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日两国高校社团活动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a165665.html,

关于中日两国高校社团活动的研究

作者:周丝雨于娜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10期

【摘要】教育是影响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决定一个现代国家和民族发展水平

的最根本原因之一。日本在二战之后迅速崛起,这与日本重视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自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实行了三次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中国的教育改革则遭遇瓶颈,日本的成功可以提供不少借鉴。文章从高校的社团活动出发,分析日本是如何培养学生自立、创新、团队合作意识,以及中国高校社团的现状,并结合日本的教育模式提出改进意见。为我国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层次人才打下基础。

【关键词】中国社团;日本社团;创新意识

社团就是基于某种兴趣或目的,经学校批准组织的,定期举行活动的组织。社团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意大利的波伦亚大学。当时欧洲盛行“公民权利观念”,波伦亚大学的学生和老师为争取自己的合法权利,自发组成学生社团,借助集体的力量通过共同努力,争得利益获得特许权。

一、日本社团的历史及现状

(一)日本社团的历史

在日本社团活动被称为“部活动”,指的是教育课程范围之外的课外活动。当然日本还有一种“俱乐部活动”,指的是教育课程之内的活动,类似于中国的选修课。日本社团一般根据各个社团的规定在上课前、放学后和周末举行活动。这种社团活动从小学到大学都有,而初中生的参与率最高。

日本社团的历史具体可以分为旧学制、新学制两个阶段。

1. 旧学制时期。从明治12年开始,日本实行教育改革,废除了幕藩体制时期的封建教育制度和法规,建立了近代教育体制和学校制度,为日本的近代化培养了大批国家管理干部和科技人材。这时日本社团主要以校友会、同好会等形式举行活动。明治维新大量吸收外国科学文化知识,给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各种运动项目也涌入日本,对运动感兴趣的学生自发形成了同好会。同好会不仅为学生和前辈们交流经验及信息提供了场所,还实现了自我价值。明治18年由于文部大臣森有礼赞成军事化教育,使同好会除了具备原来的娱乐性、竞技性、陶冶情操等外,又增加了培养人格,增强对学校、国家的归属感,对战争对手国家的愤慨之心等具有明显军国主义色彩的特征。

2. 新学制时期。昭和22年日本进行学制改革,把战前的“六、五、三、三制”改为美国式的“六、三、三、四制”。即变成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的制度,并规定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