:1-2)。社会上对女性婚恋自由的认识也有了进步,不少人探讨女性恋爱、结婚、

生育及离婚等问题。高素素视“恋爱”为结婚的“第一要素”,痛斥把物质放在首位的旧式婚姻(高素素,

1917:1-7)。知独指责包办婚姻、早婚和买卖婚姻,主张婚姻应尊重双方

“意志”,实行“一夫一妻制”(知独,1927:5-9)。社会上对女性参政也有了比较理性和全面的思考(高一涵,

1922:1-6)。我们知道,译者选择“译什么”等问题,受制于审美情趣、历史背景、文化思潮、政治形势等诸多内外因素(许钧,

2002:62-69),当时的社会女性意识语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杨缤的翻译选择。尽管《傲慢与偏见》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女性主义作品,但它至少是由女作家创作、以女性为首要主人公并围绕女性婚恋题材而展开的文本,尤其是以微妙的语言形式描述了伊丽莎白在婚恋方面经历的成长过程,可见该小说的话题与当时的这一语境相呼应。杨缤将其选为翻译对象,跟语境不无关联。这种关联也可在相关翻译副文本中看到。

3.翻译副文本分析

根据叙述学家杰拉德·热奈特的阐述

,“副文本”(para-text )是指用来加强和伴随文本的文字或其它形式的“产品”,

71如标题、前言、插图等等,它们“环绕”、“延伸”和呈现文本,以

使读者更好地接受和阅读。“内副文本”(peritext)是指与文

本处于同一卷内的原创序言、其他序言等,“外副文本”(epi-

text)则指位于书本之外的公开访谈或私人信函等。外副文

本的话语功能并非总是“副文本性质”,作者说的或写的任何

东西,都可能有副文本的关联,研究者需从松散的外副文本

材料中,寻找与文本相关的信息。副文本信息的发出者通常

是作者,也可能是出版商,或是接受他们委托的第三方

(Genette,1997:1-12,345-346)。在该译本中,副文本信息

发出者主要有译者杨缤和校译者吴宓;内副文本主要有译文

之前杨缤的《撷茵奥斯登评传Jane Austen》(简称“评传”)和

吴宓的“序”,外副文本则是他们在译本之外的相关话语。这

些内外副文本不同程度地与女性(成长)主题相连,体现出译

者翻译策略和翻译选择的部分原因。

杨缤在“评传”中指出作者对生活和情感的写实描述,对

“家庭生活、女性兴趣”等方面的取材,尤其是对人物的表现。

她认为原作表现了伊丽莎白对威克姆的真正品质、对达西

“因感激而把偏见也转化”的认识过程,“解剖”了女主人公的

“心理”和“人格”。而对女主人公的婚恋问题、成长转变及心

理的关注是女性成长小说的主要特征,也是这一文类研究的

主要对象,尽管该文类名称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由文学批

评界所提出。在翻译文本之外,以她的短篇小说为例。《肉

刑》(1935)体现了母职与事业之间的冲突;《爱香》(1935)揭

露了社会底层女性的悲苦遭遇;《翁媳》(1936)控诉了男尊女

卑观念和不自由的婚姻旧习;《母难》(1936)反映了母职与经

济独立之间的冲突;《生长》(1943)则展现了女性在新思想影

响下的成长。可见,上述翻译内外副文本都体现了译者对婚

姻家庭和女主人公成长经历等女性问题的关注,这类问题正

为当时社会激烈争论,因此《傲慢与偏见》的翻译也就呼应了

时代的需求。

吴宓的“序”与女性(成长)话题间接相关。一是隐含了

他对女文学家和女译者的关注。他指出,奥斯丁于“烦嚣忙

乱之境”,“能成此名作”,吴尔夫夫人“极推许”她,“而以《假

我一室》(A Room of One’s Own)名其书也”。他“喜”杨缤译

完且修改此书,乃“重复校阅而序之”。二是重视《傲慢与偏

见》对学生的文学教育功用。他希望学生通过“模仿”该作品

“造句”的句法结构形式和“委曲表达”“繁密复杂之意思”的

语言表达方式,达到“能启发其心灵”的作用。我们知道,句

法结构等“语言特征”往往能对读者产生一定的“心理效果”,

并且以这一“心理效果”为桥梁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产生出“主

题意义或美学效果”(申丹,2004:152)。学生通过“模仿”表

达主题意义的语言形式,其心灵能够受到一定的启迪。杨缤

在翻译中采用直译为主的方法,起到了相应的功效。吴宓的

翻译主张和翻译实践主要是意译,但他对杨缤译本的直译方

法持特别赞成态度,并在校译中予以了贯彻。在吴宓的翻译

外副文本中,他把奥斯丁的该原著和杨缤两册本中译,纳入

他“文学与人生”课程的“应读书目”,并认为该小说所选题

材,由于其充分的“知识与经验”,可以帮助读者实现“谙悉世

事”的文学功用(吴宓,1993:8,59-62)。他还在讲义中高频

率并用男女性别词汇,如“man and woman”、“男或女”、

“himself(or herself)”(同上:10,14,33等);在其他文章中,

他赞赏卢堡华女士的《抗争》“满腔为女子争人格”的态度和

举措,但认为抗争止于离婚则是“消极退步”之法(吴宓,

1933)。以上都反映出吴宓对女性问题的关注。

4.成长主线与译者的翻译选择

一般而言,女性成长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成长特征,主要

体现为逐渐具有“能动性”、产生“自我反省”(参见Ellis,

1999:25-27),或“走向内心”以达到“更好的自我认识”

(Rosowski,1983:49)等方面。具有女性意识的译者翻译该

文类时,往往会突出这些特征。从杨缤译本对伊丽莎白成长

特征的传递,可见一斑。

如前所述,杨缤在“评传”中指出,伊丽莎白在婚恋方面

的成长主要围绕对威克姆和达西的认识变化而展开。我们

将其大致分为以下阶段:从对两个男人的表面认识,到正确

反省自己,到明智选择达西,最后到处于主动操控地位。译

者要忠实再现这一成长主线,需要在翻译的操作层上对文本

的句式、词字甚至标点符号等语言形式做出选择(许钧,

2002:68)。文体分析仍然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如

琼·博厄斯-贝耶尔的《翻译文体学研究》着重探讨原文中

的多种文体因素在译文中的再现(Boase-Beier,2011);翻译

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苏珊·巴斯内特赞赏该著作赋予“当下

探讨的文学作品”以“中心位置”,充分肯定原文“文体要素”

分析的重要性(Bassnett,2008:334-335)。限于篇幅,下文仅

以三个片段为例,分析译者的具体翻译选择如何传递原文的

文体特征及其体现的成长主题。

4.1表面认识与翻译选择

伊丽莎白与威克姆交往时,被他英俊健谈的外在表现吸

引而产生爱慕之情;与达西的交往中,因威克姆的蒙骗、达西

本人的性格等因素,她对达西有很深的偏见。在伊丽莎白和

姐妹们初遇威克姆的场景中,全知叙述者在叙述了丹尼先生

介绍威克姆是他们团里的军官之后,暂时放弃自己的眼光,

转用姑娘们(包括伊丽莎白)的视角,以自由间接思想的形

式,呈现她们的想法:

This was exactly as it should be;for the young man wanted

only regimentals to make him completely charming.His appear-

ance was greatly in his favour;he had all the best part of beau-

ty,a fine countenance,a good figure,and very pleasing address.

(Austen,1929:68)

这正是应该的;这位青年穿起军装来;恰好十全的俊美

了。他的样子很叫人喜欢;各方面都好看到了极点,皮色白

细,体态完好,谈吐也动人。(杨缤译,1935:105;下面引文只

注明原文和译文的页码)

原文描述了伊丽莎白姐妹只从外貌评价人的特点,这一

认识局限性通过自由间接思想表现出来。该文体形式兼直

接思想和间接思想之长,有利于保留人物的主体意识和折射

叙述者的隐含评论。其具体语言特征体现在两方面:⑴副词

“exactly”(“正”)、“only”(“恰好”)、“completely”(“十

全”)、“greatly”(“很”)、“all”(“都”)、“very”,在原句中比较

突出、口语色彩较强,形象地刻画了她们被威克姆外表所迷

而夸张激动的心理状态;叙述者通过模仿她们的心理,含蓄

地批评了她们的肤浅认识。译文除省略了“very”的翻译外,

对其他副词都有相应处理。⑵突出人物注意的中心。如偏

正结构“a fine countenance,a good figure,and very pleasing ad-

女性成长小说视角下的中译考察

72

dress ”的并列使用,把伊丽莎白等人的观察目标放在中心名词上,体现了她们只注重威克姆外表的心理;汉语也有类似

的偏正结构,

译文将其意译为“话题-评论”结构(“皮色白细,体态完好,谈吐也动人”),这尽管与原文形式不对应,但

将观察中心作为话题,同样强调了人物只注重外貌的特点。总的来看,译文有个别漏译和形式结构的调整,但并不影响对人物特征的呈现;译者通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法,保留了自由间接思想及相关的主要语言形式,较忠实地再现了

人物在这阶段以貌取人的不成熟的认识心理,也保留了叙述者隐含批评的口吻。

4.2反省自身与翻译选择

求婚被拒后,达西给伊丽莎白写了一封长信解释。这是她成长的契机和重要转折点,通过引路人达西的解释,她开始反省自己,

终于认清威克姆的虚伪和自己的盲目,消除对达西的偏见。下面片段表现了伊丽莎白读到达西来信时,异常羞愧、反省自责的心理:

‘How despicably have I acted !’she cried.–‘I ,who have prided myself on my discernment !–I ,who have valued myself on my abilities !...I have courted prepossession and ignorance ,and driven reason away ,where either were concerned.Till this moment ,I never knew myself.’(201)

“我干的是多么可耻呵!”她叫起来。“我,我这一向以自己的判断自豪的人!我,我这一向自以为能力不错的人!……于是在与他两人都有关系的事情上,我把理智赶走了,却把成见和无知招待进来。一直到现在为止,我从来都不认

识我自己。

”(293)原文体现伊丽莎白强烈反省自责的语言形式主要有以

下两点。(1)以破折号引出的句子构成了对常规的一种偏离。通常破折号出现在句子中间,引出解释句子前面成分的

语言成分。但此处破折号出现在前一句的句号之后,后一句句首大写字母之前。通常两个句子之间是不会用破折号连

接的,作者采用了这一偏离规约表达的破折号,出乎读者意料,在读者阅读心理中位置突出。它既把前后句更为紧密地连接起来,又没有影响前后句的独立性。这种连接性与独立性之间的对照和冲突形成了某种张力,

有利于表达伊丽莎白情感的格外强烈。上引片段所在的原文段落连续出现了六个句号之后、句首大写字母之前的破折号,它们加快了女主人公反思悔恨的节奏,增强了其连贯性,也使这种情感更加鲜明。独处的伊丽莎白在懊悔之中失声叫起来,可见其情绪之激烈。文中出现的多个感叹号,也强烈表达了伊丽莎白的极度悔恨。这些都标志着她摆脱偏见,走向成熟,是该作品作为女性成长小说十分关键的一个片段。尽管不符合汉语的习惯,

这里的破折号还是值得加以保留的,但译文将其省略了,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伊丽莎白的强烈感情。不过,译

文将并列的“I ,who...!”处理为“我,我这一向……的人!”,则较好地保留了伊丽莎白的激动情感。(2)原文“court ”措辞精妙,与“drive …away ”形成对比,突显了女主人公的悔恨之情;尽管译文将“court ”处理为“招待进来”不太符合汉语习惯,但与“赶走”形成了很好的对照;译文调换这两个动词的顺序也没有影响人物感情的表达。整体来看,译文虽然漏译

了原文的破折号,

在情感的强烈程度上表达得有些不够,但由于保留了其它语言形式如并列的特殊句型、感叹号、对比

等方面,

因此仍然比较忠实于原文形式,强调女主人公的情感色彩,较好地再现了人物在这阶段的自我反省特征。

4.3主动操控与翻译选择

伊丽莎白认清错误后,相信自己有能力来操控她与达西之间的幸福,后来也能以实际言行对他人施加影响,以她在“视觉领域”所获得的能力为例(参见Ellis ,1999:130-137;请比较Fraiman ,1993:63,Newton ,1985:82,84)。“看”是女性获得权力与控制的一种方式,是交流和理解对方的途径。伊丽莎白逐渐掌握了“看”的能力后,其眼光不仅能直视达西的姨母,还能操纵达西的男性眼光,从而赢得主动地位。宾利小姐借威克姆取笑伊丽莎白,无意中扰乱了达西兄妹的情绪,伊丽莎白尽管感到一阵难受,却不仅能合适地反击了对方,还能以镇定的神态安抚了达西:

...but ,exerting herself vigorously to repel the ill-natured at-tack ,

she presently answered the question in a tolerably disengaged tone.While she spoke ,an involuntary glance shewed her Darcy with an heightened complexion ,

earnestly looking at her ,...Elizabeth ’s collected behavior ,however ,soon quieted his emotion...(258-259)

可是她极力自持来抵抗这种没好气的攻击,她用一种很不大在乎的声调回答了她。说的时候,她故意看达绥,见他面貌变色,恳切的在看她,

……。伊利沙伯镇定的行为,很快就使他的情绪安静下来……。(369-370)

原文体现了伊丽莎白“看”等行为的操纵力量,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情感的调节。当伊丽莎白遇到对方含沙射影的恶意攻击时,

她能在短时间内控制难受心情,并以充满力量的精神状态和满不在乎的语气反击对方。这主要体现在“but ”、“exert herself vigorously to ”和

“in a tolerably disen-gaged tone ”。其中“exert oneself to ”表示“努力、尽力”,它和“vigorously ”一起,共同强调女主人公充满活力的精神面貌,杨缤将其译为“极力自持”,表现的主要是自我控制而不是立

即振作的形象。二是神态的力量。伊丽莎白讲话时满不在乎的语气、不由自主的一瞥

(“an involuntary glance ”)等外在表现,

与达西涨红着脸、诚恳地看着她的神情,形成鲜明对照。这里,全知视角下相互对视的两位人物权力关系发生了

微妙改变。原文最后一句的

“Elizabeth ’s collected behavior ”(包括“看”)处于句子的主位位置,成了“平静”达西情绪

(“quiet his emotion ”)的施动者,显示出伊丽莎白交流、理解能力的提高和对权力的掌控,实现了自我成长。译文“伊利沙伯镇定的行为”保留了原文中女主人公行为的主位位置,再现了她在成为“被看”对象的同时,仍然保持着自己力量的

形象。因此,

尽管译文省略了“presently ”(不久)和“howev-er ”(然而)的翻译,且“an involuntary glance ”的译文“故意

看”属误译,但译者选择保留了体现女主人公主观能动性的主要语言形式,从而保留了伊丽莎白自我控制和对他人施加正面影响的形象,尤其是最后一句堪称点睛之笔,可见译文基本上再现了伊丽莎白在这阶段的主要成长特征。

5.结语

本文从女性成长小说的视角切入,考察了《傲慢与偏见》杨缤译本所处的历史语境和副文本信息,分析了表达女主人

73公成长主线的原文语言形式及其在译文中的再现。副文本

信息表明,杨缤关注原作中女主人公的婚恋问题和成长过程

及心理,她和校译者吴宓也都关注男女平等、女子争取自由

人格等话题,这与当时女性意识崛起的语境相一致。吴宓强

调模仿原文语言形式对心灵的启发作用,而杨缤选择直译为

主的方法可以说是对他观点的回应和对于忠实再现原文主

题的重视。因此,副文本信息能帮助我们了解译者选用一定

方法来翻译这部女性成长小说的部分原因。从译文本身来

看,尽管有欠妥之处,但基本上保留了原文的主要文体形式,

从而比较忠实地传递了女主人公在视角、内心变化、能动性

等方面的成长特征,再现了她的成长主线。简言之,在社会

女性意识进一步觉醒的宏观语境下,译文本身和翻译副文本

信息之间交互作用,传达出伊丽莎白的成长形象。

该个案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20世纪30年代社会女性意

识崛起等语境因素对译者翻译选择的影响。事实上,除了杨

缤,当时还有一些译者也开始选译女性成长小说,并采用直

译为主的方法,如林宜生译史沫特莱的《大地的女儿》和李霁

野译勃朗特的《简爱自传》。诚然,不同译者在翻译不同性质

的女性成长小说时,“怎么译”的问题受制于审美情趣、社会

观念、文化思潮、读者接受等各种因素;即使是采用了某一总

体翻译策略的译文也会在局部有不同的翻译选择。相应地,

研究者应该把翻译过程中限制译者选择的诸多因素考虑进

去。不过有一点是不变的:既然是从女性成长小说这一特定

的角度来考察翻译,那么研究者必须先把握原文女主人公的

成长主题,然后从这一角度来探讨译者的翻译策略,并沿着

女主人公的成长主线来分析译者的具体翻译选择。

如果我们将女性成长小说这样的具体文类纳入小说翻

译研究视野,从特定文类的角度对相关译本展开探讨,我们

可能会看到从其他角度切入容易忽略的某些文本信息,从而

构成对其他翻译研究方法的一种补充,也有助于提升我们的

文类意识。

注释:

①当然对政治小说、侦探小说、科学小说等通俗小说文类的翻译已经

引起关注,如王中忱(1995)、王克非(1997)、郭延礼(1998)、姜倩

(2006)、赵稀方(2012)。

参考文献:

[1]Austen,J.1929.Pride and Prejudice[M].London:Oxford Universi-

ty Press.

[2]Bassnett,S.2008.Surprised in translation,and:Stylistic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review)[J].Comparative Critical Studies,(2-3):

333-335.

[3]Bassnett,S.2010.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Shanghai For-

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4]Boase-Beier,J.2011.Stylistic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5]Ellis,L.1999.Appearing to Diminish:Female Development and the

British Bildungsroman,1750-1850[M].Lewisburg:Bucknell Uni-

versity Press.

[6]Fraiman,S.1993.Unbecoming Women:British Women Writers and

the Novel of Development[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7]Fuderer,L.1990.The Female Bildungsroman in English:An Annota-

ted Bibliography of Criticism[M].New York: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8]Genette,G.1997.Paratexts: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Literature,

Culture,Theor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9]Gentzler,E.2004.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Shang-

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0]Newton,J.1985.Women,Power,and Subversion:Social Strategies

in British Fiction,1778-1860[M].New York:Methuen.

[11]Rosowski,S.1983.The novel of awakening[A].In E.Abel,M.

Hirsch&E.Langland(eds.).The Voyage In:Fictions of Female

Development[C].Hanover: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12]奥斯登.1935.杨缤译.傲慢与偏见[M].上海:商务印书馆.

[13]高素素.1917.女子问题之大解决[J].新青年,(3):1-7.

[14]高一涵.1922.女子参政问题[J].晨光杂志,(2):1-6.

[15]郭延礼.1998.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6]姜倩.2006.幻想与现实:二十世纪科幻小说在中国的译介[D].

上海:复旦大学.

[17]粱华兰.1917.女子教育[J].新青年,3(1):1-2.

[18]农舒淋.2011.《傲慢与偏见》两个译本的比较[J].英语广场(学

术研究),(5-6):30-32.

[19]申丹.2004.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孙晓蓉.2010.从杨缤译《傲慢与偏见》看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

操控[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70-72.

[21]王克非.1997.翻译文化史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2]王中忱.1995.叙述者的变貌———试析日本政治小说《经国美谈》

的中译本[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39-43、38.

[23]吴宓.1933.抗争(书刊介绍)[N].大公报·文学副刊,1933-02-27.

[24]吴宓.1993.王岷源译.文学与人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5]徐辉琪刘巨才徐玉珍.1991.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840

-1918)[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26]许钧.2002.论翻译之选择[J].外国语,(1):62-69.

[27]杨刚.1984.杨刚年表[A].萧乾选编.杨刚文集[C].北京:人民

文学出版社.

[28]赵稀方.2012.翻译与文化协商———从《毒蛇圈》看晚清侦探小说

翻译[J].中国比较文学,(1):35-46.

[29]知独.1927.改革家庭之我见[J].妇女之友,(8):5-9.

Abstract: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use a new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novel translation,namely,to explore the translation of a novel

from the angle of the specific genre that the novel belongs to.

This approach is complementary to existing approaches in trans-

lation studies.Drawing on paratextual and stylistic theories,the

study investigates Yang Bin's strategies and choices in transla-

ting Pride and Prejudice from the angle of female“Bildungsro-

man”.Through examining the relevant translation peritexts and

epitexts in relation to women topics,and analyzing the ways in

which the heroine's developmental lines are represented in the

translated text,the paper reveals that in the social context of the

awakening of woman consciousness,there exists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lation paratexts and the translator's

choices,which join hands in contributing to the theme of female

growth.

Key Words:female Bildungsroman;Pride and Prejudice;parate-

xt;stylistic characteristics;choice in translation

傲慢与偏见人物特点

傲慢与偏见人物特点 1.伊丽莎白·班内特(Elizabeth Bennet):班内特家二小姐,二十岁,故事的主角。活泼,聪明,机智,经常由第一印象来判断别人。她对于婚姻有着和当时社会不一样的看法,认为只有爱情才能带来幸福,不肯为钱随便找个有钱人结婚。她也看不起上流社会的虚伪和做作。因为达西先生的高傲脾气,加上韦汉先生散播的谣言,对达西先生产生种种误会,对他的人格打了极低的分数。但随着时间的过去、事件的发生,伊莉莎白对达西先生的看法开始有了改变。从原来的鄙视转为满心的钦佩和感激。 2.达西先生(Mr. Darcy),全名费兹威廉·达西(Fitzwilliam Darcy):一位富有的年轻人,故事主角。他是宾利先生的好友,外表英俊且风度翩翩的绅士,个性内敛和高傲,对宾利先生打算跟不适合的女子结婚一事十分不满,同时也看不起其他人的趋炎附势。因不习惯和人打交道,所以经常表现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引来不少的毁谤声。但被伊莉莎白拒绝求婚后,也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改掉了高傲的脾气。在莉蒂亚一事上,给予不少的帮助,使莉蒂亚的名声没有败坏。 3.班内特先生(Mr. Bennet):一个住在英国德福郡的绅士.他已婚并育有五名女儿。但他的财产需要由男性继承,所以在他死后,他的遗产将会由和他有着差劲关系的柯林斯先生(Mr Collins)继承。班内特先生是一个温柔而体贴的人,对他的两位大女儿,珍和伊丽莎白宠爱有加。不过,他不喜欢他的妻子和三位小女儿的愚昧和不理性,经常说她们愚蠢以及嘲笑她们。对自己失败的婚姻已绝望,是个沉默而善变、幽默却善讽的人。对于妻子的愚昧,保持着冷眼旁观的态度。 4.班内特太太(Mrs. Bennet):班内特先生的太太。她人生中最关注的事,是她将来的财产和屋子将会由柯林斯先生继承。因为这件事,她非常渴望她的五个女儿能嫁得好,并尽力撮合新邻居宾利先生和其中一个女儿。她亦希望能够令其中一个女儿和柯林斯先生结婚。是个非常平庸、见识浅薄而又长舌的女人。她的生活重心在于女儿的终生大事,想利用女儿钓金龟婿。 5.珍·班内特(Jane Bennet):伊莉莎白的姊姊,班内特五姐妹中最年长的,也是公认最美丽的一个。她温柔、善解人意,但性格矜持,经常收藏自己的情感。她相信人性本善,凡事都往好处想,认为世界上没有坏人。和宾利先生一见钟情,最后排除万难结为夫妻。 6.玛莉·班内特(Mary Bennet):排行第三,性格并不讨好,是一名书呆子。她鄙视其他姊妹的兴趣,并经常希望能展视自己的音乐才华,及以警世格言来警告身边的人。 7.凯瑟林(凯蒂)·班内特(Catherine "Kitty" Bennet):排行第四,十七岁,经常跟随妹妹丽迪亚。 8.丽迪亚·班内特(Lydia Bennet):排行最小,十五岁。她非常喜欢调情,个性天真而鲁葬。最终和韦克翰私奔,在达西的大力帮助下两人才能结婚。 9.查尔斯·宾利(Charles Bingley):一个单身的有钱人,在班内特的住宅附近租了房子。达西先生的朋友。性格温和,活泼,但易受人影响,所以常被朋友牵着鼻子走。一直爱慕珍·班

2020小说《傲慢与偏见》读后感范文

2020小说《傲慢与偏见》读后感范文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作品描写傲慢的单身青年达西与偏见的二小姐伊丽莎白、富裕的单身贵族彬格莱与贤淑的大小姐吉英之间的感情纠葛。接下来我们来看看2020小说《傲慢与偏见》读后感范文,仅供大家参考! 本篇小说是简·奥斯汀在英国的巅峰时期写的,她写的这篇小说,趣味不失,却又讽刺了乡村人的势力、炫耀、虚荣,和对婚姻的扭曲看法。她用自己与众不同的文笔,表述了两种不幸与幸运的婚姻。 小说围绕着柏纳特太太如何让把女儿嫁出去的主题展开故事。其中以二女儿的婚事为主线。男主人公达西富有、高贵、但却十分高傲;二女儿伊丽莎白年轻、任性且聪明活泼,对达西心存偏见。爱情在两人之间忽隐忽现,步履维艰,但最终还是打破了这种傲慢与偏见。小说在两人幸福美满的婚姻中落下帷幕。柏纳特先生的五个女儿很好的表现了当时乡村社会的女性:大女儿简温文尔雅,心地善良;二女儿伊丽莎白聪明有主见,对事物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三女儿玛丽相貌不突出,但知识渊博,品行端正;排行第四的凯蒂和小女儿莉迪亚,个性浮夸,整天不务正业,只顾贪享玩乐,不知天高地厚,莉迪亚因为单纯愚蠢,被一点利诱就骗上钩。

奥斯丁认为不幸的婚姻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伊丽莎白的闺 蜜夏绿蒂的婚姻,她因为总是担心自己的空世不好,怕自己老了都嫁不掉,所以嫁给了一个没有教养、行为粗鲁,但比较在钱的男人,夏绿蒂为了过上较好的生活,不惜每天夜晚无耐地忍受这个满身恶习的人。还有一种是莉迪亚的婚姻,她因为年纪轻轻而愚昧无知,只因为一个男人外表俊美而内心虚伪,深深地迷恋上了他,最后酿成无法收拾的后果,结婚后,当知道丈夫整天沉迷于赌博,充当无业游民,心里一定满是后悔与无耐。 这篇文章用两个主角的爱情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被第 一印象所迷惑了。伊丽莎白一开始对达西的也有偏见,达西一开始也瞧不起伊丽莎白,有一段时时间伊丽莎白也被一虚假的人和事物蒙蔽了双眼。后来,伊丽莎白才发现达西是个善良、正直的人,达西也发现伊丽莎白是个端庄、美丽的女孩。看一个人不能只看他的表面,要看他做的事、他说的话,他的一举一动,才会发现一个人的真实面目。 这篇关于婚姻的著名小说是一本百读不厌的书。简·奥斯汀用 有详有略的写法叙述了四组奇异的婚姻。道理与生活的奥秘深藏其中,等待你去挖掘,思考,品味,你就可以体会。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一句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这个 寒假,我在学校任务与自身好奇的驱使下加入了读书人的行列。阅读

傲慢与偏见译文分析

《傲慢与偏见》(节选之一)译文分析 Pride and Prejudice By Jane Austen (An Excerpt from Chapter One) 第一句:"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wife."*在本文中"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在七个译文中,大多译为“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在译文一二三六中,几乎无差;但在译文四中,则直接译为“一条真理”;而在译文五中则译为“这条真理无人知晓”;译文七则为“谁都知道;在其余部分"single man"通常被译为“单身男人”或者“单身男士”。七篇译文各有千秋,译文一和二译为“娶位太太”;三译得颇有文采“娶妻室”;而四中而贫乏无味又显得庸长;五用的是“娶妻”用的不是很妥当,且与“单身汉”不呼应;译文七也是如此。 第二句:"However little known the feelings or views of such a man may be on his first entering a neighborhood, this truth is so well fixed in the minds of the surrounding families, that he is considered as the rightful property of some one or other of their daughters."*在这七则译文中,文字上各有不同的修辞,修饰。在译文二三六七中,译者把"this truth is so well fixed in ...families"这句提放在句首,句式结构很具有逻辑性;而译文一则比较繁杂,啰嗦;在译文四中则把这句放在了句尾,没有起到强调作用;在译文五则译得比较贴切而又不失逻辑。 第三句:"'My dear Mr Bennet',said his lady to him one day, have you heard that Netherfield Park is let at last?"*在译文一中,译者把“My dear Mr Bennet"译成“我的好老爷”,个人觉得用的不是很恰当,“老爷”这一词太偏中式化了;而在二三四五六七中,则均译为“亲爱的本内特先生”,给人一种太正式化的印象,夫妻之间的谈话更应亲密些;译文五译得比较好些;而在叙述句中,"said his lady to him one day"译文一四五把此译文放在了第一句,其他的则放在原句位置,个人认为放在句首更加贴切。 第四句:"Mr Bennet replied that he had not."*这句简单的译文七句也各不相同。"replied"这词在译文一二三六七中均译成了“回答”,而that从句后后的"he had not"原句应为"he had not heard that",所以则译为“他还没听说”或是“他还没知道”,个人认为这句,在译文一至七都译得比较不错,贴近原文意思。 第五句:"But it is,returned she.For Ms Long has just been here,and she told me all about it."*译文"But it is"一至七中,译文二三译为“的确租出去了”;译文三则“可确是租出去了”’译文四则为“但的确已经租出去了”;文五则为“当真租出去了”;译文六与七则译为“确实租出去了”。在此七句中,我认为译文五译得比较贴切。"returned she"大多数译文则译为“她接着说道”。"all about it"有些译文译得比较繁琐,尤其是译文一;译文二三四六七比较恰当;译文四用了“原委”二字,非常生动形象。

傲慢与偏见人物介绍

《傲慢与偏见》人物关系介绍 1.伊丽莎白·班内特(Elizabeth Bennet):班内特家二小姐,二十岁,故事的主角。活泼,聪明,机智,经常由第一印象来判断别人。她对于婚姻有着和当时社会不一样的看法,认为只有爱情才能带来幸福,不肯为钱随便找个有钱人结婚。她也看不起上流社会的虚伪和做作。因为达西先生的高傲脾气,加上韦汉先生散播的谣言,对达西先生产生种种误会,对他的人格打了极低的分数。但随着时间的过去、事件的发生,伊莉莎白对达西先生的看法开始有了改变。从原来的鄙视转为满心的钦佩和感激。 2.达西先生(Mr. Darcy),全名费兹威廉·达西(Fitzwilliam Darcy):一位富有的年轻人,故事主角。他是宾利先生的好友,外表英俊且风度翩翩的绅士,个性内敛和高傲,对宾利先生打算跟不适合的女子结婚一事十分不满,同时也看不起其他人的趋炎附势。因不习惯和人打交道,所以经常表现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引来不少的毁谤声。但被伊莉莎白拒绝求婚后,也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改掉了高傲的脾气。在莉蒂亚一事上,给予不少的帮助,使莉蒂亚的名声没有败坏。 3.班内特先生(Mr. Bennet):一个住在英国德福郡的绅士.他已婚并育有五名女儿。但他的财产需要由男性继承,所以在他死后,他的遗产将会由和他有着差劲关系的柯林斯先生(Mr Collins)继承。班内特先生是一个温柔而体贴的人,对他的两位大女儿,珍和伊丽莎白宠爱有加。不过,他不喜欢他的妻子和三位小女儿的愚昧和不理性,经常说她们愚蠢以及嘲笑她们。对自己失败的婚姻已绝望,是个沉默而善变、幽默却善讽的人。对于妻子的愚昧,保持着冷眼旁观的态度。 4. 班内特太太(Mrs. Bennet):班内特先生的太太。她人生中最关注的事,是她将来的财产和屋子将会由柯林斯先生继承。因为这件事,她非常渴望她的五个女儿能嫁得好,并尽力撮合新邻居宾利先生和其中一个女儿。她亦希望能够令其中一个女儿和柯林斯先生结婚。是个非常平庸、见识浅薄而又长舌的女人。她的生活重心在于女儿的终生大事,想利用女儿钓金龟婿。 5.简·班内特(Jane Bennet):伊莉莎白的姊姊,班内特五姐妹中最年长的,也是公认最美丽的一个。她温柔、善解人意,但性格矜持,经常收藏自己的情感。她相信人性本善,凡事都往好处想,认为世界上没有坏人。和宾利先生一见钟情,最后排除万难结为夫妻。 6.玛莉·班内特(Mary Bennet):排行第三,性格并不讨好,是一名书呆子。她鄙视其他姊妹的兴趣,并经常希望能展视自己的音乐才华,及以警世格言来警告身边的人。 7. 凯瑟林(凯蒂)·班内特(Catherine "Kitty" Bennet):排行第四,十七岁,经常跟随妹妹丽

《傲慢与偏见》译文对比分析

《傲慢与偏见》(节选一) Pride and Prejudice by Jane Austen (An Except from Chapter One) 译文对比分析 节选文章背景:小乡绅贝内特有五个待字闺中的千金,贝内特太太整天操心着为女儿物色称心如意的丈夫。新来的邻居宾利(Bingley)是个有钱的单身汉,他立即成了贝内特太太追猎的目标。 1.It’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译文一: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道理。译文二: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分析:从译文的准确性来看,译文一和译文二都表达的很准确,担从翻译的句子结构来讲,译文二的“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与译文一的“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要娶位太太”相比语言更简练,表达意思更清晰明朗。 2.However little known the feelings or views of such a man may be on his first entering a neighborhood, this truth is so well fixed in the minds of the surrounding families that he is considered as the rightful property of some one or other of their daughters. 译文一:这样的单身汉,每逢新搬到一个地方,四邻八舍虽然完全不了解他的性情如何,见解如何,可是,既然这样的一条真理早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因此人们总是把他看作是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 译文二:这条真理还真够深入人心的,每逢这样的单身汉新搬到一个地方,四邻八舍的人家尽管对他的性情见识一无所知,却把他视为某一个女儿的合法财产。译文一中说“这样的一条真理早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译文二“这条真理还真够深入人心的”,译文一的译法比较书面化,使用了“根深蒂固”,译文二“深入人心”,两种译法相比较,我更倾向第一种书面化的译法。

《傲慢与偏见》人物性格分析

性格分析: 女主人公伊丽莎白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就当时一个待字闺中的小姐来讲,这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由于这种品质,才使她在爱情问题上有独立的主见,并导致她与达西组成美满的家庭 赏析篇: 奥斯丁在这部小说中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书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为富豪子弟达西所热爱。达西不顾门第和财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却遭到拒绝。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和偏见是一个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讨厌他的傲慢。因为达西的这种傲慢实际上是地位差异的反映,只要存在这种傲慢,他与伊丽莎白之间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后伊丽莎白亲眼观察了达西的为人处世和一系列所作所为,特别是看到他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自负的神态,消除了对他的误会和偏见,从而与他缔结了美满姻缘。伊丽莎白对达西先后几次求婚的不同态度,实际上反映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这是伊丽莎白这一人物形象的进步意义。从小说看,伊丽莎白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就当时一个待字闺中的小姐来讲,这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由于这种品质,才使她在爱情问题上有独立的主见,并导致她与达西组成美满的家庭。 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丁还写了伊丽莎白的几个姐妹和女友的婚事,这些都是陪衬,用来与女主人公理想的婚姻相对照。如夏绿蒂和柯林斯尽管婚后过着舒适的物质生活,但他们之间没有爱情,这种婚姻实际上是掩盖在华丽外衣下的社会悲剧。 奥斯丁的小说尽管题材比较狭窄,故事相当平淡,但是她善于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不论是伊丽莎白、达西那种作者认为值得肯定的人物,还是魏克翰、柯林斯这类遭到讽刺挖苦的对象,都写得真实动人。同时,奥斯丁的语言是经过锤炼的,她在对话艺术上讲究幽默、讽刺,常以风趣诙谐的语言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这种艺术创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 内容篇: 全书的主要情节是围绕在拥有五个千金女儿的班耐特一家人,虽然他们一家人家境并不是非常富有,也无任何显赫的社会地位,但班耐特太太却处心积虑想替五个女儿寻找到和上流社会的贵族联婚的机会,而美丽而善良的大女儿琴恩,和机智勇敢的二女儿莉琪,她们置身在整个附庸风雅、贵气逼人的上流生活圈中,仍执著面对自我,并勇於维护自尊,却也因而丧失了对真爱的判断和实情的追求,以致忽视了优柔温文的宾格利和恃才傲物的达希,在扑朔迷离的形势中所表现出的难得挚情。 然而就在重重误解、心机、成见与持续华丽表面生活的遮掩下,挡不住的爱情仍如结晶的璞玉一般,终究不能不脱颖而出,傲慢与偏见的人性两貌,在种种环环相扣的冲突中清晰的突出,作者以她圆润、敏锐、幽默而细致的笔触,十足荡气回肠的描绘这一群人的恩怨爱恨。 此书另一特色就是所有主人翁活动性,以达希为例,他是个不受人喜爱的傲慢男人,他向来亦不屑周围肤浅的人际关系,此种僵化的对立就在他终於为莉琪动心的那一刻起了剧变,他

第2章02:《傲慢与偏见》(第一卷第一章)译文二(孙致礼)

译文二: 《傲慢与偏见》 (第一卷第一章) [英] 简·奥斯丁著/ 孙致礼译 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这条真理还真够深入人心的,每逢这样的单身汉新搬到一个地方,四邻八舍的人家尽管对他的的心思想法一无所知,却把他视为自己某一个女儿的合法财产。 “亲爱的贝内特先生,”一天,贝内特太太对她丈夫说道,“你有没有听说内瑟菲尔德庄园终于租出去啦?” 贝内特先生回答说没有。 “的确租出去啦,”太太说道。“朗太太刚刚来过,她把这事一五一十全告诉我了。” 贝内特先生没有理睬。 “难道你不想知道是谁租去的吗?”太太不耐烦地嚷道。 “既然你想告诉我,我听听也不妨。” 这句话足以逗引太太讲下去了。 “哦,亲爱的,你应该知道,朗太太说内瑟菲尔德让英格兰北部的一个阔少爷租去了;说他星期一那天乘坐一辆驷马马车来看房子,看得非常中意,当下就和莫里斯先生谈妥了;说他打算在米迦勒节以前搬进新居,下周末以前打发几个佣人先住进来。” “他姓什么?” “宾利。” “成家了还是单身?” “哦!单身,亲爱的,千真万确!一个有钱的单身汉,每年四五千镑的收入。真是女儿们的好福气!” “这是怎么说?跟女儿们有什么关系?” “亲爱的贝内特先生,”太太答道,“你怎么这么令人讨厌!告诉你吧,我在琢磨他娶她们中的一个做太太呢。” “他搬到这里就是为了这个打算?” “打算!胡扯,你怎么能这么说话!他兴许会看中她们中的哪一个,因此,他一来你就得去拜访他。” “我看没有那个必要。你带着女儿们去就行啦,要不你索性打发她们自己去,这样或许更好些,因为你的姿色并不亚于她们中的任何一个,你一去,宾利先生倒作兴看中你呢。” “亲爱的,你太抬举我啦。我从前确实有过美貌的时候,不过现在去不敢硬充有什么出众的地方了。一个女人家有了五个成年的女儿,就不应该对自己的美貌再转什么念头了。” “这么说来,女人家对自己的美貌也转不了多久的念头啦。” “不过,亲爱的,宾利先生一搬倒这里,你可真得去见见他。” “告诉你吧,这事我可不能答应。” “可你要为女儿们着想呀。请你想一想,她们谁要是嫁给他,那会是多好的一门亲事啊。

傲慢与偏见人物性格分析论文

Pride and Prejudice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characteristic 姓名:王艺铭 班级:英翻一班 学号:100114050131

Abstract: Pride and Prejudice is a novel written by British writer Jane Austen .The style of this novel is easy and humor.In this novel ,she describe the life of middle class in a small town in nineteenth-century Britain,especially Mr & Mrs Bennet and their daughters.This novel mainly tell us about the main character Elizabeth and her sisters`different attitude about marriage and love.Just because of their different attitude,at last they have their own different destinies.In this article,we will analysis Elizabeth and her sisters`character and destiny. Key Words:Elizabeth,character analysis,destiny analysis,pride,prejudice

傲慢与偏见单词(1-6)

第一章 ?overscrupulous['?uv?'skru:pjul?s] adj.过于审慎的,过于仔细的 ?recommend[rek?'mend] vt. 推荐,介绍;劝告,建议;使成为可取,使受欢迎 ?compassion[k?m'p???n] n. 同情,怜悯 ?sarcastic[sɑ:'k?stik] a. 讽刺的,讥讽的,辛辣的 ?reserve[ri'z?:v] n. 预备品,贮存,预备舍,后备军,保留地,保留,沉默,节制,秘密,储备金vt. 保留 ?caprice[k?'pri:s] n. 反复无常,善变,任性 ?solace['s?lis] n. 安慰,安慰之物vt. 安慰,抚慰,给与安慰,使轻松 ?vex[veks] 第二章 小D教你重点词汇默记背单词输入背单词hot ?resentfully adv. 充满愤恨地 ?hypocritical[hip?'kritikl] a. 1.伪善的,虚伪的 ?discretion[di'skre?n] n.[U]1.自行决定的自由;自行决定权2.谨慎;慎重;审慎【习】at sb's discretion 由某人斟酌决定; 按照某人的意见 ?fretfully['fretfuli] ad. 焦躁地;焦急地;烦闷地 ?circumspection[s?:k?m'spek??n]

?emphatic[im'f?tik] a.1.不容置疑的;明确强调的 ?exclamation[ekskl?'mei??n] n. 惊呼,惊叹词 ?tumult['tju:m?lt] n. 1.吵闹;喧哗;激动的吵闹声2.心烦意乱3.骚乱,骚动;混乱 ?stoutly['stautli] ad. 刚强地,坚决地 ?disclose[dis'kl?uz] v.[T] 1.说出,表明2.揭露,揭开3.使显露;使暴露 ?trim[trim] v.1.[T](藉切除不规则的部分)使(某物)整齐或光滑,整修, 修剪(某物);[trim sth (off sth/off)](用切、割、剪、砍等方式)除去或削减某物2.[T][trim sth (with sth)]装饰某物3.[T] 调整货物或乘客的位置使(船或飞机)平稳4.[T]调整(船帆)以适应风向n.1.[C][通常作单数]修剪毛发等2.[C,U](衣物、家具等的)饰物或配件 ?deign[dein] vi. 屈尊vt. 赐予 ?scold[sk?uld] v.1.[T]骂,责骂;唠唠叨叨地责备2.[I]骂,叱责n. 1.【旧】好骂人的女人,爱抱怨的女人2.[C]责骂?tease[ti:z] v.[T]1. 欺负,嘲弄,取笑2. 强求3. 梳理,使起毛n.[C] 揶揄者,戏弄 ?rapture['r?pt??] n. 1.着迷,痴迷[U]2.狂喜,欢天喜地(+at/about/over)v. [T]1.使狂喜,使欢天喜地 ?amend[?'mend] v.[I,T]1.改良;修改,修正,修订(法律文件、声明等) ?conjecture[k?n'd?ekt??] 第三章

《傲慢与偏见》的人物描写

《傲慢与偏见》的人物描写 简奥斯丁(1775-1817)是位牧师的女儿,终生未嫁,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与《傲慢与偏见》极其相似的社交圈子里。她的六部作品都是探讨谈婚论嫁问题的喜剧,牵涉到的要么是寂寞的女主人公,要么是在事件中受到教育丢掉了幻想的年轻女子。她表现的人物性格,个人意识和观点,标志着她是英国最早的为现代的读者创作出他们认为是熟悉的社会生活的小说家之一。在简奥斯丁仅有的六部作品中,(傲慢与偏见》是最成功的。小说初稿写于1796年,书名为《初次印象}o 1812年再稿(并更名),1813 年出版发表。该书最吸引读者之处在于对人物极其生动的描绘一一-尤其是通过个性鲜明和措词巧妙的对话而进行的描绘。简单和复杂的人物常常都是令人啼笑皆非地不知道如何在言谈中表现了他们自己。小说在语言和精心策划的场景中所展示的是很多的误解和部分误解,自相矛盾的目的,各种设想和打算,欺骗和自欺。当今的读者之所以来读这部作品,是因为它能加深他们对当时情境的了解,这种了解对他们在傲慢和偏见及贪婪的诱惑中,在固执和自负的诱惑中永藻道德平衡是必要的。 一伊丽莎白与达尔西 《傲慢与偏见》以英国乡村为背景,以班纳特一家的生活为中心,站在班府二小姐伊丽莎白的视角,以四对青年的婚姻为线索,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性格迥异的人物。 伊丽莎白是全书的中心人物,其他人物的善恶美丑都是通过她的目光反映出来的。她出生在一个乡间的中产阶级之家,即作者笔下所谓的体面人家。班府薄有产业,但根据大英法律,她与其他几位姐妹却无权继承这份产业。对于这种没有财产的女子,在当时除了婚姻便再无出路,但伊丽莎白并不屈从于命运,而是勇敢地追求到有爱情的、有理解的婚姻。 伊丽莎白的与众不同表现在许多方面。她资质聪明,在第一章中她的父

《傲慢与偏见》英译本对比

文学名著(《傲慢与偏见》)的中文翻译版本阅读笔记 0948407 檀芬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现实主义女作家简·奥斯汀(1775-1817)的代表作,该小说写于18世纪90年代,虽然经历了两个世纪的阅读与批评,但社会阅读兴趣却始终长盛不衰,其艺术魅力倾倒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影响着一代代作家。小说以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为主线,讲述了伊丽莎白与达西、简与宾利、迪亚与威克姆、夏洛蒂与柯林斯这四桩婚姻,深刻揭露了物质因素在婚姻关系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小说情节错综复杂,引人入胜;人物刻画惟妙惟肖,形象逼真。在这部富于喜剧色彩的现实主义世态小说中,奥斯汀的嘲讽渗透于字里行间,成为小说的灵魂。目前至少已有12个译本出版,其中流传最广的译本有两种,一种是50年代王科一的译本,另一种是80年代末孙致礼的译本。 王科一(1925--1968),文学翻译家。安徽太平(今黄山)人。195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英国文学系。先后任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新文艺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编辑。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翻译作品主要有:《伊斯兰的起义》、《傲慢与偏见》、《远大前程》、《海华沙之歌》、《十日谈》等。 孙致礼教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专业技术三级,我国著名翻译家及翻译理论家,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翻译理论和教学研究委员会会员、全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首届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获得者。孙教授翻译出版经典文学名著30余部,出版专著2部,编著英汉翻译教材1部,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共计约600万字。孙教授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在我国翻译界享有极高的威望和声誉。 两个译本流传至今,各有其独到、吸引人之处。由于译者处于不同的时代,各自的翻译、语言风格不尽相同,若我们细看,可以看到一些译者翻译的不同之处。两个译本在篇章上有一个很明显的不同。原著中共61章(chapter 1--chapter 61),孙译本:第一卷(第一章至第二十三章),第二卷(第二十四章至第四十二章),第三卷(第四十三章至第六十一章);王译本则是与原著相一致从第一章至第六十一章。两位译者对篇幅的不同处理,笔者认为孙致礼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对小说故事情节分析处理后,对整部小说结构上的分解,便于读者对小说的理解和情节的把握。而王译本则是一气呵成,真实再现原作的风貌,这是出于对原作的忠实的考虑。下面笔者将就两个译本其他方面的不同进行粗略比较。 一、名称翻译 翻看两本译作,很容易发现两位译者对书中人名、地名翻译的出入: 1.人名。The Bennets一家,班纳特(王译),贝内特(孙译)。家中的五位女儿们的名字翻译也不尽相同。对Elizabeth ,两位译者均译为伊丽莎白,而对伊丽莎白的昵称Lizzy、Eliza两个版本则不同,丽萃、伊丽莎白(王译),莉齐、伊莱扎(孙译);而像Jane、Catherine 、Mary两个版本则有较大的不同,王译分别为:吉英、咖苔琳、曼丽。孙译分别为:简、凯瑟琳、玛丽。再如Mr. Bingley 的翻译,王译为彬格莱,孙译为宾利。 2.地名。如Netherfield Park,王译为尼日斐花园,而孙译为内瑟菲尔德庄园;王将Hertfordshire译为哈福德郡,孙则将其译为赫特福德郡。

《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人物形象分析报告

《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傲慢与偏见》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史上一部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学作品,被英国小说家毛姆列为世界十大经典名著之一。它不仅是英国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世界文库中的文明瑰宝。它的作者简?奥斯汀也被20世纪的文学评论家、文艺理论家和文学史学家们赞为真正伟大的英国小说家;不仅如此,英国19世纪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政论家托马斯?马科莱称之为“写散文的莎士比亚”,可见简?奥斯汀在世界文坛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小说中作者精心刻画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分析其在小说中的性格形象特点,对于阅读名著,理解小说深一层的含义,进一步体会作品中的思想情感,体会作者的表达意愿等等都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本文在深入阅读小说,了解参照其他相关文学评论的基础上,主要分析了《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人物形象特点。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伊丽莎白;人物形象;分析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6-0-02 《傲慢与偏见》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是一位非常具有魅力与吸引力的女性,无论是外表人物形象特点,还是在的心灵情感特征,作者都倾心刻画,使其具有非常高的评价研

究价值,受到后来文学作品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世界众多文学作品的文学人物形象中,伊丽莎白一角具有其鲜明的特点,分析这一文学人物形象,既要联系作者生平经历,情感价值取向,又要分析当时的创作背景环境,既要由作品到现实,又要由作者到读者的感受及其他文学评论家等,只有这样,才会得出一个全面、准确的伊丽莎白的人物形象,也才会被广大读者所认可和接受。 一、小说《傲慢与偏见》的创作背景分析 任何小说都是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产物,经过作者的深刻艺术加工而又不失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傲慢与偏见》也反映了当时那个社会背景。小说原型完成于1797年,在当时的社会还处于法国大革命动荡不安的时期,真正出版与读者见面的时间是原型完成后十几年后的1813年,那时的英国统治者是乔治三世,在政治上参加第六次反法同盟并带领盟军击败拿破仑帝国,经济上进入工业革命的初期阶段,资本主义飞快发展,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大小资本家。但有些资本主义者还保留有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与有着长久的封建制度意识的封建阶级还是显得过于弱小,英国社会划分成了多种阶级等级。这就是当时作者创作《傲慢与偏见》的主要环境背景。尤为值得重点一提的是,当时英国的社会中妇女的地位非常的低下,这对女性作家简?奥斯汀来说影响深远,希望塑造出一位不同于传统女性的形象。

傲慢与偏见人物性格分析

Mr. Bennet — An English gentleman with an estate in Hertfordshire. He is married with five daughters, a circumstance injurious to his family. The terms of Mr. Bennet's inheritance require a male heir. Because he has no son, upon his death, his property must go to his closest male relative, Mr. Collins, a clergyman who provides him with much amusement. Mr. Bennet, a gentle if eccentric man, is very close to his two eldest daughters, Jane and particularly Elizabeth. However, he has a poor opinion of the intelligence and sensibility of his wife and three youngest daughters, frequently declaring them "silly" and visiting them with insulting remarks as well as gentle teasing. Mrs. Bennet —The querulous wife of Mr. Bennet. Her main concern in life is seeing her daughters married well. She angles for her new neighbour, Mr. Bingley, as a match for one of them. She also hopes for a match between one of her girls and Mr. Collins himself. Jane Bennet — The eldest of the Bennets' five daughters and the one considered the most beautiful. She has a reserved personality and tends to hide her feelings. She is incapable of suspecting the worst of people, preferring to see only the good. Elizabeth Bennet — The 20-year-old second sister, and the protagonist of the story. She is her father's favorite and inherits his intelligence and wit. She is generally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enduring and popular female protagonists in English literature. Mary Bennet —The third sister, bookish and shy. Mortified by unfavorable comparisons between her appearance and that of her beautiful sisters, she disdains their frivolous interests and seeks to impress others instead with her scholarly yet ill-timed aphorisms and limited musical abilities. Catherine "Kitty" Bennet — The fourth sister, 17 years old, generally follows the lead of her younger sister, Lydia.

解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性格与命运

解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性 格与命运 解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性格与命运摘要小说《傲慢与偏见》以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为题材,作品格调轻松幽默,一反英国当时的“哥特小说”充斥现象,深受读者欢迎。小说的对话安排巧妙,滑稽人物的可笑行为让人惊叹,情节构造令人满意。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描绘了几个性格鲜明的年轻人的形象。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又决定了他的婚姻与幸福。本文从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特征解析简?奥斯丁作品的成功。 关键词伊丽莎白达西傲慢偏见性格作者陈诗斌08商务英语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小说中最受欢迎的一部。小说的突出特点是富有喜剧性,机智 幽默,语言清丽流畅,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从开篇著名的第一句到几乎童话式的结尾,《傲慢与偏见》处处闪耀着机智的光芒和年轻的活力。简?奥斯丁智慧的伟力在小说中得到了最充分的施展,因而,对人性的最透彻的理解,对其千姿百态的恰如其分的描述,四处洋溢的机智幽默,所有这一切都用最精湛的语言展现了出来。整篇小说格调轻松幽默,深受读者欢迎。 小说中的四桩婚姻班纳特一家三个女儿及伊丽莎白的朋友卡洛蒂,以伊丽莎白和达西男女主角的初识、误会、解除误会、坦诚相见到恋爱婚姻为主线贯穿其中,作者以细腻笔触描写了平凡生活的各种纠葛、感受及人物,在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中描绘的人物个个性格鲜明,呼之欲出,展现了人物性格的常态与特异面,这也是简?奥斯丁创作的一大特色。批评家托.巴.麦考莱就曾赞扬到:作家中手法最接近(莎士比亚)这位大师的,无疑就要算简奥斯丁了,这位女性堪称是英

国之骄傲。她为我们创造出了一大批的人物…” 让我们来看看简?奥斯丁笔下的人物,分析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一、伊丽莎白的“偏见” 简?奥斯丁在谈到伊丽莎白?班纳特时说:“我必须承认,我认为她是在书里出现的所有人物中最快乐开朗的,我能像她一样容忍压根儿不喜欢她的人吗?我不知道。”女主角伊丽莎白也许是简?奥斯丁笔下最开朗快乐的,伊丽莎白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她聪明而深谋远虑,而对于达西的傲慢她似乎有一些武断的偏见。文中的「偏见」指的是出身中产阶级、教养颇好、机智聪明的小姐一一伊丽莎白的精神弱点。而所谓的「傲慢」也就是指出身富贵、教养颇高、眼光锐利的青年达西的个性弱点。这两点使两位佳人的恋爱婚姻道路曲折坎坷又奇特有趣,矛盾迭起,结局完美,丰富多彩。小说中男女主人公时而进展时而倒退的关系,似在时合时离地跳舞,是小说的妙趣所在。 小说里第一章,达西回答朋友对伊丽莎白的感觉时说:“她长得还凑合,可是还没有漂亮得

傲慢与偏见第一章

1 The Bennets'new neighbour It is a truth well known to all the world that an unmarried man in possession of a large fortune must be in need of a wife. And when such a man moves into a neighbourhood, even if nothing is known about his feelings or opinions, this truth is so clear to the surrounding families,that they think of him immediately as the future husband of one or other of their daughters. ‘My dear Mr Bennet,’said Mrs Bennet to her husband one day,‘have you heard that someone is going to rent Netherfield Park at last?’ ‘No,Mrs Bennet,I haven't,’said her husband. ‘Don't you want to know who is renting it?’cried Mrs Bennet impatiently. ‘You want to tell me,and I don't mind listening.’ Mrs Bennet needed no further encouragement.‘Well,my dear, I hear that he's a very rich young man from the north of England.It seems he came to see Netherfield on Monday and was so delighted with it that he arranged to rent it at once.Of course,it is the finest house in the area,with the largest gar- dens. His servants will be here by the end of the week, and he will be arriving soon afterwards!’ ‘What is his name?’asked Mr Bennet. ‘Bingley.’ ‘Is he married or single?’ ‘Oh, single, my dear,of course!A single man of large for- tune—he has an income of four or five thousand pounds a year.How wonderdul for our girls!’ ‘Why? How can it affect them?’Mr Bennet asked. ‘My dear Mr Bennet,’she replied,‘how can you be so an- noying!You must realize I'm thinking of his marrying one of our daughters.’ ‘Is that his purpose in coming to t he area?’ ‘His purpose?No, of course not.But it's very likely that he’ll fall in love with one of them.And I want him to see the girls as soon as possible,before our other neighbours introduce themselves. So you must visit him as soon as he arrives.’ ‘I r eally don't see why I should,’said Mr Bennet.‘You and the girls can visit him, or perhaps you should send them by themselves.Yes, that might be better, as you're as attractive as any of them, and Mr Bingley might like you best.’ ‘My dear, you flatter me,’r eplied his wife,‘I certainly have been called beautiful in the past, but I think a woman with five adult daughters should stop thinking of her own beauty.Mr Bennet,I beg you to visit him.You know it's cor- rect for the gentleman of the family to visit new neighbours first.I simply cannot take the girls to see him unless you have already met him.’‘Surely you worry too much about the rules of polite society. I'm sure Mr Bingley will be delighted to see you all.And I’ll write him a few lines,which you can give him, agree- ing gladly to his marrying any of the girls, although I must es- pecially recommend my dear little Lizzy.’ ‘Oh no, Mr Bennet!’gasped Mrs Bennet, horrified.‘Please don't do that!And Lizzy is no better than the others,al- though I know she is your favourite.’ ‘Our daughters are all very silly,ignorant girls, it's true.But at least Lizzy is a little more intelligent than her sisters.’ ‘Mr Bennet, how can you speak so unkindly of your own children? Oh dear,how ill I fee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