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上腺皮质癌的诊治分析

肾上腺皮质癌的诊治分析
肾上腺皮质癌的诊治分析

肾上腺癌的治疗指南

肾上腺癌的治疗指南(转载) 发表者:孙衍伟464人已访问 肾上腺皮质癌(adrenal cortical carcinoma,ACC):肾上腺皮质细胞的恶性上皮性肿瘤。 一、流行病学及病因学 ACC临床罕见,年发病率为1~2 /100万人,占恶性肿瘤的0.02%,癌症死因的0.2%[1-3]。儿童ACC年发病率为0.3/100万,但巴西南部例外,为3.4~4.2/100万,10倍于全球平均水平[4],与特异的TP53基因的10号外显子R377H突变有关[5-7]。发病年龄呈双峰分布:<5岁和50岁左右两个高峰[8-10],平均年龄45岁[10]。女性约占59%,略多于男性[9]。双侧者2%~10%[3]。 ACC的分子机理未明。可能与抑癌基因的失活(TP53[11]、MEN-1[12]、P57Kip2[13]、H19[13])、原癌基因(Gas[14]、Ras[15]、ACTH受体缺失[16])以及生长因子IGF-2[17, 18]的过度表达有关。ACC绝大多数为散发性,极少数与家族性遗传相关:(1)Li-Fraumeni综合征:染色体17p13的TP53基因突变[5-7];(2)Beckwith-Wiedeman 综合征:染色体11p15的 IGF-2、H19、P57Kip2突变[19]。 二、病理 (一)病理特征和分型 95% 的ACC直径>5cm(平均10 cm),多伴有出血、坏死,肿瘤重量多在250~1000g。约40%在诊断时已远处转移[20],最常见肺、肝、腹膜后淋巴结和骨,并可经肾静脉和下腔静脉形成瘤栓。 肾上腺皮质癌的组织结构与形态和正常肾上腺皮质相像,良、恶性鉴别困难,有时需结合临床表现、大体、镜下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Ki-67、Cyclin E)综合判断。2004年WHO推荐[21]采用改良的Weiss提出的肾上腺皮质良、恶肿瘤的9项组织学鉴别标准[22]:①核异型大小;②核分裂指数≥5 / 50HP;③不典型核分裂; ④透明细胞占全部细胞≤25%;⑤肿瘤细胞呈弥漫性分布;⑥肿瘤坏死;⑦静脉侵犯;⑧窦状样结构浸润;⑨包膜浸润。该系统将9个组织学标准各赋值1分,分数大于3分则被分类为恶性。其中核分裂数目、病理性核分裂象、血管或包膜侵犯以及坏死等是典型的病理组织学恶性指标。预后与肿瘤细胞核分裂指数和浸润的关系最为密切。 不常见的肾上腺皮质癌亚型包括:嗜酸细胞性肾上腺皮质癌、粘液样型肾上腺皮质癌、肾上腺癌肉瘤。(二)分期 推荐采用2004年UICC的肾上腺皮质肿瘤的TNM分期系统[21](表8,表9)。强调肿瘤体积大小,肿瘤局部侵犯或区域淋巴结转移定义为Ⅲ期,肿瘤侵犯邻近器官或远处转移定义为Ⅳ期。此前常用的是Sullivan 改良的MacFarlance 分期系统[23-26]。 三、临床表现 ACC的临床表现取决于肿瘤的功能状态和体积大小。50%~79%的ACC具有内分泌功能[27, 28],其中混合分泌皮质醇和雄激素的库欣综合征(CS)伴男性化[27]最常见约35%~40%,单纯CS约30%,单纯男性化(痤疮、多毛、乳房萎缩、月经异常和声音低沉等)20%,女性化(睾丸萎缩、乳房增大等)约10%,分泌醛固酮的ACC罕见(2%)[29, 30]。 儿童ACC约90%具分泌功能,绝大多数为雄激素,单一(55%)或混合分泌皮质醇(30%),单纯CS<5%[31-33]。多为男性化或假性青春期表现[10, 32]。 非功能性ACC起病隐匿,多与肿瘤局部进展有关:腹部胀痛、纳差、恶心、低热、消瘦等[29, 34]。约50%可及腹部肿块,22%~50%则表现为转移症状[3]。肾上腺偶发瘤约2%~3%为ACC。 四、诊断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简介

第二十九章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症 2.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综合征 3.隔日疗法 二、填空题 4.糖皮质激素短效制剂有________、中效制剂有________、长效制剂有________、外用制剂有________。 5.可的松和氢化可的松在体内分别转化为________和________而产生药效,故________患者不宜直接应用。 6.糖皮质激素的“四抗”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糖皮质激素治疗严重感染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作用迅速缓解症状,在治疗细菌感染时必须合用足量有效的________药物。 8.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停药过快可致________和________。 9.对于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为防止停药反应,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在停药一年内如遇应急情况用________。 10.糖皮质激素的疗程及用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三、选择题 型题】 【A 1 11.抗炎作用最强的糖皮质激素是 A 可的松 B 氢化可的松 C 地塞米松 D 氟轻松 E 泼尼松 12.糖皮质激素诱发和加重感染的主要原因是 A 病人对激素不敏感 B 激素用量不足

C 激素能直接促进病原微生物繁殖 D 激素降低了机体的防御功能 E 病原微生物毒力过强 13.严重肝功能不良的患者需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时,不宜选用 A 泼尼松 B 氢化可的松 C 地塞米松 D 倍他米松 E 去炎松 14.长疗程应用糖皮质激素采用隔日清晨一次给药可避免 A 诱发溃疡 B 停药症状 C 反馈性抑制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 D 诱发感染 E 反跳现象 15.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突然停药产生反跳现象,其原因是 A 病人对激素产生依赖性或病情未充分控制 B ACTH突然分泌增高 C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D 甲状腺功能亢进 E 垂体功能亢进 16.糖皮质激素隔日疗法的给药时间最好在隔日 A 中午12点 B 上午8点 C 下午8点 D 下午5点 E 夜间11点 17.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 A 高血钙 B 低血钾 C 高血钾 D 高血磷 E 低血糖 18.糖皮质激素诱发加重胃溃疡的错误论点是 A 促进胃酸分泌 B 促进胃蛋白分泌 C 减少胃粘液生成 D 直接损伤胃粘膜 E 减弱PGS的胃粘膜保护作用 19.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合用治疗严重感染的目的是 A 增强机体对疾病的防御能力 B 增强抗生素的抗菌活性 C 增强机体应激性 D 抗毒、抗休克、缓解毒血症状 E 拮抗抗生素的副作用 20.感染中毒性休克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应采用 A 大剂量肌肉注射 B 小剂量反复静脉点滴给药 C 大剂量突击静脉给药 D 一次负荷量肌肉注射给药,然后静脉点滴维持给药 E 小剂量快速静脉注射 21.糖皮质激素抗毒作用机制是 A 中和细菌内毒素 B 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力

肾细胞癌诊治指南

肾细胞癌诊治指南(2005试行版) 名词解释 无症状肾癌(Incidental renal cell carcinomas):无临床症状或体征,由B超或CT 检查发现的肾癌。 副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Syndromes):发生于肿瘤原发病灶和转移病以外由肿瘤引起的症候群。 局限性肾癌(Localized renal cell carcinoma):2002年版AJCC的TNM分期中的T1—T2N0M0期肾癌,临床分期为Ⅰ、Ⅱ期。 局部进展性肾癌{Local advanced renal cell carcinoma):伴有区域淋巴结转移或(和)肾静脉瘤栓或{和)下腔静脉瘤栓或(和)肾上腺转移或肿瘤侵及肾周脂肪组织或(和)肾窦脂肪组织(但未超过肾周筋膜),无远处转移的肾癌,2002年版AJCC临床分期为II期。 转移性肾癌(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2002年版AJCC临床分期Ⅳ期肾癌,包括T4N0M0期肾癌。 保留肾单位手术(Nephron-sparing surgery, NSS):保留肾脏的手术总称,包括肾部分切除术、肾脏楔性切除术、肾肿瘤剜除术等。 微创治疗{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文献中对微创治疗手段没有严格的界定,本指南中将射频消融、高强度聚焦超声、冷冻消融归为微创治疗范畴。而腹腔镜下根治性肾切除术或NSS,由于切除组织及范围同开放性手术,本指南中没有将其划为微创治疗范畴。 本指南参考《吴阶平泌尿外科学》[1]、欧洲泌尿外科协会[2]、国家综合癌症网络[3]、新加坡泌尿外科协会[4]的肾癌诊治指南,针对肾细胞癌制定,所推荐方案具有Ⅰ、Ⅱ、Ⅲ级循征医学证据水平: 肾细胞癌是起源于肾实质泌尿小管上皮系统的恶性肿瘤,又称肾腺癌,简称为肾癌,占肾脏恶性肿瘤的80%—90%。包括起源于泌尿小管不同部位的各种肾细胞癌亚型,但不包括来源于肾间质以及肾盂上皮系统的各种肿瘤。 流行病学及病因学 肾癌约占成人恶性肿瘤的2%—3%,各国或各地区的发病率不同,发达国冢发病率高于发展中国家[1]。我国各地区肾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差异也较大,据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和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统计我国试点市、县1988-1997年肿瘤发病及死亡资料显示:①肾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上升趋势。②男女比例约为2:1。③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地区,二者最高相差43倍[5,6]。发病年龄可见于各年龄段,高发年龄50-70岁。 肾癌的病因未明。其发病与吸烟、肥胖、长期血液透析、长期服用解热镇痛药物等有关;某些职业如石油、皮革、石棉等产业工人患病率高;少数肾癌与遗传因素有关,称为遗传性肾癌或家族性肾癌,占肾癌总数的4%[1,7,8]。非遗传因素引起的肾癌称为散发性肾癌。 病理 一、大体绝大多数肾癌发生于一侧肾脏,常为单个肿瘤,10%—20%为多发[8]。肿瘤多位于肾脏上下两极,瘤体大小差异较大,直径平均7cm,常有假包膜与周围肾组织相隔。双侧先后或同时发病者仅占散发性肾癌的2%—4%[8]。遗传性肾癌则常表现为双侧、多发性肿瘤。 二、分类肾癌有几种分类标准,以往我国最常采用的是1981年Mostofi分类标准、推荐采用WHO 1997年根据肿瘤细胞起源以及基因改变等特点制定的肾实质上皮性肿瘤分类标准[9],此分类将肾癌分为透明细胞癌{60%—85%)、乳头状肾细胞癌或称为嗜色细胞癌{7%—14%)、嫌色细胞癌(4%—10%)、集合管癌{1%—2%)和未分类肾细胞癌。 根据形态学的改变乳头状肾细胞癌分为Ⅰ型和Ⅱ型2型[10,11]。 三、组织学分级以往最常用的是1982年Fuhrman四级分类[1,2]。1997年WHO推荐将Fuhrman 分级中的Ⅰ、Ⅱ级合并为1级即高分化、Ⅲ级为中分化、Ⅳ级为低分化或未分化。推荐采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第三十五章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主要合成和分泌糖皮质激素的部位是: A.垂体前叶? B.下丘脑? C.束状带? D.球状带? E.网状带 2、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甾核中保持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结构是: A.C3的酮基、C20的羟基和C4~5的双键? B.C17上有-OH,C1上有=O或-OH C.C17上无-OH,C11上无=O? D.C1~2为双键? E.C9上有-F 3、糖皮质激素抗炎作用的基本机制是: A.减轻渗出、水肿、毛细血管扩张等炎症反应 B.抑制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的增生? C.稳定溶酶体膜 D.增加肥大细胞颗粒的稳定性? E.影响了参与炎症的一些基因转录 4、一旦糖皮质激素与G-R结合,从G-R复合物中解离的是: A.启动子? B.大分子蛋白复合物? C.热休克蛋白? D.抑制性蛋白? E.兴奋性蛋白 5、活化的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受体复合物进入核内,与靶的基因的启动子序列的何种成分相结合? A.介质蛋白? B.转录因子? C.糖皮质激素反应成分? D.热休克蛋白? E.一氧化氮合成酶 6、糖皮质激素可通过增加下列哪种物质抑制合成白三烯?

A.磷脂酶A2? B.脂皮素? C.前列腺素? D.血小板活化因子? E.白细胞介素 7、糖皮质激素可抑制巨噬细胞中的NOS,故可发挥: A.免疫抑制作用? B.抗休克作用? C.抗炎作用? D.刺激骨髓造血功能? E.血小板增多 8、抗炎效能最大的糖皮质激素药物是: A.氢化可的松? B.可的松? C.曲安西龙? D.地塞米松? E.泼尼松龙 9、抗炎效能最小的糖皮质激素药物是: A.氢化可的松? B.可的松? C.曲安西龙? D.甲泼尼龙? E.氟轻松 10、对水盐代谢影响最大的糖皮质激素药物是; A.氢化可的松? B.泼尼松? C.甲泼尼龙? D.曲安西龙? E.倍他米松 11、对糖代谢影响最大的糖皮质激素药物是: A.氢化可的松? B.可的松? C.泼尼松? D.曲安西龙? E.地塞米松 12、t1/2较短的糖皮质激素药物是: A.氢化可的松? B.泼尼松? C.泼尼松龙? D.甲泼尼松? E.曲安西龙 13、属于长效糖皮质激素的药物是: A.氢化可的松? B.甲泼尼松? C.可的松? D.地塞米松? E.泼尼松龙 14、地塞米松适用于下列哪种疾病的治疗?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水痘? C.带状疱疹? D.糖尿病? E.霉菌感染 15、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是:

31例肾上腺皮质腺癌的CT诊断3页

31例肾上腺皮质腺癌的CT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2006年5月至2009年7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患者31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9例,年龄27~71岁,平均(4 2.40±9.82)岁。病程在1年以内者30例,在3 个月以内者25例。实验室检查结合临床证实有分泌功能的肿瘤21例,其中血皮质醇水平增高至24.9~75.6μg/dl,平均(40.2±11.2)μg/dl,无异常分泌功能的肿瘤10例,血皮质醇、醛固酮及性激素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所有病例均曾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1.2 CT扫描方法采用西门子SOMATOMDR-H全身CT扫描机横断扫描,层距、层厚为5mm或10mm,常规平扫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浓度为300mgI/ml的非离子型对比剂80ml,注射速率为 2.5ml/s。注射对比剂后40s开始动脉期扫描,65s开始静脉期扫描。于肘前静脉内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普胺或碘海醇,浓度300mg/ml,剂量1.5~2.0ml/kg体重,注射流率3ml/s。CT值的测量取肿瘤实质成分,避开坏死无强化区和肿瘤血管,囊性病变囊壁和壁结节的测量在病灶放大后测量。 1.3 CT影像分析回顾性分析CT表现,包括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cT值、有无包膜及厚度,有无钙化,内部分隔,病灶的强化方式,邻近结构有无受累及有无腹膜后转移等指标。 2 结果 本组31例细胞腺癌经过手术病理确诊,其中术前诊断28例,误诊3

例,诊断符合率为90.32%。CT表现:细胞腺癌均为圆形或类圆形,肿瘤直径3.1~13.5cm,平均6.5cm,左右肾分别为17例与14例。其中呈分叶形14例,轮廓不规则7例,边界模糊6例,具完整包膜4例:肿瘤密度不均、中心呈低密度的出血和坏死26例,钙化5例,平扫CT值为33~59 HU。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15例,肿块边缘强化并结节6例,CT值为58~89 HU。3例并腹膜后淋巴结、肝、肾转移。 3 讨论 目前对于肾上腺皮脂腺癌的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手术后,首先应当至少每3个月复查一次,包括双侧肾上腺、肺、肝等部位的CT或MRI检查(切除肿瘤后的肾上腺窝也应检查)。细胞腺癌较多见于肾、唾液腺、甲状腺,有报道见于垂体、眼睑、甲状旁腺、胸腺、食管、肺、肝、卵巢,发生于肾上腺皮质者非常少见。有关该病的病因目前还不十分明确。肾上腺皮质腺癌多发于左侧,发病年龄27~72岁,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2倍。患者无特异性表现,多在体检时或因非特异性症状就诊时发现,如表现为高血压、腹痛、腰背部疼痛、呕吐、女性男性化等症状,肿瘤一般较大。 CT被视为肾上腺皮质肿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坏死和钙化均为皮质肿瘤的恶性征象。本次研究大多数患者术前得到确诊,说明该病在影像学上有特征性表现。CT的总体表现为肿瘤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平扫时肿瘤的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后瘤体中低程度强化,有的瘤体中有小灶性坏死区及钙化。CT发现肿瘤边缘毛糙,与周围器官的间隙消失或肿瘤凸入周围器官,提示肿瘤外侵。肿瘤外侵和(或)发现局部肿大淋巴结时,也

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

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 子宫内膜癌在发达国家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据2015年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我国发病率为63.4/10万I死亡率21.8/10万。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局水平的雌激素(可能由肥胖、糖尿病、高脂肪饮食引起),初潮早,未育,绝经延迟,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 )Z高龄(55岁以上)以及应用激素替代和他莫昔芬等。近年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本指南更新基于临床重要规范的修正,不能解决临床所有的问题,也不能替代好的临床判断和个体化治疗。 约有70%的子宫内膜样癌患者,发现时局限于子宫体。子宫内膜癌大部分是局限性病变Z生存率相对较高,但常忽略早期不规则阴道流血和阴道排液等症状,失去早期诊断的机会。有数据显示,我国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病死率增速超过了发病率的增速。增高的病死率可能与晚期病例的增加,高危型病理类型(如浆乳癌),诊断时处于高龄等相关。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SEER )数据显示,年轻患者、早期病例、低级别病变的患者有更好的生存率。与生存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病理级别、浸润深度、年龄、淋巴结状态、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脉管滾润、病变累及子宫下段等。为了提高患者生存率,医师需要判断这些高危因素进行适当的个体化治疗。 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子宫内膜癌筛查手段,可探索无创筛查方法。

1遗传咨询与干预 大部分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是散发性的,但有5%左右的患者是遗传性子宫内膜癌,其特点是这些患者发病年龄要比散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平均年龄要小10~20岁。对于遗传性子宫内膜癌的筛查[如患有林奇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HNPCC)者]应该在50岁以前进行。对于小于50岁或者有家族史的子宫内膜癌或结肠癌患者建议进行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林奇综合征患两种恶性肿瘤如结肠癌或者卵巢癌的可能性増加,这些患者的亲属也是林奇综合征的易感人群,因此建议根据子宫内膜癌患病年龄和家族患癌情况进行遗传咨询。 广义的DNA错配修复缺陷筛查基因包括MLHk MSH2、MSHβx MLH1、PMS2缺失,需要进一步评估甲基化启动子以判断是体系突变还是胚系突变。所有患者如果有其他DNA错配异常或者其本人无基因改变,亲属有子宫内膜癌病史和(或)结直肠癌者,建议进行DNA错配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可参见结直肠癌林奇综合征/HNPCC筛查指南。 女性林奇综合征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危人群,发病率高达60% ,建议林奇综合征患者密切监测子宫内膜,与患者讨论危险因素,降低患子宫内膜癌风险。可根据患者选择Z在生育完成后进行预防性全子宫双附件切除,并建议行肠镜等检查Z适当干预以降低结直肠癌的风险。其亲属有林奇综合征而没有子宫内膜癌,建议每年1次进行子宫内膜活检。 子宫切除标本或内膜取样标本基因检测,所有错配修复(MMR )异常的患者均需要进行遗传性肿瘤相关的基因检测,并做遗传咨询。没有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诊断治疗指南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诊断治疗指南-中国-2014精简版 一、流行病学和病国学 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PHEO/PGL) 占高血压病人的0.1%~0.6% ,年发病率 3~4/100万人,尸检发现率约为0.09%~0.25% ,人群中约50%~75%的PHEO/PGL 未被诊断。目前约25%的PHEO 系影像学偶然发现,占肾上腺偶发瘤的4%~5%。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40~50 岁。PGL占全部嗜铬细胞肿瘤的15%~24%。PHEO/PGL病因尚不明,可能与遗传有关。 二、病理和病理生理 PHEO/PGL主要源于肾上腺髓质,约9%~24%源于肾上腺外。PHEO多为单侧,约95%以上的PGL位于腹部和盆腔最常见部位为腹主动脉旁、肾门附近、下腔静脉旁等;其次为盆腔,膀胱PGL占膀胱肿瘤0.5%,占PGL的10%; 再次为头颈和胸腔纵隔。15%~24%可多发。典型PHEO直径约3~5cm大小,但也可>10cm,平均重量40~100g(>5~<3500g)。 三、临床表现 1. 症状和体征 1)典型的症状:包括头痛、心悸、多汗"三联征其发生率为50%以上。2)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发生率约0%-90%。50%-60%为持续性,40%-50%为阵发性。 3) 体位性低血压,10%-50%患者可出现,由血容最减少所致。4) 心血管并发症,约12%患者首次以心血管并发症就诊,特别是肿瘤较大患者。5) 其它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白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增多症;部分患者可能会以心肌病、高钙血症、血尿、糖尿病、库欣综合征、肠梗阻、甚至视力下降等原因就诊。 2. 临床特点 嗜铬细胞瘤称之为"10%肿瘤",10%可以恶变:多见于女性,多见于肾上腺外,5年生存率约36%-60%;10%为双侧多发;多见于家族性疾病;10%好发于肾上

Lynch 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中约5%为家族遗传性,其中多数与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综合征(Lynch综合征)相关,故称之为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从发生学角度,这些肿瘤很难完全归入子宫内膜癌二元发生模式中的Ⅰ型(激素依赖性)或Ⅱ型(非激素依赖性)之中,往往被临床或病理医师忽视。正确认识该病并识别此类人群对降低患者及其家族的致癌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对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检测手段进行综述,并讨论其早期筛查手段和临床意义。 一、发生与发病风险 Lynch综合征是一种由碱基错配修复(MMR)基因缺陷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具有较高的癌症发生倾向。肿瘤的发生主要与4种MMR基因的胚系突变有关,包括MLHI、MSH2、MSH6及PM52。该病患者首先遗传了一个MMR突变基因,从而获得肿瘤易感性,随后另一等位基因后天获得性异常,则DNA复制错误无法恢复进而发生肿瘤。 患者可同时或异时发生多种肿瘤,子宫内膜和结肠是最常发生肿瘤的部位,约2.3%的子宫内膜癌及3%的结肠癌为Lynch综合征患者。其他相关恶性肿瘤还见于卵巢、胃、小肠、肝胆、胰腺、尿道、脑等部位。但这些肿瘤的发病率均远远低于结肠癌及子宫内膜癌,除卵巢癌的累积致癌风险可达24%外,其他部位的癌累积风险均不超过3%。 女性Lynch综合征患者明显不同于男性的特征在于其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接近甚至高于结肠癌,达40%-60%(结肠癌为43%-54%)。50%以上的女性患者首发恶性肿瘤为子宫内膜癌,甚至有报道可达68%。继首发癌之后,患者10年内发生第2种癌的风险为25%,15年内达到50%。相比之下,其他类型的遗传性子官内膜癌,如多发性错构瘤综合征(Cowden综合征)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未超 过10%,后者系PTEN肿瘤抑制基因突变导致。 在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中,4种MMR基因的突变率有所不同,约90%的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由MLH1及MSH2突变所致,突变率依次为MSH2 50%-66%、MLH1 24%~40%、MSH6 10%-13%,相比之下,结肠癌MSH2、MLH1与MSH6的突变率分别为51%、44%与5%。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MSH2及MSH6的突变比例高于结肠癌,尤其MSH6突变时更倾向发生子宫内膜癌。在4种MMR基因中,PMS2的突变率最低,相关研究较少,在结肠癌人群中发生率未超过4%,子宫内膜癌中未检索到大样本的相关报道。 二、临床特征 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患者年龄分布广(26-87岁),多数患者相对年轻,95%的患者<65岁,60%的患者<50岁,平均年龄46-49岁,较Ⅰ型和Ⅱ型子宫内膜癌分别年轻约6~10岁及15~20岁。Lu等报道小于50岁的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患者约占子宫内膜癌的9%,明显高于无选择性子官内膜癌中2.3%的比例。另有研究显示,Lynch综合征患者40岁前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仅为2%,提示其高峰年龄段是在40多岁接近50岁。 长期无拮抗的雌激素刺激与子宫内膜癌(尤其是Ⅰ型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患者常不孕,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及糖尿病等内分泌异常。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尽管多数发生在育龄期和围绝经期,且往往为子宫内膜样癌,但其发生与上述雌激素刺激不存在依赖性关系。研究显示,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官内膜癌患者多数并不肥胖,体质量指数平均29,低于散发性子宫内膜癌人群,也未见与不孕、月经异常、长期无排卵相关的报道,表明相当比例的此类患者与雌激素刺激因素无关。 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因其MMR基因突变位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MSH6突变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年龄较晚,平均53-55岁,与Ⅰ型癌类似。有研究显示其组织学类型主要为子宫内膜样癌,3/4为高分化子宫内膜样癌,全部为Ⅰ期。另有研究显示,78%为临床I期,其余为Ⅱ期及以上,这一比例与散发性内膜癌相近。其总体预后也与散发性内膜癌无明显差异,5年生存率达88%。但40岁以下及子宫体下段者倾向临床分期高、组织学高级别,常侵犯深肌层和脉管,预后差。 三、组织病理学特征

子宫内膜癌 卵巢癌

【一般资料】 患者,48岁,3年问因不规则阴道流血、流液,多次就诊于外院,给予对症治疗,期间多次建议行官腔镜检查及腹腔镜探查术,均予以拒绝。患者平素月经周期规律,经量中等,经期5—7天,偶有痛经,G:P。。2天前突然出现大量阴道流血,来急诊科就诊,查Hb47.5∥L,遂以“异常子宫出血,重度贫血”收入妇科。 【体格检查】 体质量指数(BMI)15.6kg/m2,发育偏瘦,营养差,慢性病容,贫血貌。腹软,无压痛,反跳痛,下腹部稍膨隆,可触及一大小约10cm 的包块,活动度差。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阴道畅,见少量凝血块,未见异常赘生物,官颈光滑,子宫增大,无压痛,活动度差,双侧附件可扪及肿块,与子宫分界不清。 【辅助检查】 腹部B超检查示:子宫内膜不均匀性增厚51mm,宫颈管上段黏膜增厚16mm。双侧附件见囊实性肿块,右侧肿块大小140mm×87mm×106mm,左侧肿块大小6lmm×39mm×49mm。CT检查考虑:①子宫内膜癌,侵及浅肌层,多发性子宫肌瘤;②卵巢癌,周围肠管粘连。实验室检查:唧v52(+),肿瘤标志物:cAl2553.6彬L,cAl99185.23ku /L,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27.7¨g/L,cAl53、AFP、cEA在正常范围。纠正重度贫血后,予分段诊刮病理示:子宫内膜复杂型增生过长,局部癌变。 【初步诊断】

①子宫内膜癌;②卵巢癌 【治疗】 遂于2016年5月12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子官明显增大,前壁光滑;子宫后壁与直肠、乙状结肠及盆壁广泛致密粘连,未见明显组织间隙。膀胱、输尿管、子宫、双侧附件失去正常解剖位置,双侧附件完全失去正常形态,粘连包裹。右侧、左侧附件肿块大小分别14cm ×10cm和6cm×5cm。盆腔及双侧附件区可见大量黄色脓液,约700rrIl。肝区、脾区、胃区、膈肌、大网膜表面未见明显占位病变;盆腔及腹主动脉旁可见数枚肿大淋巴结。术中冰冻病理检查示:双侧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行全子宫+双侧附件(卵巢动静脉高位结扎)+大网膜+阑尾+盆腔淋巴结切除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术。剖视子宫及双侧附件见:子宫内膜厚约1.O一2.5cm,向外生长并向官颈管延伸;附件肿物壁厚o.4一1.ocm,部分乳头状组织(见图1、图2)。术后石蜡病理检查示(见图3、图4):①左侧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②右侧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卵巢腺鳞癌;③子宫高分化子官内膜样腺癌,浸润

子宫内膜癌知识:绝不止两种类型

这是Lancet Oncol的综述。 在全世界,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传统上把内膜癌分为I型和II型两种(内膜样的,非内膜样的)不同分类系统中的肿瘤分类存在生物学、病理学和分子特点的极大的异质性。在这篇综述中作者提供了内膜癌传统的和更新的遗传学分类,并讨论分类系统如何整合遗传和组织病理学特点以明确生物学和临床相关的亚型,从而推动特异疾病亚型的治疗,并尽可能提供精准的药物治疗。 【介绍】 欧美女性中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是第四常见的癌症,占据6%的新发癌症和3%的内膜癌。美国2006-2010年年龄调整的年发生率为24.3/100,000女性,英国2008年为19.4/100,000女性。75%内膜癌确诊时为早期病变(FIGO I-II期)。对于III-IV期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57-66%和20-26%。传统上,按照Bokhman的分类,内膜癌分为:I型,雌激素依赖型,与内膜增生有关;II型,非雌激素依赖型,与内膜萎缩有关。内膜癌根据组织病理分为内膜样癌、浆液性癌、癌肉瘤和透明细胞癌等。I型多为子宫内膜样癌,II型绝大部分为浆液性癌。但是这些关联并不完美。 过去十年中,越来越清楚,内膜癌包括一大组在生物学、临床上、形态学和遗传学上存在异质性的肿瘤。传统分类不能完全将这种异质性和预后特点考虑在内,对治疗反应的预测也比较有限。有作者提出内膜癌的遗传分类以识别不同亚型的、可用于治疗的潜在靶目标。 【传统分类】 二元的和组织学的分类 Bokhman根据临床、代谢和内分泌特点将内膜癌分为两种病理遗传类型(参见表1)。I 型内膜癌与雌激素过多、肥胖、激素受体阳性状态和内膜增生有关,中度或高度分化,预后较好;II型内膜癌在非肥胖女性中更为常见,发生时没有内分泌和代谢紊乱,和内膜萎缩有关,分化和预后均较差。后续的研究希望能够阐述I型和II型癌症在临床病理、组织学和分子学上的相关性。尽管这些研究推进了对内膜癌的理解,但是也产生了一些误解。 按照WHO的分类,宫体肿瘤包括数种组织学截然不同的类型,如上皮性癌(内摸样,浆液性,透明细胞,以及未分化的),混合性上皮和间质肿瘤(如腺肉瘤),或间叶性肿瘤(如内膜间质和平滑肌性肿瘤),生殖滋养细胞疾病,以及其他恶性肿瘤。本文集中于上皮性肿

肾上腺疾病诊治指南

肾上腺疾病诊治指南 定义 肾上腺位于双肾的上级,与第8胸椎齐平,外表呈橙黄色。。左肾上腺呈半月形,右肾上腺呈三角锥体形,成人每个肾上腺长度约为4~5cm,宽2~3cm,厚0.3~0.6cm。每个重量约为4~5g。肾上腺有皮质层和髓质层组成,皮质层约占肾上腺总重量的80%~90%。皮质层由外向内又分为三层,外层为球状带,约占皮质的15%,主要分泌盐类皮质激素,以醛固酮为主,中层为束状带,约占皮质的78%,主要分泌糖皮质激素,以皮质醇为主,内层为网状带,约占皮质醇的9%,分泌性激素,如:雄激素、雌激素和孕酮。糖皮质激素为维持生命所必需,主要是调节糖、蛋白质、脂肪的代谢,盐皮质激素主要是调节钠、钾等电解质的代谢。性激素主要作用是促进毛发、骨骼、肌肉生长基第二性征发育等。 肾上腺髓质几乎完全由嗜铬细胞组成,呈棕色,重约1g,主要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其作用主要是调节糖、脂肪的代谢以及加强心血管的收缩。肾上腺疾病的特征与中医之肾阳、肾阴的偏盛偏衰相似,所以,中医治疗此类疾病多以调节阴阳为主。 种类 【醛固酮增多症(Hyperaldosteronism)】 醛固酮增多症(Hyperaldosteronism)早期症状轻微主要症状为:高血压肌无力和周期性麻痹多尿夜尿烦渴好发尿路感染尿比重低尿钾排出增多血钾低于mmol/L血钠及CO结合力正常或升高血浆容量增加%以上心电图有低钾表现。 病因 一、肾上腺皮质醛固酮瘤约占80~90%。又称Conn综合征,多为单侧。肿瘤外腺体多呈萎缩状态。 二、肾上腺皮质醛固酮癌少见,多有包膜外的肿瘤细胞浸润,癌肿经常除分泌醛固酮外,还分泌大量其他类固醇激素,临床表现多呈混合型症群。 三、肾上腺皮质增生约占10-40%,均为双侧性,又称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病因不明,可能肾上腺外因素所致。严重者呈结节样增生,不伴包膜。多见于儿童。 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 一、高血压与钠潴留,血浆容量增加,血管壁内钙离子浓度增加等因素有关,虽然经常随病程延长而逐渐升高,一般在

泌尿外科指南-肾上腺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肾上腺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1、嗜铬细胞瘤 【诊断】 (一)、嗜铬细胞瘤的主要表现是高血压,可伴有典型的头痛、心悸、多汗“三联征”,其发生率为50%以上。伴有血糖增高的发生率约40%。 (二)、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主要是根据临床表现对可疑病人的筛查、定性诊断、影像解剖和功能定位诊断等。可疑病例的筛查指征: 1、伴有头痛、心悸、大汗等“三联征”的高血压; 2、顽固性高血压; 3、血压易变不稳定者; 4、麻醉、手术、血管造影检查、妊娠中血压升高或波动剧烈者,不能解释的低血压; 5、PHEO/PGL家族遗传背景者; 6、肾上腺偶发瘤; 7、特发性扩张性心肌病。 (三)、定性诊断 1.24小时尿CA 仍是目前定性诊断的主要生化检查手段。敏感性84%,特异性81%,假阴性率14%。结果阴性而临床高度可疑者建议重复多次和/或高血压发作时留尿测定,阴性不排除诊断。 2.血浆游离MNs:包括MN和NMN。 3.24h尿分馏的MNs 须经硫酸盐的解离步骤后检测,故不能区分游离型与结合型,为二者之和。 (四)、定位诊断主要是 CT 和 MRI。 (五)、术前药物准备主要包括1.控制高血压;2.控制心律失常;3.高血压危象的处理【治疗】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包括腹腔镜手术和开放手术。对定性诊断不明确的肿物,手术探查需在α-受体阻滞剂充分准备后进行。术后处理 ICU监护24~48小时,持续的心电图、动脉压、中心静脉压等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心血管和代谢相关并发症。术后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较常见,应常规适量扩容和5%葡萄糖液补充,维持正平衡。

2、皮质醇增多症 【诊断】 (一)、皮质醇增多症的不同病人临床表现各异,满月脸、水牛背、皮肤紫纹为最经典表现,体重增加和向心性肥胖是最常见的体征。 (二)、皮质醇增多症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前者主要了解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系的功能状态,后者注重垂体和肾上腺形态学变化。 (三)、诊断标准 1、如果临床表现符合CS,24h-UFC>正常上限的5倍,无需其他检查即可确诊。结果可疑,需48h-LDDST确诊。 2、深夜唾液>4 nmol/L(145 ng/dL); 3、深夜血浆皮质醇>50 nmol/L (1.8 μg/dL);如≤1.8 μg/ dL,【治疗】 病因不同,治疗方案迥然,针对病因的手术是一线治疗。CS治疗的基本内容和目标是:①原发肿瘤的切除;②高皮质醇血症及其并发症的及早有效控制;③减少永久性内分泌缺陷或长期的药物替代。 (一)ACTH 依赖性 CS 的治疗:1.垂体肿瘤和异位分泌 ACTH 肿瘤的手术切除。2.垂体放疗垂体放疗为库欣病的二线治疗。3.ACTH 靶腺(肾上腺)切除。4.药物治疗:药物分为两类,肾上腺阻断药物-作用于肾上腺水平和神经调节药物-作用于垂体水平抑制ACTH 的合成。 3、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诊断】 (一)、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是高血压和低血钾。 (二)、诊断主要是根据临床表现对可疑病人的筛查、定性诊断和分型定位诊断等,可疑家族性遗传倾向者尚需基因筛查。以下可疑人群的筛查(1)难治性高血压,或高血压2级(JNC)(>160~179/100~109 mmHg),3级(>180/110 mmHg);(2)不能解释的低血钾(包括自发性或利尿剂诱发者);(3)发病年龄早者(<50岁);(4)早发性家族史,或脑血管意外<40岁者;(5)肾上腺偶发瘤;(6)PHA一级亲属高血压者;(7)与高血压严重程度不成比例的脏器受损(如左心室肥厚、颈动脉硬化等)证据者。 (三)、血浆ARR为首选筛查试验需标化试验条件(直立体位、纠正低血钾、排除药物影响),以使ARR结果更加准确可靠。结果可疑多次重复。血浆醛固酮>15ng/dl,肾素活性>0.2 ng/ml/h,计算ARR有意义。 (四)、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定位和分型诊断方法:1、首选肾上腺CT平扫加增强:2、功能定位和分型,功能分侧定位非常重要,是决定治疗方案的基础。 【治疗】 (一)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①醛固酮瘤(APA);②单侧肾上腺增生(UNAH);③分泌醛固酮肾上腺皮质癌或异位肿瘤;④由于药物副作用不能耐受长期药物治疗的IHA者。 2.手术方法:APA首选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尽可能保留肾上腺组织。腹腔镜与开放手术疗效一致。2、UNAH醛固酮优势分泌侧腹腔镜肾上腺全切。3、IHA、GRA:以药物治疗为主,双侧肾上腺全切仍难控制高血压和低血钾,不推荐手术。但当患者因药物副作用无法坚持内科治疗时可考虑手术,切除醛固酮分泌较多侧或体积较大侧肾上腺。

子宫内膜癌护理查房

妇科8月份护理查房 时间:2015.8.27 地点:护士长办公室 主讲人:某某某 参加人员: 主讲内容: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器三大恶性肿瘤之一,约占女性癌 症总数的7%,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与宫颈癌相比 已趋于接近甚至超过。为全面掌握子宫内膜癌相关知识, 更好地做好预防及护理工作,今天我们针对15床病人林素 芳进行子宫内膜癌护理查房,首先汇报病例。 病情介绍 患者林素芳,女,66岁,已婚,汉族,57岁绝经,患者9年前围绝经期出现月经量增多,月经量约原来1—2倍,伴 月经周期缩短。未特殊治疗,后自然绝经,于半年前无明显 诱因下出现阴道滴血,淋漓不净,20日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 阵发性腹痛,伴有下腹坠涨不适,于8月4来我院就诊,盆 腔彩超示:子宫前位。轮廓增大,宫体:109*88*79mm形态 不规则,内膜增厚约20mm,,化验血肿瘤标志物阳性,门诊 以子宫内膜癌于2015年8月17日08:00收入院。入院后 给二级护理,普通饮食,完善相关检查, 8月17日于我科

行诊断性刮宫,病理结果示:子宫内膜癌。 各项检查未见明显手术禁忌症,具有手术指征,拟8月20 日手术,做好术前准备,详细交代注意事项。 8月20日12:25患者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于14:20返 回病房,术后给一级护理,禁饮食,消炎补液治疗。护理 措施:平卧位,持续吸氧6小时,流量3L/min通畅;持续 血氧脉搏心电监护6小时,生命体征平稳;持续导尿接无 菌引流袋通畅,妥善固定;腹部腹带加压;指导家属协助 患者床上活动双下肢,6小时后改流质饮食。 8月23日改二级护理,患者肛门已排气,改半流质, 9:54停导尿患者自行排尿顺畅。 8月25日患者已排便,改普通饮食。 子宫内膜癌定义 子宫内膜癌是指原发于子宫内膜的癌,以腺癌为主,又称 子宫体癌。多见于老年妇女,是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 瘤之一。 子宫内膜癌的病因: 1.长期持续的雌激素刺激:内源性雌激素 外源性雌激素 2. 体质因素:内膜癌易发生在未婚、未育、少育、肥胖、绝 经延迟、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心血管病的患者。 3. 遗传因素:约20%内膜癌有家族史。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A型题(本大题35小题.每题1.0分,共35.0分。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 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 及早短期大剂量突击疗法,糖皮质激素的适应证是: A 肾病综合征 B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C 类风湿性关节炎 D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E 感染中毒性休克 【正确答案】:E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题思路] 糖皮质激素的用法与疗程。①大剂量突击疗法,用于严重中毒性感染及各种休克;②一般剂量长期疗法,用于结缔组织病、肾病综合征、顽固性支气管哮喘、中心性视网膜炎、各种恶性淋巴瘤、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③小剂量替代疗法,用于垂体前叶功能减退、阿狄森病及肾上腺皮质次全切除术后;④隔门疗法,治疗某些慢性病。正确答案为E。 第2题 原则上不能选用糖皮质激素的疾病: A 乙型脑炎 B 暴发性流脑 C 重症伤寒 D 结核性脑膜炎 E 中毒性痢疾 【正确答案】:A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题思路] 糖皮质激素的禁忌证。一般认为糖皮质激素可使原来静止的结核病灶扩散、恶化,但临床上用于结核性脑膜炎的目的在于防止后遗症的发生;乙型

脑炎是病毒性感染,用激素后可降低机体的防御能力,反使感染灶扩散而加剧,因此选A。 第3题 严重肝功能不全的患者,不宜选用: A 泼尼松 B 氢化可的松 C 地塞米松 D 倍他米松 E 泼尼松龙 【正确答案】:A 【本题分数】:1.0分 第4题 糖皮质激素类化学结构特征与盐皮质激素不同的是: A C17上有α-羟基、C11上有氧或羟基 B C3上有酉同基 C C20上有羰基 D 基本结构为甾核 E A环C4-5为双键 【正确答案】:A 【本题分数】:1.0分 第5题 糖皮质激素对血液和造血系统的作用: A 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 B 使血小板减少 C 使中性粒细胞减少 D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者,使淋巴细胞减少

子宫内膜癌解读 中文

一、2015年指南(第二版)主要更新 1. 新版指南将旧版指南中的“FIGO 2010分期”修正为“FIGO 2009分期”。 2. 讨论中新增“病理学”部分,强调术后病理诊断的内容及流程,指出术前活检病理标本确定的组织学分级与术后子宫切除标本的组织学分级不一定相符合。有研究提示有15%-20%的术前标本在术后组织学分化会升级。术中肉眼判断切除子宫标本浸润肌层的深度的准确性也与组织学分级有关,一个研究提示G1的准确度为%,G2为%,G3为%。结合近期的研究表明利用前哨淋巴结显像的病理超分期技术(如连续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法)以提高肿瘤微转移病灶检测准确率的潜在重要性。 3. 对于怀疑肿瘤扩散到子宫外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可考虑术前新辅助化疗。 4. 放疗原则上指出阴道残端愈合后应尽早开始术后辅助放疗,最好不超过术后12周。 二、分期 新版指南采用FIGO 2009子宫内膜癌和子宫肉瘤的分期标准(表1,表2)。 表1 FIGO 2009子宫内膜癌分期 表2 FIGO 2009子宫平滑肌肉瘤和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分期 注:Ⅲ期是指肿瘤病灶浸润腹腔内组织而不仅仅是子宫底突向腹腔;子宫癌肉瘤的分期和子宫内膜癌相同。

三、2015 NCCN子宫肿瘤诊疗指南(第二版)主要内容 对于子宫肿瘤患者,术前建议进行的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内膜活检及胸片,非必要性检查包括肝肾功检查、生化检查。如果患者年龄<50岁且有明显的子宫内膜癌和/或结直肠癌家族史,可考虑进行遗产学咨询和基因诊断。 (一)子宫内膜样腺癌 1. 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初始治疗 对于子宫内膜癌,治疗前大致可分三种情况:肿瘤局限于子宫体;肿瘤侵犯宫颈;肿瘤超出子宫外。 肿瘤局限于子宫体:如果患者不能耐受手术,可行肿瘤靶向放疗或内分泌治疗;能手术者,若患者不需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时需要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手术分期,术后辅助治疗见下述。若需保留生育功能,可根据下述的“子宫内膜样腺癌保留生育功能指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怀疑或有肉眼可见宫颈受侵:行宫颈活检或MRI,若结果阴性,手术方式与肿瘤局限于子宫体时相同。若检查结果宫颈受侵阳性或宫颈已有肉眼可见的浸润病灶,能手术者直接行广泛子宫+双附件切除+手术分期,或先行放疗(A点75-80Gy)后再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手术分期;不能手术者则先行肿瘤靶向放疗,再重新评估是否可以手术切除。 怀疑肿瘤扩散到子宫外:检查CA125,有指征者行MRI/CT/PET检查,若检查结果确定肿瘤局限于子宫体者,手术方式与肿瘤局限于子宫体时相同。若病变已超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