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论述+简答+名解

《传播学概论》论述+简答+名解
《传播学概论》论述+简答+名解

1.试述线性模式的积极意义和缺陷

答:传统的线性模式把传播的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讯息、媒介、效果等几大环节,作为一般的规律,这适用于任何类型的传播现象,从口语传播到实物传播,从自我传播大众传播。5W 模式以及后来的7W模式都是传统的线性模式的代表,在传播学史上,传统的线性模式第一次比较详细的分解了传播的过程,使传播研究的细化、深化成为可能,为后人分门别类的深入研究开辟了道路,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但是传统的线性模式既有积极意义又有不足之处,即它具有直线性和孤立性,所谓直线性指传播被描述为一种直线性、单向型的过程。从传者开始到效果结束,其间既看不到其他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又看不到受传者的反馈。所谓孤立性指它丝毫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这显然不符合实际,任何传播都不能可脱离实际。这明显束缚后人思路,忽略对社会历史、文化条件等的研究。

2.试述社会系统模式的主要内容

答:如果说从线性模式到控制论模式完成了传播结构认识史上的两次飞跃,基本上解决了传播的要素(内部结构)问题,那么社会系统模式完成的就是第三次飞跃,即解决传播的条件(外部结构)问题。J·赖利和M·赖利这一对社会学者夫妇所做的工作,就是较早的把传播过程明确描述为社会过程之一,并把它置于总社会过程之中加以考察。赖利夫妇模式表明直线性也好鼓励性也好,总之有关传播现象的片面思考大致被克服了。取而代之是比较完整、全面、立体的思考。这里有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一是基本群体也叫初级群体、首属群体,指家庭、邻居、亲密伙伴等。二是更大的社会结构,指关系比较松散的次属群体,如工作单位、学校、社团等。三是社会总系统,指名族、国家乃至世界等隶属群体。与此相关联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叫参照群体,即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业的群体。这可以是基本群体也可以是其他群体。在这种情况下,个人自然会积极接受来自参照群体的影响。

3.试述社会系统模式中马莱茨克模式主要特点

答:马莱茨可=克模式是对前人模式取长补短而设计出来的,船舶结构的四大要素并没变,但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被勾画出来了。社会于传播之间的关系都进一步展开了。首先从传者一方看,进行内容选择的工作似乎占尽了主动性,但实际上反过来又承受着循序的压力,媒介的压力。除此之外还有三个方面的制约和影响。一是个人层面,二是组织层面,工作伙伴、媒介组织、社会环境。相当于社会总系统,从宏观上制约着个人和组织。媒介内容公开性产生的压力也属于社会控制,特指某些内容不适于公开,就是在社会压力下形成的。其次从受者一方看,要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由此显出受者主动性,但反过来受者同样受到媒介的压力。至于感受和效果,就是5W模式中的第五个W:效果。这也是双向互动的过程。一方面讯息作用于受者,可能产生各种效用。于传者一样,受者也有复杂背景:个人层面—自我形象、个性结构,组织层面—大众传播一般来说是个人行为,但群体中的受者还是常见的。除此之外,马莱茨克模式还向我们展示了这样几个环节:传者、媒介、受者的彼此印象,受者的反馈等。总之马莱茨克模式的科学性和详尽程度,与最初的5W模式相比,可说有了云泥之别。这反映了人类对传播现象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刻

4.试述传播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答: (1)科学性。主要表现在:A先导,系统的理论框架B过程,可靠地控制机制C研究,严格的分析手段D结论,良好的复制功能(2)操作性。表现在其研究目的的三个梯次发布上:A描述。即对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作出符合实际的描述,回答是什么或怎么样的问题。B解释。即对研究对象的活动过程及特点作出解释。C。预测与控制。从实际情况看,传播学研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仅仅是为了解释世界,而且也是为了改造世界。

(3)综合化与定量化。所谓综合化是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尽可能采用多重设计和研究手段。所谓定量化是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数量化得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

5.试述抽样的几种主要形式

答: (1)随机抽样形式。是使总体中所以个体具有相同的被抽中的机会的抽样形式。可分为:A简单随机抽样B等距随机抽样C 分层随机抽样D整群随机抽样E多阶段随机抽样(2)非随机抽样形式。如果研究者的调查目的仅对问题做初步探索,获得研究的线索和提出假设,而不是由样本推论总体,就不一定必须采用随机抽样。主要有:A偶遇抽样B判断抽样C雪球抽样D定额抽样

6.试述提问设计的原则

答: (1)合理性原则。判断提问设计是否合理,可参照如下标准:A 全部提问是否都是特定研究课题及其理论假设必须了解和提出的B所提问题对于全部被调查者是否普遍适用C提问给被调查者的负担是否过重(2)科学性原则。A不提双重问题。B提问不带倾向性C提问必须具体明确(3)艺术性原则。艺术地提出问题的方法主要有:A委婉法B间接法C消虑法D虚拟法E援助法7.试述控制实验法与其他研究方法的不同特性

答: (1)所谓控制实验法指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选择一组研究对象,人为地改变和控制某些因素,然后观察其后果的一种科学方法(2)控制实验法主要有两种:A实验室控制;在这种研究中,与研究课题无关的其他变量都被隔离开B实地实验;指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的只控制部分条件的实验(3)控制实验法的特点在于,它能主动引起所要研究的现象,不必等它们自发地出现(4)与调查法相比较,控制实验法对研究对象具有更强的控制能力(5)控制实验法区别于传播学其他研究方法的突出特点,就在于它的控制,表现在对实验环境的控制,对研究变量的控制和对被测对象的控制。控制实验法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它通过系统地操纵一个或数个设定研究的自变量,在消除或恒定其他可能对结果产生干涉影响的自变量的情况下,观测其对某些因变量的独立效应或互效应

8.论述大众传播的四种主要社会功能的含义及影响

答:A环境监测功能它是指通过传播客观.准确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了解足以影响社会进程的机遇或威胁,作为人们决策或付之行动的依据B社会协调功能。指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把社会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协调一致,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对社会周围的环境做出有效的回应,把人们的视线集中到当前最重要的时间上来C文化传递功能,文化传递功能又称文化继承功能,它可以在全社会传递历史文化遗产,从而增强社会凝聚力D娱乐功能,它是美国社会学家赖特提出的,是大众传播多数功能中最为显露的一种功能。

9.试述功能失调的原因和具体表现

答:大众传媒之所以出现功能失调,就是因为某些功能被社会集团或个人所滥用,强化到不恰当的地步,或是超过了社会的承受力,是社会稳定和发展受到威胁。而大众传媒自身由于受到商业化和不同集团的利益所驱使,也常常难以把握好各社会功能之间的平衡和“度”。其表现是:(1)环境监测的功能失调。当新闻等各种信息委经筛选.解释而纷至来时,或是某些大众传播对个别事件予以夸大或作煽情报道时,就会对社会体制产生威胁,导致人们的不满;大众传媒对自然灾害.战争等所发生的“警告”,如不加分析也会引起人们的恐慌和不安(2)社会协调的功

能失调,由于大众传播具有公开性的特点,所以当它的解释.

评论触及现存社会和当前时局的时候,便不得不受到官方的限

制(3)文化传递的功能失调,有大众传播主持进行的教育活动

和发挥的文化传递功能,从消极的一面来看,会进一步扩大“大

众”社会(4)娱乐的功能失调,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所引起的

失调现象,既十分现显,又常常会引起较多争论

10.试述结构功能主义和传播功能研究的联系

答:对传播功能的研究,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传播学所探讨的

一个重要课题。结构功能主义学派是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

学派,从上世纪30年代起占据社会学研究的主流地位,至70

年代末渐趋式微。功能主义的主要观点是把社会看作一个具有

一切必要生存功能的体系,也就是社会体系,而社会体系是一

个非常复杂的统一体

11.试述传播个人功能的不同观点之间的侧重点

答: (1)瑞士心理学家皮业界通过研究儿童的谈话过程而发现

的谈话说。(2)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的工具说(3)英国心理学家

斯蒂芬森从另一个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传播的个人功能,力图用

游戏说去解释个人的传播行为(4)麦奎尔的使用与满足说

12.试述娱乐功能对个人.社会以及统治阶段产生的具体影响

答:娱乐功能是大众传播多种功能中最为显露的一种功能。(1)

就个人来说,通过大众传播提供的娱乐性报道,个人可获得精

神上的松弛,避开或转移现实生活带来逇问题和困惑,并且可

得到文化或美学上的愉悦,或仅仅是借此消磨时间(2)就社会

来说,娱乐功能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原有社会文化体系和文化

格局的影响上(3)对统治阶层来说,有助于把权利扩展到生活

领域,通过各种娱乐节目使其意志和信念得到充分体现

13.试述报刊的四种理论

答:由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参与撰写的《报刊的四种理论》

一书,从历史与文化的大背景上对大众传播的控制问题作出了

较为深刻的分析与阐述。书中所说的“报刊”,实际上时指整

个大众传播事业,因为此书的内容涵盖着大众传播的历史全

程,这四种观念及体制在大众传播不同时期分别起过支配作用

或产生重大影响,至今仍在被不同制度的国家和不同文化的社

会所实施与采纳。这“四种理论”既是历史性的描绘,又是现

实性的概括(1)集权主义理论(2)自由主义理论(3)社会责任理

论(4)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

14.试述控制的基本形态以及它们与传播媒介的关系

答:传播的基本控制形态主要有政治控制.经济控制.受众控制

和自我控制四种,他们与传播媒介的关系为:(1)政治控制(2)

经济控制(3)受众控制(4)自我控制

15.试述社会责任论的长处与不足

答:(1)1947年,卢因首次提出把关概念。信息都是经由人传递

的,而人都是有感情.有思想.有各自思考问题的独特方式的,

因而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不可能保持纯客观,总会不由自主地

吧个人的主观影响投射其中,总会多多少少地按照自己的理解

和意愿来处理信息(2)卢因提出的把关概念同拉斯菲尔德提出

的舆论领袖概念一样,都恰似茫茫大海上的灯塔,尽管自身亮

度有限,但却为黑夜中的航船指出正确的航向。

16.试述内容分析及其研究范围和已有的一般结论

答:内容分析是传播过程中,继控制研究之后的第二个主要环

节。也就是说,它研究和探讨的是拉斯韦尔提出的“5W”。模

式中第二个因素“说什么”(Say what)期一般结论:(1)大众传播

所传递的内容,只是从它所得到的大量信息中经高度筛选的抽

样,不是全盘照搬。(2)大众传播的内容,相当大量的是娱乐性

的,不是消息性的。(3)大众传播为了力求内容上平易,在形式

上力求简单,倾向于少登意思深邃、内容不易理解的复杂材料。

17.试述信息的分类方法及新闻与信息的关系

答:信息有多种分类,十分丰富,这是由信息的的普遍性和多

样性形成的。控制论将信息分为外源信息和内源信息。从哲学

角度来分为表现物质特性的客观信息和表现精神属性的主观

信息。从认识论角度可分为潜在信息、先验信息和实得信息。

新闻和信息的关系,一方面。新闻和信息是密切相关的。另一

方面,新闻和信息之间也不能简单地划等号。这是因为,新闻

的最初阶段或萌芽状态,是一种用以交换和传递的信息,以适

应人类原始社会交流经验、情报和思想感情的需要。从当前和

未来的发展趋势目的仍在传递信息。所以说,新闻源于信息,

而又终于信息。二者又不能简单地划等号,即使作为信息而言,

新闻也只是信息“大家庭”中一个主要成员,尽管是不可缺少

的,而且新闻有他自身的特点,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形态

和信息。而信息的概念要比这大得多。信息存在于自然界。人

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活动之中,既不限于生命物质,也不限于机

界。新闻和信息二者相比,无论是内涵和外延都有明显的区别

和差异。

18.试述符号及其编码与译码过程

答: (1)符号通常指字母、电码、语言、数学化学符号、交通标

志等,但符号学中所指的符号范围比这要广泛得多。(2)在传播

过程中,每个人既是信息的发送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3)

编码就是把讯息或信息转化为适宜于传播和能够使传情达意

的过程,也就是信息符号化的制作过程。

19.试述我国的报纸、无线电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在竞

争中求发展的现状

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展开了新闻改革。1992年以来,随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我国正形成大众传播媒介

竞争四起的局面,促使各媒体在传递社会信息中形成自己的特

色(1)我国的报纸。当前我国报纸充分利用自身篇幅可伸缩的优

势,纷纷进行扩版,以更多地篇幅,提供更多地信息、更深刻

的分析。(2)我国的无线电广播。作为听觉媒体,我国的无线电

广播正在扬听众可以“一心二用“之长。各地广播电台纷纷延

长播出时间,增加新闻播出次数,并在人们繁忙的早晨播出内

容丰富的节目。(3)我国的电视。在媒介间竞争中,今天我国的

试听媒介电视借自形,色,声,广俱佳的综合性优势,在内容

和播放形式上出奇招,不但增加了新闻播出的次数,充分发挥

了”电子大窗户“的作用,还推出了许多以形象生动取胜的节

目。总之,今日竞争中国各大众传播媒体,均在朝着贴近受众,

服务受众的方向努力,经过时间对各种新实践的检验,各大众

媒介必将找到发挥自身长处的最佳方法,以此立足信息市场,

求得不断发展

20.试述麦克卢汉和英尼斯媒介理论的价值和缺陷

答:首先,麦克卢汉和英尼斯理论有一定的价值:(1)启示我们将

媒介置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大背景中考察,探索其在传递的内

容意义之外的意义——媒介的出现带给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影

响(2)他们对传播媒介或传播技术的作用关注,提供了内容分析

之外另一种研究媒介的重要方法,激起人们对各种媒介的特点

及作用的兴趣。(3)麦克卢汉的一些创新的惊人论断,如“媒介

即讯息“等,催人思考、唤起人们的想象力,要求人们将传播

媒介同人的感官、心理联系起来研究。但是,他们媒介理论也

有许多缺陷:(1)他们的理论都过分强调媒介的作用,把媒介描

绘成导致社会发展的最大动力。(2)尤其是麦克卢汉的理论,不

但忽视传播的占有方式即使用情况的重要性,而且甚至把人类

文明发展史等同于传播史,似乎传播媒介可取代整个社会生产

力,从而走向技术决定论的极端。(3)此外,英尼斯和麦克卢汉

的理论都无视内容的重要意思(4)麦克卢汉的著述对一些基本

概念未作严格的科学界限划分。

21.试述英尼斯关于传播媒介对人类文明史的重要影响的理论

观点

答:1.在任何社会中,传播媒介都会极大的影响社会组织的形态

和人们交往的形式2.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改变了社会组织的形

态,开创了人们交往的新形势,促进新的知治权力的一种手段,

而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可以打破旧的垄断权3.旧报纸在经济使

上的作用而言,英尼斯把报纸与广告、产品推销联系起来研究,

认为报纸是百货商店和现代消费者经济的先兆,大规模的企业

组织通过报纸广告建立了信誉

22.试述梅罗维茨媒介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 (1)应把情境视为信息系统。梅罗维茨认为,由媒介所造成

的信息环境同人民表现自己行为时所处自然环境同样重要,在

确定情境界限中,应把接触信息的机会考虑进去并当作关键因

素。(2)每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对于每一社会情

境来说,人们都需要一种明确的界限,因为人们需要一如既往

地扮演自己的角色(3)电子传播媒介传播促成许多旧情境的合

并。由于电子传播媒介造成的社会情境形式的变化,人们的社

会角色形式也在变化。原先特点分明的,不同情境界限值混淆,

导致社会角色的界限的相应混淆

23.试分析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的价值及其缺陷

答:首先,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显示了一种分析媒介社会影响发

的情境分方法,它确有一些值得重视之处(1)这一理论把传播媒

介看作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提出应该将它们与社会环境及其变

化起来研究(2)它把受众的概念包括在情境概念之中,从而指出

了受众在媒介——受众——社会的关系中的重要性(3)在承认

受众的重要性的同时,梅罗维茨的理论也未低估媒介的力量。

不过,梅罗维茨的理论仍有一系列缺陷:(1)过于夸大媒介对社会

环境和人们社会行为的影响,几乎将媒介描绘成引起社会变化

的唯一原因,这同麦克卢汉的媒介技术决定论倾向如出一辙。

(2)梅罗维茨的理论还只字不提社会制度同媒体制度的关系,无

视社会意图对于媒介的管理、媒介使用情况的影响。(3)此外,

梅罗维茨的理论还往往把媒体本身的特点和媒介传递的内容混

淆一起,缺乏连贯性,很难自圆其说。

24.试述梅罗维茨对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和戈夫曼理论所进行

的吸收和扬弃

答: (1)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依据两个理论,一个是以英尼斯

和麦克卢汉为代表的“媒介理论专家“的理论,另一个是美国

社会学家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的观点。(2)他接受了英尼斯和麦

克卢汉将传播媒介看作变化的重要原因的观点,认为他们对不

同的传播媒介造成的不同文化环境所作的历史、跨文化研究,

提供了分析社会变化的一种视角。(3)对于社会学中的情境决定

论,梅罗维茨肯定了这种理论在分析人们的社会角色及其规范

中的可行性(4)根据他对英尼斯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及戈夫

曼的情境决定论的分析,梅罗维茨提出,必须有两种理论融洽

在一起,才能使情境研究冲破静态分析的局限,延伸到对运动

着的情境的分析,并冲破仅分析自然环境的局限,延伸到对传

播媒介所造成的社会环境的分析。

25.论述选择性因素的三种观点

答:A认识连贯论的解释:选择性因素是帮助三种成员避与自己

固有观念不和谐的信息的骚扰从而保持心理平衡和认识一贯

性的机制B实用论的解释:认为受众成员往往接触理解并记住

那些能满足自己需要或兴趣的信息C可获得性论的解释:认为

影响受众有选择性的传播行为的是信息的可获得性即受众往

往选择那些最容易获得的最容易吸收的信息

26.我国二十年来受众调查工作的进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A深度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B形式的多样化C受众调查队

伍形成、壮大D受众观念的加强和受众研究理论的发展

27.现代传播效果研究出现于20世纪初的社会历史背景是什么

答:A二十世纪初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传统印刷媒介已经进入了

一个大众报刊时代,大众传媒不仅成为了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

主要渠道而且深深的渗入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

法,这状况自然引起了社会关注,不少学者开始研究大众传播

的影响和效果的问题B一场大战这是一场列强争霸世界的战

争,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国家为单位大规模、有组织的动

员一切力量全面进行宣传战、心理战,交战国几乎使用一切可

以使用的宣传手段。成为传播学者的研究焦点

28.早期的魔弹论产生的原因和它的谬误是什么

答:A首先大众媒介在这个时期发展势头却实对社会产生了巨

大的冲击使人产生一种畏惧感。其次这时期各种组织对传播媒

介的利用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一般个人无时无刻不处于各种

宣传的包围中,是的处处感到传播的力量。第三在宣传战史研

究以及宣传技巧研究的学者那里宣传似乎成了左右战局的唯

一决定因素,把宣传夸大到了不恰当的地步。第四魔弹论的出

现于当时的西方流行本能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也有密切关系。

最后魔弹论的另一个背景是大众社会化

魔弹论的错误表现在它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过分夸大了大众

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的各种社会因素,并否定

了受众对大众传播的能动性选择和使用能力

29.什么是传播流程研究及其所导致的三项主要研究成果

答:所谓传播流程指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环节流

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构成传播流程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主要

有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卡兹的《人际影响》、罗杰斯

的《创新与普及》

30.伊里调查所提及的理论假说是什么

答:A政治既有倾向假说。拉扎斯菲尔德认为在人们就选举或

其他问题作出决定之际这种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

和大众传播而是基于人们已有的政治态度B选择性接触假说。

认为受众并不是不假思索的选择信息而是倾向于之际的既有

立场或态度一致的内容C意见领袖理论和两级传播理论。认为

大众传播的影响并不是直接对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

这个中间环节D对大众传播媒介类型的概括。认为大众传播可

能产生的效果主要包括强化,结晶,改变效果

31.从主体来看把关人理论、信源的可信性理论及休眠效果等效

果研究各有何不同

答:A主体的把关人和效果定向:把关模式强调的要点是:传播媒

介的信息传达活动并不是有闻必录的而是根据媒介的立场方

针和价值标准的有目的地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在这个意义

上,传播效果不过时受众对媒介提供的信息的种种反应B信源

的可信性效果:同一内容的信息出于不同的传播者人们对它的

接受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因为受众要判断传播者的信誉和其专

业权威性,对传播者来书树立良好的形象争取受众的信任是改

进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C休眠效果:霍夫兰等人在实验中发现

随着时间推移高可信度信源说服效果会减弱,而低可信度信源

的说服效果则有上升的趋势。即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

果是极为重要的,从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本

身的说服力

32..从传播技巧来看,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有哪些具体内容

答:传播技巧指的是在说服性传播活动中为有效的达到预期目

的而采取的策略方法其中包括内容揭示法,说理法和诉求法等

A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B两面提示与免疫效果C明示结论与不

明示结论D诉诸于理性与诉诸于感性E警钟效果(恐怖诉求)

33从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来看,传播学界对传播效果研究

的三个基本问题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 (1)关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整合与分化。“沉默的螺旋”

理论和“培养”理论从正面强调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作用

和“形成主流”效果,明确指出传播媒介的影响过程是一

个社会整合的过程。“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认为大众传播的

主要影响是向杜会成员提示同一的“议事日程”,也是强调

大众传播的社会整合效果。与此相反,“知识沟”理论以及

霍尔的“编码与释码”研究强调的则是大众传播的杜会分

化效果。(2)关于大众传播社会作用的评价—肯定与否定。

知识传播的“上限效果”假说认为大众传播可以在整个社

会带来文化和知识的平均化,有利于实现社会的普遍平等,

对大众传播的作用作了充分肯定。而“沉默的螺旋“、培

养分析”、“知识沟”等理论对媒介活动的现状基本上持批

判的态度。(3)关于受众的性质—能动与被动。“魔弹论”

是典型的“受众被动论”。另一方面与被动的受众观处于对

立面的是“有限效果论”。例如传播流程研究,“使用与满

足”理论等都属于能动的受众论。同样,20世纪70年代

以后兴起的宏观效果理论的受众观也不尽相同。“沉默的螺

旋”接近“魔弹论”的受众观。“编码与释码”研究认为大

众传播内容在意识形态和思想性上有着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共同倾向,在内容的决定上受众基本上处于无力、被动的

地位,但是另一方面又认为受众对传播内容的解读是能动

的。

34.英国广播大学所设“大众传播与社会”专题讲座的授课

小组是怎样分析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两大学派的分歧的

答:(1)英国广播大学所设“大众传播与社会”专题讲座的授

课小组,从批判学派的角度把两派的分歧归结为“多元主

义流派与马克思主义流派”的对立:

①在多元主义者看来,资本主义社会并不存在着阶级支配

现象,而是由相互竞争的各社会集团以及各利益派别组成

的复合体,这些集团和派别的合纵连横状况以及力量对比

是与时俱变的。

②大众传播媒介是一种保持着自己独立领域的组织体,它

在国家、政党以及其他压力集团面前保有某种自治性。控

制大众传播媒介的并非传播企业的所有者,而是独立的、

拥有相当的自由决断权的专职管理者和专业工作者。

③大众传播制度和受众之间基本上是一种均衡的、平等的

关系。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倾向和需

求自由地选择接触各种传播媒介,自主地决定自己或赞成、

或反对、或顺应、或挑战的态度。

(2)与此相反,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阶级支配

的社会。大众媒介担负着社会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一环,

它越来越集中于垄断资本手中并为其服务。大众传播媒介

中专业工作者沉浸在“自治”幻想中的同时,不断接受占

统治地位的思想以及价值规范的影响,有着越来越被其同

化的倾向。大众传播媒介在总体上是统治阶级利益和统治

阶级思想文化的中继传播站。在资本主义传播制度下,大

众传播媒介的受众尽管时时想改变不合理的现状,却无法

拥有自己的传播工具来宣传自己的主张并与占统治地位的

思想文化相对抗

35.试述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两大学派的根本分歧

答:(1)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两大学派的根本分歧在于对传

播现状的态度取向的差异。①一般来说,传统学派的种种

研究,都对既定的传播现状持肯定的态度。所谓“肯定”,

不一定非得是“歌功硕德”,它也可以用间接的形式表现出

来,这就是把现状视为天经地义永恒不变的事实,并以接

受这一事实为前提来从事研究。②对传统学派来说,存在

的就是合理的。③传统学派所表现出的正是这么一种单面

化倾向,即纯然地接受现实,盲目地肯定现实,将自身完

全融入现实中,成为它的“一部机器”,或只是机器中的一

部分。批判学派经常指责传统学派为现有的传播体制服务,

也正是针对这种倾向而言的。

(2)批判学派始终对既定的传播现状持强烈的否定态度。不

管是哪一种批判性研究,在其深层的意识里都无不把现行

的传播体制视为压抑人、奴役人、欺骗人的玩意,认为都

是同人的本质需要格格不入的。因此,在批判学派看来,

首要的问题是对现状进行无情的批判与断然的否定。至于

批判以后怎么办,否定之后何处去,他们并没有十分清楚

的认识和主张,或者顶多有些乌托邦的幻想。他们只是看

到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传播的种种弊病,痛恨这种体系以

及这个社会所带来的普遍异化,并由此而满怀义愤地批判,

批判,满怀僧恶地否定,否定。这既是批判学派的“阿喀

琉斯脚踵”即致命部位,也是批判理论的缺陷。实际上批

判学派是怀着一种浪漫化的情绪,把发达工业社会看成“造

孽”时代。在这一罪恶丛生的文明里,人早已不成其为人,

人的高贵、人的尊严、人的灵性就丧失殆尽,人本身也沦

为同冷冰冰的物质打交道的机器人。因此,要重建人的世

界,恢复精神的王位,当务之急就是必须对资本主义现存

体制予以否定,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正因如此,有人干

脆把批判学派的特点概括为“只破不立”或“重破轻立”,

正像说传统学派是“只立不破”或“重立轻破”一样。这

种提法虽然过于简单化,但不容否认批判学派在传播理论

上的建树的确不很突出。

(3)综上所述,传播学派是肯定现状、服务现状,而批判学

派是批判现状、否定现状。这种对传播现状的不同的态度

取向,是两大学派所有分歧的根本之所在。

36.论述批判学派关于传播与垄断控制的主要观

答: (1)批判学派的研究重在“控制分析”方面。“控制”的

命题,可以说是批判学派的一条主线,贯串于不同类型的

批利性研究中---不论是意识形态还是政治经济的探讨,也

不论是社会文化还是其他层面的研究。批判学派公开承认

他们是用马克思的观点,广泛吸收利用各学科的成果,力

图揭示媒介在维护统治阶级既得利益中所扮演的角色。所

以他们关心的问题可以概括为“谁”在控制传播,“为什么”

传播。也就是说,在一条传播链上,批判学派关心的是传

播者,而传统学派关心的是受众。

(2)批判学派对控制问题的重视集中体现在他们的政治经济

学方面的探讨上。批判学派正是借助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功,

才得以在传播学界站稳脚跟,开宗立派的。(3)默多克在《大

企业与传播产业的控制》一文中,针时传统学派的“所有

权分散论”和“管理革命论”作了分析批判。他认为,“所

有权分散论”不过是用表面现象掩盖问题的实质。①他依

据马克思关于“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

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

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的著名论断,致

力于分析西方媒介的所有制结构,从而揭示其中垄断与控

制的实质。②马克思并不把管理阶层的出现看作资本家的

控制权的丧失,而是仅仅把它看作劳动分工的进一步精密

化。资本家虽然退出了企业的日常管理,但他们通过董事

会依然紧紧地控制着企业;而管理人员尽管操纵着企业的

正常运转,但他们受雇于人的地位决定他们不可能控制企

业。(4)批判学派从媒介的收入绝大部分来自于广告主而非

来自于一般受众这一基本事实出发,认为对传播内容起决

定作用的是广告主的意志,而所谓受众主权乃形同虚设。

总之,批判学派的政治经济学探讨旨在证明,从事着文化

产品生产的大众传媒与从事着物质产品生产的资本主义企

业一样,在维护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中起着重要作用。传播并不是一种满足受众需要的自发行为,而是一种受到操纵、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自觉活动,它归根结底要受制于经济基础。

37.试述信息高新科技在大众传播中的运用,以及对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和运作形式产生的影响

答: (1)就以往传统的大众传媒的活动而言,印刷传媒与电子传媒的特点和运作方式是互不相同的。①在电子传媒内部,无线电广播与电视的运作形式也明显地各具特色。这些传媒为了在社会信息市场竞争,在提供信息方面,从内容到形式都力求使自己能扬长避短。②而今来自通往全球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冲击波,却正在逐渐把这些传统的大众传媒带到在因特网上以数字化的形式提供信息内容服务的同一起跑线上,它们之间某些以往泾渭分明的区别,正开始变得模糊不清。(2)以往,广播是只能传声无法传图像的听觉媒介。但是,一旦一家无线电台上网,在其网页上传声音与传图像并行却是轻而易举的。这将打破电视以其图声并茂在大众传播媒介中一枝独秀的局面。以往报刊运用的是印别技术,如今网络版报刊的发行却靠电子技术。以往的印刷版报刊传递的文字信息是无声的,但网络上电子版报刊的发行,却打破了这一局限。报纸上网后,利用语音合成技术,却可以使其文字信息带上声音:网络版报刊文章可以通过多媒体电脑读出;用户不但可以浏览网络版报纸,而且可以“收听”网上报纸的一条条信息。电子传媒的特点正向报刊渗透,两者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3)上述情况和趋势,将改变这些传媒之间的互动方式和竞争方式,也将促使传播学界对有关各种媒介特征的理论作出相应的更新、补充。

38.试述电脑联网业对大众传播及其社会管理的冲击

答:随着因特网等电脑网络进入商业化运作,电脑联网业正成为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争夺社会信息市场的挑战者,使后者承受巨大的竞争压力。(1)首先感到这种压力的,是本来就因世界范围的纸张价格上涨而面临一定困难的报业。当年图文并茂、声光兼备的电视兴起时,报业就曾面临严重的挑战。电脑网络具有传递巨量信息的惊人能力和用户可随意选择时间上网参与信息交流的灵活性。因此,报业再次面临冲击,再次需要采取新的竞争对策,长期以来受到视听兼备的媒介电视挑战的无线电广播,现在也面临来自网络这一具有一系列新的优势、视听兼备的新媒介的冲击。(2)电脑联网业的发展,对于大众传播事业的社会管理也正构成挑战。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管理大众传播事业,都制定有一系列法规、条例。由于电脑联网是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兴起的事物,以往关于大众传播的界定不可能把它包括在内。而且现在世界著名的因特网最初是作为一种通信系统发展起来的,人们并未从它一诞生起就把它当作大众传媒来看待。(3)电脑“黄毒”现象,网上的“垃圾电子邮件”现象,也都是对传播事业社会管理的一个新挑战。(4)联网业管理中的新问题还牵涉到版权。以往制定的版权法,自然没有把电脑联网也包括在管理对象范围内。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上的侵权现象和版权纠纷时有发生。(5)另外,因特网上恶作剧式的骚扰—某些捣蛋客或别有用心者(即所谓“黑客”)通过破译别人的通讯代码,擅自闯入后者的网页,乱加篡改,造成对后者的骚扰攻击或者网上窃取信息等,则是人类信息活动中遇到的全新问题

1、传播的定义大体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答:1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这是指通过传播共享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2强调传播是有意图的施加影响。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3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这是指信息只有从传播者传递到接受者那里,传播行为才算初步完成。2、简述西方学者在传播研究中存在的明显局限性?

答:1不适当的把传播放到人类第一重要的地位去加以认识,从而排斥了人类的生产能力这一主要标志。2把传播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分别归之于人的本能和科技技术的进步。3在研究传播事业的社会控制时,又往往不能彻底揭示社会内部的深刻矛盾。

3、大众传播喝人际传播有什么不同点?

答:1大众传播需要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传递信息,这些媒介的特性各不相同,统称为大众传播工具。2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单向流动,受众是不知其名的,来自受众的信息反馈也是有限的、滞后的。3大众传播所传递的信息的公开的、面向社会的,受众则是大量的、匿名的、各不相干。4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大众传播信息传递更为快捷与广泛。5大众传播的内容多半是由组织和职业传播者所发布的,而不是由个人发出的。6大众传播还具有强烈的选择性。不仅传播机构对接受对象可有一定的选择,而且受众对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和时间的选择也有更大的自由度。

4、传播学喝大众传播学的关系是什么?

答:传播学喝大众传播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新兴学科。广义的说,这是两门不同的学科,狭义的说,传播学既是指大众传播学。从理论结构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规律的学问,它可以有许多分支的学科;而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传播学是大概念,大众传播学是小概念;后者从属于前者,并成为前者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具体的说,传播学的研究领域要比大众传播学更为宽广。传播学提供的是总体理论框架,研究范围量大面宽;而大众传播学则是传播理论的延伸,并由其相对的独立性。从科学研究的实际情况看,大众传播学在整体传播理论中至今仍然是一枝独秀,研究工作处于前沿位置。由于20世纪以来大众传播事业的突飞猛进,加上社会需要和多学科的共同开拓,使大众传播学迅速形成较为完整理论,成为传播学中的研究重点和最重要的一个分支学科。

5、造成早期传播研究缺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1主观方面看,当时人类的认识能力弱小,因此难以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2客观方面看,传播的作用虽重要,但还不是很明显。一是早起的传播还比较简单,无论方式还是内容,都不复杂。二是早起的传播尚未相对独立化、职业化,即尚未出现专门的传播机构。与人类的其他基础性活动相比,传播总是贯穿于各种活动中,故通常被当做各种活动的组成部分,所以未引起社会的重视。

6、简述传播学诞生的条件?

答:从古代初始的传播研究,到现代成型的传播学,期间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直到20世纪40年代,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传播学才应运而生。1主观条件看,人类的认识能力空前提高,伴随着封建专制时代的终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均面目一新,并日趋整体化,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了解越来越正确,各种新理论、新学说大量涌入。在此背景下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全貌把握和系统、科学的知识,终于成为可能。2客观条件看,传播的作用和影响极端凸现,工业化使整个世界连成一片,其必然结果之一是,传播活动日益频繁化和复杂化。特点是传播的相对独立化、职业化,给人类带来一种全新的、重大的冲击。这种冲击,终于引起全社会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高度重视。

7、简述媒介对经济的作用?

答:从经济角度看,媒介的作用主要有;一方面以其传播的大量经济信息,特别是广告,构成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一个不可缺

少的环节,广告业中绝大多数业务是由媒介承担的。从这个意

义上说,称媒介为经济的支柱之一是毫不过分的。另一方面,

为各种企业服务的媒介本身也变成一种企业,广告收入为媒介

资本家创造出丰厚的利润。市场经济离不开媒介的扶持,媒介

反过来也离不开市场的滋养。

8、卢因对传播学有哪些贡献?

答:他对传播学的贡献是,强调媒介欲对个体施加影响,必须

考虑到其身后的群体的强大制约功能。他积极地投身于实践,

深入到工人、学生、主妇中去,开展研究,检验和完善理论,

并且培养了一批出色弟子,他还提出传播过程中把关人等概

念,有力的促进了传播学的建设。其代表作有《解放社会矛盾》

等。

9、波洛关于传播过程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1传播是一个动态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2传播过程

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

位。3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既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10、理论模式化盛行的原因是什么?

答:理论模式化之所以盛行的原因是;1研究者发现,这种方法

很适用传播学领域。因为,传播的各种规律深藏于各种关系中,

无法看见却可用模式表现。2研究者们生逢其时,因为社会科

学和自然科学整体化的效果,使社会科学者深受自然科学的影

响和启示,这才有可能将模式这类原属自然科学的方法、手段

顺利的搬到社会科学领域中来。

11、简述拉斯韦尔模式的特点和不足?

答:拉斯韦尔模式是美国学者拉斯韦尔于1948年提出来的,对

传播学来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具体说有两个第一;1

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的分解了传播的过程。

5W模式堪称开天辟地之举。从此传播研究的细化、深化成为可

能。事实上拉斯韦尔同时把5W规定为传播学的五大研究领域,

为后人分门别类的深入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2与此相联系,

拉斯韦尔的工作带来另一个意义更为重大的结果,即第一次为

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

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拉斯韦尔正是以他的5W模式为传播学

贡献了一张蓝图,或者说一个脚手架。正是这个独特的贡献,

他当之无愧的以传播学鼻祖的身份名垂青史。不足:在充分肯

定5W模式的历史成绩之后,还必须看到他的不足,即它的直

线性和孤立性。所谓直线性即传播学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

向型过程。从传者开始,到效果结束,其间既看不到受者的反

馈,也看不到其他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所谓孤立性,即

它丝毫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这显然也不符合实

际,任何传播都不能脱离社会,在真空里孤立的进行。

12、申农—韦弗模式的主要特点?

答:这是一个著名的线性模式,其影响仅次于拉斯韦尔模式,

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这本来就是一个纯技术性的、应用于自然

科学领域的通信过程模式。然而在本世纪以来学科日以整体化

的趋势下,传播学界很快发现,它的作用可以扩大到探讨一般

的社会传播过程。具体说信源相当于传者,信宿相当于受者。

媒介:一分为三,这里的发射器、信道和接收器相当于媒介,

即媒介被细分为三种。讯息:发出和收到的。这里的讯息相当

于5W模式中的讯息,但又有所不同。意思增加了一个要素,

信号反映了一种常见的两次或多次符号转换现象。二是讯息变

成了两个发出的和收到的。它们往往不一致,传播的难点就在

于这种不一致性。这种模式里多了一个噪音,这就提醒我们要

保证传播的顺利进行,就必须排除噪音的干扰,由此可见,申

农—韦弗注意到了传播和周围环境的关系。但没有从根本上克

服线性模式的局限性,忽视了反馈的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

约。

13、简述申农—韦弗模式的内容?

答:1媒介:一分为三,这里的发射器、信道和接收器相当于媒

介,即媒介被细分为三种。我们只要想一想电视台、电波、电

视机之间的区别,就不得不承认科学家思维的精密。2讯息:

发出和收到的。这里的讯息相当于5W模式中的讯息,但又有

所不同。意思增加了一个要素,信号(符号)。例如发电报,

就是把信息变成文字,再变成电码的过程。二是讯息也好,信

号也好,都不是一个,而是变成了两个:发出的和接收的。3

噪音:不速之客。这个模式里多了一个噪音。确实电话里时常

会有噪音,其他传播也一样。这就提醒我们要保证传播的顺利

进行,就必须排除噪音的干扰。由此可见,申农和韦弗多少注

意到了传播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14、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的主要特点

答:1首先提示了大众媒介对传播过程的介入。传播的双向性、

循环性都得到了更明白的表示。2引申出一个传播单位的思想。

事实上,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以看

作是传播单位,5都兼有传者、受者两种身份,以及发信、受

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3传播过程中的四个要素被细分

为六个。即发信、符号化、受信、富豪解读、讯息、媒介

15、赖利夫妇模式的内容与意义是什么

答:赖利夫妇这一对社会学者较早的把传播过程描述为社会过

程之一,并把它们置于社会总过程之中加以考查,这个模式里

有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一是基本群体,也叫初级群众。二是

更大的社会结构,指关系比较松散的次属群体。三是社会总系

统,指国家、名族乃至世界等隶属群体。与此相关联,还有一

个重要的概念叫参照群体,即个人未必置身其中,但以其为参

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这可以

是基本群体也可以是其他群体。在这种情况下个人自然会积极

受到来自参照群体的影响。这个模式的意义在于它提示出了传

播之所以能够进行的社会条件和背景,为进一步研究和说明制

约传播的复杂的社会因素提供了科学的启示。这个模式的缺点

是不细致,过于简略,仅仅是一个提示了框架的工作模式

16、传播单位的含义

答:是指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以看

作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两种身份,以及发信、受信、

编码、译码四种功能

17、简述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观点?

答:(1)历史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大致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它要求我们在观察,描述和研究特定的传播活动和传播

现象时,就从该时代人们传播活动的全部现实条件出发,而不

是从个别人的意志和思想出发。其次,历史的观点要求我们在

解释特定的传播现象及其变化时,应把它放在历史的全部变化

中去,这样才能正确解释某个时期的历史变化。(2)机率的观

点。机率的观点,主张用传播现象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空间来

说明传播现象的复杂性。这是一种特殊的因果解释方法,这一

方法原则的实质在于分析传播现象发生过程中随机因素的作

用。(3)系统的观点。我们研究传播现象时,把一组相互作用

并且相关程度较强的因素作为一个系统。系统方法首先要求把

特定对象系统的各个要素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来看

待,部分是整体的成分,所以部分的特性存在于部分与整体的

联系之中。

18、传播学研究的建构类型与一般程序是什么?

答:建构类型:(1)归纳理论。归纳理论以数据为基础,把数

据反映的实际关系组织为理论原则。(2)演绎原则。演绎从理

论解释出发,寻求数据以检验理论的预测。如果数据与预测的

情况不一致,则对理论加以修正,并作出新的预测,直至形成

更有力的理论。(3)机能理论。技能理论综合了归纳与演绎两

种成分,既强调数据,又重视解释(4)模型。模型法是一种对

于客观存在的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的科学抽象,主要针对那些

较为复杂,很难细分的客观对象,在调查,实验和统计的基础

上,根据其某些表现和特征,设计出一种模型,对其加以描述。

一般程序:(1)选择课题(2)确定研究客体(3)研究设计(4)

搜集资料(5)分析资料(6)结论

19、抽样调查的特点是什么?

答:(1)推断总体的目的性。它所关注的中心是总体的性质及

其数量特征,而不是为了了解样本本身的情况。(2)推断形式

的整体性。抽样法以抽样的全部样本单位作为一个“代表团”,

用整个“代表团”来代表总体,而不是以个别样本单位来代表

单位总体,即抽样推断总是以样本指标的平均数的形式来表现

的。(3)样本抽取的随机性。正确的抽样推断的前提是,样本

必须是总体的缩影,总体的特征应尽可能在选出的样本中得到

充分显现。(4)抽样误差的可控性。任何调查的独特优点在于

它的抽样误差是可以事先计算并通过样本量的调查等手段加以

控制。

20、抽样调查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答:(1)界定调查总体(2)编制抽样框(3)设计和抽取样本

(4)样本代表性评估

21、影响样本量大小的因素?

答:(1)研究总体中样本单位之间的差异程度。差异增大,样

本数也应随之增大;差异越小,所需的样本数就越少。(2)课

题要求的精确程度和把握程度。(3)课题研究的时间、人力、

财力及研究本身的要求,因种种主观条件的限制,研究者常常

无法抽取最理想的样本,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抽取最佳样本。

(4)调查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以及统计分析方面的要求。

22.问卷调查的特点?(1)标准化(2)匿名性(3)操作性

23、简述提问设计的步骤和原则?提问设计的步骤

答:(1)课题分析,提出假设(2)概念具体化,寻找变项(3)

确定指标(4)为测定已经确定的指标,编制提问

提问设计的原则:(1)合理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艺术

性原则

24、简述提问项目的制定依据的原则?答:(1)先易后难(2)

先面后点(3)同类集中(4)先一般后特殊

25、问卷的基本结构包括几方面?

答:(1)封面信。包括A调查者的身份和名称,必要时附上地

址,电话B调查的目的与意义C关于匿名保证D对被调查者

回答问题的要求(2)主体

26、内容分析法的特点是什么?

答:(1)客观性(2)系统性(3)定量性(4)显性内容

27、内容分析有几种类型?答:(1)实用语义分析(2)语义

分析,包括A指定分析B归因分析C断言分析(3)符号载体

分析

28、内容分析的操作程序是什么?

答:(1)确定分析单元。有五种分析单元:关键词或专门术语,

主题,特质,段落,篇目(2)指定分类标准。常见的分类标准:

题材,体裁,倾向性,主题,时效,价值取向等等(3)抽样分

析样本。取样过程一般包括三个步骤:抽取样本的媒介样本;

抽取特定的日期样本;抽取特定的内容样本(4)实施统计分析。

常用的统计分析指标有:绝对数,百分比,平均数,相关系数

29、内容分析的研究模式有几种?

答:(1)推理模式。包括A趋势推理B共变推理C因果推理

(2)比较模式。包括A趋势比较B不同内容群比较C内容比

较D有标准的内容比较

30、内容分析的优点和局限性?

答:优点:(1)在调查和实验中,由于被调查者所处的坏境或多

或少是人为设置的所以其表现就很可能与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行

为和想法不同,是研究结果在反映实际方面存在一定的变形。

而内容分析所研究的对象时已经记录在案的讯息,所以能真实

地表现信源的特征。(2)内容分析的研究内容来源于报刊,书

籍录音,录像,大多可以从相关的图书馆,资料室得到,因而

在研究所需的费用上要比问卷调查和控制实验为低。局限性:

无法单纯以内容分析为根据来作出某一内容对受众影响程度的

结论。

31、简述控制实验法的基本要素?

答:(1)实验者。即主持控制实验的研究者(2)实验变量。即

实验过程中变动的因素(3)实验对象。即实验所涉及到的人(4)

实验观测。即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对象的观察和测定

32、简述控制实验法的特点?

答:(1)对实验环境的控制(2)对研究变量的控制(3)对被

测对象的控制

33、简述控制实验法的基本程序?

答:(1)建立研究假设(2)建立实验组与控制组(3)选择自

变量与因变量(4)前测,即实验前对实验组与控制组的相关指

标进行测定(5)实施实验刺激(6)后测,即实验后对实验组

和控制组的相关指标进行复测(7)分析和确定有关自变量和因

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成立及相应函数表达式。

34、简述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

答:(1)消除法。即把要控制的变量除去,是实验能在比较单

纯的条件下进行(2)保持恒定法。对于那些不易消除或不能消

除的无关变量,可以用保持恒定法加以控制(3)效果平衡法。

采用随机分组时使各组被对象的个别差异对实验效果的影响相

互抵消,是效果上取得平衡的最简单的办法

35、简述传播学的一般性功能的两个层次?

答:一般从两个层次上理解,意识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传播的个

人或个人功能,即对个人来说传播有哪些功能或效用;二是从

社会学、经济学及政治学的角度去分析传播的社会功能,即对

社会整体来说传播有哪些功能或效用。

36、简述大众传播功能的三个特点

答:A暂时性是指大众传播的某些功能不同时代或不同时期会

得到强化或抑制,甚至减退、消失,存在着此起彼伏的态势B

适应性是指大众传播的功能是否能够是否能够充分发挥,是由

它能否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定的,也是同它能否适应广大

受众的需要相关的C可变性是指大众传播的各种社会功能不可

能是一成不变

37、环境监测功能是如何让实现的?

答:A环境监测功能对社会而言,可以及时发出自然灾害和战争

威胁等各种警告;可以促成周围环境的各种信息流通,起到工

具性的作用;还可以巩固社会规范,通过把违反社会规范者公

之于社会舆论,加强对社会成员的管理B环境监测功能对于个

人而言,某些新闻人物可以因其信息灵通而赢得声誉C环境监

测功能对统治阶级而言,可以因此而维持和巩固其统治地位,

可以通过了解敌对或颠覆性活动而控制舆论;某些对政府人物

的报道也是授予其本人社会地位D环境监测功能对文化而言,

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各种文化的发展

38、大众传播功能失调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答:A环境监测的功能失调B社会协调的功能失调C文化传递功

能失调D娱乐的功能失调

39、为什么说功能和功能失调、显功能和隐功能是两组不同的

概念

答:功能和功能失调、显功能和隐功能,是两组不同的概念。前

者侧重点在于它们对社会体系有利或不利,后者则强调其

功能是否是社会成员所愿望的和所认识的。换句话说,功

能和功能失调是一组对应的概念,而显功能和隐约能却都

可能有助于社会体系的调节或适应,只不过是隐功能超出

人们的意图,并非人们所愿和不为人们所认识而已

40、简述传播功能研究式微的原因

答:A作为传播功能研究的理论来源和基础的结构功能主

义,在上世纪60年代以后它的地位已被社会学的社会冲突

理论所取代B传播学研究范围极其广阔,传播功能研究仅

是有关传播体系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当众多传播理论的

开拓后来居上之时,传播功能研究也就失去了昔日的光辉

41、控制包含的两层意思是什么?

答:“控制”所包含的两层意思是:第一层意思是指传播者

对信息流通所进行的干预和影响、左右和操纵。第二层意

思是指传播者受其时代与社会的制约,不得不屈从于外界

施加在自己身上的诸多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文化的

压力,从而成为某种传声筒、吹鼓手。总之,所谓控制,

是包含着师控与受控两个方面的含义,是就传播者操纵传

播同时又受到操纵的处境而言的

42、控制研究的三项内容是什么?

答:所谓控制研究是指专门考察传播者(包括个人与组织)

及其活动特征,揭示传播者同所处时代与社会之间关系的

研究。具体说,控制研究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分析传播者的

施控行为,如把关研究理论;二是分析传播者的受控情况,

如批判学派的研究;三是指出各种不同的控制形态,如政

治控制

经济控制、受众控制、自我控制等。

43、怀特把关理论的公式是什么?

答:怀特把关理论的公式: a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把关过

滤信息 b输入信息---门区---输出信息

44、简述怀特把关研究的主要缺陷?

答:作为最早的一项把关研究,怀特的理论难免会有不足之

处,其中最明显的缺陷就是将把关人当做一个孤立的因素

来考察,过分强调把关人独立的权限,而忽略同把关人相

联系的社会因素对把关活动的制约。从怀特的把关模式上,

人们容易产生这种错觉,那就是把关人对信息的传播可以

为所欲为,可以随意按照自己的洗好来处置新闻。把关完

全被当作一项纯个人的行为,这显然不符合传播实际

45、麦克内利模式的长处与不足是什么?

答: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在理论上纠正了怀特把关模式的

单一化缺陷,揭示了在整个信息流通过程中存在着一条由

许多关口组成的把关链,这是它的长处所在。但它也有一

个很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它把每个把关人及其作用都等同

起来,每个关口都“平起平坐”,不分主次,也就是说,从

麦克内利把关模式上的那一系列前后相连的把关链条上,

人们看不出哪道关口最关键、最重要、最需引起注意。

46、简述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

答:巴斯的所谓“双重行动模式”,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

的完善。巴斯认为,信息流通中的把关环节固然很多,事

实上每个参与传播的人都可以看作室把关人,但最关键的

把关人还是传播媒介,与传播媒介的把关作用相比,其他

的把关环节都处于次要地位。巴斯在对传播媒介的把关活

动进行研究与分析之后指出,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分为前

后相连的两个阶段、两个步骤,这就是他所说的“双重行

动”。其中的第一阶段是新闻采集,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有记

者。传播媒介中的第二个把关阶段是新闻加工,这里的把

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

47、简述阿特休尔的《权力的媒介》的内容?

答:阿特休尔在《权力的媒介》中,详尽地阐述了一个基本

观点:即一切媒介----不论是以往的,还是现存的,都不是

独立的、自为的,媒介历来都是受某种权势控制的工具,

都是为某种权势卖力的“吹鼓手”。这些摆布媒介的权势可

能使宗教性,也可能使世俗性的;可能体现为政治上的党

派集团,也可能显示为经济上的利润指标,不管形式如何

千差万别,媒介总归就是某种权势的媒介。阿特休尔写道:

“此书的主要论点之一是,新闻媒介历来没有发挥过独立

非作用,也从来没有摆脱权力的操纵。新闻媒介好比吹笛

手,而给吹笛手乐曲定调的是那些付钱给吹笛手的人”。

48、政治控制的含义和手段是什么?

答:政治控制最集中地表现在政府部门对传播的限制与管

理上。也就是说,政治控制主要是政府控制,也是传播中

最重要的控制形态。其常见的手段有:(1)立法(2)行政

(3)操纵新闻

49、经济控制的含义表现形式是什么?

答:经济控制的关键在所有权上。它是最根本的控制形态,

就是谁拥有媒介,谁掌握媒介,谁自然就拥有支配传播的

权利,谁就权有选择传播什么鱼不传播什么。这个问题在

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具有化为垄断和广告

50、受众传播的含义及表现形式是什么?

答:受众会对传播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受众在传播过程中不

是消极的、被动的、无所行为的,他总会将自己的意志通

过各种方式作用于传播者,从而使传播在相当程度上听命

于受众。这就是所谓的受众控制。受众对传播的控制主要

表现在反馈上。

51、简述布里德的传播控制研究观点?

答:布里德是传播学控制研究领域的一位开拓者,他的《新

闻编辑部的社会控制:功能分析》一文,被视为这个领域的

“一项最杰出的研究成果”(德弗勒语)。布里德指出,任

何社会的主要问题都在于维持秩序和加强凝聚力,其中尤

为重要的是保持价值体系ide一致与完善。所谓媒介组织

内的潜网实际上仍是更大范围内社会控制体系的折射,即

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

52、简述自由论的主要观点?

答:(1)个人权益高于一切,所谓国家归根结底应用来保

护个人权益。而在个人权益中,最重要的就是自由地持有

主张、自由地抒发已见、不受压制、不被干预,这是人类

的“第一自由”,同生命一样神圣不可剥夺(2)自我修正。

(3)观点的自由市场。

53、怎么样进行内容分析

答:(1)分析传播内容短期或中长期的发展趋势(2)就各

种传媒对同一问题、同一事件的报道,或就不同国家的同

一类传播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3)研究传播内容是否符合

有关法规和政策;研究传媒借助传播内容实现的宣传策略、

宣传方法以及某一方面使用的宣传战术。(4)了解和解决

科技、文化等特殊信息在传播中的问题和困难。

54、内容分析的一般性结论是什么?

答:(1)大众传播做传播的内容,只是从它所得到的大量

信息中经高度筛选的抽样,而不是全盘照搬。而受传者所

吸收和使用的信息又是从大众传播中过虐出来的抽样(2)

大众传播的内容,相当大量的是娱乐性的,不是消息性的,

因而更多是分散而不是集中受众对社会。经济、政治等重

要文艺的注意力。(3)大众传播为了力求内容上平易,在

形式上力求简单,倾向于少登意思抽象深邃、内容不易理

解的浮渣材料。

55、信息的特征是什么?

答:(1)信息的共享性(2)信息的扩散性(3)信息的传递性(4)信息的扩充性(5)信息的浓缩性(6)信息的代替性。56、信息的含义是什么?

答:(1)属于一般的说法,如“信息即情报“、”信息即资料“、“信息即知识”等(2)信息概念的实质,是在自然科学的通讯理论中首先被揭示出来的。信息——反馈——控制三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1991年迈克尔巴克兰德教授提出了“信息”一词三种含义:作为过程的信息:当某人获取信息后,他或她的认识也随之改变。作为知识的信息:信息也可指作为过程的信息所告知的东西。作为事物的信息:信息一词也可指如数据和文献之类的物体。(3)从哲学角度上探讨信息的定义,研究信息的本质、本源等。

57、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参透表现在几个方面?

答:(1)对传播模式和理论有过重要影响(2)在方法论上给传播学以经验和有益的启示(3)对传播学理论构架的设想产生有力的冲击。

58.信息如何分类?

答:关于信息分类,可以按信息的辨析形式分为语言、符号和图像三类。还可以按信息内容的性质分为新闻信息、教育信息、说服性信息、商业信息和娱乐信息五种。按照信息对受传者的不同心理效果来区分,分为三类:指导性或教育性信息、维持性信息和复原性或刺激性信息。另外,最早提出控制论创始人维纳,他指出控制系统向外发出的内容叫做信息,由此可分为外源信息和内源信息。后来从学者哲学角度提出,信息分为:表现物质特征的信息为客观信息,显示精神属性的信息为主观信息。还有学者以哲学的认识为标准,把信息分为潜在信息,先验信息和实得信息等等。

59、简述新闻与信息的关系?

答:(1)新闻与信息是密切相关的。新闻源于信息,终于信息。新闻是由信息衍化而来,又具有特点。(2)新闻不同于信息。信息的概念比新闻大得多,新闻知识信息中的一部分。

60、信息量低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答:(1)信息的匮乏,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是经济停歇不前,无法分享世界各国已经开发出来的丰富的信息资源。(2)信息匮乏,科学技术必然落后,名族处于愚昧状态。(3)信息匮乏则文化素质、教育水平下降。(4)会让一些不健康的信息乘虚而入。

61、信息量高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答:(1)受众在大量不需要的信息冲击下,会恐慌不安,也会漠然置之,琢渐形成逆反心理和冷漠感。(2)超量信息也可以看作是与传播目的、传播主体无关的信息干扰,即超出了需要输出信息的那部分,这是一种人为的噪音。(3)对社会而言,部分信息的超量不仅会抑制另一部分信息的流通,而且会产生社会群体压力,造成负面影响。

62、正确控制信息流量的必要性是什么?

答:作为一个社会,要正确控制信息流量,防止或避免出现信息低量或信息超量的问题,就当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思考,采取适当的对策。一方面,要考虑决定社会信息流量的因素是什么。首先,最根本的是整个社会对各类信息的普遍需求,以及各阶层,各行业不分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对信息的多种需求。其次,社会文化背景和思想意识倾向对信息流量所产生的积极或消极影响。第三,传播环境对信息流量也有影响。第四,信息信息和个人因素也有直接的联系。另一方面,要善于借助社会系统的反馈机制去调节和控制信息流量。具体的说,当信息超量时,要实行负反馈,即根据信息输出后的反馈信息,以后减少输出同类信息或改变其方向。相反,当信息低量时,要实行正反馈,即后输出的信息要和原来输出的信息保持同一方向,使总的信息量输出得到不断加强。63、语言的特性是什么?

答:语言的特性:(1)语言的静态的,客观实际是动态的(2)语言是有限的,客观实际是无限的(3)语言的抽绎的。、64、什么是语言符号,它的范围是什么?

答:语言符号,是人类所特有的有声符号集合符号系统。语言符号通常也包括文字符号在内。作为语言符号,它跟其他符号不同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复杂性。在现有的符号系统中,语言符号最为复杂。二是强生成性。语言符号自身有许多特性,主要是:(1)语言是有声的。语言的语音按一定的规则组成并为表达的符号系统。(2)语言的语义和声音的结合是任意的,偶然的,或者说是约定俗成的。(3)语言的结构是生成的,有层次的,而且有一定的模式。

65、什么是非语言符号,它的特点是什么?

答:非语言符号,是指信息传播不以有声语言和书面为载体,而借助直接打动(刺激)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种各样的符号。它包括人的表情、手势、神态、穿着、打扮以及摆设、建筑、环境和美术作品等等。非语言传播的应用范围相当广,在人类传播行为中也非常重要。非语言符号主要有:(1)体语(身体语言)。即表情,姿势及神态。(2)类语言。它是人发出的有声而无固定语义的信息传播,如各种笑声、哭声、叹息、呻吟、叫声等等。(3)艺术。这是非语言传播的高级层次。自然语言可归入推理符号,而艺术(绘画、建筑、音乐、舞蹈等)则属于表象符号,是用以表达语言符号所不能表达的情感意义。

66、简述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区别?

答:语言符号的传播是分阶段、单通道的,可控性较强,运用抽象和逻辑思维,作用于人脑左半脑,非语言符号是连续性、非线性和多通道的,可控制弱,运用形象和直觉思维,作用于人脑右半脑。

67、重视新闻的可读性要注意什么?

答:“可持续”一词源自英语,原意是指新闻,文学作品等易于阅读的程度,即作品使读者易于接受和了解,而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1)新闻要提倡写短句。(2)尽量少用或不随意简化专用名词,少用“性”、“化”之类的词尾。(3)注意用语具体,有特定的含义,适当多用常见的词。(4)注意少用形容词,多用动词。

68、简述新闻信息的主要特点?

答:(1)新闻具有强烈的时效性。(2)新闻要求对某一事件、人物或非事件性问题作出比较全面、完整的反映和表达,并通过连续报道和运用消息、通讯、评论、图片等各种体裁的报道来配合事物总体的发展过程。(3)新闻通过社会上各种新闻媒介向四面八方传播,为众多的受传者所共享,是一种公开的、“大传播”的信息。(4)新闻在语义和语用信息的层次上带有很大主观性和鲜明的倾向性。

69、简述口语传播的缺陷?

答:(1)口语传播只能用于面对面的交流,一旦距离超过声音所能达到的范围,信息传播活动就难以展开。(2)利用口语进行传播范围只能囿于二人、几人或一组人,难以使众多的人都听到。(3)声音过耳不留,不利于保存信息。

70、报纸主要有哪些长处?

答:(1)信息量容量大(2)保存信息的力量强(3)受众选择的主动性大。由于报纸信息容量大,因此,报纸可以做到报道范围广泛、内容详细、丰富多样、分析深刻。报纸是印刷品,易于保存,便于人们日后查阅。

71、报纸有哪些短处?

答:(1)报纸报道新闻的时效性远逊于广播于电视(2)报道形式缺乏图声并茂的电视新闻的动感,也不如以声传情的广播报

道亲切、活泼。(3)报纸要求读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

这样,报纸的受众也就有了一定的限制。

72、广播主要有哪些长处?

答:作为一种电子媒介,无线电广播具有:(1)传递信息极其

迅速,时效性强。广播是利用电波传声的。(2)受众面广,参

透性强。(3)广播是听觉媒介,它可以充分运用人类丰富的语

言和各种音响去感染听众,不同的声调、语气常常会达到不同

的效果。

73、广播主要有哪些短处?

答:广播也有不如其他媒介之处:(1)广播内容转逊即逝,其

保留性远不如报刊,受众对u昂博得选择余地也很小,广播是

使用声音传播的,受众若是一是没听清、没听懂,便只有作罢。

(2)无线电广播单纯提供听觉形象,给受众留下的印象不如

试听兼备的电视深刻。

74、电视主要有哪些长处?

答:电视是大众传播媒介行列的后起之秀,具有如下长处:(1)

试听兼备,图声并茂,生动,形象,逼真,感染力强。电视将

图像、音响、文字同时传出,使受众成员在收看电视节目时,

对节目中所描述的各种事情,如闻其声,产生强烈的现场参与

感和真实感。(2)手段先进,传递信息神速,超越空间的力量

强。

75、简述在激烈的大众传媒的竞争中,报刊采取的扬长避短的

对策?

答:报刊在竞争中求生存于发展的对策:(1)充分发挥自身信

息容量大、报道范围广、易于保存等方面的优势,借此弥补时

效性方面无法与电子传播媒介匹敌的不足。(2)报纸向信息的

深度化发展,提供详细的新闻背景等在广播电视节目中难以挤

进的信息,以此吸引受众。(3)面对电子传媒争夺受众的嘟嘟

逼人的攻势,报纸在信息容量优势上头做文章,深度报道,解

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等应运而生。

76、简述无线电广播在激烈的大众传媒的竞争中,采取的扬长

避短的对策?

答:无线电广播的竞争对策是:(1)一方面在节目安排上扬听

觉形象之长,以简明新闻、音乐节目等吸引受众,并发挥自身

制作比电视简单、成本低的特点,由于争取一般受众转向争取

各种特定的受众群(2)另一方面收听工具已走向小型化、更

利于受众随时携带收听。

77、简述电视在激烈的大众传媒的竞争中采取的扬长避短的对

策?

答:(1)电视在与原有媒介的竞争中主要以集声像之美取胜。

(2)电视成为人们获知重要动态新闻、观察世界风云的主要

渠道。(3)电视还会以丰富多彩、图声并茂的节目受到观众青

睐,以绘声绘色的广告节目,栩栩如生的人物、企业形象塑造,

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

78麦克卢汉的“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理论的含义是什么?

答:麦克卢汉认为,一切传播媒介都是人类感官延伸,如印刷

品是眼睛的延伸,收音机是耳朵的延伸。这一观点,借用了英

尼斯的媒介理论。麦克卢汉借用了其老师英尼斯关于媒介偏倚

性的观点中的某些成分,又大加发挥,提出了“媒介是人体的

延伸”的论点。他的关注几点,是媒介传播对人类感觉中枢的

影响。他是从媒介对人类的心理影响推论传播技术的社会影响

的。他提出“感觉的平衡”概念,并指出:对于不同传播技术

的使用会影响人类感觉的组织,影响人与人的关系;媒介的影

响会改变人类的感觉生活,进而和社会的发展有关。把人类社

会文明发展史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口头传播时期、文字印刷传

播时期和电子传播时期。在口语传播中,各种感受器官可以同

时受到刺激,处于和谐状态。文字的出现扩展和加强了人的视

觉功能,消弱了其他感觉的作用,印刷媒介的出现则进一步巩

固和扩展了视觉的作用。

79、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理论含义”?

答:(1)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中心。(2)根据

麦克卢汉的观点,重要的是媒介本身,是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

因为传播媒介中的变革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信息,引

起社会的某种变革(3)而媒介所传递的是什么样的特定内容,

反倒无关紧要,像是”家贼扔出去的肉片“,是用以转移看家

狗的注意力。(4)麦克卢汉的这个观点,与英尼斯关于传播和

文化史的理论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80、英尼斯是如何论述媒介的偏倚性问题的?

答:(1)英尼斯认为,文明的兴起、衰落和占支配地位的传播

媒介息息相关;一切文明都是靠对空间领域和时间跨度的控制

而存在的。(2)与之相关的是,任何传播媒介不是具有长久保

存的倾向性,便于对时间的控制;便是具有远距离运送的倾向

性,便于对空间领域的控制,二者必居其一。(3)他把前者称

为“偏倚时间“媒介,把后者称为”偏倚空间“媒介。(4)英

尼斯认为”偏倚时间“的媒介存在于具有丰富的口语传统。

81、简述人类传播活动所经历的几个主要时期?

答:(1)文字发明前的口头传播时期(2)文字文明与手抄传

播阶段(3)印刷传播媒介的诞生于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4)

电子传播阶段。

82、梅罗维茨媒介理论的基础是什么?

答:上世纪8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梅罗维茨出版了《空间感的

失落,电子传播媒介多人的社会行为的影响》一书,提出了他

的媒介理论。梅罗维茨的著作,依据两个理论:(1)以英尼斯

和麦克卢汉为代表的“媒介理论家指一批把媒介以其变化对人

类文明发展史的影响看作比特定的传播内容更重要的传播学

者(2)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关于情境决定人们行为的适合性

的情境决定论观点。

83、受传者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答:A是传播过程的要素之一B是传播活动存在的前提C是传

播学的重要的研究范畴D受传者深化传播研究及其理论的发

展F初期人们把受传者仅当做传播影响的对象来研究但是受

传者的积极作用很快引起了学者的关注

84、受众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答:A是信息传播的目的地也是媒介信息的寻觅者B受众是否

接受媒介信息凭其自愿,传者无法也无权强迫其接受C是大

众传播过程的反馈信息源没有反馈大众传播无法有效的为社

会服务

85、个人差异论的观点是宿什么?

答:A各人心理结构不同B差异形成部分是各人先天条件不同

但更主要是由后天习得的不同C不同环境下各人在环境中习

得一系列看法、态度、价值等构成心理结构使其不同D各人

的心理差异影响他们对信息的挑选也制约其对信息的理解F

心理结构不同的各人对传播媒介内容的接受、理解、记忆反映

也不同

86、个人差异论如何评价?

答:A其贡献在于促使人们重视个人的心理因素对受众的媒介

信息接受行为的影响从而使传播学可以从分析受众的心理入

手B由于测量心理因素困难加上受众众多、混杂在这种理论

下也很难为媒介设计有效的指导

87、社会分类论的主要观点是?

答:A传播媒介向公众提供信息但社会成员会有选择的接受和

解释信息B这种选择信息行为,受到成员在所处社会结构中

地位的影响C社会结构是由社会群体类别组成;确定社会群

体的是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因素界分D社会群体影响人

们对信息的反映形式所有群体内的成员对信息作出的反映大

体一致

88、社会分类论如何评价?

答:A其可知道人们研究划分受众为不同的可变因素与人们信

息接受行为的联系,进而指导传播机构分析不同受众群体的有

选择性的媒介信息接收信息,即根据不同的社会群体的特点设

计和制作讯息是大众传播内容更具吸引。B但是在不少情况下

由于心理因素的影响同一群体的受众也会去同一条信息作出

不同的反映

89、社会关系论的观点是什么?

答:A媒介提供信息单社会成员有选择的接受信息B其原因是

他们的社会关系影响了他们的接受方式C当个人对信息选择

是被家庭、朋友、或其他有关系的人所改变,表明社会影响在

生效D因此个人间的相互影响极大的制约影响着媒介效果

90、社会关系论的基础是什么?

答:A美国传播学家拉扎实菲尔德、贝雷尔森、卡茨等人的研

究成果B社会关系论还获益于上述学者对大众传播在扩散创

新事物、促进农业等方面发展中的作用之研究

91、受众反馈对传播过程有何意义?

答:A传播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信息的双向互动过程B离开反馈

传播者便无法了解受传者对信息的要求、希望与评价且无法根

据应有的反馈调节改进信息使满足受传者的需要C离开反馈

传播过程不完整

92、受众调查中采集数据的方法主要有?

答:A面对面调查法B电话询问法C日记法D仪器记录法F日

记兼仪器记录法E无线电全方位受众调查

93、受众调查的重要性表现有什么?

答:A是大众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掌握受众心理的重要

途径,是充实和改进大众传播内容从而提高传播效果的依据,

是促进传播机构和受众之间联系的有效方法B根据调查的信

息可以测定出各种媒介受众率和受众的构成受众的兴趣动机

和对信息的看法等

94、美国的听众、观众调查中节目检验研究调查通常分几步进

行?

答:A一先给调查对象看某节目的摘要或广告的概括性的描

述,然后询问他们的意见以及是否愿意观看节目或购买广告中

的商品B二制作节目或广告的模型给调查对象看听他们的意

见C三制成或部分制成后先进行试验性播放征求调查对象的

意见

95、对我国的受众调查的兴起产生了关键影响的因素是什么?

答:A改革开放、四个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迫切需要进一步

改进媒介工作使之更加有效的为我国的总体发展服务这要求

人们对大众传播受众反馈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B随着发展我

国学术界开始进行了大众传播学的研究,这使我国学者在从事

传播研究中得到以有批判的借鉴外国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成果

所有受众传播也就顺理成章的引起了关注

96、大众传播中的反馈的间接性具体反映在哪两个方面?

答:A从受众角度他们需要通过编辑部将自己的反应传达给媒

介传播者B从传播机构角度主动收集反馈信息的主要手段是

通过科学的方法做系统的受众调查而这种调查往往是通过专

门的调查研究机构

97、传播效果所包含的两重含义?

答:A它指代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

态度和行为的变化B以及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

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

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98、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层

即?

答:A信息作用于受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换

属于认知层面的效果B作用于人们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

或情感的变换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C这些变换通过人

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属于行为层面上的效果

99、群体归属和群体规范对传播效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答:A在说服的内容和观点与群体规范一致的场合,对群体归属

和规范可以推动成员对观点的接受起到加强和扩大说服效果的

作用B在说服内容观点与群体规范不相容时则阻碍成员对观点

的接受是传播效果减弱。而且如果群体归属感强容易出现传播

逆反效果

100、英国D没奎尔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的理论有?

答:A常识理论即公众日常接触和使用的媒介的直接体验而形

成的一些观点和看法B现场理论即在传媒内部工作的人持的观

点C社会科学理论即从个人社会与传媒的三者关系出发通过对

媒介活动及其客观结果的定量定性的研究而获得的系统知识

101、二十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期阶段其核

心观点是?

答:A传播媒介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其传播的信息在受传者

身上像子弹击中或打针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映B它们能

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102、考察具体过程的传播效果,首先必须研究的课题是?

答:A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B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C讯息载体

与传播效果D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E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103、可说服性包含的几个方面是?

答:A与特定主题相关的可说服性B与特定一轮或诉求形式相

关的的可说服性C一般可说服性

104、罗杰斯把大众传播过程区分为哪几方面?

答:A作为讯息传递过程的信息流即一级的信息可以由传媒直

接流向一般的受众B作为效果或影响的产生和波及过程的影响

流即多级的需要经过人际传播中许多环节的过滤

105、克拉帕提出的五项一般定理核心观点是?

答:A大众传播不是效果产生的唯一和充分条件他只是能在各

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B大

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既有

态度的强化,即便如此大众传播也不是唯一因素单独其作用的

106、雷尔森认为人们对报纸的利用形态有?

答:A获得外界信息的新闻来源B日常生活工具C休憩手段D

树立社会威信的手段E社交的手段F读报本身的目的化

107、二十世纪60年代后使用与满足研究有哪些新的特点?

答:A对其形态进行系统的定量定性研究B重视受传者使用动

机产生的社会条件的考察C加强对其过程的理论总结

108、有限效果论的缺陷有?

答:A在认知态度和行为层面上它充其量讨论了后者而忽略了

更早的认知阶段B它只考察了具体传播活动的微观短期的效果

而忽略了整个传播事业日常所产生的宏观的长期和潜在的效果

C过分强调大众传播效果的有限性会给传播实带来某些消极影

109、二十世纪70年代后期传播效果研究领域的共同特点是?

答:A研究的焦点大都集中于探索大众传播综合的,长期的和宏

观社会效果B它们都不同程度的强调传媒影响的有力性C它们

都于社会信息化的现实密切结合在一起

110、明示结论与不明示结论的方法在不同的场合应该怎样运

作?

答:A在论题比较复杂、说服对象的文化水平比较低、、理解能

力比较低和论旨比较复杂的场合使用明示结论B在说服对象的

文化水平比较高的场合、论旨比较明确和论题简单的场合

使用不明示结论

111、怎样合理使用诉诸情感和诉诸理性两种方法?

答:A两种方法因人、事、时而异,有的问题只能用诉诸感

情而有些使用诉诸理性更好B日常的思想教育活动将两者

结合起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效果更好C由于各人

性格、经历、文化程度不同其受感情与理性支配的程度也

不同D因此要准确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受众情况乃是良好效

果的前提

112、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是?

答:A理论意义是通过对各类传播效果的性质产生过程和

制约因素的考察,来把握传播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加深我们队人类传播行为的科学认识B实践意义是对媒介

活动的客观社会效果和影响的考察,对具体效果产生过程

与机制的分析,可以为丰富多彩的传播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113、意见领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A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B意

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C其影响力一般分为

单一型和综合型D其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

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率高量大

114、“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有哪些特点和不足之处?

答:特点:(1)它着眼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2)它的考察对象

是作为整体的大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

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3)它暗示

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

的机构。缺点: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议题的一

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另外,这一理论还

有把议程设置功能的效果绝对化的倾向。

115、“沉默的螺旋”假说和大众传播的舆论导向的关系是

什么?

答:诺依曼曼认为,任何典论的形成,其背后都存在着“沉

默的螺旋”机制。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

和制约典论。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理性讨论”的结

果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

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

产物。

116、“知识沟”假说的内容是什么?

答: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

是社会经济地位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前者

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

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识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

大。蒂奇诺认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社会经济地位高的

阶层就处于有利的状况,这是造成“知识沟”不断扩大的

根本原因。

117、为什么说“培养分析”研究与大众传播取得潜移默化

的效果有关?

答:在媒介社会,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

经过媒介揭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一般受众对拟态

环境中的虚构成分很难作出明确的判断。“象征性现实”对

“主观现实”的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

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

现实观。另外,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的意识形态倾向,

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

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

移默化之中

118、简述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两大学派研究方法的差异?

答:(1)一般来说,传统学派的研究方法以“科学”性见长。

简单地说就是:提出命题-定量分析-得出结论。这一套路同

自然科学中的实验法,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总之,传

统学派的研究方法是一种实证性的方法。(2)批判学派虽然

也不时采用一些实证性方法开展研究,但从根本上讲,它

对实证研究的哲学认识是持怀疑、批判甚至否定态度的。

(3)传统学派并非只定量不定性,它定量的目的还是为着定

性;同样,批判学派也不只是定性而不定量,它的定性同样

离不开定量。我们认为,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在研究方法

上的根本差异表现在:一是科学实证的,一是哲学思辫的

119、霍克海默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他的核心观点就是批判。他认为,马克思的思想主线就

是批判,力主恢复马克思主义作为批判理论的本质。他指

出,批判理论是同传统理论相对立的。这两者之间的本质

区别在于:传统理论把自己置于现存社会之中,旨在帮助社

会再生产过程;而批判理论则把自己放在既定秩序之外,旨

在推翻这个社会再生产过程。传统理论总是从既定事实出

发,通过实证性的研究,得出同现存社会相调和的顺从化

结论;而批判理论首先是要破坏一切既定性、事实性的东

西,证明它们是不真实的,是同人的本质相背离的。所以,

批判理论是作为一种否定的理论而出现的,传统理论则以

肯定的面目出现。

120、简述传统学派关于垄断控制的主要反对观点?

答:传统学派基于维护现存秩序的潜在动机,总认为晚期资

本主义不同于早期资本主义。它的研究有一种明显的倾向,

那就是尽力抹杀传播者一方对传播的制约包括意识上的操

纵和经济上的控制,同时又尽力强调受传者一方在传播中

的主导作用。随着晚期资本主义消费观念的盛行,传统学

派也把“消费者主权”奉为王牌,以消解“控制”这一重

要命题。他们宣称,获得利润是媒介的首要目的,为此就

得争取尽可能多的受众,满足他们多种多样的需要,对生

产“信息”这种商品的大众传播企业来说,消费信息的“受

众”自然拥有“至高无上的主权”,也就是说顾客(受众)是

上帝。所以,如果说传播中存在控制因素的话,那也是来

自受传者一方,而不是来自传播者一方

121、简述批判学派的研究主要涉及的方面?

答:(1)传播与意识形态。他们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就是

意识形态批判(2)传播与垄断控制。“控制”命题可以说是批

判学派的一条主线,这一点又集中体现在政治经济学的批

判研究方面。批判学派指出媒介只不过是权力的工具和政

治的吹鼓手而已。传播并不是一种满足受众需要的自发行

为,而是一种受到操纵,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自觉活动,它

归根结底要受制于经济基础。(3)传播与大众文化。大众传

播造成庸俗、浅薄、商业化的“文化工业”,压抑人的个性

和解放,是对人的“异化”。

122、简述电脑联网业具有的特征?

答:(1)电脑联网具有连接网上的任何用户,使之共享网上

信息资源的基本性能。网络用户间的信息沟通,可以通过

不同的方式来实现(2)由于电脑互联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互

动性特征,通过网络进行的传播活动中反馈环节较强(3)由

于电脑网络允许信息以不同的流通方式在网上到处流通,

它可以通过不同的传播系统,服务于以不同方式展开的不

同种类的传播活动(4)从理论上讲,网络允许人类社会利用

电脑网络空间无限量地进行信息沟通(5)加入电脑网络的用

户,不论是传统意义上的媒介机构,还是其他机构、团体、

小组或个人,均可成为信息提供者(6)网上传播是非实时的

非同步的传播。传、受双方不必同时使用传播系统。作为

传接技术的产物,电脑联网具有不容置疑的先进性

123、简述信息高科技对传播理论的影响?

答:(1)电子传媒与印刷传媒的界限的模糊化;(2)职业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在信息把关方面的角色界限的模糊化;(3)点对面传播与点对点传播之间的界限的模糊化

124、简述“推”技术具有的作用?

答: (1)按照用户要求为用户代劳从网上信息海洋中选出某些信息,将它们“推”给用户(2)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说,“推”技术可以发挥一系列作用:对于已经或希望成为网上信息发布者的传播者,“推”技术的运用有助于使其传播的信息有效地传到这样一些用户那儿,这些用户想要这些信息却无暇多花时间在网上寻找或者嫌寻找信息的操作步骤太麻烦,对于网上信息传播的社会管理而言,

“推”技术可以被用于对网上的信息进行优选。125、简述信息高科技对传媒业职业规范与准则的影响?

答: (1)数字化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一些形成于传统的大众传媒时代的传媒职业规范与准则的实施带来了困难。对大众传媒在核实所获信息,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可靠性等方面的准则以及在格守保护著作权的法规等方面的准则,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作为职业传播者,大众传播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由于其在构建杜会信息环境方面的能量与作用,被公认为具有核实信息准确性的职青(3)通过电脑进入网络,弹指之间就可以调出源源不断的图文、音箱信息,将其或作为信息来源,或作为新闻背景资料。这样一来,不管是原文原声使用,还是编辑改动后使用,都容易引起著作权纠纷。传媒业这些原有的职业规范与准则在新的社会传播环境中将何去何从,传播学研究理应提供理论指导。

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行为的总称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任何人社会的关系的学问。简而言之传播学史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传播学又称传学、传意学等

自我传播:即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人际传播: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亲自传播,还包括利用了电话、书信等媒介进行的传播。广义的则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群体:是指人数不多的一种团体,它的成员是由共同的社会活动结合起来的,并处于直接的个人交往之中,这两种情况时产生情感关系、团体规范和团体过程的基础

组织:是只具有一定目的、任务,按照一定形式建立起来的集群结构

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有时也称作为小群体传播。它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大众传播: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是传播学奠基人之一,为传播学的创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提出了传播的5W模式和社会传播的概念,并倡导和实践内容分析法,其代表作有《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施拉姆: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美国传播学的集大成者。它的主要历史功绩是学科化、系统化的对传播学进行研究。其代表作《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大众传播和社会发展》等

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素直接的关系

理论:是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

模式: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反馈:本是电子工程学的概念。这是指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信息所做出的反应。5W模式:是由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于1948年提出来的,他把传播过程分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成为四大要素。加上作为结果的效果,就成为五大环节。由于这五个环节来自英语,各自都包含着一个英文字母W。因此称作5W模式

德福勒模式:是在申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重要的修正便是加入突出了反馈的机能。其次德福嘞模式提示大众媒介对传播过程的介入。再次传播的双向性、循环性军备表现出来,是典型的控制论模式

螺旋式模式:是大众传播学者F·丹斯提出的控制论传播模式。他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的认识场,信息场总是不断累积、扩大的,从宏观看正是这种累积性造就了人类文明,从微观看组织也好,个人也好,在传播过程中,都需要自觉的、不断地推陈出新

传播单位:是在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中引申出来的概念。他们认为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是个人还团体,都可以被看作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守着这两种身份,以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

参照群体:即个人未必置身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社会系统模式:是传播模式上的第三次飞跃,解决了传播的条件(外部结构)问题。较早对这一过程进行研究的是赖利夫妇抽样调查法:是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的一种调查方法

等距随机抽样:又称为系统抽样,机械抽样,是一种将总体个单位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按一定间隔距离抽取样本的随机抽样形式

雪球抽样:在传播学研究中多用于调查某一特殊人群的传播活动。雪球抽样时介于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之间的一种抽样方法,它的常态是非随机的。这是一种像滚雪球衣衣凭借自然形成的人际关系网,由少到多逐级扩大的抽样方式

内容分析:是文献研究的一种类型,是对印刷文字,影片,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中显性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一项研究技术

控制实验法:指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选择一组研究对象,人为地改变和控制某些因素,然后观察其后果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模型法:是一种对于客观存在的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的科学抽象,主要针对那些较为复杂,很难细分的客观对象,在调查,实验和统计的基础上,根据其某些表现和特征,设计出一种“模型”,对其加以描述

分层随机抽样:又称类型随机抽样,是一种将总体单位按其属性特征先分为若干层,然后在层中按随机原则提取样本的随机抽样形式

问卷:是指为进行标准化得调查而编制的,由一组有机联系的提问所构成的表格。即一种为统计或调查用的问题表格

内容分析单元:就是内容分析所要具体统计的最小单位,它决定一项内容分析要统计什么,为何统计,所以直接影响到整个

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贝雷尔森指出内容分析有五种基本的

分析单元:关键词或专门术语,主题,特质,段落。篇目

实验变量:即实验过程中变动的因素。其中,在实验过程中实

行的措施叫自变量,也称“实验刺激”,在实验过程中由自变

量决定其变化的因素叫因变量

样本:在抽样调查法中从总体中抽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

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称为“样本”

定量化:是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的数

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

实验对象:即试验中所涉及到的人。其中分为两种:接受自变

量作用的实验对象构成“实验组”,不接受自变量作用的实验

对象构成“控制组”

综合化:是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尽可能采用多重设计和研究手段

工具说:认为传播的个人功能,很多事属于工具性。美国心理

学家托尔曼认为,有很多椽笔是属于工具性的行为,即使是最

明显的自我意识的传播,也往往具有使用的目的。

游戏说:英国心理学家斯蒂芬森从另一个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传

播的个人功能,力图用游戏说去解释个人的传播行为

个人社会化:指大众传播通常能够潜移默化地使个人接受或认

同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从而使个人和社会取得协

调一致

雷达功能:指听歌传播客观.准确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

了解足以影响社会进程的机遇或威胁,作为人们决策或付之行

动的依据

大众文化:指大众社会中大众传媒所传递的文化内容以及五花

八门的娱乐节目.材料等。

功能失调:指不利于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

某种活动的后果并非都对其所在的社会体系或与之有关的群

体.个人有积极意义;从社会及其成员来看,这种不利的后果

就是“功能失调”

重申社会准则的功能:拉闸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的传播的社会

功能之一。大众传播可以通过揭露某些背离公共道德的行为发

起的有组织的社会行动

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

其数量之多已经达到了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

整合功能:也称之为社会协调功能,是指大众传播媒介通过

对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把社会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协调

一致,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对社会周围的环境作出有效

的反映,把人们的实现集中到适应当前情况的最重要事件上

来,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环境监测功能的失调

文化传递功能:又称为社会遗产传递功能。指大众传播媒介能

够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并继续教育离开了学校的成年人,促

进社会成员共享同一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社会文化遗产,从而

增强社会凝聚力

议程设置功能:指激励和动员群众投入到当前的事件中去,提

出对策,抵御有碍于社会安定的各种威胁;通过解释与评论,

防止因报道某些事件和敏感的问题造成的过度刺激;讲公众的

注意力集中到某些事件上去,并使这些事件广为传扬,形成议

论中心

功能:是指那些有助于一个特定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可以观

察到的结果

传播者:即传播的主体。包括单个的人,比如记者.编辑,还

包括一切从事传播的组织与机构,比如报社.电台.电视台.通

讯社.出版商.电影制片厂等,不管是个人还是组织一般都统称

为“传播者”。

把关人:传播者不可避免地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与视角上,对信

息进行筛选与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传播行为就

叫做把关,凡是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叫做把关人(守门人)。

双重行动模式:巴斯把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分为前后相连的两

个阶段.两个步骤,这就是他所讲的“双重行动”。其中的第一

个阶段是新闻采集,这里的把关人是记者;第二个把关阶段是

新闻加工,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

潜网:布里德认为,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阶段都担

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

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

《报刊的四种理论》:是1956年由施拉姆参与撰写的一本传播

学经典著作。书中的报刊实际上指的是整个大众传播事业。所

谓四种理论即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

苏联共产主义

控制研究:就是专门考察传播者(包括个人与组织)及其活动

特征,揭示传播者同所处时代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研究

自由主义理论:兴起于资产阶段革命时代,本质上体现着自由

资本主义时代的特征,反对针对传播活动实施任何形式的限

制,认为通过“观点的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的过程,最

终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

社会责任论:这种理论是针对自由主义发展的弊端而提出的,

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改良.发展与完善。主张传播媒介在享有

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它提供自由保障的环境中,还应

主动.积极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权力的媒介》:是美国传播学批判学派者阿特休尔1984年所

著,在西方被认为是第一次对《报刊的四种理论》造成重大挑

战的著作

内容分析:就是研究被分析的内容。所谓“内容”,就是社会

上传播的各种各样的信息

符号:字母、电码、语言、数学化学符号、交通标志等。符号

学者认为,凡是能够作为某一事物标志的东西都可称为符号。

信号:某种颜色、声音、动作、物象等代替某种条件刺激,以

引起高等生物的条件反射,而这些颜色、声音、动作、物象就

称信号。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

行动的社会行为

编码:就是把讯息或消息转化为适宜于传播和能够使接受者接

纳和理解的各种符号(语言、文字、图像等)。

译码:是指信息接受者要把符号重新还原为讯息,以便得出它

的含义。

信息量低:是指社会的信息流量低于社会需求,以致难以满足

机制的需要,更不能促其发展。

大传播信息:即新闻。新闻通过社会上各种新闻媒介向四面八

方传播,为众多的接受者所共享,是一种公开的“大传播“信

息。

抽绎:就是经过择选和舍弃,引出事物的头绪来。抽绎是语言

最有用的特征之一,也是我们是否具有概括事物或问题能力的

表现。

信息自选过程:指受众对传播所传递的信息是有选择的,而不

是照单全收,他们要经过信息自选过程,即选择性接触、选择

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才会对传播所传递的信息予以部分或少

量的吸收和利用。

可读性:易读性,指新闻、文学作品易于阅读的程度,即作品

使读者易于接受和了解,而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非语言符号:信息传播不以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为载体,而借

助直接打动(刺激)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种各样的符号。

渠道: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相互进行信息交流的各种途径,手

段,方式

媒介:扩大人类信息交流能力的传播中介称为媒介,媒介包括

个人与个人进行信息交流的中介物和用于向社会公众进行公

开,定期传播的工具,前者称为普通媒体,后者是大众传播媒

介。

热媒介:麦克卢汉所说的“热媒体”是指“高清晰度”,所提

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高清晰度地延伸人体的某一感觉器官,

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

低。

冷媒体:低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低,其传播对象在信

息的接受过程中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参与程度高。

便士报: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美国创办的每份仅售一便士的

大众型廉价报纸。

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的重要之一,“媒介即讯息”是他的

媒介理论的中心点。根据他的观点,重要的是媒介本身,是新

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因为传播媒介中的变革,本身就会给人类

社会带来某种讯息,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

受传者:指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接受者

受众:传播学中它是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

中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它是由不同层次的受众

群构成的

靶子论:西方大众传播研究之初流行的一种把受众当做靶子的

观点。认为大众传播的受众是被动的,容易被大众传播媒介射

出的子弹击倒

个人差异论:刺激—反映论的心理学基础,从行为学角度描述

受众,认为不同的受众对大众传播信息的不同接受行为,取决

于个人特性的不同的理论

社会分类论:指以社会学为基础注重各社会群体的特性差异对

受众的媒介信息接受行为影响的受众理论

社会关系论:指着重分析受众的日常的社会关系对其媒介信息

接受行为的影响的受众理论

选择性因素:指传播学中受众心理上对传播的选择过程,并认

为它是与传播效果密切相关的中介因素

选择性接触:指面对众多的媒介信息内容,受众总是根据中自

己的不同特性、需要、目的、兴趣,有选择的使用媒介、注意

和接受媒介信息

选择性理解:指受众对已接触和感知的大众传媒的信息所给予

的意义,同传播者给予的意义一致,而理解的程度对劝说是具

有决定性的

选择性记忆:指受众对自己所接触理解的媒介信息,并非全部

去记忆而是有选项的记忆一部分内容

电子媒介受众调查:是以家庭或个人为调查对象为基本单位根

据科学的原则,从受众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成员,对他

们进行测定的受众调查

面对面调查法:指调查人员登门造访调查对象进行当面问答,

让调查对象当面填写调查问卷的采集数据的方式

传播效果: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

理,态度和行为和变化,以及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

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有限效果论:是大众传播效果的一种理论它极端强调大众传播

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是克拉帕在《大众传播效果》

中提出的

视野制约效果:指大众传播制约着我们观察社会和世界的视野

传播技巧:指是唤起受传者注意引起他们的特定心理和行动的

反应,从而实现说服或宣传之预期目的的策略方法

现场理论:指在传媒内部工作的人所持有的观点

传播流程:指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环节流向传播

对象的社会过程

一面提示:指对某些存在对立因素的问题进行说服或宣传时,

仅向说服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的

传播技巧

免疫效果:拉姆斯丁等人认为,由于包含着相反观点的说明,

两面提示就像事先接种疫苗一样能够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观

点的宣传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意见领袖: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

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自信心假说:贾尼斯认为在自信心的强弱和可说服性的高低之

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即自信心越强可说服性越低,自信心越

弱可说服性越高

说服性传播:指通过劝说或宣传来使受传者接受某种观点或从

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活动

常识理论:即公众通过日常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的直接体验而

形成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社会科学理论:指从个人、社会与媒介的三者关系出发,通过

对媒介活动及其客观结果的定量定性研究而获得的系统知识

休眠效果:霍夫兰等人称为,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

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到马上发挥处

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面影响减弱消失后

期效果才能充分发挥的现象

两面提示:对某些存在对立因素的问题进行说服宣传时,在提

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

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传播技巧

恐惧诉求:指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

理,促使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的方向发生变化的说服方法

可说服性:指在传播效果研究中,容易或难以接受他人劝说的

个性倾向

沉默的螺旋:是指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

“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

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便形成一个“一方越来

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培养分析:格伯纳等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揭示的象

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由于

传播媒介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

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生着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

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

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在这个意义上,格伯纳等人

将这一研究称为培养分析。

知识沟理论: 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

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一种理论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

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

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就越有扩大的趋

势。这就是知识沟理论。

上限效果假说:是指美国传播学者艾蒂玛和克莱因于1977年

提出的一个观点: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

到某一上限(饱和点)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慢乃至停下来。

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得也就早;

那些社会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

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

专题调查:指就某一特定问题或某次大规模宣传报道活动的效

果进行的个案研究

文化霸权:西方马克思主义先驱人物葛兰西,提出了有名的“文

化霸权”理论。它是指统治者除依赖暴力来维持社会的政治经

济秩序之外,还必须具有意识形态上的领导权,由此导致被统

治者在心理观念上的顺从和满足于现状,而这种领导权只能建

立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共同信仰上,也就是建立在统一

的意识形态之上

社会文化学派:在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以伯明翰大学

的霍尔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主要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

角度研究传播,将传播活动置于文化的背景中,把传播问

题同文化现象联系起来,立足点在“文化”方面,所以,

他们又被称为社会文化学派

异化:异化是个比较复杂的哲学概念。一般地说,异化是

指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脱离生产者、同

生产者相对的异己力量,并反过来统治生产者的一种社会

现象

物化: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卢卡奇提出的“物化”,是

指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每个人的必然的直接现实,它

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商品拜物教。这种虚假的意识犹如“社

会水泥”,构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保护层

政治经济学派:在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以累斯特大学

的默多克和戈尔丁为代表的一批学者,用马克思关于上层

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理论,探讨传播媒介的所有制结构,以

及媒介的控制问题,着眼点在“经济”方面,所以默多克

和戈尔丁一派在批判性传播研究中,又被称为政治经济学

派。

数字化:主要指的是与模拟技术相对的数字化技术,以及

由此而产生的数字化产品和未来的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技

术是将诸如声音、图像、文字、色彩等可感的信号,通过

二进制编码转换为由“0”和“1”组成的数字信号,即计

算机语言可处理的信号的技术。这种信号可以压缩、保存、

传输、加工、复现,容易加密

传播学研究的“综合化”:要求在传播学研究中尽可能采用

多重设计和研究手段

传播学研究的“定量化”:是对传播活动和现象采用数量化

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

游戏说:斯蒂芬森提出,用来解释个人的传播行为,认为

传播的目的不是完成事情而是满足快乐,对导致行动的传

播是认为不愉快的

环境监测功能:通过传播客观准确的反映社会现实,作为

人们决策的依据

社会协调功能:传播媒介通过对信息的选择加工,将社会

各部分联系起来,形成有机整体,并对社会环境做出回应,

将人们的视线集中到事情上面

控制研究:揭示传播者同所处时代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研究,

是传播学理论探索的一个主要领域,包括“施控”和“受

控”

把关: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对信息筛选和过滤的行为

政府控制:政府处于自身利益,通过立法、行政、操纵新

闻等手段对传播施加约束

文化控制:一种更为广泛、和深远的控制形式,包括:政

治控制、经济控制、受众控制、自我控制

潜网:任何媒介都担负着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社会

控制职能,即编辑部中的社会控制,布离的称之为“潜网”

《权利的媒介》:阿特休尔提出,考察“新闻媒介在人类事

务中的作用”,分析权利集团对媒介的操纵、利用与控制

内容分析法: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分析与描

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语义信息:语法信息对观察者或接受者所具有的意义

语用信息:语法信息对观察者所具有的价值,能否满足观

察者信息需求

信息量低:信息流量低于社会需求,难以满足机制的需要

信息超量:信息流量超过受众需求,

中间性反映:受者受到符号后,理解意义并还原成讯息的

某种反映

媒介:将扩大人类信息交流能力的传播中介称为“媒介”

媒介即信息:麦克卢汉的中心论点,认为媒介本身就是新

传播媒介的出现,因媒介的变革将给社会带来信息,引起

社会变革

大众传播的受众:是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这些

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即时式电话询问法:在某节目播出的时间段,打电话调查

的行为

回忆式电话询问法:在电话询问中引导受访者回忆昨天的

活动,在回忆的基础上,显示受访者前一天的视听行为

“靶子理论”:西方大众传播研究兴起之初的流行观点,认

为受众是被动的,相对于“靶子”很容易被大众媒介射出

的子弹信息打中

集合的自发反应:许多人在同一信息的刺激和影响下产生

的集合现象

个人的自发反应:个人在接触信息后与传播者意图无直接

关系的行为

长期的预期效果:某一主题进行的长期信息传播所产生的,

与传播者意图相符的积累效果

魔弹论:又称“皮下注射论”,认为媒介具有不可抵抗力量,

可以引起直接效果,左右人的思想

说服性传播效果:又称传播的说服效果,受传者沿传播者

说服意图发生的变化,是一种“纯效果”

《人民的选择》:拉扎斯菲尔德1940年在总统大选时期对

选民投票意向影响调查的研究报告,提出大众传播效果的

一系列假说和两级传播论

两级传播:拉扎斯菲尔德提出,大众传播影响不是直接流

向受众,而是经过意见领袖的中间环节

“共识”:社会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发展,就需要社会成员对

社会的一种“共识”,是对客观存在事物及各个事物,各个

部分的互相关系的大体一致的认识

上限效果:艾蒂玛和克莱因提出,认为个人对待特定知识

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尽的,大道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

增加就会减慢乃至停止。

评价性调查:对我国新闻传播事业信誉度和权威性的总体

评价,也有对三大媒介的真实性、全面性、及时性、生动

性等所做的比较评价,还有对特定报社、电台、电视台工

作情况的综合性评价以及对各类传播内容的对比评价。

法兰克福学派:1923年诞生,是持续时间最长最广泛的西

方马克思主义的一大流派,主要对社会现实展开全面剖析

和深刻的批判。属于法兰克福大学,代表人物:霍克海默、

马尔库塞和阿道尔诺。

“数字化”:是指与模拟技术相对的数字化技术,以及由此

产生的数字化产品和未来的数字化时代

真正的数字化产品:是指产品的各个使用环节和构成部分

都完全实现数字化的产品

“推”技术:在网络传播中,大量的网上数据库可根据每个

用户不同的个人需要,主动为用户“推”送出适合他的信息,

从而大大节约用户寻找信息的时间和精力。

病理生理学简答题复习题复习课程

病理生理学简答题复 习题

1、哪种类型的脱水渴感最明显?为什么?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渴感最明显。因低容量性高钠血症时,细胞外液钠浓度增高,渗透压增高,细胞内水分外移,下丘脑口渴中枢细胞脱水引起强烈的渴感。另外细胞外液钠浓度增高,也可直接刺激口渴中枢。 2、急性低钾血症对神经肌肉有何影响,其机制是什么? 急性低钾血症时,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其机制为超极化阻滞。细胞外钾急剧减少,而细胞内假没有明显减少,细胞内外钾浓度差增大,根据Nernst方程,细胞的静息电位负值增大,使其与阈电位之间的距离增大,需要增大刺激强度才能引起兴奋,即兴奋性降低。3、高钾血症对神经肌肉有何影响?其机制是什么? 高钾血症时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可呈双相变化。当细胞外钾浓度增高后,[钾离子]i/[钾离子]e 比值减少,按Nernst方程静息电位(Em)负值减小。Em与阈电位之间的距离缩小,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如Em下降到或接近阈电位,可因快钠通道失活而使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即去极化阻滞。 4、试述急性低钾血症对心脏的影响。 低钾血症对心肌的影响:心肌兴奋性增高,传导性减低,自律性增高,收缩性增高。 5、高钾血症及低钾血症对心脏兴奋性各有何影响?试述其机制。 高钾血症时心肌兴奋性先升高后降低,其机制为去极化阻滞,即高钾血症时,细胞内外液中钾离子浓度差变小,按Nernst方程Em负值减小,使其与阈电位的差值减少,故兴奋性增高;但严重高钾血症时,Em接近阈电位时,快钠通道失活反而使心肌兴奋性降低。急性低钾血症时,细胞内外液钾离子浓度差变大,但低钾事心肌细胞膜的钾电导降低,细胞内钾外流减少,Em负值变小,与阈电位之间的距离缩小,故兴奋性增高。 6、试述水肿的发生机制。

内科学考试复习重点(名解填空简答)

1、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所致。 2、社区获得性肺炎: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 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3、医院获得性肺炎: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48小时后在医院(包括老年 护理院、康复院等)内发生的肺炎。 4、肺炎链球菌肺炎:是由肺炎链球菌或称肺炎球菌所引起的肺炎,通常急骤起病,以高热、寒战、咳 嗽、血痰及胸痛为特征。X线胸片呈肺段或肺叶急性炎性实变。其病理改变有充血期、红色肝变期、灰色肝变期、消散期。 5、严重性呼吸综合征:是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传染性、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的特殊肺 炎。 6、Koch现象:将结核分枝杆菌皮下注射到未感染的豚鼠,10~14d后局部皮肤红肿,溃烂,形成深的 溃疡,不愈合,最后因结核分枝杆菌播散到全身而死亡,而对3~6周前已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或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的动物,给予同等剂量的结核分枝杆菌皮下注射,2~3d后局部出现红肿,形成浅表溃烂,继之较快愈合,无淋巴结肿大,无播散和死亡。这种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再感染和初感染所表现初不同反应的现象称为~。 7、原发综合征:原发病灶、引流淋巴管炎和肿大的肺门淋巴结。 8、继发性肺结核:分为内源性复发和外源性复发。前者是原发性肺结核感染时期遗留下来的潜在病灶 中的结核分枝杆菌重新活动而发生的肺结核 9、肺脓肿:是肺组织坏死形成的脓腔,临床特征为高热、咳嗽和咳大量脓臭痰。 10、继发性肺脓肿:某些细菌性肺炎,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孢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等,以 及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囊肿、支气管肺癌、肺结核空洞等继发感染可导致继发性肺脓肿。 11、慢性肺脓肿:如急性肺脓肿治疗不彻底,或支气管引流不畅,导致大量坏死组织残留脓腔,炎症迁 延3个月以上者。 12、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为 主要症状,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2年以上。排除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肺结核、肺脓肿、心脏病等) 13、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 展,与肺部对有害颗粒和气体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可以预防和治疗。 14、肺气肿:指肺部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出现异常持久的扩张,并伴有肺泡壁和细支气管的破坏而无 明显的肺纤维化。 15、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 相关,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16、气道高反应性:表现为气道对各种刺激因子出现过强或过早的收缩反应,是哮喘患者发生发展的一 个重要因素。 17、重症哮喘:指哮喘严重急性发作,经常规治疗症状不能改善,继续恶化或伴严重并发症者,哮喘急 性发作时病情严重程度分级中的重度和危重。 18、肺动脉高压:是临床常见病症,病因复杂,可由许多心、肺和肺血管疾病引起。目前以海平面静息 状态下平均肺动脉压(mPAP)>25mmHg为显性肺动脉高压,运动时的mPAP>30mmHg为动脉性肺动脉高压。 19、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指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病变所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 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右心室结构和(或)功能改变的疾病。根据起病缓急和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肺心病两类。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简答题

1.简述固有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概念及作用。 答:固有性免疫是个体出生时就具有的天然免疫,通过遗传获得,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非特异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作用:在感染早期,产生一定的免疫应答,包括皮肤、黏膜物理屏障作用以及局部细胞分泌杀菌物质的化学效应,有非特异性效应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进行杀伤,及血液和体液中效应分子的生物学作用。 适应性免疫是个体出生后,受到外来异物刺激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免疫,针对某一特定的异物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作用:经识别抗原成分后开始分化增殖的T、B细胞产生免疫应答,经一段时间后生成效应细胞,杀伤清除病原体,起主导作用。 2.简述免疫系统具有双重功能(防卫、致病)的理论基础。 答:免疫系统通过对“自己”或“非己”抗原性异物的识别和应答,来维持自身稳定和平衡。免疫系统在免疫功能正常条件下,对非己抗原产生排异效应,对自身抗原成分产生不应答状态,对机体正常运行具有一定的防卫作用;但当免疫功能失调时,免疫应答可造成机体组织损伤,例如免疫应答反应水平过高或过低,或者对自身组织细胞产生免疫应答,调节功能发生紊乱,这就导致免疫性相关疾病的发生。 3.简述BCR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答:BCR(B细胞抗原受体)是通过其V区抗原结合部位来识别抗原的,BCR的V区,尤其是V区的CDR1、CDR2和CDR3氨基酸序列的多样性,决定了对抗原识别的多样性。造成BCR多样性的机制主要有 1)组合造成的多样性:编码BCR重链V区的基因有V、D、J三种,编码轻链V区的有V和J两种,而且每一基因又是由很多的基因片段组成。这样,重链基因的组合和重链基因与轻链基因的组合将产生众多不同特异性的BCR。 2)连接造成的多样性:编码CDR3的基因位于轻链V、J或重链V、D、J片段的连接处,两个基因片段的连接可丢失或加入数个核苷酸,从而增加了CDR3的多样性。 3)体细胞高度突变造成的多样性:在BCR各基因片段重排完成后,其V区基因也可发生突变,而且突变频率较高,因而增加其多样性。 4.简述细胞因子共同的基本特征。 小分子蛋白(8-30KD);可溶性;高效性,在较低浓度下即有生物学活性;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可诱导产生;半衰期短;效应范围小,绝大对数近距离发挥作用。

人体解剖生理学简答题与论述题

人体解剖生理学简答题与论述题 Jyw.koala 1.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区别 2、为什么说一块骨就是一个器官? 答:首先器官是由不同的细胞和组织构成的结构,用来完成某些特定功能,器官的组织结构特点跟他的功能相适应;骨由骨组织,骨髓和骨膜构成,有一定的性状,在骨髓中存在血管和神经,有运动,支持和保护身体的功能,骨骼是组成脊椎动物内骨骼的坚硬器官。 3、比较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和反射中枢内兴奋传导的异同 答:神经和肌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组织,两者之间并无原生质的直接相通,神经冲动从神经末梢传向肌纤维是通过他们之间的特殊部位来完成的,即神经肌肉接头,当运动神经冲动传至神经末梢对Ca2+通

透性增加,Ca2+内流入神经末梢内,这时接头前膜内囊泡向前膜移动,融合、破裂,将Ach释放入接头间隙形成量子释放,Ach与终板膜的化学门控通道偶联的受体nAchR结合,使受体构型发生改变,使Na和K在终板膜上的通透性增加,产生终极电位形成兴奋突触后电位,这时多个终板电位引起肌膜的动作电位。完成一次神经-——肌肉间的传递。 特点:突出延迟、突出疲劳、单向传导 4、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对躯体运动的控制特点 答:(1)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交叉性的,但对头面部肌肉的支配是双侧的,下部面肌和舌肌仍受对侧支配。 (2)机能定位精确。躯体运动在皮层运动区的投影与支配部位呈倒影,但头面部是正立的。 (3)运动愈精细复杂的肌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在皮层的代表区愈大。 (4)刺激皮层运动区所引起的肌肉运动主要是个别肌肉的收缩,不发生肌肉群的协同性收缩。 5、什么是脊休克?原因 答:脊休克是指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在手术后暂时丧失反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

内科学名词解释和大题 内科学重点简答题

内科学名词解释和大题内科学重点简答题社区获得性肺炎: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 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医院获得性肺炎: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 于入院小时后在医院(包括老年护理院、康复院等)内发生的肺炎。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包括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临床上以进行性气流受阻为主要表现,部分有可逆性,可伴有气道高反应性。 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使 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响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肺性脑病:由于胸肺疾患而引起的低氧血症伴二氧化碳潴留(II 型 呼吸衰竭)而出现的一些精神症状,如躁狂、昏睡、昏睡、意识丧失等称为肺性脑病。 Horner综合征:肺尖部的肺癌可侵犯或压迫颈交感神经,引起患侧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患侧额部和胸部皮肤潮红无汗或少汗,感觉异常。

心力衰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不能泵出足够的血液以满足组织代谢的需要,或仅在提高充盈压后方能泵出组织代谢所需要的相应血量,同时由于心肌收缩力下降即心肌衰竭所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高血压危象:短期内血压急剧升高,舒张压超过120或130mmHg 并伴有一系列严重症状,甚至危及生命的临床现象,成为高血压危象。 Barret 食管:食管粘膜因受反流物的反复刺激,食管与胃交界处的齿状线2cm 以内的食管粘膜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替代,称为Barret 食管,是食管腺癌的主要癌前病变。 肝性脑病: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神经、精神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再生障碍性贫血:由于骨髓功能衰竭,造成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以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所致的贫血,感染和出血为特征。 急性胃炎:胃粘膜的急性炎症,有明确的发病原因,表现为多种形式。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红细胞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不能运输足够的氧至组织而产生的综合征。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论述题大题

1 、简述补体系统的组成与主要生物学功能。 组成: ①补体系统的固有成分 ②补体调节蛋白 ③补体受体 功能:补体旁路途径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经典途径在感染中、晚期发挥作用。 ①、细胞毒作用:参与宿主抗感染、抗肿瘤; ②、调理作用: C3b/C4b 可作为非特异性调理素介导调理作用; ③、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将免疫复合物随血流运输到肝脏,被吞噬细胞清除; ④、炎症介质作用:C3a/C5a 的过敏毒素作用、 C5a 的趋化和激活作用、 C2a 的激肽样作用,引起炎症性充血和水肿; ⑤、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 2 、补体激活的三个途径: 经典途径: ①激活物为抗原或免疫复合物, C1q 识别 ② C3 转化酶和 C5 转化酶分别是 C4b2a 和 C4b2a3b ③其启动有赖于特异性抗体产生,故在感染后期或恢复期才能发挥作用,或参与抵御相同病原体再次感染机体 旁路途径: ①激活物为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细胞等,直接激活 C3 ② C3 转化酶和 C5 转化酶分别是 C3bBb 和 C3bBb3b ③其启动无需抗体产生,故在感染早期或初次感染就能发挥作用 ④存在正反馈放大环 MBL (凝激素)途径: ①激活物非常广泛,主要是多种病原微生物表面的 N 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由MBL 识别 ②除识别机制有别于经典途径外,后续过程基本相同

③其无需抗体即可激活补体,故在感染早期或对免疫个体发挥抗感染效应 ④对上两种途径具有交叉促进作用 3 、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过程及比较: 经典途径 / 旁路途径 /MBL 途径 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 内毒素、酵母多糖、凝聚 IgA/ 病原微生物、糖类配体 参与成分: C1-C9/ C3 、 C5-C9 、 B 、 D 、 P/ C2-C9 、 MBL 、 MASP C3 转化酶: C4b2a/ C3bBb/C4b 2a 、 C3bBb C5 转化酶: C4b 2a 3b/ C3bBb3b/ C4b 2a 3b 、 C3bBb3b 作用:特异性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 4 、试述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全过程。 经典激活途径指主要由 C1q 与激活物( IC )结合后,顺序活化 C1r 、 C1s 、 C4 、C2 、 C3 ,形成 C3 转化酶( C4b2b )与 C5 转化酶( C4b2b3b )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它是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方式。 5 、补体系统可通过以下方式介导炎症反应 激肽样作用: C2a 能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炎症性充血; 过敏毒素作用: C3a 、 C4a 、 C5a 可使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引起炎症性充血、水肿; 趋化作用: C3a ,C5a 能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向炎症部位聚集,引起炎性细胞侵润。 6 、简述补体参与宿主早期抗感染免疫的方式。 第一,溶解细胞、细菌和病毒。通过三条途径激活补体,形成攻膜复合体,从而导致靶细胞的溶解 第二,调理作用,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 C3b 、 C4b 、 iC3b 能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第三,引起炎症反应。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了具有炎症作用的活性片断,其中,C3a C5a 具有过敏毒素作用, C3a C5a C567 具有趋化作用。 7.简述I g生物学功能。 一、V区功能

全科医学名词解释

全科医学名词解释 1.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是一个临床二级学科;其范围涵盖了各种年龄、性别、各个器官系统以及各类疾病。 2.全科医疗:是将全科/家庭医学理论应用于病人、家庭和社区照顾的一种基层医疗专业服务,是一种集合了其他许多学科领域内容的一体化的临床专业。 3.全科医生:又称全科/家庭医生或家庭医生,是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一体化的基层医疗保健服务,进行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全过程、全方位负责式管理的医生。 5.患病体验:病人经历某种疾患时的主观感受。 6.健康信念模式:是运用社会心理学来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一个模式。它以心理学为基础,由刺激理论和认知理论综合而成。 7.家庭结构:家庭内部的构成和运作机制。 8.家庭角色: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特定身份,代表着他(她)在家庭中所应执行的职能,反映出他(她)在家庭中的相对位置和与其他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9.家庭资源:为维持家庭基本功能,应付紧张事件和危机状态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家庭资源的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家庭及其成员对压力及危机的适应能力。可分为家庭内资源和家庭外资源。 10.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11.COPC:又称社区导向的基层医疗,是一种将社区和个人的卫生保健结合在一起的系统策略,指在基层医疗中,重视社区、环境、行为等因素与个人健康的关系,把服务的范围由狭小的临床医疗扩大到流行病学和社区的观点来照顾。12.社区诊断:是社区卫生工作者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和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对社区个方面进行考察,发现问题,通过实施卫生行动,充分利用社区现有的卫生资源来解决社区的主要卫生问题的过程。 14.病人健康教育: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 15.筛检:应用快速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手段,对未识别的疾病或缺陷作出推断性鉴定,从外表健康者中查出可能患某病者。 16.病例发现:对就诊病人实施的一种检查、测验或问卷形式的调查,而病人是因其主病来就诊的,目的是发现病人就诊原因之外的、可能的其他疾病。 17.化学预防:使用合成或天然的物质作为预防措施,提高人群抗病能力,以防止某些疾病发生。 19.沟通: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在两个或更多人之间进行的事实、思想、意见和情感的交流。 21.开放式提问:能让病人主动、自由的诉说,医生可获得较多的信息。 22.模糊语言:指所表达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难以明确规定且隐含多种判断的语言。模糊语言具有多义性,在理解上有很大的伸缩性和灵活性。 23.诊断鉴别分类:病因学诊断、病理解剖学诊断、病理生理学诊断、家庭诊断、综合诊断、临时诊断。 鉴别诊断法:主要用于循环、血管疾病;炎症;新生物、肿瘤;退行性变;中毒;先天性疾病;自身免疫病;创伤;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等。 31.病情流程表:以列表的形式描述病情(或其他问题)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情况,包括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将资料做一图表化的总结回顾,可以概括出清晰的轮廊,及时掌握病况,修订治疗计划、病人教育计划等。 32.信托型医患关系的“行仁性”与“契约性”:

植物生理学简答题

简答题 1、简述氧化酶的生物学特性与适应性。 植物体内含有多种呼吸氧化酶,这些酶各有其生物学特性(如对温度的要求和对氧气的反应,所以就能使植物体在一定范围内适应各种外界条件。 以对温度的要求来说,黄酶对温度变化反应不敏感,温度降低时黄酶活性降低不多,故在低温下生长的植物及其器官以这种酶为主,而细胞色素氧化酶对温度变化的反应最敏感。在果实成熟过程中酶系统的更替正好反映了酶系统对温度的适应。例如,柑橘的果实有细胞色素氧化酶、多酚氧化酶和黄酶,在果实末成熟时,气温尚高,呼吸氧化是以细胞色素氧化酶为主;到果实成熟时,气温渐低,则以黄酶为主.这就保证了成熟后期呼吸活动的水平,同时也反映了植物对低温的适应。 以对氧浓度的要求来说,细胞色素氧化酶对氧的亲和力最强,所以在低氧浓度的情况下,仍能发挥良好的作用;而酚氧化酶和黄酶对氧的亲和力弱,只有在较高氧浓度下才能顺利地发挥作用。苹果果肉中酶的分布也正好反映了酶对氧供应的适应,内层以细胞色素氧化酶为主,表层以黄酶和酚氧化酶为主。水稻幼苗之所以能够适应淹水低氧条件,是因为在低氧时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加强而黄酶活性降低之故。 2、长期进行无氧呼吸会导致植株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长时间的无氧呼吸会使植物受伤死亡的原因:第一,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酒精使细胞质的蛋白质变性;第二,因为无氧呼吸利用每摩尔葡萄糖产生的能量很少,相当于有氧呼吸的百分之几(约8%),植物要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就要消耗更多的有机物,这样,植物体内养料耗损过多;第三,没有丙酮酸氧化过程,许多由这个过程的中间产物形成的物质就无法继续合成。作物受涝死亡,主要原因就在于无氧呼吸时间过久。 3.举出三种测定光合速率的方法,并简述其原理及优缺点。 (1)改良半叶法,选择生长健壮、对称性较好的叶片,在其一半打取小圆片若干,烘干称重,并用三氯醋酸对叶柄进行化学环割,以阻止光合产物外运,到下午用同样方法对另一半叶片的相对称部位取相同数目的小圆片,烘干称重,两者之差,即为这段时间内这些小圆片累积的有机物质量。此法简便易行,不需贵重设备,但精确性较差。 (2)红外线CO2分析法原理是:气体CO2对红外线有吸收作用,不同浓度的CO2对红外线的吸收强度不同,所以当红外线透过一定厚度的含CO2的气层之后,其能量会发生损耗,能量损耗的多少与CO2的浓度紧密相关。红外线透过气体CO2后的能量变化,通过电容器吸收

内科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内科学复习资料一、名解 呼吸系统 1.医院获得性肺炎(HAP ):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48小时后 在医院(包括老年护理院、康复院)内发生的肺炎。 2.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指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3.原发综合征:指原发灶、引流淋巴管炎、肿大的肺门淋巴结统称为原发综合征。 4.Koch 现象:机体对结核菌再感染与初感染所表现出不同反应的现象,称为Koch 现象。 5.肺性脑病:由于呼吸功能衰竭所致缺氧、二氧化碳储留而引起的精神障碍、神经系统的综合征。但必须除外脑动脉硬化、严重电解质紊乱、单纯性的碱中毒、感染中毒性脑病。 6.LTOT :即长期家庭氧疗。对COPD 慢性呼吸衰竭者可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目的是使 患者在海平面,静息状态下,达到P a O2大于或等于60mmHg和或S a O2升至90%以上。 7.肺心病:是指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血管病变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右心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疾病。分为急性和慢性。 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是一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阻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但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 9.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 ):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诊断依据: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 3 个月,并连续2 年或2 年以上, 并排除其他慢性气管疾病。 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是由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室扩张或(和)肥厚,伴或不伴右心功能衰竭的心脏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 11.呼吸道高反应性(AHR ):指气道对各种刺激因子出现的过强或过早的敏感性增高反应称为AHR ,其气道炎症是其产生吸道高反应性的基础。 12.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 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相关,为可逆性气流受限。 13肺血栓栓塞症(PTE):是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特征。 14.肺栓塞(PE):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症的总称。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

简答题nokoslim 1.免疫功能得生理病理表现: (1)免疫防御:异常增高超敏反应,缺失免疫缺陷或病原体高度易感。 (2)免疫监视:失调引发肿瘤或病毒持续性感染。 (3)免疫自稳:失调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超敏反应。 2.TDAg与TIAg得区别: 3、为什么说动物得免疫血清对人来说既就是抗原又就是抗体? 其可作为抗体与相应得外毒素特异性结合,具有防止疾病得作用;但其作为异种蛋白可能诱发机体产生超敏反应。 4、Ig各功能区得主要作用: (1)VH与VL中得HVR(CDR)就是能与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得区域; (2)CH与CL具有Ig同种异型遗传标志; (3)IgG得CH2可介导其通过胎盘; (4)IgG得CH2与IgM得CH3具有C1q结合位点,参与补体经典途径得激活; (5)IgG得CH3与IgE得CH2/CH3能与多种免疫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介导免疫细胞产生不同得生物学效应。

(6)恒定区C:激活补体系统、调理作用、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得细胞毒作用、介导I型超敏反应、穿过胎盘屏障与粘膜。 (7)超变区V:特异性结合抗原,中与外毒素,阻断病原入侵。 5、简述5类Ig得特点: (1)IgG:血清与细胞外液中含量最高,分布最广,机体抗感染得主力军;再次免疫应答得主要抗体;唯一能通过胎盘得抗体。 (2)IgM:分子量最大,种系发生过程中最早出现得抗体,抗感染得先头部队;初次免疫应答最早产生得抗体;脐带IgM含量升高,提示胎儿宫内感染。 (3)IgA:婴儿可以从母体获得SIgA,边防军;参与粘膜局部免疫。 (4)IgD:膜结合型IgD就是B细胞发育分化得标志。 (5)IgE:正常人血清含量最低得抗体,介导I型超敏反应得发生。 6、比较3条补体激活途径得差异

全科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

全科医学概论 第一篇概述 第一章全科医学的历史与基本概念 1.全科医学是一种什么学科? 答:全科医学(general practice)又称家庭医学(family medicine),是一个面向个体、家庭与社区,整合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医学心理学、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的医学专业学科,是一个临床二级学科;其专业领域涉及各种年龄、性别、各个器官系统以及各类疾病。其主旨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照顾,并将个体与群体健康照顾融为一体。 2.全科医生是一种什么类型的医生? 答:全科医生/家庭医生(general practitioner or family physician / family doctor)是经过全科医学专门训练的工作在基层的临床医生,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一体化的基础性医疗保健服务,进行生命、健康与疾病全过程、全方位责任式管理的医生,即全科医疗服务的提供者。 3.全科医疗和专科医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1)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的主要区别: 特性全科医疗专科医疗 服务人口较少而稳定(1:2500) 大而流动性强 (1:5万-50万) 照顾范围宽(生物心理社会) 窄(系统/器官/细胞) 疾患类型常见问题疑难急重问题 技术基本技术, 不昂贵高新技术, 昂贵 责任持续性间断性 服务内容防治保康教一体化医疗为主 服务模式健康为中心全面管理,人为中心疾病为中心救死扶伤,医生为中心 医患关系平等伙伴关系,病人主动参与垄断式,病人被动服从 (2)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的联系:①各司其职;②互补互利;③“接力棒”式服务。 第二章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与特点 1.如何理解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 答:(1)科学、技术与人文相统一 (2)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 (3)个人-家庭-社区一体化 (4)预防-医疗-康复整体性 强调科学技术与人文相统一; 体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以病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提供预防-医疗-康复的整体性服务; 以满足居民的健康需求为导向提供服务,讲究好的成本-效果; 高度重视服务艺术和医患关系,强调团队合作。 2.全科医学的基本特点有哪些?掌握全科医学基本特点的意义何在? 答:(1)全科医学的基本特点:①基础性照顾;②人性化照顾;③可及性照顾;④持续性

生理学简答论述题

真好的一份 生理学简答论述 1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几种,举例说明之。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五种: (一)单纯扩散:如O2、CO2、NH3等脂溶性物质的跨膜转运; (二)易化扩散:又分为两种类型:1.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葡萄糖由血液进入红细胞;2.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K+、Na+、Ca2+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 (三)主动转运(原发性)如K+、Na+、Ca2+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四)继发性主动转运如小肠粘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和重吸收葡萄糖时跨管腔膜的主动转运:(五)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如白细胞吞噬细菌、异物的过程为入胞作用;腺细胞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则为出胞作用。 2比较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异同点。 单纯扩散和异化扩散的共同点是均为被动扩散,其扩散通量均取决于各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差、电位差和膜的通透性。 两者不同之处在于: (一) 单纯扩散的物质具有脂溶性,无须借助于特殊蛋白质的帮助进行跨膜转运;而易化扩散的物质不具有脂溶性,必须借助膜中载体或通道蛋白质的帮助方可完成跨膜转运; (二)单纯扩散的净扩散率几乎和膜两侧物质的浓度差成正比;而载体易化扩散仅在浓度差低的情况下成正比,在浓度高时则出现饱和现象; (三)单纯扩散通量较为恒定,而易化扩散受膜外环境因素改变的影响而不恒定。 3描述Na+--K+泵活动有何生理意义? Na+--K+泵活动的生理意义是: (一)Na+泵活动造成细胞高K+是细胞许多生化反应所必需的; (二)Na+泵不断将Na+泵出胞外,有利于维持胞浆正常渗透压和细胞的正常容积; (三)Na+泵活动形成膜外Na+的浓度差是维持Na+-H+交换的动力,有利于维持胞pH值的稳定;(四)Na+泵活动建立的势能贮备,为细胞的生物电活动以及非电解质物质的继发性主动转运提供能量来源。 4简述生理学上兴奋性和兴奋的含义及其意义。 生理学上最早把活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之为兴奋性,而把组织细胞受刺激发生的外部可见的反应(如肌细胞收缩,腺细胞分泌等)称之为兴奋。自从生物电问世后,近代生理学术语中,兴奋性和兴奋的概念又有了新的含义,兴奋性被视为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而兴奋则是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动作电位是各种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最先出现的共有的特征表现,是触发细胞呈现外部反应或功能改变的前提和基础。 5衡量组织兴奋性质的指标有哪些? 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有阈强度、阈时间、基强度、利用时、强度-时间曲线、时值等。其中、阈时间、基强度、利用时不常用;强度-时间曲线和时值可以较好的反应组织兴奋性的高低,但测定方法较为复杂,因而也不常用;而最简便、最常用的指标是阈强度,可近似的反映组织兴奋性的高低。 6神经细胞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有何变化?机制何在? 各种可兴奋细胞在接受一次刺激而出现兴奋的当时和以后的一个短时间,兴奋性将经历一系列的有次序

内科学简答和名解

1、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并发症。肺性脑病、酸碱失衡与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休克(感染性、 失血性、心源性)、消化道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2、肺结核分类及化学治疗原则。分类:1.原发型肺结核;2.血行播散型肺结核;3.继发型肺结核;4. 结核性胸膜炎;5.肺外结核;6.菌阴肺结核。治疗原则: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 3、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概念。CAP(社区获得性肺炎):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 质炎症,包括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HAP (医院获得性 肺炎):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48小时后在医院内发现的肺炎。 4、试述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符合以下1项主要标准或3项次要标准以上者。主要标准:①需要 有创机械通气②感染性休克需要血管收缩剂治疗。次要标准:①RR>30次/分;②PaO2/ FiO2<250 ; ③多肺叶受累;④意识障碍/定向障碍;⑤氮质血症(BUN > 20mg/dl );⑥白细胞减少(WBC<4.0< 109/L ); ⑦血小板<10.0 X 109/L ;⑧T < 36 C;⑨低血压需要强力的液体复苏。 5、心源性哮喘和支气管哮喘的鉴别诊断。前者多见于老年人有高血压或慢性心瓣膜病史,后者多见于青少年有过敏史;前者发作时必须坐起,重症者肺部有干湿啰音,甚至粉红色泡沫痰,后者发作时双肺可闻及典型哮 鸣音,咳出白色黏痰后呼吸困难常可缓解。测定血浆BNPK平对鉴别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6、结核性胸腔积液和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 &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心衰有哪些临床表现。症状:1.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①劳累性呼吸困难②端坐呼吸③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④急性肺水肿;2.咳嗽、咳痰、咯血;3.乏力、疲倦、头昏、心慌;4.少尿及肾功能损害。体征:肺部湿性罗音、心脏体征(心脏扩大、舒张期奔马律)。 9、原发性心肌病定义及分型。定义:伴有心功能障碍的心肌疾病。分类:①扩张型心肌病(DCM :② 肥厚型心肌病(HCM);③限制型心肌病(RCM);④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ARVC)。 10、试述二尖瓣狭窄的临床表现。症状:一般在二尖瓣中度狭窄(瓣口面积〈 1.5c怦〉时始有明显症状。呼 吸困难、咯血、咳嗽、声嘶。体征:二尖瓣面容;心尖区第一心音亢进、开辦音;心尖区舒张中晚期隆隆样杂音; 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分裂;Graham Steell 杂音。 发病年龄年龄较轻年龄较大胸水外观多为草黄色多为血性 胸水增长速度慢快 癌细胞阴性阳性LDH 200~400U/L> 500U/L PH V 7.3> 7.4 ADA> 45 U/L V 45 U/L CEA阴性阳性 染色体整倍体非整倍体 胸膜活检结核肉芽肿肿瘤组织 气胸的临床分类?闭合性气 胸、交通性气胸、张力性气胸。 7、支气管扩张临床表现?症状:1.慢性咳嗽、大量浓痰;2.反复咯血;3.反复肺部感染;4?慢性感染中毒症状。体征:典型为两肺下方持续存在的粗、中湿罗音。结核性支扩湿罗音常位于肩胛间区。咯大量脓痰者常有杵状指、趾。 结核性胸腔积液和癌性胸腔积液鉴别

病理生理学简答论述题

病理生理学简答论述题 1.论述水肿发生的机制?(论述题,可以拆成简答题) 水肿发病的基本机制包括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和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 ①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 ⑴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⑵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⑶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以上因素会导致 血管内液体滤出大于回收而使组织液生成过多 ② 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 ——钠、水潴留 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⑵近端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加(心房钠尿肽分泌减少、肾小球滤过分数 增加) ⑶远端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加(醛固酮分泌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以上因素会导致体内钠水潴留 2. 低渗性脱水 高渗性脱水 等渗性脱水 原因 失钠大于失水 失水大于失钠 等渗性体液大量丢失 血清钠浓度(mmol/L ) <130 >150 130?150 血浆渗透压(mmol/L ) <280 >310 280?310 体液减少主要部位 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口渴 早期无,重度脱水者有 明显 有 体温升高 无 有(脱水热) 有时有 血压 易降低 正常,重症者降低 易降低 尿量 正常,晚期减少 减少 减少 尿钠 极少或无 正常,晚期减少 减少 脱水貌 明显 早期不明显 明显 防治 补等渗液 补水为主,适当补钠 补2/3等渗液 尿量比较:早期根据晶体渗透压,晚期根据血容量,尿量由 ADH 决定 尿钠比较:早期根据失钠失水的比较看 ADS 变化,晚期根据血容量,尿钠由 ADS 决定 等渗性脱水因可以发展为低渗性脱水或高渗性脱水,所以两者的表现都有可能 3. 简述急性低血钾和急性重度高血钾时产生骨骼肌无力的发生机制的有何不同(简答题) 4. 简述高钾血症与低钾血症对心脏,骨骼肌的影响有何不同及相应机制?(论述题) 低钾血症对心肌的影响及机制: ① 兴奋性f 血钾J T 心肌细胞膜对 K +通透性J T 钾外流J T Em 负值J T EmEt 距离减小T 兴奋性f ② 自律性f 血钾J-细胞膜对K +通透性JT 复极化4期K +外流减慢T Na +内流相对加快 T 心肌快反应自律细胞自动去极化 加速T 自律性f 急性低钾血症(骨骼肌、胃肠道平滑肌) 细胞外液钾浓度急剧降低 T [K +]i / [K +]e 比值变大 T 膜内外钾浓度差增大 T 静息状态下钾外流增加 T 静息电位(Em )负值增大 T Em-Et 距离增大 急性重度高钾血症: 细胞外液钾浓度急剧升高 T [K +]i / [K +]e 比值更小 T Em 值下降或几乎接近于 Et 水平 T Em 值 过小,肌细胞膜上快钠通道失活 T 细胞处于 去极化阻滞状态,不能兴奋 ⑷淋巴管回流受阻

内科学简答题

C A P 与H A P 的定义与区别? CAP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HAP医院获得性肺炎,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 48 小时之后在医院内发生的肺炎(包括老年疗养院、康复院等)。区别:CAP以G+求菌为主,HAP以G-杆菌为主。 肺炎严重性决定于三个主要因素? (1)局部炎症程度 (2)肺部炎症的播散 (3)全身炎症反应程度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 (1)主要标准: ①需要有创机械通气; ②感染性休克需要血管收缩剂治疗。 (2)次要标准: ①呼吸频率》30次/分; ②氧合指数(PaO2/FiO2)< 250; ③氮质血症(BUN>20mg/ dL); ④白细胞减少(WB CX 10*9); ⑤血小板减少(血小板vx 10*9 / L); ⑥低体温(T v 36C); ⑦低血压; ⑧多肺叶浸润;

⑨意识障碍/定向障碍。 肺炎的临床稳定标准是什么? ①T MC; ②心率W 100次/分; ③呼吸频率w 24次/分; ④血压:收缩压》90mmHg ⑤呼吸室内空气条件下动脉血氧饱和度》90%或PaO2>60mmHg ⑥能够口服进食; ⑦精神状态正常。 肺炎链球菌肺炎的病理特征? (1 )病理改变有充血期、红色肝样变期、灰色肝样变期、消散期。 (2)表现为肺组织充血水肿,肺泡内浆液渗出及红、白细胞浸润,白细胞 吞噬细菌,继而纤维蛋白渗出、溶解、吸收、肺泡重新充气。肺炎链球菌肺炎的诊断标准有哪些? (1 )诱因:青壮年在受凉、醉酒后发作; (2)症状:咳嗽、咳铁锈色痰、寒战、高热; (3)体征:急性面容,口周鼻周单纯疱疹,患侧肺部呼吸减弱、语音震颤增强,叩诊患侧呈实浊音,听诊可闻及异常的支气管呼吸音。 (4)辅助检查:X 线出现实变影;血常规白细胞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5)病原菌检测:发现典型的革兰氏染色阳性、带荚膜的双球菌是确诊本病主要依据。

内科学名解大题

内科学 1.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过敏以及 药物所致。 2.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有明确潜伏期的 病原微生物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3.医院获得性肺炎(HAP:也称医院内肺炎,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 48小时候在医院内发生的肺炎。 4.支气管扩张:是指直径大于2mm中等大小的近端支气管由于管壁的肌肉和弹性组织破坏引以烦人 异常扩张。 5.Kartage ner综合症:是指因软骨发育不全或弹性纤维不足,导致局部管壁薄弱或弹性 较差导致的支气管扩张者,常伴有鼻窦炎以及内脏转为(右位心)。 6.原发综合征:肺结核X线胸片表现为哑铃型阴影,既原发病灶,引流淋巴管炎和肿大的 肺门淋巴结,形成典型的原发综合症。 7.继发性肺结核:是指在原发性结合感染时期留下的潜在病灶中的结核分枝杆菌重新活动而发生的 结核病。 8.全程督导化学治疗:是指在肺结核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每次用药都必须在医务人员的直 接监督下进行,因故未用药时必须采取补救措施以保证按医嘱规律用药,其实质是医务人员承担规律用要的责任。 9.支气管哮喘:是机体对抗原性或非抗原性刺激引起的一种气管-支气管反应性过度增高 的疾病,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液慢性炎症性疾病。 10.肺栓塞:是以各种的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包括 PTE,脂肪栓塞综合症,羊水栓塞,空气栓塞等等。 11.原发性肺动脉高压(PPH:是一少见病,临床定义为“不能解释或未知原因的肺动脉高压”在病 理上主要表现为“致丛性肺动脉病”即由动脉中层肥厚,向心性内膜增生及丛状损坏和坏死性动脉炎构成的疾病。 12.Ortners综合症: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时增大的肺动脉压迫喉返神经引起的声音嘶哑。 13.肺源性心脏病:是指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病变致使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 压,继而右心室或功能的改变的疾病。 14.间质性肺疾病(ILD):是一组主要累及肺间质、肺泡或细支气管的肺部弥漫性疾病,也称作弥漫 性实质性肺疾病。 15.特发性肺纤维化(IPE):指特发性间质性非严中病程表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的一种类 型,是最常见的一种,病变局限于肺部,引起弥漫性肺纤维化,导致肺功能损害和呼吸 困难。 16.肺泡蛋白质沉积症(PAP :是指肺泡和细支气管腔内充满不可溶性富磷脂蛋白质物质的疾病,临 床上隐袭性渐进性气促和双肺弥漫性阴影为其特征。 17.肺出血-肾炎综合症:以肺部弥漫性出血,肺泡内纤维素附着和肾小球肾炎为特征,病 因不明,多数认为和自身的免疫有关,通过自身免疫机制损伤肾小球和肺泡毛细血管基 底膜,弓I发肺出血和肾炎。 18.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因病因未明的少见病,以弥散性肺泡出血和继发性缺铁贫 血为特征,并无其他器官受累,多见于儿童,也可见于青中年。 19.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是吸入外界有机粉尘所引起的过敏性肺泡炎,为免疫介导的肺部 疾病。 20.结节病:是一种多系统器官受累的肉芽肿性疾病。常侵犯肺、双侧的肺门淋巴结,也可 以侵犯几乎全身的每个器官。

医学免疫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医学免疫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20X1分=20分) 1. 最早用人痘苗预防天花的国家是 A 法国 B 中国 C 英国 2. 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C 移植排斥反应 D 免疫耐受 E 自身免疫疾病 B. 有免疫原性,无反应原性 D.无免疫原性,无反应原性 E ?以上均不是 4. 以下哪种细胞因子是 Th2产生的: A. IL-2 B 」FN- 丫 C. TNF- a D. IL-4 E.IL — 1 5?在阴性选择中,发生凋亡的细胞是 A.不能与MHC 有效结合的双阳性细胞 B.与MHC 亲和力过高的双阳性细胞 C. 与MHC 有效结合的单阳性细胞 D.不与MHC-自身肽发生结合 的单阳性细胞 E.与MHC-自身肽有高亲和力的单阳性细胞 6. 与HLA-B27阳性呈强相关的是 A.类风湿性关节炎 B.系统性红斑狼疮 C.强直性脊柱炎 D.肾小球性肾炎咳血综合症 E.乳糜泻 7. 巨噬细胞不具备的受体是 A IgG Fc 受体 B.C3b 受体 C.细胞因子受体 D.甘露糖受体 E.抗原识别受体 8. 血清半衰期最长的Ig 是 A Ig G B Ig M C Ig E D Ig D E IgA 9?免疫是指 A.机体清除病原微生物的功能 B.机体清除衰老和损伤细胞的功能 C.机体抗感染的功能 D. 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E.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突 变细胞的功能 10. NK 细胞活化性受体胞内段带有 A. ITAM B. ITIM C. DD D. DED E. AICD 11. 属人工主动免疫的是 A.破伤风抗毒素 B.人免疫球蛋白 C.人胎盘免疫球蛋白 D.白喉类毒素 E.白喉抗毒素 12. 发病机制属于川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C.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D. Arthus 反应 E.类风湿性关节炎 13. 关于W 型超敏反应哪一项是正确的 ? A.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B.抗原注入后4小时达到反应高峰 C.补体参与炎症的发生 D.能通过血清Ig 被动转移 E.以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14. 免疫防御功能低下的机体易发生: A .移植排斥反应 B.反复感染C.肿瘤D.超敏反应E.自身免疫病 15..I 型超敏反应中,下列哪一个是肥大细胞新合成的介质? A. 组胺B.白三烯C. ECF D.激肽原酶E. FceRI D 美国 E 印度 A 肿瘤 B 超敏反应 3?半抗原是指 A.有免疫原性,有反应原性 C ?无免疫原性,有反应原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