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周长

什么是周长
什么是周长

什么是周长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在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中,认

识物体表面或图形周长。

2、能与他人合作,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获得测

量周长的活动经验,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发展合作技能。

编写说明

本节课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课和本单元学习的重点。过去的教学把关注点放在图形周长的计算上,而对周长概念的构建仅是一带而过,这样常常会给学生后面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带来困难和障碍,部分学生也会因缺乏对周长的概念和深刻理解,而在后续的学习中常常把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混淆。因此,教科书在编排上重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任意(不规则)图形入手,通过看、描、量、数等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直观地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同时也避免学生产生只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式。学生从周长意义的角度探索出如何得到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体现了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为后续学习奠定很好的基础。

用彩笔描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

周长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它是指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

边线(一条封闭的曲线或折线)的长;周长是通过度量得到的,度量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边线的长度,结果就是它的周长。

建议在日常教学中,不要把边线作为一个新的概念来教学,更不必区分什么是边线、什么是周长。有的文章认为边线可以“描一描”“指一指”,但周长一般不能通过“描一描”“指一指”得到。我们建议,教学中不要人为混淆,但是也不必人为区分。适当的年龄段要有适当的“难得糊涂”,这一点还是必要的。

通过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的活动,获得鲜明、生动、形象的认识,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

认一认,说一说。

认一认。包括认识两个对象:1、物体表面的周长(以树叶的周长为例);2、平面图形的周长(以长方形周长为例)。

说一说。情境图中的蚂蚁、铅笔在做什么?说什么?蚂蚁沿着树叶表面的边线爬行,铅笔在描绘图形的边线。它们都在说什么是周长,它们的的关键词是“一周的长度”,要知道“一周”就是指物体表面或图形的边线。

教科书并没有对周长给出严格的定义,因为学生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往往不是从抽象的概念描述开始的,而首先要有直观的感知;此外,概念的建立也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建立在多种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思维经验的积累,逐步深化认识。

你能得到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与同伴合作,量一量。

测量图形的周长。教科书呈现了两幅学生合作进行实际操作的照片,展示了得到图形周长的不同方法,这里蕴含着两层含义:一是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探索任务,在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二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探索测量周长的方式方法,如可以用直尺、卷尺、绳子等不同工具进行测量,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内涵,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测量图形的周长。

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

度量包括“度”和“量”。“度”指度量单位,“量”指测量。图中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就是指定的度量单位;数一数,就是数图形一周的边线包括多少个小方格的边长,就“量”出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教科书上,从左到右三个图形的周长分别是20厘米、18厘米、30厘米。

教学建议

用彩笔描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

(1)描一描。出示教科书中呈现的两幅图:树叶和数学书封面,让学生独立尝试用彩笔描出它们的边线,注意第二幅图要指导学生借助直尺来描,养成良好习惯。完成后可以同桌互相检查订正。

(2)说一说。可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描的,初步感知“边线”就是绕树叶和数学封面一周所画出的路线,积累对周长的感

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为接着认识周长做铺垫。

(3)摸一摸。让学生找到身边的任何一个物体,指一指或摸一摸它们的边线。如课桌面的边线、文具盒的边线、黑版面的边线等。

认一认,说一说。

初步感知什么是周长。教学时,建议参考以下环节。

(1)看一看,说一说。出示两幅图(可以一起出示,也可以分开依次出示),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意。可以提问:图中有些什么?蚂蚁、铅笔在做什么,说什么?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明确:小蚂蚁绕着树叶爬了一周,它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彩色铅笔沿图形边线描了一周,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2)指一指,说一说。同伴之间互相在图上指一指,说一说什么是树叶的周长,什么是图形的周长,然后可以集体交流,初步认识什么是周长。

教学中,要特别强调“一周”的实际意义,从哪里开始,到哪里为止。即从一个点出发,沿着图形边线运动最后又正好回到这个店,这才是一周。

你能得到树叶和数学封面的周长吗?与同伴合作,量一量。

探索得到图形周长的方法。要为学生提供形如教科书上面的、大小适当便于度量的树叶,每两人一片。如果没有合适的树叶,也可以利用厚纸片制作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树叶”。度量

规格统一的“树叶”,好处是更便于评价学生度量的精确程度。教师还要准备数量足够、比“树叶”的周长更长一些的线(如果是细铁丝更方便操作),上课时提供给需要的学生。细铁丝有两个优点:便于造型,不会伸缩。这些优点有助于提高质量的精确程度。不让学生自备铁丝,是为了防止测量工具对实践活动可能产生的暗示作用。这种“暗示”不但使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应有的挑战,而且使实践活动也失去了思考与创新的乐趣。

教学时,建议参考以下环节。

(1)看一看。出示教科书中呈现的实物,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如何得到它们的周长?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各抒己见,说说自己想的的方法,以及选择这种方法的理由。通过讨论让学生初步明确有哪些方法可以运用。

(2)做一做。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与同伴合作选择测量工具盒方法,测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教师要认真巡视,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3)说一说。展示测量的方法和过程。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不同测量方法,只要合理并能够得出结果,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在测量树叶、数学书封面周长时,学生可能会选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如直尺、卷尺、绳子等,很可能产生误差,教师要知道学生使用正确测量的方法,多测量一次,尽可能地减少误差,保证结果的合理性。

(4)比一比。对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可以提问:你喜欢

哪种方法?理由是什么?让学生评价、交流过程中体会不同方法的优势和不足,逐步学会根据实际测量的对象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工具盒方法。

(5)想一想。让学生想一想在实践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或问题,又是如何克服或解决的,以及在实践中产生了哪些思想或体验。

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

借助方格图得出图形周长。教学时,建议参考以下环节。

(1)出示方格图中的图形,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的周长是什么,巩固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2)描一描。如果担心学生直接数出周长友困难,可以在数之前先让学生用彩笔本别描出每个图形的边线。

(3)数一数。先让学生看到每个方格边长是1厘米,数一数,每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让学生独立尝试得出三个图行的周长(分别是20,18,30),并与同伴说说自己的方法和得出的结果。

(4)说一说。组织学生集体交流展示,说说各自的方法。学生可能从某一个点开始依次数出整个图形的周长,这里要提醒学生注意记清楚起点的位置;还有的学生可能会先数出每条边的长度最后再相加,这种方法需要提醒学生可以将每次数的结果记录下来,标注在图形上,防止忘记。

注意:图形的边线可以分成两类,水平方向的边线和竖直方

向的边线,在同类的边线中有很多是同长的。所以,更有效的策略是分别计算着两类边线的长度,再求和。如果学生想不到这种策略,教师可以启发或告之,让学生再数一数,获得新体验。

(5)回顾总结。可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是如何学习“周长”的,并在小组内交流;还可让学生根据学习过程思考,又联想到了哪些问题等。教师要多提供这样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独立思考、回顾交流、总结反思的机会,逐步养成善于提问的好习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