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期末知识点汇总

伦理学期末知识点汇总
伦理学期末知识点汇总

理解为主

应用伦理学(伦理理论的应用方法)

1、应用伦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体现了伦理学反思从单纯的理论构造、规范构造论证过渡到关注实践这一历史性转变

2、种类:政治伦理、经济伦理、科技伦理、性伦理、媒体伦理、职业伦理等

3、伦理理论在应用中的“道德冲突”(道德冲突:道德冲突是指行为主体处于一种两难的情形,他本应满足两种义务或两种规范的要求,但他不得不面对抉择,他的这种抉择势必使她违背其中的一种义务或规范)

1)道德悖论:为了维护同一个伦理原则,有可能会出现抉择上的顾此失彼,自相矛盾。为了这个人的生命而使得另一个人失去了生命,这显然不符合“维护人的生命权”这一伦理原则。这就是道德悖论(萨尔迈尔)

2)伦理差异:是指不同的伦理理论,基于自身理论上的差异性,就相同的事情做出截然不同的判断(萨尔迈尔)

——我们不能完全规避道德冲突

注意:只有出现两难的情形的时候,才是应用伦理学

3、伦理学是各流派的集合(理解)

1)伦理学有众多的流派,如德性论、功利主义、义务论、契约主义等等。伦理学是这些理论的集合体。在平时,伦理学的理论分支(各流派的思想)并不会受到太多的关注。简单的问题仅仅凭着道德常识、道德直觉即可做出性质(善恶、是非、对错)上的判断,无需借助理论的判断。另外,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如不伤害、公正、仁爱,是可以得到所有的道德流派的一致支持。但是,在人们遇到道德冲突、价值难题之时,其理论兴趣就会激发。于是人们希望追根寻源,审视和分析不同伦理理论各自的特点与优势,考察它们的竞争力。

阿奎那注意到:“对于总体规范的论证与推导有别于这些总体规范在日常具体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实践中总体规范应用的严格度肯定比理论中的要低,因为在实践中交织着许多原则,许多层面与势力都必须得到相互的权衡”。

2)在现实的实践中,人们往往不是那么完全地坚持某一种流派的主张(如既不是纯粹的原则主义,也不是纯粹的功利主义),而是兼而有之。这样,人们对任何一种流派规则(如原则主义和功利主义)的遵守都不会那么严格了

4、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不同态度

1)在应用中失当的理论(有三种理论应用的态度)——这三种态度为伦理理论提供了自信,但错误的夸大了这种自信

①回避应用:只专注于理论构造而回避具体的应用

②情境法:它拒绝在实践中应用伦理理论或原则,而是着眼于具体的情境(由于对原则的放弃,由于把道德判断电力在得不到变故的个体或集体的偏见之上,情境法使人陷入盲目主义的迷雾之中,类型包括决疑术、境遇伦理、决断论等)

③伦理原教旨主义(基本要义):道德理论原则或规范直接应用到具体的事例和问题上去(他对理论在应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一种不切实际的过高自信)——道德理论和原则只能提供一种导向的作用

2)给予“启示”的学说

①亚里士多德的“明智”学说:“善”取决于每种独特的情境

善的理念+具体情境=明智

明智就是把善的理念与具体的情境结合起来(不再求助于某一种理论,而是要援引各种不同的理论)

②融贯主义

1.“融贯主义”主张,在将道德理论、规范与原则应用到具体实际的过程中,我们不要依凭单一的规范、原则或理论,而是依凭一个由诸多道德理论、规范与原则构成的有序的、有内在关联性的网状整体(各种道德原则和道德信念构架起的一个体系)。在这个网状整体或体系中,单一的规范与原则相互和谐,并彼此支撑。(理论与理论之间处于一种互补的、相互充实的关系之中)

2.注意:融贯主义相信,无论是单个的原理或理论,还是个别的判断,其有效性取决于它与一个整体性的系统的内在关系,取决于它能否与理论或信念的系统严密嵌合与无缝对接,取决于它与这一(理论或信念的)系统的融贯度。

3.融贯主义权衡模式的具体运作(融贯主义=灵活性+原则性)

第一层级:义务论所论证的个体价值原则(这一层级的核心价值属于人类行为规范的底线)——代表:康德的义务论

第二层级:功利主义

第三层级:中庸原则、妥协、无知之幕的方法、双重效用原则

注意:

中庸原则(亚里士多德):理智德性(明智)、道德德性(慷慨、审慎、勇敢与节制)、过度和不及都是恶行的特征

妥协(途径和手段):做出让步

双重效用原则:一种本来是道德上善意的行为,实施后虽达到目的,但也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后果,即一种行为导致双重效用。

双重效用的原则(托马斯·阿奎那):

1.行为在道义上必须是善的;

2.坏的后果不是达到好的效果的手段;

3.动机只能是在于好的效果中;

4.好的效果要大于坏的效果。

也就是说,1.行为者不想有坏的后果(没有意图,仅为副作用);2.行为者意欲好的结果,但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副作用(坏结果)。3.坏结果要远远小于好的结果

元伦理学

1、伦理学的性质

①伦理学仅仅是一种主观的看法

②伦理学有客观的真理性

2、核心问题:伦理实在论的现实出路(所有对伦理学理论本身的哲学反思,都属于伦理学中本体论层面(元伦理学)的探讨)

3、元伦理学研究的内容(元伦理学的对象:伦理学)

①诸如“善”、“正确”、“应当”之类的道德词汇与概念;

②分析道德判断是否和如何具有认知的内涵。

4、①认知主义:道德陈述是可认识的、可论证的。道德判断是含有“真理性”的陈述(“伦理实在论”)。

②非认知主义:从根本上否定道德判断的认知功能,认定道德陈述是不可认识、不可论证的。道德判断不是对事实的呈现,不是客观有效的知识,也不是什么合乎真理的陈述,只是我们“情感”之类的表达

5、非认知主义(情感主义、规定主义)

1)休谟的“非认知主义”观点

休谟把人类的精神分为“理性”和“意志”。“理性”指向真理。意志则是一种驱动力量。休

谟认为,“理性的目的在于真理并且并无驱动的力量。反之,意志驱动行为,但目的并非在于真理”。

在休谟看来,伦理学的表述是驱动性的(来自“应当”的驱动力量),并非来自于理性,所以不是真理的陈述。

2)布莱克本的非认知主义

布莱克本否认道德判断具有真值的可能性,否认它是一种客观有效的知识

3)非认知主义只不过是要说明,伦理规则归根到底还是一个“品格”的问题,而不是“认知”(知识)的问题。

在非认知主义看来,道德陈述的功能不在于把握知识,而在于表达言说者的情感(“情感主义”)或指令(“规定主义”),从而激发起听者的共鸣,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4)情感主义

情感主义是非认知主义的一种极端的表现形式。它完全否认道德具有任何认知的内容,认定道德陈述的功能仅在于呈现言说者的情感,并且对听者的情感产生激发的作用。

道德陈述 = 言说者的情感 + 听者的情感的激发

“这是好的”=“我认同之”+“希望你也这样做”

5)规定主义

规定主义是非认知主义的一种温和表现形式。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黑格尔。他提出了“普遍的规定主义”。

①黑尔的“普遍的规定主义”认为,道德判断既不能归为事实判断(有别于认知主义),又不能归为纯粹的情感宣示(有别于情感主义),而是两者的结合。

普遍性是指道德判断蕴含普遍性的原则(原则性)。言说者在判断某一事物是坏的时候,有义务将其他与该事物相同的东西也说成是坏的、需要禁止的。

②所谓规定性,是指道德判断并不具备事实上的客观性,而是表示言说者向所有理性存在者提出了命令、要求、期待和建议,以此来引导人们的行为。这些命令、期待和建议的最终动因取决于非理性的因素。

道德判断=1.普遍性(原则性)+2.规定性(命令、要求、期待和建议)

6)局限性:非认知主义的失误在于,否认道德陈述拥有某种普遍性、真理性和客观有效性的意义面向,把伦理学仅仅理解为情感和意见的表达与交流,从而完全隔断了伦理学与理性的关联,将道德现象简单归溯为一种非理性的东西,这样也就彻底绝除了对道德问题的理性论辩、理性论证的可能性,其最终结果是事实上排除了伦理学存在的可能性。

6、认知主义(伦理实在论、自然主义、直觉主义)

1)认知主义的根本特征在于承认道德判断或陈述是1.可认知的和2.可论证的。

①可认知的,是指道德判断或陈述体现为一种知识,人们可以对它进行反思,故而它绝非仅仅是人们主观情感的表达。因此道德判断具有真实性、正确性,是普遍的和客观有效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表明,道德判断不是由判断者自己认定,而是由人们共同认可。)所以,任何道德判断或陈述都是有意义的,而不是信口说出来的。

②可论证的,是指所说的道德判断或陈述究竟是真还是假,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其辨别的方法是“论证”。通过“论证”,道德判断做出辩护(为自己)或反驳(针对相反的观点)。

7、伦理实在论

1)伦理实在论认为,人们之所以能说某种道德判断或陈述是真的、正确的,是因为存在着道德事实或客观价值(“天理”、“天道”、“善”等),该道德判断或陈述是对道德事实或客观价值的精准反映。

①道德事实或客观价值(“天理”、“天道”)是感知与体现的对象。正如我们能够体验与感知

自然客体那样,价值(“天理”、“天道”)也是我们感知的对象。

②伦理实在论将感受置于伦理学的中心地位,认可情感在伦理学中的基本地位。正是情感,使我们感知到了道德事实或客观价值(“天理”、“天道)

2)柏拉图的伦理实在论

柏拉图是伦理实在论的最早代表。在柏拉图看来,道德事实是客观的,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认定。道德事实的真实性就像自然事实那样清晰确凿,有关道德事实的陈述与自然事实的陈述地位相同。

3)伦理实在论中的“自然主义”

①自然主义认为,道德事实就是自然事实;道德特征就是自然特征;道德称谓(如“善”)等同于某些经验性的称谓(如“有用”或“快乐”等应景的自然感受);道德判断(如“某事在道德上是对的”)可翻译成为某种自然判断(如“某事拥有某种自然特征”:“残忍”的自然特征就是“恶”,“健康”就是“善”)。

②道德来源于自然

③自然主义认为,道德特征来源于自然特征。在一些场合,自然主义有着强大的解释力。如它可以把“父慈子孝”这一道德特征轻松地归结为自然的“父子关系”。

【“父子关系”(自然特征)→“父慈子孝”(道德特征)

在“父子关系”中,自然地就含有“父慈子孝”的道德意涵;“残忍”和“侮辱”中,自然地就包含有“恶”和“可鄙”这样的价值内涵;“健康”是一种自然的状态,却天然就有“善”的内涵。

在自然的状态中即含有道德的内涵,如:

“残忍”或“侮辱”(自然状态)→“恶”或“可鄙”(道德内涵)

“健康”(自然状态)→“善”(道德内涵)】

背:

康德义务论(义务论是康德哲学的标志性特征)

康德的义务论伦理学:有价值的学说之所以有价值,有可能仅在于其结论的巨大启迪性,而不在于其论证的进路和过程

1、康德的伦理思想的核心:

①道德的普世性

②人是目的

③自由原则

2、他认为:

人出于道德义务,遵循行为法则,则其行为便有一种道德的价值

(行为法则由行为主体自我设定,人依照自己为自己订立的法则行事即自由原则)

(康德的义务论不同于传统对上帝遵从的义务)

3、康德伦理学的基本构架

1)康德为道德的客观普遍性寻求一种稳定的基础:人类“理想的主体性结构”(实践理性)—道德的根基唯一的来源

注意:①实践理性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其纯碎的先验性,它为人类理性主体所先天分享,并独立于人类一切感性经验而存在

②康德相信,在这样一种纯而又纯的、先验的实践理性的基础之上,可以建构起一种普遍有效的伦理学

4)康德把人类规则的道德原则称之为绝对命令(或言定言命令)

绝对命令的几种不同的表述形式:

①普遍规律公式(普遍立法)

②自我目的公式(人是目的)—值得尊重的是理性的存在,即构成“人性”的东西

③自主性公式(自由原则)—臣民与至上立法者的合而为一

4、康德借助三个假设来沟通与福之间的鸿沟(道德学说依赖于三个假定)—基本假定

①假定灵魂不死

②假定上帝存在

③假定意志自由

(在康德那里不仅作为理论原则来理解,也作为实践的假设)

5、康德伦理学的启迪价值

1)道德的普世性

康德坚信,凡道德之物必定是普世性的

(康德通过“道德先验性”和“道德的纯粹义务性”来论证道德的普遍适用性)

①道德的先验性

道德既不奠基于经验性的人类学,也不立足于对外在的幸福目标的追求,而是仅仅根植于纯粹的意志,即根植于(有别于知性的)人类纯粹的实践理性(纯粹的实践理性的本质特点,就在于其先验性,即独立于任何经验意欲或情感因素而存在)

【注:正是由于纯粹的实践理性的先验性特征,道德的普世性才能得到担保,其约束力才能是绝对的、必然的、无条件的、无一例外的和不以某一外在目的为前提的】

②道德的纯粹义务性

(义务因其纯粹性、绝对性、不顾及任何后果的特点,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地域和所有的人群)

康德伦理学的任务就在于“证明有一种绝对的、无须任何动机而独立地下命令的实践法则,以及服从这个法则就是义务”(义务论的伦理学漠视利益、偏好、欲望和情感等人类意欲的层面)

2)人是目的(这一公式禁止将他人纯粹作为手段,而必须视为平等的行为主体)

①主观目的(自然目的,关涉利益)

②客观目的(绝对必然的目的,关涉道德领域)

人必须将自己设为目的,人是自我的目的或目的的自身,就说明人拥有一种绝对价值,康德称之为人的尊严

3)自由原则(基本内容是“自我立法”)

自我立法的建构过程

①道德来自于纯粹的实践理性,是由先验的实践理性自我设定起来的

②存在着三个要素:

建构的主体(理性的存在者)

建构的行为(自主地设置)

建构的结构(道德法则的产生)

——康德用道德证明自由(康德在对自由的论证上的最大的贡献,在于说明自由是先验的东西,而非人类后天构建之物,于是自由也就构成了道德的最终根基)

6、作为康德伦理学当代发展的商谈伦理

1)从独白式的个体主体到交往中的众多主体

2)从单一主体的程序伦理到主体间的程序伦理

3)从康德的最终论证到阿佩尔的终极证成(先验的实践理性构成了道德原则最后的,无可退溯的终极根源)

7、语言实用规则(言说者的前置假定)

——任何一种有意义的言谈或辩论,都存在某种无可再追溯下去的语言前提或言说条件

理性的论证一定会受到该言说者的潜质,假定的约束,如果当事人怀疑这种潜质假定,便会陷入自相矛盾(前置假定:即假定“我”在陈述一个事实,与话语具体内容相矛盾)

注:语言使用规则(言说者的前置假定)是先验的,为哲学伦理学提供了一种中级的,无需再往下追溯的有效性基础

8、从康德伦理学的普世性到商谈伦理学的普世性

主要代表:阿佩尔和哈贝马斯(认同道德的普世性,坚信任何伦理原则都是独立于文化和时代,对于所有的理性存在均是同样有效使用的)

1)理性辩论的前提条件

佩尔认定在人类语言实践中存在着使任何异常商谈或辩论成功进行的前提条件,这就是语言使用规则或言说者的前置假定(这种潜质假定构成所有语言理性的先验性基础固,而是普遍性)

——阿佩尔言说者的前置假定的内容:

①商谈者共同的兴趣

②商谈者共同承担,解决问题

③参与者同等权利

④理性地、无暴力地解决冲突

——哈贝马斯认同理想论辩存在着前提条件(商谈规则)

①普遍的合理性要求(如:无自我矛盾、言说的可理解性等)

②商谈不偏不倚的规则,即论据的信服力

2)商谈以讲道理为前提,包含着道德的要素

商谈参与者在辩论中所受到的语言规则的约束性,实际上也是道德要素与规范的约束性(商谈=讲道理=讲道理)

3)商谈伦理的两条基本原则(①“道德原则”②“普遍化基本原则”)

主要哲学流派主要观点

1、总述:

①功利主义的终极道德标准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②义务论的终极道德标准是:绝对命令(道德原则);

③契约主义的终极道德标准是:遵守契约所决定的规则来行事。

④功利主义、义务论和契约主义强调人类行为的外在规范;

⑤德性论强调人类行为的内在规范或态度动机。

德性论

在德性论看来,道德的本质不在于遵循某种基本的规范与原则,而在于某种德性的养成。

2、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

①重视行为者本身,而不是外在的行为规范;“好人”是善的标准与尺度,有德性的人自然能够在行为情境中找到正确的尺度。

②德性是人的心灵可嘉许的、卓越的特征,是“值得赞赏的品质”。

③德性分为理智德性和德道德性。理智德性指智慧、理解与明智,通过学习获得;

?道德德性指慷慨、审慎、勇敢与节制等,通过习惯养成——“中道”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中庸

?人类拥有德性生活的潜能;

?幸福

注意:亚里士多德德性论的明智论的变形

在以麦克道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学者所推崇的亚氏的德性论中,明智这种德性占据中心地位。因为合德性地行动,意味着一种正确的行动,而正确的行动则以人们知道在某种情形下何为正确(明智)为前提。明智是一种理智的能力,使人能够在具体境遇中做出正确的决断,运用正确的手段与途径,从而达到由德性选择的目标,实现善好和幸福的生活。明智是一种通过对合宜手段的选择来实现既定目标的能力

3、共同体主义式的德性论——麦金太尔

①麦金太尔认为,古希腊伦理学家的善好生活拥有一种社会的向度。善好的生活并不是个体自行认定的对象,而是个体生活于其中的文化传统或社会共同体所认定的对象,是由广大社会成员共同分享与持有的一种想法。(道德的根源在于社会共同体——家庭与社区)

4、普遍主义的德性论——努斯鲍姆

①德性对于任何人都是同等普遍适用的,并且对于赢得善好生活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的德性超越了所有文化共同体的差异与界限,因而是普世性的。对他人权益与需求的必要顾及、尊重与协助,以公正、合宜的方式处置分歧与冲突,等基本的德性,是普世性的

功利性主义

功利主义是一种规范伦理,其实质在于将行为的后果或遵循行为规则的后果能否有助于所有当事人功利(快乐、安康、益处、效用、偏好与幸福)总量的最大化视为其是否合乎道德的标准。

1、边沁

①边沁认为,增乐避苦在道德上是正确的命题。于是,功利便是一切德行的试金石,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就构成了边沁功利主义的根本性伦理原则。

边沁指出:“功利原理是指这样的原理:它按照看来势必增大或减少利益有关者之幸福的倾向,亦即促进或妨碍此种幸福的倾向,来赞成或非难任何一项行动。

②为了更好地实现增乐避苦这一道德原则,边沁进而区分了快乐与痛苦的类型(如感官之乐、财富之乐、技能之乐、和睦之乐等)并研究了如何估算快乐和痛苦的值(如强度、持续时间、确定性、远近、纯度、广度等)

2、密尔

他开宗明义地指出:幸福是唯一值得欲求的目的,其他事物仅仅是达到幸福的手段。而“所谓幸福,是指快乐和免除痛苦;所谓不幸,是指痛苦和丧失快乐”。由于唯有本身令人快乐的东西或者是获得快乐免受痛苦的手段,才是善,故“幸福是一种善”。(特点:①精神上的快乐要高于肉体上的快感②密尔赞赏自由的原则)

3、西季威克(西季威克在《伦理学方法》中对边沁和密尔所创立的古典功利主义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清晰的阐释。)

①西季威克指出,功利主义是合乎常识的道德。常识道德是一种无意识的功利主义(伦理规则陷入相互冲突时,功利主义被召唤来作为仲裁者);功利主义是常识道德的一种系统化的形式

②西季威克认为,功利主义原则只有通过直觉主义的方法才能把握。公正、仁爱、审慎等原则依靠直觉来认知,通过它们可以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③西季威克(继密尔之后)对功利主义进行了实现途径的分析,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4、行为功利主义(边沁、密尔)

5、规则功利主义

①代表人物:厄姆森、莱恩斯和勃兰特等。

②不再视某一行为之能够带来普遍益处的最大化为判断其道德性的标准。

他们提出两阶判断:一种行为在道德上是正确的,就要合乎某项行为规则(一阶判断);该

规则能够带来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其正面的结果绝对压倒负面的结果(二阶判断)。

6、平均效用功利主义

①代表人物:海萨尼

②平均效用功利主义不再单纯将效用总量的最大化作为判断行为正确的标准,而是专注于每个人益处的最大化,强调效用在每位社会成员身上的平均总量的增加是行为道德性的尺度。

7、偏好功利主义

偏好功利主义用偏好取代功用。凡是能使人的愿望与利益(个人的偏好)获得最大实现的行为,便是道德上正确的行为。

契约主义

注意理解:

?契约主义是一种道德哲学、社会哲学和政治哲学,其特点就在于将道德规范的本源、社会秩序的基础和政治统治的依据,归溯为自由与平等的行为主体在一种虚拟的初始状态下所签订的契约,这种契约体现的是行为主体在维护自身基本利益与需求上的自主意志,因而能够得到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可,并且构成了人类行为的规则、社会制度的合理性以及政治权威的合法性的一种客观标准。

?契约主义是人类近代文明的一项标志性成果。

?当自然秩序或上帝权威失去了人类生活意义之源泉、社会价值之归依的地位时,对一种先在的、既定的客观秩序的信仰,马上就被对人类自身(价值与力量)的信仰所取代。

?独立自主的个体成为价值与意义的轴心、理论创造的基点。他(她)不仅超然于宇宙的自然秩序、上帝的创生秩序之上,而且也超然于先在的社会共同体的价值秩序。

?对行为主体(个体)权益的保护成为社会与政治机制存在的理由,所有行为规范与社会义务的概念都来自于人们相互之间自主的约定与设置。

?“约定”、“契约”、“认同”等便构成了近代哲学、社会与政治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合法性标准。

②契约主义伦理学将道德理解为人类为了利益的保障和需求的满足所作出的一种理性的设计或明智的契约,这种契约体现了对行为主体平等地位的顾及和对其自主意志(自由)的尊重(道德意蕴)。

契约主义=利益+道德

1、从政治契约主义到伦理契约主义(契约主义最初是以政治统治理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①第一次系统地阐述契约主义思想的是霍布斯。

霍布斯:霍布斯致力于论证国家统治的合法性,其核心思想是:国家统治的合法性,来源于人们在一种严格对等的条件下,为了保障自身利益而做出的自主的、理性的自我限制,因而国家起源于民众的共同意愿。

②契约保障的究竟是什么?

霍布斯:1.利益

洛克: 2.权利{三者同为人类的基本需求

卢梭: 3.自由

结论:政治契约是要保障人的基本需要。伦理契约主义也是要保障人的基本需要。

2、契约主义伦理学的价值基础:利益(契约主义认定,每位理性的行为个体都有“利益需

求”。“利益需求”可以为道德建立一种稳固的根基)

3、休谟“纯自利的理性个体”

①休谟的出发点是人的“自然的高尚情感”,正是基于这种自然情感,人们可以道德地对待其近亲。但高尚情感却自然地只能投射到近亲身上。为了把道德关系扩展到社会,为了调节与陌生人的关系,就需要在人际间建构起一种契约性的秩序。

②不同于奠立在自然的高尚情感基础上的对待近亲式的道德,这种由利益驱动的相互帮助,没有包含任何对他人的道德情感。

对于当事者双方都有益的是,今天我帮助你,明天你帮助我。我并非对你有好感,同时也知道,你也并非对我有好感。对道德规则的认可,仅仅源于对各自利益的理性认识(即奠基于一种对共同利益的普遍的认知)。

③在休谟看来,人们无须被迫去遵守道德规则,仅靠行为主体自利的明智,就足以使道德得以付诸实施。所有伦理规范,都奠定在利益这一坚实的基础之上。

4、当代契约主义者(哥梯尔)对休谟思想的发展

①当代契约主义用囚徒悖论和逃票乘车来说明道德的行为是对极端自利的放弃。通过这种放弃,人们可以实现社会合作,使理性的自利更加长久和稳定。

②如果仅从个体利益最大化出发进行决策,结果往往是荒谬的。而合作虽然意味着对极端自利的放弃,但结果则是整个社会益处的最大化。从这些事例中,哥梯尔看到了道德与利益之间的微妙关系:道德与利益相关,但不是与极端的自利相关,对自利的无限制的追逐只能得出最大可能的恶果。

③在哥梯尔这里,道德并非是与一般的利益相联系,更不是与极端的自利相关,而是与理性的自我利益相涉。理性的、长远的自利需求构成了人们对道德约定的动因基础。

哥梯尔的契约主义是理性的个体主义版本;罗尔斯的“正义”则是理性的普遍主义版本。

5、契约主义伦理学的魅力:理性

①契约主义的理论构造建立在一种虚拟的逻辑模型的基础上:契约的原初状态是虚拟的;契约的过程和结果也是虚拟的。

但是,契约主义的信念,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强调一种对任何人都有约束力的原则和行为规则(普遍性)。虚拟的构造之所以能够指导现实的行为,就在于契约主义所拥有的理性。

②契约主义不仅拥有理性,还包含深厚的道德意蕴:平等、公正、自主

理解:6、休谟、罗尔斯对契约主义伦理学的充实

?休谟区分了两种德性:人工德性与自然德性。

?人工德性是指为保障理性的个体利益而达致的合作规则,即契约道德。其价值在于限制人的自然本性,特别是限制仅为自己和近亲占有财富的自然偏好,从而使共同的社会生活得以维系,使理性个体持续长远利益得到维护。

?自然德性是对人工德性所体现的个体自利立场的一种超越,其内容就体现在对善举的喜爱、对恶行的厌恶、人性、忠诚、仁慈、大方、关爱他人等。

?在休谟看来,人工德性的核心是自利,是理性的一种利益的权衡;自然德性的核心是同情,是德性伦理的体现。

?自然德性主张“同情”,显示出美好的一面。但是自然德性的核心概念(“同情”)却是一种情感。情感有偏向性(亲人、朋友等),做不到不偏不倚(公正)的立场。而理性的特质正好就是不偏不倚。所以人工理性可以弥补自然德性在这方面的缺陷,达到两者互补。

?罗尔斯“反思的平衡”:

?罗尔斯将理论上得到论证的原则(理性的自利原则)与基本的直觉(利他的情感判

断、公正的直觉)置于一种平衡考量之中。

?“它是一种平衡,因为我们的原则和判断最后达到了和谐;而它又是反思性的,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判断符合什么样的原则以及是在什么前提下得出的。”(罗尔斯)?休谟和罗尔斯在不放弃契约主义基本立场的前提下,将早期契约主义遗忘或抛弃的人类固有的利他动机、公正的直觉重新找回来,肯定其存在的价值与作用,将其视为日常道德思维的基本要素。

?深远的影响:使人们认识到,契约的达致不仅要靠自利的动机,而且也要以某些客观存在的道德公理、道德直觉的协同作用为前提。

?上述对契约主义伦理学忽视人类道德公理与自觉(利他因素)的批判,构成了当代最大的契约主义代表人物哥梯尔对契约主义进行理论改进的重要思想铺垫。

? 4.哥梯尔对契约主义伦理学的改进

?“在我看来荒谬的是,人们会认同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具有契约主义的性质。没有人愿意在这样的一种社会中生活。……问题在于,契约主义适用于宏观的层面,适用于整个社会的层面”。(哥梯尔)

?至于道德的微观层面,社会契约论则无能为力。微观层面的道德现象无法用社会契约论来解释,只能到其他的理论那里寻求理论根据。(同情心,以及由此产生的利他主义属于微观层面。)

? 5.从“理性-个体主义”的契约论到普遍主义的契约论

?成功实现契约主义理论转型的是罗尔斯和斯坎伦。他们将传统的“理性-个体主义”

(“个体-自利”)的契约论,转变成为普遍主义的契约论。

?他们在对契约主义的论证上,实现了从“个体-自利”的理性视角,向普遍主义的理性视角的转换。

托马斯·斯坎伦(Thomas M.Scanlon,1940一)美国著名道德哲学家,罗尔斯的得意门生。

?“理性-个体主义”的契约论

?从霍布斯到哥梯尔的当代契约主义,都是基于一种“个体-自利”的理性视角。

?在虚拟的自然状态下,人们无法单凭一己之力有效地抵御战争(人与人之间的敌对状态)给人们带来的生命、财产上的威胁。因此合乎理性的是,所有人都相互缔结一种契约,通过合作来保障每位个体自身的利益。理性意味着,个体的自我利益得到长远和最大化的保障。

功利主义→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契约主义→个体利益的最大化

?普遍主义的契约论

?普遍主义契约论将理性理解为对所有的人的利益都有所顾及,因而为所有的人所接受的不偏不倚的立场或视角。

?在普遍主义契约论看来,个体是基于一种公正的不偏不倚的程序而达成其基本的原则。“不偏不倚”是普遍主义契约论的本质特征。

?斯坎伦普遍主义契约论的标准:“无法遭到理性的拒绝”

?不偏不倚是普遍主义契约论的根本特征。

?斯坎伦将不偏不倚定义为“无法遭到理性的拒绝”:无法理性地予以拒绝的都是“不偏不倚”的。

?无法遭到理性的拒绝也就成了普遍主义契约论的标准:所谓道德原则,其基本的特征就是无法遭到理性的拒绝。

普遍主义契约论的本质=不偏不倚(公正)=无法遭到理性的拒绝

?利他主义、道德情感因“无法遭到理性的拒绝”,所以也可以在普遍主义契约论中得

到辩护。

?罗尔斯虚拟的原初状态:“无知之幕”

?罗尔斯虚构了一个原初的自然状态。但他说的这种状态与霍布斯所描绘的战争状态不同。罗尔斯把人们置于一种“无知之幕”的背景之中。

?“无知之幕”指的是一种绝对平等的状态:主体在抉择的时候,将所有的个体信息(每个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所处时代、年龄性别、特别需要、人际关系、个人禀赋、行为能力、道德素质等信息)都完全屏蔽,以此杜绝行为主体为了其独特利益进行操纵的可能性。(把不公正的诱因给屏蔽了。)——原因:理性的个体对其社会现实是无知的。他不知道自己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比如:在最初的原始状态下,泰森也不知道自己会是拳击冠军,他也怕被人“揍”。这样就会避免泰森的强势权利要求,从而使平等的权利主张得到确立。

?由于无知之幕的过滤,拥有不同意欲的行为主体便会采取“不偏不倚”的立场,从而1.选择合乎每个人的普遍利益,并为每个人都认同的原则。2.这种原则一定是客观有效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原则,而且肯定不会受到理性的拒绝。

?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不偏不倚的立场

?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就是这样一种基于“不偏不倚”的立场而形成,并为人们所普遍认可的原则。

1.第一个正义原则:平等地分配基本的权利和义务。基本的权利也就是基本的自由,包括:政治自由(主动和被动的选举权)、言论与宗教自由、职业选择自由、获取和占有财产的自由。这些自由为所有的人平等享有。

2.第二个正义原则由两项构成:差异原则和机会均等原则。

差异原则: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只有在最少受惠者获得明显益处的前提下才是允许的。差异原则认为,只有在社会底层获得利益补偿的前提下,财富和权利的不平等才可以被“正义”原则所接受。

机会均等原则:职位与地位向所有的人平等开放。

罗尔斯通过无知之幕的设置,将契约主义与道德原则的普遍必然性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契约主义的框架内实现了对道德原则普遍性本质的令人信服的论证,从而排除了传统的“理性-个体主义”契约论无法摆脱契约签订者自身偶然性因素对契约结果的消极影响,最终确立了普遍主义契约论的地位。

打印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点归纳

教育学知识点 1. 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 1902年"壬寅学制"第一个近代学制;1904年 "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 "壬戌学制提出"六三三"学制 4.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及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及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 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5.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6.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脱离(2) 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 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的特点:(1)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2)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7.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8.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9.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及"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905年废除科举;"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古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西欧中世纪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内容有神学和七艺(文法、修饰、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教学原则;战国后期《学记》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提出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苏格拉底 "产婆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的基础;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代表作《理想国》中,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为近代资源共享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亚历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专著。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他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10.简述近代、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及其主要贡献。英国的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 1 / 1

excel期末知识点总结

1.文件的建立与打开: office图表新建新工作簿确定 打开 2.文件的保存与加密保存: office图表保存 xls 准备加密文档输入密码确定再次输入并确定 3.强制换行:alt+enter 4.删除与清除:删除整个单元格,清除格式、内容、批注 5.填充序列: 等差等比: 在单元格中输入起始值开始填充序列选择等差等比、行列输入步长值、终止值 文字序列: 在单元格输入文字序列 office按钮 excel选项常用编辑自定义序列选中刚才输入的文字序列导入确定6.复制移动: 移动覆盖左键拖拽 复制移动覆盖 ctrl+左键拖拽 移动插入 shift+左键拖拽 复制移动插入 ctrl+shift+左键拖拽 7.插入行列:选中要插入数量的行或列右键插入 8.为行、列、单元格命名: 先选中要命名的区域在左上角的名称框内输入名字 直观,快速选定 如何删除名称:公式名称管理器选中删除 9.批注:单击单元格审阅新建批注 10.科学计数法: >=12位用科计表示 123456789012=1.234567E+11 1.A3=R3C1 R为行C为列 C1 C2 C3 R1 R2 R3A3 2.数组运算Ctrl+Shift+Enter 3.将某一函数,作为另一函数的参数调用。最多可以嵌套七层 COUNT(参数1,参数2,…)功能:求一系列数据中数值型数据的个数。 COUNTA(参数1,参数2,…)功能:求“非空”单元格的个数。 COUNTBLANK(参数1,参数2,…)功能:求“空”单元格的个数。 COUNTIF功能:求符合条件的单元格数 4.四舍五入函数ROUND(number, num_digits) =ROUND(1234.567,2)=1234.57 =ROUND(1234.567,1)=1234.6 =ROUND(1234.567,0)=1235 =ROUND(1234.567,-1)=1230 =ROUND(1234.567,-2)=1200 负的往左,正的往右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期中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期中知识点汇总 1.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特别注意:计数单位与数位的区别。 2、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3、位数:一个数含有几个数位,就是几位数,如652100是个六位数。 4、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 6、亿以上数的读法:① 先分级,从高位开始读起。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 ② 亿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③ 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7、亿以上数的写法:① 从最高位写起,先写亿级,再写万级,最后写个级。② 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8、比较数的大小:① 位数不同的两个数,位数多的数比较大。② 位数相同的两个数,从最高位开始比较。

9、求近似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位上的数;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万位上的数。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法”,是“舍”还是“入”,要看省略的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小于5 还是等于或大于5 。小于5就舍去尾数,等于或大于5就向前一位进1,再舍去尾数。 10、表示物体个数:1,2 ,3, 4, 5 ,6 ,7 ,8 ,9 ,10,……. 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来表示, 0也是自然数。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 11、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12、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13、ON╱CE:开关及清除屏键,清除显示屏上的内容。AC:清除键,清除所有内容。 1公顷 = 10000平方米 2、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1平方千米 = 100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3、从大单位变到小单位,乘以进率。从小单位变到大单位,除以进率。 4、国土面积(中国、省、市、区等)、海洋面积等特别大的面积适合用平方千米。如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面积约1100()。广场、校园等稍大土地面积适合用公顷。如天安门广场的占地面积大约是44();操场、教室等较小的面积适合用平方米。如一个教室的面积约60(); 5、长方形面积 = 长× 宽正方形面积 = 边长× 边长 延伸,只有一个端点。线段:不能延伸,有两个端点,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2、直线、射线与线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①、直线和射线都可以无限延伸,因此无法量出长短。②、线段可以量出长度。③、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

2020年高一上学期各学科预习知识点总结

高一上学期数学预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如:世界上最高的山 (2)元素的互异性如:由HAPPY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 (3)元素的无序性: 如:{a,b,c}和{a,c,b}是表示同一个集合 3.集合的表示:{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 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N*或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1)列举法:{a,b,c……} 2)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x R| x-3>2} ,{x| x-3>2} 3)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4)Venn图: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A?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注意:B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 2.“相等”关系:A=B (5≥5,且5≤5,则5=5) 实例:设A={x|x2-1=0} B={-1,1} “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 即: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A ②真子集:如果A?B,且A≠ 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或 B A) ③如果A?B, B?C ,那么A?C ④如果A?B 同时B?A 那么A=B 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 三、集合的运算 运算 交集并集补集 类型 定由所有属于A且属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设S是一个集合,A是

初中各科知识点归纳

初中数学几何公式大全 初中几何公式包括:线、角、圆、正方形、矩形等数学学几何的公式 初中几何公式:线 1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2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3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4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5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初中几何公式:角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初中几何公式:三角形 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初中几何公式:等腰三角形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4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4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b=c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b=c,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初中几何公式:四边形 48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51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考点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代表人:法(勒 图尔诺)英(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 要。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 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

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 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 的统治 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 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 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 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 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私塾不是 班级授课) 3、近代社会 近代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 会学校) 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 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 3、相对性 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六:教育的功能 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 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 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java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

java知识点总结 应同学要求,特意写了一个知识点总结,因比较匆忙,可能归纳不是很准确,重点是面向对象的部分。 java有三个版本:JAVA SE 标准版\JAVA ME移动版\JAVA EE企业版 java常用命令:java, javac, appletview java程序文件名:.java, .class java的两类程序:applet, application; 特点,区别,这两类程序如何运行 java的主方法,主类,共有类;其特征 java的数据类型,注意与C++的不同,如字符型,引用型,初值 java与C++的不同之处,期中已总结 java标记符的命名规则 1)标识符有大小写字母、下划线、数字和$符号组成。 2)开头可以是大小写字母,下划线,和$符号(不能用数字开头) 3)标识符长度没有限制 4)标识符不能使关键字和保留字 面向对象的四大特征 抽象、封装、继承、多态 封装,类、对象,类与对象的关系,创建对象,对象实例变量 构造函数,默认构造函数,派生类的构造函数,构造函数的作用,初始化的顺序,构造方法的重载 构造函数:创建对象的同时将调用这个对象的构造函数完成对象的初始化工作。把若干个赋初值语句组合成一个方法在创建对象时一次性同时执行,这个方法就是构造函数。是与类同名的方法,创建对象的语句用new算符开辟了新建对象的内存空间之后,将调用构造函数初始化这个新建对象。 构造函数是类的特殊方法: 构造函数的方法名与类名相同。 构造函数没有返回类型。 构造函数的主要作用是完成对类对象的初始化工作。 构造函数一般不能由编程人员显式地直接调用。 在创建一个类的新对象的同时,系统会自动调用该类的构造函数为新对象初始化。 类的修饰符:public类VS 默认; abstract类; final类; 1)类的访问控制符只有一个:public,即公共的。公共类表明它可以被所有其他类访问和引用。 若一个类没有访问控制符,说明它有默认访问控制特性,规定该类智能被同一个包中的类访问引用(包访问控制)。 2)abstract类:用abstract修饰符修饰的类被称为抽象类,抽象类是没有具体对象的概念类,抽象类是它所有子类的公共属性集合,用抽象类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公共属性来提高开发和维护效率。 3)final类:被final修饰符修饰限定的,说明这个类不能再有子类。所以abstract与final 不能同时修饰一个类。 域和方法的定义 1)域:定义一个类时,需要定义一组称之为“域”或“属性”的变量,保存类或对象的数据。

高一期中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 2 期中考试复习知识点归纳 一、元素周期表 ★熟记等式: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 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 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 主七副零八族 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① 碱金属元素 Li 、 Na 、 K 、 Rb 、 Cs 相似性:⑴都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反应(产物越来越复杂) ⑵都能和水反应:2M + 2H 20 ==2 MOH + H 2 ?( Li ( OH ) 2为中强碱,其余为强碱) ⑶具有强还原性(最外层只有 1个电子) 递变性:从Li 到Cs :⑴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剧烈 ⑵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生成碱的碱性越来越强 ⑶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 ② 卤族元素:1、相似性:(1)负价均为一1价,Cl 、Br 、丨最高正价均为+ 7,最高价氧化 物均为 X 207,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为 HX (2 ) 在一定条件下均可与氢气反应: H 2 + X 2 = 2HX (产物越来越不稳定) (3) CI 2、Br 2、12均可与水反应(F 2反应放出氧气)X 2 + H 2 0 = HX + HX0 (4) 都能跟强碱溶液反应: X 2+2Na0H==NaX+NaX0+H20 n 、递变性:卤族元素按 F 、CI 、Br 、丨的顺序,核电荷数逐渐增多,电子层数逐渐增 多,原子半径逐渐增 大, 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 卤素原子得电子的能力逐渐减 弱,所以卤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其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4、 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最 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 ② 元素非金属性强 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置换反应。 5、 同一主族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变化:从上到下,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 减弱。 ???元素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6、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 ① 质量数 ==质子数 +中子数: A == Z + N ②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 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二、 元素周期律 1 、核外电子分层排布规则总结: (会画前 20 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1)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低的电子层里 (2)每层最多排布2n 2 个电子 (3)最外层最多不超过 8 个( K 为最外层时不超过 2 个电子);次外层最多不超过 18 个; 倒数第三层不超过 32 个。 置换反应。 原子 。 同一元素的各

高一期末知识点总结

高一期末知识点总结 第一篇:宇宙与地球 专题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A 1、天体的概念 2、最基本的天体共同的特征 3、主要天体的特征(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 4、天体系统的层次 5、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6、河外星云的成员 7、宇宙年 8、太阳系八大行星按距离太阳远近的名称 9、八大行星的共同特点 10、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11、太阳辐射的形式 12、太阳结构(外层、内层) 13、太阳大气的主要特征 14、各层主要的太阳活动的标志 15、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16、太阳活动的周期 17、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8、八大行星的分类 19、地球成为有生命存有的天体的条件 专题2 地球的伙伴——月球B 20、月球的环境特点 21、月球的地形特点 22、月球公转周期、自转周期、方向 23、地球的天然卫星 24、熟悉月相的名称、各月相的出现的农历时间 25、月相循环一个周期的时间、名称 26、日食、月食出现的原因 27、日食、月食时,月球、地球、太阳的三者位置 28、日食、月食出现时的月相情况 29、潮、汐的概念 30、潮、汐出现的原因(不必展开阐述) 31、理解潮汐随月球而不是太阳的出没而出现潮起潮落的现象的原因 32、连续两次涨潮的时间间隔 33、大潮、小潮出现的月相农历时间 34、潮汐与人类的关系 专题3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A 35、太空探索的意义、太空探索的历程 专题4 地球的运动C

36、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一个周期所需的时间、速度 37、地轴北端的指向 38、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区别(时间、参照物、成因) 39、南、北两极上空所观察到的地球自转的方向 40、什么是地方时、区时、北京时间 41、时区划分的方法 42、国际日期变更线两侧日期的变化 43、地球表面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的的规律(南、北半球、赤道的区别) 44、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45、黄赤交角的度数 46、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上的日期、节气 47、正午太阳高度角在纬度和季节上变化的规律 48、晨昏线的区分 49、昼夜长短在纬度和季节上变化的规律极昼、极夜现象 50、天文角度、传统上、气候上四季的划分 第二篇岩石与地貌 专题5 板块运动B 1、用于解释地壳运动的三大学说的名称 2、六大板块的名称 3、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期中复习知识点汇总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期中复习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 1《古诗三首》 一、易错字音 鸳鸯(yāng)蒌蒿(hāo)河豚(tún) 二、易错字 融:左下边不要多一横。 燕:不要少点。 梅:“每”里面是两点。 三、多音字 尽:jìn(尽头)jǐn(尽管) 行:xíng(行为)háng(银行) 四、会写词语 泥融燕子鸳鸯蒌蒿芦芽河豚梅子小溪 五、理解词语 迟日、泥融、鸳鸯、河豚、却、绿阴 六、课文回顾。 1.《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面对浣花溪一带春光而作,全诗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春光的无限欢喜和热爱)。 2.《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画诗),写了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时节的)春江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 3.《三衢道中》是(南宋)诗人(曾几)创作的一首(七绝句),描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七、背诵积累。 背诵《古诗三首》,默写《绝句》。 2 燕子 一、易错字音 伶俐(líng)掠过(lǜe) 沾水(zhān)闲散(sǎn)纤细(xiān) 二、易错字 凑:右下部分末笔是点。 拂:右半部分先写“弓”。

集:下面是“木”。 聚:下面左边是两撇。 偶:右部分第七笔是竖,第八笔是提。 痕:被包围的部分不是“良”。 三、多音字 燕:yàn燕子yān:燕国 圈:quān圆圈juān圈在家juàn:羊圈 散:sǎn闲散sàn散心 杆:gān旗杆gǎn笔杆子 四、会写词语 俊俏聚拢增添五线谱音符翅膀吹拂掠过 偶尔沾水荡漾 五、词语搭配 (乌黑)的羽毛(轻快有力)的翅膀 (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如毛)的细雨 (烂漫无比)的春天(波光粼粼)的湖面 (纤细)的电线(有趣)的图画 六、词语拓展 描写颜色鲜艳的四字词语:光彩夺目五彩缤纷五颜六色 姹紫嫣红五光十色 ABCC式词语:波光粼粼得意扬扬大名鼎鼎大腹便便 风尘仆仆风度翩翩饥肠辘辘 七、重点句子 1.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比喻) 2.二三月的春日里,轻风轻轻地吹拂着,如毛的细雨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红的、白的黄的花,青的草,绿的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拟人) 3.那边还有飞倦了的几对,闲散地在纤细的电线上休憩——嫩蓝的春天,几支木杆,几痕细线连与杆与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便是燕子。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呀!(比喻) 八、课文回顾

小初高各科具体知识点总汇

小初高各科具体知识点总汇 10.1小学各年级各科知识点汇总 小学语文 一、小学语文各年级知识点 一年级:拼音、汉字、词组、简单句、古诗的背诵、看图说话。 汉语拼音: 1、掌握23个声母:bpmfdtnlg k hjq xzcszh ch sh ryw 2、掌握24个韵母:①单韵母(6个):a o e i u ü②复韵母(9个):ai ei ui ao ou iu ie ue er(特殊韵母)③鼻韵母(9个):an en in un un ang eng ing ong ' 3、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 ri zi ci si yi wu yu ye yue yin yun yuan ying 4、标调:a o e i u ü,标调时按顺序,iu并列标在后,i上标调去掉点;ü与j q x y拼时去两点,如ju qu xu yu。 汉字: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和部首。看图说话:学会简单的词组和句子,能看图说话。 二年级:汉语拼音、字母表、轻声、358个汉字、查字典、造句、简单标点符号。 汉语拼音的韵母: 1、鼻韵母分为前鼻音和后鼻音。前鼻音为:an en in un ün 后鼻音为:ang eng ing ong 2、2、特殊韵母:er它不能和声母相拼,只单独作为字 音。 3、3、隔音符号:以a o e开头的音节紧跟在其它音节 后面时,音节的界限容易发生混 4、淆,因此音节间要用隔音符号(’)隔开。海鸥hai'ou } 字 母表: 5、ABCDEFGHIJKLM NOPQRSTUVWXYZ 6、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查字典的方法: 7、1、音序查字法。如:鼎ding,先在“拼音音节索引” 中找出音序(D),再查找音节ding)及所对应的页码。 8、2、部首查字法。如查“挥”字,先在“部首目录”中找到(于), 再找 9、到部首所对应的“检字表”页码,在“检字表”相应部首下及剩 余笔画数(6画)下找到要查的字和页码。 10、3、分不清部首的字,以起笔的笔形做为部首“起笔的笔 形”就是书写时的第一笔是什么。如“才”的第一笔是“一”(横),“长” 的第一笔是“丿”(撇)。这“一”、“丿”就是起笔的笔形。不易确定部首的字,有的就以这“第一笔”做部首。字典中把横(一)、竖(丨)、撇(丿)、点(丶)、折(乙,包括等笔形),做为5个单笔部首。

教育学知识点考点梳理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第一次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东汉许慎在《说文 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最早对教和育分开解释 2、荀子(首次提出“道德”一词) 3、④《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4、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5、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6、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 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7、京师同文馆(1862 年)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 8、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 9、陶行知(乡村幼教之父) 10、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 提出来、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11、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第一本教育学独立专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 立学科的标志、 12、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3、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爱弥儿》 14、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 15、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之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 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16、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教育性教学原则 17、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现代教 育(学派)代表 18、斯宾塞第一次明确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的概念、第一个把“课程”引入到教育学科 学研究、 19、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目的、教育的中心环节:学校教育 20、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21、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则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导论》]报告书的发表。——终身教育之父 22、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 23、教育(中心环节)——学校教育——教学——上课 教学过程的核心——领会知识——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班主任工作——组织培养班集体 24、最早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康德(德国) 25、最早将“课程”用于教育学专门术语的:斯宾塞(英国) 26、最早提出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谟斯(荷兰) 27、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论述:夸美纽斯(捷克) 28、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的:柏拉图(希腊) 29、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孔子(中国) 30、最早(西方)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苏格拉底(希腊) 31、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收入《礼记》)

大学数据结构期末知识点重点总结

第一章概论 1.数据结构描述的是按照一定逻辑关系组织起来的待处理数据元素的表示及相关操作,涉及数据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和运算 2.数据的逻辑结构是从具体问题抽象出来的数学模型,反映了事物的组成结构及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 可以用一组数据(结点集合K)以及这些数据之间的一组二元关系(关系集合R)来表示:(K, R) 结点集K是由有限个结点组成的集合,每一个结点代表一个数据或一组有明确结构的数据 关系集R是定义在集合K上的一组关系,其中每个关系r(r∈R)都是K×K上的二元关系 3.数据类型 a.基本数据类型 整数类型(integer)、实数类型(real)、布尔类型(boolean)、字符类型(char)、指针类型(pointer)b.复合数据类型 复合类型是由基本数据类型组合而成的数据类型;复合数据类型本身,又可参与定义结构更为复杂的结点类型 4.数据结构的分类:线性结构(一对一)、树型结构(一对多)、图结构(多对多) 5.四种基本存储映射方法:顺序、链接、索引、散列 6.算法的特性:通用性、有效性、确定性、有穷性 7.算法分析:目的是从解决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算法中选择比较适合的一种,或者对原始算法进行改造、加工、使其优化 8.渐进算法分析 a.大Ο分析法:上限,表明最坏情况 b.Ω分析法:下限,表明最好情况 c.Θ分析法:当上限和下限相同时,表明平均情况 第二章线性表 1.线性结构的基本特征 a.集合中必存在唯一的一个“第一元素” b.集合中必存在唯一的一个“最后元素” c.除最后元素之外,均有唯一的后继 d.除第一元素之外,均有唯一的前驱 2.线性结构的基本特点:均匀性、有序性 3.顺序表 a.主要特性:元素的类型相同;元素顺序地存储在连续存储空间中,每一个元素唯一的索引值;使用常数作为向量长度 b. 线性表中任意元素的存储位置:Loc(ki) = Loc(k0) + i * L(设每个元素需占用L个存储单元) c. 线性表的优缺点: 优点:逻辑结构与存储结构一致;属于随机存取方式,即查找每个元素所花时间基本一样 缺点:空间难以扩充 d.检索:ASL=【Ο(1)】 e.插入:插入前检查是否满了,插入时插入处后的表需要复制【Ο(n)】 f.删除:删除前检查是否是空的,删除时直接覆盖就行了【Ο(n)】 4.链表 4.1单链表 a.特点:逻辑顺序与物理顺序有可能不一致;属于顺序存取的存储结构,即存取每个数据元素所花费的时间不相等 b.带头结点的怎么判定空表:head和tail指向单链表的头结点 c.链表的插入(q->next=p->next; p->next=q;)【Ο(n)】 d.链表的删除(q=p->next; p->next = q->next; delete q;)【Ο(n)】 e.不足:next仅指向后继,不能有效找到前驱 4.2双链表 a.增加前驱指针,弥补单链表的不足 b.带头结点的怎么判定空表:head和tail指向单链表的头结点 c.插入:(q->next = p->next; q->prev = p; p->next = q; q->next->prev = q;) d.删除:(p->prev->next = p->next; p->next->prev = p->prev; p->prev = p->next = NULL; delete p;) 4.3顺序表和链表的比较 4.3.1主要优点 a.顺序表的主要优点 没用使用指针,不用花费附加开销;线性表元素的读访问非常简洁便利 b.链表的主要优点 无需事先了解线性表的长度;允许线性表的长度有很大变化;能够适应经常插入删除内部元素的情况 4.3.2应用场合的选择 a.不宜使用顺序表的场合 经常插入删除时,不宜使用顺序表;线性表的最大长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b.不宜使用链表的场合 当不经常插入删除时,不应选择链表;当指针的存储开销与整个结点内容所占空间相比其比例较大时,应该慎重选择 第三章栈与队列 1.栈 a.栈是一种限定仅在一端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的线性表;其特点后进先出;插入:入栈(压栈);删除:出栈(退栈);插入、删除一端被称为栈顶(浮动),另一端称为栈底(固定);实现分为顺序栈和链式栈两种 b.应用: 1)数制转换 while (N) { N%8入栈; N=N/8;} while (栈非空){ 出栈; 输出;} 2)括号匹配检验 不匹配情况:各类括号数量不同;嵌套关系不正确 算法: 逐一处理表达式中的每个字符ch: ch=非括号:不做任何处理 ch=左括号:入栈 ch=右括号:if (栈空) return false else { 出栈,检查匹配情况, if (不匹配) return false } 如果结束后,栈非空,返回false 3)表达式求值 3.1中缀表达式: 计算规则:先括号内,再括号外;同层按照优先级,即先乘*、除/,后加+、减-;相同优先级依据结合律,左结合律即为先左后右 3.2后缀表达式: <表达式> ::= <项><项> + | <项><项>-|<项> <项> ::= <因子><因子> * |<因子><因子>/|<因子> <因子> ::= <常数> ?<常数> ::= <数字>|<数字><常数> <数字>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3.3中缀表达式转换为后缀表达式 InfixExp为中缀表达式,PostfixExp为后缀表 达式 初始化操作数栈OP,运算符栈OPND; OPND.push('#'); 读取InfixExp表达式的一项 操作数:直接输出到PostfixExp中; 操作符: 当‘(’:入OPND; 当‘)’:OPND此时若空,则出错;OPND若 非空,栈中元素依次弹出,输入PostfixExpz 中,直到遇到‘(’为止;若为‘(’,弹出即 可 当‘四则运算符’:循环(当栈非空且栈顶不是 ‘(’&& 当前运算符优先级>栈顶运算符优先 级),反复弹出栈顶运算符并输入到 PostfixExp中,再将当前运算符压入栈 3.4后缀表达式求值 初始化操作数栈OP; while (表达式没有处理完) { item = 读取表达式一项; 操作数:入栈OP; 运算符:退出两个操作数, 计算,并将结果入栈} c.递归使用的场合:定义是递归的;数据结构是 递归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递归的 2.队列 a.若线性表的插入操作在一端进行,删除操作 在另一端进行,则称此线性表为队列 b.循环队列判断队满对空: 队空:front==rear;队满: (rear+1)%n==front 第五章二叉树 1.概念 a. 一个结点的子树的个数称为度数 b.二叉树的高度定义为二叉树中层数最大的叶 结点的层数加1 c.二叉树的深度定义为二叉树中层数最大的叶 结点的层数 d.如果一棵二叉树的任何结点,或者是树叶, 或者恰有两棵非空子树,则此二叉树称作满二 叉树 e.如果一颗二叉树最多只有最下面的两层结点 度数可以小于2;最下面一层的结点都集中在 该层最左边的位置上,则称此二叉树为完全二 叉树 f.当二叉树里出现空的子树时,就增加新的、特 殊的结点——空树叶组成扩充二叉树,扩充二 叉树是满二叉树 外部路径长度E:从扩充的二叉树的根到每个 外部结点(新增的空树叶)的路径长度之和 内部路径长度I:扩充的二叉树中从根到每个内 部结点(原来二叉树结点)的路径长度之和 2.性质 a. 二叉树的第i层(根为第0层,i≥0)最多有 2^i个结点 b. 深度为k的二叉树至多有2k+1-1个结点 c. 任何一颗二叉树,度为0的结点比度为2的 结点多一个。n0 = n2 + 1 d. 满二叉树定理:非空满二叉树树叶数等于其 分支结点数加1 e. 满二叉树定理推论:一个非空二叉树的空子 树(指针)数目等于其结点数加1 f. 有n个结点(n>0)的完全二叉树的高度为 ?log2(n+1)?,深度为?log2(n+1)?? g. 对于具有n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结点按层 次由左到右编号,则有: 1) 如果i = 0为根结点;如果i>0,其父结点 编号是(i-1)/2 2) 当2i+1∈N,则称k是k'的父结点,k'是 的子结点 若有序对∈N,则称k' k″互为兄弟 若有一条由k到达ks的路径,则称k是 的祖先,ks是k的子孙 2.树/森林与二叉树的相互转换 a.树转换成二叉树 加线: 在树中所有兄弟结点之间加一连线 抹线: 对每个结点,除了其最左孩子外, 与其余孩子之间的连线 旋转: 45° b.二叉树转化成树 加线:若p结点是双亲结点的左孩子,则将 的右孩子,右孩子的右孩子, 所有右孩子,都与p的双亲用线连起来 线 调整:将结点按层次排列,形成树结构 c.森林转换成二叉树 将各棵树分别转换成二叉树 将每棵树的根结点用线相连 为轴心,顺时针旋转,构成二叉树型结构 d.二叉树转换成森林 抹线:将二叉树中根结点与其右孩子连线,及 沿右分支搜索到的所有右孩子间连线全部抹 掉,使之变成孤立的二叉树 还原:将孤立的二叉树还原成树 3.周游 a.先根(次序)周游 若树不空,则先访问根结点,然后依次先根周 游各棵子树 b.后根(次序)周游 若树不空,则先依次后根周游各棵子树,然后 访问根结点 c.按层次周游 若树不空,则自上而下自左至右访问树中每个 结点 4.存储结构 “左子/右兄”二叉链表表示法:结点左指针指 向孩子,右结点指向右兄弟,按树结构存储, 无孩子或无右兄弟则置空 5. “UNION/FIND算法”(等价类) 判断两个结点是否在同一个集合中,查找一个 给定结点的根结点的过程称为FIND 归并两个集合,这个归并过程常常被称为 UNION “UNION/FIND”算法用一棵树代表一个集合, 如果两个结点在同一棵树中,则认为它们在同 一个集合中;树中的每个结点(除根结点以外) 有仅且有一个父结点;结点中仅需保存父指针 信息,树本身可以存储为一个以其结点为元素 的数组 6.树的顺序存储结构 a. 带右链的先根次序表示法 在带右链的先根次序表示中,结点按先根次序 顺序存储在一片连续的存储单元中 每个结点除包括结点本身数据外,还附加两个 表示结构的信息字段,结点的形式为: info是结点的数据;rlink是右指针,指向结点 的下一个兄弟;ltag是一个左标记,当结点没 有子结点(即对应二叉树中结点没有左子结点 时),ltag为1,否则为0 b. 带双标记位的先根次序表示法 规定当结点没有下一个兄弟(即对应的二叉树 中结点没有右子结点时)rtag为1,否则为0 c. 带双标记位的层次次序表示法 结点按层次次序顺序存储在一片连续的存储单 元中 第七章图 1.定义 a.假设图中有n个顶点,e条边: 含有e=n(n-1)/2条边的无向图称作完全图 含有e=n(n-1) 条弧的有向图称作有向完全图 若边或弧的个数e < nlogn,则称作稀疏图, 否则称作稠密图 b. 顶点的度(TD)=出度(OD)+入度(ID) 顶点的出度: 以顶点v为弧尾的弧的数目 顶点的入度: 以顶点v为弧头的弧的数目 c.连通图、连通分量 若图G中任意两个顶点之间都有路径相通,则 称此图为连通图 若无向图为非连通图,则图中各个极大连通子 图称作此图的连通分量 d.强连通图、强连通分量 对于有向图,若任意两个顶点之间都存在一条 有向路径,则称此有向图为强连通图 否则,其各个极大强连通子图称作它的强连通 分量 e.生成树、生成森林 假设一个连通图有n个顶点和e条边,其中n-1 条边和n个顶点构成一个极小连通子图,称该 极小连通子图为此连通图的生成树 对非连通图,则将由各个连通分量构成的生成 树集合称做此非连通图的生成森林 2.存储结构 a.相邻矩阵表示法 表示顶点间相邻关系的矩阵 若G是一个具有n个顶点的图,则G的相邻矩 阵是如下定义的n×n矩阵: A[i,j]=1,若(Vi, Vj)(或)是图G的边 A[i,j]=0,若(Vi, Vj)(或)不是图G的边 b.邻接表表示法 为图中每个顶点建立一个单链表,第i个单链表 中的结点表示依附于顶点Vi的边(有向图中指 以Vi为尾的弧)(建立单链表时按结点顺序建 立) 3.周游 a. 深度优先周游: 从图中某个顶点V0出发,访问此顶点,然后依 次从V0的各个未被访问的邻接点出发,深度优 先搜索遍历图中的其余顶点,直至图中所有与 V0有路径相通的顶点都被访问到为止 b. 广度优先周游: 从图中的某个顶点V0出发,并在访问此顶点之 后依次访问V0的所有未被访问过的邻接点,随 后按这些顶点被访问的先后次序依次访问它们 的邻接点,直至图中所有与V0有路径相通的顶 点都被访问到为止,若此时图中尚有顶点未被 访问,则另选图中一个未曾被访问的顶点作起 始点,重复上述过程,直至图中所有顶点都被 访问到为止 4.拓扑排序 拓扑排序的方法是:1)选择一个入度为0的顶 点且输出之 2)从图中删掉此顶点及所有的出边 3)回到第1步继续执行,直至图空或者图不空 但找不到无前驱(入度为0)的顶点为止 5.单源最短路径(Dijkstra算法) 6.每对顶点间的最短路径(Floyd算法) 7.最小生成树 a.Prim算法 b.Kruskal算法 c.两种算法比较:Prim算法适合稠密图, Kruskal算法适合稀疏图 第八章内排序 算法最大时间平均时间 直接插入排 序 Θ(n2) Θ(n2) 冒泡排序Θ(n2) Θ(n2) 直接选择排 序 Θ(n2) Θ(n2) Shell排序Θ(n3/2) Θ(n3/2) 快速排序Θ(n2) Θ(nlog n) 归并排序Θ(nlog n) Θ(nlog n) 堆排序Θ(nlog n) Θ(nlog n) 桶式排序Θ(n+m) Θ(n+m) 基数排序Θ(d·(n+r)) Θ(d·(n+r)) 最小时间S(n) 稳定性 Θ(n) Θ(1) 稳定 Θ(n) Θ(1) 稳定 Θ(n2) Θ(1) 不稳定 Θ(n3/2) Θ(1) 不稳定 Θ(nlog n) Θ(log n) 不稳定 Θ(nlog n) Θ(n) 稳定 Θ(nlog n) Θ(1) 不稳定 Θ(n+m) Θ(n+m) 稳定 Θ(d·(n+r)) Θ(n+r) 稳定 第十章检索 1.平均检索长度(ASL)是待检索记录集合中元 素规模n的函数,其定义为: ASL= Pi为检索第i个元素的概率;Ci为找到第i个元 素所需的比较次数 2.散列 a.除余法 用关键码key除以M(取散列表长度),并取余 数作为散列地址 散列函数为:hash(key) =key mod M b.解决冲突的方法 开散列方法:把发生冲突的关键码存储在散列 表主表之外(在主表外拉出单链表) 闭散列方法:把发生冲突的关键码存储在表中 另一个位置上 c.线性探查 基本思想:如果记录的基位置存储位置被占用, 就在表中下移,直到找到一个空存储位置;依 次探查下述地址单元:d0+1,d0+2,...,m-1, 0,1,...,d0-1;用于简单线性探查的探查 函数是:p(K, i) = i d.散列表的检索 1.假设给定的值为K,根据所设定的散列函数h, 计算出散列地址h(K) 2. 如果表中该地址对应的空间未被占用,则检 索失败,否则将该地址中的值与K比较 3. 若相等则检索成功;否则,按建表时设定的 处理冲突方法查找探查序列的下一个地址,如 此反复下去,直到某个地址空间未被占用(可 以插入),或者关键码比较相等(有重复记录, 不需插入)为止 e.散列表的删除:删除后在删除地点应加上墓 碑(被删除标记) f.散列表的插入:遇到墓碑不停止,知道找到真 正的空位置 第十一章索引技术 1.概念: a.主码:数据库中的每条记录的唯一标识 b.辅码:数据库中可以出现重复值的码 2.B树 a.定义:B树定义:一个m阶B树满足下列条 件: (1) 每个结点至多有m个子结点; (2) 除根和叶外 其它每个结点至少有??个子结点; (3) 根结点至少有两个子结点 例外(空树,or独根) (4) 所有的叶在同一层,可以有??- 1到m-1个 关键码 (5) 有k个子结点的非根结点恰好包含k-1个关 键码 b.查找 在根结点所包含的关键码K1,…,Kj中查找给 定的关键码值(用顺序检索(key少)/二分检索 (key多));找到:则检索成功;否则,确定要查 的关键码值是在某个Ki和Ki+1之间,于是取 pi所指结点继续查找;如果pi指向外部结点, 表示检索失败. c.插入 找到的叶是插入位置,若插入后该叶中关键码 个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