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辛亥革命对当代学生之现实意义 启示

论/谈辛亥革命对当代学生之现实意义

1911年10月10日,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旗帜下集结起来的湖北革命党人,蓄势既久,为天下先,勇敢地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并一举光复武汉。次日在红楼——湖北省咨议局组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推举湖北新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宣告废除清朝宣统年号,建立中华民国。武昌的义声赢得全国响应,孙中山、黄兴(我校友)、宋教仁、廖仲恺、程潜(我校友)、谢觉哉(我校友)等仁人志士领导革命起义的发展,最终结束了清朝260余年的腐朽统治,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随之终结。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回眸100年前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历史见证伟大和辉煌。在10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昂首阔步走进伟大的新时代时,纪念辛亥革命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辛亥百年,民族精神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革命运动,从此揭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幕。

孙中山,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杰出的思想家,他在1894年在夏威夷的檀香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组织——兴中会,宗旨为“振兴中华”,揭开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序幕。1905年以兴中会为主体,联合地方性的革命团体,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革命同盟会。同盟会在孙中山的领导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纲领,发起旨在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运动。孙中山在同盟会的喉舌《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革命目标,将黄帝定位在“民族主义始祖”的位置上,定位为“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中华民族开国之始祖)”。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选为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当天总统府发表《中华民国大总统孙文宣言书》,宣称:“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含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是反映出革命党人从“排满”到“五族共和”、国内民族平等的思想发展过程。

综上所述,辛亥革命前后,革命者始终将民族主义视为中华民国之核心地位,置于“民权”、“民生”之前,有巍巍中华大一统之气象,从而也将中华民族的精神释放出来。

辛亥革命后十年,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4年1月20日到30日,在孙中山亲自主持下,举行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由此,孙中山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其中,民族主义包含两个主要内容:一是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主独立;二是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并强调如果没有前者,后者的目标也不能实现。在过去,两党并肩作战,用鲜血换来了民族的独立,直至今天,也有其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中共完成和推进三件大事,并提出百年目标,在本世纪上半叶,中国共产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两个宏伟目标,这就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两个百年目标的树立,恰恰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的共同目标、共同心声,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浴血奋战而追寻的目标,当然也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志士们的共同目标和心愿,是同盟会、国民党革命派共同追寻“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和“三民主义”的延伸,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宣言。

鉴于此,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之际,我们今天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既有历史意义,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辛亥百年,民族精神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百年辛亥,依然是的巨大的精神动力。我们学生应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二、辛亥百年,开放创新依然传递着思想的火把。

1923年1月1日,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宣言》中用精炼的文字表述了他的文化观:“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与狭隘的国粹主义相比,孙中山并非只承认本土文化,而不加区别地反对外来文化,也有别于全盘西化论者只承认西方文化而否认本土文化的精华。正因为其持有开放的、积极的文化观,立足本国国情,放眼环球,对中外优秀文化兼收并蓄,并努力创新自己的文化,创造自己的新文化,才使中华文化更具生命力。

纵观中华历史,泱泱大国之风始终贯穿其中,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特别是1840年以来,中国遭受过许多国家的欺凌、侵略,并没有被任何一个侵略者征服,中国人民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尊严,为民族复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孙中山看来,开放创新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孙中山最为看重的是中华文化中的“人格教育”,中国人民之所以前赴后继,勇赴国难,其动力之一就是中华文化中“人格”与“国格”观念,并由此产生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基于此,孙中山先生强调,以“人格”与“国格”观念为核心的传统道德不可轻易的加以否定,“应该用我们固有的文化作基础”,来建立新道德、新文化、新教育、新理念。对革命者来说,要有文化自觉,才懂得革命道理,进而树立革命人生观,所谓先知先觉就是这个意思。同时,革命者都要立大志、办大事,而非谋大官,都有服务民众的新道德。因此,孙先生在演讲中多次说:“这种替众人来服务的新道德,就是世界上道德的新潮流”,革命者的思想行动应“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

总体来说,孙先生办求在传统的“人格”与“国格”的思想基础上,开放创新,铸就出具有时代精神的民族之魂。而辛亥革命100年后的今天,这种民族之魂依然是中华民族前进的动力。毛泽东同志曾经一句“为人民服务”就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中华民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激情和最广泛参与,真正是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直到今天,为人民服务仍然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中国所有公务人员的集体誓言和最终追求。胡锦涛在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强调:“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可以这么说,孙中山所追求的开放创新精神在今天的现实中仍充满了活力,只是今天的开放创新精神更注重基层,更注重人民,从精英走向了平民,走向了千千万万创造历史的人民。当然,这也许是国共两党区别之所在。

百年辛亥,留下了许多我们可以继承的遗产,当然也包括孙先生所倡导的开放创新精神,所倡导的自己的新文化。辛亥革命的思想启蒙影响一直延续到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引领者、骨干大部分曾参与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政治理念、思想文化范畴的改革其实已在辛亥革命提出。而新文化运动又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传递了思想的火把,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辛亥革命是一场重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对此后的一系列的文化运动打开了一扇窗口。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孙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政治遗言有着一种无穷的力量,他在证实辛亥革命没有抵达自己所追求的终极意义的同时,又告诫我们应当就在于发扬传统

革命的精神,不断进取,不断探索,以开放创新的精神继续传递思想的火把,创造新的更大的辉煌。

三、辛亥百年,公平正义依然是中华民族的不懈追求

从孙中山提出国家自强的实质到公民的全面发展,中华民族悠久的、连绵不断的历史,创造出灿烂夺目的文化,而中华文化中“自强不息”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以人为本”既是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时期所期盼的目标,也是革命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中国共产党最终要实现的目标。

从孙中山先生的“为众人服务”到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先知先觉们都充分认识到,民族的兴盛,根本在于“人”,即人民,没有“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全面实现,没有全面发展的公平正义,就不会有民族的伟大复兴。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讲话中强调:每个党员都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拜人民为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中国共产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因此,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时期提出国家自强的实质,在于民族精神和共同理想的弘扬,在于一百多年来无数仁人志士艰苦探索,寻求民族复兴之路的执著,在于前赴后继、薪火相传的“以人为本”理念的传续和升华。我们学生应该从自己做起,让公平正义无处不在,品质优良,思想高尚,让公平正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所在。这也是纪念百年辛亥革命的重要的现实意义。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诚哉斯言。

四、辛亥百年,辛亥革命依然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激励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孙中山先生的政治遗言在今天来看,仿佛又是一个政治预言。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周铁农表示,祖国统一大业尚未完成之际,我们更应珍惜历史,铭记历史,以共同的历史记忆来增进民族认同感,以对辛亥革命的纪念为交流平台,增进两岸之间的互信,共谋祖国统一大业。这仿佛是一个百年约定,这更是一个百年期待。

周铁农说,辛亥革命与台湾密不可分。中国近代史上最屈辱的一页,莫过于将台湾割让给日本。《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两岸人民同感悲愤,改革运动和武装起义由此风起云涌。辛亥革命爆发后,身处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同胞非常振奋。一些台胞冲破阻力,回到大陆,亲身参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更多的台湾同胞在大陆的革命影响下,发起了台湾岛内的抗日运动。为了“驱逐日寇,收复台湾”,他们前仆后继组织武装起义达10次之多。一段辛亥革命的历史,就是两岸人民为追求民族尊严、民主自由、民生幸福,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是属于两岸人民共有的历史。

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但要厚植共同利益,也要增强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他在参加两岸青年大交流主题联欢活动时说,这次交流活动的主题是“两岸同心,我们同行”,这很有意义。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台湾青年朋友到大陆各地走一走、看一看,一定会得到不少收获,一定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大陆和台湾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家园,两岸同胞的确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辛亥革命的历史和中华民族发展的现实一再告诉我们: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共同体,中国是包括大陆和台湾在内的两岸同胞共同家园。要实现祖国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而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是将两岸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强大精神纽带。辛亥革命从发生至今已百年,在这百年的时间里,台湾与大陆分了又合,合了又分,关系曲折。但无论是在相对隔绝的时期,还是在交流往来频繁的年代,孙中山和辛亥革命都是两岸人民共同的记忆、共同的激励精神。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由于面对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继续动荡,才出现了国共两党的合作。而今,国家已经独立,并走上了富强、民主的道路,却仍然需要统一战线。

由于中国社会的众多历史遗留问题,国家至今没有完成统一大业。国家统一正是辛亥革命目标之一。“复兴中华,统一中国”是中山先生和无数革命志士的毕生追求,是全体华夏儿女的共同理想。在当时虽然没有达成,但是经过不懈的努力,香港、澳门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台海局势也日益趋于稳定。我们学生应当为祖国的统一与领土完整而不懈奋斗!

建设一个统一、民主、富强的中国,是中国人民的百年企盼,也应当是我等学子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当前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纪念辛亥革命的现实意义在于继续激励华夏儿女团结一致,求同存异乃至聚同化异,携手合作,共同推动两岸和平发展,促进和平统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学生作为其中的积极先进分子,更应该为之做出更大的贡献,不悔此生。特别是我们岳麓土木子弟,更应当秉承校友黄兴大元帅,陈天华先生,蔡锷将军、程潜省长之精神希冀,做祖国之栋梁,成民族之伟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