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和脑梗塞溶栓治疗的证据比较

心肌梗塞和脑梗塞溶栓治疗的证据比较
心肌梗塞和脑梗塞溶栓治疗的证据比较

心肌梗塞和脑梗塞溶栓治疗的证据比较

摘要:

关键词:

心肌梗塞和脑梗塞是对人们健康危害极大的一种疾病,死亡率高。它们都是由于血管被血栓阻塞引起的心、脑细胞供血不足所致的缺血性坏死。溶栓药物可以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血供来减少心、脑细胞的损伤。溶栓治疗在心肌梗塞已经成为经典的治疗方法之一,大量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 trial, RCT)已证实,溶栓治疗能够降低死亡率。但心肌梗塞患者是否溶栓治疗是最佳选择?PTCA相对于溶栓治疗优势何在?由于相同的病理生理机制,脑梗塞患者溶栓治疗情况如何?是最佳选择吗?等等,都是临床医生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复习近年来所发表的,能提供临床证据的RCT和系统评价,对上述问题进行阐述说明。一.检索资源和内容

我们检索了最新Cochrane图书馆(2001年第2期)、MEDLINE(1980-2001.6),收集有关心肌梗塞和脑梗塞溶栓治疗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以及大型的RCT。

二.研究结果

1.脑梗塞溶栓治疗已完成2个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SR)。一个SR是评价溶栓治疗对脑梗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共纳入17个RCT,5216名患者,以死亡率、致残率为试验终点,15个RCT为双盲设计,溶栓药物包括尿激酶、链激酶、重组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或重组尿激酶原(recombinant pro-urokinase),2个试验采取动脉内给药,余均是静脉途径用药。一半的试验资料是静脉用tPA。

trials testing intravenous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hrombolytic therapy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odds of death within the first ten days (odds ratio [OR] 1.85,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48 to 2.32). The main cause of the increase in deaths was fatal intracranial haemorrhage following thrombolysis (OR 4.15, 95% CI 2.96 to 5.84).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aemorrhage is also increased following thrombolysis (OR 3.53, 95% CI 2.79 to 4.45). Thrombolytic therapy also increased the odds of death at the end of follow-up (OR 1.31, 95% CI 1.13 to 1.52). Despite this, thrombolytic therapy, administered up to six hours after ischaemic stroke,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ho were dead or dependent (modified Rankin 3 to 6) at the end of follow-up (OR 0.83, 95% CI 0.73 to 0.94). For patients treated within three hours of stroke, thrombolytic therapy appeared more effective in reducing death or dependency (OR 0.58, 95% CI 0.46 to 0.74) with less adverse effect on death (OR 1.11, 95% CI 0.84 to 1.47). There was heterogeneity between the trials that could have been due to : thrombolytic drug used, variation in the concomitant use of aspirin and heparin, severity of the stroke, and time to treatment. Trials testing intravenous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suggest that it may be associated with slightly less hazard and more benefit when given up to six hours after stroke - death within the first ten days OR 1.24, 95% CI 0.85 to 1.81, death at the end of follow-up OR 1.16, 95% CI 0.94 to 1.44, dead or

dependent at the end of follow-up OR 0.79, 95% CI 0.68 to 0.92. One trial that tested thrombolysis plus aspirin showed an increase in deaths of patients given both drugs in combination compared with thrombolysis alone. Reviewers' conclusions: Thrombolytic therapy increases deaths within the first seven to ten days, and deaths at final follow-up. Thrombolytic therapy also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symptomatic and fatal intracranial haemorrhage. These risks

are offset by a reduction in disability in survivors, so that there is, overall, a significant net reduction in 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dead or dependent i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The data from trials using intravenous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from which there is the most evidence on thrombolytic therapy so far, suggest that it may be associated with less hazard and more benefit. There was heterogeneity between the trials and the optimum criteria to identify the patients most likely to benefit and least likely to be harmed, the agent, dose, and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are not clear. The data are promising and may justify the use of thrombolytic therapy with intravenous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 experienced centres in selected patients. However, the widespread use of thrombolytic therapy in routine clinical practice at this time cannot be supported. Further trials will be needed to identify which patients are most likely to benefit from treatment and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it may best be given, before thrombolytic therapy should be adopted on a

wider scale.

结果显示,溶栓治疗可以降低随访终点时的死亡率和残废率(OR=0.83,95%CI 0.73-0.94),相当于每治疗1000人可以减少44人的死亡或残废。r-tPA在6个试验共有2764人使用,结果显示r-tPA效果更好,(OR=0.79,95%CI 0.68-0.92),相当于每治疗1000人减少57人的死亡或残废。

1. 1短期的死亡率(10天内)

溶栓治疗增加短期的死亡率(OR=1.85,95%CI 1.48-2.32),等于说每治疗1000人增加了68人的短期死亡;

1. 2随访终点的死亡率

溶栓治疗增加了随访终点时的死亡率(OR=1.31,95%CI 1.13-1.52),等于每治疗1000人引起随访终点时的死亡增加了36人;如果使用r-tPA,死亡率增加不明显(OR=1.16,95%CI

0.94-1.44),相当于每治疗1000人随访终点时的死亡增加了18人。

1. 3致死性的颅内出血

致死性的颅内出血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溶栓组中致死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比对照组几乎高出5倍(OR=4.15,95%CI 2.96-5.84);使用r-tPA比使用链激酶引起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低:每治疗1000人,r-tPA增加了29例致死性颅内出血(OR=3.2,95%CI 2.0-5.2)而链激酶则增加92例致死性颅内出血(OR=6.03,95%CI 3.47-10.47)。

1. 4非致死性但有临床症状的颅内出血

溶栓治疗会明显增加非致死性但有临床症状的颅内出血(OR=3.5,95%CI 2.8-4.5),相当于每治疗1000人增加了70人颅内出血。

另一SR是评价不同溶栓制剂、给药途径和剂量对脑梗塞的效果。纳入8个RCT,1334个病人,分配方案进行了隐藏,所有试验均在日本进行,adequate. All the trials were conducted in Japan. Different doses (of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or urokinase) were compared in seven trials. Different agents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versus urokinase, or tissue-cultured urokinase versus conventional urokinase) were compared in three trials. Few data were available for functional outcomes. A higher dose of thrombolytic therapy was associated with a five-fold increase in fatal intracranial haemorrhages (odds ratio 5.02, 95% confidence interval 1.56 to 16.18). This was based on 11 events among 369 higher-dose patients and one event among 356 lower-dose patients in six trials. There was a non-significant trend towards more early deaths or clinically significant intracranial haemorrhages. No difference in late deaths or extra-cranial haemorrhages was shown between low and higher doses. However, very few of these events occurred. No difference was shown between the different thrombolytic agents tested. Reviewers'

conclusions: There is not enough evidence to conclude whether lower doses of thrombolytic agents might be safer or more effective than higher doses in acute ischaemic stroke. It is not possible to conclude whether one agent might be better than another, or which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might be best. No comparative

心肌梗塞:到目前为止,仅完成1篇关于溶栓治疗与PTCA疗效比较的SR,但从MEDLINE 检索到相关的一些大型临床RCT。

2.1病死率

溶栓治疗可以降低病死率:GISSI(意大利治疗心肌梗死生存试验)证实SK使病死率减少20%-25%。ASSET(北欧早期溶栓治疗)证实t-PA降低病死率26%,AIMS(英国APSAC治疗心肌梗死研究)由于降低病死率约50%而提前终止试验。国际上最大的溶栓试验(ISIS-Ⅲ国际心肌梗死生存试验-Ⅲ)比较了SK,t-PA、APSAC疗效,5周病死率分别为10.5%、10.3%、10.6%,均使病死率明显降低。最近溶栓治疗试验汇总资料表明,溶栓组0-35天AMI病死率为9.4%显著低于对照组11.3%,但36-182天病死率(3.8%比4.0%)及>183天(8.3%比8.3%)却无明显差异。

2.2治疗时间窗:

从胸痛发作到溶栓的时间间隔,一般来讲越短越好,0~6小时入选的溶栓治疗可使病死率(8.7%)较对照组(11.1%)减少24%±3%;如果7~12小时入选(11.0%)较对照组(12.6%)减少15%±5%;13~24小时入选(10%)较对照组(10.5%)减少4%±7%。说明溶栓的时间延迟越长,效果越差。

LATE试验(1993年)证实了6-24小时晚期溶栓仍有益,该试验评价了急性心肌梗塞后6~24小时开始应用rt-PA的效果与安慰剂对照。rt-PA组和对照组35天死亡率分别为8.86%和10.31%,相对降低14.1%。但12小时内进行溶栓治疗的分析表明rt-PA组死亡率显著降低:两组35天死亡率分别为8.9%和11.97%,相对降低25.6%(95%CI为6.3% ~45.0%,P=0.023)。

2.3安全性:

t-PA 0-35天脑出血发生率为0.5%(134/24387),显著高于SK0.3%(64/24457),2P<0.00001。年龄越大,t-PA组脑出血发生率越高。APSAC组脑出血发生率为0.5%(76/13849)也显著高于SK0.2%(33/13858),2P<0.0001。

2.4溶栓药物的比较

GISSI-2,ISIS-3,ISSIS-2等试验提示:各种溶栓药物均明显降低死亡率,效果无明显差异。t-PA 与SK合用,与单独使用t-PA、SK并无明显差异。

2.5溶栓治疗与PTCA疗效比较

被评价的转归结局包括:研究终点时的总死亡率、再梗塞、任何形式的中风、死亡与再梗塞的复合终点、反复心肌缺血、严重出血和冠脉旁路手术。主要结果是:收集了10个临床试验,包括2573例病人。与溶栓治疗相比,直接PTCA疗效更好。短期死亡率显著降低(Relative reduction risk相对危险降低RRR=32%, 95%CI=5%-50%)。观察到再梗塞有同样降低(RRR=52%,95% CI=30%-67%),反复心肌缺血(RRR=54%,95%CI=39%-66%),死亡与再梗塞的复合终点(RRR=46%,95%CI=30-58%),中风明显降低66%(95% CI=28%-84%)。大出血的发生无显著差异(RR=1.18,95% CI=0.73-1.90,但这个可信区间较大)。考虑死亡及再梗塞作为联合终点,直接PTCA的优越性优于溶栓,但与加速性t-PA相比优越性较低(RR=0.70,95%CI=0.51-0.97),与链激酶相比较高(RR=0.30,95%CI=0.17-0.53)。

三.讨论

在脑梗塞的治疗中,尽管溶栓治疗会增高10天内的死亡率以及随访终点时的死亡率,并增加了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但总的说来,溶栓治疗是利大于弊,使幸存的患者病残率减少。在MAST-I试验中,研究了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和溶栓治疗的安全性,结果提示联合使用阿司匹

林和链激酶会明显增高各阶段的脑血管性死亡(OR=2.0,95%CI 1.1-3.7)和致死性的颅内出血(OR=2.2,95%CI 1.0-5.0)。根据所得的资料,溶栓治疗引起的死亡主要是由于24小时内联合使用抗凝剂或抗血小板药物,并且接受溶栓治疗的病人病情重,脑梗塞面积较大。目前尚无充足的证据回答关于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是多少,但是NINDS试验中,使用r-tPA在3小时内进行溶栓治疗可以降低随访期内病人的死亡率及病残率。由于病例数少,需要更大型的随机临床试验来证实。美国FDA及加拿大的溶栓治疗指南中指出:r-tPA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时间窗为3小时内。关于溶栓治疗的不同药物和同一药物的不同剂量,仅有一篇系统评价进行了研究,结果是:8个试验共1334名病人。大剂量比小剂量要增加致死性的颅内出血5倍(OR=5.02,95%CI 1.56-16.18),无统计学差异;不同的溶栓药物之间无明显差别。尽管一些试验提示r-tPA出血风险较小,病人的获益较大。但目前尚无充足证据说明哪一种剂量、药物及给药方法更好一些,需要更大型的随机临床试验来证实。总之,溶栓治疗在有经验的研究中心并且严格选择病人使用时会得到有益的结果,但在常规临床实践中溶栓治疗不能被广泛的应用。

a) 关于心肌梗塞的治疗,许多大型临床随机试验都一致证明了溶栓可以降低病人的死亡率。一般在6个小时内进行治疗。r-tPA颅内出血的发生率较SK高,高龄(>65岁)、低体重(<70kg)、高血压(SBP≥170mmmHg,DBP≥95mmmHg)、应用t-PA是颅内出血的四个危险因素。当出血危险高的病人溶栓时,需要权衡利弊,为减少颅内出血,应使用SK。

目前的证据支持PTCA比溶栓治疗更有益,但目前最大最多中心参加的试验GUSTO2B试验得出的结论是:PTCA比溶栓治疗的优越性不明显。这一倾向提示,当采用最理想的溶栓治疗时,PTCA的优越性降低。相信随着医学的发展,更好的溶栓药物出现,PTCA的优越性将逐步降低。直接PTCA能直接判断冠脉通畅的级别,冠脉开通率更高,(一般能达到TIMI 3级),冠脉造影结果提示左主干闭塞者可立即转送做CABG,再闭塞率低,卒中危险性小,适用于老年、心源性休克等高危患者。在富有经验的医疗中心,能及时行PTCA时,直接PTCA可作为AMI再灌注的首选策略。绝大多数情况下,适宜的溶栓治疗仍将被认为是很好的再灌注策略。

八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成本效果的卫生技术评估

董碧蓉1 曹立亚2 周焱1徐英1兰奋2舒德芬1肖爱丽2常薪霞1杜坚宗1 王惠1李幼平3

(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老年科2中国药监局3中国循证医学中心)

摘要:目的:本研究从循证医学角度,对国内上市的8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ECIs),

针对膏血压病人,就其临床疗效、安全性、成本-效果、依从性和伦理等进行评价。方法:药物卫生技术评估方法,检索Medline, Cochrane图书馆, Embase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数据库,疗效分析纳入系统评价、随机临床对照试验,交叉试验等,安全性和药物经济学分析同时纳入观察性研究。按照国际评价标准对文献进行严格评价,纳入高质量研究。结果:八种AECIs的降压幅度与剂量呈正相关,任何一种AECI联合钙拮抗剂或利尿剂或b受体阻滞剂,降压效果更佳,新型AECIs降压作用强于依那普利和卡托普利。Meta分析显示,谷-峰比值小于50%的有培哚普利、贝那普利和卡托普利。八种ACEIs均有关于心脏保护的研究证据。慢性心衰:依那普利和卡托普利的高质量的研究证据最多;赖诺普利、培哚普利、西那普利和苯那普利仅观察了中间指标对心衰的影响。心脏保护药物间相互比较显示,福辛普利较卡托普利更安全,比依那普利效果好;赖诺普利优于卡托普利等均是以替代指标进行比较。心肌梗死:证据显示卡托普利、赖诺普利对急性期(心梗36小时内)可以降低病死率;依那普利、卡托普利、雷米普利和培哚普利对梗死后期(梗死后3天服用)明显降低总死亡率。仅雷米普利、赖诺普利和培哚普利有证据显示对脑血管具有保护作用。尚未发现有关苯拉普利对肾脏的保护性研究,其他ACEIs这方面的研究数量亦较少,显示一定程度减少蛋白尿和延缓肾衰的作用。新型ACEIs不良反应与卡托普利相似,但发生率略低。不良反应研究表明:雷米普利、培哚普利、贝那普利发生率少于卡托普利,福辛普利耐受性高于依那普利。有关ACEIs成本-效果研究的文献不多,有证据表明依那普利治疗心衰具有良好的成本-效果,而赖诺普利更好。雷米普利和卡托普利分别与钙拮抗剂或利尿剂联用,可降低治疗成本。缺乏ACEIs在伦理方面的研究证据。结论:现有研究证据不能对八种ACEIs进行简单的总排序,并非所有ACEIs在心、脑、肾器官保护方面都有充分证据,临床医生在面对八种ACEIs的选择时,首先应该选择在这一方面有足够研究证据的ACEI。

关键词:ACEIs 高血压卫生技术评估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of Eight ACEIs for Hypertension

DONG Bi-rong1 CAO Li-ya2 ZHOU Yan1 XU Yin1 2 FEN LAN 2 SU De-fen1 XIAO Ai-li2 CHAN Xinxia1 DU Jan-zhong1 LI You-pin3

1 Department of Geriatrics, West China Hospital,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China.

2 Center for Drug Re-evaluation, Stat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of China, Beijing 10038,China..

3 The Chinese Cochrane Center, West China Hospital, Sich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China.

【ABSTRACT】Objectives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iveness, safety, cost-effecitiveness of eight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ECIs)in order to provide evidences for adjustment of essential medicines lists in China and choice of clinician. Method Collecting all the clinical trial by searching Medline, Cochrane Library, Embase and Chinese Biomedical Database and doing critical appraise, high quality randomized controled trials and systematic reviews were included to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ACEIs, Non-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lso be included to evaluate the safe and cost-effectiveness . Results There is better effect of antihypertension and endurance in new ACEIs than enalapril and captopril, Meta-analysis showed that T/P ratio less than 50% are prindopril, benazepril and captopril in eight ACEIs. Enalapril and captopril have the most evidences of heart protection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 The lisinopril, Prindopril,benazepril and cilazapril positive influence on heart failure only showed in surrogates. In AMI, there are evidences suggesting that captopril, lisinopril can reduce the total death rate of acute period(during 36hrs of AMI). Enalapril,captopril, ramipril and prindopril has the heart protection in late period of AMI(3days after AMI). Only ramipril, lisinopril and prindopril have the evidences to support the protective effect to cerebral vessels. Although not more evidences, all the ACEIs

except benzepril shows that can diminish proteinuria and delay the renal failure. The new types of ACEIs have the similar adverse reaction to enalapril and captopril, while incidence is lower than enalapril and captoril. Few evidences on cost-effectiveness of ACEIs, there are evidences to show enalapril has good cost-effecitiveness in treating heart failure, while lisinopril better than enalapri. The studies on ethics were not identified. Conclusi ons It’s difficult to generally rank the eight ACEIs according to acquired evidences. Each of eight AEICs has the different evidence in different organ protection. It suggests that clinicians should choose ACEI which has enough evidences to treat patients during considering different the conditions of the patients and also considering applicability,cost-effectiveness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various ACEIs.

Key words: assessment ACEIs hypertension

脑梗塞临床路径

脑梗死(急性期)治疗临床路径(第一天): 一、急性脑梗塞非溶栓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I63.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 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神经系统受损的局灶症状和体征者,伴或不伴 头晕头痛、意识障碍等。 2.头颅CT排除肿瘤脑内出血改变。 3.临床排除糖尿病、中毒等全身性疾病或颅内炎症、变性疾病所致神经系统 损害。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一般治疗:低盐低脂饮食,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根据病情选择运 动处方。 2.调控血压。 3.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调节血脂,必要时抗凝治疗。 4.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原发病。 5.防治并发症。 6.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吸氧。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8-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梗死(ICD10:I63.9)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 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第一诊断不符合或患者及家人不配合而要求转诊者及溶栓治疗者不入本 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功能、C-PR; (3)头颅CT 、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MRI,MRA或DSA。 (七)选择治疗及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根据病情决定)。 2.降压药物: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执行。 3.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调节血脂,必要时抗凝治疗。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康复治疗。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

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 脑血管病己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的疾病之一,脑梗死致残率高,且易复发,使患者的生存质量严重下降。近年来,国内外普遍开展了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现就溶栓治疗的安全时间窗、溶栓剂的选择、剂量、给药途径与疗效的关系、并发症的防治等问题综述如下。1溶栓治疗的安全时间窗 溶栓治疗的安全时间窗,目前仍无定论。受动物实验提示多数学者认为,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时间窗是3~6小时[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rt-PA临床试验将时间窗定在3小时内[2]。根据3~6小时这个时间窗国内外进行的溶栓研究已取得成果[3,4],而许多学者对于6小时之外的延迟溶栓研究也取得一定效果[1,4]。从各研究得出的不同时间窗说明缺血半暗带的存在时间有一定的个体差异,国外一些学者利用PET研究显示,缺血半暗带组织在某些人可能持续至卒中发病24小时,少数人甚至长达48小时[5,6]。Warach等[7]亦通过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I)技术寻找出半暗带的存在信息。因此,如何确定安全时间窗的个体化方案,有待于临床及辅助检查的进一步完善。2临床应用与临床疗效 2.1常用溶栓剂实验和临床较为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链激酶(SK)、尿激酶(UK)、组织或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rtpa)。SK、UK为非选择性纤维蛋白溶解剂,能使血栓及血浆内的纤溶酶原激活而产生全身高纤溶血状态。t-pa/rtpa则可选择性激活血栓部位的纤溶酶原,使其在局部转变成纤溶酶,从而溶解血栓,溶栓速度快,代谢迅速,能避免纤维蛋白原血症和保持最低的纤维蛋白原的降解[8,9],国外静脉溶栓应用较多,但由于其价格昂贵限制了其在国内的广泛应用。除此之外,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scupa)目前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基因重组葡激酶(r-sak)同样具有选择性溶栓特点,现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2.2给药途径、剂量及持续时间溶栓剂的给药方法有静脉滴注、颈内动脉灌注及导管介入治疗。国外多采用静脉滴注t-pa,局部动脉灌注UK、SK,国内多采用静脉滴注及颈内动脉灌注UK,受技术和设备的限制静脉滴注使用较文广泛。 国内外各家报道的剂量及持续时间不一。一般认为溶栓药物的剂量:静脉途径已接近急性心肌梗死的标准溶栓剂量,即SK 150万U,UK 200万U,t-pa/rtpa 100mg。动脉途径:SK 2.5~175万U,UK 20~170万U,t-pa/rtpa 20~100mg。给药持续时间通常为30分钟至2小时。停药指征:除上述剂量和时间的限制外,若行脑血管造影,一旦发现血管再通立即停药。最近根据全美心脏学会和神经学会医疗顾问委员会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建议及国内经验,全国脑血管疾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建议:不推荐使用SK静脉溶栓。UK总量:动脉溶栓25~75万U,造影时间15秒;11.病前48小时用过肝素使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小板计数22.2mmol/L;13.治疗前收缩压>200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100mmHg。2.5临床疗效目前国内外对于溶栓治疗的效果是乐观的。国外报道溶栓治疗的显效率为47%~81%,国内报道为70%~90%,有的甚至达100%。国内第三届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会议介绍t-pa/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完全再通率30%~52%,部分再通率50%~92%[10]。一项包括12个临床试验近3 000例患者的汇总分析显示,应用溶栓药可使严重致残和病死率下降20%,但脑出血却增加3倍[2]。3溶栓治疗的并发症3.1颅内出血脑梗死溶栓治疗最主要的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指南(最新版)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指南 一、原则 应在急性心肌梗塞发病后,争分夺秒,尽力缩短患者入院至开始溶栓的时间,目的是使梗塞相关血管得到早期、充分、持续再开通。 二、选择对象的条件 1.持续性胸痛≥半小时,含服硝酸甘油症状不缓解。 2.相邻两个或更多导联ST段抬高在肢体导联>0.1mV、胸导>0.2mV。 3.发病≤6小时者。 4.若患者来院时已是发病后6~12小时,心电图ST段抬高明显伴有或不伴有严重胸痛者仍可溶栓。 5.年龄≤70岁。70岁以上的高龄AMI患者,应根据梗塞范围,患者一般状态,有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因人而异慎重选择。 三、禁忌证 1.两周内有活动性出血(胃肠道溃疡、咯血等),做过内脏手术、活体组织检查,有创伤性心肺复苏术,不能实施压迫的血管穿刺以及有外伤史者。 2.高血压病患者经治疗后在溶栓前血压仍≥21.3/1 3.3kPa(160/100mmHg)者。 3.高度怀疑有夹层动脉瘤者。 4.有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史,>6小时至半年内有缺血性脑卒中(包括TIA)史。 5.有出血性视网膜病史。

6.各种血液病、出血性疾病或有出血倾向者。 7.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或恶性肿瘤等患者。 四、溶栓步骤 溶栓前检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及血型。 (一)即刻口服水溶性阿司匹林0.15~0.3g,以后每日0.15~ 0.3g,3~5日后改服50~150mg,出院后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二)静脉用药种类及方法: 1.尿激酶(UK):150万IU (约 2.2万IU/kg)用10ml生理盐水溶解,再加入100ml 5%~10%葡萄糖液体中,30分钟内静脉滴入。尿激酶滴完后12小时,皮下注射肝素7500U,每12小时一次,持续3~5天。 2.链激酶(SK)或重组链激酶(rSK):150U用10ml生理盐水溶解,再加入100ml 5%~10%葡萄糖液体中,60分钟内静脉滴入。 3.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用rt-PA前先给予肝素5000U 静脉滴注。同时按下述方法应用rt-PA: (1)国际习用加速给药法:15mg静脉推注,0.75mg/kg(不超过50mg)30分钟内静脉滴注,随后0.5mg/kg(不超过35mg)60分钟内静脉滴注。总量≤100mg。 (2)近年来国内试用小剂量法:8mg静脉推注,42mg于90分钟内静脉滴注。总量为50mg。rt-PA滴毕后应用肝素每小时700~1000U,静脉滴注48小时,监测APTT维持,在60~80秒,以后皮下注射肝素7500U,每12小时一次,持续3~5天。

脑梗死的诊疗指南

脑梗死的诊疗指南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的最常见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依据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通常将脑梗死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常见的病因:脑血栓形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炎;脑栓塞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栓子;腔隙性脑梗死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微栓子等。 一、症状体征: 脑梗死好发者为50~60 岁以上的人群,常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风心病、冠心病或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约25%的患者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起病前多有前驱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起病一般较缓慢,患者多在安静和睡眠中起病。多数患者症状经几小时甚至1~3 天病情达到高峰。 1.主要临床症状: (1)主观症状:头痛、头昏、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运动性和(或)感觉性失语,甚至昏迷。 (2)脑神经症状: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如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 (3)躯体症状:肢体偏瘫或轻度偏瘫、偏身感觉减退、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等。 2.临床表现类型:根据脑梗死发生的速度、程度,病情是否稳定以及严重程度,将脑梗死分为以下5 种类型。

(1)完全型脑梗死:指脑缺血6h 内病情即达到高峰,常为完全性偏瘫,一般病情较重。 (2)进展型脑梗死:指缺血发作6h 后,病情仍在进行性加重,此类患者占40%以上。造成进展原因很多,如血栓的扩展、其他血管或侧支血管阻塞、脑水肿、高血糖、高温、感染、心肺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多数是由于前两种原因引起。 (3)缓慢进展型脑梗死:起病2 周内症状仍在进展。 (4)稳定型脑梗死:发病后病情无明显变化者,倾向于稳定型脑卒中,一般认为颈内动脉系统缺血发作24h 以上,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发作72h 以上者,病情稳定,可考虑稳定型脑卒中。此类型脑卒中,脑CT 扫描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的梗死灶机会多,提示脑组织已经有了不可逆的病损。 (5)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RIND):是指缺血性局灶性神经动能障碍在24~72h 才恢复,最迟在4 周之内完全恢复者,不留后遗症,脑CT 扫描没有相应部位的梗死病灶。 二、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流变、血生化等,主要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相关。 2、神经影像学检查: (1)脑CT :主要表现为:①病灶的低密度:是脑梗死重要的特征性表现,此征象可能系脑组织缺血性水肿所致。②局部脑组织肿胀:表现为脑沟消失,脑池、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即脑CT 扫描显示有占位效应。此征象可在发病后4~6h 观察到。③致密动脉影:为主要脑动脉密度增高影,常见于大脑中动脉。发生机制是由于血栓或栓子较对侧或周围脑组织密度高而衬托出来。部分患者在缺血24h 内可出现。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指南

一、原则 应在急性心肌梗塞发病后,争分夺秒,尽力缩短患者入院至开始溶栓的时间,目的是使梗塞相关血管得到早期、充分、持续再开通。 二、选择对象的条件 1.持续性胸痛≥半小时,含服硝酸甘油症状不缓解。 2.相邻两个或更多导联ST段抬高在肢体导联>、胸导>。 3.发病≤6小时者。 4.若患者来院时已是发病后6~12小时,心电图ST段抬高明显伴有或不伴有严重胸痛者仍可溶栓。 5.年龄≤70岁。70岁以上的高龄AMI患者,应根据梗塞范围,患者一般状态,有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因人而异慎重选择。 三、禁忌证 1.两周内有活动性出血(胃肠道溃疡、咯血等),做过内脏手术、活体组织检查,有创伤性心肺复苏术,不能实施压迫的血管穿刺以及有外伤史者。 2.高血压病患者经治疗后在溶栓前血压仍≥(160/100mmHg)者。 3.高度怀疑有夹层动脉瘤者。 4.有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史,>6小时至半年内有缺血性脑卒中(包括TIA)史。 5.有出血性视网膜病史。 6.各种血液病、出血性疾病或有出血倾向者。 7.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或恶性肿瘤等患者。

四、溶栓步骤 溶栓前检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及血型。 (一)即刻口服水溶性阿司匹林~0.3g,以后每日~0.3g,3~5日后改服50~150mg,出院后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二)静脉用药种类及方法: 1.尿激酶(UK):150万IU (约万IU/kg)用10ml生理盐水溶解,再加入100ml 5%~10%葡萄糖液体中,30分钟内静脉滴入。尿激酶滴完后12小时,皮下注射肝素7500U,每12小时一次,持续3~5天。 2.链激酶(SK)或重组链激酶(rSK):150U用10ml生理盐水溶解,再加入100ml 5%~10%葡萄糖液体中,60分钟内静脉滴入。 3.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用rt-PA前先给予肝素5000U 静脉滴注。同时按下述方法应用rt-PA: (1)国际习用加速给药法:15mg静脉推注,kg(不超过50mg)30分钟内静脉滴注,随后kg(不超过35mg)60分钟内静脉滴注。总量≤100mg。 (2)近年来国内试用小剂量法:8mg静脉推注,42mg于90分钟内静脉滴注。总量为50mg。rt-PA滴毕后应用肝素每小时700~1000U,静脉滴注48小时,监测APTT维持,在60~80秒,以后皮下注射肝素7500U,每12小时一次,持续3~5天。 五、监测项目 (一)临床监测项目 1.症状及体征:经常询问患者胸痛有无减轻以及减轻的程度,仔细观察皮肤、粘膜、咳痰、呕吐物及尿中有无出血征象。

脑梗塞动静脉溶栓治疗指南及操作流程

脑梗塞动静脉溶栓治疗指南及操作流程 一、动、静脉溶栓总适应症 1、急性脑梗死; 2、发病4.5h内(选择全身静脉内溶栓),发病在4.5h-6h以内者(如怀疑为进展性卒中可延至 12h,基底动脉血栓可延至48h)选择动脉内局部介入溶栓; 3、年龄18-80岁; 4、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在一个小时以上,且比较严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在7~22分);如有明显瘫痪等神经定位体征者肌力低于IV级。 5、无明显意识障碍,神志不应差于嗜睡。但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有意识障碍者,也可采用溶栓治疗。 6、脑CT无脑出血,未见明显的与神经功能缺损相对应的低密度病灶。或血管造影证实颅内血栓及部位。 7、家属同意。且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动、静脉溶栓总禁忌症: 1、年龄>80岁; 2、血压>200/120mmHg;经治疗后,血压能降低到160/90mmHg左右者除外。 2、活动性内出血、颅内肿瘤、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或近期发生脑出血者;体检发现有活动性出血或外伤(如骨折)的证据,近两周进行过大的外科手术。 3、神经系统症状核体征轻微(如肌力≤Ⅳ级)或病后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者(如TIA); 4、口服抗凝药或出血素质者(INR>1.5,血小板计数<100,000/mm3 ); 5、严重心、肝、肾等实质脏器疾病。 三、动、静脉溶栓总体流程 有局灶定位体征患者 生化检查(血糖、出凝血全套、血常规、急诊九项、肌钙蛋白) 头部CT 低密度影或正常高密度影(缺血性卒中) (出血性卒中) 4.5h以内 4.5h以内 6h以内静脉溶栓常规治疗动脉溶栓(无禁忌症)(有禁忌症)(无禁忌症)动脉介入溶栓流程术前处理签署同意书、商讨溶栓药(尿激酶、爱通立)、通知介入室相关人员到位术前准备术前备药术前用药(备腹股沟区皮肤(尼莫通 NS250ml+胞二磷胆碱0.5 套尿套或停留尿管介入室已备有尿激酶 NS20ml+地塞米松5mg 碘试、左下肢留置 如rtPA则需取药)针、静脉推注泵)立即通知介入室、尽快送介入室术后处理术后处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血压控制在160/90mmHg或患者发病前水平为宜 24小时内绝对卧床24h,24h后复查CT 不用抗凝、抗血小板药测颅规、NIHSS评分q1hX6 24小时后观察足

脑梗塞临床路径

脑梗塞的临床路径 一、脑梗塞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1)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脑梗塞(ICD10:I63)。 (2)诊断依据。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07.01脑梗死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脑梗死的诊治重在根据发病时间、临床表现、病因及病理进行分型分期,综合全身状态,实施个体化治疗。在超急性期和急性期采取积极、合理的治疗措施尤为重要。 (一)一般性诊断 1、临床特点 (1)多数在静态下急性起病,动态起病者以心源性脑梗死多见,部分病例在发病前可有TIA 发作。 (2)病情多在几小时或几天内达到高峰,部分患者症状可进行性加重或波动。 (3)临床表现决定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主要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部分可有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 2、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血小板、凝血功能、血糖等。 (2)影像学检查:脑的影像学检查可以直观地显示脑梗死的范

围、部位、血管分布、有无出血、陈旧和新鲜梗死灶等,帮助临床判断组织缺血后是否可逆、血管状况,以及血液动力学改变。帮助选择溶栓患者、评估继发出血的危险程度。

①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 ②头颅磁共振(MRI) ③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二、临床分型(OCSP 分型) OCSP 临床分型标准: 1、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表现为三联征,即完全大脑中动脉(MCA)综合征的表现:大脑较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意识障碍、失语、失算、空间定向力障碍等);同向偏盲;对侧三个部位(面、上肢与下肢)较严重的运动和(或)感觉障碍。多为MCA 近段主干,少数为颈内动脉虹吸段闭塞引起的大片脑梗死。 2、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有以上三联征中的两个,或只有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或感觉运动缺损较TACI 局限。提示是MCA 远段主干、各级分支或ACA 及分支闭塞引起的中、小梗死。 3、后循环梗死(POCI):表现为各种不同程度的椎-基动脉综合征:可表现为同侧脑神经瘫痪及对侧感觉运动障碍;双侧感觉运动障碍;双眼协同活动及小脑功能障碍,无长束征或视野缺损等。为椎-基动脉及分支闭塞引起的大小不等的脑干、小脑梗死。 4、腔隙性梗死(LACI):表现为腔隙综合征,如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脑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手笨拙-构音不良综合征等。大多是基底节或脑桥小穿通支病变引起的小腔隙灶。

试论两种溶栓方法治疗心肌梗塞的疗效

试论两种溶栓方法治疗心肌梗塞的疗效 发表时间:2016-09-05T14:54:20.463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5期作者:胡建强 [导读] 瑞替普酶治疗该病所取得的效果比较好,能够有效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 会宁县第二人民医院甘肃白银 730722 摘要:目的:分析瑞替普酶及尿激酶对心肌梗塞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40例心肌梗塞患者随机的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尿肌酶进行溶栓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采取瑞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对两种药物治疗该病所取得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实验组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4周内的死亡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瑞替普酶治疗该病所取得的效果比较好,能够有效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产生的并发症也比较少,是治疗该病的有效药物之一。 关键词:瑞替普酶;尿激酶;心肌梗塞;溶栓 心肌梗塞是由人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的分支堵塞,致使部分心肌血液供应不足而坏死的病症,大多于中老年人群中发病。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血压降低、心悸、前胸痛等,如果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的话,有可能引起多种严重的后果。本文采取瑞替普酶(r-PA)与尿激酶(UK)对心肌梗塞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现将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40例心肌梗塞(AMI)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的研究对象,40例患者均符合AMI的诊断标准[1]。40例AMI患者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为35~78岁,平均年龄为61岁,所有AMI患者的首发症状都是持续性的胸痛,其中有吸烟史的患者30例,伴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20例,有20例患者合并有原发性高血压。将40例AMI患者随机的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其中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为36~77岁,平均年龄为61岁;实验组患者中男13例,女7例,年龄为35~78岁,平均年龄为61岁。两组AMI患者的发病时间、年龄、病史以及心肌梗死发生的部位等方面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方差齐性与可比性。 1.2方法:所有AMI患者在溶栓前均应当进行常规检查,如尿常规、查血、心肌酶谱、血糖、肝肾功能等,并检查血型配血作为备用 [2]。两组AMI患者在溶栓开始前应当口服300mg阿司匹林,5~7天之后改为每天口服100mg阿司匹林。根据AMI患者的病情需要采取硝酸酯类,抗心律失常药物,β受体阻止剂等进行对症治疗。对照组AMI患者给予尿激酶治疗,150万U的尿激酶加入5%的100ml葡萄糖溶液中30分钟进行静脉滴注;实验组AMI患者给予瑞替普酶治疗,每次10×106U进行静脉注射,静脉注射时间要大于2分钟,30分钟后应重复1次上述的剂量。两组AMI患者都于48小时之后改成4250U低分子肝素钠进行皮下注射,隔12小时注射1次,连续注射5-7天。对两组患者的溶栓再通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进行观察和记录,并进行分析、比较。 1.3疗效判断标准:溶栓再通的判断标准为:1、开始溶栓之后的2小时内,患者的胸痛症状缓解或者消失;2、开始溶栓之后的2小时内,患者经心电图检测显示抬高最明显的导联ST段下降>50%;3、开始溶栓之后的2小时内,患者出现短暂再灌注心律失常;4、心肌酶谱CK的高峰前移为16小时,CK-MB高峰前移为14小时。4项中具备2项以2项以上则可以判断为溶栓再通,但如果仅有1和3项组合则除外[3]。 1.4数据处理:以SPSS1 2.0为统计学处理方法,检验水准为0.05,即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符合方差齐性,因此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方法,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方法[4]。 2结果 两组AMI患者溶栓后的血管再通率经比较表明:实验组患者的再通率距发病时间为211±84分钟,对照组患者的再通率距发病时间为212±85分钟,两组患者的再通率距发病时间经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但溶栓后的30分钟,120分钟,180分钟的再通率经比较,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溶栓患者的并发症以及死亡发生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3讨论 90%以上的心肌梗塞都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基础上血栓形成所引起的,引起该病的诱因主要包括大出血、过度劳累、外科手术或者严重心律失常等[5]。心肌梗塞患者如不及时治疗的话,很有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诸多并发症,对患者生活和工作所产生的危害非常大,所以患者应当及时到医院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 就当前来说,瑞替普酶和尿激酶是治疗心肌梗塞的两种常见药物。瑞替普酶为第三代溶栓药物,可以降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及时发挥高效的溶栓作用。尿激酶主要适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溶栓治疗,在心肌梗塞疾病中的应用也较为广泛。 本实验采取瑞替普酶和尿激酶对心肌梗塞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瑞替普酶和尿激酶这两种不同药物治疗心肌梗塞,结果表明瑞替普酶治疗该病所取得的效果更好。瑞替普酶在临床上通都采取静脉注射的方式给药,适用于AMI患者的院前溶栓,所取得的溶栓再通率远远高于尿激酶[6]。经瑞替普酶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同尿激酶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而且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采取瑞替普酶治疗AMI,可以从最大限度上保护患者的心功能,缩小心肌梗死的面积,降低死亡率,效果非常好,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AMI的理想溶栓药物,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开来。 参考文献: [1]崔玲.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健康指导[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8(23):5660 [2]詹小娜,李瑞杰.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前后缺血性修饰白蛋白峰值的变化[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3,19(6):613-616 [3]常静芳.两种溶栓方法治疗心肌梗塞的临床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2,09(6):251-252 [4]李旭蕊.尿激酶、阿替普酶、瑞替普酶对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中的疗效对比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3 [5]杜崇军,林乐涛.瑞替普酶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抢救中的应用体会[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1,31(6):625-627 [6]田凤轩,朱洪春,刘艳秋等.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50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08(18):176-177

最新脑梗塞诊治指南.doc合集

脑梗塞 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 【分型】 1、全前循环梗塞。 2、部分前循环梗塞。 3、后循环梗塞。 4、腔隙性梗塞。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直径不超过1.5厘米的小梗死灶。这种梗死多发生在大脑深部的基底节区及脑干等部位。这些部位的深穿支动脉阻塞,发生小范围的局灶性脑组织缺血、坏死。腔隙性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还是高血压动脉硬化,长期高血压造成脑内小动脉血管壁变性,管腔变窄,在某种血流动力学因素或血液万分变化的诱因下发生小动脉的闭塞。我国是一个高血压患病率较高的国家,因此这一类型的脑梗死很常见。 【症状】 1.脑栓塞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多见。多在活动中集骤发病,无前驱症状,局灶性神经体征在数秒至数分钟达到高峰,多表现完全性卒中,意识清楚或轻度意识糊涂,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栓塞导致大面积脑梗死,可发生严重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和昏迷,常见痫性发作;椎-基底动脉系统栓塞常发生昏迷。个别病例局灶性体征稳定或一度好转后又出现加重提示栓塞再发或继发出血。 2.约4/5的脑栓塞发生于前循环,特别是大脑中动脉,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或局灶性癫痫发作等,偏瘫以面部和上肢较重。椎基底动脉系统受累约占1/5,表现眩晕、复视、交叉瘫或四肢瘫、共济失调、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及构音障碍等。栓子进入一侧或两侧大脑后动脉导致同向性偏盲或皮质盲,基底动脉主干栓塞导致突然昏迷、四肢瘫或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大多数病人伴有风心病、冠心病和严重心律失常等,或心脏手术、长骨骨折、血管内介入治疗等栓子来源,以及肺栓塞(气急、发绀、胸痛、咯血和胸膜摩擦音等),肾栓塞(腰痛、血尿等),肠系膜栓塞(腹痛,便血等),皮肤栓塞(出血点或瘀斑)等体征。【辅助检查】 (1)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摄片及监测血压等,可提供原发疾病的征象,如高血压病及不同类型的心脏疾病等。 (2) 头颅X线摄片有时可发现颈内动脉虹吸部有钙化影;梗死范围较广者可在发病2—3日后出现中线波移位,持续约2周。 (3)脑血管造影可发现动脉闭塞或狭窄的部位,脑水肿所致血管受压、移位和侧支循环等情况。

脑梗塞诊治指南

脑梗塞得诊治指南 脑梗塞(Infarction of the brain )脑梗塞就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得一种脑血管病。 脑梗塞得主要因素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体重超重、高脂血症、喜食肥肉,许多病人有家族史。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少见于儿童少年。 脑梗塞易患人群 1、有脑梗塞家族史得人;2、高血压及某些低血压病人;3、糖尿病病人;4、脑功脉硬化病病人;5、肥胖病人;6、多血质人(指红细胞增高、红细胞比积增高得人);7、高凝状态及血脂增高得病人;8、低纤溶状态(指自身溶解血栓得功能下降);9、高粘血症(指纤维蛋白原、血脂、红细胞增高、高凝等原因造成得血液粘滞度增高得病人);10、大量吸烟得人(每天10支以上,超过10年);11、血栓前状态(泛指曾有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或心绞痛发作等);12、高龄。 流行病学:近30年来我国得发病率与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年发病率185-219/10万,每年脑卒中发病200万人,存活得700万人,死亡120万,2/3致残或致死就是发达国家得死亡数得总与。据预测到2020年世界疾病负担脑血管病得发病率达到49%。 脑梗塞易发时段:人们常会遇到这样得事,一些老年人清晨一觉醒来,却发现一侧肢体麻木无力,活动不灵活,甚至完全偏瘫,或伴有不会说话等症状。送到医院检查,医生确诊为脑梗塞。 目前认为与机体得动脉血压、血浆中儿茶酚胺及纤维蛋白原活性等生理性昼夜变化有关。 1、血压波动人由于受生物钟得影响, 血压具有明显得昼夜波动性。总体上说,人到夜间入睡后,血压会自然下降一定幅度,血流速度也随之减慢,于就是便成了清晨发生脑梗塞得生理病理基础。 2、血液凝固性改变有人通过连续抽血化验24小时血液粘度,发现人体在早晨2时至6时血液中儿茶酚胺、纤维蛋白原活性增强,红细胞压积以及粘度均相对增高,从而使血液凝固性增强。加之人经过夜间长时间得睡眠,不吃不喝,没有补充水分,仍继续有肾小球滤过,导致血浆丢失,血液变得更加浓缩,粘度更大,因此易发生脑梗塞。 3、睡眠姿势还有学者指出,可能睡眠时姿势得固定侧卧,使颈部扭曲,压迫颈动脉,造成供血减少或静脉回流不畅,与发生脑梗塞有一定关系。 鉴于以上原因,有人提出,凡具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存在得老年人,在睡眠前适当地喝些白开水,对预防脑梗塞有一定好处,尤其就是对睡前喝酒较多得人更为重要。另外,夜间睡眠姿势也应注意,防止因固定侧卧而引起颈内动脉受压。

脑梗塞的分类与中医治疗

脑梗塞的分类与中医治疗 发表于 2010-01-17已阅读21824次 脑梗死多数属于中医中风病范畴。还常见于眩晕、风眩、风痱、风懿等病证。 一、脑梗塞的分类与临床分型 (一)脑梗塞的分类常见的脑梗塞包括:动脉硬化血栓性脑梗塞、栓塞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和多发性脑梗塞以及出血性梗死。 (二)脑梗塞的临床分型2005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提出:由于脑梗死的部位及大小、侧支循环代偿能力、继发脑水肿等的差异,可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类型,其治疗有很大区别,这就要求在急性期,尤其是超早期(3~6h内)迅速准确分型。牛津郡社区卒中研究分型(OCSP)不依赖影像学结果,常规CT、MRI尚未能发现病灶时就可根据临床表现迅速分型,并提示闭塞血管和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临床简单易行,对指导治疗、评估预后有重要价值。OCSP临床分型标准: 1、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表现为三联征,即完全大脑中动脉(MCA)综合征的表现:大脑较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意识障碍、失语、失算、空间定向力障碍等);同向偏盲;对侧三个部位(面、上肢与下肢)较严重的运动和(或)感觉障碍。多为MCA近段主干,少数为颈内动脉虹吸段闭塞引起的大片脑梗死。 2、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有以上三联征中的两个,或只有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或感觉运动缺损较TACI局限。提示是MCA 远段主干、各级分支或ACA 及分支闭塞引起的中、小梗死。 3、后循环梗死(POCI):表现为各种不同程度的椎-基动脉综合征:可表现为同侧脑神经瘫痪及对侧感觉运动障碍;双侧感觉运动障碍;双眼协同活动及小脑功能障碍,无长束征或视野缺损等。为椎-基动脉及分支闭塞引起的大小不等的脑干、小脑梗死。 4、腔隙性梗死(LACI):表现为腔隙综合征,如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脑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手笨拙-构音不良综合征等。大多是基底节或脑桥小穿通支病变引起的小腔隙灶。 二、中医辨证论治 (一)一般治疗根据病情给予适当时间的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痰涎壅盛者应吸痰,呼吸道阻塞出现呼吸困难时应行气管切开,以免引起窒息;出现吞咽困难或中脏腑昏迷者,视病情可给予鼻饲流质及药物;尿潴留或尿失禁时,宜留置尿管,并用1/5000呋喃西林液250ml冲洗膀胱,每日2次;保持大便通畅。 (二)辨证论治临床以分期为纲,分证为目。以分期、分证综合治疗为基本思路。分期主要根据发病时间与病情轻重。分证则以虚实为纲,邪气盛为实,精气不足属虚;邪实主要责之肝胃,正虚主要在脾肾。脑梗死急性期标实症状突出,急则治其标,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常用平肝熄风、化痰通腑、活血通络、醒神开窍等治疗方法。闭、脱二证当分别治以祛邪开窍醒神、固脱、救阴固阳。所谓“内闭外脱”,醒神开窍与扶正固本可以兼用。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夹杂,邪实未清而正虚已现,治宜扶正祛邪,常用育阴熄风、益气活血等法。 (三)证治分类 1、痰热内闭心窍证脑梗死神昏、昏愦,鼻鼾痰鸣,项强身热,躁扰不宁,或频繁抽搐。舌质红绛,舌苔褐黄干腻,脉弦滑数。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常用方剂:菖蒲郁金汤加减,配合安宫牛黄丸、紫雪丹。(鼻饲)基本处方:羚羊角粉(冲)2g、钩藤15g、黄芩15g、天竺黄12g、丹皮10g、石菖蒲12g、郁金15g、远志6g、姜竹茹12g、人工牛黄粉(冲)2g。水煎取400ml,鼻饲,每日2-3次。肢体强痉抽搐加全蝎9g、地龙12g;发热加金银花30g;便秘加大黄9g。可以配合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

急性脑梗塞动静脉溶栓治疗指南及操作流程

急性脑梗塞动静脉溶栓治疗指南及操作流程 一、动、静脉溶栓总适应症 1、急性脑梗死; 2、发病4.5h内(选择全身静脉内溶栓),发病在4.5h-6h以内者(如怀疑为进展性卒中可延至12h,基底动脉血栓可延至48h)选择动脉内局部介入溶栓; 3、年龄18-80岁; 4、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在一个小时以上,且比较严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在7~22分);如有明显瘫痪等神经定位体征者肌力低于IV级。 5、无明显意识障碍,神志不应差于嗜睡。但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有意识障碍者,也可采用溶栓治疗。 6、脑CT无脑出血,未见明显的与神经功能缺损相对应的低密度病灶。或血管造影证实颅内血栓及部位。 7、家属同意。且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动、静脉溶栓总禁忌症: 1、年龄>80岁; 2、血压>200/120mmHg;经治疗后,血压能降低到160/90mmHg左右者除外。 2、活动性内出血、颅内肿瘤、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或近期发生脑出血者;体检发现有活动性出血或外伤(如骨折)的证据,近两周进行过大的外科手术。 3、神经系统症状核体征轻微(如肌力≤Ⅳ级)或病后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者(如TIA); 4、口服抗凝药或出血素质者(INR>1.5,血小板计数<100,000/mm3 ); 5、严重心、肝、肾等实质脏器疾病。 三、动、静脉溶栓总体流程 有局灶定位体征患者生化检查 (血糖、出凝血全套、血常规、急诊九项、肌钙蛋白) 头部CT 低密度影或正常高密度影 (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 4.5h以内 4.5h以内6h以内 静脉溶栓常规治疗动脉溶栓 (无禁忌症)(有禁忌症)(无禁忌症) 动脉介入溶栓流程 术前处理 签署同意书、商讨溶栓药(尿激酶、爱通立)、通知介入室相关人员到位 术前准备术前备药术前用药

脑梗塞溶栓治疗

抢救缺血半暗带是急性脑梗死现代治疗的主要目标。尽管在急性脑梗死早期,病变中心部位很快即出现坏死,若及时恢复血流和改善脑组织代谢则可避免缺血半暗带组织发生坏死。缺血半暗带和中心坏死区是一个动态的病理生理过程,随着缺血程度的加重时间的延长,中心坏死区逐渐扩大,缺血半暗带区逐渐缩小。大部分缺血半暗带仅存在数小时,80-90%的急性脑梗死是由血栓栓塞性闭塞所致,因此溶解血栓、尽快再通闭塞的脑血管、恢复或改善缺血区的灌注是急性脑梗死的根本性治疗方一法。自1996 年FDA 批准以来,静脉溶栓治疗已经成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规治疗。1,常规的溶栓指征和病例选择 1.1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常见如脑血栓、脑栓塞和静脉窦血栓)以及心肌梗死、下肢血栓、肺栓塞等可行溶栓治疗。1.2《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溶栓治疗的选择建议:(1)对经过严格选择的发病 3 小时以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积极采用静脉溶栓治疗,首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 ),无条件采用rtPA 时,可用尿激酶替代;(2)发病3-6 小时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应用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但选择患者应该更严格;(3)对发病3-6 小时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有经验和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考虑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研究; (4)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时间窗和适应证可以适当放宽。(5)超过时间窗溶栓多不会增加治疗效果,且会增加再灌注损伤和出血并发症,不宜溶栓,恢复期患者应禁止溶栓治疗。 1.3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rtPA 治疗的选择标准:(1)神经功能缺损由缺血性脑卒中引起,无颅内出血史。(2)神经体征不能自然恢复。(3)血压控制于收缩压<185mmHg,舒张压<110mmHg。(4)神经体征较严重且不是孤立性的。(5)体检时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性创伤(如骨折)的证据。(6)未口服抗凝药,如口服抗凝药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应<1.5。(7)排除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近48 小时内如进行肝素治疗,aPTT 应在正常范围。(8)症状出现3 小时内进行治疗。(9)血小板计数>100×l09/L。(10)最近 3 个月无头部创伤和脑卒中病史。(1l)排除血糖浓度<40mg/dl 或>400mg/dl。(12)最近3 个月无心肌梗死。(13)无发作后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的癫痫。(14)最近21 天无胃肠道或泌尿道出血。(15)CT 排除多个脑叶梗死(低密度范围>1/3 大脑半球)。(16)最近l4 天无重大手术,患者家属理解治疗的可能危险性和益处。(17)最近7 天无不可压迫部位的动脉穿刺。(18)头颅CT 提示陈旧性腔梗或白质疏松并非溶栓的禁忌条件。1.4 禁忌证或不适用证(1)昏迷或眼固定偏向一侧的严重阻塞患者:(2)症状轻微的卒中患者。(3)前 6 周内有过卒中的患者;(4)任何已经存在的神经功能缺损(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2 2),(5)伴有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动静脉畸形、动脉瘤、颅内肿瘤者;(6)收缩压>185mmHg,或舒张压>1l0mmHg,(7)脓毒性栓塞.(8)最近30 天内有心肌梗死。(9)凝血功能障碍者。2.近年来关于时间窗和溶栓病例选择的讨论 2.1 溶栓治疗 3 小时时间窗:2004 年9 月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推出第七届ACCP 抗栓和溶栓指南,其修改的主要建议包括对非心脏相关的脑卒中患者,强调溶栓药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 )仅适用于发作3 小时内的患者。2.2 溶栓治疗6 小时时间窗:一项对几项大规模rtPA 溶栓试验(NINDS,ECASS, ECASS d)的汇总分析显示,6 小时内溶栓治疗有效,脑出血发生率仅比 3 小时略高。其他也有类似小量的研究,如德国海德尔堡大学的Kuelkens 等研究了133 例急性幕上脑缺血.研究人员根据MRI 上存在PWI-DWI (DWI:弥散加权MRI, PWI:灌注加权MRI)不一致区指导静脉溶栓治疗,对于经过选择的发病后3-6 小时的卒中患者是有益的,其颅内出血率和死亡率并无增高。美国卒中学会2005 年 2 月第30 届会议上有报道在MRI 检

脑梗塞治疗指南

脑梗塞治疗指南 棚橋紀夫、徐万鹏 本文以日本的《脑卒中治疗指南2004》为基础,详述脑梗塞的急性期治疗的具体内容。日本的《脑卒中治疗指南2004》中仅记载了脑梗塞各种治疗方法有哪种循证医学证据以及其推荐等级,对具体的治疗过程并未言及。这里,作者结合个人的意见,论述脑梗塞急性期治疗的具体流程。 1. 来院后的流程 在生命体征及心脏疾病有无等一般内科检査基础上,有神经系统的表现从而怀疑脑卒中时,应立即做CT扫描,必要时应行MRI(包括弥散加权像)、MR血管造影、颈部超声检査等。头部CT可以鉴别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有时需要行腰椎穿刺来鉴别。如果能除外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那么就怀疑脑梗塞或者确诊脑梗塞。此时,根据心电图、起病方式等,可以诊断临床病型(图1)。 根据1990年美国国立神经疾病脑卒中研究所(NINDS)的脑血管病分类(第Ⅲ版),临床分型包括脑内或颈部大血管的粥样硬化导致的动脉硬化血栓性梗塞;穿通支的细小动脉硬化导致的腔隙性梗塞;心脏疾病导致的心源性栓塞;其它。 实际上,在来院时不可能进行所有检査,所以应该根据可行的检査和临床表现来推断梗塞类型,并选择治疗方法。如果是rt-PA治疗的适应证,必须在发病3小时内给药,所以最优先进行CT检査的情况较多。 在日本,由于影像诊断的进步,针对不同的临床病型有不同治疗药物,所以脑梗塞急性期患者有必要根据其临床病型选择不同疗法。但是,在发病3小时内的脑梗塞病例使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治疗时,与临床病型无关。 ? 图1 脑梗塞类型的诊断 2. 一般治疗 脑梗塞发作后,全身状态的管理、针对合并症的预防措施都很重要。全身状态指呼吸、血压、体温等状态。脑梗塞后容易出现合并症,包括肺炎、胃溃疡、癫痫发作、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等。越是重症患者,其全身状态理与合并症预防越重要。这里仅论述呼吸管理和血压管理。 呼吸管理 重症脑梗塞急性期时意识障碍不断加重,舌根后坠容易堵塞气道,排痰也比较困难。此时应确保气道通畅(使用口咽导管或气管内插管)或进行人工通气。应测定动脉血氧分压,吸氧以保证PaO2在90mm Hg 以上。轻症无意识障碍者不必吸氧。 血压管理 脑梗塞急性期原则上不予降压。脑梗塞急性期,只有在收缩压大于220mm Hg或平均动脉压大于130mm Hg的极度高血压状态持续存在时,或者合并夹层大动脉瘤、急性心肌梗塞、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等情况时,才推荐谨慎的降压疗法。准备接受溶栓疗法的患者,如果收缩压大于185mm Hg或舒张压大于110mm Hg时,推荐静脉用药的降压疗法。日本开展rt-PA静脉溶栓疗法使得今后血压管理更加重要。使用的药物包括盐酸地尔硫卓、盐酸尼卡地平、硝普钠、硝酸甘油等静脉药物。 3. 特殊治疗 根据临床病型、发病后的时间、重症度的不同,可以选择的治疗方法亦不同。发病3小时内的病例,应首先判断是否适合rt-PA治疗。表1显示了脑卒中治疗指南中不同临床病型的特殊治疗,以及其推荐等级。包括脑水肿治疗药(甘油)、抗血栓疗法(溶栓疗法、抗凝疗法、抗血小板疗法)、脑保护药(依达拉奉)、血液稀释疗法等。下面以rt-PA静脉溶栓疗法为重点进行论述。 表1 脑梗塞急性期治疗方法和推荐等级 ? 脑水肿治疗药物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规范

附件2 深圳市中医院脑病科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规范 一、医疗流程 (一)、神经科医生初步检查临床初步确认脑卒中,送往急诊CT,示未见脑出血,进行溶栓适应症及禁忌症表格的填写。如患者家属有溶栓意愿,通知护理人员准备溶栓,启动溶栓流程。 (二)、急查血常规、血电解质、血糖、肾功、凝血功能、D-二聚体,行心电图检查,进行NIHSS评分、HAT评分、格拉斯哥评分。(三)、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告知患者及家属患者或家属了解溶栓治疗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急性期治疗药物,是全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标准治疗。每治疗100例约32例获益,3例出现出血,或溶栓治疗使患者获益的可能是受害的可能的10倍,但单个个体溶栓治疗的获益尚不能准确的预测。治疗越早,利弊比越好,要求患者家属尽快做出决定(每分钟死亡190万个神经元细胞)。 (四)、让患者家属签署静脉溶栓知情同意书。如患者或家属拒绝溶栓,签署拒绝溶栓协议书。 (五)、根据患者体重算出阿替普酶剂量,按照0.9mg/Kg计算。(六)、核对患者所有检查及化验报告、确认血压值、血糖值是否适合溶栓。 若血糖高,静脉应用胰岛素尽快将血糖水平控制在8mmol/L以下。 溶栓过程中或溶栓后——维持血压低于180/105mmHg。如果发现2次或持续性收缩压大于185 mmHg或舒张压大于大于110

mmHg(血压检查间隔至少10分钟),则给予乌拉地尔25mg缓慢静注。如果血压仍大于185/110 mmHg,可重复给药(至少间隔5分钟)。最大总剂量不超过50mg。在静脉注射后,为维持其降压效果,可持续静脉点滴。液体按以下方法配置:通常将250mg乌拉地尔加入静脉输液中,如用输液泵,将20ml注射液(=100mg乌拉地尔)加入输液泵中,再稀释至50ml。静脉输液的最大药物浓度是 4mg/ml乌拉地尔,输液速度根据患者的血压酌情调整。初始输液速度可达2mg/分,维持给药速度为9mg/小时。 (七)、抽出溶栓总剂量10%的阿替普酶在1分钟内静推,其余药物在1小时内静脉泵入完毕。 (八)、溶栓过程及溶栓后注意检测神经功能(NIHSS评分):最初2小时内,1次/15分钟,随后6小时,1次/60分钟,此后1次/4小时。直至24小时。 (九)、rt-PA输注过程中注意事项。出现下列情况,停止输注。 1、过敏反应:显著的低血压、舌源性肿胀。 2、神经功能恶化:意识水平下降(GCS眼运动项评分下降2分),病情加重(NIHSS评分增加4分) 3、血压大于185/110mmHg持续存在或伴神经功能恶化‘ 4、严重的全身出血:胃肠道或腹腔内出血。 (十)、过敏反应处理 1、停rtPA; 2、停ACEI/ARB; 3、高流量吸氧; 4、根据情况应用抗组胺药:(1)、扑尔敏口服;(2)、异丙嗪肌注;(3)、糖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