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对非洲文化外交及对中国的启示_亢升

印度对非洲文化外交及对中国的启示_亢升
印度对非洲文化外交及对中国的启示_亢升

印度对非洲文化外交及对中国的启示

亢升郝荣

【内容提要】从文化外交的维度管窥新时期的中国文化建设是公共外交和国家软实力建设兴起时代审视中国文化发展方略的新视角。印度对非洲的文化外交侧重于文艺、科技、名人及民主价值观等领域,具有独特性和典型性。基于相似的国情和国家发展战略,中印间存在诸多互鉴领域。探究印度对非洲文化外交的畛域及成效将裨益于中国优化对非洲的文化外交和加深中非友谊,并深度思考自身的文化建设和软实力发展国家方略。

【关键词】文化外交印非关系中非关系软实力

【作者简介】亢升,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郝荣,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华南理工大学中央高校基金资助项目“21世纪以来中印对非洲外交的竞合关系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X2SXD2143040);华南理工大学中央高校基金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中印合作进路与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X2SXD2155900)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D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53-1227(2016)01-0063-16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政治多极化和国际社会民主化迅猛发展与推进的当今时代,特别是在各国聚焦公共外交的当前,“软实力”成为各国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工具。作为“软实力”资源核心要件的文化,其发展战略及政策愈来愈受到各国政府与民众的关切。人们不仅关注文化之于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且重视文化之于本国外交、国际影响力及国际认同度的贡献;不仅聚焦于发达国家的对外文化战略,而且放眼于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外交。印度文化作为一种典型的区域文化,长期以来,其独特内涵与价值不仅为印度的国内发展与外交起到了精神支撑和时代引领作用,而且其外交思想和理念对国际关系理论构建贡献不菲。具有外交软实力优势的印度,在进入21世纪后更加重视文化外交,相关理论与实践倍受国际社会关注并被跟踪研究。近年来,中国提出了文化外交的新目标和新任务,社会各界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展开了具体而微的探究。印度与中国最具国情相似性和经验互鉴性,探究新时期印度对非洲的文化外交,不仅对中国进行对非文化外交的顶层设计有所启示,亦可管窥中国打造文化外交方略与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进路。

一、文化外交读解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E.帕克(Robert Ezra Park)在调查了电影对国际事务的影响之后认为,“不是政治,也非经济,而是文化或许可以被认为是国际关系的一个新维度”。①这个在当时显得超前的结论,却在冷战后的外交与国际关系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和证实。之后,文化在外交与国际关系中的影响与作用得到更多学者的发现。美国学者阿里·麦哲(Ali Mazrui)指出:“文化将成为当前研究有关国际关系、国际安全和世界经济等问题著作中最时髦的概念。”②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的“文化是国际冲突的诱因”③的论断更加彰显了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可是,由于特殊的国际形势与时代背景,自由主义分析与现实主义分析作为西方国际关系研究中两种重要理论范式长期以来占据外交与国际关系研究的高地。随着国家内部以及国家间因文化差异引发的冲突与矛盾的加剧,学者们在关注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结构转型与变迁的同时也开始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差异亦为国家内部、国家或地区间矛盾、纷争与冲突的重要根源之一。某些情况下,文化差异可能成为影响或制约国家外交决策与实践的关键因素。在此背景下,学者们普遍认为,在国际关系主体力量的消长及国际格局的转换中,作为软实力重要资源的文化力的作用与影响不断上升并呈扩大化趋势。诚如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Joseph S.Nye)指出的,一国的软实力“源自于一国文化、政治理念及政策的吸引力。”④同时,随着“地球村”时代的到来,构建世界公民间交流的“心灵通道”成为重要议题。而随着国家或地区间文化上的频繁碰撞与整合互鉴以及全球共有价值的诞生,国家间出现了文化的“公约数”。这一趋势具体到国际关系层面就是一国国家利益的空间范围在一定意义上已经超出了有形的国界,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与其他国家的相互联系与磨合中,体现在文化的互赏和互鉴中,体现在国际组织的决议、条约和规则中。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文化外交日渐频显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16/1)

①②

④[美]孔华润主编:《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下),王琛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05页。[美]麦哲:《文化和国际关系:基本理论述评》,载《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7年第4期,第13-17页。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刘菲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Joseph S.Nye,Soft Power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Policy Science Quarterly,Vol.119,No.2,2004.p.256.

于公众视野。文化外交是一种公共外交、价值观外交和心理外交,因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基因,通过文化外交促进国民间心灵沟通、加深相互了解,并尽可能地影响他国的公众舆论进而影响上层外交决策,这将是21世纪外交的重要方式,①也必将是国家间交往的重要领域。文化外交已经与政治外交、经济外交并列成为外交的三大支柱之一。而且,文化外交之较高“通约性”、“柔性”与“和平性”使其更易于被目标国所接受。②周恩来总理早在1954年就曾说过:“我们相信各国人民对于其他民族先进文化的学习将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促进共同的进步。”③可以说,随着时代发展,外交工作已经不同于以往的制式并脱离了传统运作模式,各国之间不论政治、经济、军事上的交流,都开始以文化认识作为初始铺垫和交往基础。甚至有些学者认为,要和一个国家建立关系,首要的条件是必须了解他们的历史文化、思想观念、风俗民情、社会价值等,然后才能适当地切入。只有透过彼此文化上的认同才能建立持久的合作关系,以相互间共同认可的方式交往才能充分发挥外交的“倍增效应”。因此,欧洲早在罗马时期就曾将文化作为他们战争的一部分进行积极准备,并将其文化优势作为征服世界的有力工具;当代美国在认识到文化外交官与知识界、艺术界和学术团体之间有非常重要的联系以及对公众意见的影响后,美国文化外交学者曾要求政府给外交从业人员学习对象国语言及熟悉对象国文学、历史、科学、音乐的机会,以胜任与别国人们交流的职责需要。④

美国前新闻署高级官员兼学者理查德·T.安特(Richard T.Arndt)博士曾指出,“文化外交”的实践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出现,而且铜器时代文化外交已成为人类要求文明进步的一种规范。⑤然而,作为历史范畴的“文化外交”的学理性界定却一直存在争议。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外交”一词最早见诸于1934年的《牛津英语大词典》:“英国议会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外交手段,就是致力于海外英语教学。”显然,这一界定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后来美国外交

印度对非洲文化外交及对中国的启示

①②③④

⑤缪开金:《中国文化外交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研究生论文,2006年5月,第4-5页。

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25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文化文选》,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61页。

Kevin V.Mulcahy,“Cultural Diplomacy in the Post-Cold War World:Introduction”,The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Laws,and Society,Vol.29,No.1,Spring,1999,p.5,p.8.

Richard T.Arndt,The FirstResort of Kings:American Cultural Diplomacy in the Twenty Century,Washington,D.C.:Potomac Books,Inc.,2006,p.1.

史学家拉尔夫·特纳(Larf Turner)在20世纪40年代对这一概念加以丰富,主要从文化服务于政治的目的来解读这一词语,并由美国外交史学家弗兰克·宁科维奇(Frank Ninkovich)系统地阐述和发展,奠定了文化外交最初的意蕴。之后,文化外交的涵义逐渐清晰化。英国前退休外交官J·M·米切尔(J.M.Mitchell)将文化外交定义为文化在国际协议中的介入,是文化对国家政治外交和经济外交的直接支持;①曾任中国文化部副部长的孟晓驯认为,文化外交是“围绕国家对外关系的工作格局和部署,以文化表现形式为载体或手段而达到特定目的。或在特定时期,针对特定对象开展的国家或国际间公关活动”;②范勇鹏认为,文化外交是与政府相关的(政府或政府委托与资助的机构)基于平等关系而进行的对等性和相互性的文化交往活动。简单地讲,对他国开展的持续性的思想沟通、文化传播和人员交流等;③余惠芳认为,文化外交是为达到特定政治目的或对外战略意图,以文化传播、交流与沟通为内容所展开的外交。文化外交与经济外交、政治外交、军事外交构成外交活动的四个层面。④尽管学者们对文化外交的界定见仁见智,却有益于文化外交内涵与外延、功能与边界的明晰。简言之,文化外交是塑造国家良好形象和增强国际吸引力、认同度与影响力的活动。不仅注重短期的、具体的效果,还特别强调长远的、深层的影响。需要指出的是,文化外交意蕴下的文化,不是包括人类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广义文化,而主要是以精神文明为主的狭义文化,特殊情况下包括制度文明。或者说主要指狭义层面的文化或中观层面的文化,譬如语言教育、文艺互赏、思想观念交融、科技交流等,还包括为文化交流提供的信息服务等资产。总之,文化外交就是借助各种形式的文化手段“在海外大力宣传本国的文化”,⑤以谋求国家利益和国家对外战略的实现。就印度来说,对非洲的文艺交流、科学技术推广、政治价值传播和名人推介等最具代表性。当然,印度在其他文化外交资源的发掘方面亦不遗余力。

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16/1)

①②③④

⑤J.M.Mitchell,International CulturalRelations,Boston:Allen&Unwin,1986,p.81.

孟晓驷:《文化部副部长:文化外交的魅力》,载《人民日报》,2005年11月11日,第7版。

范勇鹏:《论文化外交》,载《国际安全研究》,2013年第3期,第27页。

余惠芳:《文化外交:理论、实践与比较———兼论中国文化外交的独特优势》,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4月,第11页。

[英]杰夫·贝里奇、艾伦·詹姆斯:《外交辞典》,高飞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7页。

印度对非洲文化外交及对中国的启示

二、印度对非洲的文化外交

就文明古国印度来说,在其悠长漫远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累积起丰厚的文化遗产,不仅体现于古代佛教、瑜珈等传统文化远播及对世界的深刻影响,近代之泰戈尔作品、“非暴力思想”、“不结盟主张”对世界的震撼,当代印度之宝莱坞电影、科学与科技水平、文学与教育成就,亦提醒着世人对印度文化的关注。印度充分利用这些文化瑰宝,充分发掘其文化资源的外交功能,在外交中发挥事半功倍的外交效果。以印度对非洲文化外交为例,可管窥其文化外交之经验与文化建设之道。

(一)印度对非洲文艺外交

尽管文化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但文学尤其是艺术还是更具文化通约性,易获得人们的认同。作为文明古国的印度,文艺作品浩繁,流传下来比较著名的作品包括: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吠陀》系列以及广义吠陀所包括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流传很广的公元初期伐致呵利的抒情诗集《三百咏》等;史诗,如《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寓言故事,有代表性的如《佛本生经》、《百喻经》、《五卷书》等;戏剧方面,先后出现了马鸣、跋娑、首陀罗迦和迦梨陀娑等戏剧家,其中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和首陀罗迦的《小泥车》是印度古典戏剧的典范。这些文艺经典在印度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就是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也未能完全阻断。英属印度时期,印度又产生了用英语创作的作家和众多英语体文艺作品,如第一个英语散文作家拉姆·莫汉及作品、第一个英语诗人亨利·代罗兹奥及其作品等。尤其是拉姆希·金德尔·德特,他用英语体改写了《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等经典及著名诗人、诺贝尔奖金得主泰戈尔的作品。印度独立后,随着印度的新生,出现一大批现实主义作家和作品,如克里山钱达尔的中篇小说《当田野苏醒的时候》、阿巴斯的《四颗心———四条道路》、帕尼希沃尔纳特·雷努的《肮脏的边区》等,大大丰富了印度的现代文学宝库,给世人展示了现代印度的生活,成为人们了解当代印度文化的窗口。不少作品不仅是印度人心中的经典,而且在世界很多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印度现代影视业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印度的文化形式,更因其巨大成就而成为发展中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奇葩。印度的“宝莱坞”(Bollywood)是可以与

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16/1)

美国“好莱坞”媲美的影视城,印度是世界上年产电影最多的国家,宝莱坞不仅代表印度电影业成为印度软实力上升的标志,更是印度文化外交的重要载体。宝莱坞作品在南亚地区攻城掠地,在俄罗斯、欧洲、北美和中国影响日盛,在非洲越来越得到青睐,在东非、南非等印度裔人口较多的非洲国家最受欢迎。在阿拉伯国家如埃及,印度影视剧播出时段,甚至出现“万人空巷”的场景。①印度电影《亲亲面颊》2003年在津巴布韦国际电影节上获“最佳影片奖”;《萨莉娜》2007年在津巴布韦国际电影节上获“最佳女主角”奖。据BBC电视网民意调查,当代最受欢迎的影星中,印度宝莱坞影星阿米塔巴赫·巴克坎名列榜首,得票超过玛丽莲·梦露和劳伦斯·奥利维尔,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印度电影的国际影响力。关键是,宝莱坞电影作为印度通俗文化的代表,让人们认识了印度,认识了改变中的印度形象而非贫穷落后的形象,向世人展现了生机勃勃的印度。能歌善舞的印度人将其特长融合于日益有影响力的电影之中,经过印度音乐人、舞蹈家、导演和电影艺人的优秀表现,印度的音乐、舞蹈不仅在西方娱乐界有了一席之地,而且在发展中国家也逐渐站稳了脚跟。比如,2010年,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举办的“第三届世界非洲黑人艺术与文化节”,塞内加尔政府特别邀请了印度文化表演队;在2008年和2011年举办的“印非论坛峰会”期间,印度邀请了非洲国家参会者观看会议期间推出的大型文艺活动,演出颇受欢迎。

在非洲,印度以其在非洲国家设立的文化中心为平台,如埃及开罗、南非德班及约翰内斯堡、毛里求斯的路易港、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以及筹办中的尼日利亚拉各斯等,通过开办印地语课程、印地语大会、书展和赠书、开办瑜珈班和舞蹈班、举办印度文化周、印度影视周、宗教活动等形式,让非洲国家认识印度、了解印度和熟悉印度,从而为印非关系的加强创造机遇和条件。在与南非建交前的1993年5月,印度就在南非设立了第一个官方机构———“文化中心”。“文化中心”积极促进双边文化交流,制定各种文化计划,如举办印度电影节、组织印度艺术家到南非访问和会谈、开办培训班和各种讲座等,为双方建交和关系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板球运动在印度与南非深得群众喜爱,两国的国家板球队经常进行交流访问和受邀到对方国家参加友谊赛。为了加强文化合作,印度和南非多次签署文化合作计划,2008年两国再次签署《2008-2010年文化艺术合作计划》。此外,印度在坦桑尼亚、尼日利亚等国设立了进行

①任飞:《印度外交新态势:文化软实力的推进》,载《南亚研究季刊》,2008年第4期,第13页。

文化外交的办事处。印度还充分利用其传统手工艺等文化产业优势,并将其作为印度文化外交的载体。“第二届印非论坛峰会”期间,印度政府在举办地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办印度传统工艺品和工贸品展示。“印度秀”期间,印度特邀众多从事印度民族服饰设计与制作、首饰设计与制作,纺织、绘画等行业的传统手工艺者进行现场创作展示。①2010年10月,印度艺术团在南非表演了泰戈尔的短篇故事《饥饿的石头》。印度在非洲通过对其传统舞蹈、瑜伽、文学、戏剧、体育、宗教以及独具特色的食品和服饰等重要文化产品的开发及文化展示扩大了印度的影响,提升了印度的文化软实力。另外,印度是一个人人笃信宗教的国家,也是一个宗教多元化的国家,印度的多宗教特点无形中成为印度进行宗教文化外交的载体和平台,宗教外交也是印度文化外交的重要方面。

(二)印度对非洲的科教外交

在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科技与教育成为国际间合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间深化关系的重要纽带。面对众多贫弱而追求快速发展的非洲国家,印度充分利用其技术和教育优势展开了对非洲国家的外交。在科技方面,印度通过“印度技术和经济合作计划”(INTEC)加大对非洲国家的技术支持力度。印度在塞内加尔投资了近500万美元修建“创新培训和展览中心”并于2000年投入使用;在纳米比亚助建了“塑料技术展览中心”;2004年启动了“泛非洲电子网络连接计划”(PANP)工程,其主要目的是将非洲54个学习中心和偏远医院、5个地区大学和地区医院、印度7所著名大学和12家著名专业医院相连接。②目前,通过卫星连接非洲国家和印度的大学与医院已在埃塞俄比亚试点成功,在印度著名的海得拉巴拉亚(Hrudayalaya)医院、亚的斯亚贝巴著名的黑狮医院及埃塞农村医院奈克姆普特(Nekempte)的专家,可通过网络直接交流,双方的医生以数字形式传输了B超扫描、X光检查、心电图及其他的检查结果或数据,③取得了很好的诊疗效果。在印度网络技术和泛非洲电子网络的支持下,埃塞俄比亚的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和哈拉玛雅(Haramaya)大学通过卫星与

印度对非洲文化外交及对中国的启示

①②

③徐国庆:《印度对非洲文化外交探析》,载《南亚研究》,2013年第3期,第135页。

The African Development Bank Group,“India's Economic Engagement with Africa”,Africa Economic Brief,Vol.2,Issue6,May11,2011,p.6.

陈化南:《通过卫星加强联系的非洲与印度》,载《卫星电视与通讯多媒体》,2010年第1期,第22页。

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16/1)

新德里的英迪拉·甘地国立大学建立了联系。另外,印度通过ITEC计划、SCAAP计划等,对非洲众多国家的诸多领域进行技术援助。非洲的埃及、喀麦隆、马拉维、尼日尔等国家正在国内部分大学和医院中安装卫星地面站;吉布提、布隆迪、乌干达、博茨瓦纳、莫桑比克等国已计划加入该网络;索马里、厄立特里亚、科摩罗群岛、坦桑尼亚、赞比亚、科特迪瓦、多哥、塞拉利昂、刚果民主共和国与印度达成技术交流协议。

印度针对非洲的教育与培训活动,不仅是印度对非洲文化外交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印度对非洲民间外交和公共外交的重要内容。印度舆论自诩其政府在非洲投资的教育与培训机构属于长效“隐形”项目,是有助于非洲国家的长远发展事业,而中国投资非洲矿产资源、石油业和基础设施等是短期的“显性”投资,属于短期行为。尽管这是印度实力特别是财力不足的结果,但印度这种说辞也不无道理。在知识经济和人才资源为第一资源的当今,文化教育交流与人才跨国培养的确成为国际交流中最具影响力和前景的国际合作项目。现在,印度与许多非洲国家已展开广泛的学生交换培养和教师访学活动。在这一领域,印度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推进模式。“引进来”,就是为非洲学生设立专门的人才培训项目和奖学金制度,在印度为非洲培养人才。在印度外交部的领导下,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设立了针对非洲的约21项奖学金,分一般文化奖学金、英联邦奖学金/研究生奖学金计划、“非洲日”奖学金计划,还包括“C.V.拉曼国际奖学金计划”(以印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名字命名)等。专门针对非洲的奖学金每年约500份,占印度设立的同类奖学金的21.5%,印度大学每年由此招收的非洲学生约1.5万名。印度通过这些项目帮助非洲学生完成大学或研究生学习或开展相关专门研究。为了加快这一进程,印度政府于2011年宣布在之后的三年中向非洲国家提供2.2万份奖学金,并在非洲建立了80多个提升非洲人能力的设施。印度通过奖学金计划便利了学者出访,也为印度研究非洲提供了契机。如英迪拉·甘地国立开放大学(IGNOU)已经与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加纳等国家建立了伙伴关系,该大学于2011年宣布为非洲建立一所虚拟大学,主要工作是为非洲国家的高校定制学术研究计划、促进印非远程教育合作、提供协商印非高等教育机制创建问题的平台等。①此外,印度还有一些针对具体国家的奖学金项目,如为毛里求斯等国开设的“海外传播印地语奖学金计划”、支持非洲农业发展人才培养的“姆瓦利姆·尼雷尔非洲

①India Ministry for External Affairs,“India's African Safari”,FIEO NEWS,June2011,pp.4-6.

联盟奖学金计划”等。而“走出去”计划,则是将印度的教育优势和经验输送到非洲,在非洲当地为非洲培养人才,同时,在非洲大力培植亲印度文化的非洲精英。印度教育部“大学拨款委员会”(UGC)联合印度一些著名大学,在达累斯萨达姆、亚的斯亚贝巴等地举办印度教育展,向非洲人宣传印度教育成就,推销印度教育模式。2011年,印度宣布在非洲的乌干达建立“印度非洲外贸学院”、在博茨瓦纳建立“印度非洲钻石学院”、在加纳建立“印度非洲信息技术学院”、在布隆迪建立“印度非洲教育规划和管理学院”四所机构及10所印度非洲职业培训中心,①专门为非洲国家培养人才。印度还在埃及、利比亚、埃塞俄比亚、布隆迪、莫桑比克、津巴布韦、加蓬、布基纳法索等建立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专门为非洲国家培养关键人才,而且印度多次宣传说只有印度才能真正为非洲培养人才。印度的这一举措在非洲国家效果明显。比如南非,印度对其公务人员、教师、IT技术人才、工程师、金融管理专家、医务工作者等队伍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为了培植亲印度文化的非洲精英,印度在毛里求斯设有长期的梵文和印度哲学客座教授席位,在埃及设有印度研究客座教授席位。2008年在南非金山大学设立的“印度研究中心”,是非洲首个“聚焦印度”研究中心,同年还在南非夸祖鲁—纳塔尔大学设立“甘地—卢图利和平研究”教授职位。②同时,印度还大力资助非洲的“印度研究中心”建设计划。

(三)印度对非洲的名人外交

在国际关系中,个人的威望、成就、贡献和影响都可能发挥作用,名人外交便是这种情况。在对非洲的外交过程中,印度发现,印度名人这一“名片”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印度不仅有宝莱坞影星阿米塔巴赫·巴克坎,还有甘地、泰戈尔、尼赫鲁等历史名人。将历史名人作为对非洲文化外交的名片,是印度提升外交软实力和外交力的重要举措。2000年,印度在其非洲亲密伙伴国毛里求斯援建的“印度文化中心”,就以已故总理英迪拉·甘地命名;在埃塞俄比亚援建的医院,命名为“甘地医院”。

尤其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年)这一名人资源,印度更是充分发掘。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个诺贝尔奖得主(1913年),是世界耀眼的印

印度对非洲文化外交及对中国的启示

①②“India'sRelations with African Union”,India 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http://www.mea.gov.in/mystart.php?id=8904.

Manish Chand,“A Strategic Vision”,Africa Quarterly,Vol.51,No.1,Special Edition2011,p.97.

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16/1)

度名人。作为举世闻名的诗人、教育家、音乐家和画家,他的作品数量惊人,其对人类精神和谐、亚洲团结、东西方文明对话等重要命题的论述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现已成为世界学术界探讨的重要议题。其世界巡回演讲的实践精神,也给亚非国家的人民留下深刻印象。泰戈尔成为印度传播文化软实力的最佳文化符号。在纪念泰戈尔诞辰150周年大会上,印度政府宣布将向泰戈尔创办的国际大学投入资金力争将其打造成印度学术界的最高学府之一。此外,印度还将设立以泰戈尔的名字命名的国际奖项,以此在国际范围推动印度文化的传播。印度多次举办以泰戈尔作品为主题的文学讨论会、电影节、纪念活动、专题展览等。2010年10月,印度与南非共同举行主题为“印度与非洲:建立桥梁”的海外印度人大会。大会期间,为纪念泰戈尔诞辰150周年,印度专门让其艺术团表演了泰戈尔的短篇故事《饥饿的石头》,以此唤起南非人对印度文化的美好印象。2011年5月7日,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与印度国大党主席索尼娅·甘地等政要在新德里出席纪念泰戈尔诞辰的盛会。辛格在致辞中说:“泰戈尔与世界各国的广泛交往是印度开展对外文化传播的最佳平台。”①“甘地和平奖”是印度推出的另一个名人外交项目,前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就曾在1995年获得“国际甘地和平奖”。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1948年)出身贵族家庭,年轻时留学英国攻读法律专业,http://baike.baidu.com/albums/18595/18595/1/830146.html-830146MYM取得律师资格回印度后应聘前往南非任一家公司的法律顾问。在南非时,曾组织印度侨民投入反对南非当局种族歧视的斗争,首次提出“非暴力”口号,并以实际行动践行该理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回到印度组织“坚持真理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动要求英国“撤离印度”的运动,多次遭受英印政府逮捕。他呼吁人民团结一致结束教派流血冲突、发起和领导声势浩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文明不服从运动”等,成为世界反抗殖民统治和殖民压迫的精神领袖。他为印度的独立富强、和平稳定、民主平等表现出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被誉为“圣雄甘地”。“甘地主义”在包括非洲在内的全世界都有深远影响,它孕育和形成于印度文化之中。在法语西非国家,印度还成立了一个以圣雄甘地命名的教育机构———“甘地学校”(GroupeScolaire Gandhi)。

印度国大党主席和印度共和国第一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在第三世界有广泛影响,印度也打“尼赫鲁牌”,设置了相关奖项。如

①尹锡南:《泰戈尔与印度文化软实力传播》,载《南亚研究季刊》,2013年第1期,第92页。

坦桑尼亚前总统尼雷尔和该国“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环保主义者旺加里·马塔伊教授,分别在1974年和2007年被印度授予“尼赫鲁国际理解奖”。

(四)印度对非洲的民主价值观外交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其撰写的《1999,不战而胜》一书中指出,最终对历史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而不是武器。我们在意识形态斗争领域失利,我们所有的武器、条约、外援和文化交流都将毫无意义。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强调道:“在世界上保卫自由和促进民主并不仅仅是我们最深刻的价值观的反映,这些都对我们的国家利益至关重要。”①正因如此,大国很重视对其价值观的维护和输出。所谓“价值观外交”(Value-based Diplomacy),通常指奠基于尊重“普世价值”的外交政策方针及其关系模式,即强调尊重基于西方文化的所谓民主、法治、自由、人权等基本权利的文化外交,在当代有时还延伸至“霸权和平”(冷战后西方兴起的思潮之一)、市场经济、环境环保等价值基础上的外交。②这种外交表面上是落实上述价值,强化与“共有价值国家”的合作关系,实际上是带有制度与价值观偏见的“西方中心论”的升级版。民主价值观是其中的一种,但在今天的语境和发展主题中,却是人们最津津乐道的话题。

印度的议会民主制存在不少先天发育不良和后天成长烦恼,但是,它是移植自英国的制度模式。马克思曾说:“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使命,一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③在西方的“有色眼镜”下,印度的民主制度是比中国更近西方民主价值观的制度设计,对印度的拉拢和鼓励有助于西方民主价值观的传播。因此,西方默许了印度以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自居,愿意将其树为学习西方民主制度的典范。作为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的印度,经过若干年的民主实践,能和平地实现全民投票换届选举,无论是上层还是民间社会,能按投票选举程序操作并遵守选举结果,这一点的确是值得肯定的。因此,对于20世纪90年代之后进行民主制度转型并遇到不少困难的非洲国家来说,基于西式民主制度还能实现经济崛起的印度,其民主制度经验值得关注甚至借鉴。印度

印度对非洲文化外交及对中国的启示

①②

③刘国平:《美国民主制度输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01页。

See Cathal J.Nolan,Principled Diplomacy:Security andRights in U.S.Foreign Policy,Westport Conn:Greenwood Press,1993.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8页。

看到了这点,既把践行民主价值作为与西方国家讨价还价的筹码,也把它作为与非洲国家发展关系的“外交招牌”。与此同时,从2011年开始的北非政府危机和政治动荡,再次把非洲推上“叩问民主”的前台。尽管北非在文化单元上异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但是,无论突尼斯总统的流亡、埃及总统的下台、利比亚卡扎菲暴亡等,其“负效应”早已扩散,延伸至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尼日利亚、中非等国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政治危机。对非洲这一变故,西方大国认为这次“人民”争取民主和自由的运动必将点燃“民主之焰”,涤荡这一地区的“专制与暴政”,至少会引发非洲国家对民主政治的讨论。不可否认,非洲不少国家政治受到波及。

客观地讲,印度并没有像西方大国那样热衷于“输出民主价值观”,无意于在非洲以所谓的“民主价值观”区分国家关系亲疏,但西方所营造的语境和环境,无意中让印度找到另一个冠冕堂皇发展国际关系的筹码,那就是所谓的“民主价值观”,在这一点上,印度比在非洲影响日益扩大的中国有优势。况且,新时期的印度,随着民主选举制度的渐趋成熟、经济改革的成功和迅速崛起,印度觉得它成为“民主和平论”和“民主发展论”的典型代表,印度认为在“民主价值观”基础上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关系更具认同力。印度在对非洲外交中的竞争策略是,不仅强调地缘关系、共同挑战与任务,还特别强调共有的民主价值观,这方面与同属英联邦成员或同遭受过英国殖民统治的非洲国家就更容易找到共同点,如南非、尼日利亚等。在首届“印非论坛峰会”的重要文件《德里宣言》里,印度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多元民主作为指导印非关系的原则写进决议。①印度前总理辛格在谈论印度与南非关系时指出,南非在利用印度发展机会方面拥有优势,因为“我们拥有相同的民主和多元化的价值观。”②可以预期,“民主价值观外交”将会成为印度未来对非洲外交的重要工具之一。

此外,印度对非洲国家还展开文化旅游外交。1997年印度与南非签署了旅游协议后,两国前往对方国家的旅游人数不断增长。

印度的文化既有“阳春白雪”类又有“下里巴人”类,可以说是雅俗共赏。其文化内容与表现形式与非洲文化有诸多交集成份,加之双方间的地缘优势、国际环境契机,非常有利于印度在非洲开展文化外交。印度加强与非洲国家间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16/1)

①②

筱雪:《印度—非洲论坛首脑峰会》,载《西亚非洲》,2008年第8期,第65页。

“PM’sRemarks at India-South Africa CEO’s Forum”.http://pmindia.Nic.In/speech/content.asp?id=406.Oct.2,2006.

印度对非洲文化外交及对中国的启示

的文化交流,有利于非洲民众了解印度,提高印度在非洲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提升印度的软实力,这为印度实现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目标、实现印度大国主义目标奠定了基础。在非洲国家的有力帮助下,2010年印度当选为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非洲国家如埃塞俄比亚、纳米比亚、赞比亚和贝宁等都已明确表示支持印度竞选和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因为在这些国家看来,印度具备大国的一些基本品质和素养,如宽容、多元、民主、慷慨、市场经济等。虽然印度对非洲的文化外交才刚刚起步,但效果还是理想的。因此,有文化外交基础又有很强文化外交意愿的印度,对非洲的文化外交将呈现强化之势。

三、对中国对非文化外交的启示

中印先后崛起是当代引人注目的事件,其未来发展走向也令世人无限遐想,有关中印比较的热烈讨论不绝于耳。有意思的是,从话语到行为一味向世界展示和平形象的中国,却是世界上“威胁论存在广泛群众基础的国家”,而对周边邻国长期“穷兵黩武”、在世界舞台上常常“出言不逊”的印度,却从未被打上“印度威胁”的印记。这不免让人费解,缘何中国的和平崛起屡屡遭受质疑、诬蔑甚至敌视,而印度的崛起却显得“人心所向”呢?在学者仍热衷于对两国经济表现的比较、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预期以及其对世界未来影响的评估时,缺少文化维度的深思多少有些令人遗憾。有观点认为,假如世界贸易仅限于文化产品,那么,印度将是一个最大的贸易顺差国。甚至有人断言,中国最终会在经济领域输掉竞争,因为中国正在输掉与印度的文化竞争。①具体到中非关系层面,由于地理空间的相对疏远,中非文化交流尚不深入,比起西方文化、印度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在非洲的影响,中国的确有很大的追赶距离,这是不利于中非关系进一步深化发展的,需要我们跟进和深化。印度对非洲文化外交的经验,值得参鉴。

首先,重视和加强对非文化外交应成为中国“新常态”。印度文化之所以在非洲甚至世界享有盛誉和具有较大影响力,就是因为长期以来从政府到民间、从联邦政府到邦政府、从企业界到学界都非常重视文化建设。不仅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思考文化建设,还会从民族文化价值高远性和国际影响力维度思考。因

①邱永辉:《为什么没有“印度威胁论”———兼论中国可能输掉的中印文化竞争》,载《学术前沿》,2013年6月

上,第70-73页。

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16/1)

此,文化建设一直在印度国家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方面的确是发展中国家的“领跑者”,甚至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但文化发展水平总体上落后于经济发展步伐,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也与中国的国际地位不匹配。以中非关系而言,中国长期重视经济外交,虽然大大促进了中非关系发展,但中国不应仅仅局限于“混凝土外交”,即主要以修建基础设施赢得非洲人心,还要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非洲,让非洲人了解、接受进而喜欢,奠定中非关系的文化基础。这就需通过不断地发掘和创新,逐渐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文化外交之路来。因此,加强文化资源发掘和创新,加强对非文化外交应成为中国文化建设的新常态。

其次,加强中非人员交流与往来,培育亲中国文化的非洲人才。对非洲经济外交,印度无法与中国抗衡。为了在非洲有一席之地,印度政府和民间不遗余力地推动中非精英人才交流,资助非洲国家的学生、学者、技术精英、管理者或领导者等到印度学习,廉价地提供培训或提升能力的机会,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其培育习惯于“印式思维”和“亲印”的非洲人,这种做法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从文化交流来看,从20世纪50年代中非关系开启之初,文化在中非关系发展中发挥了外交“先行官”的作用。特别是在2004年,中国举办了“中华文化非洲行”活动后,大大增强了非洲人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和好感,提升了中国文化对非洲的吸引力。之后,越来越多的非洲留学生来华,孔子学院也在非洲相继建成。但是,从目前的交流看,存在交流档次不高、交流活动不深入的现象,尤其缺乏深刻了解中国文化且在非洲传播介绍中国和传播中国文化的非洲人,特别是精英人士。基于这一考量,一是应通过加大接收非洲国家留学生和派遣援非教师和志愿者等以加大对非洲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力度。如在2006年“第三届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承诺在未来3年内为非洲国家培养15000名各类人才。诸如此类的高档次合作应逐渐加大;二是要加大中非公共媒体人员的交流合作。无论是在非洲公共媒体中讲解中国传统文化,还是介绍当代中国的辉煌成就,只要非洲媒体人对中国文化有兴趣,能正确理解和有效传播中国文化并通过正面报道释放中国文化的正能量,就能促进非洲人民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深入了解。因此,中国应加强对非洲公共媒体人的公关和中国文化培训,使他们成为中非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中国文化走向非洲的载体;三是加大基于文化元素的对非公共外交,吸引中非民众大量参与到中非文化的交流中来。只有让中非间的人员往来成为文化互赏之旅,才能吸引更多的民众参与其中、乐在其中,这是公共外交的重要特色。因为公共外交的特点不

印度对非洲文化外交及对中国的启示

仅体现于外交主体的扩大,还体现在外交的内容从冰冷的军事与安全议题转化到具有人文气息的经济与文化交流层面,能使更多的人产生交流兴趣。当前,就中非交流的渠道来看,已经有埃塞俄比亚、肯尼亚、津巴布韦等26个非洲国家成为中国公民自费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但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进一步扩大,①不仅在渠道和路径方面,还要在交流内容和方式领域。同时,也要将非洲民众请进中国,让他们真实感受中国,真切感受中国文化,如2006年首届“中非论坛峰会”和2008年奥运会后,“中国风”的确吹遍了广袤的非洲,这与来中国参会者回非洲的中国见闻讲述分不开。因此,在新时期,中国应加强对非洲基于文化交流的人员往来,加大中非人员交流项目的投资。

最后,发挥新媒体优势,加强对非文化外交的传播平台建设。印度通过其英语语言和多元文化优势,努力在非洲发声,印度讯息已经成为非洲尤其是英联邦非洲国家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平台和途径。而中国媒体在非洲的声音依然十分弱小是不争的事实。尽管以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国际广播电台为代表的中国媒体为促进中非相互了解、加深中非友谊、推动中非关系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仍存在着语言障碍、文化差异、西方媒体的排挤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加之非洲人习惯于观看其前宗主国的节目,而有关中国的报道又多源于西方宗主国或西方大媒体新闻平台,充斥着对中国有偏见甚至中伤的报道。在非洲,中国还没有世界级的媒体平台,无法掌握世界话语权和舆论主导权,中国文化对非洲的直接传播受到很大限制。同时,中国媒体与非洲媒体之间的合作也处于起步阶段,合作领域窄,合作方式少,相互影响小。为了避免中非通过第三方了解彼此造成的误解,中国急需在非洲打造自己的世界级媒体和信息交流平台,对于这一点,非洲人也有共识。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尼日利亚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每日信报》发表题为《如果中国统治世界》的评论文章,批评西方媒体在北京奥运会前后对中国带有恶意和偏见的不实报道,同时提出中国作为世界大国需要在非洲乃至世界打造自己媒体平台的建议。因此,加强中非媒体之间高水平、深层次、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扩大双方新闻从业人员交流十分必要;投资非洲传媒业,打造中国占主导权的非洲重要媒体平台同样势在必行。把更多的非洲媒体和记者请到中国,支持非洲媒体在中国设记者站、派遣常驻记者。由非洲媒体直接向非洲人报道中国和中非关系,可大大消除非洲民众对中国的误读,降低西方媒体对中国负

①Joshua Eisenman&Joshua Kurlantzick,“China's Africa Strategy,”Current History,May2006,pp.219-224.

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16/1)

面报道的恶劣影响。①构筑中非直接交流的媒体合作平台,这是目前中非文化交流中的迫切诉求。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在“一带一路”战略推进的重要时刻,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加紧迫。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强调,要扩大文化领域的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随着公共外交时代的到来,如何创新中国文化建设并实现文化“走出去”战略,打造中国文化外交力,借鉴它国经验尤其象印度这样文化大国的经验是非常必要的。从管窥印度对非洲文化外交的角度审视中国的对非乃至全球文化外交,裨益于中国文化建设方略的推进,更对中国探寻“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文化外交进路具有启示意义。

①吴传华:《中国在非洲的舆论环境及非洲媒体对中非关系发展的影响———以尼日利亚为例》,载《亚非纵横》,

2012年第4期,第11页。

CONTENTS

ture relations.More precisely,it focuses on responses of India,Sri Lanka and Bangladesh to MSR.It also seeks to identify extra-regional factors and Indian Ocean geopolitical is-sues that could complicate China's cooperation with South Asian countries.“Belt and Road”initiatives undertaken by China has generated tremendous prospect for South Asia,a region having deeper ties and exchanges with China both historically and in the contempora-ry time.While there is a general acceptance of the idea of MSRas a channel for connectivi-ty and regional cooperation,countries in the region are facing diplomatic and political di-lemmas in making concrete decisions.Due to lack of domestic political consensus,and both geographic and diplomatic compulsions as small states,Bangladesh and Sri Lanka are strug-gling to find a pragmatic and balanced way to integrate with China's SilkRoad initiatives.India on the other hand is still skeptical and nervous about China's long term motive and has taken rather an ambivalent.Geopolitical apprehensions concerning China's rise and the fear of China's growing influence in the Indian Ocean made MSRan uneasy development for In-dia,despite the initiative's potential to accord the country huge economic benefit.While India's position would be big factor into the play,the complicacy involves a much broader geopolitical hedging.There is an alignment of interest among India,the US and Japan in the Indian Ocean.However,economic interdependence,the need for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as well as seaward reorientation of national economies could drive South Asian coun-tries to participate in MSRin the long run.

Key Words: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Road;China-South AsiaRelations;“Belt andRoad”Initiatives;Indian Ocean;Win-win Cooperation

Indian Cultural Diplomacy towards Afric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hina

Kang Sheng&HaoRong

Abstract:A glimpse into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China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cultural diplomacy dimension is a new perspective to view China's cultural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he age of public diplomacy and soft power construction.Indian cultural diplomacy towards Africa focuses on literature&art,science&technology,celebrities,democratic values and other fields and it's very unique and typical.Based on the similar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between China and India,the two countries can learn from each other's experience in many areas.Exploring the boundary and achievement of Indian cultural diplomacy towards Africa will help China optimize its cultural diplomacy towards Africa,deepen the friendship between China and India,and make China think more deeply about its own national strategy of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soft power development.Key Words:Cultural diplomacy;India-AfricaRelations;Sino-AfricanRela-

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16/1)

tions;Soft

The US and China in Afghanistan: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Li Qingyan

Abstract:Afghanistan faces severe challenges in the transitions of politics,economy and security.The United States dramatically adjusted its policy towards Afghanistan and re-constructed the strategic situation of the region to maintain its domination through promoting Afghan“National United Government”,resetting“New SilkRoad Plan”and grabbing mili-tary immunity in Afghanistan.China firmly supports Afghan's national reconstruction&peaceful reconciliation and as the implication of“SilkRoad Economic Belt”,China will be more engaged in Afghan affairs.The US regards China's rising impact on the regional as a challenge,whose geostrategic interests is exclusive instead of China's open and inclusive one.But meanwhile,China and the US have common interests in preserving peace and sta-bility in Afghanistan and the region.They are strengthening multi-channel communication and exploring all-round cooperation to manage disputes and realize win-win solution.Key Words:Afghanistan;U.S.strategy;China's Policy;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AReview of Marine Diplomacy of Modi's Administration(2014-2015)

Chen Bangyu

Abstract:Twenty-first Century is the century of the marine,while the importance of marine diplomacy is gradually rising.As a country of vast land and sea scale,the rising In-dia began to implement the mixing marine diplomacy practiced by the leaders and the navy as their main diplomatic subjects.After Modi elected in May2014,he and his governmen-tal officials together with the Indian navy payed a great many frequent visits on the important marine countries in the Indian Ocean region,East Asia,North Atlantic,West&South Pacif-ic and South America,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a shuttle diplomacy of India.The marine diplomacy of Modi administration highlights the geopolitical strategic importance and the ad-vantage of the diplomatic objects for its national marine strategy and the pragmatic,Hindu nationalism,and the personal charm of Modi as a politician.The Modi administration will continue to seek the control of the India Ocean region,expand the activities in the East A-si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region,promote a full range influence in the global area,which will bring a certain impact and reference on China's marine strategy.Key Words:India;Maritime;Strategy;Diplomacy;Navy;Coastal States;China

韩流对青少年的影响

“韩流”来了 在亚洲东部有这样一个国家,虽然它没有像中国一样稠密的人口,没有像俄罗斯一样广阔的疆土,但是它却能让世界都认识它,它就是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祖国——韩国。一提起韩国,人们最可能联想到的非整容、化妆品以及KPOP莫属了. “韩流”又可以称为KPOP,对于现在的韩国来说,KPOP无疑已经成为韩国的一项支柱产业,在KPOP的影响下多少国家的金钱从各国流向韩国。因此,一些打着所谓的“爱国主义”的旗号的人常常谩骂和侮辱那些伴随着韩流而来的韩国明星,更有甚者连带他们的粉丝也一起恶意中伤,一味地排外。对此我觉得这些人太过偏激了。他们所谓的“爱国”是真正的爱国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应当认同别人的优点,而不应该对于别人的优点只是嫉妒,继而转化为愤怒。而且爱国并不是盲目排外,如果我们不了解对手又怎么能战胜对手,又怎么会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样的谚语呢?如果我们因为排外不学习其他国家的语言,那在大型国际事务中谁充当翻译的角色呢?还怎么在国际上与各国交流呢? 为什么韩流主要存在于青少年之中?青少年为什么会对韩国明星那么崇拜?首先,韩国从事流行音乐已经好多年了,他们对于流行音乐有着独到的见解,再加上在SM Entertainment、JYP Entertainment、YG Entertainment等韩国公司的大手笔包装和宣传下,不想认识都难。其次,青少年们在沉重的学业负担下压力巨大,他们的糟糕心情无法发泄,也没有什么值得自己高兴的事,心情非常烦闷浮躁。由于现在的青少年们基本没有自己的信仰,当有人问起时要不就说没有,要不就是说在我们党执政的情况下当然是信仰“无神论”了,年龄稍微大点的孩子会说马克思主义,其实这些真的大部分都是说说而已。所以当那些由大公司斥巨资打造的非常帅气或漂亮的明星进入青少年的视野时就会觉得那些明星很美好,很完美,简直就是自己心中的男神或女神。最后,一个人的成功虽然与外界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内因还是要靠自己个人的努力和奋斗。青少年对于韩国明星的喜爱不仅仅因为他们外表亮丽,更是因为他们为了自己的音乐梦想夜以继日地奋斗,尽管已经伤痕累累但是仍然不放弃的精神鼓舞着年轻一代。他们每个人在正式站上舞台出道之前都已经训练了四五年,有的长达六七年,而且每天训练的时间长达十二个小时,这期间付出的汗水和艰辛是一般人做不到的。有些人经常羡慕那些韩国明星很瘦,要是你能像他们那样每天跳十几个小时的舞,你也会瘦的。当他们看着自己的偶像拼命地为了梦想而奋斗,他们也会为了向偶像看齐而努力。 记得看过这样一段话:一位记者问孩子的母亲:“你不怕你的孩子早恋吗?” 母亲说:“不,因为她有她偶像。” 记者接着问:“你不怕你的孩子受不了学习的压力吗?” 母亲说:“不,因为她的偶像是她的精神支柱。” 记者又问:“你不拍你的孩子乱花钱吗?” 母亲说:“不,她还攒着钱买她偶像的专辑呢” 虽然这段话听着有点夸张还有点搞笑,但真的有好多青少年们已经处于这样的状态或正在向这样的状态转变中,家长也会利用这个牵制住孩子,让孩子们能有明确目标的学习,而且这个目标不再迷茫。 最近韩流大势偶像当属于EXO这个由SM Entertainment 2012年推出的男子组合,作为新人的EXO虽然还不能和东风神起、Super Junio r、BigBang等已经登顶的男团相比并论,但它有着自己的特殊之处,那就是这个十二人的组合中有四名是中国成员。众所周知,韩国是一个非常排外的国家,在这个国家作为一名外国人与本国人争夺那凤毛麟角的出道机会无疑会遭到别人的妒忌,他们是拥有了多么强大的综合实力以及付出了多少比别人多的多的血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梯与三种模式_金元浦

第10卷第1期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10N o.1 2010年1月Jo urnal of China U niver sity o f G eoscience s(Socia l Sciences Editio n)Jan.2010 主持人语 文化创意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落实中央精神,各地政府也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取得重要进展,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文化创意产业规模逐步壮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文化进出口贸易逆差逐步缩小,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总的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正在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引擎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呈现一种“虚热”的情形,存在着一哄而上,大轰大嗡的个别现象。因此,我们对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就必须保持清醒的估计和科学的决策,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而上,在选择好切入点的前提下,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给出一个总体的合理的布局。 本专题中,几位学者的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探索。金元浦从宏观视角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三个阶梯与三种模式进行了概括和论述;胡晓鹏研究员从理论层面上分解了影响发展中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因素,提出了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分类;陆军荣副研究员则从经济政策角度探讨文化创意产业的成长特性,提出了文化政策与技术创新政策双轮驱动的发展内涵。这些研究成果都从某一个角度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研究,观点新颖,视野开阔,将有助于我们去反思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我非常期望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将来更多,这对于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或许有更大的作用。我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能够关注这一领域,以理论和实践的优异成果,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主持人:金元浦(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梯与三种模式* 金元浦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2) 摘 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在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环境下,如何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逆势上扬,本文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两轮驱动与两翼齐飞,提出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梯与三种模 式。并强调指出,在全球化的观照中,面对具体的国情,进行具体的分析,寻找我们自己的发展文化 创意产业的“中国特色”、“地区特色”,是一切判断的基础与出发点。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型国家;阶梯;模式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10)01-0020-05 本文将探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梯与三种模式,它与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发展方向有着密切的关系,必须认真思考,认真研究。 *收稿日期:2009-10-25 作者简介:金元浦(1951—),男,浙江浦江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文艺理论、文化创意产业。

韩国“文化立国”战略及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韩国“文化立国”战略及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韩国;“文化立国”;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启示 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其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增强一国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越来越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亚洲地区,韩国首先确立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努力开发本国文化软实力资源,通过提升文化力提升软实力,进而提升国家综合国力。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朴正熙政府为代表的韩国军政府以高度集中的管理方式,试图从传统文化里寻找现代化的力量,因此政府集中全力扶持传统文化的发展,但扶持内容只限于所谓的“高级艺术”。1986年全斗焕政府在韩国第六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当中,提出“文化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同步化”这一重要的政策目标,为“文化立国”战略的提出奠定了基础。1990年卢泰愚政府颁布了《文化发展十年规划》,提出“文化要面向全体国民”的政策理念;1993年金泳三政府出台的“文化繁荣五年计划”将文化产业的开发作为重要目标之一。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后,金大中政府接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紧急援助,并以此为契机,全面展开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改革与治理。在这个过程中,韩国政府逐渐意识到文化产业蕴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决定通过大力挖掘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振兴濒临崩溃的国民经济,实现“文化立国”。1998年起,韩国政府出台了包括《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在内的“文化立国”纲领性法规,从宏观调控的角度全面统领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立国”战略实施后,文化产业已经一跃成为韩国国内继制造业之后第二大支柱产业。 韩国从“文化立国”战略确立伊始就坚持走海外市场路线。“文化立国”战略实施后,韩国文化产品迅速在海外市场打开局面,一跃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强国,并且形成了在东亚地区风靡的“韩流”现象。同时,韩国制造业也乘势而上,将一种富有创造力、注重设计的新文化理念逐渐渗透到各个产业,制造业通过自主研发开发适合不同地区人的不同产品、利用明星效应来刺激消费,并在政府的大力扶植下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等手段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三星、LG以及现代汽车等著名公司已经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知名的品牌,韩国也逐渐摆脱以往的“制造型”国家形象,开始向“韩国创造”过渡。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相对于韩国较为发达的文化产业,我国还处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我们有必要通过借鉴韩国的成功经验,建立起适合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以适应未来竞争日益激烈的文化产业国际竞争的需要。一、改革现有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目前来看,我国文化产业管理制度的核心依旧是分行业管理,是一种较为松散的混合性组织架构的制度框架。我国应设立统一的文化产业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政策,制定发展预算等。同时,应在各地分别设立文化产业管理委员会的下属机构,负责管理本地的文化产业事务和落实文

世界古代史古代印度文明

吠陀文明、婆罗门教与种姓制度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列国时代的新兴宗教与思想孔雀帝国与佛教的传播婆罗门教和佛教有哪些异同之处?试论德里苏丹国家对印度封建文明的影响印度种姓制度在中世纪的变化 概论 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古代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印度”一词来源于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第一次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其后,西方人一直沿用了这一名称。我国汉代把它称之为“身毒”或“天竺”,至唐代,玄奘在其所著《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改译为印度。古代印度史事实上是指南亚次大陆各个国家的古代史。 印度位于亚洲南部,北依喜马拉雅山,南临印度洋,东接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湾,是一个被高山和海洋环绕的大陆。就地理形势而言,印度全境可分为北、中、南三部份,北部是喜马拉雅山山岳地带;中部是印度河和恒河平原;文底耶山以南是德干高原。通常把北部高山地带和中部平原地区称为北印度,这里是古代印度重要的经济区域,也是印度历史的主要舞台。南部的德干高原有丰富的森林和矿产,但不宜于农耕。只有高原两侧的平原雨量充沛,气候良好,宜于农耕,也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印度各地区自然条件上的极大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决定了印度各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 居民古代印度在旧石器时代已有居民,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几乎遍及整个次大陆。一般认为,这些文化的创造者为矮黑人和原始澳洲人。从公元前三千年代起,达罗毗荼人在次大陆居于主要地位,一般认为印度河流域的城市文明就是由他们创造的。约自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开始,雅利安人自西北部侵入次大陆。到公元前一千年代中叶以后,波斯人、希腊人、大月氏人和嚈哒人又先后侵入次大陆,使次大陆的居民成份更趋复杂。 史料研究哈拉巴文化的资料,完全来自考古发掘。虽然在哈拉巴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文字,但仅是印章上的文字,而且还未释读成功,还不能用之于历史的研究。现在发现的印章中,已公布约2500个(大部分出土于摩亨佐·达罗)。除了印章外,在哈拉巴文化遗址中还发现有城市遗址、陶器、青铜制品、车、船模型、女神像、卫城、房屋建筑、下水道、砝码等,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宗教信仰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境外发现的哈拉巴文化的典型物品(印章),说明它与外界的交往的存在。 有关雅利安人入侵后的南亚历史的资料,与哈拉巴文化历史的资料完全不同,它主要不是依靠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而是依靠文献资料。这大约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古代南亚的传统史料。其中又有几个来源: 1.婆罗门教系统的史料。这类材料相当地多,主要分三个部分:①婆罗门教的经典,包括四部吠陀经和解经的文献(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等),它们包括颂歌、曲调、牺牲仪式和咒语等;②史诗:《摩诃婆罗多》和《腊玛耶那》。这是关于英雄的神话,内容丰富,含有文学、哲学、社会经济和历史方面的内容;③法经和法论。古代南亚的法经、法论不是国家颁布的法律和法典,而是婆罗门制定的。它们的内容涉及法、经济、社会关系等方面。

韩流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启示

韩流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启示文化对一个国家的影响是深远的,这样一个与中国有着几千年联系的国家,各种认同感必然会导致这样一种流行文化的盛行。但是,我们还是不禁会问:为什么韩国文化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迅速席卷全国并形成潮流?其实,从文化背景来说,中国和韩国自古以来在文化、历史、地理、人文,甚至族群上就有很深的渊源。通过几千年来的交流与融合,造就了两国极为相似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风俗习惯和知识信仰。因此,两国之间的文化很容易被对方认同。再者,即便是在相近的文化也有差异,韩国文化所流露出的人情世态、风俗时尚和文化蕴含,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有一定差异的。这也就是导致“韩流”在中国流行的关键所在,更重要的是,这也是我们所欠缺和需要学习的地方。 一、韩国影视:与众不同的自强精神 其实,对韩国文化在中国的广泛流行,究其根源,韩国影视首当其冲,正是它的流行为“韩流”的跨国之旅创造了条件。中国和韩国自1992年建立外交关系后,1993年第一部韩剧《嫉妒》在中国cctv 播出,此后一系列有关家庭伦理,男女爱情的韩国电视剧开始出口中国,从此“韩流”开始了。此后,《星梦奇缘》《蓝色生死恋》《浪漫满屋》等一系列韩剧的陆续引进,在中国掀起的一波又一波的收视热潮。韩剧到底会对我们国家产生怎样的影响,应怎样对待韩剧也值得中国人深思。 首先物质上带来了经济效应,带来了空前的收视率。走在各大

城市的繁华地带,可以看到很多专门出售韩式服装的专卖店。尤其是年轻人,往往把韩式服装看作时尚的风向标。与此同时,在中国的很多大城市,兴起了韩国料理热。韩国料理味道独特,观众看到那些俊男靓女在韩剧中享受韩国料理的美妙神情,自然也想要亲身尝试一下。无形中带动了韩国的旅游业。导演们的镜头下,韩国是个美丽富饶的国家,看惯韩剧的中国观众自然也想身临其境地感受韩国的美丽风光。对于韩国旅游,韩国政府巧妙利用影视的影响,一度掀起中国游客去韩国旅游的热潮。 从更深的层面上说,精神上对中国观众的价值观产生影响。韩剧中很多故事向我们传递强大的现代意识,即强调个体最大程度的自由发展,对个体的充分尊重,是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韩剧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对白,如“我的人生”,“父亲又父亲的人生,自己要有自己的人生”,意思是每个人应该由自己负责,由自己来选择自己要走的路。自强精神也是韩剧中明显表现的一种价值观。乐观的态度来自于积极向上的精神,来自于对自己的信心,对前途的信心,韩剧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轻松开了的感受,更是一种蓬勃的生命力,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不仅使生活多姿多彩,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映象。 而中国人应该从中吸取韩剧精华部分。贴近生活,讲道理不说教是其一大特色。一些中国内地电视剧有很浓的说教意味,故事有些脱离生活,让人感觉不是让观众看的,而是为政治服务的。另外,中国电视剧古装戏,战争戏,历史戏太多,现代生活剧太少,离现实生活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概况研究-行业管理、行业概况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概况研究-行业管理、行业概况 (一)行业管理 1、行业主管部门 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受到文化和旅游部的指导与监管。文化和旅游部的主要职能为贯彻落实党的宣传文化方针政策,研究拟订文化和旅游工作政策措施,统筹规划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实施文化资源普查、挖掘和保护工作,维护各类文化市场包括旅游市场秩序,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等。 本行业还受到各个省市地区宣传部门的指导与监督。各省市地区的宣传部门主要负责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宣传工作的方针、政策,研究制定和部署属地内的宣传工作;负责指导、协调宣传思想文化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协调推进文化产业工作。本行业同时受到主要下游行业相关监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主要包括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体育总局等。 对本行业进行引导和协调的全国性行业组织是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和中国演艺设备技术协会。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是由文化和旅游部主管、具有社会团体法人资格的国家一级社会组织,是演出经营主体和演出从业人员自愿结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其主要职责为:组织演出行业市场调研,向政府部门提供行业建议;开展演出行业技术、服务标准化的制定和推广工作;制订行业自律规范,调解会员因演出活动发生的纠纷;

组织国际国内演出行业交流活动;举办中国国际演出交易会和理论研讨、经验交流等活动。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是隶属文化和旅游部主管的全国性学术组织,下设有灯光、音响、剧场技术等8 个专业委员会,通过开展各种学术活动提高舞台美术创作、教学、研究和舞台科技的水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为繁荣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艺术事业而努力。 中国演艺设备技术协会是由文化和旅游部主管、具有社会团体法人资格的国家一级社会组织,其主要职责为:主导协调全国演艺设备行业经济技术的发展;组织制定演艺设备行业技术标准并推动标准的贯彻实施;开展检测认定工作等。 2、法律法规 中国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招投标、行业资质管理、行业质量管理等多个方面对本行业进行规范,具体如下:

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教学提纲

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模式 一、国外文化创意园区类型与发展模式解析 1.国外文化创意园区类型 (1)产业型。这种类型的文化园区主要是以积极的外形、地方文化、艺术和工艺传统为基础而建立,其独特之处在于“工作室效应”和“创意产品的差异”。(2)机构型。这种类型的文化园区主要是以产权转让和象征价值为基础而建立,其基本特征是有正规机构,并将产权和商标分配给受限制的生产地区。 (3)博物馆型。这种类型的文化园区主要是以网络外形和最佳尺寸搜寻为基础而建立。园区通常是围绕博物馆网络而建,位于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市区。其本身的密度能造成系统性效应,吸引旅游观光者。 (4)都市型。这种类型的文化园区主要是以信息技术、表演艺术、休闲产业和电子商务为基础而建立。通过使用艺术和文化服务,赋予社区新生命以吸引市民,抵抗工业经济的衰落,并为城市塑造新的形象。 2. 国外文化创意园区开发模式 由于园区自身特点的不同与现实因素的制约,目前学术界对于园区的形成因素尚未形成统一的提法,但是纵观国外知名园区的发展经验,大致可将文化创意园区的形成模式归纳为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模式、韩国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模式以及英国为代表的“一臂之距”模式。 1956年,美国人乔·曼库首次提出了“孵化器”的概念,并在纽约成立了第一家企业。从1980年到2001年期间,美国的创意产业园区数量从12个迅速发展

到900个以上。这些文化创意园区基本以市场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资本自由流动,政府不对文化产业的具体规划进行过多参与,不同文化产业园区间分工明确,注重集群效应,其中诸如纽约SOHO 区、百老汇戏剧产业园区、好莱坞电影产业园区已成为世界文化创意园区的典范。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促使韩国政府开始改革,提出“设计韩国”战略,把文化创意产业视为21世纪最重要的产业之一。1998年,韩国提出“文化立国”的方针,将文化产业定位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予以大力推进。因此,韩国文化创意园区大多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地方予以配合协调,诸如坡州出版产业园区、HEYRI艺术村、韩国民俗村、富川影视文化区都是韩国较具代表性的创意园区。 英国是全球最早提出“创意产业”概念的国家,1997年成立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提出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振兴经济的聚焦点。英国政府在支持文化创意园区的发展中实践出一套独特的运营管理模式,即“一臂之距”模式。所谓“一臂之距”是指政府不直接干预文化产业各公司和组织的运行,而是通过建立不属于官方的中间组织,由一些中立的艺术或文化事业方面的专家为政府提供指导意见,并负责文化经费的具体划拨,并依靠各种行业委员会和完善的法律体系监管。这种文化管理模式有助于保证创意产业园区的自主性和文化的延续性,诸如以表演艺术闻名的伦敦西区、音乐产业集聚的谢菲尔德文化产业园区、动漫产业的布里斯托尔电视与数字媒体产业园区相继应运而生。 3. 国外文化创意园区发展模式解析

中韩商务文化的比较分析及启示

中国和韩国商务文化的比较分析及启示 1. 中国与韩国的概况对比 1.1 中国的概况 中国位于东南亚,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亿。为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国旗为红旗。通用普通话,货币为人民币。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中国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中国公民可以自由地选择、表达自己的信仰和表明宗教身份。中国现在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水平低。韩联社4月28日报道称,韩国银行和金融投资行业当日发布资料显示,去年韩国GDP为1.3万亿美元,为中国9.2万亿美元GDP的14.2%,即中国GDP规模约为韩国的7倍。而2003年,中国GDP规模是韩国的2.4倍。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中韩GDP差距进一步拉大。 中国人喜欢红色,红色代表喜庆,吉祥,成功和兴旺发达,在汉族中带有自己文化特有的意义和联想。 1.2 韩国的概况 韩国位于东亚朝鲜半岛南部,面积 9.9万平方公里,人口4,000多万。全国人口均为单一朝鲜民族,通用朝鲜语。货币为韩元,100韩元折合0.7416人民币历史上受我唐代文化影响很大。国旗为太极旗,白地中央为红、蓝两色太极图案,周围有四组八卦符号。白色代表土地,太极图和八卦由我国传人,象征宇宙永恒运动、均衡和协调,反映我国“易经”代表的东方哲理。受我国佛学、儒学影响很深,居民多信奉佛教、基督教和儒教,首都汉城文庙每年春秋两季都要举行祭孔大典。韩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居世界前列,经济发展水平居亚洲前列,外向型经济较发达。 韩国人喜欢白色,自誉为白衣民族,认为白色纯洁高尚,这种白色崇拜来自于北方阿尔泰民族对天神的崇拜。新娘在婚礼上往往身着白色礼服,现代房屋装修也多用白色。 1.3 启示 如果在韩国开展国际商务活动,要尊重当地的礼仪,饮食以及习俗。例如,可以身着白色衣服,这是韩国人比较喜欢的颜色。遇到长辈的话就用双手握手,公共场合让男士先行,因为在韩国的传统就是大男子主义,女人一般不与人握手。

中印历史文化对照表

中印历史文化对照表 (公元前2500-前500年) 表一 地域时代 印度 中国政治 文化人物 北印度南印度 史前印度河文明(公元前2500-前1500 年)·公元前2000年,以印度河流域为中心兴起了哈拉 巴文明,被称为印度文明的“第一道曙光”。 ·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进入印度。 ·公元前2000-前1500 年,印度雅利安语发展为 独立的语言。 进入夏代 吠陀时期 (公元前1500-前500年)·公元前1000年,恒河流 域的雅利安人建立乔萨罗 国、迦尸国、韦提柯国。 ·公元前900年,摩柯婆多 大战。 ·公元前800-前550年,雅 立安人抵达孟加拉。 ·前642-前332年建立塞须 那迦王朝、难陀王朝。 ·公元前500年,华氏城都 市形成。 ·公元前5世纪,雅利 安人在南印度发展,并 于锡兰开拓殖民地。 ·公元前1300-前1000年 《梨俱吠陀》编成。 ·公元前1000-前500 年,三吠陀编成。 ·公元前1000-前600年, 梵书编成。 ·公元前900年《摩诃波 罗多》开始编写。 ·公元前800-前500年上 古奥义书编成(古文散 本)。 商代

中印历史文化对照 (公元前500-公元300年) 表二 地域时代 印度 中国政治 文化人物 北印度南印度 佛教时期 ·公元前500-前300年,中古古 奥义书编成(古散文体)。 ·公元前400-200年,经书时代 (摩奴法典)主干部分制定。 ·公元前400-公元100年,史诗 时代。 ·公元前500年,六师外 道(沙门诸思想家)在世。 ·公元前563/566-前 483/486佛陀在世。 ·公元前444-前373年, 摩诃婆罗(耆那教思想 家)在世。 ·公元前475-前22年,战国 时代。 ·公元前221-前206年,秦 朝。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 阳,秦亡。 ·公元前206-前202年,楚 汉战争。 孔雀王朝 (公元前 332年-前 183年) ·公元前259-前232年,阿育王 时代。 ·孔雀王朝在德干建立。 ·塔米尔文化兴盛于下列诸国:朱 罗潘迪亚、希腊罗普特拉、萨蒂亚 普特拉。 ·公元前300年,中世古奥义编 成(新散文体)。 ·公元前300年以后为新奥义书。 ·公元前257年,1.数论派成立; 2.初期佛教圣典确立; 3.早期虔爱 思想出现。 ·公元350年,波弥尼( 印度教语言学家)在世。·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54年,七国之乱。 ·公元140年,汉武帝即位。 ·前138-前119年张骞通使西 域。 入侵时代 (公元前 200-前300 年) ·公元前190年,希腊王国在西 北印度建立公国。 ·公元前183-前71年巽加王 朝取代孔雀王朝。 ·公元前150年弥邻陀王统治旁 遮普地区的大夏王朝。 ·公元前100年,甘华王朝灭 亡。 ·公元前90年塞族入侵西北 印度。 ·公元78-101年贵霜王朝迦尼 色迦王在位。 ·公元前32-公元320年,西穆卡 在德干建立萨达瓦哈那王朝。 ·公元前32-公元50年,早期案陀 罗王朝。 ·公元50-320年后期案陀罗王 朝。 ·约公元前200年弥曼陀派出现。 ·公元前200-公元200年《摩诃 波罗多》主要部分编成。 ·公元前150年,《薄伽梵歌》原 形创立。 ·约公元前100年1.《罗摩衍那》 史诗最后制作;2.吠檀多派出现; 3.部派佛教时代。 ·公元50年,正理派出现。 ·约100年,耆那教的祼形、白 衣两派分立。 ·100-200年《摩奴法典》完成。 100年,1、《薄伽梵歌》现存形 式确立;2、大乘佛教兴盛。 150年左右,犍陀罗艺术兴盛。 ·公元前200-前100年贾 弥尼(印度教思想家)在 世。 ·公元前100-前1年巴达 罗衍那(印度教思想家) 在世。 ·50-150年,乔达摩(印 度思想家)在世。 ·150-250年龙树(佛教 中观派思想家)在世。 ·170-270年,提婆(佛 教中观派思想家)在世。 ·270-350年,弥勒(佛 教唯识派思想家)在世。 ·25-220年,东汉。 166年,罗皇帝遗使东来。 ·220-265年,三国时代。 ·265-316年,西晋。

论韩流文化对中国的冲击力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本科)学年论文论韩国影视文化对中国的新轰炸 系别:文学与新闻传媒系 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班级:2012级广电班 学号:122001041014 学生姓名:李玉欣 指导教师:熊燕妮 完成时间: 2014年6月

韩国影视文化对中国的“新轰炸” 摘要:1997年,“韩流”正式进入中国大陆,“韩流”——韩国音乐、电影、电视、游戏及其他与韩国有关的文化产品,在其后的十多年间,受到许多人,特别是中老年女性以及青少年们的欢迎喜爱,这是不争的事实。本文通过研究以“韩流”核心构成韩国影视文化为重点阐述对象,以韩国文化产业为切入点,简要分析当今韩国影视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 关键词:韩流影视文化 “韩流”一词源于围棋,后用以指代韩国文化在其他地区的影响力。广义的韩流包括韩国服饰、饮食等等;狭义的韩流则通常指韩国电视剧、电影、音乐等娱乐事物的地区性影响。“韩流”一词最早由中国媒体提出,后被韩国媒体及学术界广泛使用,用以指代本国文化产业的输出。韩流现象在亚洲许多国家普遍存在,在亚洲以外的地区亦逐渐发展。 自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韩国传统制造业遭受重创,急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韩国正式提出了“文化立国”战略,成为继日本后又一个通过实施国家战略发展文化产业的国家,并且创造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短短十多年间,韩国文化产业逐步占领中国以及东南亚地区市场,从流行音乐、电影到网游、电视剧,“韩流”一度

席卷亚洲。韩国政府充分利用“韩流”扩散效应,以韩剧、韩国电影、动漫、游戏为“开路先锋”,有力带动了服装、餐饮、美容、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并且不断开发衍生产品,促进了国内经济增长。 在这些产业中,不得不提的是韩国的影视产业。影视产业被作为韩国发展文化产业的重中之重,韩国政府不仅通过强制手段来保证国产电影在上映档期上的配额,给予专门发行国产电影的发行公司和专映国产电影的影院以税收上的优惠政策,并规定每家影院一年内播放国产电影不得少于126天。在政府有计划的支持下,韩国影视产业硕果累累,为韩国经济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以下通过对韩国影视文化的起源,以及其为何风靡亚洲做简要的概述。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改革春风吹拂,许多异国文化悄然进入。比如大和抚子、黑泽明为代表的日本文化,迈克杰克逊、滚石为代表的美国文化,同时,剧情凄美的韩国电视剧也进入全国观众的屏幕上。 《蓝色生死恋》、《冬日恋歌》、《对不起,我爱你》、《大长今》等剧集的热播,让当时中国的大街小巷每个人都在讨论剧中人物,幻想着自己的韩国世界,而后的H.O.T、东方神起、少女时代、SuperJunior、BIGBANG的乐队也相继被中国青少年所熟知并疯狂迷恋上。 还记得那个每天哼着Gangnam Style,网络疯狂模仿骑马舞鸟叔的日子吗?毫无疑问,韩国文化已经被大多数人群所接受。然而,韩国国内对这一现象并不感到乐观,表示“韩流”现象只是在青少年中出现的一种现象,而青少年没有收入来源,他们的经济能力很有限。此外,他们还担心中国政府会对韩国大众文化过多地进入采取限制措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目前,上海共有15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区、77家市级创意产业集聚区。和其他省市相比,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起步较早,数量较多,规模也比较大。 根据2010年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年检报告,上海市级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营业收入、税收、入驻企业数量、从业人员数量等均有大幅度提高,平均租金稳中有降。 2010年上海创意产业总产出3900亿元,其中园区产出672.8亿,约占总产出的20%;园区主营收入50%来自租金。 园区产业主题特色鲜明 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主题特色鲜明。 15家文化产业园区中,7家以网络、数字多媒体为主题;3家以“民族、民俗、民间”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题;3家以文化艺术原创和艺术品经营为主题;1家以演艺产业和影视产业为主题。 77家创意产业集聚区中,也有不少特色主题创意产业园。比如以动漫文化为特色的宝山动漫衍生产业园,以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为特色的花园坊,以雕塑艺术为特色的红坊,以建筑设计业为主题的环同济集聚区等。 老厂房是重要载体 上海77家市级创意产业集聚区,约2/3由老厂房改建而成。 老厂房是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重要载体,也是上海原生态创意产业的集聚地。目前,如八号桥、M50、田子坊等由老厂房改建而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不仅成为了具有上海地标意义的“人文景观”,在全国范围内也颇有知名度和“样板”意义。 目前,一些沪上知名的创意产业园区正利用集聚效应所形成的辐射功能,逐渐向街区和社区发展转型。典型的如田子坊,它将创意产业与商业、旅游业、文化、居民生活等有机结合,为消费者提供了良好的休闲环境,也为改善居住环境、探索城市旧区改造新模式创造了条件。 服务和管理逐步规范 近些年来,创意园区的功能从物业管理服务向产业要素服务转变。上海版权交易中心、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上海市动漫公共服务技术平台等一批国家级和市级的专业化创意服务平台先后出现。据统计,沪上77家创意产业集聚区共建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七大核心理念

来源: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思想、技巧和先进技术知识与智力密集型要素为核心,通过一系列活动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价值的增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供广泛就业机会的产业,是现代文化产业的前沿和高端。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理念有着其独有的时代特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要遵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式的七大核心理念。 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理念的资产形态:从有形资产到无形资产 以生产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其资产形态表现为土地、设备、厂房、金融资本等有形资产,而且生产制造过程中消耗的是原材料、能源、劳动力,更有的企业是以污水排放、环境恶化为代价的产能增加。而以服务业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理念,其资产形态表现为以文化价值、个人创意、企业创新能力、品牌价值和知识与技术等无形资产。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主要包括知识资本、关系资本、制度资本和组织资本四个层面。 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理念的经济模式:从稀缺经济到充裕经济(非稀 缺经济) 文化创意产业主要生产要素是创意、知识、文化、信息和科技等无形资本,它们也具有非稀缺性的特点,其资源获取相对来讲非常充裕、甚至是无限的。创意产品或服务中的非稀缺部分主要包括创意设计、知识产权、文化内容、技术含量和品牌价值等无形资产,它们一旦通过一个初始成本生产出来之后,就会成为非稀缺的,可以以低成本甚至零成本被无限复制,其供给量甚至可以完全由需求决定,供给不受有形资源约束。同时,非稀缺资源因为产品成本的降低而降低产品价格,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理念的技术特征:从技术进步到数字融合 文化创意产业颠覆了传统产业分类标准和价值增长增值方式,将“创新力”引入了生产函数,将数字内容和信息技术融合到传统产业中,创造出新的价值增长源泉。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融合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趋明显和深远。所谓数字融合,是指因为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各自独立的一些行业逐渐有了交叉与联系,甚至融合为一体。这种技术融合现象现阶段主要发生在传媒、设计、信息等行业领域,导致不同行业的出现融合的现象,大多数主要以创意内容为核心、以不同物质形态为载体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各个行业由分散趋于融合,进而使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凝聚成一个价值链内涵与形态相似的行业。数字技术的发展进程不断延伸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链,使文化内容和创意表达的方式更加丰富多彩,因为内容或创意的传播、消费以及再利用更加快捷有效,从而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商业模式和就业机会。 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理念的数字融合:从产业分割到产业融合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数字融合趋势也验证了其“无边界产业”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三个动态过程:一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无边界融合。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产品和服务为载体,而价值实现却更多以相关产业的产品为基础,它能够在文化创意产业各个行业类别(如设计、文化、传媒、艺术等)中实现数字融合,也可

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作者:金禅智06月完成时间:20年4摘要韩国原为制造业强国,18年亚洲金融危机使韩国 99政府认识到产业单一所造成的经济脆弱,于是根据市场及时调整,走向多元化的产业发展道路,并确定文化产业为其一大支柱产业。金大中任总统后,韩国政府正式提出“文化立国”的战略,将低消耗、1无污染、利润核心在于创意的文化产业作为2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予以大力推进。随着战略的确定,在政策、法规、组织、资金上即刻全盘启动。在韩国政府的扶持下,韩国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0420年韩国文化产品己经在世界市到.%场上占35,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产业强050国。20年文化产业的市场规模达5万亿韩元。而作为亚洲近邻的中国,无论D还是人口GP都远远超过韩国,但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存在着规模小、管理混乱和法律、题,法规不健全等问但是我们相信通过借鉴韩国模式的成功经验和中国政府的努力,中国的文化产业也必将繁荣。本文笔者将详细论述韩国文化产业的阐发展,述韩国模式给中国的启示:情,身中国文化应该立足国充分发掘自特色,充分发挥文化产业政策对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主题词:韩国;文化产业;中国;启示万方数据hdepetotKr’ut

eidsyeofesurnit TevlmnoSuhoaclrnutadstprtotoiausia inChnuhrJnnhhAto:icazipi06lAr20srcAbtatSuKrsosogucrgnBtainiotoadeth reuetbanmnfticutuAifaclaaunorynsnariaeazsgnsynta aecoidvlmnistiie raouibooendcsmdirleliutwsstnlfenmce petsreo.oSuoeadrfdnsidsnthaenclroha isitdrsuiovsek, uuS,tKrhseieiiuteajtgtmrtadtensamsiprnoefrDZuggrinSud remomtn.iahehed,hyeneiutbcetoatAt Kmenbitpsetotoaei

韩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d889612.html, 韩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作者:孙晓倩王盈崔广兵 来源:《商情》2014年第51期 摘要韩国流行音乐、偶像剧、服饰打扮所聚集起来的韩国文化风潮席卷了我国绝大部分 的都市时尚人群——近几年,这股风潮愈演愈烈,已经遍布大街小巷,我们随处都可以听到温馨或激情的韩国流行音乐;在各个城市出现了众多韩国风味的餐馆、酒吧、韩国风格的服装精品小店;一些把头发染得五颜六色,穿着宽大衣裤,跳着韩国街舞的年轻人,也时常与我们擦肩而过。新的社会现象催生了新的词语,“韩流”一词应运而生,并在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传播媒体中频频出现。“韩流”是社会学家对韩国文化风靡、流行的一种统称,就是浸透韩国特有文化气息的纯粹的韩国式生活方式在国内掀起的新的流行风潮同时在中国的所有外境文化,毫无疑问的成为一种潮流甚至是主导。“韩流”就像“寒流”一样,带来风暴。无论是饮食文化、传统文化、还是娱乐文化、都在悄无声息的影响着中国民众生活,影响中国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韩流饮食文化娱乐文化影响如何对待 一、饮食文化 现在大街上的韩国美食店随处可见,一些具有营养价值的韩国料理如参鸡汤,杂烩,吸引了一大批注重营养的用餐者。韩国料理已经和麦当劳肯德基一样,成为了深受中国人喜爱的又一异域餐饮。从饮食文化来看,很多中国人最后习惯了韩国美味,比起中国的传统美食,我们不断推崇的中国菜系,仿佛失去了它的诱惑力,泡菜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美食,与泡菜相关的各种韩国风味登上了美食佳肴的舞台。很多人只是从众心理,当然很多中国民众把它看成一种时尚,也有着对外来文化的好奇。 二、娱乐文化 1、娱乐文化之韩剧 韩剧三宝是之韩国电视剧的演绎套路,从最开始的“车祸、癌症、治不好”的套路,逐渐演进到“长腿、养眼、纯土豪”、“星星”效应 (1)“炸鸡”拯救饲养业。在遭遇新一波H7N9的“禽流感”打击之后,家禽业一度陷入低谷。但自从《星星》播出后。“炸鸡和啤酒”套餐就奇迹地火了起来。 (2)奢侈品被迫全亚洲调货。从去年开始,中国的奢侈品行业走衰退路。不过,自从《星星》热播后,因为女主角千颂伊几乎每一集都变着花样穿出各种奢侈品,引无数粉丝疯狂追赶,导致奢侈品的销售额直线上升。

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一、文化创意产业概述 二、国外部分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三、我国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总体现状 四、国部分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五、国外典型创意产业园发展现状与特点 2012年5月11日

一、文化创意产业概述 1.文化创意产业的涵 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是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推崇创新和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产业。一般认为,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国家产业政策和战略被明确提出首先是在英国。1998年,由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创意产业”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源于个人创意、技巧及才能,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利用,具有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这一定义阐明了创意产业的核心容是文化和创意,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推动力。 而有“创意产业之父”之称的英国经济学家霍金斯(John Howkins)在其2002年出版的《创意经济》一书中,将创意产业界定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的保护围的经济部门,认为、专利、商标和设计产业四个部门共同组成了创意产业和创意经济。这一定义着重强调了知识产权在创意产业中的重要地位,并将专利研发活动也纳入了创意产业畴。 创意产业在本质上具有一定的文化性,所承载的容需要富有文化的涵,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和推动在创意产业中得到了外在的体现。可以说,创意产业在容上与我们一般所说的文化产业有很大的雷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4年蒙特利尔会议上对“文化产业”(Cultural Industry)的定义——“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模式

Industrial Economy 产业经济 204 2012年11月 https://www.360docs.net/doc/9d889612.html,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模式研究 北京城市学院 徐丽 邹超 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下,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兴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针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模式研究进行了简单分析和探讨,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未来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了宝贵经验。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发展模式 研究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1(b)-204-02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很多发展模式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进而影响了其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因此,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模式研究的探讨有其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1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构建的重要性 1.1 高融合性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资源问题越来越紧张,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环境既没有污染,而且是高利润,又能够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知名度,这也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高融合性。北京创意产业园——西祠、上海智慧桥创意产业就是文化产业的重要一部分,不仅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且促进当地的文化建设。1.2 高知识性 文化创意产品其核心主要是文化理念,是知识、 智慧和灵感的组合,其与传播技术、信息技术以及自动化技术的有效结合,呈现出一种智能化、高知识性的特征,如影视作品,就是在仿真技术、光电技术以及传媒技术的结合下完成的。1.3 高附加值特征 国内倡导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会展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国内举办了不少大型博览会,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是当年最引人注目的一项活动,从世博会在筹备和举办过程当中的经验和教训中,总结出整合文化资源,引导文化产业发展,规范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又如每年国内外的重要展会、奖项和一些有意义的文化创意活动,让我们更加了解了文化创意产业各重点行业,如动漫、科技、出版等,进而更好地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带动国内经济发展。 2 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国内典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有厦门集美文化创意园、“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集聚区、沈阳123文化创意产业园、“798”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尚8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华和谐文化创意产业园、 南京1865文化创意产业园、兰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意文化产业园、西安中视西部动漫创意产业园、安徽新华958文化创意产业园、深圳F518创意文化产业园等。从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国外的水平比较,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另外,从社会对文化产业的需求来看,对这个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从国家层面来看,文化产业是未来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3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方法和途径 3.1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 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中,政府作为环境营造者、方向引领者、平台服务者、秩序维持者,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如像江苏常熟产业区对外打造的就是服装城,常熟市周边就有8000家左右的制衣厂,相关配套的布料、染印、扣子、缝纫线等厂家更是举不胜举。在人工成本差不多的情况下,在常熟开一家制衣厂其成本显然比在没有配套地方低很多,主要表现为运费便宜、选择面多且厂家议价能力,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建立产业集聚区容易形成价格优势,有助于当地相关企业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极有可能发生垄断现象,因此,必须要政府加强宏观指导,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推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更好发展。3.2 做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规划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保证有序发展,就要做好规划工作,运用现代化的创新理念,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进而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如兰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意文化产业园,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将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全面整合,开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规划设计,为文化地产、创意地产、艺术地产等提供顾问与代理服务,并且实践当中,不断地研究和分析,提出了体验式博物馆展览模式、文化旅游产品策划、文化体验模式,创新商业开发模式,打造了一个全新的独特的文化休闲名街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这是一种创新的现代化发展理念。3.3 积极引进创意人才 培育和打造民族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经营模式,就要大力培养创意人才,引进创意人才,在实践中,大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政府;二是企业。其中,从政府层面来分析,最为主要的就是政策扶持,如资金、政策等手段,确保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经营模式的企业化运作和市场化运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引进著名企业、战略投资、连锁企业,提高市场份额,例如政策上,可以通过税费减免、企业开办绿色通道、经营环境优化、经营项目宽松、 人才引进留住、融资环境宽松等,而资金可以通过贷款贴息、 税费返还、基础设施补贴、规费缓收与减免等方式,来吸引更多的创意产业和创意人才,进行全面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和建设。而从企业层面来分析,可以坚持企业化运作、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其他企业加强合作,最大化企业的市场份额,招引专业人才,培养培育人才,提升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现代化发展水平。 4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具体实践 在这里我们以烟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为例进行分析,正如我们所知烟台的葡萄酒是当地的一项主要特色,因此,在建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过程中,可以以此为出发点,并且与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