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第六版四川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分析化学》第六版四川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分析化学》第六版四川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二章 误差及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

思考题答案

1 正确理解准确度和精密度,误差和偏差的概念。

答:准确度表示测定结果和真实值的接近程度,用误差表示。精密度表示测定值之间相互接近的程度,用偏差表示。误差表示测定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值。偏差表示测定结果与平均值之间的差值,用来衡量分析结果的精密度,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在消除系统误差的前提下,精密度高准确度就高,精密度差,则测定结果不可靠。即准确度高,精密度一定好,精密度高,准确度不一定好。

2 下列情况分别引起什么误差?如果是系统误差,应如何消除?

(1)砝码被腐蚀; 答:系统误差。校正或更换准确砝码。

(2)天平两臂不等长; 答:系统误差。校正天平。

(3)容量瓶和吸管不配套; 答:系统误差。进行校正或换用配套仪器。

(4)重量分析中杂质被共沉淀; 答:系统误差。分离杂质;进行对照实验。

(5)天平称量时最后一位读数估计不准;答:随机误差。增加平行测定次数求平均值。

(6)以含量为99%的邻苯二甲酸氢钾作基准物标定碱溶液;

答:系统误差。做空白实验或提纯或换用分析试剂。

3 用标准偏差和算术平均偏差表示结果,哪一个更合理?

答:标准偏差。因为标准偏差将单次测定的偏差平方后,能将较大的偏差显著地表现出来。

4 如何减少偶然误差?如何减少系统误差?

答:增加平行测定次数,进行数据处理可以减少偶然误差。通过对照实验、空白实验、校正仪器、提纯试剂等方法可消除系统误差。

5 某铁矿石中含铁39.16%,若甲分析结果为39.12%,39.15%,39.18%,乙分析得39.19%,39.24%,39.28%。试比较甲、乙两人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答:通过误差和标准偏差计算可得出甲的准确度高,精密度好的结论。

x 1 = (39.12+39.15+39.18)÷3 =39.15(%) x 2 = (39.19+39.24+39.28) ÷3 = 39.24(%)

E 1=39.15-39.16 =-0.01(%) E 2=39.24-39.16 = 0.08(%)

%030.01/)(1)(222

1=-∑-∑=--∑=n n x x n x x s i %035.01/)(222=-∑-=∑n n

x x s i

6 甲、乙两人同时分析同一矿物中的含硫量。每次取样3.5 g ,分析结果分别报告为

甲:0.042%,0.041% 乙:0.04199%,0.04201% 哪一份报告是合理的?为什么?

答:甲的分析报告是合理的。因为题上给的有效数字是两位,回答也应该是两位。

第三章 滴定分析

思考题答案

1. 什么叫滴定分析?它的主要分析方法有哪些?

答: 将已知准确浓度的标准溶液滴加到待测溶液中,直至所加溶液的物质的量与待测溶液的物质的量按化学计量关系恰好反应完全,达到化学计量点;再根据标准溶液的浓度和所消耗的体积,计算出待测物质含量的分析方法叫滴定分析。主要有酸碱滴定法、沉淀滴定法、配位滴定法和氧化还原滴定法。

2. 能用于滴定分析的化学反应必须符合哪些条件?

答: 反应定量进行(>99.9%);反应速率快;能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如指示剂确定滴定的终点。

3.什么是化学计量点?什么是终点?

答:滴加的标准溶液与待测组分恰好反应完全的这一点称为化学计量点(stoichiometric point, sp)。指示剂变色时停止滴定的这一点为终点(end point, ed )。

4.下列物质中哪些可以用直接法配制标准溶液?哪些只能用间接法配制?

H 2SO 4, KOH, KMnO 4, K 2Cr 2O 7, KIO 3, Na 2S 2O 3?5H 2O

答: K 2Cr 2O 7, KIO 3 用直接法配制标准溶液,其他用间接法(标定法)配制标准溶液。

5.表示标准溶液浓度的方法有几种?各有何优缺点?

答: 主要有物质的量浓度、滴定度,百分浓度等.其余略。滴定度一般用在基层实验室,便于直接用滴定毫升数计算样品的含量(克或百分数)。

6.基准物条件之一是要具有较大的摩尔质量,对这个条件如何理解?

答: 因为分析天平的绝对误差是一定的,称量的质量较大,称量的相对误差就较小。

7.若将H 2C 2O 4?2H 2O 基准物长期放在有硅胶的干燥器中,当用它标定NaOH 溶液的浓度时,结果是偏低还是偏高?

答:偏低。因为H 2C 2O 4?2H 2O 会失去结晶水,导致称量的草酸比理论计算的多,多消耗NaOH 溶液,使计算的NaOH 溶液浓度偏低。

8.什么叫滴定度?滴定度与物质的量浓度如何换算?试举例说明。

答:滴定度是指与每毫升标准溶液相当的被测组分的质量或百分数。换算见公式1000A B B A M c b a T ?= 例 求0.1000mol?L -1NaOH 标准溶液对H 2C 2O 4的滴定度.

解: H 2C 2O 4 + 2NaOH = Na 2C 2O 4 + 2H 2O

)g/mL (004502.0100004.901000.021NaOH

O C H 422=??=T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思考题答案4—1

1. 质子理论和电离理论的最主要不同点是什么?

答:质子理论和电离理论对酸碱的定义不同;电离理论只适用于水溶液,不适用于非水溶液,而质子理论适用于水溶液和非水溶液。

2. 写出下列酸的共轭碱:H 2PO 4-,NH 4+,HPO 42-,HCO 3-,H 2O ,苯酚。

答:HPO 42-, NH 3 , PO 43- , CO 32- , OH - , C 6H 5O -

3. 写出下列碱的共轭酸:H 2PO 4-,HC 2O 4-,HPO 42-,HCO 3-,H 2O ,C 2H 5OH 。

答:H 3PO 4,H 2C 2O 4,H 2PO 4-,H 2CO 3,H 3O +,C 2H 5OH 2+

4.从下列物质中,找出共轭酸碱对:

HOAc ,NH 4+,F -,(CH 2)6N 4H +,H 2PO 4-,CN -, OAc -,HCO 3-,H 3PO 4,(CH 2)6N 4,NH 3,HCN ,HF ,CO 3-

答:HOAc -OAc -,NH 4+-NH 3,F --HF ,(CH 2)6N 4H +-(CH 2)6N 4,H 2PO 4- -H 3PO 4,CN --HCN,,

HCO3--CO3-

5. 上题的各种共轭酸和共轭碱中,哪个是最强的酸?哪个是最强的碱?试按强弱顺序把它们排列起来。答:根据各个共扼酸的离解常数大小排列:H3PO4﹥HF﹥HOAc﹥(CH2)6N4H+﹥HCN﹥NH4+﹥HCO3- 根据各个相应共扼碱的离解常数大小排列:CO32-﹥NH3﹥CN-﹥(CH2)6N4﹥OAc-﹥F->H2PO4-

6. HCl要比HOAc强的多,在1mol?L-1HCl和1 mol?L-1HOAc溶液中, 那一个[H3O+]较高? 他们中和NaOH的能力哪一个较大?为什么?

答:1mol?L-1HCl溶液[H3O+]较高, 中和NaOH的能力一样大。因为HCl溶液为强酸, 完全电离, HOAc 溶液为弱酸, 仅部分电离出[H3O+]; HOAc中和NaOH时, HOAc电离平衡移动到完全离解完全为止.。7.写出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质子条件:(1) NH3·H2O; (2) NaHCO3;(3) Na2CO3。

答:NH3·H2O [H+]+[NH4+] = [OH-]

NaHCO3 [H+]+[H2CO3] = [CO3-]+[OH-]

Na2CO3 [HCO3-]+[H+]+2[H2CO3] = [OH-]

8. 写出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质子条件:

(1)NH4HCO3;(2) (NH4)2HPO4;(3) NH4H2PO4。

答:NH4HCO3 [H+]+[H2CO3] = [NH3]+[CO32-]+[OH-]

(NH4)2HPO4 [H+]+[H2PO4-]+2[ H3PO4] = [NH3]+[PO43-]+[OH-]

NH4H2PO4 [H+]+ [ H3PO4] = [NH3]+2[PO43-]+[OH-]+ [HPO42-]

9. 为什么弱酸及其共扼碱所组成的混合溶液具有控制溶液pH的能力?如果我们希望把溶液控制在(强酸性例如(pH≤2.0 或强碱性(例如pH>12.0).该怎么办?

答: 因为弱酸及其共扼碱所组成的混合溶液中有抗碱组分弱酸和抗酸组分共扼碱.所以该混合溶液在某种范围内具有控制溶液pH的能力. 如果我们希望把溶液控制在强酸性例如(pH≤2.0 或强碱性(例如pH>12.0),可使用浓度0.01 mol?L-1以上强酸或浓度0.01 mol?L-1以上强碱.

10. 有三种缓冲溶液,他们的组成如下:

(1)1.0 mol?L-1的HOAc+ 1.0mol?L-1的NaOAc;

(2)1.0 mol?L-1的HOAc+ 0.01mol?L-1的NaOAc;

(3)0.0 1mol?L-1的HOAc+ 1.0mol?L-1的NaOAc.

这三种缓冲溶液的缓冲能力(或缓冲能量)有什么不同? 加入稍多的碱或稍多的酸时, 哪种溶液仍具有较好的缓冲作用?

答: (1)的缓冲溶液弱酸及其共扼碱浓度比为1, 且浓度大, 具有较大的缓冲能力, 当加入稍多的酸或碱时其pH变化较小; (2) 的缓冲溶液弱酸及其共扼碱浓度比为100, 其抗酸组分(NaOAc)浓度小, 当加入稍多的酸时, 缓冲能力小, 而(3) 的缓冲溶液弱酸及其共扼碱浓度比为0.01, 其抗碱组分(HOAc)浓度小, 当加入稍多的碱时, 缓冲能力小

11.欲配制pH为3左右的缓冲溶液,应选下列何种酸及其共轭碱(括号内为p K a):HOAc(4.74),甲酸(3.74),一氯乙酸(2.86),二氯乙酸(1.30),苯酚(9.95)。

答:由应pH≈p K a可知,应选C2HClCOOH-C2HClCOO-配制pH为3左右的缓冲溶液。

12. 下列各种溶液pH=7.0,>7.0还是<7.0,为什么?

NH4NO3,NH4OAc,Na2SO4,处于大气中的H2O。

答:NH4NO3溶液pH<7.0,NH4+ 的p K a=10-9.26是弱酸; NH4OAc溶液pH=7.0,因为p K a(NH4+)≈p K b(OAc-); Na2SO4溶液pH=7.0 , 强酸与强碱反应产物; 处于大气中的H2O的pH<7.0,

因为处于大气中的H2O 中溶解有C02,饱和时pH=5.6。

思考题答案4-2

1.可以采用哪些方法确定酸碱滴定的终点? 试简要地进行比较。

答:可以用酸碱指示剂法和电位滴定法确定酸碱滴定的终点。用酸碱指示剂法确定酸碱滴定的终点,操作简单,不需特殊设备,使用范围广泛;其不足之处是各人的眼睛辨别颜色的能力有差别,不能适用于有色溶液的滴定,对于较弱的酸碱,终点变色不敏锐。用电位滴定法确定酸碱滴定的终点,需要特殊成套设备,操作过程较麻烦,但适用于有色溶液的滴定,克服了人为的因素,且准确度较高。2.酸碱滴定中指示剂的选择原则是什么?

答:酸碱滴定中指示剂的选择原则是使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处于或部分处于滴定的pH突跃范围内;使指示剂的变色点等于或接近化学计量点的pH。

3.根据推算,各种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应为几个pH单位? 表4—3所列各种指示剂的变色范围是否与推算结果相符? 为什么? 举二例说明之。

答:根据指示剂变色范围公式,pH=p K Hin±1,各种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应为2个pH单位,表4—3所列各种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与推算结果不相符,其原因是人眼辨别各种颜色的敏锐程度不同。例如,甲基橙理论变色范围是pH在2.4~4.4,实际为3.1~4.4(红-黄);中性红理论变色范围是pH在6.4~8.4(红-黄橙),实际为6.8~8.0,是因为人眼对红色比较敏感的缘故。

4.下列各种弱酸、弱碱,能否用酸碱滴定法直接测定?如果可以,应选用哪种指示剂?为什么?

(1) CH2ClCOOH,HF,苯酚,羟胺,苯胺。(2) CCl3COOH,苯甲酸,吡啶,六亚甲基四胺。

答:(1)CH2ClCOOH,HF,苯酚为酸,其p K a分别为2.86,3.46,9.95。

CH2ClCOOH,HF很容易满足cK a≥10-8的准确滴定条件,故可用NaOH标准溶液直接滴定,以酚酞为指示剂。苯酚的酸性太弱,cK a<10-8不能用酸碱滴定法直接测定。

羟胺,苯胺为碱,其pK b分别为8.04, 9.34, 羟胺只要浓度不是太稀,可以满足cK b≥10-8的准确滴定条件,故可用HCl标准溶液直接滴定,以甲基橙为指示剂。苯胺的碱性太弱,不能用酸碱滴定法直接测定。(2)CCl3COOH,苯甲酸为酸,其p K a分别为0.64和4.21,很容易满足cK a≥10-8的准确滴定条件,故可用NaOH标准溶液直接滴定,以酚酞为指示剂。

吡啶,六亚甲基四胺为碱,其p K b分别为8.77和8.85,不能满足cK b≥10-8的准确滴定条件,故不能用酸碱滴定法直接测定。

5. 下列各物质能否用酸碱滴定法直接滴定? 如果能够,应选用什么指示剂?

NaF. NaOAc, 苯甲酸钠, 酚钠(C6H5ONa), 盐酸羟胺(NH2OH·HCl)

答: 设各溶液的浓度均为0.1 mol?L-1, NaF 的K b=10-14/(3.2×10-4) =3.1×10-11, cK b<10-8,不能用酸碱滴定法直接滴定; NaOAc的K b=10-14/(1.8×10-5) = 5.6×10-10, cK b<10-8,不能用酸碱滴定法直接滴定; 酚钠(C6H5ONa) K b=10-14/(1.1×10-10) = 9.1×10-5, cK b>10-8, 能用酸碱滴定法直接滴定, 用甲基橙指示剂; 盐酸羟胺(NH2OH·HCl) 的K a=10-14/(9.1×10-9) =1.1×10-6, cK a>10-8, 能用酸碱滴定法直接滴定, 用酚酞指示剂.

6.用NaOH溶液滴定下列各种多元酸时会出现几个滴定突跃? 分别应采用何种指示剂指示终点?

H2S04,H2S03,H2C204,H2C03,H3P04

答:根据是否符合cK a≥10-8和cK a1/cK a2≥104能够进行准确滴定和分别滴定的条件进行判断, 其中H2S03和H3

7. 根据分布曲线并联系K a1/K a2的比值说明下列二元酸能否分步滴定:H2C2O4, 丙二酸, 顺丁烯二酸,琥王白酸。

答: H2C2O4的K a1/K a2=5.9×10-2/ 6.4×10-5= 9.2×102<104, 不能分步滴定; 丙二酸Δp K a=2.36<4,不能分步滴定; 顺丁烯二酸,Δp K a= 4.08>4(见P80),从表4-7看出在pH2.86~4.72范围内是三种组分共存,从图4-8看出出现二个滴定突跃;琥王白酸,K a1/K a2=6.4×10-5/ 2.7×10-6 = 2.4×101<104, 不能分步滴定.

8.为什么NaOH标准溶液能直接滴定醋酸,而不能直接滴定硼酸? 试加以说明。

答:因为醋酸的p K a为4.74,可满足cK a≥10-8的准确滴定条件,故可用NaOH标准溶液直接滴定;硼酸的p K a为9.24,不能满足cK a≥10-8的准确滴定条件,故不能用NaOH标准溶液直接滴定。

9.为什么HCI标准溶液可直接滴定硼砂,而不能直接滴定蚁酸钠? 试加以说明。

答:硼砂溶于水的反应为:B4O72- + 5H2O = 2H2BO3- + 2H3BO3H2BO3-是H3BO3的共轭碱,故H2BO3-的p K b=14-9.24 = 4.76,它是一个中强碱,可以满足cK b≥10-8的准确滴定条件,故可用HCl标准溶液直接滴定。蚁酸钠是蚁酸的共轭碱,p K b=14-3.74=10.26,K b很小,不能满足cK b≥10-8的准确滴定条件,故不可用HCl标准溶液直接滴定。

10.下列混合酸中的各组分能否分别直接滴定?如果能够,应选用何种指示剂指示终点.

(1) 0.1mol·L-1HCl + 0.1 mol·L-1H3BO3; (2) 0.5 mol·L-1H3PO4 + 0.5 mol·L-1H2SO4

答: (1) 中硼酸的p K a为9.24, 太弱, 只能滴定其中HCl. (2) 中H3PO4的p K a1= 2.12, p K a2 =7.20, K a1/K a2>104, H2SO4的p K a2 = 1.99, 可分步滴定, 第一步滴定的是磷酸第一级离解的氢离子和硫酸离解的全部氢离子, 第二步滴定的是磷酸第二级离解的氢离子, 第一计量点可用溴甲酚绿和甲基橙混合指示剂, 第二计量点使用酚酞和百里酚酞混合指示剂.

11. 下列混合碱能否直接滴定?如果能够,应如何确定终点?并写出各组分含量的计算式(以g·mL-1表示)。(1)NaOH + NH3·H2O;(2)NaOH + Na2CO3.

答:(1)NaOH为强碱,K NH

·H2O=1.8×10-5,能用HCl标准溶液分别滴定,第一计量点使用酚酞指示剂,

3

消耗体积为V1,第二计量点用甲基橙指示剂,消耗体积为V2,计算式如下:

w(NaOH) = c(HCl)V1(HCl)M(NaOH) ×10-3/V(样)

w(NH3·H2O) = c(HCl)V2(HCl)M(NH3·H2O) ×10-3/V(样)

(2) NaOH为强碱,K CO32 -=1.8×10-4, 能用HCl标准溶液分别滴定,但误差较(1)大,第一计量点使用酚酞指示剂,消耗体积为V1,第二计量点用甲基橙指示剂,消耗体积为V2,计算式同上。

思考题答案4-3

1.NaOH标准溶液如吸收了空气中的CO2,当以其测定某一强酸的浓度,分别用甲基橙或酚酞指示终点时,对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各有何影响?

答:NaOH标准溶液如吸收了空气中的CO2,会变为Na2CO3, 当用酚酞指示终点时,Na2CO3与强酸只能反应到NaHCO3, 相当于多消耗了NaOH标准溶液,此时,测定强酸的浓度偏高。

如用甲基橙指示终点时,NaOH标准溶液中的Na2CO3可与强酸反应生成CO2和水,此时对测定结果的准确度无影响。

2.当用上题所述的NaOH标准溶液测定某一弱酸浓度时,对测定结果有何影响?

答:当测定某一弱酸浓度时,因SP在碱性范围,只能使用酚酞指示终点,故测定弱酸的浓度偏高。

3.标定NaOH溶液的浓度时,若采用:〈1)部分风化的H2C204·2H2O;(2)含有少量中性杂质的H2C204·2H2O;则标定所得的浓度偏高,偏低,还是准确? 为什么?

答:(1)因为)

NaOH ()O 2H O C H ()O 2H O C H ()NaOH (22222422V M m c ???= 当H 2C 204·2H 2O 有部分风化时,V (NaOH)增大,使标定所得NaOH 的浓度偏低。

(2)当H 2C 204·2H 2O 含有少量中性杂质时,V (NaOH)减少,使标定所得NaOH 的浓度偏高。

4.用下列物质标定HCl 溶液浓度:

(1)在110℃烘过的Na 2C03;(2)在相对湿度为30%的容器中保存的硼砂,则标定所得的浓度偏高,偏低,还是准确? 为什么?

答:(1))

HCl ()CO Na ()CO Na ()HCl (3232V M m c ?= Na 2C03应在270℃烘干,当用110℃烘过的Na 2C03作基准物时,Na 2C03中可能有一些水分,滴定时消耗HCl 溶液减少,使标定HCl 溶液浓度偏高。

(2)当空气相对湿度小于30%时,硼砂容易失去结晶水,故用在相对湿度为30%的容器中保存的硼砂标定HCl 溶液浓度时,会使标定HCl 溶液浓度偏低。

5.用蒸馏法测定NH 3含量,可用过量H 2SO 4吸收,也可用H 3B03吸收,试对这两种分析方法进行比较。

答:在用过量H 2SO 4吸收NH 3时,要用H 2SO 4标准溶液,H 2SO 4的量要准确计量,需用NaOH 标准溶液滴定过量H 2SO 4,用甲基红作指示剂;用H 3B03吸收NH 3时,H 3B03的量无须准确计量,只要过量即可。生成的H 2B03- 要用HCl 标准溶液滴定,而过量的H 3B03不会被HCl 标准溶液滴定。

6.今欲分别测定下列混合物中的各个组分,试拟出测定方案(包括主要步骤、标准溶液、指示剂和含量计算式,以g·mL -1表示)。

(1) H 3B03 + 硼砂; (2) HCI + NH 4C1;

(3) NH 3·H 20 + NH 4Cl ; (4) NaH 2P04 + Na 2HP04;

(5) NaH 2P04 + H 3P04; (6) NaOH + Na 3P04。

答:(1)硼酸 + 硼砂

用HCl 标准溶液滴定,以MR (甲基红)为指示剂,滴定其中的硼砂,消耗体积为V 1,再加入甘露醇,使H 3BO 3强化,用NaOH 滴定,以PP (酚酞)为指示剂,消耗体积为V 2。

w 硼砂 = 1/2·c (HCl)V 1(HCl)M (硼砂) ×10-3/V (样),

w 硼酸 = c (HCl)V 2(HCl)M (硼酸) ×10-3/V (样),

(2)HCl + NH 4Cl

用NaOH 标准溶液滴定,以MR 为指示剂,滴定其中的HCl ,消耗体积为V 1。再用甲醛法测定NH 4Cl ,以PP 为指示剂,消耗NaOH 标准溶液体积为V 2。

W HCl = c (NaOH)V 1(NaOH)M (HCl) ×10-3/V (样),

W NH 4Cl = c (NaOH)V 2(NaOH)M (NH 4Cl) ×10-3/V (样),

(3)NH 3·H 20 + NH 4Cl ;

用HCI 标准溶液滴定NH 3·H 20,以甲基红为指示剂,测NH 3·H 20量,消耗体积为V 1;再继续加过量甲醛后用NaOH 滴定,用酚酞作指示剂,消耗NaOH 体积为V 2,测得二者总量。

w (NH 3·H 20)= c (HCl)V 1(HCl)M (NH 3·H 20) ×10-3/V (样),

w (NH 4Cl) = [c (NaOH)V 2(NaOH)M (NH 4Cl)-c (HCl)V 1(HCl)M (NH 3·H 20)] ×10-3/V (样),

(4) NaH 2P04 + Na 2HP04

用NaOH 标准溶液滴定NaH 2P04,以酚酞和百里酚酞为指示剂,测NaH 2P04量,消耗体积为V 1;再加入氯化钙溶液继续用NaOH 标准溶液滴定释放出的氢离子,消耗NaOH 体积为V 2,

w (NaH 2P04)= c (NaOH)V 1 (NaOH)M (NaH 2P04) ×10-3/V (样),

w (Na 2HP04)= [c (NaOH)V 2 (NaOH)]M (NaHP04)-c (NaOH)V 1 (NaOH)]M (NaH 2P04)] ×10-3/V (样),

(5) NaH 2P04 + H 3P04

用NaOH 标准溶液滴定H 3P04,以溴甲酚绿和甲基橙为指示剂,测H 3P04量,消耗体积为V 1;以酚酞和百里酚酞为指示剂,测NaH 2P04量,消耗NaOH 体积为V 2;

w (H 3P04) = c (NaOH)V 1 (NaOH)M (H 3P04) ×10-3/V (样),

w NaH 2P04= [c (NaOH)V 2 (NaOH)]M (NaH 2P04)-c (NaOH)V 1 (NaOH)]M (H 3P04)] ×10-3/V (样),

(6) NaOH+Na 3P04

一份用HCl 标准溶液滴定,以酚酞和百里酚酞为指示剂,滴定NaOH+Na 3P04的总量,消耗体积为V 1,另一份加入氯化钙溶液,滤去磷酸钙沉淀,用HCl 标准溶液滴定,以酚酞为指示剂,滴定NaOH 的量,消耗体积为V 2,

w (NaOH) = c (HCl)V 2(HCl)M (NaOH) ×10-3/V (样),

w (Na 3P04) = c (HCl)(V 1-V 2)(HCl)M (Na 3P04) ×10-3/V (样),

7.有一碱液,可能是NaOH 、Na 2C03、NaHC03或它们的混合物,如何判断其组分,并测

定各组分的浓度?说明理由。

答:移取碱液25.00mL ,加1~2滴酚酞,用HCl 标准溶液滴定至红色变为无色,记下消耗的HCl 标准溶液的体积V 1 mL ,在上述溶液中再加1~2滴甲基橙指示剂,继续用HCl 溶液滴定,滴定至溶液由黄色变橙色,即为终点,记下消耗的HCl 溶液的体积V 2 mL 。根据V 1与V 2的大小可判断混合碱的组成。

(1) V 1 = V 2时,组成为Na 2C03 c (Na 2C03) =00

.25)HCl (1V c ? (2)V 1 = 0,V 2≠ 0时,组成为NaHC03, c (NaHC03) =

00

.25)HCl (2V c ? (3)V 2 = 0,V 1≠ 0时,组成为Na0H c (Na0H)=00.25)HCl (1V c ? (4 ) V 1>V 2时,组成为Na 2C03和Na0H c (Na0H) =

00.25)HCl ()(21c V V ?- c (Na 2C03)=00.25)HCl (2c V ? (5)V 1<V 2时,组成为Na 2C03和NaHC03,

c (NaHC03)=00

.25)HCl ()(12c V V ?- c (Na 2C03) =00.25)HCl (1c V ?

8.有一溶液,可能是Na 3P04、Na 2HP04、NaH 2P04、或他们的混合物,如何判断其组分,并测定各组分的含连量?说明理由。

答:用双指示剂法:称取样品G 克,溶解后稀至250.0毫升,移取溶液25.00mL ,加1~2滴酚酞和百里酚酞混合指示剂,用HCl 标准溶液滴定至由紫色变为无色,记下消耗的HCl 标准溶液的体积V 1mL ,在上述溶液中再加1~2滴溴甲酚绿和甲基橙混合指示剂,继续用HCl 溶液滴定,滴定至溶液由蓝绿色变为橙色,即为终点,记下消耗的HCl 溶液的体积V 2 mL 。根据V 1与V 2的大小可判断混合碱的组成。 ( 1 ) V 1= V 2时,组成为Na 3P04

w (Na 3P04)= [c (HCl)V 1(HCl)M (Na 3P04) ×10-3/(G × 25.00/250.0)] ×100%

(2) V 1= 0,V 2 ≠ 0时,组成为Na 2HP04,

w (Na 2HP04)= [c (HCl)V 2(HCl)M (Na 2HP04) ×10-3/(G ×25.00/250.0)] ×100%

(3) V 1= 0,V 2 = 0时,不被滴定,组成为NaH 2P04

(4) V 1<V 2时,组成为Na 3P04和Na 2HP04,

w (Na 3P04) = [c (HCl)V 1(HCl)M (Na 3P04) ×10-3/(G ×25.00/250.0)] ×100%

w (Na 2HP04) = [c (HCl)(V 2-V 1)(HCl)M (Na 2HP04) ×10-3/(G ×25.00/250.0)] ×100%

第五章配位滴定法

思考题答案

1.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合物有哪些特点?

答:(1)EDTA与多数金属离子形成1︰1配合物;(2)多数EDTA-金属离子配合物稳定性较强(可形成五个五原子环);(3)EDTA与金属配合物大多数带有电荷,水溶性好,反应速率快;(4)EDTA 与无色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仍为无色,与有色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颜色加深。

2.配合物的稳定常数与条件稳定常数有何不同?为什么要引用条件稳定常数?

答: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不受其它反应条件如介质浓度、溶液pH值等的影响;条件稳定常数是以各物质总浓度表示的稳定常数,受具体反应条件的影响,其大小反映了金属离子,配位体和产物等发生副反应因素对配合物实际稳定程度的影响。

3.在配位滴定中控制适当的酸度有什么重要意义?实际应用时应如何全面考虑选择滴定时的pH?答:在配位滴定中控制适当的酸度可以有效消除干扰离子的影响,防止被测离子水解,提高滴定准确度。具体控制溶液pH值范围时主要考虑两点:(1)溶液酸度应足够强以消去干扰离子的影响,并能准确滴定的最低pH值;(2)pH值不能太大以防被滴定离子产生沉淀的最高pH值。

4.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如何?它应该具备那些条件?

答:金属指示剂是一类有机配位剂,能与金属形成有色配合物,当被EDTA等滴定剂置换出来时,颜色发生变化,指示终点。金属指示剂应具备如下条件:(1)在滴定的pH范围内,指示剂游离状态的颜色与配位状态的颜色有较明显的区别;(2)指示剂与金属离子配合物的稳定性适中,既要有一定的稳定性K’MIn>104,又要容易被滴定剂置换出来,要求K’MY/K’MIn≥104(个别102);(3)指示剂与金属离子生成的配合物应易溶于水;(4)指示剂与金属离子的显色反应要灵敏、迅速,有良好的可逆性。5.为什么使用金属指示剂时要限定适宜的pH?为什么同一种指示剂用于不同金属离子滴定时,适宜的pH条件不一定相同?

答:金属指示剂是一类有机弱酸碱,存在着酸效应,不同pH时指示剂颜色可能不同,K’MIn不同,所以需要控制一定的pH值范围。指示剂变色点的lg K’Min应大致等于pM ep, 不同的金属离子由于其稳定常数不同,其pM ep也不同。金属指示剂不象酸碱指示剂那样有一个确定的变色点。所以,同一种指示剂用于不同金属离子滴定时,适宜的pH条件不一定相同。

6.什么是金属指示剂的封闭和僵化?如何避免?

答:指示剂-金属离子配合物稳定常数比EDTA与金属离子稳定常数大,虽加入大量EDTA也不能置换,无法达到终点,称为指示剂的封闭,产生封闭的离子多为干扰离子。消除方法:可加入掩蔽剂来掩蔽能封闭指示剂的离子或更换指示剂。指示剂或指示剂-金属离子配合物溶解度较小, 使得指示剂与滴定剂的置换速率缓慢,使终点拖长,称为指示剂的僵化。消除方法:可加入适当有机溶剂或加热以增大溶解度。

7.两种金属离子M和N共存时,什么条件下才可用控制酸度的方法进行分别滴定?

答:当c M= c N时,lg c M K’MY= Δlg K。若ΔpM=±0.3,E t≤±0.1%,则lg c M K’MY≥6,Δlg K≥6;ΔpM=±0.3,E t ≤±0.5%, 则lg c M K’MY≥5, Δlg K≥5;ΔpM=±0.3,E t≤±1%,则lg c M K’MY≥4, Δlg K≥4;才可用控制酸度的方法进行分别滴定。

8.掩蔽的方法有哪些?各运用于什么场合?为防止干扰,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使用掩蔽方法?答:配位掩蔽法、沉淀掩蔽法、氧化还原掩蔽法。有时用掩蔽法亦无法解决问题,可用预先分离法。配位掩蔽法用于干扰离子与掩蔽剂形成很稳定配合物时,沉淀掩蔽法用于沉淀剂能和干扰离子形成溶解度很小的沉淀时,氧化还原掩蔽法用于氧化还原反应能使干扰离子变更价态以消除其干扰时。当存在干扰离子不能使用控制酸度方法进行滴定时才使用掩蔽方法。

9.用EDTA滴定含有少量Fe3+的Ca2+和Mg2+试液时,用三乙醇胺、KCN都可以掩蔽Fe3+,抗坏血酸则不能掩蔽;在滴定有少量Fe3+存在的Bi3+时,恰恰相反,即抗坏血酸可以掩蔽Fe3+,而三乙醇胺、KCN则不能掩蔽?请说明理由?

答: Ca2+、Mg2+滴定条件为碱性,Bi3+滴定条件为强酸性;KCN仅能用于碱性条件掩蔽Fe3+,若在酸性溶液中加入将产生剧毒的HCN,对环境和人有严重危害,三乙醇胺须在酸性溶液中加入,然后再碱化掩蔽Fe3+,否则Fe3+将生成氢氧化物沉淀而不能被配位掩蔽;抗坏血酸只能在酸性条件掩蔽Fe3+。

10.如何利用掩蔽和解蔽作用来测定Ni2+、Zn2+、Mg2+混合溶液中各组分的含量?

答:在碱性条件下,加入过量KCN掩蔽,控制溶液pH=10.0,EBT指示剂,可用EDTA标准溶液滴定Mg2+;加入HCHO解蔽出Zn2+离子,pH=5.0,XO指示剂,可用EDTA标准溶液滴定Zn2+;另取一份溶液,调节溶液pH值在5~6,XO指示剂,滴定出Ni2+、Zn2+总量,扣除Zn2+含量,即得Ni2+含量。

11.配位滴定中,在什么情况下不能采用直接滴定方式? 试举例说明之?

答:不能直接滴定的条件主要有三种:(1)待测离子与EDTA配位反应速率较慢,或本身易水解,或能封闭指示剂,如Al3+、Cr3+等;(2)滴定反应缺乏变色敏锐的指示剂,如Ba2+、Sr2+等的滴定;(3)待测离子与EDTA不能形成配合物或形成的配合物不稳定,如碱金属。

12.欲测定含Pb2+、Al3+和Mg2+试液中的Pb2+含量,共存的二种离子是否有干扰?应如何测定Pb2+含量?试拟出简要方案。

答:log K MgY=8.69, log K PbY=18.04, log K AlY=16.3, Mg2+与Pb2+稳定常数对数相差较大,大于5,Mg2+ 不干扰;但Al3+与Pb2+ 稳定常数相差较小,有干扰作用。

测定方法:调溶液pH=5~6,加入过量NH4F掩蔽Al3+,以二甲酚橙为指示剂,用EDTA标准溶液滴定Pb2+。

EDTA

Al3+pH=5~6AlF63- 二甲酚橙PbY

Pb2+Pb2+Mg2+

Mg2+过量NH4F Mg2+ AlF63-

13.若配制EDTA溶液时所用的水中含有Ca2+,则下列情况对测定结果有何影响?

(1)以CaCO3为基准物质标定EDTA溶液,用所得EDTA标准溶液滴定试液中的Zn2+,以二甲酚橙为指示剂;

(2)以金属锌为基准物质,二甲酚橙为指示剂标定EDTA溶液。用所得EDTA标准溶液滴定试液中Ca2+的含量;

(3)以金属锌为基准物质,铬黑T为指示剂标定EDTA溶液。用所得EDTA标准溶液滴定试液中Ca2+的含量。

答:(1)以CaCO3为基准物质标定EDTA溶液时pH≥12.0,水中钙离子与EDTA络合, 消耗部分EDTA, 从公式c (EDTA) = [m/M(CaCO3)] ×10-3/V (EDTA)看出,使标定EDTD浓度偏低, 而以二甲酚橙为指示剂,用所得EDTA标准溶液滴定试液中的Zn2+时,pH=5~6,此时EDTA不与钙离子反应,因此用所得EDTA标准溶液滴定试液中的Zn2+时使测定结果偏低;(2)以金属锌为基准物质,二甲酚橙为指示剂标定EDTA溶液时pH≈5.0~6.0, 水中含有的Ca2+不与EDTA反应, 标定的EDTA浓度准确, 用所得EDTA标准溶液滴定试液中Ca2+的含量时pH≥12.0, 此时水中钙离子与EDTA络合, 消耗部分EDTA, 因此用所得EDTA标准溶液滴定试液中Ca2+的含量时使测定结果偏高;(3)以金属锌为基准物质,铬

黑T为指示剂标定EDTA溶液时pH≈10.0 (NH3-NH4缓冲液), 水中钙离子与EDTA络合, 消耗部分EDTA, 使标定EDTD浓度偏低, 用所得EDTA标准溶液滴定试液中Ca2+的含量时pH≥12.0, 此时EDTA也能与水中钙离子配位,使测定结果与所需用的EDTA的量有关,因此对测定结果影响不确定。

14.用返滴定法测定Al3+含量时,首先在pH 3.0左右加入过量EDTA并加热,使Al3+配位。试说明选择此pH的理由。

答:Al(OH)3的K sp = 2×10-32,非常小,当pH值接近4时即可产生Al(OH)3沉淀,所以选择溶液pH=3.0

左右加入过量EDTA并加热,使Al3+配位完全,然后再调节合适的pH用金属离子的标准溶液返滴定加入过量的未与Al3+反应的EDTA标准溶液。

15. 今欲不经分离用配位滴定法测定下列混合溶液中各组分的含量,试设计简要方案(包括滴定剂、酸度、指示剂、所需其他试剂以及滴定方式)。

(1)Zn2+、Mg2+混合液中两者含量的测定;

(2)含有Fe3+的试液中测定Bi3+;

(3)Fe3+、Cu2+、Ni2+混合液中各含量的测定;

(4)水泥中Fe3+、Al3+、Ca2+和Mg2+的分别测定。

答:(1)log K MgY=8.69, log K ZnY=16.50, Δlog K>5, 可控制酸度分别滴定.

EDTA EDTA

Zn2+pH≈5~6,六次甲基四胺ZnY p H=10.0NH3-NH4 Cl MgY

Mg2+ XO Mg2+ EBT ZnY

(2)log K Fe3+Y=25.10, log K Fe2+Y=14.33, log K BiY=27.94, 把Fe3+转化为Fe2+, 则Δlog K>5,

EDTA EDTA

Bi3+ Vc Bi3+ XO BiY HNO3Fe3+ Ssal FeY

Fe3+ pH=1~2 Fe2+ pH=1~2 Fe2+ BiY pH=1.5~2.2 BiY

(3)log K Fe3+Y = 25.10, log K CuY=18.80, log K NiY=18.60, Ni2+和Cu2+ 的Δlog K<5, Fe3+和Cu2+的Δlog K >5, 可控制酸度滴定Fe3+.,Ni2+和Cu2+ 的测定须使用掩蔽和解蔽法。

EDTA EDTA

Fe3+ FeY CuY

Cu2+Ssal Cu2+ XO NiY

Ni2+ pH =1.5~2 Ni2+ pH =5.0~6.0 FeY

测铁测Ni、Cu总量

EDTA标液

Fe3+ FeF63-FeF63-Ni2+ NiY

Cu2+NH4F Cu2+ KCN Ni(CN)42-AgNO3Cu(CN)42-XO Cu(CN)42-

Ni2+ pH =8.0~9.0 Ni2+ pH =8.0~9.0 Cu(CN)42- pH =8.0~9.0 FeF63- pH =5.0~6..0 FeF63-

测Ni量

Cu2+、Ni2+总量,减去Ni2+含量,即得Cu2+含量。

(4)在pH1.5~2.0之间,以磺基水杨酸为指示剂,EDTA 标准溶液为滴定剂测定Fe 3+离子;然后加入过量EDTA 标准溶液,煮沸,调节溶液pH4.5,以PAN 为指示剂,用Cu 2+标准溶液返滴定,可测得Al 3+含量;另取一份,加入三乙醇胺掩蔽Fe 3+和Al 3+,调节溶液pH=10.0,以NH 3-NH 4Cl 为缓冲溶液,铬黑T 为指示剂,EDTA 标准溶液为滴定剂测定Mg 2+、Ca 2+总量;再取一份,加入三乙醇胺掩蔽铁离子和铝离子,调节溶液pH≥12.0,加入钙指示剂,以EDTA 标准溶液为滴定剂测定Ca 2+含量,用Mg 2+、Ca 2+总量减去Ca 2+含量, 可得Mg 2+含量。

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思考题答案

1. 处理氧化还原平衡时,为什么引入条件电极电位?外界条件对条件电极电位有何影响?

答:(1) 在能斯特方程中,是用离子的活度而非离子的浓度计算可逆氧化还原电对的电位。实际上通常知道的是离子的浓度而不是活度,往往忽略溶液中离子强度的影响,以浓度代替活度进行计算。但实际上,溶液浓度较大时,溶液中离子强度不可忽略,且溶液组成的改变(即有副反应发生)也会影响电极的电对电位,为考虑此两种因素的影响,引入了条件电极电位。

(2) 副反应:加入和氧化态产生副反应(配位反应或沉淀反应)的物质,使电对电极电位减小;加入和还原态产生副反应(配位反应或沉淀反应)的物质,使电对电极电位增加。另外有H +或OH -参加的氧化还原半反应,酸度影响电极电位,影响结果视具体情况而定。离子强度的影响与副反应相比一般可忽略。

2. 为什么银还原器(金属银浸于1 mol.L -1 HCl 溶液中)只能还原Fe 3+而不能还原Ti(Ⅳ)?试由条件电极电位的大小加以说明。

答:金属银浸于1 mol.L -1 HCl 溶液中产生AgCl 沉淀。

+sp +-(Ag /Ag)0.059lg[Ag ]

(AgCl) (Ag /Ag)0.059lg [Cl ]

K ???θθ+θ=+=+

在1 mol.L -1 HCl 溶液中

+sp 9.50(Ag /Ag)0.059lg (AgCl)

0.800.059lg100.24(V)K ??'θθ-=+=+=

在1mol·L -1 HCl 中,3+2+(Fe /Fe )=0.70?'θ, ()()()04.0/T i T i '

-=ⅢⅣθ?,故银还原器(金属银浸于1 mol.L -1 HCl 溶液中)只能还原Fe 3+而不能还原Ti(Ⅳ)。

3. 如何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完全程度?是否平衡常数大的氧化还原反应都能用于氧化还原滴定中?为什么?

答:(1) 根据条件平衡常数判断,若滴定允许误差为0.1%,要求lg K ≥3(n 1+ n 2),即

(E 10,-E 20,)n / 0.059≥3(n 1+ n 2),n 为n 1,n 2的最小公倍,则

n 1 = n 2 =1, lg K ≥3(1+1)≥6, E 10’-E 20’≥0.35V

n 1 =1, n 2 =2,lg K ≥3(1+2)≥9, E 10’-E 20’≥0.27V;

n 1= n 2 =2, lg K ≥3(1+1)≥6, E 10’- E 20’≥0.18V (E 0’=?θ')

(2) 不一定。虽然K ’很大,但如果反应不能以一定的化学计量关系或反应的速率很慢,都不能用于

氧化还原滴定中。

4. 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加速反应的进行?

答: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有反应物的浓度, 温度, 催化剂, 诱导作用; 增加反应物的浓度,或升高溶液的温度,或加入正催化剂,或有诱导反应存在等都可加速反应的完成。

5. 解释下列现象:

(1) 将氯水慢慢加入到含有Br -和I -的酸性溶液中,以CCl 4萃取,CCl 4层变为紫色,如继续加氯水,CCl 4层的紫色消失而呈红褐色。

答:?θ'(Cl 2/Cl -)=1.358 V ,?θ'(Br 2/Br -) =1.08 V ,?θ'(I 2/I -)=0.535 V ,

(1) 滴加氯水,I 2先析出,故CCl 4层为紫色;若继续滴加氯水,I -浓度逐渐减小, I 2/I - 电对的电极

电位增加,当增加到与Br 2 /Br - 电对电极电位相等时,Cl 2同时氧化Br -和I -,Br 2和I 2一起析出,CCl 4层呈红褐色。

(2) 虽然?θ(I 2/2I -)> ?θ( Cu 2+/Cu +),从电位的大小看,应该I 2氧化Cu +,但是Cu +却能将I -氧化为I 2。

答:当I -浓度较大时, 2 Cu + 4 I - = 2 CuI ↓ + I 2 反应生成沉淀,使[Cu +]降低,则?θ( Cu 2+/Cu +)

增加,使?θ (I 2/2I -) < ?θ (Cu 2+/Cu +),反应向右进行。

(3) 用KMnO 4溶液滴定C 2O 42-时,滴入KMnO 4溶液的红色褪去的速度由慢到快。

答:在反应MnO 42- + 5 C 2O 42- + 16 H + = 2 Mn 2+ +10 CO 2 ↑ + 8 H 2O 中,Mn 2+起催化作用,反应刚开始,[Mn 2+]少,随着Mn 2+浓度的增加,使反应速度加快,故KMnO 4溶液的红色褪去的速度由慢到快。

(4) Fe 2+的存在加速KMnO 4氧化Cl -的反应。

答:在反应5 Fe 2+ + MnO 4- + 8 H + = 5 Fe 3+ + Mn 2+ + 4 H 2O 中,有Mn(Ⅵ) 、Mn(Ⅴ)、Mn(Ⅳ)、Mn(Ⅲ)等不稳定的中间价态离子,它们均能与Cl -起反应,从而加速KMnO 4氧化Cl -的反应。

(5) 以K 2Cr 2O 7标定Na 2S 2O 3溶液浓度时,是使用间接碘量法。能否用K 2Cr 2O 7溶液直接滴定Na 2S 2O 3溶液?为什么?

答:因Cr 2O 72- 与 S 2O 3- 反应产物不单一,无定量关系, 反应不能定量地进行,故不能用K 2Cr 2O 7溶液直接滴定Na 2S 2O 3溶液。

6. 哪些因素影响氧化还原滴定的突跃范围的大小?如何确定化学计量点时的电极电位? 答:(1) 对于反应 n 2Ox 1 + n 1Red 2 = n 2 Red 1 + n 1 Ox 2

化学计量点前0.1%:2

/Red Ox Red Ox 22/Red Ox 059.03' c c lg 059.0'22222n n ?+=+=θθ??? 化学计量点后0.1%:1

/Red Ox Red Ox 11/Red Ox 059.03' c c lg 059.0'11111n n ?-=+=θθ??? 所以凡能影响两条件电极电位的因素(如滴定时的介质)都将影响滴定突跃范围,此外与n 1, n 2有关,但与滴定剂及被测溶液的浓度无关。

(2) 对于可逆对称氧化还原反应:21221

1sp ''n n n n ++=θ

θ??? , 与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浓度无关; 对可逆不对称氧化还原反应n 2Ox 1 + n 1Red 2 = a n 2 Red 1 + b n 1 Ox 2

111

221212211sp ]a[Red ]b[Ox lg 059.0''--a b n n n n n n ++++=θ

θ??? 与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浓度有关 对有H + 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还与[H +]有关。

7. 氧化还原滴定中,可用哪些方法检测终点?氧化还原指示剂为什么能指示滴定终点?

答:(1) 电位滴定法可用指示剂(自身指示剂、专属指示剂和氧化还原指示剂)确定终点。

(2) 氧化还原指示剂本身具有氧化还原性质,其氧化态和还原态具有不同颜色,可利用其氧化或还

原反应发生颜色变化以指示终点。

8. 氧化还原滴定之前,为什么要进行预处理?对预处理所用的氧化剂或还原剂有哪些要求?

答:(1) 将被测物处理成能与滴定剂迅速、完全,并按照一定化学计量关系起反应的价态,或处理成高价态后用还原剂滴定,或处理成低价态后用氧化剂滴定。

(2) 反应能定量完成且反应速率要快;反应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过量的氧化剂或还原剂要易于除去。

9. 某溶液含有FeCl 3及H 2O 2。写出用KMnO 4法测定其中H 2O 2及Fe 3+的步骤,并说明测定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 (1) Hg 2Cl 2+ SnCl 4

Fe

2+ 滴定铁 (2) 测H 2O 2及Fe 2+时,加滴定剂的速度先慢(滴第一滴溶液待溶液褪色后再滴第二滴, 中间稍快,接近终点时慢;测Fe 2+时,需加MnSO 4-H 2SO 4-H 3PO 4混合液,使滴定突跃增加,终点易于观察,也避免Cl - 存在下发生诱导反应。

10. 测定软锰矿中MnO 2含量时,在HCl 溶液中MnO 2能氧化I - 析出I 2, 可以用碘量法测定MnO 2的含量,但Fe 3+有干扰。实验说明,用磷酸代替HCl 时, Fe 3+无干扰,何故?

答:磷酸代替HCl 时: Fe 3+ + 2 PO 43- = [Fe (PO 4)2]3- 生成无色配合物[Fe(PO 4)2]3-,使[Fe 3+]降低,导致? ( Fe 3+/Fe 2+)降低,致使Fe 3+ 不能氧化I - ,所以Fe 3+对测定无干扰。

11. 用间接碘量法测定铜时,Fe 3+和AsO 43-都能氧化I - 而干扰铜的测定。实验说明,加入NH 4HF 2,以使溶液的pH≈3.3,此时铁和砷的干扰都消除,为什么?

答:?θ (I 2/I -)=0.535 V , ?θ (Fe 3+/ Fe 2+)= 0.77 V ,?θ ( H 3AsO 4/ HAsO 2)=0.56 V

(1) 加入NH 4HF 2,使Fe 3+生成稳定的FeF 6- 配离子,由于FeF 6- 配离子稳定性很强,使Fe 3+/ Fe 2+电对的电极电位降低到低于碘电对的电极电位,从而可防止Fe 3+氧化I -。

(2) 酸度影响H 3AsO 4/ HAsO 2电对的电极电位,从半反应

243HAsO 2AsO H ][H lg 2059.0'δδ??θ

θ++= 计算溶液pH≈3.3时(计算略),?θ’ ( H 3AsO 4/ HAsO 2)= 0.44 V < ?θ (I 2/I -)=0.535 V ,故可防止AsO 43-氧化I -。

12. 拟定分别测定一混合试液中Cr 3+及Fe 3+的分析方案。

答:

第七章 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

思考题答案

1. 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有何区别?试举例说明之。

答:在重量分析中,沉淀是经过烘干或灼烧后进行称量的。例如在SO 42-的测定中,以BaCl 2为沉淀剂,生成BaSO 4沉淀(沉淀形式),该沉淀在灼烧过程中不发生化学变化,最后称量BaSO 4的质量,计算KMnO 4标准溶液 V 1 H + H 2O 2 Fe 3+ Fe 3+ 过量SnCl 2 HgCl 2 MnSO 4-H 2SO 4-H 3PO 4 KMnO 4标准溶液 V 2 H +

(NH 4)2S 2O 8 过量煮沸除去Cr 3+ Fe 3+ 煮沸 H 2SO 4 Cr 2O 72- Fe 2+标准溶液滴定 +硝基邻二氮菲-亚铁 (Fe 3+测定同题9)

SO42-的含量,BaSO4又是称量形式。又如在测定Mg2+时,沉淀形式是MgNH4PO4·6H2O,灼烧后Mg2P2O7却是称量形式。

2. 为了使沉淀定量完成,必须加入过量沉淀剂,为什么又不能过量太多?

答:加入过量沉淀剂,为了利用共同离子效应来降低沉淀的溶解度,以使沉淀完全。但沉淀剂决不能加得太多,否则可能发生其它效应(如盐效应、配位效应等),反而使沉淀的溶解度增大。

3.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怎么发生影响的?在分析工作中,对于复杂的情况,应如何考虑主要影响因素?

答: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共同离子效应、盐效应、酸效应及配位效应等。此外,温度、溶剂、沉淀颗粒的大小和结构对溶解度也有影响。共同离子效应可以降低沉淀的溶解度,盐效应、酸效应及配位效应均使沉淀的溶解度增大,甚至不产生沉淀。温度的影响,溶解一般是吸热过程,绝大多数沉淀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溶剂的影响,大部分无机物沉淀是离子型晶体,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比在纯水中要小。沉淀颗粒大小和结构的影响,同一种沉淀,在质量相同时,颗粒越小,其总表面积越大,溶解度越大。在沉淀形成后,陈化还可使沉淀结构发生转变,由初生产时的结构转变为另一种更稳定的结构,溶解度将大为减小。根据共同离子效应、盐效应、酸效应及配位效应对沉淀溶解度的影响情况和程度,在进行沉淀反应时,对无配位反应的强酸盐沉淀,应主要考虑共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对弱酸盐或难溶酸盐,多数情况应主要考虑酸效应;在有配位反应,尤其在能形成较稳定的配合物,而沉淀的溶解度又不太小时,则应主要考虑配位效应。

4. 共沉淀和后沉淀区别何在?它们是怎么发生的?对重量分析有什么不良影响?在分析化学中什么情况下需要利用共沉淀?

答:共沉淀就是:当一种难溶物沉淀从溶液中析出时,溶液中的某些可溶性杂质会被沉淀带下来而混杂于沉淀中的现象。共沉淀使沉淀玷污,它是重量分析中最重要的误差来源之一。后沉淀是由于沉淀速度的差异,在已形成的沉淀上形成第二种不溶物质,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特定组分形成的过饱和溶液中。后沉淀所引入的杂质量比共沉淀要多,且随沉淀放置时间的延长而增大。从带入杂质方面来看共沉淀现象对分析测定是不利的,但在分析化学中往往利用共沉淀这一现象来富集分离溶液中的某些微量组分,特别是贵金属和稀有元素等。

5. 在测定Ba2+时,如果BaSO4中有少量BaCl2共沉淀,测定结果将偏高还是偏低?如有Na2SO4、Fe2(SO4)3、BaCrO4共沉淀,它们对测定结果有何影响?如果测定SO42-时,BaSO4中带有少量沉淀BaCl2、Na2SO4、、BaCrO4、Fe2(SO4)3,对测定结果又分别有何影响?

答:分别为偏低;均偏高;偏高、偏低、偏高、偏低。(详见《分析化学常见错误解析》P250-251)

6. 沉淀是怎样形成的?形成沉淀的性状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其中哪些因素主要由沉淀本质决定?哪些因素与沉淀条件有关?

答:沉淀的形成一般要经过晶核的形成和晶核长大两个过程。晶核的形成机理,目前尚无成熟的理论。一般认为,将沉淀剂加入试液中时,当沉淀(构晶)离子浓度的乘积超过该条件下沉淀的溶度积时,离子通过相互碰撞聚集形成微小的晶核。晶核形成之后,溶液中的构晶离子仍在向晶核表面扩散,并且进入晶核,以至逐渐形成晶体(即沉淀微粒)。按照沉淀颗粒直径的大小可将沉淀分为晶形沉淀和无定形沉淀两类。形成何种类型的沉淀,主要决定于沉淀物质本性,但也与沉淀进行的条件有关。在沉淀的形成过程中,由离子形成晶核,再进一步聚集成沉淀微粒的速度称为聚集速度。在聚集的同时,构晶离子在一定晶格中定向排列速度称为定向速度。定向速度主要决定于沉淀物质的本性;聚集速度主要由沉淀时的条件所决定,其中最主要的是溶液中生成沉淀物质过饱和度。聚集速度与溶液相对过饱和度成正比。

7.要获得纯净而易于分离和洗涤的沉淀,需采取些什么措施?为什么?

答:晶形沉淀和无定形沉淀的性质不同,对形成沉淀时的条件要求也不同。所以,晶形沉淀的沉淀条件为:在适当稀的溶液中进行(稀);在不断搅拌下进行(搅); 在热溶液中进行(热); 在酸性溶液中进行(酸); 进行陈化(陈)。无定形沉淀的沉淀条件为:在适当浓的溶液中进行(浓); 在热溶液中进行(热); 在不断搅拌下进行(搅); 加入电解质溶液(电); 不必陈化(不陈)。目的在于根据冯维曼经验公式, 降低相对过饱和度, 减小形成沉淀时的初始速率.

8. 什么是均相沉淀法?与一般沉淀法相比,有何优点?

答:均相沉淀法是通过溶液中发生一化学反应,使沉淀剂从溶液中缓慢地、均匀地产生出来,从而使沉淀在整个溶液中缓慢地、均匀地析出。它和一般沉淀法相比,可以避免局部过浓的现象发生,获得的沉淀为颗粒较大,表面吸附杂质少,易于过滤和洗涤的晶形沉淀。

9. 某溶液中含SO42-、Mg2+两种离子,欲用重量法测定,试拟定简要方案。

答:先在稀HCl介质中加过量的BaCl2溶液,使SO42-沉淀完全,分离、洗涤、烘干、灼烧后测SO42-含量。然后在滤液中加入PO43-(磷酸三甲酯),或加入(NH3)2HPO4, 生成MNH4HPO4沉淀, 称量形式MgP2O7, 测定Mg2+含量。

10. 重量分析的一般误差来源是什么?怎样减少这些误差?

答:重量分析一般误差来源是共沉淀和后沉淀现象。减小误差的措施:(1)选择适当的分析步骤;(2) 选择合适的沉淀剂;(3) 改变杂质的存在形式;(4) 改善沉淀条件;(5) 再沉淀等。

11. 什么是化学因数?运用化学因数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待测组分的摩尔质量与称量形式的摩尔质量之比通常称为“化学因数”或称“换算因数”。运用化学因数时,必须注意在待测组分的摩尔质量与称量形式的摩尔质量前乘以适当的系数,使分子分母中待测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

12. 试述银量法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并与酸碱滴定法比较之。

答:银量法根据所用指示剂的不同分为使用铬酸钾指示剂的摩尔法, 铬酸钾与银离子生成砖红色沉淀; 佛尔哈德法使用铁铵矾指示剂, 三价铁与SCN-生成血红色配合物; 法扬司法使用吸附指示剂, 吸附指示剂被吸附和不被吸附颜色不同。酸碱滴定法中所用的指示剂本身就是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其共轭酸碱对的结构不同而颜色不同。当在滴定过程中,溶液的pH值改变时,指示剂的结构发生改变而引起溶液颜色的改变,从而指示滴定的终点。

13. 用银量法测定下列试样中Cl-含量时,选用哪种指示剂指示终点较为合适?

(1)BaCl2 (2)NaCl +Na3PO4(3)FeCl2 (4)NaCl + Na2SO4

答:如用摩尔法(1)中Ba2+与指示剂铬酸钾反应,(2)中PO43-与Ag+反应生成沉淀,(3)中Fe2+易生成沉淀,所以选用铁铵矾(佛尔哈德法,强酸性)作指示剂较为合适。(4)可选用K2CrO4作指示剂。

14. 说明用下述方法进行测定是否会引入误差:(1)吸取NaCl + H2SO4试液后马上用摩尔法测定Cl-;(2)中性溶液中用摩尔法测定Br-;

(3)用摩尔法测定pH≈8.0的KI溶液中的I-;

(4)用摩尔法测定Cl-,但配制的K2CrO4指示剂溶液浓度过稀;

(5)用佛尔哈德法测定Cl-,但没有加硝基苯。

答:(1)酸度大,会使指示剂溶解,使结果偏高;(2)剧烈振摇防吸附Br-则不会引入误差;(3)由于沉淀对I-的吸附力太强,会使结果偏低;(4)使消耗AgNO3过多,结果偏高;(5)终点时会发生置

换反应:AgCl + SCN- =AgSCN + Cl-,会引入误差,使结果偏低。

15. 试讨论摩尔法的局限性。

答:摩尔法要求的酸度范围为pH= 6.5~10.5。当试液中有铵盐存在时,要求溶液的酸度范围pH为6.5~7.2。在此条件下凡是能够与Ag+生成微溶性化合物或配合物的阴离子(如PO43-, AsO43-, SO32-, CO32-, C2O42-, S2-),都干扰测定。一些高价金属离子(如Fe3+, Al3+, Sn4+, Bi3+)在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中发生水解,故也不应存在。当一些有色金属离子浓度稍大时也影响终点的观察。能和指示剂生成有色物质的离子(Pb2+,Ba2+)不能存在。本法只能用来测定卤素,而不能用NaCl标准溶液直接测定Ag+。16. 为什么用佛尔哈德法测定Cl-时,引入误差的几率比测定Br-或I-时大?

答:用佛尔哈德法测定Br-或I-时,因为AgBr和AgI的溶度积(K sp)都小于AgSCN的溶度积,不会发生类似的(AgCl + SCN-= AgSCN + Cl-)沉淀转化反应。

17. 为了使终点颜色变化明显,使用吸附指示剂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1)保护胶体,加入糊精,防止凝聚;(2)由于吸附指示剂的颜色变化发生在沉淀表面上,因此被滴液浓度不能太稀,应尽量使沉淀的比表面大一些,即沉淀的颗粒要小一些。(3)溶液的浓度不能太稀,因为浓度太稀时,沉淀很少,观察终点比较困难。(4)避免在强的阳光下进行测定,因卤化银沉淀对光敏感,很快转化为灰黑色,影响终点的观察。(5)滴定必须在中性,弱碱性或弱的酸性溶液中进行。这是因为吸附指示剂起指示作用的是它们的阴离子。酸度大时,指示剂的阴离子与H+结合,产生酸效应,形成不带电荷的分子而不被吸附。要在适宜的pH范围内进行(见书表7-1)。

18. 试简要讨论重量分析与滴定分析两类化学分析方法的优缺点。

答:重量分析与滴定分析通常用于测定常量组分,滴定分析有时也可用于测定微量组分。滴定分析与重量分析相比较,滴定分析简便,快速,可用于测定很多元素,且有足够的准确度。在较好的情况下,测定的相对误差不大于0.1%。

重量分析法直接用分析天平称量而获得分析结果,不需要标准试样或基准物质进行比较, 不使用容量器皿。如果分析方法可靠,操作细心, 称量误差一般是很小的. 所以对于常量组分的测定,能得到准确的分析结果,相对误差约≤0.1%。但是,重量分析法操作繁琐,耗时较长,也不适用于微量组分的测定。

第九章吸光光度法

思考题答案

1. 为社么物质对光发生选择性吸收?

答:由于不同物质的分子结构,原子结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量子数和量子化能级,激发态和基态能量差不同, 吸收光的波长不同,所以物质对光产生选择性吸收。

2. 朗伯-比尔定律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是透光度?什么是吸光度?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透光度为透射光与入射光强度之比T = I /I0;吸光度A = -lg T; 当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单一均匀的、非散射的吸光物质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浓度和液层厚度的乘积成正比。一个表示对光透过的程度,一个表示对光的吸收程度,关系为A = -lg T。

3. 摩尔吸收系数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其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在分析化学中κ有何意义?

答:κ(或ε)是吸光物质在一定波长和溶剂中的特征常数,反映该吸光物质的灵敏度。其大小和产生吸收的物质的分子,原子结构,使用的溶剂,显色剂,温度及测定的波长等因素有关。κ值越大,表示该吸光物质对此波长光的吸收能力越强,显色反应越灵敏,在最大吸收波长处的摩尔吸光系数常以κmax表示;

4. 什么是吸收光谱曲线?什么是标准曲线?它们有何实际意义?利用标准曲线进行定量分析时可否使用透光度T和浓度c为坐标?

答:以A(纵坐标)~λ(横坐标)作图为吸收光谱曲线,用途:①进行定性分析, ②为进行定量分析选择吸收波长, ④判断干扰情况; 以A(纵坐标)~c(横坐标)作图可得标准曲线, 用于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时不能使用T ~c为坐标, 因为二者无线性关系.

5. 当研究一种新的显色剂时,必须做哪些实验条件的研究?为什么?

答:包括显色反应(灵敏度、选择性、对比度、稳定性试验)及显色条件(显色剂用量、酸度、显色温度、显色时间、干扰消除等试验)的选择。为确实保证选用此显色剂能得到一个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准确度高的光度法.

6.分光光度计有哪些主要部件?它们各起什么作用?

答:光源:所需波长范围的足够强的连续光谱;单色器:将光源发出的连续光谱分解为单色光;吸收池:盛放吸收试液,透过所需光谱范围的光;检测系统:进行光电转换,给出所需结果(A,T,c)。

7. 测定金属钴中微量锰时在酸性液中用KIO3将锰氧化为高锰酸根离子后进行吸光度的测定。若用高锰酸钾配制标准系列,在测定标准系列及试液的吸光度时应选什么作参比溶液?

答:应选Co2+溶液作参比,可扣除金属钴的背景吸收。

8. 吸光度的测量条件如何选择?为什么?普通光度法与示差法有何异同?

答:入射光波长一般选择最大吸收时的波长,参比以消除干扰为目的,即“吸收最大,干扰最小”原则;读数范围A在0.1-0.65之间误差较小,A为0.434时最小。普通光度法的参比溶液为空白溶液,而示差法的参比溶液为标准溶液;普通光度法用来测定低含量组分,示差法既可测高含量组分也可用来测定痕量组分,且误差比普通光度法小,但是示差法需要使用档次较高的分光光度计。

9. 光度分析法误差的主要来源有哪些?如何减免这些误差?试根据误差分类分别加以讨论。

答:单色光的纯度,波长选择,参比溶液选择,吸光度读数范围,吸收池配对,仪器精度,操作等。参考§9—4吸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

10. 常见的电子跃迁有哪几种类型?

答:σ σ*,n σ*,π π*,n π* ,d d *等.

11. 在有机化合物的鉴定和结构判断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提供信息具有什么特点?

答:主要用来鉴别有机化合物是否具有共扼双键。

十三章分析化学中的分离和富集方法

思考题答案

1.如果试液中含有Fe3+、Al3+、Ca2+、Mg2+、Mn2+、Cr3+、Cu2+ 和Zn2+ 等离子,加入NH4Cl和氨水缓冲溶液,控制pH为9.0左右,哪些离子以什么形式存在于溶液中?哪些离子以什么形式存在于沉淀中?分离是否完全?

答:加入氨性缓冲溶液后,Ca2+ 和Mg2+ 以游离离子形式,Cu2+和Zn2+分别形成Cu(NH3)42+、Zn(NH3)42+存在于溶液中;Fe3+、Al3+、Mn2+、Cr3+ 等离子分别形成氢氧化物形式存在于沉淀中;分离基本完全。

2.为什么难溶化合物的悬浊液可用来控制溶液的pH值?试以MgO悬浊液为例说明之。

答:MgO在水中具有下列平衡:

MgO + H2O = Mg(OH)2≒ Mg2+ + 2OH-

[Mg2+][ OH- ]2 = K sp[ OH-] = (K sp / [Mg2+] )1/2

[ OH-]与[Mg2+]的平方根成反比。当加MgO悬浊液于酸性溶液中,MgO溶解而使[Mg2+]达一定值时,溶液的pH就为一定的数值。例如[Mg2+] = 0.1mol·L-1时,

[ OH-] =(1.8 ×10-11/0.1)1/2 = 1.34 ×10-5(mol·L-1 )pH ≈ 9.0

而且当[Mg2+]改变时,pH的改变极其缓慢。一般讲,利用MgO悬浊液可控制溶液pH为8.5~9.5。

3.形成鳌合物的有机沉淀剂和形成缔合物的有机沉淀剂分别具有什么特点?各举例说明之。

答:形成鳌合物的有机沉淀剂的特点:①常具有下列官能团:-COOH、-OH、=NOH、-SH、-SO3H等,这些官能团中的H+ 可被金属离子置换。同时在沉淀剂中还含有另一些官能团,其具有能与金属离子形成配位键的原子官能团,即在一分子有机沉淀剂中具有不止一个可键合的原子。因而这种沉淀剂能与金属离子形成具有五元环或六元环的鳌合物或内络盐。②这些鳌合物或内络盐不带电荷,含有较多的憎水性基团,因而难溶于水。③所形成鳌合物的溶解性大小及其选择性与沉淀剂本身的结构有关。例如8-强基喹啉与Mg2+的作用可表示为:

形成缔合物沉淀所用的有机沉淀剂的特点:①在水溶液中离解成带正电荷或带负电荷的大体积离子。沉淀剂离子与带不同电荷的金属离子或金属配离子缔合,成为不带电荷的难溶于水的中性分子

而沉淀。②沉淀剂能与何种金属离子形成沉淀决定于沉淀剂分子中的官能团。例如:(C6H5)4As+ + MnO4- = (C6H5)4 As MnO4↓

4.举例说明各种形式共沉淀分离的作用原理,并比较他们的优缺点。

答:利用共沉淀进行分离富集,主要有下列三种情况:

①利用吸附作用进行共沉淀分离:例如微量的稀土离子,用草酸难于使它沉淀完全。若预先加入Ca2+,再用草酸作沉淀剂,则利用生成的CaC2O4作载体,可将稀土离子的草酸盐吸附而共同沉淀下来。

其中所用载体都是表面积很大的非晶型沉淀,由于表面积大,与溶液中微量组分接触机会多,容易吸附;由于非晶型沉淀聚集速度快,因而富集效率高;但选择性不高。

②利用生成混晶进行共沉淀分离:两种金属离子生成沉淀时,如果他们的晶格相同,就可能生成混晶而共同析出。例如痕量Ra2+,可用BaSO4作载体,生成RaSO4-BaSO4的混晶共沉淀而得以富集。

这种方法选择性较好。

③利用有机共沉淀剂进行共沉淀分离:该共沉淀富集作用是由于形成固溶体。例如在含有痕量Zn2+的微酸性溶液中,加入硫氰酸铵和甲基紫,则Zn (SCN)42-配阴离子与甲基紫阳离子生成难溶的沉淀,而甲基紫阳离子与SCN- 离子所生成的化合物也难溶于水,是共沉淀剂,就与前者形成固溶体一起沉淀下来。

该法选择性较好;有利于痕量组分的富集;剩余沉淀剂易灼烧除去,不影响后续分析。

5.分别说明“分配系数”和“分配比”的物理意义。在溶剂萃取分离中为什么须引入“分配比”这一参数?答:分配系数是指溶质A在两种互不混溶的水和有机溶剂中进行分配过程的平衡常数。分配比是指存在于两相中的溶质的总浓度之比。在萃取分离中引入分配比是由于溶质A在一相或两相中,常常会离解、聚合或与其他组分发生化学反应,情况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地用分配系数来说明整个萃取过程的平衡问题。另一方面,分析工作者主要关心的是存在于两相中的溶质的总量,所以要引入分配比。

6.在溶剂萃取分离中萃取剂起什么作用?今欲从HCl溶液中分别萃取下列各种组分,应分别采用何种萃取剂?(1)Hg2+;(2)Ga3+;(3)Al3+;(4)Th4+。

答:萃取剂的作用就是使被萃取物质与试剂结合成不带电荷的、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的分子。

⑴萃取Hg2+时,先加入二硫腙使之形成难溶于水的鳌合物,再用四氯化碳萃取。

⑵萃取Ga3+时,先加入8-羟基喹啉使之形成难溶于水的鳌合物,再用氯仿萃取。

⑶萃取Al3+时,先加入8-羟基喹啉使之形成难溶于水的鳌合物,再用氯仿萃取。

⑷萃取Th4+时,先加入乙酰基丙酮使之形成难溶于水的鳌合物,再用CHCl3、CCl4、苯、或二甲苯萃取。也可用乙酰基丙酮萃取。

7.根据形成内络盐萃取体系的平衡过程,试讨论萃取条件的选择问题。

答:形成内络盐的萃取体系中所用萃取剂如以HR表示,他们与金属离子螯合和萃取过程可简单表示如下:HR ≒ H++ R-

萃取剂HR易离解,它与金属离子所形成的螯合物MeR n愈稳定;螯合物的分配系数愈大,而萃取剂的分配系数愈小,则萃取愈容易进行,萃取效率愈高。对于不同的金属离子由于所生成螯合物的稳定性不同,螯合物在两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因而选择和控制适当的萃取条件,包括萃取剂的种类、溶剂的种类、溶液的酸度等,就可使不同的金属离子得以萃取分离。

8.色谱分析法有各种分支,你知道的有哪几种?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答:色谱分析法主要包括:柱层析、纸层析和薄层层析、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

所有色谱分离法都有如下共同点:①基本原理相同。分离效率高,都是通过连续的萃取分离(或吸附、解析)实现性质非常相近的物质的分离;②操作方法相同。均是将样品先置好,然后利用溶剂(展开剂)流动,逐步将样品中各种组分分离开来,最后再用某种分析方法进行检测。

9.试举例说明纸色谱和薄层色谱的作用原理。

答:纸色谱法是一种在滤纸上进行的层析分离法。载体为滤纸,固定相为吸附在纸上的水或其他溶剂,流动相又称展开剂。样品点于原点,展开剂在其上流过,经过一段时间的作用后,样品中的各组分就随展开剂迁移不同的距离。每种组分移动的相对位置用比移植R f 表示。

薄层色谱法固定相为均匀铺展在玻璃板上的吸附剂或为某溶剂所饱和的吸附剂,流动相也可称作展开剂,具体操作同纸色谱法相似。其定性也采用R f 值。因不同板间差异较大,常用标样和样品在同一块板上同时展开来进行定性分析。

10.试举例说明H-型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和OH- 型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的交换作用。如果要在较浓HCl溶液中分离铁离子和铝离子, 应用哪种树脂?这时哪种离子交换在柱上? 哪种离子进入流出液中?

答:H-型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与溶液中的其他阳离子例如Na+发生的交换反应, 可以简单地表示为:

溶液中的Na+ 进入树脂网状结构中,H+ 则交换进入溶液,树脂就转变为Na型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由于交换过程是可逆过程,如果以适当浓度的酸溶液处理已经交换的树脂,反应将向反方向进行,树脂又恢复原状,这一过程称为再生或洗脱过程。再生后的树脂经过洗涤又可以再次使用。水合后含有季铵基—N(CH3)3+OH- 的树脂为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这些树脂中的OH- 能与其他阴离子,例如Cl- 发生交换。交换过程和洗脱过程可以表示如下:经交换后则转变为Cl- 型阳离子交换树脂。

十四章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

思考题答案

1. 在进行农业试验时,需要了解微量元素对农作物栽培的影响。某人从试验田中挖一小铲泥土试样,送化验室测定。试问由此式样所得分析结果有无意义。如何采样才正确?

答:该试样所得分析结果毫无意义。在试样的采集和制备过程中,必须保证所得样品具有代表性。这就要求在试样的采集和制备过程中,应注意:

(1)应根据测量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取样方法,取得足够数量的、能够代表整体水平的样品。取样时,应从原料的不同部位、不同深度分别采样混匀得到“粗样”。

(2)为使所得“粗样”进一步制备成能供测定的分析式样,在样品的制备过程中,需将“粗样”反复粉碎、过筛、缩分,得到足够小量的分析式样。在粉碎过筛时,需将“粗样” 都粉碎至能通过一定筛孔的细小微粒,不可扔掉任何部分。

(3)应确保在整个采样和制备过程中,样品不被玷污。

2. 为了探讨某江河地段底泥中工业污染物的聚集情况,某单位于不同地段采集足够量原始试样,混匀后取部分试样送分析室.分析人员用不同方法测定其中有害化学组分的含量.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答:不完全对。仅需采用指定的某种标准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即可。

3. 怎样溶解下列试样:锡青铜(Cu:80%,Sn:15%,Zn:5%)、高钨钢、纯铝、银币、玻璃(不测硅)、方解石。

答:锡青铜采用盐酸+ H2O2溶解;高钨钢采用王水溶解;纯铝采用NaOH溶解;银币采用硝酸溶解;玻璃采用氢氟酸溶解;方解石采用碳酸钠熔融。

4. 欲测石灰石(CaCO3)和白云石[CaMg(CO3)2]中钙、镁的含量,怎样测定才能得到较准确的结果?

答:可使用配位滴定法测定。按采样规则采集样品,准确称取0.5g以上样品,用适量盐酸溶解后定容,准确移取25.00mL于锥型瓶中,用pH=10.0的NH4+---NH3缓冲溶液5mL控制酸度,以铬黑T为指示剂,用EDTA标准溶液滴定(≥20mL)至溶液由酒红色刚好变为纯蓝色,平行滴定三次以上,求平均值,而后计算钙、镁的含量,即可得到误差小于0.1%的较准确的分析结果。

5. 当试样中Fe3+、Al3+ 含量较高时怎样用配位滴定法测定其中Ca2+、Mg2+的含量?还可采用什么方法快速测定?

答:试样中的Fe3+、Al3+ 可加入三乙醇胺生成更稳定的配合物进行掩蔽,再用配位滴定法测定。还可采用发射光谱法、火焰光度法或原子吸收法快速测定。

6. 某连续生产的控制分析结果为:11.7,10.9,11.3,11.5,11.1,11.3,11.8,11.5,11.2,10.7,11.2,10.8,11.3,11.4,10.4,10.4,10.9,10.6,10.7。根据现有数据和95%置信限绘制控制图。试判断生产和测定是否有问题?

答:x =11.09 s = 0.225 95%置信限时,1.96s = 0.441 11.8-11.09 = 0.71>0.441

11.7-11.09 = 0.61>0.441 11.5-11.09 = 0.41<0.441

11.09-10.4 = 0.69>0.44111.09-10.6 = 0.49>0.44111.09-10.7 = 0.39<0.441

有问题,11.8,11.7,10.4,10.6超过控制图控制范围。(图略)

大学无机化学第六章试题及答案

第六章化学键理论 本章总目标: 1:掌握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的区别; 2: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分子结构和键参数的关系; 3:重点掌握路易斯理论、价电子对互斥理论、杂化轨道理论以及分子轨道理论。 4:熟悉几种分子间作用力。 各小节目标: 第一节:离子键理论 1:掌握离子键的形成、性质和强度,学会从离子的电荷、电子构型和半径三个方面案例讨论离子的特征。 2:了解离子晶体的特征及几种简单离子晶体的晶体结构,初步学习从离子的电荷、电子构象和半径三个方面来分析离子晶体的空间构型。 第二节:共价键理论 1;掌握路易斯理论。 2:理解共价键的形成和本质。掌握价键理论的三个基本要点和共价键的类型。3:理解并掌握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要点并学会用此理论来判断共价分子的结构,并会用杂化轨道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来解释分子的构型。 第三节:金属键理论 了解金属键的能带理论和三种常见的金属晶格。 第四节:分子间作用力 1:了解分子极性的判断和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以及氢键这种次级键的形成原因。 2;初步掌握离子极化作用及其强度影响因素以及此作用对化合物结构及性质的影响。 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化合物含有极性共价键的是()(《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2 C. Na 2 O 2.下列分子或离子中键能最大的是() A. O 2 C. O 2 2+ D. O 2 2- 3. 下列化合物共价性最强的是()(《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C. BeI 2 4.极化能力最强的离子应具有的特性是() A.离子电荷高,离子半径大 B.离子电荷高,离子半径小 C.离子电荷低,离子半径小 D.离子电荷低,离子半径大 5. 下列化合物中,键的极性最弱的是()(《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3 C. SiCl 4 6.对下列各组稳定性大小判断正确的是() +>O 22- B. O 2 ->O 2 C. NO+>NO D. OF->OF 7. 下列化合物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是()(《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3 C. Na 2 O 2 8.下列各对物质中,是等电子体的为() 和O 3 B. C和B+ C. He和Li D. N 2 和CO 9. 中心原子采取sp2杂化的分子是()(《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3 C. PCl 3 10.下列分子中含有两个不同键长的是()

《无机化学下》第四版习题答案

第13章 氢和稀有气体 13-1 氢作为能源,其优点是?目前开发中的困难是什么? 1、解:氢作为能源,具有以下特点: (1)原料来源于地球上储量丰富的水,因而资源不受限制; (2)氢气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很大; (3)作为燃料的最大优点是燃烧后的产物为水,不会污染环境; (4)有可能实现能量的储存,也有可能实现经济高效的输送。 发展氢能源需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氢气的发生,氢气的储备和氢气的利用 13-2按室温和常压下的状态(气态 液态 固态)将下列化合物分类,哪一种固体可能是电的良导体? BaH 2;SiH 4;NH 3;AsH 3;PdH 0.9;HI 13-3试述从空气中分离稀有气体和从混合气体中分离各组分的根据和方法。 3、解:从空气中分离稀有气体和从混合稀有气体中分离各组分,主要是利用它们不同的物理性质如:原子间不同的作用力、熔点沸点的高低以及被吸附的难易等差异达到分离的目的。 13-4试说明稀有气体的熔点 、沸点、密度等性质的变化趋势和原因? 4、解:氦、氖、氩、氪、氙,这几种稀有气体熔点、沸点、密度逐渐增大。 这主要是由于惰性气体都是单原子分子,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主要决定于分子量。分子量越大,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越大,熔点沸点越来越高。 密度逐渐增大是由于其原子量逐渐增大,而单位体积中原子个数相同。 13-5你会选择哪种稀有气体作为:(a )温度最低的液体冷冻剂;(b )电离能最低 安全的放电光源;(c )最廉价的惰性气氛。 13-6用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解释HeH 、HeH + 、He 2+ 粒子存在的可能性。为什么氦没有双原子分子存在? 13-7 给出与下列物种具有相同结构的稀有气体化合物的化学式并指出其空间构型: (a) ICl 4- (b)IBr 2- (c)BrO 3- (d)ClF 7、 解: 4XeF 平面四边形 2XeF 直线形 3XeO 三角锥 XeO 直线形

无机化学考试试卷及答案

平原大学无机化学考试试卷及答案 (样卷2) 一、填表题 (20分) 1.写出反应最终产物 物质 Ni 2+ Hg 2+(NO 3-) Cr 3+ Mn 2+ 加入过量氨水并放置 [Ni(NH 3)6]2+ HgO ?NH 2HgNO 3 Cr(OH)3 MnO(OH)2 2.物质 HgCl 2 SiCl 4 BBr 3 PH 3 中心原子杂化类型 sp sp 3 sp 2 不等性sp 3 分子空间构型 直线型 正四面体型 正三角形 三角锥型 3.物质 晶体类型 晶格结点上粒子 粒子间作用力 熔点相对高低 SiC 原子晶体 Si 原子、C 原子 共价键 高 NH 3 氢键型分子晶体 NH 3 分子 分子间力、氢键 低 二、填空题 (20分) 1. 随着溶液的pH 值增加,下列电对 Cr 2O 72-/Cr 3+、Cl 2/Cl -、MnO 4-/MnO 42-的E 值将分别 减小、不变、不变。 2.Na 2SO 3与__硫粉__共热可制得Na 2S 2O 3,Cl 2可将Na 2S 2O 3氧化为__ Na 2SO 4_。 3.根据E θ(PbO 2/PbSO 4) >E θ(MnO 4-/Mn 2+) >E θ(Sn 4+/Sn 2+),可以判断在组成电对的六种物质中,氧化性最强的是 PbO 2 ,还原性最强的是 Sn 2+ 。 4. 用电对MnO 4-/Mn 2+,Cl 2/Cl -组成的原电池,其正极反应为 MnO 4- + 8H + + 5e → Mn 2+ + 4H 2O ,负极反应为 2 Cl - -2 e → Cl 2 ,电池的电动势等于0.15V ,电池符号为(-)Pt,Cl 2(p θ)|Cl -‖MnO 4-,Mn 2+,H +|Pt(+)。(E θ(MnO 4-/Mn 2+)=1.51V ;E θ(Cl 2/Cl -)=1.36V ) 5. 下列各溶液浓度均为0.1 mol ?L -1,按pH 值从小到大顺序排列NH 4NO 3, NH 4F, NH 4OAc, KCN, Na 2CO 3。 KCN, NH 4F, NH 4OAc, NH 4NO 3, Na 2CO 3。 ( 已知K θ(NH 3?H 2O)=1.8×10-5, K θ(HF)=6.6×10-4, K θ(HCN)=6.2×10-10, K θ(HOAc)=1.8×10-5, K θ(H 2CO 3)=4.4×10-7, K θ(H 2CO 3)=4.8×10-11) 6. 已知V E A /θ:Cr 2O 72- +1.36 Cr 3+ -0.41 Cr 2+ -0.86 Cr ,则E θ(Cr 2O 72- / Cr 2+ )= 0.917 V , Cr 2+能否发生歧化反应 不能 。 7. AlCl 3双聚分子的结构式为:__;其中含有两个_3c-4e_键。 8. 因为SnCl 2强烈水解,在配制其溶液时应加入HCl ,水解反应式为 SnCl 2+H 2O Sn(OH)Cl+HCl 。

物理化学实验课后练习参考

物理化学实验课后练习参考 一、问答题 1.用最大气泡法测定溶液的表面张力的实验操作中,为什么要求读出最大压力差? [答] p(内)

天津大学无机化学考试试卷 (下册) 及 答案

天津大学无机化学考试试卷 (下册) 答案 一、是非题(判断下列叙述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中画√,错误的画X )(每小题1分,共10分) 1、( X )在周期表中,处于对角线位置的元素性质相似,这称为对角线规则。 2、( X )SnS 溶于Na 2S 2溶液中,生成硫代亚锡酸钠。 3、( X )磁矩大的配合物,其稳定性强。 4、( X )氧族元素氢化物的沸点高低次序为H 2O>H 2S>H 2Se>H 3Te 。 5、( √ )已知[HgCl 4]2-的K =1.010-16,当溶液中c (Cl -)=0.10mol ·L -1时,c (Hg 2+)/c ([HgCl 4]2-)的比 值为1.010-12。 6、( √ )如果某氢化物的水溶液为碱性,则此氢化物必为离子型氢化物。 7、( X )硼是缺电子原子,在乙硼烷中含有配位键。 8、( √ )在浓碱溶液中MnO 4-可以被OH -还原为MnO 42-。 9、( √ )配合物Na 3[Ag(S 2O 3)2]应命名为二硫代硫酸根合银(Ⅰ)酸钠。 10、( X )Pb(OAc)2是一种常见的铅盐,是强电解质。 二、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选择出符合题意的答案,将其代号填入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在下列各种酸中氧化性最强的是............... ( B )。 (A)HClO 3;(B)HClO ;(C)HClO 4;(D)HCl 。 2、下列浓酸中,可以用来和KI(s)反应制取较纯HI(g)的是............... ( C )。 (A)浓HCl ;(B)浓H 2SO 4;(C)浓H 3PO 4;(D)浓HNO 3。 3、用于说明Pb(Ⅳ)具有强氧化性的是............... ( D )。 (A)熵效应;(B)螯合效应;(C)屏蔽效应;(D)惰性电子对效应。 4、美国的阿波罗飞船上的天线是用钛镍合金制成的,这是因为钛镍合金. ............... ( C )。 (A)机械强度大; (B)熔点高; (C)具有记忆性能; (D)耐腐蚀。 5、在一溶液中加入淀粉溶液和少量NaClO 溶液,得到蓝色溶液(a),继续加入NaClO 后得一无色溶液,然后加入适量Na 2SO 3溶液,又复原为(a),Na 2SO 3溶液逐渐过量时,蓝色褪去,成为一无色溶液(b)。由此可推断,(a)和(b)溶液含有............... ( B )。 (A)(a)I 2,(b)SO 42-、IO 3-; (B)(a)I 2,(b)SO 42-、I -; (C)(a)I -,(b)H 2S 、IO 3-; (D)(a)I -,(b)H 2S 、I -。 6、下列各组离子中每种离子分别与过量NaOH 溶液反应时,都不生成沉淀的是............... ( B )。 (A)Al 3+、Sb 3+、Bi 3+; (B)Be 2+、Al 3+、Sb 3+; (C)Pb 2+、Mg 2+、Be 2+; (D)Sn 2+、Pb 2+、Mg 2+。 7、在下列各盐溶液中通入H 2S(g)不生成硫化物沉淀的是............... ( D )。 (A)Ag +;(B)Cd 2+;(C)Pb 2+;(D)Mn 2+。 8、决定卤素单质熔点高低的主要因素是............... ( B )。 (A)卤素单质分子的极性大小; (B)卤素单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

大学无机化学试题及答案

2004-2005年度第二学期 无机化学中段考试卷 一、选择题 ( 共15题 30分 ) 1. 2 分 (7459) 对于H2O2和N2H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都是二元弱酸(B) 都是二元弱碱 (C) 都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D) 都可与氧气作用 2. 2 分 (4333) 下列含氧酸中属于三元酸的是…………………………………………………() (A) H3BO3 (B) H3PO2(C) H3PO3(D) H3AsO4 3. 2 分 (1305) 下列各对含氧酸盐热稳定性的大小顺序,正确的是……………………………() (A) BaCO3 > K2CO3(B) CaCO3 < CdCO3 (C) BeCO3 > MgCO3(D) Na2SO3 > NaHSO3 4. 2 分 (1478) 铝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 (A) 单一化合物Al2O3 (B) Al2O3和Al2N3 (C) 单一化合物Al2N3 (D) Al2O3和AlN 5. 2 分 (7396) 下列含氧酸根中,属于环状结构的是…………………………………………() (A) (B) (C) (D) 6. 2 分 (1349) 下列化合物与水反应放出 HCl 的是……………………………………………() (A) CCl4(B) NCl3(C) POCl3(D) Cl2O7 7. 2 分 (1482) InCl2为逆磁性化合物,其中In的化合价为……………………………………() (A) +1 (B) +2 (C) +3 (D) +1和+3 8. 2 分 (7475) 鉴别Sn4+和Sn2+离子,应加的试剂为……………………………………………() (A) 盐酸 (B) 硝酸(C) 硫酸钠 (D) 硫化钠(过量)

《物理化学实验》练习题

《物理化学实验》练习题 ●本练习题供平时练习所用,对期末考试有指导作用,望同学们认真做答. ●此次练习题需要当做一次物理化学作业一样提交. 练习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 1.写出物理化学实验中所使用的两种温度计:和。 2.氧气钢瓶外表油漆的颜色是色;氢气钢瓶外表油漆的颜色是色。 3.在静态法测定乙醇饱和蒸气压的实验中,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是 和。 4.热分析法测定“步冷曲线”时,根据曲线上的或可以确定相变温度。 5.测定物质的磁化率所使用的磁天平有磁天平和磁天平两种。 6.测量物质的燃烧焓所需的测量仪器是,燃烧反应在内进行。 7.测量液体饱和蒸气压所依据的原理是方程,通过实验数据作直线可以求出。 8.在二组分气液平衡相图的实验中,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是和。 9.物质的旋光度与和等因素有关。 10.诱导极化率(或变形极化率)由极化率和极化率两部分组成。 11.写出恒温槽构造中的两个部件:和。 12.用氧弹量热计测量得到的是恒容热Q V,则恒压热Q p= 。 13.在液体饱和蒸气压测量的实验中,若空气未被抽净,则所得蒸气压的数值偏。 14.测量电解质溶液的电导可采用电桥法,测量电池的电动势采用 法。

15.在最大泡压法测量液体表面张力的实验中,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是 。 16.接触温度计是用作 ,而贝克曼温度计是用作 。 17.热分析法所测量的“步冷曲线”是以 为纵坐标,以 为横坐标所得的曲线。 18.惠斯登(wheatston )电桥法测量电解质溶液的电导时,需要 作电源和 作示零装置。 19.对消法测量电池电动势需要用到 电池和 电池。 20.在偶极矩测量实验中,介电常数是通过测量 而得的。 21.在蔗糖水解反应速率常数测定的实验中,C 0/C = 。 22.乙酸乙酯皂化反应体系的电导随时间逐渐 ,反应体系的pH 随时间逐渐 。 23.贝克曼温度计测量温度的范围为 ℃,最小分度为 ℃。 24.获得真空时所使用的仪器是 ;测量真空度的仪器是 。 25.在测量液体表面张力的实验中,从毛细管中逸出泡的半径越 ,则最大液柱差△h m 越 。 二、单项选择题:将所选择的答案号添入括号中(每题1分,共50分): 1. 下面四条曲线分别代表A 、B 、C 、D 四个恒温槽的灵敏度曲线,其中恒温效果最好的是( )。 控温灵敏度曲线 2. 在氧弹量热计中萘的燃烧反应为: C 10H 8(s)+12O 2(g)→10CO 2(g)+4H 2O(l) 在K 2.298时,测得反应的恒容热?-=kJ 5152v Q mol -1,则萘的燃烧焓= ?m c H

大学无机化学第十七章试题及答案解析

第十八章 氢 稀有气体 总体目标: 1.掌握氢及氢化物的性质和化学性质 2.了解稀有气体单质的性质及用途 3.了解稀有气体化合物的性质和结构特点 各节目标: 第一节 氢 1.掌握氢的三种成键方式 2.掌握氢的性质、实验室和工业制法及用途 3.了解离子型氢化物、分子型氢化物和金属性氢化物的主要性质 第二节 稀有气体 1.了解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2.了解稀有气体化合物的空间构型 习题 一 选择题 1.稀有气体不易液化是因为( ) A.它们的原子半径大 B.它们不是偶极分子 C.它们仅仅存在较小的色散力而使之凝聚 D.它们价电子层已充满 2.用VSEPR 理论判断,中心原子价电子层中的电子对数为3的是( ) A .PF 3 B.NH 3 C.-34PO D.-3NO 3.用价电子对互斥理论判断,中心原子周围的电子对数为3的是( )(吴成

鉴《无机化学学习指导》) A.SCl2 B.SO3 C .XeF4 D. PF5 4.用价电子对互斥理论判断,中心原子价电子层中的电子对数为6的是() A.SO2 B. SF6 C. 3 AsO D. BF3 4 5. XeF2的空间构型是() A.三角双锥 B.角形 C. T形 D.直线型 6.下列稀有气体的沸点最高的是()(吴成鉴《无机化学学习指导》) A.氪 B.氡 C.氦 D.氙 7.能与氢形成离子型氢化物的是()(吴成鉴《无机化学学习指导》) A.活泼的非金属 B.大多数元素 C.不活泼金属 D.碱金属与碱土金属 8.稀有气体原名惰性气体,这是因为() A.它们完全不与其它单质或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 B.它们的原子结构很稳定,电离势很大,电子亲合势很小,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C.它们的价电子已全部成对 D.它们的原子半径大 9.下列各对元素中,化学性质最相似的是()(吉林大学《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 A.Be 与Mg B.Mg与Al C Li与Be D.Be与Al 10.下列元素中,第一电离能最小的是()(吉林大学《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 A.Li B.Be C. Na D.Mg 11.下列化合物中,在水中的溶解度最小的是()(吉林大学《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

无机化学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章

第一章思考题 1.一气柜如下图所示: A 假设隔板(A)两侧N2和CO2的T, P相同。试问: (1)隔板两边气体的质量是否相等浓度是否相等物质的量不等而浓度相等 (2)抽掉隔板(假设不影响气体的体积和气柜的密闭性)后,气柜内的T和P 会改变?N2、CO2物质的量和浓度是否会改变T和P 会不变,N2、CO2物质的量不变而浓度会改变 2.标准状况与标准态有何不同标准状况指气体在27.315K和101325Pa下的理想气体,标准态是在标准压力下(100kPa)的纯气体、纯液体或纯固体 3.化学反应方程式的系数与化学计量数有何不同对某一化学反应方程式来说,化学反应方程式的系数和化学计量数的绝对值相同,但化学反应方程式的系数为正值,而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为 负值,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为正值 4.热力学能、热量、温度三者概念是否相同试说明之。 5.试用实例说明热和功都不是状态函数。 6.判断下列各说法是否正确: (1)热的物体比冷的物体含有更多的热量。× (2)甲物体的温度比乙物体高,表明甲物体的热力学能比乙物体大。× (3)物体的温度越高,则所含热量越多。× (4)热是一种传递中的能量。√ (5)同一体系: (a)同一状态可能有多个热力学能值。× (b)不同状态可能有相同的热力学能值。√ 7.判断下列各过程中,那个ΔU最大: (1)体系放出了60kJ热,并对环境做了40kJ功。 (2)体系吸收了60kJ热,环境对体系做了40kJ功。√ (3)体系吸收了40kJ热,并对环境做了60kJ功。 (4)体系放出了40kJ热,环境对体系做了60kJ功。 根据ΔU=Q+W, (1)ΔU=-60+(-40)=-100KJ (2) ΔU=+60+40=+100KJ ,(3) ΔU=+40+(-60)=-20KJ (4)ΔU=-40+60=+20KJ因此通过计算可以看出,(2)过程的ΔU最大. 8.下列各说法是否正确: (1)体系的焓等于恒压反应热。× (2)体系的焓等于体系的热量。× (3)体系的焓变等于恒压反应热。√ (4)最稳定的单质焓等于零。× (5)最稳定的单质的生成焓值等于零。×

无机化学考试试卷及答案

化学考试试卷及答案 (样卷2) 一、填表题 (20分) 1.写出反应最终产物 物质 Ni 2+ Hg 2+(NO 3-) Cr 3+ Mn 2+ 加入过量氨水并放置 [Ni(NH 3)6]2+ HgO ?NH 2HgNO 3 Cr(OH)3 MnO(OH)2 2.物质 HgCl 2 SiCl 4 BBr 3 PH 3 中心原子杂化类型 sp sp 3 sp 2 不等性sp 3 分子空间构型 直线型 正四面体型 正三角形 三角锥型 3.物质 晶体类型 晶格结点上粒子 粒子间作用力 熔点相对高低 SiC 原子晶体 Si 原子、C 原子 共价键 高 NH 3 氢键型分子晶体 NH 3 分子 分子间力、氢键 低 二、填空题 (20分) 1. 随着溶液的pH 值增加,下列电对 Cr 2O 72-/Cr 3+、Cl 2/Cl -、MnO 4-/MnO 42-的E 值将分别 减小、不变、不变。 2.Na 2SO 3与__硫粉__共热可制得Na 2S 2O 3,Cl 2可将Na 2S 2O 3氧化为__ Na 2SO 4_。 3.根据E θ(PbO 2/PbSO 4) >E θ(MnO 4-/Mn 2+) >E θ(Sn 4+/Sn 2+),可以判断在组成电对的六种物质中,氧化性最强的是 PbO 2 ,还原性最强的是 Sn 2+ 。 4. 用电对MnO 4-/Mn 2+,Cl 2/Cl -组成的原电池,其正极反应为 MnO 4- + 8H + + 5e → Mn 2+ + 4H 2O ,负极反应为 2 Cl - -2 e → Cl 2 ,电池的电动势等于0.15V ,电池符号为 (-)Pt,Cl 2(p θ)|Cl -‖MnO 4-,Mn 2+,H +|Pt(+)。(E θ(MnO 4-/Mn 2+)=1.51V ;E θ(Cl 2/Cl -)=1.36V ) 5. 下列各溶液浓度均为0.1 mol ?L -1,按pH 值从小到大顺序排列NH 4NO 3, NH 4F, NH 4OAc, KCN, Na 2CO 3。 KCN, NH 4F, NH 4OAc, NH 4NO 3, Na 2CO 3。 ( 已知K θ(NH 3?H 2O)=1.8×10-5, K θ(HF)=6.6×10-4, K θ(HCN)=6.2×10-10, K θ(HOAc)=1.8×10-5, K θ(H 2CO 3)=4.4×10-7, K θ(H 2CO 3)=4.8×10-11) 6. 已知V E A /θ:Cr 2O 72- +1.36 Cr 3+ -0.41 Cr 2+ -0.86 Cr ,则E θ(Cr 2O 72- / Cr 2+ )= 0.917 V ,Cr 2+能否发生歧化反应 不能 。 7. AlCl 3双聚分子的结构式为:__;其中含有两个_3c-4e_键。 8. 因为SnCl 2强烈水解,在配制其溶液时应加入HCl ,水解反应式为 SnCl 2+H 2O Sn(OH)Cl+HCl 。

物理化学实验级补充教材

物理化学实验补充教材Ⅱ 实验十八:电导法测定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的速率常数 一、实验目的:(参照书) 二、实验原理:(参照书) 三、实验步聚: 1、仪器清单: DELTA326电导率仪 1台秒表 1只双管反应管 1支 平底试管 1支刻度移液管(25ml)2支胖肚移液管(20ml)1支 刻度移液管(10ml)1支烧杯 2只洗耳球 1只 移液管架 1只磁盘 1只抹布 1块 洗瓶 1只容量瓶(100ml) 1只软木塞(橡皮塞) 2只 滴管 1支滤纸若干 NaOH 0.02000mol·dm-3 CH3COOC2H5 0.02000mol·dm-3 KCl 0.1mol·dm-3 2、实验步骤: 1)、DELTA326电导率仪的使用: (1)仪器的校正: a、把电导探头悬空放置,按校正键,仪器进入第一点校正状态,待屏幕锁定。 b、马上把电导探头(连电极套筒)插入校准溶液(0.01mol·dm-3KCl溶液)中,按校正键,进行第二点校 正,待屏幕锁定。 c、按读数键进入测量状态。 d、取出电极,用蒸馏水冲洗传感器并用滤纸吸干电极。 (2)样品测试: a、按模式键,选择电导模式为μs。按住读数键并保持,显示屏左上角显示[— ∕A ]),即选择 ∕ ](不是[—手动终点确定模式。 b、将电极插入到盛有待测样品的小烧杯中,按读数键,小数点闪烁,电导值不断变化,显示屏左上角无标 记显示,按读数键,显示屏左上角出现稳定指示图形[— ∕ ],此时屏幕锁定,读数即为样品的瞬间电导值,再按读数键,小数点继续闪烁……。 c、数据测完后冲洗传感器。 2)、实验步骤: a、用移液管准确移取10ml的0.1000mol·dm-3KCl标准溶液到100ml的容量瓶中,用三重蒸馏水稀释至刻 度,配制0.0100mol·dm-3的KCl标准溶液,校正电导率仪。 b、小心移取0.0200mol·dm-3NaOH溶液20ml于B管(管中无玻璃支管);移取0.0200mol·dm-3 CH3COOC2H5 溶液20ml于A管(管中有支管),,注意不要混和 ..插上电极(即电极在盛 ....,A管塞上带空的塞子,B.管中 NaOH管中)。 c、用洗耳球从A管往B管不停地缓慢地吹、吸气,同时用秒表开始计时,每隔1min记录读数一次,10min 后吹吸停止,20min后读数改为2min一次,直至反应进行1小时后停止测试,得G t,取出电极洗涤干净。 d、在上述反应的同时,移取0.0200mol·dm-3NaOH溶液20ml于平底试管中,再移取20ml蒸馏水与其混和 得0.0100mol·dm-3NaOH,静置。 G。 e、G t测定后,将洗净的电极插入平底试管中测定0.0100mol·dm-3NaOH的电导值,取三次的平均值即得

四川大学无机化学答案 第1章 物质的聚集状态

第1章 物质的聚集状态 1-1 答:理想气体状态方程适合于高温低压的条件,只有在高温低压条件下,气体分子间距离大,气体所占的体积远大于分子本身体积,使得分子间作用力和分子本身的体积可以忽略不计时,实际气体的存在状态才接近理想气体。实际气体的Van der Waals 方程是考虑了实际气体分子自身体积和分子间作用力,对压强和体积进行了修正。 1-2 答:当压强接近0Pa 时,气体接近理想气体状态,故可用m 01=lim(p P R V T →)或0lim()P M RT P ρ→=来计算R 和M ,如果压强不趋近于0,则要用实际气体的状态方程式。 1-3 答:某组分B 的分体积定义为混合气体中某组分B 单独存在并且同混合气体的温度和压强相同时所具有的体积V B 。 分体积定律:当温度压力相同时,混合气体的总体积等于各组分分体积之和。 组分B 的体积分数与其摩尔分数是数值上相等的关系。 1-4答: (1). 错,在压强一定时才成立。 (2). 错,在标准状态下,一摩尔气体的体积才是22.4L 。 (3). 对。 (4). 错,根据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式,组分的压强温度体积中两者确定时它的状 态才确定,所以一者发生变化另一者不一定发生变化。 1-5 答:饱和蒸气压是指蒸发出的分子数和进入液体的分子数相等时达到平衡状态时蒸气的压强。压强反应的是单位面积处的气体的压力,所以蒸气压液体上方的空间大小无关,由于温度越高,逸出的分子越高速度越快,所以温度会影响蒸气压的大小。实际上饱和蒸气压是液体的重要性质,它仅与液体的本质和温度有关。 1-6 答:晶体与非晶体的基本区别是组成晶体的质点排列是否有规律,质点排列有规律为晶体,无规律为非晶体。 晶体可以分为金属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几种类型。 物理特性:由于不同晶体质点间的作用力强度不同,共价键>离子键>分子间作用力(金属键的强度不确定,但一般都比分子间作用力强),所以晶体的熔点沸点硬度一般是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分子晶体,导电性主要是金属晶体,但离子晶体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导电。 1-7说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基本应用。 解:273.15K 、p θ 下,pV nRT = 33110V m -=?,32.8610m kg -=?,

无机化学下册参考答案

第十章P 333作业参考答案 思考题 1、(4)极化力与极化率 极化力:描述阳离子对阴离子变形的影响能力。 极化率:描述离子(主要指阴离子)本身变形性的大小。 13、离子的极化力、变形性与离子电荷、半径、电子层结构有何关系?离子极化对晶体结构和性质有何影响? 举例说明。 答:(1)离子极化力的影响因素: 阳离子的正电荷越高 半径越小极化力越大; 当阳离子的电荷相同和半径相近时,阳离子极化力大小与其最外电子层结构关系是18e、18+2 e->9~17 e- > 8 e-。 ⑵离子变形性的影响因素:阴离子半径愈大、变形性愈大;阳离子变形性与它最外层电子构型有关:18e、 18+2 e-> 9~17 e-> 8 e-。 (3)离子极化结果:使离子键向共价键过渡、阴阳离子间的配位数减小、溶解度减小、熔点降低、颜色加 深。 14、试用离子极化的概念讨论,Cu+与NV半径相近,但CuCI在水中的溶解度比NaCI小得多的原因。 答:Cu+最外层电子结构是18e而N6是8e。C1的极化力大于N6, CuCI中的离子键向共价键过渡、使离子键减弱,所以CuCI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NaCI。 17、形成氢键具备的条件是:元素的电负性大、原子半径小、有孤对电子(F、O N三种元素具备条件)。 习题: 1、填充下表 7、下列物质中,何者熔点最低?NaCI KBr KCI MgO 答:KBr熔点最低(因为阴阳离子的半径均大,晶格能小) 8、熔点由高到低:(1)从NaF到Nal熔点降低。

9、下列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构型属于哪种类型? Ba 2+8 e- Cr3+9~17 e- CcT 18 e- Pb 2+18+2 e- S 区d 区ds 区p 区 10*、I的半径最大、极化率最大。 11、写出下列物质极化作用由大到小顺序 SiCI 4> AICI 3> MgC2>NaCI 12、讨论下列物质的键型有何不同? (1)CI 2非极性共价键(2)HCI 极性共价键 (3)Agl离子键向共价键过渡(4)NaF 离子键 16、试用离子极化观点解释AgF易溶于水,而AgCI、AgBr、AgI难溶于水,并且由AgCI到AgBr再到AgI溶解度依次减小。 答:AgF是离子键,所以易溶于水。而AgCl-AgBr-AgI随着阴离子半径的增大,由离子键向共价键过渡程度增大,所以难溶于水,且溶解度减小。 第^一章P366作业参考答案 思考题 1、区别下列概念 (2)、d—d跃迁:在晶体场理论中,一个处于低能量轨道的电子进入高能量轨道,叫做 d —d跃迁。此过程吸收相当于分裂能的光能。 (3)、晶体场分裂能:中心离子5个能量相等的d轨道,在配体影响下分裂为两组(一组能量低、一组能量高),两组的能量差叫分裂能。 4、试述下列理论 (1)价键理论: A、形成体(M)价层有空原子轨道,配位体(L)有孤对电子; B、形成体的空轨道在配位体作用下进行杂化,用杂化轨道接受L的孤对电子,形成配位键M - : L ; C、杂化轨道不同,配合物空间构型不同。 (2)晶体场理论:

《中级无机化学》试题及答案

西北大学化学系2003~2004学年度第二学期 《中级无机化学》试题及答案 一 按要求回答下列各题(6×5) 1 (1) 确定化合物B 10CPH 11的构型并予以命名; (2) 利用三中心两电子键理论判断B n H n 2-阴离子多面体结构中所包含的化学键的类型和数目。 解:(1) B 10CPH 11,写作(CH)(BH)10P ,a =1,q =0,c =0,p =10,一个P 原子, n =a +p +(P 原子数)=1+10+1=12,b =(3×1+2×10+ 3)/2=13=12+1, 属闭式结构 命名:闭式-一碳一磷癸硼烷(11)或闭式-一碳一磷代十二硼烷(11) (2) B n H n +2-22-,c=2,m =2,n =n ,写出拓扑方程并求解 n -2=s +t m -2=2-2=0=s +x n -m/2+c =n -2/2+2=n +1=x +y B -B 键的数目:3, 三中心两电子硼桥键的数目:n -2; 2 假定LiH 是一个离子化合物,使用适当的能量循环,导出H 的电子亲合焓的表达式。 解: △Lat H m θ(LiH, s) △EA H m θ(H)=(△atm H m θ+△I 1H m θ)Li +△f H m θ(H)-△f H m θ(LiH ,s)-△Lat H m θ(LiH, s) 3 应用Pauling 规则, (1) 判断H 3PO 4(pK a =2.12)、H 3PO 3(pK a =1.80)和H 3PO 2(pK a =2.0)的结构; (2) 粗略估计H 3PO 4、H 2PO 4-和HPO 42-的pK a 值。 解:(1) 根据pK a 值判断,应有相同非羟基氧原子。 H 3PO 4: H 3PO 3: H 3PO 2: (2) H 3PO 4:一个非羟基氧原子,pK a 值约为2;H 2PO 4-:pK a 值增加5,约为7;HPO 42 -pK a 约为12。 4 用VSEPR 理论预言下列分子或离子的结构,并写出它们所属的点群: f m θ P H HO HO P OH HO HO P H HO H

物化实验答案教材

物理化学实验 版一 实验一 燃烧热的的测定 1. 说明恒容燃烧热(V Q )和恒压燃烧热(P Q )的差别和相互联系。 区别:恒容燃烧热在数值上等于燃烧过程中系统内能的变化值,恒压燃烧热在数值上等于燃烧过程中系统地焓变 联系:对于理想气体 P v Q Q nRT =+? 2. 在这个实验中,那些是体系,那些是环境?实验过程中有无热损耗?这些热损耗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答:内筒和氧弹作为体系,而外筒作为环境。实验过程中有热损耗。有少量热量从内筒传到外筒,使得内筒水温比理论值低,而使得燃烧焓偏低。 3. 加入内筒中水的温度为什么要选择比外筒水温低?低多少合适?为什么? 答:因为本实验中要尽量避免内外筒之间的热量交换,而内筒中由于发生反应,使得水温升高,所以内筒事先必须比外筒水温低,低的数值应尽量靠近化学反应使内筒水温升高的值,这样,反应完毕后,内外筒之间达到一致温度,而外筒温度在反应开始前和反应后数值相等,说明热量交换几乎为0,减小了实验误差。 4. 实验中,那些因素容易造成误差?如果要提高实验的准确度,应从哪几方面考虑? 答:内外筒开始反应前的温度差造成误差,我们应提高软件质量,使软件调试出的温度如(3)所述,有利于减小误差。又如点燃火丝的燃烧带来的一定的热量,造成误差,应寻求一种让反应自发进行的方法,或寻求一种更好的点火材料。 实验二 Pb-Sn 体系相图的绘制 1.是否可用加热曲线来做相图?为什么? 答:不能。加热过程中温度难以控制,不能保持准静态过程。 2.为什么要缓慢冷却合金做步冷曲线?

答:使温度变化均匀,接近平衡态。 3.为什么坩埚中严防混入杂质? 答:如果混入杂质,体系就变成了另一多元体系,使绘制的相图产生偏差。 实验三 化学平衡常数及分配系数的测定 1. 配1、2、3各溶液进行实验的目的何在?根据实验的结果能否判断反应已达到平衡? 答:实验1是为了计算I 2在CCl 4和H 2O 中的分配系数。实验2、3是为了计算和比较平衡常数K ,当2Kc ≈3Kc 时,可判断反应已达到平衡。 2. 测定四氯化碳中I 2的浓度时,应注意什么? 答:应加入5~10ml 水和少量KI 溶液,还要先加入淀粉,充分振荡,滴定后要回收。 实验四 液体饱和蒸气压的测定——静态压 1. 本实验方法能否用于测定溶液的蒸气压,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克-克方程只适用于单组分液体,而溶液是多组分,因此不合适。 2. 温度愈高,测出的蒸气压误差愈大,为什么? 答:首先,因为本实验是假定?H m (平均摩尔汽化热)在一定范围内不变,但是当温度升得较高时,?H m 得真值与假设值之间存在较大偏差,所以会使得实验结果产生误差。 其次,(假定气体为理想气体),PV =n R T 。V 是定值,随着T 升高,n 会变大,即使n 不变,p 也将变大,即分子运动加快,难以平衡。 实验五 蔗糖水解 1. 旋光度t β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中入如何控制? 答:旋光度与溶液中蔗糖、葡萄糖、果糖等的浓度有关。实验中计时必须准确,操作必须迅速,因为这样才能准确求得一定时间内的旋光度变化。实验中通过将所取出的反应液放入事先在冰水中冷却的试管中,使反应速率迅速下降,然

四川大学无机化学答案 第2章 化学热力学

第2章 化学热力学 2-1 请认真阅读课本,寻找答案。 2-2略 2-3略 2-4 标准摩尔生成焓是指在指定温度下,由处于稳定状态的单质生成 1mol 纯物质时的标准摩尔焓变。由此可知,(1)不是,生成了2mol (2)是(3)不是,不是由最稳定的单质生成。 标准摩尔燃烧焓是指1mol 标准态的物质完全燃烧后生成标准态产物的反应热效应。由此可知(1)不是,反应物为1mol (2) 不是,反应物没有完全燃烧(3)是。 2-5略 2-6 熵的规律: 1在绝对零度时 , 任何纯净完整晶态物质的熵等于零 2 对于同一物质而言,气态熵大于液态熵,液态熵大于固态熵; 3 由于相同原子组成的分子中,分子中原子数目越多,熵值越大; 4 相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分子中,分子量越大熵值越大; 5 同一类物质,摩尔质量越大,结构越复杂,熵值越大; 6 固体或液体溶于水时,熵值增大,气体溶于水时,熵值减少; 7 同一物质,存在不同异构体时,结构刚性越大的分子,熵值越小。 由此规律我们可以知道答案为:(1)符号为负,CO 2是更为稳定的氧化物,H 2是最稳定的单质 (2)符号为负,分子数目在减少。 (3)符号为正,分子数目在增加。 2-7 (1)增加碳的量不改变反应物浓度,因此不改变平衡。 (2)提高了反应物的浓度,平衡正向进行。 (3)平衡向逆向移动。 (4)平衡向正向移动。 (5)由于反应吸热,提高温度使平衡正向移动。 由于属于化学平衡的问题,在此不过多讨论。 2-8 (1)错。因为只有稳定单质的△f H Θm 、△f G Θm 为零,而稳定单质的S Θm 在一般条件下并不为零 (2)错。△f G Θm 为标准状态下的自由能变,对于反应能否进行应该由△f G m 的大小来决定。 (3)对。本题说熵起到重要作用,未提及为唯一的原因,因此为正确的说法。 (4)错。反应是否自发不只与焓变大小有关,应该由△f G m 的大小来决定。 (5)错。同上理。但此说法适用于孤立体系。 (6)错。反应是否自发是热力学问题,而反应进行的快慢则是动力学问题,不是同一个范畴,没有必然的联系。 (7)对。 (8)对。 (9)错。只有最稳定的单质其△f G Θm =0,只有纯净完整晶态物质的熵等于零。 2-9 在273K ,101.3kPa 下,水的气化过程表示为:)(2)(2g l O H O H ?→?

无机化学课后习题答案2-8

第二章物质的状态 习题 2.1 什么是理想气体?实际气体在什么条件下可用理想气体模型处理? 2.2 为什么家用加湿器都是在冬天使用,而不在夏天使用? 2.3 常温常压下,以气体形式存在的单质、以液体形式存在的金属和以液体形式存在的 非金属单质各有哪些? 2.4 平均动能相同而密度不同的两种气体,温度是否相同?压力是否相同?为什么? 2.5 同温同压下,N2和O2分子的平均速度是否相同?平均动能是否相同? 2.6试验测得683K、100kPa时气态单质磷的密度是2.64g·dm-3。求单质磷的分子量。2.71868年Soret用气体扩散法测定了臭氧的分子式。测定结果显示,臭氧对氯气的扩散速 度之比为1.193。试推算臭氧的分子量和分子式。 2.8常压298K时,一敞口烧瓶盛满某种气体,若通过加热使其中的气体逸出二分之一,则 所需温度为多少? 2.9氟化氙的通式为XeF x(x=2、4、6…),在353K、1.56×104Pa时,实验测得某气态氟 化氙的密度为0.899g·dm-3。试确定该氟化氙的分子式。 温度为300K、压强为3.0×1.01×105Pa时,某容器含,每升空气中水汽的质量。 (2)323K、空气的相对湿度为80%时,每升空气中水汽的质量。 已知303K时,水的饱和蒸气压为4.23×103Pa; 323K时,水的饱和蒸气压为1.23×104Pa。 2.10在303K,1.01×105Pa时由排水集气法收集到氧气1.00dm3。问有多少克氯酸钾按 下式分解? 2KClO3 === 2KCl +3O2 已知303K时水的饱和蒸气压为4.23×103Pa。 2.11298K,1.23×105Pa气压下,在体积为0.50dm3的烧瓶中充满NO和O2气。下列反 应进行一段时间后,瓶内总压变为8.3×104Pa,求生成NO2的质量。 2NO +O2 === 2NO2 2.12一高压氧气钢瓶,容积为45.0dm3,能承受压强为3×107Pa,问在298K时最多可 装入多少千克氧气而不致发生危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