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冲突及其应对策略探析

师生冲突及其应对策略探析

作者:罗玮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2年第06期

在学校教学实践活动中,师生关系作为最基本的一种关系外,也是人际冲突的一种特定的形态。近年来,学校中频频出现师生关系紧张的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充分关注。怎样认识师生冲突,进而解决冲突,便成为焦点。

一、师生冲突的概念

冲突作为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不论是个体间的情绪抵触,还是国家之间的战争,早己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国外学者的代表性观点:

1. 美国著名学者刘易斯·A科塞(Lewis·A·Coser)认为冲突是“对有关价值、对稀有地位的要求、权力和资源的斗争,在这种斗争中,对立双方的目的是要破坏以至伤害对方。”[1]他认为冲突是行为,敌对情绪是一种心理状态不是冲突,但敌对情绪可能爆发为冲突而不可收拾。

2. 美国心理学家乔·H·特纳认为冲突是“双方之间公开与直接的互动,在冲突的每一方的行动都是力图阻止对方达到目标。”[2]

3. 著名社会学家克·芬克对冲突的概念作了进一步的展开:“冲突是指不一致的目标各自专有的利益、感情上的敌意、观点上的异议,以及有节制的相互干涉。”[3]

(二)国内学者的代表性观点:

1. 龙冠海认为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团体,因为反抗对方而直接公开的斗争,表现出敌对的态度与行为。[4]

2. 俞文钊认为冲突是指工作群体或个人,试图满足自身需要,而使另一工作群体或个人受到挫折的现象,表现在双方的观点、需要、欲望、利益或要求的不相容,而引起的激烈斗争。

[5]

3. 陈振中认为:师生冲突是指师生由于在目标、价值观、资源多寡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对立、分歧和相互干扰的教育教学互动。[6]

二、师生冲突的划分

师生间的冲突,依据不同的标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课内冲突与课外冲突

课内冲突是指师生之间在课堂教学时间内发生的冲突,例如学生不遵守纪律,扰乱课堂秩序等等。课外冲突则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时间之外的冲突,例如教师对学生不管不问,学生故意不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等等。有些情况下,课外冲突会延伸到教师与学生家长产生冲突。

(二)显性冲突与隐性冲突

显性冲突即师生之间矛盾激化,并通过双方公开或直接的行动表现出来,如师生之间的言语辱骂、人身攻击甚至殴打等。而隐性冲突则是指师生之间冲突的一方通过静默、曲解指令或在冲突之外事件的歪曲执行等方式表现出来,如学生对教师的劝告不闻不问或曲解,科任教师通过班主任或其他教师来制裁当事学生。隐性冲突是显性冲突的前期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则可能爆发转化为显性冲突。[7]

(三)一般性行为冲突与对抗性行为冲突

根据冲突的程度不同,可以将师生之间的冲突分为一般性行为冲突与对抗性行为冲突。一般性行为冲突是指师生有对立或对抗的行为发生,但表现得不是很严重,程度不高,是教师可以控制的,对教学秩序的影响不是很大。例如,上课讲话,做小动作等。而对抗性冲突指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激烈的对抗性行为,相对一般性行为冲突而言,表现得比较严重,程度较高,教师的可控性也不高。例如,学生以激烈的情绪抵制教师的行为,教师与学生双方都以非理智的态度和行为来表示对对方的敌对态度,甚至会出现辱骂、殴打等过激的行为。

(四)现实冲突与非现实冲突

教师与学生间发生的冲突有时是由于某种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者某一既定目标没有达成,这类冲突属于现实性冲突,因为冲突仅仅是达到特定结果的一种手段。非现实性冲突不是由竞争性的目标引起,而是由于其中一方释放紧张状态的需要,冲突本身就是目的。[8]

三、师生冲突的原因

任何问题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师生关系冲突也是如此。对冲突产生的原因进行规纳,简要地从以下几个因素来分析:

(一)社会因素

尽管国家逐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但经费和资源的严重缺乏依旧是我国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师生比不协调,在我国中小城市及边、偏远贫困地区更是如此。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便成为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了。这种情况下,教师主要做的就是维护正常的教学,顺利完成教案设计的内容。教师的工作成果往往得不到应有的理解与尊重。教师工作中难免会出现失误,但失误的原因也不能全部归纳为教师个人的责任,可能是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