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四川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四川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学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科学。

教学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所谓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对待客观事实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既不能歪曲事实,也不能主观臆测。

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就是要坚持整体系统的观点,多层次、多侧面进行研究,不能孤立、片面、割裂式地看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主要是指以理论为参照系,用实践来检验理论,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只有在实践应用中才能得到检验、修正和发展。

教育性原则:研究者进行研究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学生的正常发展。

观察法:在教育过程中研究者通过感官或者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收集研究资料。观察法包括实验观察法好自然观察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

广义的心理发展:包括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一生的心理变化。

狭义的心理发展:一般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的变化。

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在确定儿童发展水平及其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的第二个发展水平,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才能达到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是最近发展区。

正式学生群体: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正式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如班级、学生会、学习小组、团体组织、学生宿舍的寝室。

非正式学生群体:即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任何人批准同意,由有关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

学校教育:是学生自己去领会、巩固、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具有独立的选择和决断问题的认识及行为能力的过程,他影响学生个体的社会化,也影响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

教学:是企求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

课堂情境:是学校特殊性的体现,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情境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

教学目标:是指与教学或训练有关的,而并非与教育有关的目标,也称行为目标。四大功能:1.启动功能,2.导向功能,3.激励功能,4.聚合功能。

学习(狭义):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经过练习或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货或内部心理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过程。

学习(广义):是指学习者在某一特定的情景中由重复经验而引起的对于那个情景的行为的变化,而这种行为的变化是不能根据先天的反应倾向、成熟或学习者的暂时状态来解释的。

元学习:个体获得学习机制的学习。

一般学习:个体获得经验的学习。

人的学习: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社会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过程。学生的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各种能力,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与道德品质的过程。

上位学习:指所学的新知识相对于原有认知结构时为上位关系时的一种学习方式或同化模式。

下位学习:当所学的新知识相对于原有认知结构为下位关系时,新旧知识的同化作用就表现为新知识被吸收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充实了原有认知结构,新知识本身也获得了再吸收新材料的力量。

观察学习:个体只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自己不必实际参与活动),即可获得的学习。在某些情况下,只根据观察别人的直接经验的后果,就可以在间接中学到某种行为,这种学习也成为替代学习。

有意义的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非人为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简言之,就是符号或符号组合获得心理意义的过程。

桑代克的联结理论:是根据其对动物的实验结果提出的,其中最著名的是饿猫开迷箱的实验。

效果率: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加强或减弱受到反应结果的影响。

准备律:是指在有机体采取行动时,促进其行动就是一种增强。而阻碍其行动则是一种烦恼。

练习率:联结的强调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

消退率:如果条件刺激出现多次而没有五条件刺激的强化,则已经建立的条件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泛化:条件反射一旦确立,其他类似最初条件刺激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条件反射。

分化:分别向有机体呈现条件刺激和与之相似的无关刺激,对条件刺激给予强化,对无关刺激不予强化,这样可以使有机体对条件刺激和无关刺激产生分化,只对前者进行反应。

频因率: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习惯形成得就越快,练习的次数在习惯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因率: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也就是说有效的反应总是最后一个反应。

应答性行为:由已知的刺激引起。

操作性行为:由有机体自身发出的,最初是自发行为,后来这些行为得到强化而成为特定情境中随意的有目的的操作,有机体通过这些操作作用于环境以到对环境的有效适应。

程序教学:各门学科知识按其中的内在逻辑联系分解为一系列的知识项目,这些知识项目之间前后衔接,逐渐加深,然后学生按照由知识项目的顺序逐个学习每一项知识,伴随每个知识项目的学习,及时给予反馈好强化,使学生最终能掌握所学知识,达到预定的教育目的。

效能期待: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主观推测,也可以说是对自己是否有能力胜任某学习任务的认知。

完型:反映外界事物整体联系与关系,并赋予其意义的一种模式,这个完型是与行动情境相对应的,反映了情境中各事物的联系与关系。

顿悟:学习者领会到自己的动作和情境,特别是目的物之间的关系。它是通过学习者重新组织或重新构建有关事物的形式而实现的。

直接模仿:即最简单的模仿学习方式。

综合模仿:较复杂的模仿学习方式。学习者经模仿而习得韵行为,不一定直接来自一个楷模,而是综合多个楷模的行为而形成自己的行为。

象征模仿:指学习者对楷模人物所模仿的不是其具体行为,而是其性格或行为所代表的意义。

抽象模仿:指学习者观察学习所学到的是抽象的原则,而不是具体行为。

认知结构:是指由个体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即归类)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它可以給经验中的规律以意义和组织,并形成一个模式,它的主要成分是“一套感知的类别”。

学习: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类目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一切知识都是按编码系统排列好组织的。这种各部分存在联系的知识,使人能够超越给定的信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类目化活动:人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类目编码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或借助已有的类别来处理外来信息,或由外来信息形成新

的类别,这种将事物置于类目编码系统之中的活动,称之为类目化活动。

发现学习: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是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

先行组织者:是奥苏贝尔对知识教学的独特贡献。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包摄性较广的、概括水平较高的学习材料,用学习者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述,以便给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提供一个较好的固定点,将它与原有知识结构联系起来,这种预先提供的起组织作用的学习材料就是“先行组织者”策略。

信号学习:有机体学会对某个信号货刺激作出概括性反应,即经典性条件反射。

智力技能:是以抽象思维主导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它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

动作技能:能够为完成有目的的动作使骨骼、肌肉筋腱有组织地活动,是平稳、精确、灵活而适时的操作能力。

态度:是情感的情绪的反应,形成学习者的态度是指使学习者形成影响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或倾向。

知识的理解:是指了解传递知识的载体的含义,使语言文字等各种符号在头脑中唤起相应的认知内容,从而对事物获得间接认识的过程。

广义的知识: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一切信息及其组织。

狭义的知识:也就是我们传统理解中的知识,一般仅指能贮存在语言文字符号或言语活动中的信息或意义。

实物直观:以实际的事物本身作为直观对象而进行的直观活动,包括实物观察、搜集标本、野外考察、参观、实验等活动。模象直观:是以事物的模拟性形象作为对象的直观活动。

言语主观: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活动。

日常概念:没有经过专门的教学,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积累经验而掌握的概念,也称为前科学概念。

科学概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揭示概念的内涵而形成的概念。

概念的同化:在课堂学习条件下,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生获得概念的方式。

问题情境:指个人所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

问题解决:一般是指在问题情境中超越过去所学原理的简单运用而产生一个解决方案。

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性。

学习策略:是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是学习的调节和控制技能,是学习方法与学习的调节与控制的有效统一体。学习策略始于1956年布鲁纳等人的工作。

元认知: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认知,包括个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好自我调节。

元认知识:有关认知的知识,即人们对于什么因素影响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这些因素是如何起作用、他们之间又是怎样相互作用等问题的认知。

元认知体验:伴随认知活动的认识体验或情感体验,既包括知的体验,也包括不知的体验,在内容上可简单,也可复杂。元认知监控: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好调节。主要包括: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验结果、采取补救措施。

计划监控: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领会监控:学习者头脑中有明确的领会目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注重实现这个目标,根据这个目标监控学习过程,包括寻找重要细节,找出要点等。

策略监控:学习者对自己应用策略的情况进行监控,保证该策略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运用。

认知策略: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好技术,这些技术和方法能使信息较为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

思维策略:一般性的较普遍适用的思维方法,它不同于解题思路,但它指引着具体的解题思路。

元认知策略:即监控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校过程的有效监视好控制。有四种:计划监控、领会监控、策略监控、注意监控。

复述策略: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精加工策略:是一种深加工策略,是指人们为了更好地记住所学的东西学习材料做充实意义性的添加、构建和升华。

组织策略:将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构造,形成知识结构的更高水平的信息加工策略。组织策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归类策略,用于概念、语词、规则等知识的归类整理;一种是纲要策略,主要用于对学习材料结构的把握。

动作技能:通过练习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动作技能的类别一般有以下两种分类:一是以动作是否连贯而分为连贯动作技能与不连贯动作技能,二是以动作技能进行过程中情境是否变化而分为封闭的动作技能和开放的动作技能。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费茨-波斯纳):认知阶段、联系形成阶段、自动化阶段。

熟练操作:动作已经达到较高速度,准确、流畅、灵活自如,且对动作组成成分很少或不必有意注意的状态。

迁移:学生对其学得的东西,不仅能重复、应用或表现,而且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推广类化的现象就是学习的迁移。

动作技能的迁移:一种技能的学习对另一种技能的学习产生影响。

双侧性迁移:又称交叉迁移,是指在身体一侧器官形成的技能迁移到身体另一侧的器官。

动作-动作的迁移:已形成的一种动作技能向另一种动作技能的迁移。

语言-动作的迁移:动作练习前的语言训练对掌握动作技能有影响作用。

练习: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它是指以掌握一定的技能为目标而进行反复操作的过程,或是刺激与反应的重复操作。练习曲线:描述动作技能随时间或次数的变化而变化的图形。

高原现象: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一般在练习的中期,会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高原现象。过来高原现象后,成绩又会逐步上升。

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向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

正迁移(结果):一种学习能促进另一种学习。

负迁移(结果):一种学习障碍好干扰了另一种学习。

横向迁移(产生情境):也称水平迁移、侧向迁移,是指在内容和难度上相似的两种学习之间的迁移。如直角、钝角、锐角、平角等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都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层次,各种概念的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即横向迁移。

纵向迁移(产生情境):是指不同难度、不同概括性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包括较容易、较具体化的学习对难度较高、较抽象的学习的影响。

顺向迁移(产生方向):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逆向迁移(产生方向):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一般迁移(内容):某一领域的学习对另一学习有直接的、特殊的适应性。

特殊迁移(内容):特定事实与技能的迁移。

共同要素:在两次学习在刺激-反应联结上的相同要素,指学习内容中元素间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迁移心向:学生将已学知识经验迁移到新场合的心理准备状态。

定势:先于一种活动而指向于该种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定势实验-卢钦斯的量杯实验。

变式:通过变更对象非本质特征的表现形式,变更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好方法,以突出对象的非本质特征,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让学生在变式中思维,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好规律。

差离智商:一个人与同年龄组正常人的智力平均数之比。

测量:用数学的方式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描述。

创造力: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产生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具有新颖独特成分产品的一种年龄品质,创造性思维是其核心和

头脑风暴法:又称“急聚联想”,即采用座谈会形式组织人们对特定的问题进行讨论,使他们互相启发,引起联想,产生尽可能多和尽可能价值大的设想好方案。

智力:智力是一个人的一般认知能力,主要包括处理抽象事物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

品德:道德品质的简称,我国又称为德行、品性、情操等。是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则,转化成个人的道德信念好道德意向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在社会道德关系好道德舆论的作用下,在道德教育影响下形成的,是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顺从:个人为了获得奖酬或避免惩罚,按照社会的要求、群体的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采取的表面服从的行为。

同化:不是个体对社会压力的被迫屈服,也不是不自觉的模仿,而是自觉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与行为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好行为逐渐与他人或某个团体的态度与行为相接近的过程。

内化:指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彻底转变自己的态度。

道德情感:是情感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准则去处理相互关系好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言行举止时所体验到的情感。

移情:个体对他人情绪的无意识情绪体验。

道德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地战胜利己的道德动机,坚持排除内外障碍去完成预定的道德目的、任务,实现一定道德动机的活动。

道德认知:是个人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好社会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行动。

道德行为:道德认知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范畴及其意义的认识,它是人的认知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成为品德的理智特征。

内部因素:是指学生自身的因素。如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等,包括年龄、性别以及其他各种心理因素。

外部因素:影响学生品德形成的外部因素是指学生自身以外的一切条件,包括社会文化、家庭环境等因素。教育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外部因素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教养方法等。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与人的创造力也有着相当大的关系。

心理健康:(1)指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下能有良好的适应,充分发挥身心潜能,而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它包含两层含义:心理上的正常状态以及处于这种正常状态,能使个体实现内外平衡。(2)个体具备正常的心理特质,从而能更好地调控心理以维持内外的平衡与协调,合乎常规地应对环境与交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中小学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教育学原则:在进行心理健康的过程中始终要注重培养学习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动机:是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以满足需要的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自我效能:个体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即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主观推测,也可以说是对自己是否有能力胜任某学习任务的认知。

自尊:自我接纳代表个人对自己的一种态度。此种态度背后的心态称为自尊。

自卑:个人自我评价是属于消极的,不接纳甚至否定自己,不敢在别人面前显露自己的身心特征,此种态度背后的心态称为

学生自我概念:学生在身心成长及学校生活经验中,对于身心特征、学业成就以及社会人际关系等各方面说特有的综合性知觉与自我评价。

焦虑: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而产生的一种担忧的反应倾向。

从众:个体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方向变化的现象。

竞争:为了同一个目标展开争夺,促使某种只利于自己的结果获得实现的过程。

合作:集体中的不同个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同活动,促使某种即有利于自己,由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过程。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将程序教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与现代计算机系统结合起来的一个个别化教学形式。

多媒体教学:广义的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采用两种以上的媒体进行的教学活动;狭义的多媒体教学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媒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资质优异儿童:天才或资质优异儿童是指在学校中有高水平的智力、创造力、领导能力好艺术能力的儿童。资质优异儿童超过一般儿童的发展水平。

特殊儿童:有特殊需要的学习者。

弱智儿童:智力明显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的发展水平,并在社会行为的适应性方面也有明显障碍的儿童。

学习困难儿童:是指在理解或使用语言文字方面,显示基本心路历程失常的儿童。

角色:人在社会关系中的特定位置和与之相关联的行为模式,它反应了社会赋予个人的身份与责任。

角色期待:社会对处在某一社会位置上的角色都有一定的要求,为他们规定了行为规范和要求,这就是社会对角色的期望,称之为角色期待,也称为角色规范。

教师威信:教师表现出来的优秀心理品质对学生产生了心理影响,博得学生的尊重与依赖。教师角色期待决定了教师在学生面前居于权威地位。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好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教师的教学效率感是解释教师动机的关键因素。

理解:是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记忆恢复:即学习后间隔一定时间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还高的现象。

创造性思维:是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了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

陈述性组织者:指与新的学习产生一种上位关系的,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的组织者。

教学设计:是一种实施教学系统方法的具体的操作的程序。

四川教育心理学真题

四川教育心理学真题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的方法是(06年4月)C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临床个案法 2、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从1903年《教育心理学》的出版开始,该书的作者是(06年10月)B A、詹姆斯 B、桑代克 C、斯金纳 D、布鲁斯 3、布鲁姆提出的学习理论是(06年10月)A A、掌握学习 B、认知学习 C、情感学习 D、行为学习 4、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桑代克著《教育心理学》,该书的出版于(07年4月)A A、1903 B、1913 C、1923 D、1933 5、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以1903年《教育心理学》的出版为标志,其作者是(07年10月)B A.华生 B.桑代克C.布卢姆 D.詹姆士 6、有目的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引起或改变种心理现象并加以记录的心理研究方法叫(07年10月)C A.观察法B调查法 C.实验法 D.教育经验总结法 7、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桑代克著《教育心理学》,该书出版的时间是(08年4月)D A.1933 B.1923 C.1913 D 1903 8、提出掌握学习理论的是(08年4月)C A.华生 B.布鲁纳 C.布鲁姆 D.班杜拉 二、填空题 1、一般认为,1903 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的出版是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06年4月) 2、在教育心理学得研究中,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得心理活动的方法是调查法。(07年10月) 3、《教育目标分类》是心理学家布鲁姆的代表作。(07年10月) 三、简答题 1、你认为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07年10月)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测量法的提出者是(06年4月)B A、史莫克 B、莫雷若 C、加涅 D、奥苏贝尔 2、研究发现,教师期望效应的大小要受学生年龄的影响,一般而言,更易受到期望效应影响的是(06年4月)D A、年龄上无明显差异 B、中等年龄的学生 C、年龄较大的学生 D、年纪较小的学生 3、关于教师期望和教育效果关系的实验研究,是1968年进行的,实验的主持者是(07年10月)D

全国自考教育心理学试题合编.

浙江省2009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_ 填空题(本大题共10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______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2.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______。 3.柯尔伯格用以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方法是______。 4.按照布卢姆等人的认知教育目标分类,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目标是______。 5.学前儿童获得概念的典型方式是______。 6.桑代克提出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准备律、练习律和______。 7.思考和讨论时,首先尽量联系出所有可能想到的方法,最后才集中加以评判,这种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被称为______。 8.元认知就是______。 9.教师职业的核心部分是______,也是教师专业品质中研究最早的一个领域。 10.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后会表现出积极学习的行为,这种心理效应称为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提出“从做中学”的教育家是()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2.自我中心是下列哪一个阶段的主要思维特征?()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把学业失败的原因说成努力不够,这种归因属于() A.内部稳定性的归因 B.外部而不稳定的归因 C.外部而稳定性的归因 D.内部而不稳定的归因 4.技能的种类有() A.工作技能和生活技能 B.动作技能和操作技能 C.智力技能和认知技能 D.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5.班杜拉提出的学习理论是() A.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B.认知建构理论 C.社会学习理论 D.认知结构理论 6.学生在学完“杠杆”的概念后再学习“定滑轮”,这种学习属于()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学习 D.组合学习 7.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上的教学称为() A.支架式教学 B.情境教学 C.探索学习 D.合作学习 8.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属于哪种迁移?() A.同化迁移 B.顺应迁移 C.重组迁移 D.逆向迁移

2016年度考研《教学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文书学重点复习

文书学 题型:一、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三、论述题 四、案例分析题 五、应用题 名词解释: 文书学:是一门以文件和文书工作为研究对象的应用性科学。 文件:(狭义上说)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国家治理、政务处理活动中,表达、记载、传递统治阶级思想意图的一种信息记录。文书工作:是指围绕文件的产生、传递、管理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命令:是具有发布权限的上级机关对下发布的带有强制性特征的指挥性公文。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分别有:公布令、行政令和嘉奖令。决定:决定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安排。具有重要性和约束力的特点。分别有:知照性决定和指挥性决定。 决议:决议用于经会议讨论通过的重压决策事项。特点是程序性和权威性。分别有:通过重要文件的决议和通过重要决策事项的决议。指示:指示用于对下级机关布置工作,提出开展工作的原则和要求。指示的特点包括指导性和灵活性。分为方针性指示、政策性指示和命令性指示。 意见:意见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具有多向性、指

导性、针对性和原则性的特点。依据发文形式可将意见分为呈转性意见和直发性意见;依据内容可将意见分为宏观指导性意见和具体实施性意见。 报告:报告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应情况、提出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报告是一种陈述性文件。其特点主要体现在陈述性和汇报性两个方面。按照内容可将报告分为工作报告、情况报告、答复报告、报送报告和建议报告;按照性质可将报告分为:综合性报告、专题性报告。 请示:请示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请示是一种请求性的文件。其特点主要有:期复性和单一性。分为:请求指示和请求批准指示。(请求指示的请示是指遇到疑难问题需请求的请示和请求批准的请示;请求批准请示可根据请示内容的不同细分为以下几种:请求批示的请示。请求批示的请示、请求审核的请示、请求解决的请示和请求批转的请示。) 批复:批复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主要特点是被动性、针对性、指挥性。根据请示的种类,批复可分为指示性批复和审批性批复;根据主送机关范围不同,批复可分为转发型批复和增发性批复。 议案:议案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想统计人们代表大会或人们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主要特点有法定性和限定性。从内容上可分为法律案、预算案、任免案以及重大决议案。 通知:通知用于发布党内法规、任免干部、传达上级机关的知识、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发布要

含答案解析_历年四川教育心理学自学考试试题

四川省200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教育心理学试卷 一、单选题(15题×1分=15分) 1、20世纪30年代-50年代是教育心理学学科发展的() A、初创时期 B、过渡时期 C、发展时期 D、停顿时期 2、个人逐渐接受一定社会或者群体所要求的知识经验、行为规范、价值观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的过程称为个体() A、社会化 B、人格化 C、价值化 D、人文化 3、莫雷若提出的收集关于班级和学校内学生非正式群体信息的手段是() A、观察法 B、社会测量法 C、实验法 D、行动研究法 4、教学目标的心理功能有启动、导向、激励以及() A、沟通 B、管理 C、评价 D、聚合 5、皮亚杰认为,抽象思维阶段大体是出现在儿童() A、2-7岁 B、7-12岁 C、11-15岁 D、15岁以后 6、在经典反射的形成过程中是一项关键性因素的是() A、评价 B、强化 C、反应 D、刺激 7、如果看到他人的行为受到惩罚,就会削弱或者抑制这种行为的倾向称为

() A、直接强化 B、符号强化 C、自我强化 D、替代强化 8、提出“迁移”的心理学家是() A、罗杰斯 B、桑代克 C、纳金斯 D、奥苏伯尔 9、事物的属性或者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是() A、经验 B、知识 C、道德 D、技能 10、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被称为学习() A、需要 B、动机 C、奖赏 D、兴趣 11、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称为学习() A、班风 B、心境 C、心理气氛 D、情绪体验 12、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程序(如编制题目、施测和评分等)来了解学生某一方面的学习行为结果被称为() A、评定 B、考试 C、测验 D、测量 13、一个人从事某项实际工作之前,对自己所能达到的成绩的主观估计被称为() A、评价 B、理想 C、志向水平 D、成就动机 14、早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就已经发现了智商分布规律是()

教师编招考心理学教育心理学部分测试题

教师编招考心理学教育心理学部分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1 分/1 题) 1、()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A、笛卡尔 B、洛克 C、冯特 D、缪勒 2、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的是() A、荣格 B、谢尔顿 C、威特金 D、霍兰德 3、揭示儿童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的“发生认知论”的创始人是() A、华生 B、加德纳 C、皮亚杰 D、斯腾伯格 4、在《超越IQ》一书中提出智力的三元理论的是() A 、皮亚杰 B 、加德纳 C 、斯腾伯格 D 、戴斯 5、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获得理论是() A、强化学说 B先天决定论 C、相互作用论D、循序渐进论 6以下属于非智力因素的是()A观察力B记忆力C意志力D思维力 7、个体根据外在的信息和线索来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在状态或行为原因进行解释 与推测的过程是() A 归因 B 印象 C 自我认知 D 态度 8、根据维纳的两维成败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内在原因是() A 能力 B 努力 C 任务 D 运气 9、我国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房东岳翻译的日本小原又一的著作 () A《教学心理学》B《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C《教育实验心理学》D《教育实用心理学》 10、儿童心理发展先具体后抽象属于儿童心理发展的() 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11、形成守恒概念,出现了零散的可逆运算的认知发展阶段是()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12、下列现象中,属于学习的是() A.成熟带来的行为的持久变化 B ?由于疲劳造成的活动效率的降低 C.- 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D .肌肉受到伤害引起的行为变化 13、心理学家()提出把学习分为八个阶段,即动机阶段、领会阶段、习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A.加涅 B ?奥苏贝尔C ?伊利 D ?布鲁纳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类的学习是以获得间接经验为主 B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有本质上的区别 C人类所有的学习都是高级的学习D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幼儿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在幼儿教育学和幼儿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是其二者的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幼儿学习规律与特征,以及教师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共识:教育心理学是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它不单纯是心理学,还有探讨幼儿教育教学问题;它又不是单纯的教育学,而是从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心理活动来考察幼儿的学习与教育。 强化物概念:凡是能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强化物。 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惩罚:是指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 观察学习是幼儿通过观察、模仿榜样而习得某种行为的学习活动,但它不是简单、刻板地模仿榜样行为。 教师效能感训练:是指鼓励教师运用诸如积极倾听与解决冲突等技术,建立开放、真诚的课堂沟通情境。 程序教学:是指将学习材料重新组织成短小的框架内容,由易到难安排好幼儿学习的进程。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指利用电脑多媒体展示程序教学内容。 支架式教学:是教师为儿童搭建向上发展的平台,引导教学的进行,使儿童掌握并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并为下一阶段的进一步发展再构建平台。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 塑造:指通过安排特定的强化关系,使幼儿做出他们原先行为模式中不曾有过的复杂动作。消退:是指通过有差别的强化,缓慢地减少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的特征,使幼儿最终能对两种只有很小差异的刺激做出有辨别的反应。(斯纳金把这种技术称之为刺激控制。)替代学习:只凭观察所见即产生学习的现象。 价值澄清:也称价值观辨析,是美国心理学者拉斯等人提出的一种人本主义教学方法。 他认为:儿童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用以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 习惯化:是个体不断或重复受到某种刺激而对该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的现象。 去习惯化:是对熟悉刺激的反应恢复和增加。 内隐学习:是在刺激结构高度复杂,关键信息不明显的情况下,即在无意意识状态下,无目的、自动化的加工活动,具有随意性。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幼儿进行学习、维持学习,并使该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 普遍型学习动机:是指幼儿对各项学习活动均有较强的内在学习动机; 偏重型学习动机:是指幼儿只对某一项或几项领域的学习有较强的动机,而对其他领域的学习缺乏强烈的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有的对学习本身感兴趣,由此而引发的动机。 外在动机:是指幼儿由外部诱因引起的动机。 好奇:是指幼儿去观察、探索、操作、询问新奇有趣的事物,从而获得对事物了解的一种原始性内在冲动。 兴趣:是指幼儿对某人、某物或某事所表现出来的选择性注意的内在心向。 诱因:是指诱发个体行为的外在原因。(通常指环境刺激)

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心理学(02111)复习资料(已考过)

02111《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问: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名词解释) 答: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就是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科学。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围。 2、问:(教师)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答:(一)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过程的理解 (二)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三)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四)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3、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从190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著《教育心理学》开始。1913年,《教育心理学大纲》分为“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原因。 4、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中,初创时期指(1903年-20世纪20年代),过渡时期指(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发展时期指( 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 5、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1956)和《人类的特征与学习》(1976)是他的代表作,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 6、布鲁纳的《教育过程》(1960)是其代表作,他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影响巨大。 7、加涅是研究学习分类的权威,信奉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为最有效的学习。《学习的条件》(1965)是他的代表作。 8、奥苏贝尔的1968年和197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影响较大,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 9、安德森与富斯特合著的《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1974),坚持行为主义观点。 10、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教育经验总结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临床个案法 11、(名词解释): 观察法: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表现,从而对它进行了解。调查法:调查法是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和观察法不同。 教育经验总结法:它不只是调查法利用现存的经验总结材料,而是有目的地整理这些经验,从中提炼所包含的心理学规律。 自然实验法:是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 实验室实验法:是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内进行的。 临床个案法:是对学与教的个案作详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法。 1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80年代以来,现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比较的显著特点 1、学与教问题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2、认知心理学的一论深入学与教过程的研究之中,比较重视研究较为复杂的学生的学习过程,研究方法越来越先进。 3、重视研究课堂教学的心理学问题,强调理论的实际应用,重视学习的个别指导(因材施教)问题。 4、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对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增多;对学习的条件也有较系统的研究。 5、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学校教育、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影响增加。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教育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篇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篇(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分散:也叫分心。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 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正迁移、负迁移) 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P46 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文书学习题答案

《文书学》习题集 第一章文书基础理论 一、填空题 1.文书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为了凭证、记载、公布、传递的需要,在一定载体材料上表达思想意图的一种(信息记录)。 2.公务文书简称为(公文)。 3.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变体)。 4.文件的本质属性是(现实执行性)。 5.法定的作者即指依法成立的,并能以自己名义行使职权和负担义务的组织和(组织的代表人)。 6.从文件的来源上可将其分为收来文件和(本机关制成文件)。 7.机关之间文件往来所构成的关系称为(行文关系)。 8.文件的作用,概括地说就是管理政务的工具和(手段)。 9.个人、家庭或宗族在与他人交往和处理私人事务中形成和使用的信息记录称为(私人文书)。 10.文件是国家管理政务的(工具)。 11.档案是是经过系统化整理的文件(集合体)。 12.文书工作的终结程序是(立卷归档工作)。 13.档案工作的起始环节是(收集工作)。 14.文件是由(法定的作者)制成和发布的。 二、单选题 1.文件是档案的(A)。 A前身B归宿C变体D集合体 2.文书工作的终结程序是(D)。 A注办B注发C传递D立卷归档 3.档案工作的起始环节是(C)。 A整理B立卷C收集D鉴定 4.下列属于私人文书的是(A)。 A日记B报告C指示D请示 5.下列属于公务文书的是(D)。 A日记B手稿C遗嘱D请示 6.文件的本质属性是(C)。 A政治性B机密性C现实执行性 D 原始记录性 7.文件是国家管理政务的工具和(B)。 A目的B手段C方法D措施

8.下列属于内部文件的是(C)。 A指示B决定C会议记录D请示9.下列文件中属于上行文的是(B)。 A指示B请示C批示D决定 10.下列文件中属于上行文的是(B)。 A指示B报告C批示D决定 11.下列文件中不属于下行文的是(B)。A指示B请示C批示D决定 12.下列文件中不属于下行文的是(B)。A指示B报告C批示D决定 13.下列文件中属于下行文的是(A)。A指示B报告C请示D函 14.下列文件中属于下行文的是(D)。A报告B请示C函D决定 15.下列文件中不属于上行文的是(D)。A报告B请示C议案D决定 16.下列文件中不属于上行文的是(A)。 A 指示B请示C议案D报告 17.下列属于专用文件的是(D)。 A计划B决定C简报D国书 18.下列属于通用文件的是(B)。 A计划B决定C简报D国书 19.下列属于事务文书的是(A)。 A计划B决定C鉴定证书D国书20.下列不属于事务文书的是(D)。 A计划B总结C简报D国书 21.下列不属于专用文件的是(B)。 A判决书B决定C鉴定证书D国书22.下列不属于外交文书的是(C)。 A照会B国书C鉴定证书D备忘录23.下列不属于司法文件的是(A)。 A国书B起诉书C判决书D公证书24.下列属于科技类文件的是(B)。 A经济合同B鉴定证书C国书D照会三、多选题 1.下列属于私人文书的有(ABC)。

文书学名词解释题答案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文书学名词解释题 2.1.公文的现行效用:又称现实执行效用或时效,是指公文直接形成于其内容所针对的现行公务活动中并直接发挥实际效用。具体来说,是指公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机构和人员范围内,对机构或个人行文产生的约束力、强制执行力和其他强制性影响。 2.2.公文的历史效用:是指其对印证历史事实、反映历史发展过程所产生的权威性影响,是其转化为档案的内在依据。 2.3.正式通用公文:根据有关规定在各类社会组织共同使用的正式公文,具有法定性、规范性和通用性特点。 2.4.内部通用公文:简称内部文书,即在社会组织内部通用的公文,具有复杂性、内部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2.5.专用公文:亦称专门文书,是某一业务系统、某一行业根据专门工作的特殊需要而使用的,具有该业务系统或该行业特定内容和体式的公务文书,使用范围具有极强的专门性和限制性。 2.6.纸质文书:以纸张为物质载体的文件。纸质文书是目前公文处理工作中使用最为普遍、使用频率最高的。 2.7.感光介质文件:以感光胶片、相纸等感光材料为物质载体的文件。 2.8.规范类文书:由各类社会组织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的公开发布并反复适用,用以规范行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文件。 2.9.领导指导类文书:由各级领导、指导机关及其领导人制发的用于颁布政令、部署工作、批复事项的文件。如命令、决定、指示批复等。 2.10.报请类文书:由被领导、指导机关向有关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询问、提出建议、清求指示或批准时使用的文件。如请示、报告等。 2.11.知照类文书:面向社会或特定范围(各类社会组织之间或在其内部范围内)为公布、通知有关事项、通报情况、联系工作、商洽事宜、交流信息而制发的文件。如通告、公告、通知、通报、公函等。 2.12.契约类文书:由双方或数方为实现一定目的、明确双方权利、责任、义务而签订的作为工作依据或法律凭证的文件。如合同、协议书等。 2.13.会议文书:是各类社会组织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的公开发布并反复适用,用以规范行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文件。 2.14.秘密级文件:又称秘密件,指涉及党和国家一般机密的文件,一旦泄露会使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遭受一定损害。 2.15.特急件:内容至关重要且特别紧急,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优先传递、处理的文件。 2.16.定稿:又称原稿、底稿,是经领导人审阅签发或经会议讨论通过的最后完成稿,是缮印正本的依据。 2.17.正本:根据定稿缮印的、供受文者使用的具有法定效用的正式文本。 2.18。试行本:指发文机关认为规范类文书的内容尚不成熟,日后需根据实践的检验情况予以修订时,先行发布的试行文本,在试行期内具有法定效力。 2.19.暂行本:指发文机关未及制定供长期执行的内容完善的规范类文书时,暂且制发的文本,在暂行期内具有法定效力。 2.20.修订本:指对已发布生效的规范类文书,经实践检验重新予以修改补充后再行发布的文本。 2.21.副本:指再现公文正本内容及全部或部分外形特征的复份或复制本,代替正本和定稿供制作、抄送、传阅、参考和存档之用。 2.22.行政规范性文件(狭义):是指除行政法规、政府规章外,国家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对社会实施管理,在其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公开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可反复适用的决定、命令和行政措施等行政文件。

历年四川省教育心理学自考试题-标准答案

历年四川省教育心理学自考试题-答案

————————————————————————————————作者:————————————————————————————————日期:

四川省200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教育心理学试卷 单选题(15题×1分=15分) 1、20世纪30年代-50年代是教育心理学学科发展的(B ) A、初创时期 B、过渡时期 C、发展时期 D、停顿时期 2、个人逐渐接受一定社会或者群体所要求的知识经验、行为规范、价值观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的过程称为个体(A) A、社会化 B、人格化 C、价值化 D、人文化 3、莫雷若提出的收集关于班级和学校内学生非正式群体信息的手段是(B) A、观察法 B、社会测量法 C、实验法 D、行动研究法 4、教学目标的心理功能有启动、导向、激励以及(D ) A、沟通 B、管理 C、评价 D、聚合 5、皮亚杰认为,抽象思维阶段大体是出现在儿童(C) A、2-7岁 B、7-12岁 C、11-15岁 D、15岁以后 6、在经典反射的形成过程中是一项关键性因素的是(B) A、评价 B、强化 C、反应 D、刺激 7、如果看到他人的行为受到惩罚,就会削弱或者抑制这种行为的倾向称为(D) A、直接强化 B、符号强化 C、自我强化 D、替代强化 8、提出“迁移”的心理学家是(B) A、罗杰斯 B、桑代克 C、纳金斯 D、奥苏贝尔 9、事物的属性或者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是(B ) A、经验 B、知识 C、道德 D、技能 10、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被称为学习( B ) A、需要 B、动机 C、奖赏 D、兴趣 11、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称为学习(C ) A、班风 B、心境 C、心理气氛 D、情绪体验 12、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程序(如编制题目、施测和评分等)来了解学生某一方面的学习行为结果被称为(C ) A、评定 B、考试 C、测验 D、测量 13、一个人从事某项实际工作之前,对自己所能达到的成绩的主观估计被称为(C ) A、评价 B、理想 C、志向水平 D、成就动机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教

一、单选(共60小题,每小题分,共30分) 1.教育要尊重学生的兴趣、需要和价值,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持这种观点的是( )A.精神分析学派B.行为主义学派 C.认知学派 D.人本主义学派 【答案】D 教育心理学真题解析:本题考查学习心理的内容。人本主义学派主张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即“以学生为中心”;精神分析学派强调人的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面;行为主义学派强调教师的任务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认知主义学派重视教学生如何学习。因此答案是D。 2.教育心理学中的结构主义强调认知结构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代表人数是( )A.华生和斯金纳B.布鲁纳和奥苏伯尔 C.弗洛伊德和荣格 D.xxxx和考夫卡 【答案】B 教育心理学真题解析:本题考查学习心理模块中学习理论的内容。认知结构主义强调认知结构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代表人物有布鲁纳和奥苏伯尔等,A项中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斯金纳是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之一;C项弗洛伊德和荣格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D项魏特海默和考夫卡是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因此答案是B。 3.桑代克初步解决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他主张研究教育心理学应采用( )。 A.观察和测量的方法 B.调查和观察的方法 C.观察和实验的方法 D.实验和测量的方法 【答案】D

【教育心理学真题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心理学概述的内容。桑代克把动物心理实验的方法运用到教育上,还主张教育现象和教育理论必须有严格的实验验证,另外桑代克编了第一个标准化的教育成就测验,被公推为教育测量的鼻祖。因此答案是D。 4.德国心理学家苛勒采用“接竿实验”和“叠箱实验”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从而提出了学习的( )。 A.灵感-顿悟说 B.灵感-试误说 C.完形-顿悟说 D.完形-试误说 【答案】C 教育心理学真题解析:本题考查学习心理中学习理论的内容。苛勒是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采用“叠箱实验”和“接竹竿实验”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研究从而提出“完形——顿悟说”。“完形”由德文“gestalt”的翻译而来,有“形”、“式”、“完整”等意思,所以格式塔心理学也称完形心理学。因此答案是C。 5.教育心理学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生的( )。 A.影响因素问题 B.成长环境问题 C.学习问题 D.教师问题 【答案】C 教育心理学真题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内容。20世纪20年代以前是教育心理学的初创期,这一时期贡献最大的是桑代克,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心理方面,导致了中国的教育心理学界长期把学习心理作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因此答案是C。 6.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是( )

当代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精选.)

《当代教育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定量研究:又称为“量化研究”“量的研究”,它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征进行测量和 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 3.质性研究:又称为“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 实物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 4.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记 录,描述客观对象的表现来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5.心理发展:个体或种系从产生到死亡的持续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6.图式: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的迁移或 概括。 7.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8.人际智能: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气质,意图和需 求的能力,以及据此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 9.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10.职业倦怠: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与1974年首次提出,指工作强度过高并且无视 个人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 11.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维度,也是最明显的症状表现,特指丧失工作热情,情绪 波动大,容易迁怒他人,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 12.专家型教师:指从教15年以上,具有教学专长的教师,他们具有丰富合理的知识结构、 高效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 13.学习: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14.态度:影响个人对人、事和物采取行动的内部状态。 15.内隐学习: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 后某些行为的学习。 16.关键期:只在此期间,脑对某种类型的信息输入会产生反应,即在该时期,容易出现和 培养儿童的某种能力,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形成。 17.经典性条件作用:一个新刺激替代另一个刺激与一个自发的生理或情绪反应建立联系。 18.操作性条件作用:有意行为因其后果而增强或减弱的学习。 19.强化物:跟随在行为之后能够增强行为再次发生的频率的事件。 20.正强化:通过呈现的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21.编码系统:是指一组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类别。 22.认知结构:是指人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的编码系统,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 类目,它是人用以感知、加工外界信息以及进行推理活动的参照框架。 23.有意义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 适当观念(如表象、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等)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24.先行组织者:先于某种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用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同 化、理解新的学习内容。 25.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 26.认知内驱力:指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 27.成就需要:希望出类拔萃的内部驱使力。 28.自我效能感:对自己完成某件事情的能力的信念。

名词解释题库及答案

1.《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也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全篇按《风》、《雅》、《颂》三类编辑。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对后世影响深远。 2.《楚辞》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增入《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3.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 4.《红楼梦》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共一百二十回,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红楼梦》对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的腐朽等社会现实及道德观念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5.《呐喊》 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1923年8月首次出版。收1918年4月至1922年10月期间的作品共14篇。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等著名作品。《呐喊》显示了鲁迅对传统文学和外来文艺的有机结合,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典型形象,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代表了鲁迅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它的出版,改变了文学革命初期仅有理论建树而创作不丰的局面,

四川2010年4月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B级真题

四川2010年4月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B级真题 第Ⅰ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是() A.乌申斯基 B.皮亚杰 C.维果茨基 D.鲁利亚 编辑推荐: 2011教师资格考试普通话:作品47号高楼远眺 2011教师资格考试普通话:作品42号家乡的桥 2011年教师资格考试报名免费短信提醒 2.班杜拉认为反应结果的功能不包括() A.信息功能 B.反馈功能 C.动机功能 D.强化功能 3.布鲁纳认为,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是() A.接受学习 B.意义学习 C.发现学习

D.观察学习 4.元认知研究的代表人物是() A.加涅 B.弗拉维尔 C.维果茨基 D.列昂捷夫 5.1966年提出动作技能的七层次结构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安德森 B.韦特海默 C.乌申斯基 D.辛普森 6.迁移的图式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里德 B.贾德 C.苛勒 D.罗斯 7.斯腾伯格提出的智力理论是() A.群因素论 B.多重智力论 C.三维结构理论 D.智力三元论 8.提出“离差智商”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A.比奈 B.推孟 C.韦克斯勒 D.高尔顿 9.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非指示性原则的心理学家是() A.潘菽 B.维果茨基 C.罗杰斯 D.马斯洛 10.提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技术不包括() A.自我反思技术 B.角色改变技术 C.教学反馈技术 D.现场指导技术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顶.申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1.托尔曼认为,说明学习需要() A.效果律 B.能力律 C.刺激律 D.涉及材料呈现方式的定律 E.准备律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必考的100个《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必考的100个《教育心理 学》名词解释汇总 1、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们行动的现象。 2、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3、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4、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5、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6、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7、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8、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

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9、系统脱敏: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时,我们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10、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见43) 1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15、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16、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17、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8、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9、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