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单选填空题(答案)

心理学单选填空题(答案)
心理学单选填空题(答案)

1.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效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A教学过程 B 教学手段 C 教学内容D教学媒体

2.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A 19世纪20年代以前19世纪80年代

B 20世纪20年代以前19世纪80年代

C 20世纪20年代以前

D 20世纪80年代

3、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之年是

A1903年B1913年C 1924年D 1934年

4、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华生 B 桑代克C布鲁纳D加涅

5、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

A陶行知B蔡元培C潘菽D廖世承

二、填空题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与(教育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3、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这一因素对学与教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群体差异)、(个体差异)来体现的。

4、影响学与教的教师因素主要有(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基本的心理特性。

5、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6、教学环境中的物质环境主要指(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

7、评价/反思过程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

8、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作用可表述为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第二章

1.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称之为

A人格 B 性格 C 自我 D 品德

2.理自我基本成熟的时间在

A1岁左右 B 3岁左右 C 6岁左右 D 9岁左右

3.社会自我基本成熟的时期在

A婴儿期B幼儿期 C 童年期 D 少年期

4、心理的“自我”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为

A.幼儿期B.童年期C.少年期D.青年初期

5、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

A.自我意识

B.自我努力

C.性格特征

D.倾向性特征

6、学生借以获得信息、作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称之为

A.认知过程

B.意志过程

C.决策方式

D.认知方式

7.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内部的参照,自己对事物作出判断的认知方式属于

A.冲动型B沉思型C场独立型D场依存型

8.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的认知方式属于

A冲动型B沉思型C场独立型D场依存型

9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个体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的认知方式被称为

A冲动型B沉思型C场独立型D场依存型

10、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此同时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

解答范围,直至找到唯一正确的解答的认知方式称为

A场独立型B场依存型C辐合型D发散型

11.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的认知方式称为

A场独立型B场依存型C辐合型D发散型

12、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

A《比纳—西孟表》B《斯坦福—比纳量表》C〈〈比纳—推孟量表〉D〈韦克斯勒表〉

13、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其核心为

A能力B气质C性格D需要

14、一个人对行为控制与调节方面的特征是属于性格的

A态度特征B意志特征C情绪特征D理智特征

1.个体在整个生命进程中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和提高的过程称之为(心理发展)

2.划分心理发展阶段的依据是个体在一定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本质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

3.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及自身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其心理成分包括:认识成分、(情感成分)和(意志成分)

4.个体的自我意识从发展的角度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5.学生借以获得信息、(作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称之为认知过程。

6.个体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主要是由其不同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造成的。

7.个体在知觉、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称为认知方式。

8.智商(IQ)等于(智龄)与(实龄)之比乘以100。

9.个体的智力水平是其(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10.个体智力发展上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11.个体智力发展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的(类型差异)、水平差异、(表现早晚)的差异。

12.智力的群体差异主要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种族差异等

13.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和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4.性格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

15.依据心理活动的倾向性,一般把人的性格分(外倾型)与(内倾型)

16.区别冲动与沉思认知方式的标准是(反映时间)与(精确性)

第三章

1.认知发现说的代表人物是

A布鲁纳B奥苏伯乐C桑代克D赞可夫

2.操作条件反射学说的提出者是

A巴甫洛夫B华生C斯金纳D赫尔

3.布鲁纳在教学上提倡

A指导法B讨论法C发现法D接受法

4.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

A构造一种完形B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C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D对环境条件的认知

5.在西方,对学习类型的分类有较大影响的心理学家是

A.加涅 B 斯金纳C托尔曼D桑代克

6.桑代克的学习理论被称为

A刺激---反应理论B认知发现理论C联结—认知理论 D 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7.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法,学习者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称为

A智慧技能 B 认知策略 C 言语信息D动作技能

8.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观点,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称为

A智慧技能B认知策略C 言语信息D动作技能

9.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观点,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称之为

A智慧技能B认知策略C言语信息 D 动作技能

10.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观点,影响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称之为A智慧技能B 认知策略C态度D动作技能

11.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的提出者是

A巴甫洛夫 B 维果茨基 C 赞可夫D斯金纳

12.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的心理学家为A布鲁纳B桑代克C斯金纳D奥苏伯尔

1.人类由经验而产生的学习主要有(正规学习)和(随机学习)两种类型

2.美国心理学家加涅依据不同的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和态度五种类型

3.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一般分为(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两大类.

5.教育心理学领域最典型的两大学习理论派别是(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6.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流派有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说)

7.尝试—错误学习理论的基本规律有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

8.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9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是强化,强化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10.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流派有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说及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说)

11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12.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

第四章

1.激发、维持和指引个体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称为

A学习需要B学习期待C学习动机D学习态度

2.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称为

A学习需要B学习期待C学习动机D学习态度

3.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称为

A学习需要B学习期待C学习动机D学习态度

4.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称之为

A 需要B动机C强化D诱因

5.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学习动机属于

A间接的远景性教练机B直接的近景性动机C间接的近景性动机D直接的远景性动机

6.把个人学习与社会主义事业相联系,为未来参加祖国建设作出贡献而学习的动机称为

A间接的远景性动机B直接的近景性动机C间接的近景动机D直接的远景性动机

7.个体执行任务时追求成功的内在驱动力称为

A认识动机B成就动机C赞许动机D交往动机

8.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

A自我期待感B自我归因感C自我预期感 D 自我效能感

9.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受的心理学家是

A班杜拉B斯金纳C布鲁纳 D 维纳

1.直接引起、维持和指引个体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是(动机)

2.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3.奥苏伯尔把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归结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4.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5.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把学习动机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6.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

7.学习动机理论主要有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8.据马斯洛的理论,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9.心理学家阿特金森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10.班杜拉的动机理论把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11.根据班杜拉的理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12.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的学习需要形成的途径主要有(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发生途径)

13.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称为(问题情境)

第五章

1.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的迁移称为

A正迁移B负迁移C横向迁移D纵向迁移

2.两种学习之间发生相互干扰、阻碍的迁移称为

A正迁移B负迁移C横向迁移D纵向迁移

3.由于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发生的迁移称为

A顺向迁移B逆向迁移C水平迁移D垂直迁移

4由于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的位经验与具有较低的概括水平的下们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发生迁移称为

A顺向迁移B逆向迁移C水平迁移D垂直迁移

5由于先前活动而形成的心理的一种特殊准备状态称为

A迁移B变式期C定势 D 原型启发

1.一种学习对另一种活动的影响,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之为(学习迁移)

2.日常教学中所谓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等现象,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之为(迁移)3.垂直迁移表现在(自下而上的迁移)和(自上而下的迁移)两个方面。

4.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与(关系转换说)

5现代迁移理论的主要观点有两种,一种是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一种是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

6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促进)和(阻碍)两种

7.从迁移的角度看,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第六章

1.反映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知识称为

A感性知识B理性知识C描述性知识D程序性知识

2.反映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知识称为

A感性知识B理性知识C描述知识D程序性知识

3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的知识

A感性知识B理性知识C描述知识D程序性知识

4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产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问题的知识称为

A感性知识B理性知识C描述性知识D程序性知识

5.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的学习称为

A符号学习B概念学习C命题学习D规则学习

6掌握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学习称为

A符号学习B概念学习C命题学习D规则学习

7.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学习过程称为

A同位学习B上位学习C下位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

8.下位学习又称

A类属学习B总结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命题学习]

9.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称为

A同位学习B上位学习C下位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

10.上位学习又称

A类属学习B总结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命题学习]

11.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也非总结关系时产生的学习称为

A同位学习B上位学习C下位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

12.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认识的过程称为

A定势B变势C直观D表象

13.带领学生深入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的直观教学形式为

A形象直观B实物直观C模象直观D言语直观

14.利用各种图片、模型、幻灯片及教学电影电视等进行的直观教学形式称为

A形象直观B实物直观C模象直观D言语直观

15.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声音要求要洪亮,所根据的感知规律是

A强度律B差异律C活动律D组合律

16.教师在书写板书时,要求尽量用白色粉笔,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

A强度律B差异律C活动律D组合律

17.教师在讲课时要求有必要的走动和手势,以增强学生感知的效果,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

A强度律B差异律C活动律D组合律

18.对遗忘原因的一种最古老的解释理论是

A消退说B干扰说C同化说D动机说

1.依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2.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3.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

4.理性知识是对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反映,其形式包括(概念)和(命题)。

5.依据反映活动的形式,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6.根据加涅的观点,程序性知识包括(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两个亚类。

7.依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8.依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可分为(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9.知识学习过程一般包括(知识的理解)知识保持和(知识应用)三个阶段

10.知识的理解主要是通过(直观)和(概括)两个环节来实现的.

11.直观教学的形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12.依据学生对知识概括的抽象程度,知识概括可分为(感性直观)和(理性概括)

13.包含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称为(正例或肯定例证)

14.不包含或只包含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称为(反例或否定例证)

15比较的形式主要有(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

16.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体系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

17.短时记忆是瞬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一般包括(直接记忆)和(工作记忆)两种成分.

18.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提示的遗忘规律为:遗忘的速度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

19.根据干扰理论,产生的遗忘的干扰主要有(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20.有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的教学形式称为(变式)

21.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储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人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称为(组块)

22.学生知识应用过程包括的环节有(审题),通过课题类化找到解答方式、(联想与有关知识的重现)及解题与验证.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1.人借助于骨骼、肌肉实现的,以合理的、完善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系列外部动作方式,称之为()A.心智技能 B.演讲技能 C.驾驶技能 D.操作技能

2.人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按照合理的完善的方式组织起来的智力活动方式,称之为

A.绘画技能

B.创造技能

C.心智技能

D.操作技能

3.技能形成,基本途径是

A.讲解

B.观察

C.示范D练习

4.技能的形成,在练习过程中,其进步情况的表示方法是用

A.图示

B.坐标

C.遗忘曲线

D.练习曲线

5.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期出现进步的暂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A.抑制现象

B.挫折现象

C.高原现象

D.低谷现象

6.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的成绩时而上升、时而下降的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A.不平衡现象

B.不协调现象

C.停顿现象

D.起伏现象

7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下来,并使各动作万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称为

A.操作的定向

B.操作的模仿

C.操作的整合

D.操作的熟练

8.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称为

A.操作的定向

B.操作的模仿

C.操作的整合

D.操作的外显性、展开性熟练

9.在心智技能形成过程中,依据心智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会付诸实施阶段称为

A.操作启发

B.原型定向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10.在心智技能形成过程中,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称之为

A.原型启发

B.原型定向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11.操作技能的特点

A.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B.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C物质性、观念性、简缩性 D.观念性、内潜性、展开性

12.智力技能的特点是

A. 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

B.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C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D.观念性、内潜性、展开性

13.在智力技能形成的过程中,依据智力活动的实践模式,以展开的、外显方式付诸实施的阶段是

A. 原型定向

B..操作定向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14.智力活动转向头脑内部,借助言语来作用于观念性对象的阶段是

A.原型定向

B.原型操作

C.操作整合

D.原型内化

1.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2一般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可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3操作技能练习中的反馈一般来自(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两个方面

4.我国心理学家根据加里培林和安德森等的研究而提出的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阶段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内化)

5.我国心理学界通常认为,用心理模拟法来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需要经过的步骤为(创拟确立模型)和(检验修正模型)

6.操作技能又叫运动技、动作技能,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7.智力技能也称认知技能,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智力)活动方式

第八章:学习策略

1.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而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称为

A.学习计划

B.学习方法

C.学习策略

D.学习行为

2.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功赎罪注意力维持在

学习材料上的方法称为

A. 组织策略

B.复述策略

C.计划策略

D.调节策略

3.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称为

A.组织策略

B. 复述策略

C.计划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

4.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磨擦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学习策略称为

A. 组织策略B复述策略 C.计划策略 D.调节策略

5.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称之为

A.元认知知识

B.元认知能力

C.元认知控制

D.元认知计划

1.一般认为,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个方面

2.学习的认识策略有复述、(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3.常用的组织策略有(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

4.在利用组织策略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常用的图形有(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

5.在利用组织策略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常用的表格有(一览表)和(双向表)

6.元认识策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监控)以及对认知过程的调整和修改

7.(元认知)是关于个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知识的能力.

8.元具有的三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万分,即(元认知过程)、元认知体验与(元认知行为)

9.学习策略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元认知)学习的调节与控制和(学习方法)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1.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称为

A.原型

B.定势

C.变式

D.问题

2.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总是称为

A.明确问题

B.模糊问题

C.有结构问题

D.无结构问题

3.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此不确定,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

称为

A.有序问题

B.无序问题

C. 有结构问题

D.无结构问题

4.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的

过程称为

A.发现问题

B.提出问题

C.明确问题

D.分解问题

5.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的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一尝试的假设方法称之为

A.算法式

B.推理式

C.启发式

D.演绎式

6.依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的假设方式称之为

A.算法式

B.推理式

C.启发式

D.演绎式

7.由于看到鸟的飞翔而发明了飞机,这类创造活动的主要心理影响机制是

A.原型启发

B.功能固着

C.负向迁移

D.定势影响

8.受先前活动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殊准备姿态称为

A.原型启发

B.功能固着

C.负向迁移

D.定势影响

9.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A.形象思维

B.发散思维

C.辐合思维

D.定势思维

10.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想出多种不同类型

的答案,这表明其思维具有

A.流畅性

B.变通性

C.指向性

D.独创性

11.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不同的观念,这表明其思维具有

A.流畅性

B.变通性

C.指向性

D.独创性

12.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匠心,想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新奇性意见,表明其思维

A.流畅性

B.变通性

C.指向性

D.独创性

13.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思维训练方法称为

A.讨论法

B.头脑风暴法

C.启发法

D.用途扩散法

1.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包括(目的性)、认知性和(系列性)

2.问题解决的两种类型是(常规性问题解决)、(创造性问题解决)

3.问题解决的过程一般为分: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4.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出假设的常用的方式有(算法式)和(启发式)

5.检验假设的方法主要有(直接检验)和(间接检验)两种

6.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7.一般认为,影响创造性的因素主要有(环境)、智力和(个性)

8.常用的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有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和(头脑风暴训

练)

9.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能力或特性.

第十章

1.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

A品德B态度C意向D技能

2.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称为

A态度的认知B态度的评价C态度的情感D态度的意向

3.准备对某对象作出的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称为态度的

A认知成分B评价成分C情感成分D行为成分

4.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

A品德B态度C意向D个性

5.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6.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产生的情感体验称为

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D形象的道德情感

7.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联想而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

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D形象的道德情感

8.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

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D形象的道德情感

9.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

A一年级B三年级C五年级D六年级

10.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的压力而产生的跟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

A模仿B从众C服从D感染

11受到他人或规范的压力,个体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称为

A模仿B从众C服从D认同

12.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称之为

A模仿B从众C服从D认同

1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A模仿B从众C认同D内化

1.态度的结构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2.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3.(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4.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

5.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

6.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7.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两个方面

8.依据皮亚杰的研究,儿童道德发展大致可分为(他律道德阶段)和(自律道德阶段)

9.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通过大量研究将儿童道德判断分为(前习俗)、习俗和(后习俗)三个水平

10.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理论,在儿童道德判断处于前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惩罚服从取

向)和(相对功利取向)

11.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理论,在儿童道德判断处于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寻求认可取向)

和(遵守法规取向)

12.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理论,在儿童道德判断处于后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社会契约取向)和(普遍伦理取向)

13.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中学生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自律性)和(言行一致)的特点.

14.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的阶段依次为(依从)、认同、(内化)

15.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个体道德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对个体有重大影响因素是(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

第十一章

1.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称为

A心理测验B心理咨询C心理辅导D心理评估

2.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复杂的行为称为

A行为塑造B行为训练C行为矫正D行为强化

3.抑郁症的主要特征是持久的

A焦虑B紧张C情绪低落D注意障碍

4.对一件具体的事物\动作或情境的恐惧称之为

A泛化恐怖症B单纯恐怖症C广场恐怖症D社交恐怖症

5.按照研究的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直接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对所了解的事实加以记录和客观的解释,以了解学生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方法称之为

A观察法B心理测验法C谈话法D自述法

6.通过角色训练增强自信心,然后将所学得的应对方式应用到实际生活情境中的行为演练方式称之为

A自我控制训练B肯定性训练C自我强化训练D自我监督训练

7.提出情绪辅导方法的心理学家是

A斯金纳B巴甫洛夫C艾里斯D雅各布松

8.首创全身松弛训练法的心理学家是

A斯金纳B巴甫洛夫C艾里斯D雅各布松

1.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应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称之为(焦虑症)

2.强迫症一般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3.制定评估手段的参考架构基础是(健康模式)与(疾病模式)

4.心理测验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大体上可分为(认知测验)和(人格测验)

5.认知测验主要包括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力测验)和(成就测验)

6.为了提高会谈效果,需要运用的专门技术主要有:倾听、(鼓励)、询问、反映、(澄清)、面质

7.心理评估的主要方法包括(心理测验)、评估性会谈\观察法、(自述法)等

8.在用观察法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时,常用的记录方式有(项目检核表)、评定量表(轶事记录)

9.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包括(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和肯定性训练.

10.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归纳为(学会调适)、(寻求发展)两个方面

11.所谓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

12.心理辅导中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是(积极关注)、尊重、(真诚与同感)

13.自我肯定行为主要表现在(请求)、拒绝和(真实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

14.会谈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可分为(评估性会谈)与(影响性会谈)

第十二章

1.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称之为

A学习目的B教学目的C学习目标D教学目标

2.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称之为

A目标分类B目标表述C任务分析D任务执行

3.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称之为

A教学策略B教学方法C教学目标D学习方法

4.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称之为

A 教学策略B教学方法C教学目标D学习方法

5.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有序材料进行的课堂教学称为

A发现教学B指导教学C程序教学D合作教学

6.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称之为

A个别化教学B指导性教学C合作教学D情境教学

1.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2.依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由低到高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六个层次.

3.依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分为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五个等级

4.依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动作技能目标可具体分为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和(习惯化)

5.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

6.课堂教学环境包括(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7.教师组织安排课堂空间的方法一般有按(领域原则)和按(功能)两种

8.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目标的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

9.教学策略主要有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和个别化教学策略。

10.提出掌握学习的心理学家是(布卢姆)

11.教学设计主要体现在(设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过程和(选择教学策略)三个方面

第十三章

1.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称为

A课堂管理B课堂纪律C课堂规范D课堂控制

2.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称之为

A课堂管理B课堂纪律C课堂规范D课堂控制

3.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称之为

A违纪行为B多动行为C问题行为D强迫行为

4.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称之为

A课堂结构B教学结构C学习结构D班级结构

5.影响着群体与每个成员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

A群体压力B群体动力C群体凝聚力D群体规范

6.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称之为

A群体气氛B群体压力C群体凝聚力D群体规范

7.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称之为

A服从B依从C从众D模仿

8.课堂中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称之为

A课堂规范B课堂气氛C课堂管理D课堂纪律

1.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2.影响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程度

3.课堂管理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对教学和评价具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

4.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5.(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6.学生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称之为(合作)

7.课堂的三大要素包括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

8.课堂结构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

9.课堂情境结构包括(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和(学生座位的分配)

10.课堂教学结构包括(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及教学过程的规划

11.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12.学校里的群体可分为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正式群体)和个体在相互交往中基于个人的好恶、兴趣爱好等形成的(非正式群体)

13.人际交往中的工具可概括为(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

14.人们在交往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称为(人际关系)

15.美国心理学家威克曼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归纳为(扰乱性)问题行为和(心理)问题行为

16.美国心理学家奎伊在其研究的基础上,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分成(行为型)、(人格型)和(情绪型)三种类型

17.我国学者一般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行为不足)、行为过度和(行为不当)三种类型。

第十四章

1.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称为A教学测验B 教学评价C教学测量D教学鉴定

2.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评估,或者凭教师的平常观察记录或与学生的面谈而进行的教学评价属于

A配置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诊断性评价D总结性评价

3.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的测定称为

A配置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诊断性评价D总结性评价

4.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或名次)来报告评价结果的评价方式称为

A常模参照评价B正式评价C标准参照评价D非正式评价

5.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评价方式称为

A常模参照评价B正式评价C标准参照评价D非正式评价

6.在教学开始前进行,为了解学生对新学习任务的准备状况,确定学生当前的基本能力和起点行为的评价称为

A配置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诊断性评价D总结性评价

7.通过对学生的家庭作业或课堂练习、论文、日记、手工制作的模型、绘画等各种作品进行考查分析,并形成某种判断和决策的过程称为

A个案研究B观察分析C案卷分析D轶事记录

8.某一测验在多次施测后所得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称为

A信度B效度C难度D区分度

9.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称为

A信度B效度C难度D区分度

10.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鉴别能力称为

A信度B效度C难度D区分度

1.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2.细目表是将考试具体化的最重要的工具,其形式是两维表,一般纵栏表示(学习结果)横栏表示(课程的内容或范围)

3.依据教学评价的时机,教学评价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4.依据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教学评价可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5.依据评价的功能,教学评价有(配置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

6.依据评价的严谨程度,教学评价可分为(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

7.考查测验有效性的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和(区分度)

8.教学评价内容包括(认知)、情感和(技能)三个方面

9.对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业成就的评价,最常用的评价手段是(标准化成就测验)(教师自编测验)

10.教师自编主观题的类型包括(论文题)和(问题解决题)两类

11.在教学评价中,评分标准一般可分为(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两种

12.专家或学者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称为(标准化成就测验)

13.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表现在具有(客观性)(计划性)和可比性

14.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监别能力)

第十五章

1.与新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有

A系统性B结构性C预见性D实效性

2.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成分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

A兴趣B爱好C忠诚D热爱

3.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是教师的

A专业知识B教育学知识C心理学知识D相关学科知识

4.教师在其教学实践中不断获得的对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需要、潜力、困难的洞察力和全套教学技术及课堂管理技能称为

A本体性知识B学科性知识C专业性知识D实践性知识

5教师根据教育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突发事件,迅速作出判断、果断加以处理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教育行为称为

A教育机智B教育创新C教育诚信D教育管理

6.对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比较研究表明,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有预见性,并

A以教材为中心B以学生为中心C以考试为中心D以目标为中心

7.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是能否自觉地关注

A生存B情境C学生D教材

8.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目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称为

A教学反馈能力B自我教育能力C自我完善能力D教学监控能力

1.师素质是指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师资训练)和自我提高而形成的身心特征与职业修养

2.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表现为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学生的热爱和同事之间的(友好协作)

3.教师适宜的教育行为主要包括(民主的管理风格)、合理运用规则与惩罚、能充分发挥(教育机智)

4.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教学行为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课前计划)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评价)三个方面

5.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师范教育)二是(实践训练与继续教育)

6.根据福勒和布朗的研究,教师的成长可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7.我国学者根据监控对象,把教学监控能力分为(自我指向型)和(任务指向型)两种类型

8.对任务指向型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策略)教学反馈技术和(现场指导技术)

9.教学监控过程包括(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强化)三个有机联系部分。

(完整版)普通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普通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成分有()。 (A)能力 (B)需要 (C)动机 (D)信念 2、人的听觉主要受()的控制。 (A)额叶 (B)顶叶 (C)枕叶 (D)颞叶 3、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A)兴奋 (B)抑制 (C)兴奋与抑制 (D)反射 4、“谈虎色变”是一种条件反射的表现,它属于()。(A)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B)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C)两种信号系统相结合 (D)以上答案都不对

5、感受性是()。 (A)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B)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C)感觉阈限的大小 (D)最小可觉差的大小 6、听觉的适宜刺激是()。 (A)空气振动 (B)物体振动 (C)空气 (D)声源 7、下列关于听觉特性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性质 (B)声波的频率越低,音调就越高 (C)声波的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响 (D)日常生活的声音大多是声波混合的结果 8、下列关于平衡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平衡觉也叫做静觉 (B)平衡觉的感受器是前庭器官 (C)人平躺的时候,平衡觉较弱 (D)平衡觉是人对自己身体位置与地心引力关系的反映9、两可图形反映出人对事物知觉的()。 (A)整体性 (B)选择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10、一位亲眼目睹美国9.11事件的妇女到现在头脑中还经常浮现出那悲惨的一幕。这属于()。 (A)形象记忆 (B)情景记忆 (C)情绪记忆 (D)动作记忆 11、下面可以体现思维的概括性的有()。 (A)把事物的各部分和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B)把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C)从一类事物中抽取出共同属性,形成抽象地认识 (D)在头脑中把两个事物联系起来,求同存异 12、根据()可以把思维分成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三类。 (A)思维的形态 (B)思维的结构 (C)思维的方向 (D)思维的创造水平 13、下面哪一种对梦的态度是正确的()。 (A)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B)梦是焦虑和紧张状态的产物 (C)我们不能对梦做科学的研究 (D)做梦时人感觉不到外界刺激

普通心理学考试题

普通心理学考试题(25分钟) 1、单项选择题(30题) 1.对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1.遗传力对能力发展的影响具有决定性 2.遗传决定了能力发展的可能的范围或限度 3.环境决定了在遗传所决定的范围内能力发展的具体程度 4.教育是能力发展的关键 2.心理现象可分为()和人格两大类。 1.性格 2.心理过程 3.情绪情感 4.需要 3.属于外部感觉的是:()。 1.味觉 2.运动觉 3.平衡觉 4.机体觉 4.巴甫洛夫所做的实验是这样的:每次给狗吃食物之前都给它一个灯光,经过灯光和食物的几次结合之后,灯光一亮,狗就要流口水。这时,灯光成了食物的信号。下列各项中,引起第一信号系统条件反射的刺激物是:()。 1.口水 2.铃声 3.食物 4.灯光 5.以下哪一概念不是由巴甫洛夫提出的:()。 1.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2.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3.操作性条件性反射 4.动力定型 6.皮亚杰的认知研究所采用的临床技术实际上是一种()。 1.观察法 2.谈话法 3.问卷法 4.实验法 7.不能够反映注意分配的是()。 1.边听讲边做笔记 2.自言自语 3.边吃完饭边看书 4.自拉自唱 8.以下对需要论述错误的一项是()。 1.需要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2.需要不一定具有对象。 3.人的需要是不断发展的,人的需要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4.需要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9.个体早期的想象大部分是()。 1.幻想 2.无意想象 3.有意想象 4.空想 10.很多感觉都能发生适应的现象,而()则难于适应,因为它具有保护性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填空题

教育心理学练习及答案 第一章填空题 1 律。 2 3 4 证之上的。 5 6 7 8 9、1903 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0、二十世纪60年代,掀起了一股人本主义思潮,罗杰斯(C. Rogers 主,认为教师只是一个“方便学习的人”。 11、布鲁纳(J. S. Bruner)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上的专题特邀报告中,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 学习的影响。 12、二十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 13、1924 14、杜威(J. Dewey 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成为进步教育的带路人。 15、在运用观察法时,观察时间不宜过长,对同一类行为可采用重复观察的方法, 的方式。 16 17 18 下的被试不同质,从而影响实验的精度。

19 实验。 20、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从二十世纪50年代以前集中于学习问题转向对教学问题的极大关注,这种 练习第二章填空题 1、环境决定论的思想从哲学上发轫于英国经验决定论者洛克(J. Locke 2 3、按照艾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儿童在6、7岁-12 4 5 或“可接受原则”。 6 义心理学的影响下产生的现代心理学派别。 7 8 9、动物只对经常受到强化的食物刺激产生分泌条件反射,而对其它近似刺激则产生抑制效应,这种现 10 11 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12 13 式。 14 15 16 17

18 19 201913年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旗帜。第三章填空题 1 2 3 4 驱力。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普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五.名词解释 1.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思考出多样性的答案的思维。 2.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像保持相对稳定不变。 3.心境: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又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体验状态。 4.感觉后象: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 1、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3、创造想象: 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4、思维: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5、道德感:个体根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论和意图时产生 的一种情感体验。 6、能力: 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六.简答题 1.为什么说注意不是心理过程? 注意是依附并伴随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它本身并不反映任何事物及其属性。也就是说,并不存在独立进行着的注意,心理过程既可以在注意的状态下进行,也可以在不注意的状态下进行,因为它们有独立的反映对象。 2.简述情绪、情感过程与认知过程的区别. 情绪情感具有喜怒哀乐等主观体验形式,又有千姿百态的表情行为,并且伴随着身体的生理方面的显著变化,此外,情绪情感还在多维度层面上表现出两极性。情绪情感虽然也是脑的机能,但它并不反映客观事物本身,它是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的一种反映。 3.简答色光混合的三条定律. 1854年,格拉斯曼把颜色混合现象归纳出3条定律:补色律、中间色律和代替律。补色律:每一种色光都有另一种色光同它相混合而产生非彩色,即白色或灰色。中间色律:两个非补色的光混合,可产生一个新的混合色,介乎两色之间的中间色。代替律:在颜色混合中具有相同的效果,彼此可以相互代替。 4.什么是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二者的关系如何? 差别感受性:是觉察出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二者关系成反比,阈限低表明感受性高,感觉敏锐,反之,阈限越高,感受性越低。 1、心理学研究的几个基本原则是什么?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2、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及其应用。遗忘先快后慢,不均衡,所以要经常复习,先密后疏。 3、简述阿诺德的情绪认知评价理论。情绪刺激必须通过认知评价才能引起一定的情绪;强调大脑皮层兴奋对情绪产生的重要作用 4、感觉和知觉的有什么异同? 同:感觉是对个别属性反映,知觉是对整体属性反映,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基础,知觉是对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异:感觉介于心理生理之间,知觉是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感觉是个别属性,知觉是整体属性;感觉是单一分析器,知觉是多种分析器。 5、能力与知识之间有什么关系? 能力知识技能分别属于不同范畴,能力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知识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知识不断积累,能力会产生发展停滞和衰退的阶段能力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能力,离开学习和训练任何能力不可能发展;掌握知识又是以能力为前提的,能力史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和可能性,能力既是掌握知识的结果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彼此互促进相互系。 七.论述题 1.试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及联系.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1、从反映内容上看,感觉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它提供有关事物的性质的知识。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其目的在于解释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是什么,赋予它一定的意义,能叫出它的名称,并用词把它标示出来。 (2、从所包含的成分看,感觉是单一感觉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既有由一种主要分析器产生的单纯知觉映象,又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所产生的、包含多种感觉成分的综合知觉映象。 (3、从制约感知觉的因素来看,感觉的性质更多的是由刺激物的性质决定的,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体的经验和态度影响。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知觉公有差别。

普通心理学填空题

普通心理学填空题 1.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2.人的心理活动极其复杂.它主要包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心理过程和个性两大部分。 3.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4.个性是—个人的整个精神或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5.个性心理持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6.个性结构包括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持征。 7.人的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 8.动物心理演化到人的心理,劳动和语言是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 9.黑猩猩利用木棍从竹筒中取到糖块、属于心理发展水平的具体思维阶段, 10.科学心理学的创立依赖于哲学、生理学和物理学三大基础学科的发展。 11.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华生的行为主义及马斯洛的人本主义被认为是心理学史上最著名的三大理论流派。 12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的心理的实质即指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13.大脑皮层主要分为颞叶、顶叶、额叶和枕叶四个区,其中枕叶是视觉中枢。 14.人的神经系统是由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部分构成的;其中周围神经系统又分为脊神经、脑神经和植物性神经三部分。 15.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经过学习训练的反射,其生理基础是大脑皮层的暂时神经联系。 16.反射可以分为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两类,条件反射又分为第—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两种。 17.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或通路),它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等构成的。 18.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或活动的指向和集中。 19.注意具有如下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对信息的整合功能、调节与监督功能、 预测与预见功能等。 20.注意的品质特性有:注意广度(或范围)、注意的稳定、注意的分配、注意转移等。 21.注意的范围也叫注意的广度,它是在一瞬间(即1/10秒),人能

13级《心理学》总练习题

1.感觉: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3.社会知觉:1、对他人的知觉(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 2、人际知觉 3、自我知觉 4、角色知觉 4.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所产生的对外界事物歪曲的知觉,这种歪曲带有固定 的倾向,只要条件具备,它就必然产生,主观努力是难以克服的。 5.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大脑中的反映 6.表象:是曾经作用于感官的对象和现象在头脑中产生的印象。 7.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认识的高级形势 8.创造性思维:以新颖独特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9.灵感:往往是创造活动接近突破时出现的心理现象(灵感的产生需要一定的客 观条件,创造者长期形成的创造习惯有利于灵感的出现。另外,灵感往 往是突然产生而又瞬间即逝的,若不注意捕捉就会失之交臂) 10.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11.挫折: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 到,需要无法满足。 12.意志:是指一个人自己的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运动克服各 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13.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选择集中 14.人格:指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性适应环境时能力气质需要, 动机,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般性和连续性的自我, 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 15.动机:是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 力。 16.能力: 是指直接影响人们活动效率并保证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17.性格: 是个人在生活中形成的对周围现实的一种稳定的态度这与之相适应的 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8.自我意识 : 是人类意识的核心部分,是对“自我”的认知,或者说是自己 对自己的认知。

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附答案)

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附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2分) 1.在心理学史上,一般把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的心理实验室视为心理学独立的标志,把冯特誉为心理学独立的旗手。 2.以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为代表的心理学流派是人本主义学派。 3.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4.工具性条件反射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 5.根据注意有无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不同,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6.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7.感受性用感觉阈限来量度。感觉阈限分为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 8.知觉的基本特性有_选择性__、_理解性__、_整体性_、_恒常性_。9.用红笔划出书中的重点是利用了知觉的选择性特性 10.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11.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12.想象具有预见、补充、代替等功能。13.思维的特点是___间接性 ___、__ 概括性 ____。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 A )的代表人物华生指出:“人和动物的全部行为都可以分析刺激和反应”。 A.行为主义学派 B.人本主义学派 C.认知学派 D.格式塔学派 2.( C )是用心理测量的工具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A.试验法 B.实验法 C.测验法 D.调查法 3.伴随在心理活动过程中以保证人的各项活动顺利进行的心理特性是( A )A.注意 B.认识过程 C.意志过程 D.思维4.有明确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C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持续性注意5.正在上课,一位迟到的学生突然推门而入,这时引起大家注意的是( A )A.不随意注意 B.随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6.“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擂鼓在侧而不闻”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离不开( C ) A.感知 B.记忆 C.注意 D.思维 7.感觉阈限和感受性之间的关系是( B )。 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对数关系 D.常数值 8.下面不属于内部感觉的是( B )。 A.动觉 B.痛觉 C.平衡觉 D.内脏感觉 9.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就是( B )。 A.差别感受性 B.最小可觉差 C.绝对感觉阀限 D.绝对感受性10.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与( A )有关。 A.注意的选择性 B.注意的稳定性 C.背景的绝对强度 D.对象的绝对强度 11.在知觉世界时,人们总是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这是( A )。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整体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恒常性 12.两可图形反映出人对事物知觉的( B )。

300题教育心理学填空题

教育心理学填空题 1.教育心理学从20年代—50年代受到心理学奠基者【桑代克】的较大影响 2.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规律….. 3.【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的核心内容。 4.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5.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习】和【教学】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 6.学生的年龄差异主要体现在【思维】的差异。 7.教育心理学大致经历了【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四个阶段。 8.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9.影响心理学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是【遗传】和【环境】 10.根基埃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中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11.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所发生的【心理变化】 12.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发展】 13.在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个体对刺激比较敏感…【关键期或敏感期】 14.学生现水平经他人帮可以达到较高水平的差距,维果斯基称为【最近发展区】 15.学生性格差异主要是指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 16.人格是指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 17.根据加涅的观点,程序性知识包括【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两个亚类。 18.奥苏泊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19.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20.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信息加工,信息是以【信息流】的形式储存在长时记忆 21.斯金纳认为有机体有两种行为:一种是应答性行为,一种是【操作性行为】 22.教师应多用正强化塑造学生良性行为,用【消退法】消除消极行为,慎用惩罚。 23.积极诱因使个体产生积极行为,【趋向或接近】某一目标,消极远离或回避某目标。 24.一般来说,动机具有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和强化功能。 25.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由低到高的五种基本需求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 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6.“身教重于言教”是【替代性强化】的作用在教育实践中的表现。 27.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 28.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叫着【心向与定势】 29.学生学习了吗(a+b)=ma+mb lgab=lga+lgb,aa这在心理学中称【负迁移】 30.物理学习中的审题技能影响化学审题的应用,这在心理学中称为【正迁移】 31.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32.1有的学生看到主语在句子的开端,认为主语就是句子开端那个词,这是【感性概括】 33.在读一首诗时,学习1.分钟就能背,随后又学几分钟,增加的附加学习叫【过度学习】 34.一般来说,概念或规则的反例有利于【辨别】正例的传递有利于【概括】的信息。 35.知识的学习类型有【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36.用不同的直观材料或实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这是【变式】 37.在感觉记忆中,信息的存储形式是【视像和声像】 38.下位学习包括【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 39.在知识学习的三个阶段中,因解决的主要心理问题是【同化、保持、应用】 40.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前者分为【感知和表象】 两种水平,后者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41.短时记忆一般包括【直接记忆和工作记忆】两个成分。

《心理学》填空题

二、选择题 第一章人的心理 1、人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和___两大方面。 2、科学心理学诞生于年,其标志是德国的心理学家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3、心理过程包括、和。 4、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许多种,主要的研究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个案法等。 5、心理学研究遵循的原则有、和 __ 。 6、个性心理包括和两个结构成分。 7、个性心理特征包括______、和_______。 8、心理的实质是: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其对 ____的反映。 9、认识过程包括:感觉、、、和想象。 10、个性倾向性包括______、、______、信念及自我意识等。 答案: 1、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2、1879、冯特 3、认识过程、情绪与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 5、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6、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7、能力、气质、性格8、大脑、客观现实 9、知觉、记忆、思维10、需要、动机、兴趣

第二章感知觉 1、感觉的产生是整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分析器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2、感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的反映,而知觉则是对直接作用于客观感官的事物的的反映。 3、根据刺激来源,可以把感觉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大类。 4、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被称之为_________________,而个体对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称之为_________________,它们在数量上成______关系。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种情况属于嗅觉的____________。 6、一个刺激被觉察出有差异所需的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成正比例,这个定律被称之为_____________。 7、根据人脑所反映事物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分为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8、时间知觉是个体对客观现象的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反映。 9、知觉有、、、四种特性。 10、知觉形成的大脑信息的加工有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种形式。 11、“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是感觉的现象。 12、吃了糖后再吃水果,总是觉得很酸,这是感觉的造成的。 13、红、橙、黄等类似于太阳和烈火的颜色,能给人以温暖之感,这种现象属于。 14、在心理学上,人的感受性是用来衡量的。 15、电影的胶片是一片一片的,但按每秒24片的速度放映,看上去却没有间断感,而是一个连续的整体,这是依赖的结果。 16、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比如思维、想象等,都是在的基础上产生的。 17、知觉的对象与背景是相对的,是可以的。 18、根据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的活动,可把知觉分为、、、和触摸知觉等。 19、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可以把知觉分为和。 20、感觉的相互作用有两种形式:和。 答案:

普通心理学 试题及答案

“普通心理学”习题3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心理是()和()的总称。心理学是研究()的科学。 2、心理现象的实质:心理是()的机能,客观现实是产生心理的()。 3、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的反映。 4、情绪的外部三种表现是()表情;()表情;()表情。 5、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过程和()—过程。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是()及()。 6、反射可分为()和()()两种。 7、感受性是()对()的感受能力。衡量人的感受性高低的叫()()。 8、表象的两个主要特征是()()和()()。 二、单向选择(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个性心理包括() A感觉、知觉和记忆 B知、情、意过程C需要、动机和世界观 D 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2.下列心理学家中,属于结构主义心理学家的是()

A.弗洛伊德B.华生C.罗杰斯D.冯特 3.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是()。 A.树突 B.胞体 C.突触 C.反射 4.大脑皮层上的额叶是()中枢。 A.视觉 B.听觉 C.言语 D.感觉运动 5.反射的神经结构是()。 A.反射系统 B.反射弧 C.条件反射 D.无条件反射6.下列选项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是()。 A.望梅止渴 B.谈梅生津 C.含梅流延 D.望梅生畏7.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 A.思维 B.记忆 C.知觉 D.想象 8.从注意特征看“一心二用”是()。 A.不可能的 B.不良品质 C.无条件的

D.有条件的 9.无预定目的,又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 10.一边看,一边唱的注意特性是()。 A.注意广度 B.注意稳定性 C.注意分配 D.注意转移 11.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是以某种事物是否满足或符合自己的()为中介的。 A.需要 B.态度C.动机 D.感觉 12.面对多重选择时的心理冲突是哪种冲突表现?() A. .多重趋避式冲突 B,双避式冲突C. 趋避式冲突 D 双趋式冲突 13.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A.个性倾向性 B.气质 C.性格 D.能力 14.黏液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基本特征是()。 A.强、平衡、灵活 B.强、不平衡 C.强、平衡、不灵

教育心理学填空题汇总解读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初创、发展、成熟、完善。 3.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5.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6.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7.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一为群体差异,二为个体差异。 8.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等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9.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10.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11学生心理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12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3、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称为学习准备,其中纵向指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横向指每个年龄段出现的各个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的学习准备。 14.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15.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6.智力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17.性格的特征差异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 18.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以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两类。 19.IQ是指智商,它有两种确定方法斯坦福-比纳量表、韦克斯勒量表。 20.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学习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 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21。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类 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23.加涅后来在早期学习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智慧技能、认知策 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普通心理学试题带答案

普通心理学试卷 一、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该题型已取消)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B )P18 A.1864年B.1879年C.1903年D.1920年 2.人的习惯和自动化行为的生理机制是(B )P48 A.定势B.动力定型C.无条件反射D.反馈 3.马斯洛把完善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完成自身使命的需要称作(C )P59 A.尊重的需要B.归属和爱的需要C.自我实现的需要D.成长的需要 4.色盲一般是隔代遗传,多为先天性,男性色盲是由(B )P100 A.祖父通过父亲传给孙子B.外祖父通过母亲传给外孙 C.外祖父和父亲均为色盲者,第三代男性必是色盲D.祖父和母亲均为色盲者,第三代男性必是色盲 5.看到红、橙、黄色使人产生温暖的感觉的现象叫(D )P121 A.感觉对比B.感觉后象C.感觉适应D.联觉 6.乔治·斯波林进行图象记忆的实验使用的方法是(C )P170 A.整体报告法B.重学法C.部分报告法D.节省法 7.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B )P196 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C.正迁移D.负迁移 8.心理学实验证明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有密切关系,解决问题效率最佳时的动机强度应是( C )P229 A.最强B.较弱C.适中D.极强 9.王方5岁,IQ是110,李平10岁,IQ也是110,二人的智力相比(无法相比)P310 A.王方比李平高B.李平比王方高C.相等D.无法相比 10.阿尔波特认为,人格结构中,代表一个人主要行为倾向,决定一类行为,而不是所有行为的特质是( C )P340

普通心理学(选择、判断题)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D)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C)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A、普通心理学 B、发展心理学 C、理论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5、(B)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 A、社会心理学 B、应用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比较心理学、 6、(F)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E)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D)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 (C)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B)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 (A)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A、比较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社会心理学 D、实验心理学 E、发展心理学 F、普通心理学 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C) A、社会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应用心理学 D、普通心理学 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 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9、(C)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A、笛卡尔 B、洛克 C、冯特 D、缪勒 10、(B)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 A、1789 B、1879 C、1798 D、1897 11、(A)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A、冯特 B、洛克 C、笛卡儿 D、缪勒 12、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动力学派)是(C)创立的、 A、笛卡尔 B、华生 C、弗洛伊德 D、罗杰斯 13、"心理学的第一大势力"是指(A)

心理学习题集(带答案)

心理学习题集(带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 2、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的反映。 3、思维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 概括 4、体育活动的动力程度,并对其体育活动行为 起着目标和定向作用 5、运动兴趣的形成途径为:有趣---乐趣---- 志趣 6、练习包括重复与反馈,两者都是技能形成的 必不可少的条件。 7、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主要包括应激、动机、 人格、心理准备 8、运动技能形成的主要阶段包括认知-定向阶 段、动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和动作协调和技能完善阶段. 9、体育心理学研究的三大领域包括:体育、竞 技、健身 10、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 的能动的反应。 11、知觉的特性包括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 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

12、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13、培养体育兴趣的作用主要包括:指向强 化发展 14、运动技能依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 连续技能和非连续技能、封闭技能和开放技能、精细技能和粗大技能 15、在团体凝聚力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影响它的 因素可以归纳为环境因素、个人因素和团体 因素。 16、焦虑从对于心里和生理的影响可以分为认知 性焦虑和躯体性焦虑,从个性和特殊环境影响来说可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 17、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 的能动的反应。 18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人在身体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19体育心理学研究的三大领域包括:体育、竞技、健身 20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21注意的种类包括:有意注意、无意注意 22培养体育兴趣的作用主要包括:指向强化发展

普通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 1、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一定目标进行的一种内在过程。() 2、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和协调人的随意运动的机能。() 3、错觉是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知觉。() 4、气质不影响人的成就高低、贡献大小,但却影响人的活动效率。() 5、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这叫注意的分散。() 6、信息从感觉进入短时记忆的关键是复述。() 7、听南极考察团的报告时,头脑中浮现出企鹅、雪窝等形象,这是一种创造性想象活动。() 8、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言语是交际的过程。() 9、人的表情都是个体通过后天模仿、学习而获得的。() 10、遗传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是内在根据,环境是智力发展的外部条件。() 二、单项选择题 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 A.1864年B.1879年C.1903年D.1920年 2、人的习惯和自动化行为的生理机制是() A.定势B.动力定型C.无条件反射D.反馈 3、马斯洛把完善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完成自身使命的需要称作() A.尊重的需要B.归属和爱的需要C.自我实现的需要D.成长的需要 “时距信息的加工机制及其通道效应的实验研究”一文标题显示,作为自变量的是: A . 时距信息 B . 加工机制 C . 通道 D . 实验 为了解释行为,心理学家可以: (A) 探究行为的生物原因(B) 假设心理机制或状态

(C) 探究引起行为的环境事件(D) 以上都对 明确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科学论断的是: (A) 汉代王充(B) 南北朝范缜(C) 明代李时珍(D) 清代王清任6、脑干中被称为“生命中枢”的是() A、桥脑 B、丘脑 C、下丘脑 D、延髓 7、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 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C.正迁移D.负迁移 8、心理学实验证明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有密切关系,解决问题效率最佳时的动机强度应是() A.最强B.较弱C.适中D.极强 9、王方5岁,IQ是110,李平10岁,IQ也是110,二人的智力相比()A.王方比李平高B.李平比王方高C.相等D.无法相比 10、奥尔波特认为,人格结构中,代表个体最独特的性格特质,在性格中处于支配地位的特质是() A.共同特质B.首要特质C.中心特质D.次要特质 三、多项选择题 1、需要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需要可分为()A.生物性需要B.社会性需要C.物质需要D.精神需要 2、感觉反映的是() A.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B.客观事物的整体 C.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D.过去作用于感官的事物 3、下列情况属于第二信号系统活动的有() A、触景生情 B、谈虎色变 C、打草惊蛇 D、闻过则喜 4、求异思维的特点是() A.流畅性B.可操作性C.变通性D.独特性 5、按情绪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可把情绪状态分为() A.心境B.情操C.激情D.应激 五、名词解释 1、社会促进

普通心理学练习题答案

上海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医学院分院 普通心理学课程练习册答案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护理学层次:专科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 1、B 2、D 3、C 4、A 5、D 二、填空 1、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2、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3、生理因素心理因素 4、1879 冯特 三、简答 1、个性简称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并分别对此进行解释。 2、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有三个: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分别进行解释。 第二章个性与个性倾向性 一、选择 1、B 2、C 3、A 4、D 5、A 6、C 7、A 8、C 9、D 10、A 二、填空 1、性格能力 2、需要动力 3、生物社会 4、生理性社会性 5、物质精神 6、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7、认知审美 8、正负 9、指引激励 10、生理性社会性 11、追求成就回避失败 12、认识某种事物从事某项活动 13、向往追求

14、信念最高调节器 三、简答 1、个性具有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可塑性、社会性和生物性等基本特征。分别进行阐述。 2、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对此进行简单描述。 需要是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部驱动力,它在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并对此进行阐述。 3、动机是为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动机是一种个性倾向性,它引发、指引和激励人的活动。引起动机必须有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前者是需要,后者是诱因。对此进行详细描述。 第三章注意 一、选择 1、C 2、C 3、A 4、D 5、C 6、B 7、B 二、填空 1、无关运动停止呼吸运动变化 2、无意有意 3、定向反射大脑皮层 4、熟练内在联系 5、经验知识 三、简答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点。 注意具有三个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对活动的调节与监督功能。 2、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特征有: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一、选择 1、A 2、C 3、B 4、D 5、C 6、A 7、D 8、C 9、B 10、D 11、C 12、A 13、B 14、C 15、B 二、填空 1、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 2、提高降低 3、明度饱和度 4、音高音响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75678

《教育心理学》新为终考期末复习试题 一、单选题 1.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是:A A.桑代克 B.冯特 C.班杜拉 D.华生 2.西方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是:C A.19世纪初 B.19世纪中叶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中叶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量的研究方法不包括哪种?D A.实验法 B.问卷调查法 C.测验法 D.文件分析法 4.关于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中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B A.实验室实验的优点是采用精密的实验仪器。 B.观察法的优点是可以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C.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将真实的自然环境与实验条件的控制结合。 D.在运用实验法时,在正式实验前,可进行小样本初试,如有不妥,可进一步修改实验设计。 5.以下哪项不属于测验法的优点?B A.施测简便 B.客观真实性容易受到被试回答问题时的主观性的影响 C.资料易于整理和统计分析 D.所得资料比较真实可靠 6.以下哪种方法比较适合进行特例研究。A A.个案研究法 B.测验法 C.教育经验总结法 D.实验法

7.“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是哪位心理学家的观点。D A.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 B.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C.德国心理学家斯腾 D.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8.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标志是:B A.自我中心 B.自我评价 C.自我体验 D.自我调控 9.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当儿童的思维具有符号性和逻辑性特征,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并达到了思维的守恒,他的思维处于哪个阶段?A A.具体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形式运算阶段 D.感知运动阶段 10.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哪种线索为依据C A.内外 B.内部 C.外部 D.以上都不对 11.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包括以下哪种发展。D A.认知 B.情感 C.社会性 D.兴趣 12.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的心理学家是:A A.桑代克 B.华生 C.斯金纳 D.班杜拉 1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A A.桑代克 B.奥苏贝尔 C.维果斯基

心理学题库之填空题及答案

心理学题库之填空题及答案

心理学试题(填空题) 第一章人的心理 1、人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 ___和 ___两大方面。 2、科学心理学诞生于年,其标志是德国的心理学家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办了 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3、心理过程包括、和。 4、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许多种,主要的研究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个案法等。 5、心理学研究遵循的原则有、和__ 。 6、个性心理包括和两个结构成分。 7、个性心理特征包括______、和_______。 8、心理的实质是: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其对 ____的反映。 9、认识过程包括:感觉、、、和想象。 10、个性倾向性包括______、、_______、信念及自我意识等。 第二章感知觉 1、感觉的产生是整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分析器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2、感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的反映,而知觉则是对直接作用于客观感官的事物的的反映。 3、根据刺激来源,可以把感觉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大类。 4、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被称之为_________________,而个体对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称之为_________________,它们在数量上成_______关系。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种情况属于嗅觉的_____________。 6、一个刺激被觉察出有差异所需的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成正比例,这个定律被称之为_____________。 7、根据人脑所反映事物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8、时间知觉是个体对客观现象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反映。 9、知觉有、、、四种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