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论文

浅谈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论文

姓名:XXX

学号:130702126

院系:人文院广告学

指导老师:王金玉

文章摘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各领域的不断发展变化必将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社会意识反作用与社会存在,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促进社会的发展和其自身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呈多元化和复杂化态势,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存在误区。客观形势、社会大环境也向高校提出了加强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教育的要求。本文根据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现状,运用科学理论,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关键字: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大学生价值观、

目录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二、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

三、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角度分析

四、如何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浅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价值观是人生观的核心问题。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杜会存在的反映。它在一定社会存在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处在一个从建立到逐渐完善的过渡时期,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明显的多元化,处在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及评价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可以通过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解释。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迄今为止最科学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是其历史唯物主义中社会历史观的重要内容。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意识反映的能动性。所以,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2.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社会意识同语言一样,是在生产中由于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

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每一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具体特点,具有不断进步的历史趋势,但其根源却深深地埋藏于经济的事实之中。

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这就是社会意识的本质。

(二)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1.社会意识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

2.社会意识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某一地区社会意识发展的水平同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

3.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不同的社会意识以不同的方式反映着社会存在的不同的方面,共存于社会之中。因此,每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能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与社会存在发生着关系。

(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的性质有两种基本情况:即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甚至暂时改变社会经济发展的前进方向,造成社会历史发展的严重曲折。

二、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

1、政治观方面,政治参与意识强,政治观点正确,但辨别能力较弱。当代大学生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们善于捕捉和接受新生事物,报纸、广播、电视,特别是网络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大多数同学对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以及对重大事件的处理,能够表示理解赞同和支持。他们亲眼目睹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感受了我国多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是肯定的。经过毛泽东思想概论的学习,大学生认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赞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目标。同时,他们也发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不一味地坚持错误观念,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认识的成熟和善于用发展的眼光评价社会问题的理性态度,是当代大学生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政治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贯穿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2、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是务实的。对人生价值的看法与选择,许多大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他们已不满足于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而把努力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锻炼各种驾驭生活的能力、了解社会、树立自强自立放在第一位。多学些本领,多掌握几种技能,适应竞争,适应社会,已得到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同。

3、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进取的、向上的。当代大学生对“追求健康向上、对社会有所作为”的人生价值观普遍持认可态度。他们富于同情心、责任感和正义感,越来越多的当代大学生追求完美的人格质量。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误区

1、人生理想的失重与个人主义的抬头。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当代大学生中个人主义的现象有所抬头,表现在:只顾自己利益,处处为自己着想、不愿关心和帮助他人,不参加集体活动,狭隘的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现象严重。

2、拜金主义的兴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个别大学生开始接受并认同金钱至上的观点,出现了拜金主义,崇拜金钱,以含金量作为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

3、对优良传统的冷漠与价值偶像的错位。近年来,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

精神与个别大学生的高消费、高享受的追求已经格格不入了。在个别大学生心里逐渐产生了价值偶像的错位。

4、诚信缺失,缺乏责任意识。诚信是每个人应有的生存和发展理念之一。但当代大学生在诚信方面的表现是很令人担忧的,考试抄袭之风在校园蔓延,假文凭、假证书、假学术之风屡见不鲜,一些学生不守诺言、作风虚浮、毕业违约等不良现象有所抬头。此外,大学生就业的诚信问题尤为严重,表现为在简历中提供虚假材料,如伪造证书、编造社会实践经历等,在面试中自我拔高,对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夸夸其谈,还有一些人随意毁约,给用人单位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三、利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分析原因

(一)社会转型不可避免的折射和影响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大学生价值观极易受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当前我国社会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不同价值观相互冲突,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特别是当代大学生造成了思想混乱、价值迷茫,产生了大量道德失范现象。市场经济的负面消极影响。市场经济自身的利益原则,等价交换原则的消极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此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人们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这样的社会存在所影响,加之社会上对“大款”们豪华的高消费生活有意无意的渲染使得人们心里发生不平衡现象,这都使得钱的多少,成为不少大学生衡量人的价值大小的主要尺度。加之社会一些腐败现象、不正之风的影响,使他们很容易产生消极的观念,对改革开放和国家的发展前景以及个人前途产生困惑,在彷徨与苦闷的思考中他们转向崇尚自我,走进自我迷宫,主体意识也由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得失,注重物质享受和拜金主义倾向明显。

(二)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冲击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全球化如同一柄“双刃剑”,各国在加强政治、经济、文化合作与交流的同时,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念也迅速地在全球蔓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这些西方腐朽思想通过大众传媒和文化产品,在消遣和娱乐的幌子下进行大规模的传播和渗透,向

人们宣传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同时一些西方社会思潮也趁虚而入,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产生了很大影响,并渗透到大学生日常行为和社会认知之中。

(三)网络媒体的不良效应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传媒水平高度发达的网络信息时代。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手机3G、4G网络的发展更为信息的获取提供了便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从网络云端获取他们需要的各种信息。然而,网络科技的发展就好像一把“双刃剑”人们在获取有益信息的同时,也被各种垃圾文化所污染,学术、经济、娱乐信息与各种黄色、暴力的信息混杂在一起,再加上世界各国的文化糟粕,甚至封建迷信的残余思想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这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出现了空前的混乱,很多大学生终日沉迷于各种网络游戏,与现实社会脱轨,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一部分大学生出现了精神的空虚,以及理想和信念的迷失。

四、如何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加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价值观,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性作用,用积极的社会意识去促进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发挥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积极作用。

(三)发挥学校在价值观教育方面的主体功能。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五)大力发挥党团、社团组织的作用,把思想工作做到学生的各个方面。重视支部工作的先进性,真正发挥党组织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模范带头作用。

(六)积极宣传先进典型,进行共同理想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时,要注意宣传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锦涛.进一步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北京新华网.[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李萍.思想道德修养.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黄希庭.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从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

9.

[5]张宗新.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与教育.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