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及评价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及评价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及评价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及评价

万邦中学:张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步品味,桃源之“美”,桃源之“奇”;深入研讨陶渊明虚构这一理想社会的原因,学生书写心中理想的“世外桃源”。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春日里纷纷飘落的桃花,洋溢着几许浪漫,安乐祥和的生活,令人无限向往,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记》中,去寻觅那桃源的芳踪。

二、温故知新

师:提问解释加点词语含义

生:甚异.之,对……感到诧异欲穷.其林,尽头具.答之,详细桑竹之属.,类便扶.向路,沿、顺着及.郡下,到寻.向所志,寻找处处志.之,做标记

寻.病终,随即、不久寻向所志.,标记

三、熟读课文,创造性的复述。

教师提醒学生:

(1)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并插进一些话,使整个故事连贯起来。

(2)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像,合理补充一些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加丰腴。

选两个学生复述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四、整体感知文意

师:桃花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认为桃花源是个怎样的地方?请用词语加以概括。

生:思考并交流。明确:美丽、神奇

五、品味课文领悟内涵

1.寻美

师:让我们共同踏着桃花的芬芳,去寻觅桃花源的美,桃花源景色真是美不胜收,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有所体现呢?

生:一二自然段

师:请全体学生齐读

生:齐读

师:请根据图片寻找相应的语句

生:争相回答

明确: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风景秀丽)

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桃花源: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风景秀丽、物产丰富)

土地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

屋舍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

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桑竹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和平安宁)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

村落中传来鸡鸣狗叫的声音,奏响了田园的美妙乐音,久久地回荡……

师:桃花源的景美如诗,如一首首描绘田园风光的小诗,令人沉醉。

师:桃花源景色美的令人陶醉,这其中人的精神面貌又美在何处?

生:明确:①其中往来中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平等民主、勤劳)

没有贫富贵贱,没有地位高低,男人女人耕种劳作忙得不亦乐乎,但他们没有怨言,积极参加劳动,只

有公心毫无私心。

②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由快乐、尊老爱幼)

老有所养,丰衣足食。小孩安乐,无忧无虑。

③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热情好客)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渔人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桃源人热情好客。

师:桃花源人美如画,展现了一幅幅饱含人间温情的生活画卷,令人温暖。

师:如诗如画般的桃花源真的存在吗?那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的境界呢?

生:不存在向往美好生活批判现实社会反映人民愿望寄托政治理想

师:陶渊明心中理想的“世外桃源”,令我们心驰神往。同学们,你们的心中定有个属于自己的理想的“世外桃源”,不妨用你们生花的妙笔描绘出来与大家一同分享。

生: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尽情的描写并积极展示佳作。

2.探“奇”

师: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奇,那是因为”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生:讨论,交流。

明确:景奇、人奇、踪奇。

(1)景奇。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且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人奇。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踪奇。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竟然“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生:全班齐读课文,神游这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

六、课堂小结

为了追求光明和理想,我们的祖先不屈不挠,前赴后继,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依托。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着中华大地的千年变迁,当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试问:还有什么人间奇迹不能创造?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倘若陶公地下有知,不知将欣喜为何如?

21世纪的今天,同学们更要志存高远,向着理想勇往直前。

七.布置作业:

探讨课后习题

八、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景色美寄托政治理想

反映人们愿望

美向往美好生活

批判黑暗社会

人情美

奇人奇增添神秘色彩

踪奇

教学评价:

1、导语设计渲染了美丽、神奇又带有几许浪漫气息的情景,激发学生寻觅桃源芳踪的兴趣。

2、环节设置较为紧凑,注重过度语的使用,环节之间的间接流畅自然。

3、将听、说、读、写综合练习得以体现,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

4、教学层次分明,能够由表层的“美”,深入挖掘作者虚构“美”的深层目的。

5、此次教学问题设置范围狭窄,不免有些牵制学生思维的倾向。

6、教学内容时间的分配不够合理,结尾时的练笔时间不够充裕,显得有些仓促。

《桃花源记》视频课堂教学实录(超超级精品)

https://www.360docs.net/doc/8f19060922.html, 新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单位租用个人充值 QQ:448966300 https://www.360docs.net/doc/8f19060922.html, 新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单位租用个人充值 QQ:448966300 案例名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成为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授课学校: 浙江省上虞市实验中学 授课老师: 秦娥 指导教师: 孟海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重点: 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投影显示学习过的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让学生读读并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学生回答: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教师自然地导入新课。然后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一起走近陶渊明,并简介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二)合作学文: 第一步、初读课文,朗读指导。完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读准每一个字音; 2、注意正确断句; 3、尽量读出感情。) 2、学生初读,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并结合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解决。 3、读给同桌听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4、随机抽查学生以检查对目标的完成情况,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作为标准。 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完成教学目标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 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2、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教师巡视)

解读《桃花源记》的三个层次

解读《桃花源记》的三个层次 解读《桃花源记》的三个层次丁兆存阅读《桃花源记》一文,留给读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世界——桃花源。如何进行深层次阅读,进入桃花源,感受桃花源的美景,进而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如果运用立体透视的角度,从课文中不同人物的视野出发来看桃花源,就能够品位出不同的滋味。大致说来,从文本、作者、读者角度,共有以下三个层次的“看”。一、文本层次从文本的角来看桃花源,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看”。1.桃花源中的人自己如何看桃花源。桃花源中的人们自己感到很幸福,很快乐,因为人人都是平等的,大人都参加劳动,丰衣足食。社会风气好,不勾心斗角,不缴纳赋税。2.渔人如何看桃花源。渔人实际上是作者的化身,渔人眼中的桃花源,就是陶渊明的理想世界的代名词。在渔人的眼中,桃花源是一派宁静祥和的农村田园风光,人们生活幸福,没有受到任何骚扰,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以致引得渔人想要再次访问桃花源,细看究竟。渔人忘记了临走时桃花源人说的话,不守信用,向外界透露,结果只能以失望而告终,悬念开始营造。3.太守如何看桃花源。太守在文中是一个转瞬即逝的人物,当听到渔人的报告,将信将疑,所以派人跟随渔人前往寻找,结果迷失了道路,找不到原先做的标记,无果而终。至于太守后来如何对渔人的,作者没有交代,留下了双重悬念。而这正是作者情节安排的巧妙所在,于是有了真实人物刘子骥寻找桃花源未果的情节。4.刘子骥如何看桃花源。刘子骥在文章中也是一个转瞬即逝的人物,又是一个真实的人物,作者插在这里虚晃一笔,说刘子骥非常向往桃花源,准备计划前往,但未能够实现,最终遗憾离开人世。而作者的真正用意是,进一步制造悬念,留给读者以美好的想象。假如刘子骥真的去寻找,就很不好收场了。二、作者层次作者陶渊明心里最明白,桃花源不过是自己虚构的一个虚幻世界,根本不存在。作者生活在战乱纷飞的东晋末期,民不聊生,人民生活在暗无天日的社会里,朝不保夕。现实生活是如此的悲惨,如此的疾苦,陶渊明看在眼里,痛苦在心里,但是无处诉说,无处伸张,只好把这种悲苦的现实生活进行转移,虚构了一个美好的世界,营造了一种快乐、祥和、愉快的氛围,借以摆脱眼前现实的苦难生活。这不过是一种幻想,一种精神寄托,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一点陶渊明是心知肚明的,于是只好假托渔人来代替自己行事,进行了一番虚拟的游历,暂时求得片刻安静。这种寄托,类似雾中看花,水中望月,是现实苦难生活的一种折光反映。三、读者层次《桃花源记》吸引了后世的大批读者,但后世读者有两种层次的看:一是一些研究者了解了陶渊明的生平、思想动向后再读桃花源。二是看后世大多数读者直接读桃花源,透过桃花源来反观陶渊明。读者虽然进入桃花源,但不被这个美丽的世外桃源所迷惑,进而把握作者虚构这一理想社会的双重性:“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是我们必须要明确的解读方向。这三层看,层层深入,不停地转换视角。桃花源中的人拒绝与现世往来,造成隔绝,是渔人的偶然发现,误入桃花源,并且通过与桃源人沟通交流,桃花源人才了解了一些外面的世界,因而揭开了桃花源的神秘面纱,首次呈现在外人的面前。但是,他们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所以当渔人把发现的这一情况报告太守,太守派人寻找,以及后来高尚人士刘子骥的寻找,均以失败告终,暗示了桃花源纯属子虚乌有,只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因此,我们现在来看桃花源,应当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借助虚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是我国古代文人们的一种表现手法。从古代的一些大团圆结局故事,到蒲松龄借助鬼怪花仙来反映社会现实,虽然是虚构的,却能借助这些来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抱负。通过这样的看,我们对桃花源会理解得更为深刻透彻。(作者单位:山东五莲县潮河中学)

课文桃花源记教学实录

课文桃花源记教学实录 课文桃花源记教学实录 师:初一下学期,我们曾学过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我们一起读一遍。(投影显示《饮酒》诗。学生齐读)同学们读得很整齐,声音宏亮。谁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 生1:表达了陶渊明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生2: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 师:说得很好。陶渊明的这种志趣,在他的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不仅如此,在《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中,陶渊明更是具体地勾画出了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走近陶渊明。 请同学们推荐两位同学,一位帮老师把课题、作者写在黑板上。(学生推荐,一位学生上台板书)再推荐一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其他同学看着大屏幕,听他读得怎么样。(学生推荐,一位学生配乐读书。投影显示课文及图片) 师:这位同学已经写好了课题、作者,字写得很漂亮、很工整,谢谢你。读书的同学果然不负众望,课文读得很流畅,声音也很清脆。你们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生3:有一个字他读错了。“此中人语云”的“语(yù)”读成“语(yǔ)”了。 师:你听得很仔细。

生4:“夹岸数百步”的“夹(jiá)”,他读成“夹(jiā)了”。 师:到底应该怎么读?(学生争论)查一。 生4:是我读错了,应读成jiā。 师:这个字也是多音字,“夹袄”的“夹”就应读作“jiá”。 《桃花源记》是一篇文言文,同学们一定会遇到不懂的词语,有哪些办法来解决? 生5:可以看课文的注释。 生6:可以、词典。 生7:可以查资料、问老师。 师:也可以问同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嘛!在座的同学岂止三位。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先自己想办法解决,实在不会的,待会儿可以问老师、问同学。(学生轻声读书,圈点勾画,查阅资料) 还有弄不明白的词语吗?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 生8:“缘溪行”的“缘”是什么意思? 师:你打算问谁? 生8:问赵强。 赵强:好像是……“顺着”、“沿着”吧? 师:你也拿不准? 赵强:就是“沿着”的意思。 师:很好。 生9:“见渔人,乃大惊”的“乃”是什么意思?我想问谭璐。

桃花源记全文翻译(含赏析、注释)

桃花源记 【东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

《桃花源记》名师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名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5.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吗?(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音乐《天仙配》------(曲终)歌曲描绘的是一副环境优美、夫妻怡然自乐、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美景。这种美景过去有吗?不会,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比喻?——“世外桃源”。是的,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现在我们一起跟陶先生走进世外桃源吧。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2.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桃花源记》原文及作品赏析-古文观止

《桃花源记》原文及作品赏析 【作品介绍】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原文】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1],武陵人捕鱼为业[2],缘溪行[3],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4],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6],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7],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8];黄发垂髫[9],髫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10],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1],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12],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13],处处志之[14]。及郡下[15],诣太守说如此[16]。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17],

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18]。未果,寻病终[19]。后遂无问津者[20]。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陶渊明集》 【注释】 [1]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年号(376—396)。这里年代是假托的。[2]武陵:郡名。郡治在今湖南省常德县。[3]缘:沿着。[4]夹岸:两岸。[5]落英:落花。[6]才通人:仅能供一个人通过。[7]阡陌(qiānmò千莫):田间小路。南北叫阡,东西叫陌。[8]外人:指桃花源外的人。[9]黄发:指老人。老年人发白转黄,故以代称。垂髫(tiáo条):指儿童。儿童垂发为饰。[10]要:同邀,请。[11]邑人:同乡人。绝境:指与外界隔绝的地方。[12]延:邀请。[13]扶:沿着。向路:旧路,指来时的路。[14]志:标记。[15]郡下:指武陵郡治所在地。[16]诣(yì义):往见。太守:郡的行政长官。[17]南阳:郡名。郡治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刘子骥:名诣之,隐士,好游山水(见《晋书·隐逸传》)。[18]规:计划。[19]寻:不久。[20]问津:问路。指探访。津;渡口。 【题解】 这是一篇虚构的用来寄托作者社会理想的作品。它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自给自足、鸡犬之声相闻、老幼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的图景。尽管这样的社会在当时根本不可能存在,但从中透露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广大农民的愿望。全文叙述委婉曲折,层次分明,语言质朴自然,写景明丽如画,虽幻似真,虽虚似实,用艺术的手法展示了一幅古代东方“乌托邦”的图景。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武陵人以捕鱼为业,一天他沿着溪流划船前行,竟然忘掉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夹着溪水两岸有数百步之长,其中没有其他树木,地上的芳草鲜嫩优美,遍地是掉落的桃花瓣;渔人觉得十分惊奇。

桃花源记 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 一、想一想,提取词句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前面,我们通读了文章,疏通了文意。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请大家合上书想一想:文中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有哪些? 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生:“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师:“其中往来种作”中的“种”,应该读作“zhòng”。 生:“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屏显。生齐读。)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设计意图:筛选提取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明确研读对象。) 二、找一找,理解词句 师:依据这些词句,老师特意画了一幅插图,想考一考大家对词句的理解。同学们找一找图中哪些地方画得与原文有出入。 (屏显。) (生认真观察插图,相互交流后发言。) 师:同学们都在跃跃欲试。看来,你们都有自己的发现。谁来说说? 生:土地画错了。文中是“土地平旷”,“平旷”的意思是“平坦开阔”,图中的土地却是有高有低,凹凸不平。 师:观察得很仔细。 (屏显。)平旷,平坦宽阔。

生:房屋也画错了。文中是“屋舍俨然”“,俨然”的意思是———(生皱眉,思考)反正图中的房屋画得横七竖八,与原文不符。 师:谁来帮帮他? 生:“俨然”的意思是“整整齐齐”,“然”应解释为“……的样子”,“俨然”可以翻译成“整齐的样子”。 师:你对“俨然”一词的理解很到位。 (屏显。)俨然,整齐的样子。 师:还有哪儿画错了呢? 生:田间的小路也画错了。文中是“阡陌交通”,田间的小路应该是交错相通。图中的小路并没有交错。 师:“交通”这个词我们很熟悉。不是指交通运输吗?比如,城市交通、交通工具等。 生:不是。现在,“交通”是一个词,指交通运输。古代,“交通”是两个词,翻译为“交错相通”。 (屏显。)交通,古时由两个词“交”“通”组成,意为“交错想通”;现在是一个词,指交通运输。 师:这种古今词义变化的现象,叫作——— 生(齐):古今异义。 师:文中还有哪些词是“古今异义”词? 生(杂):“妻子”“鲜美”“无论”“绝境”…… (屏显。) 古今异义词语古义今义交通妻子鲜美无论绝境 师:现在,我们一起梳理一下这些古今异义词。谁来说第一个?“妻子”——— 生:“妻子”的今义是“男子的配偶”,古义是“妻子和儿女”。 师:第二个———“鲜美”。 生:“鲜美”出自“中无杂树,芳草鲜美”。“鲜美”,现在是一个词,指“味道好”;古时是两个词,应翻译为“鲜艳美丽”。 师:你能把词语还原到语境中去解释,非常好!下一个。 生:“无论”出自“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现在是一个关联词,相当于“不管”“不论”;古时也是一个词,常翻译为“不要说,更不用说”。 师:非常好。最后一个,谁来?

桃花源记原文赏析及注释

桃花源记原文赏析及注释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 缘:沿着。 夹:生长在。 杂:其它。 异:感到诧异。 复:继续;接着。 穷:走到某处尽头。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得:看到。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的不真切的样子。 若:好像。 舍:离开。 初:开始。 才:副词,仅仅,刚刚。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通:通过。 迷:迷路。 闻:听说。 欣然:高兴。 赏析: 1、本文先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所见的美景;接着总写渔人的感受和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社会风尚;然后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家里做客以及辞去的经过;再接着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因迷路而不复得;最后写桃花源无法找到。 2、通过本文知道作者的愿望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 3、文章中心思想:表达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动乱、和平生活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4、桃花源是理想社会的原因: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各

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精品

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精品 2020-12-12 【关键字】意见、情况、方法、地方、认识、问题、继续、祥和、统一、建立、提出、了解、做好保密工作、根本、要素、关系、分析、把握、坚持、鼓励、实现 王金柱 师:上课前先问大家一声,你们认识我吗? 生(全体):认识。 师:是啊,我们在同一个校园内,哪有不认识的道理。了解我吗? 生(全体):不了解。 师:你们看老师我老了吗? 生(全体):不老。 师:你们认为老师我帅吗? 生(全体):帅! 师:谢谢同学们的诚实和对我的鼓励。今天我给大家来上一节复习课,来一次“温故而知新”。(屏幕亮出“温故而知新”)陈老师有没有给你们说过,我们上哪篇课文。 生(全体):《桃花源记》。 师:大家已经知道了我们今天上课的内容。你们还能流利地背出来吗? 生(全体):能! 师:那好,我们一起来把课文背诵一遍。(师生一起背诵《桃花源记》完毕。) 师:同学们记得很熟,但背得有缺点,就是没有把课文的感情诵读出来。同学们,你们是不是觉得背得有点像小和尚念经啊,(学生笑)想不想老师给你们示范。

(学生回答说“好”。) 师:那老师我就献丑了,但要请同学们原谅的是,老师的普通话不是太好,有点“绍普”味。(学生笑)(教师示范背诵《桃花源记》。)师:你们认为老师背诵得好吗? 生(全体):好! 师:谢谢同学们的奖励。你们的普通话肯定比老师我要好,能否推荐一位同学出来,再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一遍。 (学生推荐,被推荐学生朗读。) 师(问朗读的学生):你认为自己读得怎样。 生1:读得还可以吧。不过没有老师你读得好。 师:自信加谦虚,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大进步。其余的同学认为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全体):读得很好。 师:你看,同学们也对你的诵读给予了肯定,请坐。那你们认为我们首先从什么地方开始复习呢?(学生沉默,众目注视着教师,一会儿低头看课文) 师:看来同学们还不知道怎样复习。从文体的角度看,这篇文章属于什么文体? 生(全体):记叙文。 师:那么,我们就从记叙文的六要素开始复习。故事发生的时间…… (学生全体说出记叙文的六要素。学生说,教师把本文的记叙文的六要素逐一投影到屏幕上。) 时间:晋太元中(公元376-396年)地点:武陵(湖南常德一带)人物: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21863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师: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陶渊明作了《桃花源记》以后,桃源仙境忽名声大噪。历代文人雅士纷纷涉足山溪,探寻灵秘。今天我们就要与东晋大文豪一览桃源仙境。在阅读文章之前,老师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做一个小练习。谁愿意一试? (生小声议论:不知道老师会出什么题目考大家?) 师:不用紧张,老师出的题目是:把这篇文章的题目写在黑板上。 (生有十几人举手) 师:请蔡飞飞,杨辉恒,任雪妍三位同学上台来。 (生三人分别写了题目,台下有议论声。) 师:好,这三位同学都写完了。请大家看,题目写对了的同学是哪几位? 生齐说:蔡飞飞,杨辉恒的写对了。任雪妍的错在把“源”写成“园”。 师:那有没有同学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不能把“源”写成“花园”的“园”呢?老师打出幻灯片1,幻灯片1为课文题目) (生沉默,表示不解。) 1

师:这样吧。我们先看文章的一、二两段,看能否找出答案? (生纷纷仔细阅读一、二段。2分钟后,有一位学生举手。) 师:好。请杨志深同学来回答。 生:“林尽水源”的“源”与题目有关。 师:能否具体点? 生(想了想):应该与水有关吧,指水的源头。 师:很好,请坐下。桃花源的“源”字的偏旁是“シ”,与水有关,从文章一、二段看得出,“桃花源”里写水的句子有“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林尽水源”,从而可看出桃花源是水流的尽头、源头,在比较隐秘的地方。所以不仅仅是指“桃花园子”。以后要注意,不要再写错了。接下来请大家把一、二段朗读一次。(生读完后,老师放出幻灯片2,叫一生读幻灯片上的作者简介。) 生大声读: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他曾做过小官,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后弃官回乡过起田园式的隐居生活。 师:读的很好,吐字清晰,声音洪亮,以后有机会成为播音员。(生窃笑)请大家注意,前人有姓名外,还取名、 2

25 桃花源记课文分析

25. 桃花源记 课文原是《桃花源诗》前边的“记”,这篇“记”实际上就是这首诗的序,或者说引子。文章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文字。它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武陵郡(今湖南常德)有个打鱼的人划着船,沿着小河前行,也不知走了多远,遇到一大片桃林。渔人觉得奇怪,继续前行。走到林子尽头,发现一座山,山脚下有个小洞。渔夫扔下船,从小洞走进去,结果发现了一片广阔的平原,平原上村舍整齐,良田万顷,人们过着富裕、自在的生活。桃花源中的人见到渔夫,十分吃惊,向他问长问短,并纷纷请他到家中做客。原来,他们的祖先在秦朝时候为躲避暴政和战乱,来到桃花源安家落户,从此与世隔绝,生活得十分安逸,因为这里既没有苛捐杂税,也没有战争动乱。渔夫住了几天,便告辞离去。一路上,他都做了标记,准备下次再来。到了郡城,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太守。太守马上派人随他去寻访桃花源,但他们迷失了方向,没找到去桃花源的路。南阳郡有个叫刘子骥的隐士,听说了这件事,打算去寻找桃花源,可不久他就染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人问去桃花源的路了。 显然,这个故事是作者精心虚构的,整个故事充满传奇色彩。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生动地叙述了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情景,虚构了一个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当然,作者的这一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对这一点,作者也是清楚的:文章最后写众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其实是一种隐喻,隐喻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 课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发现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美满。 第二层(第3段)写桃花源中的人热情接待渔人。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教学实录 该课获2014 年北京市第二届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初中组一等奖 张贺/ 执教、整理 一、想一想,提取词句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前面,我们通读了文章,疏通了文意。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请大家合上书想一想:文中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有哪些? 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生:“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师:“其中往来种作”中的“种”,应该读作“zhòng”。 生:“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屏显。生齐读。)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设计意图:筛选提取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明确研读对象。) 二、找一找,理解词句 师:依据这些词句,老师特意画了一幅插图,想考一考大家对词句的理解。同学们找一找图中哪些地方画得与原文有出入。 (屏显。) (生认真观察插图,相互交流后发言。) 师:同学们都在跃跃欲试。看来,你们都有自己的发现。谁来说说? 生:土地画错了。文中是“土地平旷”,“平旷”的意思是“平坦开阔”,图中的土地却是有高有低,凹凸不平。 师:观察得很仔细。 (屏显。)平旷,平坦宽阔。 生:房屋也画错了。文中是“屋舍俨然”“,俨然”的意思是———(生皱眉,思考)反正图中的房屋画得横七竖八,与原文不符。 师:谁来帮帮他?

生:“俨然”的意思是“整整齐齐”,“然”应解释为“……的样子”,“俨然”可以翻译成“整齐的样子”。 师:你对“俨然”一词的理解很到位。 (屏显。)俨然,整齐的样子。 师:还有哪儿画错了呢? 生:田间的小路也画错了。文中是“阡陌交通”,田间的小路应该是交错相通。图中的小路并没有交错。 师:“交通”这个词我们很熟悉。不是指交通运输吗?比如,城市交通、交通工具等。生:不是。现在,“交通”是一个词,指交通运输。古代,“交通”是两个词,翻译为“交错相通”。 (屏显。)交通,古时由两个词“交”“通”组成,意为“交错想通”;现在是一个词,指交通运输。 师:这种古今词义变化的现象,叫作——— 生(齐):古今异义。 师:文中还有哪些词是“古今异义”词? 生(杂):“妻子”“鲜美”“无论”“绝境”…… (屏显。) 古今异义词语古义今义交通妻子鲜美无论绝境 师:现在,我们一起梳理一下这些古今异义词。谁来说第一个?“妻子”——— 生:“妻子”的今义是“男子的配偶”,古义是“妻子和儿女”。 师:第二个———“鲜美”。 生:“鲜美”出自“中无杂树,芳草鲜美”。“鲜美”,现在是一个词,指“味道好”;古时是两个词,应翻译为“鲜艳美丽”。 师:你能把词语还原到语境中去解释,非常好!下一个。 生:“无论”出自“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现在是一个关联词,相当于“不管”“不论”;古时也是一个词,常翻译为“不要说,更不用说”。 师:非常好。最后一个,谁来? 生:“绝境”出自“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今义是“没有出路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境地”,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设计意图:以词语的今义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明确“交通”的古今含义,梳理归纳“古今异义”词。) 师:同学们找得非常准。学习文言文,我们一定要注意积累文言词句,关注文言现象。还有哪儿有问题? 生:人们劳动的地点也错了。“其中往来种作”中的“其”是代词,代指前面提到的良田。

桃花源记赏析

《桃花源记》赏析 【作者介绍】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之一。他的曾祖陶侃(kǎn)做过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做过太守一类的官,到陶渊明时,家境破落。他自幼博览群书,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处在动乱社会,很难有所作为。他喜爱山水,不慕荣利,为了养家,做过祭酒、参军等小官。41岁时任彭泽令,仅80余天,以“不为五斗米折腰”为由离职,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直到去世。著有《陶渊明集》。陶诗约存120首,文10余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他热爱田园生活,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构思奇特,语言清新,质朴自然,个性鲜明,具有独特风格,对我国诗歌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解题】《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并记》的组成部分,写作年代大约是南朝宋永初二年(公元421),这时陶渊明已经57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又由于他长期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记和诗内容一致,但重点和表现手法不同。文章全用客观的记叙方法,虚构了一些人物和情节,而诗则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桃花源这个美好淳朴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以记叙为主,融叙事、写景、

抒情、议论于一炉。由于本文的创作,后来就用“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乐的地方,或与外界隔绝,脱离现实斗争的幻想境界。在人类发展史上,“桃花源”是一定历史阶段的理想国度的蓝图之一。【注评】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晋:这里指东晋(公元317──420年)。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公元376──396年)。武陵:郡名,现在湖南省常德市一带。捕鱼为业:以打鱼为职业。为:动词,作为。○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顺着,沿着。溪:(一条)小河。行:行进,这里指划船前进。忘路之远近:忘记了路程的远近。之:助词,的。○交代桃花源发现起因。“忘路之远近”。预示进入奇境,又为下文“处处志之”、“遂迷,不复得路伏笔。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忽:忽然,突然。逢:遇到,碰到。夹岸溪的两岸。数百步:这里指在几百步远近的范围之内。落英:落下的花瓣。一说指初开的花。缤纷:叠韵联绵字,用来比喻多,纷繁杂乱的样子,这里是纷纷扬扬的样子。○写境界之异。“忽逢”表明无意中发现。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甚异之:对这种景象感到很惊异。甚:副词,很。异:动词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 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一、想一想,提取词句 生:老师好! (屏显。师生合作读。) 乱世礼难存,幸有桃源,得续古风三百代。 佳篇人可览,惟凭五柳,能传名句几千年。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前面,我们通读了文章,疏通了文意。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请大家合上书想一想:文中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有哪些? 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生:“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师:“其中往来种作”中的“种”,应该读作“zhòng”。 生:“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屏显。生齐读。)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设计意图:筛选提取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明确研读对象。)二、找一找,理解词句 师:依据这些词句,老师特意画了一幅插图,想考一考大家对词句的理解。同学们找一找图中哪些地方画得与原文有出入。 (屏显。) (生认真观察插图,相互交流后发言。)

师:同学们都在跃跃欲试。看来,你们都有自己的发现。谁来说说?生:土地画错了。文中是“土地平旷”,“平旷”的意思是“平坦开阔”,图中的土地却是有高有低,凹凸不平。 师:观察得很仔细。 (屏显。)平旷,平坦宽阔。 生:房屋也画错了。文中是“屋舍俨然”“,俨然”的意思是———(生皱眉,思考)反正图中的房屋画得横七竖八,与原文不符。 师:谁来帮帮他? 生:“俨然”的意思是“整整齐齐”,“然”应解释为“……的样子”,“俨然”可以翻译成“整齐的样子”。 师:你对“俨然”一词的理解很到位。 (屏显。)俨然,整齐的样子。 师:还有哪儿画错了呢? 生:田间的小路也画错了。文中是“阡陌交通”,田间的小路应该是交错相通。图中的小路并没有交错。 师:“交通”这个词我们很熟悉。不是指交通运输吗?比如,城市交通、交通工具等。 生:不是。现在,“交通”是一个词,指交通运输。古代,“交通”是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说明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说明 温州永嘉县瓯北五中谷雪雅 简要说明: 《桃花源记》是一篇千古美文,被选入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五单元。一篇只有360字的散文却流传了1500年,至今仍传唱不衰。 初读《桃花源记》,我们惊讶于桃花源的神秘。“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太守的“遂迷,不复得路”,刘子骥的探寻未果继而病终,无不渲染着桃花源神秘和奇幻的色彩。 再读《桃花源记》,我们赞叹于桃花源中如诗如画的风景之美,淳朴善良的人情之美。成片盛开的桃林,交错相通的田间小路,热情相邀的村民,俨然一幅田园牧歌式的图景。 细读《桃花源记》,我们憧憬于桃源式的生活,又不禁叹息这种理想生活的追寻之不易。古往今来,我们每人都一直在追寻着自己心中的桃花源,追求诗意的人生、美好的精神家园,但理想之为“理想”的距离感又让我们不得不饱尝“上下求索”而不得的痛苦和迷茫。 这篇文言文的教学,我主要从文言实词的积累和文章的言语立意两方面入手。八年级上的学生,他们接触文言文的时间还不长,习得掌握文言实词的方法‘反复诵读中培养文言语感是我教学的坚持。它又是陶渊明的散文名篇,内容思想情感的感受理解也是一个重点,这节课,我力求以“绝境”一词的解读为线索追寻心中的桃花源,引导学生立足文本感悟陶渊明的情怀。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 2、认真研读课文,以“绝境”一词为突破口了解桃源特点。 3、精心深读课文,感悟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寻。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桃源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一日,缘溪而行,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竟然得入一奇境,美其名曰——“桃花源”(世外桃源)。今天,我们就跟随着渔人的脚步,寻幽探秘,一览胜景。 二、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三、研读课文 1.搜索信息: 世人称之为“桃源”,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又称这个地方为什么呢?【绝境】 2.【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板书:隔绝之境) 问题:文中哪些语句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学习方式:独立阅读,思考搜索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Word完整版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W o r d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2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 2. 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询问学生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个什么样子的,学生回答从而导入课文。 二.学生自读一遍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符亮。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四.易读错的字 豁然开朗俨然衣着黄发垂髫怡然自乐骥 五.指名学生读,师生共同给他查一下错,然后教师重点范读学生出错的句子. 六.指名学生叙述这个故事。然后师生共同指出不准确的地方,并说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对个别词句理解不准确。 七.分小组做课后练习三四题。小组内可以讨论,教师负责校正。 八.指名学生翻译一遍课文,师生共同对不准确的地方继续校正。 九.分小组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 十.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感受桃花源美好社会生活,讨论陶渊明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学生齐读课文,导入本课学习。

二、教师让学生想象桃花源的美好画面,询问学生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 的印象,用三个词概括。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三、分类感受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1.桃花源美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 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2.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3.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学生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四.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五.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六.深入讨论 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2.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种种的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实质上,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得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3.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 七.总结结束

桃花源记渔人形象解读

《桃花源记》渔人形象解读 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惠军明 《桃花源记》是脍炙人口的经典文学作品,它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图景。千古以来,人们对《桃花源记》从多个角度各个方面进行了解读。 但对于发现桃花源的渔人,却几乎成为一个被遗忘的角色,绝大多数论者认为其仅仅起到线索性的作用,没有研究的价值。对于这种过于笼统的概括,笔者是不敢苟同的。其实作者陶渊明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刻画渔人形象,作者在渔人身上寄托了自己的丰富的情感,暗含着深意。反复阅读文章,我们会发现渔人并不简单,他具有诡谲多变的性格特点,集复杂人性于一身。解读渔人形象,对我们深入理解作品肯定会大有裨益。 陶渊明笔下的渔人到底是怎样一种形象呢?下面我们来一一分析。 1、敏感多思,好奇心强。 东晋武陵的渔人,梦幻般在溪水中漂流,他偶遇桃花林后,立刻被眼前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仑美奂的景致所吸引。美丽的桃林让渔人既陶醉又惊异,敏感好事的渔人意识到这片桃林非比寻常,桃林尽头肯定隐藏着什么秘密。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他忘记了捕鱼的正事,驾船沿溪水前行,一心想“欲穷其林”探究个明白。从《桃

花源记》开篇分析,渔人是一个头脑灵活,敏感多思,好奇心很重的人物形象。 2、胆大心细,敢于冒险。 当“林尽水源”后,按说渔人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了,应该及时收手,泛舟归家。但细心的渔人看见了一座山,山上有小洞口,仿佛闪着光亮。渔人的探索欲又被调动起来,竟然舍弃渔船,登岸径直奔向山洞。幽深的山洞暗藏着多少危险,个人的力量是多么渺小无助,可是渔人将这些全然忘却了。渔人在狭小的山洞里艰难前行,他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一直向前向前。这时的渔人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孤胆英雄,他执著如一,富有冒险精神。 3、貌似忠厚,城府颇深。 当渔人的探险历程接近尾声时,山洞忽然变得“豁然开朗”,真是别有洞天,人间仙境世外桃源终于展现在渔人面前。当渔人与桃源人邂逅后,彼此都惊讶万端。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桃源人,渔人隐藏了自己的本性,而是以淳朴忠厚的面目出现。对于与世隔绝已久的桃源人的各种问题,渔人都谦虚谨慎一一作出解答。不仅如此,渔人还将这些年的见闻尽数讲给桃源众人。很快他的忠厚老实就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家家户户都争相邀请渔人到自家做客,将其奉为座上宾。桃源的人们“设酒杀鸡作食”,热情好客,倾尽了地主美意。 这位普普通通的渔人,在桃源里可以说是春风得意,倍受尊重。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及评价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及评价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步品味,桃源之“美”,桃源之“奇”;深入研讨陶渊明虚构这一理想社会的原因,学生书写心中理想的“世外桃源”。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春日里纷纷飘落的桃花,洋溢着几许浪漫,安乐祥和的生活,令人无限向往,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记》中,去寻觅那桃源的芳踪。 二、温故知新 师:提问解释加点词语含义 生:甚异.之,对……感到诧异欲穷.其林,尽头具.答之,详细桑竹之属.,类便扶.向路,沿、顺着及.郡下,到 寻.向所志,寻找处处志.之,做标记 寻.病终,随即、不久寻向所志.,标记 三、熟读课文,创造性的复述。 教师提醒学生: (1)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并插进一些话,使整个故事连贯起来。 (2)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像,合理补充一些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加丰腴。 选两个学生复述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四、整体感知文意 师:桃花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认为桃花源是个怎样的地方?请用词语加以概括。 生:思考并交流。明确:美丽、神奇 五、品味课文领悟内涵 1.寻美 师:让我们共同踏着桃花的芬芳,去寻觅桃花源的美,桃花源景色真是美不胜收,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有所体现呢? 生:一二自然段 师:请全体学生齐读 生:齐读 师:请根据图片寻找相应的语句

生:争相回答 明确: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风景秀丽)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 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 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桃花源: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风景秀丽、物产丰富)土地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 屋舍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 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桑竹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和平安宁)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 村落中传来鸡鸣狗叫的声音,奏响了田园的美妙乐音,久久地回荡…… 师:桃花源的景美如诗,如一首首描绘田园风光的小诗,令人沉醉。 师:桃花源景色美的令人陶醉,这其中人的精神面貌又美在何处? 生:明确:①其中往来中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平等民主、勤劳) 没有贫富贵贱,没有地位高低,男人女人耕种劳作忙得不亦乐乎,但他们没有 怨言,积极参加劳动,只有公心毫无私心。 ②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由快乐、尊老爱幼) 老有所养,丰衣足食。小孩安乐,无忧无虑。 ③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热情好客)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渔人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桃源人热情好客。 师:桃花源人美如画,展现了一幅幅饱含人间温情的生活画卷,令人温暖。 师:如诗如画般的桃花源真的存在吗?那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的境界呢? 生:不存在向往美好生活批判现实社会反映人民愿望寄托政治理想师:陶渊明心中理想的“世外桃源”,令我们心驰神往。同学们,你们的心中定有个属于自己的理想的“世外桃源”,不妨用你们生花的妙笔描绘出来与大家一同分享。 生: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尽情的描写并积极展示佳作。 2.探“奇” 师: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 在何处呢?请你以“奇,那是因为”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 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生:讨论,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