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5.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练习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5.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练习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5.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练习

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一、选择题

1.我国著名外交家吴建民在回顾1979年以来的外交成就时,用了3句话概括:“形势大变化,政策大调整,外交大发展。”其中,这里的“政策大调整”主要指( )

①提出了“不同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盟”的新战略

②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③作出了实行对外开放的调整④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新时期的对外政策。抓住时间信息,把握阶段性成就即能解答。“不同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盟”是不结盟,①与题意相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对外开放的决策,③与题意相符;在新时期,中国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如上海合作组织,④正确;独立自主是我国长期以来的外交政策,并不是1979年以来的政策大调整,②与题意不符。

答案:B

2.我国政府把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作为我国的国策,主要是因为( )

A.对战争与和平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B.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和平稳定的环境

C.霸权主义成为威胁中国安全的主要因素

D.世界大战的悲剧再也不能重演

解析:维护世界和平从根本上说是要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争取稳定的国际环境。

答案:B

3.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同苏联、蒙古、越南、老挝、韩国等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后又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签订了边境地区加强军事方面相互信任的协定。这些外交举措的基本出发点是( )

A.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B.实行不结盟政策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争取和平的周边环境

解析:材料所示的国家都是我国周边国家,外交举措的基本出发点是为经济建设服务,即争取和平的周边环境,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答案:D

4.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中国重返联合国②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③中国参加万隆会议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③①②④

B.③②①④

C.①②③④

D.②①③④

解析: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55年,周恩来率团参加在印尼举行的

万隆会议;2001年,中国经过多年努力加入世贸组织。据此A项排序正确。

答案:A

5.中国领导人在不同场合表示,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改革开放与和平崛起的大国;中国已下定决心,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环境,集中精力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领导人关于“和平崛起”的表述向国际社会传递的信息是( )

①冷战后传统不安全因素不再对和平构成主要威胁

②中国的崛起对国际社会不是威胁而是机遇③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④中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处于明显优势,和平崛起成为可能

A.③④

B.①②

C.②④

D.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对史料的理解能力。本题材料的核心思想是“和平崛起”,即中国的崛起对国际社会不会构成威胁,并有利于世界和平。①表述不正确,④与材料不符,故选②③。

答案:D

6.长期以来“稳定周边”是我国首要的对外战略目标,其表现有( )

①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重视发展与东盟的关系③保持与欧盟各国的关系

④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解题关键是“稳定周边”,欧盟各国不属于中国周边范畴。

答案:C

7.据媒体报道:2013年1月30日,巴基斯坦政府同意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瓜达尔港的营运控制权移交给中国公司,这一举措对中国铺设从中东输往中国西部的石油管道具有重大意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这是中国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的成果

B.中国此举是为了对抗美国重返亚太的举动

C.中国发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说明中国与巴基斯坦盟友的关系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解析:中巴关系与美国重返亚太无关,也不属于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新时期中国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因此B、C、D三项说法错误。故选A项。

答案:A

8.观察下面图片,图片反映出我国新时期的外交活动是( )

A.中国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中国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

C.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解析:由图片中“上海合作组织”等信息可判断中国积极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故选D

项。

答案:D

9.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的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在向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演变。这种变化( )

A.表明国际政治多极化新格局已经建立起来

B.中国的“和平崛起”理念得到了西方支持

C.国际恐怖主义受到了很大的遏制

D.反映出主权国家或集团对外政策的务实调整

解析:A项说法错误,多极化新格局仍在形成过程中;B、C两项说法与本题无关。分析材料可知,近年来新型国际关系建立起来,反映出主权国家或集团对外政策的务实调整,故D项正确。

答案:D

10.20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不顾中国的强烈反对,实行所谓“钓鱼岛国有化”。下列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①这是日本对中国的军事侵略②日本企图否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③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④日本国内极右势力猖獗应引起世界人民的高度警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①说法错误;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国和战败国,②正确;③是不容分辩的史实;

④符合史实。

答案:B

11.下列能反映我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有( )

①参加亚太经合组织②赴海地维和③参加上海合作组织活动④打击索马里海盐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

解析:②④是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①③是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答案:D

“阳奉阴违”

12.2015年是中美关系正常化43周年。阅读右图漫画,从图中我们可以得出的最主要信息是( )

A.中美关系日益走向紧张

B.美国公开违背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

C.正确揭示了美国对中国的政策

D.美国政府恪守“一个中国”原则

解析:解题关键在于漫画中的文字信息。美国打着恪守三个联合公报的幌子干涉中国内政,由此可得出C项正确。A项不符合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B项错在“公开”;D项不符合“对台军售”。

答案:C

13.以下是2010—2013年我国开展的一些重大外交活动,其中不属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是( )

A.中国赴海地维和警察圆满完成维和任务,并于2010年5月6日胜利归国

B.2011年3月13日,中国国际救援队赴日本地震海啸灾区实施救援

C.2012年7月5日,中国派代表团赴巴西出席“里约+20”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

D.2013年1月23日,中国对安理会涉朝决议投了赞成票

解析:B项属于中国政府的人道主义救援,不属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答案:B

14.从苏联到俄罗斯一直存在对华汉语广播,中国人对其称呼经历了“敌人之声”“兄弟之声”“伙伴之声”的变化过程。这三种称呼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兄弟之声”“伙伴之声”“敌人之声”

B.“敌人之声”“兄弟之声”“伙伴之声”

C.“伙伴之声”“兄弟之声”“敌人之声”

D.“兄弟之声”“敌人之声”“伙伴之声”

解析:1950年新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当时中国对其称呼是“兄弟之声”。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发生逆转,这时中国对其称呼是“敌人之声”。苏联解体后,中国和俄罗斯都希望构建一个平等的和谐的世界政治格局,中国对其称呼是“伙伴之声”。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最近中国和印度曾经达成一项协议。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原则,这些原则是:甲、相互尊重领土主权;乙、互不侵犯;丙、互不干涉内政;丁、平等互利;戊、和平共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

度共和国两国总理联合声明》材料二1971年,中国代表团出席了联合国代表大会,引起了联合国历史上空前的轰动。智利一位代表描述当时的情景,中国人来到联合国就好像他们从月球上或从火星上来的——是素不相识或神话般的人物。

材料三我们一贯主张加强联合国作用,支持联合国在涉及和平与安全的重大问题上发挥主导作用……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参加了1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军人、警察和民事官员3 000多人次。

——《我们为和平而来》

(1)材料一体现了我国对外关系的什么原则?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外交史上哪一重大成就?并列举20世纪70年代中国取得的两项重大外交成就。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简要介绍新时期我国外交活动的宗旨以及主要的外交政策或活动。

参考答案:(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

(3)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不结盟政策;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

16.回顾60多年来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特别是冷战后的中美关系,虽然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反而加深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年)时期,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联合国。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在朝鲜、日本、冲绳、中国台湾、南越、缅甸和泰国等地区保持军事基地。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材料二1972年2月21日晚,周恩来举行了欢迎尼克松的宴会。尼克松在祝酒辞中说:“过去的一些时期我们曾是敌人,今天我们有巨大的分歧。……虽然我们不能弥合我们之间的鸿沟,我们却能够设法搭一座桥,以便我们能够越过它进行会谈。”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材料三2009年,奥巴马在亚洲之行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关键性的议题上,无论是气候变化、经济复苏,还是核不扩散,如果没有合作就很难看到我们或者中国如何会取得各自的成功。”……奥巴马还表示,美国欢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美国不寻求遏制中国,“一个强大而繁荣的中国的崛起将为国际社会注入力量”。

——摘编自《中美在广阔的全球视野中同舟共济》材料四近日,访问美国的日本民主党政策调查会长前原诚司与美国助理国务卿坎贝尔在会谈中再次确认钓鱼岛是《日美安保条约》的适用对象。

——日本《新华侨报》(2012年9月13日)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对华政策。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分析美国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

(2)材料二中尼克松所说的“巨大的分歧”和“鸿沟”主要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美越过“鸿沟”进行会谈的共同目的。

(3)据材料三,概括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态度,并结合当今世界形势说明其原因。

(4)材料四中美国为什么“再次确认钓鱼岛是《日美安保条约》的适用对象”?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美关系的展望。

参考答案:(1)政策:敌视新中国。原因:美国开始与苏联冷战,世界日益分裂为两大阵营。

(2)中美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共同目的:应对苏联的威胁。

(3)态度:积极寻求与中国合作。原因:世界多极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世界舞台上发挥重大作用;美国陷入经济危机,需要中国支持。

(4)原因:利用日本制约中国,更好地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展望:友好、合作是主流,矛盾、对抗不可避免。

近现代中国外交

近现代中国外交史及练习题 一.近代中国的外交 1.清政府:四次侵略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北洋军阀政府: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再一次损害中国的主权 3.国民政府: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本侵华奉行妥协退让政策 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原因:①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独立②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交 二.新中国的外交 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⑴国际形势:冷战时期,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孤立、封锁、包 围. ⑵成就: ①建国第一年同17个国家建交,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②积极参与国际活动: (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

(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2.70年代的外交 ⑴国际形势:美苏争霸,苏攻美守 ⑵成就: ①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 要的作用。 ②1972年中日建交。 ③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表明美国孤立中国的失败和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 交的胜利。 ④70年代初国际上掀起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3、改革开放后 ⑴国际形势:两极格局解体,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 ⑵成就: ①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这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的成功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单元第18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18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时间/20分钟 一、选择题 1.周恩来提出:“我们决不能依靠旧外交部的一套人马搞外交,必须创建新型的外交队伍。这支队伍,应当像人民解放军那样,是一支立场坚定、纪律严明、有战斗力的队伍,是一支‘文装的解放军’。”这个政策有利于( ) A.确立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准则 B.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执行 D.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 2.1950—1956年,中国出口总额由5.5亿美元上升到16.5亿美元,进口总额由5.8亿美元上升到15.6亿美元。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新中国成立,实现民族独立 B.改善了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C.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3.[2018·河北衡水模拟]有学者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让我们最大限度地团结了更多的国家,让新中国摆脱了被孤立的状态,改变了周边国家对新中国政权的敌对立场。这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和封锁 B.使周边国家与中国的社会制度趋同 C.淡化了与周边国家的意识形态分歧 D.使周边国家不再对中国敌视和封锁 4.[2018·安徽合肥质检]印尼总统苏加诺谈到某次国际会议时说:“当中国龙、印度神牛、埃及斯芬克斯、缅甸孔雀、泰国白象、越南九头蛇、菲律宾虎和印尼牛一起共舞时,殖民主义将被彻底粉碎。”这次会议( ) A.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广泛兴起 B.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圆满解决 C.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 D.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 5.1963年,毛泽东提出发展“两个中间地带”,即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一外交策略的提出所产生的影响是( ) A.亚非会议的顺利召开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推进了新型区域合作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初步提出 6.1972—1973年,中美以“公报和公告”的形式向世界宣布: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双方同意共同抵抗任何国家在全球建立霸权的企图。这反映了当时( ) A.中美面临共同的外部威胁 B.美国暂时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 C.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D.中美的国家利益趋于一致 二、非选择题 7.外交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政治活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近代(1840—1919年)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它不是针对晚清社会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作出的主动反应,而是基于外部强敌对晚清政府与国家安全造成的威胁所作出的被动对策。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发展过程,就是如何

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国近代史

第二讲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1840年至1900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 直接原因:保护鸦片贸易(1839年6月,虎门销烟。英国政府闻讯,决定借端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过程:1840年6月,英国舰队入侵广东海面,鸦片战争爆发; 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1842年1月,英军舰队驶抵南京下关江面。 清政府屈辱求和,签订《南京条约》 主要内容: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关税,由双方商定。 影响: 1.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 2.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 3.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第二次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同上 直接原因:修约被拒。 过程: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随后法国加入。英法联军接连攻陷天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咸丰帝逃亡热河。 美俄两国趁火打劫,俄国趁机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影响: 1)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遭到更严重的破坏; 2)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 抗(太平天国);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本课要旨: 1.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 结果; 2.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 背景:明治维新后,日本军事实力的上升,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导火线:朝鲜农民起义。 过程:1894年,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朝鲜平壤清军陆战失利。

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

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 一.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及对外政策。 1.对外关系: (1)西汉:丝绸之路(中西方交通要道)张骞出使西域,对“丝绸之路”的形成贡献最大。(2)唐朝:遣唐使(日本后仿效“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鉴真东渡日本(唐风洋溢奈良城、唐招提寺); (3)明朝:①郑和下西洋(印度洋),促进经济文化交流;②戚继光抗倭:保护民族利益; ③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澳门遭到殖民侵略。 (4)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的交流,维护国家统一;外交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中国逐渐落后西方。 2. 对外政策: (1)西汉:开辟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 (2)唐朝:遣唐使;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3)明朝:郑和下西洋。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到闭关锁国。 (4)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3. 中国古代对外政策发展的趋势(特点):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 中国从古至今对外政策发展的趋势(特点):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再到对外开放。 4.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对外政策的启发:对外开放,国运昌盛;闭关锁国,国运衰落。(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国家强盛;闭关锁国,阻碍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落后。)对待国外的东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立足国情,不断开拓创新。 5.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对外政策变化的影响: (1)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的影响:限制了对外贸易和中外文化科技的交流,使近代中国在世界上落伍;由于落后而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2)国运的盛衰与不同对外政策的关系:对外开放,国运昌盛;闭关锁国,国运衰落。 二.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列举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动的主要侵略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 (1)侵略战争: 鸦片战争(1840-1842)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2)不平等条约及危害: ①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 (3)外国列强从不平等的条约中获得的特权及其对列强和中国分别产生了的影响 特权: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影响:①通过不平等条约,列强掠夺了大量的原料、劳动力和财富,输出了大量商品,为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②中国由于这些条约的签订,丧失了大量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

高中历史专题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学业分层测评14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人民版必修1

【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专题5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学业分层测评14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人民版必修1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提出:“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新中国成立后,这段话在外交方针上表现为( ) 【导学号:】A.“一边倒”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另起炉灶” 【解析】由材料中的表述可以看出是外交方针的“一边倒”原则。 【答案】 A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关于“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的规定,实际上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B.“一边倒” C.“另起炉灶”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解析】“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故选A项。 【答案】 A 3.(2015·上海高考)“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这段话的主旨是( ) 【导学号:】A.反对美苏争霸 B.开展全方位外交 C.倡导求同存异 D.重组大国关系 【解析】题干材料信息反映出,1955年亚非会议上,中国提出与亚非国家要求同存异,寻找共同基础,展开合作。材料没有体现反对美苏争霸,故A项错误;中国开展全方位外交是在改革开放后,故B项错误;新中国建立与亚非国家的关系,与重组大国关系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C 4.周恩来多次指出:“与苏联结盟只是政治方针,不是倒向苏联怀抱……”这主要是

中国对外关系史 复习资料

】《中国对外关系史》复习资料 1、天下观念 中国传统世界观念的核心即天下观从属于总体的“天道—天理”观念,它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在中国与“他者”的关系上,天下观的本质是一种华夏文化中心论,其秩序是“中国治下的和平”。 从对外观念的角度而言,天下观念的后果之一就是导致中国人习惯于以自身即人类、以中国即天下的角度观察自身和世界,从文化意义上形成了“天朝型模”的世界观,即以自我为中心,不以平等看待外国。这影响了我们反观自身和审视外族与世界的视角,导致我们在受到侵略时严重的心理失落,思考中外关系的正常思路被长期扭曲。 天下观念对中国人对自己国家身份的认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一直以朝代名称代替国家的固定封号,在身份认同方面,国人一方面具有天下一统的大同理想,一方面重视乡土观念,然而却缺乏民族观念,对民族国家的意识不强。这导致了中国的民族主义在近代之前始终未能产生。 此外,天下观念中的大同理想,使我们在对外关系中崇和尚礼,很重视自己的国际地位和国际道义而非国际法。同时,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我们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崛起习惯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因此稳定周边、立足亚太成为我们一段时期内摆脱外交困境的出路。 天下观念在体制上和结构上已然崩溃,但却并未导致天下关怀的精神崩溃。天下观念曾经给了中国人人性发展的最高境界的呵护,走向民族国家观念则使中国人失去了这种呵护,因此产生了极大的不安全感。我们只有从民族国家向着天下出发,才有可能摆脱那种现成的符号框架与区域性限定,才有抵达更高的人性的可能性。 2、朝贡体制 朝贡体制是天下观念在中国王朝统一时期的成熟的制度构建。是指附属国向宗主国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贡,以表明国家间关系形态。因为主要表现为物品交换,又称为朝贡贸易,是东亚独特的一套政治、礼治、贸易上的国家关系形态。它来自于商代中央与地方、王朝与附庸之间的礼仪关系,这种礼仪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政治统属关系。该体制在唐宋时期达到第一个顶峰,在明清时期达到第二个顶峰。 “华夷”秩序是朝贡体制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天下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朝贡体制的制度化过程就是将传统的“华夷”观念制度化的过程。根据朝贡国与中国或中原王朝的关系之亲疏远近,可以将这种关系分为三个层次,即“典型而实质的朝贡关系”、“一般性的朝贡关系”和“名义上的朝贡关系”。 朝贡体制的特点有:对朝贡国来使的表文的格式、来使的时间、贡道、贡使团人数、携带货物或其他物品的数量、船数等均有详细而明确的规定;采用册封制度对朝贡体制的政治权利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 1.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被动开放 (1)晚清外交: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领土、贸易、关税、领海、司法等主权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成立总理衙门专管外交、通商和洋务事宜。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人干涉中国内政。《中法新约》第一次使列强取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特权。《马关条约》使众多列强可向中国输出资本,列强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维新派希望列强支持中国变法。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口号盲目排外。《辛丑条约》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2)南京临时政府外交:南京临时政府发布《告各友邦书》,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来换取列强对革命的支持。 (3)北洋政府外交: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掌握清政府全部统治大权并最终篡夺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最后以基本接受“二十一条”来取得日本对其称帝复辟的支持。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走上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中共的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都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有关。大革命时期,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高潮,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4)南京国民政府外交: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发动政变,篡夺了大革命果实,并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国共对峙时期,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抗战时期,英美苏等国谴责蒋介石破坏中国抗日大局,英美等国取消了在中国的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企图实现控制中国、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 2.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过渡时期:面对两大阵营尖税对立的国际形势,中国政府采取“一边倒”(倒向苏联)等外交方针(还包含“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团结世界各国人民),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记忆:①尊重主权②不侵犯,③不干内政④等⑤和平),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世界五大国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2)探索时期:针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的霸权主义,中国的外交方针是“两只拳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专题质量检测

专题质量检测(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下列两张新中国成立初期发行的邮票反映出当时的外交政策是 ( )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 条约签订纪念作战二周年纪念 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求同存异” 2.“这一原则让中国同冷战中的美苏保持了距离;这一原则被称为当代中国最大、最成功的价值理念的输出;这一原则写进了1954年宪法。”“这一原则”是指( ) A.不结盟原则 B.睦邻友好原则 C.“一国两制”原则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下列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是在“一边倒”方针的指导下提出的 B.是我国外交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保证 C.体现了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国际合作的良好愿望 D.蕴含了新中国建立“和谐世界”的设想 4.越南胡志明主席曾发表文告说:“在会议上,由于我国代表团的斗争,由于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代表团的帮助,我们取得了一个伟大的胜利,法国政府承认了我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文告中的这次“会议”() A.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B.周恩来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D.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 5.为了保住国民党集团在联合国的席位,美国政府使出浑身解数:尼克松亲自向许多国家的首脑写信,开展“拉票外交”,和一百多个国家的代表谈话,并用“准备提供援助”或“准备撤销援助”进行利诱或威胁等。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还是得以恢复,其主要国际因素是( ) A.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B.中日关系的改善 C.第三世界的兴起 D.中国的国际威望大大提高 6.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谈到中美关系时说:“二十年来,我们两国隔着一条敌对和猜疑的鸿沟,彼此冷眼相看。”这一局面( ) A.导致了朝鲜战争的爆发B.不利于中国统一 C.增进了经济全球化趋势 D.巩固了中苏同盟 7.“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实施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文字出现在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中,反映了美国( ) A.强调两国意识形态的差异 B.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C.仍然阻止中国回到联合国 D.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8.一位学者认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同美国的关系正常化,也就没有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蓬勃发展。”其含义是指中美关系正常化( ) A.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B.标志着美国对中国的封锁政策彻底失败 C.促使许多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D.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推动各种国际交流和合作。中国开展这些外交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是( ) A.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B.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C.为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环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福州屏东中学教学笔记 年月日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二外交关系的突破 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高一年级的历史学习,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历史的起点,也是关键。能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一定的历史思维,决定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好坏。 由于我市初中历史采取开卷考的形式,导致学生对历史往往存在这样一些印象:历史是“副科”;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是无用之学……由于初中的基础不扎实,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脉络,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这本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但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决定了众多学生既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无法形成学习高中历史课程必要的知识基础;又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这一体例对教学有以下几点不利:⑴知识系统不完整,同一阶段不同历史现象的联系不紧密; ⑵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⑶专题性的历史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加大;⑷各模块教材之间历史知识的重复。所以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问题,同时还要考虑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这对历史教师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 针对这些挑战,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⑴反复推敲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⑵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⑶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⑷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⑸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要作“教学日记”,随时总结经验,自觉进行反思。要及时将教学经验上升到模式建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考试内容与要求:了解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知道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的基本史实,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及意义。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以中国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多边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学习要求:了解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内容,知道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的基本史实,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及意义。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史时间表

中国近代史时间表 1840鸦片战争(英) 18415三元里人民抗英(《申谕英告示》,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18428《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 18654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1866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虹口创办发昌机器厂 海关试办邮政 1872上海轮船招商局(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1873广东南海商人陈启源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昭文新报》(汉口) 1877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 1882电话传入中国 1883—1885中法战争,打开中国的西南门户 1884新疆行省设立 1894兴中会成立,“振兴中华” 9黄海海战 中日甲午战争 1895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4《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两半化程度;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三国干涉还 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 反割台战争 俄国军舰在胶州湾“过冬” 1896“大清邮政局”建立(辛亥革命后改称中华邮政局) 8上海徐园放映“西洋影戏”,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 189711德国占领胶州湾 12俄国强占旅顺口和大连湾 18986维新变法(戊戌变法)开始(维新变法中,《强学报》、《中外纪闻》、《时务报》)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 严复翻译《天演论》出版 18999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列强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义和团运动爆发 年底袁世凯围剿义和团 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 190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9《辛丑条约》,沦为两半社会,此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1905中国同盟会成立 《定军山》,中国人民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1906天津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建成 无线电报创设 朱执信《民报》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马克思

高中历史必修1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第15讲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二、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阐述了这一政策,这是区别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基本政策。建国初期“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外交策略,集中反映了新中国彻底改变屈辱外交、体现独立自主的重要政策,也体现出二战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尖锐对立的国际形势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三、周恩来在访问印度、缅甸的时候,正式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四、20 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参加了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即日内瓦会议、亚非国际会议。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亚非会议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在中国代表团的努力下,挫败了西方大国的阴谋,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大大提高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在亚非新兴的民族国家中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使新中 解题关键:可以从国际社会对其反映来思考。 ——————————————被严重削弱; 社会主义形成——————————; 亚非拉许多国家赢得—————————; 中国革命的胜利,鼓舞了世界人民的——————斗争和——————————运动 : ———————————————————————————————政策 “——————————————”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建国第一年,同苏联等————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提出“—————————————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准则; ————年,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会议; ————年,在————会议上提出“求同——-——”的方针,促成会议圆满成功

高中历史专题中国近代化

高中历史专题中国近代化 高中历史专题中国近代化(从现代化的视角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主体内容) 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资本主义现代化探索时期(1840——1949年) (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1、表现: (1)经济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 近代工业。(2)政治上: 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3)思想文 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了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2、原因:外部西方侵略的刺激和内部先进人士的抗争、探索。3、水平:近代化的领域主要在经济方面,是物质层面的近代化。,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 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 展过程。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

元到多元的转变。4、主角:地主阶级洋务派5、结局:没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19年),也是最重要的阶段。1、表现: (1)经济现代化: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它分为两个时期: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2)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从清政府来看,从资产阶级内部来看,从北洋军阀的统治来看,(3)思想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 资产阶级革命派:则把从西方学到 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 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激进派: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 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1/5页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 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 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4)文化领域现代化: 教育:新式学堂兴办、科举制废除。文学革命等。2、水平:由物质层面上升到政治制度和

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课程标准]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单元综述]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建国的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随着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地提出,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先后参加了在日内瓦和万隆举行的两次重要国际会议,并发挥了积极作用。50年代末开始,中苏关系急剧恶化,中国政府坚决对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行径进行抵制。 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转机,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

国际上出现了更广泛的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适应新的形势,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出重大调整,采取“走出去”所谓外交战略,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取得重大成果,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 建国初的环境 )国际形势: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A、有利形势: )资本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阵营 )亚非拉大批民族国家独立 )新中国的成立 B、不利形势: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封锁、包围 )国内形势: 历史:新中国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基础上建立的,帝国主义与旧中国存在不平等的外交关系,而且在华有特权和不正当势力 现实: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外交方针的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

关于五四运动与中外文化的交融的思考 五四运动,一场由爱国青年发起的集爱国救亡、思想启蒙、文化革新与一体的伟大的民族觉醒运动,在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一个空前活跃、壮观的中外文化交融的高潮。 闭塞落后的中国一时间涌现出大量敢于冲破封建思想的人才,“百家争鸣”,学习先进的外国文化,接受外来的新思潮。清政府开始派遣大量的青年学生留学海外,也有大量的的报纸、期刊、书籍来翻译介绍新文化新思潮。如《新青年》有《马克思研究专号》《易卜生号》。五四运动时期中外文化交融改变了中国文化封建保守的格局,空前规模地引进、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开创了文化开放的新局面。 而中日以其地理优势和风俗相近,文化交流尤为灿烂辉煌。从古代互派使臣、商人、学者、僧人,到后来唐朝鉴真和尚六次东渡,而后两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先后打开,互设公使馆和领事馆,大批的中国青年留学日本,中日文化的交流异常兴盛。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影响最大的有几个重要人物:魏源、罗森、黄遵宪。 魏源的《海国图志》在日本受到广泛的传播和推崇,成为日本幕末一代维新志士争相传诵的启蒙读物。这是近代中国人自己编撰的关于世界史地的第一部重要著作,也是当时一部内容最丰富的有关世界知识和海防以至总结鸦片战争史经验的百科全书。《海国图志》是日本人士大开眼界,帮助他们了解到世界各国的情况,还提出了不少加强海防、抵御外敌的建议。 罗森的《南京纪事》第一次向日本人提供了太平天国革命接近真相的详细介绍,引起了日本人的重视。他的《日本日记》是他在日本的所见所闻,是近代中国第一部有较高价值的日本游记。 黄遵宪也是近代中外交流史上的一位优秀代表人物,他著有《日本国志》和诗集《日本杂事诗》,它们大大加深了中国人对日本的了解和认识,推动了近代中国人的日本研究,而且成为中国维新运动的重要启蒙读物。 近代的中国经历了很多的变革,但是没有动摇封建制度的改革总是以失败而告终。五四运动,维新运动,戊戌变法等等,表明了随着国门的渐渐打开,有许多有抱负的爱国青年有了改革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文化,“师夷长技以制夷”,它们或多或少都对中国近代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小觑的影响。一些民营企业的创办,重工业开始发展,新式学堂的创办,如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在近代中国教育发展史上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在古代,由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相比较发达,中日文化交流较多的是中国输向日本。而到了近代,交流的主要趋势逐渐发生逆转。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为什么近代中国会逐渐落后于世界甚至于日本?为什么在中外文化交流如此鼎盛时,外国经济文化政治不断强大,而中国的发展却推迟了如此之久?我觉得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 第一中国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中国是一个很特殊的国家,人口众多,地大物博,所以统治者的管理制度越来越趋向专制,封建思想已经俘虏的中国人民的思想很多年,虽然不缺乏创新之人,但是结果也只是被镇压,并被认作“不入流”的狂民,以致大大小小的改革和运动都以失败而告终,对封建统治并无撼动。 魏源的《海国图志》是一部历史巨作,对日本的影响如此之大,对日本的明治维新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当时的中国,却没有受到清朝统治集团

第五课时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五课时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填空题 1、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_________代表团时,首次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内容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1954年,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55年,中国参加在印尼举行的_________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__________________参加的会议亚非国际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3、1971年,第______届联大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作为安理会__________________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1972年,《__________________》发表,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_________;1979年1月,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两国关系实现了_________。 5、1972年,日本首相_______________访华,双方签署了联合声明,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00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_________出席了在美国纽约举行的__________________。 7、2001年,中国第一次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_________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8、2001年6月,“上海五国机制”发展成为区域性合作组织--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当时主要是为了() A、加强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 B、改善与港澳台的关系,促进祖国统一 C、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友好关系 D、缓和与美国的敌对情绪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后来措辞有所修改的是() ①“互相尊重领土主权”②“互不侵犯”③“互不干涉内政”④“平等互惠”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哪次双边谈判中() A、中印谈判 B、中缅谈判 C、中苏谈判 D、中美谈判 4、万隆会议上,中国为促进会议圆满成功提出的方针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 C、“平等互惠” D、联合反对殖民主义 5、新中国外交成熟标志是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 ) A.《共同纲领》中宣布的原则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方针D.“三个世界”的划分 6、1954年以周恩来为团长,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亚非会议D.二十六届联大 7、70年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是( )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很详细)-推荐下载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 一.知识归纳 1.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被动开放 (1)晚清外交: 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领土、贸易、关税、领海、司法等主权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成立总理衙门专管外交、通商和洋务事宜。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人干涉中国内政。 《中法新约》第一次使列强取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特权。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马关条约》使众多列强可向中国输出资本,列强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维新派希望列强支持中国变法。 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口号盲目排外。《辛丑条约》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2)南京临时政府外交: 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引起保路风潮。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 南京临时政府发布《告各友邦书》,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来换取列强对革命的支持。 (3)北洋政府外交: 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掌握清政府全部统治大权并最终篡夺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最后以基本接受“二十一条”来取得日本对其称帝复辟的支持。 1919年初,巴黎和会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并无理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这一息传到中国,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走上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中共的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都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有关。 大革命时期,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高潮,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必修一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复习课)教案设计

必修一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复习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复习强化学生对现代中国各个时期重大外交政策和外交活动的掌握,形成这一专题的知识框架,便于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课前以填空题的形式让学生自行复习这一部分的基础知识,课上主要是强化学生的知识框架和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以解答问题的形式进行复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复习强化学生以下认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我国一直坚持的外交政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不同;中国在国际上逐渐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国初期、七十年代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主要外交政策和外交活动 难点:我国从建国起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根据国际形势和国家建设需要而有所调整。

主题 2 外交关系的突破及新时期的外交 材料一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中美联合公报》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1978年《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探究1:《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和《中美联合公报》在内容上有何发展? 提示:美国从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含糊态度到“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的明确立场,是一个进步。 材料二100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0世纪时,中国告别了上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世纪跨越,中国人跨越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伴随着国家一起迈入21世纪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 探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外交方面说明在世纪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国如何“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 提示: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改善和发展了同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 外交政策是国家政治的一部分,它除受到国内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还要将各个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活动放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中去,以便更全面的理解它。 请大家完成【时空定位】 中国 世界 这里有一幅漫画是关于不同时期美国国务卿关于中国的话题。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讲解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单选题 1、《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另起炉灶” C、“一边倒” D、“求同存异” 2、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其主要特点是 A、发展与邻近国家的关系 B、重点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C、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D、重点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关系 3、下列有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由我国政府首先提出②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时提出 ③解决了与苏联等国的建交问题④成为解决国语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观察下列同新中国外交政策相关的图片,这些图片表明() 图一毛泽东会见斯大林图二毛泽东会见尼克松图三邓小平会见戈尔巴乔夫 A、中国政府始终贯彻同美苏和平共处的政策 B、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在战略上都需要中国 C、外交政策要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 D、中国政府对外始终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5、下列有关周恩来的外交活动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迎接尼克松②走出日内瓦会场 ③提出“求同存异”方针④会见田中角荣 A、②③①④ B、①②③④ C、③②①④ D、②①③④ 6、1982年3月26日,中国外交部发表了一个只有三句话的声明:“我们注意到了3月24日苏联勃列日涅夫主席在塔什干发表的关于中苏关系的讲话。我们坚决拒绝讲话中对中国的攻击。在中苏两国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我们重视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由此可知()A、苏联在改善对华关系方面缺乏诚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