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教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教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教案

滨泉中学教学设计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1节 机械运动 教案

《第1节机械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确认机械运动的判断必须要有一个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是相对参照物而言。能根据物体的运动判断所选的参照物,以及根据物体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2、根据分类标准不同,将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还可以逐级分类将直线运动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3、在给定器材的条件下,通过探究,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4、确认速度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叙述速度的意义,写出速度的单位和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利用运动速度的公式计算物体的运动速度,能够对不同单位进行换算。 5、能够说出平均速度的作用,会使用简单的器材测量平均速度,能够利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计算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 2、理解匀速直线运动是一个理想化的运动模型。 3、从情景再现,生活体验中提炼科学知识,应用科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种哲学概念的初步建立。 二、教学重点 1、机械运动的分类。 2、参照物的概念和参照物的选择。 三、教学难点 1、参照物的判断和选择。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金属车、木头车、米尺、秒表、长木板、有关课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放映多媒体有关运动片段,指出:坐火车或汽车时,窗外的树木真的向后运动吗? 新课讲解: 一、参照物 科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也有位置的变化。科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教师出示图片电梯: 地面上的人看电梯中的人:运动 电梯中的人看电梯中的人:静止 为什么对同一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呢? (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物) 老师补充: 我们在判断一个人高低的时候有个标准,同样我们在研究物体到底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时候,也要选择一个标准,是把地球看成不动的物体,把地球作为标准,这些物体相对与地面的位置变化的,我们认为这些物体是运动的;这些物体相对与地面的位置不变的,我们认为是静止的。如,人站在教室里,相对于地面来说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我们说人是静止的,如果走动了,则相对于地面来说发生改变,我们说是运动的。这个被选为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所以我们说物体的静止或运动是相对与参照物来说,但平时我们通常没有说明参照物指什么。我们把事先被选的标准物体叫参照物。 带领学生阅读P89页阅读,思考为什么飞行的子弹能用手抓住。 二、机械运动的分类 [实验](1)小球从斜面上滚下来 (2)用线拴着小球,让小球做圆周运动 (3)让电动小车在水平桌面上沿直线运动 分析:三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 [实验](4)陀螺的旋转(滚动笔杆) (5)擦黑板 总结:不同类型的运动 [读图]比较两辆汽车的运动

《机械波》实用教案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一、波的形成和传播 1、波的形成-------------------------------------------------------------------------------------->分解传播过程 (1)波的形成过程:(图演示)波源的振动带动周围质点做受迫振动。 (2)波的形成条件:波源+介质 2、波的传播 (1)各质点振动的T、f、A与波源相同,起振时状态相同; (2)离开波源越远,起振越慢开始,相位落后越多(下表);----------------------->相位即“弧度” 时刻P0P1P2P3P4 00———— T/8π/40——— T/4π/2π/40—— 3T/83π/4π/2π/40— T/2π3π/4π/2π/40 (3)机械波传递波源的振动形式、能量和信息,不传播质点; ①. 每个质点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 ②. 波形向传播方向“平移” (4)起振时间相差T的整数倍的质点,运动状态总相同。

3、波的分类 (1)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①. 特征:波形具有波峰和波谷相间 ②. 实例:绳波,水波 (2)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雨波的传播方向相同 ①. 特征:波形具有密部和疏部相间 ②. 实例:声波,弹簧波动 <练习> 1.下列关于振动和波的关系,正确的是() A、有机械波必有机械振动 B、有机械振动必有波 C、离波源越远的质点振动周期越长 D、波源停止振动时,介质中的波动立即停止 2.下列关于机械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相邻的质点要互相做功 B、纵波的质点可以随波迁移 C、振源开始时怎样振动,其它质点开始时就怎样振动 D、波中各质点的振动频率是相同的 3.如图所示,是一列沿绳子向右传播的横波,除去第1点,在途中速度最大的点是第()点,加速度最大的点是第()点。 4.一列横波某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经过0.25s途中P点第一次到达波峰,此后在经过0.75s,P点的位移和速度可能是() A、位移是2cm,速度为零 B、位移是零,速度方向沿+y方向 C、位移是-2cm,速度为零 D、位移是零,速度方向沿-y方向 5.如图为波沿一条固定的绳子向右刚传播到B点时的情形,由图可判别A点刚开始振动时的振动方向是() A、向左 B、向右 C、向上 D、向下 答案:A;ACD;3,5;BD;D;

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教案

第一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知识梳理 1、长度单位:米(m )————国际单位 常用单位:千米( km )、米(m )、分米(dm )、厘米( cm )、毫米(mm )、微米( )纳米(nm ) 2、单位换算: ×1o 3×1o 3×1o 3×1o 3 Km m mm nm ×1o -3×1o -3×1o -3×1o -3 3、时间单位及换算:时(h )、分钟(min )、秒(s ) 1h=60min=3600s 刻度尺的使用:①使用前认清量程和分度值;②正确放置刻度尺: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一侧,有刻度线一边要 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相平;③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④记录时,要记录数值和单位。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只能减小不能避免。 【例1】小刚使用刻度尺测得某物体的长为12.3CM ,关于该测量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是用最小刻度为1mm 的刻度尺测量的 B.该结果中“3”不是估读的 C.是用最小刻度为1cm 的刻度尺测量的 D.该结果不存在误差 【例2】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初中物理课本宽度的是( ) A.1.6m B.7.5dm C.18cm D.70um 【例3】如图是小红同学精确测量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下面读数正确的是( ) A.20s B. 3.2min C.200s D.180s 【变式训练1】关于物理量的测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每一个物理量都有相应的测量工具,可以直接进行测量 B.测量中虽然有误差,但只要认真规范地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C.在选择测量工具时,其分度值越小的测量工具越好

D.在选择测量工具时,因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测量工具 【变式训练2】如图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测同一物体长度,读数时视线放置正确 的是刻度尺(选填“A”或“B”),该物体的长度是cm。 【变式训练3】下列测量长度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A.测一张纸的厚度可以用刻度尺先测出几十张纸的厚度,然后再除以纸的总张数,即得出一张纸的厚度 B.测细金属丝的直径,可以把金属线无间隙的密绕在一根铅笔上若干圈,测出密绕部分的长度L和圈数N,则直径D=L/N C.只使用一个刻度尺不用其他工具就可以准确测出乒乓球的直径 D.测自行车通过的路程,可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N,再乘以车轮的周长L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知识梳理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运动。(如:树叶飘落,灰尘飞舞等) 2、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被选做参照物的物体 【参照物的选取:①任何物体都可选做参照物,除了研究对象本身;②一个物体一旦被选作参照物,则默认为静止状态;③一般选取地面或者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 【例4】火车在路上行驶时,以路边的房屋为参照物,火车是,火车上的座椅是。 【例5】下列各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飞机在天空中飞行 B.月球绕地球公转 C.树上苹果由绿变红 D.河水在河中流 【例6】下列语句中划线部分描绘的运动情景,选取山为参照物的是() A.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B.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C.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 D.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变式训练4】4×100米接力赛中,为保证传接棒顺利进行,取得好成绩,在传接棒时两位运动员应该()A.都站在原地不动 B.都奔跑,保持相对静止 C.都奔跑,接棒运动员速度要大于传棒运动员 D.传棒运动员奔跑,接棒运动员站在原地不动 【变式训练5】在月光下,李明看到月亮在云层中穿梭,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A.房屋 B.云层 C.停在路边的汽车 D.远处的高山 【变式训练6】在水平面上有三个物体甲、乙、丙,某时刻甲、乙相距3m,乙、丙相距5m。经过一段时间后,甲乙相距4m,乙、丙相距仍为5m。若以乙为参照物() A.甲一定是运的,丙可能静止不动 B.甲一定是运动的,丙一定是运动的 C.甲可能是运动的,丙一定是不动的 D.甲一定是运动的,丙一定是不动的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知识回顾 1、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①同时间比路程,路程越远,运动越快;②同路程比时间,时间越短,运动越快。 2、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速度等于路程(s)与时间(t)

完整初二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教案

初中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 科学之旅 有趣有用的物理 1.牛顿和苹果的故事 2.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3.彩虹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会有7种颜色? 4.冰棍为什么会冒气?冒出的气是向上还是向下? 5.保险丝的应用 6.汽车观后镜的设计 怎样学习物理 1.善于观察,乐于动手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物理最重要的是培养对这一学科的兴趣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教学难点 1.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校每年都会举行田径运动会,田赛中通常以距离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就要进行长度的测量;在径赛中通常以时间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又要进行时间的测量。请大家思考,时间和长度的测量都要用到那些工具?这些工具又如何使用呢? 二、推进新课

(一)长度的单位 想一想在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自学课本知道还有哪些新的单位? 单位换算方法: 单位间的换算关系采用等量代替法,即先照写数值,然后乘以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并注意 结?7?5cm.25?101?125nm?12510cm?“数不变,换算过程为:果尽量用科学计数法。如:单位换,进行算”以下是小亮同学做的长度单位换算的几个算式,请指出他在换算过程中的错误,并写例1.出正确算式?100cm=520cm (1)15.2m=5.2m666????=6.5m 10um=6.5(2)6.51010(二)长度的测量 1.正确使用刻度尺 (1)分度值:是刻度尺上相邻两条刻度线间的长度,也叫这把刻度尺的精确度或准确度、最小刻度值。 (2)实际估读时,一定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 对于一个测量结果,其倒数第一位是估读值,倒数第二位所对应的单位就是刻度尺的分度值。 (4) 一个测量结果是由准确值和估读值还有单位组成的. 2.使用刻度尺之前要“三观察” (1)观察零刻度线的位置在哪里,是否磨损;如果磨损可重新确定一刻度线为起始刻度线。 (2)观察量程是多少,实际情况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量程的刻度尺。 (3)观察分度值是多大,据不同情况和要达到的精确度,选择分度值合适的刻度尺 3.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要“三会” (1)会放: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或重新确定的起始刻度线要与被测物体的起始端对齐,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边要贴近被测物体且与被测长度平行,不能放倾斜。

《机械波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

《机械波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章《机械波》是在《机械振动》的基础上讲述波的基本知识。波是一种比较重要而普遍的运动形式,是后续电磁波、光波的基础。《波的形成与传播》一节是《机械波》的第一节,学好这一节的内容对后续课程波的描述、波的图象、波的各种特性至关重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波是一种比较抽象的运动形式,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本节教材对学生的理解能力、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能力及联系实际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它需要学生能想象出多个质点同时又不同步的运动从整体上形成波的(空间传播)情景。 教学重点:横波的形成与传播过程的规律。 教学难点:质点振动和波传播的关系。 教学疑点:波传播的是什么?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波的形成与传播。知道产生机械波的条件。 (2)知道横波和纵波,知道波峰和波谷,密部和疏部。 (3)知道机械波,理解机械波传播振动形式,传递能量和信息。 2、能力目标: (1)通过波动模型的建立过程,提高学生的抽象想象能力。 (2)根据对机械波模型的分析判断,提高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1)从波的形成过程中,体会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明确个体动作要服从整体动作,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2)通过观察波的形成过程,体验科学美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体验大自然各种波动的自然美感。 三、教学方法设计: 本节课采用实验观察法。在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动手实验及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化的动态情景并提出相关系列问题。要求学生观察、研究和总结得出结论并能回答相关问题以达到教学的目标要求。在教学中渗透问题探究式学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现代教学理念(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首先让学生观看四个事先拍成录相的演示实验现象课件(水波、随风飘的旗、绳波和电磁波等四种波动情景),让学生观看后对波有个初步印象。并提出两个问题以引入本节课要完成的教学内容: (1)波是如何形成的?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机械运动复习课教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复习课 【复习目标】 1、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 是有区别的。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能选择合适的参照物来描述运 动,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3、会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能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进行简单 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4、能通过实验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能利用v=s/t计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 平均速度。 【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长度的测量,测量时要引导学习选择合适的工具,然后正确使用工具进行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与计算 【前置准备】利用多媒体展示本章思维导图 【学具准备】 刻度尺、钢卷尺、秒表、斜面、小车、金属片等多媒体课件和学生导学稿 【复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复习 让学生把准备的刻度尺、钢卷尺、秒表、斜面、小车、金属片等放在桌面,问:我们利用所有的器材可以做哪些实验?学生回答:可以进行长度、时间的测量,还以进行平均速度的测量。引出复习内容。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长度、时间入手,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达到温顾知新的目的。 二、专题复习 【专题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聚焦知识点一: 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2.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 3. 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是为:1km= m、1dm= m、1cm= m、1mm= m、 1μm= m、1nm= m 练习题: 1.中学生的大拇指指甲宽度约为( ) A.1 mm B.1 cm C.1 dm D.1 m 2、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人头发直径约7×10-5m= μm 地球半径6.4×106m= km 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8.84443 =884443 (填上单位) 3、估测课桌的长度为 80 (填上合适的单位)。 设疑:我们估测的准确吗?如果不准确应该怎么办? 设计意图:从身边的事例做起,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估计中会出现很多的偏差,要想减小偏差,那就要借助到工具,引出刻度尺正确使用并练习了国际单位及常见单位的换算。 聚焦知识点二: 正确使用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要做到会观察、会放置、会读数、会记录。 会观察——刻度尺的、和零刻线是否磨损。 会放置——刻度尺要沿着被测物体的长度,刻度线要被测物体,找准或选取一个整刻度线和一端对齐。 会读数——视线要和尺面,读数时要估读到的下一位。 会记录——测量结果应由和组成。 实验设计:利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1、用所给出的钢尺、卷尺等刻度尺,挑选出合适测量工具并测出课桌的长度 m。 2、如图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教案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教案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 教学目标: 1.认识机械运动的现象? 2.会选择参照物描述机械运动,会根据对运动的描述指明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会运用速度公式解决问题? 机械运动的兴趣引入(如宏观的天体运动或微观的分子运动) 教学重难点: 1.参照物选择? 2.平均速度的测量和计算 知识点一: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量程、最小分度值)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测量长度的工具有:,,,测量长度的主要工具 是,使用刻度尺前应观察①,②,③,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要单位是,常用单位是, ⑴ = m = cm, ⑵ 720s = min = h,⑶ 36min = h = s, 3.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测量细钢丝的直径,把细钢丝紧密排绕在铅笔上,绕32圈后用刻度尺量线圈长度为 cm ,细钢丝的直径是 mm。 4.如图所示,请你写出圆柱体的直径为 cm, 5.⑴为了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小刚数出了100张相同的纸张,压齐后,用刻度尺测出了100张纸的厚度为1cm,则一张纸的厚度大约为μm。 ⑵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圈,测出了这段线圈的总长度为L,则细铜丝的直径 为。⑶小明想知道自己脉搏跳动一次所间隔的时间,他用停表测量,在1min内脉搏跳动了72次,则脉搏跳动一次大约需 s。 知识点二:时间的测量 表盘上有长的秒针和短的分针,秒针转一圈通常是30s和60s两种,常用停表的分度值有两种和,停表上边的按钮用来旋紧发条和控制表秒的转动。小表盘一周量度30min,分度值为.

机械波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机械波的产生条件和机械波的传播特点(规律); 2.掌握描述波的物理量——波速、周期、波长; 3.正确区分振动图象和波动图象,并能运用两个图象解决有关问题 4.知道波的特性:波的叠加、干涉、衍射;了解多普勒效应 教学重点:机械波的传播特点,机械波的三大关系(波长、波速、周期的关系;空间距离和时间的关系;波形图、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波的图象及相关应用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机械波 2.机械波的分类 机械波可分为横波和纵波两种。 (1)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叫横波,如:绳上波、水面波等。 (2)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平行的叫纵波,如:弹簧上的疏密波、声波等。 分类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关系形状举例 横波垂直凹凸相间;有波峰、波谷绳波等 纵波在同一条直线上疏密相间;有密部、疏部弹簧波、声波等 说明:地震波既有横波,也有纵波。 3.机械波的传播 (1)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机械波的传播是匀速的。波速、波长和频率之间满足公式:v=λf。 (2)介质质点的运动是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的简谐运动,是变加速运动,介质质点并不随波迁移。 (3)机械波转播的是振动形式、能量和信息。 4.机械波的传播特点(规律): 5.机械波的反射、折射、干涉、衍射 一切波都能发生反射、折射、干涉、衍射。特别是干涉、衍射,是波特有的性质。 干涉区域内某点是振动最强点还是振动最弱点的充要条件: 根据以上分析,在稳定的干涉区域内,振动加强点始终加强;振动减弱点始终减弱。 至于“波峰和波峰叠加得到振动加强点”,“波谷和波谷叠加也得到振动加强点”,“波峰和波谷叠加得到振动减弱点”这些都只是充分条件,不是必要条件。 点评:描述振动强弱的物理量是振幅,而振幅不是位移。每个质点在振动过程中的位移是在不断改变的,但振幅是保持不变的,所以振动最强的点无论处于波峰还是波谷,振动始终是最强的。 点评:关于波的干涉,要正确理解稳定的干涉图样是表示加强区和减弱区的相对稳定,但加强区和减弱区还是在做振动,加强区里两列波分别引起质点分振动的方向是相同的,减弱区里两列波分别引起质点分振动的方向是相反的,发生变化的是振幅增大和减少的区别,而且波形图沿着波的传播方向在前进。 (2)衍射。 ①波绕过障碍物的现象叫做波的衍射。 ②能够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跟波长相差不多。

机械制图第一章教案

机械制图教案 绪论第一章制图的基本知识 一、本课程的研究对象 1、图样的定义 在工程技术中,为了准确地表达机械、仪器、建筑物等物的形状、结构和大小,根据投影原理、标准或有关规定画出的图形,叫做图样。 2、《机械制图》是研究阅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的原理和方法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 3、主要内容 (1)制图的基本规定 (2)几何作图 (3)正投影法与三视图 (4)轴侧图 (5)组合体视图 (6)图样的基本表示法 (7)常用件的特殊表示法 (8)零件图 (9)装配图 二、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1、掌握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2、掌握阅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技能; 3、培养对空间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 4、了解计算机绘图的基本知识; 5、培养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三、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1、严格遵守国家标准《技术制图》、《机械制图》和有关的技术标准; 2、掌握正确的看图和画图方法; 3、反复实践,提高看图和画图技能。 由图样定义知识引入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1-1 图纸幅面和格式 GB/T4457.4-2002的含义: GB:表示国标; T4457.4:表示推荐使用的文件号为4457.4; 2002:表示20XX年发布使用的。 一、图纸幅面 要采用国家标准规定的幅面尺寸B×L 二、图框格式和尺寸 1、图框格式 在图纸上必须用粗实线画出图框。 图框有两种格式:不留装订边和留装订边。 同一产品中所以图样均应采用同一种格式。

2、图框尺寸 不留装订边的图纸,其四周边框的宽度相同(均为e) 留装订边的图纸,其装订边宽度一律为25mm,其他三边一致。 三、标题栏和明细栏 标题栏一般应位于图纸的右下角。 四、看图方向的规定 为了利用预先印制好的图纸,允许将图纸逆时针旋转90°。 为了使图样复制和缩微摄影时定位方便,应在图纸各边长 §1-2 比例(GB/T4457.4-2002) 一、术语 比例:图形与其实物相应要素的线性尺寸之比。 1、原值比例比值为1的比例,即1:1; 2、放大比例比值大于1的比例,如2:1等; 3、缩小比例比值小于1的比例,如1:2等。 二、比例系列 三、标注方法 四、选择比例的原则 §1-3字体(GB/T4457.4-2002) 一、基本要求 1、书写字体必须做到:字体工整、笔画清楚、间隔均匀、排列整齐; 2、字体高度(h)的公称尺寸系列为:1.8,2.5,3.5,5,7,10,14,20按照2的比率递增(字宽与字高之比为2:3,字高代表字体的号数); 3、汉字应写成长仿宋体,汉字的高度h不应小于3.5mm, 其字宽为h / 2; 4、字母和数字分A型和B 型;

《机械制图教案》第一章

《机械制图》教案 (92学时) 教材:《机械制图》、《机械制图习题集》 (安徽省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张信群主编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授课教师:张信群 机电工程系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一讲绪论 课题:1、本课程的研究对象 2、本课程的任务和学习方法 3、我国工程图学的发展概况 课堂类型:讲授 教学目的:1、讲解图样的概念及形成 2、介绍本课程的任务、特点和学习方法 教学要求:1、了解本课程的任务和性质 2、领会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图样的形成及与立体图的比较 教具:长方体模型 教学方法:本次课是介绍绪论部分,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培养起对这门课 的兴趣,讲课时尽可能采用较为生动活泼的语言和教学形式, 并结合自己的体会和以往积累的教学经验,向学生介绍一些适 时可行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题 机械制图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是是研究如何运用正投影基本原理,绘制和阅读机械工程图样的课程。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看图、绘 图和空间想象能力,达到教学大纲中对本课程所提出的教学要求,以适应 今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需要。 二、教学内容

(一)本课程的研究对象 1、图样的概念 准确地表达物体的形状、尺寸和技术要求的图,称为图样。(对此定义作简要说明,并强调:形状、尺寸和技术要求三个方面,缺一不可)2、机械制图的概念 在建筑工程中使用的图样称为建筑图样,在机械工程中使用的图样称为机械图样。机械制图是以机械图样作为研究对象的,即研究如何运用正投影基本原理,绘制和阅读机械工程图样的课程。 3、图样的作用 (1)图样是工厂组织生产、制造零件和装配机器的依据。 (2)图样是表达设计者设计意图的重要手段。 (3)图样是工程技术人员交流技术思想的重要工具,被誉为“工程界技术语言”。 4、图样的形成 (1)立体图 表示物体的大致形状可以用立体图。 立体图是从一个方向、用一个图形来表达 物体的形状。如图所示,只能看见长方体 的前面、上面和左面,后面、下面和右面 无法看清;而且长方体是由六个矩形面构 成的,但矩形都变形为平行四边形。 如果对此长方体作进一步加工,,则会 发现:圆孔打得多深,方槽是否前后贯通, 在立体图中表达不清楚,而圆形也变形为 椭圆形。 综上:立体图的缺点有: 1)发生变形。 2)物体内部和后面等看不见部分的结 构表达不清楚。 3)没有尺寸和技术要求。 可见,立体图不能反映出物体的真实 形状,所以,不能直接应用在生产上。 但是,立体图也有独特的优点:立体 感强。因此可以作为生产图样的辅助性说明。 生产中广泛采用的图样是用正投影法绘制的。 (2)正投影法 具体定义后面章节介绍。简单地说,在物体后面放一张图纸,眼睛正对着图纸看物体,把看到的物体形状在图纸上反映出来。这里把平行的视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教案.doc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教案 在八年级的物理学习过程中,会学到《机械运动》这一课,那么老师在上课之前要做好教案的设计,下面我为你整理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中机械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知道什么叫参照物,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选定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二)教具 1米长的一端封闭的玻璃管,管内注入水,并留约2厘米长的一段空气柱,管口被封闭;节拍器(或秒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2.完成下列长度单位的换算,要求有单位换算的过程。由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演算,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进行练习。 教师口述:0.2千米=______厘米。(答:2×104厘米) 500微米=______米。(答:0.0005米) 对学生所答进行讲评。

3.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课本图1—5甲图中木块的实际长度。要求每个学生动手测量。由同学说出测量结果。巩固上节所学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正确读、记测量结果和减小误差的基本知识。 二、新课教学 1.新课的引入 组织同学阅读课本节前大"?"的内容。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板书:"第二章简单的运动 一、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 (1)什么是机械运动? 运动是个多义词,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对于回答中所举机械运动实例,教师要明确指出是哪个物体相对什么物体有位置的改变。 组织同学看课本图2—2,提问:图中的哪些物体在做机械运动? 答:图2—2中运动员、足球、列车、地球、人造卫星、太阳系、银河系都在不停地做机械运动。

第一章机械运动教学设计解析

八年级物理·上新课标[人] 第一章机械运动 1.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通过实验测量物体的速度. 通过观察现象,实验探究加深对机械运动、参照物、速度等概念的体验,并能把所学的知识和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激发学生对运动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将物理和生活联系的意识. 本章是整个初中力学的基础,它既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需要,也是他们参与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必备知识.教材知识紧紧围绕机械运动的描述逐步展开.首先通过物理中最基本的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进入初中物理的学习,然后再通过参照物的引入,让学生学会从物理的角度用科学的术语来描述运动.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而运动的物体自然有快慢的不同,顺理成章地进入最基本最简单的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需要用平均速度来表示,这些基本的运动知识也为后续学习认识运动奠定了基础.为了尽快让学生熟悉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教材安排了实验室中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引导学生在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基础上,用间接的方法测量平均速度,同时实现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

为了体现从生活走进物理的理念,本章的想想议议都以学生熟知的典故和事例形式引入,让学生观察和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得出正确的结论,最后学以致用,完成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跨越.整章的学习探索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特色. 【重点】 1.参照物的定义和选择. 2.机械运动的描述与探究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速度的定义和物理意义. 4.速度公式的运用,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格式、解题方法. 【难点】 1.参照物的定义和选择. 2.运动的相对性、速度的测量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 3.速度公式的运用,物理计算题解题格式、解题方法.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长度以及时间的测量是学生每时每刻都会注意到的物理现象,学生对于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事物,往往由于司空见惯而失去好奇心与关注度.因此在课堂的一开始,本课程并不直接讲授测量的有关知识,而是从分析运动与长度和时间有关,引入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通过比较课桌的长宽高,让学生了解测量的重要性,从而引发学生对于常见的长度测量的好奇心.并在此基础上,引入常见的长度估算方法、精确的测量、测量结果中的单位换算等,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进行物理学习,达到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长度和时间,每天都在各种时间的标准下度过,见到标注长度的各种事物,在潜意识中埋下了长度和时间测量的种子.但是由于没有进行系统的测量学习,在进行测量的过程中容易出错.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实际操作能力,为本知识点的学习做好了能力方面的准备.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研究性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思想,为本知识点的学习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运动的描述

机械波的产生(教案)

D、机械波的产生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上海市二期课改高一年级物理教材第四章《周期运动》的第D节内容,《D机械波的产生》是在学习了《C机械振动》之后,对振动的群体性现象进行的更为深入的探究。 机械波是机械运动中比较复杂的运动形式,属于周期性运动,广泛地涉及物理学的诸多领域。 本节课的内容重在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波的产生条件和传播过程中的特点,为下节课《E 机械波的描述》打下基础,同时也为高二电学中的电磁波等后续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学习本节内容需要的知识有:运动学相关知识、动力学相关知识、机械振动、周期运动等。 从生活中的有关机械波的例子入手,本节课逐步引导学生构建起有关机械波的理性认识,建立有关“机械波”、“机械波的传播”、“机械波的特点”等概念。 以教师的演示实验逐步引导学生探究机械波的形成条件、机械波的传播特点,分析得到有关机械波的相关知识。 本设计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化对机械波的理性认识,通过对简单实际问题的分析与研究,知道机械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自觉联系生活,有意识地思考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 本节课属于基础性课程范畴,计划安排1课时。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南洋模范中学(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高一普通班的学生。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关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本知识,并认识了质点振动的特点和规律,但对于机械波的认识依旧停留在对日常生活现象观察的感性层面,并未形成理性层面的、较为系统的认知网络,因此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机械波的成因以及动态传播过程特征,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实验、抽象思维、推理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2)能绘制横波在不同时刻的波形图。 (3)知道横波。 (4)理解机械波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有关波动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提炼物理现象的特点,体会物理概念形成的过程,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2)通过演示实验来探究物理现象的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生活→物理→生活”的学习过程,感受科学探究的趣味性与实用性。 (2)培养学生通过辨证的观点探究物理过程及其规律。 (3)塑造学生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机械制图教案》第一章第六讲

第六讲§1—4 平面图形的绘制 §1—5 绘图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课题:1、平面图形的绘制 2、绘图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课堂类型:讲授 教学目的:1、讲解平面图形的尺寸分析、线段分析和平面图形的作图步骤。 2、讲解仪器绘图和徒手绘图的基本方法。 教学要求:会画中等难度的平面图形。 教学重点:平面图形的尺寸分析 教学难点:平面图形尺寸基准的判断和选择 教具:模型“手柄” 教学方法:讲课中要抓住尺寸分析这个核心,教会学生具有对平面图形分析尺寸基准和识读定位尺寸的能力。基准与定位尺寸紧紧相连,二定位尺寸又是画出第二基准线、第三基准线……的依据,在讲解时不可忽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结合作业中的问题,纠正错误,强调圆弧连接中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二、引入新课题 平面图形是由直线和曲线按照一定的几何关系绘制而成的,这些线段又必须根据给定的尺寸关系画出,所以就必须对图形中标注的尺寸进行分析。 三、教学内容 (一)平面图形的尺寸分析 1、定形尺寸

定形尺寸是指确定平面图形上几何元素形状大小的尺寸,如图1—33所示中的φ12、R13、R26、R7、R8、48和10。一般情况下确定几何图形所需定形尺寸的个数是一定的,如直线的定形尺寸是长度,圆的定形尺寸是直径,圆弧的定形尺寸是半径,正多边形的定形尺寸是边长,矩形的定形尺寸是长和宽两个尺寸等。 2、定位尺寸 定位尺寸是指确定各几何元素相对位置的尺寸,如图1—33中的18、40。确定平面图形位置需要两个方向的定位尺寸,即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也可以以极坐标的形式定位,即半径加角度。 图1-33 平面图形 3、尺寸基准 任意两个平面图形之间必然存在着相对位置,就是说必有一个是参照的。(由此引出基准这个概念,介绍基准时可联系直角坐标系的坐标轴来讲解) 标注尺寸的起点称为尺寸基准,简称基准。平面图形尺寸有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相当于坐标轴x方向和y方向),因此基准也必须从水平和垂

机械运动教学设计

机械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能力目标: 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 2、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情感目标: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教法建议 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机械运动 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机械波·教案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机械波·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明确机械波的产生条件; (2)掌握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波动传播过程的特征; (3)了解机械波的种类极其传播特征; (4)掌握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包括波长、频率、波速)。 2.要重视观察演示实验,对波的产生条件及形成过程有全面的理解,同时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课本的插图。 3.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方要重视引导和自觉培养正确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 2.难点是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 三、教具 1.演示绳波的形成的长绳; 2.横波、纵波演示仪; 3.描述波的形成过程的挂图。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过的机械振动是描述单个质点的运动形式,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由大量质点构成的弹性媒质的整体的一种运动形式——机械波。 (二)教学过程设计 1.机械波的产生条件 例子——水波:向平静的水面投一小石子或用小树枝不断地点水,会看到水面上一圈圈起伏不平的波纹逐渐向四周传播出去,形成水波。 演示——绳波:用手握住绳子的一端上下抖动,就会看到凸凹相间的波向绳的另一端传播出去,形成绳波。 以上两种波都可以叫做机械波。 (1)机械波的概念: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就形成机械波 (2)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振源和介质。 振源——产生机械振动的物质,如在绳波中的手的不停抖动就是振源。 介质——传播振动的媒质,如绳子、水。 2.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1)介质模型:把介质看成由无数个质点弹性连接而成,可以想象为(图1所示) (2)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由于相邻质点的力的作用,当介质中某一质点发生振动时,就会带动周围的质点振动起来,从而使振动向远处传播。例如:

机械制图教案第一章

江苏省沭阳中等专业学校理论课程教师教案 专业部机电部 班级11数控 学科机械制图 姓名刘辉 2011至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第一章

沭阳中等专业学校《机械制图》教案 机械教研组刘辉 教学时数: 2 学时 课题:绪论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组成内容 教学重点: 强调本课程的地位与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 对学习本课程重要性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具: 相应的工程图纸、简单的使用说明书 教学步骤: (引入新课) 由简单的使用说明书、相应的工程图纸引入…… (讲授新课)绪论 一、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它是工程类专业的一门必修技术基础课,研究和解决空间几何问题以及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理论和方法。 工程图样——“工程界的语言”,工程图样是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技术文件,同时又是工程界表达和交流技术思想和信息的重要媒介和工具。 基本要求 1.熟悉国家标准《机械制图》的基本规定 2.能识读一般机械零件图、简单机械和机电产品的装配图 3.掌握电气图表达的内容,识读一般难度的电器电路图 二、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1.自始至终把物体的投影与物体的形状紧密联系,不断地“由物画图”和“由图想物”,既要想象物 体的形状,又要思考作图的投影规律,逐步提高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 2.学与练相结合 3.规律性的投影作图;规范性的制图标准 4.提高听课效率 5.正确认真的对待作业 三、制图的基本知识 图样——根据投影原理、标准或有关规定表示的工程对象,并有必要的技术说明的图。 装配图——表示组成机器或部件中各零件间的连接方式和装配关系的图样。 零件图——表达零件结构形状、大小以及有关技术要求的图样。 (巩固练习)让学生再看一遍绪论部分的内容 (课堂小结)对学好识图的要求: 1、明确学习目的,要有学好本课程的信心; 2、刻苦训练技能技巧,图面质量优秀,有一定构思能力; 3、作风认真严肃,决不敷衍了事。 (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简述你对学好本课程的看法。

(完整版)沪科版高一物理教案模板下册《机械波的运动》

沪科版高一物理教案模板下册《机械波的运动》 目标: 1.掌握机械波的产生条件和机械波的传播特点(规律); 2.掌握描述波的物理量——波速、周期、波长; 3.正确区分振动图象和波动图象,并能运用两个图象解决有关问题4.知道波的特性:波的叠加、干涉、衍射;了解多普勒效应 教学重点:机械波的传播特点,机械波的三大关系(波长、波速、周期的关系;空间距离和时间的关系;波形图、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波的图象及相关应用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机械波 1.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波源(机械振动)传播振动的介质(相邻质点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机械波的分类 机械波可分为横波和纵波两种。 (1)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叫横波,如:绳上波、水面波等。 (2)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平行的叫纵波,如:弹簧上的疏密波、声波等。 分类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关系形状举例 横波垂直凹凸相间;有波峰、波谷绳波等 纵波在同一条直线上疏密相间;有密部、疏部弹簧波、声波等

说明:地震波既有横波,也有纵波。 3.机械波的传播 (1)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机械波的传播是匀速的。波速、波长和频率之间满足公式:v=λf。 (2)介质质点的运动是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的简谐运动,是变加速运动,介质质点并不随波迁移。 (3)机械波转播的是振动形式、能量和信息。 (4)机械波的频率由波源决定,而传播速度由介质决定。 4.机械波的传播特点(规律): (1)前带后,后跟前,运动状态向后传。即:各质点都做受迫振动,起振方向由波源来决定;且其振动频率(周期)都等于波源的振动频率(周期),但离波源越远的质点振动越滞后。 (2)机械波传播的是波源的振动形式和波源提供的能量,而不是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