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教学设计

秦汉时期的教学设计
秦汉时期的教学设计

上下五千年——秦汉时期的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秦汉时期》选自《旅游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ISBN 978-7-04-027759-3

一、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人本主义理论为依托。教师采用角色设计、情景创设、材料提供、监控指导、问题引发、效度评估等手段来引导学生对秦汉时期知识的学习,学生以材料查找、教材阅读、角色扮演、总结报道、问题探究等学习策略来完成对教材内容的感知与探究;实现探究性教学习模式在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二、教学要素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与处理:

本节内容只从史学角度简要地阐述秦汉的历史演变和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方面取得的一些重要成果,突出了文化的主题。但要还学生一个清晰知识脉络,教师需在秦汉的历史发展脉络中增加王莽篡汉建新,东汉末年分三国的史实。作为旅游文化的教材虽然此节突出文化的主题;但教师在教学中应从注重挖掘秦汉时期文化的旅游开发价值,以突出旅游专业特色,激发学生的专业角色与相应的思维方式。

2、教学对象分析:

中职学生的基础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认知结构简单,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尚待强化,学习态度偏向消极等。以上的认知特点就要求教师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本节课采用探究性教学模式。在探究方式的设计,探究内容的引出、分析与总结过程中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听,让学生说,让学生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习监控与指导,使学生在学习中一直能够目标明确,条理清楚。

本节课教师使用ppt课件等多媒体进行情境创设,目标展现,要点呈现、材料提供,知识结构展示等;变多媒体为教学辅助手段,体现内容的直观形象性,以提高课堂容量与效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熟知秦汉的发展脉络;

(2)掌握秦汉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成果;

(3)探究秦汉某一文明的旅游开发价值;

(4)暗示学生运用采访、查阅、分析、归纳、总结等认知技能来学习并得以强化。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角色扮演(记者、历史人物)、采访、报道、聆听、问题探究,各抒己见

(2)教师:角色设计、创设情景、提供材料、监控指导、问题引发、效度评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触秦汉时代的伟大文明。

(2)养成辩证唯物主义史观。

(3)通过对秦汉时期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态度。

四、重难点:

1、重点

(1)秦汉时期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2)探究秦汉某一文明的旅游开发价值。

2、难点:

⑴、探究秦汉某一文明的旅游开发价值。

五、教学媒体:

教师:计算机、无线话筒两只、粉笔等

六、课时:1课时

七、教学过程:(准备)

15.《塑料》教学设计

《塑料》教学设计 苏州大学实验学校刘惠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新教材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第四课。本课主要安排了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寻找生活中的塑料制品,了解学生对塑料的认识。第二部分在比较中认识塑料的优点。组织学生带一些塑料制品,和其他材料做的同类制品比一比,调用感官来认识塑料的优点。第三部分是用多种方法辨别羊毛线和塑料绳。通过看一看、拉一拉、烧一烧、捻一捻等方式会正确区别羊毛和塑料制品,进一步了解塑料的优缺点。第四部分是了解如何减少塑料对环境的污染,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二、学习目标 1.认识塑料的优缺点。 2.会正确辨别羊毛制品和塑料制品。 3.了解减少“白色污染”的方法,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塑料的优缺点。 难点:了解塑料的特点,理解塑料与环保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塑料尺、钢尺、塑料袋、纸袋、塑料碗、瓷碗、木椅、塑料椅、羊毛线、塑料绳、酒精灯、镊子、手套、护目镜 五、教学过程 (一)寻找生活中的塑料制品 1.谈话:塑料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请你找一找教室里有哪些塑料制品? (预设:水盆、课桌、尺子、笔盒) 2.汇报交流对塑料的认识。 【意图解析】从观察教室里的塑料制品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到塑料在生

活中的广泛应用。这样,既能拉近塑料与学生的距离,又能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二)比较中认识塑料的优点 1.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了纸、金属等材料的特性。你觉得塑料制品与其 他材料制品相比,有哪些优点呢? 2.分组观察:四人一组,每人认领一组物品进行观察比较。 第一组:塑料尺、钢尺;第二组:塑料袋、纸袋; 第三组:塑料碗、瓷碗;第四组:塑料椅、木椅; 3.学生交流汇报 4.小结:塑料制品具有防摔、耐腐蚀、弹性好、便宜、轻便、隔热等优 势。 【意图解析】通过学生之前学习过金属、纸、木头等材料的特性,运用 多感官进行观察比较出塑料的一些优点,可以加深学生对塑料特性的理 解。通过分组合作观察的形式,既可以节约课堂时间,又可以做到人人 有观察任务,提高教学效率。 (三)鉴别羊毛制品和塑料制品 1.谈话:这两根绳子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预设:羊毛、塑料) 2.提问:你有什么办法把它们区分开? (预设:看一看、拉一拉、烧一烧、捻一捻) 3.分组实验,用不同方法区分羊毛绳和塑料绳。 (烧一烧和捻一捻环节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并正确使用酒精灯)

(新教材)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15.塑料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15.塑料 【教材分析】 《塑料》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和工具了解塑料的特点,思考怎样减少塑料对环境的污染。在保护环境方面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教学中,1、用塑料与其他材料比较时需要一组组的进行,一方面是这种才比较严谨、科学,另一方面才可能了解到塑料更多的优点,学生分析时,教师不必作出评价,在总结时进行概括。2、探究活动:用更多方法比较塑料绳与羊毛毛线,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用实验的方法了解塑料的特性。3、用视频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减少白色污染,树立环保从我做起的意识,这也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塑料制品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储备了一些生活经验,使他们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具有浓厚的兴趣,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使他们积极地对塑料进行比较,探究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在环境保护方面,学生只知道有白色污染,对它造成的危害还不是很了解,通过视频能更好的了解“白色污染”的严重危害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最后,通过“科技改变生活”让科技的力量感染学生,鼓励学生多思考,多钻研,从小树立远大理想!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塑料也是一种常见的材料。 2.知道塑料有很多的优点,但也有缺点。 3.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了解减少“白色污染”的方法。 科学探究: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工具对塑料进行研究。 2.能运用语言、文字符号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通过对比的方法探究塑料的特点。 2.意识到塑料制品对环境的危害,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体会回收、利用塑料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2018年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2018年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远至日本,近至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彰显着中国古代文化魅力,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的纪年纪时和姓名字号。 二、纪年纪时 (一)、古代纪年方法 1、天干地支纪年法,即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如甲午战争,辛丑条约等。 练习巩固:2008然后就戊子年,2071年是什么年?(辛卯年) 2、帝王年号纪年法 自汉武帝开始,每个帝王登基,都为自己拟定一个富有一定寓义的年号,每个年号后再配上序数就成了一种纪年的形式。如:乾隆三十九年,开元元年等。所取定的年号大多孕含着吉祥之意,寄托了振兴国运,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如“康熙”就寄托了天下隆盛兴旺之意,再如“光绪”有光明永绪之愿。 (二)、古代纪月的方法 1、序数纪月法 如:如平地二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采草药》 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用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之前加上一个特定的“建”字,就成了一种纪月的方法。如: 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农历十一月)——杜甫《草堂纪事诗》 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农历十月)——庾信《哀江南赋》 3、时令纪月法

秦汉时期的文化教学案例

第二章第七节秦汉时期的文化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掌握 太初历,太阳黑子活动的最早记录,张衡的科技成就,《九章算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华佗和张仲景的医学成就,蔡伦改进造纸术,造纸术的传播和影响。两汉时期哲学与宗教的发展的特点,董仲舒的思想,王充的思想和著作,佛教的传入,早期的道教。司马迁的《史记》,《汉书》,汉赋的特点及其代表作,“乐府诗”的特点,秦汉陶塑艺术的代表“俑”,秦汉绘画艺术。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认识 1.秦汉文化是在秦汉时代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下创造出来的。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丰厚,影响世界。秦汉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各个方面产生的辉煌成就,影响深远。秦汉文化是封建文化的第一高峰阶段,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第一阶段。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艺术的鉴赏水平。 3.注意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识和分析秦汉文化的成就。 三、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独立整理概括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培养学生从宏观分析概括秦汉文化特点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秦汉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条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秦汉的科技成就、哲学和宗教,分析秦汉文化的特点,总结成就辉煌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秦汉时期的哲学和宗教,概括秦汉文化的特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一、制作课堂多媒体教学网页《秦汉文化》栏目介绍。

二、学生自学预习题:查阅工具书,了解名词“汉学”“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阴阳五行”及地动仪的原理等;每人在教材内外寻选一段“汉赋”或“汉乐府诗”,朗诵体会一下。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秦汉时期在政治制度创新、社会经济、民族关系、中外交流等方面取得重大发展,这些发展培育出丰富的秦汉文化。与那些在当时轰轰烈烈的重大事件相比,文化方面的成就往往显得波澜不惊,但恰恰是这些成就,也往往是留给后人的最主要遗产,影响深远。 我们首先要掌握秦汉时期中国人取得了哪些主要的文化成就。 一、知识网络 秦汉时期中国先民在科技、思想、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印发空白知识网络表,每人一份,可以在课前填充完成;屏幕显示空白知识网络表,以下依次请学生结合对教材的阅读来概括) 1.科技成就 (请学生概括天文方面的具体成就后,教师补充) 我们的祖先历来关心宇宙形态、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天文历法又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尤其古人相信天象与人世间的事是有联系的,因此对天文学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秦汉时期在天文学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提问:汉初制订的太初历有什么优点? 学生回答,教师概括。 太初历比以前的历法完整,准确程度提高。 汉代还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 (屏幕显示材料,教师解释) “(汉成帝)河平元年(前28年)……三月己未(十八日),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 ──《汉书·五行志》

秦汉散文

一、诸子散文《吕氏春秋》★ 吕不韦,战国秦相国.秦王政立,尊为相国,号仲父饮鸩而死,年约近六十。 编撰时间及成书过程: 大约成书于公元前239年左右。 当时诸侯各国养士之风盛行,四大公子(战国四公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和楚国春申君)的门客盛极一时,吕不韦作为秦国的国相,自然也不示弱,就召集门客三千人,号令他们将自己的见解和学说都写下来,以论述天下之理,共二十多万言,号曰《吕氏春秋》。悬于咸阳城门,称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吕氏春秋》,乃是吕不韦依托秦国势力从文化思想上和诸侯争强的产物,其中也许还有吕不韦为秦的统一天下而进行理论准备的用意。 体例: 《吕氏春秋》有严密的体系,全书分十二纪(每纪5篇)、八览(每览8篇)、六论(每论6篇),再加一篇序文,共161篇(今存160篇)。 全书条分理顺,篇章划分十分整齐,从结构上就把它组合成了一个所谓“法天地”的完整体系。 主要思想: 《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的主要代表作。以道家、儒家和阴阳家为主,但都经过加工和改造,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因此,《吕氏春秋》的出现,标志着先秦诸子文化的结束和秦朝大一统文化的到来。 《吕氏春秋》的艺术特点: 1.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一。 2..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 寓言特色: a往往先提出论点,然后引述一至几个寓言来进行论证。 b寓言生动简练,中心突出,结尾处往往点明寓意,一语破的。 二、政论散文名家李斯★ 李斯:秦代政治家、散文家,楚国上蔡人 《谏逐客书》的艺术特点: 1.理气充足,辞采华美,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 2.末尾作结,指出秦人“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仇)”的危害,有极强的理论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 3.文辞修饰整齐,音节和谐,趋向于骈偶化,被后人称为“骈体初祖”; 4.抗言陈词,有一种不可抑制的气势,成为后世奏疏的楷模。 三、刻石铭文★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曾多次巡游各地并刻石表功。现存刻石共有7篇,这些刻石大都出自李斯之手,以四字为句的韵文写成。其中除琅邪台刻石为两句一韵外,其余峄山刻石等6篇皆三句一韵,文辞整饬简洁,读来朗朗上口,是秦文学的独创. 《峄山刻石》为东巡第一篇刻石文,秦刻石文堪称碑铭之祖。

塑料教案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2017年新课标一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第三节内容,在本单元第一节的内容中,学生已经认识了“材料家族”的不同类材料。初步认识了塑料,生活中也多次接触到塑料。从生活中对塑料有感性的认识,为本节课研究塑料具有怎样的性能和用途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教学工具 教师课前准备不同种类的塑料物品(小塑料桶子、塑料尺、塑料水壶、洗衣液瓶子); 超市购物袋、保鲜袋、垃圾袋、塑料文件袋。提前收集好大量的塑料甁。 筛选不同类别的瓶子。例如:矿泉水瓶、运动饮水瓶、塑料药瓶、洗发水空瓶、沐浴露空瓶、一次性杯子、糖果瓶、酸奶瓶、洗气瓶。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了解不同类型的塑料的特点,具有不同的用途; 2、认识塑料瓶底部的安全标识; (二)科学探究 通过实验比较不同的塑料材料,进行小调查研究,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三)科学态度、STEM 1、乐于合作、善于交流;积极参与实验; 2、认识到塑料对生活的重要意义,树立安全的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不同塑料的特性,具有不同用途;能学会安全使用塑料甁。 教学难点:认识塑料瓶底部的安全标识,开展安全小调查。 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法、实验法、类比法、自主归纳总结法、自制PPT、结合信息技术录制微课; 教学过程(必填) 导入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品,瞧瞧,都有些什么呢?(展示4-5种塑料制品,分别有小塑料桶、塑料尺、塑料水壶、洗衣液瓶子)想想这些物品都是由什么材料做的呀?(生:塑料)板书塑料。 在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物品是塑料做成的吗? 生:塑料瓶、水壶、塑料盆、塑料文具盒、尺子、塑料袋、沐浴露瓶子、白色小药瓶……师:同学们的回答真丰富,能举出这么多的例子,看来塑料在我们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好好研究它。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轻松交流,展示塑料制品,本单元第一节课初步认识了塑料,为本课活动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新授活动一比较不同的塑料 师:老师准备了四种塑料制品,分别是:塑料抽杆夹、塑料袋、PE保鲜袋、垃圾袋。制成它们的塑料都一样吗?(生:不一样。)老师从四种物品上分别剪下大小相同的塑料块,并且标好编号:1、2、3、4。 (1) 这些塑料块有哪些不同?你们会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板书(贴上四块塑料片。)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示范教案一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基本史实。 2.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基本内容。 3.了解秦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宏大气势。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的分析及产生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秦兵马俑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感,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 2.通过对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卓越成就的了解,学习司马迁发愤著书、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佛道二教的发展。 2.司马迁撰写《史记》。 ●教学难点 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学方法 1.联系引导法。对佛教的传入,应引导学生联系前面讲过的有关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开辟的有关知识,使学生了解佛教传入的客观条件。 2.讲解法。对于佛教的教义和道教的兴起,因为难度较大,可用讲解法帮助学生理解。 3.故事辅助法。对于道教的兴起和宗教里面的一些概念等知识点可以用故事辅助来帮助学生理解。 4.材料分析法。 5.直观教学法。对于佛教传入的路线、对于秦兵马俑等内容可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认识,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先让学生观看《西游记》里有关如来佛、观音菩萨、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等人物的出场片断。然后教师导入:同学们,我们所看到的剧中人物,如来佛、观音菩萨是佛教的代表,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是道教的代表,那么,佛教和道教是什么时候在我国发展起来的?它们的主要教义有哪些?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什么影响?学完今天这一课后,你就会明白的。 [板书]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的传入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的内容。看书过程中,要找出佛教的地位、起源、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时间、基本教义等。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佛教在世界宗教中的地位如何? [学生回答]佛教是当今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 [教师提问]当今世界三大宗教是什么? [学生回答]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教师提问]佛教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兴起?又在什么时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第18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案例纸的故事教学设计

第18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案例纸的故事教学设计 Lesson 18 flourishing Qin Han culture (1) stor y teaching design of case paper

第18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案例纸的故事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活动目的: 通过开展说──动──谈──演的系列主题活动《“纸”的故事》,用形象的展示和学生自身的直接体验去了解纸产生的背景以及纸产生的过程及其影响;在活动准备及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表达、动手能力,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提高对事物的比较认识能力;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认识到纸的发明是人类一大创举,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活动准备: 学生需要准备道具:书、本、钱、画等纸制用品;竹片、木块、丝绸、纸张、毛笔等书写工具以及绳子等装订工具;收集资料,书写或编排短剧《“纸”的故事》。教师推荐资料及相关网站(见学生天地),指导短剧编排。 活动步骤:

(1)出示书、本、钱、画等纸制用品,请大家说说纸的其他用途。 (2)纸产生之前,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 (1)“你写,我写,大家写” 出示事先准备好的竹片、木块、丝绸、纸张、毛笔,让学生 在不同的材料上写下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或词。 (2)“作品包装” 要求学生将竹片、木块装“册”、纸张装订。 3.谈一谈:请同学谈谈在准备、书写、制作过程中各自不同 的感受。 4.气演一演:短剧:“纸”的故事 活动过程: 教师:(拿出书、练习本、画)问:同学们,这些我们大家 所熟悉的用品是用什么制成的? 学生:纸。 教师:你还能说说纸的其他用途吗? 我们每天都使用的卫生纸; 班级开晚会时候,经常用皱纹纸做成花来装点教室; 过年时候,我们都经常在家门口贴的“福”字、春联等;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认识塑料》 全国通用

认识塑料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塑料,能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塑料制品的特点。 2.认识生活中的塑料,了解塑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感知废弃物处置不当造成 的危害。学会客观地认识事物的两面性。 3. 通过学习,使学生形成强烈的环保责任感。 4.通过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分类、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塑料的特点及其为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感知塑料废弃物处置不当造成的危害。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树立关心人类的生存环境,约束自己的行为和习惯,注意保护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搜集关于塑料的资料。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实物激发兴趣,开题导入 同学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各种不同的塑料制品)?那这些材料都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呢?(学生回答塑料)今天我们就一同来走进塑料的世界。 板书课题:认识塑料 二、交流资料,初步认识塑料 1.师:上节课,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去搜集塑料方面的知识和塑料制品,同学们都搜集到了什么物品?谁来说说你搜集到了什么?(自由回答) 学生会回答搜集到的各种塑料制品、什么是塑料、塑料的原料、种类等基本信息,师根据回答给予适当评价、补充和总结。 2.师:同学们通过不同途径搜集了关于塑料的资料,听了你们的介绍,我们对塑料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家带来的物品也是琳琅满目(如果学生搜集物品单一可以引导找一找教室里的塑料制品),可见塑料制品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其实这些只是塑料世界里小小的一部分。塑料制品在各行各业中应用都十分广泛,虽然塑料制品问世只有百余年,但是它已经逐步取代了其它生产材料。(板书应用广泛) 播放一组塑料在不同行业应用的图片。

初中历史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初中历史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佛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道教 的兴起;佛教与道教广泛传播的原因;王充与《论衡》。 通过分析佛教和道教对我们周围事物影响的实例,说明佛教和道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理解宗教迷信的危害,培养辨别是非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王充的著作《论衡》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学习他积极战斗 的精神。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汉时期,求仙迷信思想在统治阶级中盛行。为神化封建皇帝,麻痹人民,西汉儒家 代表人物董仲舒宣传迷信思想。两汉时期出现了不少批判迷信思想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其 中最杰出的代表是东汉的王充,他著有《论衡》。在书中他批判了天降灾祸,否定了天神;批判了人死为鬼,否定了鬼神。 西汉末年,佛教传人我国中原地区。东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佛教宣传追求来 世幸福,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欢迎和扶持。佛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道教是中国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它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适应封建统治 阶级麻痹人民的需要得以传播,对后世文化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重点分析: 1.佛教的传入。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兴起以及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的政治、文化、艺 术所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应重点掌握。这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欣赏这一世界文化遗产。 2.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王充在反对当时盛行的董仲舒所提“天降灾祸”论的战斗中,发展了我国古代唯物主 义传统。其著作《论衡》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使人们对唯物主义思想的 认识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在当时封建迷信思想盛行的情况下,唯物主义思想家能坚持科 学地认识世界,学习此内容,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是极其有益的。 难点分析: 宗教的本质和影响

秦汉文化之旅历史教案

秦汉文化之旅历史教案 活动目的: 思想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留给现代的最丰厚、最富有生命力的遗产,是今日中国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初中生了解秦汉时期宗教、史学、艺术三个领域的文化成就,是提 高个人素养不可或缺的要素。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力图通过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学生了解佛教传人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 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学会认识 历史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潜力的发掘。 活动准备: 佛教和道教的传播以及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学生不易把握。 因此,我在课前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自由组合形成四个学习小组,确立 小组名称和口号,推选组长。以小组为单位从下面四个话题中,选取最感兴趣的一个,展 开课前的社会调查,共同完成一个简单的调查报告。准备时间为两周。 1.本地有哪些和佛教、道教有关的景点? 2.在生活中有哪些和宗教相关的事物? 3.你身边是否有人信仰宗教? 4.收集有关兵马俑的知识介绍,探究秦朝劳动人民是如何制作兵马俑的? 活动步骤: 第一步:自主空间(10分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确定本组的探究内容,自主学习。 第二步:合作空间(20分钟) 小组之间相互开放,交流在课前收集和调查获取的知识和感受,展示本小组撰写的调 查报告。 第三步:生活空间(5分钟) 联系生活实际展开现场调查。 第四步:创造空间(25分钟) 小组合作,完成绘图及历史画配文的活动。 活动过程:

一、自读自问,自己探索。(自主空间) 1.教师:看到大家能够从自我、他人、集体三个角度出发,自由组合成四个学习小组,并确立了本组的学习口号,老师感到非常欣慰。有一句广告词说“我选择,我喜欢。”我 相信在今天的学习中,同学们都会牢记本组的学习口号,做到人人参与,享受学习。下面 让我们进入学习的第一站:自主空间。 2.学生:各组在组长的负责下,结合课文中的第一目内容和课前通过调查获取的知识,边读边思考,通过组内交流、探索,寻找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自主确定学习内容。 阳光组:探究佛教是什么时期传入中国的?为什么受到中国封建统治者的欢迎? 快乐组:探究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是怎样发明火药的? 火箭组:探究宗教和迷信、宗教和邪教的区别。 智慧树组:探究道士、和尚会不会长生不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每一个小组、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地帮助他 们解决遇到的困难,当好促进者、引导者的新角色。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有目的的开放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发展 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了教学的主体。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虽然开始存 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在组长的协调下,大家达成共识,确立了共同学习的内容。学生 在参与中初步学会了如何与他人交流。) 二、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合作空间) 1.成果展示 各组选派代表上台,展示课前完成的调查报告,交流本组的探究成果。 2.小组间相互开放, 交流在调查过程中收集的课外知识和遇到的有趣事情。 3.学生评价交流(鼓励点评和鉴赏有创造性的学生) 学生一:认为快乐组同学展示较为成功,确定的学习主题很好,全班同学对他们的探 究结果都很感兴趣。智慧村组也很有创意,让我们知道了人不会长生不老。(教师肯定并 鼓励) 学生二:认为火箭组同学在内容上质量更高,能够和我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并提出 了自己的一家之言,这是很有创意的。(教师肯定并鼓励)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设计

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设计 广州市一中钟丽芳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第七课。主要介绍秦汉时期科技与医学成就,包括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华佗和张仲景的医学成就。由于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首,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地动仪、医学的成果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因此本课内容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我校初一年级的学生对历史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喜欢生动的情节、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并且乐于参与和表现自己。在知识结构方面,对于本课的某些内容已在小学有所听闻,但大多是零散的,没有形成系统和理性认识。由于初一学生没有学过物理,所以对本课涉及到的科技名词和物理学原理会难以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知道《九章算术》的成书时间和主要内容、张衡和地动仪的原理,华佗、张仲景的医学成就; ②通过体验古代书写方式,分析古代书写材料的不足,理解造纸术的贡献,培养比较归纳能力; ③通过观察、解说地动仪的原理,培养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小组合作讨论,感知和理解秦汉科技成就及贡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了解蔡伦、张衡、张仲景等人的事迹后培养坚持探索、崇尚科学的精神。 ②通过了解和模仿“五禽戏”,体会“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 ③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科技发明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及贡献 2.教学难点:地动仪的物理学原理 五、教学策略: 1、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利用生动的动画视频帮助学生领会造纸术的相关知识;利用直观的动画效果,让学生在观察和自主操作中理解地动仪的原理。 2、历史与现实结合,历史与其他学科结合,创设情境,在体验与合作当中感悟历史。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第七节秦汉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范文整理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第七节《秦汉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地位及作用:本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全一册的第二章第七节“秦汉时期的文化”。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个封建国家的统一发展时期,在政治、经济大发展的基础上,文化发展异常繁荣,在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直到现在仍有很多文化现象与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有关,其重要地位可见一斑。文化问题也是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的好的历史材料。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 知识目标: a.掌握秦汉时期文化发展的具体表现,包括时间、人物、成就等历史事实 b.掌握秦汉时期文化发展的特点、原因、影响等历史结论 c.学习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分析问题的历史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列表总结文化发展,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抓住有a 效信息的能力 b.通过归纳、分析、比较相关历史史实,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c.通过秦汉文化的特点、发展原因、影响等问题的分析,提高学生史论结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 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方法的使用过程,教师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并掌握学习方法。 a.通过分层次认识问题的教学步骤的设计和学生的参与,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和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过程。 b.通过列表、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文字材料、图片、讨论分析问题、形成文字或口头表达,使学生掌握分类、归纳、比较、分析等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秦汉科技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b.通过自主归纳、展示成果等环节的设置,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勇于展现的积极态度。 c.通过学习历史人物的重大贡献和讨论环节培养学生为集体、社会贡献力量的价值观和团队精神。 重点、难点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塑料》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塑料》教学设计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塑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对塑料进行研究。 2.知道塑料的优点和缺点。 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给社会带来好处,同时也会给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造成危害。 【教学重点】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塑料的优点。 【教学难点】体会塑料污染的危害。 【教学准备】各种塑料制品及木制品、纸制品、纺织制品、金属制品、玻璃制品、陶瓷制品、搪瓷制品、老化的塑料制品、打火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师:前几课,我们通过观察、实验认识了纸、纺织材料、金属等材料,知道了直接来自大自然的材料,就是天然材料,如果把天然材料加工或加入某种成分改变性质,这种材料就是人造材料。下面请大家猜一猜这些图片上的物体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呢? 2.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近20年来蓬勃发展的新材料——塑料。 (板书课题)

(二)认识塑料的优点 1.师:谁能说说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塑料做成的?(生汇报) 2.师:那么,这些物品以前使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师展示实物或播放课件)以前人们吃饭用的碗、盘子、勺子都是陶瓷做的;洗脸盆、喝水的缸子、水壶都是搪瓷做的;凳子、箱子都是木头做的;装茶具、水果的盘子都是玻璃做的;饭盒、水桶都是金属做的;而药品则大都是用纸或玻璃瓶包装的;爸爸妈妈买菜用篮子,装东西用布袋子。 3.现在为什么要用塑料制品代替呢?塑料制品究竟有什么好处呢?(生汇报) 4.师: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来分别比一比。今天老师准备了七种材料做成的物品,有木制品、纸制品、纺织制品、金属制品、玻璃制品、陶瓷制品、搪瓷制品来帮助大家进行比较,听好要求:请各组将塑料制品与老师提供的某种制品进行比较,找出塑料有哪些优点。各组一定要仔细观察,认真比较,看哪组发现塑料的优点最多!(学生分组观察、比较、交流。) 5.师:汇报时先说你们组用哪种材料与塑料比较,再说发现塑料有哪些优点。 6.学生按组汇报。教师板书:隔热、轻便、耐磨、牢固、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反思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反思(原创) 1.备课思路。要学习“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我就认真地思考如何能体现新课标精神,把老师感到困惑的文化课处理精当些、鲜活些、生动些、深刻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设计导语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导入。“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加强,这就成就了昌盛的秦汉文化。今天我们将学习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本课向我们展示了这一时期在科技、医学方面领先世界的成就,现在让我们一睹她的风采。”激发了学生热情,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课件运用。我一直坚持认为,课件的应用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突出重点和难点。例如,地动仪的震动原理是本课的一个难点。然而,教材只提供了一个“震动示意图”,以初一学生的知识基础,难以理解杠杆原理等物理知识。有的学生把饮水机想象成地动仪,引起了兴趣,但还是不太理解。为了把这个难题解决,我几经周折找到了一段科普视频,制作成精美的课件。在另一个班教学时效果很好。显然,在上次教学过程中,学生确实存在较大的认识误区。当视频资料播放时,生动形象的演示使学 生的思维豁然开朗起来。 3.活动设计。结合教学实际需要,我调整了教学内容,将原来的三个栏目,更改为四个,使问题更加系统、科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对不同栏目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注重方法引导,设置多样的教学情景,通过“导学提示”、“课堂研学”、“课堂感悟”、“总结升华”和“巩固提升”等教学环节,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4.课堂组织。完成课堂教学,需要老师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在备课时准备非 常充分,对课件也进行了反复的调整修改,然而,在使用时,却发现不是很自如,在这 种情况下,我临时调整思路,设计了一个容易激发学生探究意识的问题,完成了预设 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分别作四个展厅的解说员,以巩固本课知识。同学们都跃跃欲试, 积极表现,既锻炼了口才,又巩固了知识。可见,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些“生成事件”可能影响教学效果,也会因为教学智慧使课堂活跃起来,起到“锦上添 花”的作用。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本节课共有三部分内容: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其中,第1和第2个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学习时把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到这两部分内容上。通过学习本节课,让学生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两个历史人物,强化学 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学生利用导学案学习,这样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并节约了时间。通过学习,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很高涨,并积极展示自己的成果,不明白的问题能够在小组内交流,消化掉。在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对那些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提出表扬,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但是,学生们对于基础知识的巩固程度还不够,欠熟练,掌握的不够扎实。 我在本节课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缺憾,1、知识的延伸不够,如:可以结合现实生活谈一谈西部的开发,也可以结合今年的7.5事件等。2、在当堂巩固环节,应多设计一些选择性题目和材料分

小学科学_ 塑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9.《塑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塑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具有轻便、不透水、受热易变形等特点。 2.在教师指导下,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塑料的不同特点。 3.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 4.初步了解塑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塑料的特点。 2.了解塑料的好处与危害。 【教学准备】 演示:塑料花、塑料杯、玻璃杯、塑料袋、锤子、烧杯、水槽、热水、课件 分组:塑料杯、玻璃杯、塑料袋、调色盘、布袋、小毛巾、信封、水槽、场景图 【课前活动】 分一分 1.谈话: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其中有一些是用塑料做的,还有一些不是用塑料做的。请你们仔细观察,把它们分开来。看看哪个小组分的又快又正确。现在开始。 2.学生活动。 3.学生汇报:哪个小组来讲一下你们的分类结果? 4.教师小结:用塑料做的有塑料袋、塑料杯、调色盘,不是用塑料做的有玻璃杯、小毛巾、信封、布袋。同学们做得非常棒!希望在今天的课堂上也能够表现得非常出色。 [设计意图:学生靠自己的生活经验已经能够知道哪些是塑料,课前分一分活动,既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常见的几种塑料制品,又向学

生强调了科学探究中要细心观察、小组合作的要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件小礼物,大家看是什么?(出示一盆塑料花)喜欢吗?是什么?这束花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2.学生回答:塑料。 3.教师:对,是塑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塑料。 (板书贴课题:塑料)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找一找(场景中的塑料制品) 1.谈话:刚才的大信封里有一张图片,图上画是幼儿园教室里的场景。请你们在图中找一找,有哪些是用塑料做成的物品,用笔画圈把它圈起来。 2.学生活动。 3.学生台前展示交流。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找的结果?请你把图带上台来。 4.教师小结:看来啊,塑料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材料。许多物品都是用塑料做成的。 [设计意图: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塑料制品非常多,用途非常广。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中很容易找到它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明确塑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 活动二:做一做,看一看(实验、观察、比较:塑料的特点) 实验一:塑料不易碎,比较轻 1.谈话:那么,人们为什么要用塑料来制作这些物品呢?它有什么好处呢?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来认真地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七年级历史 上册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教案 人教版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传播的情况,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教学难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过渡讲解: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汉文化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习秦汉文化在社会科学方面的成就。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指导学生阅读86-87页“导入框”及“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课文,思考回答: 1、佛教起源于哪里?什么时候传入我国?(古印度,西汉末年) 2、道教起源于哪里?什么时候在民间兴起?(我国,东汉) 3、佛教和道教为什么会在我国古代得以传播和发展? (A、佛教的主张具有麻痹人民反抗意志的作用,符合封建统治者的政治需要。

B、道教的主张迎合了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 C、所以,这两种宗教都得到统治者的扶植和支持,得到了传播和发展。) 4、根据87页“动脑筋”:这段电视剧里的情节符合历史事实吗?为什么? (不符合。因为佛教到西汉末年才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有的地方兴建佛寺和尼姑庵,是东汉明帝时期的事情。而剧中吕后则是秦汉之际的人物,那时佛教尚未传入内地,哪来尼姑庵供吕后藏身?) 过渡讲解:统治者扶植佛教和道教,是因为佛教和道教的主张符合统治者的需求。其实,在这些主张中,关于“来世转生”、“长生不老”等说法,宣传的是迷信思想,造成的危害性不小。于是,出现了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家。 王充和《论衡》 指导学生阅读87-88页“王充和《论衡》”课文,根据88页“动脑筋”思考回答: 1、王充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人死了,血脉精气都已消亡,骨肉形体化为灰土,怎么会变成鬼呢?) 2、你是否同意王充的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同意。因为人的精神是依附于肉体的,肉体化为灰土了,精神也就不存在了。所谓“鬼神”只是迷信思想虚构的产物。) 过渡讲解:很显然,王充是当时反对迷信思想的坚强战士,他那宣传无神论的积极战斗精神,为后来所有务实求真的学者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不愧为东汉的杰出思想家。此外,还有一位伟大的史学家,他就是西汉的司马迁。 司马迁和《史记》 指导阅读88页“司马迁和《史记》”课文、“文献资料·司马迁语录”、插图《司马迁采访史迹》等,思考回答: 1、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历史巨著? (他生活在汉武帝时期,父亲是史官,家教良好。他本人读书很多,还寻访许多名胜古迹,刻苦努力,终于写成《史记》。) 2、《史记》主要记述什么?它的历史地位怎样? (《史记》主要记述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7《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设计

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武宁中学仇冬梅 一、课程标准: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内容分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地动仪。 难点: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初一的学生还没有接触物理学知识,对此的了解有一定的难度。 三、学情分析 1、学生根据提前下发的导学提纲,对本课的内容已做了提前预习,并且做好了标记,学思结合,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针对初一学生所处的年龄段特点,即自我表现欲强,思维活跃,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我还特别注意趣味性和学科严谨性相融合。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 ⑵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通过引导学生依据地动仪剖面图,分析其原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指导学生总结秦汉时期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从教科书提供的材料中,有针对性地提取有效信息。采用合作交流,小组讨论、活动与探究、发散思维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张衡,张仲景等淡泊名利崇尚科学的精神。 五、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采用的是学案导学法、分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法三者的有机结合。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学案导学 课前准备:全班分成6个小组 六、教学课时 总用一节课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3分钟)(2)学案导学,分组导学(10分钟) (3)教师点拨,师生释疑(22分钟)(4)当堂巩固,检测评价(10分钟) 七、导学提纲 【教学流程】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教案《塑料》

第四单元它们做什么 第五课《塑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塑料的优缺点。 2、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比较方法认识塑料的优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争当爱护环境小标兵。 教学准备: 塑料尺、木尺;塑料杯、玻璃杯;木板凳、塑料板凳;纸袋、塑料袋;塑料盆、陶瓷盆;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分别出示塑料袋、塑料杯,提问:这些物品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2、再出示小尺提问:它呢?又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3、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下,我们周围有哪些物品是塑料组成的? 4、谈话:对,塑料也是一种重要的原材料,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和研究塑料的一些性质。(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比较塑料和其他材料,找出其优点。 1、观察塑料尺、木尺;塑料杯、玻璃杯;木板凳、塑料板凳;塑料盆、陶瓷盆;纸袋、塑料袋,比较一下,看看塑料有哪些优点。 2、学生分组观察、比较、交流。 3、学生汇报本组的比较结果。 4、教师总结塑料的优点:

(1)和木尺比,塑料尺具有透明、轻便、弹性好的优点; (2)和纸袋比,塑料袋具有相对牢固,不怕水的优点; (3)和玻璃杯比,塑料杯具有不易碎、不烫手、重量轻的优点;(4)和陶瓷盆比,塑料盆具有不易碎、轻便、弹性好的优点;(5)和木椅比,塑料椅具有轻便,易叠放,不占地方的优点。(二)、讨论总结塑料的优点。 1、讲述:通过以上比较,我们知道塑料的许多优点,同学们分组总结一下塑料的优点有哪些?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教师总结塑料的优点: 轻便可塑、牢固有弹性、透明隔热、色彩鲜艳、价格便宜、经久耐用。(三)、塑料的缺点及治理方案。 1、讲述:刚才我们了解了塑料的优点,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有优点必然有缺点。那你们知道塑料有什么缺点吗? 2、学生讨论、回答。 3、讲述:塑料有一个显著特点,同时也是它的最大缺点:它们不易分解(腐烂),埋在土里几百年也不会发生变化,这对环境是极为有害的。 4、提问:不易腐烂的塑料,对环境有什么不好的影响? 5、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6、教师播放视频资料,学生观看。 7、讲述:通过刚才的视频我们看到,塑料对环境的污染也是极其严重的,如废塑料堆积如山,占用土地;威胁海洋动物、影响市容、使农作物减产、点燃后污染空气等。 8、谈话:既然塑料的危害如此之大,那怎样可以减少白色污染? 9、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