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利时代:中国企业投资战略指南(上)

微利时代:中国企业投资战略指南(上)

2000-08-24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贾利博士

[摘要:进入九十年代下半叶,在中国有两大现象颇为引人注目:一是开公司、办企业越来越难;二是商品越来越便宜,便宜得让人们甚至都在替厂家商家捏把汗,他们的“利”到底在哪儿?其实,许多现象都在证明,中国已经进入了微利时代。但是,这种微利是就中国的企业整体而言的,它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中国企业都是微利。因此,如何在微利时代创造出高额利润,这是关系到中国企业今后生存和发展命运的一篇大文章。本文正是在试图帮助微利时代的中国企业寻找一条正确的投资战略之路。]

一、中国经济的变动结果:微利时代

随着中国经济总体上由短缺转入供给过剩,经济发展进入以结构优化和升级、整体经济素质提高为特征的新阶段,至90年代中后期,中国各主要产业部门总体上呈现出总量供给过剩和结构性供给过剩并存的状态,工业品存在结构性的市场实现障碍,生产过剩和生产能力的过剩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市场上主要商品普遍供过于求;生产能力过剩;局部资金供给宽松;劳动力供给过剩;以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对经济增长的制约。

上述情况下,行业平均利润下滑。一方面,新兴产业因科技含量较低。缺乏行业进入壁垒,产品在进入市场初期供不应求时,企业纷纷涌入同一行业,导致市场供给膨胀,市场竞争迅速加剧,企业利润率大幅降低;另一方面,许多竞争激烈的产业,产业成熟的特征开始出现,市场已接近于充分竞争,行业平均利润率大幅度下降,众多企业只能在成本的边缘进行生产经营,企业运行处于一种微利或保本状态。人们因之甚至形象地把现阶段称为企业生产经营的“微利时代”。

与之相关,近两年的投资建设出现了一种十分突出的现象:一般企业在基础产业无力投资,而加工工业领域内又找不到好的投资项目;一些本来看好的项目,其运作结果与投资初衷大相径庭。一些投资项目甚至陷入这样的困境;因投入产出不能维持企业简单再生产,投资建设结束之时,就是企业陷入困境之日。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投资冲动,在实践中受到阻碍。

微利时代的投资特点

投资的内容和概念更加宽泛,新的投资领域不断形成。投资既包括了一般意义上的工业投资,更包括了国民经济的其他各个方面的投资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信息技术产业、物业(广义的服务业),正在成为具有良好回报的投资新领域,为大多数投资者看好。其他一些新兴的投资领域,如资本市场的投资,传媒、

文化、体育、娱乐业等方面的投资等,已经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热点。

投资选择有重点是适应结构调整的目标,过剩经济中的投资是与国民经济的总体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重组以及产业转移相联系,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动,必须尽快调整供给结构;而供给结构调整的实质,是工业生产结构和生产体系的调整,是产业内部结构包括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企业结构的调整。投资特别是工业投资,必须发生在各种结构性调整中。

市场不确定性更大,投资风险更强,中国的买方市场,还只是一种成长中的并不完善,并不成熟的买方市场,无论是供给方面还是需求方面,都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中,市场的不确定非常强烈,因而投资的风险更大。特别是中国许多产业和市场的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国际市场的波动对投资效果的影响日益强化。

市场供给的周期短,投资建设周期更短,短缺时代的新产品供给大致要经过一系列开发、建设周期,工程建设由立项、审批到建设的时间长,新生产能力形成的周期较长。但现阶段新的投资建设往往是在现有资金、技术和存量资产基础上,通过对现有生产力重组而形成的,产品从设计开发到形成最终产品的产出周期大大缩短,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新产品的投放非常迅速。常见的情形是,当一个企业决定投资某种热点消费品,在引进技术和设施建设差不多完成时,同类产品甚至同种产品已经问世,而且市场很快就处于饱和状态。这在家电、日化、建材行业等都非常突出。

技术变化日新月异,“新技术贬值”速度加快。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对各个产业产生革命性变化,并从根本改变了一个产品技术生命用好的成长规律,使产品技术生命周期的曲线产生变异。以前,一项技术从开发到投产的时间很长,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时间也较长,一个产品的生产技术周期可能是若干年,而在创新活动与信息技术日益推陈出新的今天,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新技术的开发、采用者对某项技术的垄断越来越难,生产技术和流通方式的有效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市场进入的机遇更多。从某种意义上讲,快速变动的经济形态有利于降低行业间的进入壁垒和大企业的垄断,从而为新企业的进入提供了更多机遇,因此,处于变动经济之中的市场,对每一个企业来说既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

国际资本的冲击非常明显。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大规模进入中国各主要产业领域,改写了市场的竞争结构,使中国民族产业经受从未有过的严峻考验。不仅在高科技产业领域内(如电信器材产品等),外国品牌拥有很高的市场份额,而且在一些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普通工业领域,如日化、饮料、啤酒等,中国企业都遭受严重冲击。国际资本的进入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可以影响产业竞争格局的投资规模,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不断争夺市场;二是先进技术,发达国家倚仗技术和设备的优势,利用知识产权等措施和法律手段,一方面掠夺性地大量开发和廉价占有生产资料和人力资源,另一方面又以昂贵的价格出售其技术和知识;三是先进的管理模式。这三个方面对国内的投资者形成直接挑战。

投资活动的技术性更强。与短缺经济时代的按市场缺口进行投资决策有所不同,

现阶段的投资建设,必须建立在全面的市场分析和技术经济分析,以及在详尽具体化的投资过程策划的基础上,投资已经成为职业投资家的专业活动,不再是一般人凭直觉或冲动所能进行的。值得重视的是,近年来由于投资的上述挂点影响,特别是投资周期变动、汇率变动、市场需求的变化、成本变化等方面的原因,往往使一些原本可能不错的投资项目失去起码的经济合理性,甚至把企业拖入困境。

微利时代:中国企业投资战略指南(下)

2000-08-24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贾利博士

二、微利时代企业投资战略和策略

目前,许多企业感到找不到好的投资项目,有钱无处投资,或者有了好的投资项目不知如何进行投资决策。以下就几个投资策略进行简单讨论。

1.重视公共产品的投资。在总体上出现总量供给过剩和结构性供给过剩的格局下,能源、交通运输和通讯等基础产业的投资不足,成为四民经济的发展窒酷。例如,我国发电装机量人均0.2千瓦,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121万公里的公路总里程中,国道主干线仅10万公里,高速公路不足5O00公里;农业机械、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严重不足;而目前供求基本平衡和供大于求的商品没有一种是公共产品。因此,目前企业的投资重点应转向在短期内可增加需求,长期内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工业、基础设施领域。

2.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在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为主导的高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研究与发展方面的投资。从各国科研投资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1988年日本2.8%,美国2.6%、英国、法国均为2.3%,印度0.9%,而我国在1997年仅有0.5%。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于技术改造的投资占其全部投资的比重通常为60-70%,我国企业投资于技术改造的比重在“七五”时期为32.2%,1996年降为23.5%。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远远不能适应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造成市场上高附加值产品短缺,鉴于高科技产品本身所具有的“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政府应根据不同时期市场供求状况,制定积极的产业倾斜政策,鼓励企业投资转向高科技领域,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3.加强文教等服务业投资。从投入来看,1997年全国受教育人口2831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2.9%,占世界受教育人口总数的1/4,但中国用于教育的公共开支低于世界总量的3%。在劳动力市场上,有知识、有文化的劳动力奇缺。目前,因国内教育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越来越多的人自费出国留学,使我国教育市场每年约有数百亿元的巨资外流。在信息知识经济社会,以知识、文化为背景的产业结构已被视为21世纪的“朝阳工业”,是未来世界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企业应抓住有利时机。另外,政府应加快教育体制的改革,鼓励私人和社会的教育投资,特

别是在成人高等教育方面的投资。

4.重新认识投资机会。如果注意到整个工业都面临全面升级和技术改造的要求,结论可能有所不同,未来几年时间,所有工业领域都面临着必须尽快完成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重组的艰巨任务,产品系列的扩展和延伸,原有产品的升级换代,新产品的开发(特别是适应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需要的、性能价格比适当的新产品开发)等,成为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这不仅使企业在技术改造、开发上可以大有作为,而且在企业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乃至对新产业的进入方面,都存在众多投资机会。

5.投资决策的重点是产品定位和技术选择。过剩经济条件下,原有的以“短缺”、“填补市场空缺”为主的投资决策原则及分析方法,不再有效。因为如果按照传统的思路,不仅在加工工业,甚至在基础产业,企业也难以找到理想的投资项目。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投资活动加工工业,甚至在基础产业,企业也难以找到理想的投资项目。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投资活动都必须深入到产业整体发展和技术演变的层次,寻找突破和机会,进行具体投资定位。决定一项投资活动的合理性,其产品定位和技术的选择,以及具体运作的策划,比产业的定位更重要,也更困难。

6.项目的竞争力在于差异化的产品或服务。由于短缺经济时代各产业都孕育着丰厚的利润,众多企业纷纷进入这些产业的盈利空间,致使我国的企业组织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普遍出现同构现象。这种因盲目重复建设造成市场上大量同类商品淤积所形成的供给过剩,从根本上讲,是同质商品的过剩,或者说是无差异商品的竞争所造成的供给过剩。因此,未来工业领域的投资应该着力于产品的差异化和服务的差异化。通过新的更高层次产品和服务形成对原有产品和服务的冲击,形成高水平建设项目所形成的生产能力对低水平供给的淘汰。

7.必须有详尽具体的投资策划。包括市场环境和行业背景分析、技术发展趋势与技术选择、产品定位及消费者定位、生产组织与企业组织形式、市场营销策略、广告与品牌策略、筹资融资与投资方式、债务结构、管理者选择、技术职工与劳动力、资源供给等,都必须进行统筹分析与设计,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造成投资失误。(全文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