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中国古代经济史

高考中国古代经济史
高考中国古代经济史

中国古代经济史

二、学习内容

(一)经济发展状况

1、农业

(1)农业作物与推广

中国古代的农作物是由自己培植开始的,包括原始社会的粟、水稻、蔬菜、麻,商朝有黍、稷、麦、稻、桑、麻;西汉时提到西域传人的作物品种有葡萄、苜蓿、核桃、胡罗卜等;唐宋明代则有从国外引进的作物:如唐朝从波斯引入胡椒、波期枣等,宋朝从越南引入的占城稻,明朝则大量引入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等。中国古代农作物品种,最初多为粮食作物,后来农副产品增多;最后很多是经济作物,反映了农本经济向商品经济逐渐过渡的趋势;此外,农作物种植的推广有南北交流的趋势,其中到北宋时,北方的粟麦黍豆从淮北传到江南和两广、南方的占城稻也从福建传到江浙和淮河一带。

(2)水利灌溉工程

大禹治水的故事反映出中国古代人民治理黄河的事迹;战国秦汉时期我国重视水利,在经济重心地区有很多水利工程,包括都江堰、郑国渠、六辅渠、白渠等;两汉有治理黄河流域的汉武帝和王景,此后,唐宋时期治理黄河长江的水利工程就不能一一列举了。

(3)农业工具与技术

原始社会始终以石器为农业生产工具,春秋时期首次出现铁器牛耕,战国时推广;历史书上记载了西汉时发明的耦犁、二牛一人犁耕法、耧车,三国时发明的翻车,唐朝时创制的曲辕犁和筒车。

2、手工业

(1)纺织业:丝、棉、麻等主要手工业品的发展

中国在原始社会就发明养蚕和织丝,商朝作物有桑,西周青铜器上一束丝加一匹马换5个奴隶的记载,表明当时已经有了丝织业;西汉时纺织业有提花机,丝织品有锦绣绢纱,联系西汉马王堆汉墓有彩绘帛画和出土一件丝织单衣重量不到一两,西汉用丝絮和麻纤维造纸,西汉丝织品传到西域和丝绸之路通往西亚及欧洲的大秦,可见当时丝织业的繁盛;唐朝至清朝,我国丝织业中心城市很多,其中唐朝有定州、益州、扬州,五代十国有杭州、成都,北宋集中到东京(开封),明代为苏州、杭州,清代又有南京、广州等。

中国南宋时棉花种植从广东、福建推广到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棉纺织业成为产棉区主要农村副业,南方已有成套棉纺织工具;元朝棉纺织业中心在松江地区,黄道婆学习黎族先进棉纺织技术后又改进工具;明朝政府推广植棉,棉花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棉布成为人民的主要衣料,中心仍然是松江。

(2)陶瓷业

中国瓷器世界闻名,唐代邢州白瓷和越州青瓷最为著名;北宋制瓷业发达,定窑白瓷、汝窑青瓷享有盛名,景德镇为著名瓷都;明代规模大、分工细,清代景德镇制瓷业扩大规模并出现瓷器工场。

注意,中国古代丝织品、瓷器大多为皇族、贵族的奢侈品而非商品,棉纺织品因为是农村自然经济产物而不具备商品性质,只有在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丝织业和制瓷业中才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手工工场。

(3)冶铁业

分别使用了各种燃料,有春秋后期的木炭、西汉的煤、明朝的焦炭;鼓风工具为春秋后期的皮囊、东汉的水排;冶铁中心有战国的宛、邯郸,北宋的徐州,明朝的河北遵化等。

(4)造船业

分别记载了三国时吴国造船业发达,隋朝造船技术达到很高水平,南宋造船技术明显进步的标志即安装指南针。

3、城市商业

(1)商业

我国古代城市在战国时为政治中心、手工业中心、商业中心合一型城市,有临淄、邯郸、大梁、郢等;唐朝开始,分为手工行业中心城市地区,如丝织业的定州、益州、扬州,陶瓷业的邢州、越州,造纸业的宣州、益州,还有都市商业区如长安城中的东市、西市和外贸个心城市广州;两宋时期出现手工技术中心地区,如定窑、汝窑、景德镇,城市中商业区界限消失,外贸城市增多,有泉州、广州、明州;明朝时期手工业、商业、外贸各有中心城市,如苏州、杭州、松江、景德镇为手工业中心,成都、武昌、扬州为商业中心,广州、宁波、泉州、福州为对外贸易港口,但是在清朝前期受很大影响。

中国古代的商业活动受自然经济的影响,所以战国时多为奢侈品,西汉为丝绸,唐宋时期丝瓷纸等手工业发达,但是受消费成员限制;明清时期,农业生产超过前代,手工业蓬勃兴旺,出现较大工商城市30多座,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

(2)货币

中国古代货币到秦始皇时,统一战国各国货币为圆形方孔钱,汉代铸五铢钱;北宋商业繁荣,金属货币为铜钱、铁钱和金银,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为商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与政治的综合

中国古代社会非常重视农业和水利工程的建设,这既体现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也说明农业和水利建设密切相关。中国古代一些著名的水利工程都大大的促进了中国农业的发展,这对我们当今经济建设有重要启示。首先,我们要重视农业,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且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农业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其次,发展农业,必须高度重视水利问题,从历史上看中国是二个多水患国家,国家、集体、个人必须加强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大对水利的投入。再次,是必须重视农业技术的改进,从历史上看,农业技术的改进大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在当进,对某一社会局面的形成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历代经济政策和制度

1、政策

封建经济的特点是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农本”思想是历代统治者一贯的指导思想。因此,历代封建政府在经济上采取的具体政策尽管不尽相同,但是,最基本的政策都是重农抑商。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再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这种政策的体现。

举出个朝代的重要政策

秦朝:西汉:

东汉:三国:

南朝:北魏:

隋朝:唐朝:

南宋:元朝:

明朝:清朝:

2、制度

(1)土地制度

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从本质上讲,都是私有制。

①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始于商朝,完备推广于西周,它是土地私有制不发达的表现。随着春秋末年私田数量的增多,井田制逐步走向瓦解。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厂·泛而分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③关于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形式:曾出现过王田制、屯田制、均田制等具体形式。王莽实行的王田制,表面上似乎是奴隶制阶段井田制的恢复,实际上仍属封建性质土地制度,仅是托古改制而已。屯田制在西汉、曹魏、金朝、元朝、明清初年都曾实行过。均田制始于北魏,流行隋唐。这两种形式,往往是在经历了一场战乱和社会动荡之后,国家控制了大量无主土地的情况下实行。授田时,既不触动地主的土地,又能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因此,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经济的发展。(2)赋税制度

是随土地制度或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的。

①夏商周实行贡赋制度,这是赋税制的雏形。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秦汉实行编户制度,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北魏实行租调制,其中调是户税,以农户为单位,它是与均田制相适应的。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后期实行两税法,这种变化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由土地兼并造成的。北宋实行方田均税法、募役法。明朝实行一条鞭法,是大学士张居正对赋税制度的一大改革。消初实行了地丁银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头税,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松驰下来。

②纵览赋税制度的发展,呈现出的主要趋势有:a、由向国王的纳贡到国家征收土地税;b、由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到以土地财产为主的征税标准,直至取消人头税的变化;c、由赋役分征到赋役合征,名目和手续的简化;d、由实物、劳役地租到货币地租的变化。

(三)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1、原因

在古代经济的发展中,虽然正常的经济发展秩序多次被战乱和社会动荡所打断,但发展是主要的。特别是战国、两汉、三国、南朝、隋唐、两宋、元朝、明清等朝代的初年,经济发展尤为突出。究其原因可大体分为如下几点:

①新制度的确立;②国家统一安定局面的实现;③统治政策的调整(包括发展经济的奖励措施);④民族融合的加强;

⑤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和农作物的推广等。

上述因素中,对某一朝代来讲,可能有两种或更多种起着作用,要根据某一朝代的实际而定。如西汉经济的发展,就是②、③、⑤几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表现

在了解古代经济发展的表现时,涉及的内容十分繁杂,而且有些内容既属于原因也是表现,例如水利工程的兴修,既可视为原因,又可视为表现。了解经济发展的表现,首先要考虑生产各部门的各自情况。

①对农业来说,要从农具改进与农作物推广,水利工程的兴建,耕作技术的进步,垦田面积的增加,政府收入增多,国家人口增殖等方面加以对照。

②手工业生产在各代发展中,一般都涉及一两个突出的行业及产品,或冶炼、丝织,或造纸、造船,或制瓷、棉纺织等。例如西汉手工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就是丝织业出现提花机,冶铁开始用煤作燃料。

③商业发展主要从市场形成、都城或城市繁荣,货币流通、对外贸易、边地贸易等方面加以归纳。

(四)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有一个自北向南的转移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分为两个时期:南朝时期开始赶上北方,南宋时期超过北方。赶上和超过北方有其许多共同的因素。主要包括:

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②为躲避战乱,北方农民大量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

③江南统治者为壮大统治势力,采取了许多发展经济的措施:

④南迁农民同江南人民一道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例题:

结合史实分析汉唐前期出现社会经济繁荣的共同原因。并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

[剖析]本题属比较分析类问答题。它要求依据汉唐时期的相关史实,进行高度的分析概括,提炼出经济发展的相同原因。在比较、抽象出相同原因的基础上,自然地得出启发于今人的结论。

[参考答案]

[1]共同原因:

①两汉、唐朝建立之初,统治者都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摇薄赋,缓和了阶级矛盾,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局面。

②汉唐的生产工具和技术都有许多重大改进,西汉耧车、提花机的发明,铁农具和牛耕马耕技术,以及二牛三人耦犁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的广泛采用;东汉“水排”的发明:唐朝发明筒车,使用曲辕犁等,都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③汉唐还注意了水利工程的兴修,治理了黄河,为农业生产带来灌溉之利,有效的抵抗了自然灾害。

④都较妥善地处理了与边地民族的关系,加强了国家管理,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

⑤两汉、唐朝的对外关系大为加强,两汉开辟和维护了中西方的商旅要道——丝绸之路,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与朝鲜、日本、西亚各国有着密切的关系,唐都长安成为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在吸取外国长处的基础上,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

[2]启示:

①及时正确的政策调整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②科技技术就是生产力;

③形成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④良好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也是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

中国古代经济史的收获与感悟

学习《中国经济史》古代部分的收获和困扰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第一部分:对于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的思考和感悟 (一)、关于导论部分 经济史,顾名思义,即是:研究经济发展的历史,其中最重要的是它在不同时期的运行机制和绩效。其中运行机制和绩效主要受国家的政治、文化、社会、哲学、道德以及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就可以清晰的反映出中国的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是中国人对于文明的探索史。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经济学”这个名称,当时的“经济学”是指“经世治物”,它明显区别于现代的经济学。“经世济民”这一影响中国人民数千年的经济理念影响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在中国的经济思想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世世代代读书人的理想,经济学乃是一门治国平天下的学问。 从经济思想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可将经济思想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简单的经济思想;二、经济学说;三、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我一直不能够对于我国这么漫长的历史,商品经济也是很久之前(唐代之后)就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为什么我国却没有形成“经济学”?通过对于中国经济知识的了解,我认为,大概会有以下几点:首先,我国古代的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生活以及人们的经济关系都比较简

单;其次,自然经济在生活中地位处于主导,商品经济知识自然经济的附庸;最后,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各个地区、各经济单位之间的交流、联系不密切。因此,经济思想的发展也是处于比较低的阶段,使得中国的经济长期处于经济学形成以前的阶段,经济思想参差不齐,涵盖面宽窄不同的经济学说形式存在;同时,简单的经济思想形式的思想大量存在,所以不能形成单独的科学的经济学。但是,从事实我们知道,我国古代的经济、文化都是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经济研究的范围较广,经济研究的史料的数量也比较多,保存比较完整,中国的经济思想也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我国当代的经济学基本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当人类的历史进入资本主义世纪后才出现的。 我国古代经济思想和当代经济思想也具有很大的差别。古代的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当代以商品经济为基础;古代的基本的经济关系是土地关系,当代以资本关系为基础;古代经济研究的目的是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获得地租,当代是为了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获得高额利润。 经济史的研究方法除了“经济学的方法”、“计量分析”、“区域研究与比较分析方法”(史无定法)之外,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历史研究最重要的是真实性,“在这里并不重新创造出任何东西”[1];我们不能胡乱套用模式,将一种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下的模式一成不变的套用到另外一个时空中,这必然使得经济研究的结果和实际不符。就比如东西方经济思想的研究就不同。西

【整理】中国古代史的高考考点大题

中国古代史的高考考点大题 1、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 答案: 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2、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结束分裂混乱局面,走向统一的因素 诸侯国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华夏族和其它各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融合。 各国变法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促进旧制度瓦解崩溃和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的建立,秦国实力的强大为统一准备条件。 法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以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又为统一提供了思想武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 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3、试简述“汉承秦制”的表现、作用和实质 (1)两汉基本上承袭秦朝制度,在废除秦朝苛法的前提下,对秦制又有所损益变化。 政治方面:①刺史制度。汉武帝以后,汉朝实行了一套比秦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使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②察举制度。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形成,对中央集权不利。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了王国问题。东汉光武帝对诸侯控制也很严。 又如经济上,两汉实行编户制度。 (2)这些措施有力巩固了秦汉大一统局面。汉武帝在解决王国问题的同时,建立起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即察举制等。两汉选拔重用大批人才,加强了对地方官僚的控制,有利于两汉强盛局面出现和社会历史的发展。 (3)汉承秦制的实质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表现,是两汉统治者在吸取前朝灭亡教训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皇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加强对广大劳动人民剥削控制,强化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体现。 4、汉朝时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开始走向世界,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说明上述结论,并简析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表现——实际是一道列举题。 政治:与朝鲜、日本的使节外来;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来朝。 经济:铁制生产工具输往朝鲜;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在越南推广。 文化:中国先进科技文化传播到欧亚等地。 (二)原因:——实际是提问外交频繁的原因,根据一般的原理不难得出答案。 国力强盛,文化繁荣; 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政策。 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交通)。 5、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在政治经济方面有哪些异同?在文化上各有哪些反映?这些反映又说明了什么? 解析:注意第一问的时间限制;比较对象的限制;内容的限制(政治、经济方面);政治一般包括政权、阶级关系、治乱、分裂统一等;经济主要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文化包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意识形态等。第二问注意“各”字。 (一)不同点: 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北方出现描述战乱的《木兰辞》;南方诗歌多描写爱情。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机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经济史模块)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知识梳理】 第一部分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的人们使用石刀、石斧砍树木焚烧,再用石犁翻土播种。 (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②汉代:出现二牛牵引的耦犁。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③唐代:出现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

(1)耕作技术 ①耕作方法:春秋战国时期垄作法(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魏晋南北朝时期耕耙耱技术。 ②播种工具:西汉耧车。 ③耕作制度:两汉一年一熟→宋朝以后江南地区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 (2)水利工程与灌溉 ①水利工程:战国时期都江堰→汉朝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②灌溉工具: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耕作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经营方式:精耕细作,小农户个体经营。 (3)主要内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4)土地所有制形式:实行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 第二部分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的经营方式 1.官营手工业 ①概况: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②特点:官府垄断生产,工艺技术水平高,规模大;产品仅供皇族、官府使用;长期占主导地位。 2.民间手工业 ①发展过程

②分类 二、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 2.

2019版高考历史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习题

专题2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江苏高考)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答案 D 解析重农抑商是商鞅变法后古代政府的基本国策,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业市镇的崛起,故B项错误;商人从最初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到“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一直处在政府监管下,C项错误;“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说明民间商人纳税后就取得了合法地位,故D项正确。 2.(2018·河南名校联考)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指专心一致)。”材料表明重农抑商政策( ) A.激发了小农阶层追求社会财富的心理 B.体现了商鞅变法采取措施的历史进步性 C.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的稳定 D.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具有片面性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指专心一致)”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的稳定,“激发了小农阶层追求社会财富的心理”不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歌颂的是秦始皇,而不是商鞅,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国家对农业的重视,体现不出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具有片面性,故D项错误。 3.东汉时期,有些地方很多农民主动离开或抛弃自己的土地,加入豪强地主的庄园进行大规模的工商业生产。东汉豪强地主封建庄园的出现和发展( ) A.使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本破产 B.形成的经济形态一定程度上威胁了中央集权 C.使中央政府对地方豪强完全失控 D.是庄园先进生产方式对广大农民吸引的结果 答案 B 解析A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材料中“大规模的工商业生产”“有些地方很多农民主动离开或抛弃自己的土地”表明工商业生产对以小农经济为统治基础的中央集权制形成一定冲击,故B项正确;“中央政府对地方豪强完全失控”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庄园的生产方式并不先进,依然是自给自足,故D项错误。

《中国古代经济史》自学考试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经济史》自学考试教学大纲 江苏教育学院历史系编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中国古代经济史》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的一门专业课程。我国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经济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首要因素,中国古代经济史就是从经济角度来看中国历史前进的轨迹。《中国古代经济史》的任务是培养应考者系统地学习中国古代经济领域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不同部类经济史发展本身的内容,掌握其基本理论和方法,认识中国古代经济史在中国古代史乃至整个中国史的地位、作用以及经济在推动历史前进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共分为8章。全书由绪论开题,阐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的若干重大问题,再自经济发展的环境入手,进而讨论社会大分工与传统经济机构的形成。在对经济发展的环境问题、经济结构问题、经济区划问题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进行简要介绍的过程中,重点阐述了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土地制度和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和走向。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应考者能够对中国古代经济史有所了解。具体应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社会分工大大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形成; 2、理解并掌握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向前发展; 3、掌握中国古代的土地与赋税制度的演变,以及给中国古代经济带来的影响和中国古代经济的归宿。 4、理解并掌握伴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中国经济区划开始变迁,经济重心开始移动。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绪论(免考)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自然与社会环境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的是中国古代的自然与社会环境,重点谈到了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和受到人类影响的生态环境的变迁,其中还包括中国古代的自然灾害。 (二)学习要求 要求理解并掌握我国历史上气温变化经历的四起四落、中国古代生态环境的变迁、中国古代人口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自然灾害的种类及特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我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变迁;中国古代人口发展概况。 2、掌握:我国古代历史气候及其变迁;中国古代人口发展的特点; 3、掌握:中国古代自然灾害的种类。 4、熟练掌握:中国古代人口问题及其实质;中国古代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影响。 第二章社会大分工与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初步形成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和古代传统经济结构的形成。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农业与畜牧业、手工业与农业、商业与农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而这三次社会分工的不彻底性又深刻影响了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形成。 (二)学习要求 理解并掌握三次社会分工及其特点,农业经济结构和商业经济结构的形成。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中国古代的原始经济。 2、掌握:中国历史上三次社会分工的内容及对封建社会经济的影响。 3、熟练掌握:三次社会分工的特点;农业和工商业经济结构的形成。 第三章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与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一)课程内容

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选择题(中国古代史)

高考选择题中国古代史部分 一、先秦 1.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图7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2.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3.《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图4 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 5.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图5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6.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7.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留。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未能充分发挥文字功能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历史改变8.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并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9.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10.《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中国古代经济史题目

中国古代史 郑国渠 郑国渠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战国末年由秦国穿凿。公元前246年(秦王赢政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其最初基于韩桓王的“疲秦”策略,修建过程中,秦王赢政发现了韩国的意图,要杀郑国。郑国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嬴政认为郑国说得很有道理,同时,秦国的水工技术还比较落后,在技术上也需要郑国,所以一如既往,仍然加以重用。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全渠完工,人称郑国渠。郑国渠修成后,大大改变了关中的农业生产面貌,增加土质肥力,农业迅速发达起来,经济政治效益显著。 西门渠 又称引漳十二渠,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战国初期由西门豹主持兴建,故名。以漳水为源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也是中国最早的多首制灌溉工程。史记:“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漳水浑浊多泥沙,通过西门渠可以落淤肥田,提高产量,邺地因富庶起来,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影响深远。 秧马 秧马,旧时汉族农具,流行于长江中下游水稻产区。是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何时发明,尚无定论。北宋开始大量使用。其外形似小船,头尾翘起,背面象瓦,供一人骑坐其腹以枣木或榆木制成,背部用揪木或桐木。宋代大诗人苏轼曾撰写诗文,热情为之宣传推广,并安排实物进行示范表演。可提高功效及减轻劳动强度。元代以后,继续不绝,各种式样的秧船,皆从秧马演化而来。 圩田 又称围田,圩田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利用濒河滩地,湖泊淤地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农田,是一种筑提挡水护田的土地利用方式。作为低洼地区四周筑堤防水的田地。堤上有涵闸,平时闭闸御水,旱时开闸放水入田,因而旱涝无虑。系由汉以前的围淤湖为田发展而来,至唐代已相当发达。圩田对促进唐代农业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圩田能种植高产的水稻,这样更巩固了江南的经济地位,江南的农业逐渐发达起来。圩田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向自然作斗争的重要创造,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但是圩田的过度开发,也对自然生态平衡造成了破坏。 中国古代仓廪制度发展概况 1)起源:西周的“委积法”设有廪人、仓人、遗人等职专门管理粮食的储备和调节。委积法: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乡里之委积,以恤民之艰厄;门关之委积,以养老孤;郊里之委积,以待宾客;野鄙之委积;以待羁旅;县都之委积,以待凶荒。” 2)确立:汉代的常平仓(平粜)时间:汉宣帝五凤五年(前54)实行,史载:“(耿)寿昌(汉宣帝时任大司农中丞)遂白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价而籴,以利农,贵时减其价而粜,名曰常平仓。”结果:因受到异议,元帝初元五年(前44)废止。意义:保障粮食安全。稳定粮食价格,保障农民收益。提高效益。 3)历代常平仓的发展。王安石的常平新法:以青苗法为核心。明代预备仓的发展:粮食主要来自购买余粟,归地方官管理,体制比较健全完善。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一中国古代经济史测试题

中国古代经济史测试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题2分,共80分)。 1.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使井田制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2.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 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 B.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 C.以农为本 D.重农轻商 3.下列各项符合史实的是 A.夏朝时期已广泛使用青铜农具 B.青铜制造是夏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 C.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铁器的使用 D.西汉时期,我国人民创造的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2000年以上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B.秦国修建的都江堰属于交通运输工程 C.三国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水力冶铁 D.京杭大运河沟通了长江与黄河,便利了南水北调 5.某地发现一座古墓,随葬品有丝织品、景德年间的瓷罐、唐三彩马、活字印刷品、甘薯残渣等,请推断这座古墓的朝代为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6.从经济角度看,秦始皇统一中国最大的作用是 A.统一了度量衡 B. 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C.确立了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D.统一了货币 7.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 8.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其主要原因是①地处长江和大运河的交汇处,是南北交通的枢纽②胡商云集,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③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④政治、经济地位超过了当时的长安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9.下列有关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B.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的陶瓷生产格局 C.邸店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D.城市中住宅区和商业区分开布局

2019高考历史全程备考二轮复习练习:专题检测(二)_“中国古代史”经济专练含解析

专题检测(二)“中国古代史”经济专练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届高三·铜仁摸底)《诗经·周颂》中写道:“噫嘻成王,既昭假尔(成王轻声感叹作祈告,我已招请过先公先王)。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周公还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材料反映了() A.当政者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 B.当政者借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D.小农经济对西周统治的重要性 解析:选A“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先知稼穑之艰难”表明当政者对农业的重视,故A 项正确;当政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不是奴隶社会的产物,故D项错误。 2.战国时,赵国铸造了大量多种样式的青铜货币,其中布币是主要的货币样式;还有为适应与燕齐交界地区的商业交往而铸的刀币,以及受秦国影响而铸造的圜钱。这说明当时赵国() A.手工业技术很发达B.具有工商立国思想 C.一度取得霸主地位D.积极开展商贸活动 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赵国为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铸造了多种样式的青铜货币,这说明赵国积极开展商贸活动,故选D项。A、B、C三项材料无法体现。 3.睡虎地秦墓竹简《金布律》等法律极力限制不合规定的商业活动,禁止非商业单位经商,禁止官吏经商;统一商品价格,重要商品由国家专营。秦的这些商业政策() A.为商业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 B.限制了商业活动的正常发展 C.缓和了当时的社会阶级矛盾 D.沉重地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 解析:选B材料体现了秦朝对商业进行严格的控制,这会阻碍商业发展,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中秦朝对商业的严格限制,会激化社会矛盾,不能缓和社会矛盾,故C项错误;秦朝这些抑商政策并非专门针对旧贵族而言,因而不能沉重打击旧贵族,故D项错误。 4.(2019届高三·成都期末)汉代盐铁专营后,拥有上千人规模的私营生产企业不复存在,地方诸侯被剥夺了最大的收入来源。由此可见,盐铁专营() A.使官营手工业处于垄断地位 B.极大削弱了地方割据力量 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中国古代经济史练习题1

中国古代史经济专练习题1 一、选择题: 1.先秦时期,引起“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到“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国家走向统一B.分封制的瓦解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铁器牛耕的推广 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一直有着美好愿望——“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这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是() A.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日益完善B.采用男耕女织的经营模式 C.有家畜养殖业的传统D.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水利工具是农业进步的基础,比较水力筒车与脚踏翻车的进步之处在于() A.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 C.能够利用水利鼓风冶铁D.灌溉时节省了人力 4.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 A.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在牛鼻上装环便于拖曳 B.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 C.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注重生活化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 5.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 A.小农经济B.佃农经济C.庄园经济D.商品经济 6.“代田法”是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深宽各一尺的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载种。这反映出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特点是() A.家庭为单位B.男耕女织C.休耕轮作D.精耕细作 7.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B.①②③C.②④D.①②④ 8.“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通过以上材料可以看出①小农拥有简单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②农民必须起早贪黑,辛勤劳作,才能维持基本生活③封建政府的重压下,小农劳动强度大,生活极其艰辛④小农经济始终对封建社会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A.①②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9.历史记载:洛阳有丰都、大同和通远三市。“市四壁有四百余店,招致商旅,珍奇山积”由此推断出洛阳繁盛的时期是() 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 10.明清是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这一转型主要体现在() A.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的出现B.晋商和徽商等商帮的出现 C.生产规模扩大和产品质量的提高D.“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的出现 11.据史书记载,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明万历年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①流动人口众多②制瓷业发达③佣工主要为地主做农活,打短工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③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12.黄宗羲认为:“……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商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这段材料反映思想的根源是() A.商品经济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并缓慢发展

2020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题专项训练3

2020 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 题专项训练编选张书林 12 分开放题每题10 分钟做完,每次训练2 题20 分钟做完,自己批改,也可请老师批改,计算平均分,总结经验教训。 5。(2016 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 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 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 年,经6 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蛇传说是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其故事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不断加工和创造,已从一 个简单的故事不断丰富、完善并发展成为一部部文学著作。下表是白蛇故事演变历程中不同文本对主要人物白娘子、许仙、法海艺术形象的描写 ——摘编自高艳芳《中国白蛇传经典的建构与阐释》等从表格中任选一个或多个人物,提取其艺术形象演变的相关信息,结合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艺术形象的时代性角度进行论述。(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 分) 2020 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 题专项训练3 答案 编选张书林 5。(2016 全·国卷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

中考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封战国:()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建规定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称(“”),皇权至高无上; 专秦朝中央设置丞相、()、()等官职,地方推行(); 制焚书坑儒,加强()。 主西汉: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 义设立三省六部制 中隋朝开创()用人之权收归中央。 央唐朝:沿用隋朝三省六部制,发展了隋代开创的()制 集宋太祖通过(“”)的方式解除石守信等武将的兵权; 权北宋实行文治,消除地方分裂因素。 政实施行省制度,中央设(),地方设(); 治元朝中央设(),管辖西藏和少数民族事务; 的 建在中央:朱元璋罢中书省,废宰相制,权分(),设殿阁大学士 立明朝明成祖时设内阁; 与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 加思想上:规定科举考试采用() 强清朝:在中央:雍正时创立()、乾隆时撤消()。 思想上:大兴()。 目的:加强对各地统治。 地西周:分封制办法:周王对贵族“授民授疆土”。诸侯与周王关系为效忠和接受效忠。 方作用:对拓展周的统治,加强周王室权力起了重要作用。 统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由国君派官吏治理地方。 治秦朝:实行郡县制度,郡守、县令管理地方,都由皇帝任免并听命于皇帝。 与西汉:汉武帝采取了削弱侯国实力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行隋唐:地方上设州、县,隶属于尚书省。 政元朝:行省制度:中书省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或省)。 措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分别管理地方行政、司法、军事 施三权相互牵制,统于中央)。 (六)、难点互动 1、秦朝和隋朝,都是在长期分裂之后建立起来的大一统朝代。比较一下,它们还有哪些相同点? (1)都开创了新的政治制度,并被后世沿用。如秦朝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隋朝开创了科举制。 (2)都兴建了一项闻名于世的伟大工程:秦修长城,隋建大运河。 (3)都是短命王朝,二世而亡。 (4)都因统治者实行暴政,被农民起义直接推翻。 (5)都为继起的封建王朝提供教训。西汉、唐朝都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繁荣局面。

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综述(1977—1996)之一

一、中国经济史学发展的新阶段自太史公作《货殖传》和《平准书》,历代关于经济史的记述形成延绵不断的传统。现代意义的中国经济史研究,是本世纪初由一批接受了西方近代历史学、经济学的学者开创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推动这一学科的发展中起了积极作用。建国以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中的指导地位,作为社会基础的经济,其史的研究受到了重视。但迄至六十年代中期,中国经济史学科基本上停留在资料收集整理和若干专题研究的阶段。“十年浩劫”中断了中国经济史学科的正常发展,但一些学者在困难条件下坚持研究,潜积力量。在“文革”后的“科学的春天”,人们研究经济史的积极性也勃发出来,经济史一度被视为新时期整个史学发展的突破口,“六五”“七五”全国社科规划中的史学部分,均把有关经济史课题放在重要位置。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部分史学工作者的兴趣向文化史社会史转移,但经济史研究仍在发展。新时期中国经济史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队伍有所扩大。文革中遭到破坏的中国经济史研究机构和队伍,在新时期迅速恢复和发展。如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经济史研究室,除加强原有近代经济史的研究力量外,又增加了古代经济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部分的研究力量;后者发展为现在的现代史研究室。中国社科院的近代史所和历史所也有相应的研究机构或研究人员。一些地方的社科院(如上海、广东、山西)和大学(如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中南财经大学——也成立了经济史的研究所室或教研室,或把其史的研究的重点转到经济史方面来。老一辈学者焕发了学术青春,在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新时期培养的一批博士、硕士又迅速成长为具有新的知识结构、富于开拓精神的研究骨干。在经济史研究者迫切要求加强联系和交流的情况下,各地(如东北、广东)纷纷建立了经济史的学术团体,全国性的中国经济史学会(挂靠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也于1986年正式成立。专业学术刊物《中国经济史研究》和《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也分别于1986年和1982年创刊,为经济史工作者和爱好者提供了交流成果和信息的园地,推动了学科的繁荣发展。2.研究领域大为拓展。文革前中国经济史研究偏重生产关系,不大注意生产力、流通、消费等领域;从地区讲,偏重汉族和经济发达地区,不大注意少数民族和相对落后的边远地区;从断代讲,独立的经济史研究以近代基础较好,古代经济史很大程度上依附一般史的研究,围绕古史分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资本主义萌芽等问题展开,现代经济史则基本上没有起步。“文革”后这种状况有了很大改变。传统重大课题的研究继续深入,又围绕现实生活和现代化建设提出的问题开拓了新领域、形成了新热点,对我国传统经济特点及其近代化道路进行全面的再认识。中国经济史学的研究范围已涵盖了社会再生产中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诸环节,生产力和流通受到特殊的重视。部门史、专题史、区域史、民族史均已全面展开,尤以区域史、部门史的勃兴引人注目。除近代经济史继续积极进行外,独立的古代经济史研究得到加强,现代经济史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断代的、跨代的、贯通古今的和中外对比的研究均在进行。可以说,中国经济史学进入了一个全方位发展的新阶段。[!--empirenews.page--]3.学术思想空前活跃。文革前的中国经济史研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也受“左倾”思想的干扰,出现教条主义的倾向,窒息了学术研究的活泼生机,以致文革中形成万马齐瘖的局面。文革后拨乱反正,沉闷空气为之一扫。经济史研究者在“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在相当程度上摆脱了教条主义的束缚,突破了种种禁区,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改革开放后国际学术交往的日益频繁,新理论、新方法不断引进。所有这些使得中国经济史研究者思想空前活跃,新思路和新见解层出不穷,在探求中国经济史自身特点和规律方面迈出了坚定的步伐。这是新时期中国经济史学最显著的特点,实乃文革前所不可同日而语。4.学术论著大量涌现。迄今中国经济史学绝大多数成果出自文革后的二十年,尤其是最近的十年。1988年出版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经济史组编的《中国社会经济史论著目录》(齐鲁书社),收录了1900年—1984年上半年包括大陆和港台的中国经济史专著和论文近二万种,其中以文革后出版者为多。最近我们编的1986—1995年的中国经济史书目和论文索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单元测试-专题1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检测试卷 班级姓名成绩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25X2=50。请将答案填入题答题卡中)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垦荒高潮,其根本原因是() A.新的生产关系的推动B.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C.统治者鼓励垦荒的措施 D.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 2.南宋初的《陈旉农书》指出:“种莳之事,各有攸序。能知时宜,不违先后之序,则相继以生成,相资以利用,种无虚日,收无虚月”。这表明() A.适时耕种能保证农业生产计划的完成B.只有勤于稼穑才能保证比较好的收成C.南宋时期我国农业技术达到巅峰水平D.作物种植要因地制宜,灵活安排农事 3.从东汉牛耕画像石中我们能读出的正确的历史信息有() ①牛耕在当时得到了推广②中国传统步犁形状基本定型③东汉绘画技术高超④东汉精耕细作技术得到提高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③④ 4.《汉书》记载:“过(赵过)能代田。其法为:田亩分为三沟、三垄,沟垄相间,播种于沟中。苗生三叶以上稍壮,则耨垄草,睫垄土以附根苗,比盛暑,能耐风旱。次岁则沟垄互易,是为代田。而一岁之收常过无沟垄之漫田一斛以上,善者倍之。”上述记载说明代田法的先进之处为() A.增加了种植面积B.休养地力,保苗抗旱 C.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D.革新了耕作工具 5.谚语是民众智慧和经验的总结。下列谚语能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 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B.黄牛过河各顾各 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 D.小满芝麻芒种谷 6.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下列哪些言语反映了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 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③“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④“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A.①②③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7.东汉时,我国古代冶铁水平领先世界的突出成就是() A.发明淬火技术B.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C.用煤炭作为冶铁燃料D.低温炼钢技术、灌钢法得到推广 8.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热销海外。能够代表我国古代各个时期手工业技术水平顶峰的是() A.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 9.“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这句话反映的现象有( ) ①棉布保暖性好,可以御寒②棉布因其实用性广为流行③棉布完全取代了丝织品的地位④棉布功劳大于丝织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关于冶金业叙述() ①原始社会早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②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③东汉杜诗发明了水力鼓风冶铁工具④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8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A.①②正确,③④错误B.②③正确,①④错误 C.①③正确,②④错误D.①④正确,②③错误 11.下列对明清丝织业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丝织业的鼎盛时期 B、明清两代在苏州杭州都设织造局,专门生产宫廷消费的丝织品 C、明中期发明了花楼机,能织造精细的丝织品 D、提花在内的丝织技术已相当成熟12.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特点,说法正确的有() ①技术先进②私营手工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③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④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组成部分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3.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一位画家的作品《群神宴》,画了盛水果和汤的三件器皿,都是中国明代的青花瓷。该作品所反映的历史信息表述错误的是:() A.当时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珍视 B.明朝的青花瓷工艺水平很高,传播着绚丽多彩的中国文化 C.作者通过宗教的题材歌颂人们对现世生活的追求 D.青花瓷满足了欧洲人物质和精神的享受,与教会倡导的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相吻合 14.两宋时期,我国的商业空前繁荣,表现为() ①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②海外贸易发达,商品远销东亚、南亚、西亚及东欧和北非等地③河南开封、浙江杭州是商业繁盛的大都市④在重要城市出现了为地域商帮服务的会馆,其中晋商和徽商的会馆最多最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下列诗句描绘了隋唐的经济发展状况,其中对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利的是:()A.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B.海将盐做雪,山用火耕田 C.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D.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麇林鹤来交游 16.电视剧《乔家大院》反映了晋商兴衰的缩影。晋商以贩运供给边境驻军军粮起家,从中可反映明朝的哪一特征() A、专业商业城市兴起 B、政治黑暗,统治腐朽 C、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长途贩运 D、边境不宁,战争频繁 17.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A.出现了农村集市 B.坊市分置 C.边境贸易繁荣 D.商业市镇兴盛 18.据史料记载,苏州所属的太仓、嘉定地区,“比闾(紧挨着的房屋)以纺织为业,机声轧轧,昼夜不休,贸易惟花布”,松江各地则“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材料所反映的主要信息是() 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农村扩展②商品经济向农村渗透 ③棉纺织业的社会分已经很细④出现棉纺织的手工工场 A.①② B.②④C.③④D.① 19.下列历史文物,对研究我国古代商业具有重要意义的是( ) ①半坡人面网纹盆②敦煌莫高窟壁画③嵌错赏功宴乐铜壶④《清明上河图》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 D.②④ 20.“大抵徽商……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材料表明徽商() A.注重扩大对外贸易B.注重扩大商业资本 C.注重谋取政治地位D.注重扩大经营范围 21.下列情况的出现与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直接关系的是() ①宋代话本②明朝制定经济法律③一条鞭法④民主思想的出现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 22.中国古代贾思勰所编著农书《齐民要术》中说:“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这说明贾思勰编著这本农书的目的是() A.反驳“贤者”的错误理论 B.发展手工业 C.鼓励商人的经营活动 D.重视发展农业 23.清人黄遵宪在《蚕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以下对此诗提到的“国初”之政策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直接原因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B.实施该政策后与外国完全断绝往来C.其根源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D.是重农抑商政策在特定时期和领域的体现 24.“民农则重(持重),重则少私义(议),少私义则公法立,国专。……民舍本事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这反映出作者() ①主张重农抑商②倡导以法治国③力求社会稳定④维护农民利益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25.下列政策中哪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健康发展() ①重农抑商②海禁③闭关锁国④采用白银为主要流通货币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测试卷(附答案):中国古代史

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测试卷 中国古代史 一、选择题 1.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传说中的五帝嬗递和尧舜禹的禅让都是纯粹出于公心,即所谓“公天下”;禹传启,把原属于部族内部的传递,变为父子相传,古人谓之“家天下”。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源是() A.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家国同构观念的萌生 D.继承人的品德优良 2.“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国家与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D.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3.某思想家曰:“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这主要反映了( ) A.孔子“仁”和“礼”的思想 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 C.老子一切要顺应自然的思想 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 4.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封文件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 C.实行郡县制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5.《史记.陈涉世家》记载:“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秦末农民起义() A.起因于官吏的贪腐 B.反对实施郡县制 C.以六国贵族为主力 D.得到了广泛响应 6.董仲舒在“五行相胜”中指出,“夫木者农也,农者民也”,“土者,君之官也”,“君大奢侈,过度失礼,民叛矣,其君穷矣,故曰木胜土。”这说明董仲舒(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