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平理论与当前中国社会公平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平理论与当前中国社会公平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平理论与当前中国社会公平问题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课程论文

题 目

马克思主义社会公平理论与当前中国 社会的公平问题 姓 名

张婷婷 学 号

14045105002 院、 系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专 业

学科教学(物理)

马克思主义社会公平理论与当前中国社会的公平问题

摘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认为,任何社会公平是具体的、相对的和历史的;无产阶级公平观的本质内容是消灭阶级,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不是平均主义,它是平等与不平等的统一。以此理论来理解和审视当前中国社会的公平问题,并试图寻求解决的途径与措施。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公平理论; 公平; 问题

1 引言

公平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的显著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作为关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命运解放和生存发展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学说,对社会公平理论作出了大量、深刻的论述。这对指导当代中国社会正确解决公平问题,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2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平理论

社会公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社会公平是马克思主义者不懈奋斗的目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以唯物史观为基石全面阐述了自己的社会公平思想。

第一,社会公平是具体的、历史的、相对的,没有永恒和绝对的公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公平是具体的、历史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任何公平都是一定社会关系的表现,归根到底都是一定经济关系的表现。不同的经济结构、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贯彻的公平内容也是极不相同的。恩格斯指出:“平等的观念,无论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关系,而这种历史关系本身又以长期的以往的历史为前提。所以这样的平等观念什么都是,就不是永恒的真理。”

[1]他还说,公平“始终只是现存经济关系的或者反映其保守方面,或者反映其革命方面的观念化、神圣化的表现。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公平观认为奴隶制度是公平的;1789 年资产者的公平观要求废除封建制度,因为据说它不公平。在普鲁士的容克看来,甚至可怜的专区法也是破坏永恒公平的。所以关于永恒公平的观念不仅因时因地而变,甚至也因人而异”[2]。

社会公平也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公平。恩格斯指出:“在国和国、省和省、甚至地方和地方之间总会有生活条件方面的某种不平等存在,这种不平等可以减少

到最低限度,但是永远不可能完全消除。阿尔卑斯山的居民和平原上的居民的生活条件总是不同的。”[3]他曾严厉地批评米尔伯格在公平问题上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但是他认为米尔柏格所说的对于公平“一个人有一个理解”这句话是“正确”的[2]。

第二,无产阶级公平观的本质内容是消灭阶级,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马克思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公平的内容不是各阶级的公平,而是消灭阶级。恩格斯也同样认为:“无产阶级公平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任何超出这个范围的公平要求,都必然要流于谎谬。”[1]马克思、恩格斯把“消灭阶级”表述为无产阶级的公平思想。事实上如果把公平正确地理解为消灭阶级,那么无产阶级争取公平的斗争以及公平的口号就具有伟大的意义。由于无产阶级的本性和历史使命,一旦社会全体成员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的公平实现以后,在人类面前就必然会产生一个问题:要更进一步,从形式上公平转到事实上的公平,即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无产阶级所具有的阶级特性和品格,决定了这个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最后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不是平均主义,它是平等与不平等的统一,真正的平等只能到共产主义才能实现。

社会主义社会的平等主要是指在人们生产资料共同占有上的平等和前面提到的消灭阶级。列宁指出:“社会主义者说平等,一向是指社会的平等、社会地位的平等,决不是指每个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平等。”“社会民主党人所理解的平等,在政治方面是指权利平等,在经济方面,我们刚才已经说过,是指消灭阶级。至于规定人类在力气和才能(肉体的和精神的)上的平等,社会主义者连想也没有想过。”“消灭阶级,这就是说,使全体公民在同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的关系上处于同等的地位,这就是说全体公民都有利用公共的生产资料,公共的土地、公共的工厂等进行劳动的同等的权利。”

社会主义社会的不平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个人收入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平等。由于人与人的体力、智力及家庭等条件是不同的,因此,在提供的劳动相同、从而由社会消费基金中分得的份额相同的条件下,某一个人事实上所得到的比另一个人多些,也就比另一个人富些。其二,在工农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平等。列宁说:“我们要争取的平等就是消灭阶级。因此也要消灭工农之间的阶级差别。这正是我们的目的。……只要工农之间的阶级差别还存在,我们就不能无所顾忌地谈论平等。”[3]其三,在地位上仍然存在着不平等。货币是向一切劳动者征收贡赋的凭据,货币是昨天的剥削的残余,在货币消灭之前,平等始终只能是口头上的。由于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商品经济和货币,存在着事实上的剥削权利,所以,在地位上还存在着不平等。因此,真正的平等只有到共产主义才能实现。

总之,马克思主义以消灭阶级作为自己公平理论的本质内容,体现了其公平思想的革命性和超越性。他们提出的公平是具体的、历史的、相对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是平等与不平等的统一等思想又体现了其公平思想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种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公平思想使它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进步、最高层次的公平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公平理论为我们深刻理解和审视当代中国社会的公平问题提供了理论根据和方法论原则。

3当前我国社会存在不公平现象的现状及原因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其成就举世瞩目,受到世界的公认。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转型和变革,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农业化到城市化、工业化。与此同时,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出现了不协调的情形,同经济发展相比,社会发展明显滞后。这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公平公正方面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大问题。

3.1当前我国的社会公平问题及其现状

“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说:“勿庸讳言,我们现在的社会还存在许多不公平的现象,收入分配不公、司法不公,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有学者认为当前我国社会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联合国报告”曾这样描述我国的贫富差距现状:中国倾斜的政策使得社会贫富差距加大,中国最富裕的城市发展水平堪比欧洲,但最贫困的农村地区发展水平却和非洲差不多,这已威胁到中国的发展。的确,当前我国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已经引发了不少社会问题。“据测算,在我国,标志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早在2004年就已超过0.4725,有的研究结果认为已超过0.5,已经大大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0.4的警戒线,成为威胁社会稳定的最大隐患。”我国的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上。国家统计年鉴和相关的文献报道,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后来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这个比例曾一度缩小,但后来随着我国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大大高于农民,2007年与2008年城乡居民的收入之比达到了3.2:1。我国居民收入越来越不平衡,这种贫富分化的加剧,使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社会的不公平,由于不公平导致的社会问题也不断增多。

其次,一些不公正现象逐渐发展成为潜规则,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当前,我国社会各个领域或多或少地受到潜规则的影响,损害了社会公正。如少数政府官员被一些利益集团所左右,大搞权钱交易,利益集团以某些好处诱导领导干部的决

策。更为严重的是在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司法领域,也出现了腐败现象,加剧了社会的不公正。因为司法本来就是维护社会正义的地方,如果司法是公正的,即使社会上存在着某些不公正的现象,也可通过司法来矫正和补救,使社会公正得以恢复。如果丧失了司法公正,整个社会就可能无公正可言,当然也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

3.2社会不公平现象产生的原因

第一,社会经济不发达。大卫·休谟的关于正义起源的理解是很符合现实的,他认为正义起源于“人类的自私、受到局限的人类的慷慨,以及自然不能为人类的需求提供充足的财富””。求生和满足自己的基本生理需要是人的本能和天性,当这些基本的生存条件都没有保障时,有的人不得已而做出违背社会公正的事情。所以在私有制出现以后的一个贫穷的社会里,发生不正义事情的频率要远远高于相对比较富裕的社会,就像马克思所说的公正只有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一样。所以经济发展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必要条件。

第二,分配制度缺乏公正性。社会公正问题之所以成为当今社会的焦点话题,是因为损害正义的往往是上层利益群体,下层人民只能是受害者,下层人民是最渴望正义的。目前社会上从事不正义行为的人更多的是富人,是有权有势的人,他们相对于穷人拥有更多的发展机遇,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就拿目前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南美洲的一些国家来说,它们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穷人反而比以前更多,公平和正义更加缺失,原因在于它们的分配制度出了问题,从而出现了国家富了,人民穷了的状况。

第三,政策的转变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三十多年坚持不懈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推动,使我国的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另一方面也加剧了贫富的分化。这些差距固然与人们的文化程度、能力及各地的资源条件有关,与国家政策有一定的关系,我们不能说当时的国家政策有误,因为它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提出的特定决策,但是由于我们没有及时地意识到社会现状的变化,没有及时地意识到政策在一定时期的特定适用性,没有及时地制定适合变化了的经济社会的政策,以致造成了现在贫富分化的不良社会后果。

第四,制度设计的不公正或制度设计公正但执行不公正。我国在法律制度的设计上还存在一些漏洞。如我国宪法规定,“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在2004年修宪时,也加上了“公民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这一条。从理论上讲,财产权应当是平等的。但是,这有无“神圣”两个字的差距,就造成了法律地位的不平等。还有就是在制度的执行中也存在诸多缺陷。民告官就是其中一例。虽然现在国家有《行政诉讼法》,但是往往由于被告的部门或官员强大的社会势力和雄厚的经济实力而使弱势

群体的正义得不到伸张,利益得不到保护,以致使制度的规定流于形式,不能切实保障广大民众的平等权利。

4实现公平的有效措施

第一,对公民进行教育和价值改造,使其形成正确的幸福观。对于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也许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是这种不同理解会对人们的价值选择和人生道路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一定要有正确的幸福观。什么是正确的幸福观呢?用巴贝夫的话来说就是“适度的劳动所提供的活动是人们健康和幸福的源泉”。因为适度的劳动不仅可以为我们带来适当的报酬,满足我们的生活需要,而且还可以锻炼身体,使我们远离疾病的侵害,最重要的是它还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这就是人类所追求的最朴实也是最正确的幸福。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社会本来就是一个服务的体系,每个人既为他人服务,同时又接受别人的服务,因此没有人只享受服务而不履行义务,所以我们得出结论:劳动是自然的法则。如果每个人都把劳动当做自己的幸福,相信不经过劳动而获得的报酬是不正当的,那么社会的不正义行为就会大大减少。

第二,坚持差别原则,着力向弱势群体倾斜。罗尔斯在《正义论》中使用了差别原则,他主张维护最小受益者的最大利益,此项原则更多地代表了弱势群体包括贫者、弱者、不利者、地位较低者的利益与正义要求。托尼在论平等时说:“一个社会越是不遗余力地致力于保证所有社会成员的平等地位,那么这些对待的方式就越不相同。”差别原则中对最少受惠者的偏爱,正好符合我国当前的实际。

第三,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促进社会公正和发展生产力不仅不矛盾,而且二者可以互相促进,互为解决前提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当前所有问题的关键。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达的物质基础是现代公正社会的支撑构架。因此一个社会只有具备相应的社会经济资源,才能缓解贫富差距问题,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他们的素质,为公平正义的社会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完善分配制度,最重要的是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由于人们经济状况的差距和起点的不同,应逐渐加大劳动收入的比重,减少资本收入的比重;其次,着力提高弱势群体的收入,如农民、农民工及城市低收入者等;再次,通过税收或其他途径调节高收入者的收入。

第四,完善社会制度,健全利益表达机制,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如建立健全多向的利益表达机制,让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有表达自己利益要求的正常途径;另外还要建立健全利益冲突的调适机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决不是没有利益矛盾、冲突的社会,而是一个有能力解决利益矛盾和化解利益冲突,并由此实现利益关系趋于均衡的社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3]列宁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 刘永梅.当前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2009,

(10):23-25.

[5]崔淑芳.浅谈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及其对策[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7(4):15-17.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起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它包含的基本原理都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对我国文化建设中的各种具体问题的解决有指导意义。 首先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即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把无处无时不起指导作用的思想方法,称为思想路线。由于世界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处于最高的地位,因而我们在谈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时,首先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或思想路线的指导。 其次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简称唯物史观。只有以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为指导,才能正确认识文化的起源、实质,文化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文化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文化对其他社会现象的作用,文化的传承,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 第三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各种哲学的文化观各不相同,有多少哲学就有多少文化观。作为文化整体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的文化观,即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还在形成中。但无论如何,认识一种文化现象、处理一个文化问题,任何人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观指导。 第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新理论概括。这种指导保证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避免“左”或右的偏向。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决文化问题 正确的指导包含对指导思想的分析,对客观对象的分析和概括,最后得出结论,这种结论的真理性才是可靠的,才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文化究竟包括哪些具体内容?这是今天还没有充分解决的理论问题。文化不是一类感性事物,无法根据其感性特征而把文化从其他事物中区别出来。我们对文化的界说大体上有一共识,即人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诚然,作为精神产品,必有物质载体,但物质载体不等于文化,物质载体虽然是感性的,载于其上的文化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究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有必要认真研究。文化是三大社会领域之一,要弄清楚它的内容问题应该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之一,当然会起重要的指导作用。这样,我们就可以循着作为社会存在之精神反映及其成果把文化因素区别出来。例如,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关系区别出技术、自然科学、经济理论,从人们之间的交往和关系区别出语言、文字等。对政治领域的精神活动和文化领域本身的精神活动,也是如此进行具体分析。这样,我们就能比较充分地解决这个问题了。 总之,指导不仅是在指导思想中进行逻辑演绎的过程,也是在指导思想下深入实际,对实际材料进行分析综合的过程。 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当代中国文化建设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建设和发展当代中国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下面,就其中几个重要问题略陈己见。 第一,建设和发展科学的文化哲学问题。至今,还没有大家都认同的科学文化观,即文化哲学,因此建设和发展科学的文化哲学成为我国文化建设中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这个任务,必须以科学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来指导才有可能完成。科学的文化哲学之所以难于形成,是由于人们对其对象的理解各式各样。应该采取多数人在理论研究中的理解。在理论研究中,各家各派、东西方往往把经济、政治和文化并列为人类社会三大类活动和现象,把文化界定为人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也就是一种可以与经济、政治比较清楚地区分开来的东西。有了比较明确的对象之后,我们就可以对它作进一步研究。进一步研究应该包括,对它的环境的研究和对它本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 ——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温州问题 学习了大半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通过老师的介绍以及自己平时的了解,明白了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书本上的介绍内容包括: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直在想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到底有什么作用,它与我们当代社会有什么关系呢?说到这想起了在20世纪末的1999年,英国BBC广播公司曾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的“千年第一思想家”这一命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人月,汇集全球投票结果是:马克思居第一,爱因斯坦居第二。这当然主要是反映西方知识界的判断和评价。然而马克斯就是西方人,马克思主义也是由西方传进来的。体现了它在西方的影响很大,那么与我们中国又有多大的联系,对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又有多大促进作用呢? 之前学习近代史纲要以及毛概,知道了第一个较成功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我们中国,并与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现结合的是毛泽东,他提出了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回到现代当下我们的生活,那他对于我们又有什么作用呢? 下面就结合当下的温州问题他欧诺一下马克思主义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近一段时间,有传闻浙江温州市多家民营企业的掌门人因资金断链不约而同地选择“跑路”。日前,记者前往温州调查,发现目前尚无证据证明温州中小企业普遍进入困难期。不过在多数中小企业背后,高利贷暗流涌动,令其发展如履薄冰。温州市发改委政策研究人士表示,当前的温州,一方面是产业底子薄弱,呈现“低、小、散”的局面,中小企业发展面临融资难、利润率不高的困境;另一方面却有大量民间资本找不到投资方向。在投资资源性商品、房地产受阻后,近段时间在温州掀起了私募基金投资热。温州市政府亦希望能够引导民间资本通过股权投资等形式来推动温州市“十二五”期间的产业升级,形成几方共赢的局面。从4月份开始,温州市接连曝出三旗集团等多家企业资金断链而停业,企业老板因身负巨债选择“跑路”,引起一片哗然。上述企业在温州当地均颇有名气,其一夜关门引发了社会对中小企业生存状况的担忧。来自温州市发改委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温州企业订单、出口数量情况较为乐观。绝大部分企业运作正常。 改革开放以来,凭借一种与生俱来、敢于创新和敢于吃苦的精神崛起的温州民企,在新一轮经济发展起点上,有部分企业在逐渐失去原先的价值目标,有的干脆偏离主营业务,把企业资金转向炒房,甚至做房产开发商等等偏门上,而现在在国家对房产调控的大背景下,房地产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从本质上分析这也从温州问题反映了整个中国中小型企业在改革开放后发展中说面临的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但又是十分艰巨的事业。马克思主义指出,共产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学说而是运动,使用实际手段来追求实际目标的最实际的运动。那么其实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就应该意识到或者是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的邓小平也明白再走下去的路上必然会遇到许多的问题。 作为商学院的学生,我们都知道一个常识,在经济调控领域,分为“看不见的手”(市场经济自身的调控机能)和“看得见的手”(多指政府的干预)。那么在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Chinese Marxism and Contemporary 编号:D002 开课单位:社科部 开课时间:第一学期总学时数:36 学分:2 主讲教师:熊絮茸 【教学目的】 培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能力。注重政治性和学术性、思想性和知识性的有机统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开启历史和现实、中国和世界的比较视野,努力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战略思维能力。注重创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主要内容及要求】 导论 导论分析了20 世纪人类社会的成就和问题、进入21 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指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理论内涵以及如何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来分析中国和世界,并系统阐述了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本讲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当代人类社会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2)总体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和主要观点。(3)学习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第一讲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 第一讲分析了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的主要变化,为认识当代人类面临的问题,明确中国的定位提供了基本背景。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基本特征,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面对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世界上各种文明、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中国如何更好地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应对其带来的挑战,形势严峻。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辛向阳 2007-10-17 14:20:58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摘要]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处于指导地位。作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质,即它是反映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的观念体系;马克思主义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原则即劳动优先、集体主义、公平正义、人民至上;马克思主义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保证,它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角度指导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集体主义 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在这一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思想。 —— [基金项目]本文是作者承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2007年重点课题“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辛向阳(1965—),男,山东安丘人,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二部副主任、研究员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它的真理性连资产阶级世界也是不能否定的。2005年7月英国广播公司(BBC)进行了“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的调查,结果显示,共产主义理论奠基人卡尔·马克思以27.93%的得票率荣登榜首,居于第二位的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得票率为12.6%,远远落在其后,柏拉图、康德、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更是望尘莫及,黑格尔甚至没进前20名。《卡尔·马克思传》的作者弗朗西斯·韦恩对这种结果并不感到奇怪。他说:“20世纪忽视了他,或把他当作一个不一样的马克思。如今,人们刚开始发现他的辉煌,他的确在回归。现在是我们让马克思成为21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的时候了,这是他应得的机会。”马克思主义在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是起指导作用的。特别是在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方面,马克思主义给我们以直接指导,这包括: 一、马克思主义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质 有人讲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是自由、平等、人权。这是不对的。自由、平等之类的价值观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核心价值观。马克思讲:“在考察历史进程时,

中国工业污染状况分析

中国工业污染状况分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已经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环保政策体系、管理体系和相关法律体系,但环境绩效仍不理想,工业污染防治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还一度陷入“违规排污一恶劣事故一整治一更大规模的违规排污”的怪圈。本文通过介绍污染源来治理和改善。 【关键词】工业污染、废水排放、废气污染、废渣污染 【引言】环境问题一直以来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时时刻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工业污染愈加严重,我们的生存环境岌岌可危。为了我们的后代保护环境,关爱生活是我们当下重要任务。 一、中国工业污染的主要污染物 工业污染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废气、废水和固体排放物对环境的污染。污染主要是由生产中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及各种噪音造成的,可分为废水污染、废气污染、废渣污染、噪音污染。 工业污染对工农业建设和人民健康危害极大,主要表现在: 一、是工业生产中排放大量未经处理的水、气、渣等有害废物,会严重地破坏农业的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 二、是工业“三废”对工业生产本身的危害也很严重,有毒的污染物质会腐蚀管道,损坏设备,影响厂房等的使用寿命; 三、是环境污染,公害泛滥,直接危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 四、是有些工业污染后果严重,难以清除,有些污染不容易发现,发现以后造成的危害已经很严重。 而工业发展的过程中主要的污染源是废水污染。大量的工厂为了减少支出而偷排污水。这样处理不当,将影响水体的自净,因而使水质恶化。近年来,人们日益意识到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现在污水必须通过处理才能排放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二、中国工业污染治理措施的情况

浅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整个过程

浅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过程 ——以李大钊、毛泽东、冯契为例 摘要: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中国迎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结合历程。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中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宣传马克思主义,其中对唯物史观的宣传是他根据中国的实际接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通过他的一系列的哲学著作,在思维方式上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冯契用中国哲学的提问和传统来发展马克思主义。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李大钊毛泽东冯契 论文大纲: 第一部分:导言 第二部分:正文 一、李大钊对唯物史观的宣传,如何接引马克思主义 (需要解决的问题:1、李大钊的哲学思想;2、李大钊对唯物史观的宣传;3、如何接引)二、毛泽东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会贯通 (需要解决的问题:1、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来源;2、毛泽东哲学著作的基本情况;3、怎么在著作中融会贯通) 三、冯契怎么由中国哲学的提问和传统来发展马克思主义 (需要解决的问题:1、冯契的哲学思想;2、冯契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情况;3、如何在著作中体现发展) 第三部分:小结 一、综合的概括一下结合的过程 二、简单论述一下三个人的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提出现实思考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过程 ——以李大钊、毛泽东、冯契为例 摘要: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中国迎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一个较长的结合、发展历程。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中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宣传马克思主义,其中对唯物史观的宣传是他根据中国的实际接引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通过他的一系列的哲学著作,在思维方式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冯契用中国哲学的提问和传统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李大钊毛泽东冯契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通过它在中国的传播、普及,以及被应用来研究中国革命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等实际问题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又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过程,需要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普及、运用,以及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许多先进分子做出了重大共享,最终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对于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并起了巨大的革命作用。在这些先进分子中,李大钊、毛泽东、冯契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在这篇文章中,笔者主要是以这三个人为例,来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过程。 一、李大钊对唯物史观的阐释和应用 李大钊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十月革命胜利前,李大钊是急进的民主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当时他的哲学思想最主要的是信奉、宣传进化论。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了李大钊一级大的教育、鼓舞、启发,使他扩大了眼界,看到了人类的新希望。他认真研究了十月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等问题,同时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在担任北大图书馆馆长和经济系教授期间,他更有机会、条件比较系统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从事革命活动,他终于在1919年夏秋从急进民主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从进化论转向唯物史观、宣传唯物史观,成为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共产主义者。 1、对唯物史观的阐释 考察了李大钊关于唯物史观概念运用上的差异后,对于我们进一步弄清李大钊 关于唯物史观理论内涵的规范,很有帮助。通过梳理,李大钊所理解的唯物史观,有以 下涵义: 其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社会结构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李大钊认为社会是一个结构形态的东西,它由表层构造与基础构造组成,而生产力同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构造。他说,“马克思一派唯物史观的要旨,就是说:人类社会一切精神的构造都是表层构造,只有物质的经济构造是这些表层构造的基础。’,0他认为基础构造的变化发展决定表层构造的形态:“马氏认为社会的构造是个整个的东西,有其基址,亦有其上层:经济关系是其基址,观念的形态是其上层;上层与基址相合而成此构造。马氏虽认上层的变动随着基址的变动而变动,但绝不是把社会构造的整个全体,裂为零碎的东西,而以基址概全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试题及答案

一.简述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马列主义独创性理论贡献 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和北美全面确立其统治地位,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并把它的影响扩展到全世界的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当时面临的历史课题,是教育无产阶级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条件。他们通过深刻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的社会发展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石;同时,他们特别声明:自己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自《共产党宣言》宣告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欧洲大陆爆发了一系列民族民主革命,特别是发生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的巴黎公社革命;近代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初显端倪。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新的发展,不断运用所创立的理论指导革命运动,并在实践中检验这些理论,修改某些具体的设想和论断,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列宁所处的时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已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发展,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面对这样的现实,列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揭示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首先获得胜利,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同时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论断,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列宁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不存在商品生产的认识,果断取消了基于战争环境与过去的认识而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余粮征集制,推行适合本国国情的“新经济政策”,从忽视、排斥商品生产转向有计划地利用商品货币的积极作用,并把发展商业视为“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列宁对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新的科学概括和总结,创立了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全面的、创造性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活动舞台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同志,致力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近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认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在实践中,正是由于他敢于突破苏俄中心城市暴动的革命方式,从而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的革命道路;在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改造中,他吸取苏联改造模式严重破坏生产力的教训,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一化三改”的路子,在成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推动经济社会平稳、持续的发展,并对尔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初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社会主义理念和实践面临严峻挑战。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在敏锐洞察和正确揭示时代新主题的同时,深刻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搞社会主义只能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他坚决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从根本上突破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建设模式,成功推行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子。他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使中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的生命力。邓小平理论在继承毛泽东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进一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对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总结。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根据新世纪的时代特征、当代中国国情和历史任务、党的执政地位,对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实践提出的新思想、新标准、新要求,把实

华工《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期末考试题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期末考试题 (答卷需抄题,请在姓名后面加上个人编号) 1、请根据本门课程的授课内容,结合国内外的发展形势,分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 义。结合自身的专业领域,谈谈如何推动中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25 分) 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①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生 活的重大举措。为实现新阶段的发展目标,不能再继续依靠牺牲资源、环境、劳动这三个要素,因为它违背科学发展观,是经济起飞初始阶段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粗放的增长方式,依靠这种增长方式难以保持国民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②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解决我国当前 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目前我国科技发展总体水平,同世界上的创新型国 家相比差距较大。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弱,关键技术自主研发比例和自给率低。③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国家的任务,既反映了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 准确把握,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我们提 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要让国内生产总值翻几番的需要,从根本上来讲是我们这个国家 民族生存、发展、统一的需要。 作为一名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推动创新型国建建设的途径有:第一,国家和企业 应制定汽车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规划,如发动机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第二,制定和 ______ 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产业政策,如国家给予汽车企业自主创新的优惠激励政策,提高研发人员的自主创新意识;第三,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尤其是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女口新能源汽车等;第四,推进国际合作。自主创新是开放式的创新,因此,要充分利用全球资源,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2、在你的专业领域,科研工作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社会责任感?为什么?(25 分) 答:科研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感有: ①践行科研诚信,净化科研氛围 诚实向来是一种美德,它更是科技工作者探索、治学的态度,是一个国家社会的保障。科技工作者要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遵守最基本的行业规范,从客观事实出发,严谨、真实的记录、发表自己的研究过程,不弄虚作假。尊重他人的劳动果实,不剽窃他人的劳动成果。如果科技工作者做不到这些,不仅会影响科技的进步,也会影响社会公众对科技事业的信任度。 ②开展科学探索,创新研究成果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公平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公平 美一班余志成 社会公平问题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无论在什么社会,什么时期,什么阶级,它都伴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而对于中国来说,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在21世纪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内部阶级的公平问题尤其明显。 在中国经济崛起的同时,社会内部公平问题也随之激起,“国强民弱,国富民穷”,成为了社会热点问题,30年的大发展中国却实改变了许多,但贫富差距也变得巨大,各种矛盾日益显现。“农民得以生存的土地被政府贱买”,“农民的收入没有多少增长,但物价却长了好几倍”,“几百亿拿去买公车,却没有钱拿去买校国”,每天新增一百多个千万丰人,中国却有几亿人为孩子上学,为几十块的药费而无能为力,“死了孩子城里与乡里就不同一个价”…… 这样的例子,每天都在发生,很难说这完全是由于历史社会原因造成的,这个问题不但在中国有,同时期的美国英国也有过,但也不能说明这是必然的,社会主义社会毕竟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公平。 从这个出发,马克思主义社会公平观对中国的更进一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公平观?马克思主义社会公平观的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社会公平是历史的,相对的,因此不能

片面的看待社会的不公平,同时也不能静止的看待公平。中国的公平问题有她一定的历史与社会原因,但要注意的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先富带动后富是有前提的,“前提是富的可以富起来,但穷的不能穷下去!”二;社会公平是建立在物质基础的和经济条件充裕的条件下的,处于初级段的中国,并没有足够的生产力去实现公产主义的公平,所以它只能是相对的,相对现阶段而言的。三;真正的公平是不存在的,而高级的公平只能在公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实现,这是个几个世纪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社会公平观的内容:其中包括了商品交换的公平与分配公平等,也对“平等”与“公平”作了区分。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分配只能以劳动为尺度来进行,但由于劳动能力的不同,实际上分配是不“公平”的,因此发展公共福利是有必要的,所以再分配对中国现在的公平问题具重要意义,如何在再分配中尽量的缩小不公平,我认为“还富于民”很重要。 中国应重视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在中国劳动人民占绝大多数的人口在中小企业工作,只有提高中小企业的收入才能真正提高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 除了重视发展福利事业外,更要重视城乡的福利公平问题,特别是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 公平是道德和法律的观念,因此提高教育和完善法律十分重要。 总的来说,公平是个极其全面的问题,它并不能在短时间内

中国环境污染治理行业分析报告(20xx年版)示范文本

中国环境污染治理行业分析报告(20xx年版)示范 文本 After completing the work or task, record the overall process and results, including the overall situation, progress and achievements, and summariz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utur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中国环境污染治理行业分析报告(20xx 年版)示范文本 使用指引:此报告资料应用在完成工作或任务后,对整体过程以及结果进行记录,内容包含整体情况,进度和所取得的的成果,并总结存在的问题,未来的对应策略与解决方案。,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环境污染治理行业分析报告分为8章,主要包括行业 概述、行业运行环境分析、行业全球市场分析及预测、中 国环境污染治理行业供需分析及 预测(包括行业销售渠道分析、进出口分析及预测)、行 业成本价格分析及预测(包括环境污染治理行业采购渠道、 盈利能力分析预测)、 行业竞争分析(环境污染治理行业市场占有率分析、行 业集中度分析、产品价格与产品定位分析、行业竞争的核 心关键点分析以及趋势预 测等)、标杆企业分析、环境污染治理行业发展机会及 风险分析等。

【目录】 中国环境污染治理行业分析报告 第一章环境污染治理行业概述 第一节、环境污染治理行业定义及范围界定 1、行业定义 2、环境污染治理行业分析报告范围界定 第二节、报告摘要及分析结果 第二章环境污染治理行业运行环境分析 环境污染治理行业环境分析汇总(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政策环境、社会及人口环境、产品与技术环境) 第一节、全球及中国经济、贸易环境对环境污染治理行业影响分析 1、环境污染治理行业国内外政策、法律、法规分析及影响 2、社会及人口环境对环境污染治理行业影响分析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发展的当代阐释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发展的当代阐释 一、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理论武器,是中国发展的根本性纲领。现今,文化的发展是一国发展的重要指标,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中国文化的发展也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 我们必须深刻的认识到这样一个文化现状:中国文化市场发展还不成熟,文化发展还处于探索时期,面对外来文化的侵入,很容易遭受其影响。一方面对自身缺乏科学、清晰的认识,一方面不断遭受其他文化发展吞噬,中国文化发展步履维艰。这就需要中国文化发展急需正义的天平,秤出外来文化对中国发展有益的,有助于其健康发展的,同时排除那些对中国文化发展有损害的,不利于其健康发展的外来文化。基于此,马克思主义被推上风口浪尖,它是生命力长青的理论,是符合中国国情,有助于中国发展的理论。马克思在中国引进其他文化的同时,能够有效的鉴别出哪些是对中国发展有益的文化,哪些无益反而有损的,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不言而喻。当然,引进外来不能仅仅是拿来主义,或者将其拿堆积在一起,犹如守财奴一样,将其全部收入仓库就一切搞定。这样简单的叠加也不可取的。既然有了各种财富,我们就需要将其进行科学的分类。将姿态万千的财富进行合理的分类,这样才能充分有效的发挥其应有的力量。这就需要科学合理的分类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唯物历史观是永远不会过时,随着时间的发展而越发展旺盛。但是,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发展的指导作用不能仅仅停留于口号,不能脱离广大人民的实践而发展。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脱离人民群众,就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马克思主义应该是群众化的,民主化的,应该在实践中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检验,同时在实践中应该占据主要的指导作用。 二、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国文化的发展都与本国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历史更替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样是孕育文化的土壤。文化的发展不能脱离其而自由发展,同时也不会仅仅只受到其中一个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断定:文化的发展必定不是单一,而是极具复杂性。中国是历史文明古国,上下五千年,文化大观洋洋洒洒,中国传统文化必定是多样性的,及其复杂的。因此,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时既不能一棒子打死,也不能全部照盘吸收。我们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正确对待中国文化。文化都是一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文化的产生必定符合当时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辩证的看待传统文化,将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吸收过来,古为今用,不能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排斥在现在文化发展之外。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当然,这个发展并不仅仅是指经济的发展,中国走向世界仅仅依靠经济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很重要一部分还包括文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必须遵循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找到合适的发展的土壤,成为的中国发展的理论指导思想,其重要前提是正确解决了如何对待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不仅在中国人道德方面有不可撼动的指导意义,更重要的从某个方面来说它还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标准。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融合、正确地为传统文化,正确的解读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畅行无阻。 三、如何处理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中国自明朝中期以来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到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尝到了闭关锁国的苦果山河破碎,国土沦陷,广大人民遭到帝国主义毫无人性的蹂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事实,闭关锁国是不行,不利于国家的发展。现今,中国义无反顾的走向世界,面对复杂的政治和经济环境,文化的发展也不能独善其身。面对如潮水般涌入的外来文化,中国应该正确看待外来文化,将其化为已有,为中国文化的发展锦上添花。 外来文化相对来说更多的指的是西方文化。西方文化对西方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做出了

学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心得体会

学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心得体会 通过一个学期对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的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意义以及重大作用。自从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其社会发展理论一直受到世人的关注。尤其当现代社会的发展陷入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自身的纠结当中时,很多学者都回归到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中,对社会发展理论的一般规律观点给予深入的研究,试图从中找到论证社会合理发展的逻辑和理论。 目前,有不少学者提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在当代是否依然具有生命力?我的回答是肯定的。陈先达教授曾说过:“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从根本上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价值,即它的真理性和有效性。”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它的当代价值,从根本上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学说面向当代的真理性和有效性。例如,刚刚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上所说的:“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无论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其当代价值都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我们必须准确理解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意义和价值。 一、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相关概念界定 1、社会发展理论 社会发展理论是社会变迁的一种形式,与停滞,倒退相对立;是人们以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为手段,全面深刻地改革自己生产环境从而导致自己提升的集体行为,社会发展既是一种结果也是一种过程。从其涵盖的范围来看,可以对之进行狭义的和广义的理解。狭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主要是指研究不发达国家如何实现自身的发展、实现现代化的理论;广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不仅包括了对不发达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研究,还包括了对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过去历程以及向后现代化发展趋势的研究。根据这种理解,发展理论包括了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发展政治学、发展文化学、发展哲学、未来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学科内容。2、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 无论从狭义角度还是从广义角度来理解,马克思本人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指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

1 国污状况调查全土壤染公报 (2014年4月17日) 环境保护部 国土资源部 根据国务院决定,2005年4月至2013年12月,我国开展了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调查范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未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陆地国土,调查点位覆盖全部耕地,部分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实际调查面积约630万平方公里。调查采用统一的方法、标准,基本掌握了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的总体状况。 现将主要数据成果公布如下: 一、总体情况 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工矿业、农业等人为活动以及土壤环境背景值高是造成土壤污染或超标的主要原因。 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有机型次之,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无机污染物

2 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 从污染分布情况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镉、汞、砷、铅4种无机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 二、污染物超标情况 (一)无机污染物 镉、汞、砷、铜、铅、铬、锌、镍8种无机污染物点位超标 率分别为7.0%、1.6%、2.7%、2.1%、1.5%、1.1%、0.9%、4.8%。 表1 无机污染物超标情况 不同程度污染点位比例(%) 污染物类型 点位超标率(%) 轻微 轻度 中度 重度 镉 7.0 5.2 0.8 0.5 0.5 汞 1.6 1.2 0.2 0.1 0.1 砷 2.7 2.0 0.4 0.2 0.1 铜 2.1 1.6 0.3 0.15 0.05 铅 1.5 1.1 0.2 0.1 0.1 铬 1.1 0.9 0.15 0.04 0.01 锌 0.9 0.75 0.08 0.05 0.02 镍 4.8 3.9 0.5 0.3 0.1 (二)有机污染物 六六六、滴滴涕、多环芳烃3类有机污染物点位超标率分别为0.5%、1.9%、1.4%。

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通之处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运用和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特别是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 虽然从文化形态上看,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它的思维模式和理论特点与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理论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够得到广泛传播又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又确实存在众多的相似、相通之处。一、传统均平思想与共产主义社会构想的契合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进行详尽的描绘,但还是确定了其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如生产资料全民公有,“一方面由社会直接占有,作为维持和扩大生产的资料,另一方面由个人直接占有,作为生活和享乐的资料”;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消灭城市和乡村之间、工业和农业之间、脑力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消灭阶级和国家消亡,等等。可见,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公平、公正的大同世界。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宝库里,有一种平均(又叫均平)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思想、经济思想和政治思想中的基本范畴。古代的平均思想,主要表现在主张经济平均、政治平均和社会平均三个方面。社会平均的核心是社会公平。均平作为一种文化,它的思想价值在于

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均衡。这种文化,还被赋予了天地自然之德的自然属性,是人对自然德性的效法,因此有天经地义的正当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而这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设想的未来理想社会不谋而合。 二、传统人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共产主义社会之所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就在于它是一个人的全面解放、自由发展的社会。马克思说:“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未来社会的原则就是“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要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必须实行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原则。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强调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一国无产阶级革命服从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要求人们正确处理私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 中国传统人学思想的特点之一,就是重民、爱民,以民为本。其以民为本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追求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的发展有相通之处。 三、经世重教、敢于斗争的传统与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契合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现实精神,崇尚实际而贬黜玄想,以重政务为特征的经世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色。中国传统文化又赋予了中国人民敢于斗争、不畏强暴的民族精神。在中国历史上,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期末论文详解

评分 注:1、无评卷人签名试卷无效。 2、必须用钢笔或圆珠笔阅卷,使用红色。用铅笔阅卷无效。

科学技术进步与马克思主义发展 xxx a,xxx b (a.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xxxx,武汉430063; (b.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武汉430063)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主要动力。科学技术革命深刻地改变了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成为二十世纪以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思想、两种制度反复较量中最深刻的影响因素。从马克思生活的时代以来,人类的社会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迁,人类生活的世界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对于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制度变迁中发挥的这种巨大作用,特别是对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长期以来我们却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比、借鉴,论证了资本主义在回应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和局限性,反映了社会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制度优势,也为社会主义未来发展找到了借鉴。与此相对应的,资本主义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对科学技术革命所做的积极回应,特别是市场制度在促进技术创新方面的巨大成功,也给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科学,技术,马克思主义,发展 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科学技术对物质文明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推动物质生产的进步和改善人们的社会生活这两个方面来体现的。物质文明的发展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而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①科学和技术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科学的基本含义是对自然界规律的认识活动,而技术则是这种认识成果的运用,我们今天把两者连在一起合称的科学技术革命,不过是说明了在现代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条件下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 在马克思之前,事实上还没有人提出这种观点,即把科学和科学技术进步看成是由社会经济因素直接决定的社会现象。马克思主义把科学技术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带动一个主要因素。马克思说明了科学是“总的历史发展过程的产物,是其精髓的抽象的反映”,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的道理。②根据科学和技术涵义上的不同,本文认为,完整意义上的科学革命历史上只发生了两次,第一次科学革命导致了牛顿力学为标志的经典科学体系的建立;第二次科学革命是指上世纪初发生的以量子力学为代表的现代物理学以及现代化学、生物学等的科学体系的形成。从关键性的技术创新将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的视角来看,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本质含义是一样的,这样的革命在历史上已经发生了四次。第一次的蒸汽机技术革命,科学还没有以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规模和深度参与到技术革命之中,从第二次电力技术革命开始,科学才开始在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中发挥其关键性作用。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第四次科技革命(20世纪后期)依据曾 ①袁银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42页。 ②Ю·А·奥夫钦尼科夫:《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科学技术进步》,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4,16页。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专题研究论文

西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专题研究 论文题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道路 院、所、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或专业领域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 实践发展过程研究 级别2014级 学年2015-2016学年 学期第三学期 姓名董璇 学号112014332002002006 类别②全日制硕士 (①全日制博士②全日制硕士③教育硕士④高师硕士⑤工程硕士 ⑥农推硕士⑦兽医硕士⑧进修) 2015年12月30日

研究生院(筹)制 课程类别①必修课 课程考试方式④课程论文 题号得分教师评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任课教师签名: 备注:成绩评定以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分,每份试卷均应标明课程类别(①必修课②选修课③同等学力补修课)与考核方式(①闭卷笔试②口试③开卷笔试④课程论文)。课程论文应给出评语。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摘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兼容已被实践证明是社会主义发展壮大的基本途径,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它主要形成了市场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种兼容模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成功典范,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社会主义为价值目标,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而形成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既有利于发挥市场经济的灵活性又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应该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市场化改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 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学者们就开始了探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方式,这期间主要形成了两种兼容模式,一种是以西方经济学思想或者是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另一种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实践历史来看,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东欧国家和苏联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以英国和美国为主导的当代市场社会主义的探索,以及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无疑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成功典范,探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功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更有利于我们深化市场改革,坚定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结合的成功典范,是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结合起来的伟大实践,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光辉一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过了长期艰辛的探索,结合中国国情,在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上创立起来的。它大致经历了萌芽、初始、体制建立和深化完善四个阶段,实现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1、萌芽阶段 实际上,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就有了利用市场规律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思想萌芽。主要体现在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重要文献以及八届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