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

目录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1)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作用? (1)

4、如何理解近代18、19世纪科技发展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产生的关系。 (2)

5、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和特征各是什么? (2)

6、如何区别科学、伪科学、非科学和科学作弊?科学作弊有什么危害? (3)

7、怎样认识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动力?(类似于17题) (3)

8、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5)

9、为什么要对科技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社会规范各是什么? (5)

10、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6)

11、如何看待科技对人和自然的异化(负面效应)? (6)

12、马克思主义科技价值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科学技术不能决定社会的一切? (7)

13、科研选题的意义是什么?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科研选题? (7)

14、结合自己的科研实际谈谈你对机遇的认识。 (9)

15、结合对于归纳方法的相关讨论,谈谈科学研究方法的条件性与相对性。 (9)

16、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具体方法的关系? (10)

17、科学发展的动力有哪些?这些动力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 (11)

18、科学发展的最基本的内在动力是什么?其如何促进科学发展? (13)

19、关于科学发展模式的理论有哪些?怎样评价它们各自的优长与不足? (13)

20、科学共同体的马太效应及其对科学共同体的影响,这一效应对个人发展有什么启示。 (15)

21、怎样理解科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统一性?(答案不标准,如果找不到标准答案,可以参考以下答案) (15)

22、如何认识与评价科学技术的功能? (17)

23、在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观上有哪些思潮?怎样评价这些思潮? (17)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基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最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2)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古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16-17世纪的自然哲学家门吸收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重要思想渊源。

(4)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以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实现了自然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完成了自然观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历程。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机械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也叫“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朴素性和直观性,把哲学结论建立在具体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对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作了有意义的哲学概括,促使哲学重点从本体论转移到认识论上来,以科学知识为武器,在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尽管是以机械力学的观点说明一切,但是他们终究是以物质的原因来解释自然现象,因而在反对宗教神学的斗争中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它在十九世纪为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占统治地位。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尽管是以机械力学的观点说明一切,但是他们终究是以物质的原因来解释自然现象,因而在反对宗教神学的斗争中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它在十九世纪为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占统治地位。

它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却把事物之间的区别和界限绝对化,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本质上则是彻底的反动。它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但在社会历史观上却无法将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底。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作用?

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意味着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思辨地构造体系的自然哲学的终结。它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基础上,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4、如何理解近代18、19世纪科技发展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产生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是通过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日益被揭示出来的,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领域的自然辩证法,有其历史的渊源。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有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其中,能量转化、细胞学说和进化论,被恩格斯称之为自然科学中彻底动摇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三大发现。这一切都从不同方面揭示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普遍联系,充分展示了整个自然科学从经验到理论、从分析到综合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是在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哲学思想的渊源上说,它依据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对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马克思和恩格斯形成他们的新哲学世界观,始于19 世纪40年代。他们关于自然辩证法思想的萌芽,也产生于这一时期。系统地研究、建立和阐明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主要是由恩格斯从19世纪50年代后期起进行的。在《反杜林论》哲学篇和《自然辩证法》手稿中,恩格斯依据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描绘了整个自然界发展的辩证图景,运用丰富的自然科学材料阐发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研究了各门自然科学的辩证内容。他把自然科学所揭示的自然界的辩证法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和研究方法的辩证法联系起来研究,并认为从根本上来说认识的辩证法是客观的辩证法的反映,指出辩证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适合于自然观的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

5、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和特征各是什么?

答:科学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继续向前发展,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将进一步深化。科学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范畴。

马克思对科学本质的论述:(1)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3)科学是生产力;(4)科学既是观念财富又是实际财富。所以马克思把科学看着“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即科学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认识和反映关系。

技术作为人类该着自然能力的标志,它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本世纪以来,技术除了指工具和机器之外,还包括制作方法、工艺流程和技术思想。按照这样的观点,技术乃是实践经验、物质设备和科学理论有机结合的整体,是劳动技能、技术、理论、物质手段和方法的综合。

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的成果,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本质和规律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依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科学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自然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作为反映外部世界的知识体系,自然科学表现为一种观念形态,它的存在和发展也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和影响,因而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但自然科学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不是依赖于特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它的内容是人类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其次,自然科学作为精神产品,属于一般生产力的范畴,是精神生产力。

技术的特征有:

首先,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技术虽然不是生产力结构内的独立因素,但它渗透到生产力的全部要素之中;

其次,技术是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的结合。依据现代技术的涵义,技术即属与物质因素,又属于精神因素;

再有,技术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所谓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工程中,技术无论作为劳动手段、工艺或技能,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则。所谓技术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过程中,技术严格地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

6、如何区别科学、伪科学、非科学和科学作弊?科学作弊有什么危害?

答:科学划界问题指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及其他非科学的界限问题。此问题由逻辑实证主义提出,其核心是科学划界标准。关于科学划界问题大致形成以下四种观点,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批判理性主义观点、科学历史主义观点与科学实在论的多元观点。

逻辑经验主义认为有意义的命题才是科学的命题,否则便是非科学的问题。

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者命题具有普遍性,不可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证伪,因为经验总是个别的,所以他主张可被证伪的理论或者命题才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和伪科学,非科学是有本质区别的。可检验性是科学区别于伪科学的根本标准。伪科学是伪装成科学形式的非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内容不具有客观真理性。不可检验性和伪装是伪科学的基本特征。一般的非科学是指不满足精确性和可检验性的命题问题或者理论,无法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进行检验或者评价。

科学作弊的危害:科学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可想而知科学作弊对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的文明进步都会产生极强的消极影响。可以从社会、科学和个人三方面谈。(注:下面不再展开写)

社会方面:可以从1.政治(如监督、管理体制以及社会风气等方面。)2.教育。3.经济。

科学:1.科学发展的动力方面(如在科学内部产生多余的内部矛盾,影响科学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

个人:作为当代大学生。。。。。(自己写吧)

7、怎样认识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动力?(类似于17题)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人的认识活动是在实践和认识的矛盾运动中展开的,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特殊的认识与实践活动,其发展也有自身复杂的矛盾运动,这些矛盾运动构成了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1. 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有:

(1)科学实践与科学理论之间的矛盾运动。首先在科学实践与科学理论这一对矛盾中,科学实践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科学理论发展的基础。第一,科学实践是科学理论建立的直

接来源。第二,科学实践是科学理论发展的直接动力。第三,科学实践是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标准。其次科学理论对科学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第一,科学理论为科学实践指明方向。第二,科学理论为科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第三,科学理论为科学实践结果的分析和加工提供理论指导。

(2)科学继承和科学创新之间的矛盾。在科学实践基础上产生的科学知识,是通过继承和创新这一矛盾而实现其增值效应的。一方面,科学具有连续性、继承性的特点,它把历史上积累起来的前人创造的科学成果接受下来;另一方面它又具有间断性、创新性的特点。它会在原有科学基础上,产生新的科学发明、发现以及新的理论、方法等。科学继承与科学创新,二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科学继承与科学创新的矛盾是科学发展的又一内在动力。科学继承是科学创新的前提,科学创新是科学继承的发展。

(3)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突出地表现在理论结构中的逻辑矛盾。一般称之为悖论。一般说来,悖论总是相对于某一科学理论而言的。相对于原有科学理论系统,悖论是逻辑矛盾;相对于新科学理论,悖论则是新生科学的胚胎。悖论的排除对于科学发展有两方面的意义。一种是改进与完善原来的科学理论。另一种是提出并创立新的科学理论。对于科学理论发展到相当成熟的时期出现的悖论,通常是以创立新的科学理论的方式来消除悖论。

(4)不同学派或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矛盾。第一,有助于克服各派认识上的片面性,使理论概括更加全面正确。第二,不同理论、观点和学派从不同侧面和不同角度进行科学研究,有利于搜集和积累各个方面的科学事实和经验材料,为科学理论发展打下客观物质基础。第三,不同观点、学派之间的论争有助于促进学术交流。第四,不同观点、学派之间的论争有助于学派带头人的成长,壮大学派的科学研究能力。

2. 技术发展的内部动力有:1.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的矛盾。2.技术实践和技术规范的矛盾。

3.技术结构与技术功能的矛盾。

3.科学技术发展的外部动力:

科学技术从来就不是置身于社会之外的。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作用。任何一个社会的科学技术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展变化,始终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相互联系、交互作用,科学技术与社会诸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构成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外在动力。主要表现为:(1)经济对科学技术的作用。A、经济需要是科技发展的主要动力。B、经济支持是科技发展的基础。C、经济竞争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刺激力量。(2)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A、政治、法律、制度决定科技发展方向和规律。B、科技体制是政治对科技发展影响的中介。C、战争对科技

发展有促进作用。(3)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教育决定科技队伍的数量、质量以及为今后科技发展提供后备力量。(4)文化中哲学思维方式、伦理道德对科学研究起重要影响。这些社会因素对科学发展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即可以起到推到作用,也可以起到阻碍作用。

8、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

科学技术体制化的内容(1、科学技术的投入体制2、科技研究的结构比例3、科学技术的法律制度4、科技研究的管理体制)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对科学发展的意义:1、它可以积聚社会上的力量来进行相应的科学研究;2、当代科技活动的结构中基础研究将会有大量的人员参与;3、明确的法律以及管理制度将会更进一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9、为什么要对科技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社会规范各是什么?

第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以人为本是工程伦理观的核心,是工程师处理工程活动中各种伦理关系最基本的伦理原则。它体现的是工程师对人类利益的关心, 对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关爱和尊重之心。以人为本的工程伦理原则意味着工程建设要有利于人的福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的生活质量。

第二,关爱生命原则。关爱生命原则要求工程师必须尊重人的生命权,意味着要始终将保护人的生命摆在重要位置,意味着不支持以毁灭人的生命为目标的项目的研制开发,不从事危害人的健康的工程的设计、开发。这是对工程师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所有工程伦理的根本依据。尊重人的生命权而不是剥夺人的生命权,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第三,安全可靠原则。在工程设计和实施中以对待人的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充分考虑产品的安全性能和劳动保护措施,要求工程师在进行工程技术活动时必须考虑安全可靠,对人类无害。

第四,关爱自然的原则。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活动中要坚持生态伦理原则,不从事和开发可能破坏生态环境

或对生态环境有害的工程,工程师进行的工程活动要有利于自然界的生命和生态系统的健全发展,提高环境质量。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在工程活动中要善待和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建立人与自然的友好伙伴关系,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公平正义原则。正义与无私相关,包含着平等的含义。公平正义原则要求工程技术人员的伦理行为要有利于他人和社会,尤其是面对利益冲突时要坚决按照道德原则行动。公平正义原则还要求工程师不把从事工程活动视为名誉、地位、声望的敲门砖,反对用不正当的手段在竞争中抬高自己。在工程活动中体现尊重并保障每个人合法的生存权、发展权、财产权、隐私权等个人权益,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活动中应该时时处处树立维护公众权利的意识,不任意损害个人利益,对不能避免的或已经造成的利益损害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

以上只是一些普遍性的原则,在一些具体的工程技术领域,工程伦理准则更为具体。

10、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答:1. 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科学技术的突破和发展对经济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但是,科学技术的每一步前进,都需要经济上相应的支撑和社会各方面的激励和推动。事实上,经济与科学技术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两大杠杆,它们相互反馈,不断地将整个社会系统推向新的有序结构。因此,经济因素在社会诸因素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中占居首要地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的经济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2)社会的经济支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3)社会的经济竞争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刺激因素。

2. 生产关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关于生产关系对科学技术的制约或影响间题,马克思认为,科学向直接生产力的转化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或实现的,在不同的生产关系中,科学的社会功能和政治效应是不同的。

3. 产权制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关于产权制度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问题,熊彼特等人认为,产权制度的合理化是技术创新所导致的科学技术进步的关键。

4. 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又是一种以强制手段支配整个社会行为的强大力量,所以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形式如下:(1)政治对科学技术的影响表现在社会制度的层次上。

(2)政治对科学技术的影响表现在政策和体制的层次上。

(3)政治对科学技术的影响还表现在社会的政治行为及其所造成的政治形势上。

5. 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科学技术既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在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中存在和发展的。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集合。这种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溶解在社会的各种制度之中,隐含在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之中,并且经过历史的积淀形成强大的文化传统。文化构成了科学技术生长的土壤,它制约着人们的科学技术活动和社会的科学技术体制,必然给科学技术的发展打上深刻烙印。

6.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关于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已成为不言自明道理。首先,教育发展的状况决定着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科学技术活动的主体是科学技术工作者,他们是通过教育造就出来的。教育的发展状况决定了科学技术队伍的质量、数量和结构,决定了这支队伍的知识更新能力及其后备力量的培养。

其次,教育的普及程度决定着科学技术成果在社会中传播、消化、吸收和应用的程度。任何科学技术成果都可以超出国家和地区的界限,为整个人类所共享。但每一个国家和民族享用这些科技成果的能力,依赖于它接受、消化、吸收和应用这些成果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又是被它的教育程度所限定了的。

7. 其它方面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除上述诸方面对科学技术发展产生影响外,哲学、意识、个人心理因素、地理差异等都会对科学技术发展产生影响。

11、如何看待科技对人和自然的异化(负面效应)?

我么需要正确看待科技对人的影响。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社会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但总的方向是前进的,我们必须清晰地看到,这一对发展有影响的各个因素中,哪些是关键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哪些则是次之。科技作为生产力中的关键因素,对我

们所处的时代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类从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是物质生产力发展决定的变革,只有物质生产力达到一定的基础,才能实现这种转变。马克思曾说,资本主义在它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所有时代创造的生产力总和还要大还要多。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坚持发展生产力,是我们的第一要务。当然,我们不能忽视科学技术的影响,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不能使技术凌驾于人之上。

其次,我们需明白,科学技术对人和自然的异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经阶段,我们唯有肯定它的存在,并且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它所带来的影响。至此,我们可以认为造成人的异化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生产关系,而不是科学技术本身,异化是由私有制和强制性的社会分工引起的,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全面发展,才能消除异化[6]。

现阶段,要想摆脱人的异化:第一,必须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人与社会之间是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个人活动会推动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也会影响个人的活动。在个人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道德观念,会避免人与人之间的恶性竞争,促进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第二,必须建立合理、公平的社会制度,合理、公平的社会环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正如美国哲学家约翰.罗尔斯所说:“社会制度形式影响着社会的成员,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想要成为的那种人,以及他们所是的那种人。”第三,必须建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唯有如此,才能使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拜物教现象中的人们不至于失去作为主体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摆脱自然的异化:第一,人类要遵循和平、公平、公正,造福于人类共同家园的原则,树立科学技术是不应该被用于征服和统治包括各种生物在内的自然界这一目的的。科学应该是用来使人类与自然的节奏协调,使其有规律的活动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用的理念[7]。第二,要限制人口过度膨胀,人口过多的压力必将转化为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第三,改进工业化机械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2、马克思主义科技价值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科学技术不能决定社会的一切?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价值观是对科技地位作用和社会功能的根本观点,是对科技功能作用的概括和总结,是对科技同人类社会的价值关系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科技价值观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其理论框架包括了三方面的内容:

1、科学技术是是生产力并具有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价值。

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具有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价值。

3、科学技术具有决定上层建筑的价值。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在社会限定的条件下进行的。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也是在社会大系统中发挥和表现出来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要受到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这种影响和制约有时甚至可能窒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扼杀它的应用,也可能将科技成果滥用到危及人类自身安全的程度。因此,科学技术不是万能的。

13、科研选题的意义是什么?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科研选题?

科研选题就是确定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方向、研究的目标,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是每项科研工作的起点和关键。科学研究的实践表明,选题恰当与否,对科学研究工作的效果大小,成功与失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科研题目,是科研工作者对学术领域的某一问题,在理论认识和实验手段方面的概

括,是经过充分的思想酝酿和实践准备之后提出来的。所以科研题目集中地体现了选题者的科学思维、理论认识和实验能力,反映了选题者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程度。科研题目是贯穿于整个研究工作中的主题思想,是指导科研工作的主线。

科学研究中第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正确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爱因斯坦和费尔德在《物理学的进化》一书中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里他们就是强调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重要性。也就是科研选题的重要性。国内外许多科研机构,为了有效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都非常重视课题的选择,如美国的科学基金会、我国国家科委、国家卫生部医学科学研究基金会等,都是定期公布他们的研究计划纲要或“选题指南”、“医学科研项目招标指南”,以供科研工作者选题时参考。对于国家和一个部门来说,确定国家和本部门的重要科研课题,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本部门科技工作的发展,因此,搞好护理科研选题对开展科研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研选题有多种来源多条渠道。

1.从现实生活中选题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面广量大,选题的内容极为广泛,大至世界政

治、经济、文化艺术,小至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用行,只要深入探索,不难发现

有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马克思就从人们司空见惯的商品中,研究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作为科研选题并不是那些表面的肤浅的问题,而是那些在一定深层上的价值的问题,这需要一定的思考甚至调查研究才会发现。

2.从理论研究中选题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理论的真理性只是相对的,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总是存在的,理论体系的完备性也不是永恒的。即便是曾经“结论”了的理论观点,随着实践和认识的发展,也需要不断扩展和深化。因此,用探索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已有的、传统的理论观点,常会从中发现新问题。

3.从不同学派、观点的学术争论中选题。

科学研究是一种探索性的创造性思维,对同一观点、理论常会发生分歧和争论,甚至形成不同的学派。如人猿之间界河、界限之争,中国封建社会起点之争,经济决定论与文化决定论之争,市场调节与计划调节之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

主义与趋同论之争,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等

等。在争论中,会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即便是基本正确,也会有不完备之处,

论的双方都会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因此,关注学术之争,深入了解争

的历史、现状和争论焦点,是发现问题、选择研究课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4.从学科渗透、交叉中选题。

学科渗透、交叉是科学在广度、深度上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事物都在普

联系之中,各门学科也在普遍联系中,以往人们注意从学科相对独立性上进行

究,现代科学注意了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的研究,在学科渗透、交叉“地带”

在着大量的新课题供选择。

5.从科研管理和规划中选题。

国家、省市及各种学术团体也经常提出许多科研课题,如国家、部省市的

五规划重点课题、年度课题,这些课题一般都是理论意义、现实意义上比较重

的课题,应当是科研工作者选题的重要来源。这类课题属指南性选题,其中许

课题的难度、规模很大,选题时,科研人员应从自己的优势出发,把课题加以

体化,以保证其可行性。此外,在各级政府、科研部门制订的各种科研规划中

也提出许多研究课题,也都是选题的重要来源。

6.从直觉思维、意外发现中选题。

科研人员对研究对象富有浓厚的探索兴趣,也是科研选题的一个重要来源。大量值得研究的选题,首先表现在各种社会现象中,科研的任务就是现象认识本质。现象问题是人们最容易感觉到的。这时,选题常常得益于科研人员的想象、灵感、直觉,以及对这些直觉思维、意外发现带来的机遇的捕捉。

科研选题的五个原则指的是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和灵活性原则。

14、结合自己的科研实际谈谈你对机遇的认识。

在科学实践过程中由于意外的事件导致科学上的新发现,称为机遇。机遇是相对于原来预定的研究计划和目的而言,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意外性。

机遇产生的客观根据在于自然界本身就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证统一。偶然性以必然性为支柱,必然性通过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机遇是一种偶然性,但又不是纯粹的偶然性。

机遇产生的认识论根源在于科学研究的目的性、探索性与自然现象的错综复杂的矛盾。观察实际是探索性很强的认识活动,出现未曾发现过的新情况,常常是必然的。同时实践活动必然有一定的盲目性,出现与预先设想的计划和目的不符合的现象是完全正常的。

面对机遇,我们要吸取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

1.必须正确理解和重视观察实验中的机遇。

如果把意外出现的现象看作一种纯粹的偶然性,就会放弃它;反之,如果意识到或感觉到偶然性背后隐藏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或者尚未被揭示,或可能与原有的科学认识相悖,就不会轻易放过了。

2.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机遇是科学发现的一种因素,它只提供了科学发现的一种线索,并没有提供全面解决问题的答案。能够抓住机遇的关键在于有认识能力的准备,要留心意外之事,同时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有突破传统束缚和敢于提出新思想的精神。

机遇对科技工作者来说是十分有价值的机会,但它可遇而不可求。不能指望依靠偶然的机遇或靠碰运气去发现真理。而机遇一旦出现就要善于捕捉它,紧紧抓住它,穷追不舍,直到取得成功。

15、结合对于归纳方法的相关讨论,谈谈科学研究方法的条件性与相对性。

答:归纳是从个别性的前提推论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方法;是从个别到一般,寻求事物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归纳推理不是必然性推理,其结论具有或然性。但归纳是科学家和工程师运用最多的方法,归纳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是直接面对具体科学实践本身的。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归纳是从其情境密切相关的特定研究中得到在此情境适用的一般性结论的。把归纳的结论推广到其他情境时需要注意其适用性。

归纳和演绎,作为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其中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归纳由于不是必然推理,单纯运用归纳就会遇到“归纳问题”;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的必然推理方法。但是单纯运用演绎,科学实践的新发现、新发明就无法进入科学家与工程师研究的视野。把归纳与演绎结合起来,形成了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的辩证思维。归纳是演绎的基础,

演绎则为归纳确定合理性和方向。归纳与演绎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16、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具体方法的关系?

答: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观点为基础,吸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并且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的方法论。它存在于一切具体方法之中,而不是脱离开具体科学研究方法的空中楼阁,更不是凌驾于具体科学研究之上的抽象思维。

1. 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

(1)分析和综合。分析与综合有机结合,形成分析与综合的辩证思维,形成了认识事物部分与整体辩证关系的完整过程,是人们思考事物、对象的必要思维方法与阶段。

(2)归纳和演绎。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归纳由于不是必然推理,单纯运用归纳就会遇到“归纳问题”;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的必然推理方法。但是单纯运用演绎,科学实践的新发现、新发明就无法进入科学家与工程师研究的视野。

(3)从抽象到具体。在辩证思维中,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要实现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一次,是从感性的现实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的过程,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经验总结提升的过程;第二次,是从科学的思维抽象逐步使抽象的理论上升到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性的思维具体的过程,是把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再返回科学实践,赋予理论具体内容的过程。(4)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概念与理论的逻辑建构,应该与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及人类对事物的认识过程相一致。在特定情况下,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并非完全一致,而是一种有差别的对立统一关系。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不仅仅是关于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它是构建科学技术理论体系和实践活动的规定性或原则。科学技术历史实践是逻辑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其需要决定把握事物的何种本性,确定逻辑思维的任务和方向。科学技术历史实践的发展对于感性经验的增加也使逻辑思维逐步深化和发展。

2. 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

(1)收敛与发散思维。只重视其中一个,便可能走向形而上学思维,若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则具有辩证思维的特点。两者是对立的统一,具有互补性,不可偏废。我们需要在两者之间保持思维的张力,在收敛中注意发散,在发散中注意收敛。

(2)思维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创造性思维特别注重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

(3)直觉与顿悟思维。直觉与顿悟思维是两种创造性很强的非逻辑思维。

3. 科学技术研究的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

数学方法是一种关注事物的形式和抽象结构的思维和科学方法,在思维中,它能够抽象地表达事物的空间关系与数量关系。数学方法注重抽象、模型化,是我们可以把自然研究对象高度抽象、转化为人工模型,抽象其中因果关系的基本方法。数学方法包括多种形式,如数学方程方法、数理统计方法、数学建模方法、数学实验方法,等等。

系统分析:是要把系统进行分解,对其要素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的思维与思考方法。系统分析也是一种研究方略,它能在不确定的情况下,确定问题的本质和起因,明确咨询目标,找出各种可行方案,并通过一定标准对这些方案进行比较,帮助决策者在复杂的问题和环境中作出科学抉择。

复杂性科学方法:是在借鉴传统科学的方法基础上,以辩证法为理论取向的一套方法,侧重把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还原论与整体论、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辨

相结合的方法。

17、科学发展的动力有哪些?这些动力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

答:1. 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有:

(1)科学实践与科学理论之间的矛盾运动。首先在科学实践与科学理论这一对矛盾中,科学实践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科学理论发展的基础。第一,科学实践是科学理论建立的直接来源。第二,科学实践是科学理论发展的直接动力。第三,科学实践是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标准。其次科学理论对科学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第一,科学理论为科学实践指明方向。第二,科学理论为科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第三,科学理论为科学实践结果的分析和加工提供理论指导。

(2)科学继承和科学创新之间的矛盾。在科学实践基础上产生的科学知识,是通过继承和创新这一矛盾而实现其增值效应的。一方面,科学具有连续性、继承性的特点,它把历史上积累起来的前人创造的科学成果接受下来;另一方面它又具有间断性、创新性的特点。它会在原有科学基础上,产生新的科学发明、发现以及新的理论、方法等。科学继承与科学创新,二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科学继承与科学创新的矛盾是科学发展的又一内在动力。科学继承是科学创新的前提,科学创新是科学继承的发展。

(3)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突出地表现在理论结构中的逻辑矛盾。一般称之为悖论。一般说来,悖论总是相对于某一科学理论而言的。相对于原有科学理论系统,悖论是逻辑矛盾;相对于新科学理论,悖论则是新生科学的胚胎。悖论的排除对于科学发展有两方面的意义。一种是改进与完善原来的科学理论。另一种是提出并创立新的科学理论。对于科学理论发展到相当成熟的时期出现的悖论,通常是以创立新的科学理论的方式来消除悖论。

(4)不同学派或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矛盾。第一,有助于克服各派认识上的片面性,使理论概括更加全面正确。第二,不同理论、观点和学派从不同侧面和不同角度进行科学研究,有利于搜集和积累各个方面的科学事实和经验材料,为科学理论发展打下客观物质基础。第三,不同观点、学派之间的论争有助于促进学术交流。第四,不同观点、学派之间的论争有助于学派带头人的成长,壮大学派的科学研究能力。

2. 外在动力从宏观来讲就是:科学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矛盾以及解决这些矛盾的社会需求,即社会动力。可分为:社会经济、社会政治、教育、哲学和文化。社会动力的复杂性:社会各因素对自然科学发展的作用,既可以体现为动力,也可以体现为社会环境条件;社会因素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可以起推动的作用,也可能起阻碍的作用。

注: (如果遇到论述题要求举例或者谈谈中国的科学发展模式,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否则不用)

党的十八大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在推动科学发展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阐发了一系列重要观点,提供了新的理论建树。其中关于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的观点,是习近平论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点。

科学发展,本质上要解决发展的目的、路径与方法问题,这就需要对发展的内涵与方式作科学的解读。而科学发展,如同所有事物发展的规律一样,内因起着决定作用;因此,认识和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因素,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的认识论问题。2013年10月7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指出,中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

放和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的深厚根基在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正在不断增加,并将继续增强”。他还从新型城镇化、教育发展、创新驱动、内需和消费以及推动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等五个方面,阐明了“转化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内在动力”的基本依据。学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我们可以对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更深的认识。

1.新型城镇化作为科学发展的内生动力(注:不同于内在动力),其意义在于“为数以亿计的中国人从农村走向城市、走向更高水平的生活创造新空间”。所以,新型城镇化,本质上是人的城镇化;而这一过程势必带来产业发展与就业增加的机会,带来人的收入与消费水平、消费层次的提升,包括物质与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的提高。新型城镇化就是实现城镇化的科学发展,它不是要走高消耗、高污染和制造“城市病”的旧路子,而是以优良的人居环境、创业环境、低碳环境为一体的,大中小城镇合理布局、城乡规划一体化协调发展为特征的新模式。

2.教育发展作为科学发展的内生动力,其意义在于使“新一代劳动者成长为素质更高、视野更广、技能更强的现代化、专业化人才”。这将在本质上改变传统发展方式重物质资本和物质资料投入、轻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作用的旧路子;从而一方面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素结构更侧重人力资源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又将因人力资源价值的提升而带来劳动者收入的增长、消费力的扩大和消费层次的提升。

3.创新驱动作为科学发展的内生动力,其意义在于“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推动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今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题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所以,我们必须把创新驱动作为重中之重,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科技带动能力,提高国家和民族的核心竞争力。

4.内需和消费作为科学发展的内生动力,其意义在于“不断拓展的内需和消费市场,将释放巨大需求和消费动力”。国际经验表明,在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常态条件下,消费是经济发展的最强大动力源。消费的增长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因为经济发展给人们带来就业和收入增长,从而带动消费;反过来,消费增长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如同马克思所说的是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创造出生产的动力。因此,消费是从生产的目的性方面成为生产的导向和动力。明确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摈弃为生产而生产、为增长而增长的片面甚至有害的发展观,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与消费的统一性角度,把握好经济发展与增强内需和消费的关系。

5.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是科学发展的内生动力,其意义在于我们的国家是人民的国家,我们的发展是人民的事业,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体现了科学发展的本质立场,体现了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因此,我们将在科学发展进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发展成果惠及更广泛地区、更广大民众”。

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必须坚持深化改革。习总书记对改革与科学发展的关系有精辟的揭示,他说:“中国正在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总的是要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改革,努力破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难题,消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改革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确实,要真正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改革干部体制,包括选人用人和政绩评价的体制机制;必须健全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协

同发展的体制机制,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和民营企业自主发展的能力;必须深化改革投融资体制,深化资本市场的作用;必须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体制;必须破除制约科技创新及成果扩散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必须完善人才发展与管理机制,深化教育改革以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必须完善环境生态优先的保障机制;必须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必须推进自由贸易区的试验等等。从这个意义上看,改革,是激活科学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引擎。

18、科学发展的最基本的内在动力是什么?其如何促进科学发展?

答:科学实践与科学理论之间的矛盾运动是科学发展的最基本的内在动力。从宏观的角度分析,科学发展的动力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科学主体进行科学创造活动的行为动力,体现为科学主体对认识自然界的心理需求,科学主体的创造行为是导致科学知识增长的根本原因,因此行为动力是自然科学发展的最直接的动力;

第二,科学系统内部的各种矛盾运动以及解决这些矛盾的需求,即系统动力;

第三,科学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矛盾以及解决这些矛盾的社会需求,即社会动力。

社会动力即外在动力,行为动力为最直接,也是最基本的内在动力,系统动力以行为动力为中介推动科学发展,而行为动力又以系统动力为强化因素。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就是坚持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3;追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的高增长速度。

4:依靠科技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

5: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也是我们取得现代化建设胜利的根本保证。

6: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发展现代农业。

7: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19、关于科学发展模式的理论有哪些?怎样评价它们各自的优长与不足?

1. 1逻辑实证主义理论

起源于20 世纪20 年代的以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按照证实原则建立了第一个科学发展模式———科学发展的线性积累模式,即认为知识的增长是不断归纳的结果,科学的发展就是通过归纳获得的科学知识的不断增加。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发展的过程如下: 感觉经验→归纳→假说→ (观察、实验) →科学理论

1. 2证伪主义的理论

卡尔·波普尔最早明确地提出了科学发展模式问题,他提出了与“经验证实原则”相反的“证伪主义”原则(亦称批判理性主义) 。在他看来,证实理论的确实性是信仰者的态度,而不科学的态度;人们对于科学的应用在于肯定它,而对于科学的研究则在于否定它;不是证明其永

恒性,而是要找出其可证伪性;科学的发展就是否定旧的,创造新的。因此,科

学发展可概括为如下的“四段图式”:

P1 (问题) →TT (试探性理论) →EE (批判检验,排除错误) →P2 (新问题) 。

此外,他还提出了一系列富于革命性、鼓动性的口号,例如:“理论是大胆的猜测”他认为,科学研究的程序是从问题到猜想再到反驳的过程,知识的发展不是反复或累进的过程,而是一个清除错误的过程,科学发展是一个证伪理论、推翻理论的过程。

1. 3历史主义学派的科学发展理论

库恩的观点

:库恩是这样描述科学发展图式的:前科学———一种范式规定的常规科学———反常与危机———旧范式转换成新范式的科学革命———新常规科学。科学革命的本质是范式的变革和转换,在范式转换中,不仅科学的范畴、理论体系与方法发生根本变化,而且哲学背景的变化是其先导并贯穿其中,科学革命也是“世界观的改变”,并且一再强调科学革命在于完成一次格式塔转换,即著名的“鸭———兔变换”。

1.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科学发展模式

他提出的科学发展模式是: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科学纲领的退化阶段———新的进化的研究纲领证伪并取代退化的研究纲领———新的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

这些模式往往执其一端, 虽然深刻, 但却失之片面。归纳主义编执于科学的渐进发展, 而证伪主义则把科学的变革绝对化; 库恩的“范式”理论揭示了科学革命的实质问题, 但忽视了科学进步的批判和继承的关系; 科学研究纲领模式体现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但对研究纲领的进化和退化只停留在抽象的理论探讨, 无法解决科学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尽管这些理论模式各具特色, 但一个共同的局限是都是描述性的, 局限于科学自身的内部, 未能揭示出科学发展的动力。因此系统全面地阐明科学的发展问题还需要从对过程的述上升到过程的解释, 从科学内部到科学外部全面深入地分析。

答二:科学发展的模式有三种。

(1)“平滑--积累型”。优点:正确解释科学进化,反映了人们认识发展的趋势。缺陷:未解决科学革命问题。

(2)“猜想---反驳型”。优点:A,提出科学理论提出的多元径。B,在科学认识中表现出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的态度。C,突出科学认识中科学革命的作用。

缺陷:A否认通过逻辑方法提出科学理论。B否认科学进化。C否认客观真理存在,在认识上陷入了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

(3)“范式转换型”。优点:A完整反映了科学进化和科学革命的统一。B注重了科学认识中的社会因素

缺陷:A把范式看成非理性因素,忽视了理性,逻辑因素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B割断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答三:20世纪以来,有三种科学理论的发展模式:累积式发展观,否证式发展观和社会历史观。

累积式发展观包括:古典归纳主义的积累发展观;逻辑实证主义的累积发展观。

否证式发展观既是“证伪”。该观点认为:科学理论就是在不断地提出猜想,发现错误,而遭到否证,再提出新的猜想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所以其认为科学发展的模式是:问题--猜想--证伪--新的问题。

社会历史观主要由库恩提出,其认为科学发展的模式为: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新的危机。

20、科学共同体的马太效应及其对科学共同体的影响,这一效应对个人发展有什么启示。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其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马太效应给我们的启示

1.“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拥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多么深刻语言。这句话使人不由得想起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理论,这种损不足而奉有余的事例在当代社会越来越多。

2.利用马太效应,强者愈强,而弱者要想用较小的投入进入强者之林,关键的是一个好的战略策划,思路决定出路,只要走对路,再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照样可以后来者居上。

3.在目标领域有强大对手的情况下,就要另辟蹊径,找准对手的弱项和自己的优势,确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用最短的时间,集中最多的力量,在目标领域迅速做大,然后不断的保持这一优势。如果没有实力在某个领域迅速领先,那么,请寻找新的发展领域。

4.模仿其实也是一个捷径,模仿者少了一个市场开拓和经验积累的过程,一起步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但是要想超越,就必须在模仿和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种“拿来主义”其实要大家拿来的是前者的思想和理念。

5.要想在某一个领域保持优势,就必须在此领域迅速做大。当你成为某个领域的领头羊的时候,即使投资回报率相同,你也能更轻易的获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而若没有实力迅速在某个领域做大做强,就要不停地寻找新的发展领域,才能保证获得较好的回报。

21、怎样理解科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统一性?(答案不标准,如果找不到标准答案,可以参考以下答案)

答:科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统一性问题下面通过这一统一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下的体现来回答,即贯彻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统一性。科学发展观是从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等方面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是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体两面,相得益彰,是辩证统一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和理论指导,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其内在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本体论和世界观意义上。十七大报告在论述科学发展观时指出,发展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把握发展规律就意味着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本来存在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十六大以来,中央对于人口资源、环境等一系列问题的深入分析,以及有关重大战略问题的分析和政策取向,无不贯穿着对客观规律的尊重和积极能动的适应,也就是把握。这当然是本体论意义上的认识。而这其中包括了对人与人之间的客观规律的认识。理性分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客观规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人与人之间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具有客观必然性,分析其处于和谐状态时的客观条件,以及与社会处于良性、科学发展阶段时的社会状态,当然也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十七大报告中的内容论及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时,恰好说明了这种本体论和世界观层面的含义:一是指明了把握规律才能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把握发展规律是前提;

二是指明了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与不和谐状态都是客观状态,都是社会存在;三是内在蕴涵着科学发展包括了社会和谐,包括了人与人关系也要科学发展这样的思想。因为协调发展思想本身就包含了利益关系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考虑,和谐社会的考虑。因此,我们说二者的内在统一是本体论意义上的统一,是世界观层面的统一。

其次,二者的内在统一还表现在历史观、政治观和社会观意义上。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长期的历史任务”,“又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通过发展来解决社会矛盾,正是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观点的应用。毛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著作中讲,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相互之间既相适应又不适应的状态是其矛盾运动的表现。十七大报告在分析当前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时,具体分析了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状况,分析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方面相适应又待改革完善的方面,也正是这种矛盾运动的阶段表现。报告中提供的思路是通过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来创造条件以处理各种社会矛盾;通过发展来创造财富以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和谐与发展是统一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过程中的。这当然也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当代应用。

它同时又是一种政治观和社会观,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不仅是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而且作为重要的载体而言,它体现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有机结合,是二者在政治和社会问题上的落脚点。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理念,诸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都是将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有机结合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在这个意义上,二者也是内在而具体统一的。

再次,二者内在的统一,也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意义上。首先二者都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在实践中的主体作用。报告在阐述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构成时,强调其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的思想,既包括人是中心、人的全面发展是目的和价值取向的含义,也包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这样强调主观能动作用、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践中主体作用的含义。报告在论述构建和谐社会任务时,也同样强调“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这也同样强调了人作为中心,人在构建和谐社会实践中的主体作用。

而同时,二者都将人作为目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目标是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和谐社会的重点是民生问题,目标是人人共享;和谐文化作为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重点是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从这个分析不难看出,二者只是角度不同,途径不同,但关注的对象以及依赖的主体都是相同的,因此,也可以从这个意义上理解二者是内在统一的。

还有,二者的统一,也表现在方法论意义上。在科学发展观的表述上,强调发展的协调性要求,强调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而统筹兼顾的方法论含义就是“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通过统筹来实现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协调个人与集体、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的利益关系。这其中实际上已包括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

而构建和谐社会,基本方法也是通过改革来解决诸如教育公平、就业机会公平、收入分配合理以及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的均衡性问题,其方法论含义,同样是调整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在这里,改革也是统筹兼顾的一种形式,本质上仍然是对各种关系的正确分析和处理。

最后,上升到哲学层面来看,这样的方法是对普遍联系的事物的具体分析,是对矛盾共

性与个性关系、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深入分析,惟其如此,才能洞悉各种关系,实际地进行改革和统筹。对各种矛盾的认识和分析是处理的基础,因此,在认识的方法上二者是内在统一的。而在处理上,所谓统筹兼顾,也是重视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以及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等各对矛盾与关系中的特殊性,根据矛盾和利益关系的构成来进行协调和统筹。在社会建设中,为了实现公平正义而进行的改革,其实质也是对教育、就业、分配等各种领域里矛盾和利益关系把握基础上的调整。从实质上说,二者都是对矛盾关系变化施加了外力和影响,促进变化。因此,在方法论意义上,二者也是内在统一的。或者说,在当前,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构建的根本思路和方法是一致的。

22、如何认识与评价科学技术的功能?

答: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马克思明确指出: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已经为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所证实。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其中的生产资料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劳动者也同样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改变了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管理水平。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提高了生产劳动能力。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和主导性的要素。

第二,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过去,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投入,现代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更是如此。

第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 19 世纪末发生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是科学、技术、生产三者关系发生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生产、科学、技术三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生产的发展推动技术进步,进而推动科学的发展。例如,蒸汽机技术革命主要是从工匠传统发展而来,在生产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摸索出技术发明,然后才总结出热力学理论。以电力技术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来,这种生产带动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发生改变,现在是科学推动技术进步,再推动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走在社会生产的前面,开辟着生产发展的新领域,引导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如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它先主要是通过科学实验探索出电磁学理论,通过促进电力技术的革命,并最终引发电力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邓小平在总结科学技术这一发展趋势时深刻指出:“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了: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实在,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

23、在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观上有哪些思潮?怎样评价这些思潮?

答:1. “科技乐观主义”思潮。科技乐观主义实质是“科技崇拜”或“科技救世主义”,其基本特征就是把科技理想化、绝对化或神圣化,视科技进步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和根本动力。

2. “科技悲观主义”思潮。科技悲观主义又称反技术主义,认为科技的发展直接主宰社会命运,必然给人类带来灾难。它怀疑、否定科技的积极作用,主张科技必须停止乃至向后退。

科技乐观主义片面夸大了科学技术的作用,把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简单化,认为科学技术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唯一决定性力量。虽然技术乐观主义存在着局限性,但是其中也不乏合理因素。

科技悲观主义是一种否定的技术观,它用一种否定的情感意识、审视和批判的眼光去认识和看待科技的发展。国内有学者将科技悲观主义按照历史的进程划分为三种理论类型即道德型科技悲观主义、社会型科技悲观主义和生态学科技悲观主义,认为科技悲观主义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自我感知论阶段、社会价值论阶段和全球意识论阶段,这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 生态学科技悲观主义的研究视野和方法,以及生态意识和全球价值观, 对我们人类社会发展有很多的启迪作用。

区别:科技悲观主义与科技乐观主义的区别是现而易见的,从字面上就可以反映出来,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主要区别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思维方式不同。社会学家威廉·奥格伯恩说:“科技像一座山峰,从不同的侧面观察,它的形象就不同。”科技悲观主义者就像站在山的背面只看到了山的阴暗面,总是用一种消极的、批判的眼光来看待科技,对科技采取排斥态度,认为科技的每一次进步只不过是不断加深了对人的奴役和社会的混乱。而科技乐观主义者则站在了山的正面,映入他们眼帘的是一片阳光灿烂,因而总是用一种积极的、肯定的甚至是赞扬的目光注视着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认为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才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程,才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关注的对象不同。“人与自然,以谁为本?”这也是科技乐观主义和科技悲观主义所探讨的问题。科技乐观主义更多倡导以人为本,相信科学技术的力量和作用,为了人类,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破坏或改变一下环境和生态。有了科学技术这把神奇之斧,人类就可以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自由地“雕刻”、改造自然。而科技悲观主义者则认为应该以自然为本,不能把自然看作人类的工具,应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强调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联系:科技乐观主义与科技悲观主义看似矛与盾的关系。其实不然,针对科学技术的双重效应,梅纽因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一定要我用一句话为2 0世纪做个总结,我会说,它为人类兴起了所能想像的最大希望,但是同时却也摧毁了所有的幻想和理想。”也正是如此,S·沃尔加斯特等学者才说:“如果要把·哲学中的两个流派的划分方法绝对化,那就是削足适履了,由于没有更好的分类方法,故此把哲学分成科技乐观主义和科技悲观主义,只是当作工作假说来使用。目前学术界尚无人明确宣称自己是科技悲观主义者,不少学者如海德格尔,埃贝尔等,他们对科技的批判是深刻的,并对科技的恶果和无限制的发展表示担忧,但他们并不彻底反对科技。同样那些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学者像托夫勒、维纳等也对科技强权和引发的危机表示忧虑,维纳就曾说过:“我们促进了一门新的科学发展,这门新科学,包含着这样的科技发展,它具有为善和作恶性的巨大可能性。”

因此,科技乐观主义和科技悲观主义之间的关系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撇开任何一方来讨论另外一方,是不全面的,是不完整的。这两种思想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不断完善,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为当今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题答案整理

e a n d A l l e i 2012《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5. 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5.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6.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7.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8.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答案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A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理论追随者们几代人共同来完成的理论形态。B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的看法”(自然观),是随着历史不断的发展(包括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逐步完善的。 C首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指古人从自然界本身及其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中认识自然界,它具有直观性、辩证性、思辨性的特点,是古人对自然界及本身的一种不成熟的局限性的认识。D第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16-17世纪的自然哲学家们吸收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具有实证性和局限性的特点。 E它们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去除糟粕,取其精华,并对自然界和人的关系进行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后,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在前人的成果之上批判继承和发展的结果,从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到16-17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再到19世纪的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2.如何理解和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

? 1. 、到19世纪30年代,被恩格斯誉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奠定基础的重大科学发现包括() (1/1分) A、牛顿力学 B、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C、微积分创立 D、有机化学成就 E、地质渐变论 正确答案:B、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D、有机化学成就E、地质渐变论 答案解析: ?多选2. 创立理论的思维方法主要方法有: (1/1分)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 从感性到理性 创新思维 顿悟(直觉与灵感) 观察与记忆 正确答案: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顿悟(直觉与灵感) 答案解析:无 ?多选3. 贯穿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始终的矛盾是() (1/1分) ①人与自然的矛盾 ②吸引与排斥的矛盾 ③生产与生活的矛盾 ④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 ⑤连续与间断的矛盾

正确答案:①人与自然的矛盾④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 答案解析: ?多选4. 技术方法具有如下特点: (1/1分) 目的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统一 多样性与专用性的统一 社会性与综合性的统一 功利性与折衷性的统一 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的统一 正确答案:目的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多样性与专用性的统一社会性与综合性的统一功利性与折衷性的统一 答案解析:无 ?多选5. 知识作为一种经济资源,不同于一般的物质资源,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1分) 不可替代性 不可加和性 不可逆性 非磨损性 不可分性 可共享性 无限增值性 正确答案:不可替代性不可加和性不可逆性非磨损性不可分性可共享性无限增值性 答案解析:无 ?多选6. 以下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的是: (1/1分) 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 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自然辩证法 2、《自然辩证法》 3、大爆炸宇宙学 4、悖论 5、自然观 6、科学精神 7、人文精神8、科学素养 9、地质学史上的“水火之争” 二、简答题: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怎样理解它的各项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 2、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是人文精神?它们在本质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3、从古代到现代,人类自然观的发展经过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第二章人类文明的起源 一、名词解释: 1、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学说 2、罗塞塔石碑 3、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4、哈拉巴文化 5、阿拉伯数字 二、简答题: 1、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个国家?他们的历史有多悠久? 2、为什么人类文明的曙光最先出现在世界的东方? 3、北纬30—40度之间的地球曾经孕育了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为什么后来都衰落了? 第三章西方文明的起源 一、名词解释: 1、古希腊荷马时代 2、亚历山大东征 3、希腊化时代 4、缪塞昂学院 5、亚里士多德 6、盖伦 7、托勒密8、欧几里德 9、苏格拉底的讽刺10、阿基米德 11、民族大迁徙12、罗马帝国的分裂 13、欧洲中世纪14、罗马性格 15、希腊气质16、阿拉伯帝国 17、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二、简答题: 1、除四大文明古国外,在古代世界科技史上做出过贡献的国家还有哪些?请按顺序写出它们的名字。 2、亚里士多德认为,科学产生的三个首要条件是什么?古希腊创造的四大科学体系是什么?为什么古希腊人能够创造出这样的科学体系? 3、科学史家怀特海在评论阿基米德被罗马士兵杀害一事时曾说过怎样意味深长的话?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4、请简述以古希腊人为代表的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 5、为什么古希腊人辉煌的科学成就后来会被欧洲遗忘?

自然辩证法试题答案

1.从各自所学的专业来谈为什么要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研究有何帮助?其意义 是什么? 一为什么要学: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自然辩证法有着密切联系.自然辩证法为数学 理论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而数学理论的研究和学习有利于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师,应掌握自然辩证法原理,并将其应用于教学.这样能使学生了解数学理论的发展规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透彻理解,掌握数学学科的精髓,更能激起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帮助:数学发展的历史表明,数学愈向前发展,数学探索的难度就愈大,就愈需要更 加准确的计算。更加精密的实验仪器和更加高超的哲学武器。进行创造性、探索性的数学研究工作,必须借助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维。唯物辩证法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高度的概括,但它并不能自动地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这里关键是要真正通晓唯物辩证法,勇于实践、善于探索,解决数学中的疑难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数学研究方向的正确性。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数学学习,有利于帮助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解数学系统关系的整体性。这种数学整体性的修养,有利于获得哲学观点和数学知识,同时,它也是发展思维结构整体性的基础。从事数学学习、研究与应用的人们应当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者。数学作为人民生产活动知识的结晶,在人类历史上是一种起推动作用的力量,它在本质是同宗教蒙昧和唯心主义对立而同辩证唯物主义紧密相联的。它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提供了与日剧增的新材料,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正确数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数学工作者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必须自觉地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坚持唯物主义的理论,排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对数学研究的阻碍,在科学实践中捍卫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应划清一些界限:一是把数学性质的问题同哲学性质的问题区分开来,既要强调用唯物辩证法来指导,又不要搞“代替论”;二是要正确区分社会历史观与自然观,既要看到人们由于受社会的影响而存在唯心史观,又要看到大多数人在自己的数学研究中会自觉地存在唯物主义的倾向,努力把唯物辩证法这种高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到自己的数学研究中去,指导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意义:研究生的学习和本科生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本科生更多的是学习书本上的知 识,主要是学习基本的、理论性的知识,这是为了打好基础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或是工作做准备。而研究生的学习则是把学习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同时又反过来用实践的结果去检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在学习过程中让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得到锻炼。作为一名研究生,除了基本的学习能力外,还必须要拥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因此,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我们要把学习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锻炼自己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而自然辩证法正是系统地介绍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如何将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应用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一般方法。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使我们不再僵化思维,呆板地学习,而是用哲学的思想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实践,有效地、合理地、巧妙地把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运用在我们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当中。每一门科学都有一个哲学概括,自然科学的哲学概括就是自然辩证法,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支,其罗辑的严密性、高度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 决定了与哲学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数学作为科学技术中的重要代表,其发展进程即体现了社会的发展进程。 2.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阶段,人类在自然观和方法论方面有什么样的局限性?为什么会造 成这种情况?

研究生期末考试自然辩证法习题及其答案

1.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厉了哪几个重要的形态?简述其主要思想? 答: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个重要形态。 (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或是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古代自然哲学家从直觉出发,从整体来观察自然界,形成了自然界是由基本物质构成的认识,对世界的本原做出了实质上是正确的回答。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是认为自然界及其构成自然界的本原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二是看到了自然界矛盾的两个方面,看到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由于当时人们的经验知识较少,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剖的程度,因而他们的自然观难免具有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等特点。 意义: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一个巨大的进步;它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一方面使它成为马恩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天才预见,并在近代发展为一系列科学理论。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的中心内容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永远如此。万事万物只是在空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如果有变化,那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并且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是由于外力的推动所致。这种自然观是与较低水平的生产力和较低水平的自然科学紧密相联系; 意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它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对自然科学冲破神学唯心主义的羁绊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它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局限性。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为文艺复兴运动营造了氛围和使得人们开始重视实验。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成了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 基本思想: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物质的运动是不灭的;③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④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⑤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⑥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⑦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⑦现实的自然界是人化的自然。 基本特征: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②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③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④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意义:①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②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③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③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意味着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思辨地构造体系的自然哲学的终结。它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基础上,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同这个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还处于分门别类的收集、整理、分析经验材料的阶段,只有力学发展到了比较完整的形态。这种状况反映到哲学中来,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它造成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另一个局限性是它的不彻底性,这主要表现在它在自然观方面是唯物主义的,而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则是唯心主义的。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辩证的、实践的自然观。马克思的自然观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自在自然,既包括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又包括尚未被人类认识和改造过的自然。马克思认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6]二是人化的自然,即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客观对象的自然,被人的实践活动改造过的自然,体现了人类的认识、实践活动与自然界有机统一的自然。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点: 首先,“人化自然”或者“自然的人化”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内容。 其次,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最后,实践是人和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中介。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马克思的一贯主张,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研究和贯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为切实开拓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文明道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今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同时,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解决当今环境问题,构建当代生态文明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二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价值。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1不属于近代机械的自然观科学背景的科学事件是: A.哥白尼论证日心说 C.塞尔维特发现血液小循环 D.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 2、关于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是: A.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B.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C.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 D.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3、关于科学实验的功能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以简化和纯化自然过程,排除各种偶然的、次要的因素,使现象以简化的纯 粹的形式出现,从而容易看到事物的真正的面目。 B.可以强化研究对象,使研究对象处于某种极端的状态,从而呈现通常条件下没 有出现的某种性质或规律。 C.可以重现或模拟自然现象,加速或延缓自然过程。 4、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B.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

C.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5、关于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不系统性 B.非批判性 C反思性 D.历史性 6、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是: A.要体现发展,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不断提 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B.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到未来 一代人的生存与发展。 C.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代内平 等 7、影响观察的因素中属于主观性的是: A.客观事物的属性没有直接显露出来,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假象, B.人的感官的局限性,使观察者在观察事物时容易产生错觉。 C.观察者的知识、经验和心理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往往在观察时产生先入之见 D.仪器设备所造成的误差。 8在穆勒五法中“分析结果,因果对应。果有剩余,必有隐因。”是指: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含答案和论述题)

1,___D____是古代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①猜测性、辩证性、逻辑性;②直观性、系统性、分析性; ③思辨性、联系性、综合性;④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 2,构成系统具有整体性特征的原因之一是系统的要素之间存在着____B____。 ①相加性;②协同性;③无序性;④同一性 3、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是:D ①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②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 ③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④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4、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是:D ①要体现发展,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②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到未来一代 人的生存与发展。 ③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代内平等 ④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5、对于演绎方法条件限定不能成立的是:D ①大前提必须包含小前提 ②如果有一个前提是否定的,结论也应该是否定的。 ③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推出结论。 ④两个否定的前提能推出结论。 6、自然界中四种基本力包括:A ①引力、强力、弱力和电磁力, ②引力、强力、弱力和摩擦力 ③引力、强力、弹力和电磁力 ④引力、弱力、电磁力和摩擦力 7、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是:C ①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②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③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 ④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8、关于科学实验的认识论特点不正确的是B ①科学实验对象的受控性使得实验认识方法更富有必然性 ②科学实验对象的选取受主观影响,因此具有偶然性 ③科学实验组成的特殊性结构充分反映了科学实验的认识具有主客体互动性 ④实验类型的多样化反映了实验认识模式的多元性 9、对演绎方特点说法正确的是:B ①可靠性小、创造性小 ②可靠性大,创造性小 ③可靠性大、创造性大 ④可靠性小、创造性大 10、关于恒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①恒星的归宿与其初始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寿命越短。

自然辩证法2015 2016第一学期期末复习题1

实用文档 2015-2016第一学期《自然辩证法》期末复习思考题 1、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

实用文档 特 2、试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力有哪些?它们是如何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科学发展是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1)科学发展的外部动力一方面表现在社会生产的需要推动了科

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另一方面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表现在科学实验水平的提高引发了科学内部科学理论本身的争论以及与科学实验发展的不平衡,从而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科学理论。 (2)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科学发展的渐进形式就是科学进化的形式, 主要指在原有科学规范、框架之内科学理论的推广、局部新规律的发现,原有理论的局部修正和深化等。科学发展的飞跃形式就是科学革命形式,主要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科学新的大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等。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分化是指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变化,或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综合则是指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就是在高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20 实用文档 速分化的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当代产生的新兴学科大部分是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它们都兼有分化和综合的双重功能。分析就是研究,综合就是创造。 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继承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继续前进。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才能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3)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 ①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任何技术,最早都源于人类的需要。正是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起初模仿自然,进而进行创造,发明了各种技术。同时,文化对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张力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会推动技术的发展,而落后的思想文化则会制约和阻碍技术的发展,包括影响技术决策、技术研发以及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各方面。 ②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于技术实践的全过程。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包括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和使用工具的形式。技术目的的提出和实现,必须依赖于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手段。技术手段是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和保证,它包括为达到技术功能要求所使用的工具以及应用工具的方式。 ③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9世纪中期以后,科学走到了技术的前面,成为技术发展的理论向导。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技术发展对科学进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技术已成为科学的应用。尤其是当今社会的发展,日益形成了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 实用文档 、试分析科学技术有哪些社会功能?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3(1)科 学技术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从近代产业革命发生以来,科学技术所显示出的最巨大、最引人注 目的社会功能,也是科学技术的主要社会功能。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 (2)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增长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及答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如何理解系统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它根植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为代表的系统科学的基础之上,为人们描绘出一幅从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化合物直到人类,从微观领域直至宇观天体系统演化的自组织、自我运动、自我创造的辩证的演化发展的自然图景,深入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认为“系统”是总的自然界的模型。系统自然观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的思想。 1. 从存在到演化 以往的自然科学,如牛顿力学、麦克斯韦的电磁场论,包括相对论和量于力学等,所描述的都是可逆过程,表现出时间反演是对称的,未来和过去没有差别。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也就从认识存在深入到认识演化,即认识到自然界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演化的,并试图在存在和演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2.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 自从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以来,确定论观点在自然科学领域一直被奉为正统,以致机械决定论者构造了一个封闭的简单的宇宙模式.认为只要人们找到一个无所不包的宇宙方程,并且知道宇宙的一切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3、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 正如人的认识发展道路是从认识简单事物开始一样.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从研究简单系统开始的。经典科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线性的、解析的、平衡态的、规则的、有序的、确定的、可逆的、可作严格逻辑分析的对象,这本来是合理的、必然的,但也形成一种传统观念,即认为复杂性只存在于生命和社会历史领域,物理世界是简单的。 4、线性和非线性的统一 以往的科学实质上是以线性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线性科学。数学的发展早已为线性系统的研究提供了包括线性代数、线件微分方程、博立叶分析、线性算子理论和随机过程的线性理论在内的强有力的解析方法和工具。 2、如何理解技术的发展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重视科技创新,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现代科技每前进一步,都引起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革,特别是本世纪以来,量子力学、相对论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成果,孕育产生了第三次新技术革命,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为核心的当代科学和高技术突飞猛进,使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更是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开辟广阔的空间,产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影响。总之,科学技术已越来越成为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特别是高新技术,已成为当代人在社会生产力上的制高点。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其核心和关键在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能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在当代历史条件下,要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认掌握了高新技术的优势,认就掌握了经济和政治竞争的主动权。我国作为独立的社会主义大国,必须在高科技的发展上占有自己的位置。只有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发展高科技,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抢占当代先进生产力的制高点,才能代表先进社会生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版)知识交流

《自然辩证法概论》2012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6.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2.如何理解辨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6.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自然辩证法期末试题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自然辩证法的主要研究内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的主体和核心内容,也是本课程学习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 自然观,即考察作为客体的自然界,揭示自然界的本质、结构、存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概括形成的自然界的辩证法; 科学观,即考察作为人与自然关系中介的科学技术,揭示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价值、功能及其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概括形成的科学技术的辩证法;科学研究方法论,即考察作为科学主体的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揭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 造自然的一般方法,概括形成的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 2、实验方法及其特点? 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科学观察具有以下特点:科学观察方法是自然观察;科学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科学观察是有计划的系统观 科学实验的特点:(1)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2)可以强化研究对象。(3)可以使客体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重复出现。(4)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从而认识对象的性质。(5)实验方法还是一种经济可靠的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方法。 3.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 观察的客观性观察陈述要能真实地反映观察对象包括对象的状态、性质、规律等。但是很多时间 客体的属性并没有直接显露出来或者由于人类感官的局限不能直接观察到客体。保证观察的客 观性应该做到①要求观察结果可以重现②消除可能影响观察客观性的各种主观因素③观察中 应尽量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观测技术 科学观察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科学认识方法。它作为一种基本的认识活动,贯穿于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 人的观察能力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它曾表现出几方面的飞跃: ①从感官观察扩展到仪器观察。科学仪器作为人的感官的延长和补充,日益克服感官的生理局限性,不断开拓认识的视野,并使观察走向精确化和定量化; ②从自然状态的观察扩展到实验中的观察(见科学实验); ③从人脑指导下的观察扩展到电脑参与下的观察。电脑作为人脑的延长和补充,能够极大地提高观察效率,获得更多的信息量,更快、更及时地贮存和加工观察结果; ④从地面观察扩展到太空观察。从而,使人们开始摆脱只在地球表面上观察的局限性。 科学观察不只是感性活动,而且是由科学理论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武装起来的认识活动,理性思维渗透于观察过程的始终。正因为如此,科学观察才能达到客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才可能透过现象发现本质。 在科学观察中既要善于抓住最主要的东西,同时又要注意捕捉那些意外的偶然现象,跟踪追查,从偶然中发现必然的东西。因为观察中的机遇常常是重大科学发现的契机。 4科学事实及其应满足的条件? 答:科学事实是指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科学事实一般应满足的条件:①科学事实应该是个别存在陈述;②科学事实应该可复核、可重现;③科学事实应该比较精确、系统5、科学问题及其结构? 答: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未解决的矛盾,包含着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科学问题的结构:(1)形式:①是什么?(what)②为什么?(why)③是怎样的?(how) (2)内容:①问题的指向;②研究的目标;③求解的应答域6、如何正确评价归纳与演绎在科学认识中的作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及复习题

1.自然辩证学科的性质和任务。 (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学问。) (性质: 属于哲学任务: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启迪,以帮助和促进而不是替代科学技术的认识与实践. )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方面: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自然科学观——关于自然科学自身发展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包括自然科学的性质结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自然科学方法论——关于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一般方法论。)2.人类自然观发展的几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古代朴素的自然观(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思想,粗糙,笼统,神秘) 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大倒退) 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的自然观(新旧交替的阶段) 近代机械的自然观(唯物但是机械)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的,联系的) 早期的自然观被马克思主义称之为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它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了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终于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出现,意味着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为自然观的进一步发展开启了大门。 近代机械自然观,是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的。它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按规律运动着的,但用纯粹力学的观点来考察和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认为自然界是一部机械,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 在唯物论方面,由于对自然界在细节方面认识的深入,有利于坚持自然观的唯物主义立场。在机械论方面: 一、将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认为宇宙、人都是机器,抹杀了独特性。 二、外因论,力学,力是使物体状态改变的的原因,所有物体的变化都是外力作用的。 三、机械决定论 虽然它在坚持唯物论方面比古代有了一些进步,但是其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却是人类对自然界总体认识上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并没有如实地反映自然界的本质,从而也就不可能把唯物论坚持到底。 18-19世纪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及其在各个领域涌现出的一系列的重大发现,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建立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 在人们面前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自然图景: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运动发展变化的,并不是如形而上学者所宣扬的那样,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从而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及答案详解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3、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6、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 7、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 8、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 9、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 10、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11、如何理解创新型国家建设? 12、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分支,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也是关于自然界辩证运动的整体认识。 2、自然辩证法强调的是对自然界总的认识而不是对细节的认识,所谓的自然界是广义的自然界,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被科学所认识的自然)、人工自然(被技术改造的自然)、社会自然(被产业产出的自然)。自然界的辩证运动包括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地运动、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运动、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运动。 3、在转化过程中对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有了认识即科学指把天然自然转化成人化自然的手段;技术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手段;工程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另一种手段;产业指把人工自然转化成社会自然的手段。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①学习自然辨证法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拓展了分析问题的视角,让我从以前的单面思 考问题转变成有了总观全局的意识。 ②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③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 ④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⑤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 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3个 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分为运动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1、运动自然观的内容有以下3点: 自然界存在辩证运动,自然界指广义的自然界包括三大运动: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转化,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辩证运动是多维的。 自然界不仅是事物集合体也是过程集合体。要从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中理解科学,从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转化中理解技术工程,从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转化中理解产业。 任何变化都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进行。共产主义建立在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统一的基础上,共产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也等于自然主义。 2、系统自然观的内容: 1)自然界本身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与外界之间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