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怀化学院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怀化学院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

◎张应军 李六华 怀化学院艺术设计系

怀化学院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拥有文、理、教、工、管、经、法、农等八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并重,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开放性、应用性、多科性的教学型本科院校。学校现有19个教学系、部,九大学科门类,40个本科专业。学校面向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4400余人。每年将有3600名毕业学生需要就业,毫无疑问,学生就业已成为了怀化学院的一项重要工作。

从调查中我们分析得出:

一、全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发生了新变化

(一)我国本土大学生面临国际联合办学机构竞争。近几年来,我国高教市场逐步向国外资本开放,各种形式外国教育机构的进入,产生了更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机构,他们不但提供了人才短期培训,不少教育机构还与国内大学进行联合办学,这种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直接挑战了中国本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本土高校大学生就业增加了不少的竞争对手。

(二)人才市场更加偏重“好”专业。所谓的“好”专业或“热”专业,是指当前就业市场较紧缺的专业。近年来,影响大学生就业重要因素之一即大学所学专业是否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专业偏好比大学知名度更高,一些名牌学校不合适市场专业学生就业不理想。用人单位在看重“专业”的同时,还对大学毕业生的“专长”很重视,有专长的复合型人才是用人单位竞相争聘的热点。

(三)海外归来学子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冲击加剧。近几年来,留学生回国潮一浪高过一浪,直接挤压国内大学生就业空间,这些海外学子对世界经济运行规则,各国法律制度等比较了解,在国外多年的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和驾驭各国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差异的能力比较强,竞争力较强,是国内大学生就业强劲对手。

二、当前怀化学院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大学生占国民总数的比例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但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却很严峻,造成怀化学院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片面性

1、过分强调文凭。不少用人单位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比如有些单位招聘人才就要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看不起本科生或专科生。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不少本科或大专学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业务能力差。

2、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有些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3、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招聘人才考虑的是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由此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将外地户籍人才不予考虑。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

4、对学校的歧视。不少大型企业进人,考虑的是211工程和985的学校,将一般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排斥在门外,连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都不给。其实像怀化学院这样一般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专业能力并不差,某些方面还要造过名牌院校的毕业生。如广东顺德的教育结构却专要怀化学院音乐系的毕业生担任教师。

5、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虽然是大学毕业生的劣势,可不少用人企业却把这一条作为了他们招聘人才的重要标准,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

(二)大学毕业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诚信问题,一些毕业生诚信缺失,就业后不愿签协议,为平凡跳槽留余地,失去了用人单位的信任,对学校和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

2、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

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所下降趋势。

3、大学生就业观未能转变,自身定位偏颇。不少大学生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

4、有岗位不就业。不少大学生不愿到私营企业或私营事业单位工作,怀化学院每年来校招聘人才的岗位数大大超过毕业的学生人数,导致用人单位招人招不满。而我们的毕业生却是坐等时机,总想捧上“金饭碗”不放,造成就业率未能达到90%以上。

(三)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式存在一些问题

1、教学内容与社会专业需求滞后。前几年个别系部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完全与市场专业需求脱节,导致学生就业后用人单位还要花去一定的时间搞培训,无形中增加了用人单位的成本核算。

2、学校自身定位不够准。2008年以前学校定位不够准,造成“重理轻能”的现象。过分的强调理论教学,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使理论课的教学时数高达70%以上,从而导致一些用人单位所说培养的学生只会讲而不会做。因此,2008年以来,学校经过实践与探索,将学校办学定位为——教学应用型,并实施了“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就业率也一年比一年高。

3、教师的教学责任心不够强。在教育教学中部分教师讲课满堂灌、课后不辅导、考试标准不严、学生评价期考一锤定音。而且对教育内容与方法研究不够,轻视学生的能力培养,

从而造成大学生就业的困难。

三、面对社会需求,创造条件应对就业

众所周知,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共同努力。

1、用人单位要转变招聘人才的观念

(1)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

(2)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

(3)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

2、大学生本身应正确择业

(1)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怀化学院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的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因此,我们的大学生必须尽可能的培养自己,着力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

(2)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3)正确就业定位。我们的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方面应当面对现实,要根据市场实际状况转变观念,更新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去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4)利用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我校的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校友资源等途径,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才实学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5)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校的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今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3、学校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1)面对社会人才需求,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学校应转变教育观念,把握市场人才需求导向,优化育人环境,搭建能力培养平台,实施素质教育,拓宽开门办学途径,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学校应树立正确的育人目标,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具有不断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精神,能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以上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大学生。

(2)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学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学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学校应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融为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的服务功能,积极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就业观,掌握竞争技能和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4、社会和政府应富有大学生就业的共同责任

政府社会必须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

相衔接,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

综上所述,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缓解和解决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更离不开大学生自身的观念更新。学生只有从自身找原因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拥有真才实学,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成功,获得理想的职业,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李庆.2009年南京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10.[2]普陀区总工会研究室.金融危机背景下上海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J].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0,01.

[3]吴庆.2002年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02.课题项目:2010-2011年度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湖南大学生创业就业研究”(编号:1011261B)。

作者简介:

张应军(1953-),男,苗族,湖南怀化人,大学本科,怀化学院艺术设计系党总支书记,高级政工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管理方向的研究。李六华(1975-),女,湖南怀化人,硕士研究生,怀化学院艺术设计系党总支副书记,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教育教学研究。

体验式生涯发展指导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初探

◎朱丽莉 温州大学就业工作处

【摘要】目前生涯发展指导课程越来越受到学校的普遍关注,而传统的教育方式难以较好满足学生和教师的需要。体验式生涯发展指导课程采用学生亲身体验的方式,获得自己的经验,提高学生的生涯发展自主意识和自我学习动力,以增强适应未来社会环境的就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本文主要就体验式指导课程的理论基础、设计思路和方法、参与主体和内容进行分析。

【关键词】体验式;生涯发展指导;分析

目前生涯发展指导的作用日益受到国家、各级部门和学校的重视,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潜能和社会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岗位,培养出他们能够自我规划的基本能力,是教育部门应尽的责任。同时学生对生涯发展指导课程也是非常欢迎的,他们也希望学校能够提供的专门的这方面的服务,使自己能够切实做好进入职业前的准备。

为此我们到上海某学校进行调研,在调查中,我们对生涯发展指导课程的学生用书及课程内容均做了调查,37.8%的教材来源于学校的统一教材,37.8%的是来自任课教师的自编教材,16.2%的则是媒体资料,课程实施情况则是32.4%的是上生涯规划,8.1%的课程是简历面试等就业技巧,21.6%的课程是就业市场与招聘信息,29.7%的课程是职业测评。调查范围同样覆盖学生对目前生涯发展指导教材的评价及课程实施情况的评价,29.7%的学生认为目前生涯发展指导教材存在的问题是内容不实用,不贴近实际,18.9%的学生认为理论性太强,缺乏实践案例,43.2%的学生认为枯燥无味,相信这些调查结果将对教师改革目前生涯发展指导教材及其上课方式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据教师问卷结果显示,生涯发展指导课程中有可以直接实用教材的仅占11.1%,暂时还没有,需要教师自身改变的占44.4%,完全需要老师创编的33.3%,充分说明目前生涯发展指导课程的教材编写没有跟上课程发展的需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以说教师在缺乏教材的指引下,难以有效的实施生涯发展指导课程。因此针对学校生涯发展指导课程设计中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一种以新的形式进行生涯发展指导课程开发非常必须,而体验式的生涯发展指导课程恰恰满足了这种需要。

一、体验式生涯发展指导课程的理论内涵

美国生涯发展指导专家舒伯(Super,1976)认为,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同时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因此,生涯探索需要学生对人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自我体验,并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个人的选择。因此,生涯发展指导课程的设计是注重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与体验的。体验式生涯发展指导课程的设计是指辅导对象亲身介入实践活动,并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方式。即以学生为中心,营造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场景,引导学生在团体活动中获得具体的经验,促进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认知和接纳,进而将习得的观念运用于真实的生涯世界,发展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因此,体验式生涯发展指导课程是帮助学生达到知行统一的有效途径。该辅导方式主要的理论来自于Kolb(1984)提出的体验式学习模型(ExperientialLearning Model),认为学习、转变、成长是“积极尝试——亲身体验——观察反省——总结领会”这样一个封闭系统的整合过程。

尝试体验:此乃过程的开端。参加者投入一项活动,并以观察、表达和行动的形式进行。这种初始的体验是整个过程的基础。体验是以主体在认识过程和心理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为对象的,是对经验带有感情色彩和主观能动的回味、反刍、体味。

观察反省:整合过程的关键部分则是把亲身经历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的东西结合起来,与辅导者探讨、交流以及反映自己的内在生活模式。在参与中澄清问题,看到问题的症结,发掘自身的潜能。

总结领会:按逻辑的程序,要从经历中总结出原则或提取出精华,并用某种方式去整合,以帮助参加者认清在体验中得出的成果。最后,策划如何将这些体验应用在工作及生活中。

在该理论指导下的生涯发展指导课程以“以活动开始的,先行后知”为显著特点,为学生提供一个注重体验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学习、观察反省和总结领会。该理论注重主体参与性,即课程设计思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营造真诚、温暖的团体氛围,学生在学习中是活动、认识、体验发展中的能动的主体。该理论注重问题的解决,即对辅导内容、步骤、要求,无论是同质的对象,还是异质的成员,都能最大程度地根据不同个体不同的生涯需要,设计不同的问题,确定不同的内容,制定不同的环节和步骤,自己解决自己面对的问题,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通过体验式职业课程能够比较清晰地明确自己的事业发展方向,并将体验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和就业技巧内化为精神财富,使自己职业发展与集体、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