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根系分泌物对黄瓜生长及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_吴凤芝

小麦根系分泌物对黄瓜生长及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_吴凤芝
小麦根系分泌物对黄瓜生长及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_吴凤芝

应用生态学报2014年10月第25卷第10期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Oct.2014,25(10):2861-2867

DOI:10.13287/j.1001-9332.2014.0156

小麦根系分泌物对黄瓜生长及

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吴凤芝**李敏曹鹏马亚飞王丽丽

(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哈尔滨150030)

摘要以黄瓜为受体,以不同化感效应(促进/抑制)小麦品种为供体,采用PCR-DGGE技

术,研究了小麦根系分泌物及伴生小麦对黄瓜生长及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处理第6天和第12天,化感促进效应小麦根系分泌物分别显著提高了黄瓜幼苗株高和茎

粗;在处理第18天,化感促进和抑制效应小麦根系分泌物均显著提高了黄瓜幼苗株高;在处

理第6天,不同化感效应小麦根系分泌物均显著降低了黄瓜幼苗根际土壤真菌群落条带数、

Shannon指数及均匀度指数,有苗对照(W)显著高于无苗对照(Wn);在处理第18天,各处理

的真菌群落结构条带数、Shannon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均显著高于无苗对照(Wn).伴生化感抑

制效应小麦显著降低了黄瓜根际土壤真菌群落Shann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说明小麦根系分

泌物及伴生小麦改变了土壤真菌群落结构.DGGE图谱及其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伴生不同

化感效应小麦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影响较大.

关键词小麦根系分泌物黄瓜伴生真菌群落结构

文章编号1001-9332(2014)10-2861-07中图分类号Q5文献标识码A

Effects of wheat root exudates on cucumber growth and soil fungal community structure.WU

Feng-zhi,LI Min,CAO Peng,MA Ya-fei,WANG Li-li(College of Horticulture,Northeast Agricul-

tural University,Harbin150030,China).-Chin.J.Appl.Ecol.,2014,25(10):2861-2867.

Abstract:With wheat as the donor plant and cucumber as the receptor plant,this study investiga-

ted the effects of root exudates from wheat cultivars with different allelopathic potentials(positive or

negative)and companion cropping with wheat on soil fungal community structure by PCR-DGGE

method and cucumber growth.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heat root exudates with positive allelopathic

potential increased height and stem diameter of cucumber seedlings significantly,compared to the

control seedlings(W)after6days and12days treatment,respectively.Also,wheat root exudates

with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allelopathic potential increased the seedling height of cucumber sig-

nificantly after18days treatment.The wheat root exudates with different allelopathic potentials de-

creased the band number,Shannon and evenness indices of soil fungal community significantly in

cucumber seedling rhizosphere,and those in the soil with the control seedlings(W)were also sig-

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soil without seedlings(Wn)after6days treatment.The

band number,Shannon and evenness indices in all the treatmen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soil without seedlings(Wn)after18days treatment.Companion cropping with

negative allelopathic potential wheat decreased the Shannon and evenness indices of soil fungi com-

munity significantly in the cucumber seedling rhizosphere,suggesting the wheat root exudates and

companion cropping with wheat changed soil fung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he cucumber seedling

rhizosphere.The results of DGGE map and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showed that companion

cropping with wheat cultivars with different allelopathic potentials changed soil fung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cucumber seedling rhizosphere.

Key words:wheat;root exudate;cucumber;companion cropping;fungal community structure.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71998)、黑龙江省教育厅项目(12541032)和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专项(CARS-25-08)资助.

**通讯作者.E-mail:fzwu2006@aliyun.com

2013-12-16收稿,2014-07-27接受.

植物的化感作用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化学生态学现象,是一种活体植物(供体)产生并以挥发、淋溶、分泌和分解等方式向环境释放次生代谢物质,而对周围的植物产生有益和有害的影响,这一自然现象称为植物的化感作用[1-2].现已证明,化感作用对自然植物群落的形成、演替和农作物对病草害的抗性以及连、间、套作方式有重要的影响[3].因此,如何使化感作用在农业中获得实际应用已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

小麦是一种化感型作物,通过根系分泌及残茬分解等方式对自身或邻近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促进或者抑制作用.不同小麦品种根系分泌物对黄瓜的化感效应不同[4].小麦根系浸提液对黄瓜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对黄瓜枯萎病菌具有抑制作用[5].根系分泌物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是化学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6].有研究表明,不同化感潜力分蘖洋葱根系分泌物提高了黄瓜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降低了真菌和尖镰孢菌的数量,提高了细菌群落多样性[7],不同化感效应小麦根系分泌物对黄瓜土壤酶活性产生差异[8].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根系分泌物启动和调节根与土壤微生物的对话[9].最新的证据表明,一些特定植物品种是通过根系分泌的物质来调控和培养它们自己的真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当向土壤中加入根系分泌物时会影响其真菌的组成[10].但不同化感效应小麦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鲜有报道.

本研究以黄瓜为受体,采用对黄瓜化感效应不同的小麦品种为供体,研究不同化感效应小麦根系分泌物以及伴生小麦对黄瓜生长及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为阐明伴生栽培模式中根系分泌物的作用,揭示根系分泌物的生态学效应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试验于2009年3月—2011年3月在东北农业大学蔬菜生理生态研究室进行.供试黄瓜(Cucumis sativus)品种:津优1号,由天津科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黄瓜研究所研制.供试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品种(系):对黄瓜化感促进效应最强的龙辐04-0348和化感抑制效应最强的龙福17[4].

1.2试验设计

1.2.1不同化感效应小麦根系分泌物对黄瓜幼苗生长及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试验黄瓜常规浸种催芽播种,子叶展开后移苗至盛有150g育苗营养土(大田土:腐熟有机肥=1:1,每立方米土壤加磷酸二铵2kg)的营养钵中(8cm?8cm),常规管理.收集龙辐04-0348和龙福17小麦根系分泌物.黄瓜幼苗长至一叶一心时,分别用20mL小麦根系分泌物(1mL水含1株小麦根系分泌物)处理,对照加20mL蒸馏水,并分别设无苗对照,即营养钵中(150 g营养土)不种黄瓜.处理及编号见表1.每个处理3次重复,各重复小区设有保护行,随机排列,每个重复30株,常规管理.分别在根系分泌物处理后第6、12、18天取样,测定黄瓜生长指标(包括株高、茎粗、植株地上地下干质量、叶面积)和土壤真菌群落结构.

1.2.2伴生不同化感效应小麦对黄瓜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试验黄瓜常规浸种催芽播种,6月1日定植于大棚,定植时分别伴生龙辐04-0348(Ip)和龙福17(Ii),每垄(6m)条播小麦20g于两垄搭架黄瓜垄台外侧,以黄瓜单作为对照(CK),共3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个重复面积为3.6m2(6m ?0.6m),定植黄瓜15株,按重复设小区,各小区设有保护行,小区完全随机排列,黄瓜常规管理,小麦长至30cm左右时留5cm左右茬割掉,以免影响黄瓜生长.在黄瓜定植后40d测定黄瓜土壤真菌多样性(包括Shann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

1.3研究方法

1.3.1小麦根系分泌物的收集参照Wu等[11]的方法.将待收集的小麦品种(系),分别播种于盛有150g土壤的营养钵中(8cm?8cm),每钵播种20粒小麦种子,每个品种10钵,3次重复,置于日光温室中培养,昼温28?,夜温15?.20d后,待小麦长至15cm左右时,将小麦完整取出,用自来水冲去附着在根表面的土壤,再用蒸馏水淋洗根系3次,将幼苗置于塑料盒中并固定,加蒸馏水200mL,通气培养24h,收集的培养液即为小麦根系分泌物.3层滤纸过滤,加蒸馏水定容至1mL(1mL蒸馏水中含有1株小麦根系分泌物),用0.45μm滤膜过滤后,密封

表1试验处理及编号

Table1Experiment treatment and code

编号处理Treatment

P化感促进效应小麦根系分泌物处理黄瓜幼苗

I化感抑制效应小麦根系分泌物处理黄瓜幼苗

W蒸馏水处理黄瓜幼苗

Pn化感促进效应小麦根系分泌物处理无苗土壤

In化感抑制效应小麦根系分泌物处理无苗土壤

Wn蒸馏水处理无苗土壤

2682应用生态学报25卷

置于4?冰箱中备用.

1.3.2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土壤总DNA 利用A.E.Z.N.A.TM Soil DNA Kit (Omega Bio-Tek ,Inc.,GA ,USA )提取.采用对大多数真菌的ITS 序列通用引物对ITS1-F [12]/ITS4[13]、GC-ITS1-F /ITS2

[12]

进行巢式PCR扩增.PCR反应体系及条

件参考Zhou 和Wu [14]

的方法.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采用8%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变性剂浓度从20%至60%(100%的变性

剂为7mol ·L -1

的尿素和40%去离子甲酰胺的混

合物).用D-code System 电泳仪(Bio-Rad Lab ,LA ,USA ),电压80V ,温度60?,电泳14h 结束后,将

胶取下用1?3300(V /V )GelRed (Biotium ,USA )染色20min.利用AlphaImager HP-1.2.0.1成像系统照相.1.4

数据处理

试验中原始数据的整理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完成;数据处理采用SAS 9.0软件,方差

分析使用ANOVA 过程.采用Bio-Rad Quantityone 4.5软件对DGGE 图谱进行数字化、标准化分析,主

成分分析采用Canoco for Windows 4.5软件[15]

.2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化感效应小麦根系分泌物对黄瓜幼苗生

长的影响

由表2可知,在处理后的各个时期,与对照(W )相比,P 处理对黄瓜幼苗的株高、茎粗、地下部干质量均有促进作用,

在处理后第6和18天,对株高促进作用差异显著;在处理后第12天,对茎粗促

进作用差异显著.与W 相比,

I 处理对黄瓜幼苗的株高、茎粗、地上部干质量均表现为前期抑制后期促

进,

在处理后第18天,对株高促进作用显著.与对照相比,

P 处理和I 处理均促进了黄瓜幼苗地下部干质量,但差异不显著.

2.2不同化感效应小麦根系分泌物对黄瓜幼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由图1可以看出,处理后第6天,黄瓜幼苗土壤

真菌群落结构与无苗土壤差异较大.与W 相比,P 处理和I 处理的DGGE 图谱上部条带增亮,中部条

带变暗,并减少部分条带;与Wn 相比,Pn 和In 处理的DGGE 图谱条带增亮,且增加部分条带.PCA 分

析图中,P 处理和I 处理散点均位于第1象限,对照W 则位于第2象限,说明小麦根系分泌物对黄瓜幼

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影响较大,但P 和I 处理散点距离很近,

说明不同化感效应小麦根系分泌物对黄瓜幼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影响差异较小;Pn 和In 处理散点位于第4象限,对照Wn 位于第3象限,说明小麦根系分泌物对无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影响较

大,Pn 和In 处理散点距离较远,说明不同化感效应小麦根系分泌物对无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影响差异较大.

处理后第12天,黄瓜幼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

无苗土壤差异较大.与对照W 相比,

P 处理的DGGE 图谱条带亮度减弱,

I 处理的DGGE 图谱条带增亮;与对照Wn 相比,

Pn 和In 处理的DGGE 图谱条带亮度减弱.PCA 分析图中,

P 和W 处理散点均位于第3、4象限,I 处理位于第2象限,说明不同化感效应小麦根系分泌物对黄瓜幼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影响较大,但P 和W 处理散点距离很近,说明化感促进效应小麦根系分泌物对黄瓜幼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

影响较小;Pn 和In 及Wn 处理散点均位于第1、3象限,且距离较近,说明小麦根系分泌物对无苗土壤真

表2不同化感强度小麦根系分泌物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Table 2Effects of wheat root exudates with different allelopathy potentials on cucumber seedling growth (mean?SD )

取样时间Sampling time (d )处理Treat-ment 株高Plant height (cm )茎粗Stem diameter

(cm )地上部干质量Aboveground dry matter (g )地下部干质量Root dry matter (g )叶面积Leaf area (cm 2)6

P 5.31?0.256a 0.53?0.01a 0.42?0.07a 0.08?0.02a 71.71?8.03a I 4.36?0.08b 0.51?0.01a 0.38?0.02a 0.07?0.01a 70.93?8.71a W

4.48?0.08b 0.53?0.02a 0.41?0.04a 0.06?0.01a 70.42?6.74a 12

P 11.86?1.00a 0.59?0.02a 0.61?0.04a 0.10?0.01a 129.83?4.31a I 11.29?0.85a 0.56?0.01b 0.57?0.02a 0.10?0.01a 128.81?1.84a W

11.24?0.95a 0.56?0.00b 0.62?0.02a 0.10?0.01a 126.43?2.59a 18

P 15.74?0.08a 0.61?0.05a 0.94?0.04a 0.20?0.02a 146.18?15.97a I 15.25?0.55a 0.63?0.03a

0.95?0.02a

0.20?0.02a

144.61?9.58a

W

14.52?0.14b

0.59?0.04a 0.92?0.02a 0.20?0.02a 147.46?13.18a

同列不同字母表示同一时期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 <0.05)Different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mean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reatments at the same time at 0.05level.下同The same below.

3

68210期吴凤芝等:小麦根系分泌物对黄瓜生长及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图1处理后第6、12和18天土壤真菌DGGE图谱(a)及其主成分分析(b)

Fig.1DGGE profile(a)and PCA analysis(b)of partial fungal ITS sequences from soil on6,12,18days after treatment.Ⅰ:处理后第6天6days after treatment;Ⅱ:处理后第12天12days after treatment;Ⅲ:处理后第18天18days after treatment.

菌群落结构影响较小,不同化感效应小麦根系分泌物对黄瓜幼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影响较小.

与对照相比,小麦根系分泌物处理后第18天,各处理DGGE图谱条带无显著差异.PCA分析图中,P和I处理散点基本位于第3象限,对照W处理则位于第4象限,说明小麦根系分泌物对黄瓜幼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影响较大,但P和I处理散点距离较近,说明不同化感效应小麦根系分泌物对黄瓜幼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影响较小;对照Wn和In处理散点大都位于第1象限,Pn处理位于第2象限,说明不同化感效应小麦根系分泌物对无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影响差异较大,化感促进效应小麦根系分泌物对无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影响较大.

由表3可以看出,处理后各时期,各处理土壤真菌DGGD图谱条带数及Shannon指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均匀度指数则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处理后第6天,与对照W相比,P和I处理显著降低了黄瓜幼苗土壤真菌DGGE图谱条带数、Shannon指数及均匀度指数;与对照Wn相比,Pn和In处理提高了黄瓜幼苗土壤真菌DGGE图谱条带数、Shannon 指数及均匀度指数,除Pn显著提高条带数外,其他处理差异均不显著.

处理后第12天,与对照W相比,P处理降低了黄瓜幼苗土壤真菌DGGE图谱条带数、Shannon指数及均匀度指数;I处理显著提高了黄瓜幼苗土壤真菌DGGE图谱条带数和Shannon指数,提高了均匀度指数.与对照Wn相比,Pn和In处理提高了黄瓜幼苗土壤真菌DGGE图谱条带数、Shannon指数及均匀度指数,但差异均不显著.

处理后第18天,与对照W相比,P和I处理均提高了黄瓜幼苗土壤真菌DGGE图谱条带数、

表3小麦根系分泌物对土壤真菌DGGE图谱条带数和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Table3Effects of wheat root exudates on numbers of visi-ble bands and diversity indices based on DGGE analysis of soil fungal community(mean?SD)

取样时期

Sampling

time(d)

处理

Treatment

条带数

Band number

Shannon指数

Shannon

index

均匀度指数

Evenness

index

6P20.3?1.2d2.80?0.10c0.75?0.03c

I22.3?0.6cd2.84?0.02bc0.76?0.01bc

W29.0?1.0a2.94?0.02a0.79?0.01a

Pn26.3?0.6b2.92?0.02ab0.79?0.01ab

In23.7?2.1c2.88?0.06abc0.78?0.01abc

Wn22.7?0.6c2.84?0.01bc0.76?0.00bc

12P13.7?1.5c2.35?0.17c0.80?0.06c

I15.7?0.6a2.51?0.02a0.85?0.01ab

W14.0?0.0bc2.38?0.04bc0.81?0.01bc

Pn15.0?0.0ab2.52?0.01a0.86?0.00a

In15.3?0.6a2.50?0.06ab0.85?0.02ab

Wn15.0?0.0ab2.47?0.00abc0.84?0.00abc 18P22.7?2.1a2.86?0.10a0.78?0.03a

I24.0?0.0a2.90?0.00a0.79?0.00a

W22.0?1.0a2.77?0.12a0.76?0.03a

Pn23.3?1.2a2.85?0.07a0.78?0.02a

In22.3?1.5a2.80?0.07a0.76?0.02a

Wn15.7?2.9b2.55?0.12b0.70?0.03b

4682应用生态学报25卷

图2不同化感效应小麦对黄瓜盛瓜期土壤真菌DGGE 图谱的条带数和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Fig.2Effects of wheat cultivars with different allelopathy potentials on numbers of visible bands and diversity indices based on DGGE analysis of soil fungal community in the exuberant fruit stage of cucumber.

不同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显著(P <0.05)Different letters mean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reatments at 0.05level.下同The same

below.

图3不同化感效应小麦对黄瓜盛瓜期土壤真菌DGGE 图

谱(a )及其主成分分析(b )

Fig.3DGGE profile (a )and PCA analysis (b )of partial fungal ITS sequences from soil of cucumber at the exuberant fruit stage.

Shannon 指数及均匀度指数,但差异不显著;与对照Wn 相比,Pn 和In 处理显著提高了黄瓜幼苗土壤真菌DGGE 图谱条带数、Shannon 指数及均匀度指数.2.3

伴生不同化感效应小麦对黄瓜盛瓜期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由图2可以看出,与对照相比,Ip 处理促进了黄瓜土壤真菌DGGE 图谱条带数、Shannon 指数及均匀度指数,但差异不显著;Ii 处理降低了黄瓜土壤真菌DGGE 图谱条带数,显著降低了Shannon 指数及均匀度指数(P <0.05).

PCA 分析表明,Ip 、Ii 处理与对照散点分别位于不同象限,且距离较远(图3),说明伴生小麦对黄瓜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影响较大,且伴生不同化感效应小麦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影响较大.3

大量研究表明,轮套作比单一栽培更有利于增

加土壤微生物的数量,

维持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及活性.Zhou 等[16]

研究表明,分蘖洋葱与黄瓜套作,

第1、2和3茬均显著提高了土壤酶活性,改变了土

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黄瓜与小麦和大豆轮作,显著提

高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

[17]

.韩哲等[18]采用黄瓜与小麦伴生,显著提高

了黄瓜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化感效应小麦根系分泌物对黄瓜土壤真菌群落

结构产生不同的影响,原因可能是不同化感效应小麦根系分泌物的组分及含量存在差异,进入土壤后

对土壤微生物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所致.同时,小麦根系分泌物对有苗和无苗土壤真菌群落产生了不同的

影响,在处理第6天和18天,有苗土壤的真菌群落条带数、Shannon 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均显著高于无苗土壤,原因可能是黄瓜幼苗的生长及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微生物产生了影响,地上部植物的多样性也

增加了地下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

[19-21]

.在伴生体系中,伴生化感抑制效应小麦显著降

低了黄瓜根际土壤真菌群落Shannon 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且伴生不同化感效应小麦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影响较大.有研究表明,小麦与黄瓜进行轮作或伴生,可使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发生改变,尤其可显著提

高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及黄瓜产量

[22-23]

.而采用不同化感潜力小麦根系分泌物处理黄瓜幼苗土壤则与

之结果存在差异,且不同取样时期其结果也有一定差异,这可能是由于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其根系分泌物在土壤中的浓度发生了变化,而且受土壤微生

5

68210期吴凤芝等:小麦根系分泌物对黄瓜生长及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物的影响产生了一些化学变化所致[24].根系分泌物进入环境以后,化感物质的滞留、可利用性和生物活性受到微生物的影响[25],化感物质进入土壤中后,滞留吸附、转运和转化等过程决定了化感物质的滞留和命运[26].此外,根系分泌物处理与田间伴生出现差异的原因还可能与取样时间、根系分泌物处理浓度和田间伴生小麦根系分泌浓度不同有关,也可能与环境条件不同有关.

本试验研究表明,化感促进效应小麦根系分泌物更有利于提高黄瓜幼苗的株高和茎粗;小麦根系分泌物及伴生小麦改变了土壤真菌群落结构;DGGE图谱及其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伴生不同化感效应小麦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影响较大.而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对生态环境因子变化和人为干扰的反映十分敏感[27-28],不同作物[29]甚至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30]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不同,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Kong C-H(孔垂华),Hu F(胡飞).Plant Allelop-athy and Its Appplication.Beijing:China Agriculture

Press,2001(in Chinese)

[2]Rice EL.Biological Control of Weeds and Diseases:Advances in Applied Allelopathy.Norman&Londo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1995

[3]Zhang F(张芳),Mu X-Q(慕小倩),Dai M(戴明).Effect of8cultivated wheat allelopathic difference

and its influence on herbicide.Journal of Triticeae Crops

(麦类作物学报),2009,29(2):324-329(in Chi-

nese)

[4]Ma Y-F(马亚飞),Yang P(杨平),Wu F-Z(吴凤芝).A preliminary study on different strains of wheat

root exudates on cucumber allelopathy.Chinese Vegeta-

bles(中国蔬菜),2011(10):23-27(in Chinese)[5]Wang YY,Wu FZ,Zhou XG.Allelopathic effects of wheat,soybean and oat residues on cucumber and Fu-

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m Owen.Allelopathy

Journal,2010,25:107-114

[6]Wang S-Q(王树起),Han X-Z(韩晓增),Qiao Y-F (乔云发).Allelopathy of root exudates and its effect on

soil microorganisms.Chines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土

壤通报),2007,38(6):1219-1225(in Chinese)[7]Yang Y(杨阳),Liu S-W(刘守伟),Pan K(潘凯),et al.Influence of tillered onion root exudates on

soil microbial growth and rhizosphere of cucumber seed-

lings.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应用生态学

报),2013,24(4):1109-1117(in Chinese)

[8]Yang P(杨平),Wu F-Z(吴凤芝).Effect of different allelopathic wheat root exudates on cucumber

seedlings protective enzyme activities and osmotic

adjustment substance.Chinese Vegetables(中国蔬

菜),2011(12):32-36(in Chinese)

[9]Badri DV,Vivanco JM.Regulation and function of root exudates.Plant,Cell and Environment,2009,32:

666-681

[10]Broeckling CD,Broz AK,Bergelson J,et al.Root exu-dates regulate soil fung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di-

versity.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8,

74:738-744

[11]Wu FZ,Han X,Wang XZ.Allelopathic effect of root exudates of cucumber cultivars on Fusarium oxysporum.

Allelopathy Journal,2006,18:163-172

[12]Gardes M,Bruns TD.ITS primers with enhanced speci-ficity for basidiomycetes:Application to the identifica-

tion of mycorrhiza and rusts.Molecular Ecology,1993,

2:113-118

[13]White TJ,Buns TD,Lee S,et al.Analysis of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by amplification and direct sequen-

cing of ribosomalRNA genes//Innis MA,Gefland DH,

Sninsky JJ,eds.PCRProtocols:A Guide to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New York:Academic Press,1990:

315-322

[14]Zhou XG,Wu FZ.p-Coumaric acid influenced cucum-ber rhizospher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and the

growth of 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m

Qwen.PLoS ONE,2012,7(10):e48288

[15]Xu YX,Wang GH,Jin J,et al.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soybean rhizosphere in response to soil type,soybean

genotype,and their growth stage.Soil Biology&Bio-

chemistry,2009,41:919-925

[16]Zhou XG,Yu GB,Wu FZ,et al.Effects of intercrop-ping cucumber with onion or garlic on soil enzyme activi-

ties,microbial communities and cucumber yield.Euro-

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2011,47:279-287[17]Wu F-Z(吴凤芝),Wang X-Z(王学征).Effect of soybean-cucumber and wheat-cucumber rotation o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pecies diversity.Acta Hor-

ticul-turae Sinica(园艺学报),2007,34(6):1543-

1546(in Chinese)

[18]Han Z(韩哲),Liu S-W(刘守伟),Pan K(潘凯),et al.Effects of cultivation modes on soil enzyme

activities and bacterial community structures in the cu-

cumber rhizosphere.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

ence(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2,18(4):922-

931(in Chinese)

[19]Badri DV,Weir TL,Van Der Lelie D,et al.Rhizo-sphere chemical dialogues: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

6682应用生态学报25卷

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2009,20:642-650[20]Bais HP,Weir TL,Perry LG,et al.The role of root exudates in rhizosphere interactions with plants and other

organisms.AnnualReview of Plant Biology,2006,57:

233-266

[21]Zhu L-X(朱丽霞),Zhang J-E(章家恩),Liu W-G (刘文高).Review of studies on interactions between

root exudates and 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s.Ecology

and Environment(生态环境),2003,12(1):102-

105(in Chinese)

[22]Li QH,Wu FZ,Yang Y,et al.Effects of rotation and interplanting on soil bacterial communities and cucumber

yield.Acta Agriculturae Scandinavica Section B:Soil

and Plant Science,2009,59:431-439

[23]Wu F-Z(吴凤芝),Wang S(王澍),Yang Y (杨阳).Effects of rotation and intercropping on bacte-

rial communities in rhizosphere soil of cucumber.Chi-

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应用生态学报),

2008,19(12):2722-2727(in Chinese)

[24]Walker TS,Bais HP,Grotewold E,et al.Root exuda-tion and rhizosphere biology.Plant Physiology,2003,

132:44-51

[25]Inderjit.Soils:Environmental effect on allelochemical activity.Journal of Agronomy and Crop Science,2001,

93:79-84

[26]Inderjit.Soil microorganisms:An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allelopathic activity.Plant and Soil,2005,274:

227-236

[27]Torsvik V,Ovreas L.Microbial diversity and function in soil:From genes to ecosystems.Current Opinion in

Microbiology,2002,5:240-245

[28]Nannipieri P,Ascher J,Ceccherini MT,et al.Microbi-al diversity and soil functions.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2003,54:655-670

[29]Buyer JS,Kaufman DD.Microbial diversity in the rhizo-sphere of corn grown under conventional and low-input

systems.Applied Soil Ecology,1997,5:21-27[30]Wieland G,NeumannR,Backhaus H.Variation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soil,rhizosphere and rhizo-

plane in response to crop species,soil type,and crop

development.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01,67:5849-5854

作者简介吴凤芝,女,1963年生,博士,教授.主要从事设施园艺与蔬菜生理生态研究,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 论文30余篇.E-mail:fzwu2006@aliyun.com

责任编辑张凤丽

7682

10期吴凤芝等:小麦根系分泌物对黄瓜生长及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根系分泌物及其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根系分泌物及其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常二华 杨建昌3 (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 江苏扬州 225009) 摘 要 根系分泌物是植物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流的重要媒介,研究根系分泌物对于明确和协调植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很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回顾了近年来有关根系分泌物的研究进展,包括其种类、组成、产生途径及其影响因素,并着重论述了根系分泌物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同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根系分泌物 植物生长 养分吸收 土壤环境 根系作为植物与土壤的接触面,在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养分的同时,通过根分泌的方式向根周围释放出各种化合物,产生根际效应,进而调控或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这些由植物根系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向外界环境分泌的各种化合物,我们称之为根系分泌物[1]。广义的根系分泌物包含了健康组织有机物的释放及衰老表面细胞和细胞内含物的分解,植物根系直接分泌作用及微生物修饰及其自身的产物。主要包括:渗出物、分泌物、植物粘液、胶质和裂解物[2,3]。狭义的根系分泌物仅包括溢泌作用进入土壤的可溶性有机物[4]。已有的研究表明植物根系的分泌作用是其适应胁迫环境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根系分泌作用,植物与根际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流。根系分泌物的组成变化反映了植物个体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状况。近年来,随着根际微生态学的建立和发展,根系分泌物已成为植物营养学和根际微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5~8]。 1 根系分泌物的种类和组成 根系分泌物的种类繁多,而且不同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也有很大差异。目前大多数学者把根分泌物中的有机物质划分为:低分子有机化合物、高分子粘胶物质、细胞或组织脱落物质溶解产物[9]。另外,质子和无机离子,也是根分泌物的成分之一,它们对根际土壤的p H值及氧化还原电位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进而可以影响营养元素在根际的有效性[10]。 根分泌物中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包括:低分子量的糖类、有机酸、氨基酸和酚类化合物。到目前为止至少已有10种低分子量糖和20种氨基酸在根分泌物中被发现。低分子量糖,以葡萄糖和果糖较普遍;氨基酸,除蛋白类氨基酸外,还有非蛋白质类的氨基酸,如禾本科作物在缺铁时分  收稿日期:2006209230  第一作者:常二华(19822),男,博士研究生,从事作物栽培生理的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70828)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B K2003041)资助  3通讯作者:杨建昌,教授,从事栽培与教学研究,E-mail:jcyang @https://www.360docs.net/doc/9e688583.html, 泌的植物高铁载体[11];有机酸,如有排根的植物可以分泌柠檬酸、木豆分泌的番石榴酸、苹果酸[12]、苯甲酸、肉桂酸、脂肪酸等等,它们可以活化矿质养分,其中苯甲酸、肉桂酸和某些酚类物质能作为他感物质对邻近生物产生克制作用[13],而脂肪酸在豆科中出现较多,对固氮微生物的活力影响很大。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在养分活化方面作用尤为突出。它们可以通过改变p H值、氧化还原条件或通过螯合作用和还原作用来增加某些养分的溶解度和移动性,进而促进植物对这些养分的吸收。 高分子粘胶物质包括:多糖、酚类化合物、多聚半乳糖醛酸等。它们主要从根冠和外皮层细胞中分泌出来,包裹在根尖细胞表面以防止幼嫩细胞脱水,同时也起润滑的作用,加强根系与土壤不规则表面的联结,从而促进了根表面-胶粘层-土壤颗粒之间的水分运移和离子交换;通过填充某些空隙,降低了养分迁移过程的曲折度;完善了根Ο土水分体系,有利于植物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这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供水供肥能力有重要作用。另外,在酸性土壤上,胶粘物质能够吸附固定一些重金属元素,如Fe、Al、Mn、Cd 等[14],以减轻它们对植物的毒害作用[15]。 细胞或组织脱落物及溶解产物包括:根冠细胞和根毛细胞内含物。它们是微生物的能源物质,通过影响根际微生物的数量和活动而对土壤中营养元素起到间接的活化作用 2 根系分泌物产生途径 有研究发现,植物光合产物的28%~59%转移到地下部,其中有4%~70%通过根系的分泌作用进入土壤,关于植物根系分泌的机理,许多学者的见解并不一致,基本上是两条途径,即植物生理的代谢途径和非代谢途径。代谢途径产生的分泌物又可分为初生代谢和次生代谢。初生代谢为植物生长、发育和繁殖提供物质、能量及信息,部分物质在代谢过程中以根系分泌物形式释放到根际,其释放强度与根的生长能力、根际微生态环境有关。当根系处于逆境胁迫时,植物为适应环境胁迫,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分泌专一性的物质。如白羽扇豆在缺磷条件下,根系分泌大量的有机酸,诱导根系成簇生根,其产生的柠檬酸降低了根际PH值,并溶解土壤中难溶性磷酸盐。次生代谢相对初生代谢而言,其产物不直接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和繁殖,而用于适应不良环境,次生代谢产生的根系分泌物很大部分是相克物质。,如野燕麦根系分泌物中含有阿魏酸、咖啡酸和丁香酸等物质。非代谢途径产生的根分泌物,主要来自植物根残体的分解,或者衰老根表皮的细胞分解物,它们也是一化感物质,通常以阿魏酸、咖啡酸和酚类化合物等形式存在的[16~17]。 由于根系分泌过程十分复杂,既有简单根分泌物的分泌

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

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 实验目的:1掌握配制合成培养基的一般方法。 2掌握稀释倒平板法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术。 3掌握平板划线法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术。 4掌握涂布平板法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术。 实验材料: 药品:可溶性淀粉、KNO3、NaCl、K2HPO4?3H2O、MgSO4?7H2O、FeSO4?7H2O、琼脂。 其他:高压蒸汽灭菌锅、扭力天平、药匙、烧杯、量筒、玻璃棒、三角瓶、试管、牛皮纸、硫酸纸、线绳、无菌培养皿、铁锹、小铲、酒精棉球、镊子、玻璃铅笔。 实验原理: 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是培养放线菌的培养基。这种培养基是采用化学成分完全了解的纯试剂配制而成的培养基,高氏一号培养基: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KNO3 、NaCl 、K2HPO4?3H2O 、MgSO4?7H2O作为无机盐,FeSO4?7H2O作为微生物的微量元素,提供铁离子等组成。 放线菌是重要的抗生素产生菌,主要分布在土壤中,其数量仅次于细菌,一般在中性偏碱性、有机质丰富、通气性好的土壤中含量较多。由于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各种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混合体,为了研究某种微生物,就必须把它们从这些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从而获得某一菌株的纯培养。分离放线菌常用稀释倒平板法。根据放线菌的营养、酸碱度等条件要求,常选用合成培养基或有机氮培养基。如果培养基成分改变,或土壤预先处理(120℃热处理1h),或加入某种抑制剂(如加数滴10%酚等),都可以使细菌,霉菌出现的数量大大减少,从而淘汰了其它杂菌。再通过稀释法,使放线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单独菌落,并可得到纯菌株。 实验步骤: 1.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的制备 高氏一号琼脂培养基(培养放线菌用) 可溶性淀粉20g,硝酸钾1g,氯化钠0.5g,K2HPO4 ?3H2O 0.5g,MgSO4?7H2O 0.5g,FeSO4?7H2O 0.01g,琼脂20g,水1000ml,pH7.2~7.4。 配制时,先用冷水,将淀粉调成糊状,倒入煮沸的水中,在火上加热,边搅拌边加入其他成分,溶化后,补足水分至1000ml。112℃灭菌20分钟。 2.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 (1)待测样液的制备 选定取样点(最好是有机质含量高的菜地),按对角交叉(五点法)取样。先除去表层约2cm 的土壤,将铲子插入土中数次,然后取2~10cm处的土壤。盛土的容器应是无菌的。将5点样品约1kg充分混匀,除去碎石、植物残根等,土样取回后应尽快投入实验。 称土样1g于盛有99mL无菌水或无菌生理盐水并装有玻璃珠的三角瓶中,振荡10~20min,使土样中的菌体、芽孢或孢子均匀分散,此即为10-2浓度的菌悬液,静置30s。另取装有9ml无菌水的试管3支,编号10-3、10-4、10-5。用无菌吸管无菌操作取10-2浓度的土壤悬液1ml并加入编号10-3的无菌试管中,并吹吸吸管2~3次,使与9ml水混匀,即为10-3浓度的土壤稀释液。依此类推,直到稀释至10-5的试管中(每个稀释度换1支无菌吸管)。稀释过程需在无菌室或无菌操作条件下进行。(2)稀释倒平板法分离土壤中放线菌 取2支1毫升移液管分别从10-5、10-4菌悬液中吸取1毫升菌悬液,分别注入编号10-5、10-4的培养皿内。将温度为45~50℃的高氏一号培养基倒入上述各培养皿内,轻轻旋转使菌悬液充分混合均匀,凝固后,将培养皿倒扣放置在温暖处(28℃左右),每天观察培养基表面有无微生物菌落。(3)涂布平板法分离土壤中放线菌 取2套无菌平皿,在皿底贴上标签,注明土壤稀释液的稀释度(10-4、10-5)、组别、姓名、操作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土壤与植物》.doc

最新资料推荐 9土壤与植物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 3、能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 拓展性目标: 继续完成“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教学准备:植物与土壤的图片和资料。 三株生长情况大致相同的同一中植物。 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 搜集赞美土壤的诗歌。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出示学习目标: 1、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2、能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 活动一:

自学指导: 小组内互相交流搜集的土壤对植物生长作用的有关图文资料。( 1 分钟) 大量的有关土壤的信息即被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 资料卡。提出问题: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分组讨论: 提出猜想与假设,并做好记录。应用各种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汇报讨论结果。 小结学生探究过程与结果。 活动二: 自学指导: 1、交流搜集的有关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资料。 2、“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小组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设计实验方案,将预测结果记录下来,并讨论方案的可行性。( 5 分钟) 无论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是否可行,教师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动脑思考,让学生选择自己可以验证的方案,预测实验结果,以备与实际实验结果相 对照,长时间观察。 3、学生试着汇报科学推断。 小结:这个实验需要较长时间来观察,要坚持不懈。 4、展示教材上的资料卡。 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信息量。 自由活动: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土壤。

根系分泌物提取

方法二:马尾松根系分泌物的鉴定及化感作用段剑 1、根系分泌物的提取分离 采用两种不同的试剂进行浸提,通过GC-MS进行物质鉴定,得出适宜马尾松根系分泌物的提取方法。 方法一:分别取马尾松、枫香根际土壤于有盖玻璃瓶中,按1:3的比例加入85% 的乙醇,至于20℃磁力搅拌器,2600rpm浸提24h。再置于20℃高速离心仪中,3500rpm旋转15min。离心后上清液,置于旋转蒸发仪脱去浸提剂,用乙酸乙酯(1:1)萃取2次,乙酸乙酯相为中性组分;再用1mol/L的HCl将水相的pH 值调至3.0后,再用等量的乙酸乙酯萃取2次,乙酸乙酯相为酸性组分;再用1mol/L的NaOH将水相pH值调至8.0,再用等量的乙酸乙酯萃取2次,乙酸乙酯相为碱性组分。合并酸、中、碱性乙酸乙酯相,即为马尾松、枫香根系分泌物提取液。 方法二:分别取马尾松、枫香根际土壤置于有盖玻璃瓶中,按1:3的比例加入20%乙酸乙酯,置于20℃磁力搅拌器中,2600rpm浸提24h。再置于20℃高速离心仪中,3500rpm旋转15min。离心后的上清液,即为马尾松、枫香根系分泌物提取液。 2、根系分泌的鉴定 将上述两种浸提方式得到的马尾松、枫香根系分泌物提取液,35℃真空旋转蒸发仪浓缩至1ml,无水硫酸钠脱水后,供GC-MS测试分析。 检测仪器为GC-MS Agilent-6890N/59731(美国安捷仑公司), 色谱条件:色谱柱(Agilent 122-3832):30m×0.25mm×0.25um,DB-35ms; 进样口温度250℃;程序升温:柱温70℃(2min),以10℃﹒min-1升温至280℃,20min;载气:He;流速:1.0ml﹒min-1。 质谱条件:EI源(电子轰击源);轰击电压:70eV;离子源温度:230℃;扫描范围m/z:35-500amu;扫描速度0.2s扫全程;检测器电压500V;电流350uA;四级杆温度:150℃;溶剂延迟时间3.0min;进样量:1.0uL;不分流进样。GC-MS 数据应用标准质谱谱库NIST02获得,采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类物质的相对含量。

影响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土壤因素及土壤真菌研究进展

土壤真菌多样性研究及真菌分类方法研究进展 陈秋君 201231142005 经济管理学院12级20班 摘要:简述了土壤真菌的多样性以及影响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因子,介绍了土壤真菌分类方法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土壤真菌多样性影响因子研究方法 0 引言 真菌是一类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的真核微生物. 真菌多样性在维持生物圈生态平衡和为人类提供大量未开发的生物资源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真菌构成了土壤的大部分微生物生物量, 具有分解有机质, 为植物提供养分的功能, 是生态系统健康的指示物. 在农业中, 真菌既降低粮食产量, 又为控制植物病虫害和其他真菌生物防治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对根际真菌结构和多样性的了解将有助于更好的了解真菌对病原菌的抑制功能 . 在林业中, 丛枝真菌与植物相互共生作用, 为植物提供养份, 使植物能耐受干旱或贫养的条件, 同时也提高了植物的多样性 . 在草地生态系统中, 分解者生物量总体中78% ~ 90%是真菌 . 20 世纪60 年代以来,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发展较快, 推动了土壤真菌学研究的发展, 人们对探究土壤中真菌存在的形式、数量、活性以及它们在物质转化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充满兴趣。70 年代以后人们更进一步认识到土壤真菌是微生物区系的主要成分, 并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80 年代至今, 由于逐渐采用新的研究技术和手段, 土壤真菌研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虽然真菌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人们对自然界的真菌多样性了解还很少. 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自然环境中真菌的种类和数量、分布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土壤真菌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 土壤真菌多样性 1.1 物种多样性 通常真菌被描述为具有真核, 能产生孢子、无叶绿素的有机体, 以吸收方式获得营养, 普遍以有性和无性两种方式进行繁殖, 菌丝通常是由丝状、分枝的枝细胞构成, 并典型地被细胞壁所包裹. 真正意义的真菌包括四大类群, 壶菌门、接合菌门、子囊菌门、担子菌门. 已知的壶菌约100 属, 1 000种. 最新研究估计全世界的真菌种类约有150 万, 但至今已被正式描述的只有5%~ 10%[ 18~ 20] , 绝大多数是未知的. 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对真菌分离培养技术的依赖, 不能从少量材料中分离出目标生物, 缺少对所有真菌群落生物都适应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另一方面在于对真菌生活环境缺乏全面了解, 不能准确地评价不同地域( 特别是热带雨林地区) 真菌群落的结构组成. 1.2 生境多样性 真菌广泛分布在各种各样的土壤环境中, 包括农田、林地、草地、沼泽湿地、温泉热土、冻土层等. 由于不同环境因子的影响, 使土壤真菌在其生活环境中形成独特的群落种类、组成和分布规律. 例如在林地中外生菌根真菌的种类、数量较多, 而在草地生态系统中丛枝菌根真菌的分布比较广泛. 在一些极端环境, 如南北极的冻土层中则分布着丰富的子囊菌门生物, 而在温泉热土中则与其他土壤例如林地的优势种类几乎完全不同. 一些真菌的生活环境仍然没被完全的报道,真菌能否像细菌一样生活在一些极端环境中? 这有待我们进一步去发现新环境中新的种类, 并探索其生理机制. 1.3 功能多样性 真菌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多种多样的功能, 包括降解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胶质、还原氮、溶解磷、螯合金属离子、产生青霉素等一些抗生素等.功能基因多样性又使我们对真菌功能多样性有了更进

根系分泌物的作用和调控功能(黄万琳)

根系分泌物的作用和调控功能 DAYAKAR V. BADRI & JORGE M. VIV ANCO Centre for Rhizosphere Biology and Department of Horticulture and LA,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Fort Collins, CO 80523,USA 摘要根系分泌的化学成分参与根际中的多种成分的调节。根际则是指受植物根系活动的影响的环境范围。进一步研究证明,根系分泌物参与根系和土壤微生物的调节,例如,根系分泌物作为信号分子作用于根瘤菌和菌根真菌。其次,根系分泌物促使特定植物的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对于有亲缘关系的物种有作用。在此综述中,叙述了根系分泌物的调节作用和机制以及进化过程中根系分泌物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形成的关系。 关键词:ABC运载体;诱导子;分泌机制;根形态建成;三营养级相互作用 引言 根系是植物体隐藏的部分,起到固定和吸收养分与水分的作用,植物根系分泌物的多种成分进入周围土壤中,这个土壤范围就称为根际,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根际内部(根组织,包括根的胚层和皮层);根际表面(根的表层)和根际外部(根系周围的土壤)(Lynch 1987)。首先发现,根际的微生物多于距离根系较远的土壤。首先证明根系分泌物与微生物的关系是Knudson (1920)、Lyon和Wilson (1921)。根际生物学家近几年发现,根系分泌物在相邻植物间的调控和土壤微生物调控有重要意义(Bais etal.2004,2006;Weir, Park & Vivanco 2004; Broeckling etal.2008)。根系分泌物的产生是根际的作用,是产生于植物根系有机碳的释放。分泌物的种类取决于植物的种类、植物的年龄以及外部的生物或非生物因素。分泌物代表植物重要的碳素消耗(Hutsch,Augustin和Merbach 2000;Nguyen 2003)。刚刚播种的种子大约分泌它们所固定碳素的30%到40%(Whipps 1990)。分泌物中还包括释放的质子(H+)、无机酸、氧气和水,是碳素的组成成分。这些有机混合物可非为两类:低分子量的和高分子量的,低分子量的包括氨基酸、有机酸、糖类、酚类和一些次生代谢产物;高分子量的如胶体和蛋白质。如图1所示。

植物与土壤的关系简介

植物与土壤的关系简介 1. 土壤的生态意义 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它提供了植物生活必需的营养和水分,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由于植物根系与土壤之间具有极大的接触面,在土壤和植物之间进行频繁的物质交换,彼此强烈影响,因而土壤是植物的一个重要生态因子,通过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土壤及时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称为土壤肥力。肥沃的土壤同时能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的要求,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 2. 土壤的物理性质及其对植物的影响 (1)土壤质地和结构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系统,其中固体颗粒是组成土壤的物质基础,约占土壤总重量的85%以上。根据固体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粒分为以下几级:粗砂(直径~)、细砂(~)、粉砂(~)和粘粒(以下)。这些大小不同的固体颗粒的组合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可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砂土类土壤以粗砂和细砂为主、粉砂和粘粒比重小,土壤粘性小、孔隙多,通气透水性强,蓄水和保肥性能差,易干旱。粘土类土壤以粉砂和粘粒为主,质地粘重,结构致密,保水保肥能力强,但孔隙小,通气透水性能差,湿时粘、干时硬。壤土类土壤质地比较均匀,其中砂粒、粉砂和粘粒所占比重大致相等,既不松又不粘,通气透水性能好,并具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是比较理想的农作土壤。 土壤结构是指固体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和团聚体的数量、大小及其稳定度。它可分为微团粒结构(直径小于)、团粒结构(~10mm)和比团粒结构更大的各种结构。团粒结构是土壤中的腐殖质把矿质土粒粘结成~10mm直径的小团块,具有泡水不散的水稳性特点。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是结构良好的土壤,它能协调土壤中水分、空气和营养物质之间的关系,统一保肥和供肥的矛盾,有利于根系活动及吸取水分和养分,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无结构或结构不良的土壤,土体坚实,通气透水性差,土壤中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受抑制,土壤肥

湿地植物芦苇、香蒲根分泌物提取及其组分研究

湿地植物芦苇、香蒲根分泌物提取及其组分研究 杨奇1唐利1,邱江平1王欣泽2李旭东1 (1.上海交通大学生态毒理和环境污染与防治实验室,上海200240 2.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0240 ) 摘要利用连续收集装置对种植于人工湿地中的芦苇、香蒲根分泌物中蛋白质、总糖和氨基酸进行了提取、分离和初步鉴定并确定了最适收集条件;考察了它们各自根分泌物对湿地系统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以及氮磷去除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芦苇、香蒲根分泌物中,总糖、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均较高,且较为平均;连续收集装置最适条件为:超纯水3L,收集时间5天,浓缩温度60℃,连续收集6管洗脱液,每管20ml;人工湿地对微生物的的根际效应明显,其中放线菌数量受根分泌物正相调控最为显著;根际微生物种类随湿地植物种类、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芦苇湿地中TN去除率为77.6%,TP去除率为33.3%;香蒲湿地中TN去除率为93.2%,TP去除率为20.0%;人工湿地中氮的去除主要与植物本身的直接吸收利用、吸附和富集作用有关;氨氮、磷的去除则主要依靠根际微生物的作用。 关键词芦苇,香蒲,根分泌物,组分,根际微生物 Extraction of Root Exudates from Two Kinds of Wetland Plants:Phragmites Australis & Typha Orientalis Presl, Analysis of Their Component YANG Qi1, TANG Li1, Qiu Jiangping1, Wang Xinze2, LI Xudong1, (Laboratory of Ecotoxicology &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Control ,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1200240, China) Abstract Extraction, separation and preliminarily identification of root exudates such as proteins, polysaccharides and amino acids in Phragmites Australis,Typha orientalis Presl from constructed wetlands, using a continuous trapping device; Meanwhile, the most suitable condition of the device, root exudates’ influence towards the breed and quantity of rhizospheric microorganism in the wetlands system as well as the removal capability of nitrogen& phosphonium in wetland system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Phragmites Australis&Typha orientalis Presl both have high contents of polysaccharides, proteins and amino acids, and furthermore, their respective contents are balanced; The most suitable condition of the continuous trapping device proves to be : loads ultrapure water 3L, extracts 5d, collects 6 tubes of elutriants (20ml/tube), concentrates on ℃Constructed wetlands could produce obvious rhizospheric effects on microorganism, in which quantity of 60; actinomycetes is most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affected by the root exudates; The change of rhizospheric microorganism’s breeds collaborates changes of plants’ sorts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The removal rate of TN in Phragmites Australis wetland is 77.6%,and of TP’s is 33.3%,while of TN in Typha orientalis Presl wetland is 93.2%,and of TP’s is 20.0%; The removal rate of total nitrogen mainly concerns with direct absorption, sticking, enrichment of plants themselves in wetlands; Removal of ammonia nitrogen& total phosphonium depends on the 1作者简介:杨奇(1986 - ) ,女,上海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水污染控制。 导师简介:唐利(1977 - ) ,女,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水污染控制。 本研究由国家“十一五”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科技专项(2009ZX07105-003)资助。

实验四 细菌、真菌、放线菌的分离与培养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实验类型:综合实验 实验项目名称: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与菌落观察 学生姓名:专业:环境工程学号: 同组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实验地点:实验日期:2018 年 10月16日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微生物接种培养技术 2.掌握微生物分离纯化技术 3.学习并掌握放菌落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认识并理解它们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是寻找和发现具有重要价值微生物的主要菌源。在不同土壤中,各类微生物的数量千差万别。为了分离获得某种微生物,需要预先制备不同稀释度的菌悬液,并添加相应的抗生素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例如,添加链霉素25~50U/mL抑制细菌;添加0.5%重铬酸钾液或制霉素50 U/mL 抑制霉菌。通过10倍稀释以及平板分离、平板涂布和平板划线等操作,微生物可在平板上分散成单个的个体,经过适宜条件培养,单个个体可形成单个菌落。挑取单个菌落转接至新鲜平板上,即可使目的菌种纯化。 1.菌种的分离纯化:从混杂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分离 与纯化。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及应用中,不仅需要通过分离纯化技术从混杂的天然微生物群中分 离出特定的微生物,而且还必须随时注意保持微生物纯培养物的“单一性”,防止其他微生物的 混入。 2.平板涂布法:因为将微生物悬液先加到较烫的培养基中再倒平板易造成某些热敏感菌的死亡,且 采用稀释倒平板法也会使一些严格好氧菌因被固定在琼脂中间缺乏氧气而影响其生长,因此在微 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纯种分离方法是涂布平板法。用途上,一般多用于从菌种的纯化;优点是可 以观察菌落特征,对混合菌进行分离;但不能计数 3.平板划线法:最简单的分离微生物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其原理是将微生物样品在固体培养基表 面多次作“由点到线”稀释而达到分离目的的。划线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比较容易出现单个菌落 的划线方法有斜线法、曲线法、方格法、放射法、四格法等。用途一般多用于筛选菌株。一般用 于平板培养基的回收率计数。优点是可以计数,可以观察菌落特征。缺点是吸收量较少,较麻烦,平板不于燥效果不好,容易蔓延。如果菌液密度天的话,长不出单菌落。 4.稀释倒平板法:稀释倒平板法是将细菌与液态的培养基混合后倒入培养皿再冷却凝固,使样品中 的微生物细胞充分分散开,使其均匀分布于平板中的培养基内。经培养后,单个细胞及聚在一起 的细胞可以生长繁殖,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菌落,统计菌落数目,即可用以评价样品中的微生物 的数量。所以细菌在培养基的内部和表面都有,适合厌氧型微生物。 5.菌种保藏:菌种保藏是将微生物的菌种经长时间的保存,不污染其它杂菌,及可保持其形态特征 和生理性状,减少变异,防止衰老,以便于将来使用。保藏菌种一-般是选用它的休眠休,如孢 子;芽孢等等,并且要创造一一个低温;干燥; 缺氧;避光和缺少营养的环境条件,以利于休眠体 能长期地处于休眠状态。对于不产孢子的微生物,应使其新陈代谢处于最低状态,又不会死亡,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土壤与植物的生长》说课稿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土壤与植物的生长》说课稿 今天,我所讲的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课《土壤与植物的生长》。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能用感官和简单的工具研究出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并结合自己研究的结果说出什么是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从能力培养来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思路是:首先指导学生认识土壤是什么颜色的,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有没有黏性等。然后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土壤的表面现象。在认识了土壤的这些特征基础上,研究土壤渗水速度的快慢和保水能力的高低。培养学生爱护土壤,保护家园和爱家乡的美好情感。重点是利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三种土壤和土壤渗水实验, 难点是指导学生探究土壤渗水情况。 在设计思路与教学内容上: 首先是出示一组图片,以“是什么使这些美丽的植物生长的如此美丽?”这一问题引入,让学生说一说,随后引出“土壤”,紧接着让学生利用各种工具观察土壤,从而对土壤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然后突出问题“为什么有时下过雨后有些地里的水很快就干了,而有的地里上的水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干呢?”从这一问题入手,展开讨论,设计土壤渗水的实验,通过实验推出沙质土渗水最快,其次是壤土,黏质土渗水最慢,并且由土壤渗水的快慢推出土壤保水能力的大小。 本课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导入新课,由问题引入;结合实际经验确定了实验方案;并实验;形成认识。这个思路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悟、

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 对于全课的教学过程来讲,是在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运用科学探究来解决科学问题的思路:提出假设、实验证明、汇报结果。与此同时,在确定实验顺序这个主要环节上,也是体现一个解决科学问题思维方法的教与学,这就是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的重难点所在。

根系分泌物介导下植物土壤微生物互作关系研究进展与展望

植物生态学报 2014, 38 (3): 298–310 doi: 10.3724/SP.J.1258.2014.00027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https://www.360docs.net/doc/9e688583.html, 根系分泌物介导下植物-土壤-微生物互作关系研究进展与展望 吴林坤1,2*林向民1,2*林文雄1,2** 1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福州 350002; 2福建农林大学生物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福州 350002 摘要根系分泌物是植物与土壤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物质, 是植物响应外界胁迫的重要途径, 是构成植物不同根际微生态特征的关键因素, 也是根际对话的主要调控者。根系分泌物对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根际生态过程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等均具有重要功能, 尤其是在调控根际微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调节着植物-植物、植物-微生物、微生物-微生物间复杂的互作过程。植物化感作用、作物间套作、生物修复、生物入侵等都是现代农业生态学的研究热点, 它们都涉及十分复杂的根际生物学过程。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不论是同种植物还是不同种植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正效应或是负效应, 都是由根系分泌物介导下的植物与特异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完善, 有关土壤这一“黑箱”的研究方法与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尤其是各种宏组学技术(meta-omics technology), 如环境宏基因组学、宏转录组学、宏蛋白组学、宏代谢组学等的问世, 极大地推进了人们对土壤生物世界的认知, 尤其是对植物地下部生物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的深层次剖析, 根际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成果被广泛运用于指导生产实践。深入系统地研究根系分泌物介导下的植物-土壤-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方式与机理, 对揭示土壤微生态系统功能、定向调控植物根际生物学过程、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文综述了根系分泌物的概念、组成及功能, 论述了根系分泌物介导下植物与细菌、真菌、土壤动物群之间的密切关系, 总结了探索根际生物学特性的各种研究技术及其优缺点, 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生态效应, 微生态系统, 根际, 根系分泌物, 信号分子 Advances and perspective in research on plant-soil-microbe interactions mediated by root exudates WU Lin-Kun1,2*, LIN Xiang-Min1,2*, and LIN Wen-Xiong1,2** 1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 China; and 2Key Laboratory of Biopesticide and Chemical Biology, Ministry of Education,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 China Abstract Root exudates have specialized roles in nutrient cycling and signal transduction between a root system and soil, as well as in plant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stresses. They are the key regulators in rhizosphere communication, and can modify the biological and physical interactions between roots and soil organisms. Root exudate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biogeochemical cycle, regulation of rhizospheric ecological processes, and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so on. Root exudates also serve roles in the plant-plant, plant-microbe, and microbe-microbe interactions. Plant allelopathy, intercropping system, bioremediation, and biological invasion are all the focal sub-jects in the field of contemporary agricultural ecology. They all involve the complex biological processes in rhizosphere. There are increasing evidences that various positive and negative plant-plant interactions within or among plant populations, such as allelopathy, consecutive monoculture problem, and interspecific facilitation in intercropping system, are all the results of the integrative effect of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 mediated by root exudates. Recent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iotechnology, the methods and 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soil ecologi-cal research have achieved a remarkable progress. In particular, the breakthroughs of meta-omics technologies, including environmental metagenomics, metatranscriptomics, metaproteomics, and metabonomics, have largely enriched our knowledge of the soil biological world and the biodiversity and function diversity belowground. Re-search on plant-soil-microbe interactions mediated by root exudates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elucidating the functions of rhizosphere microecology and for providing practical guidelines. The concept and components of root —————————————————— 收稿日期Received: 2013-10-09 接受日期Accepted: 2014-01-12 * 共同第一作者 Co-first author **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wenxiong181@https://www.360docs.net/doc/9e688583.html,)

分泌物成分及测定方法

由植物根系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向外界环境释放的化学物质统称为根系分泌物。 广义的根系分泌物包括活体植物根系产生的渗出物、分泌物、粘胶质以及植物残体、脱落物等的降解物,狭义的根系分泌物仅指植物通过根系分泌到土壤的各种化学物质。 从化学组成来看,根系分泌物主要是糖类、有机酸类和氨基酸类物质以及少量的脂肪酸类、固醇类、激素类、核苷酸类、黄酮类和酶类等有机物质。另外,根系分泌物在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中,还会有无机离子通过主动或被动方式在根际土壤与根系内部相互传递,并通过改变根际土壤的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间接影响植物对根际矿质营养元素的吸收和利用。

根系分泌物的收集 收集方法可归纳为三大类: (1)植物种植在无菌水或营养液中, 收集并分析植物根系释放到溶液中的物质, 即水培的方法。水培收集比较容易, 但是否能真实反映植株在土壤中的分泌情况还需进一步考证。(2)植物种植在固体基质物上, 然后淋洗培养介质, 分析其成分, 以砂培、土培最为典型。砂培收集的根系分泌物量比水培收集的多, 这是由于根在生长过程中受到机械阻力较大造成, 但洗砂和淘砂操作比较烦琐, 而且石英砂容易滋生微生物, 会对整个培育系统造成污染。土培条件下最能反映植株在土壤中的分泌情况,但根系分泌物的原位收集检测比营养液麻烦。 3)放射性检测法( 14C 标记) 等。放射性标记法最常用的是用同位素14C 饲喂植株后收集根分泌物, 可以作定性和定量分析。 根系分泌物的收集方法 1.1.1 溶液培收集法 是指将植株苗经过胁迫处理后,用无菌蒸馏水清洗,再放入预先加入微生物抑制剂的溶

液中,使之生长一段时间,然后将植株移走,收集其培养液,过滤,确定根系释放物质,即为所收集的根系分泌物。 溶液培收集法操作简单、方便,能反映整个根系一些根系分泌物(有机酸)的变化状况。 但是,溶液培养收集法的最大问题是没有能够严格控制无菌条件。另外,该法收集时间较长,得到的根系分泌物成分多,种类复杂,很难对特定未知的分泌物进行分离鉴定。而且,溶液培养和真实生长环境有较大的差异,溶液培收集法是否能真实反映植株在土壤中的分泌情况还需进一步考证。 1.1.2基质培收集法 基质培收集和土培收集基本类似,只是植物的生长介质不同。基质培养收集根系分泌物常用的基质有石英砂、琼脂、蛭石和人造营养土等。 石英砂培收集方法是在实验处理下将植株在石英砂中进行培养一段时间后,然后用蒸馏水或是有机溶剂短时间浸泡石英砂,收集其浸泡液,再浓缩过滤即为根系分泌物。 琼脂培养收集方法是将植株幼苗置于琼脂介质中,生长一段时间后,收集根系周围以及附着在根系上的琼脂,加热溶解,过滤,收集其过滤液即为根系分泌物。 1.1.3土培收集法 土培收集根系分泌物比溶液培收集麻烦,传统的方法是将植物种植于土壤中,生长一段时间后直接获取根际土壤,将其与无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振荡、离心或过滤,所得滤液即为根系分泌物。 土培接近于植物自然生长状态下的实际状况,相比于溶液培养收集法,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更能反映植株在土壤中的实际分泌情况,而且由于土壤存在机械阻力,根系分泌作用比较旺盛,土培条件下单位植株干重产生根系分泌物的量要高土培于溶液培养收集的根系分泌物的量。 1.2 连续性根系分泌物收集系统 连续性根系分泌物收集系统的工作原理一 般就是将植物移栽到底部连接到根系分泌物收 集器的培养容器中,培养过程中,植物的培养 液在向下渗流的过程中将根系分泌物先下淋 洗,使根系分泌物在收集器中被不断富集,而 培养液则又循环到培养容器中。一般使用选择 性吸附树脂柱收集根系分泌物,在收集完成后, 再用合适的洗脱剂将根系分泌物洗脱下来 根系分泌物的分离、纯化方法 根系分泌物成分复杂,直接收集的根系分泌物不能直接用于分析,必须经过预处理后才能作定性和定量分析。树脂法、衍生化与萃取法、层析法、分子膜与超速离心分离法。 根系分泌物的鉴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