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阅读练习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阅读练习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阅读,完成9-13题。(15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崇祯五年①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②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③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④,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注】①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②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③毳(cuì)衣:细毛皮衣。④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相与步于中庭。(2)是日更定矣。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11.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2分)

A.相与步于中庭。 B.独往湖心亭看雪。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更有痴似相公者。

12.【乙】文画线句子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西湖空旷简约、洁白静谧的雪夜之景。请自选角度赏析【甲】文画线句子的写景之妙。(3分)

13.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如果以“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上下联,请从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两个字合起来作为这幅对联的横批,并阐释一下理由。(4分)

参考答案:

9.(1)一起。(2)这。(2分。每小题1分)

10.(1)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2)(想不到)湖中哪能还会有您这样的人!

(共4分。每小题2分,关键词语翻译正确、语言流畅即可)

11.B (2分)

12.角度1: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喻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皎洁空灵,清亮无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巯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角度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先正面写月色之透明皎洁,后侧面写“水草”交横可见,衬托“水”之清澈,即月色清亮无比,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角度3: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以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3分。能任选其中一个角度,修辞或手法正确1分,赏析恰当2分)

13.横批:闲痴“闲”字,表现苏轼安闲自适,乐观旷达的心境;“痴”字,点明张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闲”、“痴”二字为两文的点睛之笔,是二人闲情逸致、天人合一境界的高度概括。(4分。写对横批1分,理由阐释恰当3分,意思对即可)

《湖心亭看雪》复习题及答案

精心整理 《湖心亭看雪》 【内容概述】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 “痴” 1 (1 这是从整体到局部地描写。?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 (2)修辞——夸张,排比,比喻(“一芥”,一根小草)。? (3)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哪些词语体现作者抓住了景物特征?“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4)文中作者还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什么手法来写景? 白描——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法就是白描。? (抓住事物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用词较少,没有华丽的辞藻)?

(5)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些景物的小,他真正要突出的景物是什么? 是要突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壮观景象。正是这种满世界都白的奇观,才使他觉得眼前的具体景物都变小了。 2、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 ⑦ ⑩ ( 1、 2、 3、 4、 5、 6、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译文: 7、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文: 三、阅读理解 1、用原文回答问题: (1)作者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3)?点明主旨的句子:。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集锦

2005年黑龙江省(含国家级课改区宁安市) (一)阅读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7~11题。(共7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夜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解词。(1分):念() 8、翻译句子。(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译文: 9、品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妙处。(2分) 答:。 10、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 答:。 文言文阅读: 7、考虑、想到 8、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到庭院中散步。 9、“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意思对即可) 10、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身的感慨;被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至少说出两种情感,意思对即可) 2006年深圳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3-5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步: 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 5.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 答: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 3 1 念:考虑、想到步:散步、漫步(每空0.5分) 4 2 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5 3 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湖心亭看雪复习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 【写作特色】 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炉,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1、重点赏析:雪后奇景——【描写雪景的句子(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写景的顺序。【共两句话。概括一下,第一句是对什么进行描写?第二句又是对什么进行描写?】 这是从整体到局部地描写。?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 (2)修辞——夸张,排比,比喻(“一芥”,一根小草)。? (3)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哪些词语体现作者抓住了景物特征?“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4)文中作者还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什么手法来写景? 白描——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法就是白描。? (抓住事物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5)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些景物的小,他真正要突出的景物是什么? 是要突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壮观景象。正是这种满世界都白的奇观,才使他觉得眼前的具体景物都变小了。 2、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3.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 三个角度:(1)未游西湖时,从听觉角度概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游西湖时)先总写全景远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游西湖时)后具体描写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描写有什么特点?

记承天寺夜游》《观月记》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9~22题。(13分)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观月记 张孝祥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有删改) 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怀民亦未寝( ) (2)水中藻、荇交横( ) (3)尽却童隶而登焉( ) (4)临水之观 ( )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21.两文都写到了月亮,【甲】文写月的句子是“”,【乙】文写月的句子是“”,都突出了月光的特点。(3分) 22.在写景的同时,两文都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请仔细品味。(4分)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 答案: 19.(1)睡觉(2)交错纵横(3)使退下(4)靠近 20.(1)庭院里的月光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啊。 (2)赏月之至,中秋的月亮,靠近水观看,独自前往,距离人远,在这里全都完备了。 2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白如昼澄澈明净 22.(1)句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感受: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漫步的悠闲。(2)句表达了作者对月下美景的赞叹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集锦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 一、2003年呼和浩特市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完成24—27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①不以.物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5.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念无/与为乐者 D.相与步/于中庭 26.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27.[甲]段中抒发作者政治抱负的一句是。[乙]段末三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2分) 二、2003年广东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 ..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4.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分) 译文: 5.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3分)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2分) 三、2006年河北省邯郸市(课改区)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一——,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综合练习答案

八年级上语文练习 《记承天寺夜游》综合练习 班级姓名成绩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月色入户.__门_____ 2、欣然 ..起行_高兴的样子__ 3、念.无与乐者._想到(考虑到)__;__......的人_ 4、遂.至承天寺__于是……就__ 5、怀民亦.未寝._也___;___睡觉______ 6、相与 .. ___清澈透明____ ..步于中庭. _共同,一起___;__庭院__ 7、庭下如积水空明 8、水中藻荇交横 ....__水草____;__交叉错杂_ 9、盖.竹柏影也___原来是__ 10、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____只,不过__;_轻闲的人__;__罢了__ 二、翻译句子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__(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月光照进门户,我高兴地起来走动。____________ 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想到没有可以一同欢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______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到庭院中散步。____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月光洒满庭院,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什么夜晚没有月亮。什么地方没有竹树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轻闲的人罢了。_ 三、回答问题 1.文中表现兴奋喜悦的句子是__欣然起行__,它与__解衣欲睡__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泼。 2.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心凉心境的句子是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作者笔下的月色具有什么样的特点“__空明__”请用文中原词回答。作者是怎样写出月色的这种特点的?请结合原文,做简要分析。 运用了正面、侧面相结合的手法。“空明”是直接描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借写竹柏的影子来表现月光的皎洁,属于侧面衬托的手法。同时,又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竹柏比喻成藻荇,借以表现月光清澈透明。

《湖心亭看雪》测试题

《湖心亭看雪》测试题 一、填空题 1.《湖心亭看雪》的体裁是________,本文选自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是_________时期的散文大家。 2.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_______和游湖人的_______。 3.文中第一段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__;文中第二段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__。 4.本文首先交代看雪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着记述了这次赏雪的__________,最后以___________收束全文。 5.本文文字的特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写作手法是_______。 6.读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不由得想起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诗句,读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我们就发出了“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慨。 二、字词解释 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拥毳衣炉火()雾淞沆砀()上下一白()湖中焉得更()()是金陵人()客此()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上下一白() 三、翻译句子 1.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四、名句默写 1.古诗文中咏雪的诗句: 2.描写西湖的诗句: 3.表现作者自我陶醉,怡然自得之情的句子是; 4.表现人与自然在精神上和谐统一的句子是: 5.文中表现肃杀冷寂意境的句子是:

五、问答题 1.“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2.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3.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并且文末舟子又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为什么? 4.怎样理解文中的“痴”字? 5.结尾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 6.本文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六、课外古诗词阅读 比较《湖心亭看雪》与《江雪》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江雪》 (唐朝)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答案02

《记承天寺夜游》与《游虎丘小记》 对比阅读及答案 侯建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7.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月色人户.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 ..君之美也 ..山空人静徐公不若 C.时闻.风铎隔篁竹,闻.水声 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 8.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9.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11.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 答: 12.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 答: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集锦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 集锦含答案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记承天寺夜游》1、文章分三层:叙事:赏月的时间、原因; 写景:写庭中景物; 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2、全句无一写月,却处处写月的好处? 先写月色“积水空明”,如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见月色之皎洁(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写出“水”(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见月色之浓。 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的句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文中传达出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有哪些? ①赏月的欣喜②被贬的悲凉③漫步的悠闲④人生的感慨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有①赏月的欣喜②被贬的悲凉 ③漫步的悠闲④人生的感慨。 5、“庭下如积水空明”写出月光、竹柏什么特点?点出一个怎 样的美好境界? 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影比作水中藻荇,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点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苏东坡用了比喻修辞和侧面烘托手法,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色的澄澈明亮美好,为我们描绘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9、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与张怀民的友情,说说理由。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可见唯独怀民可以同乐。2“怀民亦未寝。”可见心境相同,心有灵犀。 3、“相与步于中庭。”可见相处融洽。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见有相同的命运和审美情趣。 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种种复杂微妙的心情尽在其中:既有被贬谪的悲.凉,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旷达.,对自己情趣高雅脱俗的自得.。 11、《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为什么自称是“闲人”?“闲人”二字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苏轼此时被贬官黄州,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无事可做,所以他自称闲人。“闲人”二字包含了自嘲和自得两种情感:①自嘲是感慨自己被贬谪,只好自我排遣、苦中作乐。 ②自得是因为自己与朋友具有超脱世俗的审美情趣,身处逆境依然乐观旷达。言外之意讽刺了那些无心赏月追名逐利的人。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整理(附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整理 (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7.A 8.D 9.C (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⑴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⑵怀民亦未寝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 19、①遂:于是,就②寝:睡觉③但:只3分,每题1分)20、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3分,意思符合即可)21、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22、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 (三)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②月色入户:()③庭下如积水空明:()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湖心亭看雪中考试题(卷)汇编

《湖心亭看雪》中考试题汇编 ―、【甲】《湖心亭看雪》)【乙】环滁皆山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2.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雾凇沆砀 ..()(2)望之蔚然 ..而深秀者,琅琊也() 13. 选出与“山之僧智仙也”一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B.何陋之有? C.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D.属予作文以记之。 1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 15.《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意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 答: 二、甲】自三峡七百里中-----猿鸣三声泪沾裳!”乙】崇祯五年十二月---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2分) ①虽.乘奔御风()②其.间千二百里()③是.日更定()④湖中人鸟声俱.绝() 2、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良多趣味此皆良实 B、飞漱其间又何间焉 C、余拏一小舟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上下一白长烟一空 3、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分) 4、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 B、甲文第③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5、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4分)

记承天寺夜游问题答案说课讲解

问题回答答案 1《记承天寺夜游》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赏月喜悦、复杂微妙的心情. 2 语言有何显著特征? 语言显著特征:悲凉、难言的显著特征. 3 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文章的“月”正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断月色之明了,“水中藻、性交横”可以推见到月光之清 4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 因为看到明月照进屋子里兴奋、喜悦,月色好似久违的老朋友,让作者想到去寺里找张怀民,所以就去了寺庙游玩. 5 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寻张怀民”是由于 “________”,作者的心理活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月色入户”,表达了作者宽广豁达的胸襟;“寻张怀民”是由于“念无与为乐者”,作者的心理活动是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惆怅和悲愤之情. 6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积水空明,藻荇交横表现景物什么特点? 月光清澈透明,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1、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的美好境界。 答案: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清澈透明的美好境界。 2、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答案: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3、本文“记”的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答案:本文“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苏轼、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这句话运用了修辞手法。 【答案:拟人】 5、《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字,号,是(朝)的文学家。他与父亲,弟弟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之中。 答案: 东坡志林、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北宋、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 6、“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答案:月光竹柏影比喻】 7、文章第一段运用的表达方式:。第二段运用的表达方式:。第三段运用的表达方式:。 答案:第一段运用的表达方式:记叙。第二段运用的表达方式:描写。第三段运用的表达方式:抒情。

《湖心亭看雪》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字词注音。更()定拥毳()衣崇祯()雾凇()沆砀()()与余舟一芥()铺毡()对坐强()饮 2.解释下列加粗字的含义。①更定②湖中人鸟声俱绝③余拿一小船④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⑥雾凇沆砀⑦焉得更有此人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⑨客此⑩及下船 3.填空。 ①本文选自《》,作者字,号,山阴人,明亡后不仕。②大雪三日,。③是日更正,,,独往湖心亭看雪。④,,上下一白。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二、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4.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7.“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8.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二)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9.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到亭上()大喜曰()是金陵人客()此()拉余同饮10.“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11.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12.“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13.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一、1.ɡēnɡ cuì zhēn sōnɡ hànɡ dànɡ jiè zhān qiánɡ2.①完了,结束②消失③撑,划④鸟兽的细毛⑤独自⑥水汽凝成的冰花白汽弥漫的样子⑦哪能⑧指酒杯⑨客居⑩等到 3.①陶庵梦忆张岱宗子陶庵明末清初②湖中人鸟声俱绝③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④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⑤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二、(一)4.明思宗朱由检怀念故国的深情 5.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6.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7.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8.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应。写法上,作者未站在一个固定点上,而是不断变换角度写景写人。(二)9.余客客于客10.“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11.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12.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13.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集锦(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含答案) 1《记承天寺夜游》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赏月喜悦、复杂微妙的心情. 2 语言有何显著特征? 语言显著特征:悲凉、难言的显著特征. 3 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文章的“月”正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断月色之明了,“水中藻、荇交横”可以推见到月光之清 4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 因为看到明月照进屋子里兴奋、喜悦,月色好似久违的老朋友,让作者想到去寺里找怀民,所以就去了寺庙游玩. 5 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_;“寻怀民”是由于“____________”,作者的心理活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月色入户”,表达了作者宽广豁达的胸襟;“寻怀民”是由于“念无与为乐者”,作者的心理活动是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惆怅和悲愤之情. 6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积水空明,藻荇交横表现景物什么特点? 月光清澈透明,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光_(赏月) 2、作者夜“至承天寺寻怀民”的原因是什么? 答:是作者初到此不久,朋友不多,加上他是被贬之人,能与之亲密交往的人就更少了,所以想来想去能与之赏月同乐的人就更少了,正因如此,作者才想到了也被贬斥道这里的怀民**** 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轼与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诗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作者夜至承天寺寻怀民,此时怀民果然也没睡,二人心意相通呀,随后一同在庭院中散步赏月 4、作者赏月是抒发心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从中感悟到了作者哪些复杂微妙的感情?

2021部编版九年级上学期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语文试题

2021-2021学年部编版九年级上学期第12课《湖心亭看雪》 同步练习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字词书写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强.饮(______)崇祯.(______)喃.喃(______)拏.(______)正沸.(______)更.定(______) 一芥.(______)长堤.(______)毳.衣(______)雾凇.(______)铺毡.(______) 沆砀 ..(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______ (2)是.日更(gēng)定矣:是:______ (3)雾凇沆砀 ..沆砀:______ (4)焉得更 ...有此人焉得:______更:______ 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余.住西湖 古义:______ 今义:剩下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______ 今义:白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文中是怎样写西湖雪景的? 5.“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三(一)文言文阅读回答10—14题。(11分)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⑴翳()⑵念() 11.翻译下面语句。(2分) 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⑵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2.【甲】段写太守日暮醉归,这一段有描写、叙事、更融入了和两种表达方式,表现出全文主旨。(2分) 13.【乙】文中画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并分析其表达效果。(2分) 画线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14.【甲】【乙】两文都是作者在被贬期间所写,请比较其在思想感情上异同。(3分) 【答案】10.⑴翳:遮盖⑵念:考虑、想到 11.⑴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⑵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2.抒情议论 13.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积水空明比喻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庭中月下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出作者陶醉于这种清幽宁静的月夜之中。 14.示例:相同:面对贬谪不沉沦,在大自然中寻找精神寄托,表现出旷达情怀。不同:苏轼情感复杂,既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欧阳修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 【辽宁省沈阳市】二(一)阅读选文,完成9~13题。(17分)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if !vml]--;<!--[endif]--;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乙】 方山子传(节选) 苏轼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

《湖心亭看雪》复习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 【内容概述】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结构简析】 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这天凌晨,作者划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使用白描手法,使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 最后,作者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更是对作者张岱最确切的评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文章写了什么事?——到湖心亭看雪。看到了什么景?——雪景。你从这些写景叙事的文字中读出了怎样的感情?——故国之思(思念)、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偶遇知音之乐(愉悦)、孤独落寞的伤感(伤感)之情。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 【写作特色】 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炉,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1、重点赏析:雪后奇景——【描写雪景的句子(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写景的顺序。【共两句话。概括一下,第一句是对什么进行描写?第二句又是对什么进行描写?】这是从整体到局部地描写。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 (2)修辞——夸张,排比,比喻(“一芥”,一根小草)。 (3)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哪些词语体现作者抓住了景物特征?“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4)文中作者还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什么手法来写景? 白描——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法就是白描。 (抓住事物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用词较少,没有华丽的辞藻)(5)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些景物的小,他真正要突出的景物是什么? 是要突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壮观景象。正是这种满世界都白的奇观,才使他觉得眼前的具体景物都变小了。 2、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

阅读选文,完成小题。(17分)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 方山子传(节选) 苏轼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小题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遂至承天寺 (2)相与步于中庭 (3)余告之故 【小题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过岐亭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适见焉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D.问余所以至此者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小题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小题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小题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